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自动笺注)
重菴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書
  
公元1877年
李武卿(周鎬
丁丑十月。)
彼此問書
俱見沈滯
此豈人情所堪耶。
孫息近方發程
重九一舍之外。
仍與之同歸
欣審龍戰省體動止有相
眷內諸况均宜。
方寸豁然
執熱者之濯淸風也。
平默疾病沉痼
日無佳况。
不學之人。
老而便衰。
自是常理
不可言
孫婦宿證復作
苦楚有日
纔少痊耳。
重九留宿累日
其所存。
幾乎橘頌
因此進步不已
可以光大家學
發明師傳
何慰如之。
第聞麗澤之地。
忽生豕鬼之睽。
誠是千萬意慮之外也。
大抵學問
以爲務實克己從善
爲貴。
反是動不動
循名爲人
文過遂非之私。
言語文字
粧撰不得
終於狼狽而已
可戒可戒。
然在我道理
孔聖所謂厚薄責。
孟子所謂橫逆自反
文中子所謂自修無辨
是其切己工夫
外此無他說也。
不免申申重九誦之。
未知此意如何
某錄謂皷老黃花之節。
鄙人不許云者
不滿一唒也。
看年前詩綠竹黃花之句。
今去祭文
淸修苦節大冬之語。
九原有知
必諒此心矣。
一段之誣。
則其餘可知
不足呶呶也。
如何
何。
孫息今玆伴送
久留不返。
病叟之側。
周旋無人
殆難支吾
且値深冬
則薄著之人。
路中波吒
所不堪。
望深諒此意。
叙情數日。
亟令反面
甥舘晨夕。
隨處敎誨
萬一有以警發昏庸
區區受賜。
十朋之龜
不願易也。
餘萬在二郞口達。
只祝侍度加珍。
公元1878年
李武卿。
(戊寅三月五日。)
田也。
直一戾氣所鍾。
一時師友
無不見瞞。
養惡至此
可謂使人大慚也。
雖然
賤拙亦嘗坐在裏許。
何暇笑人耶。
星田沒後
始終自恣
五尺之童
足以見之。
祭文之謗。
解文理者。
可以察之。
而徐,尹以下一味李赤之惑於廁鬼。
方寸胡亂如此
則凡性與天道之精微
得失可知也。
爲我諸人
此後
勿復開口性理也。
來示容物云云
不敢聞命
此人若只噬我而已
孟子橫逆自反之訓。
固當謹守不校
今乃移上一級。
異端攻我先師
無復忌憚
諸公恬然不以大故
聞其黨邪而害正者。
寔繁有徒。
則此漢亦安能終於恝然乎。
重九銳氣
固勸其少加裁抑矣。
第念末路
剛毅奮發底人。
終是有所發明
未可一向摧抑也。
此中士友
只如三日新婦㨾子。
朱先生所謂慈善柔弱底人。
令人悶欝耳。
又念星田
生。
直是一條淸氷。
拙之所嘗欽服
而乃屬纊之後
因一田生之妄。
媚竈致位遺命勒葬之疑於四方後代
不可家喩而戶曉
區區死友痛惜者也。
門下諸公
於此去處
不覺察而向背予奪
一切反常
是皆星門罪人也。
不可不辨也。
如何如何
孫婦服藥數朔。
宿症姑不頻發。
第未知下回如何
公元1880年
李武卿。
(庚辰九月。)
積年鬱陶
孫兒將發而重九先至。
欣慰之餘。
仍讀翰敎。
敬審秋殿侍節珍福。
先兆遷奉
東床拜扶。
次第過行
婚媾之地。
江都殉節故家
大老花樹支裔也。
仰想玉潔之姿。
擩染家聲
忒異於人。
必能勵志自立
向後大有發明矣。
滿心醒豁
何可言喩
當今大老之道。
不啻如一髮之千匀。
西來眞胡。
將非丙丁之比。
跧伏深山
萬感弸中
只遇此等消息
翹望不啻如渴。
傍人必以我爲痛狂也。
平默。
益高
病益侵而學益荒。
邇來所聞所見
痛益纏骨
益羡萇楚之夭沃耳。
孫兒夫妻無恙
所生兒孩膝下
似欲忘飢渴
老杜先獲語也。
年前誤恩
何足追提。
子尙矣。
只如漢之黃叔度龎德公
宋之李延平蔡九峰身上
一資半級乎。
所患者。
天爵有未修。
良貴有未復
耳。
彼市童所憐何足云云耶。
此等外。
至有可慶時。
可恥
時時不可不問耶。
此意須與重九熟講深信焉。
胷次灑落
義理易入。
而吾得以立於淸明正大之地矣。
如何如何
重九所見
比舊加進。
可喜幸耳。
其中困於所長而忽於所短者。
宜令隨處省詧加工也。
向來是非
在我者綱領旣正。
自有可伸之日。
如今百千蚊蚋皷發狂閙
足以動吾一髮耶。
信宿之間。
對燈促膝
無言不到
所謂將恐將懼。
維予與汝者耶。
反面
當誦其一二也。
  別紙
曾講顧寧人徐乾學事否。
竊惟顧公。
天朝屋社。
守罔僕之節。
其視錢謙益之千百億化身
奚翅黃鵠壤蟲相懸也。
雖然
不免隨衆薙髮
苟生腥羶之世。
何也。
此於君臣之性則得之
而於華夷之辨則失之矣。
惟其師門處義如此
夷夏向背
不理會
門人徐乾學
仕於康煕之朝。
至有朝鮮薙髮之請。
是固溺水之鬼。
引人同入者。
尋源溯本
則願公不得辭其咎矣。
爲師之難。
有如是矣。
當時不從彼令。
刑殺在所不免
任公所傳畫網巾先生
是也
苟從而生如顧公。
則不於義
半上落下
毁傷其身
髮膚受之父母者。
一朝父母血肉
中華衣冠之族。
化而爲裔戎之人。
其可忍乎。
生前
面目父祖之廟。
死後。
面目君師之尊乎。
於斯時也。
只得殺身而已
網巾先生得之矣。
未知此意如何
仔細商敎。
此恐早晩受用之事也。
公元1884年
李武卿。
(甲申七月。)
衣帶
朝廷有新處分
未知物情如何
石南儒贒
陳疏切諫
果然否。
批旨從違
如何
殊切欝陶
愚意角便爲牛。
鬣便爲馬
一著胡服
豈不便爲胡人乎。
我非胡人之子孫。
胡人臣民
豈宜著此胡服
化爲胡人
得罪先王先人乎。
自有此事。
只得斷置如此
未知哀座以爲如何
或謂時王之制。
不敢不從
則有不然者。
聖人於孝經。
著君有爭臣
父有爭子之義。
則父命雖重。
亂命不可從。
君命雖重。
亂命不可從。
其義皎然明白矣。
其答王孫賈之問曰。
獲罪於天。
無所禱也。
據此推之。
君親雖重。
天理之尊而無對者。
君親之重所得而貳之。
决矣。
愚意斷斷如此
仍舊不改。
萬一被他重繩。
含笑入地矣。
重九許。
忙不別書
此紙示之如何。
石南疏本及上批。
隨便錄示。
公元1886年
李參判(容直。
丙戌三月五日。)
平默。
再拜敬覆長御史台座。
平默禀性狷滯。
自少至老。
凡於喬木衡茅相懸
夫嘗有一日之雅
獨於執事
欽仰忠義之世。
蒼葭白露
嚮風馳意
則亦非一日矣。
乃者執事北行也。
李君承旭。
歷敲山扉
誦道其本末甚詳。
平默不覺斂袵起敬
以爲察察
不受汶汶
皓皓
不蒙塵埃
固出於天性自然
而所關於春秋尊攘之義。
大易陰陽之辨者。
則又可以愧死陷溺良心之輩矣。
噫。
執事者。
庶幾不墜忠義之世。
一時困厄
亦足爲老去光華矣。
異世龍門太史
亦當有執鞭之願。
况今生幷一世
過蒙以貴下賤
先施函書之辱乎。
惜乎。
老病垂死
形格勢禁
無以區區之願也。
第今霜雪變爲雨露
伏惟千里行塵
台體萬謐。
嫠不恤緯
恒人猶然
在屈三閭趙子直之地乎。
未知台座前頭理會如何
伏切願聞。
平默鬼事日迫。
無足奉聞
謹奉狀陳謝
伏祝千萬加愛。
以慰瞻仰
與朴校理(寅壽。
丙戌。)
禮書之外。
夫復何言。
伏惟禮嚴情屈。
何以堪忍
雲泥路隔
相與參商
勢也無可言。
一自兩儀昏濛之後
山中士友
或誦其艱難守貞
不變履之梗槩。
只有耳醒神𨓏而已
及自海上還。
又見滄桑幻化
不省
何山
嘉遯永矢之所矣。
忽於轉便。
伏承生闈訃車
而這間凡百
亦無所叩。
引領南望
豈可堪。
只緣老病遠峽。
不得與弘庵從氏相接
而然念之喟然
只願深思毁瘠之戒。
留心讀禮之事。
勉力立身之孝。
異時至於扶持一線陽脉
千萬泣祝。
金致容(漢燮)
 中庸首章
性道而下文。
特拈出道一字之者
以其要領而然歟。
抑以人之當行
分曉而然歟。
道之一字
性之德而敎之本也。
上文率性
則曰謂道。
立敎
曰修道。
上文旣再下道字。
下文以道也者承之有何可疑乎。
若不曰道而遞換性字乎。
無以見人所共由之實矣。
遞換敎字乎。
無以見內外本末之序矣。
且以文字言語言之。
齟齬不成說矣。
請更仔細玩味
 氣以成形
理亦賦焉。
此非氣先於理也。
理雖爲氣之主。
而非氣不能發。
下語然歟。
亦字活看否。
不可草草看。
古今說理說氣。
有從理而正說者。
有卽氣而倒說者。
二說相須
其義乃備。
執一而廢一。
節節窒碍矣。
天以陰陽五行
化生萬物
則從理而正
說之也。
氣以成形
理亦賦焉。
則卽氣而倒說之也。
從理而正說
則氣之必本於理者可知矣。
卽氣而倒
則理之不外乎氣者。
可見矣。
太極圖攷之。
太極陰陽五行男女萬物
陰陽五行男女萬物
各具一太極
易傳序攷之。
至微者理也。
著者象也。
自理而觀。
則象未始不本於理。
故曰體用一源
自象而觀。
則理未嘗不該於象也。
故曰顯微無間
一意也。
此宜博攷熟玩
深究不得不然之妙也。
未知如何
亦字文勢
承接自合如此
無可疑。
 天命之性。
有人物同異之論。
何者爲得。
蓋理寓於氣質之中。
而謂之性。
外形氣而求天命
則當謂之理。
不當謂之性也。
是以易曰。
正性命。
朱子曰。
人物得所賦之理。
觀此則人物同異
似不難知。
古人立話。
紛紜互爭。
願聞的確之論。
人物同異之說。
須求其異。
異中須求
盖陰陽五行之禀。
無天地高下人貴賤形狀大小
無一不同
故纔有一物
背面已具。
而背而之間。
四方已分。
纔有一事
終始已含。
終始之中。
四段已備。
故乾曰元亨利貞
而坤亦曰元亨利貞
人曰健順五常
而物亦曰健順五常
此同之說也。
纔曰陰陽
陰濁
陽淸不同
纔曰五行
水寒火熱木濕金燥不同
故語天德則健而非順。
地德則順而非健。
時則春夏秋冬
語人則仁義禮智。
物則草木開落榮悴名。
采色靑黃赤白名。
臭以香腥羶朽名。
味以酸醎辛甘名。
聲以宮商角徵名。
自是春。
自是夏。
自是秋。
自是冬。
自是仁。
自是義。
自是禮。
自是智。
餘皆例此隨其所在。
性各不同
用各不同
名各不同
異之說也。
自其者而觀之。
無不
自其異者而觀之。
無不異。
同異非有二物
一本萬殊
萬殊一本耳。
以此硏究
則久必有氷釋理順之日矣。
來喩外形一言
隱之於心。
大覺未安。
理外無氣。
氣外無理
安有外形氣而爲理者乎。
一陰一陽之謂道。
則道不離於陰陽也。
之者善。
之者性。
善性不離繼成之故。
朱子釋之曰。
道具於陰而行乎陽。
如乾變化
陽也。
正性命。
陰也。
非陽則陰。
非陰則陽
幾多時有外陰陽而爲理者乎。
但謂之理則從天賦而言。
謂之性則從物受而言。
從天之所賦而言。
朱子所謂萬物一源
所謂氣之一本者。
理之通也。
故曰理
從物之所受而言。
朱子所謂萬物之異體。
所謂理之萬殊者。
氣之局也。
故曰
性異。
然於其者而求其異。
所謂者。
已含具萬殊
程子曰。
冲漠無眹
萬象森然畢具
於其異者而求其
所謂性異者。
不害爲一本
故張子曰。
性者。
萬物一源
只以朱子說考之。
大全有曰。
萬物之異體。
則理絶不同
中庸註曰。
人物得所賦之理。
以爲健順五常之德。
所謂性也。
據此則理字性字。
互換說下不足爲病。
可見也。
此等處正當隨文遷就
不可執一而槩之也。
未知高見
以爲如何
 獨者。
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
非但暗室隱微而言。
指吾心已發而言歟。
念慮萌動
閒居作用
皆謂之獨。
大學誠意章參之。
可見矣。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情之目有七。
而何以但言喜怒哀樂歟。
中是未發時。
無所依着而在中之義歟。
謂就七情
擧其四而該其餘者。
一說也。
喜怒哀樂
四端之發。
只此四字
無不足者。
一說也。
記昔函丈上一說。
吾友省齋穉程。
從下一說
未知子思本意果安在。
其實兩說皆通。
不必屑屑也。
中之爲義。
不偏於一邊
不倚於一物
寂然不動之中。
哀樂之理。
昭然備具者耳。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四者一未中節。
不得爲和歟。
一皆字。
則四者。
纔有一件未中節時
當不得此章和字矣。
 費隱
俱是理也。
朱子形而上下分言。
何歟。
語類曰。
形而下者甚廣。
形而上者。
實行其間
無物不具
無處不有
故曰費。
其中形而上者。
有非視聽所及
故曰隱。
按此條極分曉
不待辨說而明。
其他數段及大全周舜弼問答
說得險了。
先輩尋常致疑者。
近日學者
誤欲分年先後
以爲一從一違之地。
是恐不察互相發而不相病之實也。
要非熟複詳玩之久。
未易曉。
第以妄見疏于左。
語類首條。
費。
道之用也。
隱。
道之體也。
用則理之見於日用
無不可見也。
體則理之隱於其內
形而上者之事。
固非視聽所及者。
○按此云。
形而上者之事。
視聽所及
驟看則似若理之見於日用者却爲形而下
而獨隱於其內者爲形而上者。
細玩朱子語意
則實大不然
體微用廣。
只是一箇理者。
就日用事物而言。
則理之掛搭流行者。
形而下之器也。
指其掛搭之地而言理。
故不復言形而上
至於說隱
除却形器而單指其本體
故特言形而上
第二條見上。
第三條費是形而下者。
隱是形而上者。
或曰
季丈謂費是事物之所以然
某以爲費指物而言。
指物之理而言。
這箇也硬殺裝定說不得
須是意會
可矣。
以物與理對言之是如此
只是理言之是如此
看來費是道之用。
隱是道之所以然不可見處
○按費是形而下云者
形上形下混淪說也。
隱是形而上云者
形上本體指說也。
盖此理本無形可見
事物可見者。
皆此理之所乘而爲此理之所用
故語費者。
其所乘之主。
而謂之形而上者。
行乎其間可也。
其所用之器。
而直謂之形而下
直謂之指物而言。
亦無不可
當須意會
不可硬殺裝定說者也。
大全周舜弼問。
形而下者。
道之用矣。
必有形而上者。
爲之體。
其用廣。
夫安得而不費。
體微又安得而不隱。
體用顯微
初無間絶。
人惟覩其用之顯。
不見其體之微也。
是以
終身之而不知。
答曰。
只是如此
更宜詳味
○箚疑鹿門節補曰。
此以形而下爲費。
形而上爲隱。
先生可之
可疑
按理者。
器之主宰
器者。
理之所用也。
無理則器固無主
無器則理亦無用。
朱子體用一源之說曰。
形而上言。
則理爲體。
象爲用。
象是形而下之器也。
而謂形而上者之用。
何也。
然則今謂形而下者。
道之用。
無可疑。
鹿門云爾
何也。
恨不得及門請敎也。
 大學敎人復性之書。
故於序言性詳。
中庸
聖人傳心之書。
故於序言心詳歟。
心是性之主宰
性是心之實體
心外無性
性外無心
大學立敎之書也。
故以心言。
中庸明道之書也。
故以性言。
以心言也。
序文特說性。
以明此心之實體
以性言也。
序文特說心。
以明此性之主宰
明此心之實體
則知爲人君止於仁。
爲人臣止於敬之類。
大學敎人骨子
如尺之有寸而秤之有星矣。
明此性之主宰
則知率性修道散爲萬事者。
乃有綱領統屬之妙。
而無零碎渙散之弊。
如卒之有將而船之有柁矣。
此見朱夫子發明經傳
繼往開來妙用也。
如此推究如何
 明德是心歟。
性歟。
陶菴曰。
當主心看此說何如
心性情三者。
闕一不成明德
尤庵先生曰。
德心性情總名
性情包不得心
心却涵性情在其
中。
故尤翁又主心而言之矣。
知此則知陶庵之訓。
蓋有所受而不可易也。
第有一說
心也性也情也三者。
有理氣之分。
語其主帥則理也。
而其役卒則氣也。
其所乘則理也。
其所則氣也。
語其本然則理也。
而其疹疾則氣也。
是故
從古聖賢
說心則必分人心道心
說性則必分本性氣質
說情則必分天理人欲
明德
以心言則道心也。
以性言則本性也。
以情言則天理也。
於此無問精粗本末
揷入一毫氣字。
爭爲長䧺
孔子經文
朱子章句
所以苦心發明之意晦矣。
函丈平生忉怛
正在於此
故其立心制行
開口敎人
致謹於理氣抑之際者。
深切著明
鄙人近與柳處士
取其全書而讀之。
因撮其精要
十二卷
蚤晩取讀。
極意反復如何
不是小事
千萬着眼
 孟子梁惠齊宣之問利國伯者之事。
則以何必無道
直截以對之。
好樂好貨
則反順而導之。
何歟。
人心人欲
不可不分
人心
形氣所生
不能無者也。
人欲
是人心差處。
不可有者也。
梁王利國之問。
王伯功之問。
人欲也。
不容斬釘截鐵
拔本塞源
好樂好勇好貨好色之問。
是人心也。
故只勸其聽命道心
而不入於人欲也。
無非所以人欲擴天
而格君心者也。
更宜細看
 無是餒。
又曰。
集義所生者。
行有不慊於心則餒。
分明無道則氣餒。
而或有互餒之說。
何如
互餒之說大誤。
先賢辨之已詳矣。
來喩無道則氣云者
亦恐非孟子之意。
盖謂集義未盡。
其行有不慊於心。
則隨其不慊之分數而氣不充體。
不充體則欿然而云爾
餒是體餒。
不成道氣餒也。
朱子本註。
更加細玩
 性之發。
有四七情之別。
何歟。
四端是情之善者否。
說則四端
衍說七情
非有二致也。
但其立說則各有攸主。
仁義禮智四者。
求其發見之始。
則謂之四端
(尤翁說。
)以健順五常
七者求其發用之目。
則謂之七情
(函丈說。
)四端專言理。
七情兼言氣。
四端道心
七情是人道心總名
(翁說。
)四端自性推出說。
七情就情上該備說。
四端是擧初頭說。
七情首尾全部說。
(亦函丈說。
)故曰四端不如七情之全。
七情不如四端之粹。
此其名理卓然
置水不漏
更就本文註說
熟復潛玩
則子思,孟子之旨。
躍如矣。
 繫辭傳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故者。
指何而言。
故。
已然之名。
吉凶悔吝方來者。
筮得而繇見。
則所告之吉凶悔吝
已具於繇者。
通謂之故也。
人心動靜言之。
亦當以此意推之。
 合氣朔虛閏生焉。
而十有九歲七閏
則是爲一章
而至萬曆曆法
漸次差謬云。
此或天日有遲零數積久而然歟。
鄙人自少備閱風霜
凡諸講學
不得專精
至於曆學
尤所茫昧
而第嘗從華西師門
竊聽其大槩。
治曆明時
堯之曆象日月星辰
置水不漏
而後曆家皆祖於此
後世之曆。
有未盡者。
日月星辰之中。
一天之限。
而統三光之運者。
惟辰爲然
日月與星。
有形也。
故其察爲易
無形也。
故其測爲難
日月之差。
近在時刻也。
故其察不容緩。
星辰之差。
遠在運會也。
故其考未爲急。
是以
從前曆家
例皆詳彼而畧此。
遂認星以誌天。
喚宿以名辰。
仍襲之久。
不敢移動
所以歲次不明
曆法之久而必謬也。
惟洋胡目巧絶人
爲能察此而得其數。
故其曆雖久不差。
儘程夫子所謂黠胡者也。
然而堯之曆象日月星辰
其制已無所欠則洋曆
豈能於範圍哉。
近世衣冠士夫
乃或不察乎此。
而於西曆口液津津
謂非堯曆
所能及則誤矣。
又或有因此而竪降幡於洋胡者。
則其悖理傷化
益甚矣。
何也。
西曆雖精固。
已不出於堯典之範圍
設使洋胡之技能
實有中國聖人所不能及者。
不過聖人不如農圃
管子不如老馬也。
禽獸有偏技曲能人所不及者。
豈可棄人道而學禽獸
人類而揚禽獸哉。
聖人之制。
本無不足乎。
以後世曆法較之。
則雖若小遜。
中國之人傳授茶飯
秉彝人倫
是乃扶持宇宙棟樑
奠安人物柱石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
正在於此
而彼乃冥然而無見也。
悍然相賊也。
可以小技而右之哉。
此理分明
參前倚衡
適因下詢。
支蔓及此
大抵曆家之學。
非吾輩今日急務
華夷人獸之辨。
詖淫邪遁之尤。
道技大小顚倒
乃今剝膚切近之事而不可忽也。
故繁而不殺
仰囋如此
未知明者。
以爲如何也。
 李子性理書。
人心道心圖。
直以人欲橫生者。
當人心。
後學
人心
似易專做不好看
如何
李子此圖
人心爲源。
惡爲流。
其排定之意精矣。
可疑者。
人心橫生不直遂之說耳。
三淵及凾丈已辨之。
次第考出。
仔細反復也。
 
宋子大厚齋語錄修養引年條。
宋子曰。
孔子得天地之元氣
顔子未得壽。
此說何如
宋子此說。
厚齋記得少疎。
蓋謂孔子之生。
得天地之元氣
所得之氣不長。
僅止中壽
是則周衰。
天地元氣
不及三古而然也。
孔子已盡得衰世元氣
又復夫子已生後餘氣。
以生顔子
則其壽又不得夫子
不免夭促也。
公元1882年
金致容。
(壬午十二月。)
乍聞高明
枉屈島中
慰恤賤纍之故。
得背師之謗於田黨云。
未知實然否。
老子命薄
帶累朋友
種種如此
可憫也。
第念劉元城伊川不合
至於朔洛分黨。
楊龜山以程氏門人
元城之喪。
其文不沒其善。
稱述頗盛。
天下後世
何嘗龜山爲背師之人乎。
元城猶是元祐閒忠賢也。
至於林栗
朱夫子讒賊也。
黃勉齋朱門人。
代人作祭林文。
稱道長處
此則於邪正抑之義。
衛師御侮之道。
不啻大故未安。
而後君子
不以此目之以背師。
何也。
據此以揆之。
設使高明純師皷山
纍人祭文眞有譏詆之實。
高明之不絶此漢。
何至爲背師之罪耶。
况吾於此老。
麗澤之好。
而無譏詆之實耶。
若夫心性
公元1876年
不合
丙子間。
辭受語默異同則有之矣。
伊川君實終日言。
至曰無一句之合。
而不害其爲道義之交。
則纍於此老。
一二處不能苟同
祭文及此事。
何至爲大罪而當絶耶。
且以巍巖之事言之。
其於寒水先生
生三一之地也。
心性諸說。
終不免參差
及其易簀之後
祭告神明
敍述其梗槩。
至有先生在座小子卒業之語。
則其不遜亦甚矣。
平心君子
未聞有以背師斥巍老。
况纍於皷老
友也。
門人也。
其於祭文
又無一語健訟不遜之意。
或者不至爲大罪。
而皷門諸子
鄭君祚,申聖澹,李重九
不與此漢相絶者。
不可謂之背師。
而况高明乎。
高明勿以嘵嘵見疑
於義理當否之歸。
仔細照管焉。
高明於吾華西先師
所謂宋人只見伊川面者未及受業請益之事。
而爲之加麻臨喪
同於吾輩
及其祥也。
又有千里來訣。
致哀慕之意。
其於微言大義
又肯篤信不貳
何也。
高明尊信先師
至於如此
可謂卓越諸人之見矣。
然則田也之樹黨四方
殆至千衆。
其所巧詆先師
擬之於索隱行恠
擬之於釋氏陸王
擬之於倭人維楨
擬之於豕孚蹢躅
無復忌憚
誑惑聽者
高明安可不隨處照管
而决
好惡之正乎。
况今田在徵士之列。
此輩信嚮
又非彼時之比乎。
無知知人之功。
無知慮遠之識。
薰蕕氷炭
自處君子長者之態者。
古今大患
前人覆轍也。
高明密詧焉。
又念出位犯分
聖贒之所戒也。
事有大關繫。
舘職學官
以至方外韋布
有時出言
朱門以下及退,,尤翁諸老先生之所許也。
二者。
聖賢之訓。
則隨其所値。
權其輕重
可也。
不可執一以槩之。
聖贒之訓。
聖賢之訓也。
今田黨執前一說。
而排後一說。
洪烈士爲犯分傷勇
無乃詖淫甚而倀鬼之地者乎。
昔尼尹以權,金之江都殉節傷勇
尤翁拚死而力排。
昨日事也。
今也。
無尤翁。
甘爲賊邊人者。
寔繁有徒而究其邪說根柢
往往由於田也之雄唱。
則是乃腹心之疾也。
不避瑣細之疑。
而幷及之。
統希照納。
而卒示其可否也。
公元1883年
金致容。
(癸未九月二十一日。)
用中
長興宗人
修小札以付之矣。
興宗而乃晦至。
奉手眞。
敬審陽剝尊體蔓祉。
已慰欝陶之思。
神禹古篆
晦翁心畫
蒙此搨寄。
不翅如尺蔡拱璧
敬齋箴。
可以因是溫繹
瘴海絶島
不至全然
倒之物。
其受賜多矣。
乃晦又以鼓山集新印二冊出示
得以閣丌披讀
九地老友
宛若促膝對講
不禁感舊之淚。
而又恨其不得奉置全集
悉其首尾
以資衰年工夫耳。
纍病痼㱡㱡如霜後草。
惟乃晦數日相守。
畧講舊聞
海扉旣不寂寞
仍探近日事。
大明深壑
學者稍益成樣。
講道習禮
煞有風動之勢。
賢者之有益於世。
所在如此
令人聳嘆
吾知百種異類
萬數倀鬼
無奈致容鄕里何矣。
幸益十分努力
做細工夫
壁立之節。
得輿之載。
區區之望也。
歲寒賁臨之示。
枉屈不安
不能跂足之望也。
不蕆謹謝
  別紙
公元1881年
鄭,申,李三人
向來明言此漢祭文
無訾鼔老意者
實出於孔聖衆惡必察之義也。
諸公以此
遽然相絶
而此書牘卷末
三人實用淵源待邢七故事
未知三人之同於邢七。
何罪耶。
來世公議自在
而行其胷臆至此
可謂使人大慙矣。
又念鄭君
雖見絶於諸如此
觀其辛巳竄北之事。
則知皷門下此人。
爲能卓然聖人之徒
主人邊人
九原可作
皷山好惡
恐有定說不肯雷同於諸公矣。
公元1884年
金致容(甲申)
一鑑問答付籤檢否。
閒居追考心之理是太極一段
看得疎脫
盖性者。
心中所具之理。
心之理是太極
兩心字本不可異看。
皆是形氣神理總名
程子言心如穀種。
是也
就中性是單說實體準則
故曰性是心中所具之理。
太極是兼指樞紐根柢
故曰心之理是太極
人心言之。
樞紐主宰妙用
根柢實體準則故也。
然則所具之理理字。
單說根柢
心之理理字。
兼擧樞紐
如此看。
前說完備
幸賜校示。
  別紙
 
先讀小學四子
得基云云
所論讀書次第甚當
但云次之五經
該博聞見者。
語意親切
若看五經
只要該博聞見而已
豈不流於朱子所病博物洽聞學識愈多而心愈窒者乎。
恐當改之云。
博其義理之趣。
使天下事物是非邪正精粗巨細
瞭然心目之間云云
則稍勝否
七條開廣聞見之云。
亦然
 隨俗擧業
則亦一擧業人
烏得爲孔孟云云
程朱科目出身
谷斷之爲未成德前事
良是良是。
不可但道有理也。
但以朱子孔子在今。
須做及第
者照之。
或是獵較之類耶。
要之士之出處
須如來意
是正法耳。
 近思之首太極
朱子篇題
已說其梗槩云云
小學童稺之初授。
題辭立敎篇題
已揭性與天道。
嚮望依據之地。
不但近思篇首爲然也。
只爲今人夢寐間。
不曾理會太極名義
動認玄妙高遠底物事。
殊不知太極
只是民彝物則
子是大故喫緊爲人
所以開口恁地
自歐公性非所先之云。
已是此病。
不但今人爲然耳。
 太極象數未形
而其理已具之稱云云
陰時太極陰云云。
改之云陽生時
太極在陰而爲生陽之本。
陰未生時
太極在陽而爲生陰之本。
畢竟先有此理而後生是氣。
然旣曰在陰在陽。
則又無雜此二氣
太極獨立之時也云云
則較分曉否。
 旣曰陰陽
則本是對待底物云云
余曰。
下加對待橫說
流行是竪說十字
而以旣曰承之如何。
 道器一而二。
二而一者云云
一是迭運之謂。
猶是屬氣。
須幷下文之字看。
然後所以一陰一陽之意。
方見分曉
尤翁曰。
一陰一陽者。
也。
而使陰使陽者。
理也。
使字。
之字意也。
所以字意也。
便是主宰分付之謂。
先師雅言說此甚詳。
更就加咀嚼如何
主客尊卑之分。
說得醒人。
盖有是尊主。
方有是以底矣。
形而上下。
只此上下字已含此意。
只被今人歇看。
便見這上底尊底主宰底。
動不動疣贅物事耳。
 易之爲書
廣大悉備云云
所示雖云卜筮之書。
三才之道。
至矣盡矣者。
語意有病。
三才之道。
絲毫不備處。
不成卜筮之書。
何也。
無以易以貢。
貢之。
不驗故也。
稍加檢改。
如何
動則觀變。
不得其言則是洪範所云。
龜筮違人
靜言也。
前知避凶之方。
只是如此
今泛言驗之心體之身。
乾乾敬畏
則凶者反吉云云。
止是漫用好語
其實囫圇吞棗
無當實理
望更仔細尋思改之
動者
事之所營也。
觀變者。
分掛揲歸而得卦。
以觀陰陽之變易也。
玩占者。
卽此變易而考其所貢之吉凶也。
聖人作易以前
民用如此
則自天子至於庶人
凡有大疑
不容廢閣者也。
廢閣不爲
不知妄動
豈非自取凶咎者乎。
不義則不占。
不疑則不占。
瀆神則神弗告之。
行術則人必賤之。
四者則斷不可犯也。
示謂行筮無害
不筮亦無害者。
不然
如此則是四聖以前
民用之書。
有亦可無亦可。
豈不誤哉。
高明見今遇事輒筮。
筮而少驗。
厭斁爲此言耳。
然此則由平時洗心窮理
觀象玩辭
養得來自聰明功夫
一朝觀變。
又無齊戒神明之實。
則神之告之。
非不明白
而吾之决之依舊昏惑也。
於此正要學者眞實功夫
豈合以不無害說敎之耶。
妄見如此
不審明者。
以爲如何
 蓋以天道言之。
四德分主四時
易本卜筮之書。
故筮得此卦。
六爻不變
則其占爲大通而利任正固也。
此則易之本義然也。
文言以四德言之。
別是一義也。
如是說較分曉否。
仍念以四德言之。
則是四者。
各占一德這貞字是偏言
占辭言之。
則這貞字却包得四者而爲專言。
未知如何
幸商敎之。
 人物五常云云
所論亦善。
更加邃密如何
天命五常
皆理也。
其所乘者。
氣也。
理與氣。
豈有彼此偏重
一理上統具各具。
不得不分。
天命之謂性。
命是統體太極
流行不已者也。
之者善。
是也
性是各具之太極
一定
不易者也。
之者性。
是也
章句考之。
則天陰陽五行化生萬物
命也。
繼善也天。
則其統體也。
氣以成形
而理亦賦焉。
性也。
成性也理。
則其各具也。
統體源頭主宰者也。
故理先而氣後。
各具則流行分俵者也。
故氣先而理後。
太極圖說。
首言太極陰陽
終言陰陽太極
易傳序言體用一源
顯微無間
一般語意
非命處專付此理。
性處歸重此氣也。
近世之論。
因是起見
乃以命爲超形器而言。
爲因氣質而名。
所謂毫釐之差千里之繆者。
於此着眼也。
 
氣質之性云云
所論孟子
言氣質之性者。
誠然誠然
但謂孟子不言氣質之性者。
不可謂無考。
盖犬牛人性。
動心忍性之說。
固是說氣質
惟於告子諸人論性處。
不明那箇本性
這箇氣質
至曰爲不善
非才之罪。
又曰非天之降才爾殊。
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全然歸咎於人欲之蔽也。
故其論學
亦只說擴充四端
而不說出靜養功夫
只言求放心集義
勿忘勿助。
而不說破敬以直內四字
所以程子云論性不論氣。
不備
又云才高學之無可依據。
此等處。
詳審而下語也。
下文分人與物禀賦
入物得氣之偏且塞。
得氣之正且通。
兩段語以足之。
修潤其辭更佳。
如何如何
 人物氣質全通塞之妙云云
此條驗之人身以下
所論極好
但理難全明全字。
改作開爲穩。
○又按最靈。
能識許多道理一句
宜加潛玩
須知靈是此理之統體
所以主宰一身者也。
許多道理
則是此理之各具。
所以在於事物者也。
這是合內外之道。
若以最靈做氣看則大錯矣。
於此切須着眼
 
仁義禮智信。
大本之性云云
周子言剛柔善惡
固是說氣質
而其性則還他五常也。
朱子大全解氣質之性四字
云氣質中本然之性。
於此兩言互相發明
不相逕庭之妙也。
 性者。
心中所具之理云云
客所問三言
細看來。
意各少別
謂性者。
心中所具之理。
此亦朱子說。
心是就方寸
(形)上兼精英之聚。
(氣)與夫主妙用
(神)實體準則
(理)而言之也。
所具之理。
則方要釋性字。
故單擧其所實體準則者而言之也。
心之理。
太極
只是方寸之形。
精英之氣。
理是就
上面合主宰妙用實準則而言之也。
啓蒙言心太極
一意也。
若夫性猶太極
則只擧實準則爲言者也。
三言意各少別如此
兩言則理無可疑。
其言性猶太極
不及主宰妙用
而單擧實準則
以當太極之全。
而與心猶陰陽相對
則意恐少疎。
正好今人引重之資也。
無乃記錄之未善也耶
於此加密詧也。
於此少欠仔細
則此三言依舊是心之本體
斷斷爲氣一證
所謂心統性情
不過爲氣統理歸矣
如何如何
 勉齋虛靈知覺上。
見得許多道理云云
理一而已
有以主宰說理處。
在天曰上帝
在人曰天君
是也
有以妙用說理處。
如曰神妙萬物
如曰心者。
人之神明
如曰此心之妙。
是也
有以實體準則說理處。
如曰性是心中所具之理。
是也
譬如火一也。
指明而說火者
有指熱而說火者
於此
不能覷破。
凡繫主宰妙用處。
一切屬氣。
所謂許多道理
只是實體準則一邊語。
道心無可奈何
道是理心是氣。
仁義之心亦然
切宜細看也。
 心含具萬理云云
含具萬理之云。
高明如何看。
愚謂心之神明
含具萬
公元1881年
理。
是指一本萬殊
體統含各具。
譬如日具十二辰
歲具十二月
身具四肢百骸
木具千枝萬葉
如此看則此心之具萬理爲一而無對樞紐
可謂之理也。
若把神明
還他是氣。
轉動不得
而謂這裏含具萬理。
故謂之理則所謂含具者。
只如器中貯食。
池中水之類。
所謂神明者。
依舊是氣之精英而已
以此性情
主宰妙用
屬於氣。
爲氣統理歸矣
强名曰理。
誰肯信之。
强引心爲太極之訓以證之。
何以默人之口乎。
故從古說理
不但實體準則言之。
主宰妙用之者
不一而足
誠以一理上有此兩面也。
高明於此
却欠照勘
說得費力
尙有隔靴爬痒者存。
切乞更檢。
 吾儒與異端
立言主意
各自不同云云
陸,楊,,王諸子之失。
正在斷斷以心爲理
無講致思
卽物窮理之工。
所以眞妄無分
理欲混同
吾儒則心字上面
分別道器
主宰妙用則屬之道。
精神知覺則屬之器。
道字上面
分別內外
以主於一身之活本。
官散在事物之萬理。
存心明理
眞知實踐
兩致其功。
是其相去天壤
此意幸加明白說破如何
來示非謂便是理。
心之所具者理云者
恐當更商。
理本
然有條理間架之名。
所謂實體者當之。
然曰主宰妙用
實亦此理之所以爲主宰而妙用也。
故從古聖賢
幷名其理。
今曰云云則竊恐反爲今人之同浴也。
若改云非謂便是理。
謂心之本體是理也云爾
庶幾矣。
下文敷施發用之妙。
須知敷施發用
氣之爲也。
而其妙則還他是理也。
更宜潛玩
 無爲云者
無所作爲
自然而已云云
心以理言無爲而爲有爲之主。
以氣言則有爲而爲無爲之器。
主是主宰之謂也。
器是所乘之謂也。
如是何如
又按無形無爲而爲有形有爲之主者
理也。
有形有爲而爲無形無爲之器者。
氣也。
翁語也。
此其語意洞達
同於性善養氣之功。
獨其下引人弘道之說以證之。
則却不可曉。
若然則是道體爲主
人心爲器也。
一轉爲性爲心宰之說者也。
道爲心主。
性爲心宰。
則烏在其心統性情
(張子語)烏在其心爲性情之主(朱子語)耶。
竊恐李先生於此
偶失照勘也。
不可不知也。
根本樞紐之云。
太極圖說解
是就太極上面分說兩樣根柢
實體言。
樞紐主宰言。
細玩可見也。
今人太極眞箇無爲者。
語類無情意造運用之訓。
而求之太過
殊不知情意
造作運用
實體言。
若言主宰妙用
則又烏得謂之全然無爲枯木死灰乎。
自然恁地無有爲之迹耳。
纔說主宰妙用
則比之言實體
微有間焉。
語類所謂心比性微有迹者然也。
下文又云。
比氣自然又靈。
則其不屬氣。
可見矣。
據此理會如何
氣爲之主以下
至可懼之甚。
來說。
直是痛切
令人欽歎
 心屬火。
他是光明底物云云
所論甚善。
形氣神理四者。
闕一固不成心
若其所以一身之主。
在於神理
只是所乘。
只是所舍。
如何如何
本體之本。
改作實。
恐更襯貼
下條性爲心之本體
亦然
 性爲心宰云云
心爲天君
心統性情
爲性情之主。
洛閩茶飯語乎。
旣以爲性之主。
復以性爲心之宰。
則是方寸之閒。
二主宰。
爭爲長䧺也。
其可成說乎。
大抵心以理言
則是一身統體太極
惟其所乘者。
乃氣之精爽
故此統體太極
藉以爲主宰。
性則乃其實體
分爲萬事之則。
所謂各具之太極也。
故統於此之裏面。
由是知心本體
譬之
人君主管百職
而性乃其所管之職事也。
今曰國內百職
爲人君之
主宰
則又可成說乎。
知此則同異得失之際。
可以玲瓏穿穴
不眩所從矣。
 前一說心旣氣云云
曰深陸王輩心卽理之誤。
則當云心有以理言
有以氣言。
如尤翁及先師之言。
而更於卽物觀理。
理應物之義。
極意發明
然後爲憂道闢異實事也。
今就朱子沒後
大儒先生少欠照管處。
便加張皇逞其黨同伐異之私者。
安見其爲憂道闢異之發也耶
且使今人執節是當
先師之言。
果當有更商者。
若不能悉語意
而便以異端夷狄目之。
慢侮排擊
遺餘力。
右袒接迹左右
則雖欲强使之保合。
其可得耶。
來諭云云
施之於陶潭四七之異同
湖洛心性爭辨則可矣。
施之於今日之是非
則恐不免牽合之病矣。
奉呵奉呵。
 聖人禀氣至淸云云
虛靈不拘禀受
要訣
虛靈優劣
語錄
兩皆翁之語也。
於此孰主而孰奴也。
心之虛靈
二氣妙合也。
故自理而言。
則不拘於禀受
自氣而言。
則不能無優劣
何待多辨而明耶。
 能爲虛靈者。
二五之精英
所以虛靈者。
太極之至
云云
所論得之
所以二字
尋常如何看。
所聞先師者。
所是虛字
以是主宰之意。
如乾以易知。
坤以簡能
君子以先王以之以。
一意
未知如何
望商示。
 性者。
太極實理云云
心之具是性。
猶身之具五臟百體
來示極好
一理上。
靈底是心。
實底是性。
如一人上
統言底是身。
分言底是五臟百體
若夫一本之氣。
方寸之形。
是此心此性盛貯之器也。
以此推去。
迎刃而解矣。
 性發爲情
心發爲意云云
心性無二理。
情意無兩歧。
但有能所之分。
朱子謂情如舟車
如使舟車者。
以此
此胡氏所以有性爲情
心發爲意之說。
活看則無疑矣。
 四端七情云云
大槩得之
退翁之言。
理發氣隨。
謂理爲主而發也。
言氣發理乘。
謂氣爲主而發也。
若謂理在此邊。
氣在彼邊。
占地界。
理發則氣其後
氣發則理乘其上。
如此則是蒙學胡說也。
所以退翁乎。
此則本當活看也。
不合分割四端七情
一屬道心
一屬人心
退翁之失在此。
不在互發之說也。
四端
中節
語類有是說。
然此則孟子言外意也。
 神以理言云云
此條所論甚善。
讀之洒然矣。
神合有以理言
有以氣言。
朱子大全答杜仁仲書考之。
可見其意。
盖以妙用言則一而無對
故屬之理。
功用言則兩而有對。
故屬之氣。
 明德云云
明德
非但不是氣質
喚做本然湛一之氣。
不得
只是前條所謂理言之。
心而涵性。
情在其中者耳。
德與道理之分。
實體
謂之道理
以此道理之得於心。
謂之德。
其實一也。
故各隨其立言地頭
互換說也。
餘皆得之矣。
 異端
不得爲尊德性
不由問學
一任銀鐵相雜
賊相混。
守一己之偏。
所存所發。
輒是私意
偶有暗合於道者
不過鐵爐邊砂。
礦中零金耳
怎生說尊德性
 孟子陽明良知同異云云
陽明致良知
設令不異孟子之意。
若不孟子博學詳說知性明善細密功夫
終於猖狂妄行矣。
不可不知也。
 
物理吾知。
固是兩項云云
程子曰。
物我一理
纔明彼卽曉此。
此合內外之道也。
據此來敎
但以格致一事
而却將物我兩部者。
恐未安矣。
須是物理爲理
而將吾心爲氣
如今本心屬氣之說。
然後物我方是成兩矣。
其可乎。
更望檢改。
自餘。
大槩皆得之矣。
 洋曆云云
愚於曆法
素所未講。
洋曆精於堯曆。
不敢妄爲論斷
但堯之授時
是要天下人倫
各得其所者也。
洋之授時
是要技巧貨色
天下禽獸魚肉者也。
此則耳目所接大煞分明
智巧所能掩諱者也。
來諭聖人觀象
隨時總裁之云。
正得聖人先天以開人。
各因時而立政之意。
甚善甚善。
 地球云云
地球圖之說。
足迹所不到。
不可質言
先師雅言所載一條
實理
不可易試。
更取考玩味如何
中國之爲土中
北極爲天之樞。
方寸爲身之主。
來示云天地之中心者。
良是良是。
惟其中心也。
故人得五行之全氣而生。
太上神聖
其次贒哲
人道畢備
以及人。
君子則知之。
小人則由之。
外國則環在
四邊
故人得五行之偏氣而生。
其性不能通貫全體
而其知不過形氣嗜欲技巧貨色一路耳。
河洛圖書參證。
則其象昭然也。
 古史。
西洋二字云云
朱子夷狄是人禽獸一物
是則無論某種。
皆是異類
不可相關
非但西洋諸種爲然
相親接。
流涎於我。
少閒爲患不貲
曾見二帝三王
外夷相通否。
彼若慕嚮而來
則不一番禮享而已
旋卽衛而送之。
不令久留
愼固邊圍。
得窺侵。
詩書所載可考而知也。
由是言之。
如秦通桂林
漢通西域
唐宗胡越一家之類。
直是大故妄發。
適所以爲華夏無窮之禍也。
此理甚明。
擧世懵然
苦痛苦痛
 秦之築長城
界限華夷
毒害一時生靈
中國萬世之利也云云
秦之長城
毒害當時生靈
則誠如盛說矣。
其爲中國萬世之利者。
安在耶。
馬晉以來
至于皇明之季。
北虜之禍。
言之痛骨
長城豈能救之耶。
須知中國失道
則雖卜長城
莫可奈何矣。
淸虜入據。
天下薙髮
惟吾東一隅
僅保舊日衣裳
若謂周禮
而擬之於剝上之碩果則可矣。
堂堂皇明藩邦
忍恥
己而苟安者。
有何分明快而云爾耶。
可發一笑也。
 我國服事於淸。
且有城下之盟
設有渡江之日。
何以處之云云
所論大意固正。
但於曲折處。
更宜咀嚼
我於彼。
萬世必報之讎。
然及其失地渡江
則是亡國一夫
弩末不能穿者也。
誅之不足武。
陸沈弑逆
非今主之身犯。
其時酌量理勢
或誅或置。
不可預定
借使寬之。
祖宗土地人民
麥田一畝
廝徒一人
不可許給
若有以二百年服事爲辭則大悖矣。
 用崇禎年號當否
得之
第又有一言
人生天地間。
不可一日天王
僭據戎虜
不可以爲王。
然則吾之所宜以爲天者。
故君而何
是則淸虜雖無故讎。
義合如此矣。
此義極精
幸加細思。
又按崇禎之用。
尤翁大義也。
然近看皇朝人後居東者。
皆用永曆之號。
言以爲若用崇禎。
是有三皇閏位之嫌也。
此意更好。
蓋尤翁之意。
毅皇聘享之地。
漂海永曆之報。
終不敢輕信
故只仍崇禎而先師亦言。
當從受用之元。
鄙人亦且仍舊
然今去尤翁時已久。
三皇實蹟來藏皇壇者。
歷歷可考
而非誣。
則與聘享受用事體無異
若論其至則須用永曆之號似長。
足以李玄錫輩人邪詖之口也。
未知又如何
 孟子曰。
未聞以千里畏人云云
苟能自强時。
千里無足畏人。
誠如所喩。
苟不自强時。
麗朝君臣
昨日臣事遼。
今日臣事金。
明日臣事元。
所謂人盡夫也。
立云則立。
坐云則坐。
無他道理矣。
可差也已
又按來示
云薄勸農
修兵講武
不及學校禮義之事。
又不本於君心之格。
朝廷之正。
則與聖賢所謂自强者。
得失懸然
請更細密理會
 
洋倭講和云云
來喩謂彼賊。
外雖托通貨之名。
內必有窺伺肆毒之意。
奇貨珍怪外府者。
八九分可慮之事也。
愚意設令無此。
面前通貨一事
所以一國於工工商商之俗。
而其珍玩奇巧之惑。
雜種邪書之誘。
足令殄絶彝敎
魚肉赤子
顚覆宗社
不待漁陽之鼔。
衛滿之軍而後大患也。
奈何奈何
下文所論。
只得如此爲正。
但仁或敗於不仁
義或挫於不義
仁義之爲不美哉
以彼之不仁不義氣勢已壯。
而我之曰仁義頭緖未成耳。
譬之於病。
病之初起
凡醫以上
可以去根。
及其逐醫去藥
任入膏肓
日往月來
至於屬纊之境。
則雖華扁
望門而走矣。
直是痛哭
直是痛哭
昔見丙丁國史
至淸自縊被救。
桐溪刃腹不死。
以爲從容自靖
豈無其道。
何乃自苦如此
今日之痛觀之。
乃知昔賢滿腔惻隱
按伏不得爲此耳。
苦哉苦哉。
然爲今之道。
如來示之外。
無他道理
如是
萬一皇天悔禍
則或有制御之理。
不幸蹉跌
君臣上下同死社稷
有明義存焉。
至此目前之慘。
不忍言。
向後人心
思奮國家
中興之望。
往事懲創
彜敎重新之路矣。
嗚呼悕矣。
雲天縹緲
獻芹末由也。
 我國山偏狹
地形傾陷
井田終不可行云云
中國都無山谿傾險乎。
然而井田皆行何也。
平原畫井如法
傾險則只分田均受。
如來示所云。
子及先師已言之矣。
然則井田之不可行
不在山川之險。
久廢之餘。
猝地興役大故
勞民動衆
恐效未及見。
民力已不堪。
生患害。
有不可知
語類說得此意。
據此更思。
如何
爲政之本。
在得人。
誠如所示。
須知得人之本在君身。
所以夫子言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而下申言達道達德
三近
誠五弗措
以致丁寧之意也。
嗚呼
誰可與語此者
 明譜系云云
近日譜系
鬼神出後
爲人後
託迹貴族之類。
種種醜差
無譜無之
似此是亂了大倫
相率而爲夷虜者也。
未見其明譜系也。
 先王朝。
同姓之昏云云
同姓禁昏。
是顯廟朝令甲
而尤翁之所建白者也。
故雖至今日。
大家
尙無犯之者
鄕曲寒門論及他色之家。
不知愼守耳。
 初喪使者飯。
恐出於麗朝崇佛云云
使者之無謂。
近齋說論之嚴矣。
來示可謂不約相符矣。
此由不學無識
痼於習俗
不達死生人鬼之理。
所以如此
且人屬纊才絶
哀痛方至
豈得忍而不哭。
而俟炊飯之頃也。
且據禮文
旣絶便哭。
哭止招魂
分刻爲急。
因此舒緩
亦是大故妄發也。
釋器之禁。
來示亦當。
 上食
進熟水後。
下匙器中。
不爲澆飯。
可也。
祭時。
亦當如此云云
熟水之進。
獻茶之代也。
初無澆飯之義。
但喪中上食。
象生也。
或可澆飯。
而飯與水。
生人食飮
不可
而棄之也。
至於祭祀
則據禮進之文。
只合陳水。
雖下匙。
恐亦未安。
爲非致嚴之意也。
鄙家所行則如是矣。
 士農云云
我國。
雖仕而有常祿者。
只憑祿俸
不足以活家。
須是力農
然後可免於害義傷廉之事。
不可不知。
惟素有田畝
而兼有祿俸者。
不須如此
興利殖貨
果是商賈之事。
斷非士子當爲
來示甚當
何必云者
辭有未嚴。
易必以可如何
此語見於朱子汪尙書書。
道在六經
何必他求之辨。
取考爲宜。
 
異端之書。
不可云云
伊川莊列書不看矣。
朱子伊川直是謹嚴
學者當法伊川
盖指此類也。
 無嚴師良友以訓輔助
能有成就者鮮矣云云
古人之敎。
幼有女師
就于外傳
塾師
入于庠序
庠序之師。
升于太學
太學之師。
是皆學術德行
足以成就人材矣。
今皆無之
俗學滔滔之中。
性理之學。
自爲爲人
環顧一世
亦無幾人。
於中苟能擇而從之。
實心爲己。
亦可以有成
只爲胷中雜念
雖有
延平西山學問道德
近在鄕黨
門地寒微
韋布貧窮
則慢而棄之。
視草
一有經筵抄選以上人。
則望門爭趍。
不問學術如何
便作濂洛大儒
似此日往月來
有甚進步
只從皮殼上。
弄去弄來。
黨同伐異
惹出多少皺眉之端。
似此從師
畢竟成箇甚。
最近痼疾
夫惟脫落這㨾科臼
與共學而適道夫。
 童子雙紒云云
公元1879年
童子辮髮之陋。
誠如所喩。
己卯名賢
頒雙紒之制。
尤庵先生
華陽山中。
行之於家已事可考也。
今人何所病而非之也。
但雙紒後總角鞱髮之制。
更須考出而並從
乃爲便好
留意考示也。
吾黨崔侍郞贊謙
宋來根玩四。
具中植士正諸人
兒時嘗爲雙紒。
而不知總鞱之制。
幅巾代之。
則不暑月難行
又同冠者貌㨾。
覺未穩。
不得科率
至今在心不下矣。
 今之科文云云
所喩科文之弊。
陷溺人心
傷敗禮敎
與天邪學
不甚差別者。
語意痛切
使人竦然
第以顔孟亞聖
二程大贒
不審高明
何據而分此堂陛耶。
豈因前輩以下茶飯相傳而不之檢耶。
此雖過去說話
不妨
一講請敎焉。
吾輩末學
未到聖贒地位
曰聖曰賢。
只憑聖賢定論斯可矣。
朱子曰。
明道渾然天成
不犯人力
伊川功夫造極
可奪天巧
形容顔孟
豈有以加於此兩言乎。
且聖不過造極之名。
旣曰造極而奪天巧
則非學已到聖處之明驗乎。
朱子又曰。
明道可比顔子孟子
才高恐伊川未到。
收束檢制處。
孟子不及
此訓又更明白
於此
可以堂陛乎。
尤庵白江書。
程朱亞聖
不復致難愼之意。
據此則後之君子
動分堂陛
豈得定論也。
中庸註。
自誠明。
聖人之德。
明誠
賢人之學。
此類亦多。
學而至於聖人者。
通稱大賢則有之。
程子湯武賢人
不是聖人之類可見矣。
惟就其中
分定堂陛
彼聖此賢。
撓改不得
是以古今優劣
近於炎凉
不得尙論之當也。
學者狃於傳受
尊信程朱
不如顔孟之篤。
其在立敎之地。
爲害不細矣。
其所由來
亦可知己
文廟祀典。
顔曾思孟
以聖爲謚
配食文宣王左右
而名以五聖位。
程朱子。
列於十哲之位。
而猥與宰我有同科。
軒輊如此
習熟濡染之久。
安得無低看之弊乎。
陳定宇羅整庵輩。
號稱名儒
而陳氏時或立異朱子
願爲朱子忠臣
不願爲朱子佞臣
羅氏則於理氣之說。
濂溪伊川晦翁所言。
一切妄議而張皇一物之見。
二氏顔孟之言。
亦敢如此乎。
此類非一二輩人。
甚則如王世貞毛奇齡
東之黑水西溪輩人。
肆詆侮。
背馳成訓
無復顧忌
雄唱雌和
寔繁有徒。
蝃蝀於斯文世敎。
彼其狂怪悖妄
戾氣之所鍾。
帝王祀典之未善。
士林尙論失當
亦有以致之也。
仍記黑水嘗以冉有處朱子
尤翁大痛而屢斥之。
愚竊以爲從古祀典
已以程朱同列於冉有。
則今以冉有待朱子
豈屬䥴也爲過也哉
愚見斷斷如此
而說與同志。
無人印可
常切矍然
今見盛論亦然
忘其僭踰之罪。
極言以質之。
倘蒙財恕而商敎。
淺陋之幸也。
 盖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云云
此引。
無非所以明此心之妙。
妙字正好看。
此心。
是氣是物。
妙處
是言其理。
公元1887年
金致容。
(丁亥三月。)
千里馳戀
一凾訊帖。
足當拱璧
前此仲文之逝。
已非人理之所堪。
而洊遭逆理之痛。
至此又何也。
所經美疹
向衰之候。
哀慽之餘。
無恠其然
惟其卒復天和
近况稍康。
少慰涯角之思也。
平默客歲
挈眷而東。
永平白雲山中。
至今形骸尙存
而㱡㱡焉朝夕待盡之狀矣。
未知河南夫子年七十。
自言無損盛年者。
何修而致然也。
正三踏趼遠來。
存問死生
此當於古人中求之。
良感良感。
宋公設主敎堂
此類文字
今日所以隱而不宣者也。
奏本無由見得
後便見示如何
來喩文正先生肖孫者。
誠然誠然
第在今日
所謂强聒
不如掩戶塞兌。
靖獻先王先正耳。
圖說奉覽一二次。
只緣此以來。
一味紛擾
不得仔細
可恨可恨
學卿來留。
回便謹當再檢而請敎矣。
少俟如何
燭話。
仰見所學益精
聖賢之意。
見得卓然
近日諸儒之比。
枝葉閒一二未契。
續當呈禀也。
平默老且死矣。
所恃執事者不輕而重。
千萬自愛
病昏不蕆。
  別紙
父在爲妻不杖期
疏說雖如此
朱子以後聖。
不計父之存否。
爲杖期。
有意義。
楊氏不從師說
追從所棄之疏說。
所不敢知矣。
壓屈之云。
有當壓者。
不當壓者。
當壓者。
如父在母喪。
若伸三年
則有二尊之嫌。
故壓而爲杖期也。
不當壓者。
如父在妻喪杖期
只據雜記
父母在不杖之文。
父母之前
避而不杖
足矣
若非父母之前
則恐無不杖之義矣。
愚意尋常如此
未知如何
主喪則當從父爲主之說。
其夫雖在。
舅當主之。
婦死而無夫與子者。
舅旣除服
無復祥禫之可言矣。
無應服三年者。
則期之後
几筵無不撤之義矣。
神主則卽祔祖姑
恐亦無可疑矣。
望更商敎。
金致容。
(丁亥四月二十九日。)
寄示山中燭話。
讀來讀去。
冞覺先師在者。
莞爾而笑也。
夫旣脗然相契
何煩節上生枝
間有小小仰提者。
別紙錄禀。
計亦怡然也。
  別紙
無形無爲而爲有形有爲之主者
理也。
有形有爲而爲無形無爲之器者。
氣也。
翁此語。
自程沒後無人道得及此
無形無爲者。
無聲無臭之說也。
爲有形有爲之主者
卽此無聲臭者。
實爲有聲臭者之樞紐根柢也。
維天之命。
於穆不已
苟非有主。
何以有此不已之命也。
故曰天之所以爲天也。
積氣也。
無形無爲之器也。
其所以爲天者。
理也。
有形有爲之主也。
何以知之。
所以二字
是使之之意也。
苟無其主。
熟使之然。
此其名理
十分無疑
直與性善養氣同功
而獨其所陰靜陽動
自爾也。
非有使之。
與夫理乘於
動靜
非理動靜者。
使人聽瑩
不但與周子說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者不同
雖以自家前後說揆之。
恰似兩人說話
豈理爲主是本。
平生定論而機自爾之云。
一時偶然失檢也耶
學者謹守明白無疑定論
一時偶言
則闕之爲便。
如何如何
今考之尤翁之書。
則有曰使陰使陽者。
理也。
於此則尤翁取舍權衡
可知矣。
氣發理乘。
退,之所指不同
退翁
不合七情
專屬人心耳。
其以人心爲氣發而理乘。
則本非可疑也。
翁幷人心道心四端七情
作氣發而理乘。
則果有氣爲主之弊矣。
所以尋常存疑不敢曉解者也。
來示理乘氣而發。
本尤翁語也。
尤翁盖見氣發而理乘一句
終不能無弊。
故其言如此
而盛見與之脗合
豈勝慰幸。
言理乘氣而發。
則理字活言。
理乘於動靜
非理動靜
則理字死。
朱子曰。
太極便會動而生陽。
靜而生陰。
此其大煞分明
翁理通氣局之訓。
千古聖贒之所未發。
而來示理通中亦有局。
氣局中亦有通云云
其察之亦密矣。
無論一源萬殊
理乘氣載一也。
一源而言之。
理之所乘。
不害其亦一也。
故氣亦通以萬殊而言之。
則氣之所載。
不害其亦萬也。
故理亦局。
翁又有曰。
氣之一本者。
理之通故也。
理之萬殊者。
氣之局故也。
知此則知通中之局。
還他是氣之爲。
局中之通。
還他是理之爲也。
明者又以爲如何
賜可否。
形而上形而下
上下云者
源頭言則有是理。
然後有是氣故。
須有先後之義。
流行言。
則理乘氣載。
理帥氣役。
故又有尊卑之義。
二說幷擧
其義乃備。
語錄解。
前後說。
恐是不備
不是失義。
更思如何
物與理相間了斷
當作隔。
方其靜時
未嘗不動。
方其動時
未嘗不靜
不字下。
皆添入含字如何
朱子旣曰理則神而莫測。
又曰。
太極至神至靈
又曰。
神是理之發用
乘氣以出入
不曰氣之發用
運理出入
朱子之以理言神。
如此丁寧
世儒若要專做氣看。
硬說本之朱子
可恠也。
雖然
若謂凡言神者。
便是理則不可
此又不可不知也。
師說心。
便云心之爲物。
形氣神理
形陰而氣陽
形而下者也。
理體神用
形而上者也。
來示正相符合
何幸何幸
今有以先師以理言心爲過當
至謂不
物則之分。
旣以形氣神理
合而言心
而於中。
分作形而上下。
果昧於物則之分者乎。
今日朋友無可開口
惟致容之公明
足以察之。
故玆因來示仰及。
加深玩。
金致容。
(丁亥七月。)
秋聲澎湃
不審經體珍勝。
眷百一㨾未。
南中豐歉何居
水火之中。
年事若登。
輸入尾閭之餘。
猶有苟活之望。
憂國憂家。
一念憧憧
在於此矣。
正三回便。
省友似有往復矣。
語及心說否。
此友比改前見。
近世說話
節節符合
而其門下後進
靡然爭趍。
但其橫竪說話
種種朱子朱子
以先師排先師
則定不可心服矣。
心之本體
謂以理言者。
詩書天以理言也。
又如中庸鳶魚謂之道。
鬼神謂之誠之類。
如此說者豈不知天之爲積氣
鳶魚鬼神之爲形而下哉。
豈不辨位正名
則性與理是理而心是百體中一物哉。
然而邵子曰。
心爲太極
程子曰。
心生道者
何也。
盖曰心之所以爲心也。
指天所以爲天而曰理。
則指心之所以爲心而曰理者。
何故而非之也。
若以心之本體爲理
而更不理會
在事物之則。
則誠無異釋氏陸王之見矣。
不然
何故而疑之也。
其說甚長。
非造
次可悉。
須與乃晦一二人
密相理會
因便見敎
此紙切勿宣播
若流入艮田輩耳坎。
則必雀躍而起。
先師益被其剗地埋殺矣。
學卿去。
中作此。
不省爲何語。
四友俱盡。
諸處都闕隻字矣。
謹復。
公元1891年
金致容。
(辛卯二月。)
新年
懷仰冞切
華宗遠來。
奉手翰。
以審日中經幌體宇珍相。
陽新卜。
景物幽佳。
民俗淳朴
後輩信從
日有講習之樂。
病枕相望
溯洄從之之願。
而何得也
貞疾不死。
畢竟朝夕無幸。
已戒兒孫云以最靈之物。
有皆可爲堯舜之具。
用力不勇。
辜負中和位育之丕責。
浪死於此
則天下之罪人也。
我死。
斂以素衣
得用華盛
常人一例也云矣。
華宗商商之藪。
志氣超邁
日後之望不輕。
惜乎。
㱡㱡至此
無以盛意也。
於其歸。
倩草艱謝。
餘期厚地
不蕆。
  別紙
客歲南坡文集矣。
此閒頗有人言。
只緣子善盛稱奇寢郞會一之意。
力勸其泚筆
平默素服此丈名譽之盛。
遽以朴生爲信。
倉卒不檢全集
率爾應副
晦翁之於魏公狀
一用敬夫言。
以至於失實不省矣。
追得書院不可復說一篇
集中
讀之不覺
自訟也。
昏耄之人。
輕信妄發。
不可說也。
少輩於父兄長老
阿其所好
尤是可戒之大者也。
乞詢其詳於武卿
使解事愼言之人。
密喩以理之當然
使之削稿
只存勉台之作。
不然
令追後稱停改作
補過之地。
苦企苦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