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圭斋遗藁卷五 (自动笺注)
圭齋遺藁卷五(宜寧南秉哲子明)
 記
  
晦谷公善政重修
公元1844年
珠玉之美。
泥土而始明。
之直。
扶植而逾挺。
凡事顯晦
時以進退者。
亦莫不待人而成。
造物者存乎其間
而誠以大善終不得掩矣。
昔我晦谷公仁祖朝。
七道方伯
俱以淸德著。
被選廉吏
爲世所推宗。
此其赫赫大節
昭載國乘
至若知郡時事
則畧而不敍。
鮮得與聞家庭之間矣。
甲辰春
余忝恩除安岳郡
得公去思碑。
碑題淸白善政。
衙門數十武外。
處於左右閭閻
垣籬掩蔽
泥汙聚集
傾踣之患在朝夕。
愕然是懼。
擇地一閣
卜日移妥。
衆目咸聳。
煥然改觀
於是竊有所感焉。
噫。
碑之建在崇禎紀元後七年
迄今爲二百有餘歲矣。
上下乎此。
立石紀功者。
不知其幾。
野火焚之。
牛角礪之。
終歸於過鳥飄花之頃。
倏忽無跡者。
亦不知其幾。
而惟此屹然特立風磨雨泐之中者。
雖以公淸德之所扶持
而苟使余後至
失今不修
則亦安知其不歸一時湮滅者乎。
然而惟公遺愛之在邑。
如碩
公元1851年
果之存陽。
上九盡之際。
猶有復生之理。
則往而來者時也。
絶而繼者人也。
人與時至
無不立。
自今而往
有如我者。
至而修擧
則此碑之壽。
豈有窮哉。
至於爲治之舊績
世故屢變。
載籍俱空。
漠然無可覓。
但見氷淸月白
一影子於碑面而已
况余莅邑視事齟齬
不能遺愛之萬一。
有感於忝先之云爾
圭齋遺藁卷五(宜寧南秉哲子明)
 跋
  
璿源譜畧跋
維我純元王后
母臨五紀
御簾帷。
己酉震剝之會。
天樞於垂傾。
坤軸底定
以后妃而行堯舜之化。
豐功盛烈
曠宇宙而未之有。
粤我兩慈聖殿盛德至善
紹休趾美
宮闈之內。
協氣雝穆
歲丁巳
上與大臣禮官
議上鴻號三殿
將以揚徽致隆。
摹繪萬一。
嗚呼
旻天不吊
八月壬子
元后上賓
百僚嵩呼之慶。
遽變攀號之慟。
旣成服。
孝裕王大妃爲大王大妃
明憲大妃王大妃
繼序之次也。
迺追上徽號于殯殿如常儀
維兩慈聖㷀然在疚
未敢以陳請
粤三年己未十月癸卯
祔廟禮成
始加上大王大妃尊號曰慈惠
王大妃尊號曰睿仁
所以未遑之典也。
時領敦寧府事金汶根。
疏陳憲宗大王治化之盛。
軼於三古
預定獻之禮。
上詢于在廷僉同
同日癸卯
上親祼太室
憲宗廟爲世室
宗正寺
謹書于璿譜。
以臣秉哲曾忝太史
命識其後
猥陋不知攸言。
竊伏念我聖上
光膺景命
孝思罔極
長樂承歡
養隆備物
寶牒煕號。
光燭無際
至矣盡矣
無遺
矣。
猗我大王大妃
思齊太任
事純元后
愉色婉容
盡倫克敬
宮壼化之。
施及遠邇
王大妃嗣徽太姒
事大王大妃
壹遵乎大王大妃所以孝于純元后
弘敷柔敎。
丕闡母儀
聖上以事純元后者
事兩慈聖。
嚴恭洞屬。
夙夜匪懈
在昔殷薦
鴻徽於殯殿。
而以未及乎兩慈聖。
聖心欿然三載如一日。
至于今。
亟擧縟
玉簡騰休於璧府
金篆耀瑞於雲漢
位以序而益尊。
德以號而益顯。
物采燀奕。
聲光昭濩。
斯莫非聖誠孝所極。
而兩慈聖徽音哲範。
祇承純元后心法。
合於大德必得之理也。
以先大王天縱睿聖
聰明剛健之姿。
備文中和之德。
潤如江海
澤之渥也。
赫然雷風
威之神也。
臨御十有五載。
乾綱而摠萬幾
敬天毖祀之誠。
仁民恤刑之政。
祖宗爲法
以之寧謐區㝢
浹洽滲漉
聖功神化之至。
允符殷宗周室世世右饗
曁于萬子孫
引翼勿替。
肆惟聖上協謀神人
參揆精義
克成大禮
在于玆辰。
吉慶洊臻
休祥畢應。
編之簡冊
播于聲詩
悠久天地
輝光並日月。
不特璿譜之所錄而已也。
傳曰。
愼終追遠
民德歸厚
又曰。
上老老而民興孝
上崇先王
若是
極。
尊顯兩殿
若是其盛。
將見薄海黎獻
日進曾閔之行。
歸於煕皥之化。
臣謹秉簡而竢之。
璿源譜畧跋
公元1861年
辛酉
純祖大王受終紀元
景運重啓。
丕基是宅。
明年壬戌
又有我純元王后舟梁之慶。
正位儷極。
坤化肇闡。
謹按春秋
人君踐祚
特書其元。
后妃納吉
繫年月。
盖以王道基於履端
生民本於妃匹
禮重
其義大也
伏况我聖祖居正之治
聖母嗣徽之頌。
自是年始
啓佑後人
駿惠我聖嗣者。
自是年始
則詩所謂於乎不忘之思。
於是年。
何如哉。
聖上十有二祀
是年重回。
聖孝不匱
藹然愀然
先王負扆之初。
念慈定祥之休。
且於生成保護之恩。
所以加隆闡颺之典。
仰稽彝憲
俯詢廷議
月正乙未
上親祼太廟
冊寶
追上純祖尊號乾始泰亨昌運弘基
元后尊號曰洪化
禮成
宗正寺謹書于璿譜。
上命秉哲識後。
竊伏念惟我先王純粹之德。
蕩乎無名
淵穆端拱
囿物泰和
唐虞雍煕之象也。
孽芽其間
殲厥渠魁
文武弛張之道也。
闢邪扶正道。
彝倫有敍。
聖師開之功也。
三十四載。
如初元之日。
運而
不息
基命益鞏。
大哉乾元之道也。
曁我聖母齊莊之德。
配我聖人
御簾帷。
克殫劬勞
橫庚協瑞
寶鬯凝光。
綴旒而奠磐泰。
五紀陰功
亦如嬪京之日。
黃裳之化。
於是至矣。
於戲
天覆地載
翊我聖躬
至今無疆之休
以我聖上法祖之念。
周王訪落
體商孫之省度
緝煕殫心
靡不周至
而書曰。
愼厥終。
惟其始。
弘璧琬琰
先王踐位之始。
關雎葛覃
先后于歸之始。
繼自今聖神承承
爰及室家之壼。
圖終如是
寶曆緜長
天休日至
烈祖之祜。
王母之福。
萬斯年
顯名懿稱。
將繼書于是譜。
臣敬以是獻。
重刊陶水部增損功過格跋
有知與不知之二。
知居三之一。
不知常十之七。
知者不可諫。
不知者覺斯改焉。
今之當官者異於是
過果有不知者歟。
夫以人心之仁。
豈其無也。
卷武人崔君星玉所重刊也。
當官者覽之。
覺斯改者固無論
而雖不可諫者。
其將動心乎否耶。
以爲得其位。
利民生者。
其功若算百。
則不得其位而刊是書者。
當算五十。
然使陶水部呂叔簡算之。
其或不五十於彼而百於此
未可也已
圭齋遺藁卷五(宜寧南秉哲子明)
 書後
  
大藏一覽
自古士君子
佛氏之法多矣。
至若韓退之道篇
曾子固書目錄序
非不言之切而辨之詳。
然而其所論者。
卽以仁義道德之說。
心性內外之別。
斥之以聖賢之道。
何其望之過而責之備也。
夫績毛飮湩之徒。
雕題漆齒之類。
父子不嚴
男女不別。
夷狄之有君。
不如諸夏之無也。
佛則夷狄一爾
不服堯舜禹湯之化。
目不睹詩書禮樂之文。
則雖獸行而禽心。
亦於汝何誅者也。
而能具知覺識道理。
作法而敎其徒者。
可謂庸中之佼佼
則又奚暇論其法之善否也哉
盖彼所云西天東土三十三祖。
旣不知爲何人。
而又所云六十品因緣及一千一百八十一則文字
亦不知爲何書。
而取其說而觀之。
文章未逮莊列
論辨不及楊墨
往往治世病而砭俗汙者。
曰證明者。
能不自恃滿假也。
羼提者。
能不强愎聲色也。
煩惱者。
可以愧患得失鄙夫
曰堂獄者。
可以懼夫天下惡人
天堂無之則已。
有之。
必使仁者居之也。
地獄無之則已。
有之。
使惡者居之也。
然則佛之說。
殆亦憫世而出者乎。
且其說之
善者。
足以無識之類。
不善無足以惑有知之士。
士君子佛氏之法。
但擯而不與之而已。
若以聖賢之道斥之。
其所以斥之者
乃反爲尊之也。
蘇子瞻佛書舊亦嘗看。
闇塞不能通其妙。
獨時取其麤淺假說
自洗濯。
以爲佛書之好。
在於麤淺假說
如其所謂妙者。
不惟不能通。
不必通而不足云爾
李橘山尙書(裕元)壽藏記後
公元1849年
橘山李尙書景春
年未至知命。
而作壽堂楊州嘉梧之谷。
世或以太早譏之。
或以達觀稱之焉。
友人宜寧南子明曰。
其譏其稱。
不盡尙書之志也。
噫。
尙書妙年蜚英
受知憲廟。
義兼父師
恩同家人
出入邇密。
有年所。
無祿
遽遭己酉六月之變。
嗚呼慟矣。
其在今宗祊延洪
日月依舊
追先報今。
可以仰酬萬一。
而然絶髯之痛。
拖腸之寃。
蘊積結轖于中。
星霜屢易而寃抑冞深
軒冕倘來掁觸愈切。
當日不能一慟卽殊。
終身若負大何
天荒地老
劫盡灰飛
而此恨無有窮矣。
尙書之有樂斯邱而終焉之志者。
則爲其密邇景陵也。
雖然人或有自擇其葬地。
而終不遂其意者
窀窆之事。
常在於其
子孫
在於婦女家老
堪輿禍福之術。
陰陽避忌之說。
易動其心而然也。
尙書其然也。
營兆備儀物。
而以省其役。
古人表識瘞器而以誇其地。
自製其銘而刻之石。
又遍求文字知舊
而以示其决意行之。
後人易其爲便其事。
不得不從其命也。
尙書之志其苦哉。
不然凶事不預
化臺繭室放曠
尙書奚取焉。
余亦與尙書同其志者。
之如此。
尙書首肯也。
推步解後
粤自淸初。
今二百餘年。
宏儒輩出
經學大備
實事求是
六藝昌明
象數之學。
爲儒者所當務
王曉菴梅勿菴阮芸臺諸公
專門用工
治經傍通
不造精奧淵微
然余則謂以江愼修先生爲最。
何哉。
以其確信西法而不毁也。
信西法而不毁。
奚取焉。
以其公平也。
何以言之。
虞在璿璣。
周測土圭
則步算之術。
非不畢具三代之上。
然疇人之子分散
羲和法數不傳
雜術參互
妄作紛興。
漢魏之法。
合圖讖。
唐宋之術。
拘泥演撰
河圖洛書之數。
傳者非眞。
元會運世之篇。
之無據。
觀臺而領司天者。
皆爲合驗天。
失之彌遠
是以躔離之爽。
交食之舛。
何代
不然
而雖世有改憲。
後出愈巧。
知而不精
言而不詳
障蔽尙存
渣滓不去矣。
明萬曆間
西法始入中國。
今則用其法爲時憲。
中國之士。
乃通其術。
不惟從前知者益精
言者益詳而已
得其所不覩而所不聞者甚多
而亦中國素有之法而不能通者。
因西法而始通者。
乃知其法之精明簡易
過中國遠甚。
於是中國之士病之。
如魏文魁,吳明烜,楊光先諸人
前後譏斥之。
所以譏斥者。
妄庸逞臆
欲以意氣相勝
故擧皆自敗。
而有聰明學識之士。
知其法之不可譏斥
乃有巧取豪奪之事。
於是乎地圓則徵之以大戴禮
差則徵之以周髀經。
渾蓋相通則徵之以靈恩之論。
淸蒙有差則徵之以姜岌之言。
九天重包則徵之以楚辭
七曜異道則徵之以郄萌。
太陽之有高卑
則徵之以考靈曜有四遊也。
恒星東移而爲歲差
則徵之以考亭先論太虛天行也。
月與五星
本輪次輪。
則徵之以康節法月法日日法天也。
三百六十整度。
則徵之以皇極經世書也。
苟有一毫疑似髣髴者則斷章取義
敷演牽合
以爲徵。
至於螺旋牙輪微瑣之類。
無不如是
一事一物
莫不奪之爲中國之法。
而亦不有其爲中國法之援徵。
誠異哉。
如其言。
西法皆是中國所已有者。
師授旣絶。
不傳久矣。
譬若有人祖先美第宅。
子孫不能葺修而頹圮之。
有人依其制度而築焉。
子孫者見之曰。
鋪之以砌。
我家之法也。
又曰擎之以柱。
我家之法也。
是亦我家也已
遂奪以居之。
則天下無是理矣。
中國之士。
其於西法。
無或近是歟。
以是尊華攘夷學問
故每見知識愈勝則其弊愈甚
曆法者。
驗天爲長。
三代以至于今。
或蓋之或渾之。
或輪之或撱之。
天何言哉。
大象寥廓
諸曜參差
不擇中西
惟精測巧算是合。
日月五星
安知世間尊華攘夷之義哉。
故以西法則驗者多。
中法則不驗者多。
豈非不可怨尤者乎。
是以論天之驗否。
不論人之華夷可也。
曆象爲儒者之事。
不過是一藝。
西人之所能也。
仁聖義忠和之德。
孝友睦婣任恤之行。
禮樂射御書數之藝咸通者。
中國之士所能也。
可尊也可攘也實在是。
而且之者
卽攘其人。
非幷其所能而攘之也。
鯀之城桀之瓦。
何嘗以人而廢之歟。
西人者。
九萬里海外之蠢夷也。
不被堯舜之化。
不知樂之敎。
而以貨利爲命
强弱相食。
是慮是患。
器械數術是務。
圓顱方趾
類乎人。
其性也偏。
性偏
故其聰明知覺亦偏。
偏則易專。
專則易慧。
其所爲有時乎到底焉。
偏則隘。
則不傍通
其所爲有時乎不移焉。
曆法之能勝於中國者。
一言以蔽曰精於測驗也。
測驗之精。
實非一人一時之能。
乃終之以身。
傳之以世。
千百人爲羣。
千百歲爲期
矻矻不已得之也。
所謂偏則專。
專則慧者。
何嘗聰明知覺有勝於中國者而然哉。
譬風雨人所難占。
巢居知風
穴居知雨
未聞人與居巢穴者爭風雨也。
中國之士。
於西法亦如是觀可也。
或曰
西人以其器械精利
數術微妙
誇耀於中國遍行海內
一則交易也。
一則爲行敎也。
其所謂敎者。
虛荒誕妄
不倫無理之說。
則稍有分个者。
知其爲禍人病國必矣。
然而浸浸然入於其中
伊川被髮之歎。
無處不有
其故何也。
意者彼愚不知。
見其器械之精數術之微曰。
彼之器械數術若是
其所謂敎者。
亦必有若彼者矣。
由是之故。
染汙益衆也。
中國之士。
亦或慮乎是。
而故奪彼所以誇耀者。
使人知彼之能精利微妙者。
是實中國所有
而非彼所能自獲。
豔羡之心。
無從而生矣。
曆法斤斤中西者。
非爲此而然歟。
不然
中人以下
並其器械數術而不
公元1905年
知。
其所染敎。
不在是也
中人以上
不待人言而知其敎之爲悖。
其所不染敎。
不在是也
其染敎一事
是當別論者也。
至於曆學
知者少。
不知者多。
而况辨難中西
窮源委。
則非博學多聞
不能焉。
苟欲因是以牖夫夫之迷。
其計甚迂遠矣。
夫善者善之。
不善不善之。
忠信之事也。
待人之道。
忠信爲貴。
至若夷狄之道。
有甚焉。
故夫子言可行蠻貊
忠信篤敬也。
利瑪竇湯若望輩。
以其曆算之法來中國
其時徐李諸公
設局而譯之爲崇禎曆指
是善之也。
譯已。
因諸議之携貳
竟不用焉。
不善之也。
其後淸人遂用其書。
是又善之也。
用之旣十年
又因楊光先諸人之言。
復廢之。
是又不善之也。
其後五六年
光先敗。
還用其法。
是又善之也。
法固一也。
而其善不之無常。
彼本狡黠
已窺中國之無定見
然此猶屬於疎於曆法
非德之二三也。
自是厥後
未有廢棄之事。
文學之士。
考據經傳
窮搜冥索
盡奪彼之所稱刱獲獨得之妙。
以爲中國之法。
其所以奪之之辭。
亦多苟且矣。
彼旣久處中國。
通言語。
解文字。
一一得見其說。
知其無誠心揚善之意。
是乃疑以嫉能。
認以掠美
其所有甚於不知之進退無據譏斥
輕易侮嫚之心。
於是乎生焉。
雖以近日傳聞者論之。
彼果無輕侮中國之心。
中國宰相
不可貨利動其心。
自可無八百萬包苴之金。
旣無其金。
自可無受其賂而背其囑之寃。
旣無其寃。
則亦可無天津猖獗皇城衝突
非不能以忠信孚於夷狄
自侮而來侮之致哉。
事端各異。
大小不同
則此事不可歸咎於曆法辨論
而其損失體貌夷狄
未能悅服彼心則一也。
故言之如此。
嘗見王曉菴
數理俱到
測驗亦精。
顧亭林先生所言學究天人
確乎不拔者也。
主持中法
力攻西術特甚
然其新法
躔次則不赤道起算。
圜則不以三乘得數
所異者不過是逐限從消等。
刱立新名。
其實則用西法。
而亦皆因西法而得之者也。
梅勿菴畢生精力
從事一藝。
是以所造能究極精微。
神明變化
其於西法。
發明甚多
然恒氣注曆及十二宮號。
論辨不已
可否已有定論
大抵二條
原不足爲曆理大關係。
非不知之。
猶此費辭者。
直爲所謂西人姿質
中國型範之語所致也。
阮芸臺經術文學
天下宗匠
博極百家
通三物。
古訓是式。
實用是務。
掇拾諸史
薈萃羣籍
上自黃帝
下至近世
外附西洋
爲曆法算學之人。
錄爲疇人傳。
梓愼裨竈之說。
太乙壬遁之方。
涉於內學者。
一不收焉。
已見其名義歸正
後來讀者
始知曆算本是儒者實學
古今名公大儒
從事於此甚多
庶幾起其向慕之心。
而其論評洞見本原
深徹底蘊
是非公而取捨正。
鉤玄微之旨。
分渭辨涇之義。
啓牖後學
如示諸掌矣。
此雖與出法例
成爲一家之言者。
䂓模不同
有功曆算之學。
莫之與京
然於中西扶抑。
不免太過
隨處張皇
讀者支離
余於芸臺之學。
有心悅。
然惟此一事
不敢竊議焉。
江愼修確信西法。
未嘗詆毁
而或議其便否。
持論公平
無過激扶抑之語。
以是梅瑴成諂附西人目之。
江愼修中國之士。
而况經學文章
爲世通儒
其所著述
行於海內
讀其書則其人可知
抑以何故
諂附西人
不足多辨也。
先生之意。
曆象一術
西法果善於中國
則善不可掩也。
旣因其術。
我之所獲益多。
則不可曰無其效也。
以其道反害其道。
君子不爲
是故雖有可議。
每持紆餘
不似諸人吹毛覓瘢之習。
不然以若先生淹博考證之學。
何難繙閱斷簡殘編
勦掠掩奪
攻擊排斥
不如人哉。
不徒如是
相與辨難是非者。
士君子爲能。
是以善人
能受盡言
否則少拂其意。
怒生焉。
西人者。
士君子乎。
善人乎。
况其曆算
卽彼之所恃而所愛也。
其所恃。
其所愛。
則拂於其性。
何如哉。
又况與不知周公孔子
只知輪船火砲者。
有何短長而論善惡哉。
故余之取先生不毁西法。
非但曆算
其於待夷狄之道。
爲有得也
東夷之人也。
先憂後樂
雖非所敢居。
所願則學孔子也。
所慕則在中華也
每聞日邊消息
不禁𡠉婦之歎。
故借曆說薄言之。
以自附於沔水鶴鳴之義。
至若小邦之憂。
顧以菲材
忝據上卿
廊廟之事。
非敢曰不知。
而旣無嘉謨嘉猷而紓之。
則亦不敢私論
圭齋遺藁卷五(宜寧南秉哲子明)
 銘
  
淸心堂銘(幷序)
岳政堂之扁曰淸心
禮樂刑法
莅民之具也。
嚴明公平。
莅民之術也。
莅民之堂。
捨此而爲彼。
有以也。
余未能知之。
臆以敍曰。
國僑知民之病解弛也。
治鄭剛果
曹參知民之病鍛鍊也。
相齊安撫
古之善爲民者。
良醫視疾
從所甚者而攻之矣。
盖漢有張武之愧。
晉有和嶠之癖。
世上半是詩作於唐。
天下太平之歎起於宋。
自是以來
江河日下
風俗漸汙。
則今民之所病者
亦可知也已
苟欲醫之。
宜有其術。
以謂名斯堂者。
得之然乎否歟。
余又未能知之也。
詩曰相在爾室。
不媿屋漏
余之居是堂
歲旣再周。
故作銘以自警。
遺後君子
其詞曰。
坐此堂而治此衆者。
手書判决
耳聽爭訟
目識黑白長短
說是非輕重
四肢五官
皆可爲利民之用也。
然手之濁也。
簿牒滯而百事積。
耳之濁也。
衆言囂而羣情塞。
目之濁也。
不能辨別而能於貨色
口之濁也。
不善臧否善於俸祿
四肢五官
皆可爲害民之毒也。
四肢五官之不濁也。
民利孔贍。
四肢
五官之濁也。
民害亦慘。
反於濁曰淸。
物皆然。
爲甚
文木杖銘(幷序)
香山蓮峰大師致瓚。
訪余于安邑
木杖三。
長皆過眉也。
瓚之言曰。
俗名黑榧
生於毗盧高地
體輕而直。
有紋甚怪。
沙彌得之
削圓塗墨而待其乾。
以水滌之。
黑淰於腠理
皮膜堅硬處。
則墨退反白。
自然成紋。
余擇其硬直者。
依其法試之。
其紋尤細而奇。
有類畫家披麻雲頭之皴者。
爲杖之可珍者也。
因以名之曰文木杖。
又作銘以贐瓚之歸。
銘曰。
手以捫之。
有木無文
目以擊之。
文無木。
口以名之。
文木杖。
杖以行之。
木文俱喪。
三難合。
離一不成
誰其似之。
佛法衆生
吾叉硯銘
石可泐之而不可奪其堅也。
墨可硏之而不可奪其玄也。
士可貧賤窮困之。
不可奪其涅不緇而磨不磷也。
爾與我而周旋
性相近也。
圭齋遺藁卷五(宜寧南秉哲子明)
 說
  
奕說
奕之道。
三百六十有一。
一是贏輸所由出矣。
盖其爲數小數
然其術甚深微
及其至也。
天下靜者
莫能焉。
余癖於奕。
時使善之者賭賽而觀之。
鋪列聲勢
張翼舒。
郝廷玉一用臨淮遺法
不遵䂓矩軌度
隨機變遷
霍去病不師糟粕
只守壁壘壕塹
使敵不能先犯。
如晉羊陸
明之兪戚。
雖無赫赫之功。
而自不見敗。
然術出於才。
品出於性。
恢弘範圍者。
或遺於瑣尾
巧黠竊偸者。
多昧於大體
備責巨細
則鮮其人矣。
設或積薪不疑之高手
方其奕也。
勞心焦。
役役攻守劫奪之中。
而不自知其高雅淸適之趣。
全輸於局外之人。
且當局者鮮不迷。
道在邇而求諸遠。
垂手於枰外者
豈能盡勝於執碁者也。
以其胷中無得失之心。
見機自明
是以天下靜者
不甚至也。
一行曰。
貧道四句乘除語。
人人可爲國手
余亦有小訣曰。
我自不競
物莫能害
安心處。
無如局外
非敢曰至也。
亦可裨於愼修十要云。
昔陸氏以攻玉致家。
何氏以刻印養生
天下之理一也。
是故小術
入其妙則通其神。
有推此加彼。
公元1845年
類而解者在。
况奕之爲技。
深且微者乎。
高君樂汝善奕。
且與余好。
以陸氏何氏之說贈之。
願君以是富而昌。
以是壽而康。
乙巳九月
書贈高君鎭豐。
渾天儀
渾儀舊制
天經,地渾,天常三䂓。
合爲六合在外
黃道赤道
附于三辰儀在次內。
直距望筩
附于四遊儀在次內。
天經䂓。
云外雙䂓
又稱陽經子午
地渾䂓。
一名金渾
又稱陰緯,陰渾,地盤地平
遊儀
古云璇璣
又稱璇樞遊䂓
六合四遊之名自唐始。
宋書天文志。
徐爰渾儀之制。
未詳厥始。
王蕃虞書稱在璇璣玉衡
以齊七政
則今渾儀日月五星是也
渾儀羲和氏之舊器。
歷代相傳
謂之璣衡
其所由來有原統矣。
尙書孔穎達疏曰。
璣衡者。
王者天文之器。
漢世以來
謂之渾天儀是也
馬融渾天儀旋轉
故曰璣衡
橫簫所以星宿也。
後世之製測驗
權輿於此也。
揚子法言渾天
洛下閎營之。
鮮于妄人度之。
耿中丞象之。
妄人
武帝時人。
耿壽昌
宣帝時司農中丞
鑄銅爲之象。
和帝時
賈逵作員
順帝時
張衡作銅渾天儀
密室中。
漏水轉之。
吳陸績渾象
其形如鳥卵
宋王蕃渾象
嘉年
太史丞錢樂之
鑄銅渾天儀
是後代有述作
此其鑄造淵源也。
洛下閎黃道
或云賈逵加之。
張衡
內外南北黃赤道。
二十四氣二十八宿中外星官日月五緯
錢樂之
黃道而不設黃道經圈。
四遊不貫黃極
唐李淳風以爲賈張舊儀
推驗七曜赤道
不合周禮土圭之義。
更造六合四遊
舊制
始設三辰
璇璣月遊二䂓。
僧一行以爲後魏所作。
赤道不動。
李淳風
玉衡旋䂓。
帶日道。
旁列二百四十九交以携月遊
法頗難術。
更造
使黃道運行
黃道內。
白道月環
宋至道年。
天正韓顯符銅儀
三辰儀之黃赤二道
置于六合
皇祐年。
復移黃赤道。
附于三辰
煕寧年。
沈括論舊不合者十三事。
渾儀
而又去舊儀望筩旁之白道
元祐年。
蘇頌
六合三辰四遊之制。
而設四象天運二圈。
元郭守敬渾儀之制。
製簡
不設黃道
設立運圈。
以測地平經緯
明崇禎年。
山東布政使李天經
西洋湯若望渾儀
天球地球地平上高弧。
康煕年。
天體
渾儀也。
鑄銅爲球。
象天體。
黃赤二道
鐫於球面而不設䂓。
乾隆年。
璣衡辰儀
遊旋
赤道
黃道地平兩圈
此其制度異同也。
水運之用。
始於張衡
而盛於梁令瓚
天運之設。
刱於張思訓
而盛於蘇頌
歷代以來
其法漸密
其用漸便。
至於西法入中國。
三運螺旋之器。
平行借弧之表。
無不畢具
巧思精造
蔑以加焉。
今考諸法。
損益煩簡。
作新
凡五重八圈。
其外環卽地平圈。
附於跗坐。
以準方向地經
立子午圈。
以象天經
中結赤道圈。
以象天緯
內立三辰圈。
以象宗動左旋
中結遊旋赤道黃道兩圈
以象七政運行
內立極圈
以備表圈推移
內安四遊圈。
以爲占候之用。
盖於崇禎渾儀
去其星地兩球。
乾隆撫辰。
取其遊旋赤道
竪圈則不雙環
表則恒用平行
是爲簡易造製測量焉。
渾蓋通憲
四庫全書提要曰。
渾蓋通憲圖說二卷
明李之藻撰。
是書出自西洋簡平儀法
渾天蓋天皆立圓。
簡平則繪渾天平圓矣。
渾天全形
人目自外還視
蓋天爲半形。
人目自內還視
簡平止於一面
則人目定於一處而直視之之所成也。
其法設人目。
南極北極
以視黃道赤道晝長晝短諸䂓。
憑視
線所經之點。
歸界於一平圓之上。
次依各地北極出地
以視法取天頂地平之周。
亦歸界於前平圓之內。
次依赤道經緯度
以視法取七曜恒星
亦歸界於前平圓之內。
其視法以赤道爲中圈。
赤道以內近目
則圈愈大而徑愈長。
赤道以外遠目
則圈愈小而徑愈短。
之藻晝短䂓爲最大圈。
乃自南極視之晝短䂓。
近目而圈大。
其意以爲中華之地北極高。
凡距北極百一十三度半以內者。
皆在其大圈內也。
梅文鼎嘗作證補一卷
其說曰。
渾蓋之器。
蓋天之法。
渾天之用。
其制見於元史札瑪魯所用儀器中。
竊疑爲周髀遺術
流入西方
然本書黃道分星之法。
尙缺其半。
故此器甚少。
無從得其制也。
玆爲完其所缺。
其所誤。
可以依法成造云。
簡平
四庫全書提要曰。
簡平一卷
西洋熊三拔撰。
卷首徐光啓序。
盖嘗參證於利瑪竇者也。
大旨以視法取渾圓平圓
而以平圓測量渾圓之數也。
名數十二則。
用法十三則。
其法用上下兩盤。
天盤在下
所以赤道經緯
故有兩極線,赤道線,節氣線,時刻線。
地盤在上
所以地平經緯
故有天頂有地
平。
高度線。
地平分度線。
設人目。
自渾體外遠視其正對
大圓平圓
斜倚內者爲撱圓。
圓心者爲直線
其與大圈平行之距等。
小圈亦皆爲直線
地盤空其半圓
使可合視二盤。
中挾樞紐
使可旋轉
用時依其地北極高度
安定二盤。
赤道地平兩經緯。
交錯分明
節氣時刻
高度偏度。
皆可互取其數。
天盤方板上設兩耳
表以測日景
地盤中心
繫墜線。
以視度分立
用之可以得太陽高弧度
旣得太陽高弧。
則本時諸數。
亦皆可取
是儀寫渾於平。
如取影於燭。
雖云借象而實數出焉。
三角以量代算之法。
實本於此
今復推於測量
法簡而用捷。
亦可謂數學利器矣。
驗時
面白圓周
細點爲六十秒分。
次內匀寫十二。
晝夜六時之初正。
以紀鐘聲之節。
自丑未初一
止子午正十二。
三表
於時邊中輪之軸。
細而最長者秒針
貫於刻輪之管。
稍大而長者爲刻針。
於時輪之管。
大如刻針而短者爲時針。
內分左右
安時鐘諸輪。
時邊四輪(或設五輪)在下
設六十齒而如工字形
腰具小乳。
第一大輪。
在次上設五十四齒。
第二次輪。
又在其上設四十八橫齒。
第三中輪。
又在其上設十三仰齒
爲第四小輪。
曲尺形。
一股橫在小輪齒間。
一股在後搖動者爲遊錘。
鐘邊四輪(或設五輪)在下
設六十齒而如工字形
腰具小乳。
一面又具十二小杙。
第一大輪。
在次上又設六十齒。
第二次輪。
又在其上。
亦設六十齒。
一面一小杙。
第三中輪。
又在其上方銅片
爲第四風輪
儀上小鉢形爲鐘。
橫杠於前後銅版
杠端具橫股。
鐘邊大輪之小杙相切。
中立莖。
莖端安小銅片如繭。
近在鐘傍者爲槌。
貫衆輪橫安於前後銅版者。
各爲衆輪之軸。
獨時邊小輪之軸。
別具安處立之。
軸皆有六齒牙輪
而獨兩大輪之軸無之
輪齒與次輪之牙輪相切。
輪齒與中輪之牙輪相切。
如是遞切。
而上兩邊俱同。
銅版前面
設四十齒。
而限二十齒兩界
二小杙。
中心又具八齒牙輪。
而貫於時邊大輪軸之端者。
爲初正輪。
當中三輪
貫一軸。
設二十齒。
中心具圓管。
於時邊中輪軸之端。
與初正輪之齒相切者。
爲刻針輪。
又具管而設四十八齒。
疊貫於刻輪之管。
與初正輪之牙輪相切者。
爲時針輪。
設十二齒。
漸次淺深刻之。
如螺頭形者爲數輪。
數輪錮合於時輪
前面
刻輪小而在內不見
小曲銅片一頭斧刃
貫於鐘邊輪軸之端者。
爲止輪鐵。
在初正輪上。
兩股
一垂一橫
而橫股具小杙者。
爲人字鐵。
在止輪鐵上
橫身而帶小股。
端如刃者。
爲杵股鐵。
在止輪鐵下。
三股如山口形
頭戴十五細斜齒。
而另具一小杙者。
爲鉅頭鐵。
又在其下圈而曲者。
爲乙字銅條。
止輪鐵之一頭
切鉅頭鐵之小杙。
一頭斧刃
輪轉漸次旋推鉅鐵之齒。
人字鐵之一股
下切於初正輪之小杙。
一股橫切於杵鐵之頭橫股之杙。
銅版入內
切於鐘邊中輪之小杙。
杵股鐵之刃形。
切於鉅鐵之第一齒。
鉅頭鐵之下股。
切於數輪之齒。
乙字銅條。
屈而求伸
恒力推鉅鐵。
掛連環銅綆於兩大輪之腰。
葫蘆形。
懸綆在中者。
爲懸錘。
盖錘重求下。
第一輪軸隨而轉。
於是第一輪齒
遞轉第二輪之牙輪
第二輪齒
遞轉第三輪之牙輪
如是傳至第四或第五輪。
若無物以制之。
則各輪之力。
不能任錘重。
砉然急轉
頃刻下地
兩邊同時邊。
則用輪恒轉而記時。
故有遊錘往來小輪之齒間而節之
往順而轉。
來逆而挽。
使各輪之轉。
有序而無急。
第一輪最遲。
其次稍速。
其次稍速。
漸次而轉鐘邊
則用輪恒不轉
擊鐘
輪轉之力。
故有止輪鐵恒止之。
且若擊鐘
專任輪轉之力。
則亦不免輪之急轉而槌之疾擊
故有風輪風力
滯其轉而緩之。
此儀內諸物之用也。
初正輪則隨時第一輪軸而轉。
以四十齒。
切刻針輪之二十齒。
本輪半周
當刻一周
四刻一小時。
分二十齒。
則五齒當一刻
一周四刻
本輪牙輪
則以八齒切時針輪之四十八齒牙輪。
六周當時一周
四刻一小時。
分四十八齒。
則四齒當一小時。
(初正輪半周
當刻一周
牙輪四齒。
當刻一周
故四齒當一小時。
)一周當十小時
初正輪轉二十齒。
則刻輪之針指四刻
牙輪亦轉四齒。
使時輪針指時之初。
初正輪又轉餘二十齒。
則刻針復指第四刻
牙輪亦轉餘四齒。
使時針指時之正。
鐘輪之機。
亦管于時輪。
初正輪轉到半周二十齒。
則齒傍小杙。
推人字鐵之股。
其又一股遞推杵股鐵之頭。
又股端小杙。
銅版內。
往支鐘邊第三輪之小杙。
杵鐵被人鐵之推。
其刃形脫於鉅頭鐵之齒間。
則鉅頭鐵無鎖。
因乙字銅條之力推。
乃急仄而其下股之小杙。
往切於數輪之齒間以止之。
切於數輪之淺齒則仄少。
於深齒則仄多。
多則鉅齒之脫亦多。
仄少則鉅齒之脫亦少。
切數輪之第一齒則
得鉅齒一。
第二齒則得鉅齒二。
如是止十二齒。
是爲鐘聲之數。
鉅鐵仄而止。
輪鐵亦卸。
然人鐵之杙。
尙支鐘邊第三輪之杙。
各輪不得轉。
初正輪又轉過小杙。
則人鐵股脫而還垂。
一股之與鐘邊第三輪相支之小杙亦脫。
於是鐘邊各輪乃轉。
第一輪之小杙。
輪轉之勢。
推鐘槌杠之橫股而擧之
過則鐘槌因還下之勢以擊鐘
又止輪鐵之一端刃形。
輪轉漸次切推鉅頭鐵之齒。
其所脫之數。
使杵鐵之刃形。
還鎖於鉅鐵之第一齒。
則本鐵之一端
亦還切於鉅頭之小杙。
於是各輪復止轉。
銅版前面諸物之用也。
一儀之用在旋轉
故設輪旣得旋轉
則又其用在遲速
故設齒時邊。
各輪之齒。
按數遞減之。
鐘邊則無定算。
遲速之妙。
又在輕重
設輪多則遲。
設輪少則速。
輪大而齒多則遲。
輪少而齒少則速。
懸錘輕則遲。
重則速。
少齒轉多齒則遲。
以多齒轉少齒則速。
遊錘重則遲。
輕則速。
遊錘之杠齒正則遲。
斜則速。
此其大畧也。
又有一種坐儀。
卷鐵置筩中
捩之使屈。
(俗稱胎葉鐵)筩外纏鐵綆
(俗稱羊腸鐵)綆之一端
係於卷鐵之端。
筩具軸安於前後銅版
又造累級輪。
(或稱塔輪)中設逆環
鐵綆一端
係於累級輪。
亦具軸安之。
以鐵匕轉
累級。
移纏鐵綆
筩中卷鐵。
屈求伸。
並筩旋轉
復移鐵綆
盖以卷鐵代懸錘。
我東不能造胎葉鐵。
無以作坐儀。
此外物事增減
制作變通
形貌異同
不可殫記也。
自鳴鐘
西洋驗時之儀。
明萬曆年。
入中國。
人皆異之
吳梅村詩。
至有異物每邀天一笑。
自鳴鐘自鳴琴之句。
則甚多。
在我東者。
不下累十百事。
瀛環志畧海國圖誌等書。
西洋各國。
造此儀。
佛郞西則都城
鐘表二千人
每歲造時辰表四萬件。
自鳴鐘一萬八千架。
法時時變易。
奇巧出人意表
以是觀之。
鐘之幾遍天下宜哉
阮芸臺自鳴鐘說曰。
西洋之制器。
其精者曰重學
重學者。
輕重爲術。
奇器出乎此。
而其佐重學以爲用者。
曰輪曰螺。
是以自鳴鐘理則重學也。
其用則輪也螺也。
又曰。
自鳴鐘之制。
出于古之刻漏
刻漏有四
銅壺
香篆
圭表
輥彈
輥彈自鳴鐘之制。
以前本有之。
失其傳。
西洋之刱造。
渾平儀說
南北外周
赤道兩面
在下曲線爲蒙景弧。
其上又一曲線地平弧。
兩弧之間及地平之上皆虛之。
在內旋轉
爲渾平版。
窺衡在赤䂓南面中心
友人朴桓卿製也。
盖其法平渾象
兩極爲心。
赤道爲周。
地平隨地而異。
亦出於簡平渾蓋之視法。
而爲儀簡便
甚善。
地球儀
經緯線。
布列坤輿全體渾圓爲地球。
貫於球者。
兩極軸。
兩極者。
半周弧。
又承半周弧者。
勾股架。
二圈十字相結
抱球四合而樞於兩極者。
縱爲子午
橫爲赤道
赤道之外。
樞於卯酉南北上下者。
利用圈。
赤道之內。
樞於兩極
東西旋轉者。
爲里差圈。
直立利用圈之腰。
適當子午圈之交者。
爲測日表
是儀朴桓卿所製也。
自序畧曰。
粤東夷寇之餘。
有卲陽魏氏源。
海國圖志之書。
盖爲算海審敵而作也。
據其書。
地勢一具
分經緯於渾圓之面。
周布河海邱陵者。
坤輿全體也。
貫以軸者兩極也。
承之以弧。
倚之以勾股低仰之者
出地高下也。
地四合而輳樞於兩極者。
子午卯酉之弧也。
(卯酉今刪。
)圈于腰者赤道也。
赤道而東者。
十二辰也。
其南其北。
皆占二十有三度
又半而識子午弧之背者。
二至限也。
分疎密爲十一者。
氣候限也。
立於赤道午弧之交者。
日表也。
(表今移置利用圈。
)居于內而
樞于兩極
坤輿萬方
無不受其量度者。
曰里差尺也。
居于里尺之外赤道之內。
而樞于卯酉赤道之交者。
利用尺。
(利用尺今移置赤道之外。
卯酉弧今刪去
則樞於赤道圈之卯酉二處
)擧之當二至之限則爲黃道之圈。
弛之當極出之度則爲地平之圈。
遊乎環兩極二十有三度半之內。
則爲四時賓餞之表。
遊乎兩極赤道之間。
則爲諸方斜距之尺。
故曰利用
儀之制也。
夫置諸赫曦之下。
而其受光也有明暗。
一擧目而知萬國晝夜焉。
表景正直
(以沒景爲準。
)其國方中於東乎於西乎。
承之以午弧。
切之以里尺。
考之于赤道之識。
則知萬國早晏焉。
表景攸指(今表隨利尺上下
)於南乎於北乎。
眂其及於疎密者。
則知萬國寒暑焉。
欲知南北之距者。
緯度于里尺焉。
欲知東西之距者。
先切之以里尺。
經度赤道焉。
其欲於須臾之頃。
周知四時日夜之永短者。
低昂其出極。
轉移向背焉。
若夫坳堂之上。
不見旭日而能準測纖密者。
里差利用之尺。
迭用不窮
儀之用也。
前人之作。
乾隆地球之式。
然諸法之悉具。
大同歟。
小異歟。
所未能詳焉爾云云
自古器象地。
載於書籍者。
張平子地動儀始見。
其法不傳
厥後則惟乾隆所製舊儀是儀而已
舊儀
之制。
只設子午一圈
北極上加時盤。
黃赤二道
畫於球面。
若論二儀之用。
其求時刻則理同而法不同
求道里則舊儀只憑經緯線。
是儀經緯線。
又用圈尺理同而詳約不同
而若隨測各候之遷移
斜攷諸方遠近
舊儀所未備也。
是儀非徒刱出於我東。
實地學之善器也。
勾陳天樞合儀
象限一面
勾陳一直邊之兩端者。
一爲帝星
一爲勾陳
象限形內二圈。
外爲節候圈。
爲時刻圈。
於時刻圈中心
下垂者爲懸表。
又一面安天樞
在弧上二圈。
外爲節候圈。
爲時刻圈。
安於對弧直角上者爲窺衡。
衡之一端
於時刻弧。
盖求夜時難晝時
月星中。
勾陳
制度用法簡便
玆造一具
而然未諳星宿者。
猶難辨識
新造天樞以附之。
天樞北斗第一星。
爲其在漢陽地平。
恒不隱而且大易見。
無人不知也。
兩景揆日
三版如山口形
後立版與下橫版上。
直線節候線。
橫斜爲時刻線
前立版爲兩景表
北極高低不同
晷影長短
隨地不同
而我東疎於曆象
儀恒用中國所製。
致日授時
其道闕焉
李君尙爀。
深悟其學。
以我東極高度及新測黃赤大距。
推算太陽實景
是儀
驗諸日躔實軌。
毫分無差。
實我東之刱有。
太陽高度
有視實之不同
因地半徑半徑蒙氣三差也。
半徑差出於地心地面
蒙氣差出於本方地一定
率常不變
視差則隨太陽高卑之變而變。
太陽卑行
六十年。
行一有奇
而視半徑高卑大差。
不過三十二秒有奇
則最卑之行。
所關無幾
故一製此
可以百年通用
爲久遠之器也。
量度
八物
方版一。
子午大圈一。
黃道遊圈一。
半周量度版一。
分緯距等線一。
角直線一。
量弧曲線二。
是儀家弟子裳
梅勿菴論弧三角
以量代算之法以製也。
按以量代算之法。
本出熊三拔簡平
理則側望斜睨之形。
寫于平面
以爲正形
以躋縮不齊之度。
應于外周
以爲實度
而其用則專在於等之限。
故其法先畫平圖大圈。
次畫距等小圈。
視距圈所距之限。
歸于外周
以得弧度
視距相交之處。
歸于外周
以得角度
比於推算
非不十分便
捷。
而然有一弧角。
必有一圖
而有一圖
必有屢次繪畫
雖無握布之勞。
未免筆寫之煩。
今以器代圖。
則諸物咸具。
爲用更捷。
勿菴之法。
出於簡平
子裳
出於勿菴之法。
觸類遞長。
可謂後出之巧矣。
賭射
學射者。
以射賭賭其中
傍觀者。
以其射人賭賭其貨。
俗稱賭射是也
賭射比比傾產者。
於是掌法者禁焉。
夫己氏曰。
不可禁也。
信民之所庇也。
是以患民之無信。
不患之無產。
賭射者。
背不負韊
手不决拾
而以言爲賭。
贏者自居
輸者自安
雖傾其產而不渝
是賭信也。
爲民上者。
小民以信。
今民自賭信。
不可禁也。
是有質於圭齋者。
圭齋曰。
公孫龍言則是也
理則非也。
夫己氏理則是也
言則非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