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岩先生逸稿卷之一 (自动笺注)
雲巖先生逸稿卷之一
 詩○五言律
  
孤桐
天質森森
孤高百尋
凌霄屈己
得地虛心
歲老彌壯
陽驕葉更陰。
明時解慍
願斲五絃琴
夏夜舟中頗凉。
因有所感。
扁舟畏朝熱。
朢夜危檣
月共火雲退。
風兼水氣凉。
未秋病骨
微暑浣愁腸
堅我江湖意。
滔滔興不忘。
雲巖先生逸稿卷之一
 詩○七言律
  
江陵東軒
東華扶病過年年。
今日臨瀛物外天。
畫閣影低踈雨外。
簾光襯暮雲邊
斜拖海國千層浪。
淡抹江村半縷烟。
拄笏高吟爽氣
靜中還欲喚羣仙。
李聾巖(賢輔)靈芝菴韻
宣城山水名區
休退菟裘得得遊。
四壁圖書中作主。
一生詩酒外何謀。
峀雲橫斷嵐猶重。
林鳥和鳴谷自幽。
高枕晩來淸興足。
更憐新月簾鉤
黃承旨(士祐)夫人吳氏
信誓終期百齡
豈知今日平生
䦱門肅穆閨儀著。
擧案怡愉婦道行。
鸞舞鏡中弔影
鶴歸華表未聞聲。
薤歌慘慘都門外。
題挽臨風涕零
雲巖先生逸稿卷之一
 詩○七言絶句
  
李聾巖明農堂韻
小堂臨水架南隅
疊嶂長林有無
今日始償投老計。
歸歟欣副壁間圖。
靈芝菴。
李景明(瀣)韻。
聾巖李相國
閒向靈芝精舍
只麾僧俗不爲攻。
晴囱晝永無餘事。
拄笏高吟碧峯
堪笑龍鍾老更顚。
強顔猶未卧烏川
君恩倘得絲毫報。
蚤晩歸來執鞭
雲巖先生逸稿卷之一
 賦
  
盤圓水圓(幷序)
   臣某猥以樗材
謬蒙聖恩
踐歷淸顯
叨陪經幄
愧無涓涘之報。
思欲一效微誠
纂集古書
荀况盤圓水圓之說。
其言亦自有理
編錄
兼著小賦
以備乙夜之覽。
其辭曰。
千載嘉會
菲薄陋質
隆寵優渥
爰累陟於華秩
輸忱貢忠
覬圖(缺)於涓滴
百家墳典
編錄以爲帙。
荀子格言
有感中腸
何玆盤之爲物。
獨形圓而無方
泉水淸冷
蓋應盤而不忒
物雖小而喩大。
庶可比於爲國
人君之代天。
萬民而立極。
九重深邃
民俗澆薄
天下之至
豈能家道戶說
故務修乎一身
懿範臣民
孰本亂而末治
不修治人
古昔聖主
正心修身
克明峻德
協和萬邦
重華恭己
風動四方
祗敬執中
日新盤銘
緝煕敬止
顧厥勳之克成
武守業而執競
皇猷郁郁
正己廸哲
萬邦表率
上行而下效。
盤水而奚異。
聖心玆。
小心無二
勿內荒而伐性
勿外荒而蕩心
兢兢業業
履薄而臨深。
惟正之是供。
夙夜祗懼
澄一心爲出治之本。
變易初度
百官朝廷
萬民儀刑
首善京師
孰不觀感改行
微臣顓蒙
幸承恩於帷幄
竊獨憂治世危明主。
耿耿皦日
瀝情陳辭
進獻於楓
宸。
終始如一
觀省留神
雲巖先生逸稿卷之一
 對策
  
[對策]
  問云云
臣對。
恭惟主上殿下
上聖之姿。
無疆之業。
夙夜孜孜
講求治道
萬機之暇。
進臣等于庭。
以爲國之要。
欲聞至當之論。
猗歟休哉
千載一盛際也。
臣雖愚昧
敢不竭蘊以對揚休命之萬一。
臣伏聖策
孔子曰能以禮讓(止)。
若是其不難何歟。
臣聞禮讓者。
爲治之本也。
禮讓之於國。
元氣之於身也。
元氣不存血脉不通而身隨以萎薾矣。
禮讓不興敎化不行而國隨以亡滅矣。
禮讓有關人國如此其重。
苟能推吾之禮讓
以臨其下。
則下之順上
猶乾旋而坤受。
自然觀感興起矣。
其於爲國乎。
亦何難之有哉。
聖人所以垂敎後世
辭約而意備者也。
殿下之問及此
其亦深知爲國之道乎。
臣伏聖策曰。
唐虞三代之治(止)。
亦有髣髴於萬一者歟。
臣聞唐虞三代之治
陶雍煕之淳。
泰和之盛。
其所以致此之由。
固非持術立異以爲之要。
皆以禮讓爲先。
禮讓實則不過曰堯之克明峻德。
舜之溫恭允塞
禹之克儉克勤
湯之克寬克仁
文王敬止
武王執競耳。
是故觀其朝則濟濟相讓
視其俗則比屋可封
所以巍巍皇皇夐越千古者也。
降及後代
世道漸降。
不知以禮讓爲國
故其不能髣髴唐虞三代之盛。
其間若漢之高文
唐之太宗
宋之諸君
雖或有一二之可稱。
而或失於彼。
或短於此
豈非得斯道之一端
而未盡躬行之實而然耶。
先儒有言曰善吾師。
惡亦吾師。
伏願殿下戒法焉。
臣伏聖策曰。
予以寡昧(止)。
何道以致之歟。
朢道未見。
如渴之意至矣。
漢唐不居
唐虞三代比迹者。
殿下誰歟
臣伏見我國家
太祖開國以來
勵精
制禮作樂
一洗前代卑鄙之習。
列聖重煕
漸磨有道
頃罹否運
泯泯棼棼
人失其趨。
惟利之從。
恭遇聖上滌除昏亂
整理綱維
每念興讓之化。
臻至之治
內而國學
外而鄕校
以至閭巷小民
皆習小學
猶慮其未至也。
又印頒三綱行實呂氏鄕約中外
重加訓解
譯以諺字。
使兒童婦女
得通曉。
其所興化礪世。
惇典牖民皷舞作新之者
所不至。
宜其觀瞻感化
煕煕皥皥
朝廷
之上。
有禮讓之風。
閭閻之中。
絃誦之聲矣。
之何士習不古傲慢之風方熾。
民心不和而爭忿之習漸長。
少陵而下陵上
以梗我聖上之治哉。
嗚呼
國家導率之方。
無讓於唐虞三代
效反有愧於漢唐者何歟。
忽忽仰天歎息
反復思之。
堯舜之治天下
不爲不久
讒說猶(三字缺)。
文武成康
撫御
利口猶(三字缺)。
由是觀之。
盛治之世。
不能凶德之人介於其間
况我殿下更化出治十數年于玆。
羅或有一二之不率者。
何害於至治哉。
雖然秋毫玷於淮水
離婁視之不甚快也。
豈可諉之於唐虞成周所不免。
而不求救之之道乎。
臣請先言起弊之原。
而後及其救之之道焉。
古人有言善治天下者。
不必美名
而有亹亹實效
不善者。
其名未必不美
其實空虛
無益於事。
伏覩殿下其於興讓移風之道。
敎誥號令之際。
其名未嘗不美
其意未嘗不善
致理之效。
茫如捕風
豈非不信下。
不信上。
率皆苟且爲事乎。
惟其如是
故雖化民成俗之政。
開導誘掖之旨。
十常八九。
而下奉行者。
爲文具。
皆以苟且爲心。
如是欲朢
興行
風俗淳美
而有亹亹實效
是猶欲適越而指沙漠
登山而涉舟航
求其至也。
不亦難乎。
臣之意以爲
正心正朝廷。
正朝廷以正百官
百官以正萬民
遠近敢不一於正。
然後務以敦勸之方。
使上之所行。
無非禮讓之實。
而亦不失信於民。
下之奉行
無非禮讓之實。
而亦不失信於上。
執此之政。
堅如金石
行此之令。
信如四時
有孚若而有相讓之風。
民皆敏德而野無爭忿之習。
於變之風。
可封之俗。
不難致矣。
何患興讓復古之無其道乎。
雖然抑又有一說焉。
政之所施者淺。
而俗之所得
故惡俗每梗於善政
善政難救乎惡俗
頃在廢朝
上以嚴刑峻法
迫促羣下
當時士民
見刑而不見德
知利而不知義
敎化陵夷
風俗頹敗
上下解體
苟延日月有年矣。
今雖沾蒙聖化。
舊習猶存。
未能猝革。
易曰久於道而化成
孔子曰如有王者
必世而後仁。
然則今之不循禮讓而紛紜爭訟者。
豈非化行未洽
變之未卒而然耶。
伏願殿下遵已日乃孚之訓。
姑以攸久待之可也。
臣伏聖策曰。
子大夫(止)。
予將親覽焉。
學術荒疎
聞見淺陋
其於爲國以禮之道。
足以知之。
謹以管見
略陳其萬一。
而於篇終。
抑有獻焉。
先儒救時之弊。
要在責實
不可徒循其名。
夫名有餘而無其實
政令雖美。
何足觀哉。
自古爲國者。
常欲善治不能善治者。
非法不足而然也。
蓋常於循名而不能責實故也。
伏願殿下以此自行
以此實責羣臣。
一令務在必行。
一事責以必效。
虛名求實行。
上下一意
實相與。
禮讓不患不興
隆古之治可復矣。
雲巖先生逸稿卷之一
 論
  
韓歆父子自殺
天下大諫者。
在於諫之不善
不在於君之不從
諫之道難矣哉
諫臣之職也。
聽君之職也。
惟恐吾未盡諫之之道。
亦何暇於憂其君之從否乎。
不盡在我之職。
越責其君之職。
含憤懷鬱。
至於自戕
則非眞能諫之臣也。
將以格君之非而適足以彰其非。
將以正君之過而適足以㬥其過。
天下寧有是理耶。
謹按漢史
韓歆好直言。
不諱上前
歲飢凶。
指天畫地
言甚剛切
帝怒免歸田里。
遣使詔責之。
子嬰自殺
嗚呼
歆之諫可謂直矣。
之死可謂忠矣。
不曰歆之父子
三代
遺直
光武不容
不曰拒諫之主也。
雖然人徒歸咎於光武拒歆之諫。
不知光武之惡也。
君而拒諫
不足道也。
臣而彰惡。
亦豈無負於君哉。
帝之失小而大之也。
帝之過隱而著之者也。
自謂之直而置君於拒諫地則不可謂直也。
自謂之忠而陷君於殺諫臣之惡則亦不謂之忠也。
夫歆之所以諫於帝者何事耶。
政事之失。
時務之闕。
無一不陳。
則其情誠可悶而其志誠可嘉也。
使光武察之由之。
惟吾言是從。
惟吾諫是納。
使天下皆曰韓歆好直言也如是
光武從諫言也如是
豈不爲君臣相遇美哉
不幸而逆吾之言。
拒吾之諫。
不徒不容而將罪之。
不徒之而將放之。
不徒之而追責之則如之何
含容自修以待其君之自格乎。
輕生妄死自經溝瀆乎。
吾身可死而君之拒諫不可彰也。
吾諫雖拒而君之殺諫臣不可㬥也。
安可激一時之憤。
經遠之慮。
以成吾君之惡乎
歆之所以言於帝者。
欲引君當道
愛之深矣。
歆之所以諫於帝者。
欲置君無過
則忠之至矣。
愛君忠君之誠。
還著其君之罪。
反彰其君之惡。
何歆之事光武者。
彼此若是相戾也。
然則父子者。
如何而可也。
不憂術之未精而徒憂病難治
天下之下醫也。
不憂諫之不善而徒憂君之不從
天下之拙諫也。
吾之道盡。
何憂乎不容
吾之諫善。
何患乎不納。
自刻責。
自反求己。
雖棄之而不怨。
之而不尤
至於遣使詔責之日。
語其使曰吾有不赦之罪。
之者君也。
吾有不宥之惡。
宥之者君也。
帝雖不容吾言。
非帝不容
吾之道未盡而自不容也。
帝雖不納吾諫。
非帝不納。
吾之諫未至而自不納也。
惟當盡吾未盡之道。
幸以感帝之心。
幸以格帝之失。
雖滅死萬萬無恨云。
則安知夫使之反命也。
不以言告之於帝也。
亦安知夫帝之聞此言也。
飜然改悟
不此之爲。
區區一時怏怏小忿。
千金之軀。
君父之惡。
歆之直。
不可不直
而亦不可謂之直也。
歆之忠不可謂不忠。
而亦不可謂之忠也。
大抵君子生死
於義而已
可以可以無生生。
君子之生。
可以可以無死死。
君子之死
一生一死。
豈苟焉哉。
古之人有行之者
龍逢比干是耳。
與國同休戚則其不可不死也。
今歆之死也。
於義乎。
不當於義則烏得謂君子
死乎。
惜乎歆之死
不當於義
嬰之從之者
亦何心哉。
當歆之欲自死也。
爲嬰者當力諫之曰使君有過擧者。
臣之責也。
使君有過行者
臣之責也。
有過過行而諫之不聽者
亦臣之責也。
諫之不善而君之不從
固然也。
不從懷憤鬱抑
至於自傷其身。
則是彰君之惡也。
㬥君之罪也。
天下後世
謂其臣爲何如臣哉。
豈無悔悟一端耶。
不然而爭相就死。
惟恐不及
是君之惡而臣彰之也。
父之惡而子彰之也。
臣失之君子失之父。
歆之父子
可謂於忠不得
過於孝而不得其孝者也。
雖然光武鯁直之言。
不求諸道。
使歆之父子自殺
然則歆之父子自殺也。
光武使之死
悲夫
雲巖先生逸稿卷之一
 記
  
花萼相輝樓記
禁苑之中。
大內之後
控引形勢
起鳳舞者。
興慶宮也。
麗其旁而家焉。
鱗錯櫛比者。
五王第宅也。
燕樂遊息之所則有樓存焉。
結搆參差
朢之若羽蓋軒翥半空者是已。
扁其額曰花萼輝之樓。
蓋取常棣詩之義也。
一日上乃命肆筵
設席於樓之上。
諸王而同登。
罇俎交錯
衆樂合奏
酒半上顧謂諸王曰。
朕顧德不類
賴天降康。
幸立微功
纘承大寶
嘉與諸王樂此太平
豈非祖宗之賜耶。
前代帝王
率多猜忌兄弟
交相爲瘉。
視之仇讎不能相保
朕竊耻之。
怵惕之念。
每切於中。
成器等皆再拜稽首
溫顔待之
備物以享之。
或獻或酢。
和樂孔皆
盡歡而罷。
命臣璟。
乃曰朕之搆此樓
非爲遊觀逸豫而作也。
卿盍推朕之所以命名意而記其顚末耶。
臣卽再拜揚眉而對曰。
樓之名固善矣。
臣謹承休命。
不可以才拙辭。
遂爲之記曰。
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
一人之身。
分爲兄弟
則其至情出於天性
雖有小忿。
不廢懿親
見其憂則憂。
見其喜則喜。
略無一毫芥蔕其中
(缺)後世之君。
不念天顯鞠子之意。
骨肉之間。
小有疑隙猜防萬端
惟恐拔之不早
除之不亟。
或使之懼選出奔
或使之糊口四方
陛下性禀仁恕
親除內亂
友愛之情。
克篤前烈
制爲長枕大被
寢食起居
必與之同。
莫遠具爾
聽朝之暇。
更宴迭遊於玆樓。
怡怡如也。
愉愉如也。
王季之友泰伯
明帝之友東海王
何以加此。
當其春日
姸。
惠風和暢
千紅萬紫
同根比葉。
輝煌相映
義竹數挺。
立相持。
兄弟相須相愛
則樓之名豈偶然哉。
而况身遭內變。
恒存孔懷之情。
懽然有恩以相愛
燦然有文以相接
相好無相猶。
其與周公常棣之詩。
旨同而意合。
豈不偉哉。
嗚呼
有好者。
下必有甚焉。
陛下親愛之篤。
友于之隆。
至於如此
彼同有是心而興起焉者。
不可一二數也。
猗歟休哉
國家萬年無疆之業。
未必不由於玆樓而益永矣。
雖然心之操舍無常而克其終者尤難。
臣願陛下王季周公爲法
秦景鄭莊爲戒
顧其額思其義。
終始不渝
庶可聖上此日之至情
而不負斯樓命名之意矣。
雕虫末學
不足摹寫盛美
謹拜稽略記至德之萬一云。
月日
具位宋璟記。
雲巖先生逸稿卷之一
 疏
  
伸寃趙靜菴疏(代館儒生作)
臣等俱以無似
涵泳鳶魚之化。
皷舞敎育之中。
徒費國廩
不日月矣。
無謀政。
責非可言。
國事之或失。
朝政之或闕。
固非臣等之所預。
雖然邪正消長
是非得失
顚倒錯戾
不歸於正。
公元1519年
一時士氣
萬世公論
國家之治亂。
宗社安危係焉。
况當殿下求言之日。
而含喙囚舌。
以負敎養之恩哉。
敢竭九臯之音。
冀徹三淸之遠。
伏願殿下垂察焉。
等於己卯之事。
擊之於目。
聞之於耳。
腐心鬱中。
潛悲隱歎。
不得出之於口。
聞之於人。
正以頃者士氣摧折
公論沮抑
正人之口。
直士之舌。
使不得一辭其間
臣等聞好善惡惡
人性良知也。
殿下以爲趙光祖爲人
邪耶正耶。
是耶非耶。
如其正也。
不可不辨其正。
如其是也
不可不定其是。
始雖迷而不知。
終能悟而改之可也。
旣有不知之迷。
無能改之悟。
此臣等所以明目張膽欲獻蒭蕘之說者也。
光祖經世之才
生一代之盛。
沉潛義理
默識性情
追慕古人
憫惻當世
自以堯吾治吾事也。
舜吾俗吾責也。
上恃殿下明聖
下負一身才器
勤勤懇懇
夙興夜寐
惟日不足
是豈一家之事。
實乃爲殿下宗社生靈之計也。
志誠可嘉而其情誠可悲矣。
人生八歲
皆入小學
古有其禮。
光祖以小學敎之。
呂氏鄕約
古有其事。
光祖鄕約行之。
賢良方正
古有其科。
光祖賢良設之。
引古而施之於政。
使吾之政。
皆如古之政。
援古而陶今之俗。
使吾之俗。
皆如古之俗然後
吾之職可盡。
吾之責可塞。
見人之善。
必欲進之。
聞人之惡。
必欲退之
光祖之信殿下
不啻堯舜
殿下之待光祖
非但臯夔
言則從之如不及
課則聽之猶不蚤。
上以信下。
下以信上。
上下之間。
情義交孚
其間雖有過中之弊。
矯激之失。
其中而照其肝。
則天昭昭
固無一毫私邪之念矣。
當其初也。
殿下當許其人之志。
又抑其人之銳。
用以方任以道。
就中
漸以日磨以月。
以待積久
則其功效夫豈淺淺哉。
光祖以謂得君彼其專。
行政彼其美。
雍煕泰和之治
刻日以期
豈料殿下好善誠心
潛移一毫忽之頃。
遽罹不測之禍哉。
此非光祖
殿下用之不得其方。
處之不得其當之也。
殿下之信光祖
何如是之深。
殿下之疑光祖
何如是之固也。
始而之者誰也。
終而疑之者又誰也。
一人之心。
先後相戾
一國臣民深惜殿下進退刑賞不中也。
臣等所以含憤懷鬱不能自已者。
非惜光祖之死
殿下邪正不辨
非惜光祖之無罪。
殿下是非不明也。
臣等聞薰蕕不同器
氷炭相容
當時患得患失干進碌碌之輩。
不得見容光祖者。
固非一二計也。
南袞沈貞本以奸邪貪濁無狀之人。
議事之際。
多被壓倒
謀政之間。
累見駁擊
自知諂言媚說。
不能措手足於其間
則其心謂斯人一時之朢也。
見斥於一時之朢。
則吾之富貴
何以保之
斯人去而奸計可行
斯人不去而邪謀不成
則彼之畏斯人而忌斯人
如何也。
心懷蜂蠆之毒。
口含短狐之沙。
鼠拱私室
報復之念斯急。
虵蟠權道
發身之欲方熾。
日以夜夜以晝。
必嚙之噬之而後已者。
曷嘗斯須頃刻之弛于懷也。
窺伺揣度以待其釁者。
不知其幾。
一朝殿下疑貳之隙。
子夜之間。
賤人之冠。
奴隷之服。
伺候鄭光弼之門。
欲議其謀。
光弼以義切責
不能出口
則退與一二邪類。
結內援搆虛語
凶謀秘計
無所不爲
至以敗倫之說滅常之言。
巧作讖緯之書。
北門夜開
天聽驚動
讒搆一夕
禍延士林
賴台輔之臣。
叩頭泣血
陳光祖之無邪。
雷霆小霽。
天意幾回。
甘言媚態
外著救之之狀。
內蓄害之之毒。
朝廷正士
流放殆盡
其後殿下之惑。
潛回於冥冥之中。
而稍有收用之意。
嚴刑重利
陰誘一二書生回邪無耻者。
使疏於殿下
遂讒於殿下曰。
太學生等所言如是
光祖實有不道之心。
羅織無辜
一網打盡
當時之事。
可道也。
言之長也。
自此之後
一國威靈
盡歸其手。
生殺與奪
惟意所適
黜陟臧否
惟己是出。
殿下之勢。
日孤於上。
奸臣之權。
日張於下。
淸芬消歇
濁滓橫流
士無仁義之心。
懷利祿之欲。
有言方行直之人或出於其間
則中之以嚴刑
加之以重罰
使殿下臣民
口絶己卯之事然後
殿下之惑讒譖滋甚
奸臣之蔽聰明益固。
前者去後者繼。
滔滔一世
擧朝皆然。
父兄之所告敎
師友之所講明
以含默不言爲賢。
而其能自拔流俗幾何人哉。
辭連時諱
言及世忌。
士類狂悖指之。
同隊愚妄斥之。
仗馬之不嘶。
金人三緘
至於二十餘年之久。
殿下蠱惑未解。
可痛哉。
天運循環
有時而復。
堯智(二字缺)。
舜哲回明。
舊染之累。
一代之治
荒野之耆。
山林之老。
稍稍收叙
四方臣庶
翹首拭目
快然若見靑天白日
士氣欲振。
公論漸舒。
咸服殿下
剛明果斷
特出尋常萬萬。
雨露之恩。
不及光祖朽骨
上自卿大失
下至士庶人。
以謂殿下今日不悟
明日必悟。
明日不悟
明日必悟。
殿下之悟。
日朢之。
遲留猶豫
奄冉八載
終未能悟焉。
臣等未知殿下何時而悟也。
殿下旣用光祖之類。
光祖之正光祖之是。
殿下無不知之。
旣知其正。
又知其是。
恩命不加焉。
等之尤甚焉。
光祖平生素志
不過憂國之誠愛君之懇。
而終至於殺身
推原其情則不知其有何罪也。
臣等嘗誦夫子之言曰。
過而不改。
是謂過矣。
殿下旣殺無罪光祖
其過深矣。
莫若復光祖之職。
光祖之善。
以謝前日之過。
而偏繫牢固
遂之執之。
是何殿下改過
憚之甚而吝之至也。
職牒之還否。
無預地下覊魂
國家邪正不辨
朝廷是非不明
天下後世
殿下何如主耶。
殿下之心。
光祖爲邪而以等爲正耶。
彼邪則此正。
正則彼邪。
邪與正較然
老死牖下
安享富貴之樂。
光祖抱鬱泉壤
不伸昧昧之寃。
忠我者死。
欺我者生。
賞罰無章
何以勸沮
大抵侍從臺諫
人主耳目也。
一時公論
萬世是非關焉。
比者玉堂兩司
交章疊疏。
以爭光祖之無罪。
殿下緩辭以對之。
言以批之。
聽之邈邈
不蒙允音。
臣等竊爲殿下有憾焉。
臣等聞宋臣胡安國之言曰。
善善不能用則無貴於知其善。
惡惡不能去則無貴於知其惡。
殿下光祖之善而非徒不用其善。
又從以罪其善。
等之惡而非徒不去其惡。
又從以用其惡。
臣等恐殿下之政。
無異於郭君者幾希矣。
孟子左右皆曰可殺勿聽。
大夫皆曰可殺勿聽。
國人皆曰可殺然後殺之。
光祖之死也。
可殺者只一二憸邪之輩而遽殺之。
殿下之從惡。
何其易也。
孟子又曰左右皆曰可勿用
大夫皆曰可勿用
國人皆曰可然後用之。
侍從臺諫論執固爭。
可謂國人皆曰可也。
尙且留難焉。
殿下從善
何其緩也。
以謂國是不定云爾
殿下所謂國是謂何也。
朝廷士林萬口一談
皆曰可給則可謂國是不定乎。
又如金凈奇遵光祖同志之人。
竄殛遐裔
延喘息。
萋斐之文一成
亡命之誅遽及。
欲加之罪。
何患無辭
等之以爲
金凈奇遵之職亦可復。
臣等伏見
己卯之後
人倫不明
天理幾熄。
子弑其父。
妻殺其夫者。
項背相朢
而或有數道啓牒。
一時交至
人事之感於下者如此
則天變之應於上者無恠也。
旱乾水溢
相繼而作。
飢饉凶歉
連歲而至者。
未必不由殿下是非紛紜
邪正混淆
士氣不振
公論不張之故也。
等平草野
殿下收用己卯之人。
而獨不復光祖之職。
蓋嘗將信將疑
以謂殿下之明。
非不光祖之無邪而姑有待也。
及見拒侍從臺諫之言而不納然後
知殿下之惑。
迨今不悟也。
不勝區區之悃。
濫將詹詹之言。
以達殿下者。
使殿下欲知朝廷之議。
非徒如是
士林之議。
如是不可不從也。
臣等嘗聞誅惡者。
身無存沒
時無古今
與善豈有古今存沒哉。
伏願殿下追襃光祖之善。
繼誅等之惡。
使邪正得辨
是非得明。
士氣復振
公論歸一
則實國家生靈之福也。
等情激所發。
不知言之僭且贅焉。
雲巖先生逸稿卷之一
 箋
  
請於夜對。
進講近思錄箋。
(代弘文館作)
右文興化
開明道之要。
酌古準今
宜講近思
錄。
肆攄愚抱。
仰瀆宸聽
恭惟聖敬日躋
明時
千聖傳道統。
陶甄一代典章
萬世太平
挽回百王文物
文章燦然可述。
吾道展也大成
顧惟近思之編。
實是先儒所撰。
發揮經傳之旨。
曲暢旁通
闡明義理之宗。
支分節解
六籍蘊奧
四子階梯
接乎目體乎身。
當務盡其省察
正其心誠其意。
開廣乎聽明。
伏朢上酌淵衷
恒備乙覽
俾在講論之列。
以爲硏確之方。
則臣等謹當斷斷無他
欣欣有喜
朝夕從事
雖未效啓沃之忠。
夙夜惟寅
庶幾黼黻之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