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自动笺注)
毅菴先生文集卷之五
 書
  
公元1861年
華西李先生問目(辛酉冬)
或疑中庸道統之傳。
自見於經以下言之。
然則堯舜以前
絶無可尋之端緖耶。
道統之傳。
盖自伏羲始矣。
伏羲繼天立極
始畫八卦
就其全圖而觀之。
中虛爲主
就其單卦而觀之。
中爻爲主
中虛之中。
統體之中也。
中爻之中。
各具之中也。
然此非伏羲自畫也。
乃出於河圖
河圖之數。
亦以中五爲主也。
然則中之一字
所自來矣。
伏羲所以繼天立極
堯舜所以允執厥中者也。
此外無可考。
未知然否
○答曰。
中者卽不偏不倚過不及之名。
是乃平常之道也。
平常云者
先天地後天地
通貫之謂也。
無細無大。
以此玩索
中庸序文
引人道心爲說。
(缺)爲性道理也。
卽於一身之中。
主宰運用
統理氣貫動靜者。
所謂心也。
虛靈者體也。
知覺者用也。
一也非二也。
然人之爲生也。
形氣性命而已
心之知覺
百體發出去。
便是人心
卽飢飽寒燠之心也。
四德發出去。
便是道心
卽愛恭宜別之心也。
人心本非不善
而惟人欲
所由生。
故其勢危而難安。
道心本雖至善
而惟天理之無形跡
故其眞微而難著。
不知所以精以察之。
一以守之。
使道心爲人心之主。
人心聽命道心
則不能安其危而著其微。
以執乎中矣。
○答曰。
朱子張南軒中和第三書云比觀舊說。
却覺無甚綱領
因復體察得見此理須以心爲主而論之。
性情之德。
中和之竗。
皆有條而不紊矣。
其舊說如何故謂之無綱領
體察如何故謂之此理以心爲主而說。
序文引道心以證之。
此實中庸一篇宗旨
推之他經。
莫不皆然。
以此用工
久當自見
危殆不安云云
危殆不安
其義大率相似
少有所異者。
人心易流於私欲者勢也。
聽命道心者職也。
人心爲主不聽道心則亂也。
其勢危而其職不安矣。
道心爲主人心聽命治也
其職安而其勢不危矣
然則危者指其勢以言之也。
安者指其職以言之也。
未知然否
○答曰。
勢與職分得甚善。
道心主也。
人心臣也。
主得其位則臣亦得其位。
反是則俱不安
以此玩索
性者心之體也。
情者心之用也。
虛靈知覺
亦是心之體用也。
性是理之未發底。
情是理之已發底。
未發便
是體。
已發便是用。
孰是未發。
孰是已發。
曰心也。
不容不謂心之體用也。
虛靈是理之光明底。
知覺是理之運用底。
光明便是體。
運用便是用。
孰是虛靈
孰是知覺
曰心也。
故亦不可不謂心之體用也。
性情虛靈知覺
其理一而已矣。
但彼則指其所具者而言之。
此則指其所主者而言之。
○答曰。
大槩得之
太極天地萬物主宰
本心在人之活本。
聖賢說話道理眞象
以此三者反覆參驗
久當自得
或疑誠意之意。
心之所發。
緣情計較之謂歟。
誠意之意。
緣情計較之意。
畧有所異。
盖緣情計云者
喜怒哀樂之發也。
徒任他縱行。
未免徑情也。
故必以意主張
恁地然後
皆能中節矣。
誠意云者
已知善惡之分。
而惟心之所發。
爲善爲惡之關。
與念字之義相近
善念惡念之類是也
方其念頭誠之然後
乃可篤善而絶惡矣。
此豈緣情計較之謂哉。
緣情計較。
則其意已著而人皆可知
豈有所不知而己所獨知者乎。
彼此意字。
皆謂之心之所發則可矣。
謂之所指者同則說甚無着
未知然否
○答曰。
緣情計較云云
分別情意二字之界也。
誠意之意。
言心之發也。
合意與情而言之也。
正心
心。
言心全體
誠意之意。
說心之用。
致知之知。
說心之體。
格物之物。
各就一實事上說。
以此玩索
理氣本是不離不雜之物。
纔曰不離便是雜了。
纔曰不雜便是離了。
雜則渾淪而無界分矣。
離則絶遠無管攝矣。
然則一合然後
形容得不不雜之竗。
固是如此否。
○答曰。
卽理上說則理與氣合而成是物矣。
心上說則一敬字。
理氣不離不雜矣。
敬是徹上徹下之道。
太極之事。
陰生而已
太極之竗。
一陰一陽而已
太極之用。
陽變陰合而已
太極陰陽主宰
陰陽不得太極主宰
○答曰。
理言則理固爲氣主宰
而氣不得爲理主宰矣。
自人而言則認氣爲主宰者。
容或有之矣。
人之下工定在此。
陽主變。
陰主合。
二者决是異體。
然卽於陽上。
其著形底。
便是陰體
卽於陰上。
運行底。
便是陽體
○答曰。
太極圖
左陽右陰對立
陰根陽陽根陰是流行
仔細玩索
可見
公元1862年
華西先生(壬戌正月五日)
貴星來。
憑伏聞新元
道體循序萬安
寶眷齊福。
允叶伏禱。
無任顒賀。
昕夕講會
未間斷。
秩秩威儀
討論
心常像想。
不容少休也。
昨冬函筵。
縷縷咡詔。
旣蒙不棄
而又承赫蹄手敎
受賜多矣。
敢不悅從。
但有不繹不改之虞。
以是主臣耳。
小子返日。
聞生訃音
翌早奔哭。
悼怛罔極
已無容白。
而生親過哀致癠。
情私悲悶耳。
昨日還覲重省
逢新無遜。
私分爲幸。
而老曾祖年値八十六籌。
氣力不至大損。
通宵讀書
頗慰遲暮之境。
子孫情地
實用希殊之慶耳。
伯春喪配。
心甚作惡耳。
獻發有日
當直趍。
而緣勢稽拖。
伏用悚仄
第於日間
當與從叔偕作矣。
比日隆寒奪春。
道體加護養。
伏冀伏冀。
不備上書
伏惟下鑑
華西先生問目(壬戌正月)
書曰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論語曰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其人與道相對立說
彼此一般
而惟人心之人。
專以氣言。
弘之人。
專以理言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者。
就其一心上分界。
故此人字不容不以氣言。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者。
心與性相對。
故此人字不可不以理言
未知然否
○答曰。
人心之人。
專以氣言。
弘之人。
專以理言
得之矣。
有生之原。
則人之一身
本乎天理
論已生之後
則天理之全體
具於一身
○答曰。
此段甚善。
更從下工
夫處看得何如
理有所以然當然所已然。
所以然是理。
在事之前
所當終是職。
在事之中。
所已然是功。
在事之後
○答曰。
是理之理。
改性字似密。
華西先生問目(壬戌正月)
太極陰陽五行男女萬物者。
一以貫之之道也。
孔子吾道一以貫之者。
圖說所謂與天地合其德也。
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者。
圖說所謂君子修之吉也。
此特告門人之辭故如是也。
○答曰。
更加涵養
太極者。
陰陽五行男女萬物心性情也。
陰陽五行男女萬物
太極形氣也。
論其上下大小
心性情爲上爲大。
形氣不得爲上爲大也
論其帥役通局。
心性情爲帥爲通。
形氣不得爲帥爲通也。
不易定理
天人豈有異哉。
故合此者謂之聖人
此者謂之君子
此者謂之小人
聖人生知安行
自然盡夫天理之極。
而無一毫人欲之私。
故其上下大小帥役通局之分。
待用意而自如也。
君子則不自然合之。
而惟學利困勉然後存其天理
克其人欲
而其上下大小帥役通局之分。
順而無逆也。
小人
則不知有此天理
而但知人欲
故其上下大小帥役通局之分。
節節倒置
頭頭悖逆也。
盖主理則理得而氣治。
其功之極。
足以參贊天地
發育萬物
亘古亘今
磨滅不得
所謂吉也。
主乎氣則理失而氣亂。
斷根之木。
不可一日保生
源之水。
不可一科盈進。
其惡之成。
近自一身
遠播萬物
所謂凶也。
君子小人吉凶之判。
遠如千里
其所則不一毫明暗敬肆之間也。
○答曰向上
又有修辭立誠事。
更加精硏
極者總會主宰之稱也。
太極天地萬物之極。
北辰衆星之極。
帝王百官萬姓之極。
聖人天下古今之極。
本心一身萬事之極云云者。
皆此意而謂一理也。
無所謂太極
便是無物矣。
若不以理爲極。
則更以何物爲極乎。
花潭以太極爲氣。
俗學或以氣當太極
如此之說。
未可信也。
○答曰。
理氣倒置
實與首足倒懸無異
而其勢之急。
有甚焉。
天下一物兼理氣。
一事不合理氣
上下乘載之分。
不可相亂
纔曰上下乘載。
則其就一物而言可知也。
雖是一物而又纔曰上下乘載。
則其二物不可相雜者。
亦可見也。
蓋非一物則曰上下乘載何
因以言。
二物則曰上下乘載何足以言乎。
一合一分
極有竗理
若合而不分
善惡無分
子賊無別矣。
分而不合
知者過之。
入於老禪。
覔理於氣外。
愚者不及
汩於俗學
不有此道理。
而但知氣一邊矣。
此道之所以不明也。
孔子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此形字卽指一物而言也。
上下卽指二物而言也。
一合一分
曲折詳盡
萬世不易之訓也。
○答曰。
分合之竗。
太極圖說已盡之。
只在仔細看。
太極只是一箇生生之理。
圖說中八箇生字
實爲一篇命脉
而動而生陽。
靜而生陰之兩生字。
又爲八生字頭腦
於斯兩生字。
可見其先上下之序。
父子主臣之別。
截然不相亂者也。
○答曰。
天地生物爲心。
生字無以見天地之心矣。
明德太極二分則曰健順如陰陽
五分則曰仁義禮智信如水火木金土
五性一健順也
健順一明德也。
明德本天命也。
○答曰。
一分爲二
二分爲四。
四分爲八。
數之也。
理言如此
以氣言亦如此
只在仔細看。
太極之存諸人者。
聖賢之說。
有以心言處。
有以性言處。
有以德言處。
盖曰心曰性曰德云者。
相對
公元712年
說則所指微有不同
各擧而言則心一字實兼性與德之義。
一字兼心與德之義。
一字兼心性之義。
是以以爲心如太極可也。
性如太極可也。
德如太極可也。
伏未知如何
○答曰。
太極之中
含具萬物
萬物之中。
主一極。
逐物實理會得
心一也。
有人道之別。
性一也。
本然氣質之分。
惟德無人道之別。
無本氣質之分。
此專指理而言。
一氣不得
○答曰。
德字訓詁
伏羲以下列聖解釋
分明的確
只在仔細看。
凡言理氣
天則必曰理氣
在人則必曰形氣神理
盖在天而言則先有是理而後有此氣。
在人而言則形旣成矣。
理乃賦焉。
以此故歟。
○答曰。
理與氣一而二。
二而一者也。
或推其理而認其氣。
或卽其氣而窮其理。
此是格致要法。
該理氣。
性情卽心之動靜也。
謹按性者謂之理之靜亦可。
謂之氣之靜亦可。
情者謂之理之動亦可。
謂之氣之動亦可。
靜時理爲上氣爲下
動時爲主氣爲役。
此尤不可不明白辨析也。
○答曰。
理與氣元不相離。
此心靜時
理立而氣收。
此心動時
理行而氣伸。
○答
曰。
靜有靜時工夫
動有動時工夫
更加體驗
有主有自然。
主宰者心也。
自然者性也。
有主然後
自然者得有所成矣。
有自然然後。
主宰者得有所據矣。
主宰盡自然。
自然不能主宰
○答曰。
自然性也之性字。
替換道字似好。
凡言聖人之心。
上天之載。
其以理言一般也。
心字載字。
皆有總領主宰之意。
○答曰。
朱子仁說在天在人。
同下一心字。
更可玩味
太極圈下。
並圖陰陽五行男女萬物圈。
而合而名之曰太極圖也。
所謂陰陽五行男女萬物者。
只是太極圈內許多層節。
許多間架也。
太極一圈
下面四圈之一本處。
下面四圈。
卽上而太極圈之萬殊處。
周子特挑出上一空圈何也。
以示太極不雜陰陽
不雜五行
不雜男女
不雜萬物本體也。
又圖下面四圈何也。
以示太極陰陽生五行男女萬物實迹也。
伏未知然否
○答曰如是推究甚善。
太極天地萬物生生不息之理。
陰陽天地萬物生生不息之氣。
只言太極不論陰陽
無以見其生生不息之迹。
只言陰陽不論太極
無以窮其
生生不息之竗。
見得精竗合處然後
生生不息之竗。
生生不息之迹。
固可得以窮矣。
○答曰恐得。
只見太極之生二五人物。
而不知二五人物所具者莫太極也。
太極便作兀立一物
而其用有所不行矣。
只見二五人物之各具一性
而不知太極二五人物之根柢樞紐也。
太極便成無用一物
而其體有所不立矣。
然則太極
先見太極之爲萬物總會主宰底。
次觀其萬物之各主一極底。
次會其聖人主靜立極然後
方無差謬
未知如何
○答曰。
太極上。
分見二五人物之萬殊
萬物上。
合見太極一原
又從人分上
分見聖人與君子小人三層地位
玩索涵養
久當有見
公元1862年
華西先生問目(壬戌冬)
妄意心者天地人物主宰也。
天地上看。
則天地之心有性有情
性情統於心。
元亨利貞性也。
生長收藏情也。
元生以亨長以利收以貞藏者心也。
(朱子語)於是乎天地主宰立矣。
就人分上看。
則仁禮義智性也。
愛恭宜別情也。
仁愛以禮恭以義宜以智別者心也。
(朱子語)於是乎人之主宰立矣。
天地之心。
不該元亨利貞之體生長收藏之用。
何以謂之主。
不有元生以亨長以利收以貞藏之竗。
何以謂之宰乎。
人之心。
不該禮義智之體愛恭宜別之用。
亦何以謂之主。
不有仁愛以禮恭以義宜以智別之竗。
亦何以謂之宰乎。
是以天地元亨利貞生長收藏之心。
而爲萬化主宰也。
人有仁禮義智愛恭宜別之心。
而爲萬事主宰也。
天人之理豈有二致哉。
說得如此
無至大悖否。
○答曰。
朱子訓心如此
元亨利貞說及太極說甚詳。
第熟讀潛玩
仁義智性也。
其已發則情也。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
其未發則性也。
其未發已發之主心也。
然則性是未發底心。
情是已發底心。
仁義禮智箇箇一心字。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箇箇一心字。
張子所謂心統性情
盖此意也。
未知如此否。
○答曰。
心統性情
張子之訓也。
朱子篤好此說。
替換發明
一非再。
有主宰之義。
更加玩繹
或疑敬義與中和
如何分別
曰以心之存察言則曰敬義。
性情體用言則曰中和
敬義中和之法。
中和敬義之實。
非敬義不能中和
中和不能着敬義。
如此說得
未知如何
○答曰。
敬義是致致和工夫
中和主敬集義功效
理之爲物。
分之爲萬。
合之爲一。
雖曰一也。
無减於萬。
雖曰萬也。
無加於一。
何也。
一者萬之合數也。
萬者一之分數也。
故理一也。
語其殊則不害爲萬理也。
理萬也。
語其本則不害爲一理也。
若只知一本不見萬殊
儱侗混淪無以極其造化功用矣。
只見萬殊而不知其一本
分裂破碎無以窮其事物根源矣。
豈可得乎。
然則一本上。
須求萬殊
萬殊上。
須求一本
一以統萬。
萬以歸一而後
綱領大定
條目極暢。
無所差錯矣。
如此說得
恐無大悖否。
○答曰。
須向萬殊上。
各求其一理積久
自然貫通時節
公元712年
陽極陰生
極陽生道也。
陽生陰。
陰生陽心也。
六十四卦
語其生生主意則心也。
剝盡更復。
可見矣。
語其生生循序則道也。
自復至坤。
可觀矣。
心所以弘此道者也。
所以行此心者也。
心也道也。
其實一理也。
○答曰。
朱子有心性合言處。
有心性分言處。
潛心玩索
太極圖說。
動極而靜
靜極復動。
動極下著而字。
靜極下特著復字
何意歟。
動極反靜。
天地無爲而成也。
故著而字。
靜極更動
天地有心而生也。
故著復字
儘覺有力
未知然否
○答曰。
而靜
始終也。
靜而復動。
理之更始也。
復字少不得
理氣不得離不得
何也。
無往不爲上爲通。
無往不爲下爲局。
是其不得雜者也。
無往而不生此氣乘此氣。
無往不配此理載此理。
是其不得離者也。
然纔曰不雜便是離了。
說得親切
纔曰不離便是雜了。
說得分明
乃向不雜處
須求不離之實。
不離處。
須求不雜竗然後。
方是親切分明
論人工夫
致知便是不雜底工夫。
主敬便是不離底工夫。
若舜所謂人心道心
理氣也。
惟精卽界分理氣不雜也。
惟一理統氣氣配理而不離也。
○答曰。
大槩如此
太極動而生陽。
靜而生陰。
妄意太極陰陽
同在動靜上。
無形竗有形之迹也。
若舍此動靜
太極陰陽
無處求見矣。
動靜偏屬太極不屬陰陽
則是不見理著於氣也。
偏屬陰陽不屬太極
則是不見氣生於理也。
如此則理失其迹而氣失其主。
惟合在一處
分得二者。
方是不差矣。
動靜一也。
如何者是太極動靜
如何者是陰陽動靜
此是最難見到處。
形而上謂之道。
形而下謂之器。
此道器亦就一形字上。
分截上下
若非一形字。
則道與器無
可言處。
此道字指太極也。
字指陰陽也。
字指動靜也。
伏未知然否
○答曰。
說得甚精。
妄意有是理時必有是氣。
有是氣處亦有是理。
論其原則太極兩儀
語其殊則陰陽太極
太極上。
見得陰陽然後
可以知理不遺氣之竗矣。
陰陽上。
見得太極然後
可以知氣不離理之實矣。
太極外求陰陽
陰陽外求太極
則是無以理生氣氣載理之竗也。
未知然否
○答曰。
此段甚善。
妄意有體用。
一體一用
互相感因。
則天人固一般也。
然在天而誠之通者。
萬物資始也。
誠之復者。
萬物成性也。
是用先而體後矣。
在人而生而靜者
五性全具也。
感而動者
七情之殊應也。
體先而用後矣。
則不同。
蓋天地以生物爲心。
聖人主靜立極之竗。
於此可見矣。
○答曰。
邵子詩曰用起天地先。
體立天地後。
程子未應不是先。
已應不是後
玩味可見
書曰。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
舜禹相傳心法也。
論語曰。
克己復禮爲仁。
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
孔顔相傳心法也。
從一心上
劈破形氣道理兩界分。
則彼言此言。
同一揆也。
其中亦可見舜孔氣象異同
禹顔造詣深淺耶。
無可別歟。
○答曰。
禹傳爲政之本。
孔顔爲學之要。
不可不知也。
太極動靜之道也。
陰陽動靜之器也。
太極動之之而陰陽局定於下。
陰陽動矣靜矣而太極流行於上。
動之之而盡其兩儀
故謂之太極
動矣靜矣而配其太極
故謂之兩儀
無往不一
故能盡其兩。
無往不兩
故能配其一。
一者天地至誠
兩者天地至化
○答曰。
張子曰一故神。
兩故化。
朱子言此則精切二程
此訓當潛玩
天地間。
凡爲物者莫不有形氣神理四者。
此四者物之全體也。
若無其一則何以物爲。
是以自此物之生之序而言。
則有是理故有是神。
有是神故有是氣。
有是氣故有是形。
自此物之成之後而言。
則有其形矣。
有其氣。
有其氣矣。
有其神。
有其神矣。
有其理。
然則格物如何
盖亦因其物而已
盡之而已
是以或推其理。
以及乎其形。
或卽其形。
以窮乎其理也。
盖格之之方。
不出此兩端
格之之實。
不出其四者。
四者之中。
一有不盡
何以格爲也。
○答曰。
形氣神理四者。
闕一不得爲物云云
無可疑。
中庸曰。
天下國家可均也。
爵祿可辭也。
白刃可蹈也。
中庸不可能也。
朱子之解。
中庸別置於三者之外。
以言其難矣。
妄有一說
以爲中庸在三者內而言之。
如曰天下國家可均也。
其均之也得中庸難能也。
爵祿可辭也。
其辭之也得中庸難能也。
白刃可蹈也。
其蹈之也得中庸難能也。
以是爲言
不合本旨
而或可備一說否。
○答曰。
天下國家可均者。
未必爵祿可辭。
爵祿可辭者。
未必白刃可蹈。
中庸若有行不過處
豈得中庸乎。
華西先生問目(甲子)
汝能庸命。
巽朕位云云
當時四岳之官
不知是何人。
經文一句稱述其德。
則其未必聖神之實。
可知也。
未嘗薦之於天。
暴之於民。
而遽以帝位巽之何耶。
○答曰。
四岳四方諸侯
而又能庸命。
則其有德
亦何待他徵歟。
舜典。
依永
和聲
八音克諧云云
此造樂之序也
益稷
六律五聲八音註曰。
有律而後有聲
有聲而後八音得以依據
此亦以造樂之序言之也。
其言造樂之序。
彼此一般
一則聲先於律。
一則律先於聲何故歟。
○答曰。
舜典所言。
樂之序。
益稷所言。
樂之
序。
公元1869年
上重金先生問目(己巳冬)
通書
樂聲淡而不傷。
和而不淫
○按此全章之旨。
只是淡與淫和與傷。
相對而說而已
淡而不傷。
妖淫相對
和而不淫
愁怨相對
欲心平與導欲相對
躁心釋與增悲相對
句句照應
極有條理
觀其文勢
二句須云淡而不淫
和而不傷似可。
而其乃如是說者何耶。
○答曰。
禮法修治而無縱欲敗度之亂。
則樂聲淡而不傷。
刑政簡當無下民困苦之弊。
則樂聲和不淫
反是禮法所亂。
倫理壞傷。
故其聲妖淫導人之欲矣。
刑政所橫。
民生窮濫。
故其聲愁怨而增人之悲矣。
以此求之則來疑可解矣。
蓋淡而不傷。
此傷字與愁怨之云地頭少異。
和而不淫
此淫字與妖淫之云境界少別
鄙見如此
以爲未然
更加反覆示喩如何
平天下之情。
朱子曰。
所以節其和之流。
妄疑直溫寬栗
乃爲平情之實。
而此但以節和平字
無偏一邊耶。
語曰禮之用。
和爲貴。
知和而和。
不以禮節之。
不可行也。
樂本主和。
節和者特禮已矣
作樂本意
在於節和之流
節和之功。
亦豈樂之
所可爲者耶。
伏願聞其說。
○答曰。
嚴而泰。
和而節。
此理之自然
禮之全體也。
故和救禮勝。
節救樂勝。
所以爲作樂之本意
同符直溫寬栗之敎也。
此須仔細看。
於此仔細來示諸疑。
皆可怡然矣。
公元1877年
重庵先生(丁丑十一月二十八日)
公元712年
拜違將近一月矣。
中間有便而未克修候。
罪實不輕。
從弟鳳錫近經門下來。
聞道保重如常
深慰下誠。
令孫已無擾還侍。
三四百里。
容易徒步往來
已非碌碌少年丈夫
况聞其御人處變之際。
毅然有立
不失體統
此其胷中
已有所定料量意見可知
顧其儕流
誰能爲此
使人起敬
就此又能遜志勉學。
做大器。
亦何難也。
大抵田愚所爲
未詳曲折
略據所聞
直是快撻楚幺麽妄物也。
丈席於渠師任先生
非特同門之舊誼。
平日相信許者果何如
小子之所聽見
則曰歲寒
曰眞學問
誠敬孝悌
可質神明
曰於其心法
無間然。
許可如此
對門人後生。
樂爲誦道。
人或譏議
爲分疏。
聞訃之日。
誠實慟傷。
如傷昆弟
雖如小子輩。
未曾謁見
而聽於丈席
信其爲全齋先生尋常景慕也。
任丈在世時。
固已深信丈席
而其沒而精靈流通有知
則必以
爲生知己而含喜於地下也。
彼全不知此。
妄生私意
虛捏無。
罔有紀極
至於以操文中奬德美語
以爲譏貶語。
而以其意告於其靈筵
又使其孤哀作書告絶
何其無知沒量。
輕率邪妄
恣無忌憚之甚耶。
且渠之意思
不可究。
許可爲不許可
以奬德爲譏貶。
要歸成效
必欲使後人之論全齋者曰是重庵先生所不許而貶抑也。
遂疑其實而後已。
未知其害歸於丈席乎。
歸於渠師乎。
渠方自以爲忠於渠師而反違其心。
貽其累如此
任丈英靈不昧
必痛渠之爲而决欲斷棄也。
然則彼方得罪於渠師如此
得罪丈席
又須別論也。
丈席
初無所失。
又非其情。
雖百渠如此
何足介意
若論渠之狼狽
幸得師任丈。
托名儒術
才學文業
足以自信
足以見稱於人者。
已皆墮空落虛。
自成罪戾
無可容貸
不自覺
天理昭然
亦見其可悲也。
彼其平日心地上。
一點私意客氣
下種子。
不能自拔
遂與學幷長。
一朝闖發。
甚矣私意客氣自欺欺人
自害害人
足悞了平生
有如此者
此正小子輩所當深戒而勉省也。
噫。
昨年有基一事
今又有此人事
儒者中。
有此輩亂道
彼恠鬼之相逼
何足恠耶。
想是同一氣候
苦痛
矣。
洋人今行大得計而去。
誠實憤惋
先王所定疆界
五百餘年相傳禮義敎化之地。
一片土。
豈可遽割與夷狄禽獸
使爲所據也。
而况一二全邑哉。
尋常地。
不可如此
又况我康獻王基迹之所哉。
(傳聞文川永興地
與彼設關。
未知的否何如
)直是千不當中又萬不當
不可言說底大變恠也。
今固與彼以一二處而已
畧有區別彼我名色
後幾十年百年
能保其終如是耶。
不幾年。
國盡爲彼之地。
人盡爲彼之類。
勢必然。
洪河已决。
欲求其流之不至可乎。
嗚呼
國爲夷狄
人爲禽獸
豈不可可惜
有甚焉者。
所謂堯舜孔孟之道
且將何處保存
此在今日讀書人爲如何
其中有道德。
爲人宗仰者。
操心緊歇之間。
天命陰陽斡旋消長之幾係焉。
是以今日諸子
不以天地立心
爲往聖繼絶學者
有望門下及鄙之從叔父。
而皆有恃而不恐之心。
伏想門下於此所以自處矣。
然且任公已歿。
黃諸生已死。
一,田愚輩又如此作恠
不知天心所在
何爲也。
門下於此時勢益孤而任益重。
所以危懼儆戒者。
想益深切矣。
小子入山以來
幸無大病
讀書不能勤。
此爲可悶。
丈席平日收恤誘掖至意
旣皆不
奉承萬一。
宜其見疎外棄絶
而今辭退
尙復至誠勸勉
麟錫雖至且頑。
知感激。
因以自省舊失。
又思用力之方。
前所失。
只在於奪於習俗
誘於利欲
痼於懶散
困於私意
而是皆由於志不立意不誠。
其所以志不立意不誠。
則只於道理形氣輕重大小之分。
不見得分明故也。
於此無明見。
如何强立
如何强誠。
以下許多病痛
如何强使無也。
纔見爲學
先須眞見得道理實重實大。
形氣實輕實小。
因此可求立。
意可求誠。
可求無了
誠竊自願因舊之失。
有以用力將來
而計其所感激奉承收恤勸勉至意之萬一者。
亦在此也。
天生下愚
雖有一時意思
不可自信
伏望門下旣往施恩
無以加
亦思有以上加恩。
卒究大惠
千萬之幸也。
麟錫欲迫歲下山。
灑掃之禮。
將久闕矣。
未間伏祝加護道體
以慰瞻仰
公元1881年
重菴先生(辛巳十月)
南郊奉別
抑欝悵恨
不免兒女子之涕。
悒悒還山
無以爲心。
先生無幾微色。
且此行。
果以何如事爲罪案耶。
自公情觀之。
看作惡事耶。
看作美事耶。
天下萬世
孰有異辭者哉。
可以下情也。
然先
生之心。
竊想不以爲大。
猶自謙屈惶縮。
以爲吾於惻怛之誠。
未足歟。
精微之義。
有未盡歟。
雖無亦省。
益加勉焉。
以益廣其德量
益宛其大節
全備不肯小丈夫偏節爲也。
生長浩回。
伏讀千里下書
驚喜可量。
第審多日驅馳
間關到所。
不至大病患。
百神所勞。
固應爾也。
亦是朴生左右扶持之力甚多
在渠固盡職
且在同門諸生
豈不深爲感也。
風土物情
不至甚惡
猶是海中耳。
且與陸地頓異。
决非老人可堪
槖中物數少存者。
供給將極艱。
可繼無路。
凡此曲折
極爲憫迫。
第聞其鎭將洛陽人
厚意相加。
鎭吏亦款曲
以其子請學。
効力將不淺。
喜事也。
信後多日
伏問加餐善寢。
道體萬寧
晨夕南望
嚮風默祝
繼之以於邑也。
具生無恙否。
年富力强
忠信好義
可任勤勞服事者。
無出其右
恰似天爲今日生此子。
何幸如之。
長城金將作,奇上舍長興金漢燮。
得通信之路否。
得此三人連信。
則不獨慰寂寞
有同聲氣之樂。
一奇事也。
但交人之際。
令人盡言於吾。
而吾之於人。
容有不敢盡處。
如此然後可保永好。
向來田事可念也。
大抵居謫義諦
愼默爲要。
非爲怵禍。
嚴命之下。
道理當若是。
至如文字之作。
公元712年
恐亦不必多。
盖以平日言之。
庸德之行。
庸言之謹。
所不足。
不敢不勉。
有餘不敢盡。
文亦言也。
在所謹而不敢盡之科。
伏乞加意於此
而勿以爲爾也懶惰
敎我也懶惰深罪之也。
凡此獻忠
非欲爲摧摺銷藏。
以損其氣節
正欲雍容做去。
以全其大體耳。
安重正大
不激不沮。
使松老益秀。
壁立益高
以爲吾道之光。
豈非先生所自待而小子之所深望也耶
麟錫奉親無他虞。
從叔父亦無損度。
幸矣。
尊宅諸節皆安寧
仁仲源源往來
交相勉厲讀書矣。
賤課在論語
句讀誦習
尙患不能趕及程限
甚矣習懶成性也。
下示諸訓。
不棄盛意
其中疎脫䂓矩云云
切中小子之實病。
平日面命
亦及於此
而未能深聽。
以圖變化
難逃罪。
今此千里示戒
豈不感動竦惕。
所以盡力克治
改定塗轍耶。
又况當此禽獸逼人
大道墜地之日。
爲斯徒者。
正宜明心張目
所以用其力者。
麟錫雖甚殘劣。
亦安敢一向退托
不知所以爲者耶。
天生庸愚
若無師友輔導之力。
亦難望其粗有所成。
更望數數因風垂警。
卒究大惠也。
爲聞叔加麻三月
今初一日除之。
不勝懷惡
以今二十三日
葬于其州之劒山云。
計將往臨其壙矣。
不備
只伏祝隨時益保重
以爲斯道。
以副外區區之誠。
公元1877年
上從叔父省齋先生(丁丑十一月十六日)
公元712年
拜違今半月矣。
候甚乖戾
此時道體神明所扶。
尙獲安寧
從姪姑幸無病。
庭闈音問
鳳錫來後。
因不復承聞。
心中不勝焦菀。
山寺蕭灑
可以安靜讀書
其間有人撓。
暫避下村。
旣下村則又有掣碍之端。
昨日始復上來
以此未能一日專一對卷矣。
蓋來此意欲讀書稍勤於在家
今乃不然
將來則固在我矣。
然亦不過爲四十餘日計
專意勤讀。
所得能爲幾何
况習懶成性
未必能勤讀耶。
所讀則節要首卷
不至半。
傍因李長宇所讀大學
一番討論
收拾舊誦。
又欲因及中庸
無寧專意一之爲可耶。
同槧鳳錫,益烈,李長宇外。
又有洪鍾泰景一,洪鍾景泰,洪童岷三昆弟也。
三洪孝友仁善
天姿異常
旣往未能勤學
今志向方好也。
景臯亦曾有約。
將以日間上來
必有講磨之益。
可喜
此外亦或有一二可來者。
然則與本取靜寂之意少差矣。
作聲氣。
相爲助發。
則不無事
然亦安望其能如此也。
顧處其間年最多。
學則尤疎。
旣甚愧赧
又以年最多。
課程之際。
勤慢實否。
未始不有相關者。
尤切愧懼耳。
毅錫聞去鵠菴。
與金永祿共讀。
甚是好事
過庭承訓
豈有於此者。
在家自然有客撓冗務
未易專一讀書
可取靜寂
又永祿於渠爲勝己
可資警益。
尤好也。
此去彼寺不甚遠。
一往見之。
但今主意未有不得已之故。
不欲遽起耳。
時事聞來。
不勝痛惋
海鬼作梗
尤甚前者之來。
將來凶怪罔狀。
何所不至
國人擧朝。
方且晏然不以爲慮。
惟恐其意之或戾。
國家存亡
且置勿說。
其欲使堯舜孔孟之道
不復保存天地之間。
影響不可見耶。
嗚呼
寧有是理耶。
彼方自以其身樂爲禽獸
不特恬不知愧而已
則尙復何說也。
惟在讀書之人。
各各明心
其所聞。
其所守。
以爲之計。
其中有道德衆所服仰者。
操心纔緊處。
實强此艱彼。
斡旋天命之幾係焉。
是以今日諸子所以倚望兩門下者
其爲深切
又非尋常時之比。
則張子所謂天地立心者。
伏想益有以汲汲也。
節届閉關
深祝對時養德
以慰下誠。
公元1877年
省齋先生(丁丑十一月二十八日)
鳳錫廻。
伏領下覆
伻又繼至
而伏聞安候矣。
日來冬暖乖常
燕申居節更若何。
麟錫連得無病。
麟錫向
蒙喩以爲大要
誠敬兩言爲頭腦。
義利之辨做眼目。
平日言敎時。
固已及此
只是尋常聽過。
今特以書及
有以感發于心。
方畧知得非此不成工夫
謹已書揭壁上
欲以警省著力。
而又未嘗欲與同業共勉
如下敎之意也。
然其爲頭做眼目之實。
與其裏許下工節度或究下。
只是彷彿領畧而已
不能心下明快
後便更賜詳喩。
開發憤悱
俾終有得力之地。
千萬之幸也。
且蒙示以近日所著先師鵠庵詩後跋。
伏讀山空寺廢惟有石泉不改舊時聲之句。
不暇發意趣而感涕先下也。
嗚呼
先師歿後幾許年。
萬事荒凉
如此寺。
而其亹亹心法
遺在世間
人皆可以聽述者。
石泉有聲
而獨恨人之不尋到也。
第聞其寺廢者。
金生永祿皆已葺理之。
是必出於地不忍荒水不忍廢之意。
此心豈容易耶。
使人感歎
田愚事聞來不勝痛惋
彼其平日
豈不是有大過人者。
一朝顚倒如此
豈有可恃之人耶。
古人知人之戒。
良有以也。
且渠之意思
不可究。
狼狽渠身。
貽累渠師。
又以亂道助彼洋人之勢。
渠必有辭
理實難免
可惡也已
重庵丈席
初無所失。
又非其情。
何足介意
門下人處義。
不可泯默容忍
竊伏
有以引義告絶
愚意以爲無過當也。
景臯其弟在京者以共讀意引去
昨日告別下山
惘然
金永祿日前有書。
期以日間同毅錫見訪
雪中逢合
奇事
又喜其有講論之益也。
知有後便。
敢縮所懷
惟伏祝道體對時萬安
公元1878年
上朴弘庵(慶壽戊寅正月)
承誨爲日非久。
間値易歲。
慕用未嘗勤止
下人有過此者
伏聞到任安候
深慰下懷
渠又能說新太守風聲
吏皆嚴憚慴伏
莫敢仰視
民皆踊躍歡欣曰賢太守來矣。
未知何以能譽行事如此
亦將何以能副此民望耶。
仁明嚴勤爲本領
干譽從欲兩戒
固已仰執事立心所在
而向所告優老興學二事
所宜留意者。
是非欲以美政得名
要皆有實效耳。
向承優老
慮有冒年干惠眞僞相雜之弊。
此則在我所分明耳。
何復慮爲。
興學欲先以科文
得人而後行其方。
釋家所謂先以慾拘牽
後令佛智者。
無乃近於術者事耶。
朱子嘗以枉尋直尺
東萊之爲矣。
且聞其縣士人聞執事之有學術
而知其將有爲
以此先聲
直行所爲
有何阻閼。
區區爲是術者事。
故犯朱子之所戒耶。
大抵所爲須皆
誠心
自得當而有效耳。
仰恃優容
敢此中達
伏想不以不可
此外所懷
便忙盡殺
伏希恕諒
加護政體
慰此瞻溯之忱。
公元1893年
上朴弘庵(癸巳八月二十九日)
公元712年
登門屛。
見氣貌。
無遜謁見時。
又蒙多少敎誨
退還有日
尙有充然也。
今又鄙族造謁而歸。
獲承問安如前。
又重以伏慰也。
胤叔自洛返侍。
不貽唯憂。
亦甚仰喜。
伏聞間授司藝之職。
日前奉戲者。
可謂弄假成眞矣。
承欲有聞可出與否。
此則前已有告。
無容更有思量
蓋此旣非爲祿仕之類。
亦非臨老堪當之職。
又况時有可否
賢者出處
非獨其身之事而已
有關風俗不可以不審者乎。
若謂謝恩而止。
不爲供職則似尤不然
供職固是君上之意。
多士之望也。
若是謝恩則還更爲甚事耶。
此有一言可决者。
於己心有十分安乎。
猶有一分未安乎。
一分未安則不可爲也。
人將謂不可已乎
謂或可已乎
或可已則不可爲也。
愚見如此
伏望裁處焉。
然必已有所定。
特出臨事好問盛意
區區仰對。
不過日下之添燈也。
從叔幼少時行可錄者。
向旣仰請。
伏乞亟承閒暇。
以爲留念焉。
公元1893年
上朴弘菴(癸巳十月十九日)
向作高城行。
暫歷潛湖。
倥傯未克造謁
至于今伏悵且悚矣。
其時聞於令侄。
方理駕上京
旋慮氣力之末逮而中止
前承下書
伏悉間已作行止
肅謝卽還。
出城逶迤先師山所而歸。
體度不以勞攘有損。
盖以眷眷君師之誠。
到老未倦
神明保佑
固應爾也。
繼又連賜下書。
審慰寢膳之如前。
而伏感不卑棄之盛意也。
雅言說心篇數修改事。
爲文先師
再三書喩麟錫。
又通喩諸生
使卽來會商確
專使召景學。
前輩氣像
决不後生因循萎苶貌㨾。
深庸欽服
不必以爲誤文改之也。
先師於臨歿之時。
有謂朱子之改誠意註。
退溪之改格致說。
臨終前數日事。
吾豈老死爲托而緩於講質。
以爲今所未逮
後人共正之。
何間於自行修改乎。
以奉體此意之意修改之。
理直辭順
先師理斷心之大旨
自有定形
事理不可遷就
事勢不得遷就
姑以事勢言之。
先師立論
不啻根據的確
遍滿遺集者皆此也。
門生傳業遵守者皆此也。
其與外人數十主張力戰者皆此也。
今日洪也之力主張皇者亦此也。
何遷掩諱之可得哉。
若以奉體遺敎
公元712年
之意改之
則不無碍逼之嫌。
而反有光闡乎其至誠求是
至公無私心體
而足使後人仰之也。
不亦宜乎
大抵從叔調補偏重之意。
重翁諱賢陰補之意。
門下作達權之意。
同出尊師衛師之至公血誠
欲使其理有主宰。
明德爲理說之正當大體
一毫雜糅極其光潔也。
從叔之意。
竊恐其爲的當
伏望門下深察理勢所在而圖所以致焉。
從叔旣以奉體遺旨修改偏重者。
門下又奉體遺旨修改偏重甚者
豈不理直辭順
豈不爲華門全局大幸
豈不爲後生輩之所準則
外人斷斷
豈不自消。
彼輩之聒聒
雖終不息。
豈足有無耶。
千萬下念焉。
還收正案曲折
當而達矣。
承敎
同恒窩敬器偕來
以今廿五日爲期
則委通于敬器。
但未知有無事故耳。
餘在進布。
不備白。
公元1903年
上答判書(煥翼○癸卯五月)
承顔奉敎
已屬四十年事矣。
中間事故多端
世變罔極
漠然阻絶下風
以時徒切慕用而哽愴。
不謂特賜記念
下手命。
而以圃隱先生重刊者播及焉。
賤劣下生
何以獲蒙長者德惠至此哉。
感激歎息而不知止。
壽考康寧
靈光善類
蓍龜國家
其於下誠。
滿
公元712年
萬頌賀。
文集印布
篤老誠力
爲先起孝。
爲世周慮者。
至矣極矣。
噫。
先生作於麗末。
理學而特明背夷尊華之義而行其事。
其功使本朝五百年作中華
而華脉聖緖爲之存矣。
今乃國夷而人獸。
嗚呼忍言。
是其故由不明先生之道也。
于斯時也。
先生之道之文。
復行於世。
以開人耳目
陽春回斡之機。
不在此歟。
麟錫於是不敢私感下及之爲惠。
有以深仰慮世之至意
大希必返之好事
而因又奉讀先生之文。
庶幾激仰自立來頭之萬一也。
伏探起居於金君。
今春貴鄕鄕飮禮。
以遵臨席。
筋力禮容
盛年人。
之而失喜
侍生萬死餘喘。
客鄕病痼之狀。
不敢仰溷於尊前也。
餘更伏祝益享無疆
以重斯世
不備謝禮
上後坪權丈(▣▣○己亥三月四日)
國變世禍罔極
不忍言已。
昔暫還家
未有造門承候
因復萬里
前期杳然
爲此生大恨也。
伏惟暮春
靜養體度萬安
寶眷百吉。
仰慕且祝。
無任遠誠。
麟錫異域遣免。
去國離親戚之懷。
久益不耐
前此妄擧。
踰分悖常。
重禍大。
目下義諦
與同志保華制於其身而已
回思禮義邦之實形。
泯滅無見。
則一
心懷慟。
終不能抑遏
乃又有此通告八路事。
事成則國家世道不爲無益有辭天下也。
伏想長者秉義卓越
於此許之以不可已。
而周念江原一道
誠意動人
宿德無易以及焉。
敢恃眷愛
惶恐仰煩。
第乞勿謂其猥濫
謂其爲大事
令令允令主張設力。
千萬千萬。
縮他所懷
只伏祝長時保重
公元1898年
鄭都正(▣▣○戊戌九月)
公元712年
痛哭痛哭
令胤八月得病
十七日辰時
猝逝于李實寓所
此何變也。
何事也。
痛哭痛哭
斯人也而有死乎。
妙年英達
天若降之奇瑞
而忽此夭逝耶。
老親在堂
兼之離違萬里而有是耶。
吾黨視之長城
經綸天下大義
老漢亦專爲命而至斯耶。
以若之才之學。
使終秀而有
光世壽道
大有事在。
不止一家一時之幸。
而今已矣
嗚呼痛矣
何忍言也。
洪汝質見其有病。
迫於勢而先去。
必已仰達。
貽憂慮之餘。
忽此有報聞
伏念情境將至何極
仰思而先已氣塞
仰慰而先已淚湧。
不能爲思。
不能爲慰也。
麟錫聞訃。
奔走來殯側。
加麻痛哭
如狂如癲。
幾乎喪心失性
昔年未嘗不一再哭子。
未若如是之毒。
漠然無生意。
以此心仰度。
倘復如何
古今天下
子如丈人者。
未嘗不有
而亦理遣
仰想至無可奈何處。
不得不寬抑。
而兼譬閤內不忍言之情矣。
千萬泣祝。
千萬泣祝。
第念斯人所就已多。
大爲師友鄕邦物論稱揚
抑又周旋萬古大義有事焉。
後人視之
過於伯豐正思
未必不及
而其人之無無學
無所發明有年死者
不啻相遠
則此可以少慰父母朋友之心耶。
惟是疎絶異域
不能盡意
用藥斂襲。
亦全不成說
此爲父母朋友之恨之大者也。
謂之奈何
運送之事。
方與士友經紀
計以十月間發程。
程期難以料量
只庸憂歎傷心而已
先因轉便。
爲此伏告。
痛哭痛哭
答趙致正(廷己亥五月二十六日)
麟錫謹覆。
昔年長者訪吾從叔時。
庶幾奉謁而未獲。
後因貴鄕士友
頻探起居
有以伏聞年數高而德學隆。
大爲邦士類之模楷
况是吾從叔友道從遊者。
擧皆零謝
而獨以老成宿德
無恙在世
所以傾仰慕愛無有限量
自顧事勢
未易得趍下風奉盛敎。
則只歎此生之無由受君子之知以爲榮也。
不意長者乃屈其尊。
先施下問萬里之外。
且置古道
何盛德。
伏讀惶感。
罔知所謝。
特於麟錫區區處義。
爲加稱與
多有不敢當之敎。
失實之遠。
無一近似
恐懼惶縮。
鑽地無地
然念長者憂國憂道。
自是血誠
華夷人獸。
彌篤大義
中心激發
不覺過當
且出奬勸
以勉有終之意。
此其老成高見至慮
非人可及
而又可以警世昧義者之目。
是則麟錫之愚。
有以感服也。
並投詩章
亦是過奬
用情莫厚。
感激尤深。
不敢虛眷。
忍拙伏和。
瓊瑤之下。
木桃之謂。
只是下情耳。
後月三易
伏惟靜養味道尊體萬安
慕用勤止
麟錫異域懷慟。
無復可言。
惟望長者因此賜敎告。
俾免無狀狼狽之歸。
謹奉謝。
伏惟下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