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毅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自动笺注)
毅菴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雜著
  
公元1908年
海港講錄(戊申八月)
柳毅菴曰。
有形神理
理之爲理
形氣爲氣
人人所同見。
惟神是心之眞的軆段
而其爲理爲氣
各有異見
淺見朱子所謂謂神卽是未然
作氣看又誤。
理之發用
乘氣而出入者。
爲神字之的訓。
北溪所謂理與氣合
所以虛靈
朱子所謂理與氣合
便能知覺
心字之的訓。
神與心皆不可偏屬理氣
故妄嘗有言曰心語其軆。
(軆段之體。
非軆用之體。
)則不可專屬理。
不可專屬氣。
語其用。
(竗用功用之用。
非體用之用。
)則有以理言者。
有以言者
剛齋曰。
旣曰其體段不可專言理專言氣
則其曰有以理言者。
果指何地頭。
毅庵曰。
心之成軆段。
是理與氣合
而心之本體主宰竗用
卽以理看。
天主宰謂之帝。
帝是理爲主
莫尊於理。
故以帝稱之。
竗用謂之神而曰言其理。
何獨在人之心之爲主竗用
不以理言乎。
故如曰天君人極天理主宰,統性情,主性情,竗性情之德等處。
皆以理看。
不當言氣
剛齋曰。
心之本體
可以理言
則其統言體段而曰不可專言理。
不可言氣者。
又有可以明證歟。
毅庵曰。
理與氣合而爲心。
故其見成軆段
不能無眞妄邪正善惡
朱子操舍存亡之心。
不是言心本體
不是言心之病處。
正說心之體用
動靜眞妄邪正
無所不備於此
不可以專屬氣。
又何可以專屬理。
惟當揀別眞正而善者屬之理。
天地之心聖人之心。
累氣質。
便是理。
言心本體
則當曰本善可以理言
有善惡者。
氣質也。
剛齋曰。
理本純善
以氣有美惡
(於氣言美惡
不言善惡
)故理乃有善惡。
然則非特善底心是理。
不善底。
是以理言
但善者其心。
而惡者其因氣而變者。
若氣則只是材料而已
何嘗自有善惡者耶。
凡聖賢言心本善心有善善處
皆是從理上說
不是從氣上說
又如性純善氣質剛柔善惡情意之或善或惡處
亦皆從理上說
此是至精底義。
金權翁曰。
今說心者多以爲心是氣。
故有存亡出入
何嘗存亡出入
剛齋曰。
以予觀之。
氣則終是有形底物事。
其存其亡。
未必由於操舍
出入有時
其所鄕又可知
若纔
操便存。
纔舍便亡。
無時無方者。
非氣所能然
於此益見其爲理
毅庵曰。
盛論謂氣則有形
纔操便存。
纔舍便亡。
無時無方者。
非氣所能然
益見其爲理
以愚觀之。
固有形而局。
難可如此
理是無形無眹
豈可遽言有存亡出入
無所捉摸
安爲操舍其間
於此可見作氣
不可專作理。
更難明見其爲神之理發用。
而乘氣出入。
不測無方者也。
剛齋曰。
太極無形體無方所
而能自動靜。
心者人之太極
其體亦如此
旣有動靜
自有出入
古人天理存亡處。
指不勝屈
又如持敬存誠
操存此理耶。
不能操存則是舍也。
何遽不可言存亡出入操舍也。
且盛見旣以爲理發用
氣出入。
不測無方者。
未知此發用出入者。
非指理耶。
如人之乘馬出入
而謂人不可言出入可乎。
愚見則不必遠證他說。
卽盛說而觀之。
亦可知孔子此說。
乃善形容此理者也。
毅庵曰。
若如盛說。
則理是怳惚難測之物。
理有定體
豈其怳惚不測耶。
太極直以能自動靜無方所
言太涉得神活。
心之有動靜出入
直與太極一體看。
亦極未安。
固有太極者。
是指竗性情立大本行
天理主宰者言。
不是言動出入有爲太極也。
太極雖曰有動靜
是其言動而陽靜而陰本然之竗。
不是人心動靜出入也。
天理固有存亡
是其存亡
猶言有無
此則朱子言亡不是無。
只是走作逐物去了。
持敬存誠
固是操存此理。
實乃存理底工夫。
非直操着理。
誠敬有謂持久實存。
如此纔操便存。
纔舍便亡。
頃刻之爲也。
理之發用
直與理亦有間。
朱子言謂神卽是未然
繼之曰神是理之發用
乘氣而出入者也。
乘馬之譬亦不當
人之乘馬也。
馬猶可言是操而存。
是舍而亡。
是有無時出入
是有莫知其鄕。
馬上之人。
可言有是乎。
氣馬也。
理人也。
人爲有是乎。
則人將安以御其馬。
理將安以主其氣乎。
故曰心不是專作理。
乃理之發用
氣出入而無時無方者也。
且夫朱子說此言本意曰是說軆用。
始終眞妄邪正
無所不備
又曰得失之易。
保守之難。
不可頃刻失其養。
有以警戒之意。
今盛說則曰非氣所能然
益見其爲理
曰善形容此理。
以是爲理能然
有如贊歎之意。
其與朱子所說
大相遠矣。
毅菴曰。
以氣言心者。
善惡都屬諸氣。
剛齋之以理言心。
善惡都屬諸理。
愚乃以理與氣合爲心。
而指其兼
善惡者而屬之氣。
揀其善者而屬之理。
盖有此三說
愚雖有是說。
亦未敢自信
剛齋曰。
愚亦非敢直以惡爲理
但謂凡言善惡
皆從理上說
有得失。
順其本然爲善
其或過或不及而失之者爲惡。
過與不及
皆非指氣而言。
言理之本面
則以惡爲非理亦得。
言理之有過不及
則謂惡亦理亦得。
程子所謂善惡天理
惡亦不可不謂之性。
皆是也。
若氣則只有美惡淑慝無是非得失
上聖贒。
或從氣上言善惡者。
只是美惡淑慝而已
非是是非得失
若夫以氣言心者。
精神魂魄之氣已足矣
不當善惡屬諸氣。
海港講錄[又錄]
毅庵曰。
以氣言心者曰氣有善惡而其本則善。
故心有善惡而本心則善
雖曰本善
不是而乃卽是氣也。
剛齋則以理言心曰理本有善無惡
故心本善也。
氣質有善惡。
然於氣只說美惡
說不得本善
說不得善惡
心本善。
善惡云者
卽是理也。
愚則以爲理之本末
有善無惡
氣之本善
不能善惡
故理與氣合爲心。
而其本體則善
見成軆段
不能不兼善惡。
兼善惡處
非無是理而當屬之氣。
本軆善處
非無是氣而當屬之理。
彼以氣言心者。
固已與盛見相反
如愚所見云云
未知於盛意如何
剛齋曰。
竊疑理之本末
果皆善而已
則天下之惡底常多。
果皆作理外之事歟。
理之本末旣皆善。
而氣亦本善
則惡又何從而生乎。
惟其理本善。
而氣自有美惡不齊
所以本無不善
而末或流於惡耳。
善之屬乎理。
兼善惡之屬乎氣。
則固可以類從
而但所謂善惡者。
乃此理之因氣而異底也。
愚則以爲心本善者。
此理之本體也。
孟子所謂本心良心也。
氣雖有美惡
而理之本善自在也。
兼善惡者。
理正變之統名也。
孔子所謂操存舍亡者也。
因此理之乘氣出入。
而其用之有眞妄者也。
心學者。
當存其本軆之純乎理者。
而察乎其用之乘氣而有變者。
不當認此氣爲自能善惡之物。
未知如何
毅庵曰。
理之本末
果非皆善而有不善焉。
則理豈爲可恃之物耶。
天下之惡底常多。
分上豈有是也
理乘是氣。
氣或蔽焉。
只是理勢所不免也。
有善無惡
本善時。
聽命於理。
惡固不生。
氣之有蔽時。
於是生。
豈無從生處耶。
盛說曰不當認氣爲自能善惡之物。
是當認理自善惡之物。
上聖賢。
於氣
有言善惡處。
有何顧惜
而必不以善惡屬之氣。
而必乃屬之理耶。
剛齋曰。
理之可恃者其常也。
其變也則或有不可諶者。
今欲道其常而遺其變。
豈無窒處耶。
氣亦本善
則何貴乎性善
且旣本善矣。
何以純善之性耶。
有善惡。
善惡天理
古賢已言之。
請更詳思
毅庵曰。
謂理有常變則可。
謂理有善有惡則有不可矣。
曰氣本善則何貴乎性善
本善矣。
何以純善之性。
是以氣爲幷無本善。
而乃底物可乎。
其是本善可知不能善惡
而乃蔽是性矣。
若氣無本善。
則性在氣中。
無不蔽時。
無能善時
安見其有性善
其曰可貴者。
未免虛說也。
有善惡。
善惡天理
主意語勢
與盛說有不同矣。
剛齋曰。
理之變者。
只是善。
何常變之可異
凡言善惡
以是非言氣之美惡
豈有是非之可分乎。
古贒之曰理有善惡。
善惡天理
何以異於鄙說之曰理有善惡。
善惡天理也。
毅菴曰。
盛見之論人道心
道是性命也。
心是主宰也。
性命自主宰則曰道心
人形氣也。
人心之心。
亦是主宰底理也。
主宰底理。
形氣發則曰人心
愚見則心
者在人之知覺也。
知覺有從於性命者曰道心
有生形氣者曰人心
道心原於有仁而知孝親
原於有義而知忠君之類是也
人心由其有口而生欲食之心。
由其有目而生欲色之心類是也
盛見則心看作性。
理之爲主宰。
且道與心無別
人與心有別。
愚見則以所謂理與氣合
所以虛靈
便能知覺言心
且道與心人與心皆有別。
此其有異也。
剛齋曰。
鄙說則道與心同皆理也。
然道是當然之稱。
心是主宰之名。
未嘗無別
若人與道則决是二物
而其心之爲主宰之稱。
何嘗異也。
以盛說則以心爲理氣合
而曰道與心人與心皆有別。
未知此合理氣之理氣
與人道之理氣
同一理氣歟。
抑是兩箇理氣歟。
若此氣合之理。
卽是道底理。
則果非一理耶。
毅庵曰。
理與氣合
爲此虛靈知覺底物
則此物宜由於性理爲道心。
生於形氣爲人心。
有何一理二理氣之可言耶。
高明疑心合理氣而合此理氣者。
從性命從形氣
旣有合理氣之理氣
有人道之理氣
一人上。
二理矣乎
於此何疑焉。
有以譬之
父母合而爲子之身。
此身宜從父爲父之子
從母爲母之子
非是父母而去從父從母也。
剛齋曰。
合理氣之喩諸子
道心理喩諸父
人心之人喩諸母
父母與子。
果非二人耶。
毅庵曰。
父母人道
子喩心。
只取其合父母血氣而爲子。
或爲父之子
或爲母之子
合理氣爲心。
而或爲道底心。
爲人底心而已
尙何及乎父母與子之爲二人一人耶。
如是索言。
父母子爲三人
特爲二人也。
然雖父母而爲子。
旣爲子則不無別父母
合理氣而爲心。
旣爲心則不無別人道
子有別於父母
氣血則一而非二氣血矣。
雖心有別於人道
理氣則一而非二理氣矣。
大抵據盛見主意
則必父子一身
母子二身而後可也。
若夫以氣言心者。
母子一軆
父子二體也。
毅庵曰。
心以主宰言。
知覺言。
朱子解人道心之心。
主宰
知覺
以其知覺襯貼也。
請用知覺一言
明破其指意也。
剛齋曰。
道心性命之發爲知覺者也。
人心此理之從形氣知覺者也。
毅庵曰。
性命道體之無爲者。
安能發爲知覺
如是道體之無爲。
乃亦爲人心之有覺矣。
理性命之謂也。
性命之爲自知覺。
已甚無謂
又况從决是二物
形而下形氣而爲知覺乎。
性命之理。
旣爲自知覺。
又爲形氣知覺
其亦太勞攘底物事矣。
性命之理。
形氣知覺焉。
則從形氣時。
無復形而上之道矣。
道器截得。
上下分明者。
又安在乎。
以爲道心知覺從性命而發者也。
人心知覺之從形氣而發者也。
知覺從何而有也。
理與氣合
便能知覺而存於身者也。
毅菴曰。
據盛見則心爲太極
善惡皆是理。
則善惡有大小
不得不曰爲聖爲賢之心。
也是太極
爲盜爲逆之心。
也是太極
無乃大未安乎。
反思之。
剛齋曰。
如此對準
果似將太極
惡逆本子
太極乃此理至善表準之名。
不比理字只屬條理理勢之名。
只是理之眞體一邊而已
今以理之有善惡。
而疑太極之亦有惡。
豈非踰分耶。
毅庵曰。
如盛說則太極乃爲至善爲表準。
理只爲條理理勢
又爲不至善
太極爲眞一邊
理爲兼眞妄爲軆。
太極得不惡逆本子
可許惡逆本子
不有太極只是理乎。
太極與理何所分別
而爲有眞妄善不善之殊。
且於理安忍說惡逆本子
此皆不合愚見也。
經傳講義(並及古今諸賢文字○未卒)
  論語
聖人之實。
論語中盡見。
論語萬世學者之實學處。
語皆有階級
初學卽可踐去。
邇可遠是爾。
下學而上達。
是書最要。
論語百果草木之成實。
種可卽生。
生生無窮之竗。
箇箇含藏
論語務本爲主
而求仁主忠信謹言行。
特其大者
是乃爲學大主本。
是則無可爲學處。
論語不可鹵莽讀。
纔著意細玩
卽生眞味
愈玩愈有味
如會鑿井
卽得泉而取之無竭。
論語集註
正是副本論語
孔子語奧。
乃發得約而盡。
諸子過不及
孔子用中之實而裁正之。
一直體貼孔子心出。
軆當孔子道出。
片片是孔子純粹精。
正好恒誦。
論語前註
逐條主明本義
下註多及餘意。
又或旁通
皆於聖賢言語本意奧旨
詳之約之
發之推之。
毫髮蘊。
而無毫髮憾。
其有他賢說。
不用意而用其語。
亦多折取其衷。
猶或有未盡。
乃用按說
裁之足之。
其心至公
其見至精
其義其辭極備。
辭亦不煩
取達而止。
朱子爲繼孔子之宗嫡。
集羣賢之大成者。
於此益見其然
學者須是學習至於說。
在我者說然朋來可樂
人不知而不慍
說則已是君子不慍
在我者爲可信
信我而來則爲朋。
不知我者只得曰人。
人字所包廣。
務本
天下原理也。
非特爲仁。
天下如是而已
務本爲緩而取末焉者。
是猶不用根而求枝葉也。
不用其根。
從何而求枝葉乎。
巧言令色鮮仁之下。
繼之以曾子三省
其致飾於外。
求於內。
互見而意各到。
曾子忠信
加之傳習
則固將仁矣。
千乘之國
如是乃可
不敬不信
侈用而虐民。
使民其時
如何其能治國
其能保國乎。
在家在外
親事長。
皆盡其道。
在身乃言乃行。
無不曲盡
在人而愛而親。
各盡其宜。
行旣篤矣。
有隙學文
以明其理。
益資其行。
弟子之事。
蔑以加矣。
夫子如此
弟子必要如此
子夏辭氣
蔽或將廢學
如何爲辭則爲無蔽。
若曰如曰未學。
吾當謂之加學矣。
如是爲言則無蔽矣。
重威飭於外。
忠信篤於內。
無友不如己。
求益於人。
過勿憚改。
求益於己。
終者人之所易忽。
是以急遽之謂歟。
非特急遽
生事之時。
不得不以禮。
死則事已終矣。
無復可爲矣。
常情於此易忽
此而能謹禮。
乃其厚德
夫子德容之盛。
則溫而厲。
威而不猛。
恭而安。
溫良恭儉讓
其接於人而致人感服處。
自是如此
禮而用和
也不滯。
和而禮節
和也不流。
滯則行不達
流則行不就
偏得然後行。
信恭言近。
因親言不失
且其言可言遠
自是有子辭氣餘處
無求安飽。
便是人心
敏事愼言
便是主道心。
有道而正焉。
便是要得中。
貧而無諂
富而無驕
能隨所在加意
不使物累枉其己。
固亦難矣。
貧而樂。
富而好禮。
無入而不自得者能之。
物累無所關而天理自流行。
乃其至矣。
人之於己有不知。
何損焉。
己之於人有不知。
害立至焉。
不患在所實當。
常人每每患人不己知
不患知人
旣蔽於私。
又不深思故也。
然後能爲政。
北辰其所
故致衆星之共之。
元首
䕺脞。
股肱惰。
萬事墮。
北辰撓動
衆星莫可順其軌而得有共。
故舜恭己而天下治
爲人君。
當先會此意。
萬世爲學之道。
一言以蔽之
曰詩之思無邪
禮之毋不敬
三代以上之治
皆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政刑爲其具而已
秦漢以下其曰善治者。
道之以政
齊之以刑。
便作通行之䂓而德禮不用焉。
古今效。
彼其懸殊
治民者。
深念於此而知所處焉。
聖人生知安行
從幼至老之間。
自不無三十有勝於十五。
四十有勝於三十。
六十七十有勝於四十五十。
理勢自然也。
四人問孝。
各因所失而告之。
有他多少人問孝。
隨人別有所告。
然則人之欲孝者。
自審其所不足以勉焉而已矣。
聖人察人之法。
孟子聽言觀眸
疎密何如
二者皆察人之要法。
聽言觀眸
觀於外而摘其中
所以所由察所安。
觀於行而核其實
之治病。
孟子審音察色
聖人所言如審症。
治病一也。
審音察色
醫之才高者可依據。
審症學醫者卽可據
良醫如此
聖人所言平易至切而益密。
大抵用此二法以察人。
百則百千則千。
無所逃矣。
不用此耳。
溫故而知新。
溫故則固可知新。
溫故
更求知新。
此與中庸文意思有異。
中庸涵泳舊得。
抽發新識
軆當德性問學
是二項事。
此言習舊以得新學
不窮
自是一項事。
顧行
顧言
君子慥慥爾。
子貢之問君子
爲說先後而告之。
子貢多言
與行不相顧處。
盖爲先行其言。
乃能行顧言而後從之。
能言顧行耳。
學而思。
思而學。
有實得有實事
事與理相涵。
攻乎異端
攻字或言攻擊之攻。
大害於義
訓以專治固宜。
然其曰專治斯害。
畧治則斯可無害歟。
聖人以時方惑於異端
以爲專治則必有甚益而恨不專治。
故曰專治則斯害也已
以破其惑。
斯字已字。
可見治愈有害之意。
治愈有害
則畧治畧有害可知矣。
不知爲不知。
是知也。
有若無。
若虛
顔子未嘗爲愚。
不知爲知。
其不知甚矣。
子路之賢。
不免此。
不至甚。
聖人猶戒之。
人皆下子路
無不甚者
斯其大
可警處。
愼言行。
寡尤悔。
自可得祿
未有不愼言行
尤多悔而得祿者也。
有媚言遜行得祿者。
貌若相類大相反。
是則可恥之甚也。
枉直擧措之間。
公情所係。
利害卽及於民。
其服不服
自有不容已者。
擧措得宜
使民悅服
爲人君者之最大先務
張南軒曰。
此皆在我所當爲
非爲使民敬忠以勸而爲之。
至哉言乎。
爲人上者。
觀其敬忠以勸之有無深淺
而反以益勉所當爲則有之。
無所因。
安事損益
有所損益
因爲可恒。
因與損益
百世不易之理。
事鬼而徼福者。
必其無義自恃者也。
無義爲可恃者。
不免求於鬼神
孔子每以義與鬼神相對爲言
集註或曰容忍
自是別意
本意
孔子語意必出忍爲矣。
孔子於間禘之說。
以不知。
爲國諱之也。
其於季氏八佾
三家雍徹
固當明言其罪。
故曰是可忍也。
不可忍也。
相維辟公
天子穆穆
奚取於三家之堂。
罪而譏之。
未嘗不深而警。
而曉之
之意。
亦在其中
聖人軆正如此
八佾下註載范氏說。
正其罪而言孔子爲政
不容誅此。
只論事理所在
事理固當如此
雍徹下註程子說。
泝其本而言魯用天禮樂之弊。
使之僭之。
仲尼譏之。
此特說及聖人之存諸心。
聖人之存諸心。
有當如此
大抵自後立論
不得不嚴。
合有此二說
而圈下註
合載此二說
仁者人心天理
樂天理之節文發越是已。
心失天理則將安有節文發越
與奢寧儉
與易寧戚
非禮與喪之中得宜
逐其末則本必見遺
得其本則末因可致。
夷狄賤。
諸夏貴。
解以夷狄雖有君。
不如諸夏之亡則何害。
集註安見其貴賤之義乎。
雖賤夷而貴夏。
謂有不如無。
語不成理
彼尙有君。
此乃無君。
謂以若夷狄不似諸夏云爾
則蓋見傷時之甚。
貴賤之義自在矣。
公元1911年
書揭雲峴寓屋(辛亥五月六日)
公元1859年
舜已知足矣
好問人。
已善優矣。
樂取人。
所以爲舜之知舜之善也。
今己未有知而又不問人。
己未有善而又不取人
將欲爲不知不善人而止乎。
人於
吾不知不善
謾言曰知矣善矣。
必悅於心。
人以吾不知不善
直言曰不知不善
必怒於心。
惑之甚也。
毋曰吾老矣。
無可及矣。
一日求知求善。
猶或爲萬一之知萬一之善也。
雖未能萬一。
其爲心乎求矣。
猶贒乎不心也。
書揭雲峴寓屋[又揭]
莫見不是於人。
每求不是於己。
使人於吾盡其言。
不當盡言於人。
千字讀法
字形辨於目而移諸手。
字音辨於耳而傳諸口。
字意辨於思而識諸心。
恒言
界破儒俗之分。
壁立人獸之判。
公元1895年
乙未毁服立言
嗚呼慟矣。
四千年華正脉
二千年孔孟大道
本朝五百年禮樂典型。
家家數十冠裳法度
今焉絶矣。
讀書爲士者。
如何處之爲可耶。
士之所守。
先王之道也。
先王法服
不之服。
先王法言
不之言。
先王法行
不之行也。
今變先王法服
是失其守也。
失其守則烏足爲士乎。
是得天地
得罪
賢。
得罪先王
得罪父祖
生將何爲乎。
將死於鼓。
御死於轡。
先王之道而死。
士之義也。
無有不死。
死有榮於生者。
今日之事。
有死而已
四逆罪目
忠州觀察金奎軾。
勒削比他觀察甚酷。
及捕從事數人。
就其四。
佯謂曰爾或得活
奎軾曰如我罔赦之罪。
何敢望活。
我亦人類
當初有殺倭之心。
自然換腸。
今爲骨髓倭。
我家世本是斥和。
有拒國書
是負忘國背先。
彌天大罪。
我若得活
無天理。
雖然活我則當進疾藏藏藥制倭之策矣。
丹陽郡權潚。
送人募兵
潚慍視曰所謂義兵何義乎。
其人曰國母被弑。
君父受辱
八域人類
將盡爲禽獸
今日之擧非義乎。
潚曰君上削則削之可也。
人大叱曰世間有類祖上者。
未聞有類査頓者也。
何爲不類名祖遂菴先生
而必類亂賊允中乎。
溫言諭之曰忍以遂庵先生之後如此乎。
改心焉。
潚曰古亦有韓侂胄
徐相烈李春永捉囚。
責之以義。
亦以侂胄自處
於是四郡無上下皆曰不誅權潚。
不是義兵
譁然
臨刑問招曰今日十賊
逆乎否乎。
默然艮久。
強而應之曰世人稱逆。
故亦曰逆。
曰汝以名祖之孫。
又嘗自稱讀書人
忍於逆孝擅命之初。
呼之以官而卽赴之。
逆吉輩弑廢毁削之變。
不棄官而行其令乎。
潚曰以此爲罪。
死固當然
然有老父在。
蒙厚恩而終養
淸風郡守徐相耆。
最先自剃。
廵告境內士大夫曰髮固可愛
愛髮豈如愛君
擧義
逃走忠州
賊兵而還官。
臨刑號泣曰矣身非開化
堂堂義陣大將
願活微命
見其爲人
不足深責
故欲恕之。
衆皆曰立法之初。
如何恕之。
平昌郡文煥
賤吏也。
先自削行特甚
走倭站爲倭先導
又誘倭焚聖廟
自服其罪。
因李容泰事。
書示同伴
公元1897年
曷宜以義興而以盜歸。
以忠始而以亂終。
吾寧死而無知
不欲見以盜歸以亂終也。
若吾自期所望同伴者。
惟曰心。
心由誠以感天。
事事由正。
信人潔其歸善其終而已矣。
吾儕相信相隨
萬里之行。
㡏情之密。
莫如吾儕
乘勢之危。
莫如吾儕
吾儕幾箇人。
眞實相與
毋或相欺爲事也。
勉勵圖終
毋或携貳致敗也。
艱言止此。
赤血無餘。
丁酉二月八日
毅庵痴夫柳麟錫書。
記兪說難(丁酉五月五日)
津翁一日從容麟錫曰。
吾子同門知己也。
故爲吾子
始終周旋
死生以之。
所謂知己者死。
其於爲朋友之道。
誠自以爲無愧古人矣。
然吾有親者也。
父母在。
許友死。
遠遊
今爲許友
萬里之行。
久曠定省
令弟子輩代奉菽水
其於爲親之道闕矣。
輕重斯易。
心甚不安
吾子明敎
麟錫對曰。
是未之深思也。
公所爲。
謂爲天下事則可。
謂爲自己事則可。
謂爲朋友則不可。
不在
猶或不然
親在不得不然。
何謂朋友則不可。
今日之事無他也。
爲保華脉救人類也。
爲保華脉救人類也。
則吾不是公事
公何嘗爲吾事乎。
公則天下事耳。
以私則爲自己事耳。
中華所以中華
人類所以爲人類。
綱紀萬古天下者。
有三大統
君統也師統也父統也。
君統以法傳。
師統以道傳
父統以體傳。
人之一身
非父不生。
而求其統則吾父吾祖
十世百世上古之作之父。
以體傳而生我也。
非師不敎。
而求其統則父師祖師
先聖上古之作之師。
道傳而敎我也。
非君不治
而求其統則吾君先君
五帝三皇上古之作之君。
以法傳而治我也。
人皆有三統
三統而得爲人
三統所以綱紀萬古天下人類
而以言乎天下則天下之所同尊也。
以言乎人人人人所各尊也。
今出罔極
毁形軆滅道理法度
三統皆絶。
華而永夷
人而永獸矣。
是亦在天下而天不同大變也。
人人人人之各一大變也。
然則吾與公因大變而擧大義
判死生而同周旋者。
天下事耳。
自己事耳。
豈是爲朋友之道乎。
朋友而爲乎。
則近私而易泛。
天下自己而爲乎。
則大公而至切。
天下自己
遭此大變
不有大公之憤至切之痛。
無人心而甘樂禽獸者也。
何謂親在不得不然。
曰以亂賊之因義兵而姑停毁削
可以永保無事乎。
以守道士素定志節
可以親屈乎。
如其不可無事也。
不可親屈也。
其爲安坐順受
致命遂志
非不貞靜也。
非不光潔也。
其亦矛盾慘惻
難安不忍者矣。
到此地頭
要不暫廢其定省奉養者。
未足爲奇也。
自靖遂志
今日之義也。
之而守道
今日之義也。
均是義也。
豈謂去之不如自靖乎。
無可去處則已。
今已去之而得其處矣。
於此經劃排布
闢成一華夏小區
安着其身然後
奉迎父母
携率妻子弟姪以來
共免其辱禍。
依舊以詩
禮奉訓。
紳笏省安。
酒食就養
有如高致太公新豐之樂。
旣又廣延士友
士友亦各奉率
則彼宇內皆爲禽爲獸。
無父無君
而此興行堯舜孝悌之道。
如是
其較矛盾慘惻者。
當知所以取舍矣。
豈可一時遠違。
爲有闕也哉
故以親在不得不然也。
泰伯太王有疾
求藥而逃之荊蠻
常人視之
以爲如何
聖人讓國爲大而稱至德
▦公之來此。
旣爲存道之大。
而又實爲親盡道。
則不聖人而必有稱公者矣。
麟錫抱風樹之慟。
而且不能守制愼終
深有羨於公之思親
自訟其罪。
難容於天地也。
不知公將何以敎我。
使有萬一之贖耶。
噫慟之極。
而望之切也。
吾子之謂親不在
猶或不然何也。
曰親不在
可以自裁其行而無難安。
可以浩然於心而無不忍。
自靖去守。
均是義也。
容或有以自靖安靜
以去守爲勞攘者矣。
曰猶或云者
其意不亦以爲雖親不在
未必自靖爲勝者耶。
是則有之。
自靖固極潔精也。
無可去處則只如此而已矣。
然若有去處
可以保守斯道。
則亦豈必舍此餘地。
而惟以潔吾身遂吾志爲足哉。
設令孔子當之。
揆其平生用心作爲
未必有餘地
舍而不取
而爲取足於潔
遂志也。
曰來居此地
精義何如
處事權輕而已矣。
取則古人而已矣。
孔子欲居九夷之陋。
爲其行道權輕重也。
今爲守道而居此。
庶得輕重之權而不違聖人之則矣。
或曰衆人不可遽法聖人
於此亦可以論量時勢
孔子處中文明之地。
自有贊述絃歌之所。
而猶思道之或行於彼。
吾輩居鬼犬羊之窟。
衣冠軆髮之舊。
特思其道之必於此
其時勢之常變順逆
千萬相遠
庶乎無不可矣。
然欲斯道之爲
是在吾輩誠力如何
吾輩之所共勉也。
津翁聞之悅曰。
吾嘗懷疑
今乃怳然而志可定也。
遂爲之錄。
公元1898年
再入遼東
約定義諦
(戊戌四月)
萬古華夏一脉盡之餘。
千辛萬苦
準保典型
以待來復
固其心也。
雖加一日
愈於已。
以此爲固守心法。
竊附昔日尤門傳授忍痛含寃迫不得已八字之意也。
出處
或問當今
自主上用人。
則爲士者出處如何
麟錫曰。
出處之義。
自古皆求得正
今日尤甚
今日得正如何
今日不古有之變也。
爲士者若夷
禽獸不逐。
天主堂不毁。
祖宗典型不復。
亂賊不討。
擧義死節之人。
雪寃褒忠
有一於是
不得出也。
今日不古有之變。
人皆有不古有之慟。
君上以是慟。
欲弭是亂。
悔前有失。
至痛在心
至誠用人
其誠足以鬼神
孚信一國
人士有是慟者當如何
曰古之人有行之者
尤齋宋先生是也
宗大王至痛在心
至誠用贒
先生出而欲雪國家之深恥
大義天下
君臣皆得其正也。
然上有孝宗之心。
不有宋先生力量
亦難遽出也。
若有一毫不及孝宗尤齋之爲心而爲者。
不正也。
有以爲爲慟君父之辱而洗之。
不顧出處正義自己廉防。
而姑寧身冐其恥而爲之。
有如狄仁傑之爲者何如
曰設爲狄仁傑者。
先生仁傑之忠而不許其義。
且使終爲仁傑者。
不亦幸乎。
不終仁傑者。
黨賊之歸耳。
不亦殆乎。
曰出而爲擧義者。
其與隱居守義者。
出處之義。
異同歟。
出處之義。
豈有異同
如尤齋而已
不爲狄仁傑而已
用情則有別。
言者曰請聞焉。
擧義也。
爲扶道亡
爲國雪恥復舊
不待君命
而已出其身矣。
若爲辭曰爾之擧義忠義也。
薄汝。
壓於亂賊不獲已也。
吾所切齒羞辱之不雪也。
當出扶持國也。
君上誠意淺深可知
在我用情
不可昧然無感動。
昧然無感動則迫切也。
公元1897年
曰君旣薄我忠義之甚矣。
有爲辭而感動乎。
前日薄我。
出君心也。
設令君心已悔之也。
昔程叔子卽赴西監之命。
赴命在今不可爲。
用情當法叔子忠厚也。
用情法忠厚。
則不可法赴命何哉。
今日國形。
如叔子時宋朝乎。
是則不可爲也。
擧義時。
君不壓賊而有命
則當進爲所欲爲
今求出處之正。
必如尤齋。
不如不爲何也。
曰當擧義也。
亂賊逼君禍急。
國人之心。
起仗兵威
將以兵威討亂賊而效忠於君。
時效由於己。
君命有無間。
爲所欲爲
今也雖君上一向見制於亂賊夷狄
然我則釋兵矣。
我之得效忠
不得效忠
其義由於君。
其勢亦由於君。
只看君之爲如何而已
出處之求其正。
擧義者。
必如尤齋也。
於此而爲仁傑之爲者。
失其身也。
若或希覬爵名之心。
其罪反浮於黨賊者。
曰若是其甚歟。
曰爲士而希覬夷狄亂賊所制之官職。
便是受命
彼。
便是爲黨於彼。
擧義而又反義從彼。
同擧義者有死於義
我獨利之而從彼。
其爲黨賊不若
罪莫大也
雖然君臣
至爲重也。
國與道之亡。
至爲慟也。
於心常有望於吾君之爲撥亂反正者善矣。
以爲吾君不能漠然無情
則吾不知其可也。
國病
或曰
國病極矣。
無治病之術乎。
柳麟錫曰。
國之受病久矣。
至極而不知懼。
至極之又極。
其亦末如之何矣。
夫國之爲國
禮義廉恥正其上。
成風俗。
省刑薄斂固其下。
以勸忠孝而已
吾國嘗美矣
國自近古來。
主權謀國家者。
從違遜逆好惡用舍之。
趨附諂媚
滔滔成習
士大夫禮義廉恥之風矣。
州郡苞苴厚薄愛憎黜陟之。
州郡重刑厚斂
不恤民生
民人絶忠君死長之心矣。
國之爲病。
久且深也。
吾國之美也。
禮義治敎累世
廉恥淸白之風。
甚盛在朝
賢德主風敎。
有如張師德及門
王密四知金
而雖下士微官
淬礪志操
存心濟物
皆此風也。
一或權要
物議之而枳於名塗。
擧皆恥
豐州饒郡。
旣恥之。
豈復爲貪虐。
忠武公李舜臣出身時。
以栗先生大德重望
敍其宗族之誼而欲相訪。
則謂先生時爲銓官。
要官之嫌辭之。
東伯金應河亦業弓馬
奴顔婢膝
視之若凂。
李老村約東爲濟州而遞還渡江也。
濟州官物
惟一扇在袖裏
之江
元宗中廟反正元勳
勢威震國。
而求甘蜜松子淮陽太守
太守答書曰。
蜜在民間蜂筒。
松子高峰絶頂
太守何以得之
當時文武官。
不如忠武公東伯
不如老村淮陽太守者鮮矣。
三山判書台重。
以淸廉著。
其爲平安監司也。
一老治裝辭歸曰。
冷突破衣。
淸貧宰相傔人
得兩生風
不願爲平安監司富宅傔人
廉白成風
賤人如此也。
公元1892年
忠武公壬辰倭亂。
盡忠死國
東伯皇朝伐虜。
著節光國
民則感戴朝廷愛養之恩淸白之風。
爭死國難
國賴而安。
孔子始作俑者
又曰履霜堅冰至。
盖言愼也。
國病之爲深。
不愼其始也。
國病深矣。
賣國之徒起而與外夷和矣。
爲之媚夷。
務壞禮義
至於衣制官制
而立論以改正五倫矣。
爲之厚夷。
力加聚斂
至於州郡價浮捧百十。
剝割皮肉矣。
禮義壞。
士大夫之懷正者。
遘禍遯世若凂矣。
無恥者。
甘爲忘國而趨賊附夷矣。
聚斂加。
民人之有良者。
無緣忠愛之心。
無恒者。
怨畔無所不爲矣。
泳孝,吉濬,光範,載弼輩之爲大逆
萬古天下之所無者。
其坐而開門呼黨也。
趨赴如市。
趨赴如市者。
今之所謂士大夫也。
麟德,白卓觀。
醜夷惡獸也。
爲下官而承奉
爭仰其給而飽腹肥身。
承奉爭仰者。
今之所謂士大夫也。
今之所謂士大夫
各自外夷
脅君誘君。
以爲己利。
百般誑君。
以致禍亂
禍急則逃散不顧君。
禍緩則紛集而爭逢君
逢君而君不得盡副其意。
則謂君不足圖事
相傾軋。
使君無所措身
噫。
遺君忘國甚矣。
亂賊夷狄
民人士大夫之如此也。
無忌憚也。
乃至盡壞我祖宗典型
毁敗聖賢法度
凌辱君父
虐弑我國母
毁服削髮
禽獸我八域人民
將無我國矣。
如此其極也。
雖有一時緩禍。
非緩伊急也。
如此其極也。
知懼可也。
謀有弭禍可也。
不然而反
甚。
無憚胥溺
如汚一着
不潔而肆汚。
如墜一下
不振而益墜。
國之爲病。
極之又極也。
公元1884年
聚於朝而曰善謀國者。
事極極妙
以泳孝吉濬之謀爲未密。
而將加密而期多於泳孝吉濬也。
爲學而曰育英才者。
爭能夷形獸聲。
甲申脅君屠戮朝臣之徒爲未足
而將益黨而養成無限禍階也。
兵丁者。
昔日學倭技。
而倭賊三浦樓用之爲弑國母
今學各夷。
則將爲各夷之用也。
國民者。
惜乎本其爲直道子來者。
今皆入邪敎而作邪徒
非復爲國民也。
然民豈樂爲哉。
無敎而率之也。
刑斂以驅之也。
苟上之不欲。
賞之不爲也。
國之爲病。
至於此極。
末如之何矣。
國之爲病。
至於此極也。
邪說始終害之也。
其始曰媚夷厚夷勢也。
士民無知也。
士民怨畔也。
無以制民也。
非藉外夷力。
無以制吾民。
無制吾民。
無以保吾國。
終亦曰弑妃辱君薄物也。
毁服削髮細故也。
不可不保也。
不可不制
不可不恃。
亂賊尙矣。
自謂國邊者。
皆是見是說。
晝思夜度者是謀也。
苦心血誠是事也。
是謀是事
適爲夷謀而非爲國事也。
噫。
外夷制弑吾君父國母
外夷制殺吾民。
亂賊之爲也。
亂賊亦吾國產
忍而爲之。
亂賊已矣
而曰國邊者。
右其謀而事之乎。
忍而爲此乎。
民惟國本
保國在保民
古之聖王
我之祖宗之爲保國者。
禮義廉恥成風俗。
省刑薄斂忠孝
使士大夫尊君死國之心。
使民有親上死長之心。
道理明而利勢張。
凜乎不可犯。
亂賊無由而生焉。
雖或生焉。
無由作凶於內。
無亂賊之凶。
無以外夷而至焉。
雖或至焉。
無如於我道理利勢也。
此其爲制亂賊夷狄
保國之道也。
今也壞禮義以媚夷。
重刑斂以厚夷。
而失士民之心。
士民之心而不之自反
惟民之制。
制民而惟外夷是恃。
夷狄無道理而知利勢而已
自量利勢
闞人之利勢
利勢强弱進退與奪之。
君無士民而無尺寸利勢
彼則幸我之如此而笑我之如此矣。
何所憚而不爲其所欲爲乎。
惟是之恃而致大禍。
致大禍而又是之恃。
愈恃不可恃之外夷而愈制可恃之吾民。
其若抱石投河然。
抱石投河者。
其石重愈沉。
終不放下也。
民愛保之
則其愛戴君也。
手足之捍頭目
子弟之衛父兄也。
古亦斯民也。
今亦斯民也。
不應
民異於古民也。
夫夷無父無君
蔑禮蔑法。
猾夏其性也。
恃强吞弱其事也。
古亦斯夷也。
今亦斯夷也。
不應今夷異於古夷也。
不惟不異
夷降爲獸。
百倍於古夷也。
夫民分明是子也。
外夷分明是賊也。
惟士元氣也。
外夷外邪也。
賊殺子而求爲家計
外邪以敗元氣而求活身命。
天下無是理也。
由今之道。
無變今之爲。
不一日保國也。
今若求其爲保國。
則蓋曰反其本而已矣。
詩云不愆不忘。
率由舊章
不由古之帝王
不率我之祖宗
如之何其可。
小人退君子
國用傾覆
君子退小人
國用興隆
進以禮難。
退以義易。
使尙廉知恥君子
不得不進。
使喪廉失恥之小人
不得不退。
君子進而小人退。
朝廷以正。
百官萬民
不得不正。
禮義廉恥
上下成風俗。
如是而後國可保。
吾聞外夷論天下風俗曰禮莫大朝鮮
彼亦知禮義之貴也。
苟我上下禮義成風俗。
則可制梃以撻外夷奇技利械也。
其視今日聚於朝。
甚者凶逆大憝
不甚頑夫鄙夫
不使一正人得側身其間
而曰保國者。
未知孰爲保國也。
財視萬民
民視君如仇讎
子視萬民
民視君如父母
君之於民。
爲之就利避害
爲之聚所欲而勿施所惡。
旣庶且富而又敎之。
視之若己子。
則民之於君。
誠忠愛。
報生以死。
視之不異父母也。
是則國君民。
一家父子
如是而後可以保國。
諺曰父子同行
虎狼不犯
虎雖冥頑
父子一心
感畏而不敢犯也。
一國億萬人民
一心父子
則彼夷狄冥頑凶暴
豈無感畏之理也。
其視今日行於民。
外致凶夷。
榷利奪業。
踐踏凌夷之患。
內爲掊克
浚膏吮血
殘虐塗炭之毒。
使失所無告
至無不爲
國民相讎而曰保國者。
未知孰可保國也。
養育人材
國之大務長計也。
道之以禮義廉恥
申之以孝忠信
盡資以聖賢之學。
各修其綱常之道。
成德達材
大小各就。
以爲國家無限需用
是則保國之基也。
宮室
不聚材木不成
不養山林
材木無所聚也。
若今之士之有素養者。
誘之脅之。
必使陷溺
無復守舊
其守而不變者。
壓之摧之。
無容措身
不敢慕效
年弱新進
驅而入之夷獸坑坎
通一國蔑人材乃已。
國若用之。
何所取焉。
山林濯濯
宮室壞頹
其將求棟樑之無地矣。
足食足兵民信。
爲國之急御侮之大而不可廢也。
足食之道。
取民有制
使百姓家給人足
百姓足。
孰與不足
足兵之道。
使民修其孝悌忠信
人人衛君如父。
伏兵於農。
家家爲君持兵
天下足兵
過於此。
信者民之所性。
與國人交而止於信。
民信矣。
民信則國立矣。
之無信。
足食
得以食諸。
足兵
得以用諸。
今之棄民信而曰富國强兵者。
不信也。
紀綱國之命脉
紀綱立則國治而存。
紀綱隳則國亂而亡。
必然之理也。
何謂紀綱
朱子曰。
賢否以定上下之分。
功罪以公賞罰之施是也
夫贒賢否否。
功罪罪。
賢者在上
否者在下
名分以正。
不得踰越。
功者致賞
罪者致罰
信威以立
不有撓改。
則上自公卿大夫
下至士農工商
位稱其人。
人循其理。
於是人君摠攬統攝
如身臂指之使而國不足治矣。
今也賢不贒否不否。
不功不罪
大慝大位
大盜大賞
羣慝羣盜。
斁分滅理。
不制權。
亂動動止
誰典出柙之虎。
御朽索之馬。
犯上作亂
用茶飯。
弱肉强食
更無餘事。
內而自侮也如此
外之夷狄之侮之。
又庸有極乎。
嗚呼
國之隳紀綱
其何能圖存
苟究其故。
由於一私字利字以致之也。
私利之害。
一至此哉。
爲今之計。
只在去私反公。
去利反義。
如蓄三年之艾而已
無他事也。
孔子曰。
其人存則其政擧。
其人亡則其政息。
有君有臣則有是事也。
程子曰。
病臥於床。
委之庸醫
比之不慈不孝
必求良醫而後治病也。
誰爲吾君而謀之。
指陳利害
當道理。
旋乾轉坤機括乎。
滔滔逢迎之中
誰能爲此事乎。
庶幾吾君憂患時禍
特然覺悟
悔心自責漢武帝
是誠在我如滕文公
興衰亂如周宣王
思靖邦國殷高宗
進賢臣遠小人
漢昭烈之發歎。
寤寐求賢
通一國以求其人。
求之同休戚之世臣
求之淵源大家
求之巖穴潛德
豈曰無其人。
不借異代
今日之人。
擇其可可也。
旣求之必任之
任之必專之。
尊而信之。
待之賓師
不以小人間之。
不以戚宮闈貳之。
學焉而臣之。
擧國以聽之。
如湯之於伊尹
文王之於太公
桓公之於管仲
昭王之於樂毅
昭烈之於孔明
我孝廟之於宋文正先生也。
而事倍難於古昔
務用誠心
又倍於古昔也。
且曰已病之國
任卿之爲。
爲而興國
是卿
有功
爲而亡國
非卿有罪
卿其無疑
雖然任卿之爲而已
予亦有爲
不自菲薄
諮諏善道
善道是事
無或不率古之聖王
無或不由我之祖宗
卿其敎我不逮
卿其勉焉。
如是則可也。
有如是則天地神明
古之聖王
曁我祖宗在天之靈
罔不悶我邦今日之禍。
其亦罔不惻然眷佑
天且佑之
而况人民乎。
其求而擇也無他法。
觀其爲崇禮義尙廉恥
憂國憂道之誠。
難進易退之節也。
觀其爲以義爲利
損上益下
省刑薄稅斂。
節用愛民也。
觀其爲明理正義。
知制亂賊夷狄之術也。
以是求之。
得其可擇也。
得其人則必擧其政也。
曰國之爲病。
末如之何矣。
雖有君臣之爲者。
可及乎。
可及有此事而已
不可及有此事而已
孟子所謂君如彼何哉。
强爲而已矣者也。
雖有不及
猶爲改過之國
國之改過
不亦善乎。
朱子曰年八九十。
覺悟當據現在箚住做去。
爲身爲國
其理一也。
且國之爲病。
末如之何矣。
有爲治病之言。
似乎不智也。
末如之何矣。
國吾父母之國病。
父母之病。
不爲治病之言。
殆乎不仁也。
而况病得其治。
亡陽而有回。
不爲無理乎。
盖言治病
其術有此。
此乃夫人皆知之常術。
夫人皆知而雖有良醫
不易此矣。
洋人得時
洋人得時能解朝鮮語。
能華文。
見平山桃城朴某曰。
堯舜孔孟之書與道。
好莫好也。
貴國自來讀其書學其道。
何必爲耶蘇敎。
朴曰然則貴國何乃爲此
曰我國海中開域
遠於堯舜疆土
風氣未開。
只知此敎。
旣已學此好道者
何必改爲云。
噫。
生禽獸䕺中。
能有少慧者歟。
曷以中國產我國產
而反爲彼笑乎。
民之沒覺。
在上之人驅使之。
可痛也。
公元1904年
漆室憤談(甲辰八月)
公元1884年
或曰子非昔日爲國擧義者乎。
曰然矣。
曰子又非語人曰千番千起。
萬人萬起乎。
曰有之。
曰今擧國望子之起。
子尙不起
今之時義
有異於昔歟。
曰非也。
勢固不得以起也。
無他意也。
曰願聞國之勢時之義。
子之爲意
曰言之痛哭也。
夫彼倭奴
國之世讎也。
一番開化甲申
締結五逆而起變。
肆戮貴戚近臣
禍幾無國。
甲午
以兵率逆徒而至。
盜遷宗廟重器
革滅祖宗舊章
毁裂華夏法服
凡係倫理禮義
無不壞殘。
乙未
協謀亂賊
虐弑國母
勒辱君父
削及八
公元1894年
人民
此其勢旣害坤殿。
安容東宮
害坤殿。
不容東宮
則禍安得至此而止。
思其境界
心膽俱戰。
毛骨盡竦。
今復肆百凶而恣萬悪
罔有紀極
不可形擧。
嗚乎痛矣
君父危急
社稷存亡
生民將沒禽獸而盡魚肉
至於幾萬千年華云云
聖道云云
五百年來祖宗典型云云
人人千百世祖傳父敎云云
慘矣已無可說也。
嗚呼
開化之害。
一至此哉。
開化所說國富且强。
民安而足。
其效乃若是乎。
然此豈獨倭之所爲也哉
亦謀國卿大夫之過也。
何也。
設使不得已而許開化
益實爲國
輔導君上
志仁嚮道
吾倫常。
修吾政事
立吾國綱
鞏吾民心
一毫授隙於衆夷。
衆夷見我所爲無隙可尋。
嘖嘖稱歎
無不敬悅。
則倭雖巧譎奸毒
豈敢輕侮加禍。
至於此極乎。
夫其謀國
一切反是
所謂自侮而人侮。
自伐而人伐也。
甲申初變。
卿大夫辦死爲國
送言各國。
問罪倭人曰。
各國所謂開化公法
若是乎。
爾之所爲
易地施之。
其將安受乎。
易地爾等不受者。
其可使我受乎。
十反反而不置
至彼定盟服罪而後已。
則彼亦自懲。
必不生甲午乙未之變。
顧皆慮身而不慮國。
慮朝而不慮夕。
以姑順無事上策
彼乃無所
忌。
作復甲乙大禍。
是大禍之作。
國之卿相世臣
宜懷萬世必報之慟。
一切死國之心。
上格君心。
下動百僚
激起八路忠義之心。
有事討復。
無不亡。
無不死。
雖亡且死。
有辭天下
雖不及此
言問罪。
執此而絶和可也。
又不及此
則十百千反而不止
不失執致亡賊。
送三浦樓之首而謝罪
國雖小弱
見憚各國。
國有公論
不敢復爲輕侮之習矣。
於是一國上下忍痛含寃
勵精發憤
及時閒暇。
明其政刑
必務自强
所以萬分有一鞏固之勢。
此其常情常理之所不得不然也。
顧乃不然
恐恐然惟懼讐夷之法之或不亟從。
亂賊之謀之或不速成
祖宗典型之或不盡滅。
華脉聖緖之或不盡絶
人類之或不獸。
人材之或不壞。
倫常之或不斁
政刑之或不紊。
正論之或不消亡
羣邪之或不競逐
風俗之或不陷溺頹敗
民生之或不困悴離叛
終年終日
仡仡役役
謀以子化賊。
欲以國與敵。
長君逢君
安其危利其菑而樂其所以亡者。
吾不知其誠何心誠何故也。
豈非萬萬常情常理之外耶。
如是及今禍迫。
末如之何
彼視我人如無人。
視我國如無國。
奴隷廷臣
脅迫至尊
除置彼所謂公法章程
問事
直理當否。
惟力是使。
惟欲是爲。
莫誰之敢焉。
彼蓋與俄開戰
以小敵大。
勢必土地
以爲據攫財貨
以爲用驅人民
以爲軍役
而加之亂賊凶徒慫諛其間
變將無所不至
至無國乃已。
謀國大夫之過。
於是爲大。
所謂成事無可說。
旣往無可咎也。
旣往已矣
當頭寧可不知其所爲耶。
國必亡矣。
坐以待亡。
孰若伐之。
此時也。
天之方蹶。
無然泄泄
不特方蹶而已
不宜泄泄沓沓也。
到此地頭
猶不思所爲
則是其心必曰知身而已
安顧君爲。
知家而已
顧國爲。
倭若君之事之而已。
倭若國之從之而已。
何復患焉。
不然畏怯之心。
過於痛迫之情。
苟且之習。
壓他憤發之氣。
不明於義
不達於理。
不念昔者順之爲禍。
猶冀目前因循苟安
不敢生事也。
噫。
未之思也。
夫生於禮義正邦
祖宗培養之澤。
爲輔侍從
國君休戚
其於彼之世讎血讎不共天之讐之加禍罔極
苟有一半秉義常情
安忍恝然而已也。
無爲則國必亡身必死而大有罪焉。
有爲則國雖亡身雖死而大有光焉。
况有爲而未必未必死乎。
何爲苟然而已也。
盖今君上定殉社之心。
廷臣死國之心。
擧起大事
八路忠義響應影從
皇天
公元1895年
上帝先王英靈
爲之赫怒陰隲
無不平之理。
彼倭也其頭領弑父代立
罪通上天
且彼常言東洋三國
御外侮。
一擧而戕我國。
再擧而毒中國
貫天下。
又彼興師萬里
敵莫强之國
已著敗形
竭國擾民
民窮而財盡。
生內亂。
若我國雖小。
素稱強勇
乙支文德市城
將以偏師殘堞。
敗衊隋煬帝唐太宗之百萬大兵
今且不異於古。
又况本朝禮崇
積德累仁厚澤
淪人肥膚。
涵民骨髓
雖有中間陷溺淫邪
怨咨掊克
而猶不盡秉彝眞性忠義素心
且今彼倭肆虐
切齒腐心
邑邑思起。
寧欲殺彼而盡死
國命元帥
一聲皷起。
增百倍之氣。
又下哀痛之詔。
得以感激
莫不樂赴而死國
以此乘彼。
何事不可平。
謀國大夫
那得幷此不之思。
屈辱以待亡耶。
又有可慮者。
倭今肆虐
敺刃我民。
比比傷殺
百端困辱
至不可堪
含寃毒。
起而報彼。
彼此惹擾。
朝廷若右倭抑民。
非常擧措
則是親讎讎子。
子無怙恃
不勝起。
國民相讎
其終如何
不若讎其讎子吾子之爲不失於理。
有賴於事也。
若夫自下擧義之事。
固是道理忠憤所發。
固亦莫遏。
實有千番千起之
萬人起之願。
然昔乙未大變
無爲
國中士民
哀痛憤寃。
萬死之力。
間關擧事
期以復讎保華。
大義天下
凶徒脅君出兵擊之。
死亡顚沛
加以匪徒逆黨惡名
無所措身
今復擧事
前所遭。
上下俱損。
貽羞天下
雖切願忠畢無得以起也。
苟上之人。
形勢所迫。
不得先自有爲
而欲下之起。
容可爲之地
借可爲之勢。
待其勢成。
自相應。
則事可集而國可活
未知謀國大夫能辦北否乎。
誠願須臾無死
以見上下有事而賊亡國存也。
上下無事
必至國夷而亡。
人獸而死。
則吾將求天下深山
天下密林
同志而去焉。
聖書守華制。
善道於其身。
不得東海有水。
可以蹈而死矣。
弊匣有劒。
可以刎而死矣。
决不讎賊並生也。
書問答之語。
名曰㓒室憤談。
公元1904年
小喪(甲辰)
小喪
臣民無服
古禮國典也。
今內小喪
自上特令行朞年服。
自大儒臣以下疏諫而不聽納
大喪三年
內喪行朞年。
小喪朞年
小喪無服
無服行朞年。
小喪內喪等。
不啻過禮也。
過禮
上與大臣議定一時䂓則猶可說也。
今諸臣諫爭而國人皆曰不可
只以私情
上自獨斷
不敢
公元1882年
索言其繆。
事軆盖極未安矣。
第應服可否
則君令民從常例也。
此與毁削事爲己累辱者不同
黽勉苟從無不可。
一說也。
禮本天理
至爲重大
况當此禮樂崩壞之時。
安可苟從繆禮。
泯然無事
一說也。
而念昔壬午虛服勒行時
省齋先生不應服。
囚廢出入
今用此例。
(過禮服事形絶不同
不應服。
出入同例
)事極亭當
麟錫處地。
適不家居
出入無其路矣。
不能出入
敢將有事於下一說
區區有願諫之心而諫不得地
爲是而竊附古檀弓免(不應服。
檀弓免。
形相左而意相近。
)之義也。
或言終似欠敬君
是出諫之義。
則未聞諫以正之爲不敬君者也。
上一說旣出常例
愚亦不以爲非是也
公元1905年
或人對(乙巳正月)
或人麟錫曰。
子之擧義
人言多矣。
若誦人言
必子之無辭可辨也。
惡得無人言。
有事有人言勢也。
孔子大聖有事
則必有人言。
程朱尤之大賢有事
則必有人言。
聖贒而事且至正
不免焉。
余愚下。
事必失正
惡得無人言。
非曰辨之。
願聞而自訟
其言或過者。
姑解以理也。
人言曰名以讀書道者
奚宜兵焉。
擧義非經而權也。
非聖人。
不能用。
不經而權可乎。
甲兵獨非道中之事乎。
太公望見而知之者
猶且鷹揚
孔子愼於戰。
孟子戒心而兵之。
傳不云乎
戰陣無勇非孝也。
亂臣賊子
人人得而誅之。
人人云者
不許讀書人乎。
權有聖人獨行之權。
有人可行之權。
當日事人所遭之變。
人人得誅之事。
所謂人人可行之權也。
且雖曰權而非經。
實則經而非權也。
亂臣賊子
人人得誅者。
春秋常經乎。
人類而欲免禽獸
萬人常情也。
尊中華以攘夷狄。
古今常經也。
常情而行常經
其必以爲權乎。
明太祖匹夫
掃元取天下
伐夷而取天下
勢有不逮
無碍義理
武當之。
不言慙德而爲之。
人亦不以爲權也。
湯武爲之。
孔孟亦爲之矣。
伐夷而取天下
猶可爲之。
伐夷而復讎免禍
可不爲乎。
孔孟必爲。
程朱必爲。
尤必爲。
寧曰非其人。
今無疑於其所爲也。
擧義必可爲。
則未聞孔子蘧伯玉擧義者也。
孔子蘧伯玉事。
不可追度也。
豈的以擧義不可
不爲哉。
適或其時勢然也。
二夫子者於國於身。
有如今日所遭不爲擧義乎。
使有如今日所遭
未知其必不爲也。
且事有古異宜
時義緩急
前聖所爲而後不爲
前聖所不而後人爲之。
何必盡同。
二夫子雖適不爲而後有爲之者
足稱述也。
以爲孔子所不爲而必不爲
言者能於孔子所爲
必皆有爲。
孔子所不爲。
必皆不爲乎。
未可知也。
朱子孟子處夷之事。
而曰譬如蠻夷寇賊之害。
聖人固欲去之。
豈肯被甲執兵
親與之角哉。
所謂義兵者。
不聞此說也。
曰此道聖人持重常法耳。
視害緩急而已
蠻夷猾夏
寇賊侵疆
固當用持重常法
爲之舞干修文
爲之戒將行師也。
若今夷狄亂賊
握持國命
辱君弑妃。
獸我殺我。
變至罔極矣。
欲去其害。
不以義兵有何道哉。
大小上下盡死可乎。
盡獸可乎。
盡死無國。
盡獸無人
其可忍乎。
義兵所以起。
非不知有持重常法也。
如夷之弑鄒國之妃。
辱鄒國之君。
薙鄒國之人。
而禍及孟子之身。
孟子例以戒心之兵而御之。
無暇守持常法也。
聖人道貴識時
而時有常變。
得一說而槪焉。
是將執正衣冠常時體貌而笑過宋之微服
據尊瞻視平日威儀而罵救鬪披髮
其可乎。
抑以義兵不可
則其將有他之可燕者計安所處哉。
曰計將避之而免禍也。
非計也。
身獨避免使君上下父子親戚一國同胞皆罹慘禍
君子者實亦不安之而奔竄山谷
畏形畏影。
苟且之容。
果有勝於擧義執兵乎。
且當日之禍。
如之何避免
亂賊旣弑國母
不容東宮而必及至尊乃已。
犯此大故
渠自怵迫
急削全國
一色作倭。
爲渠措身弄手之計。
炎火所熾。
小域何山谷。
可以不及也。
義兵齊起而削得止
乃有許多閒坐說話也。
公元1882年
曰止削朝令所爲
義兵奚宜居其功也。
義兵自居功。
但止削非義兵也。
使之止削則義兵有之也。
弘集等旣令勒削。
而終乃改令。
故其血黨曹仁承恃持改令而敢赴觀察任也。
非義兵。
其肯改令乎。
爭權殺賊者。
繼以行令止削。
而又一邊自削。
其果心於止削乎。
心於止削。
令當曰永勿削。
何以衣制從便
削髮姑停乎。
其迫義兵而出不得已也。
不幸止削令行而人心解散
義兵不振
方且恨之。
豈宜居功也。
世人曰止削義兵之功也。
非特曰止削義兵之功。
或言義兵不爲不復讎也。
亂賊防御義兵而念不及察他。
所以傍伺行計而得誅數賊也。
自古義兵
皆奉君命
君命自擧兵。
君命而不解兵
其可曰義兵乎。
當日旣弑妃而又辱君。
吾君在讎夷亂賊手掌持中矣。
其得有君命乎。
思其不得君命而尤不忍不起者。
是今義兵也。
解兵亂賊挾令也。
義兵討亂賊。
而反從挾令
其可曰義兵乎。
曰無軍需
何以起兵
名曰爲義而乃民財穀也。
國讎不可以不報也。
人形不可以不保也。
義兵不可以不起也。
何計軍需有無
當是時。
尙可不惜身命
其可出餘財餘之爲惜乎。
與之。
不可謂非其義也。
取之。
不可謂非其義也。
義所可與。
義所可取
非所謂奪也。
雖昔文天祥謝枋得
東重峰,霽峰諸賢之爲義也。
財穀未必不取於人也。
且如漢高祖明太祖之兵起也。
許多軍需
豈以手出。
取於民乃已。
雖於其取天下
爲己利者。
未聞有議非義者也。
况此爲報國讎保人形乎。
以此執言
其亦不達事宜甚矣。
所謂義兵死節者。
死於非義
何稱焉。
唯洪思九爲師而死。
足稱也。
曰惡。
是何言也。
今番死節
萬古大也
變莫大也
義莫大也
義莫大也
節莫大也
弑妃辱君而萬古常綱絶於今
人爲獸而萬古華脉絶於今
非變之莫大乎。
萬古常綱萬古華脉。
而冒萬死以起。
非義莫大乎。
終死於萬古常綱萬古華脉。
節之莫大乎。
所謂日月不墜則其氣不滅。
山岳不頹則其節不泯
河海不竭則其功不虧者也。
乃曰死於非義不足乎。
賴其功而免獸免死。
爲是語乎。
直是無人心者也。
奚獨洪思九爲師而死。
今焉堯舜禹湯武周公孔曾思孟周張程朱
我東諸賢及我親師道死矣。
道死致死
其死也皆爲師。
奚獨洪思九死於爲師乎。
義兵之最大罪有二。
居喪行師也。
戕殺長吏也。
居喪行師
何待有人言。
自知莫大罪也。
戕殺長吏
惡是何言也。
惡是何言也。
亂賊外夷
盡革祖宗典型
盡滅華夏制度
不忍言之禍於母后
行罔有極之辱於君父
毁服
毁形
禽獸八域士民
人情孰不欲殺之而食其肉。
所謂觀察郡守者。
亂賊之而赴。
之而從。
弑廢之文則頒之。
毁削之事則行之。
義兵討亂讎夷而起。
人情孰不欲助之而成其事。
觀察郡守則不惟不助之。
反讎之而拒之。
是將謂國之長吏乎。
將謂亂賊黨與乎。
先治黨與
春秋法也。
行春黨與之誅者。
謂之戕殺長吏可乎。
黨與而曰戕殺長吏
誅亂賊。
其必曰盜殺大臣也。
此有不難辨者。
昔姜弘立等若挾虜勢而爲今日所爲
其時監司守令。
弘立而爲今日所爲
義兵起。
行春秋之法。
先生當許以治黨與之義乎。
加以長吏之罪乎。
今曰戕殺長吏一言
天經地義人彜者息矣。
言者觀察郡守
設有是罪。
當稟於君而誅之。
豈可自擅乎。
曰是亦未可
當日可以稟君乎。
只不過亂賊也。
治亂賊黨與。
而反稟亂賊可乎。
且不聞有先發後聞之義也。
居喪行師
自知爲大罪。
何以行之。
自有權度其間歟。
曰何能權度
小料量則有之。
伯禽有爲尙矣。
唐莊宗乘喪而解潞圍定覇業。
君子多之。
今夫道術之傳之華夏聖贒之大。
體髮之受之祖先父母之重。
比之莊宗覇業
寧過而無不及也。
且非獸則死。
死與獸間。
執喪無其地也。
執喪有地。
敢踰其外
無地執喪
迫不得已而有他也。
盜殺我。
可逐則脫衰執挺刃而逐之可也。
不惟已殺。
兄弟子姪見殺。
脫衰執挺刃可也。
以爲喪身不可執挺刃。
安坐而受殺。
無救兄弟子姪之見殺。
末見其必可也。
削髮亦然
力可御則脫衰執挺刃。
無不可也。
蓋變莫大而禍莫急也。
當日事。
不論有位無位有喪無喪。
一人不起
事可濟而亦無害於義也。
小料有如此。
雖然執喪
人子大事也。
萬古天下
獨我無大事
故至慟在心
穹壤罔極也。
言者言其爲千番千起萬人起之說。
大言無當若是
可笑也。
曰以義理則千番千起萬人萬起可也。
不千番千起萬人萬起。
事勢也。
只當主義理言
何宜從事勢說。
擧國人爲言曰。
千番千起可也。
萬人萬起可也。
事或庶幾矣。
擧國人爲言曰一番妄矣。
况千番起乎。
一人妄矣。
萬人起乎。
事必末如之何矣。
盖爲
千番千起萬人起之說者。
將以挑義理而警人心也。
不和應是說而非笑之。
將塗義理人心
其效爲滅華熾夷。
消人蕃獸而已
吾恐由其言而事至罔極也。
言者印布昭義新編
誇其功有其善。
器小可知
孔子管仲器小
是又管仲所不爲也。
公元1895年
曰吾無功善。
有功善。
豈其誇有。
納器小。
吾雖無似。
不爲是也
少友所爲而吾不禁之也。
乙未變慘哉。
宜自厥後擧國知慟思奮有爲也。
滔滔樂禍。
如水益深。
沒覺者揚揚自得
有謀者閒閒自容
人心不正
天理不明
而使夷狄益橫。
亂賊益肆。
不知其所竟也。
可不爲痛爲懼於此乎。
少友輩知吾爲痛爲懼。
以是傳檄樣。
而警國人耳目
救拔陷溺
冀或有效也。
不苟小嫌
無暇挑發禍機
誠亦苦心也。
孔子春秋
以懼亂賊
大力量也。
爲懼亂賊
必不藏篋笥而匿之。
非敢曰倣之。
用情固有不得已也。
大抵人言主意不可究也。
擧義所事
爲國復讎華也
爲人免獸與死也。
敵讎夷也亂賊也。
非議無所不用其極
心安所在
效將何求。
亂賊而計利害者。
無足恠也。
汩流俗而昧識見者。
無可說也。
其曰
讀書事義理者。
力主非議
誠所未意也。
是豈大運所迫。
不得不張夷而弛華。
起獸而滅人。
人心之而不得不然耶。
不然其在艱彼强此之道。
扶抑權衡
烏得如是
古之君子之用扶抑權衡
未聞有如是也
獨不知不能攻討
而又唱爲不必攻討之說者。
朱子萬世大戒乎。
最所可憎者。
其高君子之中庸而論人過不及也。
中庸何等至極道理
顔子以上方是矣。
凡今君子之所可容易居乎。
中無定體。
當日事言之。
擧義而起。
擧義得其當。
便是中。
守義而去。
守義得其當。
便是中。
殉義而坐。
殉義得其當。
便是中。
特今無中庸之德。
得其當難矣。
其若占半間不界
穩便周旋
求悅於人。
取譽於時者。
朱子所謂自托濟私者。
君子之中庸也。
代人不逮之姿。
過於行。
僅得近中。
若遽居於中。
落下而爲不及也。
落下不及之見。
自托濟私之心。
見人所爲雖其得當者。
以爲過也。
中庸至難。
居中庸有弊。
故尤翁曰中庸豈敢
大賢地位如此
今之君子胡敢乃爾
甚至有言和而不流。
中立而不倚。
何能彷彿
猶可寬裕以敎。
不報無道
何必衽金革死而不悔。
高臥
人之所笑乎。
亂賊夷狄弑逆毁削禍迫地頭
如何處之爲和而不流。
中立而不倚。
弑逆毁削亂賊讎夷
以爲寬裕以敎。
不報無道
如此者固不足深責
中庸之爲弊。
至此極矣。
義兵所爲
何傷世道
何害於今君子
乃疾之如仇。
必欲其不容於世。
誠亦異矣。
事理得失間。
自有定形
豈被一時人言而有所移易
則不憂也。
崔勉庵對人論義兵而厲聲曰。
人皆逆肚也獸心也。
義兵爲國復讐也。
使人免獸也。
爲伸大義也。
乃曰匪徒而窮覓疵瘢也。
有人對朴毅堂
甚毁擧義
毅堂大責曰。
子於柳氏
抑何深讎
設有深讎
尤庵有處朴定齋事
君子用心
如是也。
吾則於義兵。
視之父母
何者
父母恩我以髮。
父母之恩者義兵也。
故視若父母
義兵無他
不重父母恩故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