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隐遗稿 第 x 页
晚隐遗稿
附录
晚隐遗稿 第 349H 页

尤庵先生简牍
答书多荷。族谱之湿可惜。不至于朽落。则幸矣。此时盖覆极难。厚薄何论。惟村人不至皱眉则可耳。洪人见之悯恻。亦于潭谷无颜也。病状仍昔。无足言者。馀不一。甲子。
恋中见书。知有疾病。奉虑奉虑。注释一册。用功深矣。多荷多荷。方欲与病孙。移寓兴龙。为三冬计。君与斜川君。相携而至。相守看书。甚好。须俟疾病少间。而图之也。丙寅十月五日。桥生。
寒水斋先生简牍
邪说得肆。复见向时诬辱师门。厄会几时可尽。痛心痛心。华阳树屋事。非敢一时忘怀。而诸贤之意。皆欲少观时世。故趑趄至今矣。目今爻象。转益艰险。诚恐既成之后。反有难处之端。以此姑欲慎重矣。未知如何。春来大拟一入华阳。消详多少事。而非但病苦难振。艰窘到极。无计俶装远动。迄未之遂。恒切怅恨。馀留早晚一叙。
山中建屋事。迄无早白。无乃事故挂碍。春前未及周
晚隐遗稿 第 349L 页

旋耶。昨者。莱府成送门帖。而谓有官冗。必于四月送伻。须量此治遣。如何。
山中役事。尚未完毕。于 享事前。毁立改筑之地。甚善甚善。每令独贤。诚难安。而事重不暇他顾者也。
华阳 享礼。初欲以正月上辛为矣。昨见大臣所示。坛祀用二月东巡之义。将行于仲春云。洞中之礼。亦欲依此退行于仲春。以为永久遵行之定式。须以此意。趁速通告于同志诸贤。如何。
享礼。初定于春秋仲朔。后以 大报坛享礼在于三月。故先行私荐为未安。改行于季月上丁。如何。
春享之日。 章敬王后忌辰。 万东庙将事。似不可以是为碍。书院享礼。无或有不安之端否。但京外释菜。虽值 国忌。本无不可行之义。而我东从祀之位。亦皆一时行之。以此推之。则今此春享。所重在 万东。亦与释菜无异。而此间或有疑问之人。如或碍人耳目。则院礼退行于翼日。亦无所妨否。幸与诸贤。商量为之。如何。
华阳颠末
肃庙己巳五月。尤庵先生在济州栫棘中。移书寒水斋先生曰。 显庙朝。湖西一士人。上疏请立 万历
晚隐遗稿 第 350H 页

皇帝庙。其时异论之人。托言天子之尊。不可祀于偏邦。又其祭仪。不亦难乎云。余知其时议之终不可行。只言此言出于此时。其人可尚。此则不可无嘉尚之典。又不肯从。心常慨然矣。其后华阳石龛。既刻 崇祯皇帝御笔。又刻于片石。藏之焕章庵。而又有文谷哀词。此为之兆矣。常欲建一祠宇于焕章庵之后左。以牌子。书 万历神宗皇帝。 崇祯毅宗皇帝。春秋依武夷神礼。祀以乾鱼酒。则用书室基田所出。务其精洁。唯祝辞不可不盛其称颂也。此事经营于心者久矣。未果而至于此。恨孰大焉。其以天子之尊。不可祀于偏邦者。此实无识之言也。唐时有楚昭王庙。而遗民私荐之故。韩退之诗云。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南轩尝于所守州。立虞帝祠而祭之。朱先生有表章文字。此非可据之典乎。文谷诗。亦使可赓之人赓之。联为大编。藏之庵中。亦一事也。非礼不动四字。老峰奉来者也。片石所刻。李择之摹出者也。此事当与金闵李诸人。议而成之则善矣。此事事力极简。不难成也。虽有非之者。既有朱子,南轩故事。何必自沮也。始欲配以 孝庙矣。更思之。此则非但事体未安。时人必以为大罪。不敢生意矣。年年祭官。忠
晚隐遗稿 第 350L 页

显宋公子孙在本州。此可任之。而其馀洪卞诸君。亦可也。
寒水斋先生。自承尤庵先生遗托。竭诚经营。癸未秋。与洪胄华,李先稷,沈润,卞东尚等。以厦屋之制。建 万历神宗皇帝 崇祯毅宗皇帝祠于华阳洞。尤庵先生书室之少南。距 毅宗皇帝御笔所刻石龛下一唤地。取尤庵先生遗意。名其祠曰万东。自制 两皇帝祭文。躬将享事。荐以四笾四豆。用大牢献三爵。纸榜祭之。祭毕焚之。以为定式。 大明之亡。在于甲申三月。而祠成适在周甲之年。亦异事也。
洪胄华以尤庵先生门人。 万东祠创建时。寒水斋先生荐出董役之任。自始至末。十馀年之间。春秋祭式。大小措置。一一相议。相时量势。殚诚经纪。甲申正月。 万东祠始成。戊戌夏。寒水斋先生手书 大明天地一介书生八字。以与之。
洪胄华尝为 两皇帝陈疏请建庙。甲申正月。趾斋闵公镇厚 筵奏。清州士人洪胄华。亦尝以此陈疏。见阻于政院云云。
家状[洪宗显]
府君讳胄华。字君实。姓洪氏。系出南阳。高丽太师殷
晚隐遗稿 第 351H 页

悦之后也。自是历世显达。有讳灌。忠平公。有讳子藩。忠正公。俱以名卿。事在丽史。入我 朝。有汉城府判尹讳深。是生佥正讳你。是生县监讳士淳。历数世。至讳纯悫。文科同中枢。当昏朝。退居于上党山东。号双柏堂。 仁庙朝 赠礼曹判书。讳颐正。参奉。是为府君高曾两世也。祖讳锡武。尤庵先生荐以将材。官至牧使。将以拟北伐之用而未果。以忠孝清白。 赠户曹参判。考讳一运。 赠吏曹参议。聘韩山李氏。别坐有渊之女。以 显庙庚子四月七日。生府君于清州之默溪里第。府君幼有异质。五岁在季父膝下。见断指痕。问曰。因何如此。季父公曰。子受父母血气以生。故父母疾剧时。斫指灌血。以冀回苏。府君曰。吾亦于父母欲如此。季父公奇爱之。八岁遘疠。恐或传染。自请出避。母夫人曰。汝病吾岂相离。府君涕泣强请。母夫人虑其添病。黾勉从之。母夫人竟亦无𧏮。邻里皆称孝儿。十岁。随季父在公州。闻小妹夭椓。朝夕必哭祭而后食。季父公曰。礼无未殇之祭。强而后止。自是就学于文义吴进士某家。昼夜勤读。至忘寝食。至十五岁。吴进士附南人。侵辱尤庵。府君慨然叹曰。吾闻尤翁大贤也。诬毁大贤之家。吾不欲托身。即日归家。
晚隐遗稿 第 351L 页

弱冠娶妻。往来聘家。亦著弊衣草履。言必称春秋大义。如宋别检炳远,李洗马遇辉。皆心许之。始受学于聋溪李公秀彦。二十一岁。负笈于尤庵先生门下。或在苏堤。或在华阳。母夫人尝患痢。府君日夜侍汤。寝不解带。尝粪甜苦。祷天请代。积旬有馀日。果得差效。其后又因宿病弥留。所嗜只是山鸡。府君躬猎以继之。冰江雪岭。不惮劳瘁。一日鹰病不猎。行到山坡。忽有飞鹰搏雉于前。仍并得鹰雉而归。参议府君。尝有疾。半日气窒。府君斫两指进血。移时复苏。癸酉春以后两亲患候。一时俱剧。分居东西。相距五里许。往来调救。不计昼夜。所居深峡也。时有虎护之异。及遭外艰。结庐墓侧。朝夕拜哭。虽风雨寒暑不废。三年如一日。是时庐中多有异事。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至欲呈状褒扬。府君泣挽乃止。辛巳。遭内艰。庐墓三年。亦如前丧。母夫人于病中。思食西果而未得用。府君终身不食西果。孤露以后。见人有奉两亲者。必戚然起羡。或至泫然泣下。事两兄如严父。伯氏鳏居。奉侍一室。天寒拊背。食少顷问饥。一如司马公之为。爱育诸侄。无间己子。以至贫族穷交。行路幼稚。无不怜恤。又为外王考经理祭田。以至剩馀。上及于曾祖。亲写
晚隐遗稿 第 352H 页

契券。以付奉祀人。尤庵先生尝曰。洪君孝行。人所难及。而践履真实。学问纯正。惟以其积年亲病。不无间断。是可闷也。逮夫世道阳九。先生北谪南窜。殆无虚岁。葩溪草堂之覆盖。书籍之曝晒。悉委之府君兄弟。故游尤庵之门者。举以府君为华阳主人。己巳。值 仁显王后逊位之日。又有尤庵先生拿鞠之 命。府君泣辞于参议府君曰。人生于三。事之如一。义也。今 君上有过中之举。贤师被横罹之祸。此是门下人致死之日。但以未承亲教。为趑趄耳。参议府君喜曰。吾岂不若范滂之母乎。任汝为之。府君即上京。则 圣母方出宫矣。府君与成公揆宪。治疏守 阙。仍号哭随 圣母轿后。到日影台前。 圣母驻轿下教曰。汝之忠悃。虽甚嘉尚。无益于予。落后可也。府君复至 阙下。欲独自封章。时有诸疏勿俸之 教。疏不得彻。而尤庵后 命已下矣。府君如不欲生。言于朴世辉,韩圣佑,李万亨曰。吾辈以老先生门人。当此火色。畏祸不一言。其何以归见赵静庵门人于地下乎。皆曰。君言是也。遂设疏厅于惠民署。京里儒生。皆以急赴中路告诀先生为言。无一人来会。府君大言曰。告诀先生而独生何为。吾欲一疏痛辨。与吾师同死。因
晚隐遗稿 第 352L 页

发文告诸友。翼日。来赴者几累百人。于是李箕畴,李竨,李万亨,朴世辉等。皆相继投疏窜逐。府君之疏。独未登彻。乃喟然叹曰。 翟褕仪空。既不得碎首以争。贤师枉死。又不能剚腹雪冤。所在致死之义。到此蔑如矣。遂直往井邑。治先生丧如礼。府君尝谒其曾祖参奉府君墓表于尤庵先生。未及受。祸变后一日。入华阳。梦陪先生。泣而奉禀。则先生曰。已撰出。在岩栖斋某箧中。觉来果搜得草稿。亦可异也。府君自是废举业。杜门却扫。读书课儿。自号晚隐。筑室于沙潭之上。又号沙潭。尝为 皇明神,毅两皇帝。疏请建庙。湖中士友咸曰。李重明后一人。尤庵先生在耽罗。移书寒水斋先生。托以 万东祠事。寒水斋自承遗托。相时量势。竭诚经纪。而与府君及李先稷,沈润,卞东尚等。每事相议。始役于癸未秋。成屋于甲申正月。首尾十馀年之间。春秋祭式。大小措置。无一事不相往复。至戊戌夏。寒水斋手书 大明天地一个书生八字以赠。府君遂以其年十一月六日。考终于默溪之本第。春秋五十九。 英庙丙午。士林呈官转闻。 赠持平。始葬于清安龙门。后移窆于清州山内墨岘甲坐之原。配全州李氏。县监益辉之女。祔左。举二男四女。
晚隐遗稿 第 353H 页

男长泰增早卒。次泰培府使。女长适李普赫仁平君。次适李弘镇。次适尹尚瞻参奉。次适金选庆参议。侧室男泰㙫。女适金彦国。长房男履瑞。通德郎。女适尹国彦郡守。次房男启瑞庶尹。女适徐一修。李普赫子景祜。判书。重祜。判书。昌祚。通德郎。章祜。府使。李弘镇子孝源。佥知。悌源。参奉。尹尚瞻子皓。县监。金选庆子汉耇。诞我 大王大妃。封鳌兴府院君。汉耆。判书。汉老。知事。通德郎无子。子庶尹子宗显。庶尹三子。宗显,宗善,宗焕。内外曾玄总若干人。呜呼。府君志气卓荦。言议慷慨。自牧使公受 孝庙北伐眷注。兄弟连业。并服事于华阳夫子春秋之义。又其再从祖晚洲公。拟作吴将军檄。又作焕章庵歌行诸诗。盖我洪一门之内。莫非这义理也。自遭楚山之恸。府君无复世念。屏居于荒山绝峡之中。痛神州之陆沉。泣 君师之遗志。平居悒悒佗傺。扼腕悲愤而终。噫。世孰有知我府君者。兹摭家庭旧闻。略叙言行。以俟夫大君子裁择焉。 崇祯三己未仲春。不肖曾孙宗显。谨书。
墓碣铭[宋焕箕]
华阳之东十里许。有沙潭一区。寥而廓。晚隐堂洪公。以尤翁门人。黄巴祸后。卜筑其中。杜门敛踪。志节弥
晚隐遗稿 第 353L 页

励。寒水斋权文纯公。推许甚重。手书 大明天地。一个书生八字以与之。噫。公之平素徽迹。观于此而可以推想也欤。公讳胄华。字君实。南阳之洪。以高丽太师殷悦。为鼻祖。自是簪绅相承。至忠平公灌。忠正公子藩。俱以名卿益著。入我 朝。有讳深。汉城府判尹。寔公九世祖也。高祖讳纯悫。文科同中枢。 赠礼曹判书。号双柏堂。曾祖讳颐正。参奉。祖讳锡武。官牧使。以忠孝清白。 褒赠户曹参判。考讳一运。 赠吏曹参议。妣韩山李氏。别坐有渊之女。公以 显庙庚子四月七日。生于默溪里第。幼有异质。五岁在季父膝下。见断指痕。问其所由而曰。吾于父母。亦欲如此。八岁遘疠。恐或传染。自请出避。李夫人曰。汝病吾何忍离舍。公泣请不已。李夫人虑其添病。黾勉从之。而竟亦无𧏮。乡里皆称孝儿。甫踰十岁。往学于邻乡人吴进士。当甲寅群凶鸱张之日。吴乃附彼而侵诋尤翁。公慨惋。以为吾闻尤庵大贤也。如此诬贤之家。岂是托身之所。遂即发归。受业于聋溪李公秀彦。文艺益就。及尤翁自岭海还。始负笈从游。致意学问。而尝自叹曰。世间岂有不读书穷理而能成就者也。尤翁尝曰。洪君孝行。人所难及。而唯其学问之工。缘于积年
晚隐遗稿 第 354H 页

侍汤。不能无间断。殊可念也。公奉两亲。尽其志物之养。每当癠忧。昼宵焦泣。尝粪祷天。斫指进血。药饵竭诚。屡致感物之异。逮其遭艰。前后庐墓。哀毁踰制。以李夫人病中思食西瓜。而背节未进。乃终身不食是果。事二兄。若严父。奉护之节。亦如温公之于伯康。凡系先世事。诚敬备至。睦姻任恤之道。靡不用极。平居志气激昂。寻常惓惓于秉义尽伦。当己巳岁。公泣告于参议公曰。人生于三。事之如一。义也。今尤翁遭此祸机之迫。其在门徒。义当致死。而未承亲教。不得擅决矣。参议公喜曰。吾岂不若范滂母乎。汝其任为之。公遂即上京。则 圣母将出宫矣。公与成公揆宪。治疏守 阙。仍号哭随 圣母轿后。到日影台前。 圣母驻轿下教曰。尔之忠悃。诚可嘉尚。而无益于予。落后可也。公复诣 阙下。疏未得彻而尤翁后 命已下矣。公如不欲生。谓朴公世辉,韩公圣佑,李公万亨曰。吾辈当此时无一言。其何以归见赵静庵门人于地下乎。遂设疏厅。来会者累百人。于是呈疏。又未登彻。乃泣曰。 圣母逊位而顾不得碎首效忠。贤师遘祸而亦未能剚腹雪冤。此何人哉。遂往井邑。随靷而归。自是绝意世路。废公车业。潜居守志。徜徉乎溪山
晚隐遗稿 第 354L 页

之间。超然有出尘之标。尝上疏请建 万历,崇祯两皇帝庙。权文纯公乃遵尤翁遗托之意。营立 万东祠。而自其经始。至于竣事。一皆与公相区画。当时士友莫不钦叹。而其所传诵。久而不已。戊戌。年五十九而卒于十一月初六日。始葬于清安龙门。后移厝清州之墨岘负甲原。 英庙丙午。以忠孝 赠持平。今 上元年辛酉旌闾。配全州李氏。县监益辉之女。祔公墓左。有二男。长泰增。次泰培。府使。四女长适李普赫仁平君。次适李弘镇。次适尹尚瞻。参奉。次适金选庆。参议。侧室男泰㙫。女适金彦国。长房男履瑞通德郎。女适尹国彦。郡守。次房男启瑞。庶尹。女适徐一修。李普赫子景祜。判书。重祜。判书。昌祚。通德郎。章祜。府使。李弘镇子孝源。佥知。悌源。参奉。尹尚瞻子皓。县监。金选庆子汉耇。诞我 大王大妃。封鳌兴府院君。汉耆。判书。汉老。知事。通德郎继子宗显。庶尹三子。宗显,宗善,宗焕。内外曾玄总若干人。呜呼。公以资性之粹。志气之卓。早游贤师之门。孝行忠节。克著于世。其于服勤之义。至矣。宜其殁后 旌褒之典。靡有馀憾。而所以垂裕后昆者。将无涯也。岂不休哉。今公诸孙。将竖石墓径。而庶尹之胤宗善。来求余文。顾玆兴感者
晚隐遗稿 第 355H 页

深。何可以不文辞。铭曰。
大明天地。一个书生。允矣寒水。有此称扬。嗟公之贤。笃孝孤忠。猗欤 恩褒。久而弥隆。焯焯群行。何须备详。我撮其大。作斯铭章。
崇祯后三壬戌季冬。崇政大夫议政府右赞成兼 世子贰师成均馆祭酒 经筵官宋焕箕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