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养窝集册四 (自动笺注)
窩集册四
 䟽
  
辭司憲府持平䟽(䟽式書以前縣監去年號。
後䟽同。
丁丑正月。)
伏以蓬蓽微臣
猥典縣符
荏苒朞歲
無所裨益
狗馬病力。
請由就醫
不意新命
遽下此際
除臣憲職
促臣騎馹赴朝。
奉書震慄
繼以惶感。
誠不知獲此之故。
意者右之人。
徒信虛聞。
不究其實
致誤隆渥
玆敢悉數不堪當之實狀
仰首籲號
伏願聖明少垂察焉。
賦性愚魯
趍向低下
生於世祿之家。
長於輦轂之下。
亦甞攻文射萟。
馳逐科塲
中經喪𥚁。
飄轉鄕曲
受氣虛薄
疾病沉綿。
齒及強仕
蔭調職。
杜門廢蟄。
或趍或否。
此皆病故纏縛
事勢使然
初無隱居高蹈之志。
又蔑窮經進修之實。
枯落窮廬
白紛如也。
祗緣末俗浮華
輕詡而易眩。
疲於塲屋者。
衰頹自止則疑其鞭策近裡
出於闤闠者。
遅佪鄕寓則疑其栖遯求志。
重以歲年晼晩
久自沉淪
不知者未能相悉。
妄意窮居增益
中有所存
或可備於試用
遂致比擬失倫
轉相詿誤
躋之薦剡之列。
以不近之目。
六之除。
擢用之科。
俱破常格
盜名窃寵。
弄假成眞
曩者書筵之選。
非意慮之所及
猶幸
公議未泯。
㙜䟽峻發
而因其通同泛論
未及登時改正
因仍推遷
乃有今日誤恩
豈但微臣不幸
亦世道之不幸
撫躬窃歎。
若無以自容也。
而况㙜憲之任
實係朝廷重輕
不由科目而致此者
尤難其選。
苟非學行遺逸之士。
得以進焉。
臣旣名實相戾
人器相懸
苟然備數
有同充隱
上而貽辱朝家
下而爲累於一身
臣雖淺劣
自知甚明。
窃人之財。
猶謂之盜。
其何敢欺誑聖世
冐窃淸爵乎。
恩旨遠降於湖縣
延拕一旬
追到峽居。
蹙踧佪偟。
今始仰慕
稽慢僭越
罪尤大。
伏乞亟許遞臣職名鐫臣薦目。
俾得守分丘壑
以畢殘齡。
臣無任瞻天仰聖惶慄祈懇之至。
答曰省䟽具悉爾懇。
爾其勿辭。
上來察職。
辭司憲府持平䟽[再䟽](丁丑正月)
伏以臣本以妄庸
猥玷匪據。
縣道陳情
未蒙鐫遞。
拘於近日格例
不敢再瀆宸嚴
帶職名。
已及四朔。
歷攻載籍
未有蓽門圭竇之人而坐窃近侍之淸銜。
曠廢公務若此之久者。
情窮勢極。
籲訴無路。
日夕惶隕。
寢食靡寧。
不意聖明鑑臨
無微不燭。
特令破格許其陳章
誠感激。
繼以涕泣
惟其筵臣敷
奏之際。
指擬失倫
致誤德音
至以遺逸之名。
混被於臣。
慚靦惶惑
罔知措身之所。
累日佪徨。
不敢拝辭
旣而窃自惟念
鷇卵獲遂而鸞鳳來翔。
死馬見賞而猉騄並至。
聖明所以寬假而禮此最下之賤品
俾全其進退之義者。
匪以垂恩一夫
欲令山林自重之人。
因此而知聖世之待士。
不以法制拘束
而皆願立於朝也。
於是始敢仰首鳴號
畢陳微悃。
伏願殿下少垂察焉。
倫常之重。
出於秉彝
君臣之義。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况臣自祖先以來
世受國恩
父詔子承
常思報效
臣實脴胎生長於聖澤之中。
一毛一髮
無非聖朝之賜也。
雖復身在𤱶畒。
耿耿一念
不敢自同草澤踈遠之民。
而坐違恩召
閱月踰時
陷於逋慢之科。
其必有大不得已者存焉耳
聞人臣固以趍令爲恭。
安分守義
厥恭尤大。
雖以違命爲罪。
貪榮越分
其罪益重。
是以古人於義當爲盡瘁不辭
不可踰則守死而不進。
此皆求所以不悖道理而已
今臣姿禀輕淺
氣質偏薄。
少多疾病
因循半世
晩益沉痼
成衰落。
至於學術行義
實無所自力者。
尋常經傳
尙未能淹貫
點檢身心
自不勝其尤悔
求爲鄕里
寡過之士。
不可得矣。
而况於此者乎。
目以經行
濫廁薦章
轉輾推遷
遂誤㙜憲
環顧悚然
仰愧俯怍。
矧玆遺逸之稱。
夫豈如臣者所可比論。
而強以名之。
尤不着題
瞻聆所及
遠近窃歎。
欺誑聖明
致眩名實
苟究其律。
合被重誅
在臣自處之道。
唯有堅持守死不進之
以少償其盜名窃寵之罪耳。
其何敢冐昧承命
上而貽辱朝廷
下而喪失區區所守耶。
臣初非潛藏不仕之人。
十餘年來。
六承除命
南郵湖縣
力疾拝命
間或拘於危疾。
迫於私義
未免趍承。
而亦未有無故而不進者。
於憲職之除。
力辭至此者。
非敢前恭而後倨。
誠以風憲重任
非殘郵末縣之比。
而揆分量己。
如右陳故也。
凡玆至懇。
出血忱。
不敢一毫誣餙
伏乞聖明特垂洪造
亟許遞免。
前後目及近日掄選
幷削臣名。
俾令賤臣得以自全本分
獲免罪戾
不勝大幸
臣無任瞻天望瀝血祈懇之志。
(筵臣陳達
持平李▣▣時在鄕里
一番陳䟽之後
於格例。
不得繼上辭䟽。
㙜閣之任
必須自家遞免。
無他變通之䂓。
如此遺逸之士。
係是朝家之所禮遇
收召不來則許其破格陳䟽。
以禮進退
似爲得宜
上曰遺逸之士。
異於尋常朝士
今後許其陳䟽可也。
聞命後拜䟽。)
辭司憲府掌令䟽(丁丑至月)
伏以臣頃忝憲職
陳情懇乞
蒙恩遞。
半歲居閑
跧伏𤱶畒。
感祝宸極
乃於本月十五日。
祗受恩旨
除臣掌令。
使臣斯速上來
承命震悸
心神飛越
罔所措躬之所也。
凡臣空踈淺劣
不合㙜憲之狀。
與夫風憲之任
朝廷輕重
决不可冐授匪人之意。
曾前兩䟽
陳暴無餘。
日月之明。
旣已俯燭之矣。
朝廷亦甞察其空踈
矜其血懇
許遞其憲職矣。
其間日月
未幾何。
愚臣淺劣空踈
無異於前。
㙜閣之任
風憲之寄。
未甞昔重而今輕也。
未有微勞賤績積累而可記者也。
徒以虛名欺冐
無他端而陞其品秩
仍舊貫復授憲職
臣實惶惑
罔知其故也。
朝廷官爵
可以白望而攫得也
風憲重地
可以捷逕窃取也。
夫在微臣私分則春間所不敢當之職。
万無陞秩冐受
抗顔苟進之道。
朝廷事體言之。
則授之持平不能堪其任者。
進拝掌令。
驅策而強授。
益乖政法
尤駭物聽
豈有是理耶。
正臣李滉所謂辭其小而卒乃階小受大。
罷退竟至因退媒進
其事之詭詐叨濫
有甚於古之巧宦之爲者。
畫出今日所遭境界也。
於此若徒知貪榮戀寵而冥行盲進
喪其區區之所守則未知聖朝亦將何所取於微臣哉。
此臣所以啣恩畏義
悶嘿遅佪
寧受慢命之誅而不敢冐進之啚者也。
素抱癃病
遇寒則輒劇。
數旬呻伏之餘。
感風寒。
症情沉篤。
力疾陳懇。
神思昏塞
言不盡意
伏乞天地父母
曲垂洪造
察臣情非餙讓。
辭出衷曲
亟許鐫遞臣職名
俾得守分丘壑
以畢殘齡。
臣無任瞻天望聖祈懇戰惧之至。
昧死以聞。
答曰省䟽具悉爾懇。
爾其勿辭。
從速上來察職。
辭司憲府掌令䟽[再䟽](丁丑臘月)
伏以臣封章縣道
猥陳血懇
日月之明。
猶有遺照
螻蟻之悃。
未蒙垂諒
非惟不賜允兪
又命從速上來
承命惶惑
繼以悚慓。
心胷堛塞。
靡所底定
不得不大聲疾號
畢訴衷曲
伏願天地父母
少垂察焉。
臣聞聖主御世也。
見賢而用之。
量能任之
考績而後遷。
歷試而後進。
是故下無僥冐之辜。
上無濫授之譏。
今也不覈賢愚
徒取虛名
置之淸班
轉加推遷
一入其塗。
有陞無黜。
爵祿礪世磨鈍之具而反爲虛器
招延者搜材剔幽之道而轉開倖門。
官方淆雜
有識窃歎。
此豈綜名覈實爲官擇人之道
也。
臣本無才無學
直是悾悾一賤夫耳。
欺誑聖朝
再汚㙜憲
窃寵躋級。
猥前糠粃
撫躬懷慚
寧不厚顔
裁成補相。
聖人所以陶鑄庶物也。
是以服牛乘馬
穿鼻絡頭
未甞違其物性
籩豆施於宗廟
耒耟用於田畒
以各適其宜。
是故万品咸遂而百務以成。
如臣者雖年齡未頹。
精力方強。
只堪奔走下僚
受人驅策
疾病耗昏。
重以衰落
迂踈醜拙
無可能。
而况㙜閣侍從
風裁言議
何曾夢寐之所到。
強加刻畫
唐突諸彦
忝叨匪據。
人器懸絶
是猶絡牛穿馬。
倒行逆施
操耒耟於廟朝
籩豆於𤱶畒。
瞻聆所及
不駭惑。
微臣冐沒顚躓
不可言
而朝廷擧錯。
所關非細
不亦傳笑於四方貽譏後世乎。
逋慢違越
固臣之罪。
冥行冐進之咎。
有甚於慢命。
到此地頭
只有引分蹙伏。
恭俟鈇鉞之加而已
且念屢䟽之破格
國家之以優待一代之士者。
在臣賤分。
不當以爲例。
衷情所激。
日夕糾軫。
而泯嘿佪徨。
不敢仰暴危悃。
坐待朝廷處分矣。
一月二月
歲律將換。
未有指揮
仄聞㙜臣以久未赴召
至被糾劾
而臣獨見漏。
仰跼俯蹙。
情勢窮極
歷數臣罪。
自請譴罰之外。
更無他塗。
瞻望宸極
席藁
次。
不避煩凟
冀蒙嚴誅
伏乞曲賜鑑臨
特垂洪造
亟先鐫遞臣職名
因命有司
勘臣罪負
以彰臣慢。
以勵他人
不勝大幸
無任祈天仰聖攢祝戰惧之至。
昧死以聞。
答曰省䟽具悉
爾辭至此
本職當許遆焉。
辭掌令䟽(戊寅臘月)
伏以螻蟻微臣
久窃寵榮
衛司之職。
限滿獲遞。
私分稍安。
深感幸。
於此際。
忽有新命
除臣憲職
促臣赴朝。
承命驚惶
直欲鑽地而入也。
臣聞聖王使臣也。
不取浮聞。
責實效。
故下不敢虛僞冐進
是以朝無倖位。
無曠務。
上下相安
治化隆洽
今臣十年之間。
盜窃虛聲
欺誑聖世
其所擬議
失倫比。
其所叨冐
罔非踰躐。
除歲遷。
有若循序平進者然。
此何官方
此何政法耶。
中夜思之。
臣實自驚。
素無隱遯高致
又蔑文學實工
齒髮摧頹
杜門省事
登薦書。
不詳衰病廢蟄而疑甚有藏修之事。
慚赧佪徨而疑其有難進之操。
轉輾䚹(一作訿)誤。
刻畫唐突
強廁羣彦
同軌幷進
推挽不止
有陞無黜。
名實愈戾。
聽聞益駭。
愚臣之仰跼俯蹙。
無處措躬。
不暇論。
而有職之士。
不殷憂永慮。
世道窃歎。
似此擧措
不但一時失政而已
必將書諸史策
儕之捷官。
招來世之譏笑
其爲聖朝之累。
亦豈淺尠哉。
量能授任
官人善道
揣分而趍令。
事君之通義
曩日書筵之選。
罔敢祗承
強終不得者。
豈不輔翼之事。
責望過重。
之者縮恧
之者駭誚也。
若乃衛卒之除。
自是宿衛之司。
宜若無大嫌碍。
而伏聞王世子英姿夙彰。
睿學日進
實我東無疆之福。
臣雖蠢愚
愛戴之誠。
同禀天則
一進環衛之列。
仰瞻岐嶷之表。
豈非平生大願也。
惟是朝家所以遷就通變
別爲調差者。
欲借衛司之官銜。
以責侍講實效也。
然則責任之重。
擔着之難。
書筵無別
若以官稱有間晏然承當則不幾於掩耳而偸鈴乎。
此臣之所以泯默遅回
終不敢趍命者也。
况此風憲之任
補拾闕遺
糾正官邪
職責甚大。
雖在平常無事之時。
不當謬授匪人
目今飢饉之餘。
國內大疫
殭尸相枕
甚於干戈搶攘之際。
極則泰。
有往必復。
此正聖上赫然奮勵
大警動大振作之時。
方當登崇才俊
興廢至治
豈宜復使如臣碌碌者。
苟然充位
文備數。
徒事虛拘
無補國家實用而但致微分顚越耶。
念一夫之進退
若無與於時
而忘廉喪恥。
包羞苟進習尙漸頹。
引分畏義
秉心守則傍觀改容
是故朱夫子以爲士大夫出處得失
關風俗之盛衰
非獨其身之事。
臣身不足重輕
乃其所處有關瞻聆。
所以大聲疾號
苦口哀訴
寧受嚴誅不敢冐進者。
欲以區區自守之義。
爲報答万一之地也。
伏乞天地父母
諒臣言出衷曲
非餙讓。
亟遞臣職名
以便公私
不勝大幸
無任瞻望宸極瀝血祈懇之至。
昧死以聞。
(前此司諫鄭澔白筵中曰。
宮學日進
此時開導之方。
不可放過
古宮官選擇
非偶然。
今雖欲極擇。
不過如臣輩科目出身
素無學術之人而已
更無他歧。
臣意前日經學被薦人。
不爲不多。
此外艸野知名之士。
不無其人。
若令朝士各擧所知
循序擬差翊衛司官員。
使與侍講官同講論
責其輔翼之効則大善
上曰曾抄書筵官而以名目過重之故。
不敢自當
以致終無實效
翊衛司官員。
兵曹表表知名之士擇差。
使之出入書筵可也。
其後政除翊衛司衛率而不敢承命
滿病限獲遞。
故䟽中及之。)
答曰省䟽具悉爾懇。
爾其勿辭。
從速上來察職。
辭掌令䟽[再䟽]
伏以臣猥竊恩命
已及三朔
號籲未遞
日夕兢惶
適會王世子痘疹之候。
縮伏田廬
熲熲憂慮
神明所扶。
旋奏平復
大慶肇布。
八域騰歡
明庭駿奔
百僚蹈舞
臣與村氓野老
歡欣相慶於蔀屋之下。
而迹
周行
無以自伸其獻賀之忱。
臣雖至愚極陋。
愛之誠。
亦禀天常
衷情所激。
不能自已者。
而徒以事君之道。
不可忘義而冐進
章憲之任
不可越分而濫叨。
故夙霄佪徨。
寢食靡寧。
而終不敢爲趍承之圖。
唯有陳章自列
庶可少暴其微悰。
而顧此再䟽之許徹
本出朝家待士之盛意
在臣賤分。
不當每自援例
故泯嘿遅回
無路悾告。
臣之情勢至此
可謂窮極無餘地矣。
日月高懸而無一物之不燭。
天地曲成而無一物之或枉。
臣實顓蒙
化育中一物也。
訴病之狀。
旣格於縣道。
區區微悃。
亦異於只陳私懇之時。
終不容自阻於仁愛之下。
玆敢席藁封章
恭俟嚴誅
伏乞天地父母
特諒危悃。
亟命鐫遞臣職名
且令有司勘臣罪負
以勵他人
以安微分
不勝大幸
窩集册四
 書
  
明齋書(庚申七月)
稽顙再拜言。
伏惟近間炎潦。
起居神相
區區仰溯不能自弛。
伏聞前䟽之批已下。
前頭之計。
何以爲定耶。
日月不居
奄見秋令
經紀襄奉。
凡百罔措
叩地叫天。
痛迫何言。
頃日便回下覆札。
其時謹已承拜矣。
敢此略申起居
兼有所禀。
詳具別幅。
不次
明齋書(庚申八月)
稽顙再拜言。
伏惟此時
體履神相
瞻慕不弛。
前月奴便之歷過。
伏承手札俯存。
感拜厚眷。
如何仰達。
友情境。
慘然可言。
朴生昆季
從此相遠
而聞鐔甫欲作華陽之行。
想有迤歷之意也。
又有新命
伏想尤用不安矣。
何以爲計耶。
下書中有衰頹偸苟之敎。
固知其所自謙
所以益進
而如某輩唯冀執事者日臻高明廣大之域。
有以推其餘而警策誘掖之也。
及承此敎。
反躬自悼。
益切愧惧也。
山事幸已完定。
襄奉之期。
卜於閏八月十六日
四顧孑孑
焦泣痛迫而已
前月敬修候䟽。
且以別幅仰請書名㫌事。
緘封已久。
而以地師迎送
葬具經紀
僮指苦無片暇。
今始專伻。
且有別紙所禀。
幷呈前書
伏望詳細
敎。
書㫌事。
快賜頷可如何
荒塞祗此。
明齋書(甲子四月九日)
稽顙再拜言。
伏惟此時
體履万安
區區瞻慕
不能少弛于中也。
或傳山陵侍御者有前進之計。
未知信否
伏想已裁處矣。
某頑喘苟延
私門多釁
朞功喪禍
連歲荐疊
摧苦之中。
日月易得。
奄經再朞於驪上寓次。
祥事則援前喪從衆例。
退行今月二十二日欻焉已迫。
叫叩天地
無所逮及
祗自崩裂罔極而已
前年秋夕
曾上鴻阡。
歸色怱迫。
未克專伻替伸起居
闕然阻閡
今已久矣。
嚮仰之私。
祗切耿耿
時有所疑難究討
思欲仰禀者多。
病顫繕寫之艱。
未得如意
尤用歉歎。
從當一者塵凂淸敎耳。
此間薄田歸耕之計。
今始獲就。
鄕居靜寂
看書有味
農計多齟齬狼狽
始料乖張
奈何奈何
道路遷阻。
便風亦難入手
略此憑候。
謹奉䟽。
明齋書(戊辰八月十六日)
隔歲阻音。
伏惟此時
靜居中冲福。
悠悠瞻慕
何能少弛于懷也。
憂患連仍
春間慘見幼女化去
痛割之餘。
舊病發作
一味昏憒
荏苒居諸
將成𰂒倆漢。
環顧愧悚悲歎如何
未知吾丈精力
髭鬚能保平昔
日有講討
以起昏蒙耶。
餘外紛紛
不欲更爲提起
俯仰疚懷
實覺無聊
近日玄丈狼狽
亦是運氣所關。
奈何奈何
前春以後
碍於憂病
今始省掃。
霜露荒阡。
叫號莫逮。
痛隕而已
借馬遄歸
不得迤進承誨。
中心耿耿
略以書替。
懷山積。
臨紙黯然
伏惟
明齋書(庚午寒食日)
伏惟此時
靜中起居神相
區區瞻慕
不能自弛。
宿患風痺暈眩之症。
前緣積傷添重。
幾殊而甦。
言語動作
無復平人
扶杖而行。
對人則眩。
已成癃廢之疾。
簡牘間人事。
一切掃却。
以致闕然
吾丈亦豈能俯悉此病狀耶。
士元之死
痛矣痛矣
然此豈但知舊之私慟。
親戚之可慰耶。
亦復奈何
舁疾新阡
舁疾以歸。
盈盈一帶
引領馳神
無緣拜討多少
或傳侍御者將遷居奏美洞。
伏未知何間當就耶。
若然山下往來之路。
庶有承誨之便。
唯此之企。
力疾倩候。
對燭暈作。
不究下懷
伏惟恕察。
 專走墳菴白足
力疾將事
痺眩重發。
僅僅成狀。
未能仰候參議兄主座下
病人人事
傷歎奈何
生書謹此付呈。
明齋書(庚午臘月二十四日)
窮臘苦寒
伏惟體履㥧迪。
瞻慕之至。
側聞拜䟽獲譴。
此雖少安私義
所以明先學而盡己分者則在於益前經
開牖後進
伏未知吾丈精力工程
近復如何
區區嚮仰
不能自已
無緣拜承提敎
祗切耿耿
五月病勢危劇
幸而獲甦。
精神大損。
病甚時所爲
有同梦中事。
都不記憶
端午鴻便
曾修慰狀。
承覩下復。
前書又復云云
及拜回敎始覺之。
病人可歎
少間究窮經籍
有自病懷者。
竊欲仰禀疑義
力疾倩草。
眩暈復作
未得錄出。
都俟後便耳。
祗仰冀體中冲裕。
伏惟
 
參議兄主起居亦復如何
顧此危疾。
廢人事。
未克相候可歎
賢胤哀氣支持否。
貢慮而已
生書亦傳上耳。
明齋書(辛未閏七月二十四日)
某白。
正月承拜下復札。
始審世丈遭叔母喪。
不任驚怛之至。
朴士元之大夫人奄忽違世
德門喪禍之慘疊。
至於此。
伏想友愛情至。
何以自抑。
衰年體氣
一傷難復。
區區仰慮。
不能少釋也。
不審此時
服履若何
且惟賢閤夫人祥禫已過。
賢胤心制
何以支持
祗切貢念耳。
某舊患痺眩尙篤。
而胃虛之症。
春間又
重發。
幾死僅甦。
春秋兩節
俱未上鴻阡。
以致便音久閡。
惟是耿耿者心也。
晩學蒙陋
加以痼疾放發
居常愧懼
無以自振
大學家禮略有箚疑。
欲仰質於執事
以承提耳之誨。
而病昏艱於錄出。
僅書若干條以呈。
伏望下覽後詳敎若何
當繼有所禀也。
且前冬病間時。
粗閱儀禮冠昏喪等篇。
疾作未及卒業
而竊有所疑。
敢此請敎矣。
大抵䟽家之例。
先釋經文
歸圈釋註文
故雖有重出處。
自不相碍矣。
朱子通解則不區別
而祗取䟽文之有關於釋經釋註者。
通同刪節
去其重複
自成一書之體。
勉齋續篇則錄入䟽文。
或有上下重疊相碍處。
間或反失䟽家之意而難於解見。
其他凡例
亦似或有未及整頓者。
未知其故也。
意者謏聞薄識
誤見而妄疑耶。
先生長者自前有致疑者耶。
勉齋續篇
其所以述朱子之事。
後人昏蒙者。
不啻日月麗天
而此書若有未及盡整者則可勝惜哉。
欲以解惑
幸有垂敎也。
力疾草此。
暈顫不究
伏惟
 病昏至此
未得修慰狀於參議兄主。
歎伏歎。
湖南奇微士(微恐作徵)遽至不淑
慘傷如何
伏想同此懷也。
明齋書(癸酉八月十八日)
隔年阻閡
音徽杳然
區區懸仰不敢自已
伏惟此時
靜中體履冲福。
瞻慕之至。
某春間重患危症。
幾殊而甦。
尙有餘毒。
喘喘昏阽。
舁疾省掃。
調保數三日
欲爲還歸
未得就拜而去。
職用耿耿也。
近思句讀敢此呈上
伏望依前秋仰禀。
侍者以靑筆移錄老先生舊日傳授句讀左方
以爲開牖蒙蔽之地如何
靑花亦仰呈耳。
病餘手戰
不能悉究鄙懷
伏惟
 病作暈顫。
書字甚艱。
未克候從氏令座下
幸望致此耿結之懷如何
明齋書(癸酉九月二十五日)
伏惟霜寒
靜中道體冲迪。
區區瞻慕之至。
侍生尙滯鴻阡。
山穴未能的定
情事痛迫
不遑外事
旣不克躬進承誨些少
墓奴瘦於地師迎送
亦無計更爲修敬
祗自向風馳慕而已
適因壺山便。
略此仰候。
伏惟
 近思句讀
若已傳謄。
下付礪便如何
可以傳來耳。
明齋書(甲戌八月十七日)
伏惟此時秋氣漸高
靜中體履冲迪。
瞻慕不弛。
侍生春間困於宿痾
今始省掃於隔年之後
霜露新阡
痛迫如何
切欲趍拝。
以承提誨。
以叙多少阻懷。
疾驅
馳於遠路
身病馬顚
無以自力
悵結于中而已
邦運回泰。
坤聖復位
賢重享。
士民之慶可言。
吾丈承召。
禮數優崇
伏想益增不安也
秋伏承錄送老先生近思句讀
謹受而復之。
精深允當
實是後學之寶也。
其中二欵。
有所仰禀。
伏望下敎如何
紙頭籤敎皆恰好
尤用荷佩
心經句讀一通
流傳經筵本。
訛舛甚多
有以淺見付籤者矣。
曾伏聞此書亦有老先生句讀
雖無傳錄之本而口相傳授云。
伏望下覽此去冊後。
其改整者。
近思句讀例。
侍者以靑筆錄左方
而鄙籤中或有可取者。
亦以靑點標其謬誤者則抹之。
俾爲折衷之資如何
讀經傳。
益似有味。
漸覺歲年晼晩
但恨少日虛度光陰
奈何奈何
未知吾丈近日工程
亦可下示涯略否。
病艱筆札
略此修敬
而未得裁候於從氏參判丈。
超擢之命至此
何以自處
貢慮不已
伏惟
明齋書(乙亥二月二十一日)
隔年阻閡
不審此時靜中起居冲福。
悠悠瞻慕
何能弛也。
玄石台丈奄作千古
士林之悲。
故舊之痛。
如何可達。
賢胤高驤大庭之對。
兒子附驥之幸。
而齒妙才踈。
猥冠諸彦
令人悚然不安
但以兩家子弟
同榜
稍可慰也。
前呈心經句讀
想已下覽
移錄老先生所改整者。
且論敎侍生籤評處得失耶。
若旣遍閱則下惠此便爲仰。
某病痼學荒。
環顧愧歎
私門不幸
頃遭都事從兄之喪。
痛隕悲苦
奈何奈何
家兒往掃鴻阡。
進拜遠者。
年少輩祗慕高風
未必深知其道。
伏望痛加鐫誨
俾培深厚高大之基如何
不任臨紙馳慕
祗仰道體康迪。
伏惟
明齋書(丙子元月十九日)
伏惟春寒
調候起居神相万安
頃者伏聞有不安節
方切貢慮。
承平吉之報。
區區瞻慰之誠。
不能自已也。
侍生意外除拜
出於屢違朝命之餘。
非但分義不安
又以賑政。
令除辭直赴。
未免狼狽到官
饑荒最甚
全無賑資。
不知所以爲計。
卽今事勢
更無回旋之路。
祗恐坐見縻爛潰决
上孤國恩
下負宿心
自怜奈何
曾往營下。
轉掃鴻阡。
而爲賑事所驅迫
行色怱撓。
竟未克迂路就拝。
以紓積年阻閡之懷。
尙此回首悵然耳。
宿患因勞撓復劇。
一札起居
亦且闕然
不勝耿歎也。
相去不甚踔遠。
賑事若畢。
切擬一遭躬候。
而未知果能如料也。
餘仰冀道體珍重
以慰瞻慕
不備伏惟
 
此書伏望轉致于尹生員夏敎氏耳。
明齋書(丙子四月二十四日)
春間下復札。
至今披復。
若承面誨。
伏惟近日初暑。
靜中體履神相
前患暈眩
近復若何
區區瞻慕未能少弛
某以沉病
當此大饑
最荒之處。
無糓可賑。
弱者塡壑
強者起而爲盜。
未免奔走乞糶。
且輸且賑。
殆少食息寧暇。
以此鴻阡咫尺
亦闕寒食展掃。
他可想也。
一字仰候
闕然至此
亦豈始料所及
祗切瞻歎而已
爲爾膠泪(一作汩)。
無補公事
書籍工夫
一味廢閣
非徒環顧悚然
宿患輾轉沈痼
實無支吾
五月旬間當畢賑。
欲趁未熱之前
移疾東歸
而極難回旋。
以爲撓。
端陽當省掃松
切擬迤拝。
而以官故歸事甚忙。
未知果能如意否也。
伏想在陳之患方急。
玆分三㪷俸米
以竊附古人裹飯之義。
此於道理
豈有所妨耶。
幸冀勿却也。
敢此專伻。
修起居之敬。
餘仰祝爲道珍衛
伏惟
 家禮源流
須有累本然後。
可傳久遠
且欲謄留珍翫
欲於未歸前圖之。
下借此便如何
油紙及袱呈上耳。
朴礪山晦叔遽作千古人。
痛傷何言。
驪岸十年耦耕
已成陳迹
不禁愴涕也。
明齋書(丙子七月二十七日)
首夏下覆書。
用敬翫也。
第仰認其時遭重戚。
不任驚慮之至。
伏惟老炎
道體珍重
瞻慕不弛。
夏間亦甞往還鴻阡。
非徒力疾驅馳
有同強弩之末
不得進一步
正當極農。
人馬留滯爲難
竟未克迤就拝候而歸。
中心耿結
如梗在喉也。
侍生積傷於春夏勞撓。
重以暑濕爲祟。
病狀頓劇。
决無支吾之勢。
以爲撓。
書筵侍講
苟非儒術學問
不可冐當
而乃魯莾蒙淺。
猥廁其間
無論自視愧悚
重爲世道一慨也。
以此計相碍。
爲爾拍拍扶病一出
無所補於公事
書冊工夫
半歲拋却
環顧悚然
自憐奈何
祭禮有所疑。
錄在別幅。
伏望商量敎及。
近思四冊題面
先生畫像帖書贊。
欲得遠者手蹟
敢此封呈冊子
但以當暑煩勞爲懼耳。
家禮源流官冗膠汩。
未免披攷證整。
祗得依元本移寫
纔已竣役
而伏想又多亥魚。
元本若可久留則畢訂而還呈。
若難遅滯
當卽完上矣。
爲印來牛溪先生續集之在書院者及連山喪禮備要
送官奚。
仍附申起居之敬。
病憊未能究下懷
祗仰體履神相万福
伏惟
 伏聞史官又爲傳諭
伏想不安甚矣。
仰慮之至。
  
別幅
 要訣薦獻儀。
魚果菽麥不可作飯之類則晨謁之時。
啓櫝單獻而焚香再拝云。
是只一再而已
無參辭之節矣。
告事儀云不動神主之事則告祭望參之儀。
上參禮儀註。
望日不出主只啓櫝。
酹酒焚香
使有差等。
以此觀之則參辭神等節則與朔參無異矣。
然則焚香告事
猶有參辭神。
而單薦則有所薦獻無參辭。
一再拝。
無乃太略乎。
伏望商量下敎如何
 近思紙頭
有十餘年前附籤處。
更看之。
大意則無異同
言語做病處。
幸可一覽俯賜指敎耶。
題面及書贊皆仰請。
而使進便歸路受答。
日氣甚熱。
調攝中恐妨拈筆。
若爾畫像贊則追後垂惠亦幸也。
 朴棘人祖能又不起疾
兩歲三喪。
實是世間罕有之禍。
豈意玄丈家有此酷耶。
慘怛不已
伏想同此懷耳。
 適得釋萊作脯之餘脯三貼及簿簡六十呈上矣。
簡制撲劣。
衆皆嗤而獨被賞於門下
是亦敎誨一端
良用感歎
 
前見戴禮在案上。
卷帙幾何
歸事若或差遅則欲謀移寫敢禀耳。
明齋書(丙子至月二十二日)
近間便音間阻
伏惟此時道體起居珍重
瞻慕不已
侍生宿患痺眩。
日漸沉篤。
而田政未及收殺
爲此遅回
飢歲民事
實爲矜惻
故欲施一分救濟之道也。
幸已略完。
少塞其責。
五六日後便取東路
未得就拜而去。
矯首臨風
不任耿結矣。
戴禮一冊。
謹此呈還。
當行擾甚。
多少不究下懷
餘仰祝爲道珍衛
伏惟
 私門不幸
頃遭從姪之喪。
從兄四子
前月又爲夭逝
慘痛何達。
病憊手忙。
未克以一書告別於都憲令座下
爲之耿耿
明齋書(丁丑四月二十九日)
東歸之後
隔年阻閡
不審初炎。
道體起居康迪。
銓衡之任
久而未解。
恩數重疊
伏想益增不安也
未曾一造朝行而授以冢宰
非但儒者遭逢之創覯。
實是載籍罕聞者。
事勢臲卼則又鮮其倫。
何以自處
徒致吾丈之狼狽
爲之慨然長吁
侍生頃叨分外職名
累月悚蹙。
幸得恩遞。
閑居調病。
饑荒溢目
恠旱至此
前頭之憂。
未知所届
凡百見聞
令人
息也。
蹔困吏役
舊學益荒。
雖復開卷講討
身心苦難得力
滅裂如此
仰愧古人
環顧悚然
大叔半生括囊
一起爲吏。
可以行所學。
而東饑益甚
奔走賙賑
可念也。
喬伯飄轉穴口
毁瘠嘔血
幾殊而甦。
餘症尙重云
人後輩中難得者。
區區憂念
奚亶爲故人之子
想聞之同此懷也。
賢胤學士安穩侍側否。
適因鴻阡便。
力疾汗艸。
亦未克修候於從氏都憲丈。
馳溯耿耿
未知近日致力者何書。
眼力若不可看閱則使侍者之而講究義理
亦似便好也。
鄙家曾王暮年不廢讀。
大字別書魯論
今猶見存。
其時年數比遠者又少六七載矣。
不任懸仰
敢及之耳。
只仰冀道體珍重
伏惟
明齋書(丁丑八月十四日)
寒食便回。
伏承下復札。
頃又擎得六月惠賜書。
盥手披復。
感慰之至。
伏惟此時
道體起居珍重冲福。
瞻慕不弛。
喬伯後輩之秀。
甞期以遠到
不幸夭歿
目今人物杳然
乃失此人。
痛惜奈何
乃翁有共守東崗之約。
一別數年。
父子淪亡
暮歲黃壚之感。
不任介介也。
侍生舁病省掃。
不克爲迤進拝候之計。
臨風悵遡而已
兒子宿患痞滯之症重發。
三夏沉篤。
前月
得就京口
且爲悉暴病狀之圖。
到江外之日。
嚴旨特遞之事。
至今悚蹙耳。
其所患近得少减而尙切憫慮也。
年事至於此。
畿湖最慘。
明春之憂。
未知所啓也。
索居悠泛。
了無所得
環顧悚然
實多窮廬之嘆。
時事紛紛
虞憂溢目
令人中夜耿結
燈下胡草。
未究下懷
伏惟
 家禮源流誤字
故欲校證後還呈舊本。
盖恐傳訛而致眩後觀也。
攷校未易
若難久留則亦欲姑爲還納
以待他日更借而校之。
下敎如何
明齋書(戊寅四月十八日)
伏惟此時
服履起居若何
千万意表。
承從氏參判令違世之訃。
豈料疇昔一叙。
竟作千古耶。
西望長號
驚慟何言。
况聞其夫人之喪在前冬。
德門喪𥚁。
至此酷。
伏想侍御暮境相依
見存歿。
慘怛之懷。
不亶同堂友愛之情而已也。
頃者彦暉之逝。
士友痛惜
迄今未已
喪予之慟。
益復如何
仰冀道體珍重
勉加誘腋講討之工。
振起後學之士耳。
侍生一味呻憊。
固是本分
兒子所患
尙未快减。
以爲撓也。
看書考索
不無一二所得
苦難操心行事得力打疊
爲一悚然自訟
奈何奈何
適逢京便。
略此修敬
對燭昏眵。
未免胡草。
良用愧嘆
伏惟
 敬齋九德當用何釋。
先儒亦有註解耶。
伏望下敎。
明齋書(己卯臘月二十七日)
積阻至此
區區熲仰。
常切于中。
伏惟窮臘
靜中體履神相万安
瞻慕不弛。
狼狽此來。
倐已半載
廢敗之地。
蛆蝨紛然。
一味勞攘
中經毒腫
四朔危篤
幾殊而甦。
以致書牘亦闕。
祗自瞻歎耿耿也。
這間實非病人久滯之處。
有同藩羝
田兵諸務
次第來薄。
旣受分憂之責。
撥棄不顧
不是道理
了得此事後。
更觀病勢
從容去留
未去之前
調攝不便
飢荒溢目
無以康濟
祗事催科
俯仰愧怍也。
此去鴻阡。
一日餘程而尙闕省掃。
情事痛迫
大病之後
眞元積敗。
而舁病登塗
無緣迤拜。
爲之東望悵然耳。
未知吾丈體氣近復如何
能無大段衰謝否。
掌令從兄遠赴商山
大叔忍飢海隅
親知落落
後來朋友
亦未見可以相靠者。
四顧悵惘
奈何奈何
若或留得春間則不無躬候之願。
而亦何可期耶。
餘仰冀迓新康福
伏惟
 賢胤校理平安否。
病未相候
可嘆
明齋書(庚辰二月十六日)
伏惟此時氣和暢。
閑中體履神相万安
區區瞻慕未能少弛
某身病官冗。
一味膠汩。
廢敗之地。
百事全無頭緖
都無收殺
區區補綴
未必有所益公事
而其於私計
大段狼狽
不能調養病𨈬。
顧此殘年計活。
惟在經籍
此事又未免擔閣一邊
亦有士子若干人來求講討
官務鞅掌
只得草草應副
誠恐進退俱無所據。
有負初心耳。
爲趁冷節
省掃鴻阡。
而習操猝迫
且有忌故
上塚後便卽回程
瞻望東雲
只切耿耿
略此專伻。
替申起居
伏惟
  別幅
 
昔者叔父山丈臨莅鴻山時。
老先生鄕飮酒禮東峯書齋
曾見儀註院中
今來求覔則已遺失不得
可惜也。
未知本家有他本耶。
飮酒儀之儀禮者。
煩甚寡要。
難以施行
得閑隙則欲與邑中諸生
講行鄕校
願得老先生遺註以爲儀範
伏望侍者錄送若何
 焚香告事
亦有參辭神。
要訣單薦儀只云晨謁時開櫝薦之。
無參辭神之節。
旣開櫝而無參辭神可疑
以此仰禀得回敎
未及入錄於冊子
而其紙入於亂帙。
搜之不得
敢此更禀。
下敎如何
書似以尊家所行則有參辭神云云
未能詳記耳。
明齋書(庚辰三月十七日)
頃日復書
三回披讀
如獲拝討承誨。
稍釋下懷
伏惟此時
道體冲福。
瞻慕不弛。
某賤疾益痼而官事大段緊急者。
略爲收拾
至於通變踈滌
州縣之所能爲
坐而素餐
有愧古人
以此歸計已决。
欲守東崗之陂。
尋理殘經。
婆娑歲暮
庶有一分進步耳。
申義慶甫草創備要輯覽之人。
想是專攷禮學人耶。
無聞於世。
可惜也。
詳敎幸望
其人本末如何
鄕飮酒禮此近無莊儀禮者。
故願謄看庋上舊本。
送上小冊子
伏望侍史謄付如何
兒子往省鴻阡。
欲轉進。
使留一下人
俾受來矣。
略此俯候。
臨紙神𨓏。
餘祗祝爲道珍衛
伏惟
明齋書(庚辰五月三日)
頃者兒行還。
承拝下復書
迨用伏慰之至。
不審此時炎熱
道體安重
瞻慕不弛。
坤殿愆度進退
臣民憂遑。
如何可言。
侍生前月又經暴泄。
元氣頓敗。
幾殊而甦。
尙此委憊。
不能收拾
荊妻左邊不仁之症甚重。
此則似因海澤氣候不齊
以致添傷而然。
以此歸思日急
不可復遏。
兒子聞議藥之報而趍朝。
路患痎
瘧。
堇堇舁還。
眞元大損。
憂患樷集
以爲撓。
鄕飮酒戒賓
內院提調直宿未罷。
不可以行縟儀。
未免中輟
好事之難偕。
類如此矣。
儀禮兩冊呈上
儀註禮器留校中。
以俟他日好禮者之脩行也。
來此數日程。
乃緣公冗身病。
竟未克迤就拝候
因仰討多少積阻懷。
悵恨奈何
餘仰冀履道安迪。
以慰瞻仰之私。
伏惟
上藥泉書(癸亥二月二十七日)
稽顙再拝言。
伏惟此時
體履神相
區區哀溯之至。
頃者祥日臨慰。
迨用感戢
某數日後將𨓏鳴山過節祀。
仍攻墓表刻役。
彌月而歸。
顧此殘疾沉綿。
窮鄕遐陬
醫藥難謀。
敢玆忘煩仰禀。
錄在別幅。
其能蒙執事矜憐大濟耶。
若以引朔爲難初吉之朝。
下惠如何
其食後當發故也。
煩縷爲悚。
崔哀病情旣重。
而傍無近親着實救護者。
憂慮可言。
祗以台丈委曲救藥
爲少寬耳。
謹奉䟽。
上藥泉書(乙丑七月十二日)
伏承下復書
副以珍箑
謹審此時
匀候體履神相
仰認盛眷。
區區感慰
交切于中。
北遷刪改處。
未知何段。
明鏡所懸。
無誤照。
敢不聞命耶。
侍生粗遣而大旱焦土
良農皆泣。
悄無田野之趣。
奈何奈何
伏惟匀照。
 伏聞芸館新印綱目甚佳。
卷帙簡便
合於矮簷窄室轉徙奠居之人。
侍御者庋上當堆積數件云。
伏想閤下必樂與賤士共之。
豈有吝情惠風
而雖書籍仰請則未安耶。
伏呵伏呵。
上藥泉書(丁卯六月二十二日)
春間伏蒙大監下書
委問死生
良用感戢
謹修謝狀。
卽入遞中。
未知能仰達台座否也。
伏聞旋已釋負就閑
怡養精神
仰惟多少快活也。
伏問溽暑
中冲福。
仰慕不弛。
侍生僅保拙狀。
而數月淫霖
江溢川翻。
非但百畒之憂而已
奈何奈何
西樞異於鼎席
拜書記室
仰候起居
無所嫌。
而顧此病懶
尙爾遷就
不敏之罪。
無所逃矣。
仍伏想侍御平日素無聲色玩戱之娛。
靜處之中。
有親書籍之樂。
曾伏見或覽子集等小小文字
而亦伏承年齡已晩
不容更有進益之敎。
鄙意則窃以爲不然
略有所仰達而未及詳陳
玆敢畢其說。
以貢下誠。
伏未知執事以爲如何也。
朱夫子以爲帝王爲學
匹夫不同
世龜竊以爲宰相之學亦然也。
何則盖匹士則進德修業
待業成然後入仕。
以行其所學。
讀書尋行數墨
以窮其指。
居業則銖存尺累。
以究其極。
帝王則不然
旣已在位
一日万機
不容少曠。
可待其學成然後行之於事耶。
是以且學且行。
乾乾惕若。
其所進學工程
不得不有異於匹士也。
至於宰相
自夫三代旣遠。
培養人才之道。
不復行於世。
則居是職者。
未必
於道成德之後
况身當重任
百責所萃。
一言一事得失
便繫生民休戚
天下國家興衰存亡
未或不由於其人。
不比匹士小官得失
只係於一身一家一司一州而已者也。
其所自處者。
亦異於匹士小官
憂其德之所不及。
慮其才之所不逮。
苟非學問之力則將何以恢弘識量
展拓器局
少塞其職責之大耶。
是以不計前工多少
年齡早晩
回頭覔路。
有以塡補不足
且學且行。
勉焉孜孜
今日進一步生民一分之德。
明日學進二步生民二分之德。
修之身心隱微之間。
收效生民休戚之際。
其所進學工程
不得不有異於匹士
大抵先之格致
本之於身心
推之於家國大略
則自天子達于庶人
其所以爲學者一也。
至於先其大體
揔其要領
尋行數墨
銖存尺累之工。
不得一一如匹士之爲者則唯帝王宰相之學爲然
其所處之地不同故也。
今者執事已去位。
國家大政令則與聞焉。
他日亦必復起爲政
及此閑暇之時。
若不致力學問之事。
而或勉之者則設辭而拒之曰如我者。
何敢以學問爲期
何取經綸自任
白髮粉如。
精力耄昏
雖欲致力
末如之何也。
消日於子集。
留心於小玩。
悠悠泛泛
婾安苟且
則終必有狼狽顚頓之患。
小則貽累身名
大則有關國家
到此地頭
雖欲自悔
無所逮及矣。
然此猶自平說目前道理也。
平坡往復
世變無窮
有如波濤震盪
雷雨噴薄
駭機所觸。
眼眩手忙。
志氣已衰。
學力無資
則亦不能保其必無所錯。
此又大可懼者也。
夫吾所謂學問者。
尋行數墨銖存尺累之謂也。
卽向所謂宰相之學。
先其大體揔其要領之謂也。
苟求其方則曾見執事在潔湖時。
循覽經傳大文及心近朱子節要諸書矣。
今請循其舊轍而反其䂓模
勿復留意文字之末句讀之間。
而取其切於身心家國者。
反復咀嚼
體驗於吾身。
間以綱目宋史名臣言行錄等書。
或手自披閱
或使賢胤侍史讀之。
憑几而聽之。
史書領略治亂大體事變肯綮
與夫應接區處得失之如何。
設以身處其地而思之。
言行等書則取其名公鉅卿脩身行道大略
反之身心
所以企及
以此䂓模
行之數年。
以存不息之功。
則欵竅旣開。
條理自見
有欲罷而不能者。
將見執事道德事業
追武古人
奚特可以酬酢目下之事而已也。
然此論其大都
若夫節目
公元前784年
則布在方冊矣。
不佞先祖白沙文忠公
晩歲罷相閑居
盖已六十矣。
實與閤下年齡相似
專精問學
仰讀俯思
或至夜分鷄唱
磨礲浸灌
不敢少懈。
進益成就
光明俊偉
遭値季世
不得有所展布
丁巳一議。
柱天地。
扶三百年國脈
此皆學問之力也。
李延平祭文以爲
若復進用事業必光於前。
深知先祖進學之功也。
近從族人先祖年所論語書。
則其字之大。
綱目大字三分之一。
卷末有數行手識。
自歎其眼昏攻學之艱。
可見先輩長者不敢位高年老
自怠於爲學也。
人之精力
固有強弱不同
而若能隨分致力則豈無其效也。
孔子曰仕而優則學。
朱子曰便年八九十歲覺悟處。
現在箚住做去。
聖賢言語
實有至理
可行之。
非姑爲是語勉後學也。
衛武公自警之詩。
亦可以驗之矣。
執事年未耋艾
精力尙強。
可以自逸而不思勉強之道歟。
某之所以干冐威重
不問而對。
昔人深戒
而猶不能自已者。
誠以平日執事好學之勤。
不佞慕仰之深。
不比尋常
宰相之學與不學
所係者重。
田夫野人所以安其田里
樂其耕桑
而獲保其看書養性之趣者。
未甞不關於此
故玆敢唐突
執事恕其僭越之罪而特垂察焉。
以人廢言也。
伏惟
上藥泉書(戊辰七月二十九日)
固知台丈早晩有此行也。
苟非此行。
亦何稱塞輿人期望之意乎。
但未知瀝出忠赤
所以仰報聖主之恩者。
果能盡其分而無憾也耶
病伏峽中
無由聞其詳。
或傳方天震疊
而吾丈之敷奏從容和緩
不失常度
足令志士增氣云。
可見執事所養之厚。
所守之確也。
六十之年。
三千里行遣。
不必執事奉唁也。
然不佞竊以爲執事所以脩其職責者。
實多欠闕可恨者。
何則執事之爲上相雖未久。
登庸則已五六載矣。
左右經席。
講討啓沃
輔導君德
格其非心者。
旣無其人。
及至聖人之過。
遅日月之更。
面折廷爭
陳善責難
綽然有古爭臣風者。
又無其人。
以此推之。
可以槪其餘。
執事平日不能廣引端人正士
列之朝廷之上。
循常架漏。
苟度目前
反有愧於公仲連之事君者。
亦可見矣。
此盖由執事天資端重剛正
固有大過人者。
而亦講學之功踈濶
未能培養識量
展拓䂓模故也。
今當憂患
正宜尋理經史。
軆驗身心
求知幷進
軆用兼賅
疇昔鄙書之云也。
未知吾丈其能記憶否。
惟其愛慕之深。
而責君子當備。
玆敢縷縷
不審台丈以爲如何
衛武公行年九十。
警戒不怠
黃覇講學於獄中。
誠以君子一日當盡一日之責。
不可偸安自逸故也。
執事年齡雖高。
不及衛公
而栫棘之困苦
亦不烈於犴狴之間。
竊願於百尺竿頭
進一步
以慰慕仰之私。
千万幸甚
伏惟此時老炎爍金
撼頓嚴程
體中若何
子聞情事
想之潸然也。
侍生粗保病拙。
一味悠泛。
自憐奈何
略此脩候。
走人都下
俾令覔便轉達
祝神明所護。
用安迪也。
至於風沙絶域
氣候異常
堅定心志
進食物。
不爲風土外撓所傷
則此固執事曾所甞試南海瘴窟者。
不復煩禀也。
月下書惠箑。
迨今感戢
窮居無便。
未卽修敬
不敏爲罪。
伏惟台監下鑑
謹頓不宣
上藥泉書(己巳六月五日)
伏惟此時炎潦。
謫居體候冲裕
瞻慕不弛。
正月曾有候書。
想於其時傳徹矣。
台駕潭上
每擬一者趍拝。
無所事書
以致闕然
頃聞復踰東嶺
自此隔絶
心焉頻結。
不敢少釋。
而賤疾沉篤者四五朔。
不能自力人事
不敏之罪。
無所▣▣▣士元之死
豈但一家知舊之私▣▣奈何奈何
子聞新得一男子。
以爲慰。
伏想遷謫窮鄕
無外撓。
調候少間時。
其能披復古
書。
澆灌操省。
以老而便衰爲戒
有以仰報洪造
不孤後生區區節之望耶。
侍生衰病頹憊
轉輾沉痼
遂成▣▣之人。
自憐奈何
暈顫略伸起居之敬。
祗仰冀軆中康迪。
伏惟
上藥泉書(己巳七月二十二日)
夏間一書
未知得徹遠者否耶。
伏惟此時
新凉乍動。
伏惟調中軆履康迪。
仰慕不已
侍生賤疾一向淹沉
只消藥裹光陰
自憐奈何
悚達先人在世時。
遷厝王考墓山。
未及樹表矣。
今則歲月旣久。
不敢更議動事
孤露餘生。
病孱衰落
至於此。
若復荏苒
未就攻石之役。
則不孝之罪。
無所自逃。
先人儕友中可以仰托此事者。
只有吾丈。
倘蒙哀憐
賜以數行文字
欲以卒成先人之志。
以表諸墟。
他日庶可藉手而歸見先人
固知調候彌留
廢閣筆硯間事
而伏想不忍不要惠於先人
覆露遺胤
以就其哀懇之私。
故敢具狀仰禀於下執事
伏望勿加揮斥而趁念於藥餌之暇。
速賜回敎若何
若事賅字少則刻畫可以稍大。
尤可幸也。
唐突至此
死罪
伏惟
上藥泉書(庚午臘月七日)
因便風伏承下復書
伏切披慰之至。
不審信後苦寒
靜中體履冲福。
區區瞻慕
不能少弛
侍生宿患遇寒添篤。
進退無常
私悶何達。
前禀鄙王考陰文字。
切擬躬進門屛。
仰訴懇誠
痼疾廢蟄。
未克觸冐氷寒
敢此走伻替達。
知微悃。
不足以仰動崇聽。
旣已蒙垂盛諾。
儻或顧念舊誼。
要惠於先人
以不朽。
伏望趁此閑靜
速圖之若何
先塋距步。
錄在別幅耳。
姑俟明春啓蟄
謹當隨便舁病。
謝不敏之罪矣。
程書伏承使覔送之敎。
感荷無已
通典固意披考。
難於下借矣。
家禮喪祭節文
多有變儀禮處。
必有沿襲來歷
漢唐以來損益
無他考核處。
冠婚喪祭付卷。
若蒙抽借一二月。
可以參考古今禮異同。
後便卽呈納
而煩不敢更禀矣。
舊歲無多
祗仰祝體中順序康迪。
伏惟
 祖考鐵原府君墓右十五步。
曾王文忠公墓。
表石石小多則難以深刻
略記世系子孫而以詳於大墓刻文則似好。
伏未知如何
  別幅
三韓疆域
攷諸兩漢史及三國史則分明在南。
崔孤雲權陽村以下諸說。
如彼相左
金富軾自撰百濟本記。
馬韓責讓溫造王作熊川柵曰。
王初渡河
容足之地。
吾割東北一百里以安之之語。
至撰地理志則以孤雲馬韓麗卞韓濟之說謂近似
彼此逕庭
可恠也。
不敢自信己見
仰禀矣。
下敎與侍生意相合。
伏幸伏幸。
久菴說又相符
不孤單矣。
但下敎中三韓之名。
出於前後朝鮮皆亡之後
三韓只在兩南。
略及忠淸云云
此二欵。
淺見不合
後漢書朝鮮王準。
衛滿破走入海。
馬韓破之。
自立韓王
前漢書辰國欲上書見天子。
朝鮮王右渠雍閼不通云。
朝鮮未亡之前
三韓明矣。
溫造作柵於熊川馬韓王讓之曰吾割東北一百里之地以安之。
宜思報。
今侵我封疆
如義何。
王慙壞其柵云云
以此觀之則其時熊川猶爲馬韓地。
而其北一百里之地。
亦是馬韓舊壤也。
然則忠淸道皆是馬韓地。
不及京畿水南面。
未可知也。
後漢書弁辰辰韓之南。
兩國所領。
十二國
大小相等
馬韓弁韓南界
皆言與倭接。
辰韓不言南界而云卞韓在辰韓之南。
以此觀之。
非但首露金海等地也。
分慶尙道南北。
北爲辰韓
南爲卞韓。
盖迤南海邊。
皆是卞韓也。
未知果如何
四郡則誠如來敎。
玄菟雖在女眞地。
亦及我國咸鏡道諸郡耶。
二府立府處
在何地。
勝覽平山平州府。
此似不然
伏未知如何
禹貢徐州五色註。
引周書作雒而未記出處
可以敎破否。
上藥泉書(辛未二月二日)
冬盡春回而病伏之中。
全廢筆札
尙未克以一書修起居。
祗自耿嘆。
前月伏承下書
垂訊惠賜先祖墓道文字
闡揚潛德
俾之不朽
幽明感戢
如何仰達。
伏惟此時春寒
寓中體履冲福。
區區馳慕
不敢少弛于中也。
侍生宿患痺眩之外。
又添胃虛口渴之症。
症勢沉篤。
悶撓何達。
就悚墓表中。
有數處仰禀者。
錄在別幅。
伏望委曲俯採。
以卒盛惠如何
通典伏蒙記取
隨便寄借之敎。
尤用感荷
力疾倩草。
未究下懷
祗伏祝體中對時安吉
伏惟
上藥泉書(辛未七月十四日)
今夏溽暑
近年所無。
伏惟此時
靜中體履康迪。
區區瞻慕
不能少弛于中。
夏間伏承下書
前禀先祖墓道文字點改處。
伏蒙委曲賜敎
幽明感戢
如何仰達。
謹依下敎去取之。
錄在別紙。
當卽起居之敬。
而賤患口渴舌乹之症。
當暑頓劇。
未能自力筆札
尙此闕然
祗自愧歎而已
伏承將有捲還湖中之計。
盈盈
數舍。
尙且邈若河山
海曲隔遠之地耶。
承誨之阻濶
不可言
舍妹亦將隨侍南下
私情悵缺。
難爲懷也。
侍生一味呻痛。
稍待秋高病蘇。
欲往掃鴻阡。
無論畿湖。
切擬歷進門屛。
穩承警欬。
以叙積阻之懷。
一酬宿債而歸耳。
祗仰祝體中冲福。
伏惟
 書此後
伏聞愆度痁候。
伏想神明所扶。
已奏勿藥之效耶。
區區驚慮
不敢少弛也。
  別紙
 楊口縣監下。
五年不添。
 文忠公左步數不添。
 
不學而能。
初本不改。
 裂唇斫臂依改。
 二夫人竝以次葬祔公左依改。
上藥泉書(壬申至月八日)
伏惟極寒
調中體候冲福。
瞻慕不弛。
侍生入冬以後
又添痰症
私悶私悶。
外祖父墓表陰記。
伏蒙下諾。
將賜以不朽。
感結幽明
秋間祗以誌文仰禀。
故又進考行之狀。
伏望文字中。
亦及侍生仰請之意若何
切願速得盛惠。
以彰揭墓道
悚仄不敢煩達耳。
區區窃有小悃。
玆敢仰貢。
竊𥊺侍御位崇年高
猶且手不
釋卷
孜孜好學
此誠近世公卿之所罕聞者也。
然學貴致用
文章博識
不足以言學也。
宰相之學。
異於韋布
所關尤重。
在朝致君澤民
在家士民慕傚
所操者約而所及者廣。
又必本之身心
行于一家
推而化之。
豈可切切然論之於章句度數之間哉。
且位重則責重。
不可謙退自小而不勉。
周之卿士
行年九十。
儆戒不怠
不可恃老自逸不爲也。
幸望閤下自力學問
古人所謂百尺竿頭
進一步如何
惟其慕仰之深。
不敢自外
有此唐突
而亦侍御有好善之德樂聞之誠也。
病眩手顫。
不究所懷
祗祝歲暮窮陰
台體珍衛
伏惟
上藥泉別幅(甲戌)
大臣旣當此境。
雖欲乞退
必須大段心力
一團誠意
成箇初頭布置規模
薦擇僚相。
登進賢才
充滿列位
以爲治平之基。
然後始可引分决退。
大官當國事艱危之會。
决不可徒爲潔身占便之圖故也。
此義甚晣也。
衆善忠益
是卽第一道理
雖以諸葛才學
如此然後始可做事
後人耶。
大臣平日所當勉者。
正在此處。
今番必須改前然後
可望其有所成就也。
不然壞敗指日可待也。
彼此消融調和
可否相濟
然後始可做和平之德。
雖事所當行者。
必行之有序
令人先自欝弗潰亂
老少懷尼等語。
一切掃却。
可用之人則必用而無所牽掣
可行之事則必行而無所拘碍
其中無論彼此
取稍有物望公心者。
招延勤懇
爲言於其朋儕
務爲和平
切勿乖激則必有所益矣。
乖張紛激則必致上心厭薄
傍人之狙擊
朝廷壞亂
國事潰裂
無可收拾
便在目前矣。
近事莫知端倪
大抵傍徑最難防。
必須於此處置得宜
然後士大夫始有措身下手處也。
公元69年
近事最爲名正言㥧者。
坤極復位一事也。
頃日奏對
無異己巳等語。
似欠斟酌耶。
後漢馬皇后章帝爲太子時
撫育勞悴
過於所生
章帝孝性純篤
母子慈愛
終始無纖芬之間。
此最今日所當法者。
大臣當以大義勤勤
日令養成和平之福。
而後宮亦須終始安全
亦可隨事捄正也。
有後相助然後
可以言議相通
成國事。
湖南何以出送耶。
金堤微官
在內不無所益也。
曹左侍郞
其議甚主和平
求見使調和其儕友爲好也。
銓相政注。
必主和平之意。
亦可言之也。
誠心公道
求賢下士
實是第一義
處事雖當周思終始
世變無窮
亦非智力所可周防
區區回互
終見破綻
無益於事而有害於義
考諸前史可見也。
唯當以公正之道處之。
至於成敗
付諸天可也。
但此亦不問而對。
殊非古人之道。
不任平日愛之情。
論及此耳。
公元76年
上藥泉書(丙子七月七日)
伏惟庚炎。
大監體履神相
瞻慕之至。
伏想顚沛之餘。
獲釋負。
必用慰幸。
而猶有不安於中者也。
(侍生)宿患頓劇於勞撓積傷之餘。
决無一日可堪官次之勢。
私悶何達。
略此仰伸起居之敬。
伏惟
 近日事。
遠外未能詳聞。
而揆以義理
决不如此
伏未知此間有何委折耶。
區區不敢自外
敢此仰禀耳。
藥泉書(丁丑正月二十九日)
方切瞻慕
伏承下書俯存。
謹審春寒
大監體履康迪。
區區伏慰之餘。
良切感戢
侍生前月歸抵驪岸。
分外職名
尙此虛絆。
拘於近例。
不敢陳再䟽。
日夕惶蹙。
無復居閑調病之趣奈何
下敎之意謹悉之。
伏想隆恩繫縻
去留關心
而處此誠難得中矣。
大臣庶僚絶異
安危所係。
理難只潔其身。
古人所以自處者。
亦非一槪
身留而國勢可振。
世道可挽則死生榮辱
一切任他。
但自鞠躬盡瘁而已
其次國勢未必能振。
世道未必能挽。
留一日則有一日之益。
時君世主信任不捨遅回眷顧
不敢退。
盡吾力之所至而已
最下留而無補國事
進則有玷於身名
狼狽顚頓
不獲已而去。
姑全其進退之節而已
於斯三者。
閤下可以自量自擇
淺劣之所敢妄論者耶。
旣辱眷厚
不得不陳所聞
悚仄悚仄
伏惟
上藥泉書(丁丑臘月十二日)
抵城時。
未及修起居。
尙切歉歎。
意表匀札。
遠及窮峽
副以四曆
謹伏審寒令。
調中體履冲福。
區區伏慰之餘。
仰感不遺之盛眷。
拝嘉僕僕
侍生伏承召命
虛辱寵靈
恭俟逋慢之罪。
日夕惶蹙。
如何仰達。
玉候旋底平復。
無任慶喜
適有薪憂。
今始脩敬
仰冀台體珍衛
伏惟匀照。
上藥泉別幅(戊寅)
謹按魯陵事。
光廟靖亂之時。
旣用禪受之儀。
尊爲上王矣。
若能保全終始庶可以善補而有辭矣。
不幸而復有丁丑之事。
盖出於事勢相逼不獲已也。
此豈光廟樂爲之者哉。
到今百年之後
寃親並空。
至理昭著
陟降在天之靈
必有所愀然反顧
䀌然傷痛不能自已者矣。
天誘小臣
妄自叫呼
聖上因此震動
廣收廷議
若光復上王之號。
謚祔廟
一擧累朝闕典
則其於光追補之志。
豈不有光矣乎
洋洋之靈。
其將不安耶。
其將嘉悅耶。
使魯山有知
洞釋九地煩寃歡欣揖遜冥漠之中。
必有瀜洩之樂矣
推之神理
遠人情乎。
必知其無復嫌碍驚顧之慮矣。
帝王之道。
尤異匹夫
國君以國爲體。
後王遂過
前王遂過也。
後王補。
前王補也。
其於祖宗險難之事。
惟當觀其道理之如何。
隨事補苴
繼志述事
變而通之。
庶幾推而納之於寡過之地。
何可袖手傷歎
悶嘿不言而已耶。
廟所以訓睿宗者。
予當屯而汝當泰。
若局於吾迹而不知變通非所以㥧吾志之敎觀之。
亦可知聖心
與天同大。
時移
事過
廓然公平
必當㥧理而處之。
不復滯於胷中矣。
又以中廟之復昭陵
顯廟之復貞陵之。
其所以追先祖志事補焉。
有以光前啓後
垂訓万世者。
炳若日星
未甞有歉於春秋諱尊諱親之義。
豈非聖朝家法而後嗣王之所當取則者耶。
不必遠引
皇朝復景泰故事而其義固躍然矣。
夫事有當爲。
其理誠亘古今。
而然時有可不可。
聖人所以其時也。
昔當宣廟朝。
去古未遠。
食味當戒於馬肝
而朴啓賢成三問之忠。
請取六臣傳。
其書皆直書當時事。
全無微婉道理
故遂激𢞓聖衷
幾致過擧
此先正臣李某所以爲國諱之義。
而謂其懵不解事者也。
非謂此事終不可擧也。
六臣不宜遽經於乙覽
以傷宣祖孝思也。
今日之事則大異於前。
年代旣遠。
事勢之嫌碍俱空。
大義不泯
人情欝抑愈甚
祠墓之修。
六臣之褒。
漸次而擧。
無復牢碍。
神人交感
上下和應
此豈一朝一夕一夫一言所能激發馴致者耶。
宸衷啓悟
祖宗之心可見矣。
國人企望
天地之情可驗矣。
至於上告宗廟
下諭臣庶
節目間事
而况今我嗣王警動光復
實是聖朝
補而有終也。
祖宗未及行者我惟行之。
何患無辭乎。
貞昭二陵之復。
自有告諭故事
亦可倣而行之矣。
且此擧誠爲重大矣。
小臣之輕
亦涉妄卛矣。
設令聖朝不究道理之如何。
祗欲硬守諱尊諱親之義。
若於初頭寢其䟽而不報已矣
則不然。
在朝在野
又廣集百僚廷議之。
擧措亦旣彰明較著矣。
到此地頭
只當道理之當復與否而已
不可以不復位號。
區區掩諱之圖也。
玆事得失
不須多言
當時旣曰禪授而尊爲上王則保全終始
爲無歉於㥧天之道乎。
幽廢放黜
將有光於靖亂之擧乎。
及今廣詢博討之後
追復爲善補乎。
不復爲善諱乎。
不待再思可知矣。
至於愼妃之難復則義理較然矣。
大抵潛邸正配
入承之後
正位中壼
當然常理也。
不幸牽制於諸功臣之迫請。
至有糟糠妻之敎而終不免廢出。
律以王法則朴元宗罪不容誅矣。
當時事。
雖曰非中廟本意
中廟旣已處分
其後又有朴祥金凈正論而亦允從
則在今後王後民之道。
哀傷痛怛
末如之何矣。
三年之喪。
達乎天子
禮經之義。
嚴於出母
爲父後則無服
出母
宗廟旣絶
故也。
是故出母雖有至寃極痛。
子孫之道。
不可追正
此義則無貴賤一也。
小臣妄論。
國軆不尊。
大議輕斷
事欠愼重
非但已事
凡百可慮
台丈高見
亦深歎服
而第獻議未免推之太過矣。
鄙見如此
未知如何
公元1338年
上藥泉別幅(戊寅)
公元1397年
兩件事。
前書已仰復矣。
盖魯陵事。
非但人心欝抑
愈久愈新。
當時受禪
尊爲上王。
位號不替矣。
其後不幸而有丁丑之事。
迫於事勢而然。
豈光廟之本意哉。
到今遵景泰故事
光復位號
祖宗在天之靈
豈非有待聖朝耶。
此事斷無可疑
貞陵,昭陵之復。
一證也。
愼妃事。
東閣雜記以爲中廟卽位翌日
曹參以上
啓曰守勤之女。
若正壼位則人心危疑云云
此則似未及正位
冲菴䟽曰及殿下入承大統
正位中壼
臣民之賀。
當以冲菴䟽爲定論矣。
當時之事。
迫於元宗輩。
至有糟糠妻之敎。
而終不得自由
冲菴之䟽。
實爲扶倫之正論
中廟旣已處分
孝子慈孫
難以追改後世
不可更論矣。
出母寃痛
在子之道。
不可追正故也。
魯陵志恐貴冊在他所。
送呈此間
公元1455年
本。
而因侄與孫病憂甚厲。
未及更見不果焉。
可歎
大抵景泰六年乙亥
魯山三年六月也。
傳位于光廟。
尊爲上王。
丙子正月
鄭麟趾啓請
上王出居錦城大君瑜家。
五月六臣之事。
六月降封上王爲魯山君
安置寧越
天㥧元年丁丑
三年也。
十月錦城欲復魯山賜死
魯山自縊云云
出魯陵志大目
中宗丙子
命審魯山致祭
宣廟庚辰
鄭松江監司狀聞
命修墓立石致祭
辛巳癸卯致祭
庚戌
命建祠宇
孝廟癸巳顯廟壬寅
致祭
(幷魯陵志)
公元1579年
上藥泉別幅(己卯)
公元1461年
此州之民。
飢饉之後
全不納兩稅及諸上納之米布。
習以爲常
積逋如山
流亡絶戶居多
後來之官
若過十朔則當受重罪。
故數朔之後
皆爲遞歸
此弊不革則此州終至於弊罷而已矣。
侍生五月念後。
始爲到任
新田大同未及上納
尙有數千餘石。
舊未捧推此可知也。
劇農非督納之時。
而累朔空官。
不能嚴督。
以致至此
若過數三箇月。
此又將爲舊未捧。
無論之如何。
州將益無收拾
不得已大段督促
旋捧旋載。
發送者四千餘石。
卽今新未捧。
猶六百餘石。
民力已竭而多是絶戶一族之類。
舊逋及各邑未捧。
又將千餘石。
此將何以處之。
實爲罔措也。
可捧而力已竭。
更無可典賣者則勢將待新糓産出耶。
其中終無可捧之處者。
則當精査仰請朝廷之道。
與其終廢一州
寧捐其終不可捧之虛簿。
以完一州耶。
利害較然
不待三思可知也。
盖此州若及今大變通大蕩滌則或可收拾
而若差過一二年則事勢大變
雖欲大段變滌。
費力甚於新創一州
恐無擔着之人。
追悔難及矣。
前月進拜
下敎以爲須量而後入
禀議右揆
條列相納。
盡得其諾然後始可
赴任
依敎往議則相公之見。
亦在通變
遂得快諾。
侍生退而思之。
若不一遭血戰督捧。
無以知其指徵無處眞僞
故遂任㤪捧之。
盖將變通垂後惠也。
卽今閤下適在上相之位。
此正改絃起弊之
一州興廢
始知亦有關捩也。
豈但一州之幸耶。
染病全家陷沒之類。
一倂减除
實是仁政大者
聞出於閤下建白
可知大君子一言
澤之及人廣矣。
但見使家關文
只有夫妻而俱沒者。
獨男獨女之沒者。
不入於全家陷沒之類云。
此則决非聖朝垂惠之本意也。
夫妻及獨男女之病沒而家內更無餘存之人。
便是全家陷沒也。
何可獨漏於惠澤也。
幸更達而通變若何
全家陷沒十歲孤兒孑然獨存者。
謂之幼稚獨存而又不推恩
豈非寃痛甚者耶。
此在大相之別爲致思
終始大惠也。
且逃故之類。
此州最多。
海邊之民。
死者尤多故也。
湖西諸邑
前年歲抄皆爲之
此州獨不爲之云矣。
此則使諸道諸邑出逃故。
知其多寡
然後使分爲十項或七項。
逐年代定一項
十年七年而畢然後
始可施行也。
大疫之後
死者無數
閭里多空。
生齒有限
若非十年
難以盡復其舊也。
至於此州。
已成廢地。
必先區處
先從隗始
後。
始可有濟也。
伏望詳細賜敎焉。
上藥泉書(己卯九月二十一日)
秋序已晏。
日候凄冷
伏惟此時
調候靜履神相康迪。
瞻慕不已
伏聞新有異數
廩人繼米。
台丈引年之請。
從此可遂矣。
旣爲吾丈私賀。
又爲朝廷深惜老成去位也。
公私之間。
憂喜不無輕重
慨歎奈何
祖甥連在侍下云。
其所學。
日有將就耶。
侍生重患瘡腫
症勢轉變
累月往復
幾殊而甦。
尙未快差。
此間狼狽
如何仰達。
敢此專伻。
仰候起居
伏惟
上藥泉書(庚辰三月十八日)
頃伏聞匀候有不安節
區區不任驚慮
旋承勿藥之喜。
伏切欣慰
不審此時大監調中體履冲福。
瞻慕不弛。
侍生大病之餘。
眞元積敗。
而廢弊之地。
頭緖千百。
日事膠汩。
决非堪耐之道。
加以通變䟽滌
竊觀廟堂所以區處者。
將無可望
留一日爲一日素餐
公私顚頓
無所據依
面前田兵等緊務。
幸就粗完。
决意歸守驪崗。
尋理舊業耳。
略此專伻。
替伸起居
伏惟
上玄石別幅(壬戌至月)
史序例。
禀改後未及脩整
今當改刻。
更有所禀。
幷錄前後往復之書。
而付籤於最後定本
伏望詳敎。
文號顓治。
終有所未安者。
盖顓治春秋。
非實狀故也。
文體言之。
有孔孟之士。
希文
君實之士。
有孔匡,祝陸之士。
自可以通上下看之。
今又着顓治於其下。
反似䜁奊。
有欠渾厚之體。
刪去顓治而點化之則實爲合當
世龜非敢有私意於其間也。
門下不可表襮
欲求至當之歸。
有此煩禀。
下諒如何
世道交喪
止盖鮮稍加點化。
曰然自世道交喪
遭變故而讒賊者。
不失其正。
乃公獨能云云
序例事類主一條。
加點化似好。
盖史有三體
春秋主編年。
馬主傳紀
至於書傳則是記事之史。
近來史本末。
又其法也。
零言實用記事之體。
盖只擧事類則混於呂東萊左傳類編十九分門類故也。
自此書。
編年之法稍加點化曰。
此書雖用記事之法而兼取編年之綱云云
外傳首尾
一字加點一欵添入事。
尤齋曾屢以爲敎。
故欲先入於序例中。
加點丁於板子也。
魯史四禮柳傳跋文
曾受於尤丈。
今將入刊。
幷錄上。
伏望下覽以敎如何
魯跋中桓文之盛。
未知如何取。
雖曰只其功而言之。
丁巳之議則實直截用春秋之義。
而今偏覇
能無未安耶。
幷禀。
公元1634年
上玄石書(甲戌三月十六日)
公元1461年
伏惟春和
道體冲迪。
區區瞻慕
不弛于中。
奴便之回。
伏承下覆書。
誨諭勤摯。
醫其病而牖其昏。
有以披榛指路
不啻耳提而面敎。
半生墑埴。
庶可頓其轡矣。
敢不再拜書紳
自刻勵。
所以承遠者之眷厚耶。
禀經傳疑義。
多蒙印可
忻悚交至也。
大抵晩學扞格
病痛甚夥。
加以廢疾因循
苦難進就
若非誘掖鍼砭
可望有成也。
唯是所居僻遠
宿病沉綿。
躬進承誨。
經營數年。
不克如意
傍近又無朝夕之強輔可以講討者。
荏苒歲月
自凜惶懼耳。
前月李生壽堂來致下書
謹審歲後平安報。
稍慰下懷也。
若續有往還之事。
敢不以下敎之意勉之耶。
弟舊患冐虛之症。
正月重發。
數月沉篤。
連事灸焫。
少减未快。
以此書冊工夫
尤爲悠泛。
自憐奈何
頃日新除
良是慮表
亦可歎也。
再從兄家。
月初已洛還云耳。
魯史事。
詳在別幅。
又呈再從兄書。
可以下悉矣。
伏想伯瞻忘其委折而有此云云也。
晦叔幸得解歸。
而忽有右痺之漸。
可念也。
多少更欲禀討難疑者。
山積雲委
而病憊未克錄出。
都俟後价矣。
窮居當農。
苦乏僮使
未得專伻。
玆敢以一書附朴友之行。
只仰
爲道珍衛
伏惟
 魯史刊出後。
卽爲印送一帙伯瞻
見其答書。
欲爲還得汾西叔主手書本云。
而冊在京家。
弟則在東峽。
不得搜出。
頃始送還矣。
當初君輔從兄借送於伯瞻者。
只是三冊。
伯瞻又推餘卷云
莫知其由。
書問從兄則所答如此
伯瞻都忘當初委折而然也。
從兄書則可了然矣。
公元1635年
李子三(畬)書(乙亥十月)
相望咫尺
有事故病冗。
願言莫就。
拝惠訊。
稍慰此懷。
敎意曾因兒子傳略聞之。
又承垂問
鄭重
令兄進退
亦甞思之。
爲難處。
盖到今分義極未安。
不可無通變之道。
君子愛身如愛玉。
自處唯義所在而已
未有不能盡其持身之道而能盡事君之義者。
兄之當初自處
旣因先訓辭三司要職
見今時勢無變於前。
只是迫於事勢
不得回旋
出拝天曹則似有歉於自守之道。
天曹又是權利所在
不能無歉焉。
弟意則更陳私情血懇如何
天曹入朝稍爲遅留
仰答上恩而歸。
爲從容。
幸更思之如何。
愛望之深。
玆敢悉陳鄙見耳。
 卽今則與向日憂遑之時。
有間焉。
不可不顧自家道理故也。
公元1675年
崔汝和(錫鼎)別幅(乙卯六月)
田承君道鄕交。
兩言焉。
以後言名於世。
前言有味
僕方誦之。
執事默會焉。
君子行世。
不可以不自立也。
公元1697年
崔右相汝和書(丁丑九月六日)
伏問台駕准請而還
謹呈籲。
遂致動得。
苟非忠敬之積於中者。
有以見信於異國之人。
烏能至此哉。
瞻聆所及
擧切歡忭
區區私喜。
有幸侍御者。
誠信之德。
見於事爲
可以擴充恢拓
擧而措之也。
然不佞亦不能慨然
孝廟有寢戈甞膽之志。
荏苒數世。
無以仰酬者。
而今以獲封於彼人
動色相賀
良足傷歎
此固出於事勢不獲已
而幸毋以專對自姱。
常存歉愧之志。
思以自強如何
目今年事之慘。
至於此極。
飢饉之酷。
三載荐仍
此恐有關大數
若不能善爲康濟民潰盜起。
不知稅駕之所。
執事三事秉國政。
不比列卿時矣。
不克盡其職責
挽回否運
前頭之憂。
不可言者。
未知誰執厥咎。
他日太史書之某時某也爲相。
淪胥及此云爾
則雖有令子賢孫
何以自湔於後世耶。
雖在傍觀者。
思之至此
不覺寒心
而况執事身當其任。
擔着其憂者耶。
苟能存此一念
食息不忘。
而待朝。
引進忠賢
知無不爲
鞠躬盡瘁
精神所到。
金石亦透。
庶幾危可使安。
亂可使治。
物極必返
在理當然
不然無復可論者矣。
想惟㫌節初回。
賀聲聒耳
徒以疇昔遊
從之舊。
愛慕之深。
不敢自外
輒進苦口之語。
未知於台意如何也。
不審此時匀候万福
略申起居之敬。
未盡者。
更布別幅。
伏惟匀照。
  別幅
公元1461年
當今之事。
言者非一。
而然飢饉之禍。
在目前。
湖西畿甸
最爲慘烈
無異上年之兩西。
必須先爲極救之圖。
而公私畜積。
更無餘儲。
將立而視之
哀今之民。
不死則其盡起而爲盜矣。
言念及此
實爲寒心
未審何以處之也。
窃聞廟筭
使捧今年糶糴。
以救明餓殍而已
無他指揮
若如此而止則雖其中稍勝之處。
難以自賑自活
而况湖西之自天安稷山等處。
以及右道諸邑
畿甸之驪利等諸邑
田野景象
驚心慘目
民皆救死不贍
何以捧其糶糓。
何以出貢賦乎。
只促其流亡而已
只助其壞亂而已
不可不通康濟
以舒一分之急。
今畿湖兩路方伯
身到各邑。
詳覈灾實。
分爲三等
指狀聞。
然後尤甚灾邑則田稅大同
幷爲退捧。
諸般身役
一切停督。
今分給糶糓。
只捧其半。
使民各自謀生
而凡可以救濟者如帖價募之類。
靡極不用
次等灾邑則貢賦身役
宜蠲减。
今分糶糓。
只捧分三分之二。
帖價
亦量宜區畫
至於實之處則貢賦全徵
今分糶糓亦爲全捧。
其餘諸路則亦詳覈
而稍稔處則勿爲擧論。
稍稔處則亦分三等
尤甚兩路之次邑。
次邑則視兩路之稍實。
而雖云稍實之邑稍稔之路。
連歲飢饉之餘。
有同亂離之後
流亡未集
創夷未蘇。
凡諸不緊可省之賦役
幷皆量宜减除
專以軫恤爲主
可以得一半。
其與泄泄沓沓
坐待亂亡者。
不可同日而論矣。
前規不能預定
糶糴賦役
雖蒙停减。
例皆後時分付
以致列邑皆已始捧。
殘民不得其實惠。
而多爲奸吏豪頑之所取資
可勝惜哉。
㐫歲催科
各邑例皆趁早
九月始徵。
今若疲於使客
念不及此
不爲急先區處
則雖有好政。
無補於救民舒患矣。
幸望深懲旣往
毋失其時
毋致後悔如何
如帖價募
當在秋成糓出之時。
今年間始爲出令
凡事如此
可望得力耶。
議者以爲貢賦不納則經費無以繼用。
糶糴不督則賑恤無以措手
此言誠然而有不然者。
凡此蠲减者。
皆是不可捧之類。
所謂損虛簿而收實惠也。
假令有些少所收。
浚膏刮骨
所得幾何
十室九空
民窮且盜。
得失相万矣。
乙亥非徒兩西也。
諸路皆爲㐫歉
稅入大縮
今年宿儲雖罄。
畿湖之外。
尙多稍爲免㐫之處。
若破東補西則經用似可支吾矣。
至於糶糴則今秋民漉膏血
以完斛納倉
雀鼠吏胥之耗欠。
所受而食者。
至於半斛
屢飢之餘。
雖婦夫之愚。
皆知節用
所以欲稍緩徵督。
以分留升斗民間
得以各自資活也。
雖然不得其人則徒政不能自行
賑民請資。
徒有其名實惠未究矣。
諸路州縣其數旣多。
雖難盡得其人。
路方伯
䧺州大邑
先爲擇人而授之。
庶可漸次塡量。
互相維持也。
卽今節將盡。
事勢迫頭。
方伯州牧
雖難一時改擇。
其中最甚不合者則必須先爲遞改。
然後始可爲賑政也。
宰相之職。
在於用人
當先吏才
而到此地頭
亦何一任該曹之得失而不爲之管攝經濟
誤國事耶。
某人之可任方伯
某人可當大州者。
預爲求訪
某方伯之必不能辦事
某州牧之必爲僨事
亦爲省察
使該曹趁速通變猶可及爲也。
近日之事。
類多爲人擇官
未甞爲國求才。
誠能國事己任則當改絃易轍
苟是賢才
寒族微官
拔擢而用之。
苟是不稱之人則雖巨閥顯列
絶勿拘牽苟充。
如鑑公衡平
一以活國爲主
然後庶有所濟也。
湖西賑政。
非人人所可辦得。
現在者似非其人。
此是危安之機。
一州失政
足能貽擧國之憂。
况於一路乎。
切宜留心商量也。
久任之䂓。
實爲治政之▣▣而方伯周年交遞。
尤難責效
亦宜次第理會者也。
若以飢歲率眷之費爲慮則此有不然者。
率眷是少費也。
廉吏則雖率眷而庫有餘財。
簡之人則雖獨往官儲蕩然矣。
且聞以厨傳之弊。
道臣出廵云然耶。
近因噎而廢食。
簡其騶從
親審列邑。
在所不可已者也。
此皆不能商量本末輕重序也
不任漆室之憂。
略陳愚見
幸無以言爲瑱也。
窃見侍御長於虛受
而未見察納之實。
此非集衆善忠益之道也。
自重之士。
誰肯盡言耶。
更須猛省大擔。
以慰具瞻之望。
若其止盜之政。
則其本固在於善爲極濟。
使不爲盜。
而急則先治其標。
設機捕除。
使其徒黨散落
不至熾蔓。
是亦最急之務也。
湖西別置營將
治盜之事。
自前頗爲着實
若擇差營將使監兵使嚴飭之則庶有其效。
畿甸諸邑則全不跟捕
以致根盤枝茂。
必須明布事目
大段警飭
罷其尤爲怠慢者。
就其大州郡加出討捕使。
俾令碁布星羅
察督各邑。
治盜
不可已之急務
則庶無盤結難圖之患矣。
公元1813年
金子益(昌翕)書(癸酉六月晦日)
公元1461年
居閑處靜
一心耿耿
未甞往來左右
二年通書
六年見面
憂哀悃戚。
不得展叙
猶可謂俱在地上人事耶。
一念至。
慨然永歎而已
不審此時長夏𣝣蒸。
起居珍重否。
私門不幸
外姑再從丘嫂遽尒下世
痛哭何言。
棘人惸惸
可念也。
辛未秋
得足下書
開緘披讀
熟復數過。
語意悽切。
令我心惻。
以之累日不樂也。
所宜卽有復書
而賤疾沉痼
藥石靡效。
醫云胃有伏火
恣遊名山大川踈散之。
東出上楓嶽。
湖海到洛山。
居僧指雪岳北枝曰是五色嶺也。
足下其間
時當十月之交。
白雪已滿山矣。
願言不知處。
悵然而還
其後足下寓居龍門之側。
與驪浦不甚相遠
猶冀一遭逢拝。
以叙蘊結
無所事書
而子旣墐戶
我病不能往。
荏苒至今
無緣合幷
嚮風引領
懷緖窃糾耳
春門經死病。
精銷齒落
學業荒頹。
未免虛生虛死
草木同腐。
環顧悚然
仰愧古人
奈何奈何
每謂足下資禀甚高。
回軫復路。
以爲力。
平日於儕友中。
所望足下者。
實不淺鮮
而頃詳書意
乃以憂哀枯朽
絶意進學
旋復傳聞足下以爲吾儒從事實地
理會裁處
佛氏則掃却万緣
歸於寂滅
反似爲快。
嗚呼
足下之此意甚悲矣。
雖久相隔
不翅與對榻而承晤矣。
亦可以像想其衷曲矣。
然不於此
戚然而傷。
茫然而惑者。
敢布腹心
無乃足下以如不欲生之心。
有以妄塞悲之意而有此言耶。
悲夫
人生在世
一日則有一日之事。
足下亦方助主人追孝蒸甞
慈闈致力於養志矣。
足下試思之。
事親奉祭
其亦可以歸之於空寂而掃却耶。
不可歸之空寂則亦必有道理矣。
有道理則必思所以理會裁處矣。
所謂學者無他
理會此事。
所以盡其爲人之道而已
然則其亦不可禍釁憂哀而廢之也明矣。
非謂足下必有此意思也。
吾之所思想像適如此。
故初欲面討而渴論。
不得相拝
不得不替書仰叩之。
實出於平日相愛之深相望之厚。
自不能已也。
幸不以鄙卑間濶相外
賜垂敎。
俾令更貢其愚如何
臨紙介介
長語縮。
伏惟
公元1915年
申季晦(曅)別幅(乙卯六月)
不佞足下遊久矣。
不能古人切磋之道自居
比之詡詡強言者則差有間矣。
近歲以來
不佞連在鄕曲
遊從之樂。
稍踈於前。
今春春㙜試庭。
始得穩陪下風
窃覸執事威儀動止
麁踈輕淺之習多。
鎭靜淵塞之意少。
有非平日所以期待者。
心焉如失。
退而猶不能自釋
以之不怡累日
旋自江寓南歸
歸時委進門屛。
欲仰禀焉。
適値駕出。
嘿嘿而來
玆敢因便書告。
豈至有斯踈之歎耶。
不宣
 此又似同浴而譏祼䄇。
執事恕其僭越之罪。
申季晦(畢)別幅
云書末敎意。
令人咄咄
然不於此
抑有憂焉。
世變不可逆料
元無定名。
尊今休病山縣
可謂得其所矣。
誠能趁此閒暇。
沉潛經傳
培養見識
他日所就。
何可量耶。
第尊之此行。
有以元氏蓬萊之語。
贊歎者矣。
傲然自足
酣號嘯詠
弄得聲華
徒長麁踈
一朝當局
心目內昏。
勢利外爍。
能爲臧糓之辨者幾希矣。
未知尊以爲如何
得無苦口
不特從遊之舊。
今又妄發。
愧歎不宣
公元1924年
龍安兄書(甲子四月五日)
公元1871年
近看理氣書。
似頗漸有開釋者。
一條紙尾
幸細思之。
所爲書記疑論禀目諸條冊。
還送如何
欲自按覆前後所見
益求其精。
以資他日講討也。
鄙錄論四端中非中元有惡也。
其䮕而濁者發而爲惡也云云
此條先儒已發此意。
未甞明言之。
弟則極其心力得之
兄主以爲程子人生氣禀
有善惡者。
不合而斥之。
所見終未歸一。
今見谷集。
老先生已覺之矣。
然亦與氣禀善惡意相間言之。
故見之者未了然也。
主試思之。
氣質之性中已有惡。
則子思豈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耶。
此乃通聖凡而言之。
豈非大段證驗耶。
人生氣禀
自有淸濁粹駁之不同
可善可惡理則已有定矣
然濁駁之氣。
未及動而作用
故其惡未成也。
猶可以爲善也。
以此先儒氣質之性。
君子有不性者焉。
子思論未發之中。
孟子性善之論。
自與程張氣質善惡之論。
不相妨也。
然此處極精微。
程朱亦微發其端而不爲明白說破
後人以爲氣質之性中。
元有惡也。
弟恐若不透此一關。
其害不止洪水猛獸也。
以兄主之精明
精思豈不悟其前日之見。
猶隔
重膜子耶
幸明以敎之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豈非人生氣禀以後事耶。
公元1933年
南子聞(鶴鳴)問(癸酉十月)
公元1871年
 問臘日宋用臘月戌月
高麗用辰日。
我朝用未日。
皆從十二月中或初未或中未下未。
無定限何也。
以後禮儀志攷之。
高堂隆王者各以其行。
盛日祗。
以其終臘。
戌是火之終。
辰是水土之終。
未是木之終。
所謂行者
火德水德土德木德之類也。
十二月者。
亦歲之終也。
宋麗我朝之臘。
可以類推也。
卽今臘日上未下未之不定
必有其義。
第未曉曆家說。
不敢臆對耳。
公元1937年
李太素天道有敬第一書(丁丑九月)
 問權上舍甲萬問於某曰。
欲仁而仁不至
以他道使之至乎
某答曰子欲仁。
仁在我。
有何不至
以敬致之。
又曰聖人之仁。
以敬致之乎。
聖人生而仁。
一息不仁
敬在其中
又曰天亦有敬乎。
天道至仁
仁中敬亦在焉。
其人笑曰天道便是誠。
有甚敬乎。
未知誰是。
所示論仁問答謹悉之。
仁道至大。
初學
固難造次言之。
人生同受此理。
苟能一日從事
便有天下歸仁之道。
仁本在我。
自外至故也。
克己四勿
非敬無以下手矣。
聖人之仁便是誠。
然非敬無以誠。
天德王道
其要只在謹獨
謹獨非敬而何
論仁自學至聖人。
皆可言敬。
吾友所論是矣。
至於天則只可言誠。
盖敬有工夫
在天無工夫故也。
此則他人之言爲是
李太素天道有敬[第二](丁丑九月)
 問前敎天則只可言誠。
盖敬有工夫
在天無工夫
天雖無工夫
敬纔間斷
便是不誠。
誠中豈無敬乎。
程子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
只是敬也。
以此論之則天道亦有敬。
示意謹悉之。
夫誠者天之道也。
之者人之道也。
誠之之事。
人道也。
借以天道則其肅然不亂。
無頹墯無間斷
便是敬也。
天地設位
易于其中
辭語也。
只是敬也。
程子所以言易也。
歸重處。
正在易行于其中矣。
行者也。
誠之之事。
明誠之道也。
曾子忠恕形容一貫之旨也。
非其本色也。
盖言其易行于中之道也。
人心體之則亦敬而已矣。
朱子論易。
何以言敬。
說得濶。
使人難曉。
又曰就人心言。
惟敬然後流行不息
由此論之。
程子之言敬。
人心而論其易行于中之道也。
其亦不可以此一欵。
天道有敬也。
李太素天道有敬[第三](丁丑臘月)
 問天道只可言誠。
而誠中亦或有敬。
故以易行是敬之說證之矣。
敎曰易行者誠也。
誠之之事。
明誠之道也。
曾子忠恕形容一貫之旨也。
所疑渙然氷釋
而且曰若借以天道則其肅然不亂。
無頹墯無間斷
便是敬也。
此則乃推其敬之至精密之處而極言之耳。
非便以爲敬也。
乃誠也。
臆見論之。
聖人敬事饗帝則天受之神享之。
其所以受之享之。
似是敬也。
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
其所視之聽之。
似是敬也。
可謂中有敬乎。
敎意謹悉之。
聖人誠敬事天饗帝
誠敬旣至
天受神享。
受之享之者
感其誠敬也。
所以享受誠敬者。
天人一理
有感應之道故也。
聖人誠敬天則可。
謂天之享受便是則不可也。
天視自我視聽者。
盖天一理
通達無間
民心所存
天理所在
故因民之視聽以爲視聽也。
唯其如是
故有民社者。
不可以不敬也。
若謂其所視聽便是則不可矣。
中有云者
語亦艱深
不必如此爲說也。
眞實無妄一息間斷者誠也。
主一嚴畏徹上徹下者敬也。
敬則誠矣。
然自初學至聖人。
皆可言敬。
而誠則非聖人則不可言
大賢以下
誠之之事也。
至於天道則只可言
不必把捉敬來。
擬議辨論也。
李太素天道有敬[第四](丁丑臘月)
 問蒙學以敬上着力。
或疑天道不無一段敬。
更此仰禀。
可謂至愚極陋者也。
商罪貫盈
天命殛之。
薦舜於天而天受之。
其殛之天怒也。
旣有怒。
豈無敬。
受薦亦似有敬。
作善降祥
不善則降殃。
天善之故降其祥。
不善之故降之殃。
雖謂之
敬。
未爲不可
邵子天聽吟曰非高亦非遠。
只在人心
天人一理
通達無間
人心天心也。
人心敬時
天心亦似有敬矣。
盖誠者天之道也。
誠之似是包敬。
未知如何
瞽言縷縷
酬應想必苦矣。
悚仄悚仄
示意謹悉之。
有罪天命殛之。
薦舜而天受之。
其命其受。
豈眞諄諄耶。
不過人心向背言之也。
作善降祥
不善降殃。
不過以類相應也。
眞如人之賞罰之爲耶。
康節所謂只在人心者。
亦書所謂天之聦明明畏。
自我民之意。
此皆大綱說。
非謂喜怒敬肆。
一一如人心也。
易繫曰顯諸仁藏諸用。
万物不與聖人同憂
程子天地不與聖人同憂
天地無心成化
聖人有心無爲
盖敬者主一嚴畏
有所執持
聖人有心
可以言敬。
天地無心
可以言誠。
不可言敬。
大致如此
吾友所以天道有敬者。
似是未能深究敬字之義。
又未能深究天地無心之理也。
吾人只當着力於敬字上
存省察。
有課程。
工夫旣熟。
至於緝煕便能上達天德
前書所謂則誠者也。
幸姑置天道敬一欵。
倚閣一邊
更爲詳看心經諸條而先下居敬之工如何
他日更思
之。
必有所得矣。
  李太素
 前敎天地無心之說。
今可理會也。
張子曰由太虛有天之名。
邵子曰天道無他
只自然。
自然之外更無天。
自然者。
謂其無心成化云者也。
中有敬等說。
可謂惑之甚者也。
公元1938年
李太素別幅(戊寅四月)
 問聖人之心。
譬如止水無風
衆人之心。
譬如泥水混濁
被風盪。
雖暫得止息。
鑑空衡平之體。
不能聖人同也。
或曰衆人或於須臾之間。
能不昏不亂則卽此便是未發之中。
鑑空衡平之體。
豈與聖人有異耶。
此論果得否。
公元1871年
問說或說皆有可取
而俱有未盡者。
聖人衆人
同受此理。
聖人禀氣精粹
故此無所障碍
譬如本淸明而在石磵至淸之處。
無泥滓而又無風浪之盪汩
故其淸澈如此
衆人禀氣駁濁。
故理爲所蔽。
譬如水雖淸明
糞壤泥滓之中。
本多汚穢風浪又從而盪汩之。
故其混濁至此
此豈水之性哉。
然其混濁糞壤
水之本然淸則未甞息滅
苟或風靜本體有時呈露
闖然而現。
此卽未發之中之發也。
本則鑑空衡平之體也。
瞥然之頃。
其所發現本體則亦不可非聖凡之所同得者矣。
然而須臾風盪滓汩則其昏濁如故
轉輾膠固
不止而滓益甚
瞥然之闖現者。
幾乎息矣。
當其闖發之時。
一端呈露者。
本然之眞。
聖凡之所同者。
是固鑑空衡平之體。
而略勺之際。
乍現還蔽。
安有
衡平之可論者耶。
能因其闖發者而遂明之。
以遂復其本然之軆則鑑空衡平
可謂聖人不異矣。
言其譬喩水之淸者猶理也。
石磵糞壤者猶氣也。
風浪盪汩猶人欲也。
問者何人。
或難者何人。
願聞之。
 問權友所答天道
便是誠一欵。
想已覽閱
其所論果與吾丈所見無異歟。
此則與鄙見無異矣。
公元1938年
李太素問(戊寅四月)
 問遂齋問農巖
有曰至靜之中。
無所偏倚云。
農岩曰旣云至靜而又云無偏倚。
詳味語意
似謂至靜之中。
亦有偏倚與否。
此所未喩云云
衆人亦有未發之時則可謂靜而中也。
豈以偏倚有無爲疑歟。
詳敎焉。
至靜之中。
無所偏倚者。
中庸中和天地位下章句也。
意者此以問而所答參差
故又有此云云也。
其書曰旣云至靜而又云偏倚
詳味語意
似謂至靜之中。
亦有偏倚與否。
此所未諭云云
鄙意章句至靜之中無所偏倚
雖與應物之處。
少差相對說。
其所立言
亦自不同
應物云者
泛指應物有差謬與否。
故無差謬之間。
又着少字
應字無力少字有力
其所歸重
在於無所差謬
靜云者。
靜字之上又着至字。
下語已別而無偏倚與否。
無偏倚之間。
只着所字。
至字有力而所字無力
其所歸重
在於至靜之中矣。
至靜之中無所偏倚八字
一直看下不可作兩截看也。
盖未與物接之前
可謂靜矣。
衆人無正工夫
故事物之來。
忿懥恐懼好樂憂患之類。
旣已應過而猶復留在心下。
不能自覺
其不聞不覩之時。
宜若寂然不動。
而留在心下者
爲之主。
心體不能虛明
似靜而實非靜也
夫子所謂無主則實。
實謂物來奪之者是也
朱子加至字於靜字之上。
以致丁寧之意。
若不軆驗治心之際則亦不能深知斯言之有味也。
故苟是至靜則無所偏倚矣。
有偏倚則非至靜境界也。
雖是衆人
瞥然之頃。
亦有未發之中。
前書已論之矣。
靜者卽未發之謂也。
無所偏倚者。
卽中之謂也。
何以衆人亦有未發之中也。
未發之前無可攷驗
而以四端之闖發者知之也。
四端則雖下愚亦或有闖發之時。
苟無未發之中則四端從何地而發出耶。
衆人之心。
似靜非靜。
絶少至靜之時。
四端之發。
絶無而僅有。
僅有而未遂
似若初無未發之中者然。
此豈人之情也。
此豈禀受本軆也哉
其所問難
實是直窮到底處。
咀嚼深思也。
李太素(挺天)別幅(戊寅八月)
公元1871年
承素有心火。
或不襪。
頃當盛炎
終日着襪。
由自強。
漸至如常
常時行役
困憊粘席。
而今則頓去此病。
吾友六十之年。
發奮志學
用力居敬日強之工。
至此之篤。
令人氣湧心壯。
始知聖人所謂舜何人予何人者。
實是親切語。
打乖一生者。
皆是自暴自棄也。
一此不懈
何憂學之不成耶。
至於詬詈下輩
自知病痛不能改者。
不能推此心而居敬之工。
未免間斷也。
幸益致力於收放心之工如何
居敬可以收其放心也。
出入無時
莫知其嚮者心也。
操之則在腔子裡。
少放則忽然走作
墮坑落塹。
無所不至
工夫如撑上水船
當其泝流
軋軋難進
而失之則俄頃之間。
便退千丈
初學之共當警省用工處。
戒之哉戒之哉。
公元1997年
與沈善良(一作長元浚)書(丁丑至月五日)
疇昔之枉。
一霄嘉客
耿耿餘懷也。
窮居僮使甚乏。
未克以一書修謝。
徒切瞻歎。
伏惟此時
尊靜履神相
此間一味呻劣。
書冊工夫亦未着實
殊用愧悚
未知從者近日所得幾何
相望一舍
無緣資警。
益祗自馳想
老范忽命駕來訪
實有鼎討之望。
而此豈易耶。
略此修候。
對燭不具
公元1998年
與沈善良(一作長元浚)書(戊寅元月三日)
公元1871年
承擎惠札。
謹審新元
學履蔓慶。
披慰不已
示敎朞三百說月行一欵。
所改似好矣。
然則前書中卽大月之法至小歲之法也。
皆當刪去
而添書今書乃一月常法一歲常法也爲可也。
旣難相聚講討
往復論難
亦可得力
窮居僮指
亦難如意替伻。
如來示矣。
然所看書可疑思索未透處。
以幾卷幾張某張某語。
條列錄於別紙。
積成卷帖。
僮使之隙投示則亦當以鄙見逐紙論辨
仰俟裁敎。
此亦在誠意之如何耳。
此間病劣如昨。
齒益頹而學不進。
祇自愧悚也。
略此修敬
伏惟
公元1998年
與沈善良(一作長元浚)書(戊寅三月二十八日)
疇昔歸路
切擬迎叙穩討江津
意外作魔。
始知一從
容亦有數也。
悵然可言。
伏惟此時
學履起居增重
老范來過。
委伻奉速。
其能命駕否。
庸學疑義
如已錄出。
幸投示起懶如何
此間病劣猶昨耳。
不具
 近日方看何書。
底工夫。
耿耿不弛。
答沈參奉(元浚)人身理氣問(戊寅)
人身理氣說。
謹受而復之。
可見學識博考索之勤也。
第若論人理氣則當說自性情人道心
以至參三才致位育。
又及經世所論肢骸臟腑之有所象。
而使簡而有條緖可也。
未知以爲如何
略貢鄙見
或人書(戊寅)
 問禮記說復讎之義。
周禮避讎之法。
齊襄復九世之讎。
春秋大之
胡傳語類則又有同異。
何以折衷耶。
請聞其詳。
公元1871年
曲禮曰父之讎不與戴天
兄弟之讎不反兵
交遊之讎不同國
檀弓孔子父母之仇。
寢苫枕干
不仕不與天下也。
遇諸市朝
反兵而鬪。
昆弟之仇。
不與共國
君命而使。
雖遇之不鬪。
從父昆弟之仇。
不爲魁。
主人能則執兵而陪其後
古人復讎之義也。
周禮地官(陳鳳梧禮則秋官
)調人掌司万民之難而諧和之。
父之讎辟諸海外
兄弟之讎辟諸千里之外。
從父兄弟之讎不同國
君之讎眡父。
師長讎眡兄弟
主友讎眡從父昆弟
(鄭玄註。
大夫君也。
賈公彦䟽。
殺人之賊。
討殺之。
雖以會赦。
當使離鄕辟讎也。
)弗辟則執之。
殺人反殺者。
(鄭司農云重殺也。
䟽旣殺一人
其有子弟復殺之。
)使邦國交讎之。
(鄭玄諸侯得者卽誅之。
)凡殺人而義者不同國
令勿讎。
詧之則死。
賈功(一作公)彦䟽曰此經略言其不言者
皆以服約之。
伯叔父母姑娣妹女子子在室兄弟衆子
一與兄弟同。
祖父母曾祖父高祖父母。
其孫承後皆斬衰
皆與父同。
不承後者
祖與伯叔同。
曾祖高祖齊衰三月
皆與從父兄
公元前693年
同。
以其同繩屨故也。
此周家調和仇讎之法也。
調人下。
賈功(一作公)彦䟽曰古周禮說。
復讎可盡五世之內。
五世之外。
施於己則無義
施於彼則無罪
所復者惟謂殺者之身。
乃在被殺者子孫
可盡五世得復之。
曲禮復讎孔穎達䟽曰。
周禮復讎之義。
不過五世
復讎大略也。
春秋魯莊公元年
齊師遷紀郱鄑(鄑子移反)郚。
四年紀侯大去其國。
左傳紀侯不能下齊
齊難也。
穀梁傳曰紀侯賢而齊滅之。
胡傳齊人強暴
用大以迫之。
聖人與其不爭而去。
經無褒貶之辭。
三傳無復讎之文。
而獨公羊不言齊滅之。
爲襄公諱也。
何賢襄公
復讎也。
何詧尒。
遠祖也。
哀公亨乎周。
(註亨煑而殺之)紀侯譖之。
襄公爲此焉者。
祖禰之心盡矣。
遠祖者幾世乎。
九世矣。
九世猶可以復詧乎。
百世可也。
家亦可乎。
不可
何以可。
國君一體也。
先君之恥。
猶今君之恥也。
國君以國爲體。
史漢㐫奴
漢旣誅大宛
欲遂困胡。
下詔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
高后時單于書絶悖逆
昔齊襄復九世之讎。
春秋大之
是歲太初四年也。
春秋魯莊公十三年
公會齊侯盟于柯。
胡傳曰始及齊平也。
世讎而平可乎。
魯於襄公
不共戴天之詧。
當其身則釋
㤪而不復。
聖人詳加譏貶
以著其忘親之罪。
易世矣而桓公始合諸侯
修㤪怒。
阾而危其宗社
可謂孝乎。
故公諸侯皆書其爵。
以爲釋㤪而平可也。
或稱齊襄公九世之讎而春秋賢之信乎。
仲尼所書柯之盟。
其辭無貶。
則復九世之讎而春秋賢之者妄矣。
語類本朝七條
陳僴問復詧之義。
禮記䟽云春秋九世復讎
又某書庶人五世復詧。
又云國君九世復詧。
某人魯桓公齊襄公所殺。
子莊公齊桓公會盟
春秋不譏。
自桓至定公九世
孔子定公諸侯夾谷
九世不復詧也。
此說如何
曰謂復百世之詧。
亂說
五世復詧者。
親親之恩。
欲至五世而斬也。
春秋九世復詧與不譏美之之事。
皆是解春秋亂說
春秋何甞說不譏與美他來。
聖人不過直書其事。
美惡自見
如本夷狄之禍。
百世復之可也。
曰這事難說
魯莊之事。
見齊襄殺其父。
不能復。
如何更奏他報齊桓。
况更欲奏定公夾谷之會。
見讎在面前
不曾報得。
欲報之於其子若孫。
非惟事有所不可也。
沒氣勢。
無意思了。
况復詧。
須復得親殺吾父祖之詧方好。
若復其子孫
有甚意思
漢武帝春秋九世
詧之說。
遂征胡狄。
欲爲高祖報詧。
春秋何處如此說。
諸公讀此還信否
自喜切欲攘夷狄。
姑托此以自詭耳。
如本靖康虜人之禍。
高宗初年
乘兀木粘罕斡离不阿骨打未死之時。
人心憤怒之日。
父兄不共戴天之詧。
就此便打疊了他。
快人意。
孝宗銳意雪恥
然事已經歸。
與吾敵者非親殺吾父祖之人。
自是鼓作人心不上
所以當時號爲端人正士者
又以復讎爲非
和議爲是
乘時喜功名之士欲復讎
端人正士豈故欲忘此虜。
盖度其時不可
以不足以激志也。
云若而今捉得虜人來殺之。
少報父祖之怨。
豈不快意
曰固是好。
只是已不干他事。
自是祖父事。
儞若捉他父祖來殺。
豈不快人意。
而今是他子孫
干他甚事。
熟復朱子說則亦可以槪想其義意也。
大抵父母昆弟之讎。
報復輕重之差。
詳於曲禮檀弓調人之文矣。
九世復讎說則左丘明親見夫子紀侯大去其國之傳。
未甞槪論
齊襄復詧之事。
穀梁淑與公羊高同時之人也。
作傳亦不言之。
公羊何自獨知之。
之如此之詳耶。
愚也窃疑之矣。
齊襄公大段無狀底人也。
其慝行見於春秋者非一。
斯人豈能念及九世之詧而盡心圖報也。
設令
眞有訊卜復詧之語。
不過欲滅紀國而奪其地。
此致討。
公羊其所親。
妄自推詡也。
至於九世復詧之義則胡文定以爲妄。
朱子以爲亂說
漢武引之。
以爲春秋賢之
朱子駁之謂其欲攘夷狄。
托此自詭
斯可爲斷案也。
獨其賈孔所引古周禮五世復詧之說。
朱子以爲親親之恩。
欲其五世之斬。
可據依而遵行也。
且賈氏所謂所復者。
惟謂殺者之身乃在
被殺者子孫可盡五世得復者。
朱子答復詧。
類復得親殺吾父祖之詧方好。
若復其子孫
有甚意思之訓。
相爲沕合。
復詧之限。
當取古周禮
而其節目則參取賈說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