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a 页 WYG0139-041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三
刑部尚书秦蕙田撰
嘉礼五十六
观象授时
易革卦象傅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注历数时会/存乎变也)
(虞氏翻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故君子以治历明时也)
程子曰革变也君子观变革之象推日月星辰之迁
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三
刑部尚书秦蕙田撰
嘉礼五十六
观象授时
易革卦象傅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注历数时会/存乎变也)
(虞氏翻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故君子以治历明时也)
程子曰革变也君子观变革之象推日月星辰之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b 页 WYG0139-0416b.png
易明四时之序也夫变易之道事之至大理之至明
迹之至著莫如四时观四时而顺变革则与天地合
其序矣
朱子语类林艾轩说因革卦得律法云律须年年改
革不改革便于天度有差此说不然天度之差盖缘
不曾推得律元定不因不改而然律岂是年年改革
也者治律明时非谓律当改革盖四时变革中便具
有治律明时之理
迹之至著莫如四时观四时而顺变革则与天地合
其序矣
朱子语类林艾轩说因革卦得律法云律须年年改
革不改革便于天度有差此说不然天度之差盖缘
不曾推得律元定不因不改而然律岂是年年改革
也者治律明时非谓律当改革盖四时变革中便具
有治律明时之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a 页 WYG0139-0417a.png
(戴氏震曰革与时义合天地革而四时成春革而夏/夏革而秋秋革而冬冬又革而春治律者明此者也)
(盖错分至启闭于朔望弦晦之间二者不同或先或/后非治律无以明大象本指以变革属时非以变革)
(属律先儒或谓三辰有差律当改革使三辰果有差/则巧律莫之能推矣惟其无差千岁之日至可坐而)
(致然则术家所谓差者皆非差也自然之行如是也/但数有微而未显法有久而始精者初推之而不合)
(则谓之差及验之久而究其根则知非差方其初未/尝积验虽圣人有所不知久之而后有定算又久之)
(而后得其根既得其根则至常而不可/革此宜随时修正而非改革之谓也)
蕙田案朱子谓四时改革便具治律明时道
理不取林氏之说细思之四时变革者治律
(盖错分至启闭于朔望弦晦之间二者不同或先或/后非治律无以明大象本指以变革属时非以变革)
(属律先儒或谓三辰有差律当改革使三辰果有差/则巧律莫之能推矣惟其无差千岁之日至可坐而)
(致然则术家所谓差者皆非差也自然之行如是也/但数有微而未显法有久而始精者初推之而不合)
(则谓之差及验之久而究其根则知非差方其初未/尝积验虽圣人有所不知久之而后有定算又久之)
(而后得其根既得其根则至常而不可/革此宜随时修正而非改革之谓也)
蕙田案朱子谓四时改革便具治律明时道
理不取林氏之说细思之四时变革者治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b 页 WYG0139-0417b.png
之本也随时改革者治律之法也圣人之言
义蕴深远似当兼此两义为足
附论律当随时修改
后汉书志贾逵论曰天道参差不齐必有馀馀又有
长短不可以等齐观象者方以七十六岁断之则馀
分稍长稍得一日故易金火相革之卦象曰君子以
治历明时又曰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言圣人必
象日月星辰明数不可贯数千万岁其间必改更先
义蕴深远似当兼此两义为足
附论律当随时修改
后汉书志贾逵论曰天道参差不齐必有馀馀又有
长短不可以等齐观象者方以七十六岁断之则馀
分稍长稍得一日故易金火相革之卦象曰君子以
治历明时又曰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言圣人必
象日月星辰明数不可贯数千万岁其间必改更先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a 页 WYG0139-0417c.png
距求度数取合日月星辰所在而已故求度数取合
日月星辰有异世之术太初术不能下通于今新法
不能上得汉元一家术法必在三百年之间故谶文
曰三百年斗数改宪
晋书天文志当阳侯杜预著春秋长律说云天行不
息日月星辰各运其舍皆动物也物动则不一虽行
度有大量可得而限累日为月累月为岁以新故相
涉不得不有毫末之差此自然之理也故春秋日有
日月星辰有异世之术太初术不能下通于今新法
不能上得汉元一家术法必在三百年之间故谶文
曰三百年斗数改宪
晋书天文志当阳侯杜预著春秋长律说云天行不
息日月星辰各运其舍皆动物也物动则不一虽行
度有大量可得而限累日为月累月为岁以新故相
涉不得不有毫末之差此自然之理也故春秋日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b 页 WYG0139-0417d.png
频月有蚀者旷年不蚀者理不得一而算守恒数故
术无不有先后也始失于毫毛而尚未可觉积而成
多以失弦望晦朔则不得不改宪以从之书所谓钦
若昊天言当顺天以求合非为合以验天者也
蕙田案顺天求合则改革中兼有钦若之义
明郑世子朱载堉进书疏律者岁之积也岁者月之
积也月者日之积也日者时之积也时者刻之积也
刻者分之积也分者秒之积也凡有形之物铢铢称
术无不有先后也始失于毫毛而尚未可觉积而成
多以失弦望晦朔则不得不改宪以从之书所谓钦
若昊天言当顺天以求合非为合以验天者也
蕙田案顺天求合则改革中兼有钦若之义
明郑世子朱载堉进书疏律者岁之积也岁者月之
积也月者日之积也日者时之积也时者刻之积也
刻者分之积也分者秒之积也凡有形之物铢铢称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4a 页 WYG0139-0418a.png
之至石必差寸寸量之至引必错况无形之数乎夫
乾枢斡运无停七政转动不齐而拘之以一定之法
犹胶柱而调瑟是以既久则不能不差既差则不可
不改盖变法以从天随时而推数故法有疏密数有
繁简虽调例稍殊而纲目一也
梅氏文鼎曰圣人言治律明时盖取于革故观象者
当顺天以求合不当为合以验天若预为一定之法
而不随时修改以求无弊是为合以验天矣又何以
乾枢斡运无停七政转动不齐而拘之以一定之法
犹胶柱而调瑟是以既久则不能不差既差则不可
不改盖变法以从天随时而推数故法有疏密数有
繁简虽调例稍殊而纲目一也
梅氏文鼎曰圣人言治律明时盖取于革故观象者
当顺天以求合不当为合以验天若预为一定之法
而不随时修改以求无弊是为合以验天矣又何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4b 页 WYG0139-0418b.png
取于革乎且吾尝徵之天道矣日有朝有禺有中有
昃有夜有晨此阅一日而可知者也月有朔有生明
有弦有望有生魄有下弦有晦此阅一月而可知者
也时有春夏秋冬昼夜有永短中星有推移此阅一
岁而可知者也乃若荧惑之周天则阅二年岁星则
十二年土星则二十九年夫至于十二年二十九年
而一周已不若前数者之易见矣又其每周之间必
有过不及之馀分所差甚微非多周岂能灼见乃若
昃有夜有晨此阅一日而可知者也月有朔有生明
有弦有望有生魄有下弦有晦此阅一月而可知者
也时有春夏秋冬昼夜有永短中星有推移此阅一
岁而可知者也乃若荧惑之周天则阅二年岁星则
十二年土星则二十九年夫至于十二年二十九年
而一周已不若前数者之易见矣又其每周之间必
有过不及之馀分所差甚微非多周岂能灼见乃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5a 页 WYG0139-0418c.png
岁差之行六七十年始差一度至二万五千馀年而
始得一周虽有期颐上寿所见之差不过一二度亦
安从辨之迨其积年既久差数愈多然后共见而差
法立焉此非前人之智不若后人也前人不能预见
后来之差数而后人则能尽考前代之度分理愈久
而愈明法愈修而愈密势则然耳
江氏永曰易取象于革久之不能不改非久亦不能
改各平行率有积之数十年微觉其差而即改者(如/最)
始得一周虽有期颐上寿所见之差不过一二度亦
安从辨之迨其积年既久差数愈多然后共见而差
法立焉此非前人之智不若后人也前人不能预见
后来之差数而后人则能尽考前代之度分理愈久
而愈明法愈修而愈密势则然耳
江氏永曰易取象于革久之不能不改非久亦不能
改各平行率有积之数十年微觉其差而即改者(如/最)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5b 页 WYG0139-0418d.png
(卑/行)有通前后数百年或千馀年测准之度分用以相
距定为平行其尾数或有未真必甚久而后可改者
(如七政/平行)有前人立法未精改之而加密者(如日食加/时东西差)
(昔以午正为限后改用黄平/象限近又以白道算定交角)有前人用法稍烦改之
而径捷者(如六曜求初均昔用/平三角今以直角算)若夫黄赤相距之纬
古阔而今渐狭(黄赤相距西史第谷测得二十三度/三十一分半今测得二十三度二十)
(九分三十秒康熙五十三年台/官密测立表今又当稍减矣)太阳本轮均轮之半
径古大而今渐小(太阳本轮均轮两半径并昔用十/万分之三千五百八十四或以一)
距定为平行其尾数或有未真必甚久而后可改者
(如七政/平行)有前人立法未精改之而加密者(如日食加/时东西差)
(昔以午正为限后改用黄平/象限近又以白道算定交角)有前人用法稍烦改之
而径捷者(如六曜求初均昔用/平三角今以直角算)若夫黄赤相距之纬
古阔而今渐狭(黄赤相距西史第谷测得二十三度/三十一分半今测得二十三度二十)
(九分三十秒康熙五十三年台/官密测立表今又当稍减矣)太阳本轮均轮之半
径古大而今渐小(太阳本轮均轮两半径并昔用十/万分之三千五百八十四或以一)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6a 页 WYG0139-0419a.png
(千万为本天半径则为三十五万八千四百一十六/日躔加减差表三宫九宫初度其均度二度三分一)
(十秒平春分与定春分相距二日一小时有奇而今/平春分与定春分相距一日二十二小时弱则最大)
(之均度一度五十五分比旧例少八分本轮均/轮两半径合得三十三万五千四百有奇耳)此二
差出于常理之外前不知若何而始后不知若何而
极非法之所能驭黄道为诸道之宗太阳为众曜之
君有此二差则六曜之出入于黄道离合于太阳者
亦因之而小有改变惟随时密测以合天行耳
(戴氏震曰朱子言天度之差缘不曾推得律元定此/理固然至欲推定律元则亘古无其法由汉而下观)
(十秒平春分与定春分相距二日一小时有奇而今/平春分与定春分相距一日二十二小时弱则最大)
(之均度一度五十五分比旧例少八分本轮均/轮两半径合得三十三万五千四百有奇耳)此二
差出于常理之外前不知若何而始后不知若何而
极非法之所能驭黄道为诸道之宗太阳为众曜之
君有此二差则六曜之出入于黄道离合于太阳者
亦因之而小有改变惟随时密测以合天行耳
(戴氏震曰朱子言天度之差缘不曾推得律元定此/理固然至欲推定律元则亘古无其法由汉而下观)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6b 页 WYG0139-0419b.png
(象者七十馀家各立一元皆谓自今推定永为法典/及用不数年辄差何也审之于寸积而至尺差矣修)
(之于尺积而至丈又差矣推而极之至于无穷吾未/见其差于何止也然天有参差之数数有一定之理)
(不因数之参差而变法以从之犹之不因计算之差/而改吾度量权衡以从之也今之治法不在推律元)
(而在于求一定之理以/为不变之法则庶几矣)
观承案戴氏谓天有参差之数而数有一定
之理不因数有参差而变法以从之此论最
圆盖圣人立常以待变而不逐变以乱常惟
以有常之法核无常之变故参差可得而见
(之于尺积而至丈又差矣推而极之至于无穷吾未/见其差于何止也然天有参差之数数有一定之理)
(不因数之参差而变法以从之犹之不因计算之差/而改吾度量权衡以从之也今之治法不在推律元)
(而在于求一定之理以/为不变之法则庶几矣)
观承案戴氏谓天有参差之数而数有一定
之理不因数有参差而变法以从之此论最
圆盖圣人立常以待变而不逐变以乱常惟
以有常之法核无常之变故参差可得而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7a 页 WYG0139-0419c.png
若变法以从则反无以测其变矣凡事皆然
于律术尤甚大戴礼曾子所云其该之矣但
有常之法虽定而参差之故难齐故随时修
改乃体大易泽火之象则又不可胶柱而鼓
瑟焉耳
大戴礼记曾子曰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
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
右观象名义
于律术尤甚大戴礼曾子所云其该之矣但
有常之法虽定而参差之故难齐故随时修
改乃体大易泽火之象则又不可胶柱而鼓
瑟焉耳
大戴礼记曾子曰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
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
右观象名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7b 页 WYG0139-0419d.png
春秋昭公十七年左氏傅郯子曰我高祖少皞摰之立
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
(注凤鸟知天/时故以名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伯赵氏
司至者也(注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青鸟氏司启者也(注青鸟/鸧鴳也)
(以立春鸣/立夏止)丹鸟氏司闭者也(注丹鸟鷩雉也以立秋来/立冬去入大水为蜃上四)
(鸟皆历正/之属官)
蕙田案诸史傅记皆言黄帝迎日推策考定
日星而少皞之时有司分至启闭之官颛顼
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
(注凤鸟知天/时故以名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伯赵氏
司至者也(注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青鸟氏司启者也(注青鸟/鸧鴳也)
(以立春鸣/立夏止)丹鸟氏司闭者也(注丹鸟鷩雉也以立秋来/立冬去入大水为蜃上四)
(鸟皆历正/之属官)
蕙田案诸史傅记皆言黄帝迎日推策考定
日星而少皞之时有司分至启闭之官颛顼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8a 页 WYG0139-0420a.png
命重黎职司天地今断自尧典以下而略于
上世古籍云亡时时见于杂说非所徵信也
故概置不录
右上古观象
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傅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之官故尧命之/使敬顺昊天星四方中星辰日月所会此举其目下别)
(序之日疏日月所会与四方中星俱是二十八宿举/其人 所见以星言之论其日月所会以辰言之)
(陆氏德明曰日月所会谓日月交会于十二次也寅/曰析木卯曰大火辰曰寿星巳曰鹑尾午曰鹑火未)
上世古籍云亡时时见于杂说非所徵信也
故概置不录
右上古观象
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傅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之官故尧命之/使敬顺昊天星四方中星辰日月所会此举其目下别)
(序之日疏日月所会与四方中星俱是二十八宿举/其人 所见以星言之论其日月所会以辰言之)
(陆氏德明曰日月所会谓日月交会于十二次也寅/曰析木卯曰大火辰曰寿星巳曰鹑尾午曰鹑火未)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8b 页 WYG0139-0420b.png
(曰鹑首申曰实沈酉曰大梁戌曰降/娄亥曰娵訾子曰玄枵丑曰星纪)
(李氏光地曰王氏充耘以寅宾之类为推步日星鸟/之类为推步星者极确然未言测象月辰者在何处)
(也盖律象日月星辰一句是总纲分命四节则测象/日星之事也汝羲暨和一节则测象月辰之事也日)
(纪于星而成岁故有分至启闭之节月会于辰而成/月故有朔晦望弦之分分至启闭者民事之所关也)
(故以定其节候为先务朔晦望弦虽非民事所关然/亦于天道相为经纬而于庶政相为纪纲者非有以)
(参合而整齐之则亦五纪乱而理数乖矣是故测日/晷考中星是所以测象日星而使分至启闭之无失)
(节者也推交会置闰馀是所以测象月辰而使/朔晦望弦之无失期者也必至是而后律事就)
蕙田案观象授时以日躔为准发敛周则岁
(李氏光地曰王氏充耘以寅宾之类为推步日星鸟/之类为推步星者极确然未言测象月辰者在何处)
(也盖律象日月星辰一句是总纲分命四节则测象/日星之事也汝羲暨和一节则测象月辰之事也日)
(纪于星而成岁故有分至启闭之节月会于辰而成/月故有朔晦望弦之分分至启闭者民事之所关也)
(故以定其节候为先务朔晦望弦虽非民事所关然/亦于天道相为经纬而于庶政相为纪纲者非有以)
(参合而整齐之则亦五纪乱而理数乖矣是故测日/晷考中星是所以测象日星而使分至启闭之无失)
(节者也推交会置闰馀是所以测象月辰而使/朔晦望弦之无失期者也必至是而后律事就)
蕙田案观象授时以日躔为准发敛周则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9a 页 WYG0139-0420c.png
功成以月逡为节朔望尽则月迭改以中星
为变位渐移则时节异以十二辰为纪数不
齐则正以闰明而授之于民然后民知趋候
不失其时
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傅在察也璿美玉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
(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仪疏玑衡者玑为转运衡为横/箫汉世以来谓之浑天 者是也马融云浑天仪可旋)
(转故曰玑衡其横箫所以视星宿也蔡邕云玉衡长八/尺孔径一寸下端望之以视星辰盖悬玑以象天而衡)
(望之转玑窥衡以知星宿是其说也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
为变位渐移则时节异以十二辰为纪数不
齐则正以闰明而授之于民然后民知趋候
不失其时
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傅在察也璿美玉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
(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仪疏玑衡者玑为转运衡为横/箫汉世以来谓之浑天 者是也马融云浑天仪可旋)
(转故曰玑衡其横箫所以视星宿也蔡邕云玉衡长八/尺孔径一寸下端望之以视星辰盖悬玑以象天而衡)
(望之转玑窥衡以知星宿是其说也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9b 页 WYG0139-0420d.png
(曰辰星测天之事见于经者惟有此璿玑玉衡一事而/已蔡邕天文志云言天体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
(夜三曰浑天宣夜绝无师说周髀术数具在考验天象/多所违失故史官不用惟浑天者近得其情今史所用)
(候台铜仪则其法也王蕃浑天说曰天之形状似鸟卯/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圆如弹丸故曰浑天言其形体)
(浑浑然也其术以为天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天居地/上见有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地下亦然其南北极持其)
(两端其天与日月星宿斜而回转扬子法言云或问浑/天曰洛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几乎几)
(乎莫之能违也闳与妄人武帝时人宣帝时司农中丞/耿寿昌始铸铜为之象史官施用焉后汉张衡作灵宪)
(以说其状蔡邕郑玄陆绩吴时王蕃晋世姜岌葛洪皆/论浑天之义并以浑说为长江南宋元嘉年皮延宗又)
(作是浑天论太史丞钱乐之铸铜作混天仪傅之齐梁/周平江陵迁其器于长安今在太史书矣衡长八尺玑)
(夜三曰浑天宣夜绝无师说周髀术数具在考验天象/多所违失故史官不用惟浑天者近得其情今史所用)
(候台铜仪则其法也王蕃浑天说曰天之形状似鸟卯/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圆如弹丸故曰浑天言其形体)
(浑浑然也其术以为天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天居地/上见有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地下亦然其南北极持其)
(两端其天与日月星宿斜而回转扬子法言云或问浑/天曰洛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几乎几)
(乎莫之能违也闳与妄人武帝时人宣帝时司农中丞/耿寿昌始铸铜为之象史官施用焉后汉张衡作灵宪)
(以说其状蔡邕郑玄陆绩吴时王蕃晋世姜岌葛洪皆/论浑天之义并以浑说为长江南宋元嘉年皮延宗又)
(作是浑天论太史丞钱乐之铸铜作混天仪傅之齐梁/周平江陵迁其器于长安今在太史书矣衡长八尺玑)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0a 页 WYG0139-0421a.png
(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转而望之有其法也)
隋书天文志案虞书舜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则考
灵曜所谓观玉仪之游昏明主时乃命中星者也春
秋文耀钩云唐尧即位羲和立浑仪而先儒或因星
官书北斗第二星名璇第三星名玑第五星名玉衡
仍七政之言即以为北斗七星载笔之官莫之或辨
史迁班固犹且致疑马季长创谓玑衡为浑天仪郑
玄亦云其转运者为玑其持正者为衡皆以玉为之
隋书天文志案虞书舜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则考
灵曜所谓观玉仪之游昏明主时乃命中星者也春
秋文耀钩云唐尧即位羲和立浑仪而先儒或因星
官书北斗第二星名璇第三星名玑第五星名玉衡
仍七政之言即以为北斗七星载笔之官莫之或辨
史迁班固犹且致疑马季长创谓玑衡为浑天仪郑
玄亦云其转运者为玑其持正者为衡皆以玉为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0b 页 WYG0139-0421b.png
七政者日月五星也故王蕃云浑天仪者羲和之旧
器积代相傅谓之玑衡其为用也以察三光以分宿
度者也又有浑天象者以著天体以布星辰而浑象
之法地当在天中丌势不便故反观丌形地为外匡
于己解者无异在内诡状殊体而合于理可谓奇巧
然斯二者以考于天盖密矣又云古旧浑象以二分
为一度周七尺三寸半而莫知何代所造今案虞喜
云洛下闳为汉孝武帝于地中转浑天定时节作泰
器积代相傅谓之玑衡其为用也以察三光以分宿
度者也又有浑天象者以著天体以布星辰而浑象
之法地当在天中丌势不便故反观丌形地为外匡
于己解者无异在内诡状殊体而合于理可谓奇巧
然斯二者以考于天盖密矣又云古旧浑象以二分
为一度周七尺三寸半而莫知何代所造今案虞喜
云洛下闳为汉孝武帝于地中转浑天定时节作泰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1a 页 WYG0139-0421c.png
初术或其所制也汉孝和帝时太史揆候皆以赤道
仪与天度颇有进退以问典星待诏姚崇等皆曰星
图有规法日月实从黄道官无其器至永元十五年
诏左中郎将贾逵乃始造太史黄道铜仪至桓帝延
熹七年太史令张衡更以铜制以四分为一度周天
一丈四尺六寸一分亦于密室中以漏水转之令司
之者闭户而唱之以告灵台之观天者璇玑所加某
星始见某星巳中某星今没皆如合符然则浑天仪
仪与天度颇有进退以问典星待诏姚崇等皆曰星
图有规法日月实从黄道官无其器至永元十五年
诏左中郎将贾逵乃始造太史黄道铜仪至桓帝延
熹七年太史令张衡更以铜制以四分为一度周天
一丈四尺六寸一分亦于密室中以漏水转之令司
之者闭户而唱之以告灵台之观天者璇玑所加某
星始见某星巳中某星今没皆如合符然则浑天仪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1b 页 WYG0139-0421d.png
者其制有玑有衡既动静兼状以效二仪之情又周
旋衡管用考三光之分所以揆正宿度准步盈虚求
古之遗法也则先儒所言圆规径八尺汉候台铜仪
蔡邕所欲寝伏其下者是也
蔡氏沈曰历代以来其法渐密本朝因之为仪三重
其在外者六合仪平置黑单环(俞氏震曰名地平环/此地面四方之象也)
上刻十二辰入于四隅在地之位以准地面而定四
方侧立黑双环(俞氏震曰名天经环此天半/在地上半在地下之象也)背刻去
旋衡管用考三光之分所以揆正宿度准步盈虚求
古之遗法也则先儒所言圆规径八尺汉候台铜仪
蔡邕所欲寝伏其下者是也
蔡氏沈曰历代以来其法渐密本朝因之为仪三重
其在外者六合仪平置黑单环(俞氏震曰名地平环/此地面四方之象也)
上刻十二辰入于四隅在地之位以准地面而定四
方侧立黑双环(俞氏震曰名天经环此天半/在地上半在地下之象也)背刻去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2a 页 WYG0139-0422a.png
极度数(陈氏师凯曰皆是自/北数向南去之度)以中分天脊直跨地平
使其半入地下而结于其子午以为天经斜倚赤单
环(俞氏震曰名天纬环上下与天经相衔/东西与地平相衔此天腹赤道之象也)背刻赤道
度数(陈氏师凯曰皆是自/西数向东去之度)以平分天腹横绕天经亦
使半出地上半入地下而结于其卯酉以为天纬三
环表里相结不动其天经之环则南北二极皆为圆
轴虚中而内向以挈三辰四游之环以其上下四方
于是可考故曰六合次其内曰三辰仪则立黑双环
使其半入地下而结于其子午以为天经斜倚赤单
环(俞氏震曰名天纬环上下与天经相衔/东西与地平相衔此天腹赤道之象也)背刻赤道
度数(陈氏师凯曰皆是自/西数向东去之度)以平分天腹横绕天经亦
使半出地上半入地下而结于其卯酉以为天纬三
环表里相结不动其天经之环则南北二极皆为圆
轴虚中而内向以挈三辰四游之环以其上下四方
于是可考故曰六合次其内曰三辰仪则立黑双环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2b 页 WYG0139-0422b.png
(俞氏震曰制即如天经黑双环在/内而差小衔附黄赤二环以转动)亦刻去极度数外
贯天经之轴内挈黄赤二道其赤道则为赤单环(俞/氏)
(震曰制亦如天纬赤单环在内/而差小上下与三辰双环相衔)外依天纬亦刻宿度
而结于黑双环之卯酉其黄道则为黄单环(俞氏震/曰上下)
(亦与三辰/双环相衔)亦刻宿度而又斜倚于赤道之腹以交结
于卯酉而半入其内以为春分后之日轨半出其外
以为秋分后之日轨又为白单环(俞氏震曰锁/定黄赤二环)以承
其交使不倾垫下设机轮以水激之使其日夜随天
贯天经之轴内挈黄赤二道其赤道则为赤单环(俞/氏)
(震曰制亦如天纬赤单环在内/而差小上下与三辰双环相衔)外依天纬亦刻宿度
而结于黑双环之卯酉其黄道则为黄单环(俞氏震/曰上下)
(亦与三辰/双环相衔)亦刻宿度而又斜倚于赤道之腹以交结
于卯酉而半入其内以为春分后之日轨半出其外
以为秋分后之日轨又为白单环(俞氏震曰锁/定黄赤二环)以承
其交使不倾垫下设机轮以水激之使其日夜随天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3a 页 WYG0139-0422c.png
东西运转以象天行以其日月星辰于是可考故曰
三辰其最在内者曰四游仪亦为黑双环如三辰仪
之制(俞氏震曰在/内而又小)以贯天经之轴其环之内则两面
当中各施直距(俞氏震曰直距者铜板二纵置于四/游仪内上属北极下属南极中施关)
(轴以夹望筒所谓/望筒者即玉衡也)外指两轴而当其要中之内面又
为小窾以受玉衡要中之小轴使衡既得随环东西
运转又可随处南北低昂以待占候者之仰窥焉以
其东西南北无不周遍故曰四游(俞氏震曰右浑仪/三重六合不动以)
三辰其最在内者曰四游仪亦为黑双环如三辰仪
之制(俞氏震曰在/内而又小)以贯天经之轴其环之内则两面
当中各施直距(俞氏震曰直距者铜板二纵置于四/游仪内上属北极下属南极中施关)
(轴以夹望筒所谓/望筒者即玉衡也)外指两轴而当其要中之内面又
为小窾以受玉衡要中之小轴使衡既得随环东西
运转又可随处南北低昂以待占候者之仰窥焉以
其东西南北无不周遍故曰四游(俞氏震曰右浑仪/三重六合不动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3b 页 WYG0139-0422d.png
(象天地四方三辰运动以象天行四游则亦运动而/窥测焉双环双铸一样二合为一故厚可贯管轴单)
(环单铸故薄其天经环南北二极之次有孔衔轴以/穿三辰四游于内使可运转轴如管虚中其外有脐)
(两层以间隔三/辰四游之位次)此其法之大略也沈括曰旧法规环
一面刻周天度一面加银丁盖以夜候天晦不可目
察则以手切之也古人以璿饰玑疑亦为此今太史
局秘书省铜仪制极精致亦以铜丁为之历家之说
又以北斗魁四星为玑杓三星为衡今详经文简质
不应北斗二字乃用寓名恐未必然姑存其说以广
(环单铸故薄其天经环南北二极之次有孔衔轴以/穿三辰四游于内使可运转轴如管虚中其外有脐)
(两层以间隔三/辰四游之位次)此其法之大略也沈括曰旧法规环
一面刻周天度一面加银丁盖以夜候天晦不可目
察则以手切之也古人以璿饰玑疑亦为此今太史
局秘书省铜仪制极精致亦以铜丁为之历家之说
又以北斗魁四星为玑杓三星为衡今详经文简质
不应北斗二字乃用寓名恐未必然姑存其说以广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4a 页 WYG0139-0423a.png
异闻
钦定书经傅说汇纂璿玑玉衡乃观天之器也理非数
无以显数非象无以明璿玑玉衡实具天象七政丽
天惟月之距地为近次日次金水次火次木次土而
恒星为最远七政之行惟月之左旋为速次日次金
水次火次木次土而恒星为最迟又就其行度细较
之日有盈缩月有朓朒五星复有迟留顺逆之不同
必有以齐之而后可焉然七政之行必纪于天之度
钦定书经傅说汇纂璿玑玉衡乃观天之器也理非数
无以显数非象无以明璿玑玉衡实具天象七政丽
天惟月之距地为近次日次金水次火次木次土而
恒星为最远七政之行惟月之左旋为速次日次金
水次火次木次土而恒星为最迟又就其行度细较
之日有盈缩月有朓朒五星复有迟留顺逆之不同
必有以齐之而后可焉然七政之行必纪于天之度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4b 页 WYG0139-0423b.png
而天度不离乎黄赤二道之经纬平分天腰者赤道
也交于赤道以会于两极者为赤经与赤道平行者
为赤纬斜交赤道而出其内外者黄道也交于黄道
以会于黄极者为黄经与黄道平行者为黄纬圣人
观天地之经纬七政之运行而为璿玑以象之复为
玉衡以窥之以察日之南北则节气之早晚可辨以
察日之出入则昼夜之永短可分以察月之周天与
会日则晦朔弦望之期候可定至于五星之会日冲
也交于赤道以会于两极者为赤经与赤道平行者
为赤纬斜交赤道而出其内外者黄道也交于黄道
以会于黄极者为黄经与黄道平行者为黄纬圣人
观天地之经纬七政之运行而为璿玑以象之复为
玉衡以窥之以察日之南北则节气之早晚可辨以
察日之出入则昼夜之永短可分以察月之周天与
会日则晦朔弦望之期候可定至于五星之会日冲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5a 页 WYG0139-0423c.png
日而有合伏退望五星之近日远日而有顺逆迟留
与夫日月五星之互相掩映而为交食凌犯俱可推
步而不爽是即所谓齐也盖璿玑之设象天体之经
纬玉衡之制窥七政之运行虽有周髀宣夜浑天之
异名要皆与玑衡相为表里者也
(李氏光地曰七政之行不齐而一政之行又自不齐/故日则有盈缩月五星则有迟疾而五星且有留退)
(虞周步推之法不可闻己后代考测至今日而始明/其说曰七政皆终古平行也因有高卑远近而生迟)
(疾皆视行也天以圆而运七政逐天亦以圆而运如/丸珠之随盘皆自作回环之势非径行也故因行而)
与夫日月五星之互相掩映而为交食凌犯俱可推
步而不爽是即所谓齐也盖璿玑之设象天体之经
纬玉衡之制窥七政之运行虽有周髀宣夜浑天之
异名要皆与玑衡相为表里者也
(李氏光地曰七政之行不齐而一政之行又自不齐/故日则有盈缩月五星则有迟疾而五星且有留退)
(虞周步推之法不可闻己后代考测至今日而始明/其说曰七政皆终古平行也因有高卑远近而生迟)
(疾皆视行也天以圆而运七政逐天亦以圆而运如/丸珠之随盘皆自作回环之势非径行也故因行而)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5b 页 WYG0139-0423d.png
(生轮因轮而生高下远近仰而视之赢缩迟疾以至/留退皆由于此矣然日者从天其轮一而已月五星)
(从天又欲日故有随天之轮又有逐日之轮两者相/加然后高下之视径迟疾之视差一一可以筹策运)
(算而坐致之盖虽古所/未讲而其理不诬也)
(戴氏震书补傅古者测天之器其制不傅后世浑天/仪设玑衡以拟其名未必与古合也考之周髀有北)
(极枢及北极璿玑之名所谓北极枢者今之赤极是/也所谓北极璿玑者今之黄极是也释周髀者不知)
(北极璿玑何指盖其名出于古远世所莫闻因思虞/书之璿玑注疏家徒以为运转之机未得其本象夫)
(在天有赤极为赤道之枢又有黄极为黄道之枢自/中土言之皆在北方故通曰北极北极不动黄极每)
(昼夜左旋环绕之而过一度每一岁而周四游是赤/极又为黄极之枢也惟其然故周髀谓赤极为北极)
(从天又欲日故有随天之轮又有逐日之轮两者相/加然后高下之视径迟疾之视差一一可以筹策运)
(算而坐致之盖虽古所/未讲而其理不诬也)
(戴氏震书补傅古者测天之器其制不傅后世浑天/仪设玑衡以拟其名未必与古合也考之周髀有北)
(极枢及北极璿玑之名所谓北极枢者今之赤极是/也所谓北极璿玑者今之黄极是也释周髀者不知)
(北极璿玑何指盖其名出于古远世所莫闻因思虞/书之璿玑注疏家徒以为运转之机未得其本象夫)
(在天有赤极为赤道之枢又有黄极为黄道之枢自/中土言之皆在北方故通曰北极北极不动黄极每)
(昼夜左旋环绕之而过一度每一岁而周四游是赤/极又为黄极之枢也惟其然故周髀谓赤极为北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6a 页 WYG0139-0424a.png
(枢而黄极无其名乃取测器之名以命之用是知唐/虞时作璿玑运旋于中所以拟夫黄极者也衡横也)
(横带中围周髀所谓七衡以界黄道其中衡则赤道/或古之遗制与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出郑康成注后)
(儒悉从之伏生尚书大傅则曰七政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人道正而万事顺成太史)
(公作天官书马融注尚书又以为北斗七星三说参/差惟郑近是然稽之于古实无明證尧典日月星辰)
(星谓中星初不及五纬洪范五纪所谓星辰同乎尧/典孔颖达云五星所行下民不以为候其说得之五)
(纬至后代推测渐详唐虞时恐未及此即推之不失/亦非正年岁攸关何以与日月并称七政乎今思政)
(者实据人事立名尧典定四时成岁即系之以庶绩/咸熙皋陶谟曰抚于五辰庶绩其凝庶绩之熙也凝)
(也由政之得宜而政之宜由于顺天岁月五辰而七/凡所以顺天出政不外乎是礼运亦言播五行于四)
(横带中围周髀所谓七衡以界黄道其中衡则赤道/或古之遗制与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出郑康成注后)
(儒悉从之伏生尚书大傅则曰七政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人道正而万事顺成太史)
(公作天官书马融注尚书又以为北斗七星三说参/差惟郑近是然稽之于古实无明證尧典日月星辰)
(星谓中星初不及五纬洪范五纪所谓星辰同乎尧/典孔颖达云五星所行下民不以为候其说得之五)
(纬至后代推测渐详唐虞时恐未及此即推之不失/亦非正年岁攸关何以与日月并称七政乎今思政)
(者实据人事立名尧典定四时成岁即系之以庶绩/咸熙皋陶谟曰抚于五辰庶绩其凝庶绩之熙也凝)
(也由政之得宜而政之宜由于顺天岁月五辰而七/凡所以顺天出政不外乎是礼运亦言播五行于四)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6b 页 WYG0139-0424b.png
(时古人之以五行配时其来远矣推日月之运循五/行之序于是有岁之政焉分至启闭是也有月之政)
(焉正朔告月是也有木火土金水五者之政焉法制/禁令各顺其时之宜是也分言之其政有七约言之)
(一敬授民时而已必察璿玑玉衡者非躬自推算测/验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设器观象不违天运然后)
(为岁为月为五辰一合乎天道以齐人事舜摄位之/初而言齐七政斯以见政无弗举庶绩悉在是矣至)
(若五星之行无关授时之大/在算家亦宜知之岂所急哉)
观承案戴氏以岁月五辰为七政其说似新
然日主岁月主月五星即五辰之精其与以
二曜五纬为七政者亦何异哉惟不重在术
(焉正朔告月是也有木火土金水五者之政焉法制/禁令各顺其时之宜是也分言之其政有七约言之)
(一敬授民时而已必察璿玑玉衡者非躬自推算测/验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设器观象不违天运然后)
(为岁为月为五辰一合乎天道以齐人事舜摄位之/初而言齐七政斯以见政无弗举庶绩悉在是矣至)
(若五星之行无关授时之大/在算家亦宜知之岂所急哉)
观承案戴氏以岁月五辰为七政其说似新
然日主岁月主月五星即五辰之精其与以
二曜五纬为七政者亦何异哉惟不重在术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7a 页 WYG0139-0424c.png
数而归于授时熙绩之大则于经义为得之
皋陶谟抚于五辰庶绩其凝(傅凝成也言百官皆抚顺/五行之时众功皆成 疏)
(五行之时即四时也礼运曰播五行于四时土寄王四/季故为五行之时也所抚顺者尧典敬授民时平秩东)
(作之类/是也)
(胡氏旦曰五行在地为物在天为时顺其时而抚之/则五物皆成其材而为人用矣故仲春斩阳木仲夏)
(斩阴木所以抚木辰也季春出火季秋纳火所以抚/火辰也司空以时相阪隰所以抚土辰也秋为徒杠)
(春达沟渠所以抚水辰也又春盛德在木布德施惠/所以顺木辰夏盛德在火劳民劝农所以顺火辰秋)
(盛德在金冬盛德在水禁暴诛慢谨盖藏敛积聚所/以顺金水之辰土寄旺四时四辰顺土在其中矣)
皋陶谟抚于五辰庶绩其凝(傅凝成也言百官皆抚顺/五行之时众功皆成 疏)
(五行之时即四时也礼运曰播五行于四时土寄王四/季故为五行之时也所抚顺者尧典敬授民时平秩东)
(作之类/是也)
(胡氏旦曰五行在地为物在天为时顺其时而抚之/则五物皆成其材而为人用矣故仲春斩阳木仲夏)
(斩阴木所以抚木辰也季春出火季秋纳火所以抚/火辰也司空以时相阪隰所以抚土辰也秋为徒杠)
(春达沟渠所以抚水辰也又春盛德在木布德施惠/所以顺木辰夏盛德在火劳民劝农所以顺火辰秋)
(盛德在金冬盛德在水禁暴诛慢谨盖藏敛积聚所/以顺金水之辰土寄旺四时四辰顺土在其中矣)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7b 页 WYG0139-0424d.png
论语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注据见万物之生以/为四时之始取其易)
(知寅疏夏之时谓以/建 之月为正也)
宋书志祖冲之曰月位称建谅以气之所本名随实
著非为斗杓所指近校汉时已差半次审斗节时其
效安在或义非经训依以成说将纬候多诡伪辞閒
设乎
梅氏文鼎疑问补问行夏之时谓以斗柄初昏建寅
之月为岁首议者以冬至既有岁差则斗柄亦从之
(知寅疏夏之时谓以/建 之月为正也)
宋书志祖冲之曰月位称建谅以气之所本名随实
著非为斗杓所指近校汉时已差半次审斗节时其
效安在或义非经训依以成说将纬候多诡伪辞閒
设乎
梅氏文鼎疑问补问行夏之时谓以斗柄初昏建寅
之月为岁首议者以冬至既有岁差则斗柄亦从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8a 页 WYG0139-0425a.png
改度今时正月不当仍为建寅其说然乎曰不然也
孟春正月自是建寅非关斗柄其以初昏斗柄建寅
者注释家未深考也何则自大挠作甲子以十日为
天干(自甲/至癸)十二子为地支(自子/至亥)天道圆故以甲乙居
东丙丁居南庚辛居西壬癸居北戊己居中参同契
所谓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央戊己之功也十
干以配五行圆转周流故曰天干也地道方故以寅
卯辰列东巳午未列南申酉戌列西亥子丑列北易
孟春正月自是建寅非关斗柄其以初昏斗柄建寅
者注释家未深考也何则自大挠作甲子以十日为
天干(自甲/至癸)十二子为地支(自子/至亥)天道圆故以甲乙居
东丙丁居南庚辛居西壬癸居北戊己居中参同契
所谓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央戊己之功也十
干以配五行圆转周流故曰天干也地道方故以寅
卯辰列东巳午未列南申酉戌列西亥子丑列北易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8b 页 WYG0139-0425b.png
大傅所谓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
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自东而南而西而
北其道左旋周而复始也是十二支以配四时十二
月静而有常故曰地支也天干与地支相加成六十
甲子以纪岁纪日纪时而皆准于月以岁有十二月
也此乃自然而然之序不可增减不可动移是故孟
春自是寅月何尝以斗柄指寅而后谓之寅月哉如
必以斗柄指寅而谓之寅月则亦有寅年寅月寅时
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自东而南而西而
北其道左旋周而复始也是十二支以配四时十二
月静而有常故曰地支也天干与地支相加成六十
甲子以纪岁纪日纪时而皆准于月以岁有十二月
也此乃自然而然之序不可增减不可动移是故孟
春自是寅月何尝以斗柄指寅而后谓之寅月哉如
必以斗柄指寅而谓之寅月则亦有寅年寅月寅时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9a 页 WYG0139-0425c.png
岂亦以斗柄指寅而后得以谓之寅乎是故尧典命
羲仲宅嵎夷平秩东作以殷仲春次命羲叔宅南交
平秩南讹以正仲夏次命和仲宅西平秩西成以殷
仲秋次命和叔宅朔方平在朔易以正仲冬此四时
分配四方而以春为岁首之證夫既有四仲月以居
卯午酉子之四正则自各有孟月季月以居四隅仲
春既正东为卯月其孟春必在东之北而为寅月何
必待斗柄指寅乎故日中星鸟日永星火宵中星虚
羲仲宅嵎夷平秩东作以殷仲春次命羲叔宅南交
平秩南讹以正仲夏次命和仲宅西平秩西成以殷
仲秋次命和叔宅朔方平在朔易以正仲冬此四时
分配四方而以春为岁首之證夫既有四仲月以居
卯午酉子之四正则自各有孟月季月以居四隅仲
春既正东为卯月其孟春必在东之北而为寅月何
必待斗柄指寅乎故日中星鸟日永星火宵中星虚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19b 页 WYG0139-0425d.png
日短星昴并祇以昼夜刻之永短为凭以昏中之星
为断未尝一言及于斗柄也又考孔子去尧时已及
千五百岁岁差之度已二十馀度若尧时斗柄指寅
孔子时必在寅前二十度而指丑矣岂待今日而后
知乎然孔子但言行夏之时盖以孟春为岁首于时
为正非以斗柄指寅而谓之寅月也又案斗杓之星
距北极只二十馀度必以北极为天顶而后可以定
其所指之方今中土所处在斗杓之南仰而观之斗
为断未尝一言及于斗柄也又考孔子去尧时已及
千五百岁岁差之度已二十馀度若尧时斗柄指寅
孔子时必在寅前二十度而指丑矣岂待今日而后
知乎然孔子但言行夏之时盖以孟春为岁首于时
为正非以斗柄指寅而谓之寅月也又案斗杓之星
距北极只二十馀度必以北极为天顶而后可以定
其所指之方今中土所处在斗杓之南仰而观之斗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0a 页 WYG0139-0426a.png
杓与辰极并在天顶之北其斗杓所指之方位原难
清楚故古人祇言中星不言斗杓盖以此也(如淮南/子等书)
(言招摇东指而天下春不过/大概言之原非以此定月)又案傅言营室之中土
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又言水昏正而栽日至
而毕诗亦言定之方中作于楚宫又言七月流火九
月授衣古之人以星象授人时如此者不一而足也
若以岁差考之则于今日并相差一二旬矣然而当
其时各据其时之星象为之著令所以使民易知也
清楚故古人祇言中星不言斗杓盖以此也(如淮南/子等书)
(言招摇东指而天下春不过/大概言之原非以此定月)又案傅言营室之中土
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又言水昏正而栽日至
而毕诗亦言定之方中作于楚宫又言七月流火九
月授衣古之人以星象授人时如此者不一而足也
若以岁差考之则于今日并相差一二旬矣然而当
其时各据其时之星象为之著令所以使民易知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0b 页 WYG0139-0426b.png
而终未有言斗杓指何方而作何事者则以其方位
之难定也十二月建之非关斗柄明矣是故斗柄虽
因岁差而所指不同正月之建寅不可易也又考岁
差之法古虽未言然而月令昏中之星已不同于尧
典则实测当时之星度也然尧典祇举昏中星而月
令兼言旦中又举其日躔所在又于尧典四仲月之
外兼举十二月而备言之可谓详矣然未尝一语言
斗杓指寅为孟春又考史记律书以十律配十二月
之难定也十二月建之非关斗柄明矣是故斗柄虽
因岁差而所指不同正月之建寅不可易也又考岁
差之法古虽未言然而月令昏中之星已不同于尧
典则实测当时之星度也然尧典祇举昏中星而月
令兼言旦中又举其日躔所在又于尧典四仲月之
外兼举十二月而备言之可谓详矣然未尝一语言
斗杓指寅为孟春又考史记律书以十律配十二月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1a 页 WYG0139-0426c.png
之所建地支而疏其义兼八风二十八舍以为之说
而并不言斗建惟天官书略言之其言曰杓携龙角
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建者杓夜半建者衡平旦
建者魁是则衡亦可言建魁亦可言建而非仅斗杓
夜半亦有建平旦亦有建而非止初昏其言甚圆以
是而知正月之为寅二月之为卯皆一定不可移而
斗之星直之即谓建固非以初昏斗柄所指而命之
为何月也然则谓行夏之时是以斗柄建寅之月为
而并不言斗建惟天官书略言之其言曰杓携龙角
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建者杓夜半建者衡平旦
建者魁是则衡亦可言建魁亦可言建而非仅斗杓
夜半亦有建平旦亦有建而非止初昏其言甚圆以
是而知正月之为寅二月之为卯皆一定不可移而
斗之星直之即谓建固非以初昏斗柄所指而命之
为何月也然则谓行夏之时是以斗柄建寅之月为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1b 页 WYG0139-0426d.png
岁首者盖注释家所据一家之说而未详厥故也今
乃遂据其说而欲改正月之建寅可乎不可乎
问说者又以各月斗柄皆指其辰惟闰月则斗柄指
两辰之间由今以观其说亦非欤曰非也周天之度
以十二分之各得三十度奇(在西法为/三十度)凡各月中气
皆在其三十度之中半各月节气皆居其三十度之
首尾今依其说斗柄所指各在其月之辰则交节气
日斗柄所指必在两辰之间矣(假如立春为正月节/则立春前一日斗柄)
乃遂据其说而欲改正月之建寅可乎不可乎
问说者又以各月斗柄皆指其辰惟闰月则斗柄指
两辰之间由今以观其说亦非欤曰非也周天之度
以十二分之各得三十度奇(在西法为/三十度)凡各月中气
皆在其三十度之中半各月节气皆居其三十度之
首尾今依其说斗柄所指各在其月之辰则交节气
日斗柄所指必在两辰之间矣(假如立春为正月节/则立春前一日斗柄)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2a 页 WYG0139-0427a.png
(所指在丑立春后一日斗柄指寅而立春本/日斗柄所指必在丑与寅之问馀月皆然)十二节
气日皆指两辰之间又何以别其为闰月乎若夫闰
月则只有节气无中气其节气之日固指两辰之间
矣然惟此一日而已其前半月后半月并非两辰之
间也(假如闰正月则雨水中气在正月晦春分中气/在二月朔而闰月只有惊蛰节在月望则其前)
(半月必指寅后半月必指卯惟惊蛰日指寅与/卯之交界缝中可谓之两辰间闰在馀月亦然)地盘
周围分为十二辰首尾鳞次如环无端又何处设此
三十度于两辰间以为闰月三十日之所指乎凡若
气日皆指两辰之间又何以别其为闰月乎若夫闰
月则只有节气无中气其节气之日固指两辰之间
矣然惟此一日而已其前半月后半月并非两辰之
间也(假如闰正月则雨水中气在正月晦春分中气/在二月朔而闰月只有惊蛰节在月望则其前)
(半月必指寅后半月必指卯惟惊蛰日指寅与/卯之交界缝中可谓之两辰间闰在馀月亦然)地盘
周围分为十二辰首尾鳞次如环无端又何处设此
三十度于两辰间以为闰月三十日之所指乎凡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2b 页 WYG0139-0427b.png
此等习说并由未经实测而但知斗杓所指为月建
遂岐中生岐成此似是而非之解天下事每坏于一
知半解之人往往然也
蕙田案斗建之说始见于汲冢周书时训篇
既以每月斗正指辰则闰月不得正指而在
两辰之间犹之闰无中气前月中气在晦后
月中气在朔谓闰月在两中气之间未尝不
可其失不在斗指两辰之间一语而在于泥
遂岐中生岐成此似是而非之解天下事每坏于一
知半解之人往往然也
蕙田案斗建之说始见于汲冢周书时训篇
既以每月斗正指辰则闰月不得正指而在
两辰之间犹之闰无中气前月中气在晦后
月中气在朔谓闰月在两中气之间未尝不
可其失不在斗指两辰之间一语而在于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3a 页 WYG0139-0427c.png
以斗杓为建时节祖冲之已辨其非后人未
见耳
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
吾得夏时焉(注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
蕙田案尧典以四方配四时皋陶谟以五辰
言四时考诸十二子之位皆岁首寅也独谓
建寅谓夏时者对殷周言之亦其书至夏始
详耳
见耳
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
吾得夏时焉(注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
蕙田案尧典以四方配四时皋陶谟以五辰
言四时考诸十二子之位皆岁首寅也独谓
建寅谓夏时者对殷周言之亦其书至夏始
详耳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3b 页 WYG0139-0427d.png
观承案独谓夏正建寅者尧舜禹三圣相嬗
而守一道正朔未尝有改至商周革命而始
改正朔故对商周言之而但举夏时则唐虞
之建寅不必言矣至建寅之所以为时之正
令之善者不必远推元会也有即小而可以
见大即近而可以知远者焉一日十二辰子
丑二时自当为今日之始然东方未明何能
有作则当以建寅为正月可徵故三正迭建
而守一道正朔未尝有改至商周革命而始
改正朔故对商周言之而但举夏时则唐虞
之建寅不必言矣至建寅之所以为时之正
令之善者不必远推元会也有即小而可以
见大即近而可以知远者焉一日十二辰子
丑二时自当为今日之始然东方未明何能
有作则当以建寅为正月可徵故三正迭建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4a 页 WYG0139-0428a.png
而夫子告颜渊必曰行夏之时
右虞夏观象(附论/月建)
书洪范次四曰协用五纪(传协/和也)
四五纪一曰岁(傅所以/纪四时)二曰月(传所以/纪一月)三曰日(傅纪/一日)四
曰星辰(傅二十八宿迭见以叙气/节十二辰以纪日月所会)五曰历数(疏一曰岁/从冬至以)
(及明年冬至为一岁二曰月从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三曰日从夜半以至明日夜半周十二辰)
(为一日四曰星辰星谓二十八宿昏明迭见辰谓日月/别行会于宿度从子至于丑为十二辰五曰历数算日)
(月行道计气朔早晚所以为一岁之律凡此五者皆所/以纪天时故谓之五纪也五纪不言时者以岁月气节)
右虞夏观象(附论/月建)
书洪范次四曰协用五纪(传协/和也)
四五纪一曰岁(傅所以/纪四时)二曰月(传所以/纪一月)三曰日(傅纪/一日)四
曰星辰(傅二十八宿迭见以叙气/节十二辰以纪日月所会)五曰历数(疏一曰岁/从冬至以)
(及明年冬至为一岁二曰月从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三曰日从夜半以至明日夜半周十二辰)
(为一日四曰星辰星谓二十八宿昏明迭见辰谓日月/别行会于宿度从子至于丑为十二辰五曰历数算日)
(月行道计气朔早晚所以为一岁之律凡此五者皆所/以纪天时故谓之五纪也五纪不言时者以岁月气节)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4b 页 WYG0139-0428b.png
(正而四时亦自正也郑以为星五星也然五星所行下/民不以为候天以积气无形二十八宿分之为限每宿)
(各有度数合成三百六十五度有馀日月右行循此宿/度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馀二十九日过半而月一)
(周与日会每于一会谓之一月是一岁为十二月仍有/馀十一日为日行天未周故置闰以充足若均分天度)
(以为十二次则每次三十度有馀一次之内有节气中/气次之所管其度多于每月之所统其日入月朔参差)
(不及节气不得在月朔中气不得在月半故圣人律数/此节气之度使知气所在既得气在之日以为一岁之)
(律/)
春秋昭公七年左氏傅十一月季武子卒晋侯谓伯
瑕(注伯瑕/士文伯)曰吾所问日食从矣可常乎(注卫侯武/子皆卒故)对
(各有度数合成三百六十五度有馀日月右行循此宿/度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馀二十九日过半而月一)
(周与日会每于一会谓之一月是一岁为十二月仍有/馀十一日为日行天未周故置闰以充足若均分天度)
(以为十二次则每次三十度有馀一次之内有节气中/气次之所管其度多于每月之所统其日入月朔参差)
(不及节气不得在月朔中气不得在月半故圣人律数/此节气之度使知气所在既得气在之日以为一岁之)
(律/)
春秋昭公七年左氏傅十一月季武子卒晋侯谓伯
瑕(注伯瑕/士文伯)曰吾所问日食从矣可常乎(注卫侯武/子皆卒故)对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5a 页 WYG0139-0428c.png
曰不可六物不同(注各/异时)民心不壹(注政/教殊)事序不类(注/有)
(变/易)官职不测(注治官居/职非一法)同始异终胡可常也诗曰或
燕燕居息或憔悴事国(注诗小雅/言不同)其异终也如是公
曰何谓六物对曰岁时日月星辰是谓也公曰多语
寡人辰而莫同何谓辰对曰日月之会是谓辰(注一/岁日)
(月十二会所会谓之辰谓疏时谓四时春夏秋冬也/星二十八宿也日月会 之辰者辰时也言日月聚)
(会有/时也)故以配日(注谓以子/丑配甲乙)
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
(变/易)官职不测(注治官居/职非一法)同始异终胡可常也诗曰或
燕燕居息或憔悴事国(注诗小雅/言不同)其异终也如是公
曰何谓六物对曰岁时日月星辰是谓也公曰多语
寡人辰而莫同何谓辰对曰日月之会是谓辰(注一/岁日)
(月十二会所会谓之辰谓疏时谓四时春夏秋冬也/星二十八宿也日月会 之辰者辰时也言日月聚)
(会有/时也)故以配日(注谓以子/丑配甲乙)
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5b 页 WYG0139-0428d.png
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序事以会天位(注辨其序事/谓若仲春辨)
(秩东作仲夏辨秩南讹仲秋辨秩西成仲冬辨在朔易/会天位合此岁日月辰星宿五者以为时事之候若今)
(太岁在某月某日某甲朔日直某也丁疏十有二辰者/谓子丑寅卯之等十日者谓甲乙丙 之等二十八星)
(者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之等以会/天位者五者在天会合而会候故谓之天位)
蕙田案周始以十二岁为一终其十二辰即
十二子也当先言十日后言十二辰属辞之
体因岁月辰皆十二故先及之秋官硩蔟氏
则先日后辰此日辰合之以纪日与洪范左
(秩东作仲夏辨秩南讹仲秋辨秩西成仲冬辨在朔易/会天位合此岁日月辰星宿五者以为时事之候若今)
(太岁在某月某日某甲朔日直某也丁疏十有二辰者/谓子丑寅卯之等十日者谓甲乙丙 之等二十八星)
(者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之等以会/天位者五者在天会合而会候故谓之天位)
蕙田案周始以十二岁为一终其十二辰即
十二子也当先言十日后言十二辰属辞之
体因岁月辰皆十二故先及之秋官硩蔟氏
则先日后辰此日辰合之以纪日与洪范左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6a 页 WYG0139-0429a.png
傅所言辰不同
又案十有二岁之位用之纪年者也十有二
月之位用之纪月者也十有二辰十日之位
用之纪日者也二十有八星之位用之纪日
躔月逡者也秋官硩蔟氏以方书十日之号
十有二辰之号十有二月之号十有二岁之
号二十有八星之号注云日谓从甲至癸辰
谓从子至亥月谓从娵至荼岁谓从摄提格
又案十有二岁之位用之纪年者也十有二
月之位用之纪月者也十有二辰十日之位
用之纪日者也二十有八星之位用之纪日
躔月逡者也秋官硩蔟氏以方书十日之号
十有二辰之号十有二月之号十有二岁之
号二十有八星之号注云日谓从甲至癸辰
谓从子至亥月谓从娵至荼岁谓从摄提格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6b 页 WYG0139-0429b.png
至赤奋若星谓从角至轸即此岁月辰日星
五者屈原赋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
降摄提岁也孟陬月也庚寅日辰也岁日月
辰名义今不可考要以方位节候定之冯相
氏掌其位以辨候而硩蔟氏但书其号以逐
天鸟又或举十二次纪岁如曰岁在娵訾之
口其明年乃及降娄岁五及鹑火之属因岁
星每岁行一次故晋侯曰十二年矣是谓一
五者屈原赋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
降摄提岁也孟陬月也庚寅日辰也岁日月
辰名义今不可考要以方位节候定之冯相
氏掌其位以辨候而硩蔟氏但书其号以逐
天鸟又或举十二次纪岁如曰岁在娵訾之
口其明年乃及降娄岁五及鹑火之属因岁
星每岁行一次故晋侯曰十二年矣是谓一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7a 页 WYG0139-0429c.png
终一星终也十二次虽可纪岁周礼之十二
岁当以尔雅岁名为正终十二岁者五而岁
阳岁名合而六十是为一周
尔雅释天岁阳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
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
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
岁名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
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
岁当以尔雅岁名为正终十二岁者五而岁
阳岁名合而六十是为一周
尔雅释天岁阳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
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
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
岁名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
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7b 页 WYG0139-0429d.png
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
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月阳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
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
癸曰极
月名正月为陬(注离骚云摄/提贞于孟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四
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
月为玄(注国语云至/于玄月是也)十月为阳(注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云)十
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月阳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
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
癸曰极
月名正月为陬(注离骚云摄/提贞于孟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四
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
月为玄(注国语云至/于玄月是也)十月为阳(注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云)十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8a 页 WYG0139-0430a.png
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注皆月/之别名)
(顾氏炎武曰甲至癸为十日寅至丑为十二辰此二/十二名古人用以纪日不以纪岁岁则自有阏逢至)
(昭阳十名为岁阳摄提格至赤奋若十二名为岁名/后人谓甲子岁癸亥岁非古也自汉以前初不假借)
(史记太初元年年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其辨晰如此若吕氏春秋序意篇)
(维秦八年岁在涒滩秋甲子朔贾谊鵩赋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服集予舍许氏说文后叙)
(粤在永元困顿之年孟陬之月朔日甲子亦皆用岁/阳岁名不与日同之證汉书郊祀歌天马徕执徐时)
(谓武帝太初四年岁在庚辰兵诛大宛也自经学日/哀人趋简便乃以甲子至癸亥代之子曰觚不觚此)
(之谓/矣)
(顾氏炎武曰甲至癸为十日寅至丑为十二辰此二/十二名古人用以纪日不以纪岁岁则自有阏逢至)
(昭阳十名为岁阳摄提格至赤奋若十二名为岁名/后人谓甲子岁癸亥岁非古也自汉以前初不假借)
(史记太初元年年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其辨晰如此若吕氏春秋序意篇)
(维秦八年岁在涒滩秋甲子朔贾谊鵩赋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服集予舍许氏说文后叙)
(粤在永元困顿之年孟陬之月朔日甲子亦皆用岁/阳岁名不与日同之證汉书郊祀歌天马徕执徐时)
(谓武帝太初四年岁在庚辰兵诛大宛也自经学日/哀人趋简便乃以甲子至癸亥代之子曰觚不觚此)
(之谓/矣)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8b 页 WYG0139-0430b.png
(又曰春秋之世各国皆自纪其年发之于言或参互/而不易晓则有举其年之大事而为言者若曰会于)
(沙随之岁叔仲惠伯会却成子于承匡之岁铸刑书/之岁晋韩宣子为政聘于诸侯之岁是也又有举岁)
(星而言若曰岁五及鹑火岁及大梁岁在娵訾之口/者从后人言之则何不曰甲子也癸亥也是知古人)
(不用以/纪岁也)
蕙田案十日十二子数穷六十周则更始古
人创此法以纪日由来远矣一岁之日六易
甲子加大馀五并小馀而数起焉纪年纪月
经傅未有称甲子者岁别立阏逢及摄提格
(沙随之岁叔仲惠伯会却成子于承匡之岁铸刑书/之岁晋韩宣子为政聘于诸侯之岁是也又有举岁)
(星而言若曰岁五及鹑火岁及大梁岁在娵訾之口/者从后人言之则何不曰甲子也癸亥也是知古人)
(不用以/纪岁也)
蕙田案十日十二子数穷六十周则更始古
人创此法以纪日由来远矣一岁之日六易
甲子加大馀五并小馀而数起焉纪年纪月
经傅未有称甲子者岁别立阏逢及摄提格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9a 页 WYG0139-0430c.png
等名月别立毕及陬等名周礼岁月但纪于
十二尔雅踵事加密遂一合乎甲子之法同
实而殊名耳名所以必殊者恐其溷淆慎别
之也
观承案古无年号以阏逢摄提格等相配纪
年方可辨识后代既有年号矣则但取甲子
之单名以著其实而省于文亦何不可若后
人作书而仍以古干支为目是欲复结绳之
十二尔雅踵事加密遂一合乎甲子之法同
实而殊名耳名所以必殊者恐其溷淆慎别
之也
观承案古无年号以阏逢摄提格等相配纪
年方可辨识后代既有年号矣则但取甲子
之单名以著其实而省于文亦何不可若后
人作书而仍以古干支为目是欲复结绳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29b 页 WYG0139-0430d.png
法于书契之代也不亦迂乎
春官大史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注中数/曰岁朔)
(数曰年中朔大小不齐正之以闰定四时以次序授民/时之事 疏云正岁年者谓正岁年以闰则四时有次)
(序依之授民以事故云以序事也一年之内有二十四/气正月立春节启蛰中二月雨水节春分中三月清明)
(节谷雨中四月立夏节小满中五月芒种节夏至中六/月小暑节大暑中七月立秋节处暑中八月白露节秋)
(分中九月寒露节霜降中十月立冬节小雪中十一月/大雪节冬至中十二月小寒节大寒中皆节气在前中)
(气在后节气一名朔气中气在晦则后月闰中气在朔/则前月闰节气有入前月法中气无入前月法中气匝)
(则为岁朔气匝则为年假令十二月中气在晦则闰十/二月十六日得后正月立春节此即朔数曰年至后年)
春官大史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注中数/曰岁朔)
(数曰年中朔大小不齐正之以闰定四时以次序授民/时之事 疏云正岁年者谓正岁年以闰则四时有次)
(序依之授民以事故云以序事也一年之内有二十四/气正月立春节启蛰中二月雨水节春分中三月清明)
(节谷雨中四月立夏节小满中五月芒种节夏至中六/月小暑节大暑中七月立秋节处暑中八月白露节秋)
(分中九月寒露节霜降中十月立冬节小雪中十一月/大雪节冬至中十二月小寒节大寒中皆节气在前中)
(气在后节气一名朔气中气在晦则后月闰中气在朔/则前月闰节气有入前月法中气无入前月法中气匝)
(则为岁朔气匝则为年假令十二月中气在晦则闰十/二月十六日得后正月立春节此即朔数曰年至后年)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0a 页 WYG0139-0431a.png
(正月一日得启蛰中此中气匝此即是中数曰岁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一日行一度月一日行)
(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二十四气通闰分之一气得十/五日二十四气分得三百六十度仍有五度四分度之)
(一一度更分为三十二五度为百六十四分度之一者/又分为八分通前为百六十八分二十四气分之气得)
(七分若然二十四气气有十五日七分五气得三十五/分取三十二分为一日馀三分推入后气即有十六日)
(气有十五日七分者故云中朔大小不齐月有大小一/年三百五十四日而已日馀仍有十一日是以三十二)
(月已后中气在晦不置闰则中气入后/月故须置闰以补之故云正之以闰)
蕙田案贾氏疏中数朔数之说殊未分晓盖
中数者从今年冬至数至后年冬至凡三百
(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二十四气通闰分之一气得十/五日二十四气分得三百六十度仍有五度四分度之)
(一一度更分为三十二五度为百六十四分度之一者/又分为八分通前为百六十八分二十四气分之气得)
(七分若然二十四气气有十五日七分五气得三十五/分取三十二分为一日馀三分推入后气即有十六日)
(气有十五日七分者故云中朔大小不齐月有大小一/年三百五十四日而已日馀仍有十一日是以三十二)
(月已后中气在晦不置闰则中气入后/月故须置闰以补之故云正之以闰)
蕙田案贾氏疏中数朔数之说殊未分晓盖
中数者从今年冬至数至后年冬至凡三百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0b 页 WYG0139-0431b.png
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十二中气一匝也
朔数者从今年正月朔数至后年正月朔凡
三百五十四日有奇而十二月朔一周也(孔/颖)
(达月令正义解/中数朔数最是)以中数朔数相较则一岁有
闰馀十一日弱故云中朔大小不齐正之以
闰也贾疏以闰十二月得后年朔气为朔数
以后年正月朔得中气为中数其实中气一
匝与节气一匝皆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
朔数者从今年正月朔数至后年正月朔凡
三百五十四日有奇而十二月朔一周也(孔/颖)
(达月令正义解/中数朔数最是)以中数朔数相较则一岁有
闰馀十一日弱故云中朔大小不齐正之以
闰也贾疏以闰十二月得后年朔气为朔数
以后年正月朔得中气为中数其实中气一
匝与节气一匝皆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1a 页 WYG0139-0431c.png
一何有大小之不齐乎
右殷周观象
史记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
故畴人子弟分散(如淳曰家业世世相傅为畴律年二/十三傅之畴官各从其父学索隐曰)
(韦昭云畴类也孟康云同类之人/明数者也乐彦云畴昔知星人也)或在诸夏或在夷狄
其后战国并争在于彊国禽敌救急解纷而已岂遑念
斯哉秦灭六国兵戎极烦又升至尊之日未暇遑也汉
兴天下初定方纲纪大基高后女主皆未遑故袭秦正
右殷周观象
史记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
故畴人子弟分散(如淳曰家业世世相傅为畴律年二/十三傅之畴官各从其父学索隐曰)
(韦昭云畴类也孟康云同类之人/明数者也乐彦云畴昔知星人也)或在诸夏或在夷狄
其后战国并争在于彊国禽敌救急解纷而已岂遑念
斯哉秦灭六国兵戎极烦又升至尊之日未暇遑也汉
兴天下初定方纲纪大基高后女主皆未遑故袭秦正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1b 页 WYG0139-0431d.png
朔服色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唐都分其天部(汉书音/义曰谓)
(分部二十八/宿为矩度)而巴落下闳运算转律(徐广曰陈术云徵/士巴郡落下闳也)
(索隐曰姚氏案益部耆旧傅云闳字长公明晓天文隐/于落下武帝徵待诏太史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术作)
(太初术拜侍/中不受也)然后日辰之度与夏正同
观承案史记此条甚核畴人子弟既分散或
在夷狄则后世西域九执回回术数及西洋
算法岂非原从中土流散在彼而衍其傅者
乎此可为西法袭中法之一證也
(分部二十八/宿为矩度)而巴落下闳运算转律(徐广曰陈术云徵/士巴郡落下闳也)
(索隐曰姚氏案益部耆旧傅云闳字长公明晓天文隐/于落下武帝徵待诏太史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术作)
(太初术拜侍/中不受也)然后日辰之度与夏正同
观承案史记此条甚核畴人子弟既分散或
在夷狄则后世西域九执回回术数及西洋
算法岂非原从中土流散在彼而衍其傅者
乎此可为西法袭中法之一證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2a 页 WYG0139-0432a.png
晋书志徐岳议效术之要要在日蚀熹平之际时洪为
郎欲改四分先上验日蚀日蚀在晏加时在辰蚀从下
上三分侵二事御之后如洪言海内识真莫不闻见刘
歆以来未有洪比
隋书志张宾所创之法既行刘孝孙与冀州秀才刘焯
并称其失言学无师法刻食不中所驳凡有六条其一
云何承天不知分闰之有失而用十九年之七闰其二
云宾等不解宿度之差改而冬至之日守常度其三云
郎欲改四分先上验日蚀日蚀在晏加时在辰蚀从下
上三分侵二事御之后如洪言海内识真莫不闻见刘
歆以来未有洪比
隋书志张宾所创之法既行刘孝孙与冀州秀才刘焯
并称其失言学无师法刻食不中所驳凡有六条其一
云何承天不知分闰之有失而用十九年之七闰其二
云宾等不解宿度之差改而冬至之日守常度其三云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2b 页 WYG0139-0432b.png
连珠合璧七曜须同乃以五星别元其四云宾等惟知
日气馀分恰尽而为立元法不知日月不合不成朔旦
冬至其五云宾等但守立元定法不须明有进退其六
云宾等惟识转加大馀二十九以为朔不解取日月合
会准以为定此六事微妙理数大纲圣贤之通术而宾
未晓此实管窥之谓也若验影定气何氏所优宾等推
测去之弥远合朔顺天何氏所劣宾等依据循彼迷踪
盖是失其菁华得其糠秕者也
日气馀分恰尽而为立元法不知日月不合不成朔旦
冬至其五云宾等但守立元定法不须明有进退其六
云宾等惟识转加大馀二十九以为朔不解取日月合
会准以为定此六事微妙理数大纲圣贤之通术而宾
未晓此实管窥之谓也若验影定气何氏所优宾等推
测去之弥远合朔顺天何氏所劣宾等依据循彼迷踪
盖是失其菁华得其糠秕者也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3a 页 WYG0139-0432c.png
唐书志高祖受禅将治新法傅仁均善推步之学大史
令庾俭丞傅奕荐之诏仁均与俭等参议合受命岁名
为戊寅元术乃列其大要所可考验者有七曰唐以戊
寅岁甲子日登极律元戊寅日起甲子如汉太初一也
冬至五十馀年辄差一度日短星昴合于尧典二也周
幽王六年十月辛卯朔入蚀限合于诗三也鲁僖公五
年壬子冬至合春秋命律序四也月有三大三小则日
蚀常在朔月蚀常在望五也命辰起子半命度起虚六
令庾俭丞傅奕荐之诏仁均与俭等参议合受命岁名
为戊寅元术乃列其大要所可考验者有七曰唐以戊
寅岁甲子日登极律元戊寅日起甲子如汉太初一也
冬至五十馀年辄差一度日短星昴合于尧典二也周
幽王六年十月辛卯朔入蚀限合于诗三也鲁僖公五
年壬子冬至合春秋命律序四也月有三大三小则日
蚀常在朔月蚀常在望五也命辰起子半命度起虚六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3b 页 WYG0139-0432d.png
符阴阳之始六也立迟疾定朔则月行晦不东见朔不
西朓七也
宋史志周琮论曰古今观象必有术过于前人而可以
为万世之法者乃为胜也若一行为大衍术议及略例
校正累世以来立法强弱为术家体要得中平之数刘
焯悟日行有盈缩之差(旧法推日行平行一度至此方/悟日行有盈缩冬至前后定日)
(八十八日八十九分夏至前后定日九十三日七十四/分冬至前后日行一度有馀夏至前后日行不及一度)
李淳风悟定朔之法并气朔闰馀皆同一术(旧法定朔/平注一大)
西朓七也
宋史志周琮论曰古今观象必有术过于前人而可以
为万世之法者乃为胜也若一行为大衍术议及略例
校正累世以来立法强弱为术家体要得中平之数刘
焯悟日行有盈缩之差(旧法推日行平行一度至此方/悟日行有盈缩冬至前后定日)
(八十八日八十九分夏至前后定日九十三日七十四/分冬至前后日行一度有馀夏至前后日行不及一度)
李淳风悟定朔之法并气朔闰馀皆同一术(旧法定朔/平注一大)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4a 页 WYG0139-0433a.png
(一小至此以日行盈缩月行迟疾加减朔馀馀为定朔/望加时以定大小不过三数自此后日食在朔月食在)
(望更无晦二旧法皆须用章岁章月之数使闰/馀有差淳风造麟德术以气朔闰馀同归一母)张子信
悟月行有交道表里五星有入气加减(北齐学士张子/信因葛荣乱隐)
(居海岛三十馀年专以圆仪揆测天道始悟月行有交/道表里在表为外道阳律在里为内道阴律月行在内)
(道则日有食之月行在外道则无食若月外之人北户/向日之地则反观有食又旧法五星率无盈缩至是始)
(悟五星皆有盈/缩加减之数)宋何承天始悟测景以定气序(景极长/冬至景)
(极短夏至始立八尺之表连测十馀年即知旧景初算/冬至常迟天三日乃造元嘉术冬至加时比旧退减三)
(日/)晋姜岌始悟以月食所冲之宿为日所在之度(日所/在不)
(望更无晦二旧法皆须用章岁章月之数使闰/馀有差淳风造麟德术以气朔闰馀同归一母)张子信
悟月行有交道表里五星有入气加减(北齐学士张子/信因葛荣乱隐)
(居海岛三十馀年专以圆仪揆测天道始悟月行有交/道表里在表为外道阳律在里为内道阴律月行在内)
(道则日有食之月行在外道则无食若月外之人北户/向日之地则反观有食又旧法五星率无盈缩至是始)
(悟五星皆有盈/缩加减之数)宋何承天始悟测景以定气序(景极长/冬至景)
(极短夏至始立八尺之表连测十馀年即知旧景初算/冬至常迟天三日乃造元嘉术冬至加时比旧退减三)
(日/)晋姜岌始悟以月食所冲之宿为日所在之度(日所/在不)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4b 页 WYG0139-0433b.png
(知宿度至此以月食之/宿所冲为日所在宿度)后汉刘洪作乾象术始悟月行
有迟疾数(旧法月平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至是始/悟月行有迟疾之差极迟则日行十二度强)
(极疾则日行十四度太/其迟疾极差五度有馀)宋祖冲之始悟岁差(书尧典曰/日短星昴)
(以正仲冬宵中星虚以殷仲秋至今三千馀年中星所/差三十馀度则知每岁有渐差之数造大明术率四十)
(五年九月而/退差一度)唐徐升作宣明术悟日食有气刻差数(旧/法)
(推日食皆平求食多分不允合至是推日食/以气刻差数增损之测日食分数稍近天验)
元史郭守敬列傅至元十七年新法告成守敬与诸臣
同上奏曰臣等窃闻帝王之事莫重于历自黄帝迎日
有迟疾数(旧法月平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至是始/悟月行有迟疾之差极迟则日行十二度强)
(极疾则日行十四度太/其迟疾极差五度有馀)宋祖冲之始悟岁差(书尧典曰/日短星昴)
(以正仲冬宵中星虚以殷仲秋至今三千馀年中星所/差三十馀度则知每岁有渐差之数造大明术率四十)
(五年九月而/退差一度)唐徐升作宣明术悟日食有气刻差数(旧/法)
(推日食皆平求食多分不允合至是推日食/以气刻差数增损之测日食分数稍近天验)
元史郭守敬列傅至元十七年新法告成守敬与诸臣
同上奏曰臣等窃闻帝王之事莫重于历自黄帝迎日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5a 页 WYG0139-0433c.png
推策帝尧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
政爰及三代迄无定法周秦之间闰馀乖次西汉造三
统术百二十年而后是非始定东汉造四分术七十馀
年而仪式方备又百二十一年刘洪造乾象术始悟月
行有迟速又百八十年姜岌造三统甲子术始悟以日
食冲检日宿度所在又五十七年何承天造元嘉术始
悟以朔望及弦皆定大小馀又六十五年祖冲之造大
明术始悟太阳有岁差之数极星去不动处一度馀又
政爰及三代迄无定法周秦之间闰馀乖次西汉造三
统术百二十年而后是非始定东汉造四分术七十馀
年而仪式方备又百二十一年刘洪造乾象术始悟月
行有迟速又百八十年姜岌造三统甲子术始悟以日
食冲检日宿度所在又五十七年何承天造元嘉术始
悟以朔望及弦皆定大小馀又六十五年祖冲之造大
明术始悟太阳有岁差之数极星去不动处一度馀又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5b 页 WYG0139-0433d.png
五十二年张子信始悟日月交道有表里五星有迟疾
留逆又三十三年刘焯造皇极术始悟日行有盈缩又
三十五年傅仁均造戊寅元术颇采旧仪始用定朔又
四十六年李淳风造麟德术以古法章部元首分度不
齐始为总法进朔以避晦晨月见又六十三年一行造
大衍术始以朔有四大三小定九服交食之异又九十
四年徐昂造宣明术始悟日食有气刻时三差又百三
十六年姚舜辅造纪元术始悟食甚泛馀差数以上计
留逆又三十三年刘焯造皇极术始悟日行有盈缩又
三十五年傅仁均造戊寅元术颇采旧仪始用定朔又
四十六年李淳风造麟德术以古法章部元首分度不
齐始为总法进朔以避晦晨月见又六十三年一行造
大衍术始以朔有四大三小定九服交食之异又九十
四年徐昂造宣明术始悟日食有气刻时三差又百三
十六年姚舜辅造纪元术始悟食甚泛馀差数以上计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6a 页 WYG0139-0434a.png
千一百八十二年法经七十改其创法者十有三家自
是又百七十四年圣朝专命臣等改治新法臣等用创
造简仪高表凭真测实数所考正者凡七事一曰冬至
自丙子年立冬后依每日测到晷景逐日取对冬至前
后日差同者为准得丁丑年冬至在戊戌日夜半后八
刻半又定丁丑夏至在庚子日夜半后三十三刻己卯
冬至在戊申日夜半后五十七刻庚辰冬至在癸丑日
夜半后八十一刻各减大明术十八刻远近相符前后
是又百七十四年圣朝专命臣等改治新法臣等用创
造简仪高表凭真测实数所考正者凡七事一曰冬至
自丙子年立冬后依每日测到晷景逐日取对冬至前
后日差同者为准得丁丑年冬至在戊戌日夜半后八
刻半又定丁丑夏至在庚子日夜半后三十三刻己卯
冬至在戊申日夜半后五十七刻庚辰冬至在癸丑日
夜半后八十一刻各减大明术十八刻远近相符前后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6b 页 WYG0139-0434b.png
应准二曰岁馀自大明术以来凡测景验气得冬至时
刻真数者有六用以相距各得其时合用岁馀今考验
四年相符不差仍自宋大明壬寅年距至今日八百一
十年每岁合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其
二十五分为今法岁馀合用之数三曰日躔用至元四
年丁丑四月癸酉望月食既推求日躔得冬至日躔赤
道箕宿十度黄道箕九度有奇仍凭每日测到太阳躔
度或凭星测月或凭月测日或径凭星度测日立术推
刻真数者有六用以相距各得其时合用岁馀今考验
四年相符不差仍自宋大明壬寅年距至今日八百一
十年每岁合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其
二十五分为今法岁馀合用之数三曰日躔用至元四
年丁丑四月癸酉望月食既推求日躔得冬至日躔赤
道箕宿十度黄道箕九度有奇仍凭每日测到太阳躔
度或凭星测月或凭月测日或径凭星度测日立术推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7a 页 WYG0139-0434c.png
算起自丁丑正月至己卯十二月凡三年共得一百三
十四事皆躔于箕与日食相符四曰月离自丁丑以来
至今凭每日测到逐时太阴行度推算变从黄道求入
转极迟疾并平行处前后凡十三转计五十一事内除
去不真的外有三十事得大明法入转后天又因考验
交食加大明法三十刻与天道合五曰入交自丁丑五
月以来凭每月测到太阴去极度数比拟黄道去极度
得月道交于黄道共得八事仍依日食法度推求皆有
十四事皆躔于箕与日食相符四曰月离自丁丑以来
至今凭每日测到逐时太阴行度推算变从黄道求入
转极迟疾并平行处前后凡十三转计五十一事内除
去不真的外有三十事得大明法入转后天又因考验
交食加大明法三十刻与天道合五曰入交自丁丑五
月以来凭每月测到太阴去极度数比拟黄道去极度
得月道交于黄道共得八事仍依日食法度推求皆有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7b 页 WYG0139-0434d.png
食分得入交时刻与大明术所差不多六曰二十八宿
距度自汉太初术以来距度不同互有损益大明术则
于度下馀分附以大半少皆私意牵就未尝实测其数
今新仪皆细刻周天度分每度为三十六分以距线代
管窥宿度馀分并依实测不以私意牵就七曰日出入
昼夜刻大明术日出入昼夜刻皆据汴京为准其刻数
与大都不同今更以本方北极出地高下黄道出入内
外度立术推求每月日出入昼夜刻得夏至极长日出
距度自汉太初术以来距度不同互有损益大明术则
于度下馀分附以大半少皆私意牵就未尝实测其数
今新仪皆细刻周天度分每度为三十六分以距线代
管窥宿度馀分并依实测不以私意牵就七曰日出入
昼夜刻大明术日出入昼夜刻皆据汴京为准其刻数
与大都不同今更以本方北极出地高下黄道出入内
外度立术推求每月日出入昼夜刻得夏至极长日出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8a 页 WYG0139-0435a.png
寅正二刻日入戌初二刻昼六十二刻夜三十八刻冬
至极短日出辰初二刻日入申正二刻昼三十八刻夜
六十二刻永为定式所创法凡五事一曰太阳盈缩用
四正定气立为升降限依立招差求得每日行分初末
极差积度比古为密二曰月行迟疾古法皆用二十八
限今以万分日之八百二十分为一限凡析为三百三
十六限依垛叠招差求得转分进退其迟疾度数逐时
不同盖前所未有三曰黄赤道差旧法以一百一度相
至极短日出辰初二刻日入申正二刻昼三十八刻夜
六十二刻永为定式所创法凡五事一曰太阳盈缩用
四正定气立为升降限依立招差求得每日行分初末
极差积度比古为密二曰月行迟疾古法皆用二十八
限今以万分日之八百二十分为一限凡析为三百三
十六限依垛叠招差求得转分进退其迟疾度数逐时
不同盖前所未有三曰黄赤道差旧法以一百一度相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8b 页 WYG0139-0435b.png
减相乘今从算术句股弧矢方圜斜直所容求到度率
积差差率与天道实吻合四曰黄赤道内外度据累年
实测内外极度二十三度九十分以圜容方直矢接句
股为法求每日去极与所测相符五曰白道交周旧法
黄道变推白道以斜求斜今用立浑北量得月与赤道
正交距春秋二正黄赤道正交一十四度六十六分拟
以为法推逐月每交二十八宿度分于理为尽
明纪事本末神宗四十一年南京太仆寺少卿李之藻
积差差率与天道实吻合四曰黄赤道内外度据累年
实测内外极度二十三度九十分以圜容方直矢接句
股为法求每日去极与所测相符五曰白道交周旧法
黄道变推白道以斜求斜今用立浑北量得月与赤道
正交距春秋二正黄赤道正交一十四度六十六分拟
以为法推逐月每交二十八宿度分于理为尽
明纪事本末神宗四十一年南京太仆寺少卿李之藻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9a 页 WYG0139-0435c.png
上西洋法一曰天包地外地在天中其体皆圆皆以三
百六十度算之地经各有测法从地窥天其自地心测
算与自地面测算者都有不同二曰地面南北其北极
出地高低度分不等其赤道所离天顶亦因而异以辨
地方风气寒暑之节三曰各处地方所见黄道各有高
低斜直之异故其昼夜长短亦各不同所得日景有表
北景表南景亦有周围圆景四曰七政行度不同各为
一重天层层包裹推算周径各有其法五曰列宿在天
百六十度算之地经各有测法从地窥天其自地心测
算与自地面测算者都有不同二曰地面南北其北极
出地高低度分不等其赤道所离天顶亦因而异以辨
地方风气寒暑之节三曰各处地方所见黄道各有高
低斜直之异故其昼夜长短亦各不同所得日景有表
北景表南景亦有周围圆景四曰七政行度不同各为
一重天层层包裹推算周径各有其法五曰列宿在天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39b 页 WYG0139-0435d.png
另有行度二万七千馀岁一周此古今中星所以不同
之故不当指列宿之天为昼夜一周之天六曰五星之
天各有小轮原俱平行特为小轮旋转于大轮之上下
故人从地面测之觉有顺逆迟疾之异七曰岁差分秒
多寡古今不同盖列宿天外别有两重之天动运不同
其一东西差出入二度二十四分其一南北差出入一
十四分各有定算其差极微从古不觉八曰七政诸天
之中心各与地心不同处所春分至秋分多九日秋分
之故不当指列宿之天为昼夜一周之天六曰五星之
天各有小轮原俱平行特为小轮旋转于大轮之上下
故人从地面测之觉有顺逆迟疾之异七曰岁差分秒
多寡古今不同盖列宿天外别有两重之天动运不同
其一东西差出入二度二十四分其一南北差出入一
十四分各有定算其差极微从古不觉八曰七政诸天
之中心各与地心不同处所春分至秋分多九日秋分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40a 页 WYG0139-0436a.png
至春分少九日此由太阳天心与地心不同处所人从
地面望之觉有盈缩之差其本行初无盈缩九曰太阴
小轮不但算得迟疾又且测得高下远近大小之异交
食多寡非此不确十曰日月交食随其出地高低之度
看法不同而人从所居地面南北望之又皆不同兼此
二者食分乃审十一曰日月交食人从地面望之东方
先见西方后见凡地面差三十度则时差八刻二十分
而以南北相距二百五十里作一度东西则视所离赤
地面望之觉有盈缩之差其本行初无盈缩九曰太阴
小轮不但算得迟疾又且测得高下远近大小之异交
食多寡非此不确十曰日月交食随其出地高低之度
看法不同而人从所居地面南北望之又皆不同兼此
二者食分乃审十一曰日月交食人从地面望之东方
先见西方后见凡地面差三十度则时差八刻二十分
而以南北相距二百五十里作一度东西则视所离赤
五礼通考 卷一百八十三 第 40b 页 WYG0139-0436b.png
道以为减差十二曰日食与合朔不同日食在午前则
先食后合在午后则先合后食凡出地入地之时近于
地平其差多至八刻渐近于午则其差时渐少十三曰
日月食所在之宫每次不同皆有捷法定理可以用器
转测十四曰节气当求太阳真度如春秋分日乃太阳
正当黄赤二道相交之处不当计日匀分
右汉以来观象
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三
先食后合在午后则先合后食凡出地入地之时近于
地平其差多至八刻渐近于午则其差时渐少十三曰
日月食所在之宫每次不同皆有捷法定理可以用器
转测十四曰节气当求太阳真度如春秋分日乃太阳
正当黄赤二道相交之处不当计日匀分
右汉以来观象
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