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自动笺注)
感樹齋先生文集卷之六
 雜著
  
頭流山日
公元1610年
庚戌八月中旬之後
與朴川明榑汝昇,鄭孤臺慶雲德顒。
期以九月初吉
作頭流之遊。
是日以孤臺有故
更約以明日
○二日癸卯
發自桃川
至漁隱亭。
德顒已先至待我矣。
幷轡而前。
木洞李秀氏家前古亭
木洞皆來會。
汝昇以前一日之約。
昨日與其弟明,其婿盧腀來宿李家
發向池谷食頃云矣。
余等欲追及之。
李君酒來飮之。
又將有雨勢不果發。
因宿于朴僉知壽氏之家。
僉知於吾爲先君同年生也。
年今七十六。
耳目開朗
氣力尙健。
能爲少年言以作戱
以我爲故人子。
待甚欵而請食宿
我亦以先故人
極致敬感焉。
○三日甲辰晴。
李秀與其弟姪早朝來見。
朝飧邀喫。
出示其二子所爲賦。
多有步趣。
食罷卽發。
使朴君大柱爲先路
堂後徑向龍遊潭。
大柱乃僉知子也。
至炭坎村前
德顒與朴君欲留待汝昇。
不許不如先往據龍潭
以主待客可也。
至潭踰時
汝昇與其弟若婿及愼光先,朴明
來會
余等以先登。
頗有矜氣以加之。
笛奴二手馬前奏技
一爲汝昇奴。
兼彈嵇琴
一爲愼家奴
且善其才。
諸君攀巖或俯流。
行歌坐嘯
自東自西。
極其壯觀
水石奇恠
余請列坐
行愼君所帶酒
坐有一人言曰。
此爲龍之所遊而有此奇跡云。
無乃開闢之後
水石相擊磨。
突者竅者呀者陷者。
自成形歟。
余答之曰第依世俗所傳而觀之可也。
何必異議乎座中皆搏手
潭之少東南偏。
龍王堂
創未久也
略約以往來。
汝昇與其婿能越畧約而驀上最高石
余則神魂𢥠然。
非徒不能自放足。
又戒其從行童僕等。
勿使近危。
盖余年迫衰遅
涉險已多。
危懼之心。
常積於中。
昇則方年四十。
氣銳而志強。
能知進而不知懼故也。
此去君子尙遠
朴別監大一使歌兒皷手來而時未至焉。
朴君大柱將設以酒肴
以待歌皷之至。
以爲若犯昏暮山路險阻
未免窘迫顚踣之患。
首發着鞭
先至金臺寺下。
心吟一絶
(詩在集中)余性拙於詩。
又懶不喜吟。
諸君莫之知也。
昔年累與德
公元1577年
讀書金臺安國君子,無住諸刹。
而訪臺巖者一。
靈神者一。
上峰者二。
屈指記得
盖在丁丑秋九月甲申夏四月間也。
巖巒溪壑
曾所遊歷者積三十年
茫不記憶
今而經過
初而疑焉。
中而覺焉。
終乃了然
余乃解之曰古人所謂遊山如讀書者。
以是耶。
讀書
初覽不可盡記。
至於一再三四過而後
前之所忘者覺焉。
記者實焉。
久久而後
固有之。
遊山讀書
同一揆矣。
古人之言。
不誣也。
君子寺溪前水石險惡。
馬則恐有顚蹶之患。
山氓之有健力者。
之而渡。
先據寺前南樓
久之汝昇,德顒諸君以歌以笛先導而至。
寺僧山果五味進之。
李君允迪,朴君大柱以酒繼夕飯而設之。
手口之樂交奏當歡。
余則先就僧房醉睡。
時聞歡笑歌皷之聲。
至半夜而未至。
盖德顒以下諸君起舞焉。
旣罷汝昇就我
淸遠香二炷而去。
汝昇今夜之計。
終不入手
淸遠二炷。
不能自燒。
而爲二歌袖裏之有云可笑
君子者。
古之靈凈寺也。
新羅平王避亂居此寺生子
因改以今名。
其曰安國寺者。
亦因其時而得此稱歟。
兵火之後
所重刱者。
法堂禪堂南樓而已
○四日乙巳晴。
朴大柱,朴大一方任官事
二歌作別沙門外。
又令僧負渡實德灘。
灘之左右
實德馬村弓項等村也。
處處柿木
結子方紅
照耀明谷
山內之民以是資生
路甚硌确。
僅免仆墜。
白母茶點訖。
安國僧崇惠進酒果。
馬理屐。
各戒從者使期會方谷
乃携杖始事登陟
俯視所歷。
漸似高遠
所謂登高自卑者也。
步步緣磴。
樹木蔽日幾數十里
乃于里洞也。
洞之半有巖屹立
其底稍欿。
號曰河東巖也
世傳河東太守至此
困不前進
遂宿巖下
因稱焉云。
余等亦困極。
十步一憩
憇必久坐不起
從僧每趣之曰日將西而▣▣(路尙)遠。
未免宿此巖乎。
余戱之曰古有河東巖。
今將喚做川巖可也。
以汝昇曾歷陜川故也。
纔過巖五六十步。
余等又自幸之曰儂輩河東已遠矣。
所謂五十步笑百步也。
達古帝釋堂舊基。
登眺左右巖壑
指點山川形勢
滿山所見
蒼檜紅樹也。
紅樹則自枯木也。
靑紫白黑
參錯相暎
錦繡然。
西望百里
有新刱蘭若二。
在無
住之西曰靈源
在直嶺之西曰兜率
率乃僧舍印悟所築而自居者也。
悟以吾儒書世俗文。
只以識佛經
諸僧赤幟
足跡不出洞門云。
前數年。
尹君爲咸陽守。
有淸政。
木之俸。
一不入已。
嫁女賣馬爲資粧
悟有詩云昔時得聽留黃犢。
今日更看賣玉蹄
其末聯山僧無計贊淸德
獨對金爐祝香西。
立石以頌。
口傳以思。
乃郡民之事也。
至於枯槁無意世事者。
亦能致其景慕之情。
可謂人同此好德之心。
不患己知
求爲可知者也。
諸君藉草列坐
水飯盃酒
強起而行。
自是以後
雖不似于里之險急
絶頂已過十分之五。
尤覺脚力不能自任
使兩奚童手執紅樹
作舞前行
琴笛之手。
使不絶聲。
盖欲少忘困頓之勞也。
兩奚者一爲官僮玉老。
一爲京兒孫得。
皆余所帶也。
將至帝釋堂。
路極懸危
一步難於一步
使人扶之。
前挽後推。
余曰雖欲脫去不可得也
古人逋客之戱也。
峯頭處處設捕鷹幕。
問其捕得之數。
則不一二人焉。
噫結豐蔀而設片具。
飛隼萬里雲霄
高下之勢言之。
則似相懸
矣。
而終不免架上之所掣者。
以其有慾也。
天下之物。
有欲者無不見制於人。
人爲最靈者。
寧不反觀焉。
且設具以伺者。
人人皆自以爲得之
畢竟所捕不過一二人
得失之數。
亦可見矣。
堂前
日已昏黑矣。
萬壑烟冥。
萬竅風號
使望之者只認其大包冲漠之間。
許多生植之類。
隱然含蓄之量。
而人莫之測也。
到此境界
尤可奇也。
諸君分占東西房。
困睡一塲後。
乃喫了夕飯
堂之制頗宏濶
樑之長幾至二十三四尺矣。
左右夾房外。
作廳三大間。
上以板覆之而下釘。
旁亦以板子之而無泥壁。
問其改刱之由。
則有一老媼爲化主
一月而成之云。
老媼幺麽之力。
能使人感之。
作一鉅役於咄嗟之間。
人心之易惑難解
可歎矣。
○五日丙午晴。
早起趣食將發。
堂主老媼告曰有本官留鄕所。
推捉文字馬川里色掌所傳也。
誠可悶迫云。
余等共致書于鄕所。
使緩其令。
堂後有泉。
出自巖穴
築石而貯之。
淸洌
迤南而行一理許。
出南岡之上。
下有西天香積寺
可觀也。
堂則新設。
而寺則舊制也。
汝昇諸君卽下。
遊于西
天香積。
余與德顒辭以曾所遊歷
直至中峰
其高峻。
無有差別
至此望見上峯突兀層霄
高下絶等
可見遠視不如近視之詳。
而非親履之
不可妄論其高下也。
又行數里。
穿石窟復出
令人心神怳然
行至絶頂
此乃天王峯也。
各攀危磴
俯視人寰
飄然遺世出塵之想。
快然閬風玄圃之思焉。
天王之稱。
以爲神像所居而云也。
余則竊以爲玆山發於白頭山
流而爲磨天,磨雲,鐵嶺等關。
關東五嶺八嶺。
南爲竹嶺鳥嶺。
逶迤而爲湖嶺之界。
南至方丈而窮焉。
以其頭流者以此
而尤極穹隆䧺偉
俯臨諸山。
天子臨御宇內之像。
其稱以天王者。
無乃以此耶。
峰上板屋
亦非舊制也。
前者只有一間架。
上覆板子
以石壓之。
使免風雨飄落之患。
今則頗宏其制。
屋三間
以釘下板。
板壁之外。
累石圍之。
極其堅緻
其內可坐數十人
經亂之後
人民死亡
不存一。
閭落蕭條
無復舊時風烟
方外異類
昔日尤爲盛。
以其僧刹而言。
金臺無住頭流之外。
靈源兜卛上流大乘則古所無也。
以其神舍而言之。
白母帝釋
天王諸堂。
皆務侈前作
龍王西天新所設也。
逃役之輩。
祈福之氓。
日以雲集
粒米狼戾峯壑之間。
國家不能禁。
誠可歎也。
命從僧使炊夕飯
則鼎匿而無有
使尋泉源則桶落於絶壁
盖一巫姥欲困人
匿而落之。
使不得飢而食渴而飮也。
窮詰其由則上峯晉州咸陽之間。
以地而言之則峯之中爲界。
以堂而言之則堂之中爲界。
故作堂而板之者
咸之花郞也。
下釘而固之者
晉之婆也。
晉爲兵營而咸爲屬郡
郞與婆爭利相閧。
峰頭神室
一爭闘之所。
而婆爲晉物。
瞞告郞以他事。
旣使之捕囚于咸獄。
又匿其鼎而絶其水。
以困遊人騷客食飮
婆之罪於是至矣。
相爲一道主師
反信眇媼瞞訴。
聽淫辭而助之攻者何也。
余憐其無罪而就重究也。
折簡兵相。
以解咸獄之囚。
堂有神像
以石爲之。
儼然北壁下。
以物蔽之打坐
從者曰日將落矣
盍往觀諸。
共出坐西臺上而俟餞。
黑雲一隊
橫亘西隅
奇峰恠壑千萬狀。
又有紫雲一帶橫亘黑雲之外。
狀態無窮
變化區測。
俄而日匿崦嵫
寰宇沈冥
星月掩暎
風力又䧺。
然如混沌之中矣。
八處堂中
各占寢席。
擁衾相對
作兩行坐
燈燒香。
行酒一二巡。
復奏皷吹
令從僧行迭起隊舞
或作和尙體。
其中安國僧處巖,雲逸最善舞態。
一坐極笑焉。
笛手淪乞能奏戒面調,後庭花靈山會相,步虗詞等各樸調。
○六日丁未晴。
晨起整衣冠。
秋露一二盃。
從者又告曰震方已啓矣。
余與諸君
各占東邊石上
以竢賓焉。
黑雲紫雲
桓亘東隅者。
復如前夕日入之狀焉。
日輪轉上。
雲氣漸散。
一天之下。
輝暎光明
人君出御
燈燭煌煌
宮闕森嚴
五雲玲瓏
千官擁衛
百隷執物。
令人起敬不敢慢也。
水則如蟾津豆串。
南之大洋
以山則鷄立嶺以南東之八公
西之無等
皆在眼底
佔畢齋之錄。
詳盡矣。
今不復贅焉。
峯之東南
長谷百里許。
有洞曰德山。
有水曰德川
南冥曺先生卜築也。
墓與祠皆在于此。
祠之額曰德川
 今上所賜也。
方在千仞峰頭
想像先生肥遯氣象
千仞峯頭
又望千仞峯也。
今日向上流菴。
累累促飯
漸至日晩
從者曰桶子推去。
水無宿儲
巖隙所落。
點點成涓。
炊之自不
及時也。
余自省事以來
行乎世路
無往不困。
而率乃見困於一眇媼。
實意慮之所不到也。
李君允迪復取君子路告歸
等由甑峯而下
至馬巖。
童孫得就水而飮。
一官多採當歸
取三四本以來進之。
當歸我素所好者。
戒使勿遺。
噫歸而不能歸。
只好草之當歸
可謂好之得其實乎。
少年至行廊窟。
各進水飯
回望天王峰。
已不風馬牛不及矣。
一轉足之間。
至於此。
所謂從惡如崩者也。
可不懼哉。
峯上至此
無他樹木
只見赤木楓樹
間以馬檟木。
諸君或取馬檟。
或採稚之生於石隙年多矮曲而不能長者
德顒惠甫尤能多採
終始不舍
兩箇木。
同是高峰窮谷自由之物。
一以俗方而見伐。
一以矮曲而見採
得失無異木鴈矣。
然則見採似得矣。
而採之者不能擇地培養之。
則又焉知其得之者。
反爲失之。
不猶愈於自生自死於高山窮谷之中。
不見遇於人。
任其自然者乎。
其得未可知也。
植物不能自爲得失
而其權在於人。
諸君勖之哉。
至頭流上流兩庵之路。
頭流昔余所遊息
而上流則未也。
余請諸君強取上流之路。
上流妙雲新創
而於上峯路未出者也。
僅尋樹陰一條潦路。
或由岡脊
臨壑谷。
魚貫而下
至一懸崖
無所攀。
下可數丈。
諸君與從僧皆蟻附而下
則不得着足。
周章之際。
遠聞伐木聲。
巖僧已慮其如此。
設機械而令我下來也。
旣至一行俱困。
寺僧茶果
皆山味也。
食罷妙雲請曰少西有庵稍精灑。
種菊盈庭
黃白多開。
可往宿焉。
余與德顒,汝昇,惠甫。
耐困而起。
秉火而行。
諸君皆從之。
庵與菊果如雲所言。
火來照而觀之。
旣又取一二莖揷甁而置之床。
花影婆娑焉。
諸君辭去上流
四人就寢
君子至此
一陟一下
幾數息程也。
人皆謂余不能達。
而得免中廢顚躓者有二焉。
余在桃川
已有頭流之計。
欲試步陟之勞。
以杖屐往來山南水北者。
不輟焉。
此乃豫習其勞也。
少時讀書
古人有曰遊山有術
徐行則不困。
審足則不跲。
余常置之心下矣。
今而以豫習之力。
古書之方。
所以免廢躓之患也。
可見習之一字
論語開卷第一說。
古人垂戒之意。
無往而不
在也。
抑又有待焉。
天下之事。
立志爲先。
志若旣至
氣當次之
余甞遇上無住僧。
贈之以詩曰雨後晴嵐翠似蒸。
林間忽見上方僧。
從容話及頭流約。
身在雲山第一層。
然則非但勞之豫習。
第一峰之志。
定之雅矣。
○七日戊申晴。
將盥僧請湯水而沃盥
余辭之。
乃就水槽水。
掬淸注而頮之。
菴西有臺頗可觀
臺上三四株。
其大僅一掬
其長已三四丈矣。
旣以無曲之根。
得養之而無害
其爲他日有用之材可知矣。
還至菴。
請惠甫書名北壁
八員矣。
汝昇取僧家一書而觀之。
三必死之說。
有實必死也。
螺有孕必死也。
有疾必死也云。
與其弟訥惠稍解文字。
又能誦佛書
爲諸斯文最。
但盡賣其家傳田宅
兄弟爲僧。
以絶其姓而莫之恤。
可謂惑之甚者也。
至上流喫朝飯
從僧慮我困不能步。
藍輿二。
一則爲汝昇也。
或乘或步。
至一處休焉。
見林密蔓附樹上
垂實頗盛。
中有一童一。
緣木猿猱狀。
應搖而落者。
得霜方甜。
人皆屬厭而罷。
踰草嶺。
此乃咸陽山陰兩路之所田分也。
沿路多見五味子
令從者或取
其蔓。
或取其實
先至溪石可坐處。
又命取山葡萄
以俟諸君
溪澗巖石
可濯可沿者。
非一二矣。
下至方谷上溪
奴輩馬來待矣。
臨溪而坐。
各罷鎭心
舍輿乘馬
方谷村。
村舍皆負爲家。
繚以柿木
鷄鳴犬吠
一別境也。
越瀶川到愼君光先之亭。
飮以酒三四巡。
就宿崔生溪堂
具以夕飯
洞友亦多以酒肴來會
二更而罷。
堂臨小溪。
因溪爲池。
蒔以竹松盈階焉。
人或謂崔生爲俗而自謂非俗。
今年秋霖潦不絶。
一日開霽
人皆謂我輩必免草露沾濡之困。
我輩亦自料之矣。
入山之後
無日不晴。
快睹日之出入
盡眼所及
可謂此生晩計之一幸也。
相與擧酒而賀之
且我國之山。
妙香九月金剛智異。
四方之鎭。
而智異乃頭流也。
金剛邊山頭流。
爲古所謂三神山
而頭流乃方丈也。
杜詩有方三韓外之句。
以謂未信。
及見註則方丈帶方國之南。
帶方卽今南原府也。
國家祀智異在南原之境。
合此而觀之。
工部之詩。
信不虗矣。
古人博物之該。
亦可見矣。
玆山之南。
神興雙溪靑鶴洞之勝。
盖甞往
來于懷而不置者也。
一欲搜奇訪眞
手摩雙溪石門四大字。
足濯八詠樓下之淸波
儒仙千古之上。
鶴背千仞之壁。
以償吾平生宿債
而惜乎俗累塵韁。
未免纏身
加以老將至矣。
豈能保其必遂願他年也。
相與賀之後。
不能無發歎也。
○八日己酉
崔座(缺)應會氏邀以朝飯
崔君少與相好者也。
風腫艱於行步
而爲余輩往會于嚴瀨臺上
臺下長川
乃頭流水也。
到此作澄潭數里許。
魚可數而舟可行也。
試取棗子而投之。
遊魚多聚焉。
麟游泳於波上者亦多。
野酌方設。
歌皷方張
江雨微灑。
村烟乍起
一勝槩。
此行之一晴一雨
可見天與山靈餉我以多少好箇事也。
諸君之在南者。
皆自此而弦矢
從而東者。
德顒與汝昇。
而顒則後於鄭上舍汝啓之家。
昇則大樹溪邊
馬首相別。
溪乃㵢之下流也。
又期以十六日會話于滌暑亭。
以申同遊之好。
亭在蘫之上流
人有索山中詩者。
余答之曰新自頭流頂上歸。
䧺峯絶壑依依
傍人莫道佳句
佳句難輸千萬奇云。
是年是月之日。
書于桃川之感廬。
○(十六日滌暑之
會。
余因風感未赴。
諸友齎恨
德顒及諸友
因以書相訊。)
從仕日記(先生從仕
庚子始而日記遺失
只餘自戊申末至辛亥。)
公元1608年
戊申十一月二十三日丙午
有政
文學之命。
○二十五日戊申
謝文學之命。
入直侍講院。
○與司書韓(名缺)問安于邸下。
○二十六日己酉
與兼輔德睦長欽,弼善朴思齊,兼說書活。
問安于邸下。
○十二月初一日甲寅
說書吳煥書筵
講史初卷
燕姬姓止得臣事之。
○二日乙卯
說書吳煥書筵
講自隗曰古之人君豈不信哉。
○三日丙辰
說書吳煥書筵
自昭王卒止燕之恥雪矣。
○四日丁巳
替直而出。
○六日己未
說書吳煥書筵
講自吳起憤然止滅燕爲郡。
○七日庚申
說書吳煥書筵
講自司馬公止邑之秦。
○八日辛酉
說書吳煥書筵
講自閱二世止能之乎。
○九日壬戌
與兼說書姜翼文入書筵
講自百里奚諸侯會盟
○十三日丙寅
司書(姓名缺)入書筵
講自惠文王止絶脉死。
○十四日丁卯
說書吳煥書筵
講自弟昭襄王止不
亡得乎。
受持平之命。
○十五日戊辰
肅拜後。
因與執義行相會禮。
○十六日己巳
與掌令李綏祿行相會禮。
○十九日壬申
掌令李綏祿以論吏曹佐郞任兗避嫌退待。
詣闕避嫌進啓。
(啓辭在集中)○二十二日甲戌
開門命牌。
就職後仍入重試。
○李綏祿再避入啓。
避嫌進啓。
(啓辭在集中)○二十三日丙子
玉堂處置見遞。
○二十八日辛巳
受成均館直講製敎之命。
○三十日癸未
謝直講之命。
公元1609年
己酉正月八日辛卯
奉敎慶州鄕校東西營建祝文
(文在集中)興海鄕校位板移安祭文
(文在集中)楊根鄕校位版改造祭文
(文在集中)○十一日甲午
有政
世子侍講院兼司書之命。
○十二日乙未
謝兼司書之命。
○十五日戊戌
大司成寅吉,典籤尹讓,典籍車天輅
焚香大成殿
○十六日己亥
以兼司書入直侍講院。
○十七日庚子
與兼弼善李廷馦入侍
講史二卷中丞相趙高族殺趙高
○聞副護軍郭再祐上䟽
 其䟽略曰。
伏以臣累被召命。
匍匐趍命。
是固
臣子分義
欲達愚悃
今又開喙。
罪宜萬死
只俟天誅
臣愚以爲逆珒之誅不誅
其所係至大至重。
是乃義法恩情勝負之判。
 宗廟社稷安危之機。
一國生靈休戚之端。
君子少人消長之源。
王子貴戚戒恣之根。
國家隆替存亡成敗大機關也。
臣愚以爲殿下不誅逆珒。
則何敢冒爵貪錄(一作祿)於棄義法之朝。
載見胥及溺之患也。
謀逆天下之大罪也。
討賊天下大刑也。
大刑而加大罪。
可以私恩其間哉。
全恩之意。
發於聖衷
未免以恩掩義。
况以臣子之口而先倡之乎。
臣子而倡是說者。
討賊三心者也。
使臣子無討賊之心。
則是卛人國爲夷戎。
棄人類爲禽獸
孰有殫於簒弑之爲乎。
爲君父於其臣子之上者。
得不危且殆哉。
臣深痛其說。
力欲排之。
而又短辭拙。
無以達意於前疏。
故今更爲 殿下陳之。
十八日辛丑
與李廷馦入侍
講自楚懷王止常爲說客
○十九日壬寅
輔德金藎國入侍
講自張良沛公西止仁義之理也。
○二十日癸
卯。
輔德金藎國入侍
講自漢太祖日益畏之。
○二十一日甲辰
輔德金藎國入侍
講自陳涉起止宜哉
○二十二日乙巳
文學之命。
○二十五日戊申
謝文學之命。
入直
○二十六日己酉
說書姜翼入侍
講自漢王怒止不亦宜乎
延接都監雜物所郞廳差下。
與刑曹正郞存敬,工曹正郞尹衡彦爲同官
○被抄于製述官。
○二十七日庚戌
延接都監雜物所郞廳進參
○因延接都監進啓。
(啓辭漏集中)○二十八日辛亥
以本院啓辭。
延接都監郞廳。
○二十九日壬子
延接都監復啓。
都監郞廳。
世子望哭于 闕內西庭
侍衛入哭。
出易復入哭。
○二月初一日癸丑
入直春坊
監察文緯順甫謝官歸居田里
贈之以詩。
(詩在集中)○二日甲寅
監察文緯開寧縣監尹景男。
辭朝後來作別
○三日乙卯
司書吳煥入侍
講史畧自漢元年至無計事者。
○四日丙辰
司書吳煥入侍
講史略自王曰吾亦欲東止典護軍
是夕替出。
○十二日甲子
入直春坊
○承王世子命。
問安于 大妃殿。
○十
四日丙寅
說書天樞入侍書筵
講史略自楚圍漢王於滎陽止烹食其而走。
○十六日戊辰
受司憲府持平之命。
○十八日庚午
持平之命。
因與執義尹𪰙,掌令李忠養,尹銑,持平任章相會齊坐。
○三月初一日壬午
大祝實差病未能進。
下吏告于吏曹
以預差持平任章陞實。
初二日癸未
以病初度呈辭
○十日辛卯
身病出仕
齊坐于本府
大司憲趙挺行相會禮。
○十四日乙未
署經齊坐。
尹承儉來傳城主書及兒書。
○十八日己亥
有政
常坐于本府
○與大司憲趙挺,執義尹讓,掌令李忠養,尹銑任章等上箚。
備邊都城
列城據險國守之策。
又及紀綱賞罰用賢納諫事。
(箚辭漏集中)○二十二日癸卯
侍臣入參。
○二十三日甲辰
署經。
齊坐本府
○二十四日乙巳
具禮鄕校位板奉安祭文製進。
(文在集中)○二十六日丁未
城上所命牌承奉承傳。
弘文館本舘薦五點
○四月初一日壬子
有政
陪祭
初二日癸丑
啓請冬至使臣等。
(啓辭在集中)○初三日甲寅
爲齊坐于本府
郡吏得雨付書以歸。
初四
乙卯
與新大司洪履祥行相會禮。
初八日己未
永慕殿夏享親祭時執尊。
先詣香所。
酉時上至永慕殿。
郡吏李仁山來傳子書
○以經筵扈駕
○十三日甲子
平川之喪。
○十五日丙寅
參陪祭。
○十九日庚午
有政
受▣(一作侍)講院文學之命。
○二十三日甲戌
以兼文學入侍講院番。
○與說書天樞入侍書筵
講自胡民汲黯多欲之論。
講罷陳說旨意
移時乃罷。
遞番而出。
○二十八日己卯
隨駕後。
因入春坊番。
○二十九日庚辰
與兼說書入侍書筵
講自淮南王安無尊賢之實也。
○五月初一日辛巳
入講自上招選天下材智士止少病而已
上賜退膳。
○二日壬午
與兼司書朴曾賢入侍書筵
講自漢興止亡秦之禍歟。
初三日癸未
官僚王世子行望哭禮。
卽行問安
○五日乙酉
東宮賜送扇子二柄
○七日丁亥
大殿賜送白扇一柄油扇二柄
○十七日丁酉
再度呈辭本職兼帶文學
幷以本差事
○十八日戊戌
三度呈辭
○刑曹佐郞鄭敏興來見。
鄭介淸之侄鄭大淸之子也。
介淸號困齋
刻意
行。
世名儒。
己丑逆變
羣奸所陷。
受刑一次
慶源定配而死。
至今稱寃
與李潑,李洁。
方請伸寃
○十九日己亥
四度呈辭
只遞本職
○二十七日丁未
替尹執義入直春坊
○二十八日戊申
下番說書入侍
講自太子年旣稍長止圖上方略
○復受持平之命。
○二十九日己酉
持平之命。
○六月初二日辛亥
東宮問安大殿郊外
入直
從官隨參。
(詔使劉用
大殿出迎郊外
)○初三日壬子
製進國內山川祈雨祭文
(文在集中)城隍祈雨祭文
(文在集中)○與司書吳煥入侍
五鳳元年止豈虗也哉
初五日甲寅
司書吳煥入侍
講史畧自以黃覇至治鄕時
○製進 宗廟祈雨祭文三首
(文在集)○六日乙卯
與兼說書入侍
講史略自耿壽昌止不知其不可也。
○製進私(一作崧)岳祈雨祭文
(文在集中)○三十日己卯
上賜銀盞一留講院
淸遠香十二封。
分于實兼各員。
○七月初一日庚辰
蘇文學光震入直春坊
初二日辛巳
說書天樞入侍書筵
鴻嘉四年止票(一作驃)騎將軍
初三日壬午
與兼說書姜翼入侍書筵
講自槐里
止不疑。
初五日甲申
司書吳煥入侍
講自朱雲上書止爲大司馬
○以病出直。
○十二日辛卯
受司果之祿。
○二十一日庚子
受司憲府持平春秋記注官之命。
○二十三日壬寅
大司憲趙挺,掌令尹銑。
相會本府
○八月十三日辛酉
持平呈辭後。
身病出仕
○九月十九日丁酉
發引旅櫬
乘舟于麻浦。
泊宿楮島上
○二十日戊戌
明發船。
朝食後至廣津
廣州官人支應及曳船軍待候矣。
至斗尾潭留泊。
發船以後東風不止
沂(一作泝)流撑舟。
又遇逆風
事之不順
類如是矣。
石奴以馬追到廣津
金察訪嫂氏付以書及燒酒
○二十一日。
明發船。
月溪下楊根。
探候人來現。
宿于楊根下汀。
○二十二日庚子
婆娑城下
州官人以曳船軍交替
泊宿二十灘。
○二十三日辛丑
至呂州官前。
盧主簿宗氏出見
以其主倅之侄而來也。
主倅李瑩令公以院啓罷職矣。
雲巖原州興原倉人探候矣。
申時倉口
具夕支應
稍進巖下泊宿。
忠州探候人來現。
○二十四日壬寅
午後至可興倉口
而過。
泊于木溪。
不得前進
○二十五日癸卯
朝發遇忠牧。
金川
主倅以長杠及擔持刷馬來待矣。
舍舟登陸
宿于達川。
○二十六日甲辰
早發中火水回村。
山官人以擔持器具牛及軍人支供來待。
宿于安保驛館
槐山爲縣延豐地也。
太守斯文塗也。
護送甚厚。
○二十七日乙巳
前路馬嶺極險且長。
軍人自爲擔持。
而謝駕牛。
艱免顚踣
文慶
主倅抑君李龍(柳君季龍)出待。
具祭物入奠。
○二十八日丙午
駕輿以牛至咸昌。
主倅爲故舊也。
具饌以奠。
○二十九日丁未
尙州留止武學堂。
新都事裵君大維友也。
歷訪學堂
主牧姜令公絪來見。
○三十日戊申
共城
所當遞牛而未得遞。
艱踰倭踰嶺。
若無金山官出迎于峴境。
未免露宿于長谷中矣。
中火急發金泉驛。
主倅黃謹中冒夜來見。
待之極至
路中遇雨。
犯夜至舘。
○十月初一日己酉
暮到知禮。
依例迎于境上。
○二日庚戌
嶺夜到居昌縣
主倅金公繼元
於吾爲査兄也。
致奠于是奇。
又奠于縣館。
○三日辛亥
山所
路過眞木亭。
安陰境也。
主倅梁譔以奠物出
迎。
開寧縣監尹景男友也。
來會
○二十五日癸酉
葬亡妻全州李氏
 世宗大王六代雲城令玹之女也。
年二十五以疾卒于京邸
己酉八月二十一日己巳也。
九月十九日發引
乘舟忠州登陸路。
十月初三日
峴墓下殯焉。
監司姜公籤給安陰咸陽山陰三嘉四邑造墓軍及軍粮米六石。
都事公大維亦助焉。
塋域先考妣墓下乙坐辛向之地。
又移前亡妻蘭浦鄭氏。
葬得卯坐酉向之地。
同日葬焉。
前後室人
皆有令德
鄭氏則壬申年歸于家。
三十三年甲辰正月四日卒焉。
李氏乙巳年歸于家。
第五年己酉八月二十一日己巳卒焉。
兩葬皆以分金卜之。
以前獨山爲案。
○二十九日丁丑
先考忌于本家
○十一月初六日癸未
行祭于考妣墓。
浦砌藏誌石
又藏誌于鄭氏墓。
○十一日戊子
城主來見。
我以兼文學請遞。
呈所志于本郡
○十三日庚寅
與鄭德顒河子順,姜渭瑞。
同宿于牛坪書堂
翌日冒月而歸。
○二十七日甲辰
得見京主人所傳京家書
知兒無恙
本月初一日所發也。
○十二月初六日癸丑
發行宿于安陰縣齋。
主倅梁譔出待。
因作二更打話
○七日甲寅
早發。
外祖墳于穿嶺。
因拜外祖母墳于馬項山
退至趙萬戶悅之家。
外祖考妣神主前。
○九日丙辰
投宿居昌縣齋
○十日丁巳
宿于鄭君龍家
曉發由勸賓路暮至松川
先生
陪宿于孚飮亭。
○十二日己未
午後歸。
月行十餘里。
投于加祚縣舍。
大一而來與共宿。
○十三日庚申
歷見全八顧景弼
朝飯後會監察順甫于其家。
黃昏投宿昌縣舍。
○十四日辛酉
汝見,鄭克順來與相見
午後作別
桃川
○十六日癸酉
憲府書吏趙賢所由所乙同等
賫乘馹上來有旨來。
卽日冠帶肅拜
明日告于考妣位。
公元1610年
庚戌正月初一日戊寅
墓祭
○四日辛巳
亡室鄭氏忌祭。
○七日甲申登程
宿于居昌縣舍。
尹汝述,鄭克同宿
○八日乙酉
行至牛馬峴頭中火
冒夜三十里。
投宿知禮。
縣倅沈廷和云
○九日丙戌
宿至陵館(金陵館)。
主倅黃謹中相話。
○十日丁亥
黃澗
○十一日戊子
至永同縣
主倅李厚根。
病不出矣。
○十二日己丑
至沃川郡。
主倅李廷益以赴北犒軍稷山都會云。
同婿南爀共宿。
○十三日庚寅
至文義縣
主倅權澍亦以犒軍稷山矣。
不平
○十四日辛卯
朝雨
病強冐至淸州
致疾大發
達夜咳嗽
○十五日壬辰
不能發。
調理
醫人李廉男劑華盖散二貼連服之。
竟日苦痛
○十六日癸巳仍留。
牧使宋公馹遺以紙墨
○十七日甲午
宿于鎭川
○十八日乙未
宿于竹山
○十九日丙申
宿于陽智。
縣監李廷復昔年 宗廟都監同僚也。
○二十日丁酉
龍仁縣令尹是勇善治人也。
自鎭川至竹山
雪深三尺矣。
北風雨雪
在途十六日
始到京城
○二十一日戊戌
宿于良才
○二十二日己亥
良才入京謝恩
避嫌進啓。
(啓辭在集中)○二十三日庚子
大司憲鄭賜湖執義金光燁,掌令李忠養,李惺,持平任碩齡。
行相會禮。
○二月初五日辛亥
城上所詣 闕進啓。
(啓辭在集中)○初三日己酉
請停 慈殿拜 陵事入啓。
(啓辭在集中)○初四日庚戌
請停 慈殿拜 陵事再啓。
(啓辭在集中)○初八日
寅。
請停 慈殿拜 陵事三啓
(啓辭在集中)十日丙辰
與新執義柳慶宗
相會禮。
因以城上所詣 闕。
請停營建事合啓。
(啓辭在集中)○十二日戊午
與掌令李忠養等。
避嫌進啓。
(啓辭在集中)○十三日己未
以命牌詣 闕。
因赴本府
相會禮齊坐。
○二十三日己巳
大司憲宋淳,掌令李惺,持平崔晛
相會禮齊坐。
因論罷王果縣監成汝橃。
又論忠淸水使李璲,訓正朴惟仁
○三月三日己卯齊坐。
大司憲兩掌令兩持平。
秘史
考實錄玩揭事。
又論淸道郡守李浚衰敗請遞。
禮賓主簿金容請罷事。
○四日庚辰
避嫌進啓。
(啓辭在集中)○八日甲申
大司憲宋淳,掌令李忠養,正言大德
署經齊坐。
請勿私廟追崇事入啓。
啓辭在集▣(一作中) ○請勿女樂事入啓。
(啓辭在集中)○十三日己丑
大司憲宋諄,執義李好信,掌令李忠養,持平李溟
爲齊坐。
○十五日辛卯
大司憲以下齊坐。
正言金聲發署經也。
因申前秘密追崇事及日本人開市事入啓。
(啓辭在集中)○二十日丙申
大司憲執義持平掌令柳潚
行相會禮齊坐。
○二十三日己亥
城上所申
女樂事入啓。
(啓辭在集中)○二十五日辛丑
本府處置
遞掌令李稶。
○以城上所詣 闕。
請遞司諫鄭思億。
○二十九日。
呈辭單子
閏三月初一日丙午
呈辭單子
○六日。
侍講文學之命。
○十一日丙辰
謝文學之命。
○十二日丁巳
與兼說書李聖入侍書筵
講史略唐紀自英公李景業止吾不得窺其除也。
未時又與說書李聖入侍
講孝經自沼國者(治國者)止有以事其父母矣至不敢鰥寡及得百姓歡心
極陳親親仁民愛物
以及祝網及魚不滿尺市不得鬻。
斧斤以時入山林及漱避螻蟻
諫折柳枝等語。
及陳諸侯之孝。
又奏先王三年已過。
禫祭又迫。
邸下不可陪祭
以貽後日之憾云。
○十三日戊午
說書李聖入侍晝講
講史略自武承嗣三思大足長安
極陳從諫立志等說。
○十四日己未
說書尹知敬入侍晝講
講自愚按張柬之止有先見之知矣。
○遞出院直。
○十九日甲子
講經試官承命牌。
詣 闕受點後。
遂詣試所。
上試卽判尹吳億齡
亮,鄭經世其次也。
余與尹讓,黃致誠,尹安國其次也。
○二
十三日戊辰畢講。
未時復看講經入格二十二人
○二十四日己巳
以冊校正一會侍講院。
○二十七日壬申
世子會講。
師領議政李德馨
傅左議政李恒福
二師左贊鄭昌衍。
賓客兵曹判書朴弘耉。
副賓客鄭協
輔德尹讓。
兼(缺)李廷馦,尹孝先,李好信。
弼善宋英耉
兼閔德男,李惺,金尙憲
文學朴汝樑
李埈,蘇光震,任章
說書尹知敬。
李景稷。
司書雨,李聖求等入侍
大學物格修身爲本。
○二十八日癸酉
以 孝敬殿親祭時執事
受誓戒于掌樂院。
○四月初二日丁丑
東宮官
王世子行 孝敬殿改題主望哭禮。
○入淸齊于 闕門外依幕。
輔德李廷馦同留。
四日先詣 香所。
申時祇迎大駕
五日三更一點起寢
題主後。
百官退而執事又易祭服
請外入行事。
祭畢日已高矣
侍臣導駕還宮。
○八日癸未
入直侍講院。
東宮所進三殿表裏看品。
○十日乙酉
世子下書文學朴汝樑
明日大殿問安進去
翌日開門辭去
詣 宗廟上方入 廟廷
行神禮矣
祭罷上出齋室
卽請承傳色
問安入啓。
復命小德堂。
世子陳賀于 仁政殿。
已發駕御小德堂故也。
上自 宗廟移駕于 昌德宮。
 仁政殿路傍。
老人儒生等獻軸。
敦化門外
世子秖迎。
午時世子進賀大赦
百官加資。
上又行飮福禮
執事與焉。
罷宴還宮。
俄擊人定鍾。
入直春坊
說書尹知敬同番。
○十六日辛卯
復受司憲府持平製敎之命。
○十七日壬辰
持平製敎之命。
○十八日癸巳
與掌令朴思齊穡早食後。
相會禮署經。
○十九日甲午
開門
與同僚爲相會禮。
因詣 闕參 大妃上尊號。
上親行。
世子百官陳賀
頒敎中外
百官加資。
○二十日乙未
與朴令尹執義持平爲常坐。
論肅川府使李貴老人等入 闕問安事。
城上所詣 闕入啓。
○二十三日戊戌
大司憲金玏相會禮。
齊坐後詣 闕。
誕日初度習儀
因伸前啓。
○二十四日己亥
己丑年李潑等伸寃事入啓。
(啓辭在集中)○二十八日癸卯
啓論許筠拿鞠事。
(啓辭在集中)○二十九日甲辰
城上所詣 闕。
正言吳煥
合啓李潑等伸寃事。
(啓辭在集中)○五月
初一日乙巳
啓請五賢從祀
(啓辭在集中)○初六日庚戌城上所與正言吳煥合啓李潑等伸寃事。
(啓辭在集中)○八日壬子
本府坐。
有故不詣。
○十二日丙辰
以病初度呈辭
○十六日庚申
再度呈辭
○二十三日丁卯
三度呈辭
受成均館直講之命。
○六月初一日甲戌
謝直講之命。
初五日戊寅
以奉慈殿追崇題主冊寶祝史
先詣于香所上
未正出宮。
仍詣奉慈殿。
○七日庚辰
受持平之命。
○九日壬午
持平之命。
與姜籤,掌令李冲持平重三
相會禮齊坐。
處置掌令李忠養遞差。
執義尹讓出仕
○與大司憲姜籤,掌令李冲李忠養,持平重三
啓請還收祔廟之命。
(啓辭在集中)○十日癸未
大司憲姜籤。
以稽謝被斥。
避嫌進啓。
(啓辭在集中)○十一日甲申
大司憲姜籤,執義尹讓,掌令李冲持平重三就職而出。
行相會禮。
○十四日丁亥
持平
○十五日戊子
送別景賢咸鏡道都事
○二十日癸巳
實錄春秋舘。
○七月初一日甲辰
春秋記注官之命。
仍詣 宣宗實錄坐起
同知館事李必榮,記事
趙希逸三人與焉。
○二日乙巳
書封世子方物箋。
送于大提學
(箋文在集中)○八日辛亥
改受實錄春秋記事官。
○十日癸丑
記事之命。
○十一日甲寅
自實錄廳冒雨而歸。
○八月初二日甲戌
掃墳所志于兵曹
○故王子師權宇左承旨,鄭雲龍右承旨賜祭文製進。
(文在集中)○發南歸之行。
宿于良才
取龍仁,好,稷山天安木川淸州文義,沃川,順陽,𦸐川,省草,感陰之路。
至十二日到家
○十三日乙酉
省墳桃川
○二十一日癸巳
行亡妻全州李氏初期祭。
○九月初一日癸卯
與鄭德顒會于漁隱槐亭
爲遊頭流之行也。
木洞
李秀氏以酒飮之。
宿于朴僉知氏家。
○三日乙巳
龍遊潭。
宿君子寺。
○四日丙午
宿帝釋堂。
○五日丁未
登第一峰日入
○六日戊申
日出
由馬巖宿于上流庵。
○七日己酉
歷訪池谷崔涵氏溪堂
○八日庚戌
桃川
○十一日癸丑
田留。
翌日乙卯還省谷。
以卜曺家女也。
○十五日丁巳
洞里有會。
以慰余也。
○十六日戊午
與汝昇諸友
會酌于滌暑亭。
名以同遊會。
○十八日庚
申。
洞里會于道巖。
余先至巖下
使之芟去薈蔚
因石爲臺。
自爲潭。
極可蕭灑
諸友自今喚做爲道巖。
此溪出於道谷故也。
又謂之桃川
以其峴而名之也。
○卄日壬戌
發向江陽
路過朴汝昇。
以其二十二日京城也。
又過安陰。
以其太守赴別擧也。
致日暮。
宿鄭思悔之家。
○二十一日癸亥
凌晨而發。
抵居昌。
與縣監相見
朝飰后往向加祚。
宿全僉知八顧書堂
子順,鄭德顒,盧景紹,姜渭瑞。
與之有約。
不待于居昌。
不待于加祚。
此友皆緣有故而然歟。
薪悵。
○二十二日甲子薄暮
松川先生
先生前十日間下階失足
左腕重傷
受針久調
今則浮氣已似平矣。
退宿于孚飮亭。
○二十三日乙丑
辭退朝飯后。
鄭克順,尹汝述來自居昌留之入拜。
余則先發
紅流洞。
二友至。
二友旣至
靈縣監許喬又至。
盖以見郭監司再祐也。
郭公承召赴京。
除都㹅府副㹅管。
俄拜漢城府左尹
表裏廐馬矣。
八月間。
通使廷老,遠接使朴弘耉。
三上不報
辭職長歸
忠州
宣傳官追及之。
又至伽倻山海印寺
注書又追來。
注書曰古者楚國將亡。
屈原沈汨𤄷而死。
之國勢將亡。
臣亦入伽倻山而枯死云云
郭公前此上䟽
攻破逆珒全恩之說。
今之出也。
全恩之人滿朝路
以是心譏而面慢之。
所恃主上
令則不見信於主上
其去也可不俟終日矣。
自是以後
休粮絶食
無意世事矣。
其䟽曰山欝高而水益深矣。
其詩曰秋山何處
爲樂伽倻獨有骨。
可見此公之心事矣。
余與諸友海印寺
郭公僧房
形如癯鶴。
似秋天。
見其行裝
長刀一柄
朝夕所食。
白朮五合靑粱五合
而下咽矣。
其言曰七晝夜不眠。
氣息如常
三十餘日。
可以就睡云矣。
余在紅流洞。
吟云云。
(詩在集中)○二十四日丙寅早朝
郭令公及其弟再祺其子活相。
會于法堂
食時下坐僧堂
食罷作別
一柱門而出。
路吟一絶
(詩在集中)由馬頂而下
至全公書堂
李守夜入林縣
○二十五日丁卯
太守爲余邀尹汝述。
自酌枕流亭。
二更桃川
○十月初二日癸酉
婢麻從卛其二女來現。
以兵使稱念故也。
○六日丁丑
行亡妻李氏禫祭
○入見新
太守
太守姓洪名純慤
淸州人
○十日辛巳
山陰
見妹氏見地倅。
見翼承于其江亭
○十三日甲申還。
○二十八日己亥
女婿金昈捷大科
○夜鷄二鳴。
昌縣監使人書來。
參三等第二云。
○三十日辛丑
行忌祭。
卽還桃川
○十一月二日癸卯
往居昌見太守
相議慶宴事。
○四日乙巳還。
○十五日丙辰
與德顒,渭瑞諸友十九人
會于百丈寺
二日作泡。
雲峯人十餘員亦來會
○二十三日甲子
女婿金昈以新恩來見。
○二十六日丁卯
諫院書吏崔應立賫 有旨而來
以去十三日政。
拜獻納也。
○十二月初四日
諫院書吏唱道發還
以病未赴召故也。
呈所志于本郡
使之轉報監司
公元1611年
辛亥正月初一日壬寅
桃川行墓祀。
○二十八日乙巳
第取其妻喪至自石城
○二月初一日辛未
定葬地于槽洞。
○五日。
吳佐郞翼承來訪
○尹通禮來訪
○十七日丁亥
女壻金正字來自居昌。
與之偕詣書院
同宿院中
○十八日己丑
女婿金正字偕到桃川
金婿歸居昌。
○二十五日乙未
憲府書吏金應以乘
馹斯速上來事賫 有旨來。
前十三日政。
 除持平之命。
○三月初六日丙午發程
○七日丁未
鄕友會于小孤酌別
止于雲峯
○八日戊申
宿于南原
府使柳夢寅出待矣。
○九日己酉
宿于任實
縣監金斗南出待矣。
○十日庚戌
宿于全州
府尹鄭光績,判官(名缺)出待矣。
○十一日辛亥
宿于礪山。
郡守尹訒受由出歸
礪民齊立馬呈文
言其郡守政淸而願留。
○十二日壬子
至恩津。
縣監鄭孝誠出待矣。
中火
石城姪女
宿于尼山
○十三日癸丑
見金和見姪女于辰頭。
宿于(缺)。
見牧使李善復。
○十四日甲寅
以雨留。
牧使張樂待之矣。
○十五日乙卯
錦江
中火于廣程。
宿于天安
郡守李惟侃出待矣。
○十六日丙辰
中火于然幕。
宿于振威
縣令夢彪出待矣。
○十七日丁巳
宿于水原
府使文希聖出待矣。
○十八日戊午
宿于果川。
縣監朴台賢出待矣。
○十九日己未
以雨留。
○二十日庚申
漢江
南大門詣 闕肅拜後。
避嫌進啓。
(啓辭在集中)○二十一日辛酉
以柳澗爲大司諫
重三爲掌令。
○與大司憲鄭賜湖
執義鄭岦,掌令崔東式,尹重三相會禮。
城上所詣 闕還。
 啓任叔英事。
○十八日。
備忘記。
策士應製之文。
自有程式
古人雖或有危言讜論
皆取所問中題目仍爲理。
公私之辨而已
近來人心極惡
唯以詬辱君上能事
無理甚矣。
予見擧人任叔英之文。
其所非所問。
而別爲題外
悖惡肆然無忌
試官又從而取之。
叔英之君者。
不亦難乎。
若有所懷
上章極言則可矣。
乃於塲屋
敢做題外之文。
醜詆無所不至
取此文。
末世浮薄之徒。
必競宿搆辱君父之文。
眩惑試官之目。
以爲决科之地矣。
弊將難救。
任叔英削科。
予以眼疾不卽省觀
今始言之。
此意言于該曹。
○自此以後
政院先 啓。
三司並起而 啓之。
請還收削科之 命。
○二十二日。
寅吉爲大司諫
廣成持平
○四月初二日辛未
請還收任叔英削科事進啓。
(啓辭在集中)答曰科擧程式
違此者。
可取
毋庸強煩。
以鄭廣成爲吏曹正郞
希發爲獻納
吳靖爲持平
(謝後避嫌遞差)○三日壬申
三省交坐。
推奴順
玉淫奸上典女子介之
▣(一作罪)是日行刑
○以韓仁及爲正言吳翊校理
○五日甲戌
與司諫院城上正言韓仁及合 啓云。
擧人任叔英削科之 命還收事
三司論之已久。
天聽愈邈。
愈音尙閟。
等之惑。
至此滋甚焉。
叔英應制之策。
雖極狂妄
不中程式
不過韋布之士。
徒知欲進所懷初見君父之日。
不自覺其言之涉於僭越也。
臨軒策士之際。
應擧之文。
必就 聖問所及而對之者
雖是䂓例
命題措語。
責以無隱
且有此外可言之問。
則別陳所懷
不避觸諱過激之言。
而亦有見擢於有司者。
古昔直言極諫之意也。
臣等雖未知叔英之文所言者何事
而此乃恃 殿下虗受之量。
欲展所蘊於 聖明之世也。
其言可用則取之。
不可用則容之可也。
考官旣已科次。
而斷自宸衷
削去其科。
非徒四方瞻聆莫不驚駭。
後世之人。
不知此間曲折
必皆曰某時某士
以庭對直言削科云爾
則其於 聖明之累。
如何哉。
臣等竊恐士氣摧沮
諂諛成風
阿諛苟容之言。
日進於 天聽
批鱗藥石之論。
日遠於千
里。
終至國非其國矣。
言之至此
誠可寒心
所係極重
輿情日欝。
請勿留難
亟收削科之 命。
 答曰言可從則如流於一啓
不可從則無益持久
叔英削科。
初出於慮後弊杜奸窺。
近日三司爭論
與予本意背。
致予惑滋甚
毋庸煩執。
鎭浮妄之習。
○以韓纘男爲持平
吳靖爲校理
○八日丁丑
正言韓仁及。
任叔英合啓。
 答曰不可從也。
毋爲煩擾
 答玉堂同 答政院 啓曰。
人各有所見
不可驅策強使雷同
况厥箚未下。
政院之啓。
無乃早乎。
其啓大槩鄭仁弘箚中李滉李彦迪詆斥未安事。
上命拿揈(一作鞫)朴尙義
○封陵都監 啓曰朴尙義 召命之下。
已涉三朔
了無形影
封 陵莫大之事。
因此遅延
始役無期
驕恣慢上之罪。
極爲痛憤
推考重治
 傳曰朴尙義拿掬(一作鞠)。
以不君命之律。
兩道監司推考
以警怠慢之習。
封陵事令現在地官
斯速議定始役。
追崇聖王后金氏陵號曰成陵
 命改修
○待朴尙義,李懿信上來定奪
尙義久不現身
故有是命。
右議政沈喜壽四度呈辭
試官取任叔
英之文。
不允批答
○九日戊寅
 答兪伯曾䟽曰用嘉忠讜
但凡所懷者。
如爾陳䟽可矣。
科塲則有題有式。
不可題外之文。
士子無窮之奬習。
爾言亦近於不知時變也。
然當體念焉。
仍傳曰兪伯曾除職。
 答李埈疏曰省䟽具見讜論
體念焉。
進言一道
凡有懷者。
抗䟽畢陳可矣。
至如科塲則旣有題問。
又有程式
題意程式
爲別說話
竊得科名
則基士子無窮弊習
爲是懼也。
○八日。
政院(都承旨金時獻,右承旨李馨郁,左承旨百齡,右副吳允謙,左副尹暄,同副金尙憲等)啓曰。
伏見右贊成鄭仁弘箚子
以先正臣李滉甞論其師故徵士曺植病痛處及故徵士成運只稱淸隱
不許中道
因此生怒。
至以誣毁等語。
加之捃摭
詆排無所不至
並及於先正李彦迪
視之有若仇敵然。
鄭仁弘推尊其所師所尊。
以顯於世。
不覺忿懥所使
言悖而出。
反爲其所師所尊之羞也。
臣等甞聞李滉曺植
未甞往來相從
而許其素節
其高處。
則殊不淺淺也。
故其書札中有吾與神交久矣。
又曰素所慕因之深。
又曰當今南州高士
獨數此一人
成運亦曰淸隱之致。
令人起敬
時人不甚其高耳。
非但李滉之意爲然
曺植亦甞有李滉書曰平生景仰
有同星斗于天。
然則曺植之於李滉
誠以傾慕至於如此
仁弘乃謂之誣毁
至以李覯叔友之毁孟子
楊䧺之論顔子比之。
不亦甚乎。
所謂老莊爲崇。
難要以中道云者
不過論其偏處痛處耳。
非指曺植不仕而言也。
自古大賢雖以夷惠近於聖。
未免隘與不恭之病。
中庸至德
非聖人莫之能也。
先儒伯夷激似老子
又云濂溪黃老
此只言其一段相近處。
亦可謂之誣毁伯夷濂溪者乎。
仁弘如以李滉與其師。
或有不相喩處。
爲此不足語云
容或有之。
乃於本情之外。
自做許多辭說
其箚中所謂見識之未透。
私意之弊惑者。
正自道也。
至於陞享之典。
一國公共之論也。
儒先踐履造詣之實。
臣等俱以末學
不敢容易論辨
而其流風遺韻
至今在人耳目
俗尙大變
士趍一定
明理衛道之功。
見稱東方朱子者。
不愧也。
上自朝廷縉紳
下至草野韋布
以爲其德可崇。
功可報。
從祀之請。
餘四十年矣。
値我 聖上
從公議。
亟行祀典
玆實曠世盛擧
斯文大幸
仁弘乃敢以一己偏私
倡言非之。
至於上凟 天聽
臣等尤不勝驚駭焉。
大槩觀其所言。
决非和心平氣之發。
有若閭閻闘訟之人。
乘怒肆忿
故擧他事之爲。
君子之爭。
不如此也。
生於其心。
害於其政。
偏詖之說。
豈非可惡之甚乎。
臣等初欲一言以辨之。
竊念 殿下聖學都明。
想能洞察明辨之。
克盡尊尙
以示好惡之正。
而封箚之入。
已經旬日
明旨之降。
尙未快覩
士林痛心
輿情懷欝。
臣等忝在近密
不敢終嘿。
敢此敢 啓。
 答曰人各有所見
不可驅策強使雷同
况厥箚未下。
政院之啓。
無乃早乎。
○十日己卯
 答韓嶠䟽曰疏辭具悉
當令廟堂議處
成渾事。
非人人所可易言者也。
○令該曹定給馬之䂓。
○兵曹啓曰 傳敎云云
本曹無見在謄錄
未有的然可據之例。
正月間 先朝宰臣從臣給馬䂓例
考出書啓事。
亦有傳敎
不得分明 達矣。
本曹之官
記得舊䂓。
二品以上給馬
雖是法典
而在平時六卿左右參贊以上給馬
其餘正從二品之官不與焉。
功臣則雖從二品
亦有特恩
至於經筵臺諫備從則不品秩高下
亦如之云。
平時尙然
當此驛路無形之日。
尤宜裁損
依右例定式似當。
法典內非因公而行者
各於本品减一匹云。
覲親掃墳凡因私受由者。
就近日給馬之式。
計减一匹事。
捧承傳施行何如
傳曰允。
舘學儒生李楘上疏曰。
伏以 殿下卽政之後
首奬五臣之賢。
以配大烹之享。
籩豆有踐。
祀事孔明
噫文不在玆乎。
賢愚善惡
咸得其心。
不曰 殿下興學右文聖主也。
一世欣抃皷舞鳶飛魚躍之天。
苟非戕賢媢疾之人。
孰敢妄言罵詈橫議其間也。
臣等竊伏鄭仁弘頃上辭職箚。
箚中所論。
專攻文元公李彦迪文純公李滉
毁訾不忌
滿紙陰慘
衆口喧傳
國言未已
臣等未見其辭。
傳得其槩。
雖不知箚中所論果何如也。
大賢受誣。
士類齊憤。
不謀同辭
響赴聲。
天理人心
不可誣也。
此臣等之所以痛心疾首
不得不一籲於聽德
聦也。
嗚呼
今日所以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不至於左袵其服侏離言者
皆是二臣之功。
而况李滉踐履篤實
集羣賢而大成
則其繼往開來之功。
實我東方朱子也。
此皆百世之所共師
 殿下所已燭也。
臣等不知何如人也。
執拗偏滯
引而自高
乃敢肆然醜詆
踐踏無嚴。
上惑 天聽
下誣人心
欲以自己之私是。
一國已定公是。
提起辭成之談。
以爲毒正之計。
不亦痛乎。
嗚呼
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
天小也。
仁弘小兩賢。
不幾坐井小天者乎。
臣等固知仁弘之言。
不足掛諸齒牙
而羞與之較曲直卞皀涅。
亦知仁弘之言。
不入於 殿下之耳。
而 殿下將明見而痛絶之矣。
然念邪說朝奏
衆怒夕騰。
人皆以爲 殿下卽出其說。
明示好惡
聚首翹足
佇待箚下。
一日二日
至於半月之久。
漠然無聞
多士之憤。
久而愈激。
國人之惑。
久而愈甚
彷徨欝抑
忘寢與食。
以曁愚夫愚婦廝養下賤
莫不咨齎。
臣等不圖 殿下崇儒重道之日。
有如邪氣孽芽也。
况於昨日伏見答政院之批。
政院旣見其箚。
則政院之啓。
亦云
晩矣。
而 殿下以爲早。
且以人各有見爲敎。
則臣等之惑。
有甚焉。
斯文之慟。
終有所釋也。
嗚呼
蘭茝蓀蕙之芳。
亦人之所共好。
海畔有逐嗅之夫。
咸池六莁之發。
衆人之所共樂。
墨翟有非之之論。
以此觀之。
仁弘之做此說。
若是之類也。
其孰肯求同於不同之中。
有若驅策者然乎。
臣等亦不待厥箚之下。
汲汲遑遑論辨若是者。
二賢之道。
孔孟程朱所傳之道也。
二賢之道不明。
孔孟程朱之道。
幾乎熄矣。
韓愈所謂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者也。
 殿下其亦念之耶。
嗚呼
邪說壞人心。
甚於洪水
慘於夷狄
故古之聖賢
以息邪說放淫辭。
救時急務惓惓焉。
則臣等之心。
如此而已
伏願 殿下亟下其箚。
揭示中外
使悖慢胡辭之說。
不得一日容隱天日之下。
扶陽抑陰。
邪放淫。
以解國人之惑。
以解多士之憤。
則 殿下與學右文之化。
終始不替。
國家幸甚
斯文幸甚
 答曰疏辭具悉
贊成林下讀書之人。
平生守道不撓
箚辭所陳。
不過辨明其師不見知之實而已
此亦君子之意也。
有何攻破
之事乎。
諸生退而自修
勿爲煩論。
○再䟽而止。
○十一日庚辰
儒生李楘等再䟽曰。
儒生只陳所懷止可矣。
連章凟擾
事甚不妥
勿爲更論。
玉堂箚子
大槩痛斥鄭仁弘箚說。
明示好惡事入啓。
 答曰鄭仁弘林下讀書之人。
厥有所見
透徹凡流
何可深攻。
自古賢人君子
亦互有評論處。
不須抑勒使之苟同也。
勿爲煩論。
十二日辛巳
獻納避嫌進啓。
(啓辭在集中)答曰勿辭。
退待勿論
 處置上年從祀啓請之時。
終始隨參。
其於兩先正
豈有他心乎。
第旣師事仁弘
師事之義。
如其論箚仁弘之時。
有難來參。
至於他時
別爲拘碍可避之嫌。
請 命出仕云。
憲府大司憲鄭賜湖執義鄭岦,掌令崔東式,尹重三等。
伏以臣等伏聞贊成鄭仁弘辭職箚。
有深毁文元公李彦迪文純公李滉之語。
不勝痛駭。
第以原箚未下。
不敢有所辨明
今者旣有政院之啓玉堂之箚。
館儒又爲封疏。
臣等忝在言地
獨何敢容嘿。
以負一國公論乎。
竊念正臣李彦迪李滉之學。
一出於格致誠正。
以求
至乎大中至正之域。
其所謂學。
程朱之學也。
程朱之學
卽周孔思孟之學。
而傳於精一執中者也。
吾邦之倡明學者凡有五臣
若夫硏覈精源。
踐履積久
繼往開來之功者。
一人而已
實吾東方朱子也。
爲學也。
近小以及遠大
精粗以兼內外
知行互進。
動息交養
其處去就相時度義。
其所論著反覆者。
粹然一出於正。
揆諸先哲
不合者寡。
可謂諸天地而不悖
質諸鬼神無疑也。
夫其道德學問
若是醇正
進退出處
若是光明
士之依歸
有若喬嶽屹然
是豈區區便見者所可窺側。
而指一事一行
以爲訾謷者乎。
崇德報功之典。
莫踰於從祀
以故東土千里含血負氣者。
不謀齊聲
連章籲呼
有年紀
而曁乎 聖躬
幸追先志
斷自睿衷。
爰擧縟禮
陞享 聖廟
親行享祀
此乃 國家之大輝光
吾道大慶幸。
士趍已正。
國論已定
斯文千一之會矣。
今者鄭仁弘乃敢以忿懥之說。
詆斥兩賢
遺餘力。
有若報復私讐者然。
之者失色
之者奮膽。
萬目咸駭。
莫曉其故。
仁弘此箚。
專出於爲其
師卞明。
不察義理
胡辭叫喚
不自覺其言之自陷於詖僻。
吁亦異矣。
臣等曾見李滉曺植之賢曰壁立千仞
植之書曰平生景仰
有同星斗于天。
以此觀之。
之於
平日尊敬嚮往之意。
可見矣。
老莊崇之語。
雖未知遣意措語之如何。
而此不過言其病痛處。
箴警責備之意也。
藉令九原可作
曺植更生
相推重。
如何焉。
仁弘專沒思量
反肆張皇之語。
無復顧忌
非徒不識李滉
不識其師者。
而伏聞鄭仁弘箚中。
有曰一向誣毁
誣毁云者
非理陷害人之謂也。
又曰愚弄一世
愚弄云者
無實得。
欺瞞世人之謂也。
又曰此豈君子心事乎。
旣非君子心事
則其云小人之謂乎。
王守仁詆斥朱子
蘇軾程子
而猶未免萬古儒家罪人
况此捃摭剔抉
醜毁罔極
有若訟口之覔疵。
妬婦之搆訐者乎。
侮慢先賢
眩亂聖聽。
吾道之害。
其流之禍。
不可勝言
可不懼哉。
嗚呼
人心淑慝
風化汚隆
惟係於 君上好惡
好惡不得其公。
私議橫流
是非顚倒
至於國非其國矣。
伏願 聖明亟下痛絶之音。
好惡之公。
以定國是
一以正士趍。
不勝幸甚
 答曰。
人各有所見
尊師之心。
古今一也。
贊成欲明其師不見知於人也。
其意別無他焉。
不必深攻。
箚辭具悉
毋庸煩執。
備忘記。
鄭仁弘削靑襟錄。
主張是。
此人不但林下讀書
終始守正之士也。
且其爵位崇重
削名之擧。
手段可愕
倡議者。
速爲覈出以啓。
十三日壬午
備忘記。
凡人是非予奪
當出朝廷
近來人心偸薄
士習躁妄
羣居賢館。
不知修己鍊業之道。
干與廷擧措。
極爲可駭
靑衿錄之設。
豈爲儒生弄權之資乎。
今此首倡儒生等。
名儒籍。
禁錮終身
以戒後學
備忘記。
政院居喉舌之地。
凡䟽箚未入啓前。
先爲謄寫傳示
事甚未安。
承旨推考
○答合啓任叔英事曰知道
○以尹讓爲司諫
龍拜尙都事
左議政李恒福箚子大槩。
任叔英削科之命。
儒生禁錮削籍未安事。
大司成朴東說以下上䟽大槩。
鄭仁弘削靑襟錄。
多士齊憤所爲
首倡儒生
不爲啓事
答曰爾等身爲師長
不能造士式糓
有無
悖謬之擧。
而終爲瑩護之辭。
近於助其爲惡乎
狂忘儒生
雖肆一時之憤。
舘官寧有不知之理。
袖手任他不爲救正之地。
責當有所歸矣。
○以本府處置出仕
以 命牌詣 闕出仕
○十四日癸未
儒生等空舘。
成均舘 啓辭大槩。
儒生等見再下備忘
不敢冒居館中。
館事入啓。
 答曰知道
太學生豈止五十餘人而已乎。
鄭仁弘削名。
必有首倡之人。
餘外諸生
何可盡責
開喩使之入守 聖廟
 答左議政箚曰省箚具悉卿意。
大臣之議。
固當如是矣。
太學生欲爲先正辨。
則設爲辭而爭之。
容或可也。
至於羣聚呶呶
有若私闘
揚臂肆忿
削名於靑襟錄。
實無前之變。
不可長之漸也。
豈可諉以儒生所爲
而置而不問乎。
予見如此
以爲罪。
○以病初度呈辭
一司不可並呈。
本府
○答政院曰。
無前之變。
則當以無前之擧應之。
不得已也。
儒生設使爭辨
有何不足
而乃攘臂逞憤。
作俑無前之事乎。
贊成林下守道之人。
貳公弘化之職。
其所陳箚。
實出於爲師辨明
若使文元文純有知
則必笑而容之。
不與之多
辨矣。
儒生思事理。
肆暴怒。
削靑襟錄。
此漸不杜。
則將至於國非其國矣。
政院宜知予微意
勿爲待罪
盡心職事
備忘記。
鄭仁弘削名靑衿首倡儒生
不可赦。
漸不可長
左相及大提學等。
相繼力請。
削籍禁錮
姑勿擧行
成均館掌務官
先罷後推。
大司成遞差。
直講春祺上䟽大槩。
請與大司成受罪責。
諭集諸生事。
○知館事同知 啓曰。
伏覩備忘
倡議儒生査覈以啓。
又命削名儒籍。
禁錮終身
臣等相顧錯愕
不知所處
鄭仁弘之箚論。
雖出於爲師卞明。
而措語之間。
詆斥儒先
無所顧忌
則士心之齊憤。
在所必至
至於削靑襟錄。
則亦非臣等之所料。
 聖上駭異固矣。
然其本意則不過曰兩賢臣。
卽我東方程朱也。
宗師追慕之誠。
實出於公共之論。
從祀之請四十年來。
一人異議
而今遽有倡言之者
不可深惡痛絶
韋布之人。
無以卞斥之意。
寧欲削其名於靑襟
不與同籍而已
羣情憤慨之極。
自不覺其通激。
安有一毫弄權之爲哉。
夫士可殺不可辱。
一士尙然
多士乎。
自古人君之待士。
維或有狂狷不中者。
未甞優容寬假
不使消鑠
誠以士氣一催。
國脉隨斲。
機關所係。
豈不大可懼哉。
自聞査覈之命。
數百儒生
稱首倡。
咸欲騈首受罪
愈往愈激。
至於捲堂辭廟
館學俱空。
典僕老少
號哭道路
瞻聆震驚
景像愁慘
不圖 聖明之下。
乃見此事也。
旣無査出之路。
許多儒生
其安能禁錮乎。
慰諭定之外。
更爲他策。
伏願 聖上霽天威。
亟寢成命
二百年裁培養育之士氣
得免一朝墜喪。
國家幸甚
臣等俱以忝在舘職
不勝憂悶之至。
惶恐敢啓。
 答曰 啓意具悉
當量處焉。
○政院啓曰。
臣等伏覩備忘記。
儒生削籍禁錮事。
勿爲擧行
臣等感激 殿下重大臣容多士之意也。
第以諸生之故。
罰及於師儒
其在諸生
踧蹜不安之心。
有甚於身被削錮之罰。
勢必不能來集舘中。
人情所同。
此不難知。
當初諸生過擧
已甚矣。
 殿下旣收削籍禁錮之命。
快從大臣之言。
何不並與舘官容貸之。
多士之心乎。
伏願 聖明更下包容
溫諭諸生
使之來集館中。
以彰 聖明終始禮士
之美。
 聖廟不守。
今已多日
斯文不幸
孰大於此
竊恐上下之有轉輾否隔
終有難處之事。
惟 聖明深察焉。
等待近密
有懷必達
不避煩凟
敢此冒昧陳啓
玉堂箚子大槩。
慰諭諸生
還集館學
持平朴汝樑引嫌失實
致累 聖德事入啓。
副提學爾瞻上䟽大槩。
頃日不參大論安及館官還收罷遞之命。
 答曰省䟽具悉爾意。
恠變處置之際。
至於轉輾過中
勢所然矣。
不得已也。
左相再箚大槩。
 批答以爲罪未安事。
及因一夫告訐之啓。
至於空館親去之士。
所以集事
○十五日甲申
昨日政院曰。
士子而容之。
師儒而貸之。
浮薄諸生悖謬狂妄之習。
何以警飭乎。
贊成一生林下
守道不屈
貳公弘化
爵位崇重
朝廷之所尊敬
君上之所禮遇
攘臂削名。
肆然無忌
不識事理
輕蔑朝廷之罪。
固難釋也。
大臣力言
故勉從其請。
大司成務官等。
不勝其任。
勢難在職
予已參酌處置
未從之。
昨日玉堂箚曰。
箚辭具悉
縱橫論議
多有
不平底氣像。
黨同伐異之意。
溢於言外
予竊惑焉。
○答左相再箚曰。
省箚具悉
不棄寡昧之意。
深用感歎
予當體念焉。
備忘記。
召集太學生事。
禮官照舊例擧行。
回啓曰儒生空舘。
自是稀濶之事。
召集之䂓。
無舊可據
傳聞昔在 明廟朝
僧人普雨事。
舘儒輩呈訴疏。
不得蒙允。
因以空舘。
其時上連承旨
招舘中掌議色掌儒生等。
宣致慰諭之命。
諸生累日後始入云
念似當依此爲之。
而但旣非書籍所錄。
只得傳聞
敢此仰禀睿裁
 答曰本曹堂上
開喩召集
避嫌 啓曰。
頃日避嫌啓辭。
陳所聞
冀遞臣職而已
豈有他意
 聖上連下無前之敎。
誠惶悶。
若無所容。
今聞玉堂之箚。
有言失實致累 聖德云。
告君之辭。
以道路所言。
不能十分詳察
臣等尤當萬殞。
請亟命罷斥臣職。
答曰。
道路言者何事
回 啓曰道路言者
柳永慶削靑襟錄也。
臣初聞永慶。
以罪關 宗社削錄矣。
而今則以永慶削錄爲虗傳云。
答曰。
昨覩玉堂之意。
至欲鉗人之口。
靑襟錄削名
事其可終諱乎。
予竊哂之。
贊成削靑襟錄的實
則此乃可愕之變也。
他餘引證之語實與不實何關。
無所失。
勿辭盡職
退待物論。
執義鄭岦,掌令崔東式,尹重三大司憲鄭賜湖
皆以處置乖當。
物議譁然
避嫌退待。
○大提學李廷龜上疏大槩。
移罪館官
擧措未安。
許開釋。
以慰士心。
臣以一館之長。
尤難獨免罪罰。
賜罷斥。
 答曰卿帶兼官
何能知本館諸生所爲乎。
勿辭盡職
  玉堂初箚
以先儒道德。
百世所宗。
是非高下
私意外智所可倒置逆施之也。
崇寧間范致虗伊川邪說
慶元中沈繼祖朱子僞學
天下靡然
風習大壞
當時公議
宜若泯沒
然而兩賢道德
終無所晦熄。
知公議者天道也。
公論則是違天也。
天其違乎。
天下事常是兩件。
是與非不能無對。
此道之被詆者。
古今何限
臣等聞贊成鄭仁弘上箚論先正臣李滉
仍及李彦迪
橫肆貶斥
無所忌憚
雖滿紙累累
橫斜反覆
豈能使是非之實。
眩亂於人目也。
李滉之論
曺植
固非臣等末學所可議。
然今就曺植遺書而見之。
其自言曰氣質之病。
異於他人
惟以傲物爲高。
浩嘯揚臂
常有遺世之像云。
帶銘神明舍銘等篇。
不切事理
吾家平坦切實之語。
意似別。
只此數段語。
足以先儒所指之有在。
非以植之高蹈不仕。
近於莊老也。
凡人之學。
所造有淺深
所見有粹駁。
下聖一等
不無些小病痛
而不害爲君子路上人也。
今以聖門諸弟而言。
子張過高。
子游虗曠
窄狹
伊川之門。
龜山看莊烈文字。
此念孰了。
有時發出
一傳而爲羅仲素
未免此病。
人之掉脫舊習甚難。
曺植雖賢。
寧保其必無平日氣習也。
江湖之水固至淸也。
中有塵滓
衆人不知而離婁卞之。
於水何損
卽使䂓益之語。
想亦樂聞而速改。
未必按釰於明月也。
延平微有禪味
朱子不以而有隱。
明白說破
使後之學者知所擇。
大賢至公無私
不阿好氣像。
於此可見
仁弘則不然。
身處堂下
眼在管中。
錯將先儒垂敎之意。
認之不明
乃謂之指曺植莊老者。
在於遯世不仕上。
至引大舜以下伊呂孔顔
公元1607年
歷世不仕者以證之。
而至以誣前聖後學
詆之不已
穿鑿附會
其說愈多而愈不合
何擬於不偏。
非實
人之造道
自有定分
不可貶。
不可亢。
若使一時題品之言。
皆可仇視
則楊慈胡詹阜民之徒。
亦應爲其師大拍頭胡叫喚呶呶不置也。
偏詖之語。
雖極狼藉
 聖主明鑑在上。
百世公論在後
臣等今不必一一攻破
其中一段語。
不容忍嘿者。
往在 先朝館學從祀之請。
偶有批語
此出於歲月之旣遠。
聞見不審也。
其後儒臣卞明。
上始有悔悟之意。
至以妄論是非自咎
王言昭揭
萬物咸覩。
王子請殺之際。
彦迪去國三年
此事顚末
仁弘非不詳知。
而今提起
聽虗而責響。
旣詆彦迪無所不至
又復矇矓爲語。
托以或說。
移罪於身上
以寓夫斥兩贒之意。
兵莫憯於志。
非此之謂耶。
臣曾聞諸故老
丁未歲拜弘文應敎
被召謝恩之日。
鳳城請罪之議。
三司猝發
自外初還。
未知論議首末
未免同參
翌日榻前
大臣以下一時離席請罪鳳城
衆口同辭
獨不離席
及退知其力不可止。
控免本職
九死路頭
能辦截鐵之勇。
萬馬奔中。
能有駐足之力。
事之難處
其視初不與是論者。
有甚焉。
以是而爲其累。
仁弘之用律。
不太刻乎。
以是之罪。
何不明白說破
而始以是彦迪
終乃移之於
有若不知其事者然耶。
彼見二儒語及其師偏處。
乃以私憤深疾二儒
甚於讎敵
於是毁之極口
▣其無說則訾之以科目發身
誚之以依違諧世。
至於末段。
又擧文學之弊。
熒惑一世之聽。
出處文學
實如仁弘所言。
其師何以
嚮慕深篤。
至有星斗景仰之喩耶。
若以不絶李禎黃俊良爲非
李禎本非不善之士。
黃俊良少時雖有失身權門之誚。
晩年向學
自修飭。
以賢樂育之心。
豈可追咎已往
以絶其向善之誠乎。
夫以植之名流
只緣一款事拂其意。
蒙此惡名
大不着題
收司之律。
終及於大賢
怒氣所加。
言不編次
至謂文學之害。
甚於洪水云。
嗚呼
博之以文。
講明義理
其所知。
使體而行之。
先後用功之序也。
未能博學而便要約禮。
窮理不曾用工
守約處豈免有差之毫釐其弊無窮
仁弘
此。
作俑私說
極攻文學之弊。
而至以王弼之誤一世比之。
悖正倒理。
可謂甚矣。
而亦法門衰敗之會。
思之至此
寧不氣塞
嗚呼
靑邱一域
在海外。
上下千年
以儒名世者。
有幾人耶。
公元1611年
昨日政院曰。
啓意則然矣。
顧予心神俱病。
無以爲國。
近又不堪起居
引接而未能。
政院可恕之。
○諸府院君箚字大槩。
鄭仁弘力詆先正
任叔英削科未安事。
知事鄭賜湖上疏大槩。
前爲大司憲時。
處置朴汝樑失宜
待罪事入啓。
○十九日戊子
○答昨日府院君箚曰。
省箚具悉等之意。
朴汝樑只陳其師誠悃而已
任叔英作俑擧子無窮之弊。
不可不削。
未從之。
 答前日吳煥疏曰。
朴汝樑告訐何事
儒生削靑襟錄。
果是汝樑搆虗之辭乎。
此事豈可終諱乎。
人口上聽
自爾等始矣。
毋庸凟擾
○答鄭賜湖䟽曰。
䟽辭具悉
卿旣無所失於當初處置
今何可抗章控辭乎。
安心勿辭。
○答藥房問安曰。
朝廷閙端大起
不勝酬應
心火煽動。
眼病還劇。
以是爲㦖。
且勿爲問安。
○政院啓曰
臣等伏見下禮官之敎。
心神悚慄
不知所達。
諸生旣承嚴譴
又以自已之故。
罪移師長
所以踧踖不安
不敢入館中者也。
此外萬萬無他情。
王言一下
傳播遠邇
諸史冊。
瞻聆所及
謂之何哉。
伏願 聖明
益恢包容之量。
更示開釋慰喩之意。
今此下禮官之敎。
不敢分付
惶恐敢啓。
 答曰知道
仍爲分付
○又啓曰臣等誠意淺薄
未回天聽
又下仍爲分付之敎。
若使禮官住守 聖廟
儒生何時可入。
禮官豈可長守 聖廟乎。
非但有駭於一時之瞻聆。
竊恐日後必有難處之事也。
伏願 聖明平心和氣
更下溫諭
使諸生得以還守 聖廟
臣等旣不得蒙允。
當卽爲分付。
反覆思惟
終有所不安於心志
不可不更嚴威
惶恐敢啓。
持平李厚肅拜後。
適緣賤疾。
遅延一日
諫院至欲啓請牌招。
心實未安。
請遞爲啓。
退待。
○掌令申景洛以廣州地女子之病。
爲司果時私出。
請遞爲啓。
退待。
司諫尹讓啓曰昨日本院適不坐
臣在私室
得見一同僚簡通。
則搆啓草以送曰。
近古未有之變。
言責者。
雖有些小
病。
不可一日退在。
新除憲府一人出仕
司諫寅吉雖在呈辭
病勢不至深重
請並牌招出仕
以此啓之何如云。
私自恠訝不坐日。
設有論啓之辭。
城上所詣長官家。
啓草通議例也。
而此則不然。
不過不知䂓例而然。
略陳己見啓請牌招出仕
非言官論事之體。
且謂之義不可一日退在。
近於糾正
讓亦忝本職
一日肅拜
固當自劾不暇
何可論人乎。
今見持平李厚避嫌之辭。
遅謝一日之罪。
臣實先犯。
何敢處置他人乎。
請遞退待。
獻納希發啓曰昨日見正金光煜通則云云
臣意以爲如有論啓之事。
必簡通于城上所。
便城上所詣長官家。
構草通議例也。
而此則不然。
有若同僚歸一之事。
直書以此啓之。
似違䂓例
而臣之所見
又有所未安。
三司雖曰一體
臺諫玉堂體不同
當身旣已病呈告。
同僚何敢謂之些小之病。
啓請牌招。
迫而出之乎。
啓請牌招。
又無䂓例
則待同官之道。
不亦薄乎。
呈告之人。
豈欲爲人所牽。
以爲行止乎。
憲府之出。
尤非本院所䂓檢也。
以此
答。
今見持平李厚避嫌之啓。
諫院至欲啓請牌招爲未安云。
此論初雖不出於臣。
而旣見其簡通而可否
則臣何敢似若不爲干與然而以爲處置乎。
請遞退待。
正言韓仁及。
金光煜簡通。
書謹悉。
所見金光煜一也。
今見尹讓,希發避嫌之辭。
何敢自是己見
處置他人
請遞退待。
正言金光煜啓曰臣昨日以當近古未有之變。
言責者。
雖有此少疾病。
不可一日退在。
新除憲府一人出謝。
同僚一人亦在呈告
病勢不至大段
欲爲請出之意。
通于同僚
同僚之議。
頗有異同
以他事旣已連啓。
一日再啓。
違常䂓。
欲待今日更議處之矣。
今者司諫讓避嫌之辭。
以此簡通相議之事。
臣之爲搆啓草
至謂之未識其例。
且以非言官論事之體爲言
在家簡通。
相議同僚
果是未識䂓例乎。
言官隨事之而已。
常時政院如有時急之事。
則亦爲啓請牌招臺諫
當此多事之時。
不可一日臺諫
未卽出謝。
或在呈告
則請出之議。
實出於爲國
不敢知言官論事。
以則可謂得體耶。
又見獻納希發避
嫌之辭。
一則直書以此啓之。
似違䂓例
一則曰待同官不亦薄乎。
一則憲府之出。
非本院所䂓檢也。
臣之簡通先送于城上所。
疾待僚議歸一然後
城上所詣長官家搆草而已
故簡通中何如書之。
欲以此直啓之也。
出同僚。
只在爲國之。
公心可謂之薄乎。
兩司相糾檢。
自是論事之體。
憲府之出。
豈本院所不敢請者乎。
臣之所見
不過如是
今見同僚避嫌
以臣爲非
臣何敢靦然在職
請遞退待。
玉堂李廷馦,吳煥李顯英等處置
掌令申景洛,司諫尹讓,獻納希發遞差。
持平李厚正言韓仁及,金光煜出仕
 答曰依。
金光煜浮妄喜事之人。
幷遞差。
韓仁及又避嫌
金光煜小無異同
不可獨免請罷
持平李厚避嫌啓曰旣負遅謝之罪。
請遞。
並退待。
諫院處置出仕
○以穡爲司諫
李稶爲掌令。
承業獻納
南以俊爲正言
○二十日己丑
答領議政再箚曰。
省箚
前後陳箚。
足見忠憤所發。
予當留覽焉。
但鄭贊成所論。
雖曰過激
不過爲其師卞明之意也。
而下韋布
上至臺閣廟堂
乘時抵掌
血戰不已
竊哂之。
古君子之爭。
如是哉。
館官遞罷事。
爲卿等勉止。
卿爲首相
亦以鎭靜爲務。
勿使年少喜事之徒。
恣意紛挐
凡事太過
必致後悔
爲是懼也。
朴汝樑之言。
豈足動予心者哉。
今之人。
每以私意揣度
不亦病乎。
○答曰昨日政院。
答辭還入。
承旨往諭。
使之入衛 聖廟
大司成遞差掌務官罷推承傳。
幷勿施。
○都承旨金時獻 啓曰。
承命往成均館。
令本館堂上招集齋任儒生
諭以 聖敎
儒生等對曰 聖廟空虗
已至累日
諸生遑遑悶迫之際。
伏承開諭之命。
不勝感激
卽當聚集諸儒。
相議入衛 聖廟云。
儒生五十餘人入舘
十四日空。
二十日入。
成均舘官員。
以知館事意 啓曰。
今朝都承旨承諭之後
齋任儒生
聚集散在儒生五十餘人
拜謁 聖廟
還入齋舍云。
敢啓。
○二十三日壬辰
鄭協爲大司諫
○二十五日甲午
山陰吏金見龍
鐵侄處書持去。
○領相李德馨箚子
攻破鄭仁弘箚辭及 聖批中有乘時抵掌血戰未安事。
大殿誕日
百官陳賀
館學儒生希進上疏
請焚鄭仁弘
箚。
廣州儒生任慶達上疏
晦齋退溪先生排斥鄭仁弘事入啓。
不踏啓字而下
○答領相三箚曰。
省箚具見藥石之言
予當體念焉。
○答右相沈喜壽七度呈辭曰。
辭章累至。
予甚缺然
大臣去就
何可輕易
宜勿控辭
調理以出。
寡昧
○二十七日丙申
答舘儒曰爾等之論過矣。
如是凟擾
○二十八日丁酉
以韓纘男爲吏曹佐郞
李弘望爲持平
活,沈光世正言
韓汝稷爲司書
有道說書
○政院啓曰。
臣等伏聞祖宗朝待士之䂓。
太學諸生
詣闕下上䟽。
無論事之是非
未甞不於呈䟽之日▣(一作卽)爲批答
盖其優禮之意。
至矣盡矣
再昨太學多士上章
經夜之後
始有批答
畿邑儒生之䟽。
至於不踏啓字而下
以 聖上崇儒重道之誠。
士子不應如是落莫也。
臣等竊恐自此士氣益衰。
國家元氣
至於餒而不振
豈不大可懼哉。
臣等忝在近密
不敢不達
惶恐敢啓。
舘學儒生李壽民等。
再䟽入啓。
○二十九日戊戌
 答昨日政院曰。
太學之䟽。
予因氣不平
未卽覽盡。
故以致經夜。
儒生之䟽。
無可答之辭矣。
○答
李壽民等再䟽曰。
累省䟽辭。
具悉爾等之意。
儒生是非猶之可矣。
至於強爭而必欲行其志。
則實有所未安。
不無後弊。
爾等勿爲煩執。
退去修業
淳以謀陷大臣(奇自獻)罪坡知流三千里。
勿揀赦前。
館學李壽民等三䟽入啓。
 答曰。
予意已諭。
勿復煩論。
○三十日己亥
校理李埈上䟽大槩。
伏見藥房之敎。
有非虗心應物之意。
乞加學問之功。
以爲祈天永命之基。
且身病轉痼。
炎程往還
恐未趁限。
乞遞職名
 答曰。
省疏用嘉愛君之誠。
勿爲控辭
好往遄歸
○館儒四䟽入啓。
○盜拔花潭徐敬德之墓。
○禮曹啓曰。
開城留守關云云。
花潭徐敬德生時所居之地。
其墓在居之後阜。
今經六十年之久。
朝廷至贈二公之秩。
遠近士子以爲依歸
玆者至有拔掘之變。
人心世道
極爲駭愕
留守親審移文
自京降香祭文
本道都事致祭
給軍人。
使之封植。
拔掘人廉問致罪云云
○答任叔英削科事合曰。
應製擧人
程式中能進其言者
不但一二。
子容而受之。
不曾介意
何獨叔英之策。
暴發直之擧乎。
出題而問之。
不無其意。
違棄題目
妄肆別㨾辭說者。
烏得上第乎。
三司之煩執。
竊恠之。
○五月初一日庚子
應敎成晉善,校理金瑬
○因憲府上番直徑出應入之員請罷
○答曰玉堂之官
徑幄儒臣
雖有闕失
優容以待。
近來紀綱日頹。
自毁體而所傷甚大。
舘學儒生五䟽
 答曰忔可休矣。
○二日辛丑
李時憲爲大司憲
尹讓爲司諫
徐敬雨,趙濈爲校理
舘學儒生六䟽
批答還下。
政院舘學儒生上䟽
事體甚重。
自古以來
無不批答
卽者司謁持今日所呈儒生六䟽
來言無發落云。
臣等莫知其由敢禀。
 傳曰予之答屢矣。
何可每費辭說。
○三日壬寅
子書
三月二十九日午時生男云。
○政院曰臣等伏見昨日太學儒生上疏批答而下
臣等不勝未安之至。
太學之䟽。
事體甚重。
惟有過激之擧。
逆耳之言
自我 祖宗朝以來
未聞有無批答
今者爲一言以答。
 殿下待士之道。
不亦薄乎。
多士國家元氣
臣等竊恐二百年培養之氣。
將自此而摧沮銷鑠
國家之事。
終有所不可言者。
願 聖明虗心察理
亟下批答之辭。
以盡待士之道。
以存國家之計。
惶恐
 答曰啓意知道。
玉堂任叔英事。
儒生上䟽批答未安事。
 答曰儒生陳啓之意。
固當如此矣。
人主杜弊之慮。
不可不周
勿爲煩論可矣。
太學生通情而止。
允合事理
連章瀆擾
有若脅迫
豈非未安。
箚辭當留念
○府李弘望,李厚等曰。
多士國家元氣也。
士氣盛衰
國家隆替係焉。
古之人君
莫不崇奬振作之。
誠以元氣一餒。
公論無所寓而國不國矣。
自 祖宗朝優禮多士
培養元氣
至矣。
是以大學生有懷抗章
無論事之輕重大小
必於其日。
卽下 聖批。
此是我朝之家法
列聖待士之䂓。
可見矣。
近日館學儒生之疏。
出於爲先正辨明
而 聖批或經夜乃下。
已爲未安。
昨日之䟽。
不答還下。
瞻聆所及
莫不驚駭。
非但 聖上待士之禮。
大致虧損
竊恐士氣摧折
國脉無所維持
誠可寒心
請亟溫諭
快答多士
以振國家元氣
 答曰知道
○答昨日儒生䟽曰。
爾等之情。
予已知之。
其言之用與不用
非累䟽迫也。
爾等
凟擾
退修厥身。
儒生等又空館。
○四日癸卯
承旨金時三度呈辭
加給由。
○答成均館曰知道
使師儒敦諭
使之安集
(答空舘事也)○府啓請亟下溫諭
特遣近臣招集旣散之多士
副將泯之倫紀
獻納承業正言沈光世以不卽論儒生批答下事
避嫌退待。
憲府處置
搆草詣 闕。
發落已下。
則勢實無及。
而但以掃墳覲親
語失實之失。
在所難免掃墳呈辭
時未給由。
城上所之任。
已實當之。
事苟可論則一日
未爲不可
而徒守繆例。
未及
不無所失。
呈告而政院不受。
則相議卽
有何不可
不能致察。
未及
亦有所失。
幷遞差。
○去夜政院館學儒生上䟽批答
昨日及降。
送人成均舘。
諸生欲爲傳諭
諸生方爲空舘而出。
皆曰臣等何顔承受云。
不得傳之矣。
 傳曰知道
迫脅君父之漸。
將自儒生作俑矣。
儒生平日學者何事
不知君臣之義。
可謂儒乎。
年少浮薄之輩。
以空舘爲能事
凌駕一世
極爲寒心
禮官叙諭安集
○政院曰空舘莫大之變。
再見旬月
之間。
其爲斯文不幸
國家不幸
可勝言哉。
臣等甞聞在昔空館之時。
自上有避正殿
减饍撤樂
慰安祭于 聖廟之擧。
而未能的知
若有之而不行
豈非未安之甚者乎。
請令禮官博詢前例
速爲擧行
亟下溫諭
使諸生入守 聖廟
以彰 聖上崇儒重道之誠。
不勝幸甚
 傳曰啓辭過矣。
政院勿爲輕動
平心猛省
憲府
(持平李厚李弘望。
)大學首善之地
倫紀根本也。
一日空則亡一日倫紀
二日空則亡二日倫紀
有國之所重。
孰有加於此哉。
是日多士敎育
優禮貌而培養
所以守 聖廟衛斯道。
彜倫立人極也。
惟我 聖朝崇儒重道之典。
待士禮賢之䂓。
遠邁於古。
國脉維持
斯道之不晦。
彜倫不墜
人極之不亡。
無非我 列聖崇奬之致也。
頃日館學儒生先正辨誣。
而終至於空館。
此誠近古未有之變。
幸賴 聖明不遠而復。
旋下溫諭
多士復聚。
人心纔定。
近日儒生之䟽。
至再至三
至于六而不止者。
固出於尊賢之誠。
而亦恃 聖上優禮之意也。
豈料或經夜而批下。
或不答而還下。
致令賢館復空於旬月
內哉。
舘學之空。
百年一見
猶爲大變
旬月內。
至於再空。
在中外。
無大無小
有耳有目者。
莫不驚惶震駭
氣像愁慘
孰謂 聖明之世。
乃有是事也。
夫士可以禮待
不可威勝
千乘而下韋布
何害於 聖德
不假溫音。
竟致此變。
臣等竊爲 殿下深悶焉。
請亟下溫諭
特遣近臣
快視悔悟之誠。
招集旣散之多士
扶將泯之倫極。
 答曰儒生䟽。
累答不一答矣。
何可每費辭說。
以空舘爲脅迫君上之計。
其計慘矣。
知道
○五日甲辰
以具義剛爲大司諫
李溟獻納
南以俊,姜翼文爲正言
李惺爲執義
○禮曹啓曰臣等詣舘中。
以上䟽 傳敎旣下。
諸生卽宜還入之意叙喩。
則掌議色掌等聽傳敎
對以與諸生議之。
諸生以爲先賢受侮。
血誠籲呼
請焚其箚。
只欲卞邪正是非
不惟 天聽愈漠。
 聖批亦不下
臣等雖無狀。
國家待之
以其有儒名故也。
臣等旣不得挽回天聽
不得卞別邪正
 祖宗朝培養士氣
至臣銷鑠
臣等安敢自以爲士。
偃然首善之地
徒食養賢之廩乎。
不得已辭廟退去
臣等
固當萬死
至於招集
諸生以不得卞明邪說爲痛欝。
有非齋任一二人所能容身云
 答曰知道
人非大聖
能無過。
大醇小疵
則不害爲名儒
歷觀古今配享 孔聖之廟者。
果皆每事盡善而優入聖域乎。
文元文純雖或有不醇之譏。
亦可爲東儒之領袖
無妨從祀
贊成特立獨行之人。
不能一世所好
何必削其名焚其箚。
乃爲已甚之擧。
後世譏議乎。
諸生孔子者。
徒知兩賢之可尊。
不恤 聖廟之無守。
豈不近於小功之察乎。
嗟嗟人之爲人
以其有五倫也。
五倫之首。
君臣居焉。
諸生不知君臣之義。
其他何足云云
師儒禮官
宜知予意。
更爲曉諭
予言不再
○六日乙巳
咸陽官人朴應男所卛回馬
家書
○三陟府東城外人家百餘。
刑獄並火灾。
 命罷府使閔仁伯
○禮曹啓大槩。
招集齋任若干人。
昨日 聖批之意。
反覆曉諭
則對以臣等無狀
不能感回 天聽
又致嚴旨
何敢冒入賢舘矣。
○七日丙午
以尹讓爲承旨
鄭岦爲司諫
○禮曹啓曰本曹堂上詣館中。
師儒等。
招集掌議色
儒生等。
昨日 聖批之意。
反覆曉諭
使卽入衛 聖廟
則齋任等對以此事非齋任若干人所能斷定。
請退諸生商確處之。
而仍招聚外處諸生議之。
又皆以爲不守 聖廟
致勤 上敎
等之罪。
固當萬死
第二贒之受誣。
不爲辨明
仁弘醜詆
反加容護
二賢之受誣未卞。
邪說益肆。
孔聖之道不明。
國家培養多士之意。
豈欲使徒守 聖廟而已哉。
臣等區區之誠。
實欲明是非一世
納吾君於無過之地。
所以君臣之義。
而反以不知君臣之義爲敎。
等之滋甚焉。
臣等無狀
不能感回 天聽
又致嚴旨
不敢冒居賢關
徒竊廩粟云矣。
○答曰先正無可辨之事。
儒生恣意跳跟。
予未如之何矣。
禮官師儒某㨾處之。
○呂州居生員李顯門等上䟽大槩。
卞斥鄭仁弘邪說
 答曰省䟽具見爾等之意。
玉堂箚子大槩。
任叔英削科之命還收。
大學儒生等遣近臣敦諭還集。
 答曰太學生出入
予未如之何矣。
儒臣據理往諭。
大醇小疵之語。
汎言前古從祀 聖廟之人。
有如此者
勿以辭害義可矣。
○答諫院曰。
太學生不焚
則不復入云。
脅迫愚弄
莫此爲甚
有何可諭之語乎。
○禮曹啓曰。
傳敎矣。
諸生等旣爲先正固守所見
該官循例開喩
不肯還入。
舘官反覆商議
未得善處之道。
若依頃日別遣近臣例。
特下溫諭
庶有還入之望矣。
敢此仰禀。
○八日丁未
儒生等又還入舘
三日空。
八日入。
○姜籤爲大司憲
崔東式爲掌令。
閔德男爲典翰。
朴鼎吉爲修撰
○政院曰昨因玉堂箚子
太學生處。
儒臣據理往諭事 批答
玉堂之官皆有故。
只有入直上下番。
以何員往諭乎。
副提學往喩。
副提學爾瞻曰。
承命太學
師儒等招齋任儒生等。
以還集之意。
再三叙諭。
儒生對以區區之意。
只欲爲先正卞誣。
昨日 聖批中至以先無可辨之事爲敎。
臣等聚首相語
私自閔欝。
伏見答玉堂之 批曰醇疵之說。
勿以辭害義
以示悔悟之意。
洞釋多士之惑。
別遣儒臣
叙喩 聖旨
臣等雖極無狀
敢不承順 聖旨尊賢慰士之盛意耳。
執義李惺肅拜曰。
頃忝司諫時。
本院上箚。
痛絶鄭仁弘
而臣適得重腫。
且自以曾與仁弘同患
難。
不敢力疾進參
呈告乞解矣。
上年玉堂請從祀之日。
臣方叨應敎
非徒聯名
亦自製箚。
尊尙先正之誠。
豈下於他人哉。
當此大論
如臣眇末一身
固無輕重其間
言地
不得隨列。
奉職無狀
伏竢譴責
豈料今者。
遽承新命
驚惶踧踖
罔知所措
緣有賤疾。
稽謝至此
罪尤大。
何可冒居
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勿辭。
○府(李厚李弘望。
)箚子大槩。
頃日 聖批文文純醇之敎未安事。
及亟下懇惻溫諭
使多士感激守文廟事
 答曰知道
○答合任叔英事曰。
不可從之事。
逐日煩擾
有何所益。
休論可矣。
右相沈喜壽十度呈辭
○九日戊申
諫院箚子(李溟南以俊)大槩。
頃日答禮曹之批。
二賢醇之敎未安事入
 答曰箚辭知道
留念焉。
○十日己酉
司諫鄭岦曰臣頃日
待罪憲府
屬玆斯文不幸
先正被詆。
不能力爭是非
回天意。
聯名一箚。
僅同塞責者然。
疲軟不職之罪。
固已多矣。
至於處置朴汝樑之時。
其遞出之當否。
不難卞別。
而臣實昏謬
未免苟同
物議譁然
在所必至
遞免以來
屛伏
踖。
日俟公論不暇
而誠不自意新除誤恩
又出於旬月之內。
驚惶罔措
進退維谷
且緣賤疾稽謝至此
伏聞近日連有未安之批。
而亦不能參論卞。
有所匡救
臣之罪戾
前後非一。
何敢從他笑罵
靦然冒據。
請命罷斥
 答曰勿辭退待。
諫院處置
旣已見遞。
不可一事每爲擧論。
疾病所難免。
無可避之嫌。
出仕
大司憲姜籤曰。
無狀小臣
濫蒙誤忌。
人望之外。
遽受本職
笑罵從他。
榮寵無比
感泣惶惕
撫躬若驚。
第今斯文將哀。
兩賢被誣。
一國齊憤。
衆怒如火。
言路杜塞
天意難回。
是非不定
邪正莫卞。
此時必須剛方正直敢言極諫
遠邇想望者居是職。
庶可以格君心而恢淸論矣。
如臣疲軟無能
豈宜竊位尸素
玷辱名器乎。
且凡官被推。
不得呈告
乃是流來法例也。
臣於上年冬末
適忝本職
以前禁府堂上時。
罪人全以性誤配近地
私罪被推之因病不得避嫌
偃然呈告遞免。
身爲法官
先犯邦憲
其時物議
以爲非。
不可強顔再冒。
糾正他人
請罷退待。
憲府處置
旣往之事。
不可追咎
而凡被推者不得呈告
固是䂓例
臺官糾正
責。
小有所失。
勢難在職
請遞。
號牌廳以諸大臣曰。
號牌之事
初定正月
各道各官。
欲及其限。
上年冬前
幾盡整頓矣。
中因論議多端
退以四月
民志不定
觀望希脫。
今者四月又過一旬
而尙未有一定之令。
國家大擧措。
反爲小民唾笑之資。
殊爲未
近觀各官成連續上來
道觀察使號牌已盡措備。
而請烙印者亦多。
垂將結局之事。
無故阻輟。
使遠近疑惑竊議
豈其可乎。
前日伏承 聖敎
將欲面議處置
臨事愼重
至矣盡矣
臣等亦知 聖意之有所在也。
時日漸過。
登對無期
人心渙散
號令不信
國事無可爲。
設使此擧有可更議
旣捧成冊。
則所當速爲整頓
觀勢善處
不宜見撓於奸民動搖浮議
而淹置等待
貽笑滋弊
若是而遽止也。
請令本廳査勘官成然後
卽爲禀旨知委
一齊佩持何如
傳曰近日當面言。
○以李睟光大司憲
李景顔爲正言
尹暘爲承旨
○十二日辛亥
合啓臣等將任叔英削科還收之事。
籲呼累月
誠未格天
不勝悶欝焉。
伏念 聖度恢弘
與天地同大。
豈不知容一狂直之士。
只以違科程貽後弊
爲慮。
是則不然
臨軒發策
旣責以無隱
且有此外可言之問。
題目之外。
有懷盡言
不避觸諱
有何不可
設或韋布之言。
雖極狂妄無倫
而固當平心虗受
反求 聖躬
如無一德之累一政之疵。
以爲此言妄也。
包容而置之可也。
如其不然而言有可擇。
則是宜惕念之不暇
聽納不暇矣。
今以叔英之策。
謂之近於諛佞
則雖遵程式
何足取焉。
謂之涉於狂直
則雖違程式
可削之。
人君取士
先觀其對之直不直如何耳。
程式非所論也。
是以古直大庭之對也。
未有守常䂓。
隨問隨答。
不盡所懷者也。
昔者蘇轍對策
考官則黜之。
仁宗擢置。
今者叔英對策
考官則取之。
而 殿下削之。
今日之擧。
何其仁宗相反歟。
 殿下以上聖之資。
可以堯舜
可以禹湯
而何獨於取士一事
反欲居仁宗之下乎。
劉蕡下第
雖出於考官馮宿之牀禍。
胡寧猶且歸罪執政譏訾
况今斷自震聦。
遽命削之者哉。
不但一時之瞻聆震駭
後世謂 殿下何如哉。
叔英所得甚大。
而 聖德玷累無窮
豈不懼哉。
臣等非敢
爲一叔英地。
竊爲 殿下深惜焉。
諛佞自此成風
言路自此杜絶
至於國非其國。
違程之後弊雖矯。
目前危亡可待
此臣等之所以血誠論執
久而不止者也。
 答曰不允
利川生員吳雨文等上䟽大槩。
亟焚鄭仁弘之箚。
以正媚疾之罪。
批答而下
○十三日壬子
右相辭職箚子入啓。
○十五日甲寅
答曰省箚深嘉不棄寡昧之意。
予當體念焉。
卿宜毋執謙退之計。
調理以出。
共濟時艱
○十六日乙卯
以朴承業持平
○十九日戊午
任叔英事合啓曰。
徒煩而已
論可休矣。
忠淸道儒生黃浹等䟽大槩。
晦齋退溪先賢誣事入啓。
○二十日己未
答黃浹等䟽曰。
䟽辭具悉
譴罰之請。
曾未聞於前古
爾等之言過矣。
勿爲凟擾
退而自修
○黃浹等再疏入啓。
翌日答曰。
爾等之意。
旣已知之。
今可退去
勉修學業
毋庸瀆擾
○都承旨金時獻啓曰。
臣伏蒙恩暇。
今將省掃父母墳塋
極幽明。
感淚自零。
第念辭後自大勳府之外。
並無澆奠床備給之命。
而今異數
謬及賤臣
此外又有油屛雨籠之賜。
臣又不勝啣恩
感泣
踧踖惶仄之至。
且卽者伏承 答藥房之批。
胷腹痛之證。
尙未快差。
臣隨參內局
纔承此敎。
不敢遠出。
給由之命雖下。
而伏俟 聖候平服後下去之意。
敢此並啓。
 答曰勿謝。
疾非大端
腹痛有時或作。
故朝者言及矣。
不可以此等待永差。
仍爲趁速往返
○答任叔英事合啓曰太煩。
○答右相沈喜壽十一度呈辭曰。
予意曾已盡喩。
卿宜調理出仕
○傳曰移御吉月吉日
秋末冬初推擇書啓
○二十一日庚申
吳億齡大司憲
穡爲司諫
有道正言
有慶爲弼善。
忠立爲注書。
朴𥶇爲副修撰。
○命擇移御吉日秋末冬初
○禮曹以九月初七日午時
十月初三日午時
推擇入啓。
○以李爾瞻爲吏曹參議
崔有源爲副提學
朴自興爲說書
○黃浹等三䟽入啓。
○二十二日答曰。
爾等但當俱陳所懷而止。
連章累䟽。
必欲行其志。
豈是士子之道也。
毋庸太過之議。
生員金德上疏大槩。
成運尊慕李滉
鄭仁弘論議謬妄事入啓。
 答曰省䟽具悉
○答合啓任叔英事曰。
科試違格擧人不取者。
時王之制也。
載在
金石之典。
决不可毁也。
毋庸堅執
○二十四日癸亥
黃浹等四䟽。
批答而下
○二十五日甲子
玉堂箚子大槩。
任叔英削科事。
昨日湖儒之䟽。
批答未安事。
引接臣僚
開納下情事。
 答曰省箚用嘉忠欵
緣予多病。
久未引接
近當調理行之。
任叔英事。
皇朝立法之意。
偶然哉。
○院啓持平李厚,掌令申景洛,持平承業竝引嫌而退。
諫署經。
必於一日幷坐
僚員未備。
不得爲齊坐。
則具由引避
乃是得體
有何所失。
兩司合啓。
諫署經。
事體甚重。
不可無端停廢
而來詣闕下。
猝患寒戰
送呈辭。
至於不省人事
疾病所難免。
雖欲供職
如之何
朝家大禮公會
除服制式暇。
乃是時王之制。
而敢以私忌不爲仕進
使莫重之事。
竟至停廢
難免虧損之失。
持平李厚,朴承業請命出仕
掌令申景洛遞差。
 答曰依啓。
○二十六日乙丑
兩持平朴李,正言有道
避嫌退待。
○答右相十二度曰。
控辭不止
予甚缺然
宜遵前旨。
調理而出。
司諫穡,獻納李溟啓曰。
昨日處置憲府之時。
以爲諫署經。
兩司合啓。
亦是莫重之擧。
私忌不暇顧。
掌令申景洛敢請遞差矣。
今聞以式暇在法典
不當遞差。
處置乖當之失大矣
請遞退待。
○二十七日丙寅
司諫穡,獻納李溟正言有道
玉堂處置遞差。
○二十八日丁卯
以宋馹爲司諫
吳翊獻納
鄭岦爲執義
承業持平
李德一爲正言
穡爲兼弼善。
張維爲兼說書
趙濈爲校理
右議政十三度呈辭
玉堂箚子大槩。
任叔英事及頃日被斥於湖儒之疏。
臣等不職之罪大矣
洞察輿情
明卞是非事。
 答曰任叔英事諭之已盡。
斥事
安心供職
○六月初一日己巳
掌令朴承業,持平南以俊肅拜後。
以被斥湖儒。
避嫌退待。
司諫宋馹,正言李德一。
以雖新授本職
一日在官
則均是儒譏斥中也。
何敢處置他人
請遞退待。
玉堂處置
承業遞差。
○答右相十三度曰。
大臣進退
安危所係。
當此艱虞之日。
豈可引疾休退
念國事。
更加調理出仕
○二日庚午
以崔東式爲掌令。
李溟持平
趙挺爲大司憲
蘇光震爲獻納
司諫宋馹,正言李德一。
玉堂處置遞差。
○三日辛未
府吏李景得子
書。
知尹掌令病不來
○答任叔英合啓曰。
時王有制
程式難紊。
則爲有司者。
不可遵守法度也。
今則有司毁法。
予懼有後弊也。
右相十四度呈辭
 答曰安心調理出仕事諭之。
○三嘉居生員朴乾甲上䟽大槩。
請正士論是非事。
○以柳潚司諫
洛爲掌令。
沈光世正言
○四日壬申
 答吏曹判書李廷龜辭職箚曰。
省箚具見至懇。
此時銓長不可輕遞。
雖有疾病
調理察職。
目今朝着不靖
虞憂萬端
予於病裏。
中夜無寐
卿宜秉至公而正銓衡
君子而退小人
使諸賢布列
羣策畢擧
同寅協恭
弘濟艱難
勿令浮薄之徒。
生事朝端
頃日玉堂紛挐可也。
有望於卿焉。
○慶尙左道儒金奉祖上疏大槩。
請罪鄭仁弘誣毁先賢事。
全羅左右道儒生權以中等上䟽大槩。
兩賢誣事
○合啓任叔英事 答曰。
非可從之事。
毋庸煩論。
○五日癸酉
 答兩南儒生䟽曰。
省䟽具悉
爾等之意。
人之所見各異。
論議殊道。
自古然矣。
何必衆攻羣咻。
脅迫使之苟同
爾等已各言其志。
勿爲更凟。
退修厥身。
○答朴乾甲
䟽曰。
䟽辭具悉
人心士習
日就偸薄
惟以脅制君父
能事高致而不知止者。
無非不解冒忝敎化不明之致也。
擧國爭之。
是非之定。
自有其日。
爾可退去
勉修學業
○六日甲戌
 答全羅道儒生再䟽曰。
爾等之論過矣。
僞學之說。
伉胄之比。
烏能取信於人也。
下氣平心
歸而求之。
至於自負信向之語。
近於謬妄
予竊哂之。
○慶尙道儒生再䟽入啓。
○以李忠養,朴承業爲掌令。
穡爲司諫
有慶獻納
寅吉爲大司成
○七日乙亥
吏曹判書李廷龜箚子大槩。
辭職承 聖批中玉堂紛挐輕薄等敎未安事。
 答曰再省來章
目今朝廷痼弊。
卿其洞悉無蘊。
宜遵前旨。
務祛宿弊
恢張公道
盡心國事
勿爲控辭
陳戒之辭。
體念焉。
全羅儒生三䟽大槩。
已陳所懷
今將退去事。
○嶺儒再疏曰爾等之論太過矣。
旣已言其志。
歸而修學業。
司諫避嫌啓曰。
臣於前月
忝冒本職
當湖譏斥之時。
合糊苟容
不知自處之道。
物議之非。
其所也。
厥後臺官以不辭避之故。
見斥於玉堂
至遞其職。
則臣尸職結舌之罪。
今猶在身上云云
請罷退待。
○掌令李忠養啓曰。
無狀小臣
猥蒙 聖上天地洪造
前後忝冐
非止一再
而曾無分毫裨補 聖德
尸職之罪。
無所逃矣。
跡孤朝端
性偏守拙
朝家論議
有同聾瞽
世路是非
未甞經心
杜門屛伏
有日矣。
不料玆者。
受恩命。
復出意外
驚惶隕越
若無所措。
臣伏近日庭對之儒。
還削旣取之科。
廟享之贒。
遽被橫議之詆。
臺臣力爭旣久。
儒林抗章日激。
而 聖上一向牢拒。
尙靳明卞。
嗚呼
以 殿下包容之量。
不能一人之言。
以 殿下高明之學。
不早兩賢之誣。
一國臣民所期望於 聖明者。
不如是也
臣竊痛閔焉。
臣素患濕痰。
因成癘瘧。
實錄纂修
未堪任。
風憲重地
難供職。
區區愛君之念。
終不得自已
扶曳出仕
敢陳危懇。
臣與獻納有慶爲同壻。
有相避之嫌。
請遞退待。
執義鄭岦持平南以俊以臣等處置之難。
猶失前也
請遞退待。
大司憲趙挺處置啓曰幷引嫌而退。
兩賢被詆。
旣已陳箚。
削科還收。
公議方張
疾病之作。
所難免。
兩司通避。
亦無前例
一時韋布之言。
决不可輕遞言官
難於處置
無可避之嫌。
請鄭岦,李忠養,南以俊,穡。
幷命出仕
江原道儒生崔慶榮等上䟽
二賢誣事
 答曰爾等䟽又至。
果若人言矣。
䟽辭具悉
今可退去
修學業。
○八日丙子
全羅道三疏曰。
狂簡之辭。
有同忿罵。
君子之爭。
如是哉。
勿爲瀆擾
歸去修業
弘文館下番闕直。
○答右議政十五度呈辭曰。
予意曾已盡諭。
卿宜毋庸固辭
調理勉出。
○答任叔英事合啓曰。
事貴得中
勿用堅執
弘文館下番又爲闕直。
○慶尙道儒生三䟽入啓。
○九日丁丑
金奉祖等三䟽曰。
三省陳䟽。
具悉爾等之意。
大肆忿言
殊非君子之爭。
予安能無惑
勿爲凟擾
歸而求之。
開城府儒生偉量上䟽大槩。
鄭仁弘邪說事入啓。
 答曰䟽辭具悉
爾等旣言其志。
毋庸更瀆。
退去自修
○答江原道儒生黃中允等再䟽曰。
再見陳䟽。
足見爾等衛賢之意。
宜退去。
勉修學業
實錄廳啓曰記事洪霶病呈辭。
出仕無期
實錄修纂
一日爲急。
攻差其代。
急急差出何如
 傳曰允。
備忘記。
近日紀綱頹廢
人皆自便
新進文官等。
不顧事體
臺諫纔爲詣闕避嫌者。
或不進於命牌。
三司之官
呈告能事
無日不入。
極寒心。
洪霶昨日呈辭
纔下只遞本職之命。
而今實錄廳又請遞兼春秋
事甚可駭
洪霶勿遞。
使之調理職事
言于本廳。
今後如此事。
政院致察。
勿爲捧入。
○牌不進吳翊獻納
李忠養以掌令。
不進卽呈病。
執義鄭岦啓曰。
前月參拜司諫
適於其時
落傷甚重。
累日之後
扶曳出謝。
仍爲引嫌而未蒙遞免。
旋承 命牌。
命牌不進。
分義未安。
力疾詣 闕。
妄意以爲旣已就職
自當相會及行公之事。
而賤疾如許
决難仍冒。
卽搆呈辭草。
付諸下吏
使之書呈矣。
今日席上
同僚以爲臺諫在闕呈病。
事甚無謂
至擧昔年被論者而言之。
臣聞此言。
中心瞿然
前日昏謬妄作之罪。
至此無所逃矣。
言官少有所失。
尙難在職
至嚴者完席。
而僚議之重發如此
被參無異
决不可仍冒。
請罷退待。
○掌令朴承業啓曰。
臣十餘年來。
廢在鄕曲
家䂓節目
全未聞知
而今日啓中語朝下 備忘未安之事。
以爲近日三司呈告連瀆。
公元1598年
甚未安。
至於命牌不進。
爲非矣。
往在戊戌年間。
適忝言地
而有一史官方春秋舘。
搆成呈辭單子
使下吏呈于政院。
有自便之習。
其時卽爲論啓矣。
今則庶官之事。
不暇言。
至如臺諫
在闕構成呈辭草。
使之書呈者。
滔滔有之云。
殊爲未便也。
不過汎論近日弊習
而鄭岦之詣 闕搆草。
有未聞知。
豈有他意其間哉。
昏謬妄言
使同僚不得自安
所失尤大。
請罷退待。
大司憲趙挺啓曰今日席上掌令朴承業
汎言呈告紛紜之弊。
臣亦從而和之
以爲臺諫如無實病。
則詣 闕之日。
呈辭單。
果爲未安。
而此指實病呈告者而言之也。
今見執義鄭岦引避之辭。
辭不達意
致令同僚不安於心。
將何顔面敢爲處置出仕
趙挺,朴承業就職
鄭岦再避。
○答玉堂箚曰具見忠讜
用嘉歎。
予當留心焉。
任叔英事。
當此末世
後弊亦不可不慮。
未從之。
○院啓大司諫具義剛以楊御史迎慰使。
方在義州地
召命已下。
而拘於職事
遅速不能豫料
而當此多事之時。
諫長久曠
事甚未安。
諫長爲慰使。
事體事甚未妥。
公元1611年
無內外輕重之別。
請令該曹處置
迎慰使或以他人差送。
具義剛速爲召還。
 允。
○十一日戊寅
黃海道儒生申擇仁等上疏兩賢誣事
 答曰亦悉爾等之意。
歸去勉學各修其身。
開城儒生再䟽入啓。
○命還給任叔英之科。
左相李恒福榻前啓也。
以揔護使詣 成陵時
引見領相。
三司箚 答合啓曰已爲勉從於大臣之啓矣。
科擧程式至嚴
考官任意壞了。
他日無窮之弊。
此後如或冒取違式排題之文。
有司當任循情之責。
此意各別奉承申飭可也。
右相十六度呈辭
○慶尙道儒生四䟽入啓。
○十一日己卯
以林 爲持平
李厚獻納
李李惺爲典翰。
韓仁及爲修撰
○答嶺儒四䟽曰。
爾等尊賢衛道之誠。
不待累䟽而知之矣。
但鄭贊成有何私怨於彼哉。
出於爲師卞明之誠。
而攻者語多無倫
肆忿言忘(一作妄)罵之徒。
欲以多口取勝
爲爾等惜之。
訖可休煩。
退而讀書
○答開城府儒生再䟽曰。
省陳䟽。
具見右賢之意。
尊師之心。
人皆有之。
惟當各言其志。
不必排他議也。
○答江原道三䟽曰。
爾等之議過矣。
毋庸
更瀆。
江陵官蝗虫害糓。
○十二日庚辰
 答松京儒生三䟽曰。
爾等之意。
旣已知之。
退修厥身。
毋庸瀆擾
京畿儒生閔院等上䟽
闢邪說。
從公議。
副護軍金尙憲三度呈辭
本職及兼帶。
並以遞差。
○以柳潚執義
○十三日辛巳
行先忌奠。
正言李景顔。
平安道點馬入來
避稽辭之嫌。
處置出仕
○答黃海道儒生再疏曰。
爾等過矣。
䟽語無倫
不一而足
或曰恩護。
或曰私恩
恣意愚弄
甞試之辭。
略不顧忌
爲爾不取也。
毋庸凟擾
歸讀古人書。
○政院啓曰。
今月初十日引見時。
領相李德馨所啓京上妓退送事。
左相所啓兩湖爲先依宣惠廳例施行事。
幷無發落取禀。
 傳曰京上妓退送事。
進豐呈設行議處
兩湖米事
姑待後日
○十四日壬午
京畿儒生等䟽曰。
此䟽中有一言之功偏倚曲庇之語。
何謂也。
啓問䟽頭閔浣。
則往在 先朝賊臣當權
陰蓄凶謀
鄭仁弘抗章極言
一言之功。
而今誣毁兩賢
擧國爭卞。
自 上牢公論
容貸邪說
偏倚曲庇之也云矣。
○答右相十六度曰。
何苦辭。
遐棄寡昧乎。
宜遵前旨。
久久調理以出。
共濟國事
江原道儒生三䟽入啓。
 答曰具悉三至之䟽。
足見多士之意。
宜勿更煩。
益勉自修
○答嶺儒五䟽曰。
予意諭之盡矣。
爾等勿爲太煩。
各勉修己之學。
以卒衛道之業。
○十五日癸未
以尹銑爲執義
重三爲掌令。
李德一爲正言
鄭岦爲司諫
蘇光震爲副校理
沈光世修撰
○答江原道儒生四疏曰。
䟽辭具悉
諸生孔子者。
顔回不有言乎。
子在何敢死。
爾等之欲死。
無乃太遽乎。
訖可休煩。
歸去讀書
備忘記曰鄭仁弘戊申之䟽。
非爲予一人也。
實出於爲 宗社
大義
萬世名分也。
有何私恩其間
妖妄之徒。
以此執言侮弄之地。
肆然譏斥
而人不爲恠。
莫敢䂓禁。
君臣之義。
自此而掃地盡矣。
予欲無言得乎。
此意政院知悉
○十六日甲申
前領議政尹承卒。
○在戊申年
附會告訃使李好閔讓本之說於榻前
入侍諸臣所折。
今 上定位東宮十七年。
豈可謂之受讓於逆珒乎。
○傳曰頃日引見時。
大臣啓辭及自上答辭幷書入。
京畿儒生
浣等再疏入啓。
右議政沈喜壽十七度呈辭入啓。
 答曰疾病所難免。
細嫌何足介意
宜遵前旨。
善調以出。
○十七日乙酉
政院啓曰近日儒生䟽中。
或有提起不當論之語。
揆之事理
果爲未安。
而伏覩昨日下本院 備忘記。
至以妖妄之徒斥之。
草野儒生
不職朝廷事體
措語之際。
不覺陷於失言之地。
豈敢一毫侮弄譏斥之意乎。
 王言一下
傳播四方
竊恐有累於 聖明優禮待士之道。
臣等職忝近密
區區所懷
不敢不達
惶恐敢啓。
 答曰知道
近來義理不明
慢上之風日長。
雖委於習尙
不可謂未如之何矣。
此意知悉
○答畿儒再䟽曰。
䟽辭具悉
爾等發言無章
何以取信於人。
勿爲爭卞。
修學業。
○十八日丙戌
三嘉儒生朴乾甲上䟽大槩。
南冥來庵先生誣事入啓。
▣(一作○)十九日丁亥
宜寧儒生李宗上䟽大槩。
爲師卞明事入啓。
○以湙爲掌令。
任袞爲弼善。
○二十日戊子
朴乾甲,李宗郁,安崇讓等疏。
皆無批答還下。
○院箚子大槩。
痛斥朴乾甲,李宗郁等䟽辭事入啓。
 答曰疏䟽具悉
儒生狂妄之語。
一一攻之。
則日亦不足矣
自今予不爲酬。
宜體予意。
毋庸煩擾
右議政十八度呈辭
儒生崇讓等再䟽入啓。
批答而下
○二十三日辛卯
玉堂箚子大槩。
痛斥朴乾甲,李宗誣罔之䟽。
 答曰啓具悉
予當體念焉。
○二十四日壬辰
議政李德馨致仕歸養父事入啓。
 答曰省箚具悉卿懇。
親年至喜懼。
孝思於歸養。
卿意則然矣。
國事日詣艱虞
大臣爭相不附
予懷如何
宜時時往覲。
諭以義理
奉來卿家
無負公私可矣。
克體予意。
勉回遐心
憲府趙挺,朴承業湙等箚子大槩。
痛斥朴乾甲李宗郁等䟽辭事入啓。
 答曰省箚具悉
陳戒之辭。
體念焉。
○二十五日癸巳
平安道儒生敦善上䟽
二賢誣事入啓。
吏曹判書李廷龜初度呈辭
○二十六日甲午
右相十八度曰。
卿無去位之義。
雖素患疾病。
服藥久調
自當有愈。
宜體予意。
調理以出。
○答平安道儒生䟽曰。
遠來陳䟽。
足見爾等好賢之意。
此事予已知之。
宜勿更煩。
歸去修業
○七月初二日己亥
領相再箚入啓。
平安道儒生再䟽入啓。
 
答曰䟽辭具悉
○三日庚子
慶尙道咸陽儒生鄭慶雲上䟽
來菴先生誣事入啓。
 答曰省䟽足見尊師之誠。
得中之議。
爾等宜勿更凟。
退修學業
○答領相再䟽曰。
再省陳章
具悉至懇。
私情雖切。
公義亦重。
宜遵前旨。
勿爲控辭
時時往覲以來
平安道進士鄭旻上疏
箕子襲封事入啓。
通津儒生洪有文等上䟽
兩賢誣事
批答而下
右相十九度呈辭入啓。
○四日辛丑
領相三箚入啓。
明日 答曰三省陳章
備見卿愛日至情
但念今日國事
非卿辭退之時。
况卿親庭不遠。
宜體予意。
用遵前旨。
時時往覲。
遐棄寡昧
○六日癸卯
持平姜翼文啓曰螻蟻微臣
屢忝匪據。
兢惶踧踖
無地自容
且於頃者臣師贊成鄭仁弘以一箚之故。
多口紛紜
羣排衆斥。
在臣私情
不省聞。
孤危蹤跡
杜門屛伏
不意今者。
誤恩遽下。
臣實何心。
偃然承當
且緣賤疾彌日
今始扶曳來謝。
逋慢之罪。
至此大矣
風憲重地
不可苟冒
請遞勿辭。
全羅道儒生允吉上䟽大槩。
二賢誣事
批答而下
○領相四箚入啓。
許令致仕
○七
甲辰
平山幼學辛光上疏大槩。
先陳天人之理。
以爲鑑戒之方。
益進學問之道。
以爲自修之實。
 批曰用嘉愛君之誠。
咸安居前昌原府使李瀞姪曺慶呈上䟽大槩。
爲鄭贊成誣事
○八日乙巳
答領相四箚曰。
狂簡之言。
侵陵君上
不顧忌者。
滔滔成習
不須以此介懷
但當克體予意。
時往覲省
勉輔寡昧
予言不再
○答戶曹判書黃愼箚曰。
省䟽具悉卿懇。
但不戶曹貨利之窟。
一卽吏雖有不謹之事。
於卿何與焉。
分局之設。
先朝所未聞。
今宜合於本曹。
擇人任之
勿爲控辭
更加盡職
○答右相十九度曰。
予意曾已盡喩。
安心調理事諭之。
○九日丙午
領相五箚。
齋戒留政院。
○十日丁未
答李瀞䟽曰省䟽用嘉不偏之議。
予當留念焉。
○答大司諫崔有源辭職䟽曰。
省䟽具悉
以不當避之嫌。
累辭而不知止
無乃近於太剛乎。
目今朝綱日頹。
是非莫定。
宜勿控辭
盡心職事
振肅風采
激揚渝俗。
右相沈喜壽二十度呈辭
齋戒留政院。
江華儒生河宗海等上䟽
二賢誣事
○十二日己酉
領相五箚。
答曰。
予意諭
之盡矣。
宜勿控辭
共濟國事
咸鏡道進士韓仁滉等上䟽大槩。
二賢誣事
江華儒生河宗海等上疏
批答而下
○十三日庚戌
 答咸鏡道䟽曰。
懷章遠來。
爾等多勞矣。
䟽辭具悉
歸去讀書
○十七日甲寅
咸鏡儒生再䟽啓。
 答曰再省䟽章。
用嘉爾等尊賢之意。
宜勿更凟。
修學業。
○十八日乙卯三月出榜
任叔英削科所啓。
至此而始唱榜。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