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书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0H 页
答郑君祚(胤永。○癸酉十月五日。)
日日龙战道穷。伏惟侍彩动止履序崇谧。客岁猥屈巾袂。远敲山扃。宿宿奉唔。仰窥所存之一二。窃惟阴阳向背。正大明白。学问渊源。端的无疑。由是以往。更加商旧培新。邃密沉深。则德业所就。将不异于古之君子。岂非斯文之幸也。惜乎贫病匏系。南北涯角。无以源源丽泽之末。则时诵程先生他人食饱。公无馁乎之语。未尝不引领兴喟也。洪汝章来。出授闰夏辱寄手书。双擎三复。存问死生之意。已不胜铭感。而其切问近思之实心。牖迷启蒙之至意。洋溢于盈尺之纸。若是者。虽复尺蔡拱璧。不愿易也。平默自少获亲有道。粗闻圣贤之绪馀则有矣。但恨孤露终鲜。穷阨流漂。死亡日迫。精力莫收。以致工夫不专。仍循荏苒。老矣无闻。虽零碎事理。夫妇之与知。尚多懵然。况系性道精微。子贡之所未遽闻者耶。第被后进朋友以尝从事儒贤。且有一日之长。猥相推许。厕之讲论之列。故时或冒没抗颜。略摅所闻则有之。其七颠八倒。不足以供儿童之一笑。审矣。然原其心则出于发病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0L 页
求药。此则宜仁者之所垂谅也。洪友心说同异。谨悉。但愚与洪友所讲者。非谓心不是气也。但谓心有以理言者。有以气言者。随其地头。言各有当云尔。所谓以理言者。以气拘欲蔽对看。故知其然也。虚灵不昧与所具之众理。并谓之理者。以其此理全体。元无欠阙。有以主宰统领而言者。有以条理准则而言者。于是有一与万纲与目之分。不应半属之理。而半属之气。故知其然也。以先哲之言考之。则如程子说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朱子说心为太极。理有能然。太极至神至灵。此类非一。此皆须有所见。可思而不可弃。故知其然也。今造次不能详陈。而大槩如此。若今所示洪友之说。则是凡言心者。皆理也。凡言知觉运用。皆理也。如此则片言之间。陷于释氏本心。馀姚致良知之谬。此友之见。不料如是疏脱也。信如是则明道所谓扶醉汉者。岂非准备语也。试更叩之也。大抵参差不合之际。最易不尽人言之意。有时脱略。头尾孤行一句。以为口实。前辈之甲乙争辨。终不归一。原其曲折。多出于此。此是可戒之大者。亦不可不检也。所谕农渊之于尤翁。心诚悦服之意。不少槩见者。不记当时鄙说果至如此谬妄否。惶悚惶悚。两先生推尊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1H 页
尤翁文字。诚如所引。鄙人虽极孤陋。亦岂不考及于此。但区区平日之见。则农翁之于尤翁。其推尊之中。详其称停之词。终与寒水文字有间。且以画像赞。致难于集大成之云。而杂识。历举赵文正,李文纯,李文成。为东儒之最。而不及尤翁者。考之则微意似已可见矣。至于渊翁。则葛驿杂咏所载。其意不复含蓄。不但拙守同科之词而已。窃惟两先生之意。大槩当朋党血战群凶迭攻之世。公言于当世。则极推尊之辞。私谈于朋友。则致责备之意。此其思患之防。穷理之体。各有攸当。但恐责备之辞。疑若不无更商。而近世学者尊信两贤。几如七十子之服孔子。则此等责备之说。恐辗转蔓延。而或启尤翁失尊之弊。尤翁失尊。则朱子无独享其尊之理。所系不轻。故妄有云云矣。何尝谓悦服之意。不少槩见也耶。请检察拙守文集。平默少也。一次看阅矣。其学博其论辨。其气高其性傲。其自待重。其震耀张皇。使接之于前者。气夺而神醉。此渊翁所以视之如大海。而至与尤翁并称也。此于知人知言之地。亦未知毕竟如何耳。然相爱之地。此等讲质。切勿烦人。使得罪戾。千万幸甚。弟奉老课孙。粗幸目前遣免耳。尊生闱太硕人生朝文字。早晚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1L 页
谨塞命。但丑差体段。荒辞俚语。何足贲饰喜之帖也。预切愧恐耳。汝章猝起。语无伦脊。只伏祝进德加爱。以副凝情。
答郑君祚。(庚辰十月二十九日。)
东床邀接玉润。可期愚伏之春翁否。来示云云。恐与前日不同。无伤也。盖前日。西人向背大纲。不失其正。故可如此说。今既中毒于外寇。而举皆甘为之伥鬼。则是栗,尤之罪人也。区区虚名。有何可取乎。但其心不如此之云。隐之于心。却有未安。天下万事。不问是非得失。孰非此心之发用也。事如此而心不如此者。求之实理。未之有也。若果如此。则程子体用一源之训。朱子讥王通心迹二涂之说。又何为也耶。此处更愿随事照勘。如何如何。此系心学紧要。故信笔及之。主臣无已。所喻空言无补。方当泽之无水也。虽有孔子之至公血诚。孟氏之粗拳大踢。尚有有言不信之穷。况此万万无似者。自此敢望其有毫分之补益乎。只好作凄风之絺绤。到头受人拳踢而已矣。然且遇着士类。辄有云云者。诚以孟子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朱子发明其义曰。邪说害正。人人得以攻之。不必圣贤如春秋之法。乱臣贼子。人人得以诛之。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2H 页
不必士师。因以已不攻讨而倡为不必排之说者。断之为邪诐之徒。乱贼之党。而严辞诛绝。不少容贷。妄谓嫌于无阳之时。有些恻隐羞恶是非之心者。于此切不可放过。非可以德业之不逮。坐地之微弱为诿者也。如此不已。则彼其怀山襄陵之势。虽不可疏决。而子孙宗族之亲。朋友同类之地。幸有一个半个信从之人。则亦足以种下种子而为来复之基矣。其心亦可悲也。故如不事举业。不用洋物等数件事。未尝不科率家内而其于朋友后生。辄开口吻。不顾颜面。以此颇亦有人言。至有以祸福为言者。则辄又以昌黎翁灭死万万无恨之语应之矣。此意望亦默会。柳友言老兄自田,徐事以后。孤立无朋。弱植难持。为可闷也。鄙人笑而谓之曰。德不孤必有邻。邦域数千里之内。乌知其无一二类从之人乎。曰。只此一二。奚足恃也。曰无已。则又有说焉。本诸身者。考诸三王而不谬。则三王吾邻也。建诸天地而不悖。则天地吾邻也。质诸鬼神而无疑。则鬼祖吾邻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则后圣吾邻也。所患道之得于身者。无有乎尔。苟得道在则不终于孤立也。故易曰独立不惧。遁世无悯。吾之忧此友者。恐此学有未讲。而此理有未明。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2L 页
此心有未养而此守有未确耳。若其孤立而无朋。弱植而难持。则吾不患也。话罢遂书如右。并以仰呈。莫无以为迂阔老儒之言否。为之一笑。弟忍饥忍寒忍病。聊且度了三者。固可忍。惟虎食其外。正不可忍。奈何奈何。名宦不及斥和人。早认其然。何谓缺望也。孔圣贵耻贱耻之训。向来开口。虽作阴城人口中软物。然实理分明如此矣。只以蔡氏一门论之。自庆元以来。西山,九峰,节斋,觉轩四贤者。非但名宦。只以末官寸禄。有及其身者乎。独蔡抗一人。理宗初拔擢巍科。浮沈史,贾波澜。而至为宝祐间参政。君子取舍。当乌乎在乎。此理随加细究。乃可以行乎贫贱患难夷狄而无愿外之累矣。不审高明以为如何。虽然。此纸览即丙之。何时面唔。一豁襞积耶。只祝养德加珍。
答郑君祚(乙亥)
来谕。以执经依归为愿。以慕仰如父兄为辞。以成己成物见责。固有以仰见求道之诚切。迥出于寻常。而施之于平默。则匪其人也。平默自少有志学道。涉迹师友之间。至今年将六旬。滥厕前辈之列。故士友信其名而不覈其实者。过相推许则有矣。然性质褊驳。志气不强。加以命道奇险。阨穷颠沛四十年。曾未有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3H 页
一日收拾精神之暇。似此貌㨾。凝聚甚事。直空空可笑之一野人耳。执事不省乎此。而乃以千斤之重。加之僬侥之背。此所以惶愧骇汗。反面却走。而终不敢承命也。矧窃惟念。执事奋英豪之气。脱习俗之臼。正阴阳之向背。得天地之本情。在剥为六三之无咎。在复为六四之中行。而苋陆之未光。有所不屑。大为子弟徒友所宜观法。则其根本田地固已正大光明。如青天白日矣。其抠衣请业之地。渊源门路之正。德行名节之纯。又卓然一世之儒宗也。执事之依归得其所矣。同师丽泽之地。俊彦缤纷交相滋益。而乡党之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又不为无人。则无待于外求矣。虽欲添灯于白日之下。馈猪于屠龙之家。将何所补也。惟其梗槩如彼。而其中性道精微之极。经礼毫忽之细。事物之常变。言行之钜细同异得失。正好随加反复。务归至当尽善之地。此则虽愚者之虑。或未必无一得而时为智者之补也。虽然。此皆为人谋耳。今空空野人。所急。实在于遍交当世之有道而学之。少豁大方之眼而收桑榆之功也。此心真切。可质神明。免丧以后。窃欲杖藜南为。卒遂其情愿之私。第未知天公为我。使残喘得延。沉痼得袪而步武轻便。如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3L 页
少日也耶。兹事早晚不可知。而书疏之间。苟有感触。则谨当罄其衷私。请其教诲而不敢有所隐矣。执事亦幸垂怜老物。凡关周行者。开端见示。使之反复。不但循例存问而止。则馀生之幸大矣。执事以为如何。
答郑君祚。(戊寅正月。)
所谕缕缕。仰见众恶必察之盛意。不胜知己之感也。第有奉忧者。吾兄非星田门弟乎。燕竹。以其传道统之弟子。推尊星田为颜子之中庸。而以索隐行怪。诋华西先师。其所谓新奇苟难者。乃其注脚。则吾先师是异端之魁也。此汉与心确诸友。异端之党类也。又此汉雅恃星田相与之厚。讲论之閒。多不敢苟为唯诺。年前至有未信之谏。而愿忠之意。未蒙察纳。反以忤燕竹任宦之谗锋。得行于生时。而祭文之风浪。大发于练日。星田诸公。靡然和附。而白首老物。备受践踏之辱。则此汉者。尤丑正之一物。而清议之所摈也。于斯时也。而高明推尊华翁。眷护此汉与心确。既如此。而又引星田一时之言。遽许斥和儒生。以为圣人之徒。则此数者无乃得罪于同门之资斧乎。奉呵奉呵。大抵此汉之见辱。重九之被屈。小事不足呶呶。但田也之巧黠文辩。今其奸状尽露。仰伤星田知人之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4H 页
明。而徐申诸人。漠然不察。一听其指挥。则四方之物论。犹属细故。而将来之壹败涂地。吾恐其无可救之路矣。老兄袖手傍观。不思所以随力辨别。救援同门之人。而切切然惟外寇是忧。无乃失先后缓急之序乎。天下之事先事而言则人不信。事败而言则势无及。此韩非说难之所为作也。区区之奉忧者。正在于此矣。老兄念之念之。斋记忘拙搆呈。然慎勿揭之于楣也。一经彼人之耳目。则不知复有何㨾纷纷也。又有一言。昔尤翁撰沙溪先生行状。盖自以为十分称情。无阿好之辞矣。而慎斋犹责之曰。有些溢辞。君子之所以处父兄师友者。正宜如此。是故言出而人莫不信。可以传之百世而无愧矣。今星田之贤。求之当世。固未有伦比。然其沙翁地位。则窃恐其未可轻议也。比看野愚祭文。遽以大圣人之践形尽性拟之。燕竹则以亚圣之服膺中庸当之。而此汉之推尊。止比于紧守师说之尹和靖。清修高节之司马公。大冬松柏之胡文定。则众怒如火。以为诬辱。至于胡公之与桧相善。不过初来看人不破之失。而向后觉察桧奸。不肯同朝。煞有事实。其见于语类名臣录者。不啻明白。而今以媚灶诬之。恰似丧性人说话。荷衣蕙带之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4L 页
云。是吉甫奸状未露之前。尤翁盛称其自靖之节者也。与寿而康之例。本不相伦。而田徐诸人。用此锻鍊成狱之手段。兄试察之。此数者。果可为百世之定论乎。举此数者之妄而百事可知矣。如此而保不壹败涂地乎。高明随行逐队。能无不醉反耻之叹乎。高明为欲中行独复上报师恩。则当从此等是非。明目密察。早决其好恶向背。无含糊依违之失。然后乃可以不负石华之名也。一得之愚。惟明者择之。
  别纸
和靖康侯道学名节。是何等地位。康侯如有媚灶之实。是鄙夫也。上蔡岂肯以大冬松柏许之。朱子岂肯以扶三纲序九法。明天理正人心。无愧于古人。称之乎。至于涑水则又大贤也。朱子推尊甚盛。而班之张邵之间者也。通鉴帝魏之类。特朱子定论之前。心眼未到。因袭前史之谬。不可以此而少之者也。今以三贤之所称。称之星田。有何不足也。星田固亲炙之父师也。三贤非前世之祖师乎。以祖比父。谓之辱其父。则其祖之辱。又当如何也。可谓逐鹿而不见泰山者也。又星田诸公。辄动以华翁为异端。目之以洋学。目之以释氏。目之以陆王。前者。认以为讲论閒说话。虽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5H 页
语不择发而不曾介意矣。今田也祭文。至以刱新奇喜。苟难诋之。则观其辞意。知并前后云云。直出于党同伐异之恶习。而非复讲论閒得失也。今雅言一部。印布于世。兄试取而仔细焉。与彼前后所诋。有一分近似者乎。曾见郢书燕说。得为千古之定论否。喜为苟难。指何事而发也。先师七十年嵁岩行事。不少槩见于世。只有丙寅大节。为通国之所知。今其云云。无乃指奔问之事。斥和之章乎。田也言必称中庸。中庸之极致。非先师之所及也。此汉尤何敢与知。但以人臣赴难。为喜为苟难。则是遗亲后君者。乃得为中庸也。以力排和洋。为喜为苟。难则是开门纳贼者。乃得为中庸也。斥和者得苟难之诮。而纳贼者为中庸之行。则秦桧之主和。亦在所予矣。然则康侯设有媚桧之实。何所病而复有云云耶。是皆区区之所未晓。而无处可容此喙。故漫笔及之。此亦穷理之大端。须更仔细辨明。不可将和好二字。作十分道理。动辄含含糊糊。苟且挨过也。
平默前后抵星丈书牍。其本稿尽入于甲戌秋回禄之中。追检无所。故丙子秋。面托此丈。要因便搜寄。而此丈诺之矣。练前思伯之行。申托而无皂白。孙息往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5L 页
返亦然。此又何委折耶。顷闻田也心丧中。冒没嫌疑而居内室。就此丈全集。恣意添删修改。而其与鄙人往复书。弄奸尤甚。同门诸公。漠然不省云。此说未知果然否。抑天下之恶。皆归之一验耶。若有是事。则此乃艮斋集。非复全斋集也。后虽刊布。人孰信之。鄙稿之不肯送。岂亦此人之术耶。此虽不送星丈手简。却在鄙笥。而幸全于灰烬。无一幅閪失。弄奸有无。他日足可凭考耳。大抵田也。固无足道。诸公徇情护奸。星田后事。触处称是。贻羞于四方后代。则是诸公亦有罪焉。何暇排笮华西而诋斥此汉耶。老兄于此。恐当深省而处之。不可仍循苟且。而胥及于溺也。相爱之至。凡有所怀。不敢不悉陈。窃自附古人忠告之义也。主臣主臣。统惟密察。
答郑君祚。(戊寅十一月。)
流光迅驶。尊师门象生告撤。而相向失声。不得随众。则计其痛迫。非直为山颓梁摧也。为之奉念。虽然。内省不疚。何足忧惧也。况为田,徐,尹所拒黜。自是老兄清快事。而其中不见拒者。却见其为难洗之羞也。若棘人兄弟。何足介怀也。且俟年长。冀或天诱其衷。而有开悟之日耳。梨山只此为幸。然终是方寸所存。不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6H 页
免范淳夫两徇之私。未知晦翁见之。则以为如何也。其季氏学士皮里春秋。甚强人意。但恐四气之和太备耳。马,胡,尹,吕。是中国千年以上之儒贤。其子孙不在于此。其势无足畏惮。故彼得以恣其侮辱矣。炎凉世界。虽见无礼于先贤。谁有瞬其一目者乎。只洪思伯语次閒。一发罪合屏裔之说。则号称士类者。乃或左右周遮。而反诋思伯。物情如此。岂不召深目高准之祸乎。背祖背师之目。又晦翁诗老去光华者也。何复戚戚为哉。念昔绍圣元符之间。伊川之徒。盖无几人。而当时耽耽之辈。亦不能磨灭。少閒视之。则天下之人。宗师程氏。无复反复矣。尤翁自 显庙初服。为骊尹一队所搆。至 明陵己巳。三十年之间。谤讟河漫。祸衅丛杳。盖无一日之宁息。而犹且神閒气定。泰然应变。至今举世之君子。仰之如山斗。是知观我生君子则无咎矣。故易曰。独立不惧。论语曰。德不孤必有邻。韩文公自言天地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傍。安得因一摧折而自毁也。其颂伯夷。谓信道笃而自知明。则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至于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朱子谢门人微服过宋之讽。则曰使某壁立万仞。岂不为吾道之光。此皆老兄之所宜激昂勉励以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6L 页
终身者也。切乞放下此心。而密察其愿忠之意也。省友大声讨之说。只论其事理当如此耳。若而前力量事势。有不得以一切法槩之。则纵不得夬履行之。何病之有。所贵者。在不失其正耳。前书所言。明目密察。早决好恶向背。不得有含糊依违之失云者。亦非欲不量其力。而犯凭暴之戒也。以为吾人所讲者。大学之要。在致知诚意。而致知诚意之要。不过寻求其是。决去其非。以积累之也。此朱子临箦而告门人之训也。内自一心一身。外至万事万物。常变钜细。一以贯之。无他说也。田徐以下诸子之学。只就尊师门文字言语之糟粕。上上下下而已。不曾切问近思反求诸已而真见其妙。所以方寸之间。荆棘尘秽。初不除去。而动不动。假真售伪。狂怪百出。致今日之羞。呜呼。此岂尊师门之所望于诸子乎。此意当深思云尔也。如何如何。此则既然矣。书出踰时。履玆寒冱。不审体内晏重。商旧培新。日有佳况。贤器学业。比亦日就否。天时阳复不远。而人事何故不能然也。弟冷疾殿屎。时月延施。岂鬼责兼至耶。若然则死法也。死而无见。岂不贤于苟生。而目见今日之状乎。再祭文吹觅。何足挂齿牙也。荷衣蕙带。两仪一星。气塞涕涟之云。尝于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7H 页
梅山,华西,崔台文字。茶饭用之。果如所询。而前后辈不以为嫌矣。尤翁诔尹全文。依教录寄。而田文所引同春云云。不知见于宋书何篇。仓卒未考。留俟日后耳。玆者为洪思伯。作石磨轩记。并写一通以去。伏幸视至。自馀更乞杜门咋舌。益养刚德。以副士望。不宣谨谢。
  别纸
尤翁始于大尹。美其丙子春请斩虏使之疏。丁丑后。没齿自靖之节。而江都宿累。讳而不言。扶鑴之事。则后来瞒过尤翁以为与鑴相绝。故尤翁亦信之不疑。夫江都之事。归之学问前失着。而扶鑴之事。信其为己改之过。则大尹心事。无复可疵矣。故初祭文。一于赞美而已。其后鑴之祭文出。而不绝之迹发露。则待之不得如前。故再祭文。方有兄若于海。并加原贷。我之所疑。片言即解之云矣。鄙人引用赞美之语于师友间文字。有何大罪乎。设使鄙人祭文。实有甚么意思。亦有说焉。昔巍岩祭其师寒水先生。有先生在座。小子卒业等语。其讥切不恭甚矣。而江门诸公。未尝以此逐其文绝其人。而树党倾轧如今日也。岂江门诸贤。爱敬父师之心。不及星田诸人而然乎。注吊义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7L 页
帝文。剖𠌫老之棺。起衣冠之祸者。谁也。曾谓学道之士而踵子光辈馀习乎。况吊义帝文。真有意思。而鄙人祭文。初无微意乎。信笔及此。览即秘之。恐益致哓哓。自明之谤也。○尤翁答朴和叔书。有曰。事系国家存亡者。朱子许儒生论列。此与身不出则言不出者。当并举理会。求见其各有攸当而不相为病也。岂可执其一说。以朱子攻朱子乎。此义请更再思。
与申仰汝(斗善。○丁丑正月。)
客秋南为。邂逅识荆。亲接德仪。甚慰宿昔蒹葭之怀。归未几时。忽伏承尊师门凶音。放仰既失。环绖怀痛。恍若面觌。窃不知何以堪抑。星田一夜。面叙廿年襞积。仰见伊川七十。无损于盛年。戏谓执事当享八十遐寿。此丈亦不以朝暮之年。自居矣。孰谓天不慦遗。奄忽至此。岂西氛充满。阳道剥尽之候耶。痛哭痛哭。非但为同门契分而已。此时所望。惟在执事与郑田诸君子。季氏虽无一面。前者饱闻声名。比又拔擢巍科。当羽仪 圣朝。又不妨为我致厚望之意也。平默贫病衰谢。无以匍匐远地。只得在家加麻泄哀。早晚遣人奠诔为计而已。此意可悲也。自馀伏祝进德加爱。卒承统绪。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8H 页
答金文益(致珣。○丁亥二月十日。)
少哥反面后。一向如异世人。老怀忉怛。无日不然。今忽款扉。袖示珍函。以审年来体内冲裕。眷百休泰。满心欣慰。不啻如执热者之濯清风也。示盗贼纵横。何但灵咸为然。且道江山全幅。土皮尽脱。而无此祸患。古有是理否。此区区所以自丙子通商之初。惟忧用老者也。抑向后事。岂止此而已哉。尚寐无聪。诗人先获语也。平默任便居住。 圣恩大矣。但衰疾日痼。腊晦日迫。无可奈何矣。少不力学。老无所闻。死何以见先圣先师于地下。此为愧恨也。此君赢粮千里。从我于万山之中。滔滔陷溺之中。决定独复之志。当于古人中求之。但于中路。资斧尽入于贼手。至于乞食而来。当今稍志此事者。天翁辄为之阻搪。往往类此。岂亦欧胡大扬之运。使之然欤。目见老拙。饘粥不继。拂衣告别。秋以为期。事势如此。虽不得援止。临别悒悒。无以为心耳。要之重入山中。共丽泽之事。然后此恨乃已矣。力疾不宣。只祝加珍。
答金正三(台汉。○癸未九月。)
平默负罪如山。自拘海岛。衰疾炎瘴。日与死迫。不足比数于人。不料座下过听不试之誉。辱赐古道之书。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8L 页
猥加隆重之礼。拜受奉读。如蚊负山。满心惶悸。不知所以仰对也。平默少从师友。其于前古圣贤之事。不可谓全然无闻矣。惟其坯质所拘。风霜所加。不能实用其力。今则雾眼霜发。已迫崦嵫。加之物情世态。多所不娴。内自朋友讲习。外至当世趍向。性有所不能按住。言有所不能认巽。捩手而覆羹。转喉而触讳。日往月来。仍作众矢之的。实天地间无用之物也。座下既出入鼓山门下。自哭山梁以来。此等梗槩。计已闻而知之矣。然且不弃。缱绻乃尔。心窃惑之。岂因先世事契之重。吾南众恶之察而胸中权度。不能无异于人。兼且以为所负之罪。出于孟子所谓能言距。朱子所谓主人边。则其情犹有可恕者存耶。此则区区之所深感也。感之也。仍有觌德之愿。愿之也。恭请枉驾之期。惟座下怜而图之。平默凭乃晦口诵。钦仰座下笃志力行之实。虽设高足之床。可也。至于教训之云。殆类家积万金而求益于丐乞之人也。低头包羞。不敢承命也。书出浃旬。伏请霜令。动止罔愆。平默残喘姑遣免矣。自馀千万珍重。益务远业。
答宋致承(镇凤。○癸未十一月。)
平默穷乡布衣。少无学术。老益丑劣。不足比数于常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9H 页
人。顷因 国家有事。婺不恤纬。言不择发。事不量势。触犯时怒。自拘海岛。人诛鬼责。死亡无日。不谓足下过听于朋友之言。以为观过知仁。宜若可予。辱赐古道之书。厚加推奖之辞。读之反复。惭悚并至。不知所以仰报也。虽然。因寄意之勤。凭正三之言。有以仰见足下之所存所守。甚恨幽囚之纵。无以杖策而南。访至仙扃。以听教诲之一二。以收桑榆之晚功也。所幸者。足下志气之高。学问之正。好恶向背之不苟。既言足听闻。则是又鲁有君子之验也。吾知百种伥鬼。万数封豕。无奈冠山一域何矣。足下其亦蚤夜勉之。书出已浃旬。恭请坤复。学履增裕。平默病吟㱡㱡。无可献闻。示明春枉屈。不敢妄冀。有非然者。此生无奉觌之路。伊时幸一践信。以赓朱子太岁涒滩之词。以赋古经榛苓风泉之章。仍相与讲其所闻。为数日之驩。则长沙之忘却。不必故国三年之信。醉玩一树之花也。足下其图之。力疾不宣。恭惟恕纳。
答宋致承。(甲申二月十九日。)
才作数字。付仲文归袖矣。诸友入海。又奉惠墨。谨审比安。求仁为己之志。如川之方至。深慰区区之望。累病拙如昨耳。所示生之理在太极之中者。非是。太极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9L 页
即生之理。元非两个物事也。太极一也。分言则一物各其一太极。合言则万物统体一太极。据此理会如何。人物之生。同得是理。但其气禀有偏全通塞之异。人得其正且通。故其性无不全。物得其偏且塞。故其性无不偏。人物性同异之说。大槩如是矣。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者。言象数之理。已悉具于此也。才说象数则人与昆虫禽兽天地古今形形色色。皆举之矣。然性与天道。子贡所自以为未闻。今不须拣难底问。且就日用茶饭事物。寻究其当然之则。实体而力践之。则是名为切问近思之学也。待到积累久后。性道精微。徐徐推究。自有犁然之日也。所馈三种。谨领感感。纸尽止此。恭希照原。
答金景振(。○丙戌二月十五日。)
桐江一别。恍若异世事。伏蒙千里函书。存问甚厚。兼承年来。静养珍福。读之欣豁。如奉面唔。自讼之辞。乌得不然。但因此振刷。五十知非。思蘧伯玉。九十箴儆。思卫武公。便年八九十。亦当因现在劄住做去。思晦翁之训。则虽有东隅之逝。可输桑榆之功矣。如何如何。盖丈夫生世。定不可做得一个凡夫便休。况当举天下昏濛之中。一个人少有发明。则便见贵埒尺璧。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70H 页
此不可不思也。此生恐无更觌之日。只祝努力加飧。相期于厚地也。谨奉谢。
答申圣邦(辛巳)
病伏忉怛之中。洒落书翰。激烈诗篇。浮海而至。读之又读。不觉清血横落也。噫。生者得如此。若城西死鬼。只字相问。宁可见耶。座下亦应潸然也。仍审严程。间关跋涉。入岛以来。动息珍卫。同累数人肝胆。庶几相照。万死一生。只此。亦云幸矣。第念程先生。尝以得志。骄奢淫泆。失志。悲愁放旷。为一般病痛。窃惟座下砥砺名节。为远近儒绅所推服。今不敢以此奉疑。但邹志完。偶然泣下。便受田画之责。此非所养深厚。亦不可易言。幸益随遇戒谨。仍加学问涵养之实功。深所仰祷。诚以义理无穷。事变不测。吾人平生所当为者。不止于此也。尝窃妄谓此身。合蹈水火。则便当安意蹈水火。合就汤镬。则便当安意就汤镬。朱先生答廖子晦书。指使押录之云。意盖如此。于此力量。足以打过。则瘴海之苦。即同衽席也。要之以求仁得仁为心。则方寸澄然矣。如乞巧之柳柳州。乃伾文党人。本不足道。至如昌黎老子。其自待为如何。而祷死黄陵。从游泰颠。陈表乞怜之类。亦不免为名节之疵。人可以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70L 页
不闻道哉。古之君子流离万死之中。不敢一日而废讲学治心之功。为此故也。不审明者以为如何。区区此来。示喻以为祟在诸贤自讼之辞。无怪其如此矣。亦有不然者。朱先生岂不以奸党之籍。为老去光华乎。况累人自丙子通商之初。既书劝崔台矣。又为思伯一队制疏矣。今年又贻书岭儒而抑扬之间。触犯不轻矣。嘉,抱二郡之起。又不无诱掖激励之迹矣。至于闻叔。则幼少从学。以至近日。其一见闻一向背。皆出于老夫。而曩日之举。有帮助之实。无禁止之言。其列于疏下者。又往往有游从讲习之士。则是此汉之罪。浮于诸贤有万万者矣。岂但以一两人之故。坐之哉。若于今日万一得免。则其心愧耻。殆无以举颜矣。至今则粗可以塞责矣。但勘罪之地。轻重失伦。得以头粘颈上。此则终有所不安于心者矣。疏辞之不足以感悟。以易传纳牖之义律之。则固当如所喻矣。但于此等蔑贞之会。所执至正。卓然为抑洪水驱猛兽之徒者。已为斯世之大幸。至若辞令。则有圣人之言。有贤人之言。有吾辈之言。猝乍之间。如之何其责备而病其不同也。吾辈几多时学诗三百。义理声乐。两得究竟。以至于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而能言乎。且道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71H 页
今日政。使借辞于阙里大圣。还可以得力否乎。愚不敢信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岂非守身之常法。语默之正理也。然而事有大关系者。馆职学官韦布之徒。得以进言。亦朱子之所许。而我国如退尤诸先生。无异辞者也。况陈东之事。朱子无一言讥贬。而我东五百年。因成一副当义理知道者。于此正当权其轻重。度其长短。见得彼一时此一时。切不可执一而槩之。以孔子而骂朱子也。此近日斯文诸公之所蔽。不可苟为雷同以助伥鬼之气者也。盛意于此。又以为如何。书出踰月。更询体内如故。寿闱安节。比得承闻狱中尚书。舟中大学。日有事在否。努力自爱。以阐先世忠义道学之传。实在于此。念之念之。累人尚延一缕。但同岛无黄弁一流人。且以韩公人地。南荒异域。不免百鬼之欺凌。则抑又甚焉。固所当得。况无邵先生盛德之感。而过望安乐窝相待之应乎。向来有送五子近思中庸或问二匣者。到泊后略绰寻究。有劄录若干。此外于岛于陆。无一士可接。一书可瓻。恐遂无闻而死。甚可少也。语蔓而止。馀冀默推。此纸付丙。切勿示人。幸幸。
答申圣邦。(壬午正月。)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71L 页
郑,裴二人之远窜。亦患至掇也。四路疏厅姓名。脍炙如彼。安有幸免之理。罪犯有何别廉。只是能言距杨墨。反入惑此诬民之案耳。省友不但升六。又与苏季诸人。同除外台矣。念累之在囚。而合 启方张也。此友呈状禁府。请与同死。是万目之所睹。而毕竟荣辱如是顿异者。其意有不敢知。而要未必出于急贤将伯之意矣。来示拔茅回阳云云。好发一大笑也。闻此友得此以来。冲雪扶筇。远入雪岳山中。次第为挈眷之计云。自家所处则洒落矣。其奈朋友后生。何一点子阳脉。独寄嘉陵者。自此亦已矣。累幸有此行。得免注拟之列。只此一事。快活无比。足忘御魅之苦矣。读书易忘。精神愦乱。前人亦有此患。此亦无别法。程先生爱养精力之语。朱先生收拾身心保惜精神之语。最不可忽。又有一学者。苦读书不记。朱先生引陈正之少极鲁钝。每读书。只读五十字三二百遍。如此积习。后来却无书不记之事。勉其毋得贪多。又言陈烈先生苦无记性。一日读孟子求放心之语。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百馀日。以收放心。然后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盖人生万事。皆本于一心。苟能收拾此心。无暴其气则久之。心地自然清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72H 页
明。视明听聪。四体不解。此居敬之所以为本源工夫也。如此然后读书应事。无愦乱遗忘之患。而渐次得力矣。此非一日袭取之事。试以此用年岁工夫。而勿容一分忘助之病。如何如何。念贤者比来树立。甚强人意。为功亦不鲜矣。然前头岁月无限。而合做底事业。又不止于此。朱子曰。向来一番前辈。少日有时望。晚来往往不满人意。正坐讲学不精。不见圣贤广大规模。少有所立。即自以事业止此。更不求进。荆公所谓末俗易高险道难进者。可念也。万望以此揭座常目。益进閒界工夫。有所疑晦。录置小册子。资他日朋友对讲。要勿负可惜光阴。千万千万。
答李致卿(祖庚。○辛巳十一月七日。)
自从少哥丽泽。慕仰高风。非一日矣。第恨贫病路远。不得一诣衡扉。薰沐德义。则引领南望。有喟然太息而已。料外少哥不远千里。不惮踏趼。隆冬雪冱。乱渡鲸鳄之波。访至魑魅之群。袖致德音之惠。存慰濒死之身。若是者。其深仁高义。当于古人中求之。感极涕零。不知所以仰谢也。顾自惟念。平默至愚极陋。勇而无财。目见禽兽横恣。乾坤垢蔑。欲以区区空言。鼓动士气。万一为斡旋 天意之地。此所谓冤禽之塞海。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72L 页
愚叟之移山。而天下之至妄也。毕竟少无补益。而祸及朋友。身投穹溟。快伥鬼之心。来髯妇之笑。诚不足挂之齿牙。置诸念头。而执事之眷眷。至此之厚。窃恐其太不着题耳。虽然。执事性情之正。于此亦可以仰窥其一端。盖由是以𨓏。吾知孟子所谓圣人之徒。朱子所谓主人边人行。将群起于执事之朋类。而虽有震主之威。盖世之气。莫之能制也。只此一团心法。积渐发挥。岂不足为 圣代倾否济屯之助乎。此累人所以日夜企望而不已者也。执事其亦勉之。信后经月。天根复见。伏惟尊候茂对神相。平默不死囹圄。得至海上。与同其患难者一后生。讲服程朱之书。先师之言。安意以度日。秋毫。皆圣恩也。少哥。适值艰险事。用心极厚。事讫告归。临歧作此。仰谢一二。伏惟鉴纳。谨奉谢。
答金子元(勋。○甲申三月。)
南来以后。讲服盛名。而罪累待死。不得抗苇以涉海。兼因星田祭文之故。为子明一队所绝。则又未知执事所予夺。不敢以咫尺之书。唐突于前矣。玆蒙不弃。辱以函书。起头垂问。便及祭文。此足以仰见老成白直城府洞达之实。君子之所存所发。固不当如是耶。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73H 页
奉读以往。洒然神爽。赧然心恧。而向之所以疑阻者。不免浅之为丈夫也。第惟讥诮之有无。不在鄙人之呶呶。但愿执事试取其文。虚心易气。仔细上下。而裁之以事理之当然。则有讥无讥。有罪无罪。不得遁其情矣。且有一说。设令鄙人有些讥诮。念昔刘元城。与伊川不合。至于洛朔分党。则不但讥诮而已。如子明一队之见。则凡为程氏门徒者。诛绝元城。岂有馀力也。然而龟山。以其高弟。祭诀元城之丧。而今考其文。元城之可述者。又肯称道而不没焉。古之君子。方寸之间。广大光明。不留私障。又如此。此又今之君子所宜汲汲讲法者也。明者以为如何。拜书有日。更请道候增重。平默残喘得延。稚学远来。少纾离索之怀。欣幸何言。向来跋文。只合覆瓿。亦出于秉彝好德之感。与疑阻而不敢唐突者。两不相妨也。伏希谅纳。
答金子元。(甲申六月二十九日。)
睽上之雨。旧疑稍亡。既蒙涉海信宿。披露肝胆。继承翰问。寄意郑重。非气和心平。照烛实理。何以及此。三复以往。不知沉疴之所在也。书出逾时。金火递序。更谂履道增坦。平默朝夕待溘。不足道也。盛诗讽咏。数回万感弸中。伏况 洪武,崇祯二钱。宝藏几多年。独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73L 页
寓江汉之思。及此时节。抆涕分裹。远寄罪累之身。此意不可与康熙公道。矧可与欧巴边语乎。只合十袭藏之。死则怀归地下耳。诗四首。忘拙谨次。志文。力疾搆成。并节义说写去。仰塞勤命。如有丑差。示教为幸。作书时。本镇将。着新式狭袖周衣短缨带。来入累舍。累见而指之曰。此何服色。因不觉泣涕沾襟矣。湖南尚今无指挥计。非朝则夕矣。不审高明。何以处之。此汉妄以为服尧之服则尧而已矣。服桀之服则桀而已矣。角者吾知其牛矣。鬣者吾知其马矣。今服夷狄之服而曰吾非夷狄。则人孰信之。自玆以往。谁复称小中华人物乎。沦胥为夷。少无羞愧。却将程朱书卷。诵说性理糟粕。何以异于屠肆之诵经。娼家之念佛乎。吾之父母不生育胡儿。而吾为胡则非背父母乎。吾之 先王不培植胡教。而吾为之胡。则非背 先王乎。吾之先师不传授胡学。而吾为之胡。则非背先师乎。君师父生之族也。天之性也。而背之则是背天也。背天者。复有面目可立于天下乎。彼必吓之曰。 君命也。 君命之重。孰如 太祖以下 先王之重。又况天之定命。其尊无对。乌得以君命之故而背之。故一任公家指挥。只仍旧衣带从事。一日入闻绳之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74H 页
以重法。便当含笑入地。未知可否如何。来示引尤翁语。亿岁在前。万岁在后。所屈者短。所伸者长。理实如此。读之胸次洒然。又须知尤翁设此。特以厉中人以下。而警末俗鄙夫耳。若君子所存。初不计此。乃晦翁所谓天理当然。吾不得不然耳。尤翁所以为尤翁。亶在于此矣。如何如何。尤翁事实记。便路阻绝。事不从心。奈何奈何。第当不忘于心也。二处书如教矣。愁挠不备。
答郑季方(义林。○庚寅九月。)
平默复。平默僻居汕北。闻芦沙先生之风。窃尝诵诗读书。尚论其世而悦之。因就及门之君子。讲服执事之盛名。亦非一日矣。恨平默。姿本愚陋。蚤孤终鲜。流离失学。以度一生。又值禽兽恣横之辰。先辈老成零落殆尽。孤立无朋。不慎枢机。过涉灭顶。废锢垂死。无以杖策远游。亲瞻德义。以遂平生之愿矣。不谓先施函书。投之樵牧之社。致其惓惓之厚。惜乎床第残喘。唯有感愧于邑而已。终不得勉强策励。仰承盛意于万分有一之中也。虽然。寂寞之滨。只此存问一帖。已鼓动阳界之昧矣。履兹阳剥。伏请君子得舆进修日益。平默㱡㱡之状如右所云。不学者老而便衰。河南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74L 页
老子实准备语也。容髭胜昔之云。岂复有一毫可詑者乎。感出场无日之教。请效一言。盖义理无穷。而此心难保。幸执事深念乎。此于子思所谓戒慎谨独。诗人所谓战兢临履。尤翁所谓节义以扶植三纲五常者。罔有动静内外巨细精粗。定不容一息间断。卒有以充尽师友之厚望焉。平默虽愚。异日游魂于赵先生绝命之碑下。见其慰悦执事之彷佛矣。力疾奉谢。
答郑季方。(辛卯三月十五日。)
忉忉方切远人之思。梁君敲扉。得奉珍函。伏认献发后。经愰安节。满心醒沃。可当促膝展多少襞积也。示流光之驶。衰老之至。今人如此。古人如此。贤愚贵贱皆如此。天地万物亦如此。好发一笑。不足关情也。惟此心此理。远贯万古。不与形气同消。苟有诸己。自无不足。只此俛焉。日有孜孜。是圣人说诗人好仁之意也。如何如何。平默中风岁馀。鬼事日迫。诚苦矣。而这是天地间常事。定不介介于心中矣。惟以未闻道而死为恨。且以羽毛鳞介。从横六合。而救援不得。为痛此心。鬼神知之矣。为感存问之勤挚。力疾倩谢。
答郑伯彦(时林。○甲申十月。)
平默空空一野夫。少不力学。老未闻道。惟有一团秉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75H 页
彝。根于天赋。有时透漏于气质物欲交锢之中。适值五洲怀襄。八省昏垫。妄窃自附于孟子所称圣人之徒。朱子所许主人边人者。开口说与一时之朋友。以此触犯时怒。非一日矣。向来圻辅关东。起而为陈东之举者。盖多从游之士。则疏中所言意无异同。其与躬自叫 阍。间不以寸矣。至于投书岭儒。则愤懑之所积。词气之所发。实有死道。以致台弹院劾。势如急潮。其能得保首领。食息于此者。秋毫皆 圣恩也。然且不悛。胸中勃勃。决死不悔。如朱子所云矣。及至新服 命下。顽如木石。以旧衣带居谪。鈇钺将及。不知顾恤。始终狂妄。不过如此。执事过听于传闻之言。猥赐古道之书。推诩浮实。殆成别人。伏读惶愧。实无以举颜而见人也。虽然。因是而得以窃覸执事好恶之正性。与夫师友渊源之所渐。隔海相望。神交而心会。则愚者之幸也。抑又闻之。执事贫居天下之首。而笃志力学。不少挫抑。甚善甚善。幸趁年富力强之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独立不惧。如大过之象。威武不屈。厉丈夫之操。至死不变。养君子之强。使所存所守。无罅隙之可议。则虽六合胥溺。繄我一身。依旧是小中华真士夫也。所谓中行独复者。惟如此而后庶几矣。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75L 页
不审高明。以为如何。
答尹隐映(权浩。○甲申十月。)
崦嵫暮景。身屏魑魅。辛壬癸甲。与死为邻。伏蒙不鄙。辱赐古道之书。推奖过分。称谓不伦。俯仰惭悚。无以仰对也。但抗疏之云。传闻之误耳。平默至愚无似。惟少从洪,李二先生学。其于大易阴阳扶抑之所以然。春秋夷夏尊攘之所当然。及孟子人与禽兽同异之辨。略有所闻。而灼见洋夷之蹢躅。终为天下之大祸。每与朋友后生。讲论于草莽之中者。此等说话半之。而第无奈堂雀之呴呴何矣。毕竟唇亡齿寒。馀波及我则丙子之春。崔侍郎之持斧及儒生五十人抱疏痛哭之事。实此老汉为之根柢。辛巳岭儒之起。又有投书褒劝。激动衿绅之事。而圻辅关东之起。不无周旋左右之实。此皆一番人之所切齿者也。今其蛇山鳄水。生还无期。固其所也。前后事实。不过如此。若夫抗疏。则朱门之教于系国家存亡之事。虽开馆职学官韦布出言之义。而自家坐地。终涉疑殆。力量事势。亦有不及。故初不敢生心矣。第未知处义得失。果如何。愿闻理到之教。书出后。天地穷阴。伏惟慎节已复天和。劬经研理。商旧培新。计有非常人可及者。可得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76H 页
闻绪馀之一二否。下示先状。伏读数回。渊源之正。行义之笃。实不胜钦仰。教意既如是恳至。又被苏老面嘱甚勤。强所不能。肃此塞白。如不中用。弃之勿宣。亦隐恶之一事也。如何如何。纸梳三种。谨领心贶。荷此存问之厚。辞伤支蔓。鉴恕是祈。
答金重吉(甲申)
孤囚绝海。万缘俱灰。伏蒙远辱函书。垂问恳厚。珍荷不已。信后踰时。履玆中夏。体下剩保。畴昔汉甫嗣儿。才性式似乃爷。可继未卒之志否。执书感旧。只有涕泗交颐也。平默残喘仅延于魑魅之伍。蒙 宥之云传者误也。平默少从华西先师。窃听其雅言。则以为尧舜三王之立教于中国者。道心微妙之全体。流行于人伦之间者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也。西洋鬼怪之尝试于今日者。奇技淫巧之诳诱。恣行其形气之欲者也。人之所以同于禽兽者也。履霜之始。防微杜渐。不可忽也。君子之治身刑家。为政于国。苟有少忽。将见滔天之祸矣。既与学者。私讲于草泽之中。又为 圣上公言于朝廷之上。平默耳熟心喻以为虽孔孟朱宋复起。不易斯言矣。先师既没。妄窃以能言距者自处。而时辈之是非。一己之利害。有所不恤矣。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76L 页
丙子之春。通商之议。决于时相。而举朝和附。牢不可破。则崔侍郎益铉。持斧伏 阙。要以只手障横流。洪在龟等五十人。继为陈东之举。而平默实为之根柢。及至辛巳。异类得志。充斥于国中。则堂堂礼义之邦。所谓一叶之青。并入于彼而为坤卦之上六矣。幸赖贵道午人。独为野战之龙。则区区之心。妄欲因此激励诸道之士。冀同力血战。以为人众胜天之地。遂与一二朋友。抵书疏首。而辞气之间。抑扬太猛。以致满朝之怒骂矣。及至圻内关东。相继而起。则周旋指画形迹。又露矣。及关东疏首肆诸市。而至于籍没其家。前后诸疏首。并皆刑窜。而其馀朝士韦布。有稍示好恶之正。微发伤慨之语于私室之中者。亦不免于屏裔。则罪魁之平默。岂得暂时薄勘而止乎。此所以有智岛之行也。明年六月之变。大同蒙 恩。暂还旧栖。而当私亲西行之时。旋被台官之奏。还囚于此。以至今日。则毒雾淫瘴。衰疾添痼。而死期至矣。然贯之心肝。填之骨髓。有可以自詑于万一者。而能言距者。孟子既以圣人之徒许之。则尤翁所谓灭死万万无恨者。实先获语也。故至今夷然谈笑而不之悔矣。前后事实。大槩如此。故信笔及之耳。孙息近閒移居圻北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77H 页
之涟川。乃渠生家乡井也。华宗斯文近节安否。闻汉甫旧馆人物故。闻之惨愕。强疾修谢。留俟的禠出付。
答申圣澹(桂。○壬午。)
相思二字。勿言可也。忽被贤咸袖书迂路而至。伏审尊丈起居。甲岛安信。高明侍况。可知惠州不在天上矣。慰荷何言。累一缕寄在阳界矣。所次铁岭韵。圭复矣。闹胸。晦翁责备语耳。岂可以此少魏元履耶。况今所系之大。又非元履所言之比乎。故寻常于得罪诸人。只论大节之卓然。自馀都不苛求。以为流俗之口实。此意恐当领会也。至若自家分上。何敢如此。自省之外。望人检戒为不浅浅矣。高明亦随加箴砭为幸。比来有何功夫。奉老干蛊之馀。每日须研三数板册子。寻三数事义理。无得卤莽粗略便休。须是如此。积累久久。恐恁地粗疏。岁寒之中志气。不知不觉。渐渐挫抑。前诗风头难立脚。日夜刷精明之云。深虑此耳。庆元之祸。朱门诸子有掩面赴举。过门不入。别其非党者。近日出入儒门者。倒东来西。种种入闻。皆坐这般病痛。深可戒也。生前接面。恐无其日。只祝自爱。无忘惓恋之意。贤咸立促。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