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和隐集卷之五
和隐集卷之五 第 x 页
和隐集卷之五
 序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79H 页
送李按使(真俭)
今我观察使角里李公。移箕节入柏府。其载祖之日。箕之人士。咸惜其去。追而送之于南浦之永济桥。酒三行且起。有衣缝冠章者执酌而前曰。箕之庠若序。教之弛久矣。粤昔公大父西谷先生尹玆邦。立教条申课程。勤者赏之。嬉者警之。导迪我蒙士。俾有开发焉成就焉。此吾乡人才之于斯盛者也。谭者至今娓娓。后五十有九年而公又按西。绳其民而继其烈。其教条也课程也。一遵西谷公旧制。虽㫌节奔驰。簿领倥偬。而或未尝倦其政。此吾党之粗有所斐然。而公今归矣。千里之步。半道将废。九仞之山。一篑便亏。吾未得卒吾业矣。孰有如余之伥伥而无所之乎。有韎韦而櫜者。攀辕而号曰。吾邑即关西之一大都护。而天府之土。用武之国也。疆埸无事则已。有事则为必争之地。于国若门屏然。然而城池虽缮而尚有营垒谯濠之未遑者。武库虽盈而亦有兜鍪戈戟之未精者。公之政不但文事而已。尤于武备乎斤斤焉。亟命函人若炮人若弓人矢人。锻厥器械。器械乃精。又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79L 页
置营于若东若西南北将台之侧。分戎器而藏之。平时则鍊习武事。急时则散授兵卒。又轸本城之南虚而势单。内无井而外难汲。欲修中城之旧筑而今圮者。以为浚濠而引汲路。重壁而固虚。面算既定。将不日举役。公今去矣。谁复有画此计者乎。不幸若有警则吾将鱼肉矣糜烂矣。安得不涕泣而为公别也。有老人扶杖而言曰。耕田凿井。帝力何有。而反有眷眷于明公者。我身不暖。公其帛焉。我腹不饱。公其肉焉。而不饥不寒。公之赐也。愿须臾毋死。思卒见治化之盛也。公今去矣。吾其寒且饥矣。又有童子筱骖拥道而泣曰。莫非民也而公之为吾小子辈至矣。穷乡鲁质蒙稚愚騃。不知有就傅之义而公乃立师而教之。不但于私塾课程而已。选而升之于官。亲自较试而进退之。入选者则宴而饷之。赏而劝之。有若王制之自家塾而至庠至序。选士俊士之制者。设教堇四个月而收效则已二三分矣。倘使之满三年瓜熟之限则何遽不至八九分地头。而公今归矣。有若始出之泉。壅而不流。初荣之木。阏而不畅。安得见盈科之期达支之时乎。将不免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则何我公之不卒我教也。人皆戚戚然悒悒然。如有独怅私恨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0H 页
之意。遂安李某晓于众曰。若子者可谓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见有己而不见有人者也。子等果以公之泽只留于兴学讲武养老训幼之政而已乎。公之受西命。适会于大杀荐饥之后。关西四十州千百民命。喁喁欲绝。且客使织路。旁午星驰。咆哮需索。变机百出。苟非大力量大吁谟。不足以策而应之。公乃怡然当之。不急不缓。面势相机。从容运掌。发棠而起齐野之饿莩。捐金而填庐山之溪壑。民无或瘠。虏亦无梗。犹且冲襟雅量。夷如旷如。原隰载驰之馀。观风问俗。接物应人。其感于心而发于咏者。联篇累牍。金石铿锵。实有得于皇华咨度之义。此乃公之大者。而亦可见公之恩与德。无邑不周。无人不被。洽髓沦骨。有若私于一人者。正如阴阳大道。无所不备。仁者谓之仁。智者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者。今者诸君之含恩感德。怅怅而不忍别者。其亦类是耶。若以私义而言则余于公有深焉。余从祖监察公曾有年谊于西谷公。又作教授官于西谷公按臬之时。从游幕府。契谊尤笃。不佞以通家旧谊。受知公亦不浅浅。及公之仗节箕藩。余亦记马鱼邮。六次湾路之行。奉鏕(一作镳)周旋。辄逢名区胜览则容我以文酒末席。评诗属文。吟哢跌宕。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0L 页
前后续貂之什。已满公巾笥之腹。不佞如余。何以得此于大君子也。其荣于身而感于心者。较诸君不翅万万。而此则私耳。不可以挽我公 恩召之行。而况我 圣上擢公以风宪之长者。不但风教我一方。而亦欲振公风棱于百辟之班也。君毋惘惘焉戚戚焉。在昔完平李公,约斋柳公俱有此邦。怀民去思不置。朝廷亦眷顾我西氓。复授西节。今西民之爱慕公至矣。民心所向。天亦诱衷。安知无复有保釐之 命。卒施怀保之泽。有如李柳两公之再斯于玆土者乎。君须待之。诸人闻言即释。含笑而别。余记其语。以赆公行。
鱼川劝武契序
夫香山即东国四岳之一。而雄伟瑰杰。㠔崱屴。盘据数百馀里。郡邑之附丽其下者亦数四。郁然为西方之第一冠岳。山中有檀后岳降之真迹。其灵岑清淑之气。蜿蟺扶舆磅礴而蟠结者。不止为毗卢玉井万瀑珠流。上院之龙角虎迹。普贤之铁环火珠而已。今鱼川驿于此山之下。地灵之所酝酿。必有风𩦲雾鬣骏蹄逸足。如周之追风蹑影。汉之虎文龙质之类。固宜腾跃于槽枥之间。而余官此三年未见焉。盖有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1H 页
之而我未之见耶。抑亦不钟于若蹄若鬣而或钟于横目圆颅之类耶。此土龊龊。无乡村秀才。只有隶于驿者若而人。而人也或强或柔或讷或辩或质或肆。不一其性。而要之皆可教。但长习于拥盖策驷之下。心窍晦而舌本强矣。教之以学。实有捍格不胜之患。择其中身手好而膂力健者三十人。劝之以决拾之技。则人皆踊跃而赴。其令习艺堇月馀。而进步则已有二三分矣。余亦因其势而导之。俾令作契。契名曰劝武。且附以节目若干条。尔等果体其作契劝课之意。遵守吾法。磁矻不辍。能成就其才分所至。则小可以一举登虎榜。大可以三箭定天山。岂可使香岳清淑之气。归让于水石之奇怪空门之虚幻也。夫人者万物之灵。是气之不在人而在物。岂非最灵之所羞乎。尔等其勉勉焉。
鱼川驿劝学契序
人有恒言。荆楚釰客。邹鲁文士。此以风气俗尚而言。元非的论。人才之或文或武。皆系于教导训诲之如何。则土风固非可论也。如问强好勇之人。不游于圣门则不过为衽金之一粗豪耳。且楚产陈子若不学周公孔子之道。用夏变夷。则终焉为南蛮鴃舌之人。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1L 页
是非其明效已验者耶。今鱼川在于古兵营地坊。旁近邑皆尚弓马技。谭者以为此地宜武而不宜文。以余已试者言之。初劝学无效。乃劝之以武艺则事半于文而功则倍之。文固可置。而第古者教人之法。必先于蒙养。若情窦已阔。物诱已痼之后。则师教不入。捍格难胜。虽圣人而亦末如之何。则向日之劝而无效。盖由此也。余乃选择其年十五六以下容貌端而资质美者二十人。作为一契。劝令就学。又作若干节目。为遵行劝课之地。且礼请士林中行谊文学之可为人师者为尔师表。噫尔等皆孺子可教者。苟能敬受师训。讲而习之。则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不难为第一义。虽退步而落下数层。词章程式之文。犹反手耳。初岂以刀笔簿书期哉。尔等其勉勉焉。噫源泉始出矣。雏鸟初飞矣。邮瓜已熟。未及见盈科振翰之时。而异日若成就其才分。蜚英吐芬。观国家之光。破荆南之荒。则向所谓俗尚风气之说。今而后破之。尔等尤勉勉焉。
箕城九老会序
夫三达之会远矣。始也唐会昌中。刑部侍郎白居易致仕居洛阳。与胡吉刘郑卢张六贤。作尚齿会。后添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2H 页
百三十六岁人李元爽。九十五岁僧如满。称以九老。至宋至和。杜沂公衍。与王毕朱冯诸公作五老会于睢阳。又元礼间。文潞公彦博留守西都。选境内士大夫之老而贤者十二人。置酒于富韩公之第。一座皆年踰从心。而独涑水司马公以六十四岁与焉。是谓耆英会。有会则有诗。前后唱酬诸什。流播至今。读之如见风流好气象。每令人艳慕。而窃怪唐而宋七百馀年。是会也只洛阳,睢阳,西都三处而已。且跻席之人。或九或五或十二而是外未闻焉。夫所谓三处。即中朝士大夫之窟也。亦岂无鲐背鸢肩之人。而惟耆德之如九如五如十二者。不可多得于当时与后来。则宜元礼以后之此会正寥寥也。吾乡即殷太师旧国也。天文箕尾应南极翼轸分野。又丁未方海鸭高峰来朝仁贤里。术者谓寿星所照。耆老多出。果然吾乡大夫士之年踰八帙者几人。七旬者又几人。前任崇灵殿郎庆州崔公泰齐。以士林宿德。窃慕白居士文潞公之风。与前兵部员外郎白川赵公之重,佥枢谷山康公时泳,佥枢长渊卢公国良,延安金公仁徵,太学生南阳洪公百龄,齐安黄公道和,平昌李公万夏,太学生延安金公致刚。约契为九老会。宴饮不选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2L 页
别日。每于诸老生朝。辄置酒娱乐。无何员外公乘化则九席觖一。殿郎公谓时恒曰用司马公故事。引君入吾党。时恒逡巡辞避曰司马公何等人物也。德望文章盖一世。为文富诸公所推重。则年或不及而与之则宜。时恒则虽狗马之年。适与公同。而其名与德则不啻霄与壤万万矣。引用不亦僭乎。公曰否否。凡后之人嘐嘐曰古之人者。岂皆真如古人哉。特以慕其迹行其事而已。今虽以九老名。亦岂真似于胡吉王杜文富诸贤。而只取所同者而同之。则君独不同于司马公乎。况且记述玆会者。非君而谁也。时恒辞且不获则乃作而曰。夫蹈荣衢而保贞吉。追急流而跻遐耇。优闲桑梓。同德宴游者。固士大夫之高致。而若会昌,元礼之世则乃君子道消时也。老成诸人之谢事逊野。不与于需云湛露之筵。而但与园翁溪友。朋酒选胜于枌社之间者。于国未为福也。余不能无憾于若唐若宋之世。而吾侪则以半万遗黎。生于太平长于太平。今又与太平终老。幸而居四民之首。出粟米麻丝。以纳公家之赋。治诗书礼乐。或观 王国之光。吾侪之事业几矣。及今苍颜已颓。黄发皤如。居居于于。无所事事。则与南邻老北里叟。杖屦相邀。壶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3H 页
觞宴饮者。莫非我 圣上老者安之之恩与德也。今我不乐。日月其除。吾侪之游。其可已乎哉。是会也虽托兴于九老。而名德不侔。贵贱自殊。则所取者只是闲致高年而已。乃所愿则康衢老人也。早寝晏起以养吾生则拟之于出作入息。朝饘暮粥以糊予口则拟之于耕食凿饮。至于黄鸡斗酒。匝坐乱巡。长歌缓舞。鼓瑟弹琴者。迨无异于鼓腹击壤而歌。则虽谓之陶唐今日可也。噫唐尧之世。虽不可直拟。而使今日有金革之警赋役之烦。则枯项槁䤋。亦不得安其业而乐其生矣。虽欲为此会得乎。今吾侪之安居而宴饮焉者。秋毫皆帝力也。吾未知康衢之老。何以谓何有也哉。当歌咏而铺张之。彰 圣代之风流。誇耆席之休致。使会昌元丰诸老。不但专美于前可矣。公曰善。遵洛阳西都古事。命画者图绘其形。各和乐天及司马公诗。列书卷中。不佞亦仿耆英会旧叙。叙之如右。
和浦文字饮序
文字饮乃艺苑胜事。始见于韩文公赠张籍诗中。而其来则盖古矣。如刘禹锡白第之唱。王昌龄旗亭之饮。王弇州雪楼之游皆此会。而我国亦有东岳诗楼,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3L 页
三渊凌汉台。方诸中朝词老之会。未知如何。而其跌宕文酒。酣嬉吟哢。自得于觞咏之乐则同一风流。近世洛下士大夫多慕效此事。吾乡亦关外邹鲁也。文艺之士。比又蔚兴。自余之移住和浦。士友日相从游。说诗论文。皆可以压倒前辈者。噫竹枝一曲。岂独西湖有之。乃设诗社会于和浦之保晚堂。草文字檄喻文苑诸君。玄黓困敦之阳月小晦。实惟其时。是日也诸君咸集。且松浦田斯文丈以八帙高年。压临席次。苍颜白发。真山泽癯仙。促膝连裾。相欢然道旧。已而曜灵沉辉。暝色生室。高张灯烛。排列笔砚。则十分有梁园暮雪之兴矣。堂中命设一大瘿尊。尊傍置盏。使在座者引觞而饮之。下律令曰诗席无宾主无少长。有唱辄酬。出韵辄赋。如诗不成。用桃李园金谷酒数。佥曰唯唯。少间金浪翁信英先唱七绝。田丈即首和。诸君次第和之。余曰更试以八角。长城崔秀而拈出韵脚。坐席各自和呈。诗凡几篇。读之则或铿锵炳烺。或流丽清新。或偃仰矫健。或简易平淡。不一其体制。间间有敲推点评处。而正如邓林之枝。虽少屈而不害为明堂用。昆山之玉。或微瑕而皆可为朝廷饰。尽乎其可贵。且徐而察之则冲融朴实。颇有古诗人风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4H 页
格。莫非我 圣朝右文兴学之效之著也。如使太史氏览之则必采而列于乐官。以观民风。是会也亦岂亶使然哉。乃剧饮夜分而罢。翌之日。乃收拾诸作。书之于册。仍念吾乡之鸣于诗者。不但止此。而未及同此席者亦多可恨。仍令追和其韵。附于下方。此可见吾乡诗学之于斯为盛。而亦能无歉于白第,旗亭,雪楼之胜会也否。噫箕乡文学。近甚彬彬。时文则蔑以鞭策而独古文未遑。今余之倡为此者。盖欲先之以诗学。勉勉进进。仍又渐复诸体。则文不在玆乎。何遽古人不及也。抑又闻之。晦庵朱先生与东莱,象山诸公。或讲道寒泉。或论学鹅湖。澜熳剖析其义理王霸之分。使圣学大明。吾道不孤。至今传播文字。文字之会。儒门诚有之。岂但诗社而已。噫登高自卑。由粗入精。深有望于席上之诸君子。
先考 恩赠题咏帖序
上之四十六年己亥十一月二十五日癸巳。铨部奏曰春曹 达下云山故通德郎李廷翰孝思纯至。友于笃好。其忠养之诚。已自髫孩。得一果蔬。辄献父母。及长诚敬尤至。出入必告面。家素贫匮。而或负米或佃渔。亲侧必有酒肉。常侍疾衣带不解。遭刱哀戚踰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4L 页
制。孤露之后。与其兄筑室同居。恭爱湛乐。十年如一日。时或出外而还则必先候兄。未尝直归私次。虽山果野菜之属。甘于口则辄进之。或远游而得一味则必赍归共尝。朝夕饭餐。亦必监饬。尤为尽心于奉先之节。非主鬯而每问于宗家。无则办。不足则补之。少事举子业。累解不中。仍废举。训诲乡人。不幸早世。未及 登闻。合有褒赠之典。今 令旨下于本曹。宜赠清衔。以表其孝友特异之迹。 上允之。越三日二十八日丙申。奉 教赠通德郎司宪府持平 批下。不肖时恒以兵部郎。适在 阙下。祗受 诰命而泣曰。今日即先考弃不肖之日也。不图 㫌淑之典。及于是日。意者可必之天。惜其未必于在世之日。默诱 渊衷。颁下 恩诰。必于弃代之日。有以著其异而报其善也耶。嘻嘻吾先代以遂安大姓。流落西陬。不振者累世。而至于孝友二字。传而为一家政。高祖讳应荃 宣祖朝筮仕。为军资主簿。光海政乱。废仕归乡。事在新增舆志。曾祖讳启达以至行荐除冰库别捡。谦抑退让。终不就徵。王考讳东义。有徐积,姜肱之行。事 闻身后特 赠水部郎。今先考又有此持宪之 赠。夫三世 恩诰之宣。虽本于先令人之不坠伦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5H 页
彝。克继世德。而窃观今之世。闾巷间砥砺名行。终湮没不称者何限。而独吾家三世。辄皆必闻。或 诰下于在世之日。或 恩暨于既没之后。而初命以官八品。再命而官六品。三命以官五品。而职益清行益显。 圣朝褒录之典。愈往而愈挚。有若偏于吾一门者。况泉涂延 恩之越八日。不肖孤又膺泰州之 命。泰乃桑梓近邑之境。固已有昼锦之光。而又将奉 恩诰扶板舆。与子姓宗人。如礼行焚黄之节。此 恩此荣。有家无之。不肖孤之铭镂陨结。已不可论。而其彰 圣朝之风教。耸雷封之瞻聆者。尤万万矣。固宜藉手于同朝搢绅之能言大君子阐扬张大。播咏歌诗。俾先考之潜德益显。 国家之恩典益光。而为子若孙者。追怀先迹。不坠毋忝。勉以为移孝尽忠之地。又令泰州子弟。慕效观感。人人为孝子恭弟者。即今日其会也。惟愿大君子毋惜一言之重。
亦乐斋学规序
箕城即关西之一大都护也。人才最为彬蔚。况 国家重西土。自 祖宗设置长都会。春秋试才。馆养造士。有若王制四术法者。甚盛举也。然而若无巷首门侧之斋则何以养正其党学国学之所升俊士乎。此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5L 页
西浦书斋之所以刱也。西浦即顺和古县。今废为箕治之西南里。而山川之胜。为下游一览。不敏与同志。丙申春始营之。辛丑秋仅完。而讲堂则未遑焉。噫胶序先成。缝章乃处。则讲习之方。交游之道。不可不揭以喻之。以为作成之仪范。此学规之所以作也。顾愚不敏。少而自暴。晚犹未闻。半生乾没于科臼宦途之中。其于为学之方。不翅若𥌒者之于文章之观。则其何以引后学尺寸也。俳优之习。不过时文俗学。而重违诸君之请。不揆僭妄。序次如左。
和隐集卷之五
 记
  
日影池记
日影池。即箕城九池之一。而在含毬门内。古有而今废。土人莫不惜之。壬辰春。宋生奎运谋所以发其迹。倡同志告于府。府尹黄侯尔章即命驾相其址。役丁夫月馀乃毕。堙者疏塞者通。灵源复迸。混浩渟溜。宛然若初凿时矣。池之形。方而正。纵某武横某武。中央有小岛。旧制悉复。奇胜益显。当其方塘夜静。止水无波。轻烟横抹。淡霭铺练。小池真面。隐隐依依。俄而扶桑启明。彩旭腾天。直来蘸照于是池之中。始则红光满渚。黄道中开。如喷火如镕金。辉耀焜煌。烂熳炜烨。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6H 页
晚则微风乍起。宿雾渐散。潭心益清。瑞影下涵。瞻之在天。忽焉在池。彼万里光。有若挽而近于尺五之间。然则是池也。即一旸谷也洧盘也。箕都之独有此甚幸。而棼棼长夜之馀。复得披青天睹白日者。庸非小尹公之力耶。自夫开是池也。土人之谭古实者。或曰陵夷而渊实。渊陵无别。渊开而陵出。渊复深而陵复高。则今者是池之修。即天泽复古之徵也。吾乡其将上下辨而名分正乎。或曰习池开而文物盛。钱湖浚而人才出。则继自今吾乡亦彬彬然乎。晚村李某卞之曰夫日君象也。日影之照乎池。犹君恩之覃乎臣。且无偏照无私照。不以近先。不以远后。而独于是池三竿未高。半亩先明。徘徊焉荡漾焉。自朝而午。自午而夕。无时不照。不翅若三接之昼。满池涣涣。浑是恩波。则池不敢有私于日而日则如有情于是池者矣。是池之应。岂但验于名分之正文物之盛而已乎。噫是池也。废弃几百年。而一朝遇我侯。开其塞发其源。作一胜览。而又以下土之一小泓。上与天通。夤宾始出之光。仰承亭午之辉。则其为是池之荣。果何如也。嗟乎。岂特是池而已。玆土之为世君平。盖亦几百年矣。则其茂草丘墟之叹。与是池无异矣。幸今天运循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6L 页
环。无𨓏不复。夫水泉即气之先旺者。而是池也乃开则玆土之将继是而亦通其闭振其滞。复为文明之邦者。可指日俟。而况我 圣后大明中天。赫临西土。以至于深山穷谷。遍被其普照之泽。则惟此箕邦。安知非易春之地也。噫溪虽浅而有朝海之志。藿虽微而怀倾阳之性。是池也虽在昧谷之乡。而其就日之诚则自不后于近日之地。安知无浴日捧日之人。亦由玆土中出也。虽然此未足以当是池之应也。尝闻是池与月影池相邻。泉脉流通。光辉掩映。今见日之池已修矣。月池亦次第而开。庶几日月光华。朝而复朝。庆星庆云之世。将复见于今日。区区萤爝之臣。愿承其馀光末照。思与八方民庶。出作入息。含哺鼓腹。共享其熙熙皞皞之乐矣。岂以玆土之独依日月之耿光者。为自幸也哉。箕士之工于诗者。乃作四韵近体。迭唱迭酬。贺池之废而复兴。小尹公乐而和之。巡相国李公济继和而张大之。又资以轮奂莞簟之具。作夤宾一亭于池中小丘。公于是池。实有朝暮遇之感。而其咏物兴怀采谣观风之意。有足以起一邦之心。岂特一池之生颜色而已也。不佞忘其僭踰而攀和之。引其意又为之记。
和隐集卷之五
 题跋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7H 页
观复斋书帖后跋
某于舞勺之岁。以约斋柳先生命。行脩于观复斋金先生鳌山任所。先生留置书室。与两胤而同业焉。先生课程甚严。教法又密。每于读书有暇。则必习以临池之艺。此帖乃先生之书与心画。俾小子仿而肄之者也。某居常敬玩而珍藏之。癸酉夏。有盗胠箧。并与此帖而失之。爱惜之心。不翅若拱璧之坠地。而楚弓已失。安期其赵画之复得也。岁乙巳。适在鱼邮。闻有书帖之藏诸村家者。取视则乃此帖也。屈指居诸。倏已三十年馀。而能免其扯裂涂抹。葆其真而复入吾簏者。有若壁经之得避嬴火。更出人世。玆岂非奇且异耶。沦落委巷。人不惜护。纸本亦多有点污者。摩挲展玩。感叹不已。遂乃亲手改妆。仍又三复而言曰。先生之书此以赠者。渊乎美矣。而时则小子稚幼不敏。只知钩索之遒逸可法而已。岂解书意之有在也。噫人之一身。心为之主宰。操舍存亡之间。舜蹠判焉。此范箴朱铭之所以作。而我先生故取而书之者。不但习其字也。盖欲其味其书。而顾此小子幼甚鲁莽。长又灭裂。不能操捡身心。任自奔趍于名利之关。昏谬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7L 页
放倒者久矣。今因此帖之复睹。虽知卫伯玉四十九年之非而已晚矣。咋指何及。然而悟往不谏。知来可追者。乃陶辞中语。而先生书赠者。则此足为晚而失学者柯则。而且归去一赋。警策千古。前已感先生于龙县视篆之日。则余小子亦岂无感于鱼邮者乎。唯当解绂归田。复修初服。收了三十年放佚之心。操存工夫。一遵朱夫子节制。以至于范氏所云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之域。然后庶不负先生书赠之本意。亦且补赎前愆。饬励晚节。或可与其进于先生。而嗟乎泰山已颓。由也升堂之教。无得以闻焉则可不唏哉。遂揽涕而书之。
约斋词翰帖后跋
呜呼。才全不其难乎。文墨即小技也而兼之者盖寡。虽以班马之文词而笔则无闻。钟蔡之墨妙而文则不如。岂造物者嫌逸才绝艺之全备一人。既有所长则抑有所偏而然耶。千古以还。词与翰俱绝者。如王逸少,郑广文数人之外。一何寥寥欤。我约斋先生文艺虽馀事。而天分甚高。益之以种绩含咀之工。沉浸浓郁。大肆其力。溶溶天人之策。独对丹墀。荷明主临轩之取。且词赋典雅流丽。浏浏沨沨。有楚骚馀响。诗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8H 页
律则铿锵金石。谐协宫商。自得于开天遗范龙门应制之篇。擢居上头。特加恩资。至于临池之艺。非晋非蜀。自有别般法度。遒劲如钩索。妩媚如云花。一时翰墨家逊手。私门碑版之外。亦写其王朝玉册。其词翰之格高品绝。即一世所咸知。固非小子之阿好而夸诩者也。小子虽愚騃蒙昧。而酷有慕爱于咳唾心画者。文稿则手自缮写而尊阁之。墨迹则不遗只字片简。随得辄藏。几盈巾笥之腹。此帖乃先生草稿中各体之亲自选书者也。其重也岂特漫书古语。徒以笔法观者之可比哉。噫中兴之颂。次山得意之文。而笔则鲁公也。赤壁之赋。子昂神助之笔而文则坡翁也。其文与笔之同出一手。为文苑宝玩者。盖无几焉。则是帖也岂下于逸少兰亭广文三绝也哉。因是权衡泾渭于心而别有感叹者。夫人之崇贵远到。固不在于技艺之特绝。如郑如王。文章则丽矣。位不满其才。王止于内史。郑则以台州司户而终焉。我先生兼王郑之绝艺逸技。而公遇明时。跻登上台。有太平事业之辉耀简策者。其故何也。窃尝瞷先生之素蕴蓄敛藏。谦挹不出。有若无实若虚。虽有过人之斧藻铅椠。而我能使之不为所使。其所以富有者。只足以华吾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8L 页
之身。不能以穷吾之命。此先生之致位至斯而无忮懻之灾。有令善之誉者也。以余观之则王郑才胜于德。而先生则德优于才也。虽然小子岂敢曰知先生哉。尝闻息庵金公与先生燕槎酬唱。叹朝廷之不以文望用。药泉南公每推重其笔翰。而以不誇尤为不可及。二公以名德宗匠。俱主盟艺苑。其为一世定论。今以二公评品之语。列之于后。后之观此帖者。或可以窥先生之一斑矣。
约斋先生墨迹帖后跋
惟我约斋先生。虽馀事翰墨。而笔法典雅妍媚。精神灌注。间架缜密。虽一点一画。未尝放意而纵横。观其字画。亦可以知先生之心矣。平生不以笔自任。而公私金石之刻。挥洒者亦已多矣。小子心诚慕爱。钩索之前后藏弆者不翅一二纸。恐束摺而为虫蠹所蚀。发其箧。取其若而坚重者。妆而为帖。帖凡十三叶。呜呼。我先生教亦多术。虽寻常墨戏之间。必书其格言要论之可以取法者。以贻请益之士。此帖中首三叶。乃己巳岁在巴陵时笔。而其下十叶则壬午在栗里时所书也。己巳则小子童丱岁。负笈初学之时。先生虑小子之啖苦修学。或不堪忧。离家远游。或未坚志。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9H 页
首书范文正画粥断齑。胡安定见书投涧及司马公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之事。又虑读书而不理会不记省。次而书陈烈之绝人事坐静室。以求放心者。又书张子韶看史之法。口讲心会。以为临事施用之地。又以明道之天理二字。无垢之操守器局见识三者终之。本末得宜。首尾俱备。是诚初学之指南而学者之成始成终。要亦不出于此数条。壬午则小子年已过立。业且成进士。早晏有出世之望。先生之勉勉其自修自饬而期待之者。亦不浅鲜。其所书赠。有异初分。阮长之一生正大而不侮闇室。昭明之雅好澹泊而不奏女乐。傅茂远之不妄交游。阮嗣宗之未尝臧否。千驷不贵之司马德操。泉石膏肓之田游嵓。裴叔则之新第与兄。阮千里之鼓琴听客。俱可为士夫楷范。而裴晋公请得梁赵之租钱。盖其恤贫穷也。邴根矩不踏曹公之门庭。以其慎去就也。宋广平之有脚阳春。乃以此化民也。李文靖之不务更张。欲以报国也。鸡猪鱼䔉之喻。欲令人不希贪饕也。雄飞雌伏之语。欲人有偃蹇倔强底气象也。先生分初晚歧界而次第书之者。甚切至曲当。虽圣门举一反三之教。何以过此。只恨小子鲁莽蔑裂。未能体认先生笔教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89L 页
之意。童而习之。白纷无所得。今作倥侗之一夫夫。固当负荆于先生之门。而虽然余小子为文得辨亥豕。居官不至污黑。粗辨于进退去就之节。归宿于诗篇经卷之业者。莫非我先生书与此帖之力也。吾于是帖。敬爱之如鲁斋之于小学书矣。噫日观已颓。皋比之咳唾影响。不可复睹。则此帖之淋漓心画。有如颜筋柳骨之益可贵重者。圭复奉玩。揽涕而书之。
玉壶冰书帖后跋
幼余始见此书于约斋先生宅。爱其辞旨澹雅清绝。甚惬于闲居乐志者。仍又见先生于临池墨戏。多书卷中语以寓其意。余尤乐之。拟欲精造一册。弁之以先生笔。仍令诸胤氏联书而未果焉。其后卷又佚。不传本本。每以此恨之。壬寅夏。得见是书于洛中士友家。即他本也。倩而来。始誊此编。而今则泰山已颓。钩索难得。则又为之怛然。乃请于先生之仲胤判书公季昌氏。次胤白川公季膺氏。从孙正言君南老次第书之。又要先生之玉润畿辅伯李公世最幼良氏挥洒其下。而尚有馀叶。携而归山水观中。以拙毫毕其役。始遂平昔夙愿。此则可喜。而顾此浪走尘途之人。时阅此编。不能无愧色。以俟他日之复寻遂初赋然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0H 页
后。始可以语此也。
玉壶冰后跋
曩余在鱼邮。誊写此编。而时则朱墨盈几。讽咏无暇。姑且置之于巾衍中矣。间者卷迹荣途。归卧江湖。则与我契者。青山绿水。而烟云鱼鸟。日与之追逐徜徉。向来藏弆之编。今始发我幽趣。助我清思。如玄敬父者先获心于千载上矣。然而所解者山林隐居者乐。而不知圣门中有真个乐事。恨不以吾夫子饭蔬饮水。乐在其中。点也之暮春者冠童六七。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等语。弁诸卷首也。
事文类聚妆纩跋
余幼淫于书。闻人之藏好书。辄即借览。览则璧还。虽或有一二记有者。而迨若梦中之饱八珍。觉则朽腹。及长留意购书。而韦布无力。未得充栋。每诵古人书厨经库之说。未尝不歆而艳之。中岁得见祝氏所编事文类聚。盖此书虽以类家名。而千百载人物事实。文章体格。灿然备具于一帙之中。读之令人学益博而辞益富。所谓书厨经库。亦未必过于此也。余心爱之而恨不为吾巾衍中物矣。癸巳冬。余以国子学谕。持被泮司。适有携是帙而鬻之者。余闻而乐之。而广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0L 页
文官冷。但有帽债之在橐者。不暇于公朝威仪之饰。即抽而易之。因赋一绝而识之曰。可使头无帽。不可眼无书。破却乌纱债。取来祝氏储。今可以遂余夙愿。而览是诗。又或有知我者在耳。持归乡庐。作一闲中温故之友。而但编帙浩巨。翻阅散收之馀。不能无佚脱之患矣。必须匣卷而开阖之。可以便省览传远久。而有志无具。箧以置之。今巡相国地山赵公(泰老)即斯文老先生也。闻余之抛藏是书。有成美文苑之盛意。爰命赡学有司李君檍分卷而匣之。匣凡十三。又教之曰卷尾吾欲系之以数行跋语。君且虚其尾而待之。顾此陈编败册。何以得此于大君子也。文苑光价。不翅伯乐之一顾。则公于是书。抑有爨下桐之遇也耶。呜呼。是书也累易其主。今虽归嗜好之人。而徒能好之而已。终不遇相国公则无得以插轴焉结签焉。其编编卷卷。散佚于书幌墨肆之间。难保为全书完帙。有如万颗明珠。无贯缨无藏椟。自任其散落沦埋。不得为饰朝之宝者。然则书籍之显晦浮沉。其亦有待而然耶。其所待又有其时而然也耶。噫收拾之拂拭之。贵重而后显于世。岂特书籍而已也。
和隐集卷之五
 说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1H 页
国祠岭形便说
婆猪江。即鸭绿江之上流而在理山境地面。江北则彼境即古野人所居之地。西征录所称婆猪江野人是也。野人常为边患。故 世宗朝累发兵讨之。理境之彼人通路有二。其一路则自婆江直渡。至阿耳镇。南行九十里而有车岭之别河仓。行六十里而有葛院仓。行三十里而有中江仓。行十里而有国祠岭。其一路则自婆江上流。直到山羊堡。行二十里而有理山邑治。自邑治东行三十里而有东仓。行四十里而有乾仓。行二十里而有古理山仓。自古仓南折行六十里而有板幕仓。自板仓行至二十里而出于葛院仓前。与阿镇出来之路相会。盖其阿镇路与羊堡路。初则自彼边分出而终则俱会于此。通于国岭。国岭即贼路之咽喉也。过岭以后。岭阨汗漫。有南通之五路。南行六十五里而有车岭。东南行九十五里而有牛岘。车牛两岭之外则皆云山北境也。东行一百里而有棘城岭。又东行一百里而有牟德岭。东北行一百十里而有榆头岭。棘牟榆三岭之外则皆熙川西境也。今若设邑于国祠岭下则可以扼二路冲来之贼。无五岭分守之忧矣。理山一境。冈峦叠重。绝不开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1L 页
野。惟置仓处稍平。南横十馀大岭。凿山穿崖。仅开线路。惟轮蹄通行之路。只有前所称两路而已。惟板幕仓东南谷。虽有一条路通牛岘镇。而此路则既僻且险。自板仓仰行五十里长谷峻坂而后。达至板幕岭。自岭上南下岭底亦三十馀里。左右坑堑。石角巉岩。春秋时则堇通步涉。而冬节雪下之后则岭内外近八十里之地。尽成冰崖。虽土居之人。岭内外不得相通。便成别区异国。而两路外虽曰有此。此则非可备之路矣。道路远近及岭阨形便。略此记送。自馀罢镇设邑之便否。已悉于镇民呈营状中。玆不敢赘焉。
和隐集卷之五
 杂录
  
箕城古顺和山水录
箕城之西南二十里。有顺和村。盖古顺和县也。按舆志高丽文宗十四年。分西京畿为六县。以楸子岛,樱迁村,龙坤村,禾山村合为顺和县。即六县之一也。初属西京。后属祥原。又移属三和。历二百六十年而至我 太祖六年丙子。移治于安定驿。即今顺安是也。旧县废而为村。是村岗峦妩媚。岛屿萦回。为下游一览。有东西两江。东则二派而一则自顺安法兴山发源。南行五六十里。入箕境十里而为薄金川。至城西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2H 页
而为发芦河。过城十里而为平壤江。此则国之西渎。春秋降香禋祀。又下四五里而为凤凰浦。至万景台南而与顺和西江会。一则乃大同江。始源于宁远之剑山。历孟顺殷慈江之境。与成川之沸流江三登之绫城江。次第合流。入箕东境而为马滩。薄东城而为绫罗岛白银滩。过中外城而为大小羊角岛。至南浦咏归楼下。元流则直下猿头。为九津溺水及亍滩朝浦而与顺和川之下流合焉。自南浦而西溢为汉滩。出附岛望日之间。入于平壤江。其西江则发源于永柔东境而入箕之西境。历屯田机文山,龙山之间。至腊梅乡而为狄桥浦。自桥而东过六七厓曲。至牛山南。又有一小浦。自蛤池出来。历匙山牛山而与狄浦会。行三四里而为顺和滩。其下为顺和川。或称西浦。至观音寺古址下而与东江会为一江。江流南下。历港浦长广石湖亭保山城海压山。(中和境)至急水门(黄州境)而入于海。箕都山势则祖于宁边之妙香山。而过价川为墨方山。入慈山为慈母山。重峦叠嶂。如凤舞鸾翔。弥亘数百里。自慈山以下。山势稍低。平岗短陇。或起或伏。入箕北界为月峰。峰形如月故得其名。月峰以后。穿田隐脉。伏行六七里。大起为夜弥山。山如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2L 页
列屏铺障。横亘三四里。又伏行六七里。又起为牧丹峰。峰势虽不高耸。而尖秀映发。若插花于铜壶玉瓶之上。即箕府之镇山也。丹峰下结喉百馀步。起为乙密台。左挟春阳台,清流壁,长庆门。至德岩为练光亭大同门而止。右去一枝。为七星门,选胜台,静海门,五营岘,苍光山。至秋阳台而止。自静海门而东迤一平陇。有乌洞风岩。历朱雀门营仓隅而遇江乃止。自乙密至此。有石城额额。周绕如带。即所谓内城也。城中有营府廨舍,檀箕庙宇及大馆别馆及亭台池沼之胜。自选胜以下。有土筑古城。迤过定清门,普通门。绕平正堂(巫觋祈祷处)而折旋东回。历仁贤书院忠武祠宇及正阳门含毬门。至古里门外乌滩而止。即中城也。又自秋阳台而下。右挟杨命浦。南迤四五里。过承福门旧址。折旋溯洄。北上浿水者六七里。土城周绕。与中城东头相连。南边防水处则古有九叠石城而今则皆颓夷入水底。只有一叠或半叠而已。中有箕圣所画井田。士民数千家聚居田中。有若周家庐舍之制。所谓外城也。且一枝山脉。自慈母之西臂法兴山。离祖分行。过肃川东境而为业巴岭。又起为清溪山。西开永柔邑治。又一枝分出东南间。历顺安西境而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3H 页
为箕府之西兄弟山。逶迤行数十里而为杂药山。山上有烽台。自药山左挟发芦河。南行六七里为客山镫子岘。岘有通三县大路。镫岘以后则冈峦摆布散掉。如瓜瓞葛藟之萦抱搂回。有谷有壑。隐映可居。东肩一枝迤走平壤江。为赤道山望日山。山下有洪学士翼汉书院。院之西麓。有凤凰台。台有老松千章。苍阴蔽天。即西渎坛圯也。元枝则委曲南走。为西山为马场山。东挟浿水而行。西出别枝。为松山为生阳山。转绕其后。自马山而沿江行四五里。有牛岩梨花洞东林万景台之胜。巉岩绝壁。临水斗起。松林荟蔚。梨洞旧有中贵人池彦忠江亭古址。今作土人窀穸。汾西朴都尉瀰作诗志其胜。东林即乡先生卢都事尚贤,尚义旧居。万景台则素称南湖胜览。层崖数百丈。面水陡出。峰顶宽平若除治。然不藉人工而天然作亭台之形。故仍以台称。眺望四通无碍。俯瞰头老秃钵斗团诸岛及元岩赤壁之胜。远挹舞鹤栖鹤定夷海鸭诸山而极之有九月正方之来朝。自台而少迤西。为白羊山。横亘一长平岗。微起为唐山。稍拔为牛山。枕顺和滩而止。自唐山南脚渐低为玉岘。岘西有孤兰洞登龙浦。自玉岘南走百馀步。薄临顺和川。突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3L 页
起一拳小墩。墩头有一株矮松。盘屈虬缭。高堇丈馀。皮干瘿瘤皱拆。不知其几古。村人初不爱护。半为斧斤所伤。枝叶疏疏。不能荫日。上下坛场平正。可坐十数人。或云盘松亭。或云伴松亭。约斋柳先生命名盘桓。又书亭号而留之。今则皆称盘桓亭。盘桓比万景。高旷虽少逊而缊藉则胜焉。万景东枝。南迤至浦。(浦口有观音庵古址)峭壁醮水。与松亭相对峙作门户。有一带小浦。自观庵而入洞口百馀步。人称观音浦。其洞即山阴里也。洞之东烟火篱落。相连十馀家。中有张崔康姓人居。张即明谷崔相公所剡和庵张公世良之子若孙也。崔则月轩崔公光庭之孙。而明翁亦铭月轩墓。康乃乡称风流长德人康公后说之孙也。三姓皆箕乡之望。洞之北有金公学道墓。即直提学学起之弟也。松桧苍蔚蔽山。且族葬累累。西洞则晚翁所筑。翁自云山初寓晚村。后又移卜于此。此洞乃旧日设邑地。土城周遭。自万景绕水闼城唐山。迤至松亭西麓而止。败壁遗址。尚今宛然。自盘桓亭西下十馀步而有一大书塾。塾凡三斋。东曰养正。处以蒙学之士。西曰进修。处以经学之士。北曰游艺。处以词章之士。斋以四架而室皆有庖。三斋曲成一宇。制若口字㨾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4H 页
而开其前。前面隙地平夷方正。可搆五六楹。将营亦乐斋时习堂而未遑者也。此村古无书塾。翁与同志人出私力经纪。亦有官长知旧之助臂者。才竖柱。主人游宦未卒业。辛丑赋归。始完斯役。远近生徒。坌集来游。斋规则大略无论年纪多少。术业同异。先读小学家礼而后。始许其入。既读两书之后则各听其所学云。斋室虽取温避寒。作为丙舍之制。而位置形势则负坐盘桓亭。案对大宝山。向西开局之地。迥挹龙岳金川灵泉灵塔达摩诸岑。阔开长广。楸子二十里大野。引之以沙浦狄浦之水。盘回百折。来朝庭除几案之下。自郊外望之则有若一点黝云。栖在层岩危壁之上。斋下有迤出一小墩阜。逆流西上。高可数丈。长堇五六十步。称以逍遥台。亦胜区也。又有和村十景。万景赏春,三岛泛月,凤浦打鱼,牛山牧犊,广村炊烟,石湖风帆,羊山苍翠,猿岩赤壁,楸郊观稼,东林送客。历历皆可观。噫箕城一境。莫非佳山水。而和村尤胜之最者。古初刱邑时。必于此村者。盖有所取而然也。壤谷间坡陀一区开拓好邑治。府库台榭。风谣人物。能享数百年富丽繁华者。玆岂非地理之是赖耶。今则邑里变迁。篱落萧散。无复有旧日气象。而其山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4L 页
川胜迹烟云奇态则虽百载而不磨不灭者。故略记其一二。以俟其谭故实者取焉。
记闻录
宋孙穆之鸡林类事中。记海东方言五六百语。如天曰汉捺。日曰妲。云曰屈林。风曰孛缆。雪曰嫩。雨曰霏。火曰孛。山曰每。石曰突。水曰没。井曰乌没。花曰骨。木曰南记。竹曰带。栗曰监。猪曰突。犬曰家𧳐。牛曰烧。雀曰赛。婿曰沙会。称我曰能(奴台反)等语。翻以文字。或有意致。我东方言。比诸三方之语。不无精粗粹杂之别。且间多与华音相似者。岂非有赖于箕子之馀风遗韵耶。
用钱自太昊始。高阳氏谓之金。有熊氏高辛氏谓之货。陶唐氏谓之泉。齐人谓之布。莒人谓之刀。至汉时谓之户钱。自汉至今日。流行中国。我国之用钱。粤自三韩。有三韩通宝,朝鲜通宝,东国元宝等古钱。而未知其遍行一国。胜国时亦累试旋罢。入我朝初则不行。至今 上朝。用青城府院君金锡胄之言始用钱。初用小叶古钱于京都及松都。以四百文为一两。令初民不喜用。朝家敕上下大小人皆佩五十文。如今佩木牌之法而亦不周行。乃设局铸钱。名以常平通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5H 页
宝。比古钱制㨾颇大。其重为四分之三。以百文为一两。又铸于平安监营。钱货既多。布行又久。今则虽深山穷谷。妇人小儿。皆知分钱之数。大小买卖。辄用此物。尤便于行旅道路之费。人皆便之。然利之所在。弊之所兴。此货殖利易长。有日利月利之规。计年则累倍其本。朝家特定子母之法而不能遵。以此贫益贫富益富。因钱败产者十常七八。至于闾巷市井之间。虽一家至亲。不以殖则不相贷。风俗之至此。其亦一大世变也。即今则人皆欲罢而公藏私蓄。皆是此货。故当轴者知其弊而不能罢。可胜叹哉。自行钱以后。木花连䄵不实。或云东方是木乡而钱金物也。此缘于金盛木衰之徵。余未知其信夫而其亦怪矣哉。
服色所以卞上下而一风俗。历代及外国。所尚不同。元人尚白。大明尚黑。以至日本尚青。皆有定制。吾东方朝官公服悉仿中国。而常时好着白衣。任用杂色。甚为鄙俚。 世祖朝梁南原诚之请依公服体例。堂上官以上为一色。六品以上为一色。流品众官衣冠子弟为一色。诸卫军士为一色。京奴良人吏胥为一色。公私贱工匠为一色。以此为品。渐次穿着。或纯用一色。以齐国俗。至于女服。亦皆详定。其言有伦。如使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5L 页
得行于世。则一见立辨上下贵贱。而议竟不行。识者恨之。
梁南原请文益渐崔茂宣两人立祠。盖文得来木绵种于中国。流遍东土。至今无贵贱皆服绵布。不冻不寒。其功大矣。古有后稷氏。以始播之功。历代祠之。则衣食固一体也。祀之未为不可。而但崔即胜国末入元朝。学得剂造火药法者。虽紧于战阵之用。而未尝闻矢人函人之有祀焉。则请祀茂宣。不几于谬且妄乎。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始作火攻之具者。岂特作俑而已也。
自古配享夫子庙庭者。苟非传道统而继圣学者。不得与焉。皇明世宗嘉靖年间。釐正升黜。祀典始明。而王阳明守仁,陈白沙献章。以陆学之人。滥跻其列。其后大明会典颁布我国。 宣祖朝李月沙以大宗伯。申启一依中朝祀仪盛典。正其祀典。而略加升黜。犹未尽正。今 上朝壬戌。尤庵宋公疏陈。黜吴澄,许衡。升龟山,延平,豫章。其后丙申。自 上特命升跻宋周程张邵朱六贤于十哲之列。祀典始大正。我国名贤配享者。前朝只有崔文昌,薛弘儒,安晦轩。而梁南原以双学士冀,崔文宪冲,李文忠齐贤,郑圃隐梦周,权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6H 页
阳村近浑请从祀。圃老之学问道德。人无间然。而双氏事业。只刱选举之法。文宪则虽设斋教学。未闻有进修之工。益斋,阳村但以文章相业鸣于世。则南原此论。不可谓知言也。必若栗谷李先生从祀然后。可以定一国士林之议。服千载后学之见。而近来京外从祀之论。迭起迭出。或两贤或三贤或四贤。各阿所好。纷纭不绝。则梁南原五贤之请。亦非过论也。
余尝参释菜。见祭官位皆东立西向拜。与 殿位背驰。心窃疑之。后得见朱子语类。有曰古人神位皆西坐东向。故献官皆西拜。而今则皆南向了。释奠时献官犹西向拜。不知是如何。此礼节朱夫子亦尝疑之。当俟博礼者正之。
西关境接中土。历代抚绥。特异他邦。前朝时。岁一巡狩。仍赐租赐爵赐酺。每于会试时。例取本道乡试三人。入国朝。 光庙西巡御浮碧楼。设科取士。且西北子弟收用之法。载在大典。其后 列圣每设恩科。至今 上朝。再次设科。连下备忘。饬文武通清。又令五军门加出将官十窠。为西北人永定之窠。又有每岁末西北别荐调用之规。国家之轸念西土。其来盖久。而未有如今日者也。但 成宗朝以前则本道人尊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6L 页
官显职指不胜屈。而其后因苏世让之挟憾枳清。关西因为废地。 仁庙始通旧塞。今 上朝又令复通。而自甲子至今三十六年之间。得通者不过杨(显望)(庆昌)两人而已。噫 圣主前后之教。本非姑试塞责。而秉铨者不体 上意。乍开旋废。殊无一视同仁之意。其可慨也已。
大观斋沈斯文义文章放逸不羁。如十宜箴五如箴规讽恳切。多有补益于君德处。而其记梦一书。诚有可疑者。其言托梦为说。历举吾东方历代文人才子。以崔孤云为天子。以乙支公,李益斋,李白云为相。牧隐为文衡。自家为奎壁府太学士而北壁主座。以陈澕,郑知常为东西壁。以崔猊山瀣,李稼亭谷,李樵隐仁复,李霁亭达衷,郑雪谷誧,林西河椿,郑三峰道传,崔栎翁滋,金濯缨驲孙,南秋江孝温置之于掌文书之任。至以卞春亭季良为知印。俞㵢溪好仁为胥吏。且以金时习为贼将。而自家以单骑诣垒。受降凯还。缕缕千有馀言。而骄肆誇诩。压倒先辈。不翅若舆儓衙官然。余昧于诗学者。虽未知沈之造诣浅深之如何。而亦未知高出卓越于所云云诸子。则其言果为艺苑之公议耶。花潭徐先生作序送大观。而以艮卦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7H 页
中正字勉其暮年工夫。而以诗不必苦唫。仕不必驰骛。形不必抖擞烦动为戒。则其人物亦可知矣。又有梦谢自然志。而诞谩亵淫。尤不足观。
丁丑虏变后。朝天路阻。崔完城以为国小力弱。虽不免城下之辱。而不可不闻奏实状于父母之邦。密与关西伯阳坡郑公议。求得妙香僧独步。付咨装船而送之。赠诗曰秋入园林万叶鸣。鬓华如雪镜中明。向来无限关心事。都付山人一锡轻。词甚悲慨。步得至登州。陈都督军门。都督回咨云贵国苦情。人天共鉴。我国之得蒙恕量于天地翻覆之后者。完城之功也。南晦隐鹤鸣卧游录中。有岭南安东春阳县人。以全木槽沉菜。味至春绝佳云。似是异制。而余闻关西之阳孟峡中人。掘土坑如瓮制。以黄泥土涂筑四隅及底。以乾槚叶厚被坑内。净洗菁根。盛纳其中。调下盐水一如陶瓮沉菜之法。仍覆槚叶。筑土牢封。经月开发。开则菜味颇好。亦能经冬不变。噫沉菜细事也而自瓮而槽。槽而坑。世道之日趋便间。渐变本色。其亦可徵也夫。
金斯文搢文才自幼甚奇。十馀岁从父往岭南任所。游洛东江。令搢作序。其萍水相逢。客三年之千里。蓬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7L 页
风不定。秋八月之孤舟之句。脍炙一时。天启丁卯。为定州牧使。守凌汉城。虏贼围城甚急。且送诱降书。金骂虏焚书为死守计。及城陷被执不屈。虏乃剃头而送之。金坐此谪西塞二十馀年。卒虽放还而遂为废弃之人。戊午之役。从事官李民奂从弘立降虏。复还本国。丙子后荐民奂为户议判决等职。噫金被执而剃头。李投降而剃头。剃头则同。而金则坐谪。李则擢用。朝廷之㫌别淑慝如此。其何以劝惩一世也。然而序文脍传之句。凄楚孤寒。有飘泊不定底意思。以此观之则正幻出自家一生身世。其亦坐穷而然也。
贼适之以宁边叛也。密遣裨于定州牧。要与同举。牧使丁好恕蹰躇未决。时复雠将金良彦同在城中。好恕要之。微道其意。良彦愤然曰汝欲从贼反耶。胡为迎置贼裨。即席拔釰立斩。仍向刃好恕。好恕惶㥘跪伏曰吾力弱不能除。所以请来将军者也。岂有他意。乞哀甚恳。良彦置之。领军赴张元帅营。好恕不得已随后勤王。事定后好恕以斩杀贼裨为己事。庙堂仍奏功加资。良彦则虽绝口不道。而其时目见者至今传说。噫好恕以文吏。夺有人功。已极无耻。而朝廷之徒信其言。请施赏典者。尤可谓不审实矣。偶阅甲子日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8H 页
记。见洪瑞凤请赏启辞。特记其旧闻。
万历己未牛毛岭之役。荆州人康世爵从杨经理镐随父赴战。军败父死。世爵脱身投入于朝鲜军中。都副元帅阵于山上。左右营将阵于平地。贼先鏖杀左营。又击右营。右营败入山上军。世爵望见阵中有二元帅而多有相较之端。世爵虽不通言语。观势察色。一元帅则欲降。一元帅则欲战故也。一将遣使于贼所。须臾还报。即令军中解甲束军下山。与贼将和云。以世爵所录观之则欲降者即弘立。而欲战一帅即金将军景瑞也。
燕行见闻录
胡俗男子则皆剃头。贵贱皆着麻奚罗。其制如钵盖㨾而差大。或丝或藤或蔓造作而两傍缀缨。结之于项下。其上以赤鬃或赤丝。覆垂四面。长堇至额。又以银玉金珠作小簪如栗子大。谓之镫子。着诸最高顶。官尊者则饰之以玛瑙珊瑚等至宝之属。以辨其品秩。冬月则以温毳毛皮。周绕四旁煖其头。有若我国之耳掩㨾。富者以貂。贫者则或羊或貉。女子则不剃。掠梳膏发。髻于腮门上。以铜丝网作髻冠而虚其顶。露出髻头。裹以黑缯。插以彩花。有若我国之上土冠。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8L 页
其制不端。或有编发两股。右绕左左绕右。交会于腮会上结髻。颇类我国饰发之制。而但股小而纚数。衣制则皆着袖狭长衣。锦绣布木。贫富各异。袂口甚小。㨾如马蹄。衣傍无结纽。自项至腋。着金玉雌雄缨子五六处。此则男女无异。而男则长衣上加着与腰齐短衣。女则衣内间或着红白裳。汉女独裹足。自幼至壮。足㨾前小后大。行辄彳亍。性喜妆抹。虽五六十老妇。皆涂粉簪花。此则满汉同然。
宫室之制。毋论大小。皆是一字㨾。中央虚作厅事。罗置交椅。客至则授而坐话。自中堂仍通左右室。室之每架分其半。前半间作炕。为寝宿之所。后半间铺甓。置日用衣笼器皿。连房必皆隔壁。而炕甓相连处。置板门相通。且北墐南户而户㨾如我国之藏子大。或一只或两扉。全壁皆户。时卷时闭。虽塞三面而房内朗明。大宅则堂后有堂。堂室重重。又有东西翼室而半炕半甓之制皆然。筑室喜用𤭔(一作砖)甓。不但墙壁。而如椽上檐眉。铺砖饰甓。不入泥镘。精致倍胜。土屋草舍则盖苇尺厚。十年一改。或有全涂泥土。不覆草一束者。怪而问之则曰此海边咸土也。涂以三四寸则雨注不漏。可支六七年。若涂石灰则倍胜云。归欲试之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9H 页
于我国耳。
胡人之饾鼎诸品。与我国绝异。专尚腻膏。佐以葱䔉。以鹅鸭为上味。羊猪鸡次之。烹炰燖炙而食之。或汤或羹。和以湿糆。有若闲汩童。饵饼则皆糕粽饧糖之属。饭餐则唐米居多。脱粟间有。而稻则绝无。炊法淅米盛釜。初漉一滚。更洗以他水。再爨乃食。谷精脱漏。太淡无味。唯唐米饭滓去颇好云。我国人初食馔品。脂腻荤腥不能多进。独果实胜于东国。楂梨桃杏柑橘葡萄之属。过节不变。味又快爽。入口顿觉醒脾。
胡俗喜豢畜物。家家置广囿长槽。牛马骡驴之畜于家者。少不下数十头。富则倍之。春夏常放牧原野。冬月则收置囿内。散草以饲。渴则汲生水饮之。未有如我国之烹粥熟水而饲之者。喂法如此。故皆羸瘠骨立。柴车则杂驾牛马。游猎或远行。辄多骑骡。独驴役甚苦。男女出入常骑。不骑则使之旋磨舂谷。终日不息。力尽毙死者亦多。甚爱狗畜。居常抱宿房内。饮食又同器。亦未尝宰而食之。任自老毙。其俗尤为异骇。
胡俗尚鬼喜佛。所经邑村。莫不有关庙佛宇。人家皆安小佛。朝夕爇香。饮食必祝。有事辄祈。自凤城至燕京。在在皆然。婚礼则略有徵采古仪。至于丧制则甚
和隐集卷之五 第 499L 页
骇。人死无敛袭节。但衣服而坐柩。柩制如舟。高而不长。或四面用彩起画。见甚奇怪。过二七或三七日则载柩花舆。舁至原野或丘陇处而弃置。子孙亲戚皆一哭还归。其后则更不省视。至有柩朽尸露。乌鸢啄食者。有财者则烧柩拾骨。盛于小缸。埋葬于道傍。此原于僧家火葬之风。而中土人恬然用此。全无泚颡之心。习俗之移人。一至此哉。余行适值清明。见道傍冢。有白衣人设数品馔哀哭者。唯祭礼一段。不全废耳。
山川形势。冷井以东则与我国相类。生理居业。略又彷佛。以西则乃辽野。自此至小黑山六日程。茫茫阔野。一望无垠。路常多大风。尘沙涨暗。行人皆着面纱。比诸东八站。土品稍薄。居人皆业商逐末。如大小凌河及松杏桥塔诸堡。乃明季时百战场。城郭夷墟。民物萧条。东路巨防。关外则盛京,宁远,广宁。关内则永平,蓟州,通州。城池深固。士马精强。其中山海关据险隘而挟海洋。环之以万里长城。自明时专意于此。入清以后。亦置将守之。禁关防出入之路。榷水陆绾毂之利。富庶壮丽。甲于诸镇。自关以西。丘陇曼衍。独抚宁永平山川特为明秀。如孤竹国则十分潇洒清绝。
和隐集卷之五 第 500H 页
虽置之我国。亦不多让于清心,寒碧之胜。丰润玉田。古称邹鲁。而今则谣俗贸贸。好贾趋利。甚于辽沈。通州虽大都会而可观者但有凿河截城。上通皇都之古迹而已。其他市廛则与盛京一㨾。燕京即今定都之所。天下舟车所聚。其城池人物市肆财力。固非诸镇之可比。而但城在平野。别无泉石溪涧。且北方苦寒。亦无奇花异草。满城只是阛阓沙尘而已。城内有万寿一山。而即累土所筑。不过寻丈培塿。玉泉山水虽称明丽。远在城外数十里。已自明时置别宫游幸。所谓皇都。即弓马驰习之地。与洛阳,金陵不翅泾渭。较之于我国汉都。亦风斯下矣。
闻驿站规模。则每站置驿丞一人。掌铺马二十匹。专为遆传公事。每马日给银五分为刍豆价。客使供费亦在其中。简略太甚。丞之岁捧则不过银三十二两。正如我国之拨将。与邮官有异。
京内及外方多章京官。章京即清语军职之号。自五品至二品通称章京。而四品则称优禄。三品则曰者难。二品章京。即今副都统也。章京下大子。大子下甫十口。甫十口领甲军五十。章京领甫十口六人。优禄则加率大子一人。凤城置八章京。沈阳则优禄至有
和隐集卷之五 第 500L 页
六十员云。
彼国军制。重甲军。一家内一人被选则馀皆无役无税。岁廪限二十四两。民家女儿则两耳皆垂单珥。而甲军女则辄垂三珥以别之。甲军有阙。汉人不得与选。必以满住及兀金条补之。所谓满住即清人例称之号。兀金条则清语乡里亲人之称。清始得辽沈时。以汉人之首附者赐此号。其中有功者爵之。子孙亦补是选云。
自关内至燕京。道傍十里。每设一台子。高可数丈。上架小屋。屋壁起画。且贴付官府行文。置甫十口二人。领马军五名步军三名。率妻子守番。伺察非常。两朔遆代。一谓之铺马营。关法甚严。行人之无符验者不得出入。各站皆有甲军。里中有事变则甲军执告里正。里正捕送州县。关外数千里。未尝有㥘盗云。
彼中科制。与我国略似。三年一大比。乡试则十四省每于八月初八日开头场。十二日二场。十五日三场乃毕。各取一百一十人。会试则合设京都。而亦于二月初八日头场。十二日二场。十五日三场。合取三百六十人。乡会皆试以论策表判。四书三篇五经四篇。其法似难。而余于丰润魏姓人家。得见试文论策经
和隐集卷之五 第 501H 页
义。亦类我国科作。而文甚萎弱。亦少意致。迨不及我国。未知文以世降耶。较诸明朝经世宏辞。不翅霄壤矣。
胡俗皆弃柩不葬。而道傍多义冢。皆立碑而志之。问之则曰民人之无族属。死而无所归者。自官埋葬。谓之义冢。义冢似是明朝旧制而至今不废也欤。此则美制。
关外税法甚轻。田则不计亩数。以日耕为准。一日所耕。税不过粟米或太豆一升。藁草一束纳官而已。他无所徵。盖清人以关外人得天下。故关外税法甚轻。而虽关内亦不重。闻天下一年税入之银。大约为三千万。而地丁常税外。商贾各项之税。几居其半。清人税法。视皇明为十之二三。天下财赋揔付户部。不分他门。州县官廪银一定其数。不得一毫加取。法律甚严。用度又极简约。虽皇帝巡幸。废列站厨传。入廛房给钱买食。从官以下亦如之。军行则自将至卒。皆亲裹糗粮。以此虽年年征伐而帑储自裕。闻明季时奢侈成风。公私物力尽费为衣食之资。且东南备虏。国用垂渴。重赋厚敛。以策军饷。民怨盗起。国随以丧。盖皇明则以重税而亡。清人则以薄赋而兴。兴亡得失
和隐集卷之五 第 501L 页
之迹。其可监也已。
彼中筑城规模。最为缜密。筑土一层。厚过尺馀。又筑石灰。亦如土厚。且以砖甓附筑内外。必皆四重。基广几五丈。而城高几二十丈。女墙则高隐人身。阔容五马。而左右垛堞对立。为内外射贼之法。城内外高低相等。甓面如削。登埤去梯之后则人不得复下。每于五十步设一曲城。女墙每间直穿铳穴。城门皆有瓮城。隐蔽门路。外城内又有中城。筑法亦同。贼若入城则外城之内堞中城之外堞。相与对贼。殊死以战。贼亦如在釜中。不得遁逃。与我国之城一陷而人皆鱼肉者有异。我国则皆据险为城。而此则必筑于平野要冲。故登城四望。洞见百里。贼不能隐迹潜袭。虽薄至城。城外有深沟巨壕。亦不得超壕犯城。正所谓以逸代劳之势。其法可谓可要而至妙矣。
望海店途中。逢官人数辈。领去十数大车。每车各载大柱木三四个。外加缚铁。或杂载鸟铳。问之则曰户部郎及章京领去宁固塔。而每柱凿其中。实银五六千两。其柱共三十五条云。揔计其银数甚夥然。彼人之归重巢穴可知矣。
又于大凌河道中遇一马群。其数七百馀匹。自凌河
和隐集卷之五 第 502H 页
牧场进贡京都。而不过甲军数人驱去。不用羁靮鞭策。而骈首逐队。无或有风逸者。此不但马性甚驯。彼人御畜之法。别有异方而然也。
胡人嫁娶。禁其满汉互婚。满人则许娶汉女。而汉人则禁娶满女。盖子生学父。欲令汉人渐化满俗之意也。至于官职。一位必置清汉两人。文书则汉人主之。事权则清人主之。故有清阁老汉阁老清尚书汉尚书之称。且奏御文书。虽用中国文字。而必以清书翻出奏达。初因清人之不识华书。而今则入中国已久。上自皇帝。下至序班。无不习华书。而尚用翻清旧法云。
燕路胜览。首称角山,望海,盘山。而海亭则来路历见。其他拟访归时。适使事遭败。负罪归国。不敢为游览山川之计。瞻望直过。至今有子美扶桑之恨。寻读月沙翁角山遗记。未尝不缅怀融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