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x 页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序
序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3H 页

商山柳先生。尝与不佞。谭文艺。出化隐闵公之诗若文。以示曰。以化隐公。而集不行于世可乎。余是之慨。幸求誊本于流落者。疏劄祭文。尚未具。子其搜漏整讹。净书成帙。庶传诸后乎。不佞谢非其任。公属勤。遂持而归卯桥书庄。始阅之。古纸乱草。往往字脱误。然良杞寸朽。美玉点缺。为材与宝固也。抑不佞有所感焉。天道之定不定何相寻。而定者暂。不定者久。又何也。闵公生钟鼎世家。值 肃庙晠际。弱冠。才名大噪。遂擢高第。升金马。盛玉署。掌藩臬。握艺衡。文彩辉映。声绩俱著。是时。耆哲登庸。一心推车。而靡不倚重公而寄厚望。将大施之华国手段。辅笙镛黼黻之化。俄而不悦者。枋用螫于申不足。锻于戌尤酷。公之迹。遍南荒北徼。则牢骚之感。孤愤之泻。不得不握弗聿。为甚哭之歌。所以长篇及近体诸作。皆呜咽悽惋。殆与屈大夫柳仪曹。异世而同调。至若序记丘墓之铭。奇崛艰深。多得乎昌黎氏。而方驾于凤洲沧溟。时人之思阐先美。而失龙眉世者。于公乎往求之不已。此则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3L 页

佥枢金公戊申日记序
盖世之谭功者。非遭时之大艰危。树之大劳勚。例皆略之曰。此乌足以扬其迹而传之远乎。此非通论也。李将军当汉廷右文之日。虽不得尽其用。然若遇高皇帝。立大功而封万户。非其人耶。然则丈夫生乎世。成就得卓荦奇伟之烈。铭彝鼎而载常旂。名永不朽者。实由所遇之时耳。若但执其迹而不论其时。曷曰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4H 页

唐诗类选序
于乎。风雅以后。正声寝微。齐梁之间。嗣响寥寥。逮乎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4L 页

弇州文抄序
盖文章之作。古也。姚姒之浑浑。殷周之颢噩。见于六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5H 页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5L 页

牧斋集抄序
岁壬申之秋夕。金陵使君李丈。访余于卯桥之庄。见案上置弇山四部稿。仍语钱宗伯受之之訾謷王,李之非。余曰。信然。然不见受之之全集。何可议受之如受之之于王,李乎。翌年夏。投示其家藏牧斋集四匣。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6H 页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6L 页

郡金陵之南四十里。有洞。窈而深。南冈李处士世干考槃之所。处士尝葬其亲于斯。筑室于斯。终老于斯。日省亲茔。手植松桧诸卉木。每春夏交。苍翠四封。樵牧相戒不入。盖处士之寓慕先垄。如甄君之思亭。然甄君家贫。不克葬数十年。至乞贷邑里。然后以葬亲。曷若处士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时。无毫发憾。又未知甄君终身不离墓。如处士之为。则处士岂不诚加于人一等矣乎。是以乡井称其孝。守宰致其敬。处士欿然不自安。如雉入室。虎避路之异。恐人之或知焉。古语云。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则孝子之生。亦必于忠臣之门。处士之笃于孝。岂其无所本哉。先世有孤隐公智活知云峰县。闻 端庙逊位。适宁越。弃官入娥林之朴儒山。搆小亭。榜曰望月。实望越而隐语也。及 端庙升遐。常携酒至山顶。痛哭竟日还。危忠苦节。可与南秋江,金东峰诸贤。合置一传。 纯庙壬申。因云仍吁 跸。赠吏曹参议。旌其闾曰忠臣之门。是固一气传薪。如处士者出于后。以继其家声也。其孙守益。袖遗集来。属余以弁引。遂阅之。诗若文。不事雕琢。淳淳有古意。可尚也。仍书所感。以塞慈孙之请。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7H 页

乘槎录序
余尝读石北申公耽罗录。窃恨其飓不猛。而漂不远何也。石北。近世诗家之杰也。若借大飓。踔重溟几万里。泊于苏杭闽广之间。转入燕社。渡辽河而东之。则遐怪所瞩。必皆发之于诗。名声足以动天下。风既发。其便而旋阏之。流连赋赏。不过瀛洲之烟云,雨风,草木,虫鱼而止。殊令人咄咄。壬申夏。从叔仁山使君。寄示乘槎录一册曰。此崔孝廉斗灿。漂海日记也。惜乎。其旷世奇迹。沈藏于穷乡败簏之中。愿毋靳一语于弁简。余固拙于辞。然念从叔之阐发幽奇。其亦仁政之一端也。何可孤是托哉。盖孝廉。随其妇翁。到大静任所。及归。遇大风于中洋。漂流十六日。下碇于浙江之宁波府。由四明。抵临安。睹山水楼台人物之富丽。至姑苏。上寒山寺。泛黄河。涉汶泗。纵目齐鲁之境。经济南。渡芦河。入皇城。观清帝敕铁骑十万。启东巡。仍过孤竹古国。谒夷齐祠。转到凤凰城。出栅门。距龙湾一百二十里。时嘉庆戊寅也。噫。孝廉之遇风中洋也。以七尺躯。出没于蛟龙鲸鳄之吻。其终不死者。天也。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7L 页

许将军实纪序
当龙蛇难。憯锋镝。惟岭南最。纠义旅。敌王忾。惟岭南最。如忘忧郭公火王之拒。松庵金公茂溪之斫。权忠毅颖阳之捷。崔贞武鸡林之役。书诸策。载盟府。垂永永不磨。厥有同功而泯其迹。生不及爵赏。死并阙貤赠。则舆论之嘅郁。何如哉。许将军名申生。善州人也。与再从祖羽林卫福寿。倡率乡丁。戮力讨贼。始战于凤溪。又转而战于龟尾。又转而战于网岘。又战于开宁之牙浦。又转战于安谷。又战于星山之双溪。又大膞于军威之孝岭。于是。蛮酋慑将军威。死咋不敢近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8H 页

送觉莲上人归枫岳序
释地云雁荡山。峭峻干霄者。为七十二峰。衡山祝融峰。亦七十二。道书云。罗浮山。即十洞天之一。有四百三十二峰。虞衡志云。桂之千峰。玉笋森列。尽奇且多。然较枫岳之万二千峰。仅十百之一。则天下之奇。未有多于枫岳者也。是以中华之人。愿一见之。况生此国者哉。余梦屡蹑毗卢之顶。入众香之城。憩万瀑之洞。盖思想极。故发宵寐者。如是也。金刚山人觉莲。过余溪上之亭。略道山中胜槩。请余一言以张之。余辞不能。莲去复来者三。感其意。姑书此以赠。且约莲曰。他日骑驴入山。问莲师何在者是我。莲为我指一万二千峰。吾于是乎不负梦想矣。于是乎尽言之矣。莲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8L 页

送徐德一游伽倻山序
徐君德一。方治诗。剔腐陈。务裁新语。然谓诗犹射也。射。以的为志也。选唐人佳作。手抄口诵之不已。斯其的乎。然学诗犹学琴也。操缦而工其声。不若先之乎山之峨水之洋。而寻其妙于声之外。将携伴入伽倻之山。搜名亭古刹。清流翠壁之可以助奇气。而增吾格而进吾境。真善学诗者也。谓余能言山水古事。要一言而导之。然德一已知为诗之妙。吾何以更有说焉乎。然诗小技也。固有多于此者。君之行。观立岩之撑空竦直。思有以立心身。观甑峰之窿特端秀。思有以重威仪。观红流之鸣波澄驶。思智虑之无懘。观学士之遗台崔嵬。思名迹之不磨。极奇观于武屹泉石。想像先正之馀风剩韵。徘徊俛仰。有所感发而兴起焉。则之游也奚独昌其诗而已乎哉。德一勉之。若夫释家之诡迹异观。多不经。吾不言。
赠崔实甫序
有一客剥啄于门。延之入。客出一书以示。乃金圣夫书也。余云客何从而持吾友书来。客曰。圣夫谪丰岩时。遇于江上亭舍。甚相欢。今春入京师。闻其持母服。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9H 页

送金生时庸归关北序
谁欤。有带晚雨。叩余溪上之柴者。延之坐而视其貌。脩眉高颧。伟然有丈夫气。纚纚谭艺。另求秤尺。余喜其为人。仍挽其行。抽架上古今书。终日对相看。夜不犯鸡不罢。如是者数旬。甚相乐。一夕凉风起。庭树飒飒有声。闻之惕然曰。吾有亲在堂。不可以远游。然今春入汉师。不获于有司。闻南方多仁贤遗俗。山川瑰奇。不惮远来。已六见月于途上。非徒望云之情切。窃恐倚闾之怀深。遂长揖而去。其人金生时庸。其居吉州。古女真之墟。此距二千里也。东人见小。才出百馀里。悄然有远去之色。生奇士也。轻二千里如乡邻。安知生不复访我于此溪之上耶。愿生归益读古人书。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59L 页

送浮屠琪印序
释之与儒殊。离于相故与儒通。亦离于相故何以故。一切世法。一切俱空。然后可以离于相。相既离。曷不离于儒。然一切世法。一切俱空。无执无著。无碍无滞。无我相无人相。其所谓空一切法。乃通一切法。通一切法。则亦能通于儒乎。夫然后真善学佛者也。若徒栖心澹泊。结跏禁足。做了面壁枯禅。乌能睹圆通之义谛哉。山人琪印。自良州。访余于卯桥之舍。貌甚端。辩如流。已精通梵筴。又欲究观吾儒文字。广其识。遂出诗,书,左氏,国语及唐,宋诸大家文。俾读之。分晢甚明。往往出老经生上。岂非离诸相而通于儒者耶。余不识其隳形之自若。早不落曹溪门户。从事名教之内。所就何可量也。然为儒而胶守浅见。浸淫乎印板死水之说。而不知遮个活动底境界。亦陋之甚者。反不为琪所笑耶。琪方南入头流。而索余一言之赠。书此以为莂。且语之曰。头流之绝顶曰天王峰。其高一万四千丈。你其到得也未。
骊江录序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0H 页

梦游录序
张上舍晦伯。好文章。憙奇人也。著梦游录一册。以示余。余读之曰。梦也欤。非梦也。梦也。焉能尽收揽天下之名山水台榭,仙佛幽诡,骚人胜会。与夫忠臣,义士拨乱匡恢之事。使千古并时。万尘同局乎。长柳之书。咸陟之记。无是境也。郑圃之遇。槐安之游。无是觏也。然则谓之非梦可乎。千古非一时。万尘非同局。于瞢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0L 页

痴斋集序
灵川。昔有隐君子。曰痴斋许公讳命申。眉叟先生。为儿时。其先公宰灵川。随至是县。学于公。眉翁大贤也。眉翁之先公。古之贤大夫也。大贤儿时。固贤于人。非贤。不可为其师也。贤大夫教子。必审于所师。非贤不使之就学也。公岂非贤而有文者耶。公之七世孙潾。以公遗集。示余曰。足下之先王考。题跋于眉翁之遗。吾祖之书之后。足下毋靳一语于吾祖之集。余义不可终辞。遂阅其诗若文。清洒简畅。绝无剿琐语。如人心道心理气诚正诸作。皆足为学者范。曰主翁涵养地。提起唤惺惺。存养之妙旨也。曰独处尤加谨。庶几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1H 页

西游录序
吾弟芳叔。喜远游。尝屦及百济之境。又东至沃沮界。昨年夏。自京师。西过崧岳之阳。周览胜国遗墟。到黄州登月波之楼。复西出浿水之上。此箕子东明王之所都也。八条遗俗。侯尘霸迹。宛如隔晨。绿江粉堞。名亭古刹。歌坊酒坨之耀烂人目。当与金陵钱塘。相甲乙。东国无两。芳叔之游。可谓极矣。及其归。遂徵其纪行诗而寓目焉。音调鬯丽。较旧时之作。如出别手。得于江山之助者然耶。然若曰吾眼已大。吾诗随眼而大。有其大非大之也。昔司马氏早岁。游江淮。涉汶泗。遍燕代之地。故说者曰一部史记。得于名山大川。然今无司马氏之才。但事司马氏之游。游乎已矣。有司马氏之才。有司马氏之游。而不能网罗天下之书。博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1L 页

赠李器汝序
凡诗文。不根于是心之正而达乎理。强为夸辞艳语。以求悦人之目者。皆伪也。余窃病之。十四年冬。遇李友器汝于金州之旅舍。危冠博带。黯然守古色。因与之谭名理。非直分晢明而已。多得之体验。与世之出入四寸者固悬矣。其为诗。和平温厚。流出吾心之所固有。理趣深而不浮。有味乎言之也。夫玆州江海一都会也。楼观宖敞人。物富庶。尚有故国之风。文人骚客之游于是者。或逞才于金碧笙歌之场。或描状于风帆烟云之会。要之皆刻叶剪䌽。非真色真香。而务为夸与艳焉耳。诗若玆已乎。器汝之于诗。毋事乎夸。故似乎朴。毋事乎艳。故似乎质。阛阓诸少年之沾沾逐影而驰响者或不伏。然彼乌知器汝之诗哉。诗犹不知。又乌知器汝哉。然知器汝少。所以为器汝也。余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2H 页

李孝子传后序
吾友晚求子。贤而文者也。为立金官李孝子时昊传。寓视余曰。子亦毋靳一语。夫孝者。为仁之本。百行之源。而直从天性出来。人人有是性。人人当行。然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罕有以孝闻。若时昊者。生于穷海之澨。未有父兄之教。师友之警。而事其父。至诚靡懈。父病瞎不辨物。左右扶将。未尝少离。凡兴居食寝之节。相之惟详。四十年如一日。是以。其父不以失明病焉。其家人无不观感于时昊之行。一家之内。盖融融然孝悌风也。州守尝使时昊。押漕船以去。时昊不肯行。守怒械囚之。赂主狱吏。夜归侍父。朝就狱。家去邑一舍。如是至三阅月。乃得解。父死。贳地而葬之。筑室其下。朝夕哭省墓。墓傍有大洼坎。日三躬负石。竟塞之。非人所难能者哉。世之谭孝者。务称异迹稀事。以求人之知。反为识者所笑。时昊之于事亲。出于心而行之以诚。终始不怠。与世之矫饰希名者。异矣。不亦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2L 页

万愚诗卷序
金州有万愚子。自言平生事。事皆愚。故自号万愚。然知其愚。是知也。奚愚之有焉。余观万愚之诗。益知其非真于愚也。其为诗。匠心庀景。剔陈超凡。不轻出一句。句出。足令对垒者。匿影窜迹。斯已奇矣。然尤肆力于此。深造乎境。如齐桓之刜令支斩孤竹。则吾知大伽倻之国。虽多长于诗者。必无先万愚而上驷走也。然万愚穷者也。家徒壁。妻子有饥色。其能视晏然而不废声病之习乎。抑役役于吻腹。使古人穷益工之说。终不验焉乎。夫人生世间。厥或驰华毂曳长裾。出入承明之庐。厥或饶良圳园池。如仲长公理之乐。而此俱不得。蓬其户裋褐其身。无一日宴坐暇。并闭其不平之窍。不能宣其郁。不亦甚戚哉。愿万愚。忘其穷而益治诗。以发其鸣。则纵畸于命。出无乘。绌于赀。耕无田。放情恣吟。尚有以自乐者。存也。万愚子方隐于愚。不欲人之知。故余亦不详其名字。然万愚之诗。自足名于世。微余言。人知万愚之为谁也。
赠聋翁序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3H 页

三会诗帖序
有数三友生。遇一湾一嵁。间相与衔杯酒。握襟带。揽景赏心。犹可乐也。犹可识也。加于是而极人与地之胜。则其乐又何如也。玆游也。终南紫阁其地也。燕睇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3L 页

义庄契序
凤洲有言有义田。而后有劝。盖自宗法废。人情渐居薄。割门户竞刀锥。凡诸患难疾病。不相恤而相佽。于是仁人君子。衋然为之敦睦厚伦之方。义田倡。婚嫁丧葬以时。饥者饱。寒者衣。子弟贫不能学者。皆就塾。不能供繇税困桁杨者。纾其忧。斯可以化俗而敦薄。其为劝也何如哉。余尝欲设义庄。广我先人之志。而性懦拙于事。未及焉。日家弟蔿语余曰。凡我诸亲。合议出谷若干石。拮据收息。将以效范氏之义田。刘氏之义学。而共是事者。自吾兄弟而至再从三从。亦取苏氏谱之义也。愿置一言于契券之首。余且拙于辞。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4H 页

赵氏家藏史抄序
始余入莲翁甥馆。座有可以暗中摸索者。翁之妇侄赵弘善大亨也。与之语。多识掌故家言。藻思笔法皆臻其妙。遂契合而相莫逆也。丹山泉石。东林明月。与夫春台赴试之场。皆其携手游戏所也。余婴病。谢公车。退伏荒閒之野。君治文益工。名声喧藉。而不幸修文之甚遽。余不胜威明折锷之恸。其弟兴善大诗。以余与君之好也。视余如其兄。屦及余卯桥之庄。相守屡月。出架上书共读。读已。拈韵唱酬。尽可乐也。然余见君之弟。而终不可见君。尤无以为怀。大诗语间谓余曰。先兄尝抄左史纲目诸篇。欲迄 皇明史。未克终而殁。今其书在箧者凡七𢎥。笔画精覈。无一欹邪。数千年。世之污隆。事之淑慝。历历如指掌。间附己意。断其非是。兄欲自序而未就也。吾将踵而成之。以卒先兄之志。知吾兄莫如舫山子。愿惠一言。以相玆役。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4L 页

石霞诗稿序
论诗品而不先论人。不徒失其诗。并失其人。盖其人恬者语澹。和者语婉。刚者语峭。雄者语壮。诗固根乎性而发乎气。故其为语各肖其为人。不可掩。余于石霞朴翁。益验之矣。翁状貌雄伟。如图形刻像。早岁若将凌气。毋蹑太虚。仗釰远游。遍域内之名山水。至晚年。步履尚无恙。心事朴直。不作俗子骫骳。家甚窭不恤。其升腾杰骜之气。穷不挫而老不衰。是以其为诗。格律用壮。超脱物累。诣境不深不止。造语不健不休。如幽燕壮士。手拓大黄。矢饮石而有馀劲。间以恻怛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5H 页

寿石山金公(益容)回甲序
圣上之十七年二月某日。为今天官亚卿石山金公悬弧之辰。于是公年六十有一矣。公卿大夫士。造长筵。咸贺公年六十有一。许薰闻之曰。是未知所以寿公也。生乎今。治古文。力追千百载前。非千百载以前之人乎。公天分甚高。自小少知有古文。于俗士功令之外。释褐矣。而犹劬精坟典。及位至清显。居室萧然若寒士。于荣利泊如也。凡诸文字之出公手者。赡而约。丽而则。皆不失其古。公年虽六十有一。殆若千百载以前人。公之寿尽多矣。寿公以六十一岁。无乃浅之知公乎。今之文弊弊矣。独见公。如见千百载以前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5L 页

赠头陀玉峰序
世之奇男子。往往伏蓬蒿墟里间。不则落托空门。藏名万衲。以终其身。此其迹畸而此其志甚悲。欧子所以致感慨于送秘演之序也。有头陀玉峰者。过余卯桥之庄。见其骨秀神清。非埃壒中人。自言姓安而贯竹溪。为文成之遗裔。家于西原。早失怙恃。冠而丧耦。入枫岳为僧。然佛氏之教。非心所好。遂云游寰内。凡山水楼榭。诗林墨所。靡不历赏而过从。橐中唱酬之什甚富。观止矣。迹倦矣。故乡有先人田宅。数三兄弟。将蓄发还乡。岁时醴粢。以供先祀。埙篪迭吹。叙天伦而湛其乐。此外奚所求哉。悔之不早。其可羞也。余心甚伟之。挽其行。听其语。足当宗生卧游也。与之酒。酒后浏浏唱古诗。真楚声也。其自为诗。无蔬笋气。悽惋而有思。亦楚色也。不亦奇哉。夫释之迷人久矣。苟溺其中。出者几希尔。能形头陀而从吾儒。交之善也。恋兄弟而寻故丘。亲之道也。返之正而不濡滞。行之断也。行之断勇。亲之道仁。交之善知。知则远辱。仁则荣身。勇则济事。此其为人之元符也。尔年尚少。从事于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6H 页

送族弟士咸游枫岳序
往余欲东观枫岳。取路京师。遇朴晚醒于旅舍。相与出青门。历龙门。泛舟于黄骊江上。观清楼甓寺之胜。溯流至太原。值天雨水盛。中途而还。东为之志。至今未或忘也。岁甲申秋夕。士咸来告余以枫岳之行。且要一言之赆。盖士咸结发治诗骚。有场屋声。及升司马游太学。诸公卿大夫。多有汲引之者。一朝翩然南下。挈家入伽倻山。耕畬种藷。暇辄吟哦以自娱。无意于当世。世或疑君之果于长往。然余实服其高蹈遐情。迥出流俗也。今又理尚平之屐。访东海上之万二千峰。欲泄胸中之奇。较宗生卧游。不亦多乎哉。余闻万二千峰。具万二千相。诗到万二千相。得万二千变。真善观也。善变者也。君之诗。其将自此而变。而至于化乎。余待君归。亟发其橐。读毗卢峰之诗。则毗卢峰在眼中。读须弥塔之诗。则须弥塔在眼中。百鼎日出。九龙万瀑。靡不森然列于前。吾眼中。亦当具万二千峰万二千相。非厚幸也耶。君其行矣哉。
南游录序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6L 页

李师鲁名字序
鲁国之小者耳。称礼义之邦。必曰鲁。以孔子生于鲁也。孔子百代师也。学孔子。若天不可阶。然儒而不诵法孔子。儒乎云哉。是以人生而幼而壮。父兄教诏之。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7H 页

李希进文稿序
李韦士琢源。尝语余曰。吾党有惇行而文者。齿虽少甚可敬。其说经。不缴绕于文义。其著作。亦雅驯有法。他日必访君。当知不余欺也。余问其人为谁。琢源曰。姓李。名有善。希进其字也。余藏之在心。每逢琢源。辄问希进无恙。昨岁冬。余过琢源山房。语复及希进。琢源愀其色。良久曰。斯人已死矣。取案上所在修斋稿者数册。以示之曰。此希进咳唾之留在人间者也。仍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7L 页

哑人遗稿序
金官。尝有柳处士讳邦植。自号哑人。我王考为作甘浦斋记。道其幽居之胜。相与之情。及其殁。作诗而哭之。其从子未息斋兴龟氏。我王考之侯芭也。余儿时见。一颀伟丈夫。峨冠疏布。剥啄于门。王考喜剧以迎。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8H 页

海山亭诗藁序
昔伯牙学琴。至海中见波涛汩潏。山林窅冥。乃得琴之妙。遂以名古今。盖海山之间。自有琴之大全。伯牙所得者。此也。伯牙去而海山。未尝无琴也。岁戊戌维夏。余过宁海之元皋里。登上舍白公海山之亭。时公才捐世。裴徊空栏。徒见海气苍苍。鱼台𡺚嵂出云际。意伯牙之操。尚留在此间。及读公亭韵果然。然此可求之言外矣。夫然后其真为伯牙操乎。至若并时诸公詶和之什。记序之作。语固人人殊。其道得公意寄高深。风调爽阆。无异辞。尽善说琴者也。世不乏嘉聪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8L 页

敦本契序
契以长财。财者末。曷谓敦本。笃于慕先以也。我许世家金州之会贤里。大宗伯公位跻崇显。廉直自励。入清白之选。自时厥后。连世荫仕。至竹庵先生。值执徐乱。封先陵毁。追远之孝也。遇金墉变。伤伦纲斁。忠臣之义也。及夫红罗屋社。黄图蒙秽。名亭望海。追鲁连之高风。言志寒梅。保万历之王春。惟玆东褊一井落。宛是 皇明旧疆土。虽寻常行客。徘徊缅仰。有不能去。况为后承者乎。盖先生卓卓之节。本之学问。平居敬义持躬。以山海为的。馀教施于子孙。孝悌之美。文章之彬。科甲之盛。克世克蕃。会贤一坊。栋甍对起。门栏高朗。冠盖交于闬。綦舄填于巷。未艾之象。太和之气。霞蔚云蒸。融融尔也。其柰薪火屡传。运有升沈。移者多。处者少。墟里萧然。重经岁侵。众瘼丛猬。一应十繇。贫任饶责。不堪困苦。皆思飏去。不几岁。其将无有乎已。然则先生之闾虚。而 皇明之一片土。并不保矣。异时遗裔。经过此地。徒见其故里荒废。求彷佛于昔日而不可得焉。则感慨之情。其有穷已耶。移居者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9H 页

送李天如归越州序
海莲李公。以词翰。鸣于世。终南之社。挥拇阵而发腔调。对垒联唱。靡不色飞。晚逌荫途。宰湖西之连城。旋以年老卸绂。僦居于是县。其从子时九天如。貌秀而才敏。尝屦及余卯桥之舍。以治诗骚。良辰美景。每拈古今人佳什。弹指沨沨。意气伟然也。顷年。君移寓于越州深峡。余亦还栖故里。昔时文园风流。不可以复得。人生聚散。如天之云水之萍。无常如是耶。余曾寓书于君曰。君必自越而连省莲翁。岁毋废。迂几日程。访我乌东之新屋也。岁丙戌之暮春。君果叩余衡门。相见于十一年之后。喜当如何哉。顾余发已种种矣。学不成而老先至。殊可愧也。君年加长而志气益固。向之棱者圆。腾者定。恂恂有老成典则。盖其经历艰险。既以磨励而增益。索居深僻。重以静便而玩赜。宜其智虑。与文词并进也。且越之为州。素饶山水之胜。子规之峡。清泠之滩。固令人生感。亦令人托悰。青鞋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69L 页

心亭散稿序
心亭散稿者。许烜徽瑞著也。余与君为袒免族。相知素深。其可惜一言于弁遗卷乎哉。君貌言朴讷。而才寔通而慧。童年缀句。已能伏侪流。长益耽书史。不以贫窭自沮也。尝袖所作诗文来质于余。得余印可。喜动于色。余有漫语。被君钞去。不能閟也。其嗜痂可笑。然余亦知君之雅癖异诸人。人相对。欢然不舍也。前年。君不幸死矣。余为过时而悲。南为之日。造其殡而哭焉。荒村破屋。不庇风雨。妻子作波咤声。令人衋然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70H 页

某隐遗稿序
古者。士读书。积行义于躬。上之人采之。恐或遗用之恐不尽。今也有士之名。例皆沈沦落托。终老蓬蒿。无亦运世使然欤。吾宗有某隐公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70L 页

云斋唱酬录序
己丑之维夏。余有事。到金州。病淹庆云之斋。族弟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71H 页

一者。道之本也。天之生是人。均赋以仁义礼智之性。生于北极之下。南极之下。而道里绝远。隔以千载之前千载之后。而古今悬夐。厥性攸同。感于情而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端。见于事而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皆从是性直发。夫岂有异哉。然而五方之人赋性。有若不一。何耶。或曰。风气以囿之。习俗以拘之。其言似矣。而未尽然也。欧阳詹。产于闽。丘文庄。产于琼海。文词学术。至今称焉。则习俗有不能以拘人也。文翁治蜀。昌黎刺潮州。寔振儒风。通经能文之士鱼。雅如也。则风气亦不能以囿人也。盖道一而已矣。人能尽人之职。而以全其天赋之性。斯为君子人。而为君子人。则华夷一也。古今一也。何可自局而自画之哉。夫一也者。至约而至多。至小而至大。数之极曰万矣。而一之积也。事之端亦万矣。而一其贯也。然则一者。理之总名也。苟于此。持得坚。推得广。寔事求是。无邪念之或间。外物之或牵。造次颠沛。主于一而靡他适。则方不负天之所卑。而仁义礼智。随所处而不可胜用矣。然熟读圣贤之书。然后其理乃明。其知之者。身辄行之。如是久久。知之多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71L 页

续通鉴序
世之抵掌前代事者。上自禅通循蜚之纪。至于汉唐。纚纚不已。宋以后则反昧昧焉。何其昭于远而闇于近也。是犹谭广桑之山。星宿之海。而不能数方域内之流峙也。盖宋以后诸史。散漫各行。如柯氏之辑。(柯维骐。编辑宋金辽三史。)金华之撰。(金华宋濂。撰元史。)竟陵之编。(钟惺号竟陵。著明纪编年。)篇帙夥而传本稀。乡塾之间。固难得见。则年代虽近。事迹茫然。新学后生。不能举其一二。余窃病之。芈园金处士锡佑氏。隐居林壑。潜心简册。取宋金元 皇明史。而抄节为书。发凡起例。一遵少微之篇。而名之曰续通鉴。卷凡二十有三。属不佞丁乙。辞不获则略加删整。遂为之说曰。芈园之为是书。其亦仁人之心也。白首残景。斤斤蒐纂。屡经寒暑。不惮劳苦。嘉惠初学之士。仁人之利。顾不博哉。况其包罗之赅。秤衡之精。非识之明而择之善。能尔乎哉。吾知其必传无疑也。不佞且有所感焉。后三代而斯道复明。实赖洛,闽诸贤。继开之勤。宋室之隆。超越汉,唐。直接姬周。后三代而得国之正。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72H 页

洪钟远字序
缶林洪钟远。童子时。踵余门而问业者也。及余远寓真安之江上。相去落落。未期其来访也。一日款余蓬门。已冠其首矣。听其言。观其容止。所学若加进。可嘉也。钟远请余字之。余曰。不观夫千石之钟乎。声大然后其闻远。为学亦类此。不有所以大之。何以致其远也。然则大之宜如何。细行小节。乃罔不修。积渐之久。至于大。至于大。名不远者。未之有也。遂字曰大而。而其勉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