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闹隐集卷之一 第 x 页
闹隐集卷之一
闻见录
五经大旨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心统性情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闻见录
五经大旨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心统性情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84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人者仁也。仁则天地所以生物之理。而人得以生而为心者也。故人为万物之灵。仁为众善之长。合以言之道也。圣人至诚。与天同道。君子能敬以修其道。众人以欲而迷。惟恶之从。故人者其理一。而以所禀之质。所行之事。有善恶之不同。故其为字歧而二之。以示戒焉。可不勉为人之道乎。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85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按大学一书。纲领备而节目详。文简而易知。理切而易明。为学之序。用力之方。至为精密。在初学者。尤为当务之急。然初学之士。其于体用本末。知行工效。多不能察。语之虽勤。而识之不易。今为此图。使之先观一经全体瞭然在目。然后即是书而读之。则不烦指诲。而自知其节次矣。苟能常目在之。潜心熟玩。则一部大学。常在胸中矣。
气质
太极未判之前。浑然一理。本无清浊。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始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85L 页

天无清浊。惟于动处有清浊。比如水在一处。十分清了。及其流也。或清或浊。故古诗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亦此意也。或曰。天气本无清浊。且如一日之间。气候不齐。或清或冥。故人之所受不一也。
气清而质粹者上智。气清而质驳者。为能知而不足行。质粹而气浊者。为能行而不足知。气以知之。质以守之。阳轻清故能知之。阴重浊故能守之。气属阳动。魂也。知来故能知。质属阴静。魄也。藏往故能行。禀生之初。得阳气之盛者。气便清。得阴气之盛者。质便粹。阴阳和而气清质粹者。圣人也。气浊质驳者。下愚也。偏塞者物也。然于物之中。亦有通塞。豺獭之报本。蜂蚁之君臣是已。且庆星庆云。天地清明之气也。烈风雷雨。天地阴慝之气也。阴阳不能无清浊。故人物之生。未免有偏驳也。
理气
理在天地。元亨利贞。在人仁义礼智。既有此理。理附气而行。气在天地。金木水火。在人百体五脏。亦有此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86H 页

太极是理。阴阳五行是气。太极之理。只在阴阳五行之中。非阴阳五行之外。别有太极也。有理而后成形。故观万物未生之前。则理先于气。有气而后理寓。故观万物已生之后。则气先于理也。理气原不相离。如太极不离乎阴阳也。不杂乎阴阳也。
心
心统性情之主也。未发为性。已发为情。而心统之也。情无有不善。意几有善恶。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灵底是心。○心便是盛贮该载敷施发用底。○理气合心。以理气言。○魂魄合心。以阴阳言。○心所以理气合者。何也。理本无为。其所以能虚而用之者气也。○人心之危者。人欲之萌也。道心之微者。天理之奥也。治之之要。只在精一。○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如饮食男女。人心也。饮食男女得其正。道心也。易私难公故危。难明易昧故微。
性
性即理也。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与心俱生。天所命而人所受。其生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86L 页

情
情心之用也。情者性之动也。此理随感而动。便是情。性发为情。因气而发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也。意定是志。故曰志成则意。或曰四端七情一也。又云四端专以理而发。七情专以气而发非也。七情皆中节。则无有不善。与四端何殊。四端之情。自孟子始发。子思岂以七情为气。而不以性发乎。然四端统善。七情有中节不中节。则差与四端异矣。
志
心之所之谓之志。见而欲救是志。往救不往救。计较详量是意。故志在情意之间。
意
意者心之所发。几有善恶。如人使那舟车一般。从念头说。心发为意。便有善不善。不可不加诚意之功也。
命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87H 页

道
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路。或云进为之方。教人修身之方。
德
德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大学章句释明明德。以心言包性情。在其虚灵不昧。心具众理应万事。情有时而昏。又说心本体之明。又说性所发。又说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即孟子言四端。而知皆扩而充之也。)
才
才犹材质。人之能也。情能发者材也。情动头为才。
善
善者。天命所赋之本然。○恶(物欲所生之萌。)○仁(心之德。爱之理。)○义(心之制。事之宜。)○礼(天理之本然。人事之仪则。)○智(含天理具人事。动静之机。是非之鉴。)○信(以实之谓。有诸己之谓诚之实。)○(仁礼)阳。○(义智)阴。(相间以言者。)
仁流于姑息。故义以断之。义过于强。故礼以节之。礼失于物。故智以通之。智失于诈。故信以质之。一云阴阳交。然后万物成。故相错而言。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87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按中庸。传道之书。教者之事。而学在其中。道本乎天。而备于我之所受。教修乎道。而因其我之所有。故章首备举命性道教而历言之。然后单提道字。以明道体无所不在。虽不睹不闻暂时之顷。幽隐细微独知之地。皆此道之所存。而不可忽之意。而言君子存养省察之学。所以教学者戒惧而存天理。以致其中。谨独而遏人欲。以致其和。不使须臾之或离也。故此章大旨。道无不包。而教行乎其间。教之所行。即学之所在也。学者苟能因是教。而致其为学之功。则教将由我。而位育之极效。庶可以驯致矣。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88H 页

中庸。言性而不言心。然性与心非二物。故朱子于序言心。以明兼言心。
大学。言心而不言性。然心外未有性。故朱子于序言性。以明兼言性。
中庸。教者之事。而学在其中。(言智仁勇。可见教德之事。故先存养。后省察。)
大学。学者之事。而教在其中。(言新民。可见学之之事。故先省察。后存养。)
中庸释义一章
道字是中。上包性。下包教。性是中之体。教是中之用。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88L 页

二章
中庸者。变化气质之方也。变和言庸者。上章言性情天做同底。人之一般。故无君子小人之分。此章论德行人做底。人人不同。故分君子之中庸。小人之反中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89H 页

三章
承上章言中庸之道。非特小人反之。而众人亦鲜能之。以起下章之意。○人之禀质不同。中庸之道。有能有不能。故添一能字。开下章许多能字也。无之为德也四字。彼以成德言。此以入道言。以过不及之偏。其言至矣乎者。以理言故也。
四章
承上二章。明小人所以反中庸与众人所以鲜能中庸者。皆以气质之有偏。以言智愚不肖之过不及。而以起下六章智仁勇之意。末专言知味。以见明道为先。
五章
承上章举不行之端。以起下章之意。
六章
承上章智者之过愚者之不及。而言至精至微。非智者。不足以知之。故必智如大舜而后。可以望斯道之行。盖赞之也。特举舜者。自耕稼陶渔。以至于为帝。无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89L 页

七章
承上章大智而言。又举不明之端。以起下章之意。能择能守。然后可以言智。故此言不知。结上章之智。以起下章之仁。
八章
承上章贤者之过不肖者之不及。而言中庸之道。至正至公。非仁者。不足以体之。故必贤如颜子而后。可以望斯道之明。盖许之也。○以舜属智。以颜属仁。圣人知底意多。一下如了千了万。当贤者行底意。既如知又须行。故以颜渊属仁。凡人知而不能行者。彼私欲牵者也。仁者无私心。合天理。故以仁属行。
九章
上数章言智仁。下章将言勇。故此章承上章智仁。而言中庸之不可能。以起下章之勇也。
十章
承上章智仁。而言中庸之道。非须臾可离。非一蹴可到。故必如四者之强。然后有以自强而不息。
十一章
以结上章智仁勇。恐人以索隐行怪为智为仁。而半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90H 页

十二章
自二章至此。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者。止此论道之费隐。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自夫子之可知。至圣人天地之所不能。极言其费。引鸢鱼易晓之物。于形体之物上。得无形体之理。○造端夫妇。与知能行及语小莫破数句。○察乎天地。结圣人不能知行及语大莫能载。包到鸢鱼上下察处。该括尽矣。○君子之行道。亦自夫妇始。以其人伦之至重至密者也。○道虽天下之所共由。非君子不能知行。故言君子之道。○此就夫妇之所能所知。而推之以至天下之大。自入德而论。故言君子。学者当以君子自期。下文圣人自成德而言。直叹圣人之道大。然君子之道。可以至于圣人之道矣。
十三章
上章说道如此其费。恐人阔远求道。故此下三章。论身位与家。说费之小。此言道不远人。以明学者入道之方。○一节论道忠恕。是学者工夫。○二节虽圣人责己者。不远人以为道。道不远人。君子只于言行上。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90L 页

十四章
论君子素位而行。不愿乎外。○素富贵以下。论素位而行。○在上位以下。论不愿乎外。○三节言君子之素位。小人之反是。○四节结上文正己而不求于人之意。
十五章
承上章言道无不在。而进道则有序。自妻子之和乐。以至父母顺。欲上面顺。须下面和始得。
十六章
以鬼神之微显。明道之费隐。而包大小之义。所以发上章未发之蕴。贯前后六章之旨。且为下文诸章论诚者张本。○首章泛言鬼神之盛。○二节论鬼神隐微之德。○三节。包天下之鬼神。中出所当祭之鬼神。以明费之验。○四节论鬼神之隐。以言主敬之功。○五节以鬼神之微显。提起诚字。以为后张本。但此诚字。以费之所以然处。以理言也。○鬼神者。阴阳造化之气。诚者。造化阴阳之理。实有是理。则实有是气。○前言君子之道。以人道用也。故先言费。而体之隐在其中。此言鬼神之德。以天道言。天道体也。故先言隐。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91H 页

十七章
自此至三章。承论开天下万世。极其流泽之远。说费之大。○特举舜者。舜为人道之极。处人伦之变。而能尽中庸之道。○一节言舜之事实。○二节泛言理之必然。○三节以明善恶之应。所以必至。○四节重明大德之应。○五节总结上文。
十八章
特举周者。周为王制之备。万世由之。不能易也。○一节论武王处君臣之变。而能尽中庸之道。此言不失显名。与必得其名。有此等级。反之不若性之之纯。征伐不若揖逊之顺。○二节论周公尽制度之美。而申言武王能尽中庸之道。○三节论继述是孝。武王周公之孝。天下称之。无异辞。故曰达。人君光祖宗继后嗣为孝。
十九章
二节三节。重明宗庙祭祀之礼。亦继述志事之意。序昭穆。并言生者死者之昭穆。明同姓之尊卑。序爵。合同姓异姓之贵贱。皆指助祭陪臣者而言。序贤。分别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91L 页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92H 页

二十章
引孔子之言。以继大舜,文,武,周公之绪。明其所传之一致。此孔子所以能尽中庸之道。○一节言政之举息。在于得人。而自为政在人。以至修道以仁。明为政之本在于仁。○二节承上言仁义之道。等杀生于礼。而自不可不修身。以至不可不知天。又明为仁之端在于智也。是皆下文明善修身张本。○三节论修身工夫。莫大于诚。○四节论人性皆善。而气禀不同。故闻道有早暮。行道有难易。然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92L 页

二十一章
承上天道人道之意而言。性字即天命之性。但彼论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93H 页

二十二章
此章以诚者之仁。发明天道。○自此至无自章。申言三达德。以明天道人道之意。因三达德而分。故天道人道。间一章为序。所以先天道而后人道者。欲学者先知天道。以为造道之准的。然后由人道以求至乎其极。○此言性字。与上章性字不同。上言性之带用说此指言性之体。○至诚尽性。是致中和之赞化育。但彼因学问而做到圣人之能事。此则圣人自然而然。○孟子尽心知性之事。专就知。兼言知行之事。
二十三章
此章以后。天道人道间见层出者。道理纵横。说之无尽。如何立定规模。只合逐章体认。此章以诚之者之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93L 页

二十四章
此章以诚者之智。发明天道。○圣人无私。与明镜相似。才有些影来便知。众人私欲昏蔽。如昏镜。所以无所知。○吐善乙则以善为福庆。以不善为凶祸。吐善厓。即善知有祸福。如此之兆。非至诚。不能先。○祯正也。正告之。祥祥也。祥告之。衣服之怪。如唐玄宗之庙。玉衣晨自出。铁马汗出相趍。终致安,史之乱。歌谣商羊(사리)鼓舞。天将大雨。草木如桑谷生庭。商室乱。伊洛竭而夏亡。○不费力处。天道也。着力处。人道也。
二十五章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94H 页

二十六章
论诚者之勇。○论诚十六章始。二十章至二十五章。言诚莫详。此章特因上章。而首加故字。以明至诚之功用。自不息则久以至高明。皆以验于外者言之。以圣人论道理。真积力久而充实于内。则见睟面盎背。则所施宽缓。不促迫而长远。长远则如声教迄于四海是博。沦肌浃骨是厚。博厚则民物熙皞。光彼(一作被)四表。格于上下。是高明。○自博厚以至无疆。言圣人与天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94L 页

二十七章
上五章。说三达德。此章。极赞圣人之道大。而遂及下五章。申言费隐。以天道人道之义。因费隐大小而分。故天道人道间。三章为序。所以先天道者。欲学者先得人道。以为进德之阶梯。然后可以进乎天道之至极。○一节论道之至大而无外也。○二节论道之至小而无内也。○此章论道之大。而三千三百言者。发明道中包含许多道理。苟能有一理不备。何以见其为大之实。故首以优优发之。○不凝一节论至道。有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95H 页

二十八章
承上费之大小。而论为下不倍。亦费之小也。○先言不倍者。是用自专反告。以明不能明哲保身之道。起不倍之端。○二节论天子然后可以议礼。○三节论当日之一统。以见不倍之意。○四节论圣人在天子位而作礼乐。应前愚而自用。贱而自专之灾。○末节引孔子之时中。而以为为下不倍之證。
二十九章
承上而论居上不骄。费之大也。○首二章。泛言上下之不足信。○二节论王天下。君子之道。居上不骄之意。○三节。揔结上文。○四节申言徵诸庶民之意。○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95L 页

三十章
此就天地分上言。包人物于其中。故交互分费隐。大德小德。隐也。川流敦化。费也。○首章论仲尼之学。贯乎古今。该乎穹壤。以体中庸之道。○尧舜人德之极。文武王制之备。然法经。又以四时比其纬。○三节论天地之妙用。以见上文取譬之意。可见圣人之妙用。末句言天地之大。总圣人之大自见。○二十六章末。以文王诗结之。此章以孔子之行起之。二章相为表里。皆形容圣人之德也。○前章仍至诚无息言。故以流行不息为体。发育之盛为用。此章因大小德而言。故以发育流行之有条理为用。发育用流行之浑浩无穷为体。○自天地之道言。则其道至极。故所以为大也。自道之全体言之。则虽天地。亦有所不能尽。故曰天地之道。犹有所憾焉。
三十一章
承上小之德川流。是就圣人分上言。故曰但为费。论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96H 页

三十二章
承论经纶大本大德之敦化。是亦专就圣人分上言。故曰但为隐。○首章节。论至诚无息。自然之功用。○此言圣人所以为造化。故先道而后命。由用之费而原其体之隐也。首章由造化说圣人。故先命而后道。由体之隐而达于用之费也。○中庸论天下之至诚处二。而结语则或曰赞化育。有曰知化育。尽性者。从里面说出去。故尽其性则能尽人物之性。以赞化育也。经纶者。从下面说上去。故自经纶以至立本知化育。是知天理之流行矣。○二节论圣人即天渊。与天地为一。经纶立本。知化育而言。故曰先渊而后天。○末节以圣人知圣人而言。○上章言至圣。故以聪明睿智言。此章言至诚。以聪明圣智言。见至圣即至诚。变睿言圣者。直指其为圣人。至圣发见乎外者言。故人见其如天如渊。至诚是里面骨子。真个其为天渊。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96L 页

三十三章
前章言圣人之德。极其中庸之道。至矣尽矣。子思恐人骛于高远。忘下学之功夫。故复自下学立心之始。以渐进于上达高妙之地。再序入德成德之序也。○首节。论须为己。不求人知。而知微之显。以起下慎独之意。○二节承上文论致谨于人所不见处。○三节论致谨于己所不见处。而言不言。以起下无言而已。○四节承文论不待言说而人自化之验。○五节论圣人至德渊微自然之应。中庸之极功也。○末节形容不显之德。而归之于天。
天字。即首章天命之天字。末复合为一者此也。但彼原其所自出。此要其所自成。
中庸四大节。前三节。皆孔子结之。○第一节自性命之源言之。次以大舜,颜渊,子路之三达德为道之门。其后则曰吾不为之。吾不能已结。是孔子折衷之也。○第二节言费隐。其下历叙大舜文武周公。次以孔子之论政。继群圣之后。○第三节言诚。反覆于天道人道。得时措之宜。垂万世之法。非孔子不可也。中庸之道。至仲尼而集大成。故节节提举而明之。○后一
闹隐集卷之一 第 497H 页

总论
朱子四节。首章至十一章一节。(论中庸。以释首章之意。)十二章至二十章二节。(论费隐大小也。)二十一章至三十二章三节。(论天道人道也。)三十三章四节。(复自下学立心之始而言。又下学上达也。)
饶氏分六节。首章为一节。(论圣人传道立教之本。君子涵养性情之要。)二章至十一章为二节。(论道以中庸为主。气质有过不及之偏也。)十二章至十九章为三节。(皆言道之费隐。)二十章至二十六章为四节。(论天道人道也。)二十七章至三十二章为五节。(分言大德小德也。)三十三章为六节。(复自下学立心之始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