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自动笺注)
重菴先生文集卷之七
 書
  
王茝谷崔丈(岱。
○丙子二月十六日。)
卽日春煦漸暄。
伏惟老丈氣力益安。
義命崇護萬謐。
區區遠溯。
無任下悰。
時事
痛哭不足
使人發狂决死也。
夫以千里大邦
湯池金城之固。
煮海鑄山之饒。
矢死願闘之衆。
而㥘於數隻賊船
惟令是從。
不但古人所謂以六千里爲讐人役者。
其恥孰甚焉。
今之主和者。
皆曰倭也。
非洋也。
噫。
豈可以瞞過五尺童乎。
孟子不曰
服堯之服。
誦堯之言。
行堯之行。
是堯而已矣。
服桀之服。
誦桀之言。
行桀之行。
是桀而已乎。
黑田森山茂之來。
所服者洋人之服也。
所乘者洋人之船也。
所用洋人之砲也。
胎生
設令日本
頂踵毛髮
洋人也。
萬目之所覩。
其可諱乎。
以此倭人和之
則如家煥,若鏞,鍾三。
我人也。
非洋產也。
今謂我人而脫其罪則可乎。
不待兩言而决矣。
顧乃定國是。
使三千里赤子
爲魚肉。
五百年衣裳
陷於禽獸不恤
古今天下
寧有是耶。
洪在龜等五十人
不顧出位之嫌。
伏閤血爭。
義理未熟
中間曲折
有未盡善。
然其苦心血誠
可質鬼神
正不負祖宗
培養之恩矣。
至若贊謙之所樹立
磊落軒天地。
龍戰領袖也。
日月不墜
則其氣不滅。
山岳不頹。
則其節不泯
河海不渴。
則其功不虧
天覆地載
舟車所至
凡有性命之倫。
孰不愛之如親戚
之如山斗也。
於是乎老丈一門
當爲天下國禮大宗之家也。
死生禍福
細故也。
不料老丈晩年福履
如是之盛也。
赤立之餘。
謫客行資
老丈菽水
誠可仰念。
四方朋友
莫不憂憫。
而財竭人窮。
擧皆戞戞爲力矣。
雖然
天人之所助順。
神明之所扶持
有後相遇之期矣。
以此自慰
千萬厚望
平默新免於喪。
惟增莪蔚之慟矣。
第以謙台切友。
疏儒窩窟。
積忤於當路諸公
幸免於斬頭穴胷
齽齘之口。
日入耳坎而不止
是則范母所謂亦何恨。
朱子所謂老去光華也。
私竊自幸耳。
令抱不生病否。
雖在禍故滔天之中。
忍飢從學
不可不力
不審盛意以爲如何
謙台旣失凈安之別。
一書通問又難。
如耽羅時。
不禁子服之淚矣。
溫陽全生
五十人中人也。
今欲踏趼進候
撥忙裁書
付之行李
伏乞照納。
不備
公元1876年
上茝谷崔丈。
(丙子五月。)
龍溪西行
未知其意何居
無乃再擧計耶。
此人
性素勁快。
凡事執拗
一有所欲爲。
師友口舌所能回。
設欲妄擧。
諸友一齊不應
則不能發矣。
未知那中諸意。
如何
幸思禁止之道也。
若香下翁力止。
則爲先可回矣。
如何如何
易曰。
思不出其位。
孔子曰。
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
朱子有身不出則言不出之訓。
而文仲子仁壽中
詣闕上書
倡言而譏之。
爲其不待而往
不待問而告也。
以此推之。
伊川上書仁宗
亦是少年時事
若是後來義精仁熟之後
萬無此擧矣。
平時省齋
非不熟講此義。
曩時反勸諸生伏閤者。
豈有他哉
箕封千里
一葉之靑。
汲入洋賊波瀾
天地全幅
爲純坤世界
開闢後刱有之變也。
然而千里冠帶
度無一人開口者。
則其義似不可守常法故也。
適幸謙台。
曾經宰臣
先儒持斧伏闕
儒生之義。
不必更贅。
猶且繼伏。
則其義已覺其微有不精矣。
至其謙台被罪
儒疏見格。
通商修好
議决事成。
則其日便當痛哭
掛冠而出城。
不必忍辱而苟伏也。
弑逆
大故也。
孔聖
大夫也。
沐浴一告
君臣不從
則不强聒
况今韋布白身
孔聖坐地
逈然不同
而猶欲苟伏。
則其義又覺太粗矣。
至被六條所瞞而撤歸。
則又不免爲傍人指笑之資矣。
原其血衷之所存
始終本末
一出於斥和。
哀痛惻怛之實。
朋友之所信。
鬼神之所鑑。
論以陰陽則不失爲陽類
論以主賊則不爲主
何至目之以壹敗塗地
而欲剗地埋殺。
以助流俗口氣乎。
况其白眉從叔
亦在五十人之中。
寧無愛惜之私乎。
且也見瞞於六條
五十人之所同也。
而在人則剗地埋殺。
在己則要淸脫無過之地者。
足以厭伏人心乎。
四十九人
有耳能聽
有目能視。
有口能言
雖欲少換實狀
其可得乎。
前此伏閤
已是萬不獲已
而見格撤退之後
猶欲再擧
名之曰補過以文。
意氣之私。
士友之間。
一有立異者。
片言勾斷
罵之以怵禍。
當初弘庵恐嚇之席。
了無怵禍之心者。
至是而乃惴惴前却者。
近理之說耶。
以是詆人。
人誰心服也。
至如以疏首改換之故。
排斥省齋本源學術
則殆同誣伯夷爲貪
龍友之於省齋
嘗以所事先師
事之十年
凾丈大倫已定
假令眞有所失。
豈宜怒詬於前。
而公誦於人乎。
劉淳叟陸子靜門人
子靜之學於朱子之座。
朱子切責曰。
子靜得失
自有公議
公安如此
徐子融咆哮無禮
路德章之憤對尤人。
被責於朱子
昭然可考。
伯壽嘗師朱子
朱子不薦
已也。
朱子辭官之章。
便發慢僞之斥。
以此得罪名敎不少
此人豈皆未之考耶。
器量淺狹
性氣橫拗。
私忿一發
不覺其犯此罪過耶。
平日期待此人不淺。
今乃如此
失性將死耶。
因此
啓分黨之漸。
不成貌㨾底。
十數朋友
遽此分裂
卞莊子之資。
豈非斯文之大厄會耶。
梁益之半。
尙曰。
不可圖吳魏之全。
今况目前形勢
不惟不能以半。
能爲百分之一二。
其中又欲自相燕越以當洋大揚之衝。
則將見坤上之龍。
不待接戰而𣩼死沙泥之中。
螻蟻之食矣。
豈不痛哉。
中夜咄歎。
思欲貽書。
開陳事理無似之身。
前此積忤。
已非一日
只得括囊
向被香下發端。
畧畧提及而已
第念前頭事變無窮
若並與德門不悉彼此實狀
抑揚從遊之際。
必有倒朔南金鐵之歎。
末梢之憂。
恐不輕細
畧陳其一二。
伏望密察默識焉。
此紙勿煩餘人眼目
千萬千萬。
無益積疑怒也。
公元1885年
答白琪瑚(斗鎭。
乙酉四月二十八日。)
自在上時
講服盛名一日
仍切孔李通家之感。
貧病所縶。
無由一詣門屛
仰承明誨矣。
頃蒙不鄙。
手寫數條之問。
遠寄樵牧之社。
以試離索淺陋
敎與否。
盖欲因此提撕
而使之漸進大方也。
惜乎。
罪殛之餘。
賤齒已暮。
朝夕將死。
終不足以奉承盛意也。
末條。
又引宋子書來而不往。
以下不敢之語。
預爲之戒。
平默雖愚。
何敢傲慢至此
向來欝攸之慘。
如干書籍
一存者。
見今僑居窮峽
借人無路。
少日所聞
忘八九。
不得一一考證以對。
如今擧人逐條對策之例。
只就目下緊要處。
仰塞勤命。
主臣主臣
執事者察之。
天時向熱。
伏希加重
  別紙
下諭謂木金水土四藏
各設虛器
實理都包在一火云云
據愚所聞朱門緖餘。
則天地之間。
纔有一物
便有一物之理。
全具在那上。
五藏何獨不然
故纔有木金水土四藏
則便有四行之理。
具在四藏之器。
非設無理虛器
而其理則在於火藏也。
但火是陽之精而炎上之物也。
陽爲陰之統。
爲下之主。
火藏之心。
五藏之中。
而爲百體之主。
神明虛靈
足以五藏百體萬物萬事之理。
一箇火藏
語其形則方寸血肉
語其氣則氣精爽
語其神則主宰妙用
語其理則仁義禮智。
專言則一性
分言則四德
分則萬理。
其實妙用
本無聲色之可言。
所謂舍。
方寸之形。
精爽之氣而言。
其所謂神。
功用而言則氣也。
妙用而言則理也。
功用妙用之分。
天人一也。
所見者。
大槩如此
不審明見
以爲如何
伏生不傳禹謨
只緣年老遺忘而然。
不須費力究說。
惟是人心道心一節
示諭旣曰傳心大法
於此
正好自家身上親切理會
如三四十歲覺悟
便從三四十歲依文按本。
下精工夫
便年八九十歲覺悟亦如之。
從違之間。
舜徒跖徒所由以分。
華夷人獸吉凶存亡所由以判。
鄙意斷斷如此
又未知如何
禮樂賓。
以有目人。
瞽者之事。
聞士友誦傳長者譏責
而猶不敢改者有說焉。
竊以鄕里學徒
時節聚會爲此者。
特欲時習此等禮節
知古聖所制節文儀則之詳。
尊賢尙齒孝弟絜敬之義。
資愛好古感發興起之心。
定儒俗趍舍。
華夷向背之决。
君子之所樂聞。
而况當蹄跡之交。
其心尤可悲也。
若繩之以執事云云
今日賓興之禮。
鄕曲張三李四
自擬於大夫而居主人之位。
自擬於賢能而居賓介之位。
自擬於公卿達尊而居遵僎之位。
節節僭猥爲甚矣。
豈但有目人代瞽爲可譏乎。
若如此推去。
此等習禮全廢之外。
無他
理矣。
故心瞿然
至今不免守株矣。
玆因下詢。
輒請其說。
伏冀再思萬物幷育不相害。
天地聖人所以大也
然於幷育之中。
須見其區別之嚴。
各有攸當。
未始有分毫之混亂也。
若雜薰蕕氷炭一器之中。
牛馬豺狼一牢之內。
而强謂之不害。
則天下之禍。
無時而可已也。
天地之心聖人之情乎。
故朱宋諸先生
先聖之傳。
爲己則嚴於理欲子賊之辨。
爲邦則謹於贒邪消長之幾。
天下萬世惓惓華夷人獸之判。
不啻如一兩段
而無一毫依違因仍意者
以此矣。
年來
覺得此意思甚分明
參前倚衡
自不能舍。
以此爲世所惡。
終不免阨窮以死。
心誠甘樂而不悔也。
未知長者
以爲如何
公元1864年
李信容(會九。
甲子十二月四日。)
雪融而暄。
伏惟尊體萬禧
願聞。
少弟漂泊舊寓。
生存幸也。
玩四去。
仍有仰懇。
此君資性介直
心地忠信
學識已成坏樸。
誠少輩中畏友也。
但田無錐植。
家無甁儲
絮綻而蝨。
衣弊而鶉。
無所恃。
無所訴。
凍餒將死。
僅隔一紙
顧今宇內
此類衆矣。
奚獨玩四。
少弟所以忉怛不已者。
其贒罕覩而其學可惜也。
誠得百緡之資。
可以立本活親。
遊學士友間。
充闡其志業
矣。
然而有助之之心。
無助之之力。
有助之之力。
無助之之心。
所以思念憧憧
而計無所出也。
第有一策
方今鄕曲寒士
阽死亡。
俯就中村學舍
食力而圖活者。
在在皆然。
故欲勸此君
一二年降志辱身
舌耕其中
得產本少許
然後脫然棄卻。
復從士友
以就所學。
未晩也。
此等通路
無信人可托。
老兄愛人好善
出於天性
忠信不欺
素孚上下
廣詢博訪
則似有可得之路。
冒昧煩凂。
不審盛意以爲如何
此是積善中一事。
千萬留念
伯言比狀如何云耶。
乞幸示及
忙甚剪蔓。
伏惟舒究
公元1882年
梁敬甫(憲洙
壬午。)
惠州天上
日與死迫。
伏蒙台慈。
遠辱手書
存間肫肫
感激慙悚
罔知攸謝。
履玆窮陰
台體起居神相如故否。
區區瞻仰
不任遠誠。
平默。
禀性狂妄
出言不遜
作事過涉
顧蒙寬典
得保首領
私分之幸也。
御魑魅
何敢言苦。
怡顔者。
潮聲海色
蕩滌心胷
坡老九死南荒吾不悔。
玆遊奇絶平生
實先獲我心矣。
省齋疏。
來時聞知大意
止承嚴批。
則寔出包容聖度耳。
孫明復所謂介禍。
自此始者。
可怕也。
老子命薄
帶累諸人
晦翁無乃準備語耶。
溪友
逝。
悼念何言。
麗澤四十年。
痛痒相關者。
今焉已矣
同異得失
何處更商。
念來。
只有淸血交頤也。
台監積久愼攝。
年及七旬
自量精力分數
如何
平默直是崦嵫氣象
加以罪犯至重。
渡海無期
只得從此訣矣。
竊伏念。
吾輩初年
從事溪上先師
規模心法
是甚次第
不得體用之全。
古人所謂薑桂之性。
老而益辣者。
一縷尙存
不敢自勉
而嚮𨓏之深。
不能無厚望之私。
此意倘賜默會否。
僭易及此
冞增惶恐
謹奉謝。
伏惟鑑納。
公元1885年
答李長汝(乙酉)
流殛之餘。
戀德馳義
一倍異時
山川遼絶
無如之何矣。
玆因省友敲扉。
荷寵問。
三復紙毛。
見年彌高而學彌尊。
至於辭令字畫之間。
精力不衰
照管不差
黃耉無疆
大裨斯文
自此可卜。
戰龍窮途
幸孰大焉
第今夏令
伏惟履道增衛。
令抱侍學供歡。
步趍日有可觀
彼此往事
追說何益。
只此當來復之象占
區區貢禱。
不任遠忱。
平默瘴海餘喘。
對兒孫。
而百祟迭攻。
鬼事日迫。
不學之人。
便老而衰。
程先生準備語也。
見僑漣鄕。
距汕二百里。
窮極到底
轉動不得
結隣省友。
林呼澗答。
竊恐無復其日。
前頭事變
有不
可測。
離索困蒙之人。
獨智酬應
顚倒狼狽
十必八九。
不如無吪之爲便也。
下詢島中風俗
眞是魑魅窟中
豈有向學之人。
陸地百里間。
種種志行之士。
踏趼相從
而其中康處士金漢燮。
學術最正。
湖南後輩多歸之。
門人
有金永根者。
津人
弱冠才學出衆
圻湖之間。
未見有倫比。
相從數年。
贄書執禮
索性講學
往往操戈入室
淪落天涯
得此一箇秀才
足可幸也。
仰認衰世之感漫及之耳。
省友示書社文字
向也洪甥在龜。
袖入海上。
覽過犂然相契
凡湖士來問。
輒出以示。
傳錄頗廣。
得多少變於夷者矣。
茲奉來喩
不勝瞿然
義理無窮
不可一人之言一時之見。
遽恃以爲定論耶。
第依所敎。
悉陳妄見
胎在別幅。
伏望更加十思
卒賜定本
千萬千萬。
噫。
老兄年迫八旬
少弟七旬人事矣。
此生豈望其拜覿也。
臨紙淚落。
不知所達也。
第祝努力加重
當歲寒。
慰此瞻仰
不備謹謝
  別紙
所論省齋得失
尊君父重朝廷
忠厚敬謹之意。
藹然全幅之內。
當此八路萬姓
咆哮離叛之極。
士大夫
屈三閭劉子政
惓惓宗國之心者。
持此論於考槃永矢之阿。
凡有君臣之性者聽此。
孰不感泣
區區鄙意
尙恨執事於時事之輕重大小權衡
或有未至。
而此哀痛迫切之心。
鼔幣救日之誠。
驟看雖若觸犯
而實不咈乎尊君父重朝廷之理者。
察之或有未盡也。
請得而詳之。
噫。
衣章變革之令。
豈但東之私故耶。
神州陸沉二百有餘年矣。
一天之下。
有能畧華夏禮義而不入於腥羶者乎。
獨我東一區
實藉祖宗典型
先正講明
得以誦夫三綱五常之道。
鄒魯洛閩之法。
而免於裂冠毁裳之慘者。
乃是剝上碩果之象。
君子得輿民所載。
可行天下者。
正在於此矣。
今天外異域。
禽獸鬼魅
橫行中國
以及於我有。
如雪上之加霜。
而我乃與之心融神會
打成一片
幷食此一枚之果。
幾年於此矣。
衣章之革。
乃其結梢也。
豈非天地之所共傷
鬼神之所共䀌乎。
仁人君子凡有秉彝之心者。
誠宜頓足搥胷。
大聲疾呼
所以救拔萬分一之中。
如其不得則繼之以死。
不可細行曲謹之者也。
省友之心。
决知其如此矣。
此等變故
直由十百倀鬼
四五賊徒所爲
非出於睿斷
有如來敎者。
令甲一出而走於四方
一種不學
之流
與夫附麗時輩之徒。
競爲邪說以脅之者
一則君命
二則曰君命
至以無君之律擬之。
擧國風靡
不暇恤而面前子弟宗族朋友門徒
擧將怵於威福
惑於詖淫
悉云先王法服
換成胡人形貌
顧眄之頃。
表裏皆胡而不可救矣。
於斯時也。
少有惻隱之心。
安忍不以大明先帝本國先王世守之典。
天命所在
而重於今日君命之義。
反復曉告
冀其不惑威脅之說乎。
昔者
佛法之盈天下也。
程子亞聖之德。
治喪不用浮屠
而在洛僅見一二家化之。
今以省友之人地
噤口甲管。
不敢反復詔告黨類之間。
而俟其諷諭觀感得力如來諭。
其可得乎。
其所哀痛曉告者。
非出於暴揚角勝
使人背君而從己。
特以明夫事理之當否。
欲從天命所在
先帝先王金石之舊耳。
何疑之有。
至。
以孟氏之闢楊墨
程朱之斥佛老
爲與此逈異者。
尤有所不敢曉者。
楊墨
本學仁義者也。
豈有無父無君之心哉。
特其學術之差。
其流必至於此
孟子猶辭而闢之。
如彼之嚴。
老氏中國士大夫
佛氏雖出於夷狄
至於窮深極微而爲禪學
則亦中國衣裳之士也。
其爲敎直是詖淫之過而亂眞者耳。
程朱
極意痛斥
遺餘力。
况今日之事。
旣是異域禽獸鬼魅
而我乃與之爲一。
幷食一枚碩果
其禍之烈且急。
終日之而不可盡。
楊墨老佛之比。
方當困於橫流稽天之中。
豈宜看作薄物細故
動輒以朝令壓之。
使人不得開口乎。
嗚呼
見今天地
悉入於工工商商(邵子語)之中。
人理無一星子可見
流血千里
伏屍百萬之慘。
朝夕必至之勢也。
使石室桐溪,尤翁當今日。
豈但縊項刃腹絶粒不食而止哉。
自有書契以來
無此變故
而擧朝無一人從頭理會而爲匡救之擧者。
鄕曲之士。
不識面目之人。
陳東之嚬。
而爲焦頭爛額之擧者。
誅殛已盡。
林樊之間。
一二君子負士林之望者。
但能守匹夫私行
朋友之間。
私相講明而救得一箇半箇者。
反加禁防之論。
則未知今日天地如何究竟也。
噫。
所謂天地之心乎。
妄見終始如此
雖斬頭穴胷
自爲悔。
自餘禍殃之召。
不暇恤。
此友之心。
少弟之心也。
願明者。
寬其狂率之誅。
於此深加察焉。
而反賜辱敎。
則千萬之幸也。
知奬之厚。
畢陳衷私
惶悚惶悚
此紙乞勿煩人
饒說倘起。
不得逐人而辨之。
亦覺良苦
公元1886年
答李長汝(丙戌)
平默白。
嚮慕方切
正月賜狀。
忽自何來。
謂有多少幸事
忙手坼讀。
顧伏令咸凶報。
區區遠忱。
不勝驚悼
執事畸命。
少弟魯衛
誰昔然矣。
豈料今日
復有此事。
伏惟卲齡孤孑
酸苦萬端
如何堪忍
引領想望
只有淚落而已
見今將至。
服候起居何如
令抱去二程脫然學聖之日。
一兩歲。
未知禀氣長壽相。
一般經傳
侍傍課讀
孝順之性。
聰穎之質。
煞有步趍
可以慰意否。
奉覽心畫
精力不衰
享得遐壽
成就此郞。
可信無疑
惟是顒祝。
他復何言。
平默少執事十歲
奄奄若垂盡狀。
此正不學符驗也。
他日泉下
甚慚於程子矣。
比値道殣相望
漣井無螬食之李
面前怕作江乙
晩春
挈眷東入永平山中
凡百尤覺辛酸矣。
尙幸城市隔遠
先正薖軸。
多寄於此
泉石之勝。
往往開眼
兼且先世筮遯之阿。
衣履之藏在焉。
石田茅屋
稍有入量。
優遊卒歲
乃心所願
而亦可必耶。
執事矍鑠如此
天復以困窮拂欝增益之。
乞幸更加衛武公功夫
仰答任之意。
須因好風
推惠德音
終始無斁
千萬千萬。
自餘具在別幅。
幷祈鑑納。
不備謹狀
  別紙
公元1881年
別紙誨諭
深荷牖迷之至意也。
講論之際。
不能盡人言之意。
果是病痛大者
垂戒及此
謹當省察而加克治之功也。
向來友示書社文。
老兄謂其有暴揚角勝之病。
而無忠厚敬謹之意。
又謂近日之事。
孟子之闢楊墨
程朱之斥佛老
事面逈異
故敢陳其不然
語次及此友。
哀痛惻怛之心而已
未知此外
不能盛意者又安在。
乞賜一語以曉之。
此友哀痛惻怛之心。
見於作處者。
不過辛巳春
鄙人貽書嶺儒時。
與之聯名
鄙人就理時。
呈狀請同被誅殛
六品外臺之來。
有棄家遯山之擧。
壬午持憲之命。
疏陳
與道俱廢。
師友俱廢之義。
而始有一番說之事。
至如書社文字
則又不過前書所謂朋友之間。
私相講明
而救得一箇半箇者也。
何嘗都無斟酌之事。
徑情直行
以當洚水之至。
不周之崩乎。
若欲幷此禁止
以爲妄。
孟子能言楊墨
聖人之徒
朱子賊當捉當誅者。
爲主邊人
力開其路。
不爲禁止之辭。
何耶。
時措之宜。
行止舒縮。
惟義與比。
自非大贒以上學至於義仁熟而可與權者。
不能及也。
吾輩所當勉者。
惟於一箇正字
壁立不倒
至死不變
可以庶幾耳。
只此不能自信
而遽
時措
豈非所謂不能立而欲行。
鮮不仆矣者乎。
尹吉甫之喜言時義
見排於尤翁者也。
士友之間。
引時措之
中庸之道
以斷今日是非者。
輒敢以是拒之矣。
雖然
時措
竊嘗聞之矣。
來諭所引陳恒之弑君。
周末大變
故侂胄之構禍
亦宋季之大機栝。
然其視今日鬼魅滔天
蹄迹捲地。
六合大同。
干人理。
大至細。
一切掃地
無一星子見存者。
大孰小。
孰緩孰急。
然而孔聖至有沐浴之請。
退而修春秋
使亂賊知懼。
則其不肯占便而遽已。
可見矣。
朱子雖嘗遇遯而焚疏。
然猶曰胷中勃勃
决死不悔。
東京黨人無補於事。
明言不然
且曰使某當元祐。
有甚於諸賢之爲。
陷於范滂陽球之禍矣。
或以微服過宋諷之。
則曰使某壁立萬仞
豈不吾道之光。
此類不一而足
則其視孔聖
其迹又著矣。
以此推之。
倘使孔朱生當今日。
書契以來無之變故
則其作處又不但如是而止。
豈容其父禁其子。
兄禁其弟。
朋友相禁。
或恐鼻息出外也哉
由此言之。
區區之所執。
於時措之
亦自幸其不至如水火之相反也。
以不知命爲戒
殊不知命。
有以本然正理言者
有以氣數之變處言者
於此
無分
而槩以守正
爲不知命
則高者須如堯夫悠悠
卑者須如鄕愿同流
乃爲知命之人。
孔孟轍環亂世
與凡古今殉節之士。
無救當時之事者。
皆爲不知命之歸矣
嗚呼其可哉。
至於無補之諭。
則又恐不然
只以今日之事言之。
六合只管風靡
一人出口立異
則是盈天盈地。
都是黑死之局也。
天地之心。
豈容如是
幸而辛巳儒生
奮不顧身
抗章守闕
誅殛相望而不悔。
雖無救於目前懷襄之禍。
而於中。
猶能表著國朝禮義之實。
挑發中外秉彝之心。
以爲異時復亨之基。
則不可謂全然無補也。
然則友之事。
豈有異同哉。
著書立言
必來取用等云云
好發一笑也。
吾輩著書立言
設令盡其疏導之術。
補之方。
自此以往
贒者。
淸議禍胎禁不得開口
愚者。
以彼敎爲利竇而惟恐疾足
遂成長夜世界
則誰能取信其言而刊布其書哉。
堯舜三王之訓。
孔孟程朱之書。
尙且不信
容易詆訾
豈肯吾輩所著有取法之心哉。
妄意此等抑揚
正恐其不惟無益
抑使後生自私自利者。
借重老兄之言。
以自盖其迹。
詆排近日守正之士。
則是又諺所謂雪上之霜也。
不審高明
以爲如何
此非强辨
取必於然諾。
竊恐其理實如此
故玆因弦韋之敎。
而敢復悉陳。
言不知財。
極涉惶恐
更乞擇其愚而卒賜定論也。
公元1887年
與李長汝(丁亥)
年前上覆達否。
伏惟宵中經體動止履序萬謐。
窮而益堅。
老而益壯。
察理益密。
進德益邵。
箴儆朝夕。
獨立不懼。
大慰山中衣裳之望
區區不勝引領之私也。
少弟自來具人形。
到今澌削日甚
不學之人。
老而便衰。
程先生眞不浪語也。
前書仰恃包荒
敢罄衷私
不審可否何居
至今主臣
恭俟卒誨耳。
寒栖雲。
朝夕凾丈者幾人。
多少開眼者否。
平默。
一味離索無聊
年少新進
却或執冊來守。
使人晦翁朋誤遠方之勾者。
不爲無人
竊惟學問
只管蹈襲前言
不濟實事
如我東方謄錄
陶潭四七。
湖洛心性
近日本心理氣
明德理氣之事。
年來聞輒頭痛
對人都不欲上上下下
只要後生
收拾身心
愛養精力
求見道體流行面前事物之間。
逐處仔細
眞實踐服。
雖未能深造精微之域。
而於書所謂五典
管子所謂四維
毋得徇俗敗闕
以趍於鬼魅之藪。
未知此意如何
乞因好風
幷示其得失焉。
貴境年事如何
此中却見大
快活
仁愛之天終是以生物爲心。
無盡劉之理也歟
淸風士人
過夏於此
行將南歸
玆以一紙近安
未知不作豫州否。
餘更祈厚加保重
副此瞻溯。
公元1890年
答李長汝(庚寅)
公元1881年
臣民無祿
太毋厭世
震業之中。
率土不勝號霣。
伏况執事喬木故家
忠愛根天。
身守東岡
心懸北闕
不知何以堪抑。
瞻溯涯角。
惟日憧憧
邂逅堤信。
獲蒙賜諭。
九十卲齡。
趯勒詞理
精采不衰
兼據士友傳誦
以爲論說義理
肯綮處。
辨析入毫釐。
無所差失
仰見積陰之底。
陽德昭著
不可誣者存。
甚盛甚盛。
其間庚炎向歇。
更請近節益健。
安得令平地神仙
一日爲蒼生福耶。
少弟年老便衰。
不學常理
無足怪者。
春初忽然中風
半生半死之蟲。
自分就木不久
間。
分寸躋攀五百里。
海西先塋
仍歷崧陽,石潭數處。
踰月得生還。
幸而免。
不可復以陽界人事責望
可發一笑也。
華東合編史。
先師尊華攘夷貴陽賤陰血誠所在
不幸先師晩年起意
易簀之前
未及筆削
門人小子
區區追述
旨意粗成。
部居便於大處
已犯背馳之罪。
執事取其全部
逐節細檢
其外醜差
又不知何限
汗逬出。
異日泉下
無以見函丈也。
第其曲折
別紙仰陳一二。
此非一人一家之私。
公聽幷觀四字
何敢不奉令承敎
若存一膜之私意而敢戰天下公見
則天厭而神殛之矣。
伏惟察納
病㱡艱倩。
惶悚惶悚
更乞對時加護
  別紙
蒙諭以二帝之喪。
新編書金昏德公卒
重昏侯卒。
爲大違綱目之處。
晉懷,愍二帝
至曰天壤易處。
華夷之分紊矣。
惡乎可哉云云
伏讀瞿然
不知所以仰對也。
顧自中風以來
飮食胃不受。
酬應不貫
鼻液不收。
喉舌不了
筆畫不成
輾轉床笫
作一未冷之尸。
故數日拚死力。
畧具妄見長潭書中。
無復精力別加鋪敍
倘取賜輪覽。
寬其罪而察其意。
决其可否
區區之幸也。
仍記先師在世時。
先生語及高宗稱臣受冊事。
至引春秋之法。
一事狄道
則狄之之義云。
高宗稱臣於虜。
豈合以華夏正統待之
平默始盖悅之
欲就而斟酌
自稱臣之年
削其大書而分註之。
至金亮入寇帝决親征之年。
大書還統如故
先師重其事。
不許
穉程又以書止之曰。
臨安一隅
帝社猶存。
盍思十月稱陽之意乎。
然後從之
如今受冊取栗翁之說。
以著得失之實。
則又先師之命也。
孔聖豈不念華無分
天壤易處。
而立如此哉。
先正爲是峻論
亦豈都無所見
而安於冠屢之倒哉。
先師不許
幸而有十月稱陽之義故也。
受冊之下。
猶命錄翁說。
何也。
傷之至也。
今夫尊尙中國
不予外夷貶辱
大義也。
因是執一而槩之。
凡於失道速禍處。
文飾盖覆
所以啓亂中國而驕四夷
虛名而釀實禍之弊也。
孔朱之意。
恐不如此
須知天下之理不兩則不立。
夫子敎人
叩竭兩端
孟子知言
切忌詖辭
朱子亦以倚於一偏
而不可行
深戒
此意恐當隨分理會也。
妄恃相與
不敢雷同便休。
伏切惶懼
○書未發何。
追復奉白
比因病苦
檢得失於盛喩。
愈有所不曉解者。
晉之山陽安樂
兩漢之主所自取。
不足惜也者
誠然矣。
今徽,欽之致冦亡國
忍恥苟活
醜虜之封爵者。
獨非自取乎。
山陽安樂復起
竊恐其不厭於心矣。
懷愍之不書會稽懷安者。
以旣被弑罪不疊錄故也。
使其如山陽安樂
得以天年終焉。
主鬯者不死社稷
而忍辱苟生
何別於山陽安樂
而謂書法逈異乎。
是但知華夷之分。
而不復知有君臣之倫死社之義。
謂得其一而失其二。
非所以爲訓也。
靖康之禍。
區區妄意
亦嘗以爲古今大變
不以薄物細故觀之。
故於二帝之致寇辱身
直書其實
示戒萬世之君。
愼其滄浪自取也。
又何疑乎。
徽,欽固可貶也一節
使人聽瑩
苟曰可貶。
只此一辭示貶。
何至嚴加禁防乎。
夫以堂堂萬乘威靈
至於播遷而失尊。
何爲而然耶。
得非昏迷不恭
賊仁賊義
惟日不足之效耶。
今觀二帝之史。
有一政令一擧措。
召致戎虜之事耶。
今也非二帝臣子
無諱惡之義。
偏執夷夏名分之說。
回護始終貫盈之罪。
欲爲亡國末主
撞破命討常法
竊爲執事病之。
至謂獻帝設令遇害
則固將去山陽公三字
大書魏曹丕弑帝乎。
决不然也。
夫人臣纂弑。
倫紀大變
天地所不容。
春秋筆者
安得而放過乎。
山陽公卒。
所以獻帝之罪也。
二者。
各有攸當。
所謂决不然者。
終不敢聞命也。
又謂天年終者。
胡大罪而貶之乎。
殊不知國君死社㮨。
聖賢大訓
古今大義
忠孝大經
若如所喩。
則是經傳之言不足信
北地王後主之說不足準。
烈皇帝甲申殉社之事不足稱
思於萬世也。
天下豈有是理也。
似此得失
所關甚大。
忘其
僭踰
卒罄其未見顔色之言。
伏乞寬其罪而賜可否之敎焉。
公元1885年
洪德卿(時模。
乙酉八月。)
公元1884年
哭尊從氏象生
邂逅與賢器相遇
俯仰疇昔
不勝滄桑之感矣。
日者
周元敲扉。
奉讀珍函
如拜顔範
宿感復發
至於泫然落矣
除却他語。
比來動止
更何如。
竊計衰顔皓髮
魯衛也。
承示收拾殘編
俯讀仰思
不覺使人神醒也。
盖今闉闍之中。
嗜此冷淡
宛然文敬先師家法
因此足以得五典之理。
守得四維之防。
脫然出於狂瀾之中。
于以藉手而見先師也。
千萬勉旃
蘧伯玉晩功也。
平默。
何足言。
少小出入師門
受敎育之恩。
不爲不久
而坏質所拘。
無所得。
橫流一葦
妄攖世禍而不知悔。
人誅鬼責
行且死矣。
所幸者。
終是孟子所稱聖人之徒
而非邪詖之徒也。
朱子所稱主人之邊。
而非盜賊之邊也。
妄窃自謂只此一事
頗不負先師之敎。
而或蒙泉下之莞爾也。
無亦愚氓舊態否。
眷厚之意。
畧吐肝膈
覽卽秘之。
永同近信如何
自初凡親知佩符郡邑
未嘗作問訊之書。
拘儒常態
有以恕之也。
自餘更冀加珍。
副此懸想
公元1881年
李文哉(行逵。
辛巳四月五日。)
公元1876年
花山葬會。
各尋歸路
詹溯又倍異時矣。
玆被洞陰左顧
拜手命。
敬審其間行次泮中。
旅候有相
矍鑠老翁
倡率高彥先輩人。
料理陳少陽故事
信知天地苦楚之極。
不無一線生氣喚醒羣動者。
甚恨衰頹匏繫
無以下風之萬一也。
俯囑事。
謹悉苦心所存
顧此妄漢。
丙子春
訾謗溢世之人也。
比以貽書嶺儒之故。
又加一層噂沓
孤根弱植
不堪衆斧之至。
執事不少矜憐
復有申命
何也。
不能無憾耳。
狂妄之性。
却有按住不得者。
力疾塞命以去
商度取舍
如何如何
細瑣曲折
此友當口詳也。
千萬愼密
文老友兄客狀安否
輪照是望。
倘與此友。
深懲某人之事。
壁立來頭
吾輩可以擧頭於人世矣。
平默㱡㱡如宿狀。
無足仰溷耳。
餘更乞努力加珍。
竣此大事
謹復。
公元1865年
答城洞宗兄(愼默
乙丑十二月十四日。)
溯用之中。
伏承下書
恭審起居萬衛。
百里雪程。
欲率宗中諸少
躬赴城裏
商議天水之事。
區區遠誠。
甚切伏慰也。
族弟將老率眷。
漂流無定。
何足道達也。
下示謹悉
哀哉痛哉。
先祖體魄所寄二百年守護之地。
貴勢所奪。
尙寐無吪。
豈非歇后語耶。
先世樹德而後落地學語
皆爲流俗所汩。
下之不外田宅服食之謀。
上之不外乎科宦榮利之求。
凡好賢尙德
力學治心之事。
曾無一人理會者。
夫其馴致六極之弱。
而終見侮蔑貴戚强大之家。
禍及於先世衣履之藏。
不亦宜乎
事已至此
鄒滕之不可以敵齊楚
理甚分明
如之何則可耶。
無已則有一焉。
公緖,舜八二令。
須是用心力。
宛轉開譬
期於動得。
八之査圻伯台
委禽於彼家者。
而舜九之女壻
又是彼家之至親
可使爲一助
李參德順
又在景先甥舘
亦可以得力
以此商處。
先塋萬一有可保之望
不然而只鄕曲韋布孱孫。
欲與之血爭。
則竊恐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
况如族弟孑孑單身
奉老遠峽。
瀕于九死
比者
千幸萬幸
欲以女。
家兒者。
婚日迫頭。
百尺竿頭
抵死湊合
此亦人倫大事
正難廢却於此赴會於彼。
以爲無益備員也。
百爾忖度
終於不得奉敎
罪悚罪悚。
公元1874年
玉溪宗兄(潤默。
甲戌九月。)
家內大小器物
無不入火
而所痛惜者。
文毅,忠簡二祖實記。
是弟積年裒輯者。
一也。
平生所得
隨念隨書
及他許多酬應
關繫不細而單本巾衍者。
二也。
朋友所託大文字。
不免單本而入此者
三也。
(臨漳文字,亦不得免耳。
)豈洋物彌滿
翻了海疆
所長在彼。
所消在此之一驗耶。
思之及此
令人添病也。
公元1852年
答洪聚汝(壬子)
選事
其日抵江上
附奏已上撤矣。
先入說樂納凉時。
函丈從姪福卿庶弟仲思鄙宗龍岡士人金正在座矣。
福卿問其得失
弟答曰。
得失
當言於事應之前
事應之後
曰是曰非。
濟得甚事且也。
曾元,曾申之愛其親。
不如執燭童子之愛其師。
何也。
曰。
彼以刀鋸鼎鑊怵之矣。
弟曰。
至於此。
仍謂金正洙曰。
三淵稱尤翁曰。
置身利害禍福之外。
束世於禮義廉恥之中。
此正尤翁壁立萬仞處。
儒者立心制行
如此
李長汝適至。
傷痛之語。
弟曰。
名位太盛。
不幸
居近輦轂
不幸
有詢必對。
不幸
長汝點頭
仲思曰。
這是鄕暗。
弟答曰。
鄕之暗。
固在人情物態
京之暗。
乃在學問義理
仲思面色
不好矣。
先入子舍
果川丈道。
怵以禍福之事曰。
欲免老親於禍網。
勸勉從。
竟致晩節虧損
子道至此
不啻掃如矣。
仍俯而痛泣失聲
弟止之曰。
已事不必如此
金台耳聰
矣。
起身入謁丈席
起居
函丈出示奏本
弟覽畢。
無他言。
但問金畧讀儒書
依俙影子否。
曰。
不知也。
傳聞能篤於孝弟矣。
又曰。
檗溪學行
今世誰出其右。
第恨無數子家數也。
默然無他言矣。
大抵運氣所關。
非人力之所致也。
來敎云云
頗傷忠厚
此丈雖有此失。
要之多者勝耳。
何害爲一世儒賢乎。
程子不曰賢輩且取他長處乎。
今日道理
正當爲賢者諱。
誦法其所長。
不可如是譏嘲
無補實事
而反以助流俗惡口也。
公元1875年
香下(秉喆
乙亥。)
見聞惱心
待到溘然
乃可以免
何復嗟歎爲耶。
宗巖誌。
齎納如命
九公傳。
載在誌中耳
承統考後語。
義精詞明。
無容更贊。
吾輩不尊不信
何望其有所救正乎。
只有謹書密傳。
以俟後世周孔耳。
勉台渡海消息
何其遲遲也。
或者
欲勸此台。
言事雷同
一番人。
謀奪君父政柄
歸之私親
是人臣之所敢出乎
極怪極恠。
大抵今日之義。
四括囊。
明夷艱貞
是其正法
白馬東林
適足以促亡。
何補於事耶。
一遭坑伐。
讀書種子
自此絶種
不但亡國而已耶。
以此意聞之。
擊鼓訟寃
不作謗訕
不學陸宣公
古方
只管鑽硏朱宋書。
發揮多少義理
涵養自家德性
以與朋友後生共之。
恐亦非少補也。
如何如何
香下。
(乙亥七月。)
程先生言。
老而好學
可貴
衛武,伯玉尙矣。
尤翁於晦齋
稱其晩年進大過人。
執事年滿七旬
志氣不衰
與脚下賢郞。
父子知己
理會天地許多義理
盖其宏綱大致
粹然一出於正。
鄕邦模楷
延平遯世不悔。
竟不免七十韋布
良貴之得於己。
功力之及於世。
不可槩量。
則彼或以牙纛圭冕
夸耀於時鹵莾鄙瑣
國家害風俗。
死便與草木同其腐滅者。
豈不如黃壤蟲相遠哉。
切願執事益商舊學
益培新知
益養剛大之氣。
以爲末路斯文無窮之幸。
平默雖愚。
當爲執鞭無射也。
平默祇奉几筵
尙延頑喘。
蒲柳之質。
哀苦以來
頓覺澌削。
振刷不得
不學便老而衰。
程先生名言也。
先師狀文。
近更再修。
恨無紙地書手
不得呈禀
要當早晩經覽也。
抵聖存書。
同入封內
乞賜一覽也。
平默於此君。
儘是爭友
盖居父執之列而後生䕺中。
期朢最深。
所論利害關繫大義
不得不激切耳。
竊計老成
遠。
同此悰緖
過庭之際。
仔細分解
而無推波助瀾之失也。
存本領甚正。
䂓模甚嚴。
斯學
用志不分
今頗斐然成章
但恨食年尙少
經練不熟
性氣太剛。
自信太早。
種種不知所裁。
此非少慮。
師友之間。
無救正之人。
雷同之失。
所以勞攘至此
苦心所在
鬼神知之矣。
公元1876年
香下。
(丙子二月二十日。)
近日事。
尙寐無覺也。
聖存諸人
出位叫閽
萬不得已之擧。
同列義理未熟
末梢胡亂
殊用痛恨
第其始終大槩。
不害與勉台同歸
只此可幸。
何足苛求
却看聖存。
不肯放下
此又太陽之餘證。
可使同列掩面愧死也。
若勉台直軒天地耀日月
豈不足以夸示四海乎。
妄謂先師平生斥洋。
曲突徒薪之先見
崔公今日斥和。
焦頭爛額見功
要之今天之下。
惟有先師崔公二人而已
百世之下。
不易此言矣。
向後事。
不知如何結梢。
要切山齊海之憂耳。
公元1874年
公緖宗台(基纘。
甲戌十一月。)
別紙。
問病垂死
益切哀感
平默客土孤寄
朋友匍匐之救
得以權厝先妣
反哭未久。
藐孤孫遭
公元1884年
本生外艱
童丱重衰。
目不忍見
季秋鬱攸
煽焰十數屋子
如干書籍祭具
資生什物
片時燒盡
倉卒權接於鄰洞書塾
前頭事若涉大水
無津涯矣。
下敎切責
惶惑滿肚。
不知所以仰對也。
嚮伏聞台座伉儷
不承訃書
私竊驚愕
卽修慰狀。
喪人唁疏。
封付李雅允卿
李雅
卽台之婦姪也。
不作洪喬浮沉矣。
乃有不然
至蒙情外之責。
世間事。
例多如此
主臣之中。
殊用咄咄也。
至於往往入城之云。
無異市虎之傳耳。
丁卯以後
親癠頻仍
日甚一日
何嘗抽身入城之隙乎。
山裏學究面目可憎
語言無味
兼之微身孑。
自分爲當世之棄人矣。
舊日講學朋友則在京者。
今幾無人矣。
何苦時拂垢冠弊裳履菅。
踏趼而不知止乎。
前日於台。
由其同派而最近也。
故或因宗中事故。
時輒往來
過蒙親熟有矣
其後漸敡淸顯
至於陞秩卿宰
出入銓曹
布衣蹤跡
假令眞有入城之時。
不可前往來。
未嘗出山一步地者乎。
以此呵以相絶而罵以恠僻
則是袖請囑之札。
甘冷飯之匙。
比肩於台之門客家傔。
而不之恥於以棄其平生名檢
然後乃免於呵罵之至矣。
平默寧得罪執事而死耳。
不敢改其
區區之守而爲師友之累也。
台若聞此例。
必曰宗族異於他人
此又不然
自非期功堂內
瓜田
安得而不愼乎。
大抵乘快罵人
其事甚易。
然苟非情實則受之者不能無寃。
盖無小大貴賤
凡人相與
莫不皆然。
孟子愛人不親反其仁。
程子曰。
聖人責己。
感也處多。
責人。
應也處少。
如此然後方能盡在我之道也。
(盡在我之道。
來書自許語。
)平默死罪
猶願台座
少霽成怒。
留意於此
則忝在宗族之末者。
其亦與有榮矣。
形格勢禁
無由而訴。
哀苦之中。
又增於邑之私也。
迷失次。
伏惟恕原。
平默稽顙再拜
公元1879年
公緖宗台
(己卯二月。)
前城主(加平郡。
)罷官後。
益無通問之路。
老病垂死
只有於邑而已
伏蒙台慈。
遠寄問書
何異天上消息也。
仍審年來
愼節彌留
有待符之示。
念平默少台座十年
無陽氣象
况今台齡踰七而望八。
夫安得不然
第祝倍百玉攝。
以致黃耉之福。
上作聖朝耆老
下副諸宗顒望也。
進士賢姪
皆安侍否。
賢姪科名
豈勝栢悅
客地孤寄
便信旣阻。
尙闕一賀。
路人然。
至今如物在喉也。
平默少小積冷
老大爲梗。
跨歲殿屎
舊學荒頓
新得鹵莽
朝聞夕死
虛負
公元1884年
初心
國家名器
九品末官
不當玷辱
諸公誤此吹噓
致有今日恩命
欺世盜名
罪實難貸。
奈何奈何
微門一命
已是鼯鼠
衣冠抄選云云
是何敎也。
相愛之地。
此等說話
乞勿向人開口
增此罪戾
千萬千萬。
自餘滿紙情話
伏讀以來
不覺感淚橫落
兩人
俱是朝暮之身。
一息尙存
只思無忝所生之道。
相與藉手
而見祖先斯可矣。
無忝二字
實非易事。
是用夙宵兢兢耳。
墨溪之駕。
翹企無已
和暢
果能踐信否。
未溘之前
得一展。
何幸何幸
第恨山日遲遲也。
力疾報謝
語沒倫脊
伏惟鑑納。
蔡正言(思欽。
○辛卯四月。)
奉別不幾日。
太母上仙
率土號隕。
日月流邁
復釋縗。
周餘之民。
維有老淚如泉也。
頃於賢胤左顧
辱寄亟書。
珍謝僕僕
第緣宿疾有㞃無减
神思昏耗
不能奉答
主臣無已
卽日二麥
伏惟尊體萬衛。
二竪爲隣。
恐是魯衛
只得聊且挨過。
以俟司命處分而已
所喩不聞朝廷事。
世棄君平
不妨君平之相棄也。
仍念初平之老。
縱云無及衛武之箴。
亦合隨分
所謂將此身心奉塵刹。
是則爲報佛恩者。
區區祈祝也。
邪說橫流多年
憂虞其言。
已八九分驗得矣。
頓足號呼
如之何
竊嘗妄斷
蘭谿金華二賢之所立。
有曰。
雖擧天下夷狄
而二子則中國也。
天下禽獸
而二子則人類也。
朝夕就木
此以父師
庶幾也否乎。
力疾及此
伏惟鑑恕。
公元1875年
與任明老(憲晦。
乙亥二月三十日。)
公元1884年
履玆春煦
更伏問道體節萬適
平默回祿以後
斥賣麥田
買居書室
祠版几筵
稍得奠安
然如書籍
一入灰燼
使人墻面
墻面而生。
不如溘然也。
竊伏惟念
執事自再昨年來。
睿眷日益隆摯。
名位日益崇顯
輿望日益深重
不審高明
何以擔夯。
何以醻答而善其後也。
嚮𨓏之至。
不勝私憂過慮而竊有請也。
自是以來
遠近士類
莫不動色相慶。
望其一日有以幡然而改躍。
任天格王止事。
挽回世道之漸。
或者則遽咎其逾時經歲而不出一脚
不發一言以辜上下之望
當今之時。
悶隘之情。
無恠其如此。
而乃若愚者之慮。
仲尼至公血誠
孟氏之麤拳大踢。
猶曰到頭無着手處。
朱子所以龜山之出。
不但因非其親來得不是而已
正以無咄嗟之間。
默運事機
拯溺弭亂之手。
終於隨衆鶻突而爲狼狽之歸也。
今在我力量
孔孟則且勿言
雖如龜山地位
竊恐
其猶有所未可輕議者。
大易所謂過涉滅頂
魏桓所謂生行死歸者。
則仁矣。
事則正矣。
無少補於目前之實。
徒使一脉斯文
不得下種子於其間也。
出處語默之間。
固知有定論
小人之腹所敢仰贊
而內而量能度德。
外而量時度勢。
窃謂出不如處之爲愈。
不如默之爲愈也。
當出便出。
當語便語。
固剛者能之。
當處而處。
永矢不渝
當默而默。
括囊不變
亦非至剛不能也。
向也崔台
臺閣時。
敢言顯。
至於年前兩疏
又犯擧朝之怒。
左右大夫士。
以及國人之午人色目。
皆曰可殺
雖蒙聖上察其忠義而欲保全之。
然自上亦孤立無朋
屯膏莫施。
所謂保全之者
不免辱之鞠獄而囚之瘴海也。
及今雖有赦還之命。
而向之耽耽堵立而旁伺。
則其危亦甚矣。
士友勁直不甚曉事者。
有欲勸之復言者。
片言折之曰。
此台爲人
雖無勸者。
恐其按住不得
而卒致滔天之禍。
公等又欲推波而助之瀾乎。
公等不見白馬淸流
五季陸沉之禍。
東林斬伐
女眞腥羶之亂耶。
夫子之忠且仁焉。
紹聖元符之間
不聞有一言朱先生至誠惻怛
且帶侍從職名
而又肯焚藁行遯
今日之義。
無間彼此
所謂將此身心
奉塵刹。
是乃所以報佛之恩也。
仍有所仰質焉。
薛文淸
永樂出身
先輩已議其失矣。
不須更贅。
文淸不見王振而曰。
焉有受爵公朝
拜恩私門乎。
以此幾被肆市之禍。
愚竊惑之。
薛公士君子拜恩私門之爲不可
而不知壬振之時。
受爵公朝之爲大不可乎。
上蔡不曰自聖以下
剛則必取禍。
柔則必取辱乎。
於此閔子壁立萬仞
薛公窮理致知之功。
不免有所疎脫
非但永樂出身之失而已也。
妄見如此
不審明公
以爲如何
乞賜辱敎。
以開井觀之陋。
而此紙則覽卽付丙
勿掛人眼
千萬之幸也。
此去李根文仲
砥平高士
檗門晩進
而與平默相從者也。
雅作責沈之陳公今欲裹足而南。
瞻望德容
蒙被敎雨。
納拜之日。
計應開心見誠
無待於愚懇也。
公元1875年
與任明老。
(乙亥三月。)
李文仲之行。
致一疏。
李君旣發。
金君永祿。
又欲追踵而南。
詣門屛。
平默因復有鄙忱。
輒以仰煩崇聽。
執事財察焉。
竊以鄙居鄰郡加平治之西三十里。
有朝宗鄕。
中有大澗。
東流入干汕水。
朝宗得名
爲是故也。
顯,肅之間。
大明處士公格
郡守
公元1645年
公齊杜及郡之義士白海明。
就澗上。
巖面刻毅皇御筆思無邪三字
宣廟御筆再造藩邦
萬折必東八字
尤翁所寫孝廟賜白江日暮道遠
至痛在心八字
以寓匪風下泉之思矣。
其後有磐川王氏滄海王氏兄弟者。
大報壇守直官
解官東隱巖下
澗飮木食
設壇祀高皇帝
以及義士
義士者。
多爾衮入中國之時被執。
不屈而拘於瀋陽
弘光乙酉
從孝廟東來。
孝廟厲志復雪。
相與密贊大計者也。
忠義大節
與天朝之史瞿諸公
我國之修攘諸贒顯晦不同而其歸則一也。
九公之中。
庠生王以文者。
磐川兄弟其後孫也。
磐川兄弟旣沒。
磐川之子
前守直官俶說。
傳其家風
嗣守壇下
以供苾芬
今上乙丑
東廟見輟。
朝宗之祀。
不敢擧。
王君居常悲泣
今幸皇廟復設。
故此祀亦畧擧行
而王君家躬畊
救死不贍
一籩一豆
勢亦不可常繼。
流俗所輕。
竊恐其廢墜無日矣。
友穉程。
慨然傷嘆
欲撮其事實
布告當世大人苦心血誠主張大義者。
以爲表章之地。
嘗令金君裒搜實跡
序次爲一巨編
名曰朝宗巖
而穉程手爲之跋。
若九義士許,李,白,王氏兄弟之傳。
則平默竊有罪焉。
編成。
穉程欲以弁卷之文。
仰託於執事
今於金君之行。
固要平默。
以書布聞而致懇焉。
平默苫堊殘喘
不干外事
至於此事。
所繫重大
不敢以此辭者。
故敢有云云矣。
盖今欲表章大義有四
一曰北苑之壇。
藩屛故臣
拱北之義也。
西原之廟。
陪臣遺民
謳吟之思也。
朝宗之祀。
皇朝遺裔
茅屋之誠也。
三者。
不容闕一。
北苑之祀。
西原之享。
主於神皇再造之恩。
毅皇殉社之義。
在我東方君臣
如此
朝宗之薦。
主於大統
獨擧高皇一位
天朝人後裔。
當如彼。
二者。
不容闕一。
旣曰不容闕一。
事體宜亦無異。
當畫給田民。
使之供其粢盛而嚴其守護
永世勿替。
西原同例
其二曰。
九公忠義
如右所陳。
則當就其家。
特降不祧之典。
朝宗私薦之外。
別用宣武祠之例。
不然
郊關內外
使諸生擇地立祠
宣賜恩額。
畫給田民。
外設書院
講業之地。
而仍以胡翰林
幷享以致崇報之禮。
其三曰。
磐川滄海
學行志節
不可泯沒
盧玉川
但能抱春秋終始
韓文公稱述甚盛。
至有子孫宥之說。
况今二王氏所講所守。
在於君親忠孝夷夏尊攘
而此外悠泊然不入於心。
當此天地翻覆之世。
親切警醒可以世程者。
非泛講古經之比也。
考行摭實
特賜褒贈之典。
其四曰。
中國士大夫東來顯族者甚衆。
姑以淺陋記言之。
延安之李。
珍之李。
唐城之洪及執事先世
門族高貴
世爲甲乙大家
而獨此皇明之末東來之人。
若九義士
胡翰林忠義名節
百世可誦者。
至其子若孫。
屈辱而爲中路褊氓。
使不得齒於本國士夫之列者。
果何義歟。
路馬可式也。
屋烏可愛也。
况於天朝貴族
忠義家世
而謂路馬屋烏之不若耶
春秋之法。
王人雖微。
於諸侯之上。
推此義也。
則此數姓者。
在所貴乎。
在所賤乎。
如此而謂之尊周百世之下。
誰肯信之。
屬之都監
付之牙兵
名之漢旅
今日微賤所由也。
朝宗尊周之誠。
不應如是
愚意一則有司之罪。
其二則有司之罪也。
尤翁當嘆時輩
惟恐其不忠於遠人
大義之或存者。
果知其洞見肺肝而發。
過爲刻核之言也。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
北苑守直之官
改爲士夫初仕之窠。
使斥和人子孫及九義士胡翰林之後
通同擬望。
西原廟官亦然
而九義士胡翰林之後
入于仕籍者。
隨其才學
無官不擬
一與本國士夫
毫髮差殊
都監漢旅之垢
衊。
一齊改正
十分洗滌
不惑疑似
不撓衆口
之如金石
之如四時
少間泯然一色矣。
凡此四者。
關繫甚大。
恭惟執事天地正大之氣。
負山隆重之望
苦心血誠
主張大義者。
雖使尤翁復起
莞爾而笑。
則今於此事。
正宜極力表章
公誦一世
要使早晩
得備乙夜之覽。
不寧惟是。
萬一有造朝之客。
進言之機。
則不親自建曰。
冀賜施行
設令造朝進言
終無其日。
竊覸皇廟輟享之時。
露章力陳之事。
則是執事於此
不拘於身不出則言不出之常法也。
拔例一言
不爲無說矣。
以此以彼。
倘垂盛念終始力圖
而今此弁文。
早卽泚筆而還之。
則當此皓天不復無疆惟憂之日。
足以扶植陽道
以基來復一事也。
不審盛意
以爲如何
宗巖誌。
金君入之行槖
冀垂省覽
但金君此行。
不但篤是而决。
盖嘗從吾輩遊。
執事德義之盛。
願供洒掃門下
以承大爐鞴之造化
其志可嘉而其誠不可孤也。
並乞垂仁
開示周行
千萬之幸。
公元1875年
與任明老。
(乙亥四月。)
金士綏回自門下
伏承手覆。
知原沉滯不達
可恨恨。
後日富。
朱明受節
更伏詢履道體宇循序
亨。
主上敦召。
一向隆摯。
原書中仰禀出處語默之宜。
早晩入覽
一得之愚
要不範圍之外。
不敢瀆陳。
第伏聞邇來
米肉衣資
錫賚便蕃云。
未知辭受之宜。
如何裁處耶。
此亦關繫四維
爲學柯則之地。
不可毫末放過也。
竊謂錫賚之事有三。
周急
一也。
賞賜
二也。
繼肉之典。
三也。
若是周急孟子已云周之則受。
今日之義。
恐亦無異。
然而又曰免死而已
則其受亦有節可知矣。
若是賞賜
辭受之當否。
决於有事無事
有功無功矣。
若是繼肉。
事體尤重。
進居賓師之位。
任格君正國挽回世道之責。
無可受之義。
愚見如此
不敢不一陳而請敎焉。
不審明公以爲如何
宗巖誌弁文。
蒙此垂許。
幸甚幸甚
但所陳四事
伏讀來喩
殊無擔當之意。
至擧前書不爲說之云。
不以十分義理之證。
執事若要借重愚言
則不爲無一勾爲重而全篇所懇之言。
反不重耶。
仰呵仰呵。
程先生云乎
顔子陋巷自樂。
世有孔子在也。
若孟子時
世旣無人
安可不以自任
使尤翁在今日
執事於此等處。
無事擔當矣。
見今一箇半箇夢寐念到於此者。
天柱地軸
傾摧垂盡矣。
執事不敢擔當
則域
公元1865年
中復有何人耶。
託之於執事
執事之如此。
託之於東別人。
東別人讓之如此。
託之於西別人。
西別人讓之如此。
則是藉有其人。
一讓字所纏縛無復擔當者矣。
是則執事退讓
豈非所以並沮他人擔當耶。
且平默。
豈必執事露章於家。
建白於朝。
强聒不已哉。
但要値其機會則言之。
無此機會則講之於朋友門人
講之於朝紳親知
或垂之雜文
或著之擬疏
以開擧世上下聰明知覺
非難事也。
惟在執事誠力之如何耳。
因是而有慨然於心者。
彼恐不忠於虜。
大義之或存者。
人面獸心者也。
不足已。
前輩號稱士大夫
聞尤翁之風而知大義不可廢者。
其能血誠致力者。
盖或尠矣。
甚者乃或以此題目
而於其微細曲折
不甚察之地。
顧反䵝昧而踐踏
此其設心
雖非大可畏者。
而無眞實心地而致。
然則不可掩矣。
今以尊周彙編中。
義士傳考之。
九公募義擊賊之忠。
被執不屈之節。
從我孝廟。
密謀大事之實。
不采入。
至如鳳岡漁釣事。
王公天朝士夫
投身外國
將以有爲也。
主國之君。
中道薨殂
事乃大謬
只此一事
方且如不欲生。
朝議又以眼前愛之子若孫。
付之訓鍊都監
而使食牙兵之料。
人情豈有彼此之異乎。
不但復讎還國
無復可望
昨日天朝堂堂名宦之家。
今日爲下牙兵之賤。
其心雖欲和平
得乎。
所以恥食其料。
而出於漢江
漁釣自給耳。
其心良可悲也。
千古之下。
志士仁人所當淚落。
今乃於傳中
全削其事實而書之曰。
鳳岡之徒。
有善漁者。
嘗網魚獻之
上後屬訓鍊都監
名曰漢人牙兵云云
是以王公之網魚。
移之於其徒。
而以其網魚。
爲要上之資也。
鄙陋汙賤無謂果至於此
何所取而錄之於尊周之傳耶。
此其爲說。
進退無據
適所以見用心之不誠耳。
擧國人心
滔滔皆然。
如水益下。
以至于今日
倘非執事明目張膽於今日。
一部春秋
寧復有可讀之地。
少間擧目
山河只當黑鬼廣蠻之藪矣。
豈非痛哭太息之事乎。
所感如此
並煩崇聽。
撞觸前輩之罪。
不敢自恤也。
伏惟執事
深思而卒圖之。
此紙丙之。
恐致多少不靖之端也。
公元1875年
答任明老(乙亥)
宗巖誌序。
北苑曆例跋。
網巾傳。
謹領而伏讀之。
益切烹魚漑釜之思。
孰謂南豐能詩
全齋先生不能文也。
四件事。
合當公誦之緊要眼目
而弁
不少槩見。
終似缺然
愚意成文之中。
未可追塡。
而別爲序後文若干言。
使覽是誌者。
開卷便見得此箇事理
恐更完好有力
非泛講於朋友之比也。
未知盛意
以爲如何
非爲皇朝人地也。
正以四件事。
恬恝時許多云云
歸虛套。
此理甚明。
故必欲借執事之重而爲之權輿耳。
網巾傳。
力疾爲數語。
書其尾以仰塞敎意。
不足掛眼
便卽覆瓿
隱惡一事也。
答任明老(乙亥)
孟子周公之過。
不亦宜乎
集註游氏說曰。
詎忍逆探其惡而棄之。
曰。
誠信而任管叔
天理人倫之至。
讀朱讀去。
似與中庸或問語類所言相矛盾
未知執事尋常云何
中庸或問
周公之事。
終不免於傷恩。
而爲平生之痛。
曷若早辨而勿任之爲愈耶。
孟子所以敢言無過也。
然則游說恐有未然
集註猶取之。
不知如何
豈原周公之心。
誠是如此
故姑且取之。
而至語類或問
則乃索言其所以爲過耶。
愚意游說
周公十分道理
不見有過處。
且或啓後世之弊。
語類或問
恐爲定論也。
未知如何
乞賜財敎。
○如游說周公三叔
又何逆探不可任使
有土無官耶。
○又按舜之於象。
使吏治其國。
不得暴彼民。
周公之於三叔
容易任使至於叛。
便見二聖明睿
有些優劣
此生知學知之分也。
如何如何
公元1876年
與任明老。
(丙子二月六日。)
時事
痛哭痛哭
洋冦五六舶。
改頭幻面。
稱以倭人
脅我大邦
我以地方千里
鑄山煮海之饒。
湯池金城之險。
兼有憤惋切齒敢死願戰之衆。
而公畏怯
惟令是從。
使衣冠淪於禽獸
赤子爲魚肉。
彼蒼者天。
曷有其極。
京圻江原儒生洪在龜等五十人
齎疏叫閽
崔台張魏公趙重峰在謫言事之義。
持斧伏闕
回天心。
畢竟儒疏見格。
崔台則又被黑山安置
噫。
一掬之土。
安能塞孟津奔猛耶。
第今和事出於西人諸公
隻手擎柱者。
西人疎逖不齒者耳。
且今八路黎庶
疾視長上
駭懼思亂。
萬一黯善餘蘖。
麟亮遺種
假託義理
嘯聚蜂起
提戈而向闕。
宗國稅駕之所。
西人家數
一網打盡矣。
西人不足惜
竊恐當此地頭。
西人所宗之尤諸大賢
不能保其爵謚而享其祀典矣
諸贒遭此而黑水之鬼。
巍然大宗師
程朱之說。
豈望其有一人公誦者乎。
是則假使去一洋寇而又見其生一洋寇矣。
今日之洋寇。
婦孺皆知憤疾
彼時之洋寇。
整衣冠收民心
義理號令一世
自非道者
不能辨也。
當是之時。
執事西人儒宗
何以自明也。
然則近日執事之名位隆重
爲世指目
一向纏縛於身不出則言不出之義者。
非慮患之深也。
年前執事連被寵眷
國望有言
而平默獨以括囊塞兌爲是
至蒙知己之奬。
也則區區長者慮。
與前相反
何也。
竊以道之所貴者中。
中之所貴者權。
故曰無適無莫
義之與比。
又曰。
隨時變易
從道也。
自今以後
如有除拜諭召之寵。
則辭本恐須少見微意
稍忤朝廷
使之厭斁疎外
不承權輿
而吾得以終身不進一級
以遂其永矢自靖之願。
而少免貴焉之恥也。
好惡之正。
亦可以見信於異類
而庶無他崑炎之虞矣。
是則西人猶得種下種子於日後
而諸老先生
必至之禍。
預有可防之道矣。
執事
寬其妄率之誅。
而察其忠赤之發。
隨遇而亟圖之。
僭易及此
悚惶悚惶
如曰未然
望賜辱敎。
則井觀之陋。
不終蔽。
此則庸陋之幸也。
尹而晦。
周旋叫閤。
揮涕告還。
其心可悲也。
與任明老。
(丙子二月十七日。)
尹而晦便。
謹付咫尺之書
得免浮沉否。
書中所請。
盛意權度如何
而卽接鄭君祚書。
執事欲陳疏而居在遠鄕
傳聞易訛。
不敢遽决。
姑待的報云。
不識有之否。
若然者。
執事當與崔台衆流砥柱
有辭天下萬國矣。
萬一回天
則是救宗國顚覆之禍。
救赤子魚肉之禍。
衣冠人類化爲禽獸之禍。
西人家數朝夕網打之禍。
救潭華諸賢凌踏垢衊之禍。
百世大功也。
執事明目張膽
公私幸甚
和之後。
賊徒盡懽而退。
重來責信
期限不遠。
中外萬姓
方且駭懼思亂。
朝廷西人
擧皆曰此倭人
洋人也。
豈可以瞞過尺童乎。
只觀其手削明治年號及大日本皇帝之稱。
豈不足爲明是洋人日本臣子之大證按乎。
果使日本胎生
有大不然者。
孟子曰。
服桀之服。
誦桀之言。
行桀之行。
是桀而已矣。
今服洋人之服。
洋人之船。
洋人之砲。
而謂之倭而非洋。
於理近乎否乎。
如家煥,若鏞,鍾三之輩。
我人也。
洋人也。
國家誅而不以聽。
何也。
以所習者洋敎也。
黑田,森山茂。
亦豈以異哉。
今賊已撤歸。
驟而觀之。
若言之無益。
妄意以爲可言之幾。
正在今日
若自上脫開悟
宮禁之內所儲洋物。
不問大小緊歇。
一切搜出燒之鍾樓之前通衢之上。
警示朝廷閭巷
以及外方
頒令中外
嚴禁洋物之交易
一有犯者。
大臣貴近
明示置之大辟
不少容貸之意。
之如金石
不爲邪說所撓。
以觀彼賊之動靜
則爲洋爲倭。
可以立見矣。
賤船復來詰責渝盟
則我當應之曰。
貴國日本也。
故已許通商矣。
洋人之禁不往來
洋物之禁不交易
是敝邦之家法也。
二者初不相妨
貴國詰責
不亦異乎云爾
名正言順
立談之間。
可以折彼之氣而敗彼之謀矣。
國家轉禍爲福之會也。
若慮彼賊因此狠怒蹂躪而吾之內潰之極。
無以抵當則不然。
夫師則直爲壯而曲爲老。
勢則我爲主而彼爲客。
况彼則水寇。
登陸則不利於山谿之險。
一邊急召中外砲手
示以血戰之意。
砲手旣集。
防其海口要衝之地。
絶其樵汲糧食之路以待之
則雖百艘蔽海而來
其實無如之何
惟在聖斷之如何矣。
以此意。
丁寧反復
幸有當上心。
則繼請召崔台
屛黜主和諸奸。
以解四方怨怒
又其切急之務也。
如此則東韓疆土。
澄然無事矣。
不審明公以爲如何
深荷知奬之厚。
瀆陳狂妄之見。
言不知裁
無任主臣之至。
伏惟鑑納。
答任明老(丙子)
前書仰申。
自揣狂妄
得罪譴。
乃蒙不鄙。
有此反復
仰見位高心下
德盛而禮恭。
小人之腹所能料也。
第念當初妄意以爲身不出則言不出。
固有朱子法門
至於國家存亡之地。
儒生亦有可言之義。
此又朱子之所許者也。
顔子陋巷白身也。
然而夫子不幸不免匡人之難。
朱子引胡氏說以爲顔子當上天王
請討以復讎
不但已也。
是則事有。
大關繫者。
不得守身不出則言不出之死法。
恐已章章明矣。
兩義皆出於朱子
隨時取裁
從此從彼。
俱非可以擺脫法門疑之也。
於斯時也。
執事雖非立乎人之本朝者。
然今爵位之隆顯
錫賚蕃庶
儒生不翅大相懸絶
則値此開闢以來刱有之變故
宗社危急存亡之幾。
於呼吸。
而夫萬世之道。
剝蝕將盡。
又非七尺形氣
遇害匡人之比。
則其義恐不當如鄰鬪之閉戶
哀痛迫切之至。
無所控訴而有此妄陳矣。
乃若執事所存
豈不仰窺其一二也。
盖就朱子兩義而言之。
其曰身不出則言不出者。
守身常法也。
其曰隨時而有可言之義者。
救世權宜也。
但權非聖人大賢。
不敢輒用
執事量已量時。
姑以守此常法耳。
此何害於闕疑闕殆之義。
而顧以怵禍疑之耶。
雖然
執事無異於時人之以爲怵禍也。
皆曰當言而獨此泯默彼惡知之耶。
執事雖以韋布自待
自持以後至今日官啣。
執事辭免之時。
豈能與告而還之耶。
據諭批之稱卿。
與夫賞賜之不得辭
追榮不得不受。
國人之呼都憲祭酒
不得逐人而拒之。
則終不可與白身一例而裁之也。
且况一向如此
孔聖所謂焉之恥。
終恐無時可洗矣。
凡此微細去處
至理之所寓而不可密察
是亦窮理一事也。
故雖今事去之日。
追恨無及
而猶復索言以求敎
所以感荷虛心公聽之盛度也。
惟明者察焉而示其可否
幸甚
別紙謂此中士友
欲再叫天閽
賤陋出爲疏首者。
傳說之妄也。
向來一人
果欲再擧者。
愚嘗苦口止之矣。
流傳失實
致勤㣼怛。
不勝感惶。
畧此分疏耳。
  別紙
前禀周公之過。
集註游氏說。
語類或問
所以不同
伏蒙印可
自幸一得之見
不甚悖謬也。
但其下端所辨。
隱之於心。
疑若有回護之意。
豈怕有所傷觸耶。
愚意孟子不敢無過
語類云莫到恁地較好云。
一事
大段疎脫云。
兄弟不透者。
正是說破有過處。
旣以明周公之過。
則此豈後人所得回護耶。
中庸或問
旣曰以親親之故。
屬任之。
不幸不勝治之則傷恩。
然則後來之致辟。
不得不然。
而傷同氣之恩。
畢竟不得免矣。
故語云然
明周公當初
不能疎脫不透之過。
而或問。
言致之後
三叔有土無官
所以明周公至是能懲毖補過而防萬世之弊也。
安見致辟之前
已見得三叔之不可任耶。
由此觀之。
兄弟之故。
此屬任。
以至之而傷恩。
固已起弊於眼前
前書謂或啓後世之弊者。
亦反失之疎矣。
象則其惡已著。
故使吏治其國。
三叔則不然。
任使云者
來諭誠然
前書之云失之率爾
追思惶悚
但以或問所謂屬任之而不勝治之則傷恩之云揆之。
則終見明睿分數
有些未至處不可諱也。
不然
周公之任三叔
孟子何以謂之有過
朱子註脚
不顧前聖顔情
何爲也耶
周公之謂學知。
孟子思兼三王一節考之。
其云其有不合
仰而思之。
夜以繼日者。
大聖人之不待思勉從容中道
則覺有多少費力
畢竟不能無別
故尤翁亦曰文王堯舜之類也。
周公禹湯之類也。
此見大全附錄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