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附录
附录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33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33L 页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34H 页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34L 页

皇明世宗皇帝嘉靖四十五年(我 明宗大王二十一年)丙寅十二月初八日甲午酉时。先生生于晋州治南柰洞里笃古山村之私第。(是日先府君承旨公梦。有老翁自空而下。授以玉函。启之则一筒明星。光文灿烂。觉而先生已生矣。故小字应星。先生生而容貌粹然。眉目如画。呱呱之声。略如巨人。人异之。○先生先世世居松京。及丽衰六世祖监务公。挈妻子移到湖西青山县居之。至子奉礼公。娶夫人郑氏于晋州。赘居于晋州。朴氏之为晋人始此。)
穆宗皇帝隆庆元年丁卯(先生二岁)
二年(我 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先生三岁)始解文字。能诵六甲方数。(先生聪慧过人。一览辄记。有一儿读书。先生从旁默听。后读者不能诵。先生举诵如流。久且不忘。)
三年己巳(先生四岁)
四年庚午(先生五岁○凡在嬉戏。举止异常。同队推以为长。出入动静。一唯其令。)
五年辛未(先生六岁)风仪超迈。器局宏深。嶷然有长者气像。(自此能解读书。不屑游戏。承旨公语以小学书。为君子修己之本。先生欣然听之。遂私自讲习。及八九岁。虽成人有宿工于是书者。殆有未逮。○是时先生适有疾。恐贻惟疾忧。讳于亲而私自调治。竟得愈。人咸以为天得之孝。)
六年壬申(先生七岁)
神宗皇帝万历元年癸酉(先生八岁)
二年甲戌(先生九岁)能通孝经家礼。
三年乙亥(先生十岁)二月。就学于郑参奉。(郑公讳角。即先生之外王父也。先受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35H 页

四年丙子(先生十一岁)十一月。承旨公患风痹。(先生自六七岁时。已知事亲之节。及有亲病。衣不解带。目不交睫。侍汤如成人。人莫不啧舌称曰孝子之家。复有孝子。○是时湖西地有医甚高亢。虽权贵莫能致。先生躬往请甚恳。其人初甚落落。先生露处门外。三日不食。时又大雪没其身而犹伏不起。其人感而许与来。及症剧断指灌血。得延十馀日。)
五年丁丑(先生十二岁)正月。丁承旨公忧。(治丧一依朱夫子家礼。朝夕啜粥。不食菜果。不脱衰绖。哀毁几灭性。及葬。墓距家数里。日必朝夕上墓。虽祁寒暑雨。未尝或废。暇则读礼。)
六年戊寅(先生十三岁)
七年己卯(先生十四岁)三月服阕。○四月受尚书周易于堂叔父竹村公。(竹村讳安室。以文学有时望。先生忧中未尝读书。及除丧就公请业。公至诚教授。先生亦事之如父。)
八年庚辰(先生十五岁)
九年辛巳(先生十六岁)二月魁方伯试士。(是时先生文华大阐。人无出其右者。方伯到州设战艺。使会士不得挟书。只给笔砚。限时纳券。以风命题。先生一笔成之。方伯叹美之。擢为第一。至今脍炙人口。)八月委禽于副司果永川崔公之门。(崔公讳奇男。一见先生甚爱敬之。不衣冠不见曰朴郎正人也。吾不敢以舅甥之私致亵也。○先生与夫人。恩义虽笃。礼貌甚挚。出入行拜礼。言语必致敬。寻常相对。肃然若嫂叔。凡人见之。不识其为夫妇。尝曰今人于此多轻忽。调密则必亵狎。不如是则辄凌踏。此大不可。严于男女之别。兄弟姊妹。坐不同席。门庭肃穆。下至仆隶。亦皆井井有法。无敢杂乱。)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35L 页

十一年癸未(先生十八岁)八月子希大生。(生四月而夭)
十二年甲申(先生十九岁)八月俱中乡解两试。进士试居魁。(先生本不欲从事举业。而以母夫人命。强意随行。然亦未尝以必得为期。语人曰科举之士。若期以必得。则得不牿丧其心性。而卒陷于不义者鲜矣。以个中自有超然处。肯学儿曹一例忙。一句为第一义。凡十捷乡解而贯两试者八。六中东堂而居第一者三。皆屈于南省。而先生泊然无介意。○按先生与河谦斋弘度书略曰前书云云。诚如来谕。然此亦非吾辈一切度外事。若能办得其内外轻重之分。常使此胜于彼。而无主客倒置之患。亦何害之有。但操执不能坚确。分别不能明白。功利常胜。义理常不胜。而有若淫声美色丛中骎骎然濡染渰溺。而毕竟振拔他不得则深可惧也。此则不得不孟省而明辨耳。又答白斯文瑞羽书略曰名利得失。本来外物。且淹速利钝。自有其命。若能办得于内外轻重之分。而初不以必得为急。则其失亦何必介吾怀耶。)
十三年乙酉(先生二十岁)三月。就谒崔守愚先生于道洞。(崔先生讳永庆。素倜傥不羁。非其人不见。见先生大喜。勉以为己之学。仍曰君天分甚高。政所谓甚生气质也。恨其生晚。不能及山海之门也。先生亦尝曰吾于守愚虽无束脩之礼。终身以师礼事之。自此专意性理之学。日必鸡鸣而起。盥栉衣冠。参谒家庙。次省母夫人。退而整案危坐。讲诵经传。夜以继晷。殆忘寝食。士流皆敬重之。间或有嘲笑者。先生亦毅然不挠。)手摹孔圣遗像。揭之北壁。(每日晨兴参庙后。瞻拜遗像。且于座隅揭颜子四勿,朱子十训,太极图,敬斋箴,克己铭诸编。为常目之资。终日俨然端坐。肩背竦直。望之如图形刻像。)四月女子子生。(适士人成錞)七月读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36H 页

十四年丙戌(先生二十一岁)二月往拜河觉斋柳潮溪于大觉书斋。(觉斋讳沆。潮溪讳宗智。俱以一乡长德。多奖进后学。先生就拜焉。留数月讲论性理。觉斋喜曰闻名久矣。相见何晚也。潮溪亦极加推奖曰后生可畏。)八月入黉堂参释菜礼。(是时有士族不法者数人在座。先生使之鸣鼓而黜之。一州为之肃然。)冬读朱子书。(先生每读朱书及庸学,心经,近思录,性理大全诸书。必盥手炷香。整案端坐。沉潜玩味。心目俱到。清浊高低。无一字讹误。其值蕴奥难解处。辄精思笃究。每曰圣贤千言万训。恍若亲承面命。不觉手之舞足之蹈也。)
十五年丁亥。(先生二十二岁)就守愚先生第。谒寒冈先生。(是时寒冈先生以咸安倅。来访守愚先生。先生往拜而讲问经义。○河松亭受一,李雪壑大期亦来会。先生得与之定交。)十月女子子生。(适士人成好正)十一月弟敬以痘疾夭。(先生深加痛悼。至老不衰。述怀赋所云昔同气之罹此。年十九而短折。即此也。)
十六年戊子(先生二十三岁)
十七年己丑(先生二十四岁)二月。读性理大全于头流山断俗寺。○九月往咸安拜朴篁岩,李茅村。(篁岩讳齐仁。茅村讳净。二公谓人曰朴某识见。吾辈所不及。)
十八年庚寅(先生二十五岁)二月。就谒寒冈先生。行束脩礼。(寒冈先生授以大学心经等书。命其子曰弟朴行远纯德君子也。汝辈视以师表可也。○先生与门下诸贤如旅轩先生及文茅溪纬,李石潭润雨,郑桐溪蕴相讲磨。)六月进慰守愚先生及柳潮溪于州狱。(己丑狱起。守愚潮溪为媦疾者所诬。同时逮系。先生以酒馈就慰之。或以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36L 页

十九年辛卯(先生二十六岁)三月。与河沧洲憕,赵凤冈㻩。读近思录于青谷寺。(二公见其讲论。叹服不已。)
二十年壬辰(先生二十七岁)四月。海寇升陆。奉母夫人避地于头流山。(一时名流。多倡义募兵。先生以母夫人故不得与焉。慷慨抑郁。不胜悲愤。其上寒冈书略曰教生变初。将老入山。其于饥寒颠沛。吃尽许多艰苦。今则东西捞摸。栖遑于远近乾净之地。于其为身谋。可谓得矣。然顾念目下光景。有非平日读书者鸟鼠窜求活之日。而犹不能愤然挺身。决然奋臂。斩一贼活一民。以报我 王土食毛之恩。反自甘心蹙头图避之不暇。而提挈妻孥。为自私计。中夜思之。自不觉其泚颡而汗背。更何有向人道也。○是时先生奉庙主入山。虽流离奔窜之中。犹不废展拜荐享之礼。一日值先忌。无以供祭。先生泫然流涕。忽有獐过庭触石折胫。遂取以用之。人以为孝感。○先生嗜学如脍炙。尝卖田买书。族人止之。先生笑曰圣贤绪馀。载在方策。千顷之田。不能直一行书也。至是家藏器用。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37H 页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二十八岁)六月。州城陷。遭堂叔父佐郎公丧。(佐郎公讳安道。以义兵将俞公𦛜从事官入州城。及城陷。与俞公及崔节度庆会,黄节度进。投江而死。先生闻讣白大夫人。冒危出山。发舟人得其遗骸。备礼治丧葬之。终身不食南江鱼。)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二十九岁)
二十三年乙未(先生三十岁)三月。移寓仁同。(有一士人善相人。见先生起拜曰公非拘曲士也。延以馆之。致款致敬。终始如一。)十月移寓青松。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三十一岁)九月移寓善山。(过金乌山。下马鞠躬而行曰此海东首阳。令人仰止。先生每在途过院祠下马。旌闾必式。虽夜亦然。)
二十五年丁酉(先生三十二岁○十二月。河松亭与其婿赵公徵宋亦流寓坪城。先生与之比邻而居。时自对酒吟诗。互慰羁旅之怀。)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三十三岁)十月。省青山先茔。(是岁贼始撤归。先生自善山直向青山。省六世祖监务公考妣墓。令本县居子孙奉守香火。)十一月掇寓归乡。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三十四岁)二月女子子生。(适郡守河震龙)三月往候寒冈先生于成川任所。转到仁川。谒东冈先生。(是时东冈先生。以左尹退寓仁川。先生谒寒冈。寒冈曰见金东冈乎。先生曰未也。寒冈曰好贤而不见东冈可乎。先生遂转到仁川而拜之。仍侍侧讲业。东冈谓其门人曰寒冈教育得人矣。先生以事寒冈者事之。每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37L 页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三十五岁)六月 懿仁王后宾天。(先生丁前后 国恤。必三年行素。朔望必焚香拜哭。 国忌亦斋素。略如先忌。)九月母夫人患风痹。(先生与弟扬至诚侍汤。衣不解目不交者四五朔。夫人思江鱼。时值严冬冰塞。求之不能得。先生日就江干涕泣。忽梦有老翁自江出曰第于明日来。先生惊起而往。以石叩冰。冰裂有双鲤跃出。取以供之疾愈。先生每以是日祭于江。终身不废。后夫人又患渴症。五月求红柿。先生甚忧之。适有卖柿者。遂倍其价而买进。人皆异之。)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三十六岁)正月访朴大庵于青松周王山。(大庵讳惺。隐居于周王山中。先生造其庐而候之。同赏山中诸胜而归。)
三十年壬寅(先生三十七岁)二月。见郑仁弘于德川书院。(时仁弘有重名。士大夫皆趋附不敢后。先生亦素有一见之愿。及见之便知其非吉人。出语人曰此人外若凝重而内实躁率。言似包含而意则阴谲。表里不同。心口异行。真个索性小人也。又曰吾观其言语。隐然多夸张自己。胁制众人。而务用妆撰涂饰。不露锋颖。使人分别不得。焉有君子而如此者乎。其上寒冈先生书略曰盖外若凝重而内实躁率。非君子表里无间。言若包含而意则阴谲。即小人心口异行。不知古之所谓介甫为人。其亦如许否耶。不意异代。复见其人。然此世未必无龟山之论。彼安得以肆胸臆而惑吾民也。闻者皆以迂妄目之。)十月修泰安朴氏谱牒。(先生以兵燹之馀。文献荡析。手录世系及族派藏于家。)十一月闻柏谷郑先生讣。(柏谷讳昆寿。寒冈先生之仲氏也。先生为位举哀加麻。○按先生答东冈先生书曰忠厚如此老。英爽如此老。而 邦国不幸。奄至于斯。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38H 页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三十八岁)九月与士友会讲于德川书院。(李竹阁光友,李日新堂天庆,陈柏谷克敬,郑上舍承尹,成浮查汝信,申伊溪槚,河松亭受一,郑上舍承勋,李梧月堂惟諴,河处士光国,河长水惺,河沧洲憕,赵参奉英汉,赵凤冈㻩,李上舍明怘,李参奉瑴,赵主簿英沂,文上舍弘运,朴无闷堂絪诸贤皆来会。其馀又三十二人。)十月往西原。诊东冈先生疾。(东冈寝疾于西原寓舍。先生驰诣诊候。躬执药饵。十一月东冈竟捐馆。先生与其子弟门人治丧。扶榇而归。葬与祥皆就哭焉。凡有星山行。必省墓。每语人曰一自东冈先生之殁。非但峤南士气委靡莫振。天地间正气减却一半。)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三十九岁)二月朴大庵来访。(留话数十日。归语人曰朴行远动遵绳尺而自成仪则。可谓笃信人也。先生亦敬爱之不已。每曰大庵君子人也。与之语。令人不饱而饱。不醉而醉。)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四十岁)正月哭伯父涟川公丧。(公讳安宗。以孝行荐授外郡。先生早失所怙。事之犹父。附身附棺。必尽其诚。朝夕祭奠。必躬执焉。)七月忘忧堂郭先生来访。(忘忧堂讳再祐。与先生素有契分。来访信宿。同寻成浮查于其第。○先生每曰郭忘忧间世人物。不知此后几千百年。东国复有此等人耶。忘忧亦尝论先生之文曰朴行远文章典赡纡馀。了无一分修饰。与其人性情相类。可谓君子之文也。)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四十一岁)八月往见仁弘绝之。(仁弘闻先生斥己之言衔之。然阴欲使之附己。使其客诱以祸福。书先生姓名于门人录。先生以为若不显绝。后悔无及。遂躬造其家。声罪而绝之。有诗曰岩路揔蔓藤。行人几颠跌。不可更寻山。山外催归辖。其党以背师诬先生。停举殆十馀年。先生自知不容于世。隐居于笃古山之东药洞深谷间。屏弃世事。啸傲自适。一日弘党来见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38L 页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四十二岁)二月会金东篱于成浮查第。(讲论心经。东篱叹曰吾于江右得此一人。)四月候寒冈先生于安东任所。(仍留侍数月。多与府中名流相从。时西厓先生已捐馆。先生以不得一见为恨。遂往哭焉。)八月与成浮查,文上舍弘运。泛舟访忘忧堂先生于沧岩亭。(忘忧留之信宿。为设小馔。泛舟同游于亭下。时人比之李郭故事。)
三十六年戊申(先生四十三岁)正月子庆光生。(先生尚无一男。至是始得之。必教以义方。不以晚得少弛。虽祁寒衣不得厚。耳不得掩。尝自外反面。寒甚面如东梨。犹终日侍立。不命之退。○谓人曰人生血脉筋骸。备尝艰苦。然后方坚固。若自少好衣服便居处。适足以养其病教其惰而已。尝戒之曰闻人毁己。有则改之。闻人誉己。当以过情为耻。毋自满足可也。)与岭中多士。上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39H 页

三十七年(光海君元年)己酉(先生四十四岁)
三十八年庚戌(先生四十五岁)十月服阕。(先生每月朔望。必展拜于墓。祭祀一以诚敬为主。每忌辰七日戒三日齐。齐之日。不见宾客。不与家务。笾豆必亲涤。汤炙必亲监。将事之日。整衣冠彻夜不寐。以待鸡鸣行事。哀戚如袒括之日。)
三十九年辛亥(先生四十六岁)二月赴馆试。(因馆儒伸救。始解停举。 朝家方设馆试。令州郡贡士。或有应选不赴者。辄以律论之。先生自永感后。无意于功名。至是被选。不得已应举。时朝著一变。奸党用事。先生对策中有开国承家小人勿用之语。盖目时辈也。主司者初欲拔擢。恶而黜之。述怀赋所云嗟牵羸而引惫。出北门而忡忡者此也。先生见时事日非。遂杜门屏迹。日从山水佳处。萧散自遣。而或悲惋不自胜。每值清宵皓月。独坐长歌。时复呜咽流涕。伤时忧国之意。𨓏𨓏发于讽咏之间。尝有诗曰美人不见长相思。秋水涓涓天一涯。回首空山岁已暮。呼儿掩却木兰柴。又曰采采灵芝草。于彼山之幽。制为裳与衣。烨烨芳未休。爱之不忍弃。将我贻灵脩。灵脩渺何许。瞻望空夷犹。成浮查以为迹隐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39L 页

四十年壬子(先生四十七岁)正月闻河松亭讣。(先生为位举哀。为之服。)是岁与河沧洲倡议陈疏。配守愚先生于德川书院。(章甫三百馀人。封章入洛。先生主其议。适有故未果同行。其与沧洲书曰封章而既不能同事。叫𨵽而又不得裹足。此则势也非我也。而其自讼则深矣。判邪正明义理。使士气振作。国祚绵远。在此一举。伏乞蒙允伏乞蒙允。)
四十一年癸丑(先生四十八岁)二月方伯权公眄来访。(权公巡到本州。就访先生。召集数百章甫。大设乡饮酒礼。临别赠以近思录及夙兴夜寐箴各一部。)葺曾王考湖隐公孝闾。(湖隐公当燕山短丧时。独毅然行丧。及 中庙改玉。特 命旌闾。闾年旧颓废。先生遂葺而新之。)九月竖先墓碣。(先生五世祖奉礼公已下坟墓皆在晋州。至是并伐石治碣。)
四十二年甲寅(先生四十九岁)二月搆书室于枕流亭旧址。(枕流亭在笃古山下大江之上。即湖隐公昏朝隐居处也。先生就其遗址筑草亭。扁曰南湖书室。又曰乐天窝。又搆一轩于窝之南阶。名曰钟美堂。日与学者游息讲究。一时名流多题咏以美之。)成浮查遣子从学。(浮查遣其二子錞,鐄。从先生受论语。錞即先生女婿也。浮查诗以勉之。兼呈先生。其略曰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0H 页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0L 页

四十三年乙卯(先生五十岁)九月筑凌虚台。(台在乐天窝之东大江上。洒落有出尘之趣。先生遂累石为台。列植松桧。为暮年逍遥之所。名曰凌虚台。盖痛时俗之污浊。而欲超然自寓于凌虚御风也。仍以为号。)
四十四年丙辰(先生五十一岁)九月游头流山。(是行也。有八仙录及唱酬诗游山记载集中。自双溪三神洞。上毗卢峰。归到平沙。遇郑清风允穆。时郑公以召村丞方入山。与之剧谈而罢。○先生尝与成浮查,河沧洲,赵凤冈,权东溪,吴思湖,许沧洲及李芦坡屹,权东山克亮,韩钓隐梦参,河谦斋弘度,赵涧松任道,河松台璿,林林谷真怤,文梅村弘运,成彊斋好正,郑秋潭頠诸贤。会话于双溪寺。有唱酬诗载集中。而不知在何年。姑附于此。)十月搆书楼。(作一小楼于乐天窝之东以藏书。浮查为文记之。)
四十五年丁巳(先生五十二岁)四月重游头流山。(州牧李耇岩三省金山人。尝与先生有头流同游之约。至是与先生及浮查游。河松台,郑秋潭亦从焉。)是月哭郭忘忧先生。(先生为位举哀。为之服。后过沧岩亭。有诗曰南州士女乐升平。天极摧颠只手擎。人去亭空云水白。三韩千古郭先生。)十一月与成浮查会话于虚白亭。(朱义士梦龙偕焉。而从者又二十馀人。)
四十六年戊午(先生五十三岁)四月。与成浮查南游海上。○五月郑清风来访。(留话信宿。泛舟同游于枕流亭前。归而手书九思九容及不自欺慎其独六字赠先生曰。视公之志行。政合于此云。)十一月哭朴篁岩。(先生素尊慕篁岩。及闻丧。举哀加麻。又为诗诔之。)
四十七年己未(先生五十四岁)三月筑凭虚台。(台在笃古山上。与凌虚台相望。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1H 页

光宗皇帝泰昌元年庚申(先生五十五岁)正月哭寒冈先生。(是月初五日朝。先生谓人曰吾梦见北斗之坠。必有大贤灾。数日讣书至。时先生有疾。委顿不能起。扶出就位举哀。命子弟治行。子弟请止。先生曰吾一息尚存。何敢晏然。肩舆至三嘉。触寒添剧。不能前进。遂东望大哭而归。○先生事寒冈先生服勤之诚。终始如一。距师门二百里。而前后请益之行凡十二。间值疾患。尽心调护。无异亲病。及遭丧为之心丧三年。葬与练祥。皆躬造。每岁忌辰。无故则必就参。虽疾病亦行素。行过星山。必寻谒书院及坟墓。李石潭谓人曰先生门下士不为不多。而能服勤心丧。终始无间者。惟行远为然。)
章宗皇帝天启元年辛酉(先生五十六岁)八月。黄朽浅来访。(朽浅名宗海。与先生同门也。来访信宿。讲论中庸心经及礼记诸书。)
二年壬戌(先生五十七岁)冬与乡老论撰晋阳志。(州志失于壬癸兵燹。至是先生及成浮查,河沧洲,赵凤冈,郑上舍承勋,河上舍悏诸贤。会于青谷寺。编撰行于世。)
三年癸亥(先生五十八岁)二月李芦坡,权东溪,林林谷来访。(成浮查,河谦斋,赵涧松,韩钓隐亦来会。泛舟游于枕流亭下。数日而罢。)秋太学荐于 朝。(梧里李相国元翼亦尝荐之而不果试。)
四年(我 仁祖大王元年)甲子(先生五十九岁)四月与乡子弟会讲于鼎山书斋。(先生病末世舍学问而专尚举业。约与成浮查会乡子弟数十人于鼎山斋。讲大学家礼等书。河谦斋,韩钓隐皆会。远近多兴起者。李石潭闻之曰朴行远虽怀道不遇。老于岩穴。以奖后学振斯文为己任。其身虽困而其道亨矣。)十月闻河沧洲讣。(九月先生闻沧洲疾剧。即往诊。沧洲执先生手曰今而后更无相见之日。先生慰勉而归。及讣至。即日往哭。为之服。)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1L 页

六年丙寅(先生六十一岁)二月赴庭试。(先生二十年杜门。念绝当世。至是朝著清明。遂复应举。 上亲临问策。擢五人。先生之对居第二。寻以事尽罢一榜。)三月李雪壑来访。(河谦斋,韩钓隐亦来会。先生常不除庭草。雪壑曰意思与周茂叔一般耶。先生曰是实慵懒之致。非敢慕效古人。言重如尊长者。亦有此言。恐为碍人耳目。做来一场口舌。今当除之。雪壑曰前言戏耳。何必除。)八月俱中乡解两试。进士试居魁。
七年丁卯(先生六十二岁)正月。北虏渡江。先生以岭右义兵将。起兵勤 王。(虏兵连陷义州安州。长驱至平山。 大驾播迁。江右列邑。皆倡义勤 王。推先生为将。先生奋然自励。吟一绝示麾下曰三尺龙泉剑。光芒射斗牛。勖哉诸将士。男儿报国秋。遂启行。纪律严明。军容整肃。望之不可犯。于是人始知其兼有将材焉。先生在军。奖勉忠义。慷慨激切。人皆感奋。到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2H 页

毅宗皇帝崇祯元年戊辰(先生六十三岁)正月。参寒冈先生忌祀。(时日气峭寒。子弟请停行。先生不许。仍访裴藤庵尚龙于武屹。)九月寝疾于乐天窝。○十一月闻李雪壑讣。(先生与雪壑契分甚密。虽在沉淹中。犹举哀加麻。)
二年己巳(先生六十四岁)十二月疾剧。
三年庚午(先生六十五岁○正月初五日朝。进粥饮。使子弟扶起。谓曰今日乃星山忌日。吾于病中。虽或昏忘。若辈其忍进肉馔耶。虽挟岁沉淹。累经危剧。神识愈明。每当先忌及 国忌。一切行素。与平时无异。)二月初十日辰时易箦。(是日寅时。扶起沐浴。以幅巾深衣。入拜家庙。出而整案危坐。诵小学题辞及心经赞。命门人子弟曰我是寒士。殓葬毋用锦帛与灰隔。仍问曰今日何时。曰辰时也。才属纩。忽有䨓风大作。昼晦如夜。讣出远近士友。皆奔走悲号。虽平日不相识。亦多出涕相吊。成浮查为执礼治丧。韩钓隐题铭旌曰有 明朝鲜成均进士凌虚朴先生之柩。○先生尝见村家有一狗子。人食其母狗。拾骨掘土埋之。终日伏其前而不去。先生取而畜之。及先生易箦。狗叫号自毙。)三月二十八日辛酉。奉柩葬于州南盘龙浦子坐午向之原。(在治南三十里夫火谷里。从先夫人墓左也。从柩者三百馀人。)
十七年甲申后五十五年(我 肃宗大王三十四年)戊子。追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以孙昌润贵)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2L 页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3H 页

凌虚先生朴公。讳敏字行远。本密阳人。中世有讳元义。仕丽为尚书左仆射。封泰安府院君谥惠文公。子孙因别为泰安朴氏。六世有讳文巨。为安祐从事。御红巾被执。骂贼不屈遇害。赠版图判书。生讳斐。以郎官上疏斥辛旽。谪耽罗二十年。我 朝受命。始放归。累除官不起。遗命题墓道曰高丽监务之墓。后三世有讳氤号湖隐。有至行。 中庙命旌表其门。仍有徵命不就。即公之曾祖也。祖讳世勋。参奉 赠参议。考讳安邦。举孝廉除清风郡守。亦不赴。 赠左承旨。妣晋州郑氏。参奉角之女。公以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十二月初八日。生于晋州治南笃古山里第。是日承旨公梦。有人授以玉函。中有星。光彩射人。惊悟而公生矣。命小字曰应星。仪貌莹秀如冰玉。聪悟绝人。五岁能属文。承旨公尝语之曰为人之道。尽在小学。公忻然听受。不待师承而私自诵习。其有疾病。辄自调治。不令父母知之。年十二父病革。断指灌血得苏。及其遭变。哭之几灭性。人曰昔湖隐公八岁断指。人称孝儿。今其孙又若此。遂呼之曰孝儿。服既阕。受学于堂父竹村公(安室)。竹村公教子弟有法。公尤加敕励。文行日有进益。辛巳委禽于崔公奇男之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3L 页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4H 页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4L 页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5H 页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5L 页

上之二十年丙辰三月日。后学完山柳长源谨状。
成均进士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凌虚先生墓志铭(并序)[郑宗鲁]
公讳敏字行远姓朴氏。罗祖后也。世贯密阳。丽有讳元义。仕至光禄大夫左仆射封泰安君谥惠文公。朴之贯于泰始此。子喜文左政承泰原府院君。子甫圭版图判书。越四世有版图总郎知谷州事文巨。讨红巾贼死节。追爵版图判书。子斐以高兴监务。疏斥贼臣辛旽。被逐海岛。 国初除新昌礼山县监不屈。子尚德通礼院奉礼。子自㽕金海教授。子氤从仕郎号湖隐。燕山短丧时。独居庐行丧。 中庙特命旌闾。于公为曾祖。祖讳世勋。 安陵参奉 赠工曹参议。考讳安邦。清风郡守 赠左承旨。以善行著。妣晋州郑氏。参奉角之女也。以 皇明嘉靖丙寅十二月初八日甲午。生公于晋州笃古山之私第。是日承旨公梦。老人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6H 页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6L 页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7H 页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7L 页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8H 页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8L 页

岭为邹鲁。晋处其中。寒绍正学。百世其宗。公生是地。而游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9H 页

持平晋阳郑宗鲁撰
成均进士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凌虚先生墓碣铭(并序)[李用休]
朴氏之先。皆出新罗。其后柯叶散布。各自为望。高丽时有讳元义封泰安君。始别为泰安朴氏。六世有讳文巨。从安祐击红头贼被执。骂贼不屈死。其子斐上疏斥辛旽谪耽罗。丽亡屡 除官不起。遗命题其墓曰高丽监务。三世有讳氤号湖隐。当燕山君短丧杀人以逞。独行三年之制。 恭僖王时事闻旌闾。由是泰安朴氏。以忠孝发闻。至凌虚公。复以笃行有操守称。自幼有疾。辄阴自治。不令父母知。父尝患风痹。重趼谒医。医素倨人莫能致。伏门外泣请数日。会大雪盈尺不移。医叹曰童子乎。吾与汝行。遂来视。及长谒崔守愚永庆。己又拜寒冈郑先生。皆见器重。及守愚下狱。人皆畏避。独省视不怠。其庾死。为之加麻三月。事寒冈服勤服教。礼恭诚殚。及寒冈卒。心丧三年。人以为难。时郑仁弘有盛名。公闻而造之。退谓人曰非吉人也。上书寒冈斥之。已而闻仁弘目己为门人曰此不可以不明白。遂躬往绝之。仁弘怒。使其党殿举十年。及 仁庙反正。其党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9L 页

肖性于先。成性惟师。多有后人。尚式于斯。
生员骊州李用休撰
言行总录[成好正]
先生气质纯粹。度量宽洪。自幼不屑游戏。有长者风。既入学。强志不怠。至忘寝食。早游寒冈郑先生之门。得闻为学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0H 页

○先生宅心处己。一以忠信笃敬为主。日用应事接物。一从光明正大上做去。未尝为一时姑息苟且。
○先生日必鸡鸣而起。盥栉衣冠。参谒家庙。次省母夫人。退而整案危坐。讲诵经传。惰慢之气。不设于外。庄敬之心。恒存乎内。虽在暗室匹处之际。亦常一切致谨。肃然若对越神明。
○先生尝于座隅。揭颜子四勿,朱子十训,太极图,敬斋箴,克己铭诸编。为常目之资。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井井有法。以至起居饮食之方。衣服冠巾之制。亦必率循规矩。不失尺寸。平生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紫色亦不近诸身。
○先生六岁适有疾。恐贻惟疾忧。讳于亲而私自调治。竟得愈。(此下记先生孝友之笃。)
○先生十一岁。先公患风痹。侍病如成人。湖西地有一医甚高亢。虽权贵莫能致。先生躬往请甚恳。其人初甚落落。先生露处门外。三日不食。时又大雪没其身而终不起。医感而许来。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0L 页

○母夫人尝疾剧思江鲜。而时值严冬冰塞。求之不能得。先生日就江干涕泣。忽梦有老翁自江出曰第于明日来。先生惊起而往。以石叩冰。冰裂而双鲤跃出。取以供之。病得愈。先生每以是日祭于江。终身不废。后夫人又患渴症。五月求红柿。先生甚忧之。适有卖柿者至。遂倍其价而贾进。人皆异之。
○先生事母夫人。一以养志为心。承顺适意。常得其欢心。食不离侧。游必有方。家间大小事。必禀告而后行之。
○先生丁内艰。守制一如前丧。三年不出庐外。一室人亦罕得见面。哀毁几灭性。澌瘁骨立。寒冈先生临慰。劝以肉汁。先生流涕谢之。终不忍食。
○既葬。就墓侧结庐。与弟扬相替往来。日必朝夕上墓哭躄。不以风雨或废。山下人闻其声多流涕者。一日大雨昏黑。兄弟同宿。夜有一大虎当门咆哮。兄弟相翼蔽争死。食顷虎俛首而逝。翼日朝。有双雉落自空中。盖虎所投也。
○先生奉祭祀。每戒七日齐三日。不见宾客。不与家务。将事之日。整衣巾彻夜不寐。以待鸡鸣而行事。哀毁如初终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1H 页

○先生与弟扬同居一室。寝则同被。食则同案。出入相随。日夜不离。友于之情。怡怡如也。郑桐溪尝语人曰其相爱若父子。许熙和亦曰朴凌虚可谓天得之孝友。
○扬有疾。先生夙夜在傍。粥饮药汤。皆手执之。尽心调治。竟不能救。痛悼不自胜。委顿数月不能起。待孀嫂情礼备尽。同室二十年。人无间言。
○先生居家。正男女之别。严内外之分。虽在流寓之际。必异其室而分居。兄弟姊妹。坐不同席。与夫人恩义虽笃。礼貌甚挚。出入行拜礼。言语必致敬。寻常相对。肃然若嫂叔。凡人见之。不识其为夫妇。(此下记先生处家之节。)
○先生尝曰夫妇一体胖合。奉先嗣后。其义不轻。而今人多忽视之。调密则必亵狎。不如是则辄凌踏。此大不可。
○尝有乡子弟不正家。内外无别。先生谓门人曰修身齐家。行之本也。此人失齐家之道。家未齐而身岂修。失此二节。他无可取。尔辈勿与交。
○夫人或有不如意处。先生必曲尽道理而开喻之。其在甚不协。必自挝曰是吾罪也。闭户却食终日。以此门庭肃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1L 页

○先生好学之诚。出于天性。六岁时。先公语以小学书为君子修己之本。先生欣然听之。私自讲习。及八九岁。虽成人有宿工于是书者。殆有未逮。十岁出就外傅。读庸学论孟。精思笃究。微辞奥旨。无不曲畅旁通。向壁潜玩。或思或诵。(此下记先生好学之笃。)
○先生年衰不废读书。夙夜讲诵矻矻如不及。尤喜小学。未尝释怀袖间。或问曰公于百家。无不淹贯。更如是何为。先生曰俛焉孜孜。毙而后已。
○先生尝卖田买书。族人止之。先生笑曰圣贤绪馀。载在方策。千百载之下。得闻训诲。如耳受面命。其视琐琐财产。其贵贱相去之远何如。吾则曰千顷之田。不能直一行书也。
○先生每读庸学,心经,近思录,朱书,性理大全诸书。必盥手炷香。整案端坐。沉潜玩味。心目俱到。清浊高低。无一字讹误。其值蕴奥难解处。辄精思笃究。至于通晓而后已。每曰圣贤千言万训。恍若亲承面命。不觉充然而饫。醺然而醉。手之舞足之蹈也。
○先生遭壬难。避地于头流也。家藏器用。一切屏弃。只取经书数帙而去。每于松阴岩穴之间。读之不怠。人有绐告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2H 页

○先生尝手摹孔圣遗像。揭之北壁。每日晨兴参庙毕。炷香行再拜礼。(此下。记先生慕古之诚,饬己之节。)
○先生每在道。过院宇则下马。旌闾则式。虽夜亦然。
○先生尝谓郑頠及好正曰学者以自治为急。自治以内省为本。不然此身虽在绳尺之内。心则游楚越矣。尔辈戒之。
○先生每出入。必用深衣大带。虽燕居亦不废。
○门人有论人长短。先生戒之曰不闻先辈训乎。寒暄先生曰言人得失。如含血喷人。先污其口。南冥先生曰论人长短。非君子自治之急务。大抵君子自治之患不暇。何暇及于人哉。
○先生尝对山水画屏曰有物便有理。天下万物。无是理不寓处。此不过一幅画。而观山有静之理。观水有动之理。推此以求。无物不然。静对自有心得。
○先生少时颇嗜曲蘖。及长绝不饮。每曰酒者伐性之狂药。每念少时事。不觉寒心。以此门人子弟。不敢近杯酌。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2L 页

○先生初受学于堂叔父竹村公。诚礼备至。事之如事父。及公殁。家贫无以送终。棺椁祭奠之需。先生皆卖私田而备之。教养其诸子。无异同气。而追慕之诚。终身不衰。每与人语及竹村。辄泫然出涕。(此下记先生隆师之道。)
○先生事寒冈先生。服勤之诚。终始如一。岁必有请益行。殁而心丧三年。守制如亲丧。每岁忌辰。无故则必就参。虽疾病亦行素。行过星山。必寻谒书院及坟墓。
○许熙和与河重远尝来访先生。先生时读心经。重远质其平日所疑处。先生随问随对。引类剖析。重远曰豁然如披云睹日。熙和亦曰可见逐句理会。真积用工。(此下。记先生学问之工,谦虚之德。)
○先生读书。不事涉猎看过。专务穷究实践。读之愈久而求之益勤。以此于性理诸书。举皆融会贯通。了无留碍。有问者应之如流。至如天文地理阴阳筹数之方。医药卜筮兵阵镇戍之法。亦皆博究周览。得其大义。
○林乐翁尝来访先生。时赵德勇,河晋伯亦偕焉。信宿讲论心经,中庸,近思录诸书。诸君见先生议论精到。叹曰若非今日。几虚度我平生。先生谢之曰老夫所晓解。特其糟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3H 页

○先生尝不除庭草。任他自长。李雪壑与河重远,韩子变来访。雪壑曰意思与周茂叔一般耶。先生曰是实慵懒之致。非敢慕效古人。言重如尊丈者亦有此言。恐为碍人耳目。做来一场口舌。今当除之。
○先生家虽不甚富。然亦不甚贫。而平生不屑产业。临财与人共之。以此箪瓢或屡空。短褐多穿结。而亦晏如也。出入每羸骖童仆。无马则辄骑牛。尝自号骑牛老人。见人衣轻乘肥。辄心笑之。人或有称其俭。则答曰性本粗率。安得俭。
○先生平生操守坚确。不屑随世俯仰。每曰大丈夫当如壁立千仞。威武不能屈。鼎镬不能夺。不然能免为枉己徇人。而终归于同流合污者无几矣。尝见雪里青松偃蹇独立。顾谓郑頠曰君子操守当如是。何必待岁寒然后使人知耶。(此下记先生操守之正。)
○寒冈先生尝有诗曰大丈夫心事。白日与青天。磊落人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3L 页

○先生不见知于人而一切守分安命。每曰兼善独善。有圣人之训。当随遇而安。(此下记先生遁世安分之义。)
○先生尝于西游途中。遇奇相国自献。相国素闻先生贤。致款礼甚勤。后因事南来到州。舍众车徒。以车骑驰访。时先生方在江上垂钓。相国从而坐矶上与语。临别赠一绝曰琴书萧洒草庐孤。临水看山兴不孤。风雪乾坤皆白草。主翁心事竹同孤。先生和之曰江水清清江月孤。百年江海一身孤。岁晏犹无归梦否。谷猿林鹤也应孤。盖时值昏朝。而相国有登荐之意。故反其意以讽之。
○尝有一门人说人富贵。有叹羡意。先生曰名利纷华。本来外物。一点云在彼。试观之。
○先生尝见苍蝇溺杯水而死。谓门人曰使世之贪利竞进者见之。必有惕然而知惩创矣。
○龙蛇之难。一时名流多倡义募兵。而先生以母夫人故不得与焉。每以此慷慨悲愤。其上寒冈先生书。语多肮脏激切。(此下记先生忧国爱君之诚。)
○先生丁前后 国恤。三年行素。朔望必焚香拜哭。 国忌亦齐素。略仿先忌。
○先生自辛亥以后。见时事日非。遂杜门屏迹。若将终身。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4H 页

○丁卯春。北虏渡江。 大驾播迁。江右列邑起兵勤 王。推先生为将。先生奋然自励。乐得其死所。为一诗示麾下曰三尺龙泉剑。光芒射斗牛。勖哉诸将士。男儿报 国秋。遂勒兵启行。纪律严明。军容整肃。望之不可犯。于是人始知其兼有将材焉。先生在军奖勉忠义。慷慨激切。人皆感奋。许以死力。至尚州闻和议已成。一军皆西望痛哭而还。又咏一绝曰胡公与贼桧。议论风马牛。可惜满廷臣。曾不读春秋。
○先生当昏朝时。为时流所忤。谢世事杜门读书。或从山水佳处。萧散自娱。及 当宁改玉。遂幡然而起。从事公车。而得丁卯司马。盖随时屈伸之义也。
○先生教子弟检束甚严。不衣冠不敢近。每曰人之于子。溺于爱而无教。此非爱之也。子庆光即晚得独子。而自少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4L 页

○先生尝戒庆光曰修己之道。秪当己不如人而不妒人。己胜于人而如不及。闻人毁我。思既往之过失而有则改之。闻人誉我。审已行之虚实而毋自满足。
○又曰奉先接宾。为居家处事之大节。苟失于此。有何可观。
○先生取友以诚信为主。初未尝率尔许交。许交亦未尝仓卒变节。一时识先生者。咸曰朴某密既难。疏亦不易。每于朋友丧。必为位哭之。为之加麻。而服未成。未尝进肉。(此下记先生交朋友之道。)
○先生尝谓门生辈曰凡在取人。必先察其行事如何。所与游谁某。则人焉廋哉。古人所谓贫视其所不取。富视其所与者。真格语也。
○一日有乡人来言。与先生相识者訾毁先生。先生曰吾必有所当毁而毁之。又谁咎也。与见告者情义如平日。或问之。先生曰毁誉在人。是非在我。苟能内省不疚。齿舌于我何有。且非我亲听。岂以一人传说。遽废旧交。果其两人有隙而所诬告者也。
○或有语侵权东溪者。先生曰凡人过失。非我所欲闻。况静甫君子人也。必无是事。言者惭谢。后闻东溪。果无是。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5H 页

○先生尝与朴乾甲最相善。及其党阿于郑也。先生三四警责而乾甲终不听。先生遂绝之。后果上疏诋斥晦退。为士流所弃。
○先生与河长水惺有不协。丁卯之变。岭右起兵勤 王。推先生为将。时河公为晋州义兵将。在先生麾下。惧而请罪。先生下床执手曰向时一己之私。今日 国家之急。此岂称罪日乎。河公与郑桐溪相善。以此语桐溪。桐溪曰若非行远洪量大度。不能及此。(此记先生先公后私之义。)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5L 页

○尝里有八岁儿丧其父。哀毁终丧。事其母殚尽至诚。先生每赐米肉助其养。
○里有士族有帷薄不修之行。先生每过其洞而辄掩面。一日其家馈以饼。先生使弃之。将命者投之江。遂戒婢子使不汲江水几月馀。
○先生年少时入黉堂。有士族不法者数人在座。先生遂使之鸣鼓而黜之。一州为之肃然。
○先生既绝郑仁弘。其党以背师诬先生。停举殆十馀年。先生自知不容于世。筑室于笃古山之东深谷间。隐居自守。一日其党来见先生曰向时事。得无悔乎。先生愤然曰稠中一见。面目犹且不惯。乃反论以背师。不亦异乎。若辈皆入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诚可哀也。虽前鈇钺而后䨓霆。何悔之有。其人勃然而去。人为先生危之。而先生犹不动。每谓门生辈曰介甫误国。不过执拗之弊。包藏阴险。郑实过之。及其缔结于李尔瞻也。先生尤忿疾之。尝拔剑斫案曰彼两人者首领。当如此案。
○先生每诲人。辞气谆谆。忠爱感人。里有一人甚冥顽。父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6H 页

○先生在乐天窝。夜有偷儿入户。先生心知其为里中人。把其手责以义理。许与其所欲而还之。其人亦感悟归农。卒以良善称。
○尝村有一狗子。人食其母狗。拾骨掘土埋之。终日伏其前而不去。先生取以畜之。及先生易箦。狗亦叫号自毙。人异之。
○庚午二月。先生易箦。而正月初五日。即寒冈先生忌也。是日朝进粥饮。先生使子弟扶起。将举肉馔。徐谓曰今日乃星山忌日。吾于病中。虽或昏忘。若辈其忍进之耶。虽挟岁沉淹。累经危剧。神识愈明。了无胡乱。每当先忌及 国讳。一切行素。与平时无异。(此下记先生终始如一之义。)
○二月初十日寅时。扶起沐浴。以幅巾深衣。入拜家庙。出而整案危坐。诵小学题辞及心经赞。命门人子弟曰殓我葬我。毋用锦帛与灰隔。仍问曰今日何时。曰辰时也。遂怡然就床而逝。门人以遗命治丧。讣出远近士友。皆奔走悲号。虽平日不相识。亦多出涕相吊。及葬从柩者三百馀人。
言行别录[郑頠]
先生十一岁。先府君有疾。衣不解带。目不交睫。疾革断指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6L 页

○先生当壬辰之难。奉母夫人入头流山中。四年而至仁同地。有一士人善相人。见先生起而再拜曰公非拘曲士也。延以馆之。致款致敬。终始如一。
○癸巳六月。晋州城陷。先生堂叔父安道以义兵将俞公𦛜从事。投江殉节。先生闻讣。白大夫人冒危出山。发舟人得其遗骸。备礼治丧葬之。终身不食南江鱼。人皆以为难。
○废主朝。奸党用事。朝廷浊乱。先生每忧之。及 母后见废。 王子被杀。先生闻之曰义理晦塞。彝伦斁绝。 社稷其危矣。流涕废食。一日见仁弘客文弘道曰郑也能自废其母乎。若自己所不忍为。则乃以教君何也。善为我辞。若此不已。必丧人之邦。不然虽欲保其首领。不可得也。弘道归告仁弘。仁弘曰此本狂疾人。其言不足怒也。
○权监司眄贤公卿也。尝按节南来。闻先生贤。累致书候之。及巡到本州。就访先生。召集数百章甫。大设乡饮酒礼。临别赠近思录及夙兴夜寐箴各一部。
○先生谓成尚夫曰河重远真君子人也。天资明睿。德量弘毅。非吾辈所可及。
○先生谓河沧洲曰篁岩朴公。真个笃实君子。其言语动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7H 页

○先生尝读濂洛风雅曰周衰诗教陵夷。至濂洛而复古。反复讽咏。意在言语外。而使人兴起感发。自有所不知然而然者。读者若不知求于性情间。而徒规规于章句之末。诗人意思。岂能觑得。
○先生尝过金乌山。下马鞠躬而行曰此乃海东首阳。令人仰止。不觉肃然。
○先生尝语人曰浮查成丈岭右巨人物也。惜其不遇于时。公然老死岩穴。
○先生谓韩子变曰成尚夫才分与志尚甚高。将来成就不可量也。
○先生尝曰苏子瞻一生病痛。都是好胜二字。此心在中。转转成痼。终至于害天理乱人心妨道术败风教。而朱夫子极力排摈。有甚于王氏。是以根本一误。末弊难防。凡人之才致过人者。可不慎哉。
○先生尝过知足堂赵先生内外旌闾。下马喟然叹曰燕山朝完人。无如此老夫妇。节义双成。辉映百代。前古岂有是事耶。
○先生尝曰吾于崔守愚先生。虽无束脩之礼。终身以师礼事之。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7L 页

○先生尝谓頠曰吾所亲中。文茅溪淳真笃实。李茂伯忠厚谨悫。郑辉远刚明正直。皆可谓一时名胜。而若将来能卓然树立。为士流领袖者。又许熙和为然。
○先生谓门人子弟曰学者急务。在于自治。而人情每患暗于责己。明于责人。甚可惜也。若以责人之心责己。责己之心责人。则不患其不到圣贤地位。
○先生尝与成浮查论文上舍弘运为人曰。此人比如百丈高楼。轩豁于半空中。而四面八方。专无遮障。若使善梓人指点形便。裁制脩妆。就其深奥处而为之室。因其通敞处而为之堂。宜于壁而壁以障之。可于窗而窗以通之。涂之以丹雘。较之以绳墨。而使左右前后不失其制。表里广挟。各适其宜。则可为第一等名轩。而恨此世无此等好手段矣。
○先生每曰竹阁李丈忠厚长者。与之弥月同处。愈爱慕而不知其厌斁。夫子所谓与其史也宁野者。盖指此等人而言也。
○先生尝论河松亭,李芦坡文章曰。松亭之文。平铺典赡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8H 页

○先生每曰李雪壑皎洁如雪月。挺直如松筠。
○先生每曰东冈先生气像庄严。令人望之肃然。每侍坐终日。不敢顷刻放过。及退多见汗出沾背。师道尊严。可与伊川等。一自先生之殁。非但峤南士气委靡莫振。天地间正气减却一半。
○先生每谓门生辈曰郑直夫(寒冈先生之子)淳实无诈伪。平生了无分毫疵累。宜其享天禄。而竟未免短折。天理不可知也。嗟悼不已。
○先生尝曰李茂伯平生好学不倦。言行相顾。表里如一。真个为己君子也。又曰寒冈先生之门。能终始服勤至死不怠。如子弟之事父兄者。惟李茂伯一人而已。
○先生尝曰黄大进有干事手段。若出而得意。能有经纶事业。
○先生尝谓頠曰郭忘忧间世人物也。不知此后几千百年。东国复有此等人耶。
○又曰大庵朴公君子人也。与之语。令人不饱而饱。不醉而醉。
○先生尝再应乡选。一被馆荐。至有调用之 命。而无推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8L 页

○先生每曰张旅轩先生当世士林领袖也。寒冈先生之后。若无此老。吾辈将安仿乎。
○先生每曰吾党中行事如青天白日。志节如壁立千仞。能临危捍乱。蹈白刃而不顾者。惟郑辉远一人也。(丙子之难。桐溪果有树立。先生之言乃验。)
○寒冈先生之丧。嗣孙惟熙不胜丧死。先生深加痛惜曰若使景缉延寿。可令名门大振。而天道无知。苗而不秀。悲哉悲哉。
○先生谓韩子变曰吾与许熙和语。胸襟洒落。无一点尘累。
遗事[郑必达]
先生尝拜崔守愚先生。崔先生见而大喜。勉以为己之学。仍曰君天分甚高。政所谓甚生气质也。恨其生晚。不能及山海门也。
○先生尝拜河觉斋,柳潮溪两先生。留数月。讲论性理。觉斋喜曰闻名久矣。相见此何晚也。潮溪亦极加推奖曰后生可畏。
○朴篁岩,李茅村尝见先生语人曰朴行远识见思辨。吾辈所不及。此人必为后辈师表。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9H 页

○先生尝与河沧洲憕,赵凤冈㻩。同栖山寺。读近思录。与之朝暮对卷。反复论辨。两公叹曰若君可谓得四先生心法微奥处也。
○先生尝谒东冈先生。侍侧讲业。东冈先生谓其门人曰寒冈教育得人矣。
○先生尝谒旅轩先生。请质以周易。旅轩先生曰吾一生从事是书。而犹不敢自信。岂可容易说与人耶。及闻先生论乾卦数语。叹曰非但知吾所知。殆有吾所莫及。
○朴大庵先生尝来访先生。与居数十日。归语人曰朴行远居家凡节。动遵绳尺。自成仪则。可谓笃信人也。
○先生尝省谒寒冈先生于安东任所。留侍数月。府中名流多乐与追随。结为丽泽。
○先生尝与成浮查及文上舍弘运。泛舟访忘忧先生于沧岩亭。忘忧留之信宿。为设小馔。泛舟同游于亭下。时人比之李郭古事。
○先生丁内艰外除。往候寒冈先生。寒冈欣然握先生手曰。吾以君为不胜丧。乃能至此。岂非天耶。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9L 页

○黄朽浅宗海尝来访先生。讲论心经中庸礼记诸书。见其推覈精微。叹曰学者用工。盖如此如此。
○郑公允穆。药圃先生之子也。尝以召村丞来访。先生泛舟游枕流亭前。归而手书九思九容及不自欺慎其独六字赠先生曰。视公志行。政合于此。
○梧里李相国尝以事南来。既复 命。仍白 上曰岭之江右。有李屹,朴敏者。读书好学。行谊如古人。皆可用之士也。东溟金学士世濂亦尝论南州人物。每叹先生不得为世用。
○先生病末俗舍问学而专尚举业。约与成浮查会乡子弟数十人于鼎山书斋。讲大学家礼等书。是时河重远,韩子变诸君皆会。远近多兴起者。李石潭闻之曰朴行远虽怀道不遇。老于岩穴。以奖后学振斯文为己任。其身虽困。而其道亨矣。
○成浮查尝语人曰南冥先生私淑诸人中。若其沉潜纯熟而又能英迈发越者。惟行远为然。
○权东溪涛闻先生绝仁弘。喜曰此人能卓然独立。为颓波砥柱。可谓不负所学。今日之为彼类排摈而出没于祸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0H 页

○许熙和尝讲论心经。叹曰公于义理文字。心通眼到。非流辈所可及也。
○吴思湖长曰朴行远不世出之人豪也。吾不敢与之为友。
○赵德勇语人曰近世学者。能勇往力进。彻头彻尾。精微缜密。盛水不漏者。不得不推凌虚为巨擘。
○寒冈先生之丧。先生心丧三年。不食肉不听乐。处身如亲丧。李石潭语人曰先生门下士。不为不多。而能服勤心丧终始无间者。惟行远为然。
○郭忘忧先生曰朴行远文章典赡纡馀。了无一分脩饰。与其人性情相类。可谓君子之文也。
○先生尝言向者昏朝时。贼人秉国。举世波奔。而能超然自守。洁身而不染者。惟许德辉为然。德辉亦每曰欲知凌虚大节。必须昏朝时处变上看了。
○既先生殁。郑子仪遇林乐翁。乐翁悒然言曰一自凌虚丧后。思若近地虚无人矣。河重远兄弟亦尝曰平生所依仰而一朝永诀。踽踽若穷人无所归。每当夜交寝。忽不觉惊起坐。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0L 页

补遗
林林谷真怤撰先生先府君承旨公墓碣铭序曰。近故处士凌虚朴先生。以桧渊高弟。得师门嫡传。嶷然为讲席指南。不佞从门生弟子之后。没身尊事之不已。嗟乎。其生质之美。固有所过人者。而非家庭教训之习于耳目。亲切受用。又何能直趍阃阈。不费矫揉。而自幼少如老成人哉。其铭有曰卓彼湖隐。有孙虚翁。吾党攸宗。
○舆地胜览曰朴敏中进士。学识高明。名誉籍甚。晚卜幽居。遁世绝俗。号凌虚。后享鼎冈祠。
○晋州志曰朴敏与,成汝信。共修州志。丁卯胡警。为义兵将。中进士。晚卜幽居。遁世绝俗。后享鼎冈祠。(载人物)○朴敏墓在州南夫火谷。(载冢墓)
○又新增曰朴敏中进士。丁卯胡警。为义兵将。享鼎冈。(载人物)
○成浮查从游诸贤录曰。凌虚朴先生讳敏字行远。 嘉靖丙寅生。自髫龀风仪超迈。器局宏深。及长才调拔萃。文章早阐。累捷东堂。两魁乡试。名誉籍甚。甲寅以后。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1H 页

挽词[成汝信]
痛矣凌虚子。翩然上玉京。庭梅春色暮。江月几时盈。南国推师范。东儒诵姓名。泉台皆故旧。白首恨馀生。
进士成汝信
挽词[权涛]
痛哭斯文丧。凌虚处士归。气像留嵩岳。光精晦少微。函席追随共。荒山临诀违。此怀无与语。南望涕盈衣。
大司谏权涛
挽词[赵㻩]
温淳其性笃厚姿。早得寒冈为之师。六十五年图书宅。不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1L 页

歌酒团圞禅室会。诗书磨琢讲坛筵。人间独立吾何乐。从此瑶琴却断弦。
护军赵㻩
挽词[裴尚龙]
先生门下共源源。逢掖丛中德望尊。天心月照襟怀洁。座上春嘘气味温。睽离每恨三年久。存殁那知一梦翻。不忍便成千古别。凌虚台下更招魂。
裴尚龙
挽词[朴絪]
允矣曹夫子。东方道学宗。指诀传冈老。师承即我公。磊落天青象。嶷然壁立风。斯文今又丧。谁复击吾蒙。
参奉朴絪
挽词[河弘度]
忆昔彝伦斁绝时。赖公清议为扶持。诗律凛然排巨猾。书辞磊落质贤师。学已知方能阐妙。朋来自远共稽疑。泰山颓矣将安仿。会讲坛前夕雨霏。
县监河弘度
挽词[赵任道]
一生多读圣贤书。推以行之沛有馀。先见人称今献可。公心我亦旧相如。桧渊正脉真儒学。山海高风隐者居。此去重泉非永閟。峤南千古诵凌虚。
师傅赵任道
挽词[韩梦参]
性资醇且确。仪状秀而伟。为己工真积。先师道发挥。斯文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2H 页

教官韩梦参
挽词[姜大遂]
南国斯文赖我公。嶷然仪宇肃然风。名祖祗承湖隐叟。贤师早得桧渊翁。高卧林泉薖轴乐。穷探性理琢磨工。年来比酷儒林祸。那意今春奄考终。
参议姜大遂
挽词[林真怤]
寒冈门下士如林。最我先生服教深。行笃省三知为己。工专主一以治心。平生不失中行道。造诣能从上面寻。会讲遗坛春寂寞。千秋永设一悲吟。
师傅林真怤
挽词[河溍]
斯文将不坠。南国降先生。气禀山河秀。精通日月明。真工勤造诣。空谷葆幽贞。脩竹寒梅下。悽然忆典刑。
执义河溍
挽词[许燉]
向来吾道岌岌危。礼义之邦斁伦彝。赖有卓然颓波柱。扬清激浊振一时。
曹南冥后郑寒冈。志学初年闻大方。滚滚渊源来有自。凌虚台下水汪洋。
多士登坛会讲频。几年承受诲谆谆。今来不觉无从泪。山鸟江花寂寞春。
都事许燉
挽词[金世濂]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2L 页

判书金世濂
挽词[成錞]
摆脱尘纷早卜幽。笃古山下大江流。林泉高尚从巢许。性理真工学孔周。不啻舅甥结义厚。便成师第受恩优。乾坤正气今萧索。擿埴馀生吾道忧。
成錞
挽词[郑頠]
南冥之后我先生。厚德高风袭典刑。气应磅礴从河岳。躬是清明钟日星。登门剩得洪钟叩。触处偏多醉梦醒。地久天长无尽泪。讲坛依旧独松青。
郑頠
挽词[成好正]
桧渊开绛帐。夫子早依归。天资自笃实。学业尽精微。玉无珍彩射。琴有大音希。难复真儒起。千秋识者谁。
公曾知我我知公。十载东床喜气融。踽踽人间馀至痛。天无穷又地无穷。
成好正
挽词[白瑞羽]
晚生无路觌斯文。邈矣龟岩山海门。惟幸南湖开讲席。醇醪馀醉拨愚昏。
江云江雨含情处。山鸟山花怨别时。从此儒门浑擿埴。不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3H 页

白瑞羽
挽词[河达汉]
卓彼凌虚老。其生不偶然。洪功开后学。至理玩先天。孝友青毡业。宽薖白发年。荒山埋正气。吾道属谁边。
进士河达汉
挽词[郑悌生]
性本淳真美。家传孝友惇。寒冈贤弟子。湖隐好儿孙。宿德南州望。高名北斗尊。讲坛相向哭。寥落水南村。
生员郑悌生
挽词[河洺]
赪芝烨烨玉温温。贤祖湖翁有是孙。山海乡中追的绪。寒冈门下服徽言。逢人辄说图书好。多士俱瞻道德尊。眷爱恩兼先契重。岂能无是哭声吞。
生员河洺
挽词[郑昌诗]
多士翩翻会讲坛。自吾丱角得承颜。威仪抑抑燕私际。论议堂堂义利关。万事寻常忘幻界。一生萧洒卧名山。丹旌催向新阡路。江鸟啾啾江月寒。
县监郑昌诗
附枕流亭题咏[李光友]
有人传说枕流堂。耳饱还如目历详。静夜自宜生竹籁。清池聊可逗天光。揽山野势才盈掌。挹木秋容欲爽肠。兴在汀洲微雨后。晒翎鸥鹭满渔梁。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3L 页

附枕流亭题咏[许𡩁]
偶作名区会。金樽列后先。江山新赤壁。人物旧苏仙。雁叫晴沙月。鸥吟晚渚烟。回船绿潭上。清兴更悠然。
北评事许𡩁
附枕流亭题咏[郑昕]
土沃泉甘别有村。一区耕凿似桃源。松悬短壑光摇浪。竹带层冈绿满轩。远客栖遑聊驻驾。主人文雅为开樽。醉归江路沙如雪。身世依俙访鹿门。
典籍郑昕
附枕流亭题咏[成浮查]
心事休休学古人。一堂簪盍总情亲。始知良性无矫饰。散植黄花却任真。
成浮查
附枕流亭题咏[文梅村]
江上孤村有故人。一灯谈笑喜相亲。满庭黄菊霜华重。岁暮心期可见真。
文梅村
附枕流亭题咏[奇晚全堂]
琴书萧洒草庐孤。临水看山兴不孤。风雪乾坤皆白草。主翁心事竹同孤。
奇晚全堂
枕流亭怀古
夙昔群公会。风流廿载曾。江山馀胜槩。我辈复来凭。树老轻阴驳。天高爽气澄。挥毫题短律。留与后人称。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4H 页

凭虚台怀古
削立千仞壁。先生气像留。百年游赏处。清风凛不休。
判书灵城君朴文秀
鼎冈书院上梁文[牧使李奎年]
伏以生也仰如山。允叶章甫之望。殁而可祭社。寔出尊慕之诚。所以俎豆有仪。在处院宇之设。顾玆晋阳为邑。素称岭右佳乡。鲁邦之儒化成风。固多君子。汉郡之德星动彩。斯聚贤人。济济王国克生。彬彬前后辈出。伏惟隅谷郑先生。位高卿月。生丁不辰。盲之托以废身。盖出避世之意。目不逃于对使。益坚罔仆之操。遗风立懦廉顽。大节撑天扶宇。守轩姜先生。三迁慈教。一脉真源。搜岩穴之遗才。望隆师锡。荷便养于反哺。诚感荃揆。终然谢笏长归。遂乃考槃永矢。云水堂河先生。擢第龙榜。振策骥程。直道难容。长孺在淮阳而竟卒。惠泽沦髓。叔子泪岘山之遗氓。堂揭栖霞之号。尤见绝尘之标。进士俞先生。孝友天得。德义躬修。垂涕泣于关弓。傲弟化善。勤讲劘于开帐。生徒作兴。曾捐廪而资黉斋。今合配而联啜食。陶丘李先生。气禀纯正。学资师朋。服君丧制终三年。忠则笃于推孝。论贤关序以高齿。事虽寝而明伦。洒落光风襟期。蝉蜕尘世溷浊。云塘李先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4L 页

抛梁东。万品含生习习风。倘推吾人子谅意。要在深求不息工。抛梁南。天地至仁此见心。一番薰风民解愠。缅忆虞
凌虚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5H 页

奉安文[别提李万敷]
猗欤先生。师言席珍。邴驾于颖。奈人非陈。择地而种。反罹其嗔。时乎不丁。慨尔斁伦。天日重明。薄言兴宾。起莱仗义。域内惊尘。忠愤飙激。怨毒无畛。公以绝私。亶可质神。今举盛典。舆颂乃纯。心香是升。幸屈有伸。
常享祝文(主簿洪相民)
伤时杜门。忧 国登坛。乐善讲学。硕人之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