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附录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6H 页
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兼同知 经筵,义禁府,春秋馆,成均馆事,弘文馆提学,艺文馆提学, 世子左副宾客。行通政大夫工曹参议,知制 教海月轩先生黄公行状。[权万]
公讳汝一字会元。姓黄氏。其先平海县人也。高丽忠烈王时。有佥议评理瑞。有翊戴勋。升县为郡。子孙世居焉。恭让时有礼宾寺正龙起。入我 朝有中郎将有甫。生礼宾判官厚。判官生汉城判官讳玉崇。是于公为高祖。曾祖讳辅坤成均生员。大父讳瑀星州牧使。考讳应澄 赠掌隶院判决事。妣野城郑氏。司成自咸之曾孙女。以嘉靖丙辰十月二十一日丙午。生公于沙铜里第。生有隽才。受业于仲父大海堂先生。有闻辄诵。出语辄惊人。先生甚奇爱之。稍长游郡庠。文思日就。为诗不事雕琢而雅丽天成。与车五山,林白湖诸贤。并驱一代。万历丙子中司马。乙酉擢别试乙科。选入翰院。由捡阅转待教奉教。戊子秋曝史于山。壬辰春出为高山道察访。是夏倭寇大讧。 乘舆西巡。公闻之大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6L 页
痛。五月 王子踰铁岭。金上洛贵荣,尹漆溪卓然随之。公疾驰迎候于路左。与二公嗟劳慷慨。时监司柳永立自咸兴来迎 王子。为讹言所动。中道而回。二公叹曰柳公平日颇自负。今为一道伯。乃尔恇怯耶。先是公言于监司曰令公以咸兴为根本之地。拥重兵自卫。曾不发一兜牟助岭上军。岭上军无后援可恃。万一蹉跌。安边以北无住劄之地。以愚而计。莫如豫调兵马守府城。又以为南军援。不亦善乎。永立不能用。至是又移书责谕。永立不从。及贼踰岭。咸兴震动。永立退保屏风坡。都事朴顺男亦走入下鸾台。土兵作乱。贼未到而仓库荡然。一如公言。于是 朝廷以尹卓然代永立。尹公素知公有殉 国之志。辟以从事。公赞画戎幕草召募文。布告南北路。多有镇御之劳。尹公重之。寝处与同。每事咨焉。牙兵有桂树者。咸兴土豪陈大猷之子也。朴顺男遇之甚昵。公曰此人有不顺之气不可近。及贼入据咸兴。闻桂树二妹有容色购之。桂树谋于其父。以二妹降附。所在向导。人服公先见。癸巳春。公赴 行在。以军功拜刑曹正郎。五月监松于海西。六月迁骑省。兼带三字衔。甲午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7H 页
还刑曹。九月复从骑省为都元帅权慄从事。以亲病辞。台官有论以避事者。公上章自列。丙申夏特叙为翊卫司司御。冬又出赴权元帅幕。丁酉夏以承文校理入。翌年春为侍讲院司书。公上疏有丙申蔚山之役。㬥露触伤之语。九月除司宪府掌令。兼带弼善。俄又以司艺兼掌令。冬充书状如燕。辨丁应泰之诬。己亥春还 朝。辛丑出守醴泉。癸卯以事罢归。丙午为金城县令不赴。未几为永川郡守。丁未以宣武原从勋 赐功臣券。戊申七月以亲病辞永川。九月丁外艰。十月母夫人继歾。庐于墓侧以终丧。一日公汪然曰记吾幼时在父母膝下。口授枣脯之哺。今虽欲报之得乎。辛亥升通政为吉州牧使。辞不赴。壬子知昌原府。乙卯改东莱府使。时新经乱离。列邑荡覆。公以定民居为急先务曰。居不定。民志不定。而体统不立。汛洒灰烬。葺理草菜。劳来不怠。又曰学校之政。乱世之所不可缓者。访求文学之士。呈名使台。授以训导之任。除俸禄劝课。俾有所成就。戊午以工曹参议还朝。庚申秋。大臣荐公于 朝。拟以岭臬。为不悦者所沮。公来归海上。筑一轩扁以海月。有老焉之志。时光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7L 页
海君十年也。以天启壬戌四月二日。考终于正寝。享年六十七。讣 闻。 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兼同知 经筵义禁府春秋馆成均馆事弘文馆提学艺文馆提学 世子左副宾客。用月日葬郡西五台山负艮之原。公初娶金氏。鹤峰先生仲氏察访讳守一之女。再娶李氏。德原都正讳枢之女。药圃郑相公外孙女也。公早登诸先生之门。得闻士君子立心行己之方。万历己丑间。倭使玄苏来请信使。朝议皆欲许之。公独抗言持不可。时与公意合者若干人。鹤峰以诗赠公。其诗曰东海有鲁连。其人亦抗节。举世欲宗秦。尔独戴周日。谈笑却三军。其机在寸舌。我有一片心。千秋与君说。其相许之意如此云。金夫人端淑有妇德。先公二十一年而卒。寿四十四。李夫人婉惠以敏。后公四十七年而卒。寿八十九。金夫人生一男曰中允。尝显于朝为承旨。李天人生四男。曰中敏承仕郎。曰中宪宣教郎。曰中顺从仕郎。曰中远将仕郎。馀男曰中直,中敬。承旨无子。以宣教之子石来为嗣。其二女适郡守曹挺融,士人郑基德。承仕一男石兴。二女适士人郑绥硕,佥使朴瑞奎。宣教五男。石来为承旨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8H 页
嗣。其次石平,石朋,石宝,石龄。二女适士人权德舆,李文胤。从仕一男石老。二女适士人李英,生员边之斗。将仕三男石三,石眉,石奇。石来之子曰圭曰基。石兴无子。石平之子曰塾曰𪣡。石朋之子曰腆石宝之子曰隘曰墺曰坰。墺进士。石龄之子曰埰。石老无子。以石平之子𪣡为嗣。石三之子曰壕。石眉之子曰堧。石奇之子曰㙫。金夫人与公同竁而葬。其前为李夫人之墓云。呜呼。今去海月先生之殁百二十有馀年。其声光德烈。日远日微。有不可考者。然吾高王父石泉翁。与先生为娅婿。高王母又寿踰九帙。故吾先大夫兄弟。及闻先生风旨之槩。先生年十四赴举捍城。人竹西楼题诗曰银河昨夜下灵槎。醉入直珠兴渐多。独上竹楼人不见。还吹玉篴向凌波。时杨蓬莱士彦宰真珠。见诗大惊。使人要诸归路。与语大奇之云。吾家有班史评林一帙。伯父检讨公尝举示签题曰此海月翁笔也。亟称其鸱述岭赋曰沨沨乎其有骚家遗韵。时万年尚少。不及叩先生本末。今先生后孙尚夏。以其先子所述家状。远以见示曰。先祖遗文字多散佚不收。其职帖亦多遗失。故所叙述如是草草。然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8L 页
失今不图。益昧昧无以表扬于世。请据此序列。为乞铭之资。万辞不获。谨受而卒业焉。先生风神雄伟。立朝以不欺为心。所与交皆一代名贤。天性宽厚。而人有脂韦媕婀以取名要荣者。深恶而鄙之。以礼义廉耻。勉后生训子弟。常以富贵利达为戒。丧祭必谨必诚。敦宗恤姻。文章浑厚奔放。今其存者笺疏诗文若干卷。银槎录,朝天日记各数卷。藏于家。乡人享先生于乡社云。尚夏先子曰世重。圭之长子也。谨状。
 上之二十年甲子季秋丁丑。通训大夫前行兵曹佐郎永嘉权万状。
墓碣铭(并序)[李光庭]
公讳汝一字会元。其先平海县人。在丽忠烈世。有讳瑞。有翼戴勋升县为郡。官至佥议评理。子孙迄我 朝世袭衣冠。曾大父辅坤成均生员。大父瑀星州牧使。考讳应澄谨厚有器量。乡称长者。 赠判决事。娶野城郑氏。司直昌国之女。以嘉靖丙辰生 公。幼聪睿。受业于仲父大海先生应清。过耳辄诵。吐辞惊人。十四赴捍城试。过题竹西楼璧。杨蓬莱士彦适知府。见之大惊。追得公甚欢。二十一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9H 页
中进士。三十对策登乙科。选入翰苑。历检阅待教奉教。壬辰为高山道察访。夏倭大讧。 上西狩。公雪涕将赴难。道阻绝。因说咸监柳永立。整旅固根本。急分兵援岭上军。岭上军败。安边以北无措手处矣。永立不从。金上洛贵荣尹漆溪卓然陪 王子至安边。永立不来迎。公以二公意贻书责之。亦不应。 朝廷以尹公代永立。尹公素知公忠义。 启请从事。与同寝食。纠画义旅。檄南北道土贼。陈大猷以子女饵贼叛。 王子大臣沦贼中。公求得与大猷善者。代书抵大猷陈祸福。大猷不用命。然其随机设策。卒之罪人斯得者。多公之力。癸巳春。追至 行在。拜秋曹郎。改骑省。兼带三字衔。秋差都元帅权慄从事。以亲病辞。言者论公避事。公亦自劾罢。丙申叙逌翊卫司御。出佐元帅军。丁酉拜承文院校理。戊戌转侍讲院司书。又以亲病辞。秋拜司宪府掌令兼弼善。移成均馆司艺。冬以书状官。同白沙,月沙两李公赴京。伸丁应泰诬 国之冤。辛丑出知醴泉郡。丙午知永川郡。丁未录宣武勋二等 赐券。戊申以亲病辞。未几遭内外艰。庐墓侧泣血三年。曰吾父常抱吾膝。啖我枣脯。而口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9L 页
授之诵。虽欲报得乎。辛亥升通政除吉州牧使。辞不赴。壬子知昌原府。乙卯移龟东莱二州。为贼窟穴且七载。民散亡。田畴荒芜。公劳来抚摩。先之以定民居。继之兴学曰居不定。民志不固。学校之政。亦乱世不可缓者。访有文学者授教导职。削已俸以充馆廪。而俾专讲课。有所成就。戊午以工曹参议还。庚申大臣荐拟岭臬。为不悦者所尼。而公亦无意于世矣。所居并海。公尝为亭岸上。望日月出。以海月自号。至是名其亭曰晚归。盖将老焉。壬戌四月二日。以疾终于家。享年六十七。讣 闻 赠少宰兼带有加。公再娶。前夫人闻韶金氏鹤峰文忠公诚一仲兄龟峰守一之女。后夫人德原都正枢之女而左议政药圃郑贞简公琢之外孙。俱淑惠有家法。皆 赠贞夫人。用公卒之年某月日。葬公于郡西五台山向坤之原。以前夫人祔。后夫人葬在下。公起东南海上。进而与文苑钜公相颉颃。声闻中华。其文章汗澜无涯涘。而诗律精丽。与林白湖悌为伯仲。其义气并埒云。公风骨秀伟。气貌轩昂。自幼从大海学。与游蓬莱。已知立身行己之方。及再授室。亲炙儒贤之门。益自淬励。为世名儒。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0H 页
方玄苏来请信使。公独抗言不可。文忠公咏鲁连事以赠公。而末云我有一片心。千秋与君说。其相与如此。金夫人生一男中允。亦以文章显用。官至承旨。李夫人生四男。中敏承仕郎,中宪宣教郎,中顺从仕郎,中远将仕郎。俱有子女。而承旨无嗣。以宣教之子石来为后。生二子圭基。圭生世重。始述公遗事。其孤尚夏以权员外万之状。来请铭。铭曰海山扶舆。淑气贮精。笃生奇材。蔚为世英。公宜馆阁。乃栖于棘。卒不大施。孰究素蓄。卓行清文。萃于一堂。子父并誉。在古谁方。尸祝于乡。永世其教。文追作铭。后嗣是诏。
通仕郎前 惠陵奉事。平原后人李光庭撰。
明溪书院奉安文[府使郑玉]
海山钟精。儒门继躅。奎躔彩耀。云汉手抉。才堪华 国。学实传家。惟其乐有。成就得多。蜚英翰苑。载笔 螭陛。抗言时危。奋节蹈海。筹谟关幕。羁靮 行宫。直以立朝。正以律躬。交游俊彦。如埙篪和。亲炙儒贤。若金淬磨。文章道学。可贲黼黻。遭时屯蹇栖迟郡邑。进不展蕴。退修初服。绯衣紫绅。脱略尘缰。开轩临海。抱月长终。英风爽韵。喧耀海邦。声光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0L 页
德烈。愈久愈彰。祭止于社。公议犹歉。眷玆院祠。皋坐有俨。一体升配。允惬舆情。玆涓吉辰。敬妥 明灵。地是菟裘。里近梓桑。东南德星。聚于一堂。书疑讲受。义兼师父。仪刑宛尔。像想平素。俎豆并陈。炉香始升。云开沧海。月上觚棱。缛仪斯举。报祀罔缺。于古有光。在今无憾。春秋芬苾。庶我歆鉴。惠我来学。熙我文猷。庙貌长存。永世齐休。
  常享祝文
文章行范。望尊山斗。牖我偏邦。光前惠后。
沙铜记[鹅溪李山海]
自真珠而仙槎而箕城。缘海而南。虽无名山大川瑰丽绝特之观。而关东清淑之气。于是焉穷。气之所穷。盛而不过。必蜿蟺扶舆磅礴郁积者。固其所也。余之初谪箕也。由望洋亭而南可六七里。过所谓沙铜者。见其冈峦逦迤。如状而起。如跃而趋。如鸾翔凤翥。环拱回抱而成一洞府。心窃奇之。以为蜿蟺扶舆磅礴郁积之气。必钟于物钟于人。而物不能独当。又必有魁伟才俊之士生其间。及见黄内翰尊府公。白发脩眉。韶光满面。胸无畦畛。和气克然。知其能有子而有家也。越二年夏。内翰以秋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1H 页
部员外来省亲。一日访余焉。员外之中乙酉科也。余忝为座主。已知富于文词。而犹未得其为人。及相遇于斯。留十数日。与之披露心腹。服其文义之卓然。器量之宏伟。然后始信蜿蟺扶舆磅礴之钟于人者。不在于他人而在于员外也。员外尝搆堂于沙铜山西马岳之下。以为奉侍杖屦之所。余尝升堂而望焉。山不奇而秀且佳。洞不邃而宽且长。高者突然成阜。下者颓然成陂。深者为溪涧。窐者为畦陇。而茫茫大洋。常在衽席之下。渔村蜑户隐映沙际。钓艇鸥鹭来往浦口。真胜观也。至于淡妆幽香。碧玉琅玕。苍髯白甲。虬卵金丸。环拥罗列于左右。则虽无丝竹管弦之闹。亦足以供一堂之乐也。吾观员外公年尚少。尊府公才踰耳顺。康健无恙。其不可舍簪笏而眷恋于此也审矣。蜚英 昭代。正色立朝。上以献赞 冕旒。下以展布所学。使湖山清淑之气。转而为。 国家之元气。然后归来是堂之中。酿秫酒钓银鳞。与诸妇诸孙。歌呼于尊府公之膝下。则洞之溪山景物一草一木。无不欣欣于寿席之前矣。抑清淑之气。虽出于天地山川之所钟。而其培养作成则在于人。苟能因吾之所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1L 页
受而善养而振作之。俾不至于馁乏间断。则人才之蔚然继出可卜也。将见芝兰玉树。参差交映于员外之庭。而黄氏之福盖未艾也。黄君其勉之。洞之以沙铜名。取于山也。马岳根于白岩而东袤五十馀里。面海而蹲。川出马岳之西北而流于海。海口有孤山。山北有浦。西京其名也。月日竹皮翁记。
海月轩记[鹅溪]
内翰黄君。搆小堂于马岳之下。名其轩曰海月。请余为之记。余曰天下之物。其能不丧本体者鲜矣。莫刚于铁而冶之则圆方长短。随手成质。莫坚于石而碎之则为沙为屑糜烂飘散。岩峦峰嶂之高而崩颓者有之。江河淮泗之深而溃裂者有之。独海之为物则百川奔纳而不溢。尾闾吞吸而不缩。风涛雪浪逆走横驰。蛟龙鲸鳄喷薄出没。而未尝有溃决之患。月之在空。浮云掩翳。清光素彩。人不得以见之。云散仰之则其明犹旧。至于盈亏之常薄蚀之变。自有天地以来。不知其几。而圆轮素魄愈久而愈新。君子之所取者。其不在于是欤。人心之虚灵。随物易迁。而声色臭味之铄于中。纷华名利之诱于外。顷刻之间。恍惚万变。苟或操之不笃。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2H 页
守之不密。则如狂澜悍马之奔突。而难保其不丧矣。是以君子之存心也。必提掇整顿。收敛涵养。使外物之纷挐侵扰者。自然屏伏退听而不敢犯。然后方寸之地。莹澈明白。如云过太虚而无迹也。如尘扫镜面而无累也。抑人之处世也。事应无穷。酬酢多端。醉梦未觉。膏火相煎。得丧荣悴之纷纭。悲欢忧乐之不一。而云雨翻覆于朝暮。风波或起于俄顷。则浮沈狼狈之馀。或不免颠倒错谬而失其本心者多矣。惟君子则不然。混混于流俗之中而志益洁。苍黄于患难之际而操益确。不淫于富贵不移于贫贱。不屈于威武。如海之波翻涛蹴而未见其盈缩。如月之有圆有亏而终不缺其本体也。然则众人之心。即江河岩峦金石之类也。君子之心。即海月之广大高明而不变也。今子既以是名轩。其有得于存心者乎。抑不变于流俗之中者乎。抑深惧其众人之归而自勉于君子之学者乎。吾想夫凉秋夜静。万籁俱息。青铜如拭。玉轮当空。凭轩而俯仰则天地四方。洒落澄明。无一点查滓或滞于其间。苍然之色。皎然之彩。尽入于方寸中。其所取于海月者。不既大乎。黄君曰善。轩之记至此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2L 页
尽矣。遂书以归之。月日记。
送年兄上第归觐(并序)[崔铁坚]
关东山水。甲于天下。愿生亲见。华人有是谭。夫蜿蟺磅礴清淑之气。岂但奇胜而已哉。意必有异人生其间。而吾友黄公貌甚伟气甚雄。真所谓地灵也。择莲折桂。偶与生同一年。卢前之愧。吾不无焉。于今得意而还也。谓有具庆。将归以为荣。请以言赆之。罍耻馀生。悲吾悲而乐子乐。收泣而继以辞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哉吾子之行也。青衫归路。白云在望。比邻加额。倚闾解颐。昆山玉色。光满于家。高插宫花。喜称寿觞。老莱斑戏。常事而已。昼锦之欢。其在斯欤。盖君子所学。不出家而成教。悦亲有道。立扬自此。一堂和乐。庶见顺矣之赞。若推而移之。用于立朝之日。则爱吾 君而忠吾 国者。岂在他人。子其眷乎哉。呜呼。余于黄公。有旧日之契同年之分。然吾不以是亲之。黄公有文章。世以此奇之。然吾不以是奇之。黄公有气节。世以此高之。然吾不以是高之。所愿勉黄公之无。改黄公之有。动必求其身。言必合于道。终始相敦。德义交奏。变伪习为真儒。一同二同。至于三同。而同心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3H 页
同道则断金之利。虽斲鼻蔑以尚矣。情义之至。乘韦而先之。时万历乙酉日南至后四日。松山梦隐崔铁坚序。诗曰。
诗格庭坚险。高名叔度贤。抗章联一二。献策对三千。意气青云士。飞扬白日鞭。东归开寿席。山海亦增妍。
送黄壮元归宁平海[蓬莱杨士彦]
胸吞乔岳岩岩气。笔落春空蔼蔼云。青丘又见天人策。自是江都冠汉文。
乡社上梁文
后死得为师。拟山斗于景仰。先生可祭社。宜俎豆于尊崇。建庙宇其有光。质鬼神而无愧。伏惟大海先生。资本近道。孝元禀天。供甘旨于婉容。诚敬两至。歠淡粥于泣血。戚易无亏。萤窗早年。究渊源而暗合。鹿鸣当日。失怙恃而旋停。初无暇于晨昏。恨违陶老。幸莫逆于道义。欣磨月翁。富贵不淫于曲肱。图书常对于容膝。香达 枫陛。虽鹤书之屡徵。志坚林居。寔鹗荐之非愿。审既熟于出处。蠲退斋郎。蕴未安于乱离。鸿渐别座。言切国事。动 龙颜于一疏。任分主忧。佩鱼符于百里。才试才于鸡割。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3L 页
便遂意于鸿冥。伯夷居滨。为大老于东海。段干修善。变诸生于西河。门揭姓名。焕褒旌于百世。册载行实。昭显绘于三纲。况我海月斯文。实是山河间气。笙簧坟典。务有用于大观。领袖文章。嫌无益于小技。趋隅志笃。早得鹤峰之提醒。向善心诚。晚承文穆之倾许。风彩俊伟。本器度之兼弘。文学泓涵。夙华实之并蔚。付倘来于轩冕。用舍随时。知倦还于田园。优游卒岁。位不满德。谁惜甲子之泥涂。物无萦心。自娱丁卯之风月。郡志昭晢。山川草木之亦荣。乡宪分明。礼义廉耻之是勉。湖海名重。不但元龙之独超。洛水波清。良由司马之闲卧。嗟惟两贤之接武。是我一郡之生辉。王彦方之所居。既称君子。杨巨源之可祀。端在吾人。不谋同辞。皆曰宜庙。齿一德一。孰敢慢天爵之尊。朋三邻三。举可见人心之服。遂仍旧基于乡射。乃运新材于上流。苍海东环。看取胸襟之豁。白岩西峙。想像气宇之高。占地既宜。卜日亦协。天公助顺。役霜节而常暄。地主扶孱。抽烟户而专力。标准在此。乡已能于立祠。教化所由。国可知于视野。玆述父老之意。为赞儿郎之欢。儿郎伟抛梁东。阴云吹散海天风。古人胸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4H 页
次君知否。洒落冰轮上碧空。儿郎伟抛梁西。碧峰无数入云齐。想得斯人豪气像。白岩千仞较高低。儿郎伟抛梁南。长川曲曲自成潭。能使声容长不昧。源流无尽碧于蓝。儿郎伟抛梁北。铜山玉秀明溪绿。后人何处想先贤。山下溪边有遗躅。儿郎伟抛梁上。霞彩云光锦一㨾。欲知当日两文章。请看云霞变幻状。儿郎伟抛梁下。乡人礼庙如亲炙。顽廉懦立薄夫敦。尽是闻知见知者。伏愿上梁之后。用为羹墙。不撤香火。当摸揩于先进。要懋学龙。作规矩于后生。须戒画虎。岂止五世之泽斩。流芳无穷。不烦三物之教成。袭薰相继。
祭文[门人吴瀷]
呜呼痛哉。沧海之水。漫漫浩浩。包容万万里。先生之量。泰华之山。崇崇巘巘。崒嵂千千丈。先生之象。禀此异质。钟此间气。先生之生也。夫岂偶然。位不满德。寿不称仁。先生之逝也。又何遽尔。既彼苍之难谌。曷予恸之可已。卫社事业。瑞世文章。在人耳目。载国方策。何必一二而赞扬。飞名玉笋。粤自陆士衡之妙龄。珥笔翰苑。追占李谪仙之麟祥。试烹小鲜。召父杜母。任钥雄藩。梁后范(五字缺)。栖岂乐于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4L 页
枳棘。解绂归来。老可誇于丘山。江湖忧乐。浅深于觥里。春秋风月。嘲哢于毫端。北平膝下。兰芽竞茁。老莱堂上。锦衣相辉。生荣死哀。在灵何戚。山颓梁坏。吾党失依。小子无状。蚤岁抠衣。学焉未能。幸与二三子为序。仰止不怠。盖将八九年于玆。地隔东西。每恨造谒之无便。驰书勤恳。几被远诲之不遗。重捡手滋。痛仪刑之邈邈。再来故宅。但灵帷之披披。九原已闭。万事黄粱。海山矗矗。海月苍苍。丧患连仍。疾病缠身。窆不临穴。吊亦后人。生三事一。有愧先民。物虽菲薄。情则在玆。精灵不昧。庶几格思。呜呼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