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庵先生别集卷之十 (自动笺注)
重菴先生別集卷之十
 附錄
  
行狀
  本貫忠淸道淸風府
  高祖鼎明。
通德郞。
豐壤趙氏孺人
 徐氏孺人
  曾祖
故不仕。
密陽朴氏孺人
  祖道弘。
故不仕。
鎭川宋氏孺人
  考聖養。
故不仕。
長水黃氏孺人
學生瑾。
公元1819年
先生諱平默
字稺章
重庵
其自號也。
鮮之風人
淸風之金。
新羅之後
高麗時。
侍中淸風府院君諱大猷
是爲金之鼻祖
其後簪纓奕世
至我 中廟際。
大司成淨友堂湜。
靜庵趙先生光祖
首倡性理之學。
堯舜君民自任
己卯
北門之禍。
 贈左贊謚文毅
先生
九世祖。
德公以上
蔭官相承
先生以 純祖己卯秋九月六日戌時
生於抱川治之西南雨村村舍
降時。
有夢龍夢虎之異。
四歲能聽長者所誦。
尙書孟子賈誼治安等書。
不錯一字
說與文義
又皆誦傳不差
大父生公
異之
五歲
千文
旬日音訓句讀
悉能誦念
上學以後
嬉戲
書冊間事
祈寒暑雨
不知休息
七歲
大父學生公患阿睹
不能授書。
仍就塾師周衣李先生敬卨。
少微
通鑑
把筆作文
不由敎課。
能辨男女
絶遠巫覡
十一歲。
大父生公沒。
先是
大父命。
喪禮備要
是凡送終之事。
助長者。
十三歲。
已通小學四子詩經
嘗書座側曰。
伊尹之所志。
學顔淵之所學。
此兩語。
終身服膺
可也。
又曰。
金糓不殖
非家之災也。
飢寒到骨。
非身之厄也。
出於金糓
恒生於飽煖。
謀食不謀道故也。
謀道則天理長。
長之至也。
君臣臣父父子子。
謀食人欲長。
長之至也。
可以弑父。
可以弑君。
可畏也已
盖其終身立之綱領意思。
已備於是矣。
癸巳
李先生沒。
加麻以喪之。
葬而除之。
歲首拜省其墓以爲常。
丙申
先考生公
遘癘以歿。
至貧之地。
外人不通
附身附棺。
自多踈闕。
先生以是歿身之恨。
是歲八月
監試
鄕風賣文受錢。
救窮殖産者甚衆。
長老一人勸之曰。
京裏一士夫。
聞汝文名而求之。
若匿身泮村。
應副外場
則可得五六千錢。
歸葬而翁矣。
先生泣而辭曰。
法一也。
辱身二也。
不行喪三也。
不忍爲也。
彊之甚。
終不聽。
服闋
成侯近壽。
爲抱川縣監。
鄕士
月輪會于書院鄕校
朱子書。
先生學於周衣先生
科文之外。
有古所謂文章者矣。
至是因成侯科率
奮發大志
交當有識之士。
李處士
經歷冕輔。
源源追逐
壬寅
以書贄。
華西先生恒老於檗山
山洪
直弼於玄石
李先生
委身以事之。
乙巳
奉老移寓于楊根之潛湖。
參判榮五。
臺官論事。
忤時貴。
廢處楊根。
從遊檗山
令子孫就而講學
又家力頗饒。
有古八厨之風。
至是請先生同隣而居。
先生從之。
而華翁及園李公。
贊其事。
自是以後
謝絶科場
一意古道
省齋柳公重敎
參判之出系孫也。
年未成童。
挾冊相從
先生訓迪
柳公先入矣。
戊申
撤歸抱川。
庚戌
諸友
四郡山水
寧越而還
辛亥
遭割半之哀。
先生兄弟相依
力農讀書
仰事俯育
講明道義矣。
旣割其半。
形影相吊
奉上接下。
全無其策。
自是每爲往敎之師。
勉齋之爲。
賓主相得
自古以爲難。
壬子
山洪公卒
心喪五月
後遇忌日
設位而哭。
癸丑
盡室入春川之新川
族人命善,秉善諸人
敎授後進
華西先生閭塾講規。
講會
蓋諸金。
淫泆凶悖
不齒士類者也。
先生始初相宅也。
漠然不知。
而只依金之從姪益成(益成甲申綾收)之指導
搬移之初。
諸金稍革舊面。
士夫家貌樣矣。
居數歲。
厭倦之意。
做出無根謊說凌踏之。
其所由來
一朝一夕之故。
先生自初雖微見其幾。
無可往之地。
久後事象宣露
而尤轉動不得
橫逆之來。
每以溫言慰解
孟子自反之訓。
服行之符。
以挨過時日矣。
丙辰七月
秉善母子肆凶誣。
公元1856年
紀極
撞破門戶
凌辱祠板。
詬罵萱闈
遂卽日。
權奉祠板於表弟成近仁而強之家。
而強盖欲相依講學
搬來不久
而數間矮屋
無以容身
內挾戶則居民
皆畏金之威毒。
不敢有許之者
露處槐林之下。
環席以爲障。
凡四十餘日。
秉善盡奪其稼。
以與舘客兪致龍。
兪亦於謀逐先生
有功焉者也。
先生編次近思附註
患難之中。
亦不撤焉。
至是斷手槐林之下。
厲志勤力
夷險如一
如此
初。
先君諱昌燮。
先生所居二十里而近。
先生名。
哀疚之中。
拔例訪至而定交矣。
至是聞變大驚。
力爲鄕人
伸其寃枉
與同里居崔寅,金富淳諸人
盡力經理設舘
迎接三川之江上。
不肖兄弟
委身以事之。
戊午
先君沒。
先生倚仗之地。
明年
盡室寓加平之懷山中。
明年
移寓栗里韓,宋二氏之塾。
癸亥。
移寓華陽朴夔祐景胃之塾。
歲秋
移寓加邑重植景茂之塾。
甲子
又移華陽
丙寅。
獨子基朋。
以㬥疾死。
時上有七耋老母。
下有新來孀婦
情景悲慘
目不忍見
先生自寬抑。
以上而下諭。
人皆難之。
歲春
移寓於楊根之大谷
九月
洋賊入。
甚急
華西先生
輿疾奔問。
而同副承旨 新命適至。
華翁命駕促發。
先生省齋柳公
從之行。
與同周旋
十月
賊退。
華翁留疏東出
戊辰
華西先生喪。
白巾環絰成服
公元1858年
三年
定諸執事
以治其喪。
綱擧目張
如意整理
練喪亦如之。
以時省掃。
忌日設位擧哀
以終其身。
先生門孤族單。
基朋無後以沒。
立漣川宗人基 之子善。
以爲後。
已聞官而定奪矣。
華翁葬畢。
抱之以歸。
蓋其敦睦
不言可知
先生學問道德有以動得。
亦可見矣。
庚午
華翁喪畢。
築臺習飮禮。
諸生在處效則。
士風菀然之望。
當路忌齕不已
世道艱險
可知也。
自大院君應當以後
先賢俎豆之所。
始則辨有額無額。
無額者毁之。
至是又辨單設疊設。
疊設者毁之。
先生以爲大賢俎豆之所。
政宜一番就設。
遍拜畿邑書院
設行講會
習行飮禮而還
癸酉
內艱
哀毁踰禮
旁人不敢仰視
語及輒嗚咽不成聲。
以終三年
人之言曰泣血三年
未嘗見齒
先生之謂矣。
客地山地之可葬者。
於嘉陵之蘆鞭山中
七十里喪路。
艱辛運柩而致之。
始有天水之違行矣。
至無事返虞。
是皆先生義理之感於人而然矣。
歲冬
 朝廷除勉庵崔公益鉉以同副承旨而召之。
崔公辭疏。
彜倫斁喪等語。
專書先生
問再疏宜言。
是時。
私親當國十年
勢炎薰灸。
逆天亂倫
民病國。
無所不至
而滿朝奔走承順
爲其皁隷僕役
先生深憂永歎以爲天下國家者。
當先定其治體
人主昭明德。
恭己南面
主治於上。
公元1874年
董正百僚
輔治左右
其外
雖親且尊。
不得出位干涉
此之謂治體
是故
瞽瞍不干舜政。
太公不與漢事
直統之地尙然
私親乎。
婦寺當國
外戚執柄
私親專權
足以亡人之國
私親禍尤甚。
人主所生之地。
雖有通天之惡。
人主不得施刑法故也。
政使政善民安。
致治一時
實啓萬世之弊。
不可以爲訓。
况其不學無識
恣行胷臆
無術而制之。
則 宗社不知稅駕之所。
憂歎於燕閒之時。
講說朋友之間。
不啻重言而復說矣。
崔公書適至。
先生答書。
正治體爲大義
繼言 皇廟之罷。
書院之撤。
胡錢之恣行
鬼神出後等數件事。
正治體之論。
未合於言。
有序之義。
未之及焉。
門人基一。
熟問先生正治體之論而深信之。
於治疏之際。
從傍贊助
其外又有多少贊者
疏撤。
大臣聯箚。
三司交章
崔公荐棘濟州
而禍將及於先
人多爲先生懼。
先生逌然不以爲意也。
甲戌秋
回祿之災。
書籍什物
焚燼殆盡
遂權接于漢浦書社
稍稍定基而奠業焉。
丙子
倭人爲洋胡前導
要盟於我。
我欲聽之。
聽之則天翻地覆
人消物盡之在卽矣。
先是
省齋柳公
謁見全齋任公憲晦。
語及儒生伏闔事。
全齋一切以不干涉
斷定以爲未嫁女子
不當夫家得失
省齋問只錄名而不進身如何
全齋亦不可曰。
名出
便是身出也。
省齋惑之。
先生不可曰。
如使 朝家
洋人和。
儒生噤無一言可乎。
有欲叫闕爭之。
而我乃以未嫁女爲諉而不參其間
無乃與洋爲一邊
而與斥洋者爲反對乎。
决知其爲邪說也。
至是尹貞求,重岳諸人
首發伏闔之論。
仍以質之先生
先生曰。
未嫁處子
不當夫家得失固也。
至如大關繫處。
朱子許舘職學官言事
舘職學官之與韋布
有何分別之有哉。
以我國言
退溪尤庵先生
大關國家安危之地。
許儒論列
未嘗出位犯分拒之。
今日之事。
有何疑。
因諸請。
草疏
畧曰。
論語曰。
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
於時得失
未嘗敢容一喙也。
玆者。
倭人爲洋賊之嚮導
逼境以要盟
而 廟謨只見其影。
不察其形。
解弛防嚴。
開門納賊。
如是也。
臣等將見朝夕之間。
禮樂淪於糞壤
人類化爲禽獸
張子作西銘以爲
乾稱父坤稱母。
吾君是宗子
大臣家相
㷀獨鱞寡
兄弟之無告者也。
同是一家天倫
則其有顚覆患者
安得恝然忘情乎。
是故
國家存亡之地。
朱夫子以爲韋布
有可言之義。
顔子陋巷匹夫也。
孔子不幸匡人之害。
朱子以爲顔子當上天王
請討以復讎
倭人洋人倀鬼
導洋賊而得志於我境。
則是孟子所謂率獸食人者。
孔子道消滅而無存矣。
夫以孔
七尺之軀而已
遇害匡人
爲其徒者。
當出位告君而聲討
孔子萬世之道。
遇消於洋賊。
其重不但七尺之軀而已
則爲孔子之徒者。
安忍痛憤忿疾明目張膽
號訴於吾 君哉。
又曰。
倭人情迹
前後頓異。
前日之倭。
隣國也。
今日之倭。
冦賊也。
何以冦賊也。
以其爲洋賊之前導也。
何以前導也。
倭人洋人同心一體
恣行中國
年前北啓。
有法美二國。
與倭幷出之說。
倭人之來。
所乘者洋舶。
所用洋砲
今月入 啓之北咨
丙寅來逼江都之洋賊。
喚做年來脅我之倭人
則其改頭幻面。
眞洋賊之情狀云云
又曰。
內中而外夷狄
天地常經
文敎而奮武威
帝王大法
故凡以禮義立國
冠冕成俗者。
不當夷狄通好
况今洋賊。
夷狄之最醜者。
人形雖具。
直是禽獸耳。
且其奇技淫巧
妖術邪敎
所以眩人之速。
陷人之深。
毒箭一入人膚。
全體爲之潰爛
鴆酒近人口。
百脉爲之震盪
肆我 純祖大王
於此
盖嘗深惡而痛疾
凡彼類之混處我土及我人浸染洋敎者。
一以大辟處之。
 憲宗大王善繼善述
凡入譏詗。
不少容貸
是以
孔道興行
彜倫丕敍。
逮至丙寅辛未
彼舶突逼我境。
擧國汹懼
若不保朝夕。
而 殿下克紹 二聖家法
戰守誅鋤之外。
了無他意
卒令賊船狼狽退去
匝域含生
莫不欣聳。
天地窮陰
而我東一隅
碩果不食
 聖明之力也。
雖謂之有辭天下後世
可也。
今倭使之來請修舊好
我欲聽之。
驟而觀之。
疑若無害。
倭人洋賊。
締結交通
腸肚相連
如右所陳。
盖洋賊之於我國。
通好交易
欲充財帛婦女無厭之欲。
是其至誠所在也。
一許通好
乘時而逞。
接迹而至。
自然如衝砥柱呂梁而到海矣。
其勢不得不一任橫恣
則三千里 太祖故國
盡脫其土皮。
五百年孔孟禮義
一淪於荊榛矣。
不亦慘乎。
且 殿下一身
高拱於廣廈細氊之上。
而享富貴之樂者。
寧可不知其故耶。
殿下之臣。
昂昂於其位。
呼唱道路
萬姓恭敬畏憚而莫之敢犯者。
何故耶。
豈皆以親戚子弟而然耶。
誠以孔孟之道
傳之程朱
我朝 祖宗
先正大儒
傳授修明
使斯民興於禮義
平居則知尊君親上之道。
有事則貴伏節死義之忠。
所以君臣之間。
高枕安寢而無一朝土崩之患也。
今若被倭船所瞞。
與之和好開門納洋。
日後邪敎充滿中外者。
 殿下之力。
不得以禁之矣。
臣民之入於邪敎者。
遺親後君。
非復 殿下臣民矣。
抵死不入於此者。
將疾視 君父
無復恭敬愛戴之念矣。
於是
失志不逞之輩。
假托義理
提戈一呼
蜂起雲屯
陷城犯闕
則雖下 哀痛之敎於四方
一人皆爲 殿下死者
矣。
 殿下欲享南面之樂。
其可得乎。
今日大臣九卿以下
全軀妻子無虞
其可得乎。
况乎孔道滅熄
化爲禽獸
不但國家存亡之事而已乎。
又曰。
至於內修之方。
則鍊士卒府庫
安民業固邊備
四者是倉猝御侮急務
申嚴洋物之禁。
又其㝡急而至切者也。
不但竭民之財。
蠱民之志。
甚於此。
我將責義於彼。
不可先正其在我者也。
伏願 聖明
亟降嚴旨
布告域內
內自 宮禁
外至民間
凡繫洋物。
一切搜聚。
燒之通衢
以示痛絶之意。
只此足以拒洋賊於萬里也。
又曰。
天高地下
人生其間
始終生成者。
以其有道也。
故有天下者。
當以道治天下
一有不幸
則以天下殉道
有國者。
當以道治國。
一有不幸
則以國殉道
有家者。
當以道治家。
一有不幸
則以家殉道
有身者。
當以道治身。
一有不幸
則以身殉道。
貫天亘古今。
不易正理也。
今於大道存亡
成敗爲說者。
其亦昏惑甚者也。
自古殉道爲心者。
天助人順。
終得其全。
苟全爲心者。
象叛親離。
反以速禍
詩書以下
斑斑可考也。
豈可以不察乎。
又致書於前參判崔公益鉉言。
陳疏命意
使之守闕以爭。
於是
崔公黑山島而和事决。
諸生相率而退。
先生痛恨無已
乃致書於前大司憲公憲晦。
使之言曰。
洋冦五六舶。
改頭幻面。
稱以倭人
脅我大
邦。
我以地方千里
鑄山煑海之饒。
湯池金城之險。
有功齒願戰之衆。
而公然畏㥘。
惟令是從。
使衣冠淪於禽獸
赤子爲魚肉。
彼蒼者天。
曷有其極。
又曰。
年前執事
連被寵眷
國望有言
而平默獨以括囊塞兌爲是
也則區區長者慮與前相反
何也。
道之所貴者中。
中之所貴者權。
故曰無適無莫
義之與比。
又曰。
隨時變易
從道也。
自今以後
如有除拜 諭召之寵。
須忤 朝廷
使之厭斁踈外
得以遂其永矢自靖之願。
而少免貴焉之耻也。
又曰。
卽接鄭君祚書。
執事欲陳疏。
而居在遠鄕
傳聞易訛。
不敢遽决。
姑待的報云。
不識有之否。
若然者。
執事當與崔台衆流砥柱
有辭天下萬世矣。
萬一回天
則是救 宗國顚覆之禍。
西人家數朝夕網打之禍。
救潭華諸賢凌踏垢衊之禍。
百世大功也。
和之後。
賊徒盡歡而退。
重來責信
期限不遠。
 朝廷西人
擧皆曰此倭人洋人
豈可以瞞過尺童乎。
果使日本胎生
有大不然者。
孟子曰。
服桀之服。
誦桀之言。
行桀之行。
是桀而已矣。
今服洋人之服。
洋人之船。
洋人之砲。
而謂之倭而非洋。
於理近乎否乎。
如家煥若鍾鍾三之輩。
我人也。
洋人也。
 國家誅而不以聽。
以所習者洋敎也。
黑田森山茂。
亦豈以異哉。
今賊已撤歸。
驟而觀之。
若言之無益。
然妄
意可言之幾。
正在今日
若自 上脫開悟
凡 宮禁之內。
所儲洋物。
不問大小緊歇。
一切搜出。
燒之通衢
警示朝廷閭巷
以及外方
頒令中外
 嚴禁洋物之交易
一有犯者。
大臣貴近
明示置之大辟
不少容貸之意。
之如金石
不爲邪說所撓。
賊船復來。
詰責渝盟
則我當應之曰。
貴國日本也。
故已許通商矣。
洋人之禁不往來
洋物之禁不交易
是敝邦之家法也。
二者初不相妨
貴國詰責
不亦異乎云爾
名正言順
可以折彼之氣矣。
若慮彼賊。
因此狠怒躁躙。
而吾之內潰
無以抵當則不然。
夫師則直爲壯。
曲爲老。
勢則我爲主
彼爲客。
一邊
急召中外砲手
防其海口要衝之地。
絶其樵汲糧食之路。
則雖百艘蔽海而來
其實無如之何
以此意。
丁寧反覆
幸有當上心。
則繼請 召用崔台
屛黜主和諸奸。
以解四方怨怒
又其切急之務也。
任公不能用。
先生戒門杜門自靖
以見先師地下
盖是時朴珪壽李裕元
原任大臣
開舘通商之議。
李最應。
以時大臣
可否進退
唯朴言是從。
申櫶大官
與倭相接江華
而定爲約條。
金綺秀以修信使
往來彼國。
結爲兄弟
其餘金相炳始,金相炳德,宋相近洙,金相炳國,洪淳穆閔尙書台鎬,奎鎬。
噤口無言。
袖手傍觀
以推波而助之瀾。
縱風而止之燎而已
於全
任公
則自 上恩絡繹
視之同室之人。
任公而又默其口。
又袖其手。
自揀於時邊之人。
則是與倭而同其伸。
與洋而同其伸。
雖謂之不與聞其事。
人孰肯信之哉。
且 朝廷主和諸人
皆氣豪意健。
以爲能事
稍辨菽麥之人。
則皆心喪氣沮
不敢開口而言其非。
見惡於主邊之人。
見媚於賊邊之黨。
究竟成就
歸於何所耶。
任公能有言。
草茅寒士
任公語默者。
將言之矣。
朝士之在可東可西之間者
將言之矣。
宰相執政之在可東可西之間者
亦必决意而言之矣。
任公不可
儒生不可
道儒生皆曰不可
堂上堂下之朝士皆不可
宰執侍從皆曰不可
 上意安知不動得十之七八乎。
主和諸臣之氣。
安知不沮抑得十之七八乎。
 上意能動得十之七八。
主和諸臣之氣。
果能沮抑得十之七八。
時事安知不有庶幾之望哉。
所以先生之於任公
勸之勤而言之切如此
任公一向牢拒而不納。
豈非命乎。
自是以後
湖中士論
擧皆以和倭和洋爲薄物細故
 輦底士論
擧皆以和倭和洋。
薄物細故
乃若任公脚下諸人
則每以捐身斥倭。
捐身斥洋。
犯分傷勇之歸。
所以一國之內。
莫非詖淫邪遁之說。
而爲倭洋人地。
豈不痛哉。
盖於甲戌之歲。
 元子誕生而 坤宮疑大院君意在於完和君某。
爭其權。
乙亥
 元子方二歲而直冊爲 世子
李裕元北京
以圖封冊
繼以嚴敎以督其後
淸人每以年幼諉之。
或以完和言之。
大恐。
不知所爲
倭人花房義質。
有寵於太后
多所干預權柄
相知之。
于義質。
質曰。
朝鮮若使開舘某某等地
則我能圖成冊事矣。
以是告之 坤宮。
坤宮許之以開舘
故冊事成矣。
冊事成而倭兵至矣。
倭兵至而和事决矣。
和事决而禽獸橫矣。
且李
慮 坤宮之或有開悟
威怒之或加於己也。
多貿品錦寶釵金佛玉童之屬。
獻之 坤宮。
以惑其心。
以蕩其志。
 坤宮以李相謂至誠血忠。
聽從其言。
莫之有違。
則自厥祖趾源以來
深於外國之學。
每說到外國事。
神怡心醉
西人後輩
薄有才藝之出入門墻者。
傳襲其議。
而是時。
與聞國事
所以一䧺倡之。
百雌和之
而莫之有禁。
李象秀者。
出入朴之門庭
而公誦朴相之賢於全齋。
以爲至誠惻怛之心。
以爲國事必從朴相之言。
然後可以彌縫得大禍。
任公信之。
且以身不出。
言不出。
未嫁女。
不宜說夫得失
口實
轉動不得
以塗一世聰明
懷襄之禍。
無可救之道矣。
若使任公
爭不已。
而上縉紳宰執
皆效任公之爲。
則朴不得獨有所爲
坤宮不得獨有所爲
前雖許之以開舘
以不可復之約信
斷定
而事有可濟之理。
不能濟。
在下公論
不至若是壅閼
而彼之徒黨
庶幾孤孑矣。
徒黨孤孑事事掣肘
則彼安得妄有作爲
如入無人之地哉。
嗚呼痛哉。
歲移寓加平之鏡盤山中
八月行春婚禮於燕歧。
訪全齋於公州之星田新築
心性說斥洋。
語默辭受得失
不合而罷。
田愚亦守其師說
禁說權字。
以身不出而言時政得失
大故害理之事。
先生言權有聖人獨行之權。
衆人通行之權。
如嫂溺援之以手。
衆人通行底。
田曰。
是旣經。
孟子立言
則嫂溺手援是常經非權也。
先生曰。
凡人不幸生於孟子之前
而遇嫂溺之變者。
陷於豺狼之外。
無他道乎。
田亦不以爲然
九月
自鏡盤。
移住郡內龜山
任公卒。
加麻三月
丁丑
送洪在龜。
之任靈筵
其祭交有曰。
淸修苦節
涑水翁
大冬
康侯風。
有曰。
荷衣蕙帶
皭而不滓。
有曰。
和靖緊守。
涪翁之則。
有曰。
藍田謹禮。
三千其目。
盖世儒說心。
皆主形而下之論。
華翁闡程朱之訓。
主理而言。
不由師承
朋類鮮少
門孤族寒。
故人輕侮之。
程朱之訓。
則載在空言
寥落塵編
人皆視之尋常
所以世儒於華翁。
齗齗不已
山答三樂
崔公鴻錫書。
無慮萬餘言。
主理之說爲異端
而出於肅趙公秉悳之手。
先生嘗與山門人。
論明德本心之說。
肅齋感咳而
卧。
遽起曰。
輿疾討賊
田愚之於省齋柳公
論華翁心說。
目之以陸王
目之以維禎
省齋之而不與較。
李玄成
華翁門人也。
謁見全齋。
全齋門生李瓛在。
書心卽理也二句
以示之曰。
一句
華翁所謂心卽理也。
一句
陸,王,所謂心卽理也。
果有所異乎。
田愚又嘗與其徒。
倡言曰。
能言華西者。
聖人之徒也。
其所主之一南一北如是
梅山己酉邦禮獻議
擧國唇舌
不啻藉甚
華翁之於並世
猛虎在山之勢。
不言而心自畏。
華翁門徒
又多有秉法義之論。
江門之於華翁,重翁。
惡之特甚
其後梅山金公炳駿於 朝。
世人以爲薦非其人。
人言沸騰
山門徒。
亦多致疑於華翁之爲窩主
惡之轉甚。
至和洋和倭。
語默當否。
所主不同
不啻南北水火
自反不無嗛然之意。
雖然
任公則有 經筵官都憲之貴。
重翁則只是一箇書生
可以陵轢踐踏之。
田愚於全齋生前。
行讒於全齋以爲重翁。
以全齋爵賞隆顯
附麗任宦而得。
是得祭文
句註釋。
以爲暗譏。
乃曰。
溫公。
有帝魏之失。
所謂淸修苦節涑水翁
誣辱全齋以爲不言於和洋之可否
而得其榮利
與溫公之帝魏相似也。
又曰。
胡文定秦檜相善
所謂大冬
康侯風。
誣辱全齋以爲相善於今日之權貴
胡文定相善於秦相似也。
又曰。
荷衣蕙帶
皭而不滓。
是尤翁祭大尹語。
引而用之。
誣辱全齋以爲不斥和洋。
是與大尹之拜虜相似也。
又曰。
和靖蔡京相善者也。
其曰。
和靖緊守涪翁之則。
誣辱全齋以爲相善於今日之蔡京也。
其曰。
藍田謹禮。
三千其目。
以爲所守者。
只是小廉曲謹而昧夫大義也。
至再祭文
有曰。
嘉陵某者
先生希世取寵之輩。
誣以厚之流
帝魏拜虜之人。
世道大變
遂封祭文而還送之。
喪人震宰及田愚
皆有告絶書。
嗚呼
擬全齋以溫公。
擬全齋以文定
擬全齋以和靖
擬全齋以藍田
於全齋爲過分之辭耶。
汙辱之辭耶。
以爲於全齋爲辱。
而至謂之世道大變
非世道之大變耶。
於全齋有淑慝之分。
故疑之則爲世道大變耶。
於全齋有霄壤之判。
故疑之則爲世道大變耶。
一筆句斷曰厚之流
帝魏拜虜之人。
嗚呼
司馬,尹,胡諸公
可以同條共貫大尹凌辱者耶。
嗚乎
任公旣主明德本形而下之論。
換易孔朱以來相傳大義
雖爲世儒之所推重
上帝之靈。
震怒冥冥矣。
且以儒林領袖
受國厚恩
受爵賞焉。
父母之封贈焉。
受月廩焉。
賜馬賜緞之 恩典焉。
是其恩誼之厚。
雖謂之與 君同休戚可也。
天崩地坼之變。
噤無一言匡救
則世之愚人
豈不以和倭和洋。
至當
易之也哉
以是而爲諸儒標準
豈不顧榮賀循歸晉江東不歸也哉
所以旣塗儒家聰明
又塗西人聰明
又塗一世聦明
至於若是之極也。
乃若田愚則以其所謂傳鉢之賢。
爲和倭和洋者之淵藪
可否相濟
如兄如弟
逆亂之謀。
爲其窩主
乃若申箕善
則以其所高第弟子
專工洋書。
北村西人家子弟之師表
流毒西人故家
無所不至
甲申之變。
附麗泳孝。
助成其禍。
乙未之歲。
棄其母喪。
附麗泳孝。
泳孝圖危 宗社
知情不告。
王者作。
任公當以和倭和洋之血黨。
先朴,李諸相而被討矣。
先生之於任公
生前則責以大義
死後則取其小廉
且以幾十年久要
不欲苛責
因其近似
有淸苦節
大冬等諸語。
任公
可謂華袞矣。
乃公肆惡
惹起閙端若是
豈不可憐人生哉。
戊寅
京畿御史李瓛永復命
先生學行於 朝。
己卯
繕工監役。
呈狀辭遞。
九月丙子
回甲生朝也。
伊川先生當倍悲痛之訓。
壽酒速賓
明日己卯
聽追設小酌
使子孫得以伸情。
夫人回甲生朝
適在次月。
故別卜日合設也。
庚辰冬
使臣金弘集。
還自倭。
黃遵憲私擬冊子
黃遵憲者。
彼所稱淸人行商於倭者也。
大意以爲朝鮮如欲保有境土
淸國不可不親
日本不可不結
西洋不可不聯。
西敎不可不學
西師可不
公元1880年
迎。
又云耶蘇學。
與天主。
源學(學源)同而末異。
儒家之有朱陸
主學不足學。
而耶蘇學是生財之道
理財之方。
智能由是而出。
技巧由是而作。
富強之術。
莫過於此。
又云俄羅斯
天下莫強之國
朝廷若不從渠策。
必被吞噬
議政李最應白 上而從之。
識者以爲遵憲者。
未必有其人。
我人沉溺彼敎者。
贗作恐動之。
或然也。
於是
彼人開舘東萊德源,仁川,造紙等地
百怪肆行
莫敢誰何
信使往來不絶。
洋書輦載以入。
士大夫之薄有才藝者。
不以西敎從事
三軍之府。
設機務之衙。
敵國外患
認以同室
邪書妖敎。
看作聖訓
禮義文物
視猶仇敵
而華而爲夷。
人而爲獸。
殆十之八九矣。
辛巳
李晩遜(遜一作孫)等一萬三千人
陳疏 闕外以爭。
不報
先生激勸畿內儒生
使之繼進以爭。
省齋柳公以爲儒疏。
衆人所爲
易於做錯而貽笑
不如送書嶺儒疏廳。
以奬翊之。
以表我心。
先生從之。
其書畧曰。
竊惟 皇明運否
姚江之說。
肆行程朱之道被絀。
其效至於神州陸沉
二百年於此矣。
天不悔禍
西胡妖氛
又以類至。
唇齒東韓。
載胥及溺。
則雖以某等
少從師友
畧有所聞而知有今日之禍久矣。
頃於丙子通商之初。
友人崔參判益鉉
持斧伏 闕。
瀝血而諫。
疏格不入。
而有絶島之行。
同社儒生洪在龜等數十人
繼而爲陳
高登之擧。
終於痛哭而撤還。
某等以爲橫流稽天之勢。
一葦可抗。
相與深藏於萬山之中。
息交絶遊。
簾離塞兌。
只將四聖扶陽抑陰之書。
春秋綱目尊華攘夷之編。
究其終始而矢以靖獻于先聖矣。
月前有人膽示貴道通文
始知千里衣冠之中。
惟僉執事歲寒之象。
日前得疏本讀之。
又見其大體正當
無可更疑。
指陳利害
切近情實
可使狐鼠破膽魑魅屛迹
執事今日之擧。
眞可砥柱洪流
大義大經
日月不墜
則其氣不滅。
山岳不頹。
則其節不泯
河海不竭。
則其功不虧者也。
嗚呼
殷師皇極之敎。
 祖宗培養之氣。
都輸湊於嶠南一區
秉陽積陰
光國家於天下也。
號稱衣裳之族。
恐恐然畏夫異類之或絀。
正道之或伸。
 宗社生靈之或保全於萬一。
日夜騁怪
喙爭鳴者。
執事罪人也。
向𨓏之深。
謹奉咫尺之書
以達遠誠。
竊自附於宜興進士鋟梓古義
外冦不見逐。
邪書不見火。
倀鬼不得屛。
淸議不得伸。
拚死向前不止
則各道士民。
安知不衆起幫助
收回天之功乎云云
於是
滿朝沸騰
欲食其肉而不果焉。
已而京畿忠淸全羅江原四道儒生
相繼而起。
先生京畿儒生草疏
又爲江原道儒生洪在鶴等。
草尾附疏
其畧曰。
臣等聞之。
從諫受善。
聖王所以興隆也。
拒諫自聖
叔季所以
傾覆也。
今考其見於經史者。
有曰。
稽于衆。
舍己從人
有曰。
詢于四岳
四門
明四目
四聰
有曰。
從諫不咈。
改過不吝
有曰。
詢于芻蕘
有曰。
狂夫之言。
聖人擇焉。
此非二帝三王所以日就興隆者乎。
子思謂衛侯曰。
之國事。
日非矣。
出言
自以爲是
卿大夫莫敢矯其非。
卿大夫出言
自以爲是
士庶莫敢矯其非。
君臣旣自賢矣。
羣下同聲賢之
賢之而有福。
矯之則逆而有禍。
如此則善安從生。
宋孝宗之時
和之輩。
獨斷之說。
朱子倡言排之曰。
是將重誤吾君。
使之傲然自聖
挾其雷霆之威。
以肆於民上。
而莫之敢攖者也。
此輩又恐公論沸騰
而上心之或悟也。
繼進國是之說。
朱子極力辨斥曰。
安石章蔡之徒。
所以致大禍者也。
奈何以此
誤吾君。
亂亡轍迹
而躬駕以隨之也。
此非衛宋之君。
所以日就傾覆者乎。
今以 殿下明聖
負荷 祖宗世業
政令施措
上法二帝三王
興隆之福。
可乎。
法衛侯宋帝。
傾覆之禍。
可乎。
不待兩言而决也。
今日之事可否得失
原疏旣盡。
不但等之疏。
丙子之初。
崔益鉉李學淵張浩根之徒所爭者。
此也。
近日文纓如許元軾,劉元植
武臣如洪時中,黃載顯。
布衣李晩遜,金祖榮,金碩奎,金鎭淳,韓弘烈等所爭者。
此也。
邪正利害大分
如出
一口
從其言則邦域全衣裳之舊。
而 宗社盤石
棄其言則人類陷獸魅之域。
赤子魚肉之慘。
 殿下不惟不從
顧乃之流之。
不少顧惜
聖王從諫之事乎。
叔季拒諫之事乎。
此謙然受善之事乎。
傲然自聖之事乎。
此非吉祥可願之事。
向來嶺儒之 批。
近日 傳敎之辭。
有甚焉。
 批旨旣曰。
斥邪衛正
何待爾言。
而 傳敎又曰。
隨現隨捉。
草薙禽獮之。
此於丙寅辛未之間。
固可云爾
 殿下自親萬幾以後
何曾一日有斥邪衛正政令乎。
邪學之黨。
於何時。
隨現隨捉。
草薙禽獮乎。
 聖批又曰。
國人文字
何必深究
夫他國之書。
於我無利害誠可放過也。
今見一墮於此
禍將稽天而不可救
得不深究而痛辨乎。
至於李晩遜之被罪
則駭聽尤甚
爲劉氏左袒之說。
引喩不親貼。
而其無他心腸
則粗解文理者。
可以知之。
 殿下急於鉗制四方之口。
摘抉示威
雷霆之下。
不免摧折
公議之益激。
得以禁止乎。
傳敎又以接倭通商
爲交隣修好之道。
臣等又竊惑焉。
舊日和好日本
果以皇帝之僞稱。
加我以無禮乎。
果接數千戶東萊乎。
果與德源,仁川之咽喉乎。
果迎入於天然亭,造紙署乎。
果以我人
彼之奇技淫巧乎。
果有交易洋物。
駄入洋書之事乎。
果有惟其言是從之事乎。
古之交隣。
天而保國。
樂天而保天下
今之交隣。
削 祖宗之地。
生靈之血。
冠屨於獸魅。
赤子塗炭
嗚呼異哉。
 傳敎以不解道理。
斥疏儒。
而以退修學業勉之
臣等未知五典四維之外。
別有可解之道乎。
孔,孟,程,朱之外。
別有可修之乎。
如今 聖明好惡予奪
則修孔,孟,程,朱之
而解五典維之道者
反恐如白晝魍魑。
無所於斯世。
臣等駭懼隱痛
不知所以奉敎也。
伏念 殿下所以作此無前過擧不悟者。
無他
平日不事學問
故智不足燭理
不足勝私
甘於宴安之毒。
悅於讒佞之誘。
而惡夫瞑眩之藥有以苦吾之口。
以至此耳。
 殿下所以不學
豈有他哉
頑鈍嗜利無耻之輩。
深恐 聖學開明
 聖德將就
進賢退姦
吾輩不得接迹其間也。
自初至今
弁髦經筵
屛棄賢俊
道學迂闊無用之物。
流俗緩急可仗之人。
抑揚予奪
一任胷臆
致誤 聖明
至於此極。
其罪可勝言哉。
疏入。
凶黨忿怒如火。
時李最應爲首相
閔台鎬主國論。
遂令大臣聯箚。
三司交章
疏首。
請設鞠得情
凶黨以爲關東之疏。
原疏尾附。
皆出於先生。
欲加罪。
而疏首以爲自製
栲(栲一作拷)掠雖酷而不以實對
由是凶黨
無以爲計。
乃嗾大司諫李源逸。
大司憲南一祐。
論斥先生
致書嶺儒之罪。
嚴刑一次
爲久囚禁府之計。
時則
將盡而方届。
先生若以望七之年。
因循淹留於禁府之中。
則其何以友吾乎。
凶黨之爲計。
亦狡矣。
 上大以爲不然
有司
卽速發配
於是
先生安置羅州之智島。
舘朱見九家
見九父子
爲人殘忍
備嘗風霜
衰老之年。
百病交作
先生慥慥乾乾
義理窮格從事矣。
壬午六月
軍亂作。
議政李最應。
宣惠堂上閔謙鎬。
京畿監司金輔鉉。
被兵而死。
 中宮閔氏。
逃匿而免。
大院君復總衆權。
大赦國內
先生得以解配
八月到家
汲汲省墓於加平,抱川等地
祭哭洪在鶴於川地
祭哭黃溪李公墣,晩悔金公晉壽於楊根地
未及一月
而於人情天理大關繫處。
得以盡其心矣。
時禮曹參金允植
淸國
六月軍亂。
歸咎於大院君。
淸將吳長慶丁汝昌等。
率兵東來
留屯京師
襲執大院北去
囚之保定府
 中宮閔氏。
淸兵忠州復位
向者遇赦得放之人。
皆還竄其地。
先生又還謫於智島矣。
盖是時。
 朝廷專心於納倭納洋之事。
而視軍士猶土
雖名之爲軍士。
絶無料米之分給者。
以致父母凍餓
兄弟妻子離散
而莫之救恤
於是
軍士怨恨徹髓。
謀欲爲亂。
以致六月之變。
時 朝廷
非罪
逮捕軍士四人
囚之捕廳當死。
於是
軍士大怒
聚徒黨。
捕廳而破之。
脫其軍士
諸軍
自度不免於禍。
遂殺當時
柄用者。
遂入闕覓 閔妃。
時 閔妃已脫身下鄕
大院君以 坤宮昇遐
慰安軍士
發關八路
使臣受服
時有人問爲亂軍士處置之方。
先生答曰。
在上之人。
有以之而然。
只得自反自訟
安物而已
有何奇策良筭哉。
君臣固是大倫
父子夫婦兄弟
獨非人倫大者乎。
專心於納倭納洋之事。
不恤軍士
使軍士父母凍餓
兄弟妻子離散
所謂机上肉也。
机上肉
何責之有。
彼非讀書士君子
緣於三倫缺陷
不顧是非曲折
冒死爲亂
其情可謂慽矣。
豈宜草薙禽獮之哉。
若欲揀別誅戮之。
則彼徒人冒死
渠魁脅從之可言。
如之何揀別哉。
或曰
孟子豈不不得而非其上者。
非也。
爲民上而不與同樂者。
亦非也哉
先生曰。
此其主意所在
在下一截
是以其下。
專言爲民上而不與同樂之罪。
不言不得而非其上之失。
豈可以此爲證。
遮攔人言哉。
言私親爲之根柢
先生曰。
私親之爲之根柢與否。
固未能的知
如使無所私親
雖欲爲根柢得乎。
龜言周厲王
昏㬥自恣而周人叛。
厲王奔彘。
十有四年而崩。
二相周,召。
號稱扶顚持危賢相
而未聞報復於周人。
宣王
號稱嘉靖邦國賢王
而未聞報復於周人。
盖民之視聽
卽天之視聽
民之忿怒
卽天之忿怒
所以爲民上者。
只得安民心爲
主。
不當以拂民情爲事
孟子曰。
三代得天下也。
得其民也。
得其民者。
得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得其心有道
欲與之聚之。
所惡勿施爾也。
古之聖賢
其於民心得失
若是審愼也。
何嘗怒意徇私
恣意滅公。
而於天下大同公議
則挾其雷霆之威。
血戰不已哉。
先生以爲然曰。
考之詩書
譏刺宣王不報父讎者。
孔孟程朱
亦不譏宣王不報父讎何耶。
先生祭亡弟在鶴。
有曰。
公門可下也。
路馬可式也。
溫之洛之禾可衛也。
夫人誕生
入承大統之君。
其功爲何如。
而驅而納之瘴海之窟。
引而置之鯨鱷濤云云。
昭應曰。
實理不然
私親有罪無功
路馬不若也。
國有柱石大臣
當告之 東朝而誅之。
今 上不得與於其間
可也。
在龜曰。
藉使私親干涉於軍亂。
獨不思自我失道
有以致之耶。
藉使私親
實有可誅之罪。
北面於今 上者。
豈不以今 上之心爲心。
而於私親欲逞快耶。
瞽瞍殺人
臯陶固當以執之爲義。
而舜則竊負而逃爲心。
舜竊負而逃。
四海萬民
失其依歸之所。
百神萬祇
失其宗仰之所。
如之何直遂初心耶。
周禮八議所以不得不作也。
如此然后
四通八達而無窒碍處。
武則天九大罪。
所謂人神之所同疾
天地所不
公元1882年
容。
致堂以不則天
五王之失。
朱子以爲臣事中宗
而豈忍抽刃中宗之母。
今日殺其母。
明日何以相見
今日何以異此。
昭應不以爲然
省齋柳公
實以軍亂歸罪私親
以爲私親必可誅戮
昭應之論。
根柢於是
所以不可以動得。
在龜見柳公而辨其不然
柳公以爲此與則天事。
不同
以爲與直父子有異也。
龜往先生再謫之所而告之。
先生曰。
穉程吾平生敬重者也。
是以我死之後
當以身後文字屬之。
今其議論
若是差異
豈可身後文字屬之耶。
自爲之可也。
先生又舘朱見九家
見九之凶獰。
如前。
冷突如冰
盥水不進。
先生自分病死謫廬。
冷泄跨
不以告人。
告廟之辭及身區處之方。
永訣善之辭。
送之善矣。
久後鎭將知其難耐
改舘于鄭千宗家
賴之以安。
甲申夏
凶黨
與倭賊表裏相應
廢去先王之服。
服狹袖之衣。
發令境內而督行之。
先生曰。
狹袖胡制也。
父母何嘗生養胡兒耶。
吾 列聖何嘗命之爲胡人耶。
吾師何嘗施之以胡敎耶。
遂仍服廣袖之衣於謫廬。
以竢斧鉞之來矣。
是冬
朴泳孝,徐光範洪英植,徐載弼,金玉均等五賊
符合於倭。
欲遷 李氏之宗。
而分其地。
殺閔台鎬,閔泳穆,趙寧夏,李祖淵等凡不與謀者若干人。
遂入 闕。
脅 上釋位
凶辭悖說。
無所不至
淸人
公元1884年
世凱方留屯都城
急趨而救之。
洪英植。
泳孝等四賊逃去。
 宗社之而保全目前
大赦國內
先生放歸田里矣。
離謫廬(謫廬下
當改云。
過務安朴在獜。
訪至康津金漢燮云云
又訪長興興善云云
爲是。)。
訪至靈巖金漢燮所居
留連多日
講道習禮
又訪務安朴在麟。
長興興善之居。
講學習禮
以示標準
歸漣川之僑舍。
環堵蕭然
菽水屢空
丙戌
門人沈能舜等。
若而人士
相謀設舘於永雲潭之上而迎致焉。
省齋猶主私親致辟。
軍士加罪之論。
與在龜有多少往復
因以質之先生
先生答書曰。
軍變馴致
如來敎之所列。
妄意軍卒㤪毒
急於料米不給
陷之餓死之地。
而來敎畧而不及
何也。
聖人忠信重祿
所以勸士。
盖雖士夫在官者。
祿不足以活家。
身與父母妻子
至死亡。
則不可以禮義責之。
今日苞苴賄賂
由於此也。
無知庶人在官者。
寸祿不入門有年
望其不生變得乎。
曾謂父子天性
不如君臣之重乎。
一家天倫
轉動不得
至於必死。
身且不免
無聞目無見。
則不毒。
待時而發。
理勢必至
士夫安居粒食者。
從後而議其罪。
仁者之心乎。
君雖不仁
不可以不忠。
又責之於何等人乎。
牧野之役。
倒弋相殺
武王陣門者。
雖非親手抽刃其君。
其讎君之心一也。
周召諸公
還師之後
倒戈之罪。
施懲討之典。
而令於天下曰。
以此君臣之義。
禍亂之防。
識者
豈不冷笑乎。
若使向來犯上之卒。
靦然自在侍衛之列。
不可
若曰律行罰於軍卒之身。
則不不當出於仁者之口。
所以益階後日之亂也。
然則 主上之專於自反
如來敎。
軍卒之罪。
只得勿問而廢之。
到得專於自反
實行富敎之日。
不患不爲革心改行之民矣。
至於私親之事。
甲子以來
所以逆天理亂人紀
流毒萬姓
顚覆邦家者。
足以南山矣。
若言失政以後之事。
則自辛巳逆變
其心已爲路人所知
豈待壬午之按而可斷哉。
但念此是 君父劬勞之親。
士類之間。
仁山徵士
容易大臣稟命於 東朝
施以大辟之誅。
更不問周禮八議之典。
則是不知爲人子而誅所生父母
爲人臣而誅君父所生父母
天理所不容。
古今所不聞。
陷於西敎父母之說者也。
藉曰 東朝誅之。
大臣禀命無疑殆之闕。
 主上坐視而享南面之樂。
則是假手也。
如今誘致虎口
而防其生還之路。
足以四境之憤。
况移上一級。
假手而誅之乎。
私親之前後罪犯。
則不知。
但舊退新進
政實魯衛
袞當同袞。
鉞當同鉞。
而若論其延納禽獸
殄滅孔道之罪。
則新重於舊爲遠矣。
於此無偏覆舊罪。
以媚新心之義也。
私親罪雖盈貫
豈加於武瞾乎。
武瞾之罪。
致堂以爲大臣當誅之。
朱子雖錄其說於綱目
而後定論反是
據此誅殺之論。
豈可容易開口
若曰武后
私親
朱子如此云爾
私親豈輕於同氣之弟乎。
淮南王長
旣犯反逆
則於法當死。
豈異於私親乎。
然而文帝
只徙蜀郡何也。
袁盎勸其勿徒。
不恤護逆之嫌。
何也。
文帝不但尺布斗粟之謠。
朱子譏貶
不少饒。
何也云云
先生旣遷永平
屢空之歎。
亦無以救止
時前左議政金公炳德。
甲申變服事。
不報
退歸同郡之嘉溪
先生於僑舍。
致慇懃之意。
繼送某子承旨宗圭。
問訊安否
十苞。
且告之曰。
翁之訓曰。
朋友通財之義。
所遺皆當受。
其他相識者。
只受有名之饋。
所謂有名者。
賻喪贐行
婚禮飢乏之類。
是也
翁之飢乏若是
愚以相識之人。
如之何不周
之者
如之何其不受。
翁又曰。
若是大段惡人心所鄙惡者。
則其餽雖有名。
受之。
心必不安
不安則不可抑而受之也。
自反而求。
只是凡庸之人。
不至大段惡人心所鄙惡者。
則受之何所妨乎。
款款不已
先生感其辭而不之退却
省齋聞之。
以爲害義
長書切責之。
省門諸人以爲先生五十年名節
一朝墜地
先生以爲幾年讀書
大體小體輕重之判。
庶幾不大顚倒矣。
今以口腹辭受之失。
宜被畏友切責
可耻孰甚焉。
絶粒而卧。
子弟門人
交謁更諫以爲周窮之饋。
無不可受之義。
其交也以道。
其餽也以禮。
孔子受之矣。
豈有不受可受之饋。
自歸於陵仲子之義乎云云
先生之意。
稍稍得解矣。
歲冬
柳公明德說三十餘條
要以遍示同門諸公
顚覆華翁說心之宗旨大義
先之先生
盖心有形神理四者之分。
有以形言心者。
如言雞猪心。
開可見之類。
是也
有以言心者。
言心者氣之精爽
是也
有以言心者。
言心者。
人之神明
是也
有以理言心者。
言仁義之心惻隱之心。
是也
雖然
形陰而氣陽
形而下之氣也。
理體神用
形而上之道也。
形言心者。
醫家之所言。
不關學者工夫
故古之聖賢
皆置而不論
心之所以爲心。
實在形而上道理
故古之聖賢
每擧神理言心
心雖物也氣也。
而有物而則在其中
則不可以相離
如水無有不寒
無有不熱。
(水火之譬。
朱子語。
)故或擧氣言心
主意命脉
在理不在氣。
中庸鳶魚費隱
論語川流論道體。
鳶魚川流
是各專一理之地。
所以有時而以理言
每每理言也。
心是萬理總會之所。
所以無時不以理言
有時而以氣言也。
至於氣質物欲之所拘所蔽者。
不可不謂之心。
而是心之變者也。
心之受病者也。
非心也。
反乎心者也。
非心也。
蟲蛆之生於醢。
而非醢也。
如毒根濃血之生於血肉
而非眞血
肉也。
是以
朱子有心太極
人心太極之訓。
有體一源
顯微無間之訓。
有莫不得其所以生者。
以爲一身之主之訓。
有心如水
如水之靜。
如水之流之訓。
有君之仁。
臣之敬。
子之孝。
父之慈。
與人交之信。
是皆人心天命本然之訓。
有心字實而仁字虛。
心之於仁。
水之於寒。
火之於熱之訓。
考之程子張子之訓。
則有曰。
無遠近者。
有曰。
無出入者。
有曰。
心統性情者。
有曰。
生道也。
有是心。
斯具是形以生者。
有曰。
心一也。
有指體而言者
寂然不動。
是也
有指用而言者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是也
也者
寂然不動者也。
故曰天下大本
和也者。
言感而遂通者也。
故曰天下達道者
有曰。
在天爲命
人爲性。
其所主爲心。
其實只是 箇道者
而上孟子之訓。
則有曰。
仁人心者。
有曰。
從其大體大人
從其小體小人者。
有曰。
至於心。
獨無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
何也。
謂理也義也。
理義悅我心。
芻豢悅我口者。
而上之。
孔子之訓。
則有曰。
吾道一以貫之者。
一卽心也。
有曰。
人能弘道
人卽心也。
而上大舜之訓。
則有曰。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者。
一與人之所爲也。
而上大堯之訓。
則有曰。
欽哉者。
贊其德。
有曰。
欽明者。
一與人之所爲也。
而上之。
黃帝顓帝之道。
則有曰。
勝怠者吉。
義勝欲者從。
與義
皆一
與人所爲也。
而上伏羲之道。
朱子於先天圖
解之曰。
天下萬事
皆從乎心。
先天中央虛處。
太極也。
是其亘天貫古今。
不可得以移易者也。
豈可兼善惡之形而下者當之乎。
在人之心。
卽在天之帝也。
朱子曰。
心字似帝字。
在人之心。
卽在天之神也。
是以
孔子之論神也。
陰陽不測之謂神。
朱子論心也。
神明不測
其實一也。
是以
古之聖賢
以帝謂形而上
以神謂形而上
所謂帝是理爲主
所謂莫尊於理。
故以帝名之。
所謂帝是常理
所謂主宰卽謂之帝。
如有親有義。
上面有箇道理
如此
所謂帝乃震怒之類。
皆是理如此
皆是以帝。
形而上者也。
所謂卽此理也。
所謂理則神而莫測。
所謂一故神。
兩在不測
所謂神底是理。
所謂妙用言其理。
皆是以神爲形而上者也。
是其千聖相傳之旨。
見於經傳程朱之書者。
如日星之麗天
有目者皆可覩也。
世儒不知何故
心與神。
俱歸之形而下
則天萬物主腦統攝之權。
歸於形而下之賤。
形而上道理
則如附庸寄公
寄生贅疣
而爲有亦可。
無亦可之物矣。
安得不引鬼魅禽獸萬里之外。
以爲道德禮義之深仇血讎乎。
華西先生
應時而生。
崇奉形而上之尊且貴者
以爲形而下者之主宰統腦。
貶抑形而下之卑且賤者。
以爲
而上者之奴隷僕役
上告下諭。
至誠不已
數十如一日。
於是亘天貫古今。
不可移易大義
庶幾不盡泯於世。
雖然
當是之時。
主氣貶理之學。
盖盈天盈地而不可紀極
所以動被羣儒之齽齘
不遑寧居
梅山肅齋田愚李瓛在之於華翁。
以不恭之語加之。
杆城郡守徐公應淳。
洛儒之秀者也。
於華翁心說而誠服
嘗有詩曰。
道器玲瓏說。
山林蕭灑顔。
華西先生哀辭
盛言學問道德之實。
末乃斷之曰。
嗚呼夫子兮。
謚爲文
閔泳穆,李應辰。
切責之曰。
此公雖賢。
論道說理處。
自成一䂓
而非吾黨之相傳旨訣。
公安推重
徐公沒。
先生致祭徐公。
以推重華翁。
爲奬詡語。
在龜之於徐亦然
而亦北村諸人攻擊
欲封逐其文而未果
郡守李完植。
請其父聊爾溥之墓文申尙書應朝。
應朝削去從事檗門一款。
有若爲李公諱之者
物情大槩如是
公審知事以爲華翁之道。
無可伸之日。
遂生變通之計。
明德則稱形而上
從華翁之訓。
心則稱形而下
從世儒之論。
且老洲吳公
近日洛儒之大宗師
而以明德
而屬之至誠无妄
形而上道者
雖見逸於文集
而載在雜識之篇者。
有目者皆可覩。
庶可藉之爲重。
以默洛下諸人之口。
以是而告之重翁。
重翁如從其計。
則凡華翁遺訓之爲世儒驚駭者。
盡爲刪去
近於陰補諱賢之義。
庶可世儒所爭無多
而爲如兄如弟可否相濟之歸。
可謂盡忠於華翁。
謀忠於華翁之脚下諸人
豈非奇謀乎。
雖然
是有不然者。
變易華翁平生苦心血誠發揮闡明大義
徼福一世
而使華翁之目。
不瞑地下
果非徇利忘義之歸歟。
以華翁平生苦心血誠發揮闡明大義
驅之於異學之科。
而自以己意。
曲成義理
以爲華翁本旨本自如是
徼福一世
而使華翁之目。
不瞑地下
果非徇利忘義之歸歟。
變易千聖羣賢相傳之旨訣。
變易亘古亘今不易大義
徼福一世
而使百神萬祇
震怒冥冥
果非徇利忘義之歸歟。
且以心謂形而下
以心謂兼善惡。
而帝是天地之心。
故亦曰帝是形而下
神是天地之心。
故亦曰神是形而下
旣以帝而謂之形而下
則謂帝兼善惡宜矣。
以爲帝則一於正。
旣以神而謂之形而下
則謂神兼善惡宜矣。
以爲神則一於正。
盖其前後矛盾
右之破綻
五尺童子
可以立辨
朱子心爲太極
人心太極等訓。
旣如彼其明快灑落
昭示天下萬世矣。
以爲不可持守較重。
(柳公以爲華翁於朱子心爲太極之訓。
持守較重有過當處
見示同門諸公書三十二條之下。
)乃以爲語欠曲折
有流入異學之弊。
(見心說源委
)程子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命也性也心也。
只是一箇道等諸訓。
彼其正大明白
高揭千秋萬代矣。
以爲且自一說
(柳公以爲華翁說心如程子說心可。
且自一說
見於三十二條之下。
)是豈但貳於華翁而已哉。
並與程朱而貳之矣。
孔子陰陽不測之謂神之訓。
張子朱子以一故神。
解之以兩在不測
解之一也者
形而上之道也。
也者
形而下之器也。
顧乃以神。
硬斷以形而下形器
以一。
硬斷以形而下形氣
孔子一以貫之之一。
朱子心字當之。
以至無息
於穆不已當之。
而曰道之體也。
萬殊所以一本也。
如是有善有惡之物。
萬殊一本
亦可曰有善惡乎
孔子人能弘道之人。
朱子心字當之。
以知仁勇三達德當之。
達德則解之曰。
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
如是有善有惡之物。
則同得之理。
亦可曰有善惡乎
如是有善有惡之物。
何以能貫萬物之理。
如是有善有惡之物。
何以能大其道而不能見大於道乎。
顧乃視之不見
心硬斷以有善有惡之形氣
豈但貳於程朱而已哉。
幷與孔子而貳之矣。
於先師。
貳於程朱
貳於孔子
徼利一時
所謂天地逆德
古今之大異。
夫華翁是近代儒賢
且置勿說。
孔子凡有血氣之所同尊親
尙矣勿說。
朱子近世孔子言言而皆是。
事事而皆當者乎。
後學之於朱子
只當專心尊信
極意講明
假如朱子有生薑樹頭之訓。
只得依其訓而
勿之有貳也。
假如朱子有謂雉爲鷹之訓。
只得奉其敎而勿之有貳也。
反復硏究
積累久之
早晩必有冰釋理順之日矣。
如或不然
纔有所疑。
便以我是彼非之心。
橫却胷中
或曰
此訓可且自一說
或曰此訓不可持守較重。
或曰
此訓有流入異學之弊。
有時而有一兩句之見。
則謂之可。
且自一說或可也。
見於全書大全語類編者
無非是說。
盡驅之而歸之自爲一說之科。
果順於理而安於心乎。
有時而有一兩句之見。
則謂之不可持守較重。
或可也。
謂之有流入異學之弊。
或可也。
見於全書大全語類編者
無非是說。
盡驅之而歸之不可持守較重之科。
盡驅之而之流異學之科。
果順於理而安於心乎。
若是不已
縱快於滋長目前有我之私心
其於自墜於萬仞坑坎
何哉。
枝葉沒緊之地。
不可若是放肆無所忌憚
而况論道說理大本大源之地哉。
况帝雖天地萬物主宰
以氣言。
固有善有否。
如其多辟上帝
可謂純善乎。
神雖此理之發用
以氣言。
固有善有否。
物怪神姦之神。
可謂純善乎。
以是論之。
所謂一於正之氣云爾者。
豈非不通之論哉。
盖華翁。
嘗有詖辭疑辭决不成事之訓。
主一而廢一。
詖辭也。
二者慢無尊主客之分。
疑辭也。
遣辭雖或不同
不成義理則一也。
心也帝也神
也。
有理則必有氣
有氣則必有理
是以說理而不說氣。
詖辭也。
說氣而不說理
詖辭也。
華翁之說心也。
未嘗主其一而廢其一。
非所詖辭也。
雖然
主客尊卑之等。
帥役貴賤之分。
未嘗毫髮僭差
非所疑辭也。
考之程朱之訓。
理言者。
指不勝屈
而以氣者有時一見
是非非詖非疑。
顚撲不破大經大義乎。
帝也神也。
莫不皆然。
今也不然
指不勝屈者則存而勿論
有時一見者。
則如得奇貨曰。
朱子亦嘗曰。
心氣也。
帝氣也。
神氣也。
(程子無以心興帝。
謂之與也
)我東先輩
亦嘗曰。
心氣也帝氣也神氣也。
立論張皇之。
無所不至
反易亘古亘今
不易大義
於義果何據焉。
橫竪反復
遮攔杜撰
無非此說。
先生大加驚惶
逐條辨明
明其不然曰。
心雖物也氣也。
心之所以爲心。
形而上道理乎。
曰。
天。
積氣也。
維天之命。
於穆不已
天之所以爲天也。
文王七尺之軀
形而下也。
於戲不顯
文王之德之純
文王所以爲文也。
方寸精爽
形而下也。
寂而感。
感而寂。
性情而綱萬事
心之所以爲心也。
又曰。
孔子觚不觚
觚哉觚哉
愚亦曰。
心不心。
心哉心哉。
不觚之觚。
非觚也。
不善之心。
非心也。
柳公不以爲然曰。
此心至公
理至直。
又曰。
知之罪之。
恭俟後世
又曰。
華翁說心。
經傳所謂不同
又曰。
華翁於先儒說。
不欲苟從
先生答書曰。
許多
葉。
不暇條辨
辨之亦無補於視若黃小亂聒也。
惟是說所指以爲心者。
元是與經傳所云。
微有不同
又云。
自有所見
不欲苟從先儒說。
此其辭令
微婉遜順
其實隱然畫出
敢爲異論之荀蘭陵一流人。
其考之不詳
一任胷臆所在
無所忌憚至此
無復可望矣。
噫。
先師之於經傳諸訓。
朱子定本
死工夫
有以自得於心。
故其言曰。
聖人者。
天之工祝
孔子最工者也。
賢人者。
聖人之良譯。
朱子尤良者也。
尤翁謂言言皆是者。
朱子也。
事事皆當者。
朱子也。
先師誦而善之曰。
非實用力於此學。
精神氣魄
與之俱化者。
不能及此
前輩有立朱子
而曰願爲子忠臣
不願爲朱子佞臣者。
先師曰。
朱子言言事事
皆建諸天地而不悖
百世而不感。
非他賢比也。
順之者。
佞臣也。
純臣也。
之者
忠臣也。
逆臣也。
有問無所實見
但知篤信如何
則曰是亦畏威寡罪之良民
乃與跋扈將軍異矣。
嘐嘐齋徐公。
朱子
有小携貳
則答書。
告之以虛心遜志
琢磨洗濯矣。
朱子如此
則於經傳可知
夫其心法之正。
䂓模之嚴如此
而顧於性命緊要之地。
不從經傳
姑舍朱子
自立一說
突過千古聖賢之上。
而不自知陷於吳楚僭王之誅。
豈理之所宜有哉。
君子戒愼恐懼
動靜隱顯
巨細精粗
無適不然
講明義理之際。
尤所加謹。
今乃不勝執拗賢強辨求勝之心。
至誣旣骨之父師
陷之於背馳經傳朱子之域。
則不祥之大者也。
吾今而後
思伯之書。
比之日食地震山崩川渴者。
全然誣岡之語也。
吾與執事
四十年相與
兄弟何別。
不料節之狼狽至此矣。
撲地痛哭
可也。
噫。
此殆陽九之運。
天誘其衷而然。
尙復何尤。
仍念師。
譬則父也。
友。
譬則兄弟也。
兄射其弟。
孟子固曰垂涕泣而道之。
若夫欲射其父。
則爲弟者又當如何
是父之與兄。
不免輕重矣。
凡此曲折冒昧
痛陳直之戒。
不暇恤。
倘蒙因此而速改之
日月旣更。
何更念舊
不然一味瞑悍。
則雖同氣兄弟
不知所以處之。
千萬垂諒
柳公又答。
上以先生謂枉其尊師
又曰。
先師之學。
名言之間。
精微曲折之際。
攷之先賢
而亦符合
又曰。
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
在己在師。
宜無異同
又曰。
若憚一時更張之艱。
姑息彌縫以爲吾師之見。
初無可補之缺。
吾師之言。
焉有可存之疑而已
後輩皆將奉持全集
字字而執守之。
句句而張皇之。
求伸當世
纏繳
致成別樣論議
輾轉層激。
惹起無限風浪
又曰。
世之承藉淵源而粗有聞見者。
皆將作氣勢。
擧名號而攻斥之。
夫孰能御之哉。
欲尊其師而反使其師爲天下衆矢之的
不亦悲夫
先生答書曰。
死期日迫。
先師臨終付托
不但不効而已
顧乃生此
齗齗口實
以爲得奇貨。
剗地理殺之資。
則此漢之罪大矣
驚夢愕。
措躬無地
只有抱此入地
負荊函丈之前矣。
柳公上答曰。
函丈之前
奉禀調補師訓之當否曲折
故其辭不得不詳且悉。
若與餘人講說
則其辭自合多少含蓄
便作別樣面勢
今謹遵敎旨。
畧草其措辭大綱
別幅付達。
伏乞批敎焉。
遂以所著華西先生心說正案者呈之。
前書所謂經傳說心微有不同
所謂不欲苟同於先儒。
所謂枉其尊師
所謂攷之先儒
亦鮮符合
所謂作氣勢擧名號攻擊之。
能御之哉。
所謂欲尊其師而反使其師。
天下衆矢之的云爾者。
是情是實。
奉稟調補師訓之當否曲折函丈之前
而其辭不得不詳且悉者也。
所謂華西先生心說正案者。
是與餘人講說
其辭自合含蓄
便作別樣面勢者也。
是謹遵敎旨。
畧草其措辭大綱者也。
是非是非實。
所謂情。
所謂實者。
如兄弟相告而盡其情實
如其攘羊而言吾父有攘羊之實也。
所謂非情。
所謂非實
是對外人說話而諱其情實
如其攘羊
而言吾父未嘗攘人之羊也。
是情是實。
攻擊華翁。
遺餘力。
非情非實
故於華翁之訓。
畧有俯首聽從之狀。
是與餘人說話而諱其實狀者。
昨非今是而然也。
不得已敎旨嚴峻
謹且
遵行
非濯舊來新而然也。
且於全集之中。
取此可以東西看者數條。
以爲終身固守
百世不易
則華翁心說之散在全集者。
自歸無用之地矣。
且華翁此訓。
雖是可以東西
而看其精神命脉
依舊在於形而上道理
柳公之所取以爲證。
在於形而下形氣
爲富不仁
爲仁不富兩句
孟子則恐爲富之害於仁。
陽虎則恐爲仁之害於富。
所引則華翁之訓。
定約終身固守
百世不易
而其指慮所在
則不千里相違也。
以是而要以欺重翁。
以是而要以欺天下萬世
則其閃倐難測。
何如哉。
所謂餘人說話而便成別樣者。
如此則其反背華翁之情實
不言可知也。
先生老病之際。
不之檢察
只見其有俯首聽從於華翁之狀。
遂認以爲昨非今是。
頗有與之之辭。
所謂象憂亦憂。
象喜亦喜者也。
項之因少友(少友金鍾應)言。
覺其見欺
驚痛憂歎
倍增於前。
久有魚允奭。
長書出。
允奭者。
柳公門人於先生。
亦嘗執弟子禮甚恭者也。
自心以後
先生䂓責柳公
勉庵之有長書柳公
㤪基一代崔公長書
㤪在龜之亦有長書柳公
二度長書
極其咆哮於先生。
柳公爲發前人之所未發。
勉庵以下三人
極其喝罵
無所紀極
又曰。
夫子言必稱華夷人獸之辨。
未知何人爲華爲夷。
何人爲人爲獸乎。
末乃斷之曰。
須是滅親大義
後鳴鼓於非徒
然後可免於大咎
如其不然
山井九仞之功。
未免廢棄
又云。
何以父師宗廟地下
何以衆人天下後世云云
席藁而伏於庭
脊令從已。
先生斯文世道之變。
至於若是
不勝痛恨
在龜等疑柳公陰憾於私。
爲此張本
而又慮其難以口舌
旣告于先生曰。
聖人忠告善道之。
不可則止。
先生之於彼。
忠告善道之旣如彼其勤摯矣。
彼之閃倐反復
又如彼其難測矣。
先生之於彼。
止之之外。
有何策乎。
先生於此事。
至寃在心
嘗有詩曰。
申公家內男兒
信己平生不信師。
佞佛尋常爲反卒。
靑天白日姦欺
每於無事之時。
浪吟悲歌
中夜起坐
浪吟悲歌
又有詩曰。
歐海起時八表昏。
華山剗處二儀翻。
室中邪說曾難息。
門外狂祲詎更言。
又曰。
千里從一髮差。
人言何得周遮
閒中須汰懷居想。
衽席尋常坑塹多。
又曰。
知人則哲帝其難。
言到聽時行更觀。
不須費却許多
勘斷平生盖棺
又曰。
高處夸張過處文。
輝容易動千羣
明知二者皆荊棘
舍人田己更耘。
又曰。
詖淫邪遁心聲
世上千言遁情
言可遁時行可幻。
愁神目電同明。
又曰。
周公恐懼流言曰。
王莽謙恭下士時。
就使當年身便死。
一生眞僞莫能欺。
又曰。
黑水突過洛閩
巴溪苦血世還嗔。
一時動盪
何須信。
爲有高才難得眞。
又曰。
河間初譽等橫渠。
祐聖年來剝廬
莫把酉峯汙下視。
祇緣家法懷居
盖其滔滔滾滾
發於性情
見於吟咏
無時而已也。
嗚呼
仁者
天地萬物一體
是以天地不得其位。
萬物不得其所
之如鋩刃之割肌膚焉。
方是之時。
東倭西洋之禍。
洪濤狂瀾橫流稽天不可紀極
先生驚痛惻怛
不啻骨肉兄弟
胥溺水火之中。
幸有一二同志相從於荒閒寂寞之濱。
講明華翁之道。
而不之有携貳之論。
則華翁之道。
程朱之道。
程朱之道。
孔孟堯舜之道也。
孔孟堯舜之道。
下種子於邦域之內。
則彼外冦衝突
安知不有漸次驅除之策乎。
不幸禍起於腹心
患生於蕭墻
翻覆天地
反易冠屨
英德美之波瀾
禽獸鬼魅氣勢者。
不在乎他。
在乎華翁之高弟弟子
號稱華翁門下領袖
於是
華翁之門下諸賢。
幷皆中毒於彼。
爲華翁之仇敵
堯舜孔孟程朱仇敵
嗚呼
華翁之門下諸賢若是
而况餘人乎。
而况田愚李應辰等諸人乎。
而况傳襲梅山肅齋之餘論者乎。
所以先生滿腔惻怛
按住不得
發之念慮之微。
無非此恨。
見之事爲之著。
無非此恨。
見諸文字
見諸吟詠
見諸言論
無非此恨。
氣血日以澌盡。
痰火日以滋長
一日闖發。
華扁神手
跨歲閱年
刀圭無效
嗚乎痛哉。
丙子伏 閤之時。
先生基一。
差定疏首。
省門少輩。
基一悻直不阿之故。
以爲不可共事
力請於省丈。
柳麟錫改差。
權辭喩基一。
麟錫者。
省齋從姪也。
一心疑之以省齋有私於獜錫。
疏撤之後
詰問省齋
省門諸人
怒基一不已
先生之際。
言多浮實
先生以爲此基一。
誣師戕賢。
痛加叱責
一心不服焉。
匡章自處
閉門送徒。
先生曰。
父子責善
罪在匡章
師生匡章
罪在其師。
可謂善喩也。
每逢輒沒顔呵責
庶幾其有改革
基一亦不之悔也。
至己卯歲
一來柳公摧謝焉。
難於先生而然。
釋疑柳公也。
及心說之後
先生省門諸人黨同伐異
無所紀極
曰。
向者丙子
聖存之失固多。
省門諸人誣妄亦多。
遂於基一。
太半釋疑焉。
疾病纏綿之中。
蹩躄空堂
身世之益拙。
喟然歎曰。
號稱 皇明遺民大老淵源
而迄不見桂林 廟貌武夷泉石而死。
只有抱恨千古耳。
海州遠代先塋所在
先生講論之所。
與之密邇
不得不一往拜省也。
扶病啓程
拜崧陽之院。
石潭之祠。
羅峙之塋。
訪知舊。
數月而還
時辛卯春也。
是歲
在龜以爲先生眞幀。
素無經紀
而恐因循蹉跎
遂成千古之恨。
畫師而往拜。
畫師才劣。
未克如意
欲別求畫師而未能焉。
先生曰。
一息
尙存
此志固不容少懈。
氣旣游散
乘化歸眞
廓然大公
曷計長短
區區寫眞
何爲也哉
命在龜還家曰。
今者之別。
未易相逢
我死之後
得通告於彼中也。
在龜還家
有書於柳公及其脚下諸人曰。
向謁重翁。
不忍聞之嚴敎
若憚於自屈
不之濯舊來新。
將來斯文事。
不知將稅駕於何地。
柳公與其門下諸人
往省焉。
遂以向看所稱華西先生心說正案者。
呈進曰。
如有未安。
願下斤正焉。
先生病深昏耄之中。
反復欺罔情狀
忽然忘却
怱怱覽下。
只見俯首聽從於華翁之狀。
不察其非其情非其實
乃曰大意則固若是矣。
又戒之曰。
華翁之訓。
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感。
又曰。
孔子觚不觚
觚哉觚哉
上觚字是物。
下觚字是則
同一觚字。
有以言以則言之不同矣。
孔子曰。
君臣臣父父子子。
上君父子字是物。
君臣父子是則
同一君臣父子字。
有以言以則言之不同矣。
何獨不然
有以言者
有以言者
言心者。
專歸之形而下
於義何據焉。
如知此理。
彼此爛漫
都無可疑矣。
(此觚不觚以下云云
省齋語錄
殊爲糢糊
以先生平日所訓大意
略畧點化
)又曰。
尤翁曰心有以理言者。
有以言者
華翁以爲此論心之八字打開也。
此訓可不遵守勿失乎。
柳公懼其見絶於先生。
且慮觸怒而添崇陽
唯唯受敎者然。
先生信其爲爛漫歸一
公元1891年
自慰悅。
而又旁告門下諸子
非久金鍾應往拜曰。
丈果如歸一
門下諸人
宜皆無異辭矣。
徐相烈有書於洪丈。
義理義理
情誼情誼之說。
此言理所主。
雖有僭差
情誼不可睽異也。
昭應亦有書於洪丈。
力主柳公之說。
二人親密柳公者。
柳公改舊見。
二人之言。
豈有若是之理。
先生大驚曰。
此輩又欺我矣。
憂歎慨傷
比前尤有甚焉。
十二月二十日
臯復于正寢
門人治喪
一用遺命
襲用深衣
裼以素服
禁用染色衣。
先生自謂名在罪籍
不可自同凡人
參天贊地。
自是天職不可闕者。
今洋瀾稽天而莫之能救。
豈非天地罪人乎。
飯含亦以遺命
用 洪武 崇禎二通寶。
明年三月二十八日
葬于永平御師洞艮坐坤向之原。
玄纁之贈。
亦以先生之命而停。
門人之加麻。
送葬九十人
嗚呼
道之爲體。
原於天命
具於吾心。
而達於萬事
扶持宇宙棟樑
安生民之柱石也。
一有差誤
天地爲之崩壞
生民爲之魚肉矣。
雖然
道有一源萬殊之異。
一源者。
萬事萬物總攝主腦
天地至誠無息全體
是也
維天之命。
於穆不已全德
是也
聖人渾然一理全體
是也
緝煕敬止全德
是也
中庸所謂大德敦化
根本盛大
而出無窮者也。
萬殊者。
事事物物
各具之準則
天地則萬
各得其所
是也
乾道變化
正性命。
是也
聖人踐形天性
是也
仁敬孝慈莫不各有本然定之則。
是也
中庸所謂德川流。
脉絡分明而往不息者也。
衆人心與聖人之心。
以氣拘者言。
固不無異
而以所稟所受者言。
實無不同
論語集註曰。
至誠無息者。
道之體也。
萬殊所以一本也。
萬物各得其所者。
道之用也。
一本所以萬殊也。
又曰。
維天之命。
於穆不已
忠也。
乾道變化
正性命。
恕也。
太極圖解曰。
合而言之。
萬物統體太極也。
分而言之。
一物各具一太極也。
子思子曰。
君子語大。
天下莫能載焉
語小。
天下莫能破焉。
此之謂也。
豈可分殊者。
屬之形而上尊貴
一源者。
屬之形而下卑賤也哉
縱於散在萬物準則
名之以精。
察而力行
若於一源之地。
錯解而誤認。
以賊而稱之爲主
以足而認之爲首
則不其猶於盡忠曺操劉裕之庭。
服勤韃靼女眞之朝也哉
所謂不正而言不順
不順而事不成者也。
竊惟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觀俯察
始畫八卦
以敎天下萬世
乾則乾乾之德而名之以乾。
坤則坤順之德而名之以坤。
震則以震動之德而名之以震。
艮則以靜止之德而名之以艮。
坎離也巽兌也。
莫不皆然。
何嘗形而下之賤。
揭之爲名號
號令天下萬世哉。
雷風山澤之屬。
零瑣之事物
也。
猶尙如此
而况大統一源之地。
得以形而下之賤。
加之哉。
六十四卦圓圖中間虛處。
太極一源
是在天之帝。
在人之心。
天地而宰萬化
天地豈有不位。
萬物豈有不育也哉
以至黃帝顓帝之道。
揭敬義二字
昭示天下萬世
也者
一本之德也。
形而上也。
也者
萬殊之德也。
形而上也。
是人心之眞。
一則心之體也。
是人心之裁制
則是心之用也。
怠與欲之形而下者。
莫不裁而抑之
天地豈有不位。
萬物豈有不育也哉
以至大堯治天下也。
曰欽曰明。
形而上之德也。
也者
心之體也。
所謂維天之命。
於穆不已也。
也者
心之用也。
所謂乾道變化
正性命也。
之而九族
章百姓
萬邦
天地豈有不位。
萬物豈有不育也哉
以及舜禹精一執中
湯武建中建極
孔孟克復遏存。
程朱主一監萬。
所以尊奉形而上道德
節制形而下形氣
治心治身治家天下也。
所謂名正而言
所謂而事成。
所謂禮樂興而刑罰中。
世儒不知何故
尊奉形而下之賤。
推而戴之。
貶抑形而上之貴。
携而貳之。
尊而奉之。
則曰形而下者。
在天爲帝爲神。
人爲明德
本心
爲道心。
良心
仁義之心。
携而貳之。
則曰理是當然之準則而已
如空言之載在塵編而已
何主管統攝之有。
曰。
理是無爲
自在者。
枯木之不復生
死灰之不復燃而已
復何能之爲之之有。
孝弟忠信之類。
則曰氣之爲也。
理何能若是
惻隱羞惡之類。
則曰氣之爲也。
理何能若是
敬之義之之統體
則曰形而下之器也。
欽之明之之統體
則曰形而下之器也。
精之一之執之建之統體
則曰形而下之器也。
克之復之遏之存之主之監之之統體
則曰形而下之器也。
嗚乎
盈天盈地。
都是形而下世界
所謂理云理云者
豈不天地贅物也哉
孔子所謂太極兩儀
子思所謂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
周子所謂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
豈不無用空言也哉
嗚呼
太陽而被剝蝕之災。
紫微而有客星之犯。
不得不華夷君臣
交爭互戕之禍也。
况乎上帝之尊而無對
被形氣之點奪。
心極之一而不二
而爲卑賤專恣
則其氣象意思
不足翻天地而倒冠屨乎。
於是乎萬萬里外魑魅禽獸之徒。
橫恣交亂天地六合之內。
莫敢誰何
堯舜孔孟之道行。
消磨滅熄無有矣。
無可盡之理。
天生華翁。
命之救之。
以上帝之尊而無對
尊之爲天地萬物主腦
以心極之尊而無對
尊之爲一身萬化主腦
無形無爲
而統萬物無遺
無聲無臭
而該萬化無漏
至誠懇懇
血戰不已
怳若照昏之明燭
披雲白日
知德者。
不以爲功。
而反以
爲罪。
使不可容措覆載之間。
則其勢可謂殆哉。
岌岌矣。
子弟門生之道。
政宜尊奉大君有命
愛護嬰孩殘喘
由近而及於遠。
由小而至於大。
積集不已
掃淸胡虜
攘除鬼魅之業。
安知不日而成得乎。
奈之何事與心違
以華翁之徒。
充塞華翁之道德
程朱之徒。
戕害程朱統緖
以推波而助彼之瀾。
縱風而助彼之燎。
一至於此哉。
嗚呼
天地六合焚溺
猶尙痛怛之罔涯。
而况門墻焚溺乎。
門墻焚溺
猶尙曰傷䀌之無極
而况於彼之焚溺
由於此之焚溺乎。
所以傷之切而痛之深。
外憂內憂
亘激而交資。
日復一日
憂有加而無減
一月二月。
患有進而無退。
一歲二歲
病有長而無止
積之之久。
先生雖欲不喪逝
得乎。
嗚乎哀哉
殺我先生者。
門外凶賊也。
殺我先生者。
門內邪說也。
世人之所共覩。
得以誣之。
嗚呼
古人殉道也。
殉道於刀鉅鼎鑊之間。
先生殉道也。
殉道几案牀笫之際。
古人殉道也。
殉道異類戕害
先生殉道也。
殉道同室
古人殉道也。
讎賊
有所指擬報復者。
先生殉道也。
無迹可指。
無形可捉。
嗚乎哀哉
嗚乎痛哉。
人之言曰。
先生憂世憂道之誠。
可以泣鬼神動木石矣。
聖人不曰
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乎。
不曰
憂世之心。
樂天之誠。
並行不相
悖乎。
何至若是甚而至於致疾。
何至若是甚而至於捐軀捐命乎。
曰。
是未知大賢情性之正而有是論也。
也者
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
也者
哀之過而害夫道者也。
苟不害於道。
雖損(一作捐)軀而損(一作捐)命。
稱爲傷乎。
憂世之心。
樂天之誠。
如之何其分而二之
與道爲一。
已而不容已。
所謂樂天之誠。
當憂而憂。
已而不容已。
獨非所謂樂天之誠乎。
以世而言。
艱虞溢目
不可容措其身矣。
乃無毫分隱痛憂恤之心。
好其言善其色。
致飾於外。
務以悅人曰。
憂世之意。
樂天之誠。
幷行而不相悖
如之何其可也。
朱子之論三仁也。
豈不同出至誠惻怛之意。
故不拂乎愛之理。
有以全其心之德乎。
以理而言。
脗合無間矣。
以心而言。
滾滾焰焰
若火燃而泉達矣。
是之謂合乎天理之宜。
卽乎人心之安者也。
求之天理而旣宜矣。
求之吾心而又安矣。
氣血之日以衰盡。
痰火之日以滋長
外至之憂。
豈可憂其若是而止吾天理所宜
吾吾心之安哉
尤翁之學。
洛閩全體也。
尤翁之業闢異攘夷也。
求之理。
純然天理而無一毫差謬
求之心。
如悅芻豢而無一毫假借矣。
若夫世與我違。
不能保有七尺
自是外至之患。
豈可以是爲意而止吾天理所宜
吾吾心之安哉
何以於是
孔子之未得也。
發憤忘其
食。
已得也樂之忘其憂。
顔淵死。
哭不知慟。
在齋聞韶
不知肉味。
未嘗以爲哀之過而稱之以傷。
樂之過而稱之以淫也。
忘食忘憂
不知其慟。
不知其味之情性
目見天地翻覆
人物消盡
目見殄滅道德
充塞仁義之禍。
在於門墻之內。
豈宜沁沁泄泄
視如越人肥瘠而已哉。
豈能甘。
豈能安。
自全七尺之軀而已哉。
不能甘。
不能安。
一日二日
一月二月。
一歲二歲
積之之久。
氣血安得不日以澌盡。
客邪安得不日滋長乎。
安得不有難治之疾。
發於其間哉。
以若孔子之聖。
不能無是慮矣。
而况於先生哉。
大抵其爲中庸之德之與否。
固未敢知之。
索性殉道
不計功利
可以諸天日而無疑也。
豈可與不知者道哉。
而况先生嘗以屈原之忠。
忠而過。
屈原之過。
於忠
自况之辭。
則是未嘗較計於中與過不及之間也。
若貪其爲中而抑其情性之正。
貪其爲庸而點其形氣之便。
如今君子之爲。
先生本心哉。
嗚乎
也者
子思孟子之所未能者也。
伊尹元聖之德。
比之孔子之時中。
有些偏倚未盡之可言矣。
豈今之君子鄕原媚世
楊朱爲我
以濟其形氣情欲之私者所可容易襲取哉。
以此輩而議先生過中
豈非所謂鴟梟而嘲鳳凰哉。
嗚呼
先生之見殺於門外凶賊
門內邪說
旣若
公元1835年
是矣。
如使先生之子孫後
少知此意。
則視彼禽獸鬼魅之盈天盈地者。
安得不如不共戴天之讎乎。
視彼詖淫邪遁交亂四國者。
安得不如不共戴天之讎乎。
視之不共戴天之讎。
心心念念而以驅掃此賊爲事
言言事事而以廓闢此說爲業。
則吾道寧庶幾不墮於地乎。
 憲宗乙未之歲。
華西先生丹陽
一詩云。
弊屋寬如斗
安諸萬斛憂。
乾坤寂寂
風雨悠悠
黑水波瀾闊。
西洋鬼魅幽。
東溟猶不淺。
吾道長休
黑水波瀾
門內之憂而言也。
西洋鬼魅
門外之憂而言也。
今去 憲廟乙未之歲。
六十有一年矣。
坐在六十一年之前
深憂永歎於六十一年之後
燭照龜卜也。
豈非至誠前知之道而然歟。
末句所云。
東溟猶不淺。
吾道長休
又以吾道永墮地斷之。
將來有驅滅外冦
廓闢內憂者。
出於吾黨歟。
嗚呼
華西先生
天之有所爲之者也。
嗚呼
以外冦則西洋之禍。
開闢以來無之變也。
以內憂則黑水突過古聖。
開闢以來無之變也。
所以皇天憂之深而慮之遠。
豫降華翁。
使之豫闢西洋黑水之禍。
程朱孔孟之指。
如指諸掌
再降先生其後
以丁洋瀾大揚之衝。
黑瀾滔天之際。
精神氣魄
固有出類拔羣
忠信篤厚
有以出天而過人
天之所以之。
非偶然。
所以貧賤憂戚
玉汝
成者。
無所不至
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拂其作爲
露處四旬
或喪折胄子
天下之至困。
天下之至重。
剛健之德。
一息少弛
篤實之業。
一息少間
乾乾慥慥焉。
烈火焰焰焉。
大河滔滔焉。
之而天下之書。
天下之義。
上自堯舜
下曁吾東。
前言往行
搜括無餘。
天下之疑。
天下之惑。
辨白黑。
决江河。
一毫依違而糊糢。
於身則大體小體輕重之等。
君臣帥卒上下之分。
於家則喩道喩利當否之界。
養志養口貴賤之別。
論人淑慝邪正之分。
論國與天下之事則華夷人獸之判。
尤先剖析辨別
當爲則卽爲。
當去則卽去
雷厲風飛
如斬釘而折鐵。
一毫骨突因循
死生不足以動其心。
威武不足以剉其節。
所以大義所在喝罵卿相不以爲意
至道所關則觸犯忌諱不以爲疑。
憂道也則不啻憂身懇惻切至
憂世也則不啻若憂家之悲慟而傷怛。
有人而果爲吾道之梗。
骨肉兄弟
直欲施之以滅親大義
有人而果爲斯世之禍。
雖勢炎薰炙
直欲加之以斧鉞大權
爲文章。
著之詞令
河决下流東注也。
駟馬輕車熟路
王良造父爲之先後也。
至公麤拳大踢。
果非後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
嗚呼
所謂正大光明
靑天白日
高山大川
公元106年
磊磊落落
纖芥可疑
先生之姿也。
忠信進德
修辭居業
主於心而無念慮之不誠。
滔滔烈烈焉。
見於事而無言行之不實
滔滔烈烈焉。
先生之學也。
所以內闢聖門蔽塞
若是懇惻矣。
外析異類狂瀾
彼其切至矣。
由是而擴而大之
使喧豗自定不敢開口天壤
蚍蜉自滅而不敢擧頭於宇宙
豈非先生門下後進門內後昆之責也歟
或疑先生平日多動而少靜。
莊敬涵養之意。
有些未盡。
如何是。
未知奮發有爲之自屬於乾道
莊重持守之自屬於坤道
乾道乾乾不息
慥慥有爲
靜也專則靜之中。
未嘗不有動之意也。
如活虎然。
如活龍然。
不待養而自然忠信
不待養而自然篤實
非無靜矣。
動之時恒多也。
非無靜矣。
而猶勁弓之持滿而未發焉。
鳥銃之裝藥而未發焉。
朱子所謂未發時。
烈火不可犯者也。
坤道則必待乎持養忠信焉。
必待乎持養篤實焉。
所以持養而爲之本。
文按本。
俛焉持守
故曰坤其靜也翕。
翕則虛靜而已
豈可比而同之哉。
中庸博學審問愼思明辨篤行五者之目矣。
是豈少動多靜者可能哉。
又嘗學問思辨篤行不得不措之事。
是豈少動多靜者可能哉。
明道延平
主靜之事矣。
無事則固當主靜
疲倦則固當主靜
豈可事至而不之應接
物來而
不之酬酢
只以兀然守在這裏
至當不易之則也哉
當是之時。
以內反天覆地斁倫亂道之事。
作於房闥之內。
以外則盈天盈地都是蠻夷猾夏禽獸逼人
安得不忉忉怛但烈烈忡仲。
傷之切而痛之深乎。
傷之旣深。
痛之旣切。
安得不或大其聲。
或疾其呼。
或正其色。
或詳其
庶幾有補於萬一也哉
如見孺子入井兀然不動曰此主靜之學也。
棟宇焚燼兀然不動曰此主靜之學也。
老氏冷冰冰
楊氏之拔毛爲利不爲者。
先生之學。
天地生物本心也哉
又疑先生有時闊畧細微
殊不知心胷恢廓
海闊天高
義理密微
蠶絲牛毛
須是周孔朱子而後可盡。
是故
孔子能大而又能小焉。
孟子能大而不能小焉。
且世之察察細微者。
未有顚倒大義
以其能小而得人稱譽
以其不能大而得罪聖賢
可不深可懼哉。
先生事親也。
愉婉奉將
而惟以養志爲先。
先生奉先也。
誠勤懇摯而必以嚴敬爲主
朔望行參禮。
忌辰則薦一位
俗節則奠時食
在三旬九食之時。
致其謹愼感慕之意。
房親以禮班祔。
以伸情禮
勿之有忽。
正祔忌辰
合爲十有七次之多。
而皆盡心竭力
如恐不及
晩年
李三先生影幀。
以時瞻拜
以致欽慕之意。
或疑先生四時之祭。
克擧行。
未知此何故也。
是未知
公元1891年
先生平生
雖在平閒吉祥之時。
猶是兵戈亂離之中。
倉皇急遽之際也。
古之士者。
有官而有田。
牲殺器皿衣服之可備者。
然後可以祭焉。
可以宴焉。
如無官而無田。
牲殺器皿衣服之備。
則不得以祭。
不得以宴。
先生無傳世之業。
下無田祿之奉。
寄命朋友之間。
而朝夕臀膚。
不暇暖而突不得黔。
朔日之參。
節之薦。
簞食豆羹
杯酒楪蔬。
疲竭誠力
費盡其血忠。
可以四時之祭。
可以追遠之誠。
是非達權適宜之道哉。
雖然
先生以是抱恨
沒身之慟矣。
子孫者。
宜思所以追擧其禮。
以慰九原之心於萬一矣。
先生水原崔氏。
景喆
無非無儀
酒食是議。
織紝是謀。
以助其內治。
一男二女
男卽基朋。
女長適申達秀。
次卽洪在龜。
基朋繼子善。
申無育。
一男二女
男鍾亨。
安行遠,金鍾應。
善男益曾益昌
女適尹某。
餘幼。
先生所編近思附註
程書集疑。
隆師錄。
道東書。
所著有闢邪錄。
淸城家傳
文集百餘卷
謹述其世系論道事業
以俟知德者攷焉。
 永曆紀後二百四十九年乙未十月己卯
門人唐城洪在龜。
謹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