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x 页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世系图]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21H 页
藤庵裴先生世系图(本贯星山 星州旧号)
삽화 새창열기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21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22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22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年谱]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23H 页
藤庵先生年谱
皇明神宗显皇帝万历二年(我 宣祖七年)甲戌
 十月六日▣▣▣▣先生生于星州八莒县道村里第(先生世居本州广大院村。先生曾祖参奉公移居后浦里。大夫人宋氏。归宁道村亲第生先生。于时紫气绕屋。达夜不消。人咸异之。)
三年(我 宣祖八年)乙亥(先生二岁)
四年(我 宣祖九年)丙子(先生三岁)
五年(我 宣祖十年)丁丑(先生四岁)
 头角岐嶷。颖悟超伦。识者已知其非凡儿。
六年(我 宣祖十一年)戊寅(先生五岁)
 
始受学于祖考书岩公。(书岩公教史略书。读了一遍。惯诵不错。书岩公尝戒之曰史册皆古人事。善者师之。恶者惩之然后。有益于进修之道。何不究思也。先生对曰吾心自有善。何足观史册。因掩卷而出。书岩公笑曰此儿都是豪迈气像。)○秋往侍外祖母朴氏膝下。(先生外祖考忠顺卫宋公早殁。外祖母朴氏寡居无嗣。先生乃就鞠于外家。外祖母欲藏栗于缸中。而缸口狭小。散落难入。先生拾弊阳帽子。倒插缸口。因纳栗于其中。无一遗落。祖母奇之曰孰谓五岁儿智略如此。)
七年(我 宣祖十二年)己卯(先生六岁)
 受通史于内从叔宋公。(后昌先生在外家。每日必早起盥洗。往拜床下。诵所读书迄。请受日课。终日危坐。潜心读书。日暮拜辞而归。达夜诵读。阅尽秋冬。少无懈意。)
八年(我 宣祖十三年)庚辰(先生七岁)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23L 页
春自外庭。还受小学于祖考书岩公。(先生受小学。欣然俯读。孜孜不怠。书岩公喜而问曰前日读史。不肯究思。今于此书。着力玩味何也。先生对曰史记则不过惩法而已。此书则都是作人成己之方。敢不敬乎。)
九年(我 宣祖十四年)辛巳(先生八岁)
 春往道村省外祖母。(自此岁以为常。问讯不绝。)○参判公游宦在洛。先生奉母夫人及祖父母。孝养甚至。有疾则忧形于色。不与群儿戏。(书岩公尝出外。邻妪适以新菜来献。先生受而藏之。及书岩公归。先生即供进曰某妪所献。)
十年(我 宣祖十五年)壬午(先生九岁)
十一年(我 宣祖十六年)癸未(先生十岁)
 
受四始六体之文。对案挑灯。吟哦不撤。
十二年(我 宣祖十七年)甲申(先生十一岁)
 始受读六经。(先生于读书。有见得义理处。则辄欣然忘食。)
十三年(我 宣祖十八年)乙酉(先生十二岁)
 八月始拜寒冈郑先生。(时郑先生来访书岩公。先生侍侧。郑先生见其眉目莹秀。进退安详。甚爱之。劝之以书。书岩公曰吾欲以此儿托于先生。郑先生欣然而诺。先生自拜郑先生之后。慨然有求道之志。尝叹曰寻章摘句。焉足称士。博识天人一理。是乃吾人事业。于是笃习经传。未尝释卷。)
十四年(我 宣祖十九年)丙戌(先生十三岁)
 重读论语孟子。(先生尝曰语孟两圣人传道之书。朝夕讲究。至于乡党篇浩然章。尤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24H 页
可玩味。有疑晦处。辄质问于书岩公。讲论不撤。)
十五年(我 宣祖二十年)丁亥(先生十四岁)
 八月中乡解。(先生傍治举业。词藻夙就。妙年赴举。莫有先者。)○冬与姊兄朴槎翁(明胤)读周易。(先生谓槎翁曰三代之文。沨沨洋洋。气像可尚。大宋诸贤之文。发挥前圣之蕴奥。汉唐之文。不无疵病。文章之醇疵。由于世道污隆而高下也。槎翁拍案曰真格言也。)
十六年(我 宣祖二十一年)戊子(先生十五岁)
 二月赴会试。觐参判公于京邸。○三月还乡。○秋读近思录。
十七年(我 宣祖二十二年)己丑(先生十六岁)
 
入浣衣精舍读春秋。(精舍即书岩公书斋。)
十八年(我 宣祖二十三年)庚寅(先生十七岁)
 元朝随姊兄朴公往拜郑先生。○二月遭祖母贞夫人丧。○四月葬祖母贞夫人于松洞先茔下。○秋中乡解。○九月往拜郑先生。请受庸学。留十馀日而还。○十一月冬至。往拜师门。(正朝及冬至。必往拜师门。岁以为常。)
十九年(我 宣祖二十四年)辛卯(先生十八岁)
 正月拜旅轩张先生。(时张先生再聘于宋氏之门。见先生与语。大悦曰公异日必成大儒。)○二月赴会试。○访崔讱斋(晛)于洛下。○三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24L 页
月还乡。○往拜师门于社仓。质问心经。○十一月陪师门通川之行。至鸟岭而还。○读心经。
二十年(我 宣祖二十五年)壬辰(先生十九岁)
 作挑灯看剑频赋。(赋在集中)○四月陪书岩公入乡校开讲。望见倭贼躝踰星山来。陪书岩公取间道还家。(书岩公当训长之任讲诸生。校隶入告曰倭贼踰岭。散乱遁走。先生陪书岩公从间道忙归。障泥皮落地。先生取而系鞍。书岩公曰事甚急矣。岂暇于障泥耶。对曰虽苍黄中。岂可有遗失乎。)率家僮入修道山中。(参判公自京来护书岩公。赴本州戎幕。先生独与家丁奉老携幼。避入山。)闻京城失守 大驾播迁。始加冠。出山召募。(先生闻贼势猖獗。奋然出山。倡起义旅。书岩公以书止之曰祖子孙俱从军。百口谁依。汝且年少。姑观时势而出。亦未晚也。先生乃止。)○觐书岩公于州镇中。(倭贼充满境内。杀戮狼藉。先生为探书岩公安否。随山避贼。达于邑邸。)○六月觐参判公于光阳。(参判公承 命以遏浮海之贼。先生趍省阵中。)还于寓幕。(虽在抢攘之中。奉养老亲。竭力殚诚。甘旨之供。不下于平时。)○奉外祖母朴氏归寓幕。(时母夫人以不闻亲庭消息。日夜号泣。先生昼伏夜行。寻及道村近地。奉而还归。)○七月觐书岩公于州镇。○从书岩公设伏于赤山路。击斩叛僧赞熙。(时赞熙杀主倅诸沬以应贼。书岩公令先生击斩之。)○八月(二十二日)陪参判公入火旺山城。见郭忘忧堂(再祐)。论御倭之策。(先生撰同苦录。逸不传。)○冬还后浦故庄。
二十一年(我 宣祖二十六年)癸巳(先生二十岁)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25H 页
正月省先垄。(曾祖考墓碑折伤于乱兵中。为之掘地埋置。)○七月(七日)从参判公领军遏扶桑之贼。(是役也。参判公射杀倭将黑甸句。从书岩公指画也。)○十月始闻三京收复。 大驾还宫。趋进庆贺于书岩公。
二十二年(我 宣祖二十七年)甲午(先生二十一岁)
 春觐参判公于东莱。(时参判公为东莱县令。)○四月觐书岩公于州镇。(书岩公以本州提督。留在邑邸。牧使方与书岩公论事。见先生至与语。惊叹久之曰真间世人物也。)○秋觐参判公于晋州。(参判公移拜晋州牧使。先生趍觐本衙。兵使曹大坤见而异之曰公天下奇才。因询问御贼机务。)○八月省先垄。
二十三年(我 宣祖二十八年)乙未(先生二十二岁)
 
与忘忧郭公沙峰金公(天泽)。同守火旺城。(金公卒于城中。先生以同井之人。尤加痛惜。)○觐参判公于善山。(时参判公方营筑金乌山城。先生赞画方略。九泽之穿惠仓之设是也。)○夏觐参判公于本道右水营。(倭奴复大举。由海路入寇。参判公以水使留镇海上。先生趋省阵中。参判公将祭海神。令先生制祭文。文在集中。)七月还。(虽乱离中。不废书册。昼应事务。夜读经典。)
二十四年(我 宣祖二十九年)丙申(先生二十三岁)
 春家庙成。(先生家舍不保于兵燹。及是始奠返古居。先建祠宇。)奉安行祭。(先生于奉先之礼。极致诚敬。日必晨起盥洗。参拜祠堂。每当祭祀虽隆冬必沐浴致斋。亲监祭需。务要精洁。至老不废。)○四月迎拜师门于本州客馆。(时师门以江原监司。将会议军务于体察使梧里李相国元翼幕府。来到本州。先生往拜。)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25L 页
二十五年(我 宣祖三十年)丁酉(先生二十四岁)
 倭贼复起。三南扰乱。先生先诣书岩公幕次问安。次诣参判公营门。参论戎事。
二十六年(我 宣祖三十一年)戊戌(先生二十五岁)
 秋闻西厓柳先生被劾。作团扇诗。(诗曰箧笥新藏团扇圆。欲将凉热问苍天。鞭驴若踏阳关路。归兴应多孟浩然。)
二十七年(我 宣祖三十二年)己亥(先生二十六岁)
 三月遭参判公惨祸。(兵使金景瑞与贼交通。信要时罗之说。言于都元帅权慄。慄令统制使元均及两南水使发舟师击贼。参判公知其中计。力言不可。慄不从。督战不已。元均率水军出战。为诸贼所围。瞥许俱没。参判公素得将士心。率所部且战且退。泊于湖南。偶剧水疾。呈请调理新统相李舜臣收其船只。许令调病。及参判公发行之后。郑仁弘言于元帅。以临机退缩搆诬于 朝。竟遭祸。)奉柩南来。五月权葬于洛江之上。(先生痛父非命。水酱不入口。衰绖不离身。哀号欲绝。弟愧斋公年甫六岁。持丧行素。一以先生为则。感伤荣卫。疾病危苦。先生断指出血以救之。)
二十八年(我 宣祖三十三年)庚子(先生二十七岁)
 五月师门在京。以书来唁。张先生亦以书致慰。○六月 懿仁王后薨。望哭于郊。
二十九年(我 宣祖三十四年)辛丑(先生二十八岁)
 三月服阕。(先生泣血三年。毁瘠骨立。若不保性命。几危复苏。克终丧制。人皆谓孝感。)禀白书岩公。遂废举子业。(先生痛缠蓼莪。无意于世。杜门屏迹。惟以养亲课弟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26H 页
为事。母夫人自遭惨变。哀毁成疾。经岁弥重。先生衣不解带。尝矢甜苦。以察剧歇。虽穷居草野。而甘旨之养。不让专城。委曲承顺。爱敬俱至。事书岩公不须臾离侧。务适其志。书岩公亦倚而安之。与愧斋公同案而食。共被而寝。拊摩之情。若保婴儿。尤勤教诲。有过或施襟槚。又怜其痛之。辄抱持而泣。愧斋公尝阙课程。先生垂泣而言曰遭家不造。吾既早承家务。门户之望。惟在于汝。汝今如此。吾将何恃。愧斋公遂发愤力学。竟至成就。)○十月送伻书候师门于横城。(时师门以经书谚解校正堂上。上疏辞职。寓居横城。)
三十年(我 宣祖三十五年)壬寅(先生二十九岁)
 二月迎拜师门于狐岭道左。(师门以忠州牧。乞暇还乡。寄书来问。先生自经草土。不欲与人追随。至是趍拜于道左。师门为之嗟矜慰抚。至动言色。)○迁祖母贞夫人墓于酒岘先茔下。
三十一年(我 宣祖三十六年)癸卯(先生三十岁)
 三月伻慰师门于木川。(时师门哭仲氏西川君。既葬上疏辞职。退寓木川。)○九月迎拜师门于夙夜斋。(时师门自木川还乡招集生徒。讲学于夙夜斋。先生叹曰自遭酷罚。假息天地。欲忠无路。为孝莫及。若又自绝于先生之门。则生三大义。一无所施。遂就事师门。师门深加器重。凡有事。必属之于先生。○师门方撰述五先生礼说。令先生搜阅考校。以类分书。先生编写数篇以进。师门称善。)○十一月闻东冈金先生讣。为位而哭。迎丧于中路。(东冈先生卒于清州寓舍。)○十二月丁书岩公忧。(先生承重持服。一如前丧。)
三十二年(我 宣祖三十七年)甲辰(先生三十一岁)
 二月葬祖考书岩公于松罗洞。(馈奠告祝。一遵家礼。)○师门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26L 页
与张先生。并舆来吊。
三十三年(我 宣祖三十八年)乙巳(先生三十二岁)
 十二月服阕。○省先垄于各处。
三十四年(我 宣祖三十九年)丙午(先生三十三岁)
 三月聘夫人于居昌慎氏。(军资监正仁恕之女。)○往见仲姊氏。(仲姊氏冶城宋光宪夫人也。早寡无子。托于夫族。先生为之优给臧获。俾有依赖。)○往拜师门于武屹。讲论朱子大全。仍承考校之命。(新刊朱书。字多讹误。师门令门生一番讲读毕。仍令考订。先生取杂出于他书者。参互整校。郑先生称善不已。)○春往候张先生于慕远堂。信宿而还。○五月与弟愧斋公。往拜师门。参通读而还。(师门于乱离之后。忧乡子弟失学。设通读之规。月朔讲会。先生兄弟往参讲席。师门召愧斋公而前曰是裴子章之弟乎。令讲大学。句读分明。字响清亮。师门谓先生曰公有贤弟。)
三十五年(我 宣祖四十年)丁未(先生三十四岁)
 春濑村精舍成。(濑村在武屹之下桧渊之上。泉石明丽。先生筑室于斯。以为便于师门往来之路。)○秋往候师门于安东府衙。(时师门为安东府使。先生往候于府中。有游赏莲亭诗在集中。)○哭西厓柳先生于河隈。(先生曾被柳先生覆焘之恩。思欲往拜。及到花山。柳先生已殁。赴哭于寝门而还。)○十一月李白川(天封),李东湖(𥳕)来访濑村。(先生与两公讨论经典。因语及治平。两公曰安贫是吾辈晚年加意处。先生曰康节居洛四十年。自谓安贫乐道。而经济之心。未尝不存。其诗曰斟有浅深存燮理。饮无多少系经纶。可谓写出自家意思。两公曰士虽穷不忘达施。子章可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27H 页
谓得康节之意。)
三十六年(我 宣祖四十一年)戊申(先生三十五岁)
 正月移卜慕谷○二月 宣祖升遐。望哭于郊。○八月往拜师门于桧渊。(时师门以刑曹参判。乞暇还乡。)
三十七年(光海元年)己酉(先生三十六岁)
 八月趍慰师门夫人之丧。○秋与诸贤入武屹。
三十八年(光海二年)庚戌(先生三十七岁)
 春闻 朝廷有参判公伸冤之议。即赴京。(洛下缙绅闻先生至。争趍问讯。)○二月政院论 启。 特命伸雪。褒 赠嘉善大夫户曹参判。(洛中诸公。感先生孝思。毋论知不知。同然一辞。得以伸雪追赠。) 先生祗受 赠牒。奉还乡里。行焚黄祭。(乡里之人闻先生归来。贺者凡数百馀人。焚黄毕。先生兄弟立于床前。血泪如雨。见者莫不咨嗟。)○夏与一道儒生。设为师门卞诬疏。(时州人朴而立搆诬师门。至以全恩一疏。谓之无君。先生与远近章甫。诣 阙封章。得以伸辨。)○秋与一道儒生。为五贤升庑疏。(愚伏郑先生制其疏。)○八月往乡校。以 朝命跻享五贤于东西庑。○十月与徐乐斋(思远),宋哑轩(远器),郭省斋(赾)。陪师门往游修道山。○冬迁参判公墓于松洞先茔左。○张先生来访于慕谷精舍。○上梧里李相公书。(往复书在集中)
三十九年(光海三年)辛亥(先生三十八岁)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27L 页
春师门历访慕谷精舍。(师门武屹之行。历入精舍。从行诸人见精舍之制。笑之曰谁谓裴子章有经纶。门囱户牖何错也。师门曰东牖近于大夫人寝室。北牖接于外王母房舍。微密综理。君辈何能知之。)陪师门入武屹精舍。(论南秋江金梅月堂事迹。在集中。)陪师门游山泉庵。(庵在武屹精舍之傍。禀问南冥雷龙堂,天山斋诸名义。在集中。)因留讲学于精舍。(斋僧单薄。师门供奉太淡。先生忧之。师门曰士之志于道者。忧不在是也。先生自是益自固穷。虽粗粝敝袍。不以为意。)○七月往拜师门于桧渊草堂。因留讲学。(时试期近。门下来留者皆辞去。先生独不去。师门曰尔何独在此。对曰小子自己亥后仍废举业。师门嗟惜久之。)
四十年(光海四年)壬子(先生三十九岁)
 正月往拜师门于芦谷寓舍。(时师门自桧渊移卜于芦谷。)○十月祭外曾祖参军白公墓。○祭外祖忠顺卫宋公墓。(白公墓在庆山。宋公墓在八莒。)
四十一年(光海五年)癸丑(先生四十岁)
 四月著合药要诀。(逸不传○药法卜吉日。禁杂人。团聚百鍊之精。转成万全之丹。盖譬吾人为学之方也。)○高灵倅许公乔设其子穆冠礼。奉书以请。先生往赴宾席。(先生一见和父。知其远到授以图书。托以心交云。)○秋省先垄。(先生于先世坟茔。不计道里之远近。每岁春秋。躬行瞻扫。)○冬读易于濑村精舍。(先生居家。夙兴夜寐。终日危坐。潜心读易。如有兴会。吟哦自好。绝意荣进。尝题溪舍诗在集中。)
四十二年(光海六年)甲寅(先生四十一岁)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28H 页
正月往慰师门芦谷回禄之灾。(师门著述书籍。举入灰烬。惟心经发挥获全。)○本州倅权公諿来访于慕谷。以诗谢之。(诗曰僻巷干旄访。衡门山日残。馀光何处想。秋月碧霄看。)○夏往拜师门于泗滨。(师门自芦谷移卜于泗水。先生往拜之。时师门方改撰五先生礼说。令诸门人考阅誊写。先生月馀始还。)○十月往慰师门长子之丧。○十二月入武屹。转往青岩寺。(雪后访寺诗在集中。)
四十三年(光海七年)乙卯(先生四十二岁)
 正月弟愧斋公冠。(依古礼略备三加之仪。)○二月女子子生。(长适士人李惟铨。)○三月丁母夫人忧。(先生年已向衰。而制礼愈严。葬后始进麦饭。以终三年。)○四月师门以书致唁。○五月葬母夫人于酒岘先茔下。迁参判公墓。同穴合祔。凡有疑礼。皆禀质于师门。(先生与弟愧斋公。问移殡后尸床。依前因设欤。师门曰然。○问居庐则祔祭。设纸榜行之欤。师门曰祔祭似难行于山所。如欲庐墓。恐当待丧毕奉返。而其明日行祔事。未行祔事之前。朝夕上食不可废也。○问改葬节目。家礼颇不详尽。又无告辞。何所取则欤。师门曰仪节家礼中有改葬仪。可考见也。仆遭先妣之丧。改葬先府君。略草改葬仪。与本丧同时。节目颇详。○问破墓成殡之后。祭仪亦当奈何。师门日开旧墓奉出之后。当一依初丧礼。然不可前期出殡。当临时启墓。一宿即行。○问破殡之日。遣祖奠既不可行。则别无告祭节次欤。师门曰仪节家礼有返葬节次。可参考也。然今则礼变事异。似当别撰告文。具由以告也。○问发引时何丧当先欤。师门曰恐府君当先。○问改葬当服缌麻。而方在衰中。哭从之时。当服何服欤。师门曰当服重服。葬先考时服缌麻。○问同窆之后。虞祭未可并行欤。师门曰改葬只用一虞祭于墓所。先妣之虞。当在返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28L 页
哭之后。)
四十四年(光海八年)丙辰(先生四十三岁)
 八月伻候师门于荣川。(时师门患风痹。七月往浴荣川椒井。送伻候之。)○弟愧斋公因执丧疾剧。师门致书忧叹。
四十五年(光海九年)丁巳(先生四十四岁)
 三月服阕。○七月陪师门往东莱温泉。(是行门下诸贤陪后。至洛江。主倅寄诗于陪行诸贤。诸贤各于舟中相和。先生诗曰兰舟閒泛洛江秋。忝对光风作远游。蓬莱从古多灵药。应取韶颜换白头。)八月陪师门还。○冬往拜师门于泗阳。(时乐斋徐公为作讲室数间。门人聚粮立规。略仿贤馆到记之例。以食床之多为上。而惟先生最多云。一日师门问曰吾欲陈全恩疏。于君意何如。先生对曰彝伦大义。不可不扶。师门即令先生操笔。口号疏辞。先生手不停写。间有激切处。辄仰禀此句恐合更商。师门即改号。疏既成欲呈。以柳瀹疏批之未安。不果上。○师门汇分退溪李先生礼义答问作二篇。令门人讲劘。又令参校。先生留累日校正而还。)
四十六年(光海十年)戊午(先生四十五岁)
 子世维生。○与弟愧斋公往拜师门于泗阳。○秋与弟愧斋公读朱书节要。(节要即李先生所述也。师门令学者讲读此书。○愧斋公既授室。先生自管其生产。不令与知。使之专意学问也。)
四十七年(光海十一年)己未(先生四十六岁)
 与儒生设斥和疏厅。(是岁深河之役。两元帅陷败。自庙堂和议大张。先生愤惋不已。与一道章甫。欲抗疏极斥。闻李尔瞻已上疏乃止。)○六月陪师门椒井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29H 页
之行往蔚山。七月先还。○八月措送人马于昌原海山亭。奉邀师门。(师门在蔚山。抵书先生曰秋高海上。归思已促。欲待佥君措送人马。即发为计。先生与李公堉。备送人马。师门以留调海亭。退期未还。穆宗纯皇帝四十八年。光宗贞皇帝泰昌元年。 光海十二年。)庚申(先生四十七岁)
 正月五日。哭师门于泗阳之持敬斋。(先生久叨师门。最蒙诱掖。克尽事一之诚。及丧先生特为加麻。心丧三年。)四月赴泗阳。奉先师柩行。返葬于夙夜斋之傍麓。(丧葬仪节。悉遵仪礼。既克襄。收拾遗稿。藏于百梅园。)○女子子生。(长适士人金是燧)○闻 神宗皇帝讣。出哭于郊。(先生谓子侄曰我东之得至今日而父父子子者。莫非 圣天子壬癸再造之恩。)
熹宗哲皇帝天启元年(光海十三年)辛酉(先生四十八岁)
 
正月赴先师小祥。(以武屹山长。为文祭先师。)○往陜川。历访姜参议(大遂)。○过父子渊。感而有诗。(先生曾陪参判公过此渊。至是重过有感。作诗曰忆昔严君启此行。高牙大纛向南程。匹马重临江上路。渊名父子愧贪生。)○冬与李东湖,朴槎翁,崔竹轩(恒庆),李白川,李心远(堉)诸贤。会于百梅园。议定先师文集校刊事。(先生主其事)
二年(光海十四年)壬戌(先生四十九岁)
 春与远近章甫。议定先师揭虔之所。(士林以崔竹轩为院长。以先生为副贰。令主其事。)○三月往大丘。奉安先师位版于研经书院。(配享于退溪李先生庙。)○冬与崔竹轩及李东湖,李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29L 页
白川,李心远,朴槎翁及同门诸贤。会百梅园。刱建先师书院于桧渊。(时北人用事。士气摧挫。公确然不动。躬自董役。)
三年(我 仁祖元年)癸亥(先生五十岁)
 夏与洞主崔竹轩,李东湖,朴槎翁,李白川,李畏斋(厚庆),李心远,李认庵(壆)。各述先师言行录。(时洞主崔公贻书先生。欲与同门诸贤。会于百梅园。撰言行录。先生赴会。记述平日所闻见以为录。凡三十馀条。)○外王母朴氏卒。(先生治丧尽礼。返葬于外家先茔之下。)○六月往参先师 赠职致祭。(初 赠吏曹判书。)○九月子世绵生。○往桧渊相役。
四年(我 仁祖二年)甲子(先生五十一岁)
 
二月弟愧斋公中进士。先生设闻喜宴。(宴罢。先生追思父母之意。别给田园。又以妻家所来一奴与之曰贤馆往来。与之偕焉。)○通谕道内。数监司闵圣徽之罪。设疏厅于尚州。(时贼适称兵犯阙。 大驾南狩。徵兵诸道。庆尚监司闵圣徽 启曰本道士民。观望向背。先生愤其诬一道士民。通谕回告。其文略曰臣民不幸。逆竖肆毒。 庙社蒙尘。 乘舆南幸。当此之日。凡我道内士民。莫不忘身奋义。思死国难。耿耿血诚。天日所鉴。而监司闵圣徽。至以本道观望向背。发兵势难。为密 启云。噫。虽在髦蛮蠢动之乡。尚不忍加此等语。况岭南乎。平日忠国爱君以道义激励者。至此而扫地矣。若陨渊谷。心骨俱痛。齐起暴白。一日为急云云。远近闻之。莫不同愤。剋期会于商山。欲一边抗章刷耻。一边倡义勤王。闻贼适就戮乃止。)○七月以先师跻享川谷事。呈书于方伯。请 启于朝。(初士论欲配享先师于川谷。将先享后告。先生执不可。至是先生与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30H 页
同门诸贤。往牛岩仓。呈于巡使。请 启闻于朝。巡使许之。)○十月往川谷书院。跻享先师位版。(道 启蒙 允。始为从享。)○往不知岩。拜张先生。请先师行状。
五年(我 仁祖三年)乙丑(先生五十二岁)
 春往桧渊相役。○九月往见 宣谥官金公(时让)于本州客馆。(朝廷 赐先师谥曰文穆。金公以吏郎。将 宣谥于桧渊。见石潭李公问 宣谥节次。李公曰裴处士某。冈门老德。鍊习礼仪。可就问之。金公到州邀之甚恳。先生往见焉。)
六年(我 仁祖四年)丙寅(先生五十三岁)
 春编次先师文集。○贻书柳修岩(袗)。印来西厓先生文集。○伐先师神道碑石于居昌。(主尹士述家)○六月往不知岩。拜张先生。(先师易箦后。先生又就正于张先生门下。一以事先师者事之。)○秋作戒子文。(逸不传)
七年(我 仁祖五年)丁卯(先生五十四岁)
 姜弘立之乱。 大驾入江都。以张先生为号召使。张先生召先生为参谋官。先生即赴幕下。参决军政。○草招谕文。(张先生令先生草檄。先生援笔立书。书凡数千言。张先生览之曰足令人感动流涕。乃传告列邑。其文略曰。呜呼。十年伺衅之贼。豕突于今日。龙湾安市。高垒衄矣。府尹巡边。烈士殇矣。关东诸藩。已成望风之势。箕封以西。方作豺虎之场。旄倪何罪。血溅锋刃。子女为俘。尽入阴山。寇势日深而人心日挠。迁国图存。诚出庙谟之不得已也。呜呼。仓皇海门。 三宫播迁。二百年 宗社。托在孤岛之中。京城波荡。士女鱼肉。谁无父母。扶携道路。谁无夫妇。逃窜山谷。但悲传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30L 页
燮之身世。无处求生。言念国家之艰危。税驾何所。今日国事。盖不待智士而痛哭矣。呜呼。惟我东方。地虽偏小。而衣冠文物之盛。礼乐教化之懿。称誉小中华于天下者。千百年于兹矣。岂有一朝为狂寇所蹙。缩头敛手。一向隐伏。置君父于相忘之域哉。气数所关。虽不能免。而天之助顺。理必伸矣。况我岭南。人才之府库。国家之根本。 列圣之所培养。先贤之所教训。户有节义之风。家传忠孝之俗。义声既著于壬辰。忠愤岂泯于今日。 朝廷所期待于本道者。不浅鲜矣。呜呼。当职本以无似。窃位于朝。久积轻浮之讥。既不能格 君匡时。以救危亡之祸。又不能投笔请缨。以效敌忾之义。获罪于邹鲁诸君子。固已久矣。自知不足以激动人心。号召义旅。而受 命于危乱之际。义不敢辞。饮冰而南。日夕焦煎。惟不克效力是惧。所恃者秉彝同得之天。自我发之。而诸公所学之得力。正在此日耳。呜呼。诸君子平日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当国势赘旒之日。若不能慷慨发愤忘身卫国。但向草间求活。则其于名义何。若使铁骑充斥。八路糜烂。则诸君子之身之家若妻若子。果能独保于乾净天地乎。义理如此。利害如此。捐生死国。犹愈于束手就屠。况义不以力。终未必死者乎。呜呼。若士大夫暨父老民庶。 至尊泥露。其忍闻乎。 庙社蒙尘。其忍视乎。累 朝恩泽。其忍忘乎。冠裳左衽。其忍恝乎。当职 陛辞之日。 玉音琅然。属望于本道多士者。不啻丁宁。譬则父母在水火之中。望救于子也。于此不洒泪投袂而起者。则亦无复人理为矣。元冲甲一书生耳。能以乡兵大挫红巾之贼。师直为壮。宁有古今之殊也。凡有血气者。各奋见义之勇。且效同声之应。招集乡里。纠合徒众。协同官军。以俟规画。或遮绝岭路。或捍卫分朝。倘有委靡退缩。不肯应募者。务加晓谕。至再至三。犹不听信。则是甘心被发而自入于后君之罪也。大义所在。自有常刑。然本道宁有如是之人乎。凡我同志之人。咸听用亶之诰。恋 行在而挥涕。有死之心。吁尔众而同仇。所重者义。宜审熊鱼之取舍。以破犬羊之心胆云云。○书到列邑。士争奋刻期举义。俄闻贼退而罢兵。)○夏桧渊书院成。(院役六年始迄。堂室门庑。井井有序。垣墙阶级。矗矗不错。凡片石一砖。无非先生点检指挥云。)○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31H 页
往不知岩。拜张先生。请先师奉安文。(凡属先师文字。张先生多所撰著。而每有禀请。侪辈咸推于先生。先生屡度往来。有怀毕达。剖析事理。以质疑晦。先生自言张先生启发激厉之勤。无异于郑先生云。)○九月(四日)奉安先师位版于桧渊书院。○冬校正先师所撰五先生礼说。○与同门诸贤。致书于蔡投岩(梦砚)。属年谱之役。又致书于李石潭(润雨)。请神道碑铭于申象村(钦)
崇祯元年(我 仁祖六年)戊辰(先生五十五岁)
 春与同门诸贤。始先师文集刊役于本院。(洞主崔竹轩以校刊之役。属之先生。先生主其事。)○答主倅蔡公(裕后)订顽之问。(时桧渊东西斋。揭订顽砭愚之扁。主倅蔡公以订顽之意。有所疑难。先生答书略曰。朱夫子一定之论。峻截难犯。而我东诸贤之言。亦无间然。幸于夙夜之馀。特加精思。极其归趣然后。再垂回教。)
二年(我 仁祖七年)己巳(先生五十六岁)
 十月刊役告迄。(与李东湖书曰今急务惟在序文之请正本之写。幸须遄临。奖勉同志。次第举行。毋失事机。千万至仰。且新本经了具眼者则必重写一通然后。可写正本云。高明以为如何。○答张公以俞书曰先印一二卷虽唱准。而宁保其必精。发挥第一张。体姚之姚。误书以尧。每以发挥为无可虞而尚如此。况文集之校。未及发挥者乎。须以此意勉诸君子。俟全集印出。一番齐会。各尽诚力。至祷至祷。○答李东湖书曰发挥文刊三十五板。文集当始于念后。而最切闷者。校勘不得致精。立番诸儒。少可倚信奈何。惟冀即临指教。使传后之文。不至差误。○与蔡柏浦楙书曰先师年谱。方拟期会李泰始。相对修润。倘又与吾左右同事则为幸尤如何。○与崔讱斋书曰工匠四集。多至四十馀人。不但供接之际。酬应甚烦。才书旋校。才校旋刊。势多匆卒。乡中士子。尽赴科场。李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31L 页
泰始今又就职。无可与相对校订。是用煎虑。)
三年(我 仁祖八年)庚午(先生五十七岁)
 正月校刊先师年谱。(与李东湖书曰文集印颁事甚紧急。若失此时。何能广布乎。角峰亦助三百卷之纸。所印几至五六十件。亦一幸也。)○闻校中议配享先师于玄风道东书院。贻书止之。(与吕公焯书曰顷者图得官印匠。入送武屹。近当毕印。印来后欲持往黉舍。唱准而得其误字则削改。尊须以此意。通谕于诸士友。为一旬许文会之地。切仰切仰。道东实我先师竭诚营创之地。今若升享。岂不为吾党之大幸乎。第先师于 赐额之院。从祀重事。切不许径自擅举。语在答问中。辞意甚严。恐左右未及考阅耳。)○二月往居昌。运先师神道碑而还。(请役丁于地倅。又借僧徒于海印。达于苍坪山下。)○八月往拜张先生于不知岩精舍。○九月(九日)登伽倻山上峰游览。(有诗曰九日伽倻第一峰。长天不尽思无穷。未知今古登高处。快活襟怀孰似侬。)○历路访心远堂李公。
四年(我 仁祖九年)辛未(先生五十八岁)
 春被诬逮禁府。(先生声望素著。逆竖仁居闻名而诬告。与崔讱斋晛同时被系。○先生被拿时。命家人取五先生礼说一部。装其行中曰。数年前吾与许和父有相赠之约。虽至死境。岂可负乎。)已而得释。(沈参议演极力救解云。)○金吏部(振),闵洗马(应协)来问。(先生归后以书谢之)许眉叟(穆)亦来问。(先生以礼说遗之。许公叹曰如公真可谓死不失信。)○还至商山。与弟愧斋公访愚伏郑先生于栗浦。(及辞退。郑先生目送之曰久闻龙虎之名。今见其人。名下果无虚士矣。)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32H 页
五年(我 仁祖十年)壬申(先生五十九岁)
 六月 仁穆王后薨。望哭于郊。○七月与金东溟(世濂)会龙渊寺。讲论心经发挥。(时金公为玄风倅桧渊士林请写神道碑。金公因请先生及诸长老。会龙渊讲论心经发挥。数日而罢。金公归而叹曰郑先生遗风馀范。可徵于二三子矣。)○八月李心远贻书先生。请与同往晋州。运致螭头。先生以弟愧斋公疾剧未赴。○是月哭弟愧斋公。(愧斋公病剧。先生食不下咽。寝不帖席。奔走医药之外。未尝少离其傍。每鸡鸣沐浴入家庙。泣祷于考妣神位前。请以身代。及其殁也。哀痛过度。治丧营葬。情文备至。)
六年(我 仁祖十一年)癸酉(先生六十岁)
 重修武屹庵。(武屹乃先师冥栖考盘之所也。先生为山长时。斋舍倾颓。先生乃稍广旧制而增筑焉。凡所以爱护之道。靡不用极。虽一草一木。无非先生栽培沾溉也。)○四月立神道碑于先师墓下。(凡所指挥规画。先生之功居多。)○七月夫人慎氏卒。九月葬于松洞书岩公墓左。
七年(我 仁祖十二年)甲戌(先生六十一岁)
 五月往拜张先生于不知岩精舍。(时张先生拜工曹判书。先生趍贺其门。)○六月哭白川李公。○闰八月哭石潭李公。○秋游赤山寺旧墟。(赤山寺废后。惟楼阁岿然独存。题壁诗曰象外藏修廿载前。笼萝风月揖山川。章成玉佩春云霭。药鍊金丹道气全。骥老自伤千里步。鹤摧空恋九皋翩。荒凉废寺寻陈迹。羞向题名忆盛年。)
八年(我 仁祖十三年)乙亥(先生六十二岁)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32L 页
春与同门诸贤。谒先师祠庙。(与李东湖,朴槎翁,崔鹳峰。会话院中而归。)○秋往永川游立岩。(立岩即旅轩张先生所占也。)○十二月 仁烈王后薨望哭于郊。
九年(我 仁祖十四年)丙子(先生六十三岁)
 二月竖参判公墓碣(碣文在集中)○三月望。诣乡校谒圣。○十二月清兵犯京。 大驾入南汉。徵兵八道。星州义兵推先生为义兵将。(本邑多士欲倡义勤王。会于校中。前承旨李公彦英推先生为义兵将。先生倡率乡里。纠合义旅。兵粮器械。几至就绪。会有媢嫉者沮焉。先生让于他人。退去山中。)○张先生倡义起兵。累书请先生。先生未及赴。巡察使沈公(演)在闻庆。以军书招先生。先生发行。
十年(我 仁祖十五年)丁丑(先生六十四岁)
 正月到闻庆幕府。巡察使以先生为从事官。令赞画军谋。(先生上佐元戎。下理部伍。号令严明。军容整齐。与李知礼腆,曹使君挺融。同在一幕。将进兵踰岭。闻下城之报。遂罢兵而还。)○哭心远堂李公。(有祭文在集中)○五月哭仲妹氏。(宋光宪夫人也)○七月往拜张先生于永川之立岩。(张先生自闻南汉之报。即日永辞先垄。归立岩。岩在东海之上。遂为终老之地。中元之夕。亲举蓝舆。陪游于避世台。因留累日。归路历拜临皋书院。)○八月巡察使沈公(演)来访于慕谷精舍。(自闻庆还后。累书存问。至是来访。)○九月哭张先生于立岩之晚勖斋。既成服。转向平海。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33H 页
(先生闻张先生患报。晨夜驱往。才隔数十里而讣至。先生入而举哀。亲自袭敛。)○十月往永川。奉张先生丧车还于仁同。○十二月赴张先生葬。(有挽祭文在集中)○除宣教郎。(铨曹因道荐累次注拟。终未蒙 批。至是荫补郎阶。)○许眉叟(穆)来访于慕谷精舍。(许公避乱岭外。过先生。必以老德事之。必曰藤庵大丈。藤庵道丈云。)
 
(我 仁祖十六年)戊寅(先生六十五岁)
 春移卜修道山中。(自丁丑以后。益有遁世之志。不用清朝年号。世称崇祯处士云。)○哭投岩蔡公。(梦砚○有祭文在集中。)哭竹轩崔公。(有祭文在集中)○子世维冠。○十二月竖书岩公墓碣。(先生亲制碣文。文在集中。)
 
(我 仁祖十七年)己卯(先生六十六岁)
 春游俗离山。因转往主屹山。登览而还。○秋游智异山。转往晋州。观矗石楼。又往密阳。登岭南楼。○往仁同。奉安旅轩张先生位版于吴山书院。○哭浣石李公。(祭文在集中)○往省先茔于各处。(每岁轮省。七旬之后犹不废焉。)
 
(我 仁祖十八年)庚辰(先生六十七岁)
 正月从子世安冠。(即愧斋公子也。甫冠疾病弥剧。先生携往咸昌医家。躬执药饵。弥月而还。)
 
(我 仁祖十九年)辛巳(先生六十八岁)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33L 页
春往礼安。谒陶山退溪先生庙。因游清凉山。○往庆州。谒玉山晦斋先生庙。○七月与李东湖,朴槎翁。往游崔竹轩溪舍。(有诗在集中)因与三老往游洛江。(舟中次崔竹轩诗曰两两白头翁。秋江把酒时。陶然相得意。应不羡龙夔。时诸公年俱耆老。须眉皓白。隐德不仕。啸咏江湖。时人目之以四皓。)○八月往武屹看书。(先生晚境优游徜徉于武屹立岩之间。想像先师遗风。若遇佳宾韵士。则蹑芒扶藜。携手而行。跌宕啸傲。乐而忘归。)
 
(我 仁祖二十年)壬午(先生六十九岁)
 撰川谷书院位次改正告由文。(是岁跻享旅轩张先生于川谷。位次失仪。追后改正。先生作告由文。文在集中。)○冬赵涧松(任道)来访。
 
(我 仁祖二十一年)癸未(先生七十岁)
 
三月既望。期会赵涧松泛舟游开津。(去年冬。有共会开津之约。至是先生与从子世安,甥侄金是莹及郑斯文惟焘先往待之。赵公与曹斯文硕而来会。泛舟江中。举酒相属。日暮小雨点滴。入道东书院。谒金先生庙。因留宿焉。金察访大振,徐进士鸿举,郭主簿子固,郭参奉德懋,郭上舍子厚亦来会。翌日乘舟流洛皋。直下开津。乃各分路。涧松赵公为之录。眉叟许公为之跋。)○十一月竖外曾祖参军白公墓碣。(参军公英风气节。为世所服。而子孙零替。先生竭力竖碑。亲制碣文。文在集中。)
 
(我 仁祖二十二年)甲申(先生七十一岁)
 还居慕谷精舍。○移安家庙。(告由文在集中)○竖叔考处士公墓碣。(处士公无后。先生恐久而泯焉。竭力立碑。亲制碣文。文在集中。)
 
(我 仁祖二十三年)乙酉(先生七十二岁)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34H 页
十二月(十日)与张晚悔(庆遇),金龟岩(庆长),张南坡(泶)。期会于大兴寺。议定张先生文集刊行事。
 
(我 仁祖二十四年)丙戌(先生七十三岁)
 二月改竖曾祖考参奉公墓碣。(参奉公墓碣文。乃书岩公自制自写。而折伤于兵乱中。至是改竖新石。摸刻旧文。一点一画。小无差误。)
 
(我 仁祖二十五年)丁亥(先生七十四岁)
 五月撰内从叔宋公(后昌)墓碣文。(碣文在集中)○九月遣子世维世绵。往吊许眉叟于霞山。(许公遭亲丧于南州。反柩过阳亭。先生贻书桧渊院长朴公羾衢曰许友穆氏数日前自涟川奔哭于宜宁。其友声闻。兄必槩知。而于我先师血诚追慕者也。每当往来。为展谒庙宇。不计迂途。必致祗肃。为吾党者。虽在平时。不可泛视。况当此大故。其忍契然耶。暴烈炎冲雾露。千里号恸。安保其得延绵喘乎。贱意自院略备赙仪。专人致慰。则其于事理。岂不恰当乎。且其行经过本院前路。尤不可不为之动念也。幸留雅量。至祝至祝。及期闻丧行取路霞山。为书致赙。遣二子吊之。)
 
(我 仁祖二十六年)戊子(先生七十五岁)
 孙永徽生
 
(我 仁祖二十七年)己丑(先生七十六岁)
 春撰敬斋箴解。(先生尝曰敬者一心之主宰。万事之根本。一动一静。不违于敬。则表里交正。粹面盎背。遂取朱子敬斋箴集说分注。名曰敬斋箴解。次序不紊。段落分明。令初学者。易以寻入。)○秋往谒吴山书院。
 
(我 孝宗元年)庚寅(先生七十七岁)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34L 页
哭槎翁朴公。○命次子世绵奉外家先祀。(先生奉养外王母于家。生养死葬。无有遗憾。别设祠庙。以奉祀事。及是始命次子世绵主之。)
 
(我 孝宗二年)辛卯(先生七十八岁)
 孙重徽生。○谒桧渊书院。○哭东湖李公。
 
(我 孝宗三年)壬辰(先生七十九岁)
 春立外祖考忠顺卫宋公墓碣。(忠顺卫公既无嗣。先生恐其久而无传。竭力守护。亲制碣文以竖之。文在集中。)
 
(我 孝宗四年)癸巳(先生八十岁)
 孙硕徽用徽生。○家人请例应寿爵。命止之。(先生年满八十。例当受爵。子侄以为言。先生笑曰吾本无意于仕宦。何必自求天爵乎。因戒子孙曰吾死后勿书郎阶。只书处士二字可也。)
 
(我 孝宗五年)甲午(先生八十一岁)
 三月往仁同。与赵涧松,张晚悔诸贤。议建旅轩张先生主院。
 
(我 孝宗六年)乙未(先生八十二岁)
 六月答主倅金公(宗一)书。劝再行祈雨祭。(书曰旱暵比甚。伏想勤雨之举。曾已例行。而未得回天。窃恐城主未免圭璧之叹也。先师官居。祈雨而未获。则不敢遑宁。再行复行。必雨下而乃止。今以此望于铃下耳。)○七月出寓后洞。○八月十六日。行曾王母陇西李氏祀事。晓起看审豆品。○二十七日先生寝疾。命不进药饵。(时地主金宗一来访。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35H 页
先生与之稳叙啜茶。因沉吟一夜。子弟进药物。则以手挥器。不肯进饮。)○二十八日寅时。考终于后洞寓所。(凶音所及。莫不惊痛。)治丧一遵仪礼。○九月初二日。子世维,世绵奉柩。还殡于慕谷精舍。(吊客随丧者百馀人。)
 
(我 孝宗七年)丙申
 二月十七日丙寅。葬于厚理山亥坐之原。(迁夫人慎氏墓合祔。)
 
(我 肃宗十六年)庚午
 二月立墓碣。(眉叟许先生撰而篆。文在集中。)
 
(我 英宗元年)乙巳
 
星州士林建道川书院于思濑村。奉安位版。龛藏影帧。(道川即濑村精舍旧址。)
 
(我 正宗十年)丙午
 乡中士林。移建道川书院于后浦旧址。奉安位版。并享愧斋先生于左傍。(后浦即先生故里。故移建祠庙。并享两先生。)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附录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36H 页
道川书院庙宇上梁文[李世珩]
 胜地因人而增价。既馀芬之未湮。君子没世而益彰。固遗风之可尚。是以先辈杖屦之所。必为后来俎豆之场。洪惟道川奥区。实是星山灵境。危嶂奇巘。拱揖于左右。丹霞万重。清流激湍。映带于后前。白沙十里。坐对秃岳。秀色长入几案之间。卧看倻山。晴岚不出户庭之外。可谓斯土之信美。正合硕人之考槃。盘谷之泉土甘肥。凿而饮耕而食。湘西之林壑幽邃。采可茹钓可餐。苔莓生矶。依俙然富春之濑。桑麻盈野。彷佛乎武陵之源。念兹好山水之秘藏。曾有贤主人之栖息。藤庵裴先生。德行拔萃。孝友出天。痛遭蓼莪之悲。竟遂持揖之志。诚深萱闱之奉。自尽报晖之心。姜衾同欢。割肤于救痾之日。邓侄笃爱。授馔于鞠养之时。处家而模范成。居乡而声闻著。识通今古。登典坟而探玄。学深渊源。入贤门而执贽。抠衣渊上。薰陶持敬明义之斋。叩箧泗滨。亲炙博文约礼之诲。沾时雨而化其质。闻大道而达其材。累被老先生起余之褒。几兴同门友不如之叹。逮龙蛇邦运之曾否。任前后戎马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36L 页
之连跨。轩冕灰心。图书满架。齿弥尊德弥卲。便作烟霞中逸民。贫且安穷且坚。自是风尘外高士。居然溪山之无主。已矣泡沤之成空。嗟高风之莫攀。几何日月。奄徽音之已远。累阅星霜。荒凉山川。不改旧时颜色。宛转图画。空留当日仪形。爰取养德之遗墟。载启妥影之新庙。工善材美。既殚砻斲之能。日吉辰良。遽成轮奂之制。入其中而仪范井井。有庑有庭。观乎外而规模森森。如跂如矢。修百年之盛举。耸一代之群听。德容芝眉。如承温温之警欬。蕉黄荔子。不替肃肃之享仪。览栋宇而兴怀。瞻遗像而起敬。将见荐渚蘋之客。必有愿执鞭之人。伟颂既陈。脩梁乃举。
 抛梁东。古台莽苍入望中。先师遗躅宛如昨。追想当年恨不穷。抛梁西。武山翠色与天齐。昔贤杖屦优游地。松柏犹存万古悽。抛梁南。前溪直到凤飞潭。源泉混混流无尽。水色月光一镜涵。抛梁北。金乌屹屹峰峦立。冶翁清节等夷齐。大义扶伦留世式。抛梁上。腾腾灏气万千丈。閒中日月舒而长。但听村翁歌击壤。抛梁下。山围溪水水围野。默观动静发天机。借问谁为仁智者。伏愿上梁之后。神祗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37H 页
保佑。灵宫肃清。时祀长存。世愈远而人愈仰。风物无改。水益清而山益高。后生之观感在兹。人奋希贤之志。士林之寓慕有所。邑成尚德之风。一庙遗仪。千载攸则。
道川书院讲堂上梁文[李复厚]
 伏以昔贤之风韵犹存。既建妥灵之庙。后学之折旋无所。合筑讲道之场。几年未遑。今日乃就。伏惟藤庵裴先生。巨擘岭表。高足冈门。抱王裒蓼莪之悲。无意轩冕。以仲由刚果之质。克加琢磨。必自孝悌始为仁。人无间然者。至于冠昏而尽礼。公之馀事乎。嗟夫世非弃公。公实避世。奇花异草。几蝶梦之频牵。翠雾丹霞。喜豹姿之可养。尔乃眷兹一谷。结茅数楹。寂寂山阿。爰得偃息之地。间间田亩。莫挽长往之怀。年弥高德弥尊。龙华处士起生民不被泽之叹。老于斯终于此。眉叟相公兴迷涂无问疑之哀。苟非制行之迥出等夷。焉有老德之若是钦尚。肆乡人之旷感。愈久愈深。辟贤祠而揭虔。以享以侑。第念岁饥财匮。事巨力绵。庙宇才成。纵幸俎豆之有所。讲堂未作。奈乏襟袍之攸归。尚赖贤子孙之情诚。稍有头绪。幸得式好亭之材木。乃成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37L 页
翼如。酒盈樽谷盈车。役佣争赴。器之利绳之直。梓匠逞奇。不亦善乎。寔肯搆宇。故其矗矗之陛。正正之门。飞阁流丹。波通桧渊之渚。危峦耸翠。地接武屹之区。济济儒林。欣讲肄之得地。煌煌堂庑。在见闻而鲜俦。是由于君子之留芬。亦可见吾党之尚德。于虖。升斯堂入斯室。讵无观感之心。讲以义会以文。宜法仁孝之行。是之不念。何以堂为。短颂才陈。脩虹乃举。
 抛梁东。春半山中踯躅红。缅念当年游赏地。老查残蕊恨无穷。抛梁南。一溪流水碧于蓝。盈科后进无时已。取此从来义可探。抛梁西。拂云层岫与天齐。若将孝谊争高下。修道山高山反低。抛梁北。凿井而饮耕田食。安心讲读须无厌。分外之荣求不得。抛梁上。丹青一幅留遗像。訚訚之色恍如睹。莫是抠衣承谕奖。抛梁下。绿畦青亩饶前野。足涂手坼君休矣。奔走侯门亦已哆。伏愿上梁之后。堂鬼神守。风孝友兴。夏礼冬诗。与流峙而无替。翚飞鸟革。瞻栋宇而长存。
道川书院奉安文[李石经]
 星山一邦。邹鲁之域。儒贤辈出。文物彬赫。先生于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38H 页
此。感发兴起。厚重其资。坚确其志。博识彻微。瑰才拔萃。意绝外趣。身敕内修。灵根祸婴。蓼莪痛纠。至诚乃格。深冤斯雪。能尽子职。世所罕匹。萱堂日永。草心爱笃。养具甘旨。礼勤昕夕。怡色祗敬。顺志无违。事生殚职。送终遵仪。棣萼连枝。肱衾同床。割肤救危。施教多方。友于之隆。感人振俗。顾恤犹儿。有倍已督。寝则抚怀。馔每情畀。奉母尤谨。品需亲备。斋必致洁。祭必如在。资既得天。学亦由诲。负笈师门。袭薰兰室。工着义理。德成材达。质疑就正。攀化服膺。渊庭泗滨。循墨从绳。名著儒林。望重同门。逮夫冰稼。天丧斯文。恸缠山颓。慕切羹墙。院宇之设。尚贤弥彰。邦运曾否。丁乱孔棘。仗义戎幕。参画军策。忠悃激烈。臣道无怍。禀既不偶。命何多舛。蠖伸非愿。龟藏是勉。遁迹山林。优游泉石。扁藤号庵。寓怀潜伏。世间名利。视若浮云。守贞养真。祛华斥纷。德星忽晦。蓂算几经。芳声不泯。人溯仪形。公议今倡。咨度建祠。相此道川。源自武湄。山拥水回。地幽景奇。硕人平生。栖息于斯。遗躅尚宛。馀馥可拾。拓基经始。不俟箧协。工役告讫。丹雘流彩。涓吉妥灵。阶庭明洒。章甫联翩。起敬起钦。自是来学。永世荐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38L 页
忱。谨设精禋。用伸虔告。恍攀德符。窃冀来格。
  常享文(李石经)
 行敦孝友。工专问学。遗范在人。永世矜式。
移建道川书院上梁文[郑炜]
 先贤啜食之礼已古。眷斯文而寓怀。道川尸祝之所重修。抚往迹而兴感。多士耸喜。吾道增辉。恭惟藤庵大爷。德行早成。孝友为本。痛缠蓼莪之日。泣血而雪冤。忧深棠棣之时。割肤而疗疾。就有道而得正。沾时雨于泗滨。立斯门而最贤。穷道源于渊上。顾才质之浑化。师友之嘉褒频承。逮德业之弥尊。山斗之重望攸属。亦粤愧斋公。是兄是弟。有德有才。早占科名。播声誉于贤馆。夙贯学识。袭规模于家庭。一愧字揭斋。朝夕观省而为警。四十年谢世。平生志业之未充。眷彼川上之原。曾是栖息之所。十里芳躅。在山水而不渝。百年馀芬。阅古今而无改。逮夫藤翁之易箦。爰卜是区而立祠。中被溪水之圮伤。奄见庙宫之倾陷。先辈俎豆之地。不可以灾而亡。后学瞻依之方。盍亦就安而得。乃相桑梓世居之里。亟修重卜之仪。兼采士林齐发之论。始举并享之礼。弟兄之位列依旧。既神理之所安。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39H 页
林壑之物色犹新。亦人心之允合。第缘物力之最薄。始见庙宇之新成。轮焉奂焉。祠庙之规范肃肃。如跂如矢。阶堂之制度齐齐。前日之庙号仍存。何嫌别区之占。当年之友于如睹。果幸同室之祠。君子之德谊文章。何敢摸于彷佛。院祠之隳成兴废。粗可记于始终。允叶后人之诚。可无善颂之语。为赋短律。侑举脩梁。
 抛梁东。修道山光云影中。十里烟霞依旧在。恍疑鸠杖倚光风。抛梁西。一脉伽川道不迷。静里工夫涵养处。梧桐霁月向人低。抛梁南。飞凤岩前有碧潭。百世渊源相接地。依俙当日侍云庵。抛梁北。幅巾想像幽园侧。桑麻古里遥遥浦。水竹烟花依旧色。抛梁上。高山在彼人瞻仰。弟兄一室坐俨然。神理人情还可想。抛梁下。丹青一幅清风洒。温温之像訚訚色。甘雨和风元气惹。伏愿上梁之后。君子道长。贤师泽远。肃将祀享。世愈降而人愈尊。勤护庙宫。道益明而俗益厚。后生之观感有所。人皆希贤。儒林之寓慕在兹。乡是尚德。
后浦移建时告由文
 先贤妥灵。必于故址。考亭紫阳。夫子阙里。遗馥未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39L 页
沫。芳躅依然。顾兹后浦。美名独专。山秀于后。水丽于前。毓精百年。挺生二贤。横渠大梁。致堂崇安。敦行孝友。兄难弟难。道承寒旅。德推群哲。身蛰草庐。心存王室。大明既晦。谢世处僻。西山殷日。栗里晋客。道义相磨。为后人式。远近章甫。合辞荐苾。惟彼院基。久未卜吉。爰相桑梓。龟筮协从。简辰择吉。诛茅剪蓬。玄武朱雀。左右西东。山连金乌。水接桧渊。矧逍遥地。端合揭虔。道川大宇。于设于兹。山川增色。讲帷垂缁。藤老愧翁。宛其埙篪。岂不美哉。如睹旧仪。于千万年。永世无亏。
还安文[张敬穆]
 文穆夫子。东鲁吾州。取斯成德。先生其尤。质确而和。学笃而优。枯柏孝哉。煖衣友于。诚回盆照。道联衣抠。贤兄难弟。外就内修。行出百源。义逢傍流。实实渊上。隆师攸芋。道以书明。迹使碑求。带韦戎幕。时同国忧。卫道功深。叫义策纡。推孝及忠。一事三隅。乡党蓍龟。士林范模。百年道川。公议复孚。爰跻季方。因心共趍。顾兹旧庙。虑欠枝捂。新搆有奕。舆诚改图。绳遵桧董。轮起川吁。乃趁丁享。缛仪更敷。似阜庐祠。并二程朱。况是晬帧。百世可留。威仪不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40H 页
忒。警诲如酬。河岳精凝。栋宇辉揄。既醴既豆。庶格庶愉。于万斯年。嘉惠孔悠。
道川重建记[都命应]
 道川非新建。乃是复设之院也。是院既建而废。既废而重建者。盖为乎藤老愧斋两先生讲道之墟。不可无妥灵之所也。噫。两先生俱立雪于文穆公寒冈郑先生门。而性姿拔萃。学问醇正。孝友至诚。矜式乡党者也。是以某年月日。乡人以公议建祠于思濑东麓之内。专享藤庵先生。而院号之扁以道川者。盖自此肇矣。其后不多年。拘于 邦令。因为毁废。则其为士林之慨惜。当如何哉。何幸我 圣上丙午冬。特弛旧禁。优降斯典。儒林之可跻俎豆者。靡不荐享。祠院之中。见撤毁者。举皆复设。遂于是岁腊月凤冈新享之日。州内儒林道中章甫。峻发公议。复设道川。而申之以愧斋先生并享之议。于是焉院址祠号。莫不仍旧而新之。时则是月廿五日也。既毁之墟。庙宇重起。已撤之地。笾豆克洁。则后学之所以兴慕于抑郁之馀者。不特若新祠肇享之仪而已。于休先生。昆季师友。埙篪更和。俎豆密迩。德音彷佛。其为泉涂之改照。庙貌之重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第 440L 页
光。岂特藤老独享之日哉。仁山长立。道川不渴。斯院也。岂不与之终始乎哉。岁辛亥九月上浣。后学星山都命应。冒昧谨记。
藤庵先生文集年谱
 [识]
  
识[裴洪模]
 先祖藤庵先生。早登师门。造诣隆深。秘迹丘园。终身不出。眉叟许先生铭其墓曰怀宝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此其先生之大致也。先生享八十二岁。出处行迹。编年记其略者。在孤村宗家。而的未知何代所编。呜呼。诸父兄皆早世。不肖亦蔑识。家庭之传。亦安得其详乎。且夫遗集之营刊。先父老宿所极力。而尚今未遑。使先祖懿德。几至湮没。常极痛惜。岁戊午冬。星乡士林合辞本院曰。先生文集之尚未刊行。非吾党之责乎。乃与本孙。鸠财剞劂。年谱亦成。幸莫大焉。噫是营也。昔非不足。而到今就绪。抑岂非时有所会而事有所须者耶。世系图弁于卷首。且裴之为裴。寔遵 纯庙朝教旨。而于先祖当时则未然。故谨上点画而书裴。常享文上梁奉安移建等文。亦附卷末。俾来世得所考矣。顾此愚陋。岂敢疣赘。先父老未就之志。幸成于今日。兹敢忘其僭越。略述颠末云。七代孙洪模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