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x 页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书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89H 页
与弟济叔(甲寅)
春寒弥甚。雨雪频下。此时平安否。吴三桂事。冬至使先来状 启草略见之。吴以五十万直捣。 崇祯皇帝第三子隐于西山。与吴协合。北京城中将为内应者甚众。清人觉之。闭城杀戮几万人云云。清国待朝鲜使臣极款。异于前日。所纳之物尽不受。清人请兵于蒙。蒙人不许云。此皆状 启中语也。花事满山。乡思难禁。东望邑邑耳。
寄子尚逸
川石岩崖之间。伴汝辈坐起瞻望。都忘世间事故。莫是好事。倏尔作别。怀更惘惘。士生一世。非为科名。平生之志。不可虚抛。静处一室。俯读仰思。期成大儒。庶不负上天赋畀之意。且当腥秽之世。敛踪于万叠云垄之间。乐与往哲而同趋。此意亦不可不知也。
寄子尚逸
数日无书。驰恋不已。此处仅延耳。汝之日课所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89L 页
得。果能向新乎。日月易暮。年龄渐多。此时不力。即为自弃。海方风俗。少年若可有为。及长滔滔趋下。尤可惧也。且须敛迹读书。不可虚送光阴。九容九思之功。亦不可忽。坐起行步。坚植徐缓。不可摇手指挥。不可倾面嗾口。此虽小节。必慎必戒。然后方做大君子威仪矣。皆是修身正行。勉之勉之。
答子尚逸
再度见书。知好在为慰。杜门读书之业深喜。但立志大锐则难久。不锐不缓。常坚定不移。且无自务自多之意。谦卑自牧。动静省念。此为变化气质之第一工夫也。夫难持者人心。不徒外为读书而内守必坚。日业之馀。且取小学心经等书。以为治心畜德之功。而验之于日用。得则加勉。不得则百倍。勿以才华为恃。且毋以圣贤为别人。劄定不易。直指死而为期。然后方有所得也。若今日生心。明日辄忘。悠汎苟且。与世同波。则何望何望。
寄子尚逸
岭路一行。得无事入归耶。此处依保。但彼此俱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0H 页
有艰食之忧。亦将何以为之。然事之无可柰何者。亦须随量处之。不必劳劳损志也。汝弟辈咸聚一处。讲说羲文之易。说得分明可喜。自今以后。往来相会。讨习经书。期透大义。汝亦勿以年晚辞退。逊志刻课。则德业必成矣。读书之法。着膝处皆可披卷。不可扫尽人事。方为用工也。日夕兢惕。勿令虚度光阴至可。
寄子尚逸
秋序已尽。霜落枫丹。兀坐山中。有怀千万。生期有为。忽迫头白。穷庐之叹。我独难堪。长恨少时失学。不从先生长者之教。到今悔懊。何可追耶。汝辈惩吾此习。趁未老而加做焉。继自今志须不挠。一于求道。且导率室家。亦趋于善。不徒严肃御下。而与时推移。平心淡量。刚柔并济。然后家道始成。而自无负于先代之令名矣。吾则已耄矣。家之成败。在汝之学业。而汝亦年已疆仕。今若浪游不力。后日政同老父之叹。属此感悔之节。能惕然自新否。玄嵩辈欲从事于此事。趣量不浅。汝之才明。亦岂安于小成而让与别人耶。凡人志学。非父兄之力所能强劝。勉之勉之。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0L 页
答子尚逸
炎旱中学味安否。顷见书有悔前自新之语。此义甚贵。其喜可言。今世之人。务以博洽为高。元无着实工夫。此是为人之学也。何益于自家心身。中庸九经章下吕氏注。尝仔细看过否。变化气质则愚者可进于明。柔者可进于刚。此言当体味。庶有效矣。汝之气质。不可不自知。若不猛省而变化。则老大之后。几不免为寻常人。诚可惧也。何不稍迟读韩柳文。先于经学念书。逐字做工。以为桑榆之地也。言亦支离。而爱之欲其贤。父母之常情。故临书辄报耳。
寄子尚逸,徽逸。
别来怅怅。吾冒风出来。得无事耳。冬来奔走。少无着实之工。吾侪所共惧者。乍出乍入。恒心一散。则前功尽弃柰何。至于治心之际。惩忿尤难。少小待僮仆之时。色常励言常怒。久久成习。则其辞气及于所敬之处。是可痛省者也。虽日读圣经千言。何益于自家心身。此吾之平生所失。而勉汝等于将来者也。
答子徽逸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1H 页
书来知近况。秋序入峡。天气霁凉。遇此时节。岂能无感。金溪绝弦之后。此事之属在汝兄弟。征迈之功。宜各勉焉。而各处悬远。又婴忧故。虽不坠素志。而讲磨则疏矣。老父亦前头八十。不期而自到。老且柰何。自无卫武忧道不忧死之功。回顾前去时月。有若自鬼窟夜城来者。可叹可叹。与童孙孺儿辈每语及。一闷一悼耳。道内朋戚。惟一以承虽居在远地。声势相维。不幸又逝。谁信谁资。不胜悲叹。
答子徽逸,玄逸。
近日阳春舒气。使人有弃旧开新之思。想汝辈刻意于课学。无复幼少习耳。人生于世太倏忽。十五以前童孩无识。五十以后渐觉衰慵。其间正治人事者。有几岁月。偶披小学。见柳仲涂朔望堂下拜毕。举命皇考训戒。令人竦动。自开月朝。吾欲呼召汝辈。依故人所行。修举仪训。望日亦如之。因讲小学家礼。以为家法。以助老父之志为之式也。
寄子徽逸,玄逸。
一雨跨月。消息无凭。此时汝等学味如何。峡里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1L 页
雾霾之苦不容说。但所赖者方寸不闹。坐卧皆閒。且课蒙读。时。与汝弟等。论所闻见。亦足忘忧。靠此消度耳。顷阅中庸。见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疏云齐洁其心志。整肃其衣服。内外交修之道也。忽惕然竦警。翌日早盥。衣服静坐。读中庸章句数三板。眼昏虽不详小注。寻见大义。亦少有得。觉炎热自散。睡魔不来。已过四五日犹尔。凡心操则存放则倒者信矣夫。嵩儿入处卑湫。终日而读。张生兄弟。或讲家礼。或诵大学。此为穷家之蓄积。积此不已。将为不世之宝。是喜是喜。
答子徽逸,嵩逸。
洌风行迈。终日为念。见书知无𧏮。会读事尤起父母之望。绝勿出入。且禁浪话。日勤课读。期有下落。时时散步松坛。吟赏玩心。无踰于此乐。况兄弟同心。非但断金。自拟。前程万里之志。其可少缓乎。望须汝辈颐养精神。完护气力。卒究圣学。虽不大施于世。极其造诣。以遂继开之业千万。
答孙舣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2H 页
闻久病之馀。今得少苏为慰。日月如流。秋序已半。追念之怀。不可胜言。葬礼治具。欲从古仪。可尚可嘉。但吾家自先世。不能行此礼。且汝家无器具。似难办成如何。但汝欲体亡人素志。且汝欲从古人之礼。何可挽禁。当量力审势为之。自今为刱。亦一大机会也。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序
  
送李生时扬归任疏庵门下序
李生自广陵来。袖示余以疏庵诗文序记若赋书若碑碣若干首。是余平昔所愿见而不可得者。谨受而卒业。其文大者无不包。小者极搜抉。如龙螭虎猊翕倏闪烁。错愕不敢视。如咸英韶濩更宣迭奏。令人欣然忘味。吾然后知疏庵之博于文而深于理。且古今人为文章。率皆驰骋于虚无高远。鲜能回头折节于吾儒着力处。今疏庵凡有述作。必以读书穷理出处行藏为究竟地。似若眷眷于将来学者。呜呼。斯道缺折。辽阔百祀。复于吾疏庵见之。斯人也非寻常从事翰墨者比也。岂不伟哉。岂不盛哉。李生盖疏庵公所称刘希庆之徒。地位虽卑。操行则不污。负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2L 页
笈千里。益励其志。夫不入沧海。不见鱼龙之奇。不至巩洛。不见百物之富。李生游于疏庵之门。即沧海矣巩洛矣。有志者事竟成。重以年力富强。其所以耳擩目染。必异于人。而尊所见信所闻。不惟师其人。能师其道。则大善矣。余夙慕疏庵名。思得一御其车。以接其馀论。坐懦顽无义气。山川相阻且千里。迄今二十年不果能。今因李生获见其文章。噫是亦幸矣。常常往来余怀者。犹少慰焉。疏庵今住广陵。傥得一舤归去。承一言而来。则是又一大幸也。李生又赴门下。于其归。不能无怅然。且嘉生笃于从师。粗叙所怀以赠。
永慕录序
自祖先而有子孙。犹木之根而枝。水之源而派。其气之联属诚之贯通。无间于存亡。虽百世如一日。此天理之当然。而人情之所不能自已者也。是故先王制礼。本人情节天理。以为法于天下。使事亲奉先者。生事之以礼。葬祭之以礼。贤者不敢过。不肖者不敢不及。不徒其文。而必以其诚。故欲孝其亲。不可以不知礼。欲行其礼。不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3H 页
可以不知学。苟能好学而崇礼。崇礼而致悫。事存事亡。靡不用极。则祖先之精神声响。恍然接乎耳目。感于心志。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岂特羹墙之见而已哉。吾李氏系出月城。中移载宁。出入罗丽。轩冕焕赫。为三韩著姓。六世祖参议府君以下。再世居咸安。坟墓皆在焉。高祖副提学公少有才学。踰冠魁文科。继捷拔英。试仕宦在京师。卒葬杨州金台山。有子七人。曾祖县令公从叔父宁海任所。娶邑中大姓白氏而居之。子孙之为宁人始此。祖考司直公将大家声。不幸病不仕。先君崛起海邦。声华早振。初登庚子文科。 宣庙以策语用庄命削之。俄以梧里相公荐擢为金吾郎。未几宰宜宁。俱有声绩。己酉再登科。物论称快。因解绂还山。居家奉先以诚。教子孙以孝悌忠信。海邦初甚贸贸。先君导之以礼俗文学。从而化之者多。至今乡人称思之曰若无某爷。吾其作何状人。其见慕如此。先妣李氏系出真城。退陶先生之族孙。而鹤峰金先生其内兄也。性正直方严。宽仁慈惠。育养子女。俭其衣食。严其教诲。事上使下。咸得其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3L 页
道。内外宗族无间言。壬申先君弃世。遗孤二人。奉侍慈闱。每以甘旨之供不继为忧。则乃谓孤等曰吾自幼生长穷家。菲衣薄食。赖祖先之休。尝食禄乘轿。使令百须皆足。奉承君子馀五十年。生无所慊。此外何望。汝辈勿忧吾食淡。独馀年所愿闻者。子孙读书声也。汝辈学古为善则饥亦饱矣。及闻读书讲义。称说古人行实。则辄欣然曰此吾少时所闻于某亲某兄者。某亲即退陶也。某兄即鹤峰也。岁甲申以天年下世。享年八十五。是年九月某日。奉附于先君兆后。呜呼。人无父母。何怙何恃。顾念奉遗教承家业。扶持门户之责。在孤兄弟耳。虽然不有以示之。无以激厉振作之。于是收拾先世志碣。附以闻见。名之曰永慕录。夫永慕云者。谓其心存悠久。不懈益笃。追感之怀。恒切于未睹未闻之处。恻怛之情。每存于居位践礼之时。子而能子。孙而能孙。终始不替。永世无斁之义也。噫古今天下。谁非父母之子。谁无孝悌之性。徒以世教衰学不讲。丧失本心。鲜有人理。良可于悒。今欲反古之道。其不在于学乎。人能小学而大学。知礼而践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4H 页
行。使先王之道。不坠地而在人。则将见一人兴一家。一家兴一国也。故终始以礼与学言之。惟吾子孙勉思焉。
送张若虚归安兴序
张生若虚。以丙申岁被诬于人。远配于泰安郡之安兴岛。困于无资。不克以时来往。今年冬。岛将许以归觐。拜慈颜觏兄弟。既喜且悲。未久告归。亲族朋知。相率而祖于道。余执酒而言曰。安兴绝岛也。若虚处士也。以处士配绝岛。岂云其所。夷考平素。靡有慆慢。而祸孽之缀。如火斯烈。古人所谓出于命数者非欤。此去安兴。千有馀里。过岭南尽湖西。跋涉山川。出入险阻。重以瘴疠之浸。雾露之毒。使佩印绶衣狐裘者当之。鲜不色沮而心裂。不能须臾堪也。若虚之遇此也。囊无一钱。踪迹孤危。而不戚戚于色。不郁郁于心。至则曰乐天知命。无入而不自得。乃君子之所宜省也。于是教授生徒。示以礼让。托交名胜。聆其绪论。隙则登白华而赏幽兰。陟孤屿而玩潮汐。吊客死之魂。赈无告之嫠。横逆不较。市利不近。以此操心砺行。磨以夙闻。今其来也。察其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4L 页
言貌。则已非前日之若虚。异日所就。安知不又胜于今日也。然则若虚之困穷。非不幸也。故于其归也。不以悲而以慰者。所以望若虚于道尔。遂继以诗。其辞曰。
祸不以恶。福不必善。憯贼志得。虔共命舛。自古亦然。在今何怪。我送张君。西海之岛。鸟岭崔嵬兮。锦江沈沈。冰塞长途兮。雨雪霪霪。计程几许兮。邈矣安兴。骍牡玄黄兮。僮仆凌兢。送尔行之草草。怆别怀之难胜。然丈夫之遇患。不以外物而摧崩。知尔无罪。将玉汝成。数穷必通。困极还亨。式遄其返。同我斯征。
族谱序
粤自曾王父来居海乡。洎不肖四易世。环顾无同宗之亲。虽见存者。或在千里。或在五六百里之远。无因缘相接。且吾生眇末。不得见李氏世谱常歉焉。岁丙子秋。宗人重光。为松罗察访。一日来访余。叩世次毕。出一册。乃载宁族谱也。此谱得于乱离闻见之馀。虽不能尽无所憾。其概见者颇该远。余见而喜甚。于是阅家藏。得先君子所手录私谱。数日参考。则所同者多。所异者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5H 页
少。噫本枝源派之自。亲疏远近之分。一开卷而了然。为子孙者。孰不油然兴感。继之以涕乎。第惟月城之族。簪组遍满。为世甲族。代有其谱。而载宁之族。自鼻祖以来。遂别于月城。子孙散处中外。曩或衰微。重以兵火。谱载宁者不传。以故月城以后载宁以前。代数缺失。以至移封之后。世系讳爵。或有异同。此实吾宗之一大欠事。而先君子每尝恫恨者也。虽然吾所处偏僻。耳目不广。安知有好子孙传信旧谱。博考史乘。成一完谱。而吾偶未之见耶。况此谱非出于一人之手。成于累世所辑。亦可传示于永久。而与月城之谱。相为表里也。遂證正誊写。畀宗侄谨守之。又以俟后人于无穷云。
崇祯九年丙子仲秋既望。后孙时明谨叙。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记
  
石溪记
溪旧无名。余今以石名之。盖因村号石保而取之也。地之称石保。不知自何代始。自古名山水号村巷。虽杂以俚俗。而各有指拟。此亦安知为无限福地。保全生人。如石之固也。余以所闻。自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5L 页
三韩迄于今。阅几世变。而不曾有一贼经由此路。居者按堵。良非其效与。夫水之流。遇石则清。过沙而浑。水而不言石。恶在其为奇也。水之胜以石。石之白尤奇。错落礌磈。粲兮齿齿。环以清流。声触铿锵。可以坐可以枕可以漱可以矶。溪不可无石。石不可无水。清者动白者静。动静相含。是固自然之妙。而人之遇斯境。必有神会者矣。石溪之山。即泣岭之支也。泣岭根出于太白。遥遥半千里。为新罗故都。其西有山突起。石峰罗耸。其数十七。名曰注山。玉岫缥渺。云烟常锁。山之第一支。北下为英阳县之南山。与水俱下西南。尽于石溪之西五里许。紫石削立为外屏。第二支与第一支。本同而中分。蜿蟺扶舆。磅礴而下。为石溪之冈。就其中凡为三麓。而余家其中麓。西者为西台。东者为东台。皆石崖天成。有古松枫栎杂植其上。虽无轩榭之美。足以散步啸咏仰观而俯察也。西台下旧有客馆。亦不知何时肇置。屋宇颓圮。几不能支。院隶十馀户守之。吾与之为邻焉。家下麓断处为中台。名之曰洗心。取易系义。为吾吃紧用工地耳。自注山而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6H 页
东转。西过青真之界。若有心于顾复而忽来前横者。乃溪南之紫岩为内屏者也。画一端圆。宛对新屏。坐卧可赏。水自注山而下。不能十里。与泣岭而下者。合势于三台之下。洁清渟泓。有游鱼无数。可网而得。溪合群流稍大。过内屏而北与第一支之水。会于外屏之下。西入于川。川即日月下流也。至此水势雄悍。虹布䨓奔。西流数十馀里而达于洛。自洛而溯于川。自川而入于溪。自溪而穷于山。山凡几叠。水凡几重。去者回来者拱。左盘右曲。包罗百态。造物者若有意于营作也。余以庚辰首春。卜筑于此。草屋凡十馀间。半在山上。俯临十里。斲地得破瓦遗础。其曾为官舍。或为闻人之居无疑。而文籍无所考。是可恨也。余手把瓦片。默念古迹。兴废之感。安得不怆然于怀。噫碎瓦零甓。犹有未泯者。未闻一人留得姓氏。昔之居此者。其无可传之实乎。抑有之而文献无徵耶。是未可知已。因窃思之。山川外物也。宇宙古今也。一为冥然。一为忽焉。人为最灵。生能有无死而不朽。斯实可传可继之宝。而亦不可易而言之也。余今伉拙畸踪。与世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6L 页
抹摋。取其不深不浅。乐有溪山之趣而居之。若其登台而玩水。望山而看云。则有目者皆知可乐。非吾之所独私也。至于云榻松窗。读圣贤书。弹峨洋琴。穷格修齐。玉汝于成。而为他日治平之具。则非智者谁与讲之。既记山水。并见吾志。书于溪石上。庚辰仲夏上浣。石溪居士记。
琴书轩记
世之人。病所居僻陋。则必就山水之奇胜者。宏其结搆。丽以丹雘。又择美名以侈之。此古今好事。而求其实则无有也。朴君叔献得地于闾阎之中。高而有远望之势。阒而有物外之趣。寻常而奇。污贱而贵。自得玆丘。君朝往而夕忘归焉。刬削圭角。补筑残缺。凡为屋。中堂而两有夹室。东贮琴西藏书。夫琴者天下之至声也。书者天下之至宝也。朴君弓马家世。气度磊落。似若不屑于此。而其心好之不啻若饥渴之于饮食。闻一好书在某地。则不远千里而求之。或倩人而书之。或倾财而易之。积成卷轴。充溢栋宇。非诚好之笃。安能致多如是哉。虽然余观今世之人。乃祖乃父勤劳收拾。以贻其子孙。子孙视之如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7H 页
土梗弁髦。或散帙而不收。或慢藏而致毁。惟曲蘖博奕之是事。甚者或坼而糊壁。斥而覆瓿。是则朴君之罪人也。夫人之嗜好。亦有清浊先后之不同。朴君之于琴书。可谓得其清而知所先矣。由粗而入精。自外而达内。安知异日磨砻乎训诂。浸渍乎义理。彬彬为君子人耶。不然天诱其衷。将发于朴君之子孙无疑也。乐之于物。不如乐之于心。为之于身。又岂若归成于后昆。是则朴君之所不辞也。一日朴君访我于飞洞之里。觞咏未半。请余名其堂。余应之曰君之堂有奥意有廓气。山水可也。风月可也。名之何所不可。而君有天下之至声。有天下之至宝。外此何求。合而名之曰琴书轩。不亦可乎。昔邺侯架插万轴。栖息其间。姚枢鸣琴百泉。以避世尘。此皆大丈夫一时之事。而君则兼之。于乎伟哉。其视积粟堆帛。以自夸大者。不有间乎。而况暑退轩池。风棂自响。乘酒微醺。半释麻衣。左命之琴而其声泠泠也。右命之书而其读琅琅也。君高枕欹冠。怡神而听之。非僻何自而生。鄙吝何由而萌。此畜琴藏书之效。隐然使朴君日变月化于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7L 页
无为之中而不自知耳。朴君勉乎哉。余则远在岭外。不得时时登听。每因暮云春树而寄思焉。癸未七月日。石溪居士记。
永慕堂记
堂在鳖项山下大田之洞。幽邃窈窕。与世迥隔。旧为废境。崇祯壬申。用卜者葬吾先君。后十三年甲申。以先妣丧祔。又四年丁亥。营斋舍建置经画。弟暨侄干之。越明年戊子工讫。为屋凡八间。堂居中。两夹有室。前排四间。直堂为门。左庖厨以供祀事。右榻房以庇贱者。两旁空处。各置门垣。以固其捍卫。以通其出入。于是升堂而眺。群峰环立。凭轩而听。涧水锵鸣。宛然别一乾坤也。所谓鳖项。以形而名。矫首腾挐。特立魁钜。气势雄远。蕴蓄精佑。其下有田数顷可耕作。洞口水皆淙下数十层。曲曲成泓潭。潭上有岩松。皆可坐赏。自大田至日池五里许。乃王父母墓山。南距笃材二十馀里。即曾王父母葬地。三代丘垄。不远伊迩。仰惟先灵有所凭依。子孙展扫守护。亦甚便宜。良可幸耳。堂成未有名。余谓古人有羹墙之慕。此堂在茔域之侧。祭于斯斋宿于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8H 页
斯。名以永慕不亦可乎。佥曰允哉。余于是仍窃有感焉。夫孝者。人伦之首。百行之源。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天下之人。谁无所生。天理民彝。无间于愚智。而能子能孙。曾有几人。若余则幼既昏惰。长又昧学。礼亏于事存。诚阙乎事亡。追恨何及。记曰立身显亲。孝之终。此余之所宜尽心者也。噫雨露寒暑之感。香火苾芬之报。人人所同。莫不共勉。至其处心行己。则辄自私其身。或甘心于不义。或媟慢而无耻。不知所以陷辱其身者。终归于陷辱其父母。亦独何心。以此推之。人子之欲终始其孝者。岂徒思慕之而已。必谨守其身。无所忝辱。乃为君子之孝也。凡我子孙之居是堂者。当何以为则。才有恶念。必曰吾心乃父母之心。安得以父母之心。念夫恶。乍有妄行。必曰吾身乃父母之身。何敢以父母之身。行乎妄。战战兢兢。惟恐有坠。则庶乎其可矣。其各勉之哉。
笑窝记
苧田郑君厌居宏楹。新搆小屋。名之曰笑窝。窝者室之甚陋者也。处甚陋之室。笑则何意。自笑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8L 页
乎。人笑乎。笑于面笑于心。以面者与物相形。其用浅。以心者有所自得。其几微。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则其笑也在内不在外也。郑君世传文章之统。操瑟齐门。半世无与。敛迹而退。人不尤而自砺。德修于困穷。材长于屈辱。辗转升沈馀数十年矣。自是谢芬华绝嗜好。专精乎古书。得味乎独善。萧然矮屋。万事皆空。方寸熙然。无有外胶。潜思冥察。但有一笑。运于无迹。藏于自然。或鸟而云飞。或鱼而渊沈。斯实郑君之乐。而非世人之所可测也。虽然笑乃情之发而人所不能无者。古人云笑有为笑。郑君之笑。虽极玄密。亦岂无所为耶。李白著诗。历叙所笑。意甚窄也。庄周齐物。卒以大噱。言极诙矣。求之于道。不亦远乎。郑君之笑。吾知之矣。富贵名场。人所共趋。而淡泊危苦。由幼而逮老。斯之笑也。为文者务采色誇声音。而笃好古文。佶屈是尚。斯之笑也。求仕者戚促营营。不得则热中。抱道自珍。宽以居之。斯之笑也。暮年蓄养。一此非他。狂何嘐嘐。狷何踽踽。保我天赋。守我真默。有会于心则俯而嬉仰而悦。如斯而已。兼总众趣。表以扁窝。而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9H 页
郑君之意。初不欲露其微蕴。余敢泄之而道其一二焉。得无重发一哂否。窝凡数间。左峙右流。中有图书数千卷。园植杞菊寒梅。得时则笑。而其德惟馨。窝之名尤信矣。夫余则路远志颓。不得伴笑于道窝之上。窃想下风。逌然而为之记。癸巳仲秋上弦。石溪居士记。
大海堂黄先生乡社奉安时记
岁甲午龙𧱓月朔。箕城士友委送一书生。踵门而告曰将以今月十一日丁卯。奉享大海黄先生于乡社之新庙。子其莅之。余窃惟先君子受业于先生。小子亦承下风者也。其敢后。及期而趋造焉。则青襟满斋。济济可观。卒事后嘱余以记一言。余起而言曰。天下之不可泯者民彝也。凡有一善人倡之于前。则必有兴起者焉。古人曰一家仁一国兴仁。善人之有关于乡与国。岂非伟欤。先生挺生海邦。有杰卓之才。有超异之识。事父母则尽其孝。处兄弟则极其友。其他处心行己。落落磊磊。有可以师范儒林。拯济生民。州郡荐拔。 朝家嘉赏。至有旌闾之褒小邑之试。而讵足以尽先生之蕴展先生之器哉。心与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299L 页
世违。谁知其德。婆娑丘壑。蕴抱而终。遗风凛然。馀训在人。祭社之举。得见于今日。则可见君子之泽。愈久而不忘也。余又有一言。后学之尊奉先生。诚则至矣。礼亦备矣。虽然今日之事。岂徒从事于揖让威仪之间而已。父老之志。欲使一乡之人。无老少贵贱。入先生之庭者。心先生之心。法先生之道。凡有作为。必曰先生临之。踵武袭芳。咸与维新。则足以慰先生陟降之灵。而庶无愧于建宇尊尚之义矣。学先生有道。幼则由洒扫之节。长而尽格致之学。言必忠信。行必笃敬。日新又新。动遵古人。然后可以保守彝伦。希踪先生矣。余以是勉夫诸君子。甲午阳月上浣。李时明识。
灵隐亭记
赵君美伯三徙其居。卜筑于灵穴池之阳。芟榛秽斸岩隙。置亭其上。编茅覆之。以庇风雨。名曰灵隐。盖寓其避世求志之意也。山麓自日月而下。首尾缭绕。直东有断山斗立如建纛。苍松方茂郁环。山下空旷处。陂泽弥芒。其鸟凫雁。其鱼鲤鲫。池名无可徵。或云两岸中有穴涌出觱沸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300H 页
潴汇漭沆。或谓日月之川。旧由此地。触沙月冲波大。南入于英山下流。泣岭之一支西来而过大川。始与沙月相连。横亘为一岗。岁久崖岸崩溃。遂为今川。自元塘以下沮洳污湿。居民筑堤为水田。以食其利。因称上池为灵穴。无佳山活水。青草匝池中。有菡萏盛植。藕长花发则便作名区。赵君乐而居焉。余尝往来过之。入其室。有图书有笔砚。杖于山舠于水。左采香根。右钓鲜鳞。呼酒而觞咏。因嘱余曰余幸有此而幽抱存焉。子其惠一言。余谓赵君曰君远世离俗。隐则隐矣。灵之义曾有省念者否。凡天下万物。皆有灵。至于人。其灵为最者。以其有心性之全而养之得其道也。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甚矣欲之害心也。性真而凿。心灵而昏。皆欲之累也。水本清而土汩之。鉴本明而垢蚀之。土垢外物也。清明本体也。不澄则已。澄之则清返。不磨则已。磨之则明复。不可以土垢之污而弃其本原之清明矣。故子程子曰制之于外。所以养其中也。制养之法。当如御仇敌。严勿旗固防城。截断路头。清我田野。有觉天君。大居而指使。无时无处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300L 页
不用其极。其效至于洞往而知来也。然此乃吾儒存养积累之致。岂如释氏空心顿悟。废物寂灭而已哉。学者工夫。无蚤暮觉则难休矣。昔卫武公行年九十五。作抑戒以自警。其诗曰相在尔室。不愧屋漏。此言养其内也。淑慎威仪。维民之则。此言谨其外也。武公生衰乱之世。为学则道淇澳。自警则作抑戒。真所谓圣人之徒也。今赵君不以年老而自画。亟问于余。故以养心之说。反复焉。其于修建灵台。不为无助也。己亥九月上弦。首山居士记。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跋
  
敬堂先生一元消长图后跋
先生尝阅玉斋胡氏启蒙通释先天节气图。疑其位置分配。有多寡疏密之不齐。乃因朱子答周模之意而反复参考。遂推衍为十二图。盖以为元有十二会。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寒暑进退。节气升降。序不可乱而数不可缺也。夫自复而乾者。六阳之月也。自垢而坤者。六阴之月也。阳长而阴消。阴长而阳消。其长有渐。其消有由。迭为消长。互相交易。无一息之停。无一日之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301H 页
间。何尝或疏而或密。或多而或少乎。用是慨然。中夜而思。积数十年然后忽有契焉者。辄依本图。每会各著一图。阁四正卦不论。以六十卦相比而成圆轮。二卦为一日则六十卦为三十日。逐月各置二节则十二重者为二十四。系会于元。系世于运。岁月日辰以次而属。溯上六会则伏羲先天图也。自下六会则文王后天图也。其位置有据。变动不测。不容人为而自然妙合。开卷而见十二万九千六百年间变化无穷之迹。吁其至哉。合而名之曰一元消长图。图既成。而先生尚虑有未尽者。置诸座右而精思。且欲为说以道其所以。有志未就而终。呜呼痛哉。家儿徽逸从先生葬于金溪。得一本而藏之。今年冬。始改画而成帖。妆讫请余说。余则学素不讲。目见尚云不逮。况心见至微之理乎。姑识之。以为后来明者之先路云。
书先君子赠徽逸五伦说后
先君子暮年寝疾。全谢外事。唯日检子孙日用之行。以徽逸才毁龀有志于学。取孟子所引舜命契之辞。使子时成特书以畀之。徽逸奉而藏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301L 页
之箧笥。今始发之。呜呼。先君子弃世于今卅九年矣。追想遗音。不胜痛泣。徽逸斯时年幼而学蒙。其为人与否昧昧然。而简选至此。此岂凡虑之所可及哉。古今天下人之为人。家国天下之为家国天下。不出于五伦。无此则人非人家国天下非家国天下矣。故孟子赞舜之德曰察于人伦。大哉伦之于人也。徽逸宜体嘱付之意。学而充之。如有用汝者。持以明之于彼可也。庚戌踏青后一日。孤时明泣血谨书。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箴铭
  
岁除自警箴(并序)
    尝见吾敬堂先生。每遇新岁。辄作箴以自警。其日新之工。晚而愈笃。今余年将七十。年益高而学益退。将未免醉生而梦死。往往思先生之至训。未尝不面赪而心愧。今年元日。儿辈制深衣幅巾。请我服之。此邃古之制也。服此宜有作新竦动之意。故作此以自警。
服古之衣。学古之人。齿虽岁(缺)。德将日新。勉思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302H 页
企及。从事求仁。或怠不力。有如新春。
自警铭
怒不可㬥。言不可易。凝定沈默。惟敬承事。
自警铭
静居不惰。动行有度。孝悌力馀。方册作所。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祝文
  
大海堂先生乡社奉安文
显惟先生。挺出之英。禀受既确。操履亦方。不由师承。特立独行。笃于孝友。无间人言。安素丘园。念绝荣尊。九皋声彻。曲巷美闻。 朝命屡至。惟思杜门。遂畀专城。暂试牛刀。万姓称母。百里陶陶。久此非志。投绶而家。眷彼正明。水美山佳。躬我耕农。乐我渔钓。修内不襮。为文则老。视其亲与。尽是周献。教以成就。蔚有群彦。海邦一变。伊谁之功。泽久不斩。有兴闻风。可祭于社。父老齐声。工徒趋事。庙宇新成。涓吉备仪。冀有灵格。佑我来学。永世无斁。
  常享文
行由家兴。德薰于后。惟昭厥临。以永保佑。
奉迁曾祖县令公。祖考司直公神主时告辞。
石溪先生文集卷三 第 302L 页
自弃寝庙。已历年数。权奉空庐。每怀罪惧。孙居首比。山水之乡。别业苟完。有室有堂。宜就孙处。陟降相依。动静视息。何间何违。道路虽险。小车便安。风日借温。诸孙拥攀。舍彼就此。在礼则然。行戒已具。敢请奉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