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瓛斋先生集卷之六 (自动笺注)
瓛齋先生集卷之六(潘南朴珪壽瓛卿 著)
 獻議
  
宗大王祔廟時。
 眞宗大王祧遷當否議。
今此廟祧之議。
爲我 憲宗大王祔廟而發。
惟我 聖上承 憲宗之統。
當躋祔 憲宗之日。
由 憲宗而上五世
故 眞宗王當祧。
謹按 正宗大王卽位之初。
敎曰宗統繼序重。
雖以孫繼祖。
以弟繼兄。
祖與兄當爲禰。
竊詳 聖意
繼統爲重。
不以倫序爲拘。
今我 聖上之處斯禮也。
不拘倫序
而以繼統爲重。
豈非近法 文祖之道乎。
葢 宗廟昭穆
限以四代
先君陞祔於下。
四世以上不得不祧遷
倫序繼統
或有參差
未嘗不以先君爲禰。
誠以莫重者傳世大統也。
莫嚴者有限廟制也。
祧遷之際。
倫序則親或未盡。
而在廟統則世數已盡。
於是乎義有所不得不伸而情有所不得不屈者。
由於祧遷先君無以禰廟
禰廟無以奉先君故也。
凡此義理
已有先儒定之論矣。
廟祧變禮
自昔聚訟
紛紜之議。
不過原於同昭共穆不拘室數之說。
然此無經明文
特出賀循株守
公元1724年
已見。
孔穎達曲解左氏之筆耳。
設如其說。
擬之於兄弟繼立先君
同昭而奉于禰廟
則猶得在於昭穆四廟之內也。
先君本旣父子傳世
自成一代
時君或以兄繼之。
或以叔繼之。
以此說擬之。
則雖欲同昭。
可行於時君之世。
雖欲容主。
代必歸於昭穆之外。
卽因廟數已滿。
原無可奉之地。
位次下增。
有失陞祔之禮故也。
情禮俱失。
進退無據
前之說。
尙已見斥於正論
由後之說。
益見其窒礙不通
是今日之所不援據者也。
若論歷代已行之典及夫本朝故事
則漢晉廟制
不合於古。
不足論。
其在唐之宣宗皇明嘉靖之初
觀乎九廟所祭之主。
則莫不以先君爲禰。
惟我 世宗三年祔 定宗而祧 穆祖。
時則 太宗在上王位
 宗廟之禮。
 上王主之。
是 太宗禰廟事 定宗也。
 宣祖之祔仁宗文昭殿也。
 仁宗先君兄弟
故雖從議者之言。
行同昭之制。
而先正臣李滉持正論。
欲遷 睿宗一位
 睿宗於 宣廟高祖
此係原廟之制。
非如宗廟之重。
時大儒之說如彼。
豈不高祖之爲親未盡乎。
其於廟祧
亶以繼統爲重。
可以知矣。
 顯宗朝。
祔 孝宗于 太廟
而 仁宗始與 明宗並祧。
于時正臣宋時烈疏陳 仁祖祔廟之時。
當先遷 仁宗
今日又遷 明宗
是爲得禮之正。
由是論之。
 仁宗未及先祧。
葢緣其時未遑
殊非
禮制當然矣。
抑或不然
以爲猶據同昭之說。
莫改已行之典也。
非是不論昭穆之如何。
輒但有祔而無祧也。
伏惟 殿下之於 憲宗大王
承統之重。
實同於繼體
饗廟之禮。
莫嚴於尊禰。
况復 正廟聖敎
炳如日星
正定論。
昭載史乘
今日祧祔之
定禮矣。
臣未學禮
猥忝 詢問
妄論鉅典
不勝惶汗
惟願 聖明博採衆議
務歸至當焉。
 魯川祔廟援据經典
不可易。
段茂堂先生明世宗論。
公羊臣子一例一語爲主
反覆萬言
足以聚訟之喙。
而後學多駭之。
豈知東國士夫能言之。
而其國能决從之哉。
然則箕子遺封有人矣夫。
有人矣夫。
 
沈仲復祔廟一議。
尤爲有功名敎。
漢儒公羊春秋
臣子一例一語
定陶之議。
諸儒未能堅守師說
宋明又無論已。
此議一出
可以異說之喙而定千百年之獄。
豈徒以文爲哉。
盥讀再三
不勝心服
 黃緗芸祔廟議。
準今酌古
義正辭嚴。
有明大禮人見不及此
 梣溪曰祔廟議。
禮義明正
可爲千古廟制定案
馮沈三君之評。
的確有據矣。
尤齋宋文正公之䟽。
 仁明二廟當先後祧之者
欲正前日昭穆之失。
然此議所云猶據同昭之說。
莫改已行之典。
非是有祔而無祧。
當時實事
也。
今或以 孝宗不祧 仁宗
不遷高曾
爲我典章
不知 仁明昭穆
已在 宣祖之時
妄爲之論。
有知識之人。
從而信之。
吁可慨也。
廟社大享誓戒肄儀移行
廟社永寧殿大祀誓戒肄儀之行於議政府禮曹。
五禮定制也。
國之大事
祀典最重。
 聖朝制作
必皆援據經傳
師古而爲之。
謹按周禮太宰職曰祀五帝則掌百官誓戒
享先王亦如之。
官職太史戒及宿之日。
與羣執事禮書協事
誓戒肄儀之行於政府禮曹。
葢本於是矣。
又按歷代禮志通考等書。
誓戒之必行於尙書省中書省
唐宋以來莫不皆然。
誠以統職聯事之地。
宜與百官有司震肅潔淸
邀福大神祇也。
今若就行於 廟社大門之內。
位次陳設
旣多偪側。
且於行祀之前
恐有瀆擾之失。
非所以致廣敬之義也。
傳曰君子大復古重變古。
臣愚五禮定制之外。
不敢質言
惟願 博詢而裁處焉。
至若皇壇儀節
有出不得已者。
不當援引矣。
東廟儀節講定
聖人緣情而制禮。
合乎人情可以義起。
是惟 王朝之設大報壇。
先民之建萬東廟也。
廟以祭之。
在於壇祀之前
海左遺黎
感激罔極之恩。
寤寐風泉之悲。
所以
起之擧。
今玆重建之後
遂將爲 王朝祀典
前日士民私祭
盛事也。
夫旣爲 王朝祀典
則節文儀物。
宜若有增崇於士民私祭
宗伯愼重在此。
而至請 下詢矣。
雖然郊祀繭栗陶匏
所以致敬於尊莫尙也。
明堂茅茨蒿柱
所以昭儉於貴莫尙也。
在建廟之日。
凡百禮制
皆出於先正遺意
大儒熟講
其於致敬昭儉
靡不酌古引經
簡而得中
今無庸有所增損
一遵前規
恐爲允當
惟其祝式與時日。
不無更加商確
 王朝之祭。
旣行於大報壇矣。
今於萬東廟
又設一祭。
則不可不陳明其別有精義
宜以據一國士民之情。
百代無竆之慕。
爲擧禋祀特薦芬苾之意。
另製祝文
遵式永用。
以明廟祭之爲士民設。
不可已。
如其不然
旣祭於壇。
又祭於廟。
昭皇靈。
何以降監其再祭之精義乎。
前日廟祭。
行於季春季秋
而今旣爲 王朝祀典
一依大報定禮
只行每歲一祭。
其在祭不欲數之義。
尤爲謹嚴
謹按大明會典歷代帝王廟
歲以春秋
聖帝明王
子午卯酉
各祭陵寢之歲則停秋祭
盖不欲疊祭而瀆祀也。
大報大享
旣在季春
今若援引會典定制
東廟祭享
定以季秋行事
庶無疊祭之嫌。
允合從周之義。
恐未知何如矣。
相臣文敬公鄭澔朱子虞帝廟迎送神詞。
有所製二章
行用於廟祭已久。
辭旨感慨
聲韻鏗𤨿。
今亦依前因用
恐好。
樂舞備禮
不必論。
祭官之差送守令。
服色應用祭服
事體當然
而餘外節目
自可推類
以簡爲貴。
以約爲
惟願 博詢裁處
公元1874年
  附錄祝式(有前前大提學製進之命。
甲戌九月日。)
 神宗顯皇帝
  澤流東服
地久天長
慰玆遺黎
虔奉馨香
 毅宗烈皇帝
  義光日月
恩深滄溟
于今遺民
感激涕零
淸錢革罷後。
措畫救弊議。
(甲戌正月十三日上 殿啓)
淸錢通用
葢出一時權宜
而七八年來。
流出旣多。
錢賤物貴。
自然日甚
貧富俱困。
民情遑急
而終不敢遽議當廢者。
誠以京外公貨。
皆是淸錢委積
則一罷之後
莫有充補之策。
而都歸無用之故耳。
今者乾斷廓揮。
不計帑藏之如何。
一朝革罷
聞令之日。
婦孺髦倪懽聲如雷。
此誠往牒所罕之盛擧也。
然而公貨則竟無需用之資。
民財則未見流通之利。
此爲目下切急之憂也。
民間貨路。
流通無滯
然後公家需用
漸有灌輸之道矣。
如欲貨路之流通。
莫如任其自然
如其不然
而物之出入
或爲之拘執
價之高下
或爲之操縱
小民之情。
計較利害
褱疑懼。
交易之道。
從而不順
古人所云愼毋擾市。
此之謂矣。
臣謂申飭京兆五部
毋或糾察操縱物價
易之際。
至於刑曹捕廳關涉市廛賣買
本非職掌
無復侵官越俎之意。
幷爲申飭何如
錢與物輕重貴賤
必得其平。
然後不爲民國之害。
自昔已驗之跡。
不暇悉數而論矣。
今玆淸錢之弊。
甚於近日者。
葢有其故。
甲子以前
許令富民備物力。
設爐鑄錢。
納稅於官。
謬稱公私兩利
濫惡之錢。
遍滿國中
物價騰踴
此爲病崇。
設爐之民。
未嘗不乘得利
及於近日
此輩刁竪牟利之徒。
揣度淸錢之爲民大患
必將廢罷
而妄生利慾。
輒以鑄錢然後公私兩利之說。
綢繆唱和
而煽惑小民
相傳播。
未有令甲而咸謂淸錢必罷。
以此之故。
百物不通
交易遂絶。
到今淸錢旣罷之後
此輩以爲得計
必欲售開鑄之私利
流布之說。
紛紜未已
此是亂法壞綱。
必誅無赦之類也。
開鑄可否
最宜審愼
萬一輕擧此事。
則其爲民國之病。
必有不勝言者
不可不嚴隄防
分付京兆
如有譸張鑄錢之說。
眩惑人心者。
必殺無赦之意。
使之揭付坊曲何如
今此廢罷淸錢
一無用之物也。
民間破碎鎔銷。
歸於器什
固當任其自然
至於官庫充積者。
如有一分變通之道。
不妨試可已矣
每於年使別使之行。
盤纏雜費之京外除給。
其數不少
而換作銀貨
亦爲夥多
今若以淸錢除給。
以爲入北之需。
彼錢則還歸本處
歲有所减。
我錢則自在
庫。
歲有所剩。
此爲可試之事。
而第其錢銀折之如何。
輸載耗費之如何。
通曉慣習於灣柵事情者。
不可臆料懸斷
相方帶譯院都提擧矣。
博採可否解事譯員
俾爲禀處之地何如
沁都兵餉措畫
夷情叵測
來去無常
關隘防範
不可少忽。
每當倉卒徵發
莫如置兵增戍。
兵餉措畫
係是急務
今此排斂田結照例三手糧。
寔出萬不得已矣。
僉同之論。
無容他見。
而猶復特慮民隱
有此廣詢廷議
不勝欽仰攢頌。
邇來結役征斂之浮高於正賦外者
年加歲增
邑異規而道殊科
民力之竭。
久切有識之歎。
今若査正其冗瑣名目
可減者減之。
可革者革之。
頓省前日繁重
斗米之充補兵餉
尤當踴躍爭先頌聲作矣。
瓛齋先生集卷之六(潘南朴珪壽瓛卿 著)
 疏箚(辭職例疏皆不錄)
  
設局整釐還餉䟽
伏以臣猥膺 簡寄。
承 命南下
按治亂民之獄。
講究勘逋之方。
其事至愼
其務不輕。
材識庸鈍
僨誤是懼。
夙夜踧踖
敢自安。
惟是辭 陛之際。
 飭敎鄭重
到境之日。
 恩綸曠絶
於是宣布 德意
對揚 明命
思欲自效於萬一者。
罔非 寵靈是憑。
辦理有賴
而逋案獄讞
粗具端緖
今纔次
登聞
査按之際。
曠費時日
至承 問備。
而又此稽滯
不勝悚惶之至。
伏念今者晉州事變
實是前代之所未聞也。
驕兵悍卒
將帥稱亂者則有之。
惡少奸人
長吏而爲賊者則有之。
此皆衰季之世敗亂之跡也。
安有 聖明在上
綱紀無失
懷保小民
德敎日隆
隴畝襏襫
不安其分。
相率干紀敗常如此甚者乎。
特其竆蔀冤憤之發。
實非萑苻嘯聚之勢。
則政所謂得其情。
哀矜而勿喜者也。
雖然人心易動。
難平者事耳。
臣每中夜以思。
爲之寒心
自臣到晉州按事以來
聽聞所及
大抵可駭
右道之如丹城咸陽,居昌,星州,善山,尙州,開寧。
左道之如蔚山軍威比安,仁同等邑。
不羣起胥動。
尋事作閙
遮擁官長
强求租賦之減額。
敺逐椽吏。
攫奪糶糴之文簿
甚者殺人放火
打家刦財。
奔騰隳突
無復顧忌
有間盜賊聚散無常無幾矣。
彈壓鎭服
方賴道臣措處
而量其情犯淺深事體輕重
如開寧民變。
亦旣不得不登聞
方馳往按査。
而際玆 宣撫恩綸
特降自天。
哀痛惻怛
孰不感泣
從此不靖之徒。
亦將帖息奠安
凡民延頸之望。
於是乎益切矣。
嗚呼
斯民也卽惟我 祖宗列聖辛勤鞠養赤子
而以付我 聖上者也。
胡爲一朝陷於不義
而甘作 聖世亂民
若是之悖也。
此其故必有由焉。
此輩之所藉口煩冤者。
不過三政之俱紊。
而若
剝膚切骨遑遑焉不保朝夕。
惟是還餉之弊居其最耳。
今夫還餉之爲劇弊。
一邑一路之患也。
八路之所同然
擧國之所深憂也。
國計所以耗竭
民生所以困瘁
夫人而能知之。
夫人能言之。
不暇張皇臚陳
而臣於頃歲忝叨持斧 恩命
粗窺嶺邑利病
糴法之廢壞紊雜。
已不勝言。
今者重來嶺外
中間八九年所。
而營邑之俱敗。
吏民胥溺
尤非前日可比
豈獨嶺南爲然哉。
一方之推而諸路之益甚一日
可知矣。
古昔良法美規而民國之者
乃今厲民之階病國之祟。
而莫之更革
莫之救藥
守令而莫之如何。
方伯而莫之如何。
因循姑息
苟且捱過。
沿襲百弊。
滋蔓其中
凡厥條目細節
更僕難數
而第論目今通國之倉餉。
無往非徒擁虛簿耳。
臣今留滯晉州
試擧耳目最近者言之。
晉州虛逋。
旣有査啓專論
丹城縣者。
晉隣之斗大殘邑也。
不過數千。
而還餉各糓爲十萬三千餘石。
梁鎭者。
晉境之彈丸屬島也。
戶未滿一百。
而還餉各糓爲十萬八千九百餘石。
驟而聞之。
其虛謊孟浪
夫豈近於事理哉。
如此之類。
到處同然
嗷嗷睊睊
靡所底定
郡邑補之方。
都是違經害理之說。
朝家蠲蕩之恩。
又豈隨聞輒施之事。
只是受病者吾民而已
重困者吾民而已
方當昇平無事之時。
尙有蠢動並興之擾。
萬有一水旱極備而論賑濟之資。
疆場有事而發儲胥
之蓄。
豈可臨時倉猝操虛簿而責急於斯民者哉。
土崩之勢。
卽在俄忽
思之及此
得不凜然
夫法之善者。
未嘗無弊。
在乎損益因革
其時而得其宜耳。
凡玆還餉之至此
久爲有識之竊歎。
而卒莫有改易更張之擧者。
誠以其事至難而其政至大也
事物之理。
極而必變。
窮則必通。
安知不有於今日乎。
國家之有大典大議論。
乃或置司設局
集衆謀而採羣策。
講磨商確
以求至當
宋明以來
往往如此
其在本朝
亦有設都監時。
盖欲專理此事。
不以他務而撓奪。
究竟乃已。
不致荏苒停閣故耳。
臣愚以爲還餉整釐方略
及此時。
別開一局
揀選委任
悉具條理
詢訪遍及於逖疎。
折衷之終就於老成
自是次第節目
而遠溯前代得失
傍照中國利弊
巖穴經綸之說。
非無可採。
廊廟石畫之論。
必有定見
則或宜仍舊修飾
或可師古增損
講究一副可行良規
討論潤色
爛熳周詳
然後擧而先試於一道
次第通行於諸路。
如是積弊終不能袪。
生民終不得安
臣未之聞也。
廼者大臣筵白。
申禁加作移貿襲謬之弊。
博訪耗糓經費補之方。
遠邇傳聞
大小聳喜。
伏念詢弊於方面大吏
問計於列邑令長。
從前斯擧
非不屢矣。
救時權宜
或難與議於經遠
隨處牽補
未起見於淸源
每多掣礙。
迄無施措
而輒患經費大絀。
無策可展。
憂歎而止耳。
議論而止耳。
如加作移貿之禁。
亦何不嚴且重矣。
前後因襲
乃如彼乎。
所謂特設一局
專理此事者。
誠恐因循姑息
荏苒停閣
又復前日而止故耳。
間架稅陌。
爲涇卒之呼譟
靑苗助役。
致金寇之憑陵
 國朝之有還餉。
法本美。
其效甚大。
豈可前代疵政謬計
比而論之。
今日末流之弊。
乃有憂虞不可忽者。
臣非敢故爲狂妄之言。
以動 聖聦也。
默察經變民情
周諮於按事之餘暇。
私憂過計
誠有耿耿不能自已者。
北望 宸極
繞壁不寐。
陳讜愚之見。
以備蒭蕘之擇。
伏乞 聖慈穆然遠覽而加之意焉。
無任云云
右副承旨違召後自劾
伏以臣向奉使 命。
按事嶺邑
斷獄勘逋。
費時日。
自愧匪才。
恭俟 威罰
及於奏讞之日。
大臣之言。
以爲要囚服念
縱曰旬時
老生姦。
在所當念。
且其論斷
過存惟輕。
請施刊削之典。
臣之辦理稽緩
無所逃罪
而乃蒙 聖主知臣鈍滯
縱昧通變之宜。
 諒臣詳審
無出入之失。
七囚之竟付次律
鉅逋之悉得淸帳
凡臣論奏
靡不曲 從。
夫罪其人而用其言。
帝王盛節也。
身雖廢而言則行。
人臣之至榮也。
臣方攢頌感激
沒齒無恨。
而况復薄 譴旋叙。
 恩除荐降。
惟當竭蹶趨膺。
何敢逡巡違傲
第臣向來屢遭人言
多出於常情事理之外。
方臣之承 命南下也。
私心忖度
以爲大嶺以南
所稱君子之鄕也。
寬柔之敎。
禮讓之俗。
嘗爲諸路之稱先。
不幸民擾起於此地。
宜其士夫以爲羞恥
父老以爲憂歎
雖彼興擾之類。
當場肆惡
縱緣愁怨之故。
向後追惟
豈無愧悔之心。
憑仗 威靈
宣布 德意
得其情而平其獄。
庶幾其無甚難也。
豈意臣到晉州
曾未旬日
諸處民變
相繼並發
晉獄方張
彼亦聞知
敢肆怙終之勢。
全無懲畏之色。
其爲駭惡痛惋
大違臣前所計料。
而某邑某郡之如器將傾。
朝夕欲動者。
騷訛虛實
亦復非一。
顧臣所司按法之職也。
所治者亂民之事也。
雖無折萌弭亂之策。
在省內。
豈可閉戶袖手
恬然而不之問乎。
此臣所以行關列邑。
揭示士民父老
欲以激切之辭。
發其羞惡之端。
警動之語。
起其怵惕之心。
望其互相戒告
無陷大戮
臣之用心
亦已苦矣。
夫何一輩人等橫加無倫之謗。
謂之以誣衊林先輩者有之。
謂之以辱及父兄長老者有之。
朋興胥動。
叫呶紛放。
而以彼之說。
奉之爲士論
咎臣以層激者又有之。
臣誠莫曉其何謂也。
凡臣所論責者。
悖類之父兄也。
此何關於士林乎。
厚望者。
讀書君子也。
何傷士林哉。
彼之言者
如之何自處讀書君子
不以讀書君子處其父兄
而乃詬厲噴薄
替悖類而訟父兄乎。
不意不解文字
自誣自辱。
一至於此
此實一路士林之恥也。
若其稍欲自好
粗識事理者。
皆應辨之早矣。
何足
多辨哉。
雖然之者臺章也。
之者聯疏也。
之者繡論也。
可謂拳踢陵踏。
體無完膚
遭罹罔測。
甚於此。
忠信不足以服人。
威明不足鎭物
之無似。
不足道
而乃委畀者 寵命也。
所承行者 王章也。
藉使號令之間。
或有抵觸
豈容喜怒之私。
輒加侮蔑
無所顧憚
而悖詈醜詆之辭。
交發公車
極意抉摘
吃飯之費。
乃塵於 淸鑑
瀆擾褻越
有如彼哉。
臣之溺職辱命
胡爲至於此極也。
自悼自訟
猶屬臣私。
有臣如此
赦而不誅
綱紀不可復振
 命令不可以復行。
臣雖無狀。
何敢僥倖逭免。
耽冐 恩榮
而獨不念主威之日輕
朝體之日卑哉。
况臣査逋之案。
彌著僨誤之狀。
鄭完默之不犯公錢。
歸之修廨所費
承圭還納移貿
謂在移任之前
一則曰明有下記
一則文蹟昭然
次第道臣之枚報。
大僚之轉奏。
莫不湔雪伸白。
以爲曾無所失。
人旣無失而枉被論勘。
則誤査之咎。
臣宜自引
陷人之罪。
所不免。
只緣臣之村野固陋
不通世務
執跡論人
妄及於此耳。
雖然修葺鎭將廨舍
虛添列邑之倉逋。
遍攷律令
終無所許。
矧其明有之下記
本非勘合左契
則鄭完默之初無所犯。
臣之所未曉也。
承圭之 王府納供。
始則曰適又移職。
未及還納
繼則曰遞去之後
錢在本邑。
質言丁寧
盛辭張皇
無非留錢該邑之說。
而今乃曰移任前還文蹟昭然
若是也。
何苦不早辨明置對之日乎。
此又臣之所未曉也。
莫非庸愚淟劣而致此紛紜參差之事。
顧臣罪負
愈往而愈難貰矣。
伏乞 聖明亟命士師
議臣之罪。
以警具僚
以警將來
甘罪爲榮。
萬萬無恨云云
辭藝文提學
公元1567年
伏以光陰流駛
 孝文殿成事奄過。
惟屛楣皇瞿。
益復靡逮。
日吉辰良。
 廟謁禮成
 聖慕克伸。
羣情胥悅
伏念樗散之材。
不適需用
瓠落之質。
轉至衰朽
念已冷於仕進
分粗甘於家食
直一酸寒老措大耳。
豈意 初元特達之簡。
乃垂不世曠絶之 寵。
陞之以卿秩。
處之以邇密。
一聞 命。
彌切兢惕
未幾日。
旋叨講官之銜。
是必風裁端亮
輔導 君德乃可
而臣非其人也。
博通經史。
論思廈氈者乃可
而臣非其人也。
資崇館閣
素儲英譽者乃可
而臣非其人也。
簾陛承敎
惶汗浹背。
 香案叨對。
 龍光遍體
顧問之下。
何能有絲毫仰補。
退而踧踖
不省措躬之地。
未幾日。
文苑 除旨。
有隕自天。
於是震越慚懼
自知死所矣。
知哲圖任
明王盛節也。
際會風雲
人臣之至榮也。
惟我 聖上庶政鼎新
萬物咸覩。
濟濟百寮
靖共爾位。
臣之受 恩。
此時
彝性所具。
豈不願聯武翺翔而進乎。
然膏普潤而臣之被澤爲獨隆。
江河同飮而臣之充量太過
聯翩 華誥。
偏萃
一身
計其日月
不過改朔耳。
雖古之大器大受者。
尙可以爲憂。
况臣單孑之跡謏薄之才。
其疾驟若是無顚蹶之患乎。
滿盈若是而無傾覆之灾乎。
此臣之不敢進者一也。
且國之設此官。
爲掌詞令也。
春秋之世。
其所草創討論修飾潤色之者
必更四賢之手。
各盡所長
雖有才藝
不得以兼緫之
詞命之綦重。
如此焉。
故唐宋以來
陸贄之於翰苑
歐陽修之於內外制
邃學鴻文
昌明黼黻
卓然一代瓌望然後居之。
夫文者文言所謂修辭是也
見識椎鹵。
學術空疎
修辭一事
不能擬議
特以古文一派
家世相傳
故人或疑略有擩染庭訓
童年荒嬉。
白首無成
忝墜先業
常所愧恨
功令時文
素無兎園之工。
騈儷翰藻
並乏蟲篆之技。
何以載筆 明廷
絲綸而颺典册乎。
徒貪美官而隳其職。
强冐虛名而鮮其實
自欺也。
自欺不已
至於欺人。
欺人不已
至於欺君
臣子之大罪也。
臣若掩護已短。
顧戀好爵
揚揚靦膺。
則是欺 殿下也。
不大可懼哉。
此臣之不敢進者二也。
屛伏多日
左右思量
祈免一念
如縛求解
今伏奉 景慕酌獻祭文撰進之 命。
庚牌儼臨。
尤增悚蹙。
玆敢悉暴衷懇款於 慈覆之天。
伏願 聖明俯賜鑑諒
仰禀 東朝
劃鐫臣所帶之職。
俾 煕朝用人其器。
微臣受任
不逾其分。
不勝至祝。
無任屛營祈懇之至。
請還寢萬東廟停撤疏
伏以臣於向日。
伏讀我 慈聖殿下傳下者
以萬東廟扁額移揭祭享停止事。
十行敷示。
反覆惻怛
首述 孝廟君臣秉執大義
次叙皇壇饗祀禮儀隆盛
而匪風下泉之思。
日暮途遠之痛。
悽傷慷慨
一字一涕
殆令忠臣義士奮袂而起。
至若廟貌荒凉
疑壇享之疊設。
可以仰見 大聖人尊周之誠議禮之精也。
伏念禮有萬世不易之禮。
一時起之禮。
苟合天理人心之正。
則始因一時之義起。
終可萬世不易
聖人復起
惟以天理人心之合不合爲斷耳。
制度代殊。
沿革靡常
享或有可撤。
而惟天子之享。
不可撤也。
廟或有可毁。
而惟天子之廟。
不可毁也。
陪臣而享天子于廟。
固義起也。
然一享之後則爲萬世不易之禮。
遽然中撤。
其於天理人心之合不合
恐未知何如也。
人慕昭烈之義。
一體君臣之祀。
杜甫美之
民懷昭王之德。
一間茅屋之祭。
韓愈哀之。
南軒張氏之莅州也。
立虞帝祠而祭之。
朱子表章之文。
是皆義起而不易者也。
竊惟東廟之不忘明室。
昭揭大義
亦猶此意也。
請擧華陽建廟之緣起略陳之。
相臣文忠公閔鼎重奉使入燕。
毅宗皇帝御筆非禮不動四字
正臣文正公宋時烈其所華陽石壁而刻之。
相臣文忠公金壽恒作詩以述其事。
時烈臨沒
於先
公元1824年
正臣文純公權尙夏曰吾欲立廟以祀萬曆崇禎皇帝
齎志而死。
君其圖就吾未卒之志。
尙夏與故相臣文敬公鄭澔
承其遺意
營建五架屋。
以紙牓祀兩皇帝
此是甲申正月事也。
是時 肅廟以崇禎皇帝殉社之周甲
愾然興懷
有以大報神皇之恩。
刱建廟之議。
詢及大臣
相臣文敬公李畬,故重臣忠文公閔鎭厚。
擧奏華陽建廟之事曰士民追思薦誠。
與國家祀不同
故只以簠簋一籩豆各二。
春秋薦享
粢盛之供。
出於章甫私力
若以屬公田參酌劃給。
則亦可以表 聖上今日之心矣。
 英廟甲子
重臣鄭益河奏曰春秋享祀
收合斗米於院屬。
苟且甚矣。
 聖敎屢加咨歎
道臣重修廟宇
劃給免稅田二十結。
於是乎 列聖所以興感者深矣。
所以虔奉者至矣。
祀典不著於邦家
香祝不降於京師
其實與皇壇並峙。
尊嚴體肅敬之儀。
日星而齊祟(一作崇)。
霄壤而無弊。
嗚呼豈不盛哉
神州陸沈
九廟邱墟
鍾簴已沒於烟塵
衣冠無復月遊
忌日欑宮
曾見遺民之奠。
寒食麥飯
久闕野老之薦。
於昭在天之靈
無處憑依
眷顧四海
惟玆東國忠義之邦乾淨之土。
是廟之建。
在其初。
雲輧風馭
臨御於斯矣。
降格於斯矣。
烝民扶植義理者。
皇靈之賜也。
國家享有福祿者。
亦惟皇靈之賜也。
嗚呼豈不重且大哉
壇廟先後疊設。
 聖意有此
公元1373年
致愼。
禁苑築壇之前
華陽之廟已建矣。
其時朝家不以享有撤廟之議。
先儒不以私設有停祭之論。
是知壇與廟之同爲莫嚴之禮。
不刊典明矣。
我 正廟聖敎略曰環東土一草一木
皇恩所被。
則雖家祭而戶祀。
無所不可
况今中州化爲腥羶
華陽之祀皇帝
是無於禮而合於禮者也。
大哉 王言
百世不惑矣。
皇壇之儀。
槩據覲禮
爲宮方三百步。
四門壇十有二尋
四尺
明于其上。
故裸享之夕。
玉豆雕簒。
軒懸佾舞
左右鏘鏘
昭明焄蒿
足以上交神明
若夫空山淸肅之中。
一炷香烟。
升于白雲
鬱結巖崖御墨之間。
洋洋陟降之靈。
於此乎於彼乎。
庶幾顧歆而無射也。
詩云神之格思
不可度思。
殆是之謂也。
是知壇廟疊享。
無黷於祀典
合於求神
可不念哉
且我國典章。
一遵皇明之制。
謹按洪武六年
旣建歷代帝王廟京師
二十六年
又命聖帝明王載在祀典者。
各處廟宇
每年定奪日期
差官往祭。
或令有司自祭。
禮部悉理之。
明朝帝王廟京外疊設之證。
有如此矣。
可不法哉。
臣於年前燕使之行。
孝定李太后,孝劉太后遺像於慈壽,長春二寺
香火寓在緇徒
漢人朝士不虔歔欷瞻覲者。
以二太后爲神毅二皇母后也。
嗚呼
皇明深仁厚澤
尙今不沬。
天下士大夫之心。
於乎不忘。
有如是焉。
况我東方
君臣上下
天地罔極之恩。
揭日
爭光之義。
彝性所同。
萬古不泯者乎。
今於數百年虔享之餘。
一朝無故而停撤。
則臣皇靈或有所不安。
人心或有所滋惑。
臣愚死罪歷日怔營
謹考彝章
敢冐昧陳懇。
伏乞 聖明淵然深思
仰禀 東朝
將臣此疏。
 俯詢大臣
使 王朝大典禮。
務歸至當
以光 聖德
以彰大義
天下國家幸甚
特加正憲
臣於本月十二日。
祇奉 恩命
以臣營將佐地方官
殲除舶匪。
特施嘉奬
資級之增。
璽書之褒。
至及於臣身
一營動色
歡呼踊躍
而臣之惶愧慙恧
益不知措躬之所也。
伏念臣猥以非才
冐膺重藩
尋常文薄按例期會者。
猶僨誤之是懼。
不意夷船溯江闖入。
此是前所未有之事也。
始則强求交易
繼又堅要入城。
一日二日
漸次前進
外洋入內地。
漲潮而抵外城
非不憑仗 威靈
一擧誅滅之爲快。
仰體我 聖上柔遠化好生之德。
拒之以法禁
諭之以事理
優糧饌而賙急
威武不用
開示生路
使卽退去者。
不啻再三
憪然自大
恃其船械之堅牢銃砲精猛
黠謀悖擧。
益肆跳踉
甚則刦掠過江商船
拘執佩印將官
於是一城軍民
懷憤鬱。
不令而咸集。
不皷而競進
丸矢亂發
聲勢相助
莫不拚死生冐危險
必欲屠夷而乃已。
上下要害之防
捍。
畢竟火船之延爇。
以至薙獮無遺種者。
皆出於此輩之奮勇出義。
初非臣指揮節制得宜
則臣於是何力之有哉。
噫彼不過蕞爾一箇船耳。
雖其舳柁固於城郭
兵器毒於虺蜮
其實則進無蟻子之援。
退絶兎窟之歸。
不異於自就死地
臣旣不能承宣 德化
撫諭以送。
不能卽日討誅
以昭國威
徒憑羣情憤激
以成一朝之僥倖。
左右失據
 譴何是俟。
今於施賞之日。
反首及於臣。
宜罪斯褒。
非榮伊愧。
然此猶臣一身事耳。
其爲累 聖朝懋賞之典。
八方傳笑之資。
細故也哉
至若軍民效誠竭力
前後赴鬪者。
率多可酬之勞。
而臣倉卒修啓。
不敢張皇陳情矣。
到今激勸之 聖恩若是隆厚
而使此輩獨抱向隅
則亦臣思慮未周之致。
而益不能自安矣。
臣謹當分等具啓。
以俟 處分
凡臣所叨 寵命
亟 賜收還
以安私分
辭大提學
伏以國家所宜愼惜
名器爲重。
人臣所宜持守
廉防居先
不甚愼惜
輕擧而授之。
不甚持守
冐進而膺之。
何以礪世磨鈍
亦何以籍手事君。
上下俱失。
非細故。
臣之干冐 威尊
再控衷懇
非直爲臣私分而然也。
屛伏以俟。
 兪音終靳。
縱念感恩怵義。
趍走爲恭。
而踰分之寵。
神明所忌。
匪據之戒。
聖訓孔昭
臣之去就
轉益惶隘矣。
持衡文苑
臣非其人。
何敢妄論文術。
雖然竊嘗聞之。
爲文之道有二焉。
葢有經世之文。
有需世之文。
博通典籍
貫穿百家
經據史。
考古證今
經綸浩汗
富有著述
坐而言之。
起便可行。
所謂經世之文也。
廊廟山林之別。
而有才有學有其識者
以此名家曾多有之。
至若羣言精英
六藝芳潤
陸離爾雅之筆。
渢融和平之音。
黼黻黑白
絺綉成章
管絃絲竹
迭奏協律
思泉湧
雄辯河決
敏給立馬一揮九制
贍富染翰頃刻萬言
以其酬接萬事
應用不窮
故謂之需世之文。
館閣需用
以此爲先。
臣於二者。
一能焉。
而濫叨之職。
又况需用是急。
則其將何所藉口冐居是任哉。
之前受恩天高地厚
頂踵毛髮
俱非己有。
凡於任使之際。
苟有近似之實。
則唯當殫竭
不擇夷險
今玆仰首鳴號
至再至三
非敢依仿故事
爲此飾讓也。
誠以捨其實而取其名。
懋官之政也。
其實而處其名。
入官之義也。
官名以文而人實無文。
名實乖舛
甚於此。
此又臣所云上下俱失。
非細故者也。
臣若一出自試
必見百疣之畢露
何敢計在護短
唯恐上累 聖鑑
用是繞壁徊徨
百回量度
瀆擾之誅。
不暇復顧。
玆敢瀝血申籲。
伏乞 聖慈特賜鑑諒
亟許鐫免。
回授可堪之人。
以昭天職之重。
公私幸甚云云
解內閣提學
伏以臣於日前蹙伏惶恧之中。
忽聞司烜之木鐸有警。
象魏舊章方救。
念 君父震警之憂。
臣子奔問之誠。
拚棄小廉
倉皇顚倒
徑入 脩門
叩謝 文陛
未暇逡巡之義。
內實踧踖之心。
及夫趨陪 前席
 天語溫粹
慰勉委曲
至及於 兩朝眷注
 慈聖之倚毗
臣之中膓
頑非木石
冥非豚魚
安得不雙沾襟
幾至嗚咽失聲
追念昔年
 盛德不忘。
躬逢今日
 君恩未報。
 天地父母
臨之在上
白首餘生。
惟願捐軀
而 聖明敎以無復巽讓。
賤臣以不敢荐瀆。
誠以君臣之際。
感激惻怛
生死夷險
不遑他顧。
是乃彝性之所同得也
臣於當日所値如此
其非淟涊忘耻。
冐據匪據。
非量能度德。
挺身擔夯。
是必有恕其情而哀其志者也。
雖然慚汗浹背。
中夜繞壁。
辭免一事
姑不敢言
而惟望捱度幾時
厚蒙聖主生成之澤矣。
第臣前所猥忝內閣之銜。
尙未蒙遞改之 命。
揆以格例
不宜仍帶。
伏乞 聖慈俯賜鑑諒
特命鐫免。
以安私分
千萬幸甚
賓對上殿
臣非敢以大官自居
而輒效登筵之奏矣。
幸逢 聖明
借方寸。
區區願忠。
亦何敢自外其獻芹之誠哉。
臣以講官
橫經廈氈。
十年于玆矣。
仰覩我 殿下聖學將就
 聖志奮發
日益進於高明廣大
不勝欽頌攢祝。
而竊以爲學之爲言
效也。
效法聖人之道。
善於法祖宗。
惟我 殿下承 祖宗之統。
踐 祖宗之位。
行 祖宗之禮。
撫臨者 祖宗所遺黎庶也。
守成者 祖宗所傳之寰宇也。
恭惟 列聖盛德大業
丕顯丕承
至于垂裕無窮
以基我萬億靈長之運。
今日 殿下求治之要。
豈不在於效法繼述之乎。
武王達孝
必稱以善繼其志善述其事。
傅說論學
亦必曰監于先成憲
其永無愆
就近日進詩經言之。
雅頌諸篇。
莫非追述先王功德
啓發後辟興感
今 殿下繼述爲志。
成憲爲監。
如聞生民疾苦
則必曰昔我 祖宗何以懷保
如接郡邑利病
則必曰昔我 祖宗何以經理
一事疑難而必念 祖宗施措
萬幾浩繁而必念祖宗憂勤
其在燕閒之中。
如有悅耳目而娛心志者。
亦必曰我 祖宗亦有是否
惕然警省
對越監臨
凡厥行政施仁用人處事之際。
必審乎大小緩急之別。
必愼乎公私義利之辨。
自然合於 先王志事
無愆於 先王成憲
大公至正
仁聞四達
邦本固而民志定矣
惟我朝立國規模
正大光明
凡諸治法政謨。
皆由經筵而出。
日三晉接。
討論經史。
所以講究義理
鑑戒治亂也。
是故講讀之餘。
登筵諸臣。
卽席奏事
大官建白取裁
儒臣獻可而替否。
觀於朝講規則治法政謨之由經筵出。
可知矣。
伏覩 殿下臨御
以來
開進講。
誠以禮貌簡易
召接之親近
還有勝於法講故耳。
然而講讀音義
計筭十遍
 上有發問
下有敷陳
如是而止矣。
大官登對之日。
未必急務之禀裁庶事評議
則竊恐經筵講讀
自爲一事
治法政謨。
自爲一事
如以民憂目下緊關
國計久遠經濟
隨事隨幾。
時 賜詢問
不嫌支離
敢不仰體 聖意
有補於 黈纊
而惟我 聖上亦必樂此不疲
一切治道
經筵出矣。
是又法 祖宗要道也。
伏願 殿下
懋哉懋哉。
賓對上殿
公元1874年
今年卽惟我 太祖大王定漢陽之舊甲也。
創業垂統
啓佑我 後王後民
至于甲戌凡八回矣。
而亦粤我 英宗大王 誕降之舊甲三回矣。
 太祖大王聖神功
巍巍蕩蕩
寶籙靈長
流澤煕洽
 英宗大王久道化成
享國五十餘年。
郅隆之治
比侔三代
葢敬天勤民。
我家傳授心法也。
竊伏念敬天之實。
在乎勤民
勤民之要。
在乎節儉
臣嘗奉玩 太祖御筆淑愼翁主第宅 賜券。
不過草舍三十間。
於乎盛哉
節儉之德。
高出百王
而 英宗王衣不用紋緞。
輦輿不用金銀
丙寅辛巳
皆有 聖敎
敦樸先務
褱保一念
天佑之。
民殷物阜
享有多福
壽考作人
至今遺澤
浹人肌髓
莫非節儉之化所由致也。
於向講筵
龍飛御天歌之多有陳戒。
仰請 進覽
而其卒章有曰千歲
水之陽。
累仁開國
卜年無疆
子子孫孫
聖神雖繼。
天勤民。
迺益永世
今當 定鼎之舊甲。
重回 誕聖煕運
正是我 殿下對揚天休之日也。
興感創業艱難
繼述節儉之 盛德
以敬天勤民之實。
致迺益永世之效。
小民天命
此之謂矣。
惟 殿下懋哉懋哉。
賓對上殿
臣竊謂聖王礪世之具。
莫如崇名節以廉耻
名節者。
一朝襲而取之也。
必其平日砥礪名行
然後能事盡節
故人主之所以勸奬用。
將爲緩急之可仗。
 列聖朝之培養作成者。
尤以名節爲重。
維持紀綱
振擧風俗
而惟是廉耻
卽其修名節之要耳。
孔子曰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有耻且格
孟子曰耻之於人大矣。
不耻若人
何若人有。
雖以君相交修言之。
伊尹之佐成湯也。
曰予不克厥后堯舜
心愧耻。
若撻于市。
成湯方修堯舜之政。
伊尹惟恐不克而爲愧耻
則以日新之工。
必有聖人知耻之勇。
孚格於上下
况其建中于民。
無從匪彝者。
豈不以勵廉耻爲先乎。
古昔聖王賢臣盛德大節也。
朱夫子嘗告孝宗紀綱不振於上。
風俗頹弊於下。
得之求。
無復廉耻
不復知有忠義名節可貴
其俗已成之後
賢人君子
不免習於其說。
習俗之膠痼。
由於廉耻不修
名節不講。
駸駸至於莫可收拾之境。
則今當欲法堯舜之時。
紀綱風俗
不如古。
其爲愧耻
豈不矣乎
浸灌禮義之敎。
奬勵卓異之行。
使之知所趍向。
在於導率。
成湯之誥曰惟皇上帝
降衷下民
若有恒性
克綏厥猷
惟后。
廉耻
卽亦順其恒性
克綏厥猷之義。
惟 殿下懋哉。
臣以無似
備位三事
一分報效成就 君德
贊揚治化
竊祿尸位
已踰半載
中夜循省
不免無耻鄙夫耳。
借方寸之地。
仰陳說。
而其在勵廉耻之道。
臣宜早蒙斥退
無至徒言之歸。
惟伏冀劃賜鐫免。
以幸公私焉。
賓對上殿
近日慧孛示警
恒雨無節
我 聖上惕然修省
十行絲綸
深察弊源
痛禁奢侈
申戒中外
卽此施措得宜
有足消弭氛祲矣。
第如臣無似
備位三事
爕理之化。
無裨補。
災異之見。
豈非厥咎。
惟願斥退
以答天譴
然猶區區愚衷
不敢不粗陳說。
庶備採擇
以爲皇天無親
克敬惟親。
應天以實。
豈可虛文爲哉。
聖王所以克享天心
與天合德
葢其欽欽慥慥
造次食息
惟以代天理物。
作爲分內事。
斯須之頃。
未敢忽焉
則一政令一施爲。
不實心以出之。
實事以行之。
於是乎民蒙其福。
而自天佑之。
四海之內。
一物不得其所
而咸囿
太平仁壽之域。
降及後世
所以事天敬天。
未免爲節文儀制循行故常
一遇災眚
未嘗恐懼警惕
修擧一二弊政
踰時過境
還復因循
應天之以實以文。
其有不同
如此矣。
人爲天地之心。
人君一動一念
與天通。
是故一念之善。
足以景星慶雲
一念之非。
足以災眚氛祲
一念之善。
民有終身而受其惠者。
一念之非。
有海內而被其害者。
可不勉歟。
可不懼哉。
惟我 殿下
聖智天縱
勵精求治
仁民愛物
至誠惻怛
今若於一日之內。
試念八域民一日之事。
鰥寡孤獨窮迫無告者幾人矣。
水火盜賊殘害性命者幾人矣。
橫罹獄訟敗家失業者幾人矣。
抱枉懷寃無處伸白者幾人矣。
扶携流離
宛轉道路者幾人矣。
不堪征斂
賣子鬻妻者幾人矣。
官長貪饕
不保田宅者幾人矣。
山採林樵。
虎食蛇噉者幾人矣。
服勤南畝
病于夏畦者幾人矣。
此皆 殿下赤子也。
以 殿下斯民父母之心。
其必丙枕靡安。
玉食靡甘。
憫惻矜憐
所以拯濟安頓之矣。
如欲拯濟許多生民
安頓許多赤子
 殿下其將何術以行之。
何道以治之。
臣愚昧。
百回思量
終不能得其術得其道。
而爲 殿下陳之矣。
無已則竊有獻焉。
 殿下臨御以來
臣隣陳勉之言。
必曰人主一心。
萬化之原。
此固千古不易正論
而 殿下之聞此說。
亦已多且久矣。
安得不支可厭
同之於老生陳腐之常
談哉。
今臣所獻。
未暇敷陳斯言之爲千古不易正論
而輒敢曰我 殿下必有拯濟生民
安頓赤子之心
而必求拯濟安頓之術與道矣。
是惟在 殿下一心上耳。
誠若是焉則今日國計之耗絀。
不足憂也。
風俗侈靡
不足論也。
彗孛之爲眚。
行且自消而自滅矣。
惟 殿下之懋哉。
(讀箚後公又奏曰昔唐憲宗時
李絳爲相。
署月引對
論治道於延英殿
日旰汗透御衣
惶恐趨出
帝曰朕宮中所對。
宦官女子耳。
與卿講天下事。
乃其樂也。
殊不知倦。
至今稱其盛美
雖然臣下
安得不慮上軆勞倦乎。
臣亦欲讀箚訖。
請退出矣。
方臣上殿
司謁私語臣曰日熱如此
讀箚外請無張皇敷陳
大官 召接。
奏事繁簡
此輩何敢左右乎。
事甚駭然
請付有司論勘。)
解右議政
伏以 起感忠義
 特拜關廟。
克詰戎兵
 歷臨舘所。
盛德在金。
順時行令
都人士女。
欣瞻羽旄
而臣以寒疾
未能陪扈鸞旗豹尾之間。
悵戀惶恧。
歷日未已
伏念臣於日者冒陳衷懇
敢恃 仁愛之天。
曲垂矜諒之澤。
及奉 賜批。
不惟未蒙 允許
反邀鄭重 辭敎。
惝恍震越
靡所措躬。
凡臣所以鳴疏丐免。
豈敢占便宜爲身而已哉。
嗟乎
士生斯世
世受涵育之恩。
躬逢煕洽之運。
在草韋布
孰不願致身明廷
自試自效百執事之列乎。
臣自就塾皷篋之初。
以至策名通籍之日。
立身事君之節。
尊主庇民之道。
其於昔賢之大業
前輩偉績
歆羡竹帛傳記
粗聞乎父兄長老
於是乎大心願。
思欲幾及
縱云癡且妄焉。
區區一念
亦豈後於
人哉。
雖然當官盡職
隨事殫誠。
自期臺閣是也
經幄是也
字牧之任
方面之責。
凡百有司之事。
可以矢心惕慮
自期對揚報效
不負夙志
至若三事大官
不但愚臣夢想所不到也。
世間何人。
可能自期平素哉。
本家世儒素。
鍾鼎軒冕
何曾是分所當得
憑恃 寵靈
自意可幸無罪。
及此一朝
冒入中書
凡耳目之攸及。
思慮之所發。
一事一言
初非平日之所講磨擬議
隨處生澀
到底拘泥
其爲疎迂醜拙
自不能掩。
始乃知此事勾當
不可書生俗士株守一得
徒取黃卷陳腐之餘矣。
臣之不勝其任。
自分如此
况又衰病相仍
萬難自力
呈露醜穢
悉暴前䟽。
不敢復事張皇
伏望早 賜鐫免。
投閒江湖
飮水調藥
庶可引年
餘生歲月
莫非 聖主賜也。
衷情懇迫
攢手顒祝。
伏乞 聖明念臣職之不宜癏曠
察臣情之亶出悃愊
憐之憫之。
 特許遞改。
以幸公私
無任屛營祈懇之至。
解右議政
伏以臣於日前
冒昧陳章
再申前懇。
伏奉 批旨。
若曰卿旣云尊庇民之道。
曾所粗聞。
中書之責。
只任其尊主庇民也。
卿又云凡百有司之事。
皆可報效
大官之職。
特緫其凡百有司也。
又曰君臣情志相孚爲貴。
輔相去就
關係不輕。
奉讀之下。
不勝兢惶戰慄
緣臣精神昏憒
文字荒拙。
有若愚癡
之辭。
自詡自夸
君父之前
何敢乃爾
祇謂是披瀝衷情
而竟未能感回 聦聽
拊躬慚悼。
不知所云
夫尊主庇民
非臣之所獨聞也。
孰無訓誨之得於父兄
凡百報效
非臣之所獨願也。
孰無忠愛之根於彝性。
特以臣之菲才薄識
已試不驗
凡厥所聞所願
曾無毫末盡分之可稱。
則其中書責任
百司之特緫。
尙何長短能否之足論哉。
分量力。
自知不能
貪戀寵祿
遲回因循
其將廉耻謂何
名節謂何
竊伏人主御世之要。
莫先於崇名節勵廉耻
所以興勸培養
亦惟 列聖盛事也。
以臣無似
不足擬議及此
而倘蒙 恩諒。
得免大僨誤大玷辱
或曰此子之不能而止。
粗識廉耻者耳。
是可爲 明時塵埃之報。
成就晩節
爲情志之交孚
進退雍容
益見關係之不輕。
豈不公私兩得
而臣主俱榮哉。
干冒 威尊
悸憊添疾。
敢於牀玆委頓之中。
乞被終始曲庇之 恩。
伏望 聖慈垂矜憫。
愚臣老病殘質。
有以感激 洪造
歌咏 厚澤
優游自樂於帲幪涵育之化。
使朝野之見。
咸仰 聖度天大
一物不得其所不遂其願。
則不亦休哉。
請疏儒裁處聯名第二箚子
伏以臣等。
干冒 威尊之辭。
亶出憂愛之誠。
顒祝 開納
未蒙 兪允
至以當初定律
臣等與議之意。
 批敎鄭重
惶懔
悚息
不知所云
伏念律設大防
使斯民知畏而無犯也。
有服念。
先王審克明訓也。
若以犯律必殺無赦
則適輕適重之間。
仁愛惻怛之意。
不可復施。
是豈立法制律之本旨哉。
今此疏儒處分
誠以向者 飭敎。
旣嚴且重。
儒生之又此煩瀆
其習可痛
况有重律之昭揭
無異象魏懸法
彼乃暋不畏死。
縱恣無憚
此而不加嚴誅
其將民不信令。
綱紀日墜
 聖意所在
以此之故耳。
臣等竊以爲草野愚生。
徒守迂滯之見。
酸寒腐儒
識通變之宜。
往往狂言妄論。
觸犯人主之威者。
古亦有之。
或恕其狂妄不加之罪。
或怒其狂妄而必置之辟。
不過一時政令間事
無足關係治忽
而紀在史乘論其得失者。
非他也。
以其士子故耳。
惟我 聖朝五百年培植養育
在於士子爲國元氣
故有善而嘉奬之。
有過包容之。
凡今日章靑衿之子
莫非沐浴乎 列朝之聖化。
歌咏乎 列朝之盛德者也。
以是之故。
今彼疏儒敢恃 列朝之深仁遺澤
有此自陷重律之歎。
論其犯則雖係罔赦。
原其情則不哀憐
其罪輕重
誰能分別
遐邇傳聞
易惑難曉。
惟臣區區憂慮
或恐上累 聖德
下致羣疑者也。
敢冒死聯籲。
伏望 聖慈特重仁愛惻怛之政。
有以 裁處
大慰輿情
下民之信令。
綱紀之日張。
於是乎不期然而然矣。
無任披瀝祈懇之至。
議定律批旨還收後聯名箚子
伏以臣等荐承 嚴批。
衷情震越
泥首胥 命。
譴何是甘。
詎望 慈覆之天。
曲垂涵容之 恩。
迺玆誨諭開釋之。
句語而還收之。
不 賜威罰
反侈禮遇
聚首感悚
曷有其極。
伏念臣等課日陳章
誠淺辭拙。
竟未能孚格 天心
撫躬慙恧
無地自容
而尤所滿心惶愧者。
向日 筵敎之截嚴。
盖欲伏閤儒生
震懾竦慄。
莫敢復事煩聒
所以擬諸極律。
使之知畏。
等之仰揣 聖意
亶出於此矣。
及承 批旨。
有若此輩之當用何律。
曾下其議於臣等。
講磨酌定
不覺惝怳驚悚
繼之以憂歎也。
刑罰之世重世輕。
律例之有增有減。
王政之至重且大者也。
書曰庶獄庶愼
文王罔敢知于玆。
文王德爲聖人
爲人君。
然其於刑政
一付之有司
不以己意參之。
周公之告成王
不曰罔知
而必曰罔敢知。
罔敢者不敢之謂也。
然則此事之至重且大。
可以知矣。
是故歷代以來
如有刑律輕重增損
隨時變通者。
則必皆九卿之職博士之官
會議朝堂
反覆論難
輕重錙銖
加減尺寸
得其允愜人情
之無弊。
然後載之關和。
懸之象魏
其謹且嚴如是矣。
今患狂妄之夫。
輒犯雷霆之威。
欲其消沮退縮
一有赫怒辭敎。
爲人臣者不復念得失可否之如何。
造次筵席之間。
唯唯承奉
以爲定律
曾無以古聖人丁寧告戒之訓。
陳於王
前。
則其爲忘君負國
罪當何居
昔者武王以妹土封康叔
而憂其民之湎于酒。
酒誥曰厥或告曰羣飮
汝勿佚。
執拘歸于周。
予其殺。
先儒之言曰予其殺者。
未必殺也。
羣聚飮酒
誠可禁也。
若夫盡執歸周。
之無遺。
是豈仁人之事哉。
武王爲此嚴厲之語。
欲使妹土之民。
警畏而變汙俗也。
先儒之訓。
眞得武王之旨矣。
臣等所以仰望我 殿下
亦惟武王未必殺也。
如其不然早已仰度於 上意之遂以爲定律
豈不聲論奏於法理事體之萬萬不可
無所爭執
含默而退。
一時 激惱之敎。
萬世無窮之弊哉。
於是乎等之罪。
陷於忘 君負國之科矣。
今者幸逭。
何敢自恕。
欲望 聖朝並賜斥退
以顯不忠不職之罪焉。
公元1876年
解水留守疏(丙子十二月二十五日
公口呼此疏。
越三日捐舘。)
伏以天佑 聖孝。
吉慶大來
顯揚追闡。
次第將擧。
羣情歡忭
曷有其極。
伏念臣之居留華城。
特出我 聖上惠養老臣至意
臣旣感激 殊恩
伏念密邇眞 殿。
陪扈 珠邱。
所以寓慕伸誠。
自喜得有其地。
不幸歲値大饑
殫誠荒政
苟能濟活一都生靈
亦臣分憂之責也。
何敢辭焉。
不意任數日。
无妄一疾。
乘虛而發。
閱月跨時
至今有餘日矣。
醫藥莫效。
日以沈篤
以今見狀。
無以收拾精神鉤稽金糓
各有條理
宣上 恩德
以大慰我待哺望救之萬口饑民也明
矣。
臣病之危㞃如此
民情遑急如彼。
此非臣晷刻淹滯之時也。
玆敢悉暴事狀。
冒陳衷懇
伏乞 聖明特許甄免
使百里民命
得免仳儺(一作難)顚連之患。
俾臣得以安意調病。
倖得延活。
何往非 聖主恩乎。
無任屛營祈懇之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