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自动笺注)
重菴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書
  
公元1880年
穉程。
(庚辰七月。)
嫡庶之禮。
來示攷古制國先賢論斷如此
使人胷膈洒然也。
至如心之所同然一段
孟子本文先師大意
固當如示諭
而其云彼此之論。
兩失其指者。
則却恐不然
此緣四字韻語
遣辭太畧。
不能說破曲折之詳。
而猝被盛詰。
對語又未條暢
所以致盛疑耳。
大抵耳之於聲。
有同聽焉。
目之於色。
有同美焉。
以此例之。
則心之於理義
有同悅焉。
天理自然妙用
雖粗解文理者。
可以知之矣。
第以同悅對理義。
理義者。
此理之本體也。
所也。
同悅者。
此心之妙用也。
能也。
除却同悅而以義對理
則理者。
又此心之實體也。
所也。
義者。
所以以此理應此事而得其宜者也。
能也。
彼苟曰同悅是理之自然妙用
來諭所謂理義之同爲理。
彼亦能言者。
可以不待言而信之矣。
今也不然
以同悅者。
爲氣之本而無疑矣。
凡言能處一切屬氣。
而於朱子所謂理有能然之類。
若不見矣。
至於說情
則子分明說天下之達道
孟子分明仁義之端。
程子分明說人之生道
而今每每以氣之
運用爲主
其曰理乘氣。
其曰氣行理之類。
不過吳幼淸之說太極
花潭說理之一而已
何得謂意雖少疎而說無不也哉
以兄之縝密
見瞞於疑似如此
信乎察理之難周。
知言未易也。
至若鄙人尋常不及於同悅之是理是氣。
開口便說處物爲義之是理是氣者。
無他焉。
以義之一字
雖問之尺童。
未有以氣當之者矣。
故欲就彼明處提出之。
以證此情之可以言理。
不可歸重於氣之運用
破惑爲較易矣。
於此破惑
則彼同悅之言理者。
亦可以推類而解矣。
區區此意。
不害爲納約自牖之意。
而亦敢於師說所及之外。
別立話頭以䵝昧之也。
先師平日所言孟子之旨。
如來諭所云。
鄙人所言。
亦於先師之書。
不爲全無所據。
細攷全集
可以脗然相契矣。
如何如何
穉程。
(庚辰十月。)
下示縷縷
愛人以德之意。
至爲深切
敢不警省
第念先聖浮海居夷之想。
眞决計而發耳。
靖節桃源記。
意亦如此
設令眞有桃源
未必離親戚棄墳墓
謝絶人閒耳。
君子於此
只當默會意而悲之。
不須過爲驚疑也。
如何如何
申文
亦非欲效尤而然。
爲與他所遭魯衛
故感之深而哀之切耳。
朱夫子言窮須是忍。
忍之熟則自無戚戚之容。
澤水之象。
而更無去處
聖人說得致命遂志
若擧此開喩
則謹當加勉矣。
若深訶古人
歸之於不堪自家飢寒而殘其父母遺體
至以得罪名敎畏壓不吊之類斷之。
無乃太重而未悉死者之意乎。
杜少陵苟延視息
目見稺卒號咷之慘與殘其父母遺體者。
何以寸而免於名敎之罪乎。
申之决死原其心。
不忍於斯濫而苟全
不忍見天之死可悲不至可罪也。
大抵在我者。
物理旣有未周。
不能設以身處其地而察之。
則恐未足通天下之志。
古今之情也。
龜峯谷處庶母事。
非不然。
終於不服者。
爲此也。
於此望更省念
公元1881年
穉程。
(辛巳閏七月十二日。)
方將書禀
蒙此先問。
甚愧人勤而我惰也。
疏頭被收
自初知有此事。
何復嗟歎爲哉。
雖陳歐東市之慘。
亦非異事也。
養直
昨夕來宿于此
謂將赴慰獄門外
今承欲送贒胤
可謂不約相符矣。
此友今詣門屛。
幸與商確知何。
內製疏人。
自處甚易。
關東則原疏出於思伯。
附出鄙人
萬一訊問製疏人時
吾與
伯義自首
不可使疏首。
獨任其罪也。
未知此意如何
吾兄賜可否而處之耳。
穉程。
(辛巳九月五日。)
頃於孫兒之返。
手付小紙。
發後追覺其遺漏
不收兒輩
事多如是
可歎可歎
第伏問其時歸轄利卸。
卽日深秋
履道珍相未。
纍路次疾故。
島中利病
養直當詳白矣。
此友忠信勤敏耐事
緩急可仗。
朋友不易得之人也。
別人當之。
無限見窘矣。
惠州天上
藉曰非死地
見今時事
衰朽之物。
生還故國
豈易得乎。
萬一不還。
此後斯文重寄
先師後事
尊兄一人是恃。
千萬勉旃
壁立萬仞
慰此區區之望也。
又念今日少友
伯贒汝聖思伯三人者。
可望
伯賢
根本深厚
而失之徑約。
展拓爲難
汝聖
天才太高。
見得容易
故疎脫而少規矩
以此自信
恐難入道
思伯抱負絶倫
剛勇過多
不知所裁。
平時妄意忖度如此
未知能中其病否。
倘幸無他魔障
下工夫
而如尊兄者。
隨其病而藥之
則雖任重致遠
無不可者
此外如邑下諸友
亦皆有志向上者也。
震驚百里之餘。
加點檢。
不使挫折志氣
則亦可以因其材禀力量
得有所進矣。
萬一那中數輩。
空落虛。
則死不可
瞑目矣。
孫兒做人凡懦。
陶令所謂天運如此者也。
爲祖之心。
不能已。
亦勿棄外
時賜提醒警策
以卒大德
千萬之望。
弟被姜伯三寄送五子近思一部中路
如得朝夕粥飯
不至無聞目無見。
只此足以海上日月也。
所欲言者何限
憊甚只此
惟冀爲道保重
穉程。
(辛巳十月。)
所示中庸二篇
推究到底
親切精詳如此
殊慰遠懷
第被史畧童子六七箇人
逐日蛙聒。
如斗狹室。
抵頂交臂
精神收拾不上
海上
無本經可借以參攷之路。
終莫能極意硏究
可恨可恨
今只就數處箚記請敎
餘在更加仔細
然以今所見脗然
無復異同矣。
  別紙
 首章第二節。
君子常存此道而不離
愚按第二首言道之在人。
本非可離
而後繼之以常存敬畏不使離。
今當並言爲備。
 第三節。
其所以遏人欲於將萌。
一與精之事也。
來示第三節遏人欲於將萌。
一與精之事。
此固
然矣。
但據愚見
須合上節戒愼恐懼
通作惟一之事。
恐爲得之
盖遏人欲
所以存此天理不成
只把遏欲爲惟一
遺却存理也。
此雖遣辭時少疎。
恐須檢改。
 末節執中極功也。
言道言心
不言人心者。
舜之言主治心。
此書主明道
所以不同也。
先言一。
復言精。
上文而言。
不得不然也。
來示不言人心者。
舜之言主治心。
此書主明道
不同得之矣。
謂言道不言心
則恐不然
此章雖不揭出心字
而其曰未發。
發而中節
這是孰主張綱維
非心所爲乎。
朱子亦言舊說無綱領
必以心爲主
然後性情之德。
中和之妙。
有條而不紊矣。
觀此則可知
未知如何
 第二章
(止)十一章
推明首章之義也。
(止)以示標準也。
二章
對擧中庸不能者。
以爲下諸章之基者。
誠如所示。
無復異同
第愚所惓惓者。
就此小人中庸
合說一般以爲今日學者
親切受用之地。
恐又一事也。
蓋自道學不明
人心陷溺
學者動引中庸
以爲口實
而例以不陰不陽
不白不黑。
不寒不熱。
半閒
不界者。
喚做中庸
居之不疑。
皷動衆聽。
以盖其自私自利
闇然媚世之跡。
則是鄕愿所以見絶於聖門
而遠則胡廣中庸
近則吉甫中庸
狼狽相尋者也。
是其無所忌憚
所以中庸
曷若天下辭爵祿蹈白刃之類。
未必合於中庸
而猶有多少裨補
不失正人君子者乎。
於此不爲照管
而任其猖狂
則雖於精微之蘊說得寶花亂墜。
恐亦終爲空言而已
如何如何
○又念中庸
雖是學道準的
然亦須自卑升高自近及遠。
巧力並至。
積累到義精仁熟
一毫人欲之私。
乃可以語此。
曾子聞一貫。
思親中庸
孟子開口說孔子時中處
這是什麽地位
朱子猶言其偏於剛毅
孟子則曰有任底意。
伊尹
又如伯夷伊尹柳下惠
孟子至稱聖人
則亦是什麽地位
前哲尙論
何曾中庸許之乎。
中庸難能如此
不用古人許多工夫
如道不遠人以下三章之說。
而妄占古人極致
直是謾人自謾。
誤人自誤。
今當末路邪詖之衝。
不可明目張膽
剖破似是之非也。
 第二十一章
(止)推廣之也。
來示二十一章以後
中散萬事者。
漸次歸極於
天而合爲一理
立性與敎天道人道之分者。
恐傷急而意晦。
據愚所見
前章哀公問政
終之以學問之事。
而誠者誠之
天道人道
對配說起
以申上文知之成功一也之意。
故此章。
因此立性敎之說。
以提其綱。
而其下天道人道。
相閒迭言。
反復推明
以盡其蘊。
人道天道爲準。
人工一毫未至。
便與天地不相似
無以爲中和位育之極功也。
以此更加詳玩
則知中散萬事
漸次歸極於天。
而合爲一理
已在不言之中矣。
 此書上一半言。
中下一半言。
誠然
篇首戒懼謹獨
則不已見矣云云
戒懼謹獨
誠之之工。
未便
到致中和
方是
致曲章曰。
天下至誠爲能化。
是說致中和後事
 致中和
致之爲言
推而極之也。
推而極之。
亦篇內要旨也。
此章之言上下
皆言固有之理。
求見學者下手處。
則愼與致而已
愼者。
體道之要。
致者。
進道之則也。
進道則則字。
恐不親切
 舜之知。
顔淵之仁。
皆逐事而言之也。
子路所聞之勇。
全體成德也。
成德必先有以超脫四方
風氣之累。
然後始可語中和
故首擧南北之强以起之
和而不流。
應物處言。
中立而不倚。
立身處言。
不流不倚。
非有以自勝氣禀物欲之累者。
不能也。
不爲四方風氣之所累。
不爲氣禀物欲之所累。
則其爲中和也。
無以加矣。
然又必閱歷時變
不易其所守。
然後始見其德之成也。
故以國有道不變塞。
無道
至死不變
終之。
和而不流。
中立而不倚。
已是說極功
不變塞焉。
至死不變
是其窮達險夷
一以貫之
非不流不倚之外。
又有此兩句工夫
然後方爲中庸成德也。
愚見如此
乞更商敎。
 和而不流。
中立而不倚。
勉强自守者也。
依乎中庸
與道爲一。
泯然無復罅縫之可尋。
流與不流。
倚與不倚。
非所論矣。
不變塞焉。
至死不變
一國有道無道而議之。
不見知而不悔。
一世而擬之。
則其德量大小
可見矣。
此政吾夫子之事也云云
和而不流。
依乎中庸兩章
只爭箇安勉足矣
把國字世字。
分別大小
則恐是鑿之使深。
無事生事
而揆以事理
不免有病。
盖安勉。
只是生熟
不應大小
廣狹
有國與世之懸也。
二國字。
恐當活看。
 第十二章
此前諸章。
以中形道。
故皆極其微密精妙
至此章。
說費而後
見道之用廣大周遍
無不在又如此矣。
然言費而不言隱。
所謂周遍者。
無以見所本之深。
一擧而並言之云云
所本之深一句。
下得不着
 第十五章
言行遠必自邇。
登高自卑
向於求道之始。
則只曰道不遠人
不可遠人以爲道。
今曰云爾
則是遠與高。
君子之所當行
但其行之必自邇卑始。
可謂循循善誘人矣云云
道不遠人
首章道不可離之意。
其言不遠。
遠邇高卑而言。
其言遠邇高卑
是就不遠人處。
入頭次第如此
 尊贒之贒。
人之師乎我者也。
大臣羣臣。
人之臣乎我者也。
尊賢之賢。
人之師乎我者也。
此一勾。
如來示。
然若以大臣臣人之臣乎我者。
對立爲說。
則疑若有病。
修身
八經之本。
尊贒又爲修身之本。
以下七經
皆由此而措之。
不得如是作對隻說。
且以三古大臣言之。
三公曰。
師太傅太保
三孤曰。
師少傅
少保
人主之而不敢臣之。
試於尙書周官篇。
仔細硏究可知
賢與大臣
不得判而爲二也。
如何如何
 第二十一章
自誠明自明誠之說。
亦諸經所未發也。
者。
道之實體
明則其用之發見昭明者也。
聖人因天命之全之
故體立而用行
自然而已
學者修道之敎而入焉。
故因用而溯體。
積累之序。
對擧示人
其指深矣。
後世學廢敎弛。
士之淺者。
徒知明先爲敎者之事。
不識自誠而明。
是所性之本然
故其學常患支離繁碎
不能涵養德性
以爲致知之本。
其高者又或徑喜。
者之自然
不諒其身之自合由敎。
故其學全廢。
學問思辨
自謂常存
以待夫明。
自墮猖狂誣妄之科。
皆未考乎此章之過也。
士之淺者。
(止)致知之本。
若言於尊德性章則可。
若此章本意。
平說聖人
而有。
賢人之學。
由敎而入。
未有此意。
不可硬把學者工夫
侵奪聖人天道界分
如此雖是格言好語
反汩經文之旨。
不可不審也。
愚意如此
未知如何
 惟天下至聖
天下至誠
兩章
亦皆吾夫子事也。
何由夫子事也。
足以有臨。
言見而民莫不
敬。
言聲洋溢
經綸立本
而未見有制施行之迹也。
足以有臨。
民莫不敬
聲名洋溢
經綸立本之云。
何得謂未見制作施行之迹。
而爲專指夫子之證也。
愚意以時出之。
經綸大經
亦包制作施爲
其中矣。
請更細思。
穉程。
(辛巳十一月。)
明甫裹瘡發程
而舜朝銳意作伴
千里踏趼。
如視門庭
士氣頹靡
友道沮敗之日。
深仁高義
眞不愧於古人矣。
仍伏承入冬來。
經體晏重。
太極大學
溫繹不住
生徒講習
照管不疎。
信乎坤不爲無陽也。
天下義理聖賢經訓
本自平實
信得及此。
足慰遠懷
平實之差。
又恐被懸鶉百結者所藉口
此於朋友閒。
恐當早辨而豫防
在吾兩人
前頭工夫
相爲弦韋者。
有非一端
默會此意否。
溪友一命
非不慰意。
聞政主是閏秋諫長
則其情狀可知矣。
又聞尊兄尋與莞爾翁。
同被不次之除。
莞老姑舍。
兩人功罪一般
誅賞頓異。
又豈無曲折其間耶。
聽聞疑惑
不審何以處之。
其間呈辭矣。
狀內遣辭如何
此恐不可放過
切欲聞知耳。
移住之計。
隨事勢。
右之至若偪側難便之喩。
自非高飛遠走
不在人間
恐無巧避可恃之地。
纍弟分上亦然
記昔大谷之居。
豈非萬山之中。
其時危懔何如
當時幸而免耳。
今日瘴海之囚。
豈必邑底之故耶。
此等云云
不如付之命數
玩得觀我生象占
隨分下戒工夫
無他好道理也。
况今日明友於道理眞面。
先正緖餘。
未必有實得氣象意思。
不脫東人多怯之科臼
其勢易流於老氏自私自利
竊恐領袖人。
畏愼太過
或令頹靡沮敗之氣。
日臻於澌滅
並宜慮念也。
如何如何
聞叔忠肝義魄。
已入厚地
遠地只有涕泗交頤也。
思伯之厚被齽齘
勢固當然耳。
太陽餘證。
多犯聖人好勇無財之戒。
匹夫之微。
外觸倀鬼之怒。
內失任之驩。
輾轉反復至此何怪
陷於形戮。
亦幸矣。
之無以下云云
所示甚當
當作書申勉。
而兄亦猛加提警
千萬之幸。
士友中剛不撓
他日可仗者。
無如此君
當加十分愛護
須見其剛勇之氣。
是其長處
因令涵養積厚
磨礱凸凹則可。
過爲訾抑
使彼不心服而爲交相疑沮之漸則非小事也。
更望以此豫戒於諸友。
如何如何
一息尙存
益感洪造厚恩也。
居住凡百
朴君强半被瞞過。
可發一大
笑也。
島中豈有一卷書可得。
士友豈有一箇人可接。
比來畧看安城人所送五子近思中庸或問
間授士正以先雅言
得免全然無事矣。
正服盡心
與子弟骨肉
毫毛無異差。
可爲慰矣。
先師文集
就緖至此
幸幸
重九書。
一毫遺憾
豈勝欽仰
孫兒關念終始
感意尤入骨髓矣。
所懷千萬。
不一二。
餘冀審愼凡百
壁立萬仞
謹奉謝。
公元1882年
穉程。
(壬午二月十四日。)
千里經歲。
奉書慰慰。
第今春漲
伏請愼節若何
當此士類陽九之會。
何日不奉慮也。
六品外臺
貽惱高贒至此
可發一大笑也。
入河蹈海
占人有行之者
如此斷置
於義不爲不得
但非高飛遠走
不在人間
楊口亦是此土。
柯亭之於舊隱
只隔一舍乎。
只資時輩惡口之吹覓而已
奈何奈何
纍弟感咳數朔。
苦楚欲死。
得少痊。
其閒只就五子近思中庸或問
畧綽燖溫
又就雅言反復
有時炳燭隨記。
成一冊子
他日面講也。
不忍云云
當時所遭理合
如此處置
何至崩心耶。
見今朋友萬分地頭之狀。
弟豈昧然不知耶。
然且竭誠盡力
爲是難繼之事。
故心不安
至有廉義之說。
不謂來敎自訟太過也。
以此以彼。
餽運
至意如此
面前謹當安意生活矣。
但見蝎無期
歲月無窮
前日酌處
未爲過當
狷介之性。
乞勿爲異也。
六責中周呂二篇
如來敎亦無妨。
但周也明是濂翁之不肖子
滎陽行義之篤。
非周之比。
親師伊川
不知以格致爲本。
和泥帶水
背馳師說
斷斷自信
則易處今世
好惡取舍
亦可知矣。
不審明者。
以爲如何
宋祭酒歲前八事疏。
見之否。
重九袖示。
讀之一回
眞見其爲尤翁之賢孫矣。
此公於勉台及聞叔。
尋常不斥名。
又於先師尊仰之意。
雅言一部甚緊云。
此世有此人。
甚可幸幸
未可印出一部以副之耶。
幸與溪兄亟圖之。
自餘更祝百方加護
慰此區區
公元1883年
穉程。
(癸未三月五日。)
疏批冬閒已奉覽矣。
仍賦一絶云。
東山御史
正是讀書人
看取西州傑。
終非伯始倫云矣。
今讀小貼子
又增一喟耳。
國是一定
理固當然
亦止此而已
不加曹鸞之誅。
此則朝廷寬大之恩也。
只合以此相慰耳。
尊兄向南之計。
思伯遐擧之意。
不得不然。
但有齒者無角
附翼兩足
兼且橫政橫民
無處不然
詩人所謂所止疑。
云徂往者
泣鬼語也。
奈何
柰何
仍對思伯云。
設有乾凈地
德行感人
須如管幼安
周旋鎭壓
又得公孫度
然後海客遼。
方無悔吝矣。
思伯默然矣。
孫息旣蒙提諭。
使姑蹲坐
幸幸
纍則同於地下人。
向後事。
執事信齋思伯是恃矣。
聲集何故至此
此人豈可易得耶。
驚愕之餘。
欲詰老蒼不可得。
只有淸血橫落耳。
公元1884年
穉程。
(甲申五月二日。)
阻音殆近周年。
伯賢猝至。
崇翰墜几。
伏承道况珍重
欣豁豈容名言
纍弟百祟交攻
鬼事日迫。
之而已。
致容師生之外。
豈無可與開懷者。
相距皆遠。
且値歉荒
不得源源耳。
漢城旬報。
海上得一次覽過。
取其大故駭愕者。
得數條。
旋覺頭緖太繁。
要節辨說
直須氣渴而死。
不免閣筆矣。
奈何奈何
越南人事
聞之神醒。
若繼此而有紅羅聖人
起於草澤
則雖少須臾無死可也。
灘隱之逝。
驚愕彼此同情
爲其贒而故也。
且皇壇之主人也。
聞此豈勝汪然淚下也。
今則眼鼻莫開。
追當倩人奠誄吊孤也。
南計之停甚善。
思伯事。
終是未經事所致
咄咄
春也入
在渠得伸私情有矣
其在老祖稺兒
向後狼狽不貲
非紙面可悉也。
今日何等時。
不憚於離如是
耶。
春也不足道
思伯亦然
痛苦痛。
汝聖從兄弟。
柯亭團聚
只合如此
但前憂未吉。
又遭哀疚
聞極驚怛
三月十九日
想其有赴壇之擧矣。
纍則於是日。
只得北向祗拜。
因吟成一律
以寓念周思漢之誠。
踽踽只有形影共之耳。
向自京便來者
萬分地頭
士友有何事力
欲爲之常繼耶。
不安不安
不知如何則可矣。
雅言訛處。
兄所訂正者。
其閒何不改鐫耶。
豈不曰需者事之賊乎。
乞幸亟圖也。
病勞只此
餘在此友口悉。
謹奉謝。
穉程。
(甲申六月二十二日。)
向來伯贒
得利還謝函達否。
履玆老炎
伏惟道况金重
眷節玉毖。
纍弟老而不死
目見裂裳胡服之事。
薙髮左袵
又是長弟消息
履霜堅氷
理不虛矣。
累雖迷昧
早知陷溺之久。
必有今日矣。
彼蒼者天。
曷其有極。
不審尊兄
何以處之。
妄意笠制之小。
是洪武舊制如此
廟朝亦有是命。
苟非有別般差異
何敢妄議。
至於纓緣衣帶之類。
分明胡服
服此不可以入家廟
不可以省先墓。
不可以對聖賢方冊
此與角則爲牛鬣則爲馬一般
只得仍舊勿改。
以俟死於刑戮耳。
曾謂老漢不如網巾先生乎。
吾意决矣。
我死
後。
一任土人
隨其尸所在而瘞之。
只令少友數人。
同賤孫詣死傍。
舊服深衣
招魂而去。
神主勿書前銜
用齋號。
向時云云之意。
千萬千萬。
此外再到後。
經書箚疑。
朋友往復
及他詩文雜著合十冊子
厚裹堅封。
付隣謫泗川肯秀。
送于其楊州白石本第
卽圖專人索之。
或留貴架。
或歸漣僑。
要勿令閪失如何
其中種種不可煩人眼者。
切須愼之
荒疎之學。
計多紕繆
然倘知者審擇
則厥彰厥微。
有所發明者。
計亦多矣。
望賜諒察
思伯蹈海消息知否。
此緘轉付爲幸。
此後收拾零星士友
萬一共扶宇宙傾倒
光大先師正傳
其責專在執事
念之念之。
病困不備
  別紙
道袍中衣
元來未盡合於聖王制作意者
而今旣入於禁條矣。
新式狹袖短帶黑緣
不可製服今。
深衣野服
製爲常服
如何
則不禁中
雖被詰問
有辭可對故耳。
海上無禮書可借。
二服制度之詳。
健忘多不記。
設令記得
手拙不能親裁。
千里之遠。
獨坐相望
不得趁時往來區處
只如金致容。
生相去二百餘里。
亦無相通之路。
只得束手而坐矣。
山中
諸益。
製服無妨
幸入思量也。
公元1887年
穉程。
(心說源委辨。
丁亥。)
 舜命禹曰。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竊謂經傳言心
自此始發端
識心本分地頭者。
宜於此求之。
盖專言心而釋之以人之知覺
則是合理氣未揀別之稱。
只得喚做物。
加人道字
然後乃見其所主而發者。
是理是氣耳。
所論誠然
合理氣未揀別處。
只得喚做物。
先師之見。
元來如此
故曰心氣也物也云云
左右目見其文。
編之於雅言
而追爲此說。
先師於不知之科。
何也。
此僕之所深疑者也。
 孔子曰。
操則存。
舍則亡。
出入無時
莫知其鄕。
惟心之謂與。
(朱子石子重書曰。
孔子言操則存。
舍則亡。
出入無時
莫知其鄕四句
而以惟心之謂與一勾結之。
正是直指心之體用而言其周流變化神不測之妙也云云
又答程正思曰。
所示孟子數條。
大槩得之
論心以爲非心本體
若果如此
則是本體之外。
別有一副走作定之心。
孔孟敎人
郤舍其本躰就此指示
做工夫
何耶。
蘇晉書意
亦同。
)夫子此言。
旣非只說心之
病。
而乃是正說心之體段
於此亦可以識心
盖操而存時。
天理之眞。
而舍而亡時。
私欲之妄也。
兼眞妄兩端
摠謂之心。
則其爲體段
可見矣。
所示兼眞妄兩端
摠謂之心者。
恐急於伸己之見。
不察節之意也。
夫子此言。
形容此心之所以神明不測發揮萬變而立人之極也。
本體自來如此
所謂理之妙用也。
若夫之而亡。
則由其人之放失此心而然。
豈心之本體合下有是病也哉
請更潛玩
○仍記感興詩。
人心不測
出入氣機云云
若曰心專是氣。
不可復謂之理。
是人心。
直是氣機
如何道以氣乘氣耶。
此亦更當入思也。
 又曰。
吾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踰矩
(朱子或問云云)又曰。
回也。
其心三月不違仁。
其餘日月至焉。
(語類以屋喩之云云)聖人之心。
有存而無亡。
顔子之心。
存多而亡少
諸子之心。
存少而亡多矣。
然踰與不踰。
違與不違
至與不至
一般是物。
而其曰矩曰仁者
乃是當然之則也。
先師何嘗喚心爲則。
而有是辨耶。
恐當抱寃地下矣。
○又按從心所欲不踰矩
其心三月不違仁。
大分則心之與矩仁有物則之分。
然就心上看。
則心之睿
智。
須爲之主宰
所以能不不違
中庸三十一章
考之可見
 孟子曰。
人之於身也。
兼所愛。
兼所愛則兼所養也。
尺寸之膚不愛焉。
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
體有貴賤小大
無以小害大。
無以賤害貴。
觀此則心與百體
其爲體於吾身則一也。
(雖神明
亦不害爲體。
)特大小貴賤
不同耳。
心亦百體之一也。
圓外竅中者。
形也。
精爽所聚者。
氣也。
先師言心物也。
(見上)又曰。
心包形氣神理
豈不大煞明白乎。
神明
亦不害爲體云者
固有恁地說時矣。
但神者理之發用
而乘氣以出入
朱子所以杜仁仲作氣看之誤也。
神明亦體之云。
高明所以杜仁仲作氣看之謬也。
已不便。
則雖朱子之言。
亦不之顧。
令人惶恐也。
○又念心若一以形體言。
則心反爲小體矣。
烏得謂之大。
奉呵奉呵。
 又曰。
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於物。
之官則思。
思則得之
不思則不得也
心之以思爲職。
耳目之以視聽爲職。
惟其所職有通局之殊。
所以其體。
大小之等耳。
洪範曰思曰睿
心之以爲職。
心之睿知也。
中庸
心之睿知
耳目聰明
仁義禮智爲五者之德。
則知耳目物也。
而聰明則形而上之德也。
心物也而睿知形而上之德也。
先師平日理言心。
卽指此睿知而言也。
若曰耳則耳也
而聰不是耳。
目則目也。
而明不是目。
心則心也。
睿知不是心。
識者冷笑矣。
 又曰。
人心之所同然者。
理也義也。
理義悅我心。
芻豢悅我口。
心之以理義爲然悅之
猶口之以芻豢爲美而悅之
惟其所悅。
公私之異。
所以體有貴賤之品耳。
所悅有公私何故
公底是理之本然
乃是氣之專擅
○又按此章理義註。
程子曰。
在物爲理
處物爲義。
在物爲理
理之則也。
處物爲義。
心之用也。
然則所謂義者。
形而下之氣耶。
 又曰。
存乎人者。
豈無仁義之心哉。
論萬不辨禮義而受之者
曰此之謂失其本心
仁義良心本心
大體之得其本職者。
其所悅者也。
大體之得其本職云云
一語大病
以愚觀之。
惟此心志。
得其本職
其所悅。
故名之曰大體
正是理之本然也。
若失其本職
不從悅之時。
空殼子
方寸
曾是以爲大體乎。
○又按程子仁義之心。
仁義之氣相對說。
仁義之心。
卽是仁義之氣。
則又何得恁地分說
 又曰。
盡其心者。
知其性也。
(集註曰。
心者。
人之神明云云
)存其心養其性。
(集註曰。
存謂操而不舍云云
小註朱子曰。
存心者。
氣不逐物云云
下註程子云云
張子曰云云
語類劉用之降衷之說云云
張子曰。
太虛云云
)此言心性之分也。
言盡其心則須以其本然全體者爲準。
言存其心則須就其存亡出入加工
上下文解說
隨而少異矣。
性之爲理
未嘗有異也。
至若程子三言
張子四言
固是就一理上推說。
一箇太虛細分。
而以朱子所論參考
心字本面目。
又畧可見矣。
心字本面目之爲氣爲物。
前說已悉之。
今不復贅。
引語類諸說。
心專是氣。
性專是理之證者。
則亦以獻昭陵之說爲對也。
語類
也有講論未定說話
也有記錄多少得失
若於本註正釋及其他發明正釋之語。
凡出於手筆定本
看得仔細
掩諱而姑舍之。
只就語類
又揀出其適己可證者。
以爲伸己御人之資。
則豈復有了期
而又何益之有乎。
似此
不爲穉程願之也。
 告子曰。
生之謂性。
孟子答之云云
(集註生。
人物所以知覺運動者而言。
饒氏曰。
知覺運動
總言則都是精神云云
下註曰。
性者。
所得於天之理也。
生者。
所得於天之氣也云云
朱子汪長孺書曰。
道無方體云云
又答陳才鄕書曰。
但要學者
見得與知字義不同云云
)朱子於性與生。
大分形而上下說
其論神靈知覺等字。
每以所謂生者當之。
而戒學者之或迷於上下之界。
此意宜深之。
高明以先師爲不能朱子此戒而云云耶。
先師若謂凡言知覺皆理也。
則誠不免告子之同浴矣。
歷考全集
何嘗一言此者乎。
隨其本文
不得不理言處。
亦要一切禁防
朱子之意乎。
神靈二字
非所以言性。
先子之訓也。
太極至神至靈
獨非朱子之訓乎。
兩皆朱子之訓。
則隨其所言地頭。
求見其各有攸當。
可也。
今乃引一而諱一。
何也。
 程子曰。
譬如穀種。
生之性。
便是仁。
陽氣發處。
乃情也。
(陳氏曰。
人心是物云云
)穀種。
摠擧爲物之全體而言。
生之性。
卽是物中所具之理也。
程子此條。
亦獻昭陵之說也。
第所憤悱者。
中庸聰明睿知
足以有臨。
睿知二字
如何區處
此當幷屬之氣而無疑乎。
若欲並屬之氣。
聰明二字
亦幷屬之氣而無疑乎。
然則朱子物則註。
慈孝之心。
父子之則。
聰明之德。
耳目之則。
何耶。
向來面晤
提起睿知爲主宰之說。
高明無可否。
何耶。
幷此剖示。
 又曰。
心要腔子裏。
外面有些隙罅
便走了。
心在腔子裏時。
所謂生之性者。
於此可見矣。
乘隙走作時。
便是空殼子
若言名目
則心是物。
是則
前言已竭。
不欲段段先師分疏矣。
第有所問。
朱子有曰一陰一陽之道。
人身言之。
道是吾心。
之者善。
是吾心發用
惻隱羞惡之類。
是也
之者性。
是吾心之理。
所以仁義禮智。
是也
此言當如何區處
道是吾心四字
當在揮斥無疑乎。
請示之。
○又按生之性。
可見時。
便見睿知爲主
性體昭著
可當道是吾心之名。
走作時。
失本體。
非復先師所謂心也。
 又曰。
聖人本天。
釋氏本心
(朱子張敬夫書曰。
釋氏豈不見此心。
豈不識此心。
而卒不可與入堯舜道者
正爲不見天理
而專認此心以爲主宰
不免流於自私云云
)此訓政着眼深省
所謂天者。
亦豈在此心之外哉。
盖亦主性主心之分也。
不見天理
專認此心以爲主宰
釋氏已冷之灰。
未知先師何處爲然乎。
先師理言心者。
不過中庸章句睿知爲理之意。
與易學啓蒙
心爲太極註脚也。
名目爲氣爲物自如也。
以此
比而同之於釋氏
朱子分受其咎矣。
豈非先師之榮乎。
高明數十函丈
一世皆知其爲高弟
一朝隱然釋氏本心
先師
使之抱寃地下
如此則如艮田輩。
只憑傳聞之說。
而斥之以釋氏
斥之以陸王
無復顧忌者。
何足深怪乎。
 又曰。
心也性也天也。
一理也。
自理而言。
謂之天。
禀受而言。
謂之性。
自存諸人而言。
謂之心。
言心者。
卽本天而言心也。
心與性同禀於天。
同存於人。
而特於心而言存諸人者。
心是此理之主於身。
而做得一活物者也。
所以有穀種之譬也。
師說心。
果卽本心而言。
釋氏無疑乎。
諸人而言。
謂之心固是此理之主於身。
而做得一活物者。
然乃若所指則理之存諸人
非謂血肉火臟存諸人也。
非謂氣機精英諸人也。
考其文義大煞明白
 
朱子曰。
心者。
人之神明
所以衆理而應萬事者也。
此是朱子說心之本分正訓也。
人之神明
程子所謂穀種。
衆理
是生之性之全者也。
萬事
陽氣之所發也。
人之神明
所以衆理而應萬事
此爲朱子說心之本分訓則然矣。
神明
大學虛靈不昧變文也。
虛靈不昧
朱子旣曰說明德。
意已足而明德之以理言
來諭前此
亦無異同矣。
然則今於神明
苦要專屬之氣。
豈不自相逕庭乎。
欲勿逕庭
明德亦須一依時說
斷斷以氣之本當之可矣。
何故
在彼則謂理。
在此則爲氣也。
○又按穀種之譬。
先師心包形氣神理之云。
可以當得
神明二字
當不得
 又曰。
心之爲物。
至虛至靈
神妙不測
常爲一身之主。
以提萬事之綱。
不自覺馳騖飛揚
徇物欲於軀殼之外。
一身無主
萬事無綱。
又作求放心齋銘。
首言天地變化
其心孔仁
成之在我。
則主于身。
其主伊何
神明不測
發揮萬變
立此人極
而其下卽繼之云。
晷刻放之。
千里其奔。
所謂人之神明者。
旣能主一身綱萬事
立人極。
而又能馳飛揚
千里其奔。
大抵心之爲物。
不可恃者。
此矣。
凡屬乎形而上者。
未有不可恃者也。
心之能馳飛揚不可恃者。
有氣故也。
操而存之。
能爲一身之主。
以提萬事之綱者。
有理故也。
今執馳騖飛揚之罪。
並與操存有主而謂之不可恃。
則是大舜言道心。
孟子之言良心本心不忍人之心。
程子之言惻隱之心。
人之生道
皆是不可恃而恃之者也。
其可乎。
不可乎。
心固不可恃。
心之本體有善無惡者。
不可恃乎。
 又曰。
道體無爲
人心有覺。
又曰。
心如官人
性如官法
又曰。
無不善。
有善惡。
心與性相對。
心與性情相對
體面不同
朱子論心性之別。
大槩只是如此
卽物與則之分也。
論心性情者。
有數面勢
叙列在下
心如官人
性如官法
果物則之分也。
先師復起
當以獻昭陵之說應之矣。
人心有覺。
先師以爲一己之活本。
道體無爲
先師以爲通物萬古公物也。
盖以人心有覺。
斷爲一己之活本。
不肯隨衆屬氣者。
有見鉅細相涵之妙也。
有見睿知二字
爲能盡其性之主也。
來諭物則之說。
不能地下之心也。
無不善。
有善惡則然矣。
可疑者。
高明開口便說
有善惡。
而心之本體
有善無惡之訓。
掩諱不擧
何也。
南塘洛中前輩論未發心體之純善
一筆勾斷
斥之爲釋氏本心之見。
愚嘗憫之以爲如此程子心本善之訓。
亦當謂釋氏之見乎云矣。
蓋此老急於伸己之說。
程子此等之訓。
則都欲掩諱
殊不知我雖掩之。
他人之目。
不可偏揜也。
高明之病又如此
令人苦痛
 又論程子其體。
則謂之易(云云)之語。
曰其體則謂之易。
在人則心也。
理則謂之道。
在人則性也。
其用則謂之神。
在人則情也。
所謂易者。
變化錯綜
陰陽晝夜
雷風水火
反覆流轉
縱橫經緯不已也。
人心語默動靜變化不測者。
是也
體是形體也。
言體則亦是形而下者。
理則形而上者也。
(朱子楊子直書曰。
天地之間。
只有一動一靜兩端循環不已云云
又答吳德夫書曰。
而此體已具。
而此實行
爲易一也云云
又答吳晦叔書曰。
變易也。
兼指一動一靜已發未發而言之也云云
)朱子言心性情名位
易道神爲說。
如此類者最多。
觀此則心只是神明知覺之周流變化。
而屬乎形而下者。
性與情。
卽其裏面實理體用
此是
一種面勢也。
心字名目形而下
先師所已而已言也。
高明終日如此說。
地下之靈。
呵呵大笑
無謝過之理矣。
以愚觀之。
程子旣以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起頭
則全條所言。
只是發明太極之流行也。
其體則謂之易。
是言太極形體也。
其用則謂之神。
是言太極妙用也。
以下倣此。
然則先師以心謂理。
猶以鳶魚爲道體。
鬼神爲實相似
有何可疑
 又曰。
仁義禮智。
是性也。
孟子曰。
仁義禮智。
根於心。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
情也。
孟子曰。
惻隱之心。
羞惡之心。
辭讓之心。
是非之心。
以此言之。
見得可以性情
一心之中。
自有動靜
靜者性也。
動者情也。
觀此則心與性情
卽是一物
有分言合言之異耳。
上條言心性情
以心對性情而言也。
此條所言心
是包性情言者
而其言性情
則皆據心而言者
所以不同也。
此又是一種面勢也。
性情言底。
有以氣言處。
有以理言處。
性情言底。
有以氣言處。
有以理言處。
當各隨文看。
不可執此排彼。
 又曰。
情之未發者。
性也。
是乃所謂中也。
天下之大
本也。
性之已發者。
情也。
其皆中節
所謂和也
天下達道也。
天理自然也。
性情之德者。
心也。
所以中和大本而行達道者也。
天理主宰也。
觀此則性情自然者爲田地
而心主其主宰之妙。
總言之。
天理也。
此又是一種面勢也。
然於性則直言是乃所謂中也。
於情則却言其皆中節所謂和也
知情中節中節
不可直以情爲天理而與性一例看也。
惟心亦有正不正
所謂性情中和大本達道
特其至正者耳。
論心本訓
則不可直喚做天理
亦與情一般矣。
此段一種面勢
所論得之
先師理言心。
正是有見於此耳。
其於上條二種面勢
尋常言者
世儒所共知所共言
無事於疊牀。
急於救世儒主氣之弊。
不得不然也。
高明於此一段
說得分明
正好各隨本文看。
何乃無事中生事。
使先師被枉。
一邊得以藉口而爲剗地埋殺之勢也。
所以胷中勃勃也。
下文所論亦是矣。
至正者耳四字上。
本體三字
如何
竊覸高明諱言本體云至正者。
要說他本體
合下有善惡耳。
殊不知程子心本善之訓。
子心之本體
有善無惡之訓。
昭在本書。
畢竟不得
此恐高明心地白直處。
切乞猛省而速改之
心字本訓
喚做天理
先師無是說。
前旣屢言之。
問諸水濱
可也。
○又按心主其主宰妙一句。
却恐有病。
有主宰之妙。
而又有爲主者
則是頭上覓頭。
心成二主也。
只改云心爲之主似穩矣。
如何如何
 又趙致道謂心爲太極
林正卿謂心具太極
致道以爲問。
先生曰。
這般處極細難說
看來心有動靜
其體則謂之易。
理則謂之道。
其用則謂之神。
直卿退而發明曰。
先生道理精熟
容易出來極至
(大全陸子靜書曰。
太極未甞隱於人。
而人之識太極者少矣。
往往只是禪學中。
認得昭昭靈能作用底。
便謂此是太極云云
)心爲太極
言心之包性情而爲之主宰者。
卽是在人之太極也。
以前三條言之。
卽其下二說者。
是也
心具太極
言心中所具之性。
太極也。
以前三條言之。
卽其上一說者。
是也
這般處極細難說
二說俱通。
各有攸主。
政難左右也。
其引易道神之語以結之。
畢竟以心具太極
斷案正訓也。
盖心爲太極
固有此理。
語意少欠曲折
守其說者。
或認昭昭
靈靈。
能作用有眞妄者爲太極
則有流入異學之弊。
不若心具太極之語。
顚撲不破也。
勉齋默認指意所存
歎美之如此。
愚陋舊日說心動不動
固亦言有以理言
有以氣言。
至論本分地頭
則每以形而上理當之。
比來覺未穩。
畧加整理
前旣有心明德上下之說。
今復抄出古聖賢心源凡數十條
逐條各附一兩語。
以識所以改見之由。
用備日後檢省之資云爾
右伏重庵先生講座
乞賜批誨。
心爲太極
本邵子語。
朱子取之。
啓蒙易有太極註脚者也。
萬一此說。
有弊如盛見。
朱子豈肯取之於啓蒙而與周子之訓相聯也哉
然則心爲太極四字
後學不容妄疑。
語類此條。
心有動靜以下
本於程子之訓。
但此條所引。
程子本語主意少異。
程子本語
無聲無臭起頭
一以貫之
大極爲主
云心動靜
一以貫之
是心之動靜爲主
此又不可不知也。
大抵以此以彼。
心爲太極
心具太極
二說相須
本體爲理
名目爲氣
兩皆有發明
不相爲病。
來諭所謂二說俱通者然矣。
若以蒼頡造字時。
心字名目言之。
則心具太極爲正訓者。
亦然矣。
先師不知名目之爲形而下物事則誣矣。
其下以心爲太極
爲欠曲折
有流入異學之弊者。
小小得失
所謂駟不及舌也。
心本理氣之合。
高明之見。
未嘗不然矣。
旣曰理氣之合。
則或用之於說氣。
用之說理
各隨立言地頭
俱無不可
解文理者。
可以知之。
今於說氣。
則必以斷案正訓許之。
其於說理
黽勉僅許。
而旋以欠曲折流弊難之。
何也。
心爲太極
朱子謂指一而無對者而言也。
一而無對之中。
兩分則仁義。
(陰陽太極
)五分則仁義禮智信。
(五行太極
)分之又分則萬物萬事之理。
都該在心太極裏面
所以爲起經綸之主也。
何故謂之欠曲折而有弊端也。
或認昭昭靈靈。
能作用有眞妄者爲太極
而流入於異學
不善讀者之事也。
豈可以此
歸咎邵朱已明已備之訓乎。
理言心者。
獨有流入異學之弊。
而以氣言心者。
無天壤易處之憂乎。
只此一言
其爲不公不平亦甚矣。
鄙人前日心字名目
每以形而上之者
特因自家錯認師說
程子扶醉漢之戒耳。
先師何嘗有此失耶。
設有語次閒。
不檢心是氣也物也一句
見其爲本意之大證耳。
乞更十思
無令艮田輩人。
雀躍藉口也。
公元1888年
穉程。
(戊子二月。)
客秋面授心說。
力疾供對。
而以片紙胡寫。
貼于各條下方
塗乙竄注。
殊涉不恪
緣是窮巷旣乏紙本
又無書手而然。
望賜恕原。
其中種種有語。
不擇發處。
悚仄悚仄
大者
先師之指。
寃屈而莫白。
次者。
吾兄之見蔽惑而莫悟。
可傷憫。
其義不得不激切
不罪不罪
此外又就雅言
考出心字名目是氣及分揀物則若干條。
分疏下方
又考性理大全中程朱諸說。
可爲師說之證者。
有多少文字。
而皆無紙本書手
未及錄禀。
倘於方寸
不留一點私意
不授一毫罅隙
使朋友
脫然信其爲疇昔省齋翁。
則謹當隨便寫進。
無斁於心矣。
乞賜照原。
長興宋君。
湖南秀士
千里見訪
留止屢日。
詣門請敎
一面如舊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