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潜窝遗稿卷之三 (自动笺注)
潛窩遺稿卷之三
 祭文
  
野城謫所
先考淸江公諱日祭文。
恭惟我家
肇自太師
世德貞亮
垂範後嗣
傳序十八。
延祀七百。
于皇考。
尤篤忠恪
奉上以敬
訓兒以義。
有聲彌長
有烈益熾
孫孔賴。
庶幾興立
禍由殘孽
不擇所狎。
崐炎攸曁。
竟論王法
叔竄北洪。
季謫南盈。
睽離骨肉
隔絶墳塋
引領鄕園
涕淚懸睛。
悠悠延律。
亦及幽明
身後卅載。
追削榮啣
甁空罍恥
古聞其譚。
茫茫宇宙
孰大此辱。
小子無類
命蹇福薄。
邇來多患。
妻病逾期
男長靡家。
女大未歸。
爲世所錮。
孰樂婚媾
嬰孩滿眼
僮僕四走。
叫食求衣
莫能收視
家山旣阻。
香火久廢
佳辰令節
詎勝悲慨
今逢諱日
虔薦薄奠
哭望天涯
五內如煎。
惟靈在天。
必格於誠。
遺氣斯存。
想應降精
白沙先生
維秊月日
門人全義李命俊
遣子顯基。
謹具酒果
敬祭于故白沙李先生之靈。
文以侑之曰。
兩儀儲精
三靈叶祥。
盎然太和
發舒文章
一出瑞世
鸞鳳其翔。
千載際遇
受知先王
早陟亨衢
裒益煒煌
蛇從龍。
起顚存亡
屹如喬木
塡于四方
沛如甘霖
澤物浩穰
身都將相
內外允康
績追蕭葛
德劘琦光。
片言格君。
萬古綱常
雷霆震撼
天地顚僵
劒履墜地
扶病遐荒
隨運而化。
云舍藏。
蟬蛻塵臼。
倏至帝鄕
言吊重華
申訴中腸
理命之忒。
或正巫陽
死生榮辱
一何茫茫
命俊通家晩生
竊附門墻
夙承誨拔。
提奬俱臧。
德旣深。
報效無良
承譴而南。
俯軫如傷。
分與童指。
盖覆罔量。
國士之知。
不敢當
國士之恩。
所不敢忘。
北向一慟
雲日蒼黃
千里奠誠。
釃酒在觴。
永興兄嫂夫人
嗚呼哀哉
宗姻多釁
禍故荐臻
骨肉凋喪
姨妹繼淪。
門稀長德
啓禀何所
踽踽人世
隻影惟予。
少遭愍凶
失怙恃。
羇孤落魄
繄兄是倚。
撫覆如子。
仰戴猶母。
逮嫂之歸。
恩顧彌厚。
自吾失兄。
若斷右手
星霜卅載。
愈往愈傷。
嫂爲未亡
毁形空房
時展䦱門。
常欣淸康。
誰謂微痾
竟至于此
贒胤篤性
斫指爲餌。
謂當迓休。
吁罔底利。
鬼神雖頑。
玄理難測。
爽朗之度。
慈惠之德。
今其永已。
我懷曷極。
病不躬診。
不憑棺。
摧心腐。
雪涕潸潸
緘辭千里
用寓一哀
未昧者靈。
庶幾格思
嗚呼哀哉
江陵祈雨祭文
伏以旱之害於民大矣
春而不雨。
則不得耕而種。
夏而不雨。
則傷于不得移苗。
傷于不得移苗。
民命所關。
敢不敷袵陳辭
今秊旣雨於春。
使民耕而種矣。
而何旱乎夏。
傷麥與苗。
使種麥興嗟
移秧者含怨
豈神不哀民而然也。
此或某之爲吏無狀
使民愁歎
有以干于和氣而降之灾也。
某誠無面以求神
然民是神之所庇庥哀憐者也。
某若有罪。
宜罪余身。
遺休于民。
冐昧匍匐
仰祈于神之靈。
伏乞大霈玄澤
以惠于民而罪余身。
不勝幸甚
潛窩遺稿卷之三
 策
  
登第對策
 
 王若曰
國之大事在祀。
孔子曰。
知其說者之於天下
其猶視諸掌乎。
祀之於國。
顧不重歟。
夏之五廟
周之七廟
其所著者
可得聞歟。
作主於何代。
主尸昉於何時。
而主取何象
尸取何義歟。
王者有禘有祫。
諸侯有祫無禘。
禘祫之制。
亦可聞其詳歟。
魯禘周公
孔子不欲觀之者何意歟。
始立原廟之制。
所以廣孝思也。
而或嫌其大瀆
遺詔勿起。
寢廟所以儉約也。
而或謂之非禮何歟。
國家
典。
悉經列聖講定
節文品式
章章備具
未知遵用何代之禮歟。
陵寢朔朢之祭。
文昭懿廟之設。
於何制。
而皆合於禮之正歟。
予以否德
叨守宗廟
不幸喪亂
幾乎墜失
卽今廟貌權安
祀典多缺。
今欲漸復舊制。
物力不逮
有乖於專意征繕之策。
欲盡行裁損
則恐歉於奉先追孝之誠。
何修而得中歟。
祭享貢案。
方將仍舊詳定
民生重苦。
滋弊端。
廟庭用樂。
方始草創
舞佾不滿
反歸苟簡
若何而可得其宜歟。
如欲神罔時恫。
民罔時怨。
以致和氣交暢
灾沴不作
復見錫福無疆之休
其道何由
子大夫俎豆之事。
皆嘗學焉。
願聞博雅之說。
臣對。
臣誠不佞
揖袂英躔。
鉛鈍而自礪。
策蹇驢而冀驥。
思以一割之技。
上陳九陛之上者稔矣。
今我殿下郊廟嘗禘之義。
陶匏蠒栗之祀。
祇祓淵衷
妥侑維時
而猶恐精禋失儀
不享誠。
借臣等閒廣一武地。
歷古揭今。
咨之以釐正之長策
噫。
旅進在庭。
仰瞻天日
臣惟不言
卽有厥咎。
敢不心腹腎腸一對
聖策自爲國止非禮何歟。
臣聞先王觀風水之而立享帝之所。
豺獺之祭而有假
廟之法。
故崇百代不易之典。
萬世祼獻之式。
之而交神明。
之而民德
祭祀之於國。
顧不重且大哉
是故祖考來格
載於虞書
神之格思
詠於周雅
可不如在之誠而致降歆之實乎。
如是神祇感於德馨
祥嘏由於致和
治天下可運於掌上矣。
爲國何有
請援古而論之。
四廟五廟
各及子孫爲五爲六。
而至周大備
姜嫄之廟而爲七八之數者。
鄭玄之論也。
天子諸侯共祭五廟非禮
劉歆之論也。
然數子之論。
旣非中正之道。
何足昭代道哉。
至若載主著於夏書
方圓取象天地
立尸見於商周
同氣必至相感
豈非有見於斯乎。
追祭太祖所出之帝。
而配以太祖者。
天子爲能行之。
祫羣主而同祭者。
上下共之。
王者諸侯所以不同也。
周公天子之祭者。
成王之過賜也。
魯禘非禮
而况旣灌以往
誠意又散。
聖人不欲觀可知
不王不禘。
成周典則
魯爲宗國
夫子以不知答之。
眞足爲天子則也。
至若原廟創於惠帝
寢廟廢於明帝
然則月出遊焉。
孝思廣矣。
而黷則不欽。
莊主先廟。
儉約可遵
昭穆失序
人之譏議
豈無所以
伏願殿下其監于玆。
聖策自我國止禮之正
歟。
恭惟我朝。
聖祖開基
神孫繼武
於穆之廟而妥五廟之靈。
卽吉之寢而寓霜露之感
烝嘗有時
陟降有節
至於登歌下管之奏。
鎭圭藉藻之華。
咸祖彬彬周制
而惟喬山朔朢之薦。
襲秦人設之謬。
文昭懿廟之設。
漢制原廟之供。
黷祭之似不能無嫌
而改紀之政。
不在於我殿下乎。
伏願殿下祖己無豊之戒而垂念焉。
聖策自予以止其道何由
臣伏殿下志勤奉先
念切羹墻
羲易有廟之義。
禮記疏怠之戒。
籩豆陳有楚之義。
黍稷奉惟馨之薦。
不幸崇極而圮。
變生不虞
三京蕩覆
社稷爲墟。
鎬京廟貌顚倒
洛陽鐘簴盡移。
則言之至此
不覺涕泗交流也。
今者赫赫閟宮
權安於匪所。
籩豆牲醴之獻。
亡八九。
嗚呼
復舊儀。
居圉卒荒。
民物凋耗
豆會箕斂
於征斂之求。
則勢難御侮之道。
欲悉從裁减
羽翟不備
宮懸已廢。
褥儀乖缺。
不遑殷薦之禮。
歉然追遠之孝。
臣未知何修而得其道也。
祭享供案
因舊詳定
瘡痍赤子
肉盡骨立
逃散將盡。
觀德之廟。
草創廟樂
則物非其用。
歸於苟簡
而有乖孝思
臣未知何由而得其宜也
雖然難遏者勢也。
易失者時也。
今者海
賊狺然。
潛機待時
民生逃散
莫有固志
邊塵未警。
訛言先發
加以紀綱敗壞
土崩有漸。
興衰撥亂
日急一日
選軍調粮。
猶日不給
廟樂復廟禮。
其時乎。
果其勢乎。
况神不常享。
享于克誠
儀禮不備
時也勢也。
顧何嫌於聖上誠孝乎。
姑待憬彼之日。
興禮樂於積德之後
則神何有於時恫。
何患於時怨乎。
如是得中之禮。
宜之樂。
追美三代之盛。
允諧鳳儀
致和降澤。
可復見於千載之下矣。
孔子曰。
與其易也寧戚
與其奢也寧儉
其然乎。
不然而徒區區聲容文物備具
玉帛鐘鼓交錯
果何益於爲國乎。
伏願殿下其監于玆。
聖策曰自子大夫博雅之說。
竊惟當今之事。
言者多矣。
殿下之問。
獨及乎此。
則臣固知殿下尊祖
然握翰登塲。
所欲言者時務
所欲者國耳。
略陳一二。
以備裁擇焉。
嗚呼
紀綱解弛百隷失職
德澤不究盜賊益行。
至於人心不淑
武備踈虞
若此之數。
不一而足
則此殿下憂焦宵旰
益務撥亂道者也。
誠能周宣側身之行。
漢光勵精之治
淬礪澡雪
惺惺提掇
勿以蹔不戒偸。
勿以寇退而不忘亂。
中興之休。
庶幾比美漢。
宗廟享之。
子孫保之
爲國無疆之休矣。
謹對
策題
  [理財之道]
問。
錢之爲貨久矣。
方圓體乾坤。
動靜山川
爲寶於世。
而親之如兄。
則錢之爲用。
顧不重歟。
其用肇自何代。
刀布泉貨之形。
鯨文鵝眼靑鳧白撰之屬。
得悉數之歟。
歷山之鼓。
莊山之鑄。
不有水旱
則終不得修行之歟。
周景大錢
蜀先爲百一。
子母相權
輕重兼利則同。
而單穆諫之。
劉巴勸之。
勸諫殊異
抑何歟。
周有九府之法。
漢有三官之鑄。
二家之置府置官之制。
亦可聞其詳歟。
貫朽難校。
筭至舟車誰歟
或致富庶
或致虛竭
奢儉之效。
有如是者歟。
隆慮之爲子贖罪
崔烈西園買爵
貽譏千載
文臣不愛錢
可復太平
王衍平生不言錢
晉室以亂。
錢可使鬼
石崇多積。
不免誅戮者何歟。
宋元之際。
錢鈔交用
所謂鈔者何物也。
大槩錢者。
富國重貨也。
中國外國
未有不用
至於我東篆隷三(缺)通寶
用之於羅麗
則未知用之於何代而廢之於何王歟。
國家以聖繼神。
彌綸纖悉
利國裕民之道。
不圖制。
祖宗朝亦嘗用錢
厥後代以楮貨
必有深意
楮貨亦廢。
其亦可乎。
卽今公私赤立
只此布貨米穀而已
水旱不期
織造不時
生民之困極。
未有甚於此時
此正制無用爲有用。
大公管仲之治齊。
以臻富强
民俗愚魯
習用鑄錢。
地部試市賣。
而因亂旋廢。
地部尙有餘錢。
不可更用歟。
議者以爲都市上。
以銅爲貨。
若得鑄錢先用於此
則他亦可效。
或者以爲用錢幣。
民俗用銅器。
終必爲鑄器之具。
徒勞無益
兩說得失如何
伊欲使錢興行而流使若川
公而徭賦
私而交易
得通行。
國用不匱
民用贍足
其道何由
理財之道。
儒者留心者。
願聞其說。
  
[作史之法]
問。
史者記一代聖帝贒佐之迹。
暴君亂臣之行。
褒善貶惡。
方來鑑戒之典也。
然而不肖比肩是非罔據。
安所取衷歟。
解繩以前
書契不興
邈乎無以議爲。
唐虞至于麟趾
載籍雖博。
可見考信者。
壁經而已
魯史而已
曾經聖手
評刪難到。
丘明公穀之傳。
互相抵牾
則誰果不反於素王之旨歟。
厥後馬氏班氏繼躅前史
編秊而爲記傳
二氏才識長短
編秊記傳得失
可得聞其詳歟。
求米作傳之陳。
悖亂誅死之范。
其書尙存
亦無一二之可疑歟。
涑水通志
實復史道
晦庵有迷幾之歎。
蜀公唐鑑。
議論
純正
伊川近世未有其同者。
無可言。
而其異者亦必皆有深意
可歷言之歟。
宋之信史
爲奸所亂。
而後嗣君定者有之。
其被改者何君。
而命之改者誰歟
受命改撰者又誰歟
惟我太祖首開史局
軍國宮府之政。
民彜謠俗之宜。
夷虜之叛服
星氣休咎
擧集於太史氏
必擇一時俊彥而掌焉。
日錄月記。
各有其職。
而乃賊臣盜柄
國是波蕩
宣祖實錄
廢朝時政
非其人之所裁。
卽其爪牙之爲也。
贒邪混眞。
是非顚倒
嗚呼
豈非史家之一大厄哉。
方今聖上龍興
式當釐正之秋。
或者調兵運餉
幾務孔殷
刊史之役。
請俟他日
議者曰時世漸遠。
日遺月忘。
事可速擧。
不容暫緩
於斯二者。
未知若爲而可歟。
伊欲筆削有法
衮鉞無患
吾君吾相之徽猷懿業。
昭揭汗竹之中。
而使贒者勸。
不肖者懼焉。
何由
願聞斯說。
諸生毋隱也。
潛窩遺稿卷之三
 序
  
全義李氏族譜
李氏之爲世家也久矣。
自吾太師佐麗祖。
統一三韓。
子姓簪纓相襲
綿延不絶者。
迨且七百有五十餘祀矣。
雖其子孫世篤家風
莫非祖先遺敎餘慶
公元1574年
之所曁也。
然而譜牒之行于世者不廣
勝覽誤以文義公爲文莊公之子
孝靖公義公六世孫。
李參判陸於吾高祖判决神道碑文。
因襲其謬而誤敍之。
先君子慶壽詩後所譜。
以知其謬。
慨然考異之志。
遂廣覓諸家譜。
得以證訂。
手錄之未克成
宗丈議政貞肅公鐸聞而嘉之
外族人安璐。
終成完譜。
豈非吾門之一大幸歟。
第前譜之成。
在於萬曆甲戌
歲幾周甲
子孫之未錄者尙多。
命俊家兄都事續成未果
以爲惋。
及受湖西方伯之命。
通文諸道。
各收子孫錄。
咸會于一。
宗人郡守亨甫閒居村舍
因畁之使續其各派。
舍兄耉因而校正
朞秊而成。
前後名字
相抵牾。
殊不知此是彼非。
因註其同異於其名氏下。
庶幾此者得以咨訪考正焉。
嗚呼
姬周以後宗法大壞
不知其所自出者或有之。
又不知其宗人之爲宗人
視之同路人
盖旣無宗法
又無譜牒故也。
何望乎管攝人心
而收宗族風俗者乎。
嗚呼
先君子倡於前而以成完譜。
吾兄弟繼其後而續其未錄。
觀吾譜者。
緦功袒免之外。
各派宗黨
井井不紊。
非但孝悌之心因此油然
昔日之殆同路人者。
更成敦睦之風。
尊祖重族之道。
豈曰少補哉。
略記顚末於右。
而願與宗人共勉焉。
詩家溟渤
詩家溟渤者。
集唐諸家長句而名之。
謂其詞源之演沲。
波瀾浩汗
巨海之無涯也。
自性情之詩亡。
騷變於楚。
賦演於漢。
五言兆於李陵
七字倡於梁。
若詞若律。
莫不隨流承風
綺靡雅質
世變化。
然各吐華藻。
寓興而已
不以多少定價也。
國家詩賦登士。
贒關限以句數。
(如賦十六句,詩八句之類。
)假使警拔淸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靑者。
在句數之內。
無望入格
由是爲士者以富麗競高。
父兄繁艶相勸
誇多闘贍。
求售其藝。
雖曰習俗漸染
不得不逐乎時尙
溟渤之集。
烏可已也。
余自受玦海上
每遇長夏
無以消遣
因取諸家長句手錄之。
通得八十餘章
以爲一軸
俾遺童烏
朝夕諷詠
盖亦不免逐時尙也。
非敢以興起作爲無取也。
苟能治航理楫
涉津探源
則揚瀾可以五老之峰。
障流可以三峽之波。
溟渤之名。
不其宜乎
雖然僻在嶺徼
文籍罕至。
聞見不廣
銓擇無別
明珠沙礫之混。
難逭於識者之譏。
斯可惋矣。
時萬曆乙卯仲夏
潛窩道人在
野城謫所序。
潛窩遺稿卷之三
 雜著
  
禮說
或問曰。
主上以支宗。
適値光海之不君
撥亂反正
入承大統
光有國家
向者啓運卽世
議禮之家。
然而起。
各執己見
此皆吾子明知
吾子以爲如何
曰。
平生未嘗讀禮
斯禮未嘗講而求。
有同聾瞽
其敢臆斷乎。
其間疑惑而未解者二。
其一。
爲人後者爲之子之說也。
余嘗問沙溪
則曰姪之於伯叔父。
弟之於兄。
孫之於祖。
若繼國統
通謂之爲人後者爲之子矣。
余退而思之。
伯叔之無後者
兄弟之子
養而爲嗣
爲嗣者之所繼也。
可謂爲後者之爲子矣。
若弟承兄
孫之繼祖。
亦混而稱之曰爲人後者爲之子者云。
則其於倫紀。
無乃乖且盭乎。
父子之親。
兄弟
是謂天叙
不可以兄爲父祖爲考。
此理甚明。
不待智者而辨矣。
夫禮者本人情而節文也。
豈有倫紀天叙而爲禮者乎。
吳壽夢之子兄弟三人
有相繼爲王者
一切以此說爲斷案
兄弟三人
自爲祖禰
其可乎哉
此余之未解而惑者也。
其二。
小宗大宗之說。
嘗考漢史
宣帝乃昭
帝之兄。
戾太子之孫也。
太子父子有罪廢祀。
昭帝承漢大統
及無子而崩。
宣帝入繼。
則其義所重在於武昭
不可顧私親。
宣帝旣後昭帝
又追戾園與史進而祖考
是乃二本也。
范氏譏之曰。
宣帝於昭爲孫。
則稱其父爲皇考可也。
然議者不爲是者。
小宗大宗之統也。
然則其意盖不以考史進。
宣帝之罪。
而以史進自其父戾園
旣別爲小宗
而與昭帝並尊爲嫌
小宗大宗之統者指此也。
今則異於是
大院宣祖大王之子也。
主上大院之子
昭穆之序。
順而有秩
非若漢之史進上戾園
爲別宗之嫌。
稱考又范氏之未爲不可
引而比之謂小宗大宗
此又余之未解而惑也。
使主不得至孝之情者。
二說
吾子旣攻此二說
則稱大院君之爲考。
無疑矣。
然則啓運宮之喪。
不以君母可乎。
使主不得三秊之制。
亦可乎。
曰今之治喪者。
雖不專用君母之禮。
而亦不可不謂參用君母之禮也。
大妃在焉。
降服之制。
其或可矣。
而余之攻此者
特恐其歸於禰祖之失而發也。
然則入廟追王之事當奈何。
曰此則旣有先儒定論
無容更論矣。
曰子之所見
如此其的礭。
胡不公議
於朝。
巷議而止乎。
曰余素不學禮
而於吾之說。
又未能自信
安敢以疑事定國家莫大之禮。
以博要君之誚乎。
盖將少露鄙見
得質於明禮之君子
欲聞至當之論而歸一也。
敢自是。
公元1615年
癸卯龍虎榜
公元1619年
己未春
余謫在嶺南野城
回祿之災。
文籍蕩然
先有癸卯舟師庭試龍虎榜目。
亦爲灰燼
適武同秊嚴公愰。
受嶺左水節度之命。
余念嚴公必以榜目自隨
就求之則以此本見貺。
因竊寓目焉。
以其吾榜武擧名氏衆多
苟非聰明彊記之性。
難於一見而知爲某路某邑之人。
變例以京外所居城邑
類聚記名
而懼其榜目之紊也。
則將甲乙丙。
標其每員職役之首而著明之。
若夫名氏表德秊紀父名。
以及鴈行有無
一一昭揭
開卷了然
無遺漏之歎。
亦可謂明白簡要矣。
第於父位。
遂名之而闕其官啣
又闕姓氏所出
出後同宗
不並錄本二父
豈非有涉於簡慢之歸乎。
然盖作者欲刊煩爲略。
務要入排一行
用殺卷帙之多。
不覺其爲病也。
嚴公所有
想出於一時傳本
未暇正焉者乎。
余欲因而改正
以爲子孫永遠之珍。
方且坐蟄僻界。
善本
公元1622年
遇。
考據無由
至如筆札之微。
不能備焉。
則將末如之何也已
可感也夫
天啓壬戌臘月下澣
蟹甲窩主人題。
遊山錄
公元1628年
東方
三名山。
嶺南之智異。
關西妙香
東海金剛
三山之中。
金剛爲最勝。
中國人有願生朝鮮國
一見金剛山之句。
是則山之勝致
非但爲吾東之最。
在中國亦不多得
可知也。
一遊歷。
以償平生之願而未果焉。
崇禎戊辰
刑部左侍郞
力求補外
江陵府使。
正月視事
公私之務棼如。
至四月
稍自釐正。
因念吾身秊六旬
不以此時往遊楓嶽。
則恐有後時之悔。
决意探勝
率二子(顯基,善基)及朴時昌。
十二日癸卯
起馬連谷午餉
夕抵洞山
權稱鄭基持酒來見。
甲辰早發洞山
午餉祥雲留客堂。
日晡直抵山寺
襄陽府使趙緯,韓持世
故舊也。
預待于梨花亭。
酒樂
因雨捲入賓日歡宴
日昏乃罷。
寺卽新羅神僧義相所刱。
後殿觀音塑像
制作極精妙。
禪堂壁上
有安堅山水圖。
寺之勝致
關東八景之一也。
人擬中朝金山甘露等寺。
而未知優劣如何
寺東有義相臺
臺北觀音窟。
諺傳翼祖祈嗣
之處云。
乙巳朝發洛山。
靑草湖
過永郞湖少憇
殊爲淸絶
午餉淸澗亭。
萬景臺。
八景之一也。
所見不如所聞
淸澗行二十餘里。
一斷山傍海陡立
問於郵吏
則乃凌波臺也。
回車登眺
東向面大洋。
海邊之景。
大略相似
西望左右湖水漲入浦口
水田新耕。
白水平鋪
小橋橫架川上
漁村撲地
夕烟初起
重山疊嶺
矗立雲際
斜光掩暎明滅
眞快景也。
吾謂前面之景。
不若後面
從者以爲然。
又行十里
仙遊潭
潭之廣不甚濶遠
前山環擁
長麓走入波心
湖水左右暎帶
長松百株森立前後
淸曠不如永郞。
幽邃可愛
善論者亦未易甲乙
向夕抵扞城郡。
主倅卽舊知金尙仲靜
以差員上京
不得與之穩討。
信知一會有數也。
悵然之餘。
下人待之甚薄。
可恨也。
乘月登詠月樓
庾亮南樓興不淺
而其無賞心何。
丙午曉
行望闕禮。
早發杆城。
行二十餘里。
到花津浦。
土人言其初古雲根縣。
陷爲花津浦。
乘舟湖中
隱隱水底屋宇
其言不經
可信
大槩洲渚互出
淸曠幽邃比於鏡浦
鏡浦在下風。
鏡浦之名。
反在其上何耶。
且其臺之左右
良田美畓。
左則軍士李敬淳家。
能文善詩。
老死
其子
不能守。
拔宅移居
其基尙存
右則軍士李連之家。
皆可貨而居。
其傍又多馬田。
亦可賃耕。
思欲解官留居
誰能與我買山錢耶。
不覺咄咄
近午抵列山。
歇馬啖飯
行過茂松島
暫憇明波驛。
松島
午餉大江驛。
松島之勝。
大略萬景無異
昨昏朴時昌憤杆城人之不待
奮臂曰。
何時當到高城之境也。
高城必盛辦。
出待於大江
豈若寥寥然哉。
及到大江
則無一人到站上。
余戱之曰。
預期僧齋不腹飽。
非此類也耶
相與捧腹大噱
久之設食。
後大橫天
細雨濛濛
自大江發行。
鑑湖之路。
登前都事鄭佃之亭。
湖石峰。
淸絶可愛
問其主人何在
則方入朝求仕。
噫。
有此江湖之勝。
而當此世亂之日。
尙有求仕之心耶。
海路行十餘里。
石峯
所謂鐘巖也。
石竇穹窿屋宇
可以避雨雪。
世傳五百羅漢海中出。
寄寓石室
泊舟左海
故上有懸鐘巖
海邊覆舟巖。
西有繫舟巖,穀包巖。
神聖古迹
其言不經
不足記。
下山行到南江
日已曛黑
舟人艤船而待
江北岸上
火光明滅
渡江
太守啓明老。
卽吾世友也。
長立岸上
引領而望。
勞慰甚勤。
登岸而對。
相喜可知也。
立飮一盃
相携入海山亭
因飮數盃。
就寢
而諸從者霑濕露處
誠可矜悶。
亭之勝槩未暇賞也。
丁未早起周覽
欲評海山之勝。
海霧蒙瞀
日晩始霽。
望海門。
石巍然立海中
砥柱頹波
南有石山三峰
排列面前
西南剛玉立。
蒼翠滿目
東西有兩龜巖
大江白練橫拖大野之中。
評者以爲勝於竹西
以不入於八景爲怪云。
黃昏與明登高山臺。
欲待月。
放舟江中
玄雲掩翳
迨至二更
未見月光
各飮數盃。
悵然而還
戊申食後。
與明老往三日浦。
邑人艤船而待
遂登舟而行。
明老指左邊山石曰。
此乃楊蓬萊題詩石也。
泊舟丹書處。
所謂丹書
則述郞徒南石六字
而其初字迹甚明。
有一頑太守遊客翫賞鑿破
南石三字分明
其餘摸糊。
丹書之右。
虛白堂詩。
陷本巖。
納其詩石。
其上有埋香碑。
北登四仙亭。
亭上有六七大松
松裏安亭。
亭之勝。
遊人之所共讚。
然不若夢泉之勝。
面前石峰重玉立。
三日之勝。
皆萃於此
眞天下之奇絶
遊人之但稱四仙者何也。
題名于四仙亭之北巖
從者刓刻
又還登四仙亭。
飮數盃。
薄暮宿海山亭
己酉早食後發海山亭
余先與二子及老兒子向朴時昌到鉢淵。
下人水戲
稍上數百步
上有楊士彥蓬萊島三字
鐫刻甚精。
稍下有詩三首
而其一南崗。
其二滄海
其三紫洞
書之石上
亦爲鐫刻
筆蹟楊蓬萊
未知何人所作。
洗滌苔文
僅辨字畫
俄而明老與察訪李錞並轡而來
是時濃霧漫天
咫尺不辨
明老曰。
霧暗如此
最妨遊賞
余戱之曰。
豈無正直感通之道耶。
(韓退之廬山
正逢
作詩曰屯雲洩霧藏半腹
雖有絶頂焉能窮。
潛心默禱若有應。
豈非正直感通
)相與戲笑
遂與祥雲相別
少人嶺。
微風乍動。
掃除霧氣
雲平大壑
皓若白雪初霽
漫布大地
又如銀河澒洞
衆峯羅列
如拔地芙蓉
無點翳。
夕陽照耀
白光相射。
未曾見之奇觀
余復戱明老曰。
此非感通之道耶。
明老笑曰。
此行無吾。
何以致此乎。
桂樹臺,歡喜站。
其爲嶺峻極于天。
上一層。
更有一層
直上二十餘里。
始到巓菴。
見僧彥機雲衲甚偉。
與之言。
識道理解外膠。
緇流翹楚也。
庚戌早起
下見洞口
白雲靑山相間
氛氳而起。
機師指雲而言曰。
雲起如此
差晩必霧氣橫肆
若欲登九井峯。
須早往。
遂促食而發。
寂滅白雲菴
九井峯。
山下白霧遠遮於重山之外。
所見只是山傍石峯
午後重雲盡撤。
內外諸山。
歷歷可數
與明老各戲占一絶
啖飯
題名于石。
令從
者刻之。
寂滅
夕登西臺
峰巒環拱
望見隱身萬景,佛頂等臺。
名其臺曰壺隱
辛亥寂滅早發。
大藏巖。
石路峻嶮
九雛嶺。
午餉上院
曾聞無學臺之勝。
欲往見之。
輿僧厭而諱之。
鴈門站。
行十餘里。
始覺焉。
不駭歎。
先發而後未及到。
上溪邊小臺以待之
臺前有小瀑。
淸絶可觀
明老及二子追到共賞。
因歎曰。
若置此臺於畿輔
人人稱賞
而在此山。
因爲溪邊棄地
一水之勝。
亦有遇不遇耶。
然余與明幸得此臺。
半日之翫。
不可不名
因名曰李許臺。
書而刻之石。
水飯
圓寂菴。
地勢周遭
石峯𡺚崒。
而寺廢已久。
石佛在龕而已
灑掃列坐
方謀毗盧
以不得並賞九龍淵爲恨。
適見權霽仲,鄭(缺)叔,趙休壁上題名
皆言自九龍毗盧
因詢僧宗遠。
則果有線路自古圓寂九龍
相與喜抃
更有謀賞之議。
壬子圓寂西踰一嶺
南轉循溪而行五里許
石路崎嶇
毗盧
山崩石堆
新崩者白。
夙崩者黑。
積石犖确幾千仞皆攀石。
匍匐而上
路竆石勢開罅。
由之以入。
自此至毗盧頂。
東則石面如城
西則肉地盤陀。
雜木
惟有側柏杜鵑,海皆矮短。
地平鋪。
杜鵑盛開
氣候三月之初。
是日也。
天日淸明
方正中。
東望大海際天彌漫
安邊之國島。
通川之薪島,卵島。
高城靈津串。
點點如拳石。
四面遠近山勢
向環衛
盤盤囷囷焉。
不知其幾千萬山。
或矗以爲峰。
或靡以爲嶺。
世傳萬二千峰者皆妄也。
眼前所指者。
永興劒山
安邊黃龍
襄陽雪嶽
江陵五臺
三陟頭陀
原州之雉嶽。
楊口之猪山。
川之淸平
砥平龍門
永平白雲
楊州天寶
松京之聖居。
原之寶盖
海州首陽
長淵九月
皆如培塿
不可悉數
至若近小千峯萬壑奇恠之狀。
固難名狀
石峯爭頭競秀
或若人鬼之形。
或若鳥獸之狀。
如坐如起。
若仰若俯。
橫馳赴敵之軍。
整列朝謁之士。
形形色色
愈出愈奇
皆在杖屨之下。
眞天下之大觀
其中九井日出月出彌勒,穴望,圓寂,雪鷹,鴈門及永郞岾等峯。
出羣峯之上。
其餘細峰。
隨行衲子
庸瑣無知
無能之者
至晡時。
東西黑氣一度
淡抹如匹練
久而成雨。
蔽山及海。
不及毗盧
而往微雨波及而暫灑。
遠近所見
尙爾不迷。
余謂明老曰。
旣見晴景。
又見雨景
天之餉我多矣。
相與喜賀
啖飯喫酒少許
題名于石。
向晩未及下山
雨霽天晴
夕陽照山。
山氣益佳。
老杜雨晴
山不改靑罷峽如新之句。
與此景相符。
絶唱也。
還宿圓寂
癸丑朝
斗向。
還向高城
圓寂宿毗盧菴。
背負毗盧
面對日月出峰。
而寺廢無僧。
甲寅早發毗盧菴。
九龍淵之路。
路邊栢樹
見有黑毛掛垂者。
指示而謂曰。
此乃豼貅痒磨。
毛髮垂云
大嶺約二十餘里。
九龍淵。
石明麗。
峰巒奇秀
重霧滿谷。
不能細也。
路入石峯
直上其巓。
下有不測之壑。
擬足甚難。
攀登亦危。
欲見九龍淵者。
必踰此而後乃入。
明老及二子朴時昌皆攀援而去。
余至山底
將擬攀登
因念王陽回車之事。
不敢强登。
因啖水飯久之
兩子及朴時昌等看到第三淵而回。
水石之奇。
金剛第一
言明老欲從塞垣之路。
(塞垣路由九龍淵。
徑走高城之路。
)而還高城
旣而路迷。
不得已還。
相卛而行。
入妙吉祥
彌勒臺。
夕到摩訶衍
後有衆香城。
前有穴望峯。
左則般若臺
右則香爐峰
穴望之西。
有石如僧坐于石上
名爲曇無竭
懶翁住此寺也。
常禮拜於庭右
至今僧人不敢踏其地。
地生蘆。
衆僧目爲明堂草。
以惑愚俗
可痛矣。
寺右有小麓
天笁臺。
正對曇無竭峰。
乙卯朝
摩訶衍發行
前川淸淨可翫。
二里
獅子庵
自此以後水石
奇。
過火龍潭,船潭,眞珠潭,碧霞潭。
登寶德窟。
菩薩所安之屋。
銅柱鐵鎖盤結以構。
極其奇巧
壁上亡兄及沈士經甫題名
不勝感舊之意。
其後堂亦淸淨
許𥛚絶句
雨意漫山
卽下黑龍潭
與明坐語少時
又過洗巾遷。
石凹如臼
菩薩洗頭處。
其言荒唐不足信
其石路傾滑。
難於着足。
石成穴。
葡萄蔓結其一頭
往來攀援而行。
到萬瀑洞。
石上蓬萊楓嶽元化洞天草書八字
楊蓬萊所書也。
上有金剛臺
舊有巢鶴。
不來者已四五秊云矣。
又行二三里。
到表訓寺。
五贒環擁
或謂五龍爭珠之形。
中堂般若
有立佛在彩雲之中。
左邊有數銅塔
後有羅漢殿
左有玉相十六。
右有木相十六皆奇怪
中有大金合掌而立
東上室爲邀月軒
西上室爲洗心軒。
禪堂爲寂照。
僧堂靜慮
前有小樓。
向晩登臨
大雨雷雹
奇奇,三藏新林靑蓮等庵。
皆在近地
初欲遍尋。
不能如意
薄暮少霽。
僅到正陽
宿歇惺樓。
日昏未暇周覽
唐僧太峻謁。
丙辰朝上佛殿
懶翁衣鉢舍利
所謂舍利
靑珠一粒
黍米大。
琉璃筒。
筒大如榛子
又藏於金合
塡以木花。
五色文錦作褓百襲。
納諸黑櫃。
殿前六面
殿中安石軀藥
師。
四壁天王神。
僧或云唐僧吳道子所寫。
僧言國有變亂
石佛輒生汗汁。
适亂及胡變皆然云。
殿後懶翁影堂
堂後浮屠
右有羅漢殿
寺門之外。
卽眞歇臺
今爲菜田
食後登天一臺
鄭松江廬山眞面目
盡在此中之所也。
下山南行十餘里。
高山
到大松蘿
二菴相比爲鄰。
小庵有僧信鑑休粮獨住。
形貌甚癯而面有靑色
其室佛座之右。
有誌影子
無學懶翁左右侍立
懶翁之相。
正陽畫像同。
誌公着冠。
二祖師皆頭陀。
無學右眼白點
午餉向望高臺
一嶺
攀鎖而下
又攀鎖更登一嶺
到望高臺之下而望之。
則又有鐵鎖下者二處
(善基)與朴昌先登。
明老繼登。
(顯基)亦攀上。
未盡一鎖
還下而言曰。
此路危險
過於毗盧
見處無過正陽天一
勸余勿上。
已而(善基)繼亦止之。
且有雨徵
南下雲菴
明老與朴時昌繼至
小避行雨
南臺
東西三面
峯巒競騰。
洞壑明邃。
其景可與隱仙,天一相軋
而勝於佛頂。
人徒逐望高之名。
涉險履危而卒無奇觀
以此臺之勝。
無傳於世何耶。
相與歎訝
題其名曰五仙巖
因下循百塔洞之路。
捫蘿攀崖。
不能着足。
垂紳而縋下者
幾十餘處
而下千仞之壑。
公元1632年
跬步
便作碎骨之魂。
比之於毗盧九龍之險。
風斯在下矣。
後之爲吾子孫之遊山者。
愼毋由此路哉。
大槩長瀑一處
最爲奇絶
其他種種佳處
亦可翫賞
因入靈源洞。
則川之勝。
峯巒之奇。
爲楓嶽之最。
冐雨行忙。
瞥然而過。
靈源菴。
庭前多種旱蓮芍藥木香
屋宇精灑。
亦有道僧寶珠休粮五載
氣息纔續。
(善基)致慰而言曰。
道之成否。
不在休粮
惟當勤做工程。
何必休粮
僧乃合掌稱謝
丁巳早起周覽
十王峰,使者峰。
羅列競秀
宿雨初霽
山色甚肅。
食後稍下一二里。
亦多佳致
出洞五里許。
至顯佛庵題名
因上西臺
山秀洞邃。
石上坡仙二字
使相羽公之號也。
明老以官故請回。
與之相別
出洞行五里許
大闕基。
乙巳水患
亂石積於其上。
不復辨也。
又有地獄門。
所謂地獄門者如城門。
世傳新羅敬順王之歸附麗朝也。
太子諫止之。
不聽
因逃入金剛爲僧。
麗人太子築城建宮。
意其城門至今偶然不毁。
僧家彊名之耶。
有一大石矗立雲端
張大簇。
爲明鏡巖
下有澄潭
爲黃泉江
川畔有大石
業鏡臺。
臺前有地藏峰。
皆取不經之語而名之。
以惑無知氓俗
豈非可駭甚者乎。
然此所謂十王
公元1628年
川洞也。
行五里渡一溪
循溪而下
石色靑玉
上有小瀑。
下成澄潭
水石甚佳。
而在路邊僻處
人不知有此佳境
余偶得之
遂名其潭曰碧玉潭
長安寺門。
未一里。
入寺中則有二層殿
扁其上曰大雄之殿。
爲制甚宏壯
殿內有佛龕三區。
上有金龍盤結之象。
精巧絶特
中列七佛
間以小佛。
前儀仗。
亦皆侈麗
爐鉢則銅質銀畫。
制樣古雅
又有無盡燈
爲制極巧
皆所未嘗見。
絶代奇翫
殿左有四聖殿亦二層。
阿羅漢安處也。
左右各安八軀。
其爲形貌每各殊態
詭怪美惡之狀。
極盡其妙。
僧人信如所塑也。
沙門亦有天王四軀。
寺之景致
金剛諸刹最劣。
佛像所塑。
爲諸刹之最妙
亦可賞翫
而獨恨竂舍崩頹
僧徒單寡也。
午餉後遇驟雨
不能卽發。
少選雨晴
東行二三里許
過鳴淵入安養菴。
則鑿崖石
刻佛三軀。
巖崖因作佛殿
下爲竂舍
寺廢無僧。
壁上有亡題名
不勝感悼
題名于右。
上三日庵
昔有一僧棲止三日
便自得道。
故名其菴云。
一嶺過雲墀庵。
蓮宇之精灑。
景致幽邃
三日相敵
行三四里。
靑蓮菴。
前面寬豁
石峯面面森羅
各逞其態。
楓嶽之精華秀色
盡在此中。
余意山景無踰於此
不見稱於人何耶。
新林菴。
還到表訓。
日勢足往天德
而輿僧力罷。
不得已留。
仍爲留宿
戊午自表訓。
歷奇奇到三藏
僧處明獨棲。
絶粒僧也。
北上五里許。
開心臺。
朝霧四集
眼前石峯
盡被遮隔
僧宗元以爲霧氣漸下。
恐妨眺望
余令下人雜木之翳眼者。
而待之。
須臾霧氣化爲白雲
漸騰于天。
毗盧,永郞,穴望,望高白馬日月等峯。
歷歷可數
氣候明朗
纖翳之隔。
山形洞勢。
盡在席下
右之人。
無不相慶。
秋江開心之景。
望高相爲甲乙者。
不誣矣。
東下天德午餉
東行內圓通歷能仁
山中蘭若絶塵者。
登能東臺
山水之明邃。
可敵顯佛。
沿流未及萬瀑洞。
洞裏
隨步益奇。
一石潭澄見底
名其潭曰印月
又下數十步。
有瀑飛流數丈。
下作淸潭
名瀑曰飛流
名潭曰靑鶴
瀑則余所命也。
潭則肅羽所命也。
題名
又自萬瀑洞。
直抵萬灰。
僧圓悟袈裟迎拜
山中道僧
休粮孤棲
最爲衆僧所尊。
一嶺
白雲菴
老僧竹林
萬灰,白雲
亦皆內山之勝區。
白雲之景。
亞於靑蓮
入室則佛左掛一觀音變相圖
用黑段銀畫。
婦人金面靑首
右携竹筐
筐裏有魚。
立於之下。
畫品極妙
曾聞上白雲之幽邃
石峯𡺚崒路險。
試令特奴往見。
捫蘿攀上。
更躋峰巓
下投小菴。
有僧三人棲息云。
般若
還止摩訶衍
則明送酒
寺住持靈煕來迎。
己未摩訶衍
行到水岾。
山僧來迎。
內山相別
到隱仙庵。
見僧水鑑
午餉後登隱仙臺
前對聲聞洞十二瀑。
洞壑開豁
巖崖奇秀
因過上靈臺菴。
萬景臺。
朴時昌憚其高遠。
不能從焉。
左對石峯
(內外山並見。
)右挹土山
前臨大海
洞壑寬敞
眼界無礙
可與九井爭衡
開心望高
不可比肩
山中蘭若之可指者。
東北有栗寺,隱仙。
西南香爐庵
有養眞窟。
南有岾,種蓮菴。
紫月及三靈臺
隱而不見耳。
來時楊根先墓齋宮僧圓悟沙彌明來見。
又下過紫月
僧法宗守菴。
又歷中靈臺
僧道和守菴
靈臺頹廢無僧。
雲水菴。
僧人應祥
四溟惟政法嗣
徒弟三十餘人
與余同庚云。
來路船潭上下水淸淨可愛
曹溪菴。
路邊有三浮屠
休靜
自休
三普雲云
向夕岾。
上山映樓。
堅老參禮
道行甚高。
能仁殿。
(卽法堂)殿中木假山爲山谷。
谷安五十三佛。
因見本寺事蹟
則乃麗朝宰臣閔漬所記。
五十三佛及銅鐘
西域渡海而來高城
掛鐘
楡樹
佛在楡根
卽今本寺之基。
太守盧偆奇其異迹
爲刱寺宇
其言不經
其後屢遭回祿
鐘銷佛存。
殿宇宏侈
甲於山中
左有應眞殿。
羅漢
有海藏殿。
安諸佛。
僧堂爲晏默堂
禪堂爲寂照堂
應眞之左。
香積堂。
應眞之下。
冥府殿。
中安十王
其下爲大權堂。
中安盧偆之像。
海藏殿之下。
有骨僧堂
中安達麻。
其下爲金堂
中安曇無竭
其下左右有衆竂。
能仁殿下
玄石十二層塔。
眞如門。
次有泛鐘樓
次有迴轉門。
左右安天王二軀
其次解脫門。
其次爲山暎樓也。
能仁殿則僧靈運所創云。
庚申食後。
北行十里許。
登佛頂臺。
其景雖不及仙臺
而亦佳境
下朴達串。
其險與少人相等
而其遠未滿一二里。
一溪松林窟。
有兩窟。
一窟有泉。
一窟安石大小百餘軀。
僧敬眞信卞者棲息
其菴前有龍淵
龍淵下有石潭
可以賞翫
左行一二里。
到外圓通寺
寺中僧人十餘人
大雄首座
午餉自外圓通
魚潭
其間水石
往往奇絶興闌
未能一一探討
而船潭上下。
鏡面上下潭,澄心上下潭爲
九龍淵勝。
無以大過
其次百川魚。
皆可遊賞
後日欲令好事尋翫而備記之耳。
歇馬於憇
房寺。
路太守送人邀致山亭
臨江暢懷
各飮三盃
向昏來宿海山亭
辛酉留海山亭
壬戌早發。
老來別於鑑湖崔嶸家。
其弟崔巘,楊時益並出接。
楊卽萬古之子也。
午餉烈山
夕宿乾鳳寺。
癸亥早發。
到杆城朝飯
聞重卿爲方伯
午餉淸澗
夕到襄陽
持世待于太平樓
與同宿。
甲子持世所挽。
向晩始發。
僅到祥雲留客堂。
察訪李錞典祀官往江陵云。
朴時昌告辭
太守因爲所挽被酒
得到
乙丑早發。
朝飯銅山
午餉連谷
朴時昌來。
夕到府治
余賦幽獨
不喜俗事
尤好暢懷山水之間。
絶意仕宦之塗。
失怙恃。
不能自食
不得已博士業。
以覓升斗之祿。
及其旣得。
不離闤闠之中。
撫念初心
悵然自悼。
上秊落職在閒。
欲與友人爲楓嶽之
胡亂
蒙恩敍。
朝命靑宮
全州
未嘗東望悵然
今秊偶成宿願
噫。
太史壯遊成文章。
東坡遠謫嶺外之文。
皆以奇觀壯其胷次也。
余之此行則碌碌
前日我也。
其視二子。
不其愧乎。
但錄其遊行之迹。
後人得以探討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