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自动笺注)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箚
  
伸救典翰朴(炡)箚
公元1598年
上箚略曰人主處心
當如明鏡照物
廓然大公
物來而順應
若於好惡之發。
一有偏係。
憧憧往來
私心相感
則感之道狹矣。
南以恭才氣力量
誠有尺寸之長。
而以言其疇曩
則實有病國之罪。
非但國人之所共知。
亦以恭之噬臍也。
處之以風憲之首。
物議不與
其所也。
玉堂諸臣。
遇事果敢
率爾狙擊
有若攻斥權奸者然。
過激之失。
不當免。
而以恭於戊戌己亥間。
立幟邪論
擠排士類
柳成龍去國
亦其事業
小北大北數十年病斁倫之變。
主張作俑者何人耶。
如欲一一追論
非惟不當置於兩司
隨行百執事
亦其幸也。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啓辭
  
啓運返魂時啓
公元1626年
天啓六年正月十四日
啓運宮卒逝。
傳曰三年之喪定行之。
上箚請行出繼服事
又請亟寢六日成服之命。
勿用踰制之禮
事。
二月司諫
論仁慶宮返魂事。
極陳不可曰。
禮有所厭。
情有所屈。
先王中制
不敢過也。
聖上遑急遽之中。
率多徑情直行之事。
夫旣杖而卽位矣。
篆書銘㫌矣。
六日成服矣。
殯用欑宮矣。
其他違禮之擧。
不一而足
仁慶返魂之事。
誠有所大未安者。
禮曰反哭升堂
反諸其所作也。
主婦入于室。
反諸其所養也。
朱子須知得這意思
所謂踐其位行其禮等事
行之自安
推此義也。
仁慶宮亦一宮闕也。
綾原君之不敢饋奠於此也明矣。
所謂反所作反所養者。
何所取義
擇擬朝天使臣啓辭
啓曰。
朝天使臣
爲任極重
僨事辱國
由於此。
故必以侍從之人。
輪回差遣
祖宗朝舊例也。
今者朝紳之間。
私情太勝。
御筆指揮
未免有跡。
必以名在罪籍
見絶淸議之人。
苟且差遣
國家儲養人材
置之三司館閣之上。
而乃以莫重之任
責之於見棄之人。
所用非所養。
政軆顚倒
不足言
而在聖上至誠事大之義。
亦豈當如是也。
筵說
公元1623年
天啓三年癸亥十月十六日
正言入侍朝講
左相徐渻,李廷馦,申景植,尹安國,宋象仁,金湜李潤雨鄭弘溟金光炫,羅萬甲李景奭入侍
李潤雨啓請寒岡先生贈謚
曾於筵中。
李時發引對啓曰。
星州故參判鄭某。
仁弘絶交
仁弘之如讎。
癸丑之變。
前後兩箚。
扶植倫紀
謚賜奠
不可不速擧行
答曰頃者儒生上䟽
已令有司擧行云云
閏十月八日
副修入侍晝講
李廷龜李德泂,吳允謙鄭經世李弘胄,尹暘,權盡己,李潤雨吳希道,羅萬甲李景奭入侍
講論鄕黨篇。
夜對李敬輿李潤雨,宋行吉,羅萬甲李景奭入侍
召入便殿
講論文義
賜酒至醉。
感激恩遇
陳所蘊
天顔溫粹
酬酢如響。
夜分罷出
公元1624年
天啓四年甲子十月十四日
校理晝講入侍
知事李廷龜特進具宏,承旨鄭經世,侍讀官李潤雨下番檢討官李景奭,注書具鳳瑞史官沈之源,金卨。
上御資政殿
孟子梁惠王下篇
上讀前受音一遍
讀官李潤雨進講
自齊
人伐燕止舍所學而循之哉。
上讀新受音一遍
大文一遍
潤雨講論旨義曰。
此是齊湣王伐燕之事。
似非宣王之時也。
齊王欲托於天而取之。
孟子托於民心而言之。
庸君暗主。
恃天而無忌
天心人心
豈有異哉。
人心順則天道順。
人心不順則天道不順。
自古聖贒
不責之以人事也。
鄭經世曰此章所謂悅則取。
不悅則不取。
孟子非獨人心也。
人心向背
天心向背
雖擧燕民之悅不悅而言之。
天心在此中。
朱子門人誤觀此章之意。
疑而問於朱子
朱子亦答之以順人心。
順天心也。
湯武革命
順乎天應乎人。
而後人誤曰應天順人
此語倒錯矣。
潤雨三代聖君
不義不辜
得天不爲也。
湯爲葛伯之殺一童子。
興師復讎
是故聖王殺人爲重矣。
鄭經世乾坤
乃人之大父母。
是故渠比乾坤父母
比人於同胞
後世之人。
不知是理。
人命草芥
可歎也。
講訖李廷龜進啓曰。
近者治獄
自上屢用寬大之典。
凡在瞻聆。
孰不欽仰
但有不可者
凡待士大夫
自有勵廉耻之道。
今則簿書
會之間。
輒命拿來。
推其衣冠之人。
桎梏接跡
此非待士大夫之道。
鄭經世簿書期會之間。
不能修擧者。
罷推可矣。
潤雨李廷龜之言。
誠是矣。
衣冠之人。
呼唱行於道路
一朝軍卒之手。
軆面自然不尊矣。
上曰予亦以爲過矣。
臨事不得不如是耳。
○十五日晝講。
知事鄭光績,特進李時發承旨鄭廣敬,侍讀官李潤雨下番李景奭,注書具鳳瑞史官李坰,金卨入侍
上御資政殿
梁惠王下篇
讀官李潤雨進講鄒與魯閧至苟爲善章。
講究文義
潤雨曰。
穆公之意。
欲誅其民。
孟子歸罪有司
且勸仁政於其君。
可謂知其本矣。
上曰此章本意切而當。
而後反之
此臣視君如仇讎之言也。
潤雨不可歸罪百姓
上軆念焉。
○十六日晝講。
知事金瑬特進金藎國,侍讀官李潤雨下番李基祚,注書成汝寬,史官沈之源,金卨入侍
上御資政殿
梁惠王下篇
讀官李潤雨進講滕文公問曰竭力事大國至終篇
講究文義
潤雨曰從之者歸市
不獨邠人也。
近地人皆歸之也。
太王之德然後
以行太王之事。
若無太王之德。
則終未免匹夫
滕文公雖贒。
不可太王之事。
此語歸重於二件事也。
上曰擇於斯二者。
其時文公去處
而使之擇可之事也。
潤雨曰平公欲孟子
善心之發也。
臧倉者所沮。
終不得往見。
其時之君庸甚矣。
正子雖有言而亦不知。
後世人君可不察於小人所蔽乎。
不遇魯侯天也之言。
孟子自言則可。
孔子言道將行也命。
道之將廢也亦命。
聖贒之言雖如是
人君造命者。
不可委之於天。
不爲之所也。
○十二月二十五日
以副應敎肅拜
入對筵席
寒岡先生所撰五先生禮說。
不可不刊行之意。
上以初經變亂。
物力蕩竭。
姑待後日爲敎。
取民有制之義。
請罷無名之稅及勳府屯田
且陳逆家臧獲賜勳臣之弊。
因進啓曰我朝君臣之間。
太主於嚴。
至有經年昵侍
不識天顔
不當如是也。
不然古人何以天顔有喜
近臣知乎。
上納之。
侍臣起坐
公元1625年
天啓五年乙丑正月六日
經筵晝講入侍
知事吳允謙特進沈悅參贊官承旨鄭經世侍讀
李潤雨下番檢討官權濤,注書鄭百亨,史官沈沇,鄭沈,具鳳瑞
上御資政殿
孟子公孫丑上篇
上讀前受音一遍
李潤雨進講孟子尊贒使能
至人欲之私矣。
上讀新受音大文一遍
潤雨講論旨義曰。
尊贒之尊字。
非徒爵位尊之也
與之共天位治天職。
可謂之尊。
又曰逐末多則傷農。
故廛以止之。
鄭經世市廛
卽今所謂地稅
隨其市上所用而廛之。
市官法治其濫耳。
潤雨曰助是井田之法。
八家同力
助耕公田
公田之出。
自爲官用
不及私田矣。
上曰其時方行井田之法。
而何以有此言也。
鄭經世戰國之時。
暴君汚吏
已廢井田之法。
此法之不行
盖已久矣。
上曰其時天下無行之之處乎。
鄭經世戰國之時。
滕文公欲行此法。
孟子眷眷言之。
而終不能行也。
權濤張橫渠亦欲行此法而不果爲。
潤雨曰宅不毛而征。
謂宅不種桑麻者罰之。
征之以一里二十五家之布。
此法出於勵民以自勤也。
戰國之時。
旣賦其廛。
又征此布。
有若常貢者。
孟子言之。
上曰逐里數而征之耶。
鄭經世曰里亦有數。
二十五家。
一里之數也。
潤雨冦戎父子之說。
似或不近。
人心㤪叛
赤子仇讎
亦或不難。
收拾人心
王者第一至務
鄭經世天地無他事。
只有生物之心。
生生不息之理。
合於氣而爲人心。
桀紂亦有不忍人之心。
是以加人皆有三字
潤雨感應之理。
滿于腔子
隨處發見
吳允謙充塞天地間者
皆是惻隱之氣。
人受其氣。
滿腔子惻隱之心。
鄭經世惻隱之心。
動字意思
見物而感。
隨事而動。
吳允謙惻隱者。
眞心之謂也。
上曰有眞心然後
可謂惻隱
假托爲之則不可謂惻隱
講訖。
潤雨啓曰三手粮之法。
出於訓鍊之用。
永爲恒定䂓。
三結收布。
出於廢朝時謬䂓。
至今仍存。
作色目。
橫侵之弊。
外則監兵使。
內則各司。
皆有侵擾之弊。
勳府田地云者
非本是勳府所有
或奪民田
或占閑地
名之以陳。
弊端無竆
嶺南七八邑。
方有此弊。
守令不敢下手
小民以爲苦。
不勝寒心之地。
民間以爲廢朝時事更發云。
尤可寒心
沈悅李潤雨之言甚是
三結收布。
曾以田監
官支設立
其後天使之奇故。
欲以此捧用矣。
上曰或者曰皆可蕩滌
或者曰誰納誰不納。
亦可因存而均捧。
此議歧而爲二矣。
潤雨當初逋欠蕩滌之命已下而無實
池應鯤貿辦物件
聞已蕩滌
至其文書
盡投火中云。
而今聞朴鼎元方爲督納云。
沈悅曰據本道狀啓。
所謂未捧數文書
皆已燒之。
所謂旣捧而置于官庫
則不可不督運
鄭經世李潤雨所謂設陳之事。
誠爲可慮
畿甸土腴之處。
前日勢家及廢東宮
設陳逋逃之藪。
小民皆以悶苦
反正之初。
其徒畏法逃散
至今日或有還設之處云。
之者深慮百姓爲苦云。
○四月十六日三更三占。
大駕幕次
四更一占。
行會盟祭。
潤雨盥洗官入參。
翌日巳正
上御隆政殿行會盟燕。
靖社振武功臣等。
頒軸錫馬
潤雨侍臣入參啓請
○五月七日
有朝講。
右相申欽知事吳允謙特進沈命世,崔來吉,承旨趙翼兩司李潤雨,黃紐,玉堂萬甲李昭漢,注書任絖,史官韓興一,具鳳瑞入侍
講訖。
玉堂朴炡箚子大憲南以恭見棄淸議遞事入啓。
曰南以恭無瑕累。
勿爲煩論。
南以恭雖與相厚
其在廢朝
李元翼同受奸人之斥。
玉堂不待長官
偃然陳箚。
假托公論
排擯異己
此習長則國不爲國
極寒心。
朴炡等五人並遞差。
隨闕補外
兩司伸解朴炡等遞差之命。
○九月二日
晝講
入對筵席
寒岡先生謚號
文穆允下。
謚遣星州
製進右議政金瑬再度呈辭不允批答
若曰嗚呼
卿是何人。
此是何日
予方倚卿爲國
共濟艱難
何棄予如遺。
不恤顚覆
卿辭至再。
予朢甚孤。
惟卿禀山岳上靈
含風雲之秀氣
廉劌雕玉
文作詞宗
鍌鋈鍛金。
行爲世表
石風流。
係朢蒼生之已久。
周勃重厚
許國赤心之無他。
當先王之晩年
登瀛洲之選。
昏朝季世
久捿枳棘之林。
危勁之姿。
四時而愈秀。
堅貞之操。
百鍊不銷
七廟將顚。
微子抱器之志。
三綱已絶。
逄萌浮海之心。
不忍割殷之有命
遂懷安劉丕圖
予一人艱危
奠我三韓袵席
日月晦而復曜。
宗社已危而重安
先人而有奪人之心。
進則奮沉䧺之略。
尙贒而無自贒之行。
退而皆名義之談。
再秉銓衡
一心公正
在藻鑑。
山濤之明。
其在勳庸
有姚崇之業。
玆於卜相之日。
已協加額之朢。
江左夷吾
庶見晉室興復
國相司馬
可免金虜之覬覦
矧今新大難
方患載胥及溺。
若非得人共理
何能回亂而爲治。
嗚呼
西之瘡痍未甦。
溝壑之顚何以救也。
三南之凋瘵已甚
閭左之戌何以調之。
人面獸心之無常。
拚飛難保於維鳥。
深池高壘之無恃。
御侮可仗於何人。
民心之而日崩
國事於是乎益急。
安危休戚
卿實與同
進退去留
卿何任意
勤勞盡瘁
固知疾病之易乘。
愷悌存心
抑亦神明之有佑。
於戱
股肱心膂
方資籌策之良。
舟楫鹽梅
庶扶艱虞之運。
勉輔寡昧
毋守撝謙
所辭宜不允
故玆敎示
想宜知悉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箋文
  
大殿親蠶箋文
顯顯令德
聿膺泰平昌期
僮僮在公
復覩昕朝之盛禮
自南而北。
式歌且謠。
恭惟刑妻御邦。
奉先思孝
玄黃朱綠
爰用責成三宮
黼黻
章。
以致于七廟。
屬玆萬機之暇。
備擧九繅之儀。
伏念臣迹滯翰藩。
懸象魏。
庶裨風化
葛覃遺詩
圖報生成
上華封之遐祝。
中殿親蠶箋文
一德配乾元。
正在之治
三盆成法服。
幸覩獻繭之儀。
普同懽。
神人胥悅
恭惟(缺)貴而能勤。
無愧葛覃聖后
祭致其敬。
聿追采蘩夫人
玆當春日之載陽。
爰擧公桑縟禮
伏念臣叨逢盛際
恪守藩封。
阻趍文石之班。
遙切忻舞
遠播關雎之化。
生成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呈文
  
方伯文(寒岡先生川谷書院從祀時。
代星州士林作。)
本州人故判書鄭某。
自在髫齔
已有志於古人爲己之學。
沉潛性理之書。
謝絶科擧之業。
年纔弱冠
往從文純公李先生
所聞日益高明
所見日益親切
俛焉孜孜
聖贒爲必可跂及
居敬竆理
集義養氣
終日危坐
夕惕乾乾
惰慢邪僻之氣。
未嘗一設身軆
不正之書。
非禮之色。
鄭衛里巷之語。
未嘗一交耳目
孝悌行於家庭忠信乎於鄕國
持守謹嚴踐履
公元1673年
篤實
求諸聖門
亦不多得
晩年留意禮學
裒集先生論禮之說。
綱擧目張
燦然備具
使學者吉凶之變。
開卷瞭然
至如眞西山心經一部
爲此防川之柱。
指南之車。
而欠其補註之未盡。
則遂爲之收聚先儒片言隻句
有以發揮三十七章之義者。
無所滲漏
有功後學大矣
廢朝初年
臨海獄起。
再上全恩之箚。
與時論大乖。
歸田園。
若將終身
癸丑之變。
賊臣造訒等。
爲別宮之議。
鍛鍊羅織
禍且不測
某以身雖在野
國有大變
不可退安
扶曳在途
連上二箚。
援引春秋佞夫之事。
反覆譬喩
而繼之以母子至情
丁寧孝順愛敬之理。
辭婉義直。
一字一句
實出於至誠惻怛之意。
綱常於旣絶之餘。
砥柱頹波之中者。
實在擧國臣僚敢言之前。
一介節義之士。
偶發危言直論
取重當時
流聲後世者之比也。
學問醇正
造詣精深
論議正當
去就明白
五贒之後一人而已
本州川谷書院
奉享伊川雲谷先生
而以文敬公金某從祀
盖鄭某於文敬公
實爲外孫
學問
淵源
的有端緖
並享苾芬
事理允合
遠近士子
不謀而同
咸曰當入從祀之列。
方擧縟儀。
而第念本院往在宣廟朝。
筵臣啓請賜額
不敢不達徑行
伏願閤下此生等之懇。
轉聞于朝。
不勝幸甚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銘
  
氷壺
其中
玉其質。
表裏無瑕
虛明瑩澈
君子以。
昭明德。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序
  
李澄源之任善山序
一善穪多忠義名節之士。
在麗季則有若籠巖先生金(澍),冶隱先生吉()。
本朝有若河參判(緯地),金司藝(淑滋),金佔𠌫(宗直),李耕隱(孟專),鄭新堂(鵬),朴松堂(英),金眞樂(就成),朴龍巖()。
或扶綱常萬世
或紹絶學千古
非直文章行義
鳴於一世而已
所謂朝鮮人才
半在嶺南
嶺南人才
半在善山者。
虛語哉。
故家遺俗流風餘韻。
至今猶有存者。
昏朝十年
世道溷濁
嗜利無耻之輩。
無不仁弘籠絡
一善一邑
終始無染跡之人。
今年變初。
投袂爭先
以應號召使之令。
雖以朝廷方持和議
不許義兵踰嶺。
而其裂裳赴難之意。
囂然未已
吁其可尙也已
公出宰是府也。
適當大難之餘。
瘡痍未起
呻吟者未絶。
驕虜渝盟南牧
匪朝伊夕
君臣上下
方且汲汲遑遑
唯洒耻是急。
君侯勉之哉。
君侯之才之贒。
又得是民而用之。
民必樂於爲用。
成功不難而易也較然矣。
君侯之行也。
要余有一言
余於眞樂先生爲外曾孫
余亦善之民也。
不可拙辭。
旣爲古軆一律
又爲小序
小有重修
揭松潭蔡公詩序
公元1441年
松潭蔡公。
負才朢。
而早謝場屋
以嘉靖辛酉年間。
誅茅卜築于此
先搆狎鷺亭于湖上
朱甍畵棟
隱暎之間。
賓朋日集遊讌以爲恒。
晩於亭之南麓
開巖鑿石。
屋三間
扁曰小有亭。
得地高爽
視狎鷺尤爲快豁焉。
其間蒼松數十株列立成陰。
日携藜杖
往來兩亭之間。
乘月下艇。
或臨磯釣魚
倘佯泉石
獨享江湖之樂者垂三十年矣。
歲甲申
蔡公下世
戊子冬
公元1472年
念始受室于此家。
尙見箱篋中有公所絶句
時取而敬誦之。
有以想像玩心山水居閒自得之趣也。
壬辰倭亂。
鞠爲灰燼
亭基且爲他人所占。
昔時追陪燕遊於斯亭者過之。
莫不咨嗟歎息焉。
己酉冬
蔡公之仲子先吉。
諸弟謀歸其直而還有之。
重修小有亭。
增損舊制
而仍揭前額
自是林泉草木鳥獸魚鱉
皆若欣欣然有遇主之感也。
嗚呼
物之廢興推遷
豈非有數其間耶。
斯巖之蕪沒於荒草中。
豺狼麋鹿之所窟宅者。
不知其幾百年
而遇蔡公而始顯。
亂離兵燹之餘。
又爲富貴者所占取
曾不閱世
還于本主
此皆天也。
非人力也。
狎鷺亭則以家貧役鉅。
未遑焉。
安知他日不有子孫輩或能嗣續其先業而肯搆肯堂者乎。
主人其先詩於壁上
屬余一言以寓其羹墻之思。
不可以不文辭
遂記其顚末如右
而竊不自量
又敬次之
湖山之勝。
眺朢之樂。
登斯亭者。
擧眼自得之矣。
姑略之。
李從事尙古(景稷)奉使日本
故人尙古
回答從事
將向日本
路過新寧
余方患暑暍
來卧于八公之符仁寺。
此距新寧未滿一日程。
而病縮畏暑。
不得馳往爲別
偶因便風
一書以候。
且誦黃秋浦誓海文中千里行役
豈敢一毫憚勞
三十年工夫
定擬今日得力之句以勖之。
其答書云云。
盖其意必鄭圃隱爲准。
先生之志則大矣
非言之難。
行之難。
吾子勉之哉。
凡人平居無事時。
高談性命
商確義理
雖於蘓子卿顔眞卿洪皓諸君子所做。
亦無所難爲。
及其死生危迫之際。
斧鉅在前
鼎鑊在後
而能從容談笑
不挫其所守。
自非平日定力者。
不可能也。
然志者萬事根柢也。
吾兄之志旣如此
前所云云者。
庶幾乎
惟是病慵久廢翰墨間事
而屬玆吾子使萬里外國
不可一言爲別
且鄭重之意。
不可虛辱
玆忘荒拙綴數語贈行
不以頌而以䂓。
贈聖浩上人
公元1541年
昔在辛丑
遇一釋子于符仁寺。
癯然其形。
魁然其狀。
問其名則聖浩也。
扣其學則絶粒不食者也。
身衣一衲衣。
而且不着袴襪
時方嚴沍。
重裘者。
不免苦寒
而渠則處之裕如也。
其所遊歷
名山大川
足跡無不及焉。
而且不常厥居。
蹤跡浮雲然。
解其裝。
西厓柳相公小序一篇
讀而吟咏之。
不覺牙頰生凉
余旣得其爲人
而又見相公穪許
愛與殊欵。
於其行也。
解所着塵襪以與之。
乃人之情也。
今年夏
余爲將息病來寓于桐華寺。
有一釋來謁。
自叙其舊。
余初不省焉。
熟視之知其爲浩上人也。
相見已十七年。
而其容貌無甚變焉。
與之語甚喜。
將欲同遊於此
討論泉石之勝。
翌日朝遽來告別
余挽而不能止焉。
不勝缺然
越數日。
余因寺中有戱魔。
肩輿移捿于符仁寺。
上人又復見我
相與同處旬日
偶然相遇
置之相忘之域。
相別十七年後。
又復相遇於此地。
豈非有數存於其間耶。
抑師之苦身修行
今至五十餘年。
而未見其小懈。
終始如一
以師之用心之苦。
而移之於此學。
其所成就
何可量哉。
惜乎師之迷惑溺沒老佛學而不出也。
雖然吾因師有所感矣。
儒釋道雖不同
而其操守其心則其爲工一也。
吾人存之以有用
釋氏存之以無用耳。
吾見師加趺正坐
目視鼻端
終日
數珠
念念在玆。
曾不飢渴寒暑而動其心焉
孔子三人行。
必有我師
以師持守之苦。
而爲吾輩存省自治之地。
則取諸人以爲善。
孰大於是乎
噫吾因師有所感矣。
於其別也。
書以贈之。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記
  
文川懸板記
廵察使柳川韓相公
以先王父曾莅文山去思之碑。
按節至郡。
先之石下
下馬而禮焉。
旣以銘鐫其陰。
邑人爲作碑閣。
以庇風雨
斯文仁錄氏。
又書一郡遺愛再世觀風大字爲額。
潤雨道德相公門下久矣。
適因官事過碑下。
繼爲一言以記其首末焉。
謹按文之爲郡。
嶺外遐遠之地。
其民質朴
其俗淳厖。
未嘗爲情浮華之擧以媚於人。
是以前後守宰之有能治聲者。
不爲無人
而以善政立石者。
唯公之先王一人而已
當時政訟之平理
治效之優異
盖可想已。
抑人之所謂善治者。
淺深厚薄不齊
而其遺愛之在人也。
輕重遠近不同
今公之先王父去郡殆五十年。
其時之獲霑仁化者。
壯者已死。
少者已老。
而民之追
公元1592年
思歌之也猶不替。
公之來也。
道迎拜。
頌其德而穪其功不已
仁心仁聞浹人之肌膚
淪人之骨髓
如是乎。
窃嘗聞之於人。
當其去郡之際。
隨身琴鶴
行李蕭然
及其卽去之後
屛跡丘園
絶意仕宦
倘佯泉石
漁釣自樂餘十年考終于家。
其所存之厚所養之深。
如何也。
聞其風而想其德。
令人起敬
嗚呼
古之所謂隱德循吏者。
何以加此。
抑又聞人之有盛德不食其報者。
其應必在於子孫
今公之先王父斂此大惠
僅施于一二邑。
不克充其用。
其應之在於子孫可知已。
公之叔父孝純公。
壬辰年間。
觀察是道。
歸于朝貳台。
公之兄百謙。
學問踐履
一世推重
今以坡州牧棄官歸第
公亦以宿德雅量
少有公輔之朢。
歷敡淸顯
躋升六卿
時人無識不識
咸以韓富事業朢於公。
頃値邊事多虞
聖上北門鎖鑰
非公不可
特命公來嶺海
今四年矣。
公以忠恕爲心。
寬大爲政
詰戎崇禮讓。
敎化大行
民俗丕變
夷狄不敢動。
方蒙其福。
甘棠之詠。
將必有作。
不墜家聲如此
由是言之。
韓氏之澤。
盖未斬
公元1613年
也。
公淸州人也。
名浚謙字益之。
柳川其號也。
公之先王父諱汝弼字直卿
初以門蔭入官
四郡縣。
俱以廉謹穪。
享年六十有七。
贊成公貴累贈至,領議政
嗚呼
祖子三世
相繼播芬于一道之內。
前爲龔黃
後爲周召
何其盛歟。
萬曆四十有一年癸丑四月日。
兼輸城道察訪廣陵李潤雨謹記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跋
  
先生禮說跋
先生禮說。
寒岡鄭先生之所撰也。
先生一生精力
在於此。
至於易簀之日。
纊息將冷。
猶且弟子手。
諄諄然若夢中語者。
皆是此事。
先生之於禮。
其亦勤且至矣。
先生裒集書時
聞人家有藏禮書者。
則雖其人素不相識
必不遠千里而求致之。
唯以未見司馬書儀
平生之恨。
潤雨頃忝玉堂時。
考舘中書籍。
書儀則未之見焉。
豈此書曾未出來東方耶。
抑嘗有之而失之於兵燹耶。
未可知也。
然五先生論禮之說。
雜出於傳記中者。
隻句片語
無不收錄
而分門命題
隨事可考。
後之有志
禮學者。
苟得此書而觀之。
一見了然矣。
有功後學者。
豈不大哉
昔在甲子年間
潤雨入侍經筵
以此不可不刊行之意。
聖上以初經變亂。
物力蕩竭。
姑待後日爲敎。
退而藏之箱篋中。
不敢發也。
上年
承乏出守潭陽
與前使相李公聖求
刊出
未及始役。
而李公適以親病蒼黃遞歸
其後羅州使辛公啓榮,光山縣監李公惟達,順天縣監姜公大進,務安縣金公輳。
通諭于列邑諸同志守宰
隨其物力殘盛而分板入梓
觀察使權公泰一又從以蕫成之。
凡數月而功訖。
豈非斯文大幸也。
可恨者。
先生於各門小題目之下。
雜取傳記中文字。
以爲篇題
間或不得其語。
則輒空其下數三行
以爲隨得隨補之計。
不幸先生斷手而下世。
未及塡補者尙多。
實爲吾儕無竆之恨。
而今不敢輒去其行者
所以表著先生遺意
而亦以待夫後之君子或有追先生之志而繼之焉耳
崇禎二年己巳季夏
門人通政大夫潭陽都護府使李潤雨再拜謹跋。
五服沿革圖跋
公元1677年
昔在丁巳秋
潤雨寒岡鄭先生往浴于蓬山之溫井。
先生於是時。
風痺三年矣。
出浴之暇。
儀禮五服圖。
加修潤。
參以歷代沿革之制。
潤雨寫之。
名之曰五服沿革圖。
爲帖凡二十。
爲目凡三十五。
使後生初學
開卷了然
先生之於禮學
可謂出乎天性者矣。
先生下世
今已十年
適値時事多艱。
藏之箱篋中。
不敢入梓計。
上年
承乏出守秋城
謀諸列邑同志
分鋟先生所撰五先生禮說。
以餘財刊此圖
將與四方之好禮者共之云。
崇禎二年己巳暮春
通政大夫潭陽都護府使廣陵李潤雨謹跋。
晦齋李先生太極書跋
考亭先生濂溪之說精密
伊川之論的確
余觀晦齋李先生太極四篇
周程兩先生微旨
可謂兼盡矣。
昔周子手授太極圖程子
及程門設敎。
只擧西銘曾不於此圖之意。
學者日用親切處。
知行未至。
而徑馳心於(缺)域。
則其弊有不可勝言
考亭先生繼而立論辨說
無復餘蘊。
士子宜若無他歧之惑矣。
世之若忘
機子言者
熾起而不絶。
抑又何歟。
退溪李先生先生精詣獨得之妙。
在於此書。
退溪東方考亭也。
誰敢異議於此
而且已無眞積之功。
孰知菽粟之爲正味哉。
先生孫浚
請寫此書爲屛。
請余跋其後
余非知言者。
安用贅論
唯幸周程正脉之有傳於後。
而又愍異說之易溺人也。
樂成其願。
以告諸同志焉。
廣陵後學李潤雨謹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