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明美堂集卷十二 (自动笺注)
明美堂集卷十二(全州李建昌鳳朝著)
 跋
  
崧陽耆舊傳跋(傳。
金于霖所作。)
韶濩生居崧陽古德山中
讀書古文辭以自娛
其友李鳳藻嘗謂韶濩生文有史才
奈何韶濩生居史館
一代史。
不亦善哉
韶濩喟然歎曰。
吾崧。
古麗氏都也。
卽我國家定鼎
于茲邑。
地距漢京百數十里
控護爲三輔重。
此其人何渠不若嶺湖產哉。
文康宋忠烈
大名天下
吾固不敢私焉。
若其他賢士大夫隱君子尙多。
犖犖可傳世。
庸知吾崧有斯人哉。
烏乎
余小子之責也。
纂次三百年來性理文章孝義節烈之人。
閭巷匹庶一行之類。
外及方技武勇俶詭而不畔於經者。
合而命之曰崧陽耆舊傳。
或曰
韶濩生爲史。
以私其鄕可乎。
鳳藻曰。
韶濩生之有史才
無所施於世。
自用於其鄕。
謂之私亦宜。
然使韶濩生之史。
不私於其鄕。
可以公於世乎。
則彼三百年來士大夫隱君子者。
亦何爲而不于國于天下
而獨于崧陽哉。
是其懷道抱德
藏器于身也。
其心亦豈皆不欲公於世。
而徒欲私於其鄕哉。
不得已也。
語曰。
故國故都
望之慨然
詩曰。
雖無老成人
尙有典刑
夫以崧陽耆舊若是其賢也。
若是其多也。
而世之論史者。
不知其爲何人。
幸而韶濩生傳之。
人又疑其私。
嗟乎
此三百年來有司之過也。
韶濩生之過也。
方是時。
韶濩生重不得志有司
將歸山中
携其書。
鳳藻
鳳藻爲之跋如此云。
紫霞詩鈔
紫霞申侍郞詩共若干卷。
余所刪存若干卷。
崧陽金于霖嘗謂余曰。
紫霞集。
至今未刊。
士大夫之愧也。
然余則以爲紫霞詩人中有厚幸
旣已耆耋其年以富其籍。
身後之名逾重。
閱四十年。
京師外鄕
騃子小生
類皆能言紫霞詩。
以余所見
寫官之流傳者。
無慮百本
不刊不必言。
豈皆能眞知紫霞詩。
于霖輩歟。
無亦以其芳草桃花
鶯聲燕影之句。
夫夫之所共悅。
而遂以爲口實歟。
余觀自古詩人
號爲大家者。
未有不爲夫夫之所共悅。
而其能有眞知者知之。
則又不可夫夫之所共悅。
大家也。
若是紫霞詩。
亦吾邦近日大家非耶。
紫霞之詩。
其始盖出於吾家參奉君。
其後入中國。
服事翁覃溪
自命由蘇入杜。
然去杜益遠矣。
善乎。
西林李處士祭參君文曰。
不屑爲鉅。
以爲好。
此語於古詩人中
先生
足以當之。
子美
未必能然
而以之施參奉君。
則不見其有慙色
是則人言耳。
非但以詩也。
余於紫霞
特以詩論
盖亦未離乎爲好。
而優乎爲鉅者也。
書余所見
將以示于霖
質其何如云。
石田集跋
某旣爲石田公。
誌其幽堂矣。
而公之子鶴子和。
復以公所著詩文集
屬余校編。
時方貝州
日與湖南之士相交游。
因以得聞其有識定論
以是益知向之所爲誌。
庶可無愧色
而及校公詩文
益信公非徒辭爲者爲之。
感歎不能已。
子和則曰。
先人之於文藝
以爲未能也。
故所收錄亦不多。
今以斯文蘄必傳。
則非先人之意也。
庸以盡吾後人之心已耳。
余謂不然
自余來此。
近日之鋟者。
多矣。
罕有如斯集者也。
人生於三。
天下大綱
讀公考妣阡表
知公孝親也。
公祭沙文
見公之尊師也。
若三政策洋人檄。
祭我祖忠貞公文
旣以其事載之于公之誌。
而尤見公之忠君愛國
畎畝而不忘。
板蕩而愈奮。
慨然有節義之風。
余又有誌之所未載。
於斯集始徵之。
從子和之子光秀。
而得其詳者。
光秀告余曰。
光秀年十歲
尙記先大父京師軍變
發聲慟哭
涕泗被面
光秀竊恠吾祖一布衣。
何至如此
集中所載上三從兄正言所云。
當千古所無之變。
重有內外之憂。
兄之自處
不可一足於都門之外。
滔滔此世。
惟恐爲俗所誤者。
乃其時書也。
嗚呼
滔滔者胡可言哉。
內有賊而不能討。
外有寇而不知戒。
挈孥載貨
逃難以求免者相屬於途。
而又其甚。
則苟焉徼一時之利。
暋然若平常
雖謂之擧朝無人
可也。
以至于今。
雖有出一言一事
爲國忱誠者。
而苛覈之論。
輒曰。
何前寥寥
而今聒聒也。
此說一出
雖善
辯者。
罔知所以自解
由是
衆志不通乎上。
羣言隱伏于下。
道否事暌。
莫之能爲
向使如公者。
得告若干通。
與聞臺省風議
吾知其必有所以自見
而其於世敎
庸能無少乎哉
自公而言。
則其愛君憂國
孝親也。
隆師也。
同爲大倫
無所軒輊
而以余論公。
誠以一布衣。
憂憤之如此。
爲人所難能。
所以讀公之文。
而尤有所感歎
所以表章之。
以補前誌之闕。
而見公之文之有關繫者然也。
庸以跋其卷。
農圃集跋
農圃鄭忠毅公遺集二卷附錄三卷
舊以活字印行
其諸孫。
更謀登梓。
以跋屬某。
某辭不獲
謹按公年甫三十。
起自一評事
身嬰大難
皷義旅。
籠叛卒。
大敵
轉鬪連捷
風驅霆擊
一路二十州郡以還君父
不假天子威靈
不煩行朝規畫
不得同時名將
聲援勢犄之助。
而獨與父老子弟
建樹荒徼絶塞之外。
不沮不懾。
卒底于成。
何其烈也。
功以遠而晦。
賞以疑而薄。
不紀盟府
擯於下邑
當時之士所以負戟而長歎者也。
而至以詩案吏議
則抑又何酷也。
當弘,瞻之用事
守正不回
獨以杜門縱酒獲全
聖祖改紀。
而公則不免。
功高多忌
道直者多怨。
大者多毁。
非惟處亂邦而行乎羣小人之中者。
爲然
卽上有明主。
下有賢臣如公之時。
而其事之難言如此
盖公方以文武全才
見推爲大將矣。
公懼而乞外
踵而作。
不患見知
患於見知
不憂不見用。
憂於見用。
見知且用。
號爲文武才
待之將帥者。
此其勢亦迫矣。
逡巡回翔之所。
得以解哉。
李伯紀陸敬輿
深羡其忠著功驗。
雖貶死。
可以無恨。
其言至爲痛功(一作切)。
千載之下。
讀公之文。
而感公之事。
有如伯紀於敬輿者。
區區榮辱死生
不足以爲公惜也。
抑余嘗攷公之功。
關繫甚鉅。
前賢紀述
尙或未有以盡發之者
吉之梟將
無如淸正
世穪淸正與行長
分鬮賭戰
淸正得北。
故入咸鏡
此傳者之誤耳。
豈有用兵而戲者乎。
兵事先北而後南。
我國之形。
以北爲首
興王之地也。
吉之淸正
將以抗我之根柢
縱兵四下
建瓴之便。
可以無所往而不獲
此其本謀也。
向微公出死力以遏其鋒。
北路不可復而中興無日矣。
北路邇於羯。
彼其耽眈久矣。
伺我之難。
而思逞其圖。
明朝爲我計者。
亦嘗已慮之矣。
景仁末秀輩。
土着之雄。
連結有素
其叛雖附倭。
實亦左右足者也。
巡行六鎭
以綏雜種
威信所及
至還其所人口
帖然不敢復動。
苟非然者。
淸正雖遁。
叛者且將北附矣。
方公沒而建州熾馴。
丙丁而極。
使公無當日之勳。
焉知南北之釁。
不幷發於一時
不待四十年之後耶。
由此言之。
公之功存社稷
又豈僅一北路哉。
尙論者之所不可不知也。
詩文雖不多。
其辭皆高亮激越
明白眞摯
卽以文章言。
足以自傳
其所詩案
當時以爲
可問。
今亦不足辨也。
崇蘭委於九秋
而香不絶於終古
大玉燹於三日
精光達乎天地
斯人心術之所寓。
與其功烈忠猷之所載。
其誰不思所以珍重而壽久者乎。
不惟後人之情然耳。
卽公之英靈
自有以護持身後而及其咳唾者。
其理然也。
嗚呼
人而如公。
文而如公。
可以不朽矣。
眞無也夫
明美堂集卷十二(全州李建昌鳳朝著)
 說
  
過說(十七歲作)
有悔其過而思所以補之者。
問於師。
師曰。
善乎問也。
夫人也鮮不有過
過而知之者甚鮮。
知而悔之者尤鮮。
悔而思所以補之者。
絶無焉。
子能以人所同有者爲耻
改而就絶無者謀焉。
子之過不待補而補矣。
予何言。
雖然
子尙愼之
世之人惡異己者。
成人之美者。
子昔之過也。
毁者固多矣。
然猶以其所同有也。
之而不深。
子今欲補之云耶。
子勿皎皎以爲潔。
嶢嶢以爲高。
所以耻其過者。
宣於辭。
所以就其善者。
見於色。
君子之道。
闇然日章
辭色不足以爲貴。
見世之人礪其吻而膏其牙。
攢鋒鏑擠穽擭於子曰。
夫夫也舊有某言有某事。
過如此。
今之爲也僞也。
如是
所以補過未著
而毁之者十倍矣。
子尙愼之
所以問於我者。
爲己也。
以爲人者應之。
不足以爲子師矣。
噫。
鷹說
鳳與鸞之德以文。
鶴之德以淸。
而鷹之德以擊。
夫擊。
非所以爲德也。
然旣不爲鳳爲鸞爲鶴而爲鷹。
不彩羽嘉聲而有觜與距。
是固使之擊也。
使之擊而不擊者。
是亦不足爲鳳爲鸞爲鶴。
而又不得爲鷹矣。
里之人。
有獲鷹者。
獻于李子
李子使之獵。
登阜而望。
方昂擧翼
振迅而顧左右
狀若甚厲者。
俄而雉興於前。
鷹奮而趨。
將禽矣。
忽睨而視。
踆而却。
爲之遷延
則雉已疾飛而遁矣。
旣而兎起於側。
鷹不復奮而趨。
視愈平而却愈後。
若反有畏然。
兎則綏綏然過矣。
如是終日
卒無獲。
李子曰。
用是鷹爲哉。
縱之去。
或曰
是鷹也。
仁且智矣。
可以擊而不擊。
非仁乎。
知人之見其不擊。
則必且縱之。
非知乎。
不者。
且繫於此矣。
傳說
有爲宰相銘墓者。
盛言孝友睦婣
或訾之曰。
大臣體國爲重。
天下所以治亂存亡者。
不足以傳。
奚爲屑屑然哉。
余聞之歎曰。
是非惟知大臣之體也。
亦知文章之體者也。
然又不特大臣而已
古之以文傳人者。
未必傳於內行也。
傳人如畫人。
畫人者。
耳目鼻口不可闕。
傳神之妙。
不在耳目鼻口。
而往往出於耳目鼻口之外。
所謂眉稜頰毛者。
是也
內行猶之
耳目鼻口。
人所同也。
若其風神所在
猶之眉稜頰毛己所獨也。
故善傳人者。
必於其人之風神致意焉。
然又不特傳人而已
人之所以爲人
亦必有人不盡然
而己能獨然者。
可以有進於道。
不然而惟專於人之所同。
往往不過爲善而已
狂狷鄕愿之分也。
或又難之曰。
然則內行
不足備歟。
曰。
內行不備
猶之耳目鼻口之不具也。
耳目鼻口不具
謂之不成人
而畫乎哉
而傳乎哉
雷說
里有農家子
弱而愿。
農事
足不涉門。
夏日大雷電。
火被于野
農家子斃焉。
豈有陰慝而致之然歟。
有來諗者。
應之曰。
雷吾不知其何物
然甞聞之。
陰與陽相薄
於是乎有聲
於是乎有光。
聲謂之雷。
光謂之電。
雷發電動激觸注射于物。
謂之震。
而其始則陰陽而已
陰陽之氣。
盈乎天地
人與物之生也必以是
死也必以是
非是哉。
今夫疾病而訉(一作訊)於醫。
必曰水火爲祟。
水陰也。
火陽也。
人之身。
固有水矣。
而火安在哉。
然其死也。
不以火。
此內爍也。
夫內爍者。
所不見。
而外爍者。
人皆見之。
所不見者。
至於死。
况人所見耶。
然人不疑其所不見
而反疑其所見。
謂雷不應斃人。
人必有以致之。
殊不知雷雖不斃人。
豈不斃人耶。
火猶斃人。
陰陽乎。
陰陽不相調和猶斃人。
况其相薄至於激觸注射
豈有不死乎。
人而死於陰陽
又何疑焉。
諗者曰。
然則雷死與疾病死均乎。
曰。
否。
今有人。
老壽久病死者
以爲無恨。
其夭而暴者。
以爲恨。
不惟孝子慈父然也。
知其人者。
無不然也。
而况於雷死乎。
惟其死之甚可恨也。
不悼其不幸
反疑其有慝。
以重誣死者
非人情也。
諗者曰。
或謂雷震人。
非爲人也。
邪沴附於人。
從而擊之。
曰。
此又誣天與神之說也。
今有良有司治獄
恐恐然惟慮無辜之或罹也。
天與神哉。
使天與神而無知也。
則雖有邪沴
誰其擊之。
如其有知也。
邪沴附於無辜之人。
不能驅而逐之。
忍幷擊之乎。
吾不欲誣人於死。
况誣天與神乎
諗者曰。
天與不忍無辜雷擊之。
是雷不聽天與神歟。
曰。
雷者。
陰陽之氣也。
天與神者。
理也。
有時勝理
先儒多言之矣。
凡人之莫之致而死者
皆氣之勝理也。
不獨雷死爲然
謙說示弟
地山爲謙。
其占六爻吉利
何也。
說者曰。
以高而下卑也。
夫以高下卑則謙矣。
以卑加乎高則不謙。
內外卦皆名謙乎。
又曰。
謙以一陽爲主
故然也。
一陽謙。
一陽吉利可矣。
五陰皆然乎。
盖甞聞之。
易之道。
太極而已
無所謂陰陽也。
洪範之道。
皇極而已
無所謂好惡也。
中庸大學之道。
一誠無爲而已
無所謂善不善也。
是皆對待稱謂者也。
有陰故斯有陽。
小人所以君子也。
有陽故斯有陰。
此亦君子所以小人也。
小人小人之事。
君子不得以不異。
豈非所謂勵者乎。
君子立君子之名。
小人不得以不分。
豈非所謂歐者乎。
故陽以陽自多
則斯陰矣。
陰卦多陽。
是也
善以善自大
則斯惡矣。
聖作
狂。
是也
故君小人之穪。
或者非聖賢之本指也。
聖賢本指
萬殊一體
夫旣爲一體矣。
焉有面攘其背。
首斥其尻者乎。
然夫旣不幸而有小人
不得不幸於有君子
此亦聖賢不得已之心。
易之所以作於衰世也。
世儒徒謂陰爲小人
陽爲君子。
小人不可不消
君子不可不長。
是則然矣。
抑使小人
果盡消。
則誰者爲君子乎。
故於君子之長。
而知小人未消也。
天下無常治之理。
不能小人
則君子將安所處而可乎。
必謙乎。
謙之爲卦也。
以師之中。
而猶不居之。
况比之尊乎。
豫之大而猶不處之。
况剝之窮乎。
不貪乎位。
不競乎時。
可以安閑自逸
與物無營矣。
而猶在乎上下之間。
而行乎羣陰之中。
其志若有求也。
其事若有爲也。
是有謙之德。
而無謙之名。
可謂勞矣。
是其心方不自知其爲陽。
而况自命君子乎。
一陽
旣不自以爲君子
五陰
亦不自知其爲小人矣。
陰不自知其爲陰則陰消
小人自命小人小人化。
陰消小人化。
則天下安不吉不利者乎。
嗟乎
君子獨高於上。
小人不附
而皆罹於凶咎
君子自卑於下。
小人皆化。
而幷享其福利
是則小人不幸而遇剝。
幸而遇謙。
不惟君子然也。
爲君子者。
必有此意。
然後可以讀易。
可以洪範
可以中庸大學
借竹軒說示諸生
軒之內。
借床借簟。
借氈借笥。
借櫃借筆架
酒器茶器借書。
非我也。
軒之外。
借山借水。
借石借花。
借草借樹。
皆非我也。
軒旣非我無之而非借。
而獨乎云哉。
望美生曰。
以內
皆可提挈負持者也。
提挈負持者。
借之易。
軒與軒以外
不可徙者也。
不可徙者。
借之難。
難以例易也。
抑余自北來
軒者。
北之有也。
以內以外者。
北之有也。
而惟無有乎北。
有之爲同。
無之爲獨。
擧獨以例同也。
盖余旣以美名軒。
爲文以記之矣。
旣而思之。
軒非我也。
美者我也。
以我而名。
非我惡乎可。
非我而名我。
是非惟借之。
又從以攘而有之。
惡乎可。
且夫余記。
固云如天之尊。
如父之嚴。
而乃敢私以爲美則褻也。
褻於情而不自知
則吾固不敢逭吾罪矣。
而褻於名而又從以及乎非我。
則吾罪滋重矣。
吾故仍望美之號以自見
而易軒之名曰借竹
明軒之非我而已
諸生爲余張其說。
謂余借竹之貞與潔。
以况是又非余意也。
余方懼重罪不暇
而又求譽乎。
余方借軒而攘而有之之是恧。
又敢借竹之貞與潔。
而攘而有之乎。
雖然
余亦欲因是以有復於諸生
可借也。
貞與潔可借乎。
况又進於貞與潔者乎。
學道無諸己也。
則其將借之于雒于閩乎。
學文無諸己也。
則其將借之于昌黎廬陵乎。
雒閩昌黎廬陵
不足借。
况借於借者乎。
况借於借而又未之能借者乎。
余盖借於借而未之借者也。
諸生其亦可以知所愧矣。
而又奚云乎哉
除草
天地之心。
與人之心。
其同耶。
不同耶。
君子必榮尊富壽
小人反是
古詩易聖人之書。
多言之。
果然耶。
中世以下
負材奇辯之士。
往往憤盈發呼。
天理不常
甚且天與人。
好惡異趣
又豈然耶。
彼其人。
甞誦慕聖人
知足以弗畔。
奈何卒爲恠詭拂經之談。
務與聖人難哉。
聖人之言。
果誑人耶。
豈其所見者然耶。
今之時。
天下羣共怨嫉
目爲小人
不可易者。
誰歟
吾未之識也。
心所誠服無疑
可以君子者。
誰歟
吾又未之多見也。
其或榮尊富壽
其或反是
何從以卜天地之心哉。
獨見草之在吾庭者。
其爲吾所愛悅
欲其蕃者必難生。
生則有風雨不時之患。
及爲牛馬所踐。
婢子僮豎所褻。
悴焉而不寧
其爲吾所憎嫉而亟鉏之者
一宿而視則復芽焉。
不數日則挺然若怒。
茁然若喜。
若有所憑恃而王張肆大。
快然無所畏也。
是則誰使之然歟。
將非天地之心之爲之信歟。
聖人之言。
果皆誑人歟。
中世以下
負材奇辯之士。
其言賢於古聖人謂歟。
抑吾甞讀楚屈平離騷
其人好草之芳馨者。
輒比之君子
望其蕃而傷其悴。
其情殷然不能已。
豈非性之近而有所取耶。
孔子
亦甞歎猗蘭云。
然溯孔子以上周公
以至舜,皐陶
其所詩歌及他所紀言語
未聞有芳草之類。
所好所取者。
又何歟。
豈古聖人君子之性。
亦有然有不然耶。
抑吾聞鳳凰
鳥之瑞也。
可貴也。
而周之三世
鳳凰鳴而不去。
卷阿之詩。
以比藹藹之士。
鳳凰衆多
如士之衆多也。
舜之百工
景星慶雲
而曰朝復朝兮。
星雲朝朝而見也。
然則其爲詩歌也。
如今之爲詩歌者。
春賦鶯。
秋賦蟬。
夜則詠月而已
曷足異也。
後世所謂希貴之物。
三代至治之國
常見耳。
况如芳草區區哉。
孔子屈平
不常見夫芳草也。
故有愛蕃惜悴之情焉。
如其易生而盛多蕭艾然。
則不之而已。
奚其穪焉。
人之有君子
若是而已
盖天無心而有運化
運化之盛。
則天地之心。
殆若有踰於人之情也。
及其降而衰。
則又若異趣也。
詩書易聖人。
以至中世以下之士。
各道其所遇之時然耳。
非誑與詭也。
聖人孔子而始。
不能無惑天地
於是而爲空文
以袞焉鉞焉。
以慰夫人心焉
嗚呼
袞焉鉞焉。
果足以慰夫人之心耶。
其亦無所自用其心。
而姑爲是以發其憤耶。
其猶愈於吾之芸吾庭者耶。
啓運宮禮說
生我者。
謂之父。
我生者。
之子
自有天地
以至于無天地。
萬世不可易也。
天子
至于庶人
一人不父其父。
周公孔子之聖。
苟一言而不父其父。
則吾必曰非周公孔子
何也。
天下寧可萬世聖人
不可一日無父也。
自有天地有父子。
千年來。
始有大儒出。
創爲不父其父之說。
天下靡然從之。
遂爲不易之論
此生民之大變也。
且不父則已矣
謂伯謂叔。
又奚據哉。
禮雖非夫人之所可知名。
獨非夫人之所可稱乎。
爲人子而呼其父曰
伯叔
不忍出於口。
何也。
天理人情
無所謂不父其父之說者也。
夫以父爲伯叔
大變也。
旣以所後
謂之父。
則尙有父矣。
至若仁祖
宣祖之孫。
元宗之子
光海之從子
而入承宣祖之統。
則與宋英宗明世宗
又異矣。
議禮之儒。
乃曰。
元宗不可考。
仁祖
無本生之父。
無所後之父。
何以立於天地之間乎。
又曰。
當考宣祖
天下萬古
豈有以祖爲父者乎。
仁廟而考宣祖
是以元宗宣祖之弟也。
不然則以仁祖
元宗之弟也。
天下萬古
豈有兄其父而弟其子者乎。
吾誠不知其何謂也。
或曰
然則追崇是乎。
曰。
崔完城與張𤥼。
桂萼不同
明世宗旣有所當後之孝宗
而奪其宗廟之位。
以躋興獻。
是亦一變也。
若完城。
則以仁祖之無禰。
故尊元宗以當之。
可以有辭矣。
然穪考宜也
追崇不可也。
追崇可也。
入廟大不可也。
禮曰。
子爲大夫
父爲士。
葬以士。
祭以大夫
所謂祭者。
謂以大夫之祿祭也。
非以大夫爵祭也。
武王周公
追王父祖者。
創業也。
創業者。
受命於天。
故穪天以配之
繼序之君。
家國典禮
皆受於其祖。
制作不敢由己。
故雖其父之親。
尊以養之
孝也。
尊以號之則私也。
然此精義之論也。
爲人子者。
無所不用其極
觀過可以知仁。
故曰追崇可也。
若入廟之大不可者
宗廟之序。
有順無逆。
父生而傳之子
子死而以其父躋之於其祖之次。
非其子之爲也。
其祖常命之云爾
故曰順也
父生
未甞傳。
是子也。
以爲支庶也。
子死而其子繼祖之後
與其父而躋其祖之次。
是以
祖生未甞命之傳之之子
升庶以冒嫡。
且使其父受重於已死之後也。
故曰逆也。
歐陽公謂降服降名
尊爲大王
使他子主祀。
其說盡之矣。
或曰
然則仁祖當無禰乎。
曰。
無父則不可。
無禰何害。
父之名。
骨肉之情也。
禰之位。
宗廟之禮也。
不可絶。
有時而闕也。
漢宣帝之於昭帝
然也。
盖禮所謂爲人後者。
非必皆其諸子之列。
大宗無後
小宗之後
以後於祖。
可也。
曾孫玄孫
後於曾祖高祖
可也。
以後於弟。
以後於姪。
亦可也。
無親疎無高下
而皆爲所後者。
斬重大宗也。
故禮曰。
爲人後者斬。
未甞曰。
爲人繼子者斬。
且曰。
爲其父母報。
未甞曰爲所生報。
則是爲本生雖朞。
父子固自如也。
所後雖斬。
未甞父子也。
然則何必有禰。
然後可以爲人後耶。
元宗宣祖之子也。
追崇入廟。
是猶以支爲嫡而已
使仁祖
宣祖從孫
再從孫。
豈可嫌於無禰。
挈其已亡之父。
之後叔父從叔父乎。
以此觀之。
無禰尙無害
無禰而必欲有禰。
未有不反失於倫序者也。
且禮所謂禰者。
非必謂父之廟也。
覲禮
大夫出疆
以遷主之在其國者。
爲禰。
禰特一室之穪也。
士祭於寢。
故以父穪禰。
若夫宗廟之禮。
重在昭穆
不在禰不禰。
宣祖爲昭。
仁祖爲穆而已
公元1899年
己亥禮說
仁祖長子昭顯世子
次子曰鳳林大君
仁烈后出也。
世子沒。
仁祖鳳林大君
世子
是實孝宗
昭顯子孫
就封如佗宗室
孝宗之喪。
仁祖繼妃莊烈后。
方在東朝
禮官后服
大儒懷川氏曰。
四種
不得三年
庶子其一也。
宜服朞。
首相鄭公曰。
古禮不敢知。
皇朝國朝禮。
母爲子朞
國制可矣。
於是服朞
尹鑴尹善道
始以禮相訟。
其言曰。
孝宗以次升儲位。
卒踐大寶
如之何謂之庶也。
懷川氏曰。
孝宗升儲位。
大寶
仁祖庶子也。
故曰宗統則可也。
嫡統則不可也。
善道曰。
若是孝宗爲假爲攝。
而其眞且正者。
誰也。
懷川氏之黨。
乃目爲讒賊。
設禁國中
無敢復言禮者。
後顯肅宗
稍用之徒而入其說。
復以懷川氏爲亂禮。
放流之。
悉錮其黨。
乃興大獄
謂凡爲懷川氏之說者。
欲立昭顯子孫以爲君。
肅宗覺其誣。
復召懷川氏而反坐
自是
之徒遂廢。
外史氏曰。
觀乎禮訟。
可以黨論矣。
孝宗仁祖之命。
以主宗廟社稷
享國十年
德茂焉。
凡爲孝宗之臣。
以至孝宗子孫之臣者。
敢言孝宗正嫡哉。
况懷川氏之於孝宗
主相遇。
千載一有
懷川氏感孝宗之恩。
誓死不敢偝者。
豈有已哉。
且固儼然自謂同德之臣矣。
孝宗雖薨。
榮名顯號
必益尊而無窮
然後已亦從以享其福利
情之所必願也。
何苦而偝孝宗之恩。
孝宗
之統。
使孝宗之子孫。
不安天位
而自附於所不知之何人。
違情拂理。
以蹈天下大逆哉。
婦孺之所可辨也。
善道倡之。
其徒之號有識者皆和之
眞以懷川氏爲叛孝宗也。
自古讒人罔極
未有甚於此者
可不痛乎。
抑所惡於讒人者。
其所讒。
君子也。
所愛於君子者。
以其言與事必是也
其言與事必是。
則雖喑昧於一時
彰明較著天下萬世
雖無人主之令。
與其黨與之助。
而後之論者胥歸焉。
善道
讒人也。
則懷川氏必君子也。
其言必是也
是則余之所不敢質也。
夫禮固非夫人之所知也。
若夫貴嫡而賤庶
夫人所知也。
有人於此
實庶也。
吾猶不斥言其庶。
爲其賤之也。
况非庶而斥曰庶可乎。
於敵猶不可
况於至尊乎。
爲懷川氏之說者。
則曰凡第二子。
雖非妾出。
皆庶也。
古禮之不知。
烏知嫡庶
第二子之謂庶。
非僻書也。
讀禮記者
皆知之矣。
古之知禮者。
歷代典章
無所不究
天下義理
無所不通
其所知。
常出於衆人之外。
其所行
常就乎衆人之所安。
後之知禮者。
不過衆人所知
而甞欲衆人所不安。
此禮之所以失其本也。
三年與朞
不必爭也。
庶與嫡。
不必卞也。
所謂第二子之說。
何從而發哉。
孝宗之於仁祖
第二子而非長子
則亦夫人所知也。
然當仁祖之舍孫而立孝宗也。
臣下爭之曰。
第二子而非長子云爾。
則其言誠宜也
孝宗旣立
享國十年而薨。
嗣子
繼序
方將崇宗廟之禮。
尊親之孝。
孝宗第二子之說。
何爲發於此時耶。
又况顯宗肅宗
以次相承
前後數十年之間。
齗齗不已孝宗
是又孰使之至於是哉。
太宗世宗
皆次嫡也。
然不太宗世宗之後
子孫君臣相與言太宗世宗之爲第幾子。
而爭其非長子也。
所謂第二子之名。
不當立之稱。
無竢言庶不庶也。
况又明言其非長子乎。
其君旣沒而其君之子與其臣。
相與明言不當立之名。
有謂不然者。
相與爭之不已
衆人之情之所不安。
而非知禮者。
不能道也。
於是乎有正名之說焉。
又證之以檀弓子游。
至謂孔子譏立庶。
是又不但明言之而已。
觀懷川氏之說。
惟恐善道之言之不伸。
而己罪之不重者。
與人鬪。
以刃自嚮而授敵以其柄。
其無懼則誠過人矣。
亦幸乎不陷其胸也。
或曰
第二不當發。
誠如子言。
之徒。
不以是爭之。
而必以所謂四種辯之哉。
曰。
善道
儒者
號知禮
夫知禮者。
必以禮之文爭。
猶善車者。
必以車戰
雖有短兵之利。
不用也。
若吾之說。
則於人情
甚近而易曉。
當時儒者所不屑也。
然亦幸而不出乎此。
使人不省
而徒聞引禮紛紜
引禮紛紜
人主所能衷其是非哉。
故曰幸而不出乎此。
爲懷川氏幸之也。
或曰
懷川氏之必用四種者。
何也。
曰。
吾固不云乎
衆人所知
而欲衆人所不安。
以知禮自高
而號於衆人
使人聞之。
相與
聳然異之曰。
大儒之見。
果出於常情遠甚也。
鄭相國之於懷川氏。
則知其然矣。
故旣斷以國制
以折方生之論。
使典禮早定。
退辭自托以避其鋒。
而俾亦有以伸其說。
於是
懷川氏亦無辭與之爭。
私自筆之於書。
聳異衆人而已
及夫善道出。
而儒與儒相角。
禮與禮相攻。
禍始不可解矣。
或曰
當時之賢者。
盖盛矣。
豈皆不知懷川氏之失。
而主其說哉。
曰。
嗚乎
此吾所謂黨論也。
盖方議禮之始。
尹文成公
首以三年爲是矣。
及與等辯。
則又悉主四種
旣以見譏
而終又以見疑於懷川氏。
其後告絶於懷川氏。
而斥四種
則猶夫前日
盖已著論以行世
不可復變也。
文成之在當時
則懷川氏其師也。
師之說。
大故
不可貳。
屈己見以從之。
可矣。
若其他則黨論而已
夫使懷川氏之黨。
白於上曰。
某之於禮。
誠誤矣。
而其情則無它焉耳
之言誠是矣。
而其心則將以售讒賊云爾
可以救懷川氏。
而服等之心矣。
旣以懷川氏爲宗主數十年矣。
所尊乎懷川氏者。
以其儒也。
儒而誤於禮。
黨類皆屈。
寧主懷川氏之說而激其禍。
使懷川氏幾死而黨類皆錮。
可也。
謂懷川氏誤禮。
而屈於等。
不可也。
烏乎
豈惟是哉。
惟寧使懷川氏幾死。
而不欲其屈者。
又不眴眼。
而寧遂自至於覆敗
而不欲懷川氏之伸。
異人也。
形相反。
而其勢相因也。
豈惟懷川氏之失哉。
故曰觀乎禮訟。
黨論可知云。
易圈說(出讀易隨記)
易之畫二。
奇偶也。
易之位三。
上中下也。
二畫乘乎三位。
而其象爲四。
三陽也。
三陰也。
一陽二陰也。
一陰二陽也。
所謂四營而成易也。
一畫逆順
具有三位。
三畫之位十八。
所謂十有八變
而成卦也。
四象之中。
三陽三陰
畫純而位定。
惟成乾坤
一陽二陰
畫雜而位移
故陽下成震。
陽中成坎。
上成艮。
一陰二陽
亦然
故成巽成離成兌。
所謂八卦小成也。
因而重之。
以盡天下之變。
六十四卦
備矣
上古聖人易之本。
盖弗過乎是矣。
漢尙緯學。
宋取道家。
皆以河圖論易。
專主對待
故有排張垜疊之勢。
所謂八爲十六。
十六爲三十二。
有位無名
如剝變晉。
晉變大有
竟亦莫曉其義。
苟能掃除對待之象。
而獨觀夫作易之本。
一理流行
衆妙歷然
朱子所云。
不待馬圖
人文宣朗者。
是也
對待旣有圖。
流行不應無圖。
對待須方。
流行須圓。
諸家圓圖
皆因以重之以後之流行。
而非八卦小成以前之流行也。
之德。
圓而神。
卦之德。
方而知。
爻之德。
雜而貢。
不可得見。
然圖卦不如圖爻。
爻雖卦中之爻。
而卦本以爻而畫。
爻卽畫也。
之所取象也。
易之最先也。
今圖爻而用圖卦之圓法。
則卦在其中
之德可見矣。
三陽之圈。
得乾六。
三陰之圈。
得坤六。
一陽二陰之圈。
得震等三卦各二。
一陰二陽之圈。
得巽等三卦各二。
因而重之。
一陽五陰之圈。
得復等六卦各二。
五陽之圈。
得姤等六卦各二。
二陽四陰而陽相連之圈。
得臨等六卦各二。
二陰四陽陰相連之圈。
得遯等六卦各二。
二陽四陰二陽一陰之圈。
得明夷等六卦各二。
二陰四陽二陰一陽之圈。
得訟等六卦各二。
二陽四陰二陽二陰之圈。
得震等三卦各四。
二陰四陽二陰二陽之圈。
得巽等三卦各四。
三陰三陽一間二之圈。
得隨等十二卦各一。
三陽三陰三相連之圈。
得益六卦各二。
三陽三陰三相間之圈。
旣濟二卦各六。
六陽之圈得乾十二。
六陰之圈得坤十二。
合爲小圈四。
大圈十三。
小卦二十四。
大卦一百五十六。
夫不曰成而曰得者。
以其皆自然
得無所事乎成也。
上古聖人
設敎以示天下
則謂之成易。
後之爲圖說者。
得不可成。
成則非自然也。
明美堂集卷十二(全州李建昌鳳朝著)
 書事
  
書金周事
秉周
沁邑人
貌甚愨。
讀書文義
父母喪。
甚善。
一鄕孝子
今上初。
朝廷方鉤捕西洋甚急
有囚於賊曹
濫引秉周
治事者。
檄沁府。
盡逮秉周
全家京師
於是沁邑人
老少
涕泣曰。
寧有金孝子而爲西洋學耶。
吾儕安坐不救
非人心。
衆遂裹足秉周以行。
秉周旣至
未就讞。
地牢中。
秉周監卒曰。
吾有嫂少寡。
今俱繫此。
倉卒
不可無別
乞以身囚他所。
相顧
西洋學。
那辨嫂叔。
此寃明矣。
以其語告治事者。
治事者。
亦訝之。
及見沁人具狀
言金孝子不爲西洋學。
乞以數百口保之
乃召秉周衣冠上堂
嘖嘖曰。
何以得此於鄕黨也。
立釋之。
秉周家故吏胥
獨市藥以爲業。
不能給。
及自縲絏歸。
蕩析
朝夕假貸人。
一日忽大慟曰。
吾苟不爲盜。
决無活理
遂縊而死。
噫。
秉周忍人也。
然使秉周
忍六七日餓。
端坐而死。
汲汲也。
豈餓之不可忍。
甚於死耶。
憂患瞀惑
而失其心者歟。
秉周昔爲先王考所詡。
過余
値余方奕。
秉周憮然曰。
昔者謁先相公
見君侍側讀書
未甞不歸而詑於人。
所見與前異。
秉周惜之。
又曰。
前夢拜先相公
論語
至如周公之才之美。
使驕且吝。
其餘無足觀也。
爲之三復覺而識之。
故來告。
瞿然改容而謝焉。
秉周死。
不及知。
後乃聞之。
爲之出涕
悲其賢而不終也。
忠告於余之不可忘也。
書其事以抒之。
李氏
氏李。
魯城縣民洪太福。
其夫也。
而夫死。
氏年十五。
誓不嫁。
翁嫗相謂是尙不知人道而言之易。
久將自嫁耳。
久之
氏志益堅。
事姑甚虔。
稍稍信之。
亡賴子陰謀爲簒。
故微洩以風之。
家人洶懼
氏曰。
無患
凡人欲取我者。
以可子也。
可子在乳。
卽去乳。
安以我爲。
遂引刀剪其二乳。
高竿
曝之庭中
大驚里中人。
居數年。
忠淸右道御史李某
按行至縣。
遺以米肉
且召之。
障其
面以幃。
而見其乳。
未始有乳者。
其姑曰。
剪之夕。
創則已。
無苦云。
贊曰。
夏侯令女
蚤死
恐家嫁已。
斷髮爲誓
其後復截兩耳
及夫夷滅
歸父家。
復斷其鼻。
古烈女戕身以完節
未有烈於令女
彼其數數然者。
豈得已哉。
李氏之剪乳。
烈且智矣。
令女家世貴顯
而氏之母。
爲人婢云。
烏呼
不尤難哉。
書新孝子
寶城大谷里。
有李姓人。
本貫慶州
流寓不振
尙以士族行。
爲人椎魯識字
母兄析居
能力田以自溫。
窶甚
有時飢餓其母。
而弟若罔聞。
里中目之爲不孝子
今年三十餘矣。
夏四月
制書下。
外道監司
修明鄕約
孝悌
禁邪辟。
籍民之善惡而奬抶之。
郡守奉制書。
古讀法禮。
布諭大小人民
此人於稠衆中。
聞所諭意
頫首憫默良久
徑趨至母家
跽謝其兄曰。
弟昏不孝不悌
罪不可活
幸以母與兄之愛。
許我改乎。
請奉私貲三之二。
以助兄事母。
又曰。
弟心欲養母于弟之家。
兄長子也。
不敢干。
母與兄大驚歎
退則具籍其田產歸之兄。
而又以其私。
爲母具食物。
五日一適市。
鮮魚以進。
自是里中呼此人爲孝子
鄕約長以會之日。
召而與之酒。
書其名於善籍。
且問何以改之速也。
此人不能答。
頫首而已
李生秉瑋。
爲余道如此
論曰。
余甞擬爲鄕約議。
大略以爲難行
考之朱子書及國朝先賢之言。
未甞必其可行
非惟流俗之見然也。
今聞此事。
始知鄕約之效如此
夫人少而慕父母
好色妻子
則所愛分而天性衰薄
年踰壯則耆欲益深而筋骨强矣。
此人之能愧悔而復其初。
一難也。
深山窮谷
耳目無聞見之人。
其頑與木石無異
一聞善言
開發其所以爲人之靈知
則其遷善速而無留礙
或然矣。
寶城濱海
然其俗彬彬衣冠家相望。
方此人之初。
里中目之爲不孝
則此人固聞之矣。
然猶不悔。
年三十者。
豈有可移之勢哉。
二難也。
古之陳元乙普明
猶其官長面諭之也。
此人在京都八百里外。
一聞如綸之言。
灑然洗濯其心。
翻然而化。
雖以吾君堯舜之聖。
其得此於民。
不數數覯矣。
三難也。
或謂此人。
畏惡籍之罰而改其惡。
孔子曰。
君子懷刑
管子曰。
畏威如疾。
民之上也。
果令出於懷且畏。
猶足爲君子上民
余觀此人。
非惟懷且畏者。
其中固己有愧悔之發。
而特以縱棄循習
雖欲改圖自新
躊躇不能决。
忸怩不能寧。
一朝天誘其便而導。
以躋于本然之域。
草木思榮於陰厓。
時雨適降。
雨之功溥矣。
草木未甞無萌也。
且吾聞之。
事物不常有。
而德之應乎期者。
謂之祥瑞
此人雖微。
其事足以爲瑞。
庶幾聖主之化。
自是日升
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
吾將諗于太史氏而書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