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明美堂集卷二十 (自动笺注)
明美堂集卷二十(全州李建昌鳳朝著)
 墓碣
  
田居士李公墓碣銘
哲宗季年
三道之民大擾。
朝廷將革田軍糴之爲民病者。
發策廣詢中外之言。
吾宗田居士。
家居獻策
大略言政不自行
待人而行。
天下之大。
一人之所可獨治
萬務之繁。
一人之所可獨運
苟得其人。
三政不足憂。
苟非其人。
一事之不可爲。
况三政乎。
上下數十萬言。
間多激切竦動之辭。
時令州府
收策以聞。
潭陽府使見居士策。
吐舌曰。
文不識忌諱
遂却之。
湖南之士。
無不居士政策矣。
當今上之三年
西洋寇陷江華
京師戒嚴
召募義旅
居士爲文
諸宗族誓。
傳檄湖南五十三邑。
峙糧繕器。
星夜北上
旣入京師
寇已悉衆遁去。
而諸道勤王兵。
稍稍至。
方是時。
潭陽義宗之名。
一國矣。
夫布衣之士。
不獲祿位朝廷
雖欲開口論天下國家之務。
奮臂縣官緩急
其道無由
苟無其由而强爲汲汲
未有不畔於中庸
而爲君子之所譏。
若居士則不然
上求言議矣而以言議進。
徵師旅矣而以師旅行。
所謂天下國家之務。
縣官緩急
居然爲吾之職事
而雖欲已之不可
其於道可謂宜。
於時可謂得矣。
而前旣爲庸人所沮。
不得徹聲於九重之門。
不見而還
不能一得當以樹功名。
以此觀之。
士之遭値
類皆有命焉。
孔子曰。
不怨天。
不尤人。
居士之賢。
有以知之矣。
居士最善
字樂裕
田居士。
其自號也。
倜儻有氣智。
幼時僮僕之竊飮食者。
掩面若無覩。
長者知之。
問其故。
對曰。
彼恐見我
奈何見彼
其能容人已如此
晩歲爲親營緬。
得兆靈光
傍有茂長吏祖塚。
吏以富豪聞。
人皆難之。
居士曰。
是在而已
及期
致客踰於始葬時。
客多縉紳高士
騎長驅而至。
吏聞居士將侵其塚地
大發徒守之。
旣而偵者來曰。
十里止舍矣。
吏曰。
安有侵人之塚地
而列騎長驅未十里止舍者。
悉解而去。
居士以其明日葬如禮。
旣則往吏家涕泣自謝。
卒以無訟。
臨事好謀
往往然也。
赴難京師
宰相政府
使錄事勞之
語少慢。
居士昂首抗聲曰。
不宜待士如此
宰相爲之改容謝。
左右觀者。
無不聳然
難定。
留居士者曰。
廷嘉子之義。
有以賞子。
吾已卜之矣。
居士笑而不答。
客去。
居士歎曰。
本圖斫賊。
不則死於賊耳。
豈爲干澤來哉。
建昌大父忠貞公方在殯
居士遣其宗人某入江華
操文以祭之。
按行地利
問城所以陷。
王師所以得勝之故。
具歸以報。
居士曰。
吾事畢矣。
治裝南下
後甞以計偕
復游都門
一日
意有所不樂。
卽解所佩刀之江曰。
以此爲別
遂去不復來。
建昌旣知有居士
而未之獲面。
其後居士之子鶴子和善
子和以狀來求銘。
子和
公元1858年
雅有文辭
狀所載居士孝親敬師。
以至恤孤寡。
不寢然諾諸事
井井次第
盖湖之學。
近得蘆沙奇公正鎭而大昌
居士師事奇公四十年。
平居動以禮律
奇公甚重之。
若是居士之賢。
可謂有本矣。
然余獨畧其他行。
而詳其材氣
抑有所感者深云。
居士之先曰讓寧大君
實有至德
避位就封
世饗不替。
歷順城君,伊山副正。
而至秋城守
始居于潭陽大谷鄕。
子孫多賢者。
曾祖諱定魯。
祖諱世容
考諱奎亨。
皆以儒隱。
居士元配星山李氏
次配曰平澤林氏
男承鶴,承龜。
李氏出也。
承瑞。
林氏出也。
承漢,承萬。
側室出也。
十人
金鏞休,鄭海翊,金光鎬,金濟其壻也。
餘或夭或未行。
內外孫男女若干人。
居士少時
屢以文噪塲屋間。
哲宗十年
司馬
屢擧大科試。
屢爲監司所薦。
吏曹所擬
卒以進士終。
壽五十九。
墓在大谷飛釵之洞原。
葬以戊子之歲十二月甲申
盖始窀穸六年
而改宅云。
銘曰。
良馬兮遵大路
悠悠然兮逝不顧
夫君之自道兮。
余情所好
沒又發夢于其人兮。
余將游夫名山
高驤沛艾兮。
裔裔復還
四海太息兮。
斯人之多艱。
昭昭者揚爾。
沈沈者藏爾。
卜云臧爾。
子孫其昌爾。
李潤卿墓碣
有以狀與幣與書而來
而求銘其祖之墓者。
余素不識何人。
然讀其狀。
旣悉其家世
因以想夫子孫爲人
意其不難以此
公元1810年
求之當世大人巨公爲善文者以滿其欲。
而乃獨遠以求之江海之上。
何其左也。
然古之爲人子孫而欲銘其先人者。
其所取舍於文。
往往世俗之情異。
自後以觀其所取。
誠皆有說焉。
今獨不知余之文之可取否也。
余則何吝之有。
按狀。
承政左承旨李君諱寅馪。
字潤卿
其先楊山人也。
鼻祖極壽
新羅時以功食於楊山
楊山今爲安岳郡
子孫仍舊籍。
當我仁祖時
有諱彭浩。
武擧
羽林騎
寧國勳原從二等
卒贈掌隷院判决事
始留京師不歸
葬於楊州延曙佛光里。
生諱應實
甞道遇遺金四百。
俟其人以還之。
生諱時翊
始以筴裕其家。
恤貧窶。
長者名。
生諱震馨。
贈工曹參議
生諱聖大。
累贈至某官。
君之考也。
妣曰水原崔氏。
曰善山金氏。
鷄林金氏
各擧三男
長曰寅
童蒙敎官
次曰寅馥。
仕爲禮賓主簿贈至某官。
季君也。
君蚤喪父。
有終身之思。
年踰六十。
母憂
毁瘠過制
純祖十一年某月卒。
壽七十六。
以某月日
葬于佛光之域。
平壤趙氏祔焉。
君生二男二女
長胤正。
贈至某官。
次某。
女適某某
胤正男德淇。
贈至某官。
生三男。
長健柱。
次善柱。
側出錫柱。
健柱男壽煥。
善柱男龍煥。
錫柱男某。
楊山之李。
世遠久不振。
君上下數世。
間得贈官者六七。
其半尤高階大爵
焜耀耳目
以孝也。
天豈私厚於其家。
旣畀之以純行
而又報之以顯融歟。
當今敦尙風敎
所以彰善而
勸民者。
夐越前古
李氏適際其時歟。
而其子孫
能有意於久後之傳。
而圖所以備其孝者。
是則可書也已
銘曰。
旣以昌之
又以章之。
維久而長之。
李後墓碣
宗人燮膺元禮
自咸興至京師
具贄以見予曰
吾將爲石以表吾父之墓。
以吾父之習于子之三世也。
以吾之與子好也。
以子之能爲古文辭也。
不可以捨子而他之求。
謝不敏
旣而唯。
則又曰。
吾父盖三歲而孤。
不獲吾祖學生君。
甞欲爲石以表吾祖之墓。
今吾將有事于吾父。
而不先吾祖不可
子旣許吾父矣。
寧靳加惠吾祖
抑子旣許吾矣。
獨不思所以慰吾父哉。
謝不敏
旣而唯。
學生諱悌源
字後長
爲人豪爽
好施予。
歲時
齎錢物。
徧遺所識之窮者。
天寒
遇道之人無衣
解衣衣之。
得年纔三十二而終。
其他不可得以詳也。
君之鼻祖曰珍。
祖第二子。
宣武將軍錦州馬都督
本朝贊成事。
追封安原大君
後有和陵參奉諱得慶。
行義鄕里式。
君其八世孫也。
曾祖萬室
祖諱寅秀。
考諱益昌
益昌之弟諱益孫。
晉州姜氏。
實生君。
以爲兄嗣。
君娶全州金氏
孿生二男
德言德謨
女二。
歸于克濟韓喆容。
君沒而家甚窶。
金孺人勤於織絍
以拊其子。
以成其家。
德言武擧
同知中樞
生三男。
燮英,燮,燮敬。
德謨生燮衡。
燮英生三男。
愈珪,惠珪,念珪。
公元1898年
三男
必珪,恩珪,憲珪。
內外孫男女若干
君家參奉來。
世以有譽。
君之所生考及君之弟忠源。
以孝旌。
而兄孝源以孝著。
夫觀乎父兄而知其子弟
則君之賢可徵矣。
同樞雖不及事君。
哀慕終身
奉母甚備
將又以孝登聞
而燮又擧孝廉
蚤游吾祖忠貞公之門。
能以文行自名於世。
夫觀乎子孫
論其父兄
則君之無年。
可無恨矣。
君葬于咸興之篤洞。
後四十年金孺人沒。
葬與君相望
後四十六年
而予爲之銘曰。
孝子之子
又仁其里。
芃其茁矣。
云胡杌矣。
樂哉斯原。
大山蜿蜿
蜿其一息
廼奮廼騫。
以徵天咫
以昭無止
訥翁墓碣
余旣爲金訥翁其所省吾錄矣。
然實未見訥翁
訥翁得余序甚喜。
遣其孫訪余京寓。
又數遣其客李生于海上
求余審定其所爲文
時翁大耋矣。
余謂李生。
翁竟何如人。
李生曰。
翁少窶。
出游
白金遺於途。
守之以還其人。
自此有所營輒售。
家道旣成
不復問田產事。
日擊邀賓旅以娛其父。
父沒。
居喪甚善。
祭之以禮。
齋戒三日
祭日
整衣跪坐以待事。
至今未甞懈。
酷嗜文學
里巷年少與己子孫齒者。
苟有讀書識字
可以問答解疑難則輒曰。
我師也。
築室南山下。
購書充之
廣延方文士
口不誦非聖之書。
目不接柔曼之色。
體不近奇袤之服。
至其好義輕財
盖天性也。
未葬者葬之。
未娶者娶之。
願學
無資者。
爲之膏火
有行而無糧者。
爲之脯糗
歲登平估而糴。
歲饑减價而糶。
口多而食少。
雖疎者不厭恤焉
貌瘠而辭哀。
雖昧者不慮其欺焉。
余聞之歎曰。
趙威有言
是爲其君養其民者也。
訥翁
豈非然哉。
訥翁今上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終。
以明年二月六日。
葬于高山縣雲北面文旺洞負艮之原。
生來請銘。
按狀。
訥翁諱序
字景有
先籍金海
今居全州
曾祖某。
祖某。
父某。
皆隱於鄕。
訥翁武擧
南鎭別將
五衛將。
累用監司御史行誼
嘉善階。
加至資憲。
樂安郡
以老辭不赴。
旣沒而用孝聞。
特贈某官。
石柱
孫前監察俊文。
曾孫命圭
進士
所著省吾錄及他文若干卷藏于家。
銘曰。
而好禮。
老而好學
我辭不華
翁受不怍。
無苟齋李公墓碣銘
建昌自幼。
誦慕族祖參奉君之文。
其爲閔陽瑞誌。
閔公棄官事曰。
叔和棄官去。
叔和湖南人
學行士也。
建昌每讀至此
未甞三復諷歎。
以其風神感慨
大似司馬遷歐陽永叔文章絶響也。
因又想見閔李二公高致
而又以李公他事行未詳
思欲訪其後人而叩之。
夏病滯京寓。
有以無苟齋行狀一通示余而乞銘者。
未及辭。
閱其狀而知其爲李公。
肅然整容
旣閱畢而自惟。
不佞之於李公。
殷然有素矣。
誠自愧文
拙陋
不足以闡先輩懿美
固願載筆而爲之役。
謹按公初諱希春。
後改希夔。
自號無苟齋
叔和
其字也。
爲人貌如瘦鶴
聲如洪鐘
淸介嚴重
不可非義干。
事親至孝
居喪廬墓啜粥。
執禮無惰。
哭泣之哀。
聞者無不感涕
敎養兄之孤子
必加於己子。
宗族之居京貴勢者。
欲取公之弟爲立後
公憤甚。
累訴禮曹。
得收其成文
被誘萬方
終不爲所奪。
甞刷還漏籍奴婢
千金散之諸族。
不以自私
游學畿湖間。
敬菴,沈樗村諸賢。
皆以法器見奬。
然不世人執贄之爲。
深戒托跡師門
釣名當世者。
以爲大耻
廟中
薦授厚陵參奉
明年
棄去。
參奉君之誌閔公曰。
判禮曹者陽瑞。
中表親也。
有私事於其鄕。
諷厚陵官
報曹請修改陵牆塗灰。
長官奉命往。
得轉往庀其私也。
陽瑞不樂曰。
寧可故爲剝落耶。
李希夔叔和同官
叔和奮曰。
是謂取長陵坏土
詎敢爾也。
陵官不應此事。
禮判銜之。
搆謂陵木有斫根。
陵官就理
赦免
又是年秋。
厚陵紅箭門改訖。
當祭。
典祀官奉香祝至。
本府及隣邑守令。
俱會。
行祀在明日
監司差帖而帖竟不來。
會者言雖未見帖。
行祭不可卜日
陽瑞曰。
無帖而入就位行祀。
私謁無異
不敢行而得罪
是日不行
陵官陪香祝不敢退。
大雨震電
衆皆驚恐
陽瑞坐至曙不動。
同官在告
陽瑞獨在也。
改卜日行祭。
監司以此被劾去。
旣而陽瑞。
又坐他事就理
旣出。
公元1894年
棄官
爲終不可祿仕苟容也。
叔和亦去云云
而今按狀言。
在告聞其事。
慨然與陽瑞書曰。
世道若此
吾輩可以去矣。
遂幷棄官
公後甄復
慶基殿參奉
累遷至漢城參軍
又因事罷歸
公雖爲官前後不能久。
所之職輒擧。
其在慶基殿時。
與監判官爭。
其辭尤厲。
然余甞見班固漢書
其載史記者。
純用史記
史記所漏。
爲補成之。
今人讀之。
其所補處生色動態
不如史記之舊。
况以余之文。
其敢續參奉之後哉。
故謹取參奉君所書厚陵事。
而悉載之。
不敢刪而芟。
略其餘以爲公銘。
然觀公斥禮判一語
可以見公之臨大節不可奪。
去就之以義。
眞不愧無苟之號矣。
又焉用累累附書爲哉。
公本廣州人
右議政忠僖公仁孫。
顯祖也。
忠僖後四世。
內瞻判官秀莞。
始居寶城
曾祖章遠
副司果。
祖諱漢柱
忠義衛。
考諱以升。
承政院注書。
妣川寧兪氏。
以肅廟辛巳生公
壽七十有四而終。
咸陽朴氏。
一男象履。
象履無子。
族弟之子鎭籙爲後
子孫某某
公之葬在寶城福峽之後洞。
距葬公之歲甲午干支
今再周矣。
噫。
當公從政
可謂盛世
然如公者。
猶寡遇難進如此。
此又余所以累唏而不能已者也。
銘曰。
我伸吾志。
吾守我職。
胡貴胡强。
疇我敢厄。
弊弊一官
棄之非高。
惟義所在
不挫一毫
有德之言。
可徵無惑
以爲銘。
有睾斯域。
漪嵐洪君墓碣
公元1909年
昔吾有友。
曰洪君漪嵐。
長於七歲
初見時。
吾方好少。
漪嵐頎而髯。
自稱長者長者
吾驟不敢輩行
久之稍稍狎。
然漪嵐眞長者
相識不爲不多。
少見如漪嵐人
漪嵐直而通。
辨而不失厚。
羣居意氣恢然。
常若有以庇盖人者。
處事
無緊漫皆有可觀
人有爭。
徐以微辭解其綮。
調諧以亂之。
無不渙然
至遇有不可於義
則伉然不撓。
亦不難面責。
內行修飭
隨其尊公京師
尊公從仕累歲
老且貧。
漪嵐奉侍甚善。
不使尊公有不樂。
內外戚姻
無慮數十家。
吉凶無曠月。
漪嵐皆爲之相。
又間日周視必徧然。
諸人文酒之會。
漪嵐又未甞不在
强敏
亦自過人
然年僅三十八。
布衣沒。
惜哉。
十五年
漪嵐之子以銘屬於吾。
吾雖廢人事。
以文爲戒
不忍不爲漪嵐銘。
甚欲詳著漪嵐事行以傳。
雖吾文傳不傳未可知。
足以慰其子早孤思慕之心。
然吾亦浸衰多不能記。
如是而已
漪嵐甞隨其外舅入燕。
與燕中賢豪游
得新刊武備以來
當是時。
廷尙斥夷主戰守
率多大言
無實可以不虞者。
漪嵐有心人
求書來。
豈徒然哉。
當時欲以顯用漪嵐。
則漪嵐固不屑之矣。
旣而事又變。
無復問漪嵐。
而漪嵐亦死。
使漪嵐至今有知
豈獨以其身之不遇而爲憾恨哉。
漪嵐諱祐獻。
字稚彥
其先豐山人
慕堂文敬公
至耳溪文獻公
有名德。
曾祖吏曹判書文穆公諱羲俊
南原府使諱錫
漪嵐以南第二子唐津
縣監諱善周之長子
入爲世父成均進士諱健周後
昌寧成氏。
判書彝鎬。
擧男三人
承祿,宰,承
讀書
其長與季則中進士科。
男女幼。
漪嵐之藏。
在漢城東郊牛耳洞。
其先兆也。
漪嵐甞與吾諸人同游北漢
宿於牛耳
山泉而飮之。
明燈賦詩
今惟記詩有歸字韻也。
嗚呼
漪嵐歸矣
其亦知吾之爲此也歟
銘曰。
北漢之游宿牛耳
君與公玉今已矣。
一聖肇恤君嗣
吾銘君墓文一誌
公玉建杓姓吾李。
君之外弟相似
賢而無年思可喟。
尙蓄其贏俾後熾。
吾以公玉附君紀。
史例之變古如此
曹參判洪公墓碣銘
公元1776年
故吏曹參判林樵洪公有嗣子
曰承憲。
蚤貴如公官。
遘時不造
秉志靖潛。
與其李建昌相好也。
柔兆涒灘建寅之月。
書及幣來曰。
不肖旣爲吾父誌幽堂矣。
而虛麗牲之石
庸以俟君子有年
今亂日亟。
不可以緩。
所竢卒不易値。
如以友也。
莫如子。
是以請。
建昌禮辭不獲
竊惟洪氏奕葉名伐。
太史獻公
文宗一代
其後世掌史職
士大夫家求銘其先人。
不得于洪氏是懼。
矧銘洪氏乎。
建昌寡陋
何以當。
然時有隆有汚。
禮有豐有殺。
今之時。
可以盛美爲也。
嗣君之求銘公俯取建昌
非惟好之之過耳。
其道則然也。
嗣君之述公曰。
溫粹
篤於孝友
年十八。
祖考文貞公奉使赴燕
判公從行
公元1816年
沒於館。
迎喪千里之外。
哀瘠踰制
終身以爲慟。
母夫人疾。
交睫解帶者屢年。
季弟同處四十年。
敎導甚勤。
弟後以循良著。
居鄕。
里人約。
勸之以惇厚
久而成俗
監江東縣
修文獻公所築萬柳堤以惠民
居官興學爲先。
廉平仁愛
闔境安之。
此公大略也。
最公自童子時已應選。
入見翼宗東宮
獻詩賜予
爲時所榮。
登第
翰林
受知憲宗
顧問有加。
人且期之以朝夕廊廟矣。
而自文貞公捐館舍
承重受衰。
歸廬鎭川虎巖之墓側。
無意於世。
服闋
除拜不就
非有國家哀慶。
未甞京師
雖入未甞久留
跡絶於貴勢之門。
身超於要競之途。
前後踐歷
久次例遷而已
被服寒素
惟以文史自娛
登山臨水
逍遙徜徉
塵外之思。
公盖以此終。
嗣君云平生出處。
無愧古之士大夫者是已。
嗚呼
綱淪法斁。
災禍荐臻
世道不可以復問。
後生薄祜。
相與漣洟歎咜。
回想煕泰之日。
邈然三英之世。
當時已有不樂榮進如公者。
似乎遠於情矣。
及究事變所以至此
未始不由士大夫耆利忘義之咎。
而使國家興受其敗。
古之士大夫其知之矣。
公諱祐命
字稚順
林樵其號也。
純祖十七年生。
憲宗三年中生員。
十年
增廣科。
踰歲。
拜藝文館檢閱
例陞別兼春秋
累拜司諫院正言獻納司諫
憲府持平執義
弘文館校理應敎,副應敎
司僕寺正
學敎授兵曹備局禁營郞。
又甞爲寶鑑繕寫郞。
公元1852年
陞叙
其出江東
則以乞養也。
哲宗四年
以上都廳勞。
通政階。
累拜承政院同副右副左副承旨
敦寧府都正。
禮曹,工曹,吏曹參議
今上二年
册寶對擧勞。
嘉善階。
都總副總管
經筵春秋館,義禁府同知事。
承文院提調
城府左右尹。
工曹,吏曹參判。
七年三月卒。
三月
葬于天安郡日峰山獻公之墓左。
夫人墓合。
洪氏系出安東豐山縣。
高麗時有諱侃。
僉議舍人
號洪厓
始以文顯。
有諱龜。
右領郞將
麗訖。
戒子孫不仕。
五傳至諱履祥
大司憲贈領議政
謚文敬
學者稱爲慕堂先生
再傳諱柱元。
貞明公主。
封永安尉
謚文懿
四傳諱良浩。
中樞吏曹判書
弘文,藝文館提學
號耳溪
爲文獻公
生諱樂源
贈議政府左贊成。
生諱敬謨。
判敦寧兼吏曹判書
號冠巖
是爲文貞公
生諱翼周。
蔭仕。
鎭川縣監。
公考也。
公貴
贈吏曹參判。
母夫人昌寧曹氏。
司諫錫正之女。
貞夫人。
夫人潘南朴氏。
左議政宗薰之女。
亦贈貞夫人。
夫人禀性淑哲
承事無違
宗黨以爲則。
一男一女
男卽承憲。
女適前郡守朴駿彬。
側室一男承寬。
一女適李龜相
承憲男仁植
進士
二幼
女適進士鄭祥燮。
朴駿彬男春煕
進士
建昌從政
公已下世
未及覿公。
然聽諸薦紳之論。
固已歆公有素矣。
嗣君撰誌時。
以藁示建昌
建昌心知斯文之不夸。
復徵以爲銘。
爲人而述其父之事。
使人徵之。
豈特以文哉。
豈特以文哉。
銘曰。
匪資之不豐。
匪蓄之不充
匪途之不通
匪時之不融
退然乎羣騖之中。
憺乎其終。
優優乎其有餘風。
其子誌其宮。
其子之友爲銘。
顯之無窮
以徵其公。
寧都正鄭公墓碣銘
公元1856年
都正鄭公。
葬于鎭川八年
改卜天安郡富土之原而窆焉。
從先兆也。
於是
胤子前參判元狀。
公事行。
洪少宰承憲。
爲之誌。
幷以示建昌
屬之以顯刻之辭。
建昌不敢固。
建昌高祖椒園公
爲公高祖富平外孫
甞銘富平夫人墓。
而公祖考墓。
又我王考忠貞公銘之。
高祖時不能逮。
尙能誦其文。
王考撰銘時。
建昌尙侍筆硯
尙記王考孝憲公往復
審定年代嬗變
獻徵浸邈。
建昌輩。
今日已爲舊人
能言鄭氏世德建昌者亦少也。
何以辭。
鄭本延日縣人
高麗樞密奏事襲明爲上祖
麗亡。
隱文忠公大名天下
至我朝。
陶村忠貞公諱維城
孝顯賢相
忠貞公之孫霞谷文康公諱齊斗
遺逸肅景三朝賓師
於公爲五世
公諱箕錫。
曾祖志尹
祖諱述仁。
全州判官
中樞
考諱文永。
成均生員
妣潘南朴翼憲公宗來之女。
繼妣杞溪兪彥益之女。
俱無育。
全州公第三子文升
判義禁工曹判書
號美堂
謚孝憲
夫人坡平尹牧使光垂之女。
貞敬
實以純祖十三年生公
爲生員嗣。
始文
康公敎成于家。
奉先以至御下。
具有法度
世世守之。
生員早世
孝憲公攝視愈飭。
及公長而歸之。
孝憲公析箸
仍居于小齋
孝憲公次子亦早卒。
公旣奉大宗之重。
悉遵孝憲公之訓。
而又得以致孝孝憲公
辨色
冠帶
寢門外候安否
灑掃斂襡必躬侍疾
扶將抑搔
浣濯廁牏
不令子弟或代之。
建昌甞聞王考字公曰孝哉悅卿
王考以孝許人
以此知事親得如公。
可以稱是名矣。
及遭孝憲公喪。
筋力不可以禮。
然猶寒暑不去絰。
朔望祠堂
手剗庭草
享祀
宿齋澡浴
罔或不虔
家藏舊文書壞汚者。
補綴以復其初曰。
先人手澤也。
覃及宗黨
救恤不及
無嗣則爲之繼。
不能婚嫁則爲之資。
賴公而家者六七。
姻戚朋友隣里貧乏者。
有事未甞不知。
建昌外祖尹公
公友也。
窮居周甲
家人無以爲壽。
先母曰。
文義丈。
其必有書也。
至期。
公果自京專使錢物衣材。
如此事。
固有之。
則不可覩矣。
方公中歲
喪故荐疊
門內孤寡
上慰下撫。
心力爲殫。
又艱於育子
見者皆爲公憂之。
其後孝憲公享大耋。
公老白首
專城養者十年
之子晩生而早顯。
亦甞以二大邑奉公
終身不復知戚戚事。
世之稱福祿者。
歸公
公善滿面
發言簡當
待人一出誠悃
建昌奉敎日久
竊甞公明宣未學之歎。
今狀中所載。
建昌所及見而又徵之以家庭之聞。
庶乎言之不阿也
公始以繕工監監役仕。
遷軍資監奉事
公元1825年
陞至主簿
爲文義縣
以尹夫人憂去。
復爲砥平縣監。
安城郡
華判官
延安府使。
龍仁縣令
以孝憲公憂去。
後以參判官侍從推恩
通政階。
除敦寧府都正。
曹司五衛將。
以上二十六年
卒于鎭川里第
後三年
贈公善大夫,吏曹參判,同知禁府事。
盖公曾祖,祖。
前已贈吏曹判書,議政府贊成
則用孝憲公貴也。
至是。
公考贈吏曹參議
二妣贈淑夫人
洪氏籍豐山
父敦寧府都正淳謨。
別葬天安井里
一男二女
男卽判。
女長適都事曺宜承。
次適判金春煕
側室女。
適金秉
孫男祥燮。
進士
孫女成樂曾。
曺宜承,金春煕男女若干人。
尤長吏事。
文義
饑民
安城
理寃獄。
延安
蠲逋賦。
至今誦之。
監司御史交以優異薦。
朝廷降璽以褒之。
甞授居官之要。
曰愼曰勤。
爲邑
亦有聲。
晉王氏世善治
謂有治譜
觀公之所以敎其子。
可以知公之政矣。
銘曰。
猗公之孝。
孝慈順祥
施于有政
悃愊惟良
趾前燾後。
旣壽旣臧
備受多祜
平康
有善俗。
國用長。
敢告來許
其何可忘。
金浦墓碣
公諱重允。
字文汝
世居通津
今上三年
江華被洋燹。
王師次于通津
衣白衣蹐軍門
綏民導兵便宜
帥奇之。
署爲從事
難平。
以聞于上。
得除順陵參奉
例轉諸司官
十年
公元1824年
倭窺江華
朝廷議和而外守備形。
乃以公爲金浦郡守
金浦者。
通津江華之蔽也。
公至官。
朝廷已納倭使。
公則無所施矣。
久而民懷其惠。
樹碑官道
而公則被御史捃摭
罷去
公忠名家
老而始仕。
止一宰。
足以爲遇。
然未進士而授寢郞。
歷縣而拜郡守
朝廷之待公。
盖出於資格之外。
公亦不可謂不見知
十年之中。
和之事判。
海宇之局傾。
公之仕。
適與終始
可以感矣。
公本延安
高麗太子詹事諱洪爲鼻祖
入我朝。
代有儒學
憲府掌令諱彥忱。
昭格參奉諱至男。
生吏曹參議諱基卨
俱以遺逸徵。
又俱以孝旌。
參議翊衛翊衛諱惇五
仁祖時
江都之難。
謚忠顯
食于忠烈祠
又以忠旌。
肅宗甞賜扁于李氏之門曰。
孝子三世
參議以上也。
至忠兄弟
忠臣烈婦相繼
崇禮門外紫烟有舊宅。
世稱八旌門李氏是也
忠顯生諱后白
某縣監。
淸白吏
生諱相朝
進士
生諱善惕。
生諱世佺。
生諱玄燮。
公考也。
南陽洪氏。
純祖甲申生公
公事親有至性
居喪盡禮
蚤篤志於學
不以藻繪爲事
默然以騐於身。
爲人樸厚疎坦。
京師
衣履補綻垢汚
行街衢。
往往小兒所笑。
夷然若罔聞也。
晩歲家益貧。
江華
壽六十九而卒。
返葬通津禹灣里。
上之二十九年二月也。
元配韓山李氏
次配寧越辛氏。
後配全州李氏
皆別葬同里
元配二女
爲丁萬燹妻。
趙載恒妻。
次配擧二
男。
曰憲九。
曰惠九。
後配擧二女四男
女爲權泌壽妻。
爲申億休妻
男曰忠九。
曰應九。
曰憙九。
曰念九。
孫男若干
孫女若干
余與公家先世之好。
居又近。
少稔公事
惠九免公喪。
爲狀而屬銘於余。
不能以此
九有志而文。
曩語余曰。
銘雖成。
苦貧無以卽上石。
第幸以先登子之文而行亦足。
余甚悲其言。
豈徒知其貧無以上石。
而不知余之文更貧不足以行也歟
銘曰。
奮儒從戎
以紹世忠
以時不同
以翳以終。
爲官則治。
其民旣碑。
之銘則在茲以慰其子之思。
夫奚必戴螭而履龜。
必於其逵。
灌水墓碣
昔之銘人者。
自言平生未甞無慙色。
然則豈可易爲。
又奚獨銘爲。
然余爲文亦多矣。
其於人所甞目覩者。
未甞浮辭以徇之。
所不覩而應人之求。
則始亦不知其慙不慙
及後詳所爲文之人之事。
而反以驗所爲文。
慙者常多。
不慙常少
久乃病其然
而人有求。
不能不應。
愈可慙也。
惟甞爲灌水翁作灌水亭記。
盛言灌水人事
方作記時。
不知灌水翁事果如吾文否。
盖亦應之而已。
其後灌水翁之鄕。
遂以灌水爲主人而居灌水亭。
行見灌水處。
復讀亭所揭灌水記。
乃似草草言之。
不足以盡灌水人事
以此反慙灌水翁。
使天下之求文者。
皆如灌水灌水事。
使天下爲文者。
皆如灌水亭記。
則文慙事耳。
不慙文也。
余居灌水亭。
歲得赦歸。
灌水翁爲蟾津
公元1829年
別將
時三南大亂。
賊數千過蟾津鎭。
要翁借軍器
翁曰。
軍器豈可借之物耶。
賊奔軍器庫
撞破其鎖。
翁挺身拒於門。
賊以刃向之。
翁披胸笑曰。
老夫年七十。
國恩
乘障食祿
今日得死所。
汝觀吾屍生香也。
趣刺趣刺。
驚歎
相引去。
賊之始起。
猶民也。
官吏貪暴
聚而譟之。
官吏便跳去
遂生心。
取其軍器
或不跳者。
賊要借軍器
便手開庫鎖而奉之謹。
以此馴令民盡操軍器爲賊而禍蔓延
至國不可以國。
向令湖南刺史以下官吏皆如翁者。
豈至資寇兵齎盜糧
失城喪印綬
天下笑謂朝鮮無人之國
而至令外國闖其隟。
卒亦無人以拒以死。
以至如今不可以國哉。
始余記灌水事。
所不知之灌水翁也。
今余書拒賊事。
所知灌水翁也。
爲文
先非以不知故草草
而今非以所知而加私。
所以大書拒賊事。
令文不慙事。
事亦眞不慙文云
翁姓林。
名愼源
字舜如
其先陽人
兆陽。
今合寶城
曾祖某。
祖某。
父某。
家寶城邑
爲別於邑外。
所謂灌水亭也。
灌水事。
余已有記。
草草
不必補書。
翁自以拒賊傳可也。
翁自蟾津歸之明年
無疾而逝。
壽六十七。
葬于寶城之某原。
一子樑馧。
余客於翁。
盡心力以事余。
臨別
淚汪汪下。
去後
祝余登庸
非蘄有報也。
好之至也。
而余則亂後。
矢自廢。
今年春
被召奉旨
以此逮獄
當論徙。
余於獄中心自語。
安所復得如灌水翁者。
灌水以是時沒。
出獄
流古羣山島。
樑馧甫葬翁而
具書
遣人問余于島中
可謂如父志矣。
於其歸。
爲銘以與之。
俾樹於其阡。
銘曰。
余甞三竄。
俱有居停主人
無以答其勞。
思皆載之於吾文。
而獨於翁文。
不思而成之。
自然賴翁之可傳
使余得以不負翁之勤。
有如私視蟾津。
洪州洪氏世葬阡碑銘
前興郡守洪喜俊。
與其弟喜英。
其先人之隴而相與言曰。
兄弟幷有官資
兄以嘉善階。
貤贈父若祖若曾祖所生父矣。
於典可以碑。
敢不宣昭國恩
以慰無窮之思以垂後來
旣伐石將鑱。
則曰。
惟我高祖伯祖
俱藏於斯
寧可闕而不紀。
若之何則可。
旣又曰。
盍以諗諸李大夫
其必有以迪我。
郡守袖其家牒來以請余。
余曰。
善哉問。
其書之曰。
洪氏世葬之阡。
余且爲子文之。
按洪氏貫洪州
始祖諱規
高麗翊贊功臣
本朝
有諱禹平
官至判書
有諱灌。
官至參議
參議四傳
諱禹遠
學生
金海金氏
始葬于江華仙源面梨井洞。
生諱仁圭。
通訓大夫司僕寺正
淑人金海金氏
生諱鳳章
學生
河陰奉氏。
其弟諱鳳陽
通政大夫,戶曹參議
配淑夫人公李氏
生三子。
長諱始濟。
爲學生後
金海金氏
墓別在北寺郡下洞。
次諱德濟
贈嘉善大夫,戶曹參判兼同知禁府事。
貞夫人順興安氏。
海州吳氏。
次諱義濟。
亦贈嘉善大夫,戶
曹參判兼同知禁府事。
貞夫金海金氏
義濟無子。
德濟第二爲嗣
卽喜俊。
金海金氏
坡平尹氏
光山金氏
幷從貞夫人。
俊兄曰喜祚。
弟卽喜英。
前光陽縣監。
通政
喜俊子元燮
泗川縣監。
亦階通政
喜英子允燮。
宣傳官。
斗燮進士
宇燮,大燮。
元燮子在翊。
餘不載。
學生二參判墓。
皆在梨井。
參議墓。
黃鶴隅。
安氏及郡守第二第三配墓。
亦在黃鶴隅。
黃鶴於梨井。
相接也。
余旣就其家牒
而叙之如右。
且問有事行乎。
郡守謝曰。
以孝謹稱。
其他未及聞也。
余尤重其言之愨也。
幷以書。
且銘之曰。
欲知其內其外
欲知其初觀其餘。
何斯之地。
山水明且媚。
疇其藏之
其必有福兮。
何斯之家。
子孫衆且和。
疇其啓之。
其必有德兮。
僉樞墓碣
同鄕僉樞之孤承奎。
苴絰而踵余門
求銘其先人之墓。
盖余前自畿輔使還。
啓事中有寅火堡權管朴輔景奉職至誠等語。
僉樞也。
今其子以余甞褒僉樞而爲能知僉樞也。
故以銘屬。
然余實未甞僉樞
夫使余知僉樞而褒之。
不若不知而褒之之爲免乎鄕里之私。
僉樞之賢爲益信。
余文樸拙
不足以銘人。
然甞累使郡國
未甞妄褒人貶人。
夫褒人貶人以告于上。
與銘人以示于後。
其重則均。
余旣褒僉樞矣。
而辭乎銘。
公元1896年
不難乎上而難乎後也。
於義不可
然使余之言。
不足以使後之人信。
則銘如無銘。
使信乎則有啓事在。
銘又焉庸多。
啓事中。
曰修廨。
曰補船。
曰分
曰買田者
此其奉職誠之著於跡者也。
而承奎爲其狀甚悉
廨者。
鎭廨也。
船者。
津船也。
以賑民饑也。
田以救民瘼也。
捐廩俸而爲之。
火之民。
至今頌之。
立石以紀其惠云。
僉樞諱煕命
輔景。
初名也。
字子顯本密陽人。
高麗密城君陟之後
代有簪組
中徙江華
曾祖諱某。
祖諱某。
考諱某。
妣仁同張氏。
僉樞當宁十五年。
武科
始自權管。
訓鍊主簿
中樞府都事
訓練院僉正。
興海郡守
陞至僉知中樞府事兼內禁將。
近時仕路浸廣。
官至郡縣者。
往往橫躐不循格。
僉樞之仕則可書也已
狀又載僉樞居家孝。
宗族故舊
余耳之于鄕久矣。
奉職至誠之本也。
夫旣有本矣。
見於跡矣。
而跡僅止一乘障
浮湛十年
得郡不能赴。
家食以終。
可惜也。
僉樞丙申歲生。
丙申歲卒。
葬于府城東。
初配全州李氏
無育。
繼配金海金氏
六男四女
男長卽承奎。
武科
効力副尉
承基,承桓,承大,承淳。
女婿及孫不盡載。
銘曰。
昔吾褒之于顯
不能使之闡。
今吾銘之于幽。
尙能使之悠。
李君墓碣陰記
孝子童蒙敎官李君志壽。
年三十六而沒。
沒三十六年。
而葬于南原府獒樹山下
以其配金氏祔。
六年贈官旌閭
三年而立碣。
余爲記其陰。
盖余所知者。
孝子之子龍涉耳。
龍涉生長勢利之區。
所事公卿大人不爲不多。
涉之材與力。
可以無所往而不得其所欲。
而獨懇懇於余。
至今數十不能已。
察其意非有蘄於余也。
其必有所好然耳。
夫余果何好哉。
卽令余有可好
又龍涉之無與也。
而龍涉猶若有蘄於余者。
此余所以愧龍涉也。
卽令余有可以爲龍涉。
少見余心者。
余又何恡焉。
望溪方氏
謹嚴於文。
平生爲文
非目所覩者。
不輕以紀載
孝子烈女之事。
有聞輒樂爲之書。
余則以爲不然
天下之事。
容可不目覩而載之文
孝子烈女實行
目覩然後可以載。
縱其不然
必聞之有所據。
不翅目覩然後可也。
孝子之孝。
旣已榮膺尺一之誥。
風樹五丈之楔。
其有據孰加焉。
又况余之無所恡於龍涉哉。
孝子全州人
考奎祥。
祖禧曄。
曾祖相。
其先有官至淳昌郡守者。
孝子父母
晨昏溫凊
先意順志
終其身不惰。
子弟效之以爲法。
鄕黨之無間言
噫。
此亦天下庸行也。
孝子特聞。
豈非幸歟。
三子五孫
其名不盡記。
記其數以見孝子之獲報於天者。
如此云。
愚曺公墓碣銘
公諱命勳。
字聖甫
昌寧人
南冥先生
其六世祖也。
先生始居晉州
曾祖晏。
生員
新。
考天弼。
行誼贈司憲府持平
黃孺人
英祖十六年生公
壽八十。
純祖十八年卒。
公性孝。
公元1836年
黃孺人疾。
嘗糞餌血。
旣喪而葬。
伏哭墓前。
或經日不忍去。
奉持平公誡。
乃趨歸。
及喪持平公
則廬於墓三年曰。
前所以不自盡者。
以父在也。
哀毁不支
時比之庾黔婁
嘗曰。
父生之。
君食之。
忠孝一也。
正宗賓天
不飮酒食肉。
月朔
舍後小岡。
爲位北向而哭。
里人名其地曰泣弓臺。
玄孫垣淳。
嘗以泣弓臺記。
徵于余。
余旣爲之而藁尋佚。
久未之應。
今垣淳復求銘公之墓。
因憶前爲記。
槩言忠孝固一也。
而子爲父母三年之喪。
達乎上下
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
先儒以爲百官也盖嘗事之。
致養服勤
一如事親
然後喪亦如之。
所謂方也。
民焉而臣。
野焉而朝。
不已過乎。
正宗
聖人也。
聖人之澤。
所及者遠。
而公
孝子也。
孝子至性
有加於人。
斯其所以然歟。
噫。
斯其所以然也。
前後三有室。
元配陽河氏。
潤寬之女。
生男龍玩。
龍宮縣監。
次配慶州李氏
中樞台翊之女。
生男允玩。
三配咸從魚氏
悅之女。
生男龍現,龍珣。
俱以行誼
贈司憲府持平
孫男七。
曾孫男七。
玄孫若干
外孫不盡載。
公墓在昭理塘癸坐之原。
己卯十月日葬
配祔焉。
今距葬之年。
爲七十九年。
南冥先生之道。
曰敬。
曰義。
公思闡家學
其所以自事于身心者甚久。
退然自號老愚
後監司聞于朝。
得贈朝奉大夫童蒙敎官
公他善行
備載鄕士之狀。
然余只書廬墓泣弓之事。
事孰有大焉
銘曰。
大儒之孫。
宜孝宜忠
食報于天。
旣壽且融
我銘有徵
廬墓泣弓。
毋尙曰過。
其疇如公。
明美堂集卷二十(全州李建昌鳳朝著)
 補遺
  
永慕齋(一作亭)記
一區之隟。
田焉廬焉塾焉於其間
而墓於其後
昆弟分而族以蕃
子孫長而世以遠。
古昔三代生民之所同也。
自夫周末游學盛而士輕離於其鄕。
秦人阡陌
禮義
柝宮出贅
宗法大壞
民始有忘其本始者。
居今而思復古之道。
固宜以世居世葬爲善
然吾行四方多矣。
其所鄕村之聚。
人士之居。
宛然三代之舊者。
無往無之
獨不聞古道之行。
何哉。
又吾頗以文字自娛
人之過聽而見求者亦多。
其所爲文之題。
可數言而盡曰。
某齋某亭某堂。
非其田廬書塾墓舍也。
其文可預作爲板本
易其人與地之名施之。
則可一日而應百人
非惟三代詩書之所無徵
後世所謂古文
未有如此應人之求而能傳於後者
顧今之爲文則不習。
不足以行於世。
吾又不知其何謂也。
宗人炳浩。
訪余于貝州
求記其墓舍之名永慕亭者。
盖求禮斗李氏
出臨大君貞簡公
貞簡公曾孫雲陽公南徙
雲陽公之孫持平公殉于倭亂。
其後子孫久不振。
嗇於聲。
裕於實。
獜趾仁厚振振
至今猶可觀。
其地得崇岡廣川以爲勝。
足以延眺覽之賞。
而其宗族子孫
以時享祀
餘。
讌會亭上
有行葦之風。
少年之秀。
則又相聚肄業
歌誦之聲不絶。
此其皆可書而亭之。
名則必曰永慕
於是有以諸宗重本始也。
雖然
有以一言贈。
傳曰。
思事親。
不可以不知人
况慕祖先之烈。
所以光復門戶
則烏可以不懋哉。
吾觀湖南
近日儒學大振。
文章之士。
往往而出。
如炳浩之雋茂有材志者。
盍亦求之師友之益。
而因以究聖賢豪傑之事。
于是而能獲焉。
則其爲永慕亭之光。
祖先悅豫大矣
不然而徒求記於如余者。
得其不腆之文。
歸而揭之亭。
何足以重哉。
以是應其求。
古歡批評武子
余嘗爲姜古歡居士序其詩文
居士尙無𧏮。
讀余序甚喜。
其中句語
瞪視而囅。
傍人不喩也。
居士病且卒。
屬其嗣曰。
文須甯齋定之
其嗣曳衰來以告。
不忍辭。
爲刪煩校誤而還之。
其後居士集刊行。
其中數篇。
乃有不經余目者。
聞亦以居士遺意然也。
杜甫之於嚴武
李商隱之於令狐綯
亮之辛棄疾
可謂相知莫逆矣。
然其離合存沒同異之際。
俱有不可以明之情。
唯深於三百篇者。
知興觀羣怨之未始不同
而惟游乎方之外者
知笑非笑而喝之非喝也。
自居士之沒。
不惟雅道寥濶
師友文字
意見言論
種種曲折
亦無從以索解者。
可不悲歟。
然方爲序。
時余實未嘗留意道術
第托自攄之
辭。
微有所差別而已
邇來余亦頗究三敎源委與古近人物之常變。
時時心口辨詰
有得不得
旣歎同時之無可相賞。
而忽記異日曾有人與余談
余時不甚省。
依俙如夢中物。
而今思之。
乃姜古歡居士說此事也。
於是
慨然遙想
九原不可復作矣。
學(學。
古本大學也。
)經緯合璧,孫武子批評二書
居士外集
居士在時。
余未之見。
今又以其嗣之請。
幷屬余定。
余讀而歎曰。
是非余之所及焉已。
余非敢有遺議居士也。
然余方思居士不能繹者。
今於二書中。
往往得之
疾念緩誦。
繼以擊節太息
冥然神契
卽謂復見居士可也。
若其精粗鉅細殊等
而今昔之異觀
則雖謂余始見居士
居士亦始見余可也。
顧不奇歟。
然亦以道本無二耳。
餘者。
不必竟合也。
輒書此意。
跋于孫武子之後
如與居士相酬酌。
他人固不喩也。
經緯合璧
不必別有所識
以此經緯合璧跋。
亦通。
不敢下筆於其尤重者故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