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六 (自动笺注)
重菴先生別集卷之六
 雜著
  
生道
天理民彜者。
生道也。
反是而生者。
幸而免耳。
故生不異於死。
不異於亡。
易曰。
貞疾恒不死。
此之謂也。
然亦終於死亡而已矣。
昔者
伏羲神農黃帝氏。
繼天而作。
所以立極天下者。
無非斯道之流行也。
聖人未嘗先天以開人。
隨時有作。
順乎風氣之宜。
而上古世醇民質。
制作無多
政令無煩
而天下治
此斯道流行之始也。
故曰三皇如春。
也者
生物之始也。
三皇旣歿
五帝氏作。
風氣漸開。
政敎寖備。
至於堯舜
所以開物成務者。
益悉且盛矣。
觀於典謨可知矣。
故曰五帝如夏。
也者
生物之長也。
五帝旣歿
夏后商周氏作。
風氣益開。
而民僞以滋。
隨時有作。
不能不益繁於前矣。
三王
於是勞身焦思
昧爽待朝。
日昃不食
夙夜祇懼。
然後庶績凝而五典叙。
至於公制作。
觀於三代
所謂集大成者矣。
故曰三王如秋
也者
生物之遂也。
三王旣沒。
隨時作者
不復聞於天下
而斯道晦矣。
斯道晦則生於其心。
發於事功者。
皆出於利欲之私矣。
五伯所以三王罪人也。
故曰五伯如冬。
也者
生物之藏也。
言斯道至是而閉藏也。
五伯之於三王
誠爲罪人矣。
公元1737年
然其利欲
皆能假天借民彜。
濟之也。
所以假之
則斯道之全體
壅閼不行
名義之大。
支節之細。
猶幸因事而粗存。
中國賴之以少尊。
生民之而少康
故君子之序列也。
得與帝王幷焉。
下此而不知假者。
在中國。
近於夷狄矣。
夷狄亦以類至。
中國遂沒於腥羶
晉唐宋明之末。
言之痛心也。
伯世也。
一變則爲夷狄
其勢然也。
雖然
夷狄
人類也。
故其俗習
雖與禽獸不能以寸。
而其知覺發見
往往亦有人道依俙影子
魏文帝稍欲用夏變夷
及金之所謂太宗
元之所謂仁宗
淸之所謂康煕帝
稍能致生民小康
卽其驗也。
朱子於此
不欲直謂之禽獸
而但曰人與禽獸一物
稱停之至也。
下此而如西海雜種日本之與彼打成一片者。
禽獸而已矣。
有何說。
若曰有人之形。
猩猩不離於獸。
鮫人不離於魚。
何也。
噫。
夷狄不可與同羣。
而况禽獸乎。
舜命臯陶
蠻夷猾夏是憂。
所以預防也。
高宗伐鬼方
三年克之。
憊而不辭
周公兼夷狄猛獸百姓寧。
宣王之中興。
在內修政事。
而外攘夷狄。
孔子之事。
莫大春秋
春秋之義。
莫大尊王攘夷
陳相之師事許行
閭巷一夫細故也。
孟子惡其變於夷。
極言痛排。
不以少貸。
朱子當宋室南渡之時。
平生惓惓
在於修攘大義春秋
大法
尤齋宋文正公
明末之大老。
而我東西人之所宗師者也。
帝室屋社。
北虜入據。
我以金珠皮幣
歲修藩屛之職也。
其所痛憤㤪疾
如何
遭逢寧陵
謨猷密勿
雪耻正義自任者。
如何
仙馭上賓
事皆瓦解
然且上告下喩。
至死不已者。
如何
所謂恭惟千載心。
月照寒水者也。
何曾恃爲朋友之邦。
結爲兄弟之好。
雜處同謀
學其技藝而受其敎導乎。
惟唐之太宗
歆慕流涎
甘爲天可汗
夸道胡越一家
因襲之害。
遂使夷夏無防。
尊卑不嚴
以此敗亡
此與前聖之事。
效驗同異
如何也。
太宗君臣智術
足以制之。
故免當代之禍。
不然
懷,愍之辱。
徽,欽之禍。
足以寒心矣。
夷狄
人類也。
近之則生𥚁。
萬里之外。
禽獸之羣。
毫分人理
欺天罔人
溪壑之慾者。
何恃而謂朋友兄弟也。
是猶雜取豺兒狼子蜈蚣蛇蠆之屬。
畜之廐櫪之內房室之中。
與之出入卧起
而恃以爲安也
然則如之何其可也。
曰。
反經而已矣。
反經者。
何謂也。
孟子曰。
文王
大國五年
小國七年
爲政天下
偏邦之勢。
積衰之餘。
不敢大言
然苟上下一心
文王爲法
政敎純而斯道得矣。
斯道得則內倀息矣。
內倀息則外虎遠矣。
卽此祖宗彊土。
禮義之區。
而享磐石之安。
則綽乎其有餘地矣。
所以承伯之藏。
而爲貞復
之元者也。
盖雖雲天縹緲
芹曝之誠。
無由以自通。
而行吟澤畔
冀幸於萬一者。
鬼神質之在傍云。
節義
華陽宋夫子
羣士排詆節義之事。
進言於肅廟。
有曰。
聖人之修道立敎。
不過五常也。
三綱也。
節義者。
所以扶植此物者也。
又言時輩道學節義分爲兩事之非曰。
臣未聞舍節義爲道學者也。
因又歷擧孔子朱子惓惓節義者。
啓牖宸衷
警勵當世
余少而讀之。
循例以爲好語而已
比其老也。
功夫少進
節義之與道學準。
然後深知其言之不我欺也。
何謂節義道學準。
古之學者爲己。
其所戒謹恐懼者。
動靜相須
幽顯無間
夷險一致
細大精粗
無處不然
必也艱難辛苦
銖累寸積而至。
今且小學書所載言之。
治心修身
自立敎篇所言幼子常視毋誑。
正立不傾以下
敬身全篇之所列者。
一事憚勞之念。
而有所踈忽
卽此一事踈忽
便是失節而害於義也。
其事君。
自宿齊戒居外以下
至諸章許多所列。
一事有懷居以私而有解弛
卽此一事解弛
便是失節而害於義也。
此以求。
無不皆然。
中庸
博學審問愼思明辨篤行五者之目。
而繼之以五不措之說焉。
使之難難辛苦
銖累寸積
不敢適己自便之萌。
此之謂
節義道學準。
而能扶植三綱五常之全也。
非必臨難遭變
子死於父。
臣死於君。
然後爲得節義也。
非必畏死偸生
忘其父。
忘其君。
然後失節也。
知此然後宋子之言。
果不我欺
而欲全其節義者。
戒謹恐懼
不可瞬息之間斷。
絲毫滲漏也。
若言殺身成仁
舍生取義
而爲孔朱之所惓惓者。
則又因人品之高下
事變之大小。
而君子之論。
不能軒輊其間
其所以能扶植此物。
則其歸一也。
比干剖心
伯夷之餓死。
子之北謫南遷
幽囚海島
而至受後命楚山
則本皆大賢之德。
業其節義
庶幾有以扶植此物之全。
末終之成仁取義
特因所値之不幸節義一端耳。
其次平日節義
未足扶植其全。
下此又無它行之可稱。
臨事
能以一節成名者。
則天下古載籍所傳。
不可以勝數。
聖賢亦皆愛惜表章之。
魯汪踦
童子也。
孔子命勿殤焉。
東漢黨人
明是過涉滅頂者也。
朱子賢之
至曰使某當之。
陷於范滂陽球之𥚁矣。
至於唐衛士五臺僧,李士龍,姜孝元之流
微乎微矣。
朱子宋子稱述不及
宋之陳少陽
我國之宋石谷輩人。
皆以布衣守闕
言事而死。
則誠有出犯分之疑矣。
然事有大關繫。
舘職學官而下
有出言之
有所因有次第
白身韋布之徒。
有出言之
人生三事
公元1881年
之如一。
則爲師致死之地。
有出言之
此皆朱子所以權其輕重
度其長短
而備見於大全語類
小學之編。
論語之註。
孔子所謂思不出位
孟子所謂位卑言高爲罪。
與夫身不出則言不出。
未嫁處子
不干夫家事之云。
彼此一時幷行不相悖者也。
執一而槩之。
則爲子莫矣。
故朱,宋之於少陽石谷
褒語而無貶辭
必如召忽荀息子路荊卿田橫余闕之流
然後方謂之傷勇
誠以始之所執。
不合正理
故終之隕軀。
適所遂非
區區苦節
不得謂之也。
據此權度之。
則今之黨人
西洋滔天之會。
布衣抱疏伏闕
推明陰陽所以消長
世道所以汙隆
國家所以存亡
使夫人者知聖賢之敎不可舍。
生人之道不可棄。
夷狄之誘不可從。
禽獸之穢不可學。
以牖宸衷
以斡朝意。
以救民國
必至之禍。
當天不食之果。
以爲七日來復之本。
以著祖宗先正培養士氣之實於天下萬世
桁楊斧鉞而不悔者。
在所褒乎。
在所貶乎。
當列之於少陽之倫乎。
當列之於召忽之倫乎。
不待兩言而决矣。
少陽成仁取義
天下陷於夷狄之日。
辛巳人之成仁取義
天下淪爲禽獸之日。
事變之大小甚否。
又有不同
則同扶此物之中。
後人之爲功。
反復勝者矣。
彼與冦賊兄弟
惟令是從而忘反者。
不足言
其或山野之間。
以儒自名者。
工訶
閉戶前却
遂懷居之私。
自處中行者有之。
藉日其設心
不至於可畏
而以退之所謂自比於逆亂
淫辭而助之攻。
朱子所謂已不攻討而倡爲不必攻討之說者。
其爲邪說之徒。
亂賊之黨可知者。
準之。
則不得爲無罪矣。
噫。
仲尼,朱,宋之愛惜
如此其至。
近世困齋之鄭。
酉峯之尹。
或著說以排
被穆廟所震怒
至於榜示學宮
或擠權金兩公江都殉節
無必死之
宋子所痛排。
至於上疏陳辨。
識者爲之寒心
托名爲儒
口談道學
仲尼,朱,宋之傳授心法
付之忘域。
二氏之餘論是襲。
吾懼詖淫邪遁爲害
有甚洪水猛獸
非招冦納國
閭巷夫婦
皆議其罪者之比也。
是以
義說
以諗于同志之士。
嗚呼
白首血衷。
尙亦有以深諒也哉
陰陽
一陰一陽之謂道。
之者善也。
之者性也。
盖天盖地
亘古亘今
惟此兩端
兩端之外。
更無物事
天陽地陰
日陽月陰
春陽秋陰
晝陽而宵陰。
前陽而後陰。
左陽右陰
動陽而靜陰
生陽而死陰。
神陽而鬼陰。
父陽而子陰。
兄陽而弟陰。
君陽而臣陰。
將陽而卒陰。
賢陽而愚陰。
男陽而女陰
䧺牡陽而雌牝陰。
元亨陽而利貞陰。
義陽而禮智
陰。
道心陽而人心陰。
君子(士)陽而小人(農工商賈)陰。
中國而外夷陰。
人類陽而禽獸蟲魚百物陰。
此以往。
無不皆然。
是皆陰陽正對也。
然此其大分而然耳。
陽中又自有陰陽
陰中又自有陰陽
愈分愈然而至於不可窮。
天道自然交互相資
不容相無者也。
雖然
陰陽本一氣。
而伸則爲陽。
屈則爲陰耳。
故陽一而陰二。
陽全而陰半。
陽饒陰乏
陽實陰虛
陽大而陰小。
陽舒陰慘
陽剛陰柔
陽主生而陰主殺。
陽尊陰卑
陽貴陰賤
陽必唱而陰必和。
陽心統陰而陰必從陽
陰陽之得其正者也。
反是而以陰逆陽。
以陰抗陽。
陰勝陽。
則是之謂陰疑於陽。
陰陽之失其正者也。
失其正則反對不可聽命
如地抗於天而爲之震。
月揜乎日而爲之食。
溫而行春之令。
前後左右易其方。
動靜失其宜。
鬼神失其序。
子弟父兄
臣下凌君上
卒伍將帥
不肖不肯事賢。
小人妨其君子
妾婦乘其家長
夷狄爲主華夏爲之聽令。
禽獸肆志人類從而慕效之類。
皆是也。
夫人生於天地之間。
號稱天地之心。
萬物之靈。
事事物物
一任其然而不之恤。
則天下之𥚁亂。
豈有虛日
而人消物盡之慘。
豈有彼此之異哉。
是故
古今聖賢
憂患未然之前
哀傷已然之時。
天地生物之心爲心。
不敢暇逸焉。
包犧畫卦
王之繫彖。
周公繫象
子之作翼。
子之陳犧畫。
子之周經
子之述五贊啓蒙本義
大指
所以扶陽抑陰。
而使之不失其正者也。
孔子感麟而作春秋
文成數萬。
指數千。
扶陽抑陰之事也。
刪詩定禮樂。
其義亦然
大學中庸周程張朱之書。
一言一句
無非此義。
近世尤翁夫子
當剝上之地。
明目張膽
身殉之而不悔者。
此也。
華西先師
當坤上之會。
上告下喩。
而死不能瞑目者。
亦此也。
要則朱子所言必使道心
常爲一身之主。
人心聽命焉。
是又千古相傳
一串來者也。
嗚呼
肫肫乎仁矣哉
是故
子之學。
須要明於庶物
察於人倫
居仁由義
馴致大人之德。
周子曰。
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夫夫婦婦。
萬物各得其理而後和。
如此然後大人成德
陰陽無一不正
君相能此。
則董子所謂四方一於正。
無有邪氣其間
陰陽調而風雨時。
諸福之物。
可致之祥。
莫不畢至者。
堯舜三王已然之迹而不可誣也。
匹夫而能此。
朱子所言天下雖亂。
而吾身之天地萬物
自不害爲安泰者。
孔孟程朱已然之迹而不可掩也。
學者
立志之初。
不可以不熟講銘心焉。
科學說上
南海之客。
問於智島累人曰。
科擧之學。
程,朱,退,所以
身。
不能禁於門人後生者也。
今吾子之自爲爲人
則異於是
至與異端同科
斬釘截鐵焉。
其故可得聞乎。
累人曰。
科擧之設。
語其學則朱子所謂俗儒記誦詞章之習。
其功倍於小學無用者也。
自非程朱退之資。
所謂小學涵養本源
以進於大學明德新民之事者。
不免奪志矣。
志旣奪矣。
則溺於彼而忘反矣。
溺於彼而忘反
平生墻面狼狽之道也。
其爲不可
一也。
語其出處
則天先乎地。
君先乎臣。
男先乎女。
不易之大義也。
今夫科擧之敎。
則地先於天也。
臣先於君也。
女先於男也。
子之嫁。
聘則貴之而爲妻。
奔則賤之而爲妾。
士失自重之義。
落下自赴之陋。
譬之婚嫁
其猶聘之歟。
奔之歟。
貴而爲妻之道歟。
賤而爲妾之道歟。
士君子出身之初。
已爲君大夫之所輕賤
而能行其志者寡矣。
故雖程朱出身
先生
片言斷之。
以爲成德以前之事。
而朱子之所自言。
曰若第一等人
定不爲此
其爲不可
二也。
雖然
程朱出身之時。
退應擧之辰。
人心猶正。
紀綱猶立。
有司公明
程式之文。
苟能成樣。
應擧者。
欺君犯法之事。
自可拔擢矣。
今也不然
士子從衆徇俗
欺君犯法
則不拔擢無望
赴試之初。
固已觸處窒碍不可遂矣。
至是程朱退
其肯隨俗不爲之停身。
以及門人後生乎。
其爲
不可
三也。
幼而不習小學之事。
長而不聞大學之道。
沉溺無用之學。
旁蹊曲逕
忘廉害義以求之。
而命之所在
不可必得
幸而得之
義理之正。
不養於平昔
利害之私。
常劫於日用
則其不爲鄙夫無所不至而爲天下國家之害。
幾希矣。
此豈父兄師友敎導之道哉。
其爲不可
四也。
所以不顧傍人是非
自己得失
明目張膽以拒之者然也。
客曰。
子路之譏丈人
豈不君臣之義。
如之何其廢之。
欲潔其身而亂大倫矣乎
今欲充吾子之操。
則是率天下而無君臣之倫也。
於此亦有說乎。
曰。
否。
子路之言。
非是之謂也。
丈人
天下無道而隱可也。
惟其方寸冷薄。
不知聖人至仁之心。
不忍無道天下而棄之。
則是其規模心法
不過老氏自私自利矣。
孟子楊朱爲我
謂其弊必至於無君。
子路所言之意。
可知矣。
今也欲以大學之道事君。
而不欲爲俗學無用之習。
以誤其君。
欲以自重之道事君。
而不欲閉尊德樂道之心。
以誤其君。
欲以程朱成德第一義爲準以事君。
而不欲以成德第二義事君。
欲以守法不欺之道事君。
而不欲以欺罔亂法行事君者。
正欲其藏器待時
以盡夫君臣之倫者也。
如是終於不遇
則其責非在我者。
豈可篠之廢倫。
同年而語乎。
誠如子言。
則是天下古今隱求不遇君子
陷於廢倫之誅。
末世場屋擧子
獨得君臣之義也。
烏有是理哉。
科學說中
客曰。
朱子旣言第一等人
不爲應擧之事。
而又有言孔子在今。
須做及第
兩言相反
何也。
曰。
第一等人應擧者。
聖賢出處正法也。
孔子在今。
亦做及第者。
聖人獵較之義也。
客曰。
旣曰獵較之義。
程朱出身
宜亦無以異矣。
谷。
斷之爲成德前事
何也。
曰。
程朱出身
皆最少時事。
不敢便擬於聖人無可無不可
程朱
亞聖之姿。
當時赴擧
又安知不出於此也。
今且闕疑焉。
可也。
客曰。
張子不曰衆人望人乎。
子之立義
不當如吾子之突兀也。
日。
否。
子之言。
非是之謂也。
衆人之能知能行。
道體之流行也。
故以此而望之云爾
若如子之所云。
則是君子之望人者。
不過徇俗合汙
不義苟得之事耳。
聖賢立敎之意哉。
嗚呼
三物之廢而科學之興也。
天下之人。
有免於醉生夢死之日乎。
兩漢唐宋皇明之治日。
其視壞亂顚覆之時。
則爲少康而已
上下貿貿
不知道術爲何物則一也。
馴致之。
夷狄禽獸之禍。
不乏書。
而崇禎以後則無說矣。
以我東言之。
雖我朝之文明
仔細乘除
則僅足以比隆於皇明。
至於今日
沒入羽毛
魈▼(鬼*麻)之藪。
茫然自省覺矣。
此其禍寧可以不所自耶。
於此匹夫之力。
無以救之。
其爲一身一家朋友後進之地。
忍欲蹈千載覆轍乎。
區區所以講之於坎窞之中。
而著之於冊書間者
不足以當夫積陰之下一分之陽乎。
嗚呼
此惟知道者知而悲之。
殆難與餘人言也。
科學說下
客問。
科學爲害
誠如吾子之所執矣。
四經之義。
四書之疑。
不可廢。
如何
曰。
學校之政旣修矣。
三物之敎旣興矣。
則士知所以講學矣。
講學之功至。
經書之旨明矣。
然後不拘程文之體。
出胷中之見。
大學之師。
萃而試之。
可也。
不然因仍今日之習。
所以異於詩賦者。
何也。
昔有監試考官
以后來其蘇爲義題。
一試起頭云病于
起予者商也。
考官擊案叫奇。
而擢爲壯元。
似此經義
何所用之。
弱冠
習疑於隣塾也。
老師出題云。
孟子曰。
盡其心者。
知其性也。
心與性。
何者爲先。
何者爲後
少輩稱爲巨擘者。
甲則云心先。
乙則云性先。
綴文以對。
老師考之。
取性先之說。
甲乙各執己見
至於血爭。
余則所對大意以爲也者
性之郛郭
也者
心之實體
初無離合
豈有先後
但以工夫言之。
則須先知性。
方能盡心
大學物格而後知至
是也云云
一座老少
駭然而斥之。
考塲屋。
公元1879年
情。
則如陶潭四七人道心
格物物格異同
湖洛未發人物五常之爭。
遇題。
則必偵探考官嚮背而左右之
似此學問
何所用之。
客問表策如何
曰。
表箋者。
獻諛也。
四六騈儷
又文之最下者也。
聖王治天下。
直須禁之。
王者不作
而侯邦入。
用於事大交隣。
則不徑情而全廢之。
當別立一官也。
策文
用之於敷納以言之時。
可也。
然上之所問。
下之所對。
畧如漢之賢良策。
我朝己卯薦科時文式。
爲近之。
近來文字
動必對偶
張皇夸多。
鬪靡相尙則不可以不痛革也。
心說困得始末
余少業四書疑。
應擧得題。
只據註說以對。
而實未知心性理氣爲甚樣物事也。
年二十四。
始從鷺江檗山兩門
得聞其一二。
其中言道心本良心明德之類。
兩門所執。
不能參差
江門則以氣之一本當之。
山門則以理之總腦當之。
各有證援。
不可同歸
山門則謂江說因近古前輩之說。
微言有未析者。
仍襲輾轉
其差如此
江門則直斥山說謂與釋氏本心
王氏之說致良知無異
其言殊少稱停
余本鈍根
其於江門
又爲晩進
梅翁
又以卲齡。
寢疾牀第時。
又名位隆重
京輦至近之地。
四方舟車之會。
接應浩繁
雖朝夕函丈
不得仔細反復
所聞
公元1881年
梗槩。
常如隔靴爬癢
山門則華翁不至卲齡。
其時名位卑微
林樊深密
人事不煩
得以執策請業
專意問難
而華翁又性耐咀嚼
曲折反復
入秋毫。
胷懷坦夷
無涯岸。
後生得以自盡
故山不免先入
江門先進
趙肅齋,洪鰲谷,韓立軒,任鼓山諸公
諄復警牖而不能回。
當時非眞有所見而然。
所謂聞人言而知之者也。
以故梅翁啓手足
華翁移居洪川。
余奉老僦食於山中
離羣索居
鑽故紙
不免廊柱再數之疑。
平日學問
甚覺可笑
一箇方寸
無適無莫之私。
則亦幸自許矣。
於是
考出朱子諸說及朱門諸子
元明諸儒。
我東先輩之說若可爲江說之證者。
爲問目。
送之洪川。
乞賜逐條註。
解使可破惑
則華翁疑其出於強辨求勝。
而只述大槩以答之。
所請旣不效
則如物在喉。
不能放下
引車駕稱君。
四簋稱食之說。
以爲只是氣之本然湛一者。
特緣所具者是性。
混淪看下
不妨理言云云
以此被山門士友所斥者。
又幾十年
其間鼓山書云
聞之士友
老兄改心說云。
鬼神告之歟。
心靈自悟歟。
願聞其詳。
以前見果未能盡守。
本心理言之說。
依舊未改之意答之。
而因及車駕四簋之譬。
此時不免兩邊被斥矣。
年四十八。
華嶽而南。
移居檗山之東大谷之山。
悉取華翁手稿
仔細梳櫛
前人所言。
所以江門之證者。
盖已發明殆盡
無事疊床架屋矣。
自此脗然心契
不復致疑。
斷然以爲華翁之有功朱門
於是爲大。
共與省齋柳公穉程。
編輯雅言
未嘗不着眼搜入。
極意表著。
以俟後之君子焉。
蓋緣自初設心彼此同異得失
不敢愛憎之私。
炎凉之習。
艱難辛苦
費了許多歲月
公聽幷觀
積此工夫
僅得眞面目
蒼顔白髮
已迫遲暮矣。
當初不以華翁爲歸。
則亦不免與人同耳。
今人
方寸合下未保其無愛憎炎凉
得一說則一適一莫。
斷斷自恃
不曾虛心公聽。
下辛苦工夫。
所以詆侮前輩
喝罵朋友
雖甚容易
自家所隔一重膜子。
終無脫落之日矣。
可惜也。
人心道心
性命
說則命是天所賦。
是人所受。
橫說則性是實理
命是主宰
知覺發見處。
名之曰道心
形氣
耳目口鼻四支百體總名
知覺發見處。
名之曰人心
○形是總言一身百體之形。
才說形時。
心之方寸血肉
無不包之理。
氣是總言一身百體之氣。
才說氣時。
心之湛一精爽
無不包之理。
此理甚明。
在人仔細看。
然則心之氣。
形氣之氣。
判然二氣
恐亦未瑩之論也。
知覺
固氣之靈處。
其所以能知能覺。
則乃理之妙處也。
故語類云。
所覺者。
心之
理。
能覺者。
心之靈。
所覺。
所以能知能覺也。
與能所能之所不同心之理。
指心之妙處而言也。
以此所字。
能所能之所。
以此理字。
作事當然之則。
以此知覺
偏屬之氣。
則恐失之矣。
何也。
有氣無理
天地亘古今。
都無是物。
何獨知覺疑之。
大全說。
已曰知覺
智之事乎。
此又大煞分別
有言形氣冥頑
無知覺。
心氣精爽
故有知覺
固然矣。
精爽屬陽。
冥頑屬陰。
陰陽一氣
斷無離了。
冥頑兀然懸空
而爲精爽之理矣。
有言心者。
氣之精爽
是朱子之訓。
固然矣。
但心爲太極
爲性情之主。
此類不一
亦朱子之訓而不可誣也。
何也。
實理主宰處言也。
又此心爲太極心字
本與上句道爲太極道字
一般地頭
求之文理
尤爲分明
總而觀之。
人心道心之心。
中庸章句序。
雖剔出虛靈知覺處而言。
其實形氣性命四字
闕一不成心
可知也。
形氣性命
合而爲心之全。
(方寸
心之形。
精英
心之氣。
實軆
心之性。
主宰
心之命。
)故其知覺
(兼氣之靈。
與理之妙。
)由性全體而發。
則曰道心
道是性。
心是命。
命是主宰底。
形氣嗜好而發。
則曰人心
人是形。
(耳目口鼻四支百軆
)心是氣。
(精英)氣是能覺底。
雖然
主宰者。
形而上之道也。
能覺者。
形而下之器也。
道器相離
一歧
罅縫
故道心之所乘。
未嘗非能覺之氣。
人心之所載。
未嘗主宰之理。
所以朱子云心之虛靈知覺
而已矣。
其所主而言者
有性形氣之分。
於是乎有人道心之名。
理發氣發之說耳。
此宜虛心着眼
未可鹵莽麁率
止做一塲偏論也。
性之四德
(性之四德以下
謄本無題目。
故因以類附。
)偏言則仁者。
愛之理。
義者。
宜之理。
禮者。
敬之理。
智者
知之理。
各是性之一德
專言之則仁是包四者。
而爲心之全德
萬化主宰
亦然
故喚氣不得
○能覺者。
氣之靈。
運用此理者也。
所覺者。
心之理。
主管此氣者也。
於此
不理會得及。
但將氣之靈一語
斷然屬氣。
而禁言理則不可說也。
○德以本體言之。
則此心之靈。
理應事者也。
功夫言之。
則行此道理。
有得於心者也。
理者。
事物至當
不易準則也。
循其當然之則。
得之於心。
春風和氣
固德也。
雷霆霜雪
亦德也。
華袞慶賞
固德也。
鐵鉞刑辟
亦德也。
唐虞三盃揖遜
固德也。
湯武一局交爭
亦德也。
尋常日用喜怒哀樂
非德也。
今人不問是非
不計邪正
接應人物
雍容和平
不露圭角爲德。
一有鋒鋩稍露。
激切稍加。
便指以爲病痛
是德其所德。
非吾所謂德也。
况以巧言令色
務以悅人者。
與吾所謂德。
奚啻百千萬里之遠哉。
孔子曰。
鄕愿之亂德也。
朱子曰。
人稱這人圓熟
熟。
體識之類。
無足觀矣。
知覺
謂之理亦得。
謂之氣亦得。
理氣混淪說亦得。
盖有是理。
然後方有是氣。
氣之所爲
本理所爲也。
故曰
謂理亦得。
無聲臭。
氣則有形迹。
故曰謂氣亦得。
知覺
之事。
性之德也。
氣則其所乘之機也。
故曰謂理氣混淪說亦得。
是故
知者
隨其立文地頭
言各有當。
未可執一也。
知覺
之事。
這是仁義
性之德而心之妙也。
但以性言之。
只是知之理。
以心言之。
包涵四德
(知惻隱知羞惡知辭讓是非)寂然不動而專一心。
感而遂通而妙衆情
所以聰明睿知能盡其性也。
氣則乃其形器也。
消長
今日西洋之𥚁。
懷襄於我東。
其所由來者漸矣。
由辨之不早也。
自初門閥爲主
賢才爲賓
文藝爲主
德行爲賓
科業爲主實學爲賓
故內自國都
外至八路
家家利誘
人人利心
小學收心養性之敎。
大學明德新民之術。
付之笆籬而不知爲何物。
一有留心於此者。
則羣怪衆駭。
遠方珍異之物。
名門右族
有此等人
父兄親屬
目之謂棄人
子弟生而愚癡
則曰此無用之物。
不如使之閉戶跪坐
粧點學者樣。
以圖筵銜臺官
鄕曲之人。
有儒名。
則曰渠是地微族寒。
故爲兩班子弟
何事於此
又孰肯從遊於彼。
此等悖理之言。
競出士大夫之口。
以儒爲名者。
不可容身於世。
向人開口矣。
以故中外學宮
泯然一色
爲利欲之場。
輾轉沉痼
無弊不有
書院之設。
至因告朔
廢。
而幷去餼羊之存矣。
陰陽消長
無此理則已。
如曰有之。
西洋陸沉
何足怪哉
此其大禍滔天骨子
主張淸議之士。
未必探本溯源而知其所以然者也。
天乎痛哉。
明德
明德
以心言之則虛靈
其德也。
以性言之則仁義禮智渾然在中
純粹至善
其德也。
以情言之則藹然四端
隨感而應。
無不中節
其德也。
見於身者言之則耳之聰。
目之明。
手之恭。
足之重。
面之粹。
背之盎。
皆其德也。
以施於四者言之則事親之孝。
事君之忠。
夫婦之別。
長幼之序。
朋友之信。
皆其德也。
合而言之則心之德也。
是其在人爲統體太極也。
中庸聰明睿知
朱子下文寬裕溫柔等者。
爲五者之德。
何也。
聦是耳之德。
明是目之德。
睿知是心之德也。
寬裕溫柔
性之德也。
約而言之則明德也。
於此可容形而下爲主宰否。
又按耳目聰明之德。
朱子物則註語也。
若要喚德作氣
則至是不得不喚則作氣矣。
矛盾如此無人檢看
可痛悶也。
大德小德
德只一箇理也。
由其統體
各具大小之別。
竪說(軆用)也如此
橫說(心性)也如此
不可執此非彼。
○如天命之謂性一節
性相對時
命爲大德敦化
性爲小德川流。
性道相對時。
却是性大道小。
道敎相對時。
却是大敎小。
盡心知性時。
心大性小。
性理時。
(朱子曰。
在心喚做性。
在事喚做理。
)性大理小。
此如移步換形
恐當隨文異看。
最忌執一而槩之硬。
要以說此者說彼。
此當與穉程道兄
一番面講。
以及於範五伯三。
第恐此生無出陸之日也。
箚疑
朱子大全答杜仁仲書云
神是理之發用
而乘氣以出入
故易曰神也者
萬物爲言者也。
來諭却將神字。
作氣看。
則恐誤耳。
以神全作神看。
杜仁仲之說也。
謂神是理之發用
子之訓也。
今人仁仲不信朱子
何也。
謂乘氣出入。
則合有以氣言時固也。
謂理之發用而乘氣出入。
則謂有以理言時。
有何不可
子之訓。
明白如此
今以苦心血誠
驅率向氣一邊去。
何也。
吁。
可怪也。
至誠如神之神。
以氣言。
神妙萬物之神。
理言
功用謂之鬼神
以氣言。
妙用謂之神。
理言
○一太極上。
樞紐主宰言。
根柢實體言。
淵翁以根柢
第一圈。
樞紐第二圈。
何也。
是究說不得處。
○十分地頭。
方是未發之中。
若不十分而止八九分。
便是已發。
便是偏倚
怎生道未發之中。
淵翁此說。
宜被正廟所斥。
朱子虛靈不昧
說明德意已足
者。
爲其心統性情
性是心之體。
情是心之用。
纔說虛靈不昧
則這便是性情全德故耳。
三淵以虛靈不昧
明德而以性情
明德之所包。
則是明德
爲性情之外面皮殼
毫釐之際。
同異得失
恐當審察
○丘瓊山嚴於華夷之辨。
胡元之僭據
不以中國帝王正統予之。
天下萬古不易之大法。
朱復起。
無異辭矣。
淵翁以丘氏爲不公
何也。
畢竟正見一累
而爲流俗藉口者也。
所以正廟嚴辭而斥之。
度越百王之聖見也。
胡致堂管見
朱子貶辭
綱目采入者。
莫非格言至論
可爲後世法者。
此則淵翁之說。
不可揮斥也。
南塘言理在氣中。
然後爲性
若不形質之中。
則當謂之理。
不當謂之性也。
(塘說止此)塘翁平生差處。
正在一段
若如此說。
則理果懸空獨立之物耶。
朱子曰。
在心喚做性。
在事喚做理。
事非形質而何如。
說天命。
超形器而言。
五常氣質而名。
恐亦是一般病痛
○一陰一陽之謂道。
之者善也。
之者性也。
繼是陽。
成是陰。
形而下之器也。
善是命。
性是性。
形而上之道也。
旣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之者善。
之者性。
則說超時命性。
可以超器言。
說因時命性。
可以因器言。
虛靈理氣妙合也。
從理而言則古今聖凡一也。
從氣而言則須有優劣等差
湖中先輩
發後淑慝子之說。
就氣
質上別論可也。
若夫喜怒哀樂未發之時。
則此心寂然不動而萬理咸備。
程子所謂天然自有之中也。
工夫言則是戒懼致中之地。
氣質融化得盡。
更無一點査滓時節
這裏豈容說發淑慝種子
○天之所以與我。
所謂元亨利貞也。
我之所以爲德。
所謂仁義禮智也。
天地之心。
人之所得爲人者也。
明命繼善
明德成性
○心以德言則曰神明
以氣言則曰神明舍。
不可混說
虛靈不昧
神明變文也。
○神者。
太極妙用也。
惟其氣出入。
故有以氣言時。
○皆自明小註
盧,許二氏說。
學者有力
然傳文本細看來。
却恐不然
傳文只是新民說。
蓋謂克明以下三節
皆是自明己德。
非犯民德上事
臨川說。
得之
大學補傳。
徹首徹尾。
心與相對說下
一句兀子
○補傳效其文體不成者。
一是人之才稟不同
文體不能強同。
二是欲效傳文之簡古
學者依舊未曉。
須更有註釋而後可也。
豈不多事
所以嘗試而止。
仍用自家文章
使粗解文理者讀之便透。
無事費力耳。
鼓山書云
吾心衆物
形而下
全體大用
表裏精粗
形而上
此欲證明德爲氣也。
華翁謂這二句
以氣看時。
字字是氣。
以理看時。
字字是理。
此則以物外更討表裏精粗不得
心外更討全體大用得也
卽此二公之說。
玩其同異得失之歸。
今日說心說德之案。
自有勘斷之路矣。
才說吾心之全體大用
衆物表裏精粗
便包在其中
程子所以物我一理
才明彼卽曉此。
此合內外之道也。
○吾心。
是器也。
纔說全體大用
則此心所指。
卽此理之統領主腦
而非指器而言也。
衆物
是器也。
纔說表裏精粗
則此物所指。
卽此理之實體散殊
而非指器而言也。
若泛言之則心是器也。
全體大用
無獨爲理之理。
物是器也。
表裏精粗
無獨爲理之理。
故曰以理看時。
字字是理。
以氣看時。
字字是氣。
中庸漫錄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章句曰。
道者
天下達道
則天地生物之心。
而人得以生者。
所謂元者。
善之長也。
於此道者
事物當然之理也。
仁則主於吾身之心也。
今謂道卽是理。
而仁却是氣則可乎。
此等處。
仔細看。
章句說仁云。
人身此生理。
自然便有惻怛慈愛之意。
說義云。
分別事理
各有所宜
就理上說
仁就心上說。
何以知之。
生理
理也。
惻怛慈愛之意則心也。
惻怛慈愛之意。
爲之主宰
便會分別此理。
各有所宜則心也。
故仁主於心。
分別此理。
使各有宜心也。
而此卽事而在。
隨心所裁。
自合於宜則。
理之則也。
故義主於理。
此在深玩。
修身道立一節
章句云。
九經之效。
胡雲峯言。
道立
修身之效。
以下
道立之效。
愚謂旣曰九經之效。
則不惑。
尊賢之效。
不㤪。
親親之效。
以下倣胡氏所謂以下道立之效。
恐當別說
○惟天下至聖章句云。
五者之德。
按聰是耳之德。
明是目之德。
睿知是心之德。
寬裕溫柔以下四者。
性之德。
合而言之則明德也。
分而言之則睿知
天君主宰也。
聦明
天君輔弼也。
四德
天君統領也。
則不本末淸濁
天君乘輿也。
分言亦然
乘輿非人君。
人君之所乘。
而史稱人君
乘輿
車駕
至尊不敢指斥而稱其所乘也。
今心之氣。
與心之睿知
雖有道器上下之分。
理氣本不相離
懸空獨立爲理者。
指言是氣。
以名是理。
亦不害於活看也。
尤翁說。
合而言之。
無可疑。
後人就此錯會。
而便以君身爲車輿
則毫釐之差。
千里之謬也。
(聰明睿知
天君輔相
一軆也。
故更不分別
只曰五者之德。
)○惟天下至聖
至故曰配天
陳氏以堯舜當之。
愚謂橫說
則惟堯舜可以當之。
說則仲尼可以當之。
橫說止於一時
竪說亘乎萬世
子思所以上章
必以仲尼說起也。
中庸
始言性命
中言費隱天道
終言不顯篤恭
無聲無臭
宜若高遠玄玅
不可跂及
首章戒懼愼獨
入敎之方。
其下十章之內。
智仁勇
入道之門。
費隱章。
結之以造端夫婦
其下三章說忠
恕。
說所求乎子臣弟友。
以事君親兄長先施於友。
庸行庸言。
相顧慥慥
素位不願。
行遠自邇
二十章
申言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而繼之以親親尊賢知人知天達道達德三知三行三近明善誠身五不措。
二十七章
說尊德性而道問學
又更仔細
末章又申以下學爲己而馴致不顯篤恭
又揭誠之一字
爲徹始徹終用力之地。
這是什麽喫緊爲人
什麽切己工夫
故實心求道者
首下小學工夫
收其放心而養其德性
仍看大學語孟三書
切己理會
次及中庸
則宜無不達之理。
患在初無此心。
讀書不循其序。
對卷意緖
常若有奔追迫逐。
才見皮膚影子便休。
似此氣象規模
猝遇此書。
如何不望洋而駭。
看史雜錄
陳壽武侯不能成功
應變將畧
其所長。
是以成敗
英䧺也。
若短於應變將畧
司馬懿梟䧺
何故挫服如彼耶。
連年動衆
未能成功
以蜀之與魏大小強弱
勢相縣絶
一也。
後主昏闇
時妨專意征伐
也二(二也)。
糧運不繼。
不得伸。
三也。
孔明之過乎。
屯田五丈
粮餉自此無憂
當時大勢
去一司馬懿
則魏可滅矣。
伊川言。
孔明三年無死
必疽背死。
斯言至當
若其徑卒於軍。
則天也。
○陳孔明
管,蕭之亞匹
則是抑之太過
朱黻王佐
才。
伊尹之儔。
則是揚之太過
必如明道言
孔明王佐之心。
而道則未盡。
晦翁
孔明天民之未粹。
方是稱停得當
且如劉璋
謂出於貪。
則固不可
晦翁所謂行盜竊之計。
分明着題語。
伊尹肯爲是否
孟子不曰行一不義
得天不爲乎。
○何晏之徒。
張皇虛無
蕩棄名敎
郭欽江統忠慮
如水投石
中國之投於五胡
滄浪自取也。
此理甚明。
何晏等。
崇好老莊
糟粕六經
足以五胡之亂。
今以經傳笆籬
程朱弁髦
遠夷邪術
詩書禮樂
棄其四維
殄其五典者。
不足以致晉代之禍乎。
○三辭而進。
一揖而退。
古之禮也。
孔子曰。
能以禮讓
爲國何有
不能禮讓爲國
如禮何。
聖人之敎。
雖所當受。
貴讓如此
典謨考之。
自舜讓于德以下
內外諸官。
濟濟相讓
一人王述
豈皆不堪而然哉。
誠以辭讓之禮廢。
爭奪風興
𥚁亂之所由以起也。
然則述言旣堪何讓者。
亦晉人棄六經四維之習也。
坦之但云。
克讓美事
不能克讓所以爲美。
不讓所以爲弊。
則亦不學之過。
而父子之勝負
不能以寸矣。
郭汾陽
窮奢極欲
史氏
則必爲元一流人矣。
功名事業
烏能如彼其盛哉
胡氏之辨之是矣。
然觀其聞楊綰作相宴客
聲樂五分之四。
及見賓客姬妾不離側之事。
則終是人品儉約
味。
史氏因之。
過其辭耳。
孟子食前方丈
侍妾數百。
得志不爲
孔明擇婦
正得醜女。
奉身調度
至不可堪
恁地灑落時。
誰敢以此誣之。
○德宗奉天時
陸宣公
語及亂故。
自克責。
此見困心衡慮
良心發見也。
宣公卽席當云。
果如聖敎
因陳克己正心本源工夫
大人格君之事。
而今能然
止罪羣臣。
以慰上意
良心不得不復蔽。
靦然面目
自居無罪
歸咎於天命耳。
退而瀝血疏陳
理會枝葉者。
豈復深入乎。
此見宣公質美而未聞道處。
釋疑
公元1882年
國太公浮海而西。
淸風子再竄海曲
明年具士正至曰。
外人先生太公邊。
辨之當如何
淸風子笑而應之曰。
世續春秋綱目者。
自有斷案之公。
今何足呶呶
其或朋友講道
不能無惑
則請且畧言之。
凡曰某邊人者。
希覬者而言也。
謝絶功令
而伏於嵁巖
四十年矣。
吾雖不似。
不至陽樂衡泌之飢。
而陰懷墦間之乞矣。
設有是心。
太公私親之尊。
當路之主也。
我則東鄙竆族。
名不入於朝籍
五世矣。
少從師友
誦法孔朱者。
世俗所謂陳腐迂闊
而付之笆籬者矣。
外此而可售者。
自省察。
百無一存矣。
設有附麗之心。
初無攀援之梯。
况其主柄之初。
擧世風靡
以爲當然
而吾獨憂歎於心。
屋下私講。
有曰。
爲國者。
先知
公元1873年
治體
何謂治體
人主恭己南面
主治於上。
大臣
得當第一人
董正百僚
輔治左右
經筵儒臣
輔養君德
臺省諫院
耳目之寄。
其外雖至貴且尊。
不得出位侵職
此之謂治體
是故
瞽瞍大舜之父而未聞干虞之政。
太公高帝之父而未聞干漢之政。
直統父子尙然。
而况私親乎。
朱子言中九經親親之目。
不言任之以事者。
爲其不幸不勝焉。
治之則傷恩。
不治廢法
是以富之貴之
親之厚之
不言任之以事者。
所以親愛保全之也。
我國自光廟以後
宗班。
不得外朝之列者。
聖意盖出於此也。
餘親尙然
而况所生之父有罪
不得治之地乎。
然且干政
國家之福也。
又曰。
私親當路
外戚竊柄
婦寺預政
禍亂之本也。
私親當路
其害尤大。
人君所生之尊。
君臣上下
莫敢誰何
借使善民安。
一時之福。
非所示法後世也。
吾友勉庵崔公所見畧同
癸酉之疏。
及此意。
太公遂失柄矣。
崔公與我學同師友。
不無情迹之疑。
訛言又出。
以爲此疏。
出於吾手。
太公入其言。
憤怒不平之言。
入山中。
使人股栗
而朝夕待誅矣。
若是而謂之太公邊人
不爲識者冷笑乎。
太公釋柄之後
臣隣無狀
所謂治體者。
不講於朝廷之上。
致令兩宮傷恩。
變故層生。
至以
公元1876年
劬勞顧復之親。
因勢傾軋之會。
終始斥洋之辜。
被煽動𥚁亂之名。
誘而驅之。
納之於雪窖之中。
虎口之內。
父子君臣之倫。
天理民彜之大
掃地以盡
而小華臣民
無以立於天地之間矣。
於是歎息痛恨
至於忘寢與食則有之矣。
至若納洋之事。
則是又天翻地覆
人消物盡之會。
國母遭變
私親被拘
初頭之一大驗也。
於是痛哭流涕不足
至欲效石室結項
桐溪剚腹
以遂無訛之願則有之矣。
孟子曰。
能言楊墨者。
聖人之徒也。
朱子於主邊賊邊。
剖判之嚴。
如一兩段
無復依違因仍之意。
華陽夫子
神州陸沉
邪說橫流之時。
以孟朱之義自任
至以身殉之而不悔。
聖賢於斯世。
至誠惻怛
盖有不忍不如是者。
而非自私自利之輩所及知也。
吾以鹵莽之學。
蟣虱之微。
妄竊自附於斯義。
而但韋布無所因。
忽然犯分
朱夫子之所戒也。
故只就松風蘿月之下。
塍苽畦之間。
說與遊從之士。
庶幾救拔若干人物而已
丙子
洪在龜等五十人
相與伏闔。
則擬之於陳東之義。
爲之代製其疏。
又於崔公
貽書而勸之力爭
辛巳
李晩孫等一萬餘人
起於嶺南
而爲陳東之擧。
則又與省齋諸公
貽書奬勉而激厲其餘。
旣而申㰔等。
起於圻內。
洪在鶴等起於關東
則又爲之商確凡百其間
此於三夫子
公元1873年
心法
可幸無罪焉。
况此斥洋之義。
我正廟純廟憲廟天討之大典。
金石舊章
太公不過奉行三聖家法也。
今之君子
以我爲三夫邊人而誅之。
三聖邊人而誅之。
則是摭實定罪也。
於我爲老去光華
謹當舍笑以受之矣。
若曰太公邊人而誅之。
則不識者冷笑
抑亦五尺之童
無不冷笑矣。
士正曰。
是則然矣。
外議有以崔公癸酉之疏。
爲啓今日之禍者。
如何
曰。
不然
崔公之疏。
其心忠矣。
義正矣。
其所治體者。
亦已及之矣。
言私親之不可干政
亦非敢言之士。
不能也。
不合孤引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之說。
而不復就加咀嚼
使聽者
言下曉然
如右言者
此則命辭不嫺之致。
而亦倉卒之間。
無行東里爲之照管而然耳。
若其治體不講於朝廷之上。
止爲奪此予彼。
益煽禍亂之歸。
則豈崔公意慮所及哉。
明倫說
舜之號泣昊天
負罪引慝
初無父母不是之心。
毫分萌作。
自訟其在己者。
冥頑忒甚。
不能奉承親意。
悅豫親心
以至於此。
而不知悛改耳。
不見父母不是
故㤪親之心不萌。
惟訟在己之冥頑
故事親之道益密。
積此誠力
久久不懈
瞽瞍如何允若也。
不以舜之所以事親事親
是有父母不是之心者也。
有父不是之心者。
君子謂之不
子。
何也。
爲其不成子道也。
陳了翁曰。
臣弑其君。
子弑其父。
常始於見其有不是處耳。
爲人子而讀此。
可不悚然於心乎。
鄭莊公遷其母而絶之曰。
不及黃泉
無相見也。
宋光宗與其同惡
不朝重華宮
有疾不省
遭喪不服
二君獨無天性之恩。
良知之發哉。
不見在己之冥頑
常見父母之不是也
豈惟父子
君臣亦然
韓文公羑里之操。
有曰。
臣罪當誅兮。
天王聖明
程子曰。
退之此語。
道得文王之心出來
程子之意。
盖謂文王之心。
自訟不臣
知罪而勉勉補過耳。
不見之不是也
退之之見。
有以及此
所以稱之也。
豳詩言。
孫碩膚
周公之心亦如此
惟知責己自勉
不見成王之不是也
其後文王之囚。
賜弓鈇鉞
使專征伐。
成王追悟周公勤勞王家
金縢之書而泣焉。
因卽出郊而迎之。
不但宜生之賂。
風雷之變耳。
文王周公至誠之感。
有以湊合也。
豈惟君臣
兄弟亦然
王陽明
作象祠記。
以證舜盡友愛之道。
而象亦感化
爲善人。
遺澤足以血食於其國。
求之於理。
合有是矣。
繆肜弟及諸婦
始欲分財異居
數相鬪爭
掩戶自撾。
所以自罪不能修己正家
以至於此。
非專以弟及諸婦爲不是也
及相悔罪
敦睦之行。
則亦由誠意久之感。
一日襲取也。
豈惟兄弟
夫婦亦然
仁顯王后
公元1874年
遜位也。
上不怨所天
下不仇張嬪。
夔夔恭畏
益勉貞靜之德。
甲戌復位
亦由平日德行
孚于上心
是以
奸邪讒佞
雖能螮蝀一時
而因事洞屬。
如日月之更者。
雖至奸。
莫之能蔽也。
豈惟夫婦
朋友亦然
趙淸獻之於周子。
始則信讒。
而終乃大悟曰。
今日乃知周茂叔
重峯之於松江
始信李潑之言。
而謂之無小人
欲與同事
卒與之保合。
而反勸李潑兄弟
勿貳於松江
玄石之於尤翁。
始因太祖徽號異同
大相疑阻
能解惑而尊嚮之。
翁易簀。
服喪三月
是皆反己自修而無㤪。
誠信足以孚感
得遇雨之吉也。
是故
孔子曰。
不㤪天不尤人。
下學而上達。
子之天下
無不皆然。
天子以至於庶人
於此
不可不致終身之力也。
或問此則然矣。
鄭莊公悟穎封人之言。
而母子之懽如初。
宋之光宗
我國之光海。
不能如此
終於失位
此由臣下用誠
不如穎氏乎。
曰。
臣下以是自責自勉可也。
若言事實
則莊公天資稍賢於二君
故遷母之後
所以悔之
封人乘時而入矣。
不然
區區舍肉。
何足得力也。
曾謂光宗趙子直諸公
光海之梧,白沙諸賢。
憂國血忠。
不能穎考叔之委曲而近術也哉
何謂近術。
曰。
子之告君也。
當積其誠意
反復母子天性之重。
劬勞顧復之恩
而引大舜之孝以感之。
然後
公元1063年
庶幾也今不能然
使之掘地及泉
以踐前日之悖。
誓而相遇
是何擧措也。
其亦使人大慚耳。
宋英宗之於濮王
可謂父子乎。
曰。
天無二日
無二王。
人無二本
仁宗旣爲英宗之父。
得以復父濮王也。
程子爲彭中承製疏。
其義已明矣。
朱子亦曰。
旣喚所後父爲父。
不喚所生父爲父。
歐陽修韓琦輩。
所以得罪名敎者也。
嘉靖張璁桂萼
亦然矣。
然則諸父無異乎。
曰。
是則不然也。
私恩不可絶。
程子已言之矣。
溫公於濮王
恩數太薄。
朱子又以譏之矣。
盖以旁支
入承大統正名
所生固當曰伯叔父母
無疑也。
劬勞顧復昊天罔極恩言之。
依舊是父母也。
此理又不可以不深究也。
英宗之立也。
濮王生存
專掘國柄
至於敗亂天下
則處之如何。
曰。
國家之事。
君主之。
大臣佐之。
百官各執其職。
私親所得與也
(后妃外戚
不得干與
是皆出位犯分
)英宗卽位之初。
當明此義。
以爲金石之典。
不待敗亂天下而後處之也。
不幸至於誤國
大臣臺諫
又當詳言正色
勸令釋柄。
英宗當以和氣婉容
喩之於道。
不從起敬起孝。
反復曲盡
甚則號泣而隨之。
又甚則泣告太后
釋位就藩。
不敢陷親於不義
天下危亡
至誠感回。
以致釋柄而不傷天性之恩。
不當設計攘奪
以予姻婭憸小。
相爲仇敵
日往月來
如水益深。
如火益烈。
以致天下之怒。
以召戎狄之患也。
小人交結敵國
誘執濮王
以罪關宗社執言
拘幽雪窖之中。
坎窞之內。
英宗如之何
曰。
是則濮王有罪
不當言也。
瞽瞍殺人而被執。
則舜當竊負而逃矣。
當是時。
豈計吾親之有罪無罪乎。
執拘吾親者。
臯陶也。
乃嚮所謂如水益深如火益烈者。
爲之謀而致之然耳。
非盡濮王之罪也。
此於英宗必報之讎也。
人臣事君。
公門可下也。
路馬可式也。
况於君父所生之尊。
誘致他國而拘辱之。
不小顧忌
只此一事
已是無君之心。
而霜冰之漸。
不可長也。
不幸不能防之於未然
濮王一人窞窖。
則爲英宗者。
頓足叫苦
忘寢與食。
忘死與生。
所以反親而復讎
不可一日緩也。
又何疑焉。
濮王被拘
英宗君臣得失如何
而爲斷案之正也。
曰。
英宗父母不是者也。
見其不是
而無慕親之心則無說矣。
其在諸臣。
則吾固曰公門可下也。
路馬可式也。
仁宗無子而老。
國家危急存亡之秋也。
幸而濮王篤生英宗
以承藝祖之大統。
其功何如也。
設令罪關宗社
盡如彼言。
周禮八議之說。
功績(一作贖)罪之義。
炳如日星
顧乃揮之不省
敢行胷臆乎。
是知視君父所生
不如公門路馬也。
以此馴致
則雖北面之地。
苟於已有關利害
將復何憚而不犯哉。
孔子文言
戒辨之不早
慮患深矣。
嗚呼
子之倫。
掃地無餘。
君臣之義。
兀然獨存。
古今天下
有是理否乎。
吁。
可畏也。
嗚呼
學不講而道不明。
人欲橫流之𥚁。
乃至於此極。
吁。
可畏也。
三綱五常志感
公元1874年
柳處士穉程三綱五常說。
大有功於窮陰無陽之世。
胡忠簡封事之比也。
世有吳師古一流人。
正當鋟梓而布之四方也。
仍有所感焉。
佛氏之禍天下
至今千有餘年而不熄。
洪水猛獸爲禍於一時之比也。
其說心說性。
精微差可
勿言
只如出家入山
遺君親。
兄弟
夫婦
朋友
甚至喪母之偈。
有憶曾寄宿婆家之語。
則是索性禽獸
無復人理
不待敎而誅者也。
雖然
亦未至於仇之也。
西洋之敎。
至有肉身父母君長仇之說。
則不但非佛氏之比。
禽獸
不至於此也。
白日大都
樂爲倀鬼者。
不可言
其或以儒自名者。
陽擠陰助
詆排節義
使一世之人。
不得開口出氣
則其罪上通于天矣。
噫。
才賊也。
可捉也可恕。
朱子謂之賊邊人
顯排主人邊人
欲以取媚倀鬼者乎。
王者起。
其制刑論辟。
如何也。
又按孔子言殷因於夏禮
周因殷禮者。
何謂也。
三綱五常
天經地緯
生民之彜。
不能改乎
不能改乎殷。
竆天地亘萬世
因而不可革者也。
其言所損益
不過制度文爲。
久而
公元1869年
弊生。
則損其過。
益其不及
與時宜之使所者。
不壞耳。
仇視大倫
蹴踏名敎
以爲洋人地者。
乃敢肆然以令於國中曰。
孔子聖之時者也。
使孔子於今世。
必主西敎云爾
則天下之事。
無所難矣。
後賢宗師先聖
解釋經訓
一語不得聖人本意
程朱猶且病之。
白地矯誣先聖
布命于國人乎。
己巳奸黨
譏侮子之語。
試士之題。
而揭於聖殿之下。
尤翁以爲大故痛斥
况以淫辭矯誣之乎。
此輩尊奉洋敎
沴滅聖道
旣出於至誠
則其於孔子
尙復何憚。
而爲引重之資也。
豈亦同於契丹文宣王之戲也歟
知天命不畏
則侮聖人無所不至矣。
吁。
可痛也。
九容九思書贈學卿
九容九思
四勿三省
宜揭之座側。
朝夕顧諟
實心服膚(一作膺)。
少間
見得力不淺也。
因又有一言焉。
在昔節孝徐先生
初見安定胡先生
退。
頭容少偏。
安定厲聲云頭容直。
徐因自思不獨頭容直。
心亦要直也。
自此不敢邪心
此說。
朱子取入小學外篇矣。
頭目手足之類。
各是一體
直端恭重之類。
各是一事
至於心。
所以主宰此身。
百體之總。
萬事之本也。
心有不存馳騖邪逕
一身無主
百體不檢
萬事失當
其所繫尤大。
節孝所以因此推彼。
夙夜儆戒者也。
於是
中有所主
非僻不干德行聚矣。
今之學
者。
先生長者
一有檢責
包藏慍怒者。
有之矣。
周遮分疏者。
有之矣。
黽勉順受
退則如故者。
有之矣。
能隨聞而改之者
盖亦寡矣。
誰能因此推彼。
而得其要領
下工夫
節孝之爲哉。
所謂從先生長者。
不見其進。
終於鄕里愚氓而已
學卿旣揭諸訓於座側矣。
更以節孝爲法而以今人爲戒
今日諄諄
免強聒之歸矣
書贈具士正(中植)
今之學者
自強不息
天行之健。
未敢望。
一日之間。
經訓講義理。
點檢身心之時多。
出入說話
脫畧拘檢之時少。
如此積習
使多者。
日增而多。
少者。
日減而少。
亦須有進。
盖此邊爲主
彼邊爲賓
日往月來
好消息
反是而此爲賓
彼邊爲主
到得老大
只是這樣子。
學問進退
只爭箇誠僞
若先生長檢責時。
黽勉樣子
不照管時。
還他前日伎倆
恁地成習
更有何說。
厚重
忠信
勝己
過則勿憚改。
四者。
缺一不成爲學
然四者之中。
忠信爲本。
人不忠信
動皆虛僞
欲做三件工夫
北轅而適越。
有甚可望
學者許多病痛
雖皆可悶。
若能實心向學
義理進處。
此病有漸次消除之理。
惟是染俗深痼時。
學問上事
都無實心
師友箴訓
如水投石
不可相入
這樣病痛
華扁
無下手處。
誠意
八條一目
其實
小大學工夫。
盖不誠無物
古今天下
有以虛僞些子物事者否。
天下之理。
至實無僞
故人本心
至實無僞
本心易流。
萬理難竆。
存得此心。
不令流放
明得此理而不令蔽障
一線爲人底路。
子舍乎此。
前後左右
坑坎也。
如何夙夜敬畏
眞實向前
故自堯舜
以至程朱
揭止萬古一箇敬字。
應事接物
只要合理
不要用智
用智動不動譎詐
怎生得誠。
如此者。
雖致九合一匡之功。
孔門尺童之所羞稱。
徇俗用智所就者。
豈是大小大事乎。
此是心術大病
切宜猛省痛治
不可些子根柢也。
具士正臨發。
又以七條餘意申贈。
學問
是人大事
不可悠泛疏脫
而儒俗之辨。
最爲切要
一箇是君子路逕。
一箇小人路逕
容貌辭氣
出入動息之間。
方寸誠僞向背
已不可掩也。
程子曰。
制於外。
所以其中
言行容止之間。
喜肖俗套
內之心術
有不受病者乎。
况乎儒者
則無觀善講習之誠。
俗客則有追逐親密之態。
儒者之言。
如風過耳
時或瞌睡
俗客之言。
油然喜悅
酬酌如響。
習以成性
少間
全身化爲流俗
豈不爲君子之棄乎。
○尤翁嘗病尹美村。
吉甫
學問義理則生。
人情時態則熟。
其流必爲鄕原矣。
村後
狼狽
只此爲祟。
深戒也。
○內而心術
外而容貌辭氣
交遊追逐
出謀措事。
儒者家規
武弁氣習
有時輩家樣子
市井樣子
道不同。
不可相混
不可通用
猶薰之與蕕。
冰之與炭。
不可同器而藏也。
士夫律身
當以禮法拘檢
豈宜從俗取便
平時不可擺脫
况今擧世淪於洋俗之日。
漫無拘檢
取便宜。
幾何不與之俱化也。
擊蒙要訣
喫緊爲人處。
正在舊習一章
舊習
不能周察而痛革之。
動不動磨驢踏跡。
更無可說。
書贈朴丱弘錫
長興朴丱弘錫。
學於同郡宋致承斯文
宋君訪余智島謫舍。
留數日。
相與其所聞。
朴丱隨行至島。
隅坐而聽之。
將別。
宋君爲之請贈言
朴丱之所受於師者。
古昔聖賢茶飯也。
何待老夫架疊也。
無已則有一言焉。
吾聞宋君欲授丱以小學之書。
而丱又手寫擊蒙要訣
盖聞朱子之訓。
修身大法
小學之書備矣
爲學之初。
不先講習於此
無以收其放心
養其德性
而爲大學基址
至若擊蒙要訣
先生所著。
以爲小學輿衛者也。
噫。
今世之士。
孰不讀聖賢之書也。
惟其小學之事。
初不致力
是以涵養本源
造成坏墣之實。
而所學不過口耳之末流
征利資斧
猝値蹄跡。
一交混入
無以自拔
可勝歎哉。
今朴丱年及弱冠
多誦經史子集
博求前言往行則善矣。
所恨者。
小學之序。
無本不能自達於其大者
爲師者雖欲無忉忉得乎。
朱子大學或問
失序之士。
懇懇追補爲言
至於我東寒暄先生
服膺於此
年晩猶以小學童子自居
涵養純熟
根本深固
然後循序以進乎其大。
一傳而得靜庵先生
以爲東之祖。
石室先生雖非專功性理學者
然亦知士學之當以小學爲本。
故少而讀之。
至於五百遍。
不啻如泥爛熟矣。
所以治心立身
行之家族
施之當世者。
悉出於此矣。
及至天地翻覆之會。
爲能推明春秋扶植綱常
而爲洪河砥柱
則又其明效大驗也。
願朴丱。
師長所敎。
俛首講習
而參之以擊蒙要訣
其實有得力。
然後更就四書近思,經,禮,史冊
悉照其讀書次第
年歲之功。
則所學皆爲己之事。
庶乎免於凌節躐等鹵莽畔道歸矣
書贈文範
君文範。
遠入智洲。
信宿晤語
風義篤厚
間問用心行己之要。
余笑小學四子近思之書。
其說詳矣。
子歸而求之可矣。
何用問人。
何用別立話頭也。
文範旣去。
追念一言以蔽之者。
孔子先聖也。
朱子後聖也。
宋子朱子一人也。
言定我欺也。
孔子曰。
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
而免。
朱子臨簀而授門人
有曰。
凡事審求其是。
决去其非。
積累日久
自然心與理一。
無邪曲。
天地萬物
聖人萬事
而已矣。
宋子亦以此提示後進
不啻反復丁寧
今見於大全集。
可考而知也。
文範就此三夫子之訓。
對同勘合小學四子近思之言。
實見一揆同符矣。
因是以爲畢生家計
用心行己
不異古人矣。
雖然
楚人證父之直。
夫子惡之。
史魚之如矢。
不以子之道許之。
何也。
爲其無講學之功。
任氣質之用。
則理有所不明。
心有所不養。
所謂直者。
反離於道矣。
史魚之賢。
猶有所憾。
况其下者乎。
朱子所謂審求决去
卽合竆理實踐兩事爲言也。
文範
主敬存心
而於學問思辨之功。
平生之力。
庶乎不差矣。
南遷記畧
公元1876年
丙子通商洋倭之初。
同社後輩
欲伏闔而爭之。
稟於省齋穉程。
柳公可之
時余在檗山
校新刊華西先生雅言
柳公走人通報
面商可否
余見無異同
故便卽還家
漢浦諸子皆會。
乃商定凡百。
爲之製疏。
此洪在龜等五十人
伏闔之初事也。
發程之初。
余抵書崔勉菴贊謙
勸之。
言宋來根。
以致崔公
慨然而起。
用禹易東趙重峯故事
持斧伏闕
崔公竄絶島之所由也。
於是
朝貴
公元1881年
訾謗萃余。
柳公則不謄於唇舌矣。
崔公旣竄。
洪在龜等痛哭掇還。
而余與柳公
入居加陵山中。
密邇朝宗皇壇。
逍遙玉溪九曲
以爲終焉計
而余又於客位
書揭不納服洋人執策請業之意。
則此說亦播。
唇舌益添矣。
至辛巳
嶺儒萬人
瀝血抗章
而嶺之西人
一人與者。
識者寒心
而圻儒冀永,李行逵等。
踵嶺儒而起。
嘉陵儒生當隷疏下。
盤纏計窮。
邪說紛聒。
以此遷延日子
柳公李晩讀秀直至
讀言。
伏闔。
衆心衆力
歸一然後可及
吾輩只合貽書於彼。
褒其已然
勉其方來
如此則恐當爲激厲四方之助也。
柳公以爲然。
余云萬一圻疏不成
只此亦賢於已也。
明日
信齋景茂之座。
柳公又發此說。
座中皆唯唯
以質於余。
余曰。
僉見同矣。
何異焉。
作書
錢物
柳公在座若干人。
着名於其下。
明日發行
少輩五六人從之入城。
李晩孫承批退歸
而疏下。
祖榮等。
繼之被拘刑曹
李晩惡名四出
少輩信之。
持書與錢。
徑出城門而還
讀止之不聽
獨詣刑曹
見金祖榮
所以來之意。
袖中書稿。
金與嶺儒同座者。
五十餘人
環讀致謝
各自傳寫
於是
諸人之名遂匿。
而布之京中
上自貴權
下及韋布
凡以西人爲名者。
莫不怒罵汹汹
若禍起朝夕矣。
旣而李晩孫。
幾死鞠庭。
安置絶島
盖李之惡
公元1880年
名。
本無事實
而出於時輩之捏造
要以解散疏下之人者也。
觀批辭。
旣以斥邪衛正爲敎。
而朝中噂沓
繼有嚴鞫遠竄之擧。
時輩情狀
可知矣。
余之厚受齽齘
不亦宜乎
旣而李行逵之起。
往復商確之跡。
申㰔之起亦然
而洪在鶴。
又率關東之士。
與圻湖諸生
齊進守闕
則洪君又在龜之弟。
平日從學之人。
疏中所論。
大槩出於尋常講論之緖餘。
不但至此商確凡百而已
時輩懷欲殺之心。
委官問其根柢於洪君。
洪君一言不及
則莫可下手矣。
及洪君刑死。
汲汲然嗾諫長李源逸等。
執書中辭意。
藏頭含尾。
勒成罪案
欲施極典
而賴上恩德。
止於竄殛
則又所謂伯寮如命何者也。
仍記庚辰之薦。
余與柳公
同入金輔鉉之剡。
至余就獄。
金以誤薦匪人
自訟於閔台鎬之座。
而不知何人。
前此分疏柳公於閔曰投書
金某之事也。
初嘗苦諫
金某怒。
甚至相絶
師事之地。
不免黽勉着啣。
而實非其志也。
時輩信之。
故至是。
雖有呈狀同罪之擧。
時議不怒。
以爲賢矣。
故余旣安置於此
柳公則陞六品職。
至內外臺
不料公實同罪狀。
不料入深山而不受命
終至陳情之疏。
盡言不諱如彼耳。
終始事狀
恐久而䵝昧。
手錄藏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