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书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5H 页
答金道彦(宗德○乙巳)
山颓以来。耳中罕承警切之诲。日就钝滞。几成废坠。赖天之灵。从容棣床之间。所见所闻。无非明目醒耳开心之事。所以感发愚懦。盖在言语文字之外者。懑然而归。馀饱在中。辄有剧忧。未暇奉咫尺之仪。以道区区倾慕之怀。乃者辱赐手诲。缱绻有加。三复感豁。有不可以言既焉。去冬雪寒异常岁。太夫人连欠和节。每不能弛煼灼之忧。伏不胜虑仰之忱。宗洙。季弟所患。一向弥留。极费调护。贱躯日来。重伤感冒。呻呓度日。零星寻数之功。亦罢歇不敢作意。流光荏苒。前头岁月。能复几何。抚叹中宵。只自怜悯而已。致道向日有书来。极论率性不可以道之用言之义。其言道则固未始不是。但解率字不行。恐非章句或问之旨。不免说得澜翻。以明其各有所指。未知果以为如何耳。亟欲寄呈草本。以质得失。而旧见朱先生讥陆删正论太极之义。不知反省。辄流布四出。以遂其失。今不敢辄袭前非。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5L 页
早晚从致道许得彻。烦一览勘。却以见教如何。书末数句警勉。洙也谨再拜受赐矣。但所谕默契审择。岂容试之于蒙愚之身。而不喜极论。与意在容覆。则诚有不敢讳者。自来谬意以不能含蓄。务为迫切底。殊欠一个凝聚忠厚气象。应接之际。或是之勉。往往于同心之间。而亦觉有未尽底蕴者。所以目前仅免多尤。而正非所以进于中正辉光日新之义。则不但交友之际。未相得力。且如泛应之地。多至害事处。况道教一閟。各自星散。所恃者更相勉励磨切耳。尤不可以含默容覆为家计也。鄙愚盖亦自觉其为隐微之病。而伎俩已成。未果矫揉也。尊兄乃言之。非爱余之深。照察之明。执得膏肓。何以及此。请佩服矫改。以毋负见念之意也。乐易耿介之谕。疑有所指。然乐易耿介。实是美德。乐易而凝重则宜无轻飏之弊。耿介而和缓则可免躁率之患。此古人所以贵夫矫性而齐美者也。窃覸佥契志意高远。蹈履真实。见得大义卓然。以此持循益勤。何地之不可到。岂惟才姿之异于人哉。莫是旧日心悦之力有以致之。所以寻常爱服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6H 页
于心者也。更愿益励征迈。使此个端绪不坠于地。正区区之期也。承遗集工夫随续不辍。丁乙之暇。感发之助。宜不浅鲜。所恨相对时为虑汗漫未试相搉。后会又苦无期。恐如是因循。遂为他日之悔耳。虎溪院藏古迹中。有李苍石论西厓先生文集校勘处。适与意会。谩写一通呈似。幸览观开示短长如何。
答金道彦(丙午)
昨夏。与子长兄得江亭一宿之话。意思尽好。閒及致曲之义。各推致其发见之偏。又当推及于他善而推极之。其言似周备者。谨相唯阿。冬间书来。又提起其说。说道尊教不以为然。更取章句语类看见。自是前日看得未的。只得如来教随发随推。各推造其极是正意。若以此推彼。自仁推义。乃近思类推之义。然推致而各造其极。乃是致曲。苟推极其偏而不至于各各造极。则不能有诚矣。未知高明勘照。复以为如何。
与金道彦
承审先生文字再试勘校。正好进躬参议。恨于牵掣瓢溪。所勘果如何。各家各占所见。恐无了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6L 页
期。然惟当各尽目力。求至至善。正吾辈之责。恐未可怀然疑而留遗恨也。
答金道彦(丁未)
备无已极。民忧嗷嗷。悄坐虚堂。望切停云。谨问此时。省下棣履对毖神福。区区瞻溯无虚时也。宗洙。日间不敢自废。料理语类训门人一段。所以开发激进之方。宛是当日函丈。益切千岁晚生之感。亟欲扶策朽质。亲近胜己。以补从前黥刖。而人事有不可预期者。奈何。四月廿八惠书。承于端午后日。仰认倾念之意不啻寻常。矧有提警唯诺之赐。又前所罕得焉。久碍淫潦。滚冗侵逼。兼义理精微。未可以易说。阙然不报。惟逋慢是惧耳。心经讲录刊补。得一翻阅。精粗该载。理意完备。分明读者之指南。其可传无疑。亦有一二禀质处。不免随即付标。计更加研索竭愚而后奉还。以需采择耳。率性之说。自是积年疑难处。朋友间异同之论。亦皆有据。惟惧守己者失其本旨。图所以来新意者。而姑未能也。所惠盛诲。以见今愚见。可谓说到十分。无以更议。或者从昔浅论。庶几免于纰缪否。盖通天下道理。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7H 页
只是平铺放著。初无内外精粗远近主客之分。只在看者各有所主。说得如何耳。以性言时。主我为大本。举天下道理皆包括该备。安更别有所谓道者哉。凡道之发见于彝伦日用之间者。即性之发见者也。而日用之当行者也。指此而谓之率性而然。则乃所谓性之用。而以道而言。则亦道之用也。但对性体为性而言。故亦指道用而谓之道。若主道而言而不言性。则所谓性者又为道之体。而其发见者亦形而上者。而冲漠而无眹。而为道之用而无复性之名矣。此古人透熟天理。宰割运用。开示蕴奥处。读者亦宜虚心徐求本文旨意之所在。脉络之所归。庶有通活会一之味矣。朱子一二训说。是救人率谓道而言。故有人未行前无道可乎之云。而去人而言则不系未行已行。只循性处即是道也。恐不可以行用以后经于人为。而便为人率之也。贱陋前来疑惑。只是如此。尝于别捡兄往复。考据證援。煞多条绪。秖无益而长竞辨。只欲且休。今承诲谕。只数行之间。断尽义理。胶贴包该。绝无渗漏偏滞之弊。所云传心之教一句。挈得纲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7L 页
领尤为明切。执此而论则更无许多疑碍矣。叹服叹服。令叔季兄平善读书否。征迈之望。于两兄又切耳。金天用不淑。此人岂弟乐善。诚不易得。良可痛惜。续闻权支国兄竟不起疾。笃厚善信。何处得来。想契交之深。正同怀抱耳。
答金道彦别纸
 邵子有性者道之形体之言。而未尝以道之静处为性也。
道无形象。成性而后。道之形体具焉。性之用处为道。则性之体即道之静处也。如何。
 
朱子曰。不可以冲漠无眹(止)为用也。
盖达道亦冲漠无眹。而子约分冲漠无眹与达道为体用。故非之。非谓达道非道之用也。未知如何。
 未或截其行用处谓之道
指用处唤做道则固可谓截其行用处。而行用者是其发见处。故指其发见者而唤做率性之道。(道不远人。费而隐。达道九经。皆是道之发见行用处也。)如一条大路坦坦在前。即是行用处。指其行用处曰。是率性之道也。是当行之路也。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8H 页
苟指人之行用。而曰是率性而然。则是果以人率而谓道矣。如孝弟是道也。性无不该而曷尝有孝弟来。则孝弟之理是性也。事父则孝。事兄则弟。是孝弟之理。发形于事父事兄者也。岂可谓事父是子之所为。事兄是弟之所为。而唤作人率。而疑其不可谓道也哉。抑有寻常度之于心。而不敢载之笔札者。不能隐于相悉以求是正焉。夫人物之生久矣。未有文字之前。此道之流行天地之间者。何尝不逼塞充满哉。人之行之。亦何尝有邃古后世之殊哉。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见其爱其亲也而知其率仁之性也。见其敬其兄也而知其率义之性也。于是乎名爱亲之道曰是孝也。而孝是人之已做者也。名敬兄之道曰是弟也。而弟是人之已做者也。若谓人做而不可唤道。则孝弟者果涉人率。而不可以谓道矣。有如路是人之当行者也。固不可谓人行谓路。而天造草昧。何尝有所谓路哉。由其人之往来必由。故人然而成路。是乃人之当行处也。今若以由人往来而成。而涉于人为而欲别求当行之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8L 页
路。则无或近于胶滞乎。又如舟车本是人做底。亦不害其分性道。舟车之所以当行于水陆者性也。其行水行陆者。率性之道也。今以行木(一作水)行陆者犯于人为。而乃以所以行水行陆者为性。以当行水行陆者为道。而行水行陆者。属之人做。则是性道分为二本。而教者递上一级矣。性道有体无用。而教者据有道用矣。未知自高明视之。果以为如何。伏乞财教焉。
 存斋所定张敬堂四条
固可如是说。但专以是立说则又似偏靠。易起争端。似只得以性之发见于事物者为言。则意味平铺活络。然筑底处只是四条之义耳。如何。
 书汤诰。惟皇上帝云云。传。天之降命而具仁义礼智信之理(止)猷道也。由其理之自然而有仁义礼智信之行。所谓道也。○明道先生曰。此理天命也。顺而循之则道也云云。
窃谓中庸首三句之义。盖本于汤诰之言。而率性之以道之行处解之者。盖自程门发之矣。更示裁教如何。
 庸学指南。史氏伯璿曰。尊德性为存心。分四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9H 页
句。上半截为存心之属。道问学则兼知行而分精微。知新属之知。道中庸崇礼属之行。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者。存心以致知也。极高明而道中庸者。存心以力行也。又曰。存心是身上主敬工夫。行是身上践履工夫。存心是存其本然之理。力行则为事矣。存心是该贯乎动静。所以谓知行之本。行则动时工夫。又是知以后事。不可不精辨也。○蒋氏文质曰。尝有问于朱子曰。四教。知意在先。尊德性道问学。行意在先。何也。朱子答曰。此便是知行相为用处。盖行有二义。言于致知之前者。则为静而存养。言于致知之后者。为动而泛应。静与动虽不同。但就身心上用功。皆属行之事。与就事物之理上穷究。皆为知之事相对。以此论之。尊德性谓之存养可也。谓之行亦可也。
窃谓学问之道。固贯通而不二。然但随所主而立言。各有所指。苟不覈其所指而强为牵合。则无益于实工而反有伤巧惹绊之蔽。亦论学之患也。章句之旨。非不知道中庸崇礼为行之事。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59L 页
而以其所以道所以崇者之由于辨别精察。故属之致知。史氏乃谓道问学之力行者。其说可喜。而其奈道问学之属知而不可属行。何哉。若蒋氏之以尊德性属之行。固无害于理。而亦有合于朱子知行相为用之训。然尊德性三字。只据此心存主而言。广大高明温故敦厚四者。皆以本原所存而言。则亦非以事物上践行而言也。盖道问学。既对尊性而属于知之事。则固不可以力行而言其目也。尊德性。既对问学而专言存主处。则又不可指行之事而唤做存心也。又况道中庸崇礼属于致知。而又以存心谓行之事则岂不自相抵捂乎。幸明辨而示诲之如何。(史氏又曰条。汎论存心知行之理则极是精到。合于近思录编次之义矣。)
答金道彦
天气乍凉。积病渐苏。惟是光阴流驶。把玩不得。奈何奈何。六月十二日所赐书。并连别纸谆复。窃有以窥测进修之诚。不遗之意。勤勤恳恳。至于如是。所以起懦感衷。不比寻常往复之间耳。玩养之味。日有新趣。又向溯不能已也。宗洙。劳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0H 页
惫之馀。冗挠迭侵。随分寻数。断续无常。所谓进于此者。自觉日就粗疏。秖缘由来不能吃紧反躬。渐致累坠。提挈之赐。正切于相期处耳。讲录文字。只据一时所见。不敢回互。惟缪妄是惧。猥蒙多赐容恕。还深瑟缩。幸早时裁出定本。窃计得一本。以为读经之指南耳。遗文字亦望以时整顿出来。切企一寓目以警底滞。所恨旧日彼此胶守口耳之戒。未曾以闻于讲席者私相辨难。以极其归。后来多遗恨。今日又当反以为戒也。率性之义。面论书谕。可谓到了究竟。未知昔人所谓烂漫者。果如何耳。间有文字疑碍处。不须烦提。有疑不问。亦非索性求益。谨拈出别幅。亦幸财教。
  别纸
 道为性之全具
窃谓以性与道交回看时。如是说固无害。但以道为全具。亦是歇后。终不若言性为道之全具。为无渗漏耳。未知如何。
 成性而后。道之形体具焉。有先后等候之病。
而后二字。有先后之病。谨闻命。但主性而言。性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0L 页
之全具处。是道之形体之义。故如是说。非谓道无住泊。待性以为归宿也。如何。性是体道是用。而又合性道兼体用而言。则以性之用为动为道。性之体亦为道之静处。自是一说。须是错综活络。庶无窒碍。未知如何。
 指其发见者。唤做率性之道。但单说道时。不得因守此说。
窃谓此固以有所主而言。然既知率性二字主发见而言。则单说道时。谓之率性。亦不倍于理。道虽有体用。而举著只是一物故也。章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下。亦曰若其可离则岂率性之谓哉云云。可见矣。如何。
 天造草昧。何尝有所谓路之云。主张发用处太重。致令语意鹘突。
窃谓盖为对了人行非道之说。为此不得已之论。妄拟览者不以辞害意。不然。不但为语病。如何。
答金道彦礼疑(己酉)
尝疑入衾出衾。果似无据。旧时席间议论。以夕哭后设衾褥。奉出魂帛于箱。安于衾褥上。(箱则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1H 页
置灵寝傍。)朝哭后奉安于箱中。出就灵座为定。盖殡内奉养诸节。皆就魂帛而行之。不独灵寝一事。嫌于以体魄奉之也。今人奉魂帛于灵座。除有事之时方立置。无事于魂帛则昼日亦常卧置。示疑入就为卧置。出就为立置。则是卧置立置。各占昼夜。未该当昼卧置之节。亦似有碍不行处。未知如何。入就灵座座字。盖自补注及仪节。已改作床字。沙溪因而从之。彼中议论有言及处。采录于后。以备览观。幸望更赐裁教如何。(仪节。侍者先入灵床内。铺被安枕。然后出奉魂帛。安床上。○朴和叔问。俗以魂帛安于衾褥之间。恐涉烦猥。似当依仪节奉置床上如何。尹明斋答。安于衾褥之间。恐终为猥亵。依仪节奉置床上。○朴南溪曰。魂帛出入时。本不用箱。以巾覆之而已。至于设奠时则必奉置魂帛于箱上。所谓不开者非是。)
窃疑祭必有主妇。所以备内外之官。而溪门寒冈问答。尤谨嫂叔之嫌。摄主为初献。故长子妇不复亲亚献终献之事。摄主妻。不敢当主妇亚献之位。故为之终献。以此推之。仲子虽无恙。仲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1L 页
子妇似不可终献。礼所不行处。恐只得以亲宾为终献矣。孙妇且在众孙妇之列。恐不可代行主妇之事。无已则长孙终献。似近情理。幸更赐裁教如何。
与金道彦
水潦太备。庚炎不解。不审侍奠馀体力何如。宗洙。外伤所遭。内铄缠疾。耳目之官。无以尽职事。常人缘境。例应如是。甚为悼叹耳。叔季兄调护馀暇。能修理旧所事否。此事专在勉力。才宽徐。便成间断。谓可以从容游泳而得。皆不验之论也。又是义理深奥。决非粗心燕安之可得。旧来相从。终是未尽讲切之功。忽到衰耗。无一句一义足以把玩者。抚念宿心。一倍怅想耳。前月因事至湖上。拜小山丈席。气息比旧大衰。惟其养深积厚。神精完固。议论一味向上。深可敬服。閒时语及迩来钝滞。疏于讲讨一路。须是打扑振刷。辨明磨刮。庶几行之。易以得力。公欣然曰。良是如此。讲明最重。苟讲得明。亦思过半矣。此是近日吾辈未思议处。不敢自私而愿与同志而勉焉。未知明者以为如何。偶有所疑。纸尾陈白。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2H 页
幸批破。
中庸十一章。索隐行怪。圣人之所不为。遵道而行。半道而废。圣人之所不能已。依乎中庸。不见知而不悔。中庸之成德也。夫子历言过不及者。而归宿在仁智交尽上。语类有一处以依乎中庸一节。为缀结上两节之意。此义未知如何。要之索隐行怪。不能依乎中庸者也。遵道而废不能。不见知而不悔者也。故惟圣者。乃能不为索隐行怪。而不能遵道而废。然各是说一个过。一个不及。一个无过不及耳。恐见于语类者。自是一说。未知然否。幸乞示教。
率性之道说。终未与李兄合一。只得且休。看来两家之论。皆有据依。亦不害于受用。不须期于必同。但李兄一条议论。终是可疑。有曰道为虚位。不可执定实看。须随物指名。如未发之中是性。只性之不偏不倚。是性之当行之道。如舟车行水行陆之理。是舟车之性。只其当行水行陆处。是道云云。允若是则性之未发。道未尝不与性并立。各具相依傍而行。其可乎。此疑段之深固处。若此处通则未更须有许多说话矣。试思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2L 页
而覆教之如何。
与金道彦
㥘寒伏隩。屏绝外闻。无缘嗣续信息。何况亲近几案耶。岁忽阑矣。远惟时节之感。于是为甚。宗洙。冬来累有感触。翻阅零星。作辍无常。最是昏耗转剧。忘失日甚。只当捐书痴坐以送残年。而性成蠹鱼。欲已未能。良自怜叹耳。湖上次第经襄。万事已矣。一向未能一往从容慰抚。倍觉悽惨。辑遗书。谨蒙子细照勘。烦赐评骘。曷胜感领。彼时适有滚汩。未暇䌷绎。比来稍得逐一考捡。凿凿中窾。谨取元本。尽加釐正。其馀数处。未能决定。录禀别纸。开示是望。其在考證书者。亦幸烦属季哀兄。考出誊示是冀耳。元书规模。只因当时编辑。排门立目。宜有改动处而未尽觉察。何不据所见一一指拈耶。书中诸谕。亦略陈别纸。以求终教。早晚拟一番人事。计更携全帙。对讨首末。为卒业地耳。吾辈曩时。问业质疑。幸有处所。戒在口耳。今也各自杜门。重以衰颓。几何不因循坠堕哉。所望勉励桑榆。交相磨砻。使一个气味不至泯绝。正区区之愿也。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3H 页
别纸
 逐目随题。寻源考实。以为参互證订之计。则适以生别患。只得按本翻阅。领取大略。
此书裒辑时。未及供笔研之役。而大槩只据家礼元书。逐句證明文义出处而已。附后疑变之目。亦以见成先儒之说。分类补填之。然述者之意。本无胶守已成。一作不改之意。及今从长釐正。正所以成述者之意。斤正之益。定待异日。
 撞著题目。搜括填补处。往往细密难行。随时镌刊之意。泯然无徵。而反成仪礼初面。
此书当初排辑。不是立目以填补之。盖是广搜论礼文字。随其说以立目而分类。附见亦有当立目。而无说以填之则并与其目而阙之。所以未为尽善。亦有细密难行处。亦非家礼镌简之本意。然百世在前。事变无穷。诚有古所未有而后之始有者。临时私考。亦自省事。故不敢改动耳。周礼固繁细难行。而莫非天理流行处。一仪阙则天理便有阙齾处。家礼损益之意。皆在于镌简易行。而大槩因温公之旧。未极整顿。故先生亦以书仪为疏略。而遗命治丧。在于仪礼。此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3L 页
意亦不可不知也。旧日盖尝携呈全帙以请是正。而却以浩穰难了。勘阅首卷而止。且曰裒稡之例。宜以仪礼为准。以遵朱先生之遗意。故一书规例。大抵用此意檃栝。亦非谓所载仪礼逐一可行也。要人识认得以见古今损益之义耳。未知莫无害否。更望辨教。
 先辈所论。同出一义。无甚特见者。不厌并见。无益于受用而徒成繁复。
若系疑文之会。只据一说断定。亦非会通之义。故收辑众说。以极其趣。然亦非逐处用此例。例多识有不逮。芟除未尽者。更当细加勘刊耳。
 奠雁主人之拜。大小殓谢宾之节。不必更补。
尝疑婿至妇家。主人有出迎之仪。而无致敬之节。勉斋及郑寒冈亦以为不可阙。所以备载士昏礼及仪节。以见古礼之委曲。非以为即可推行也。若奠雁而主人拜之。则先辈固为非是矣。古人重吊。主人答谢之礼亦备隆。便是诚意恳切处。便是人理粲然处。古今异宜。小大殓谢宾。似不可举行。而亦要见古人款厚际接。备而录之耳。朱先生尝曰。前辈礼数。极周详郑重。不若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4H 页
今人之省简。以今人律之先王之礼。则今人为山鹿野麋矣。真实如此。未知此意如何。
答金道彦
前书领悉。每以役文为戒。繁文为弊。诚至言也。敢不省服。惟是一样文字头面。自是偏在仪章度数之间。偶然犯手。且须覈其归趣而订其得失。以免于谩人误人之科。但恐其浸淫以害知见。随力所及。不住填削。累年而犹未了。固是坐于钝拙。而正虑专治之还为病也。蒙谕得知惩改。受赐曷既。第更有区区之疑。不敢隐于质问之间。以求是正。尝窃以为持论最难。才向一边。便阙了一边。有如礼之为体。有本有末。苟遗本而专事其末。则果陷于节文之繁而忠信之薄。周末文胜。关中役文之弊。正由于此。吾从先进之训。家礼损益之意。乃所以救此失也。若以礼之全体言则恭敬退让之意。所急而先也。节文度数。亦不可阙而不讲。冠义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说者曰。此盖秦火之前。典籍具备之时之语。固为至论。然非得数。则其义亦不可得而知矣。况今亡逸之馀。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4L 页
尤不可以祝史之事忽之也。朱先生亦尝曰。周礼特煞繁细。亦自难行。今所编礼书。只欲使人知之而已。今既犯于不韪而措诸文字。则节文度数亦须备载。以为徵信之资。自不害于传述之道。此意未知如何。且承满纸陈义。过自挹损。自以为过。而实未见真实为过处。可见省改之切。有人未及知者。而胸中犹未免于慊然也。虽然。吾辈各在迟暮。趋晤则势宜稀阔。柬书往来。动辄经时。所几罄尽所得。所疑相与磨刮。以除实病进实功。此外悠悠。何可更挂怀抱哉。且如谦辞。是应物时第一道理。只自持退损。不敢一毫先人。而口绝夸辞。貌绝夸态。苟以善名加诸己。则亦辞逊不居而已。不必每每向人说谦话。适足为谈助而秖取无益之名。亦不可不察也。固陋则又反背焉。平日知旧书来。或有猥加过分之礼。过分之语。心未尝不怵然发汗。而亦不敢持以分疏。有如安受者而置之。亦觉省事。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毋乃因循庸俗。不思振励而致然耶。辅道之望。惟哀兄乎真切是恃。千万有以指谕也。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5H 页
与金道彦景蕴(宗发)弘辅(宗燮○辛亥)
今冬酷寒。百倍常岁。谨问棣履动静对时毖卫万重。宗洙。仲冬以来。重伤寒疾。长与枕席为伍。无新知可住持旧闻。无气力可收拾身体。古人九十圭璋。是何等力量工夫也。高山诸功。腊末告讫。自此便可栖息。但人事一变。气焰厌厌。无人可振作。良足太息耳。大学如保赤子之义。如高明所教。初似为正义。累月寻绎。从前解说。果如不可舍弃。此是累数十年议论。固难轻易立说。而考寻传文上下意脉及语类或问等书。皆就如字上著力推演。而盛谕则谓传文只为保赤子意而引之云。此为可疑。盖此章。本就治国上论治国之本于齐家。故其言齐家处。皆带治国而言之。如曰孝者所以事君也。是就孝上言事君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是就慈上言使众也。言一家仁则便说一国兴仁。言一家让则便说一国兴让。以至引诗三节。无一句单言齐家之道。古人文字有格例。不应如保赤子一节。前后际断。独剔言立教之本而发明其理也。盖识其端而推广。若以为解说事君事长使众。则恰似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5L 页
经外之意。所以有许多疑难。然推广之推。非推而及国之谓也。乃谓立教之人。自推广其孝弟慈。而推及于事君事长使众也。本不害于只说动化为功而未说到推上之义也。盖同是推字。而所以推之者自不同也。且以未有学养子而后嫁。为不假强为而识其端。推广为心诚求之。恰似倒解经文。所以终始疑惑者也。语类说及或问说。俱写一通。而略说所以致疑之由。非谓高明前所未悉也。正欲即此。更加审覈。以示一定之论耳。未知如何。
答金道彦景蕴
卧病中。令季兄翛然而至。嗟劳勤挚。一饷晤语。一时醒然淳孙来。伏承手辱。宛是亲承款曲。非怜念之深。何以至此。潦炎斗酷。佥棣履湛洽之况。博约之助。能有他人所未有。想象其可乐也。前承村沴澒洞。常在戒慎。今作何状。系是斯民运气。不止一里之忧也。宗洙。不谨动足。踬落堂下。重伤不能转侧。多试针灸。洽满数月。近始任意卧起。又能久坐接人。将来调护。获免废痼。犹可幸耳。日间且得随分温理旧读。以资度日。惟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6H 页
是震剥之馀。神精消损。强自提掇。旋又迷乱。恐遂成弃物耳。示谕仁说。向时访日升族人。出示南野翁甲乙录。其论更说出一般话。甚有精神。所宜精覈。归来取大全集书。䌷绎所论仁说首末四条。则文势语脉。终有不然者。盖此四条。皆论南轩仁说。而凡引南轩说处。皆加又曰又云字以识别之。而爱之之理之上。更无识别。此一證也。且南野之论。以为每条盖字以上。是南轩说。盖字以下。为朱子说。而此条一阳复处上盖字。又初不在南轩说之下。似不可尽以盖字之上为南轩说也。且以文势观则血脉贯通。本南轩仁说中语。而可得以言四字。乃是反结他人之语之法。不应自言血脉贯通而反以可得以言为之辞也。此理本甚约五字。乃连上文团结之辞。若上是南轩说。而自此以下。为反驳之辞。则语势急迫。亦非朱子平日立言之体。此又一證也。考之南轩集。仁说全是此段(爱之之理。止血脉贯通。)之义。而是乃论定以后之说。自是圆足。此则南轩取朱子此段之义以立说。非朱子引南轩说。冠之条首而卞驳之也。此又考之文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6L 页
义而不然者也。至于第二条盖己私既克以下。亦为南轩说云者。不省南轩有无此话。弘辅兄亦云性理大全所载。似若以为南轩说。是则可疑云云。今但据大全所载看。则其为朱子说条理。似亦有可寻者。而来谕以谓小注数句及末段今此数句云云。只是一言再见而重警之。皆指盖上语。蒙陋于此不能无疑。盖第三条第四条。都是辨论第二条天地之间以下之义。而第二条盖己私既克以下。只论其用形于外以上之义。故于此先下注语。以明天地之间以下云云。亦非安稳句语云尔。可知此注指天地之间以下而言。下文所谓今此数句以下。正指其用形于外以上而言。各有所指。不须以为再见而重警之也。然则以其小注而疑其为南轩说者。似不可从也。近见古人进修之功。专藉师友刮磨。所以矫偏警惰。默地成就者。有在文字之外。吾辈同就衰暮。会合固自不易。而尺素之酬。亦不能以时。三复伐木之章。一倍怅想也。
与金道彦
岁暮天寒。光景如梭。同人之思。于是为甚。谨问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7H 页
此来。静中棣履对时毖福。傃恋无已时耳。宗洙。向来所伤。至今未完。庭除步履。犹觉艰难。精神气力。有如千丈之落。日间零星寻数。旋复茫然。颓堕废弛。提起不得。计欲亲近同心。消释幽忧。而不能奋飞。则只怅然而罢耳。吾党不幸。监役丈遽作古人。忠厚信顺。何处得来。亲知日见凋零。已堪悼恸。人生虚浮。朝不谋夕。吾辈各自衰伏。渺无切磋讲讨之益。昔人大义已乖之忧。正是今日景象。奈何奈何。偶有疑晦。别纸录呈。批教幸望。惟冀向时珍卫。慰此瞻望。
  
别纸
 大学明德章章句。明德者(止)应万事也。
旧时所闻。虚灵不昧以气言。以下句有具众理。若谓虚灵兼理气则是以理具理也。小山丈席末年。尝云虚灵似当兼理气言。伊时未即反复。容更思量。近日看得。似有可商量者。盖虚灵不昧四字。是指明德之体段而言。下二句是指明德之体用而言。故以以字言之于具众理而应万事之上。若曰这个物事。能具众理而应万事也。如以虚灵不昧属之气而对性情言。则是明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7L 页
与德。分属心性也。恐于理有碍。未知如何。大抵大学始终。专就心而言。包性情在其中。(或问亦曰。虚灵洞彻。万理咸备。分明指明德全体而言。浑然无属气属理之意。观北溪说可知。)若以虚灵属气则是对性言也。经文本无此意。恐非朱子解经之例。未知如何。盖心性之分。本不争多。专言心则合理气统性情底物事。对性而言则性即理而心但可以气言。然曰仁义之心。则心便是性也。曰仁人心也。则仁便是心也。所谓明德者。乃所谓专言之心也。虚灵不昧。即德之明也。只得以合理气而言。以字以下。乃是分言明德之所以为体用耳。不是虚灵不昧之外。更有具与应之德也。此意如何。数年以来。尽用思量。终未辨决。近见勉斋答杨志仁书。正论此义。若有可据依者。谩以录呈。幸子细勘诲如何。
  勉斋答杨志仁书。明德不言性而言心。此但当答以心之明。便是性之明。初非有二物。则直截简径。今观所答。是未免以心性为两物也。如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则心自是心。仁自是仁。如孟子言仁人心也。则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8H 页
仁又便是心。大学所解明德。则心便是性。性便是心也。所答之病。既误以心性为两物。而又欲安排并合。故其说颇觉费力。心之能为性情之主宰者。以其虚灵知觉也。此心之理。炯然不昧。亦以其虚灵知觉也。自当随其所指。各自体认。其浅深各自不同。心能主宰则如谢氏常惺惺之谓。此只是能持敬则便能如此。若此心之理炯然不昧。如大学所谓明德。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如此。正不须安排并合也。不知然否。
与金道彦别纸(壬子)
 如保赤子章句。在识其端而推广之。
此节之义。前既略有禀说。数月以来。往来于心。更思量来。若与前日所认解者有异。亟取章句大全。考小注诸家说则不啻明白。但前此每把诸儒之论。为未定之说。不能虚心玩绎。以致许多疑难。正可惧耳。今更改正以求勘教。盖此章大旨。只是语类只说动化为本之意。自首至末。归宿在立教之本。故初无推其孝弟慈及于事君事长使众之义。此节乃引如保赤子。则果似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8L 页
推慈幼以使众之义。而传者之意。只言慈幼之道。不假强为。以见孝弟之亦不假强为。故章句但据传者之意而释之。只以立教之本言之。此章句释经之例也。若以在识其端推广。属之教国人则乃传者言外之意。悬空未衬贴。与传文之义。不相对值。恐未为的当也。朱氏辑释之说。疑其推说未精确。但下段章句改正之说。必有实證。而章句或问不相合之论。亦果如此。此则似当信取耳。如何。
 南轩答宋伯潜书。所以有喜怒。亦志动气。但因喜怒之气而志益不宁。是气动志也。
南轩所论。初不当致疑。盖孟子志气之论。特指心之所之者以为志。气之运动者以为气。只是粗粗说。初未尝就心之所发处分理气。故程子以为志动气者十九。气动志者十一。若以喜怒为气动志。则日用运动。无出喜怒哀乐之外。岂可谓十之一哉。今就喜怒哀乐言之。可喜可怒之事触其形。而心以为喜为怒者。志也。心以为喜为怒而后从而喜之怒之者。气也。喜之怒之气也。而以为喜以为怒之志。动了气而喜怒之。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9H 页
不可谓气动志也。前者一时偶有所疑。急于求教。妄有论说。谨此追驳。以质可否。幸终赐裁教切望。
 大学传诚意章。断章引经文。而论致知诚意之相为用。
窃谓经文大旨。在于诚意之必先致知。知至而后。方能意诚。而未及于致知而不可不诚意之意。故传文专言诚意之功。以明致知而不可以不诚意。章句。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必有不能实用其力。是经文之旨。或已明而不谨乎此则其所明。又非己有。而无以为进德之基。乃传文之意。乃章句补其阙略之意。旧时尝闻经文之意。自是完备。知至而后意诚。是致知而不可以不诚意之意。近来反复推究。疑若有可商量者。幸仔细勘究。裁教如何。
与金道彦
谨问迩来。服中棣履对时毖重。宗洙。表病里證。更迭侵虐。只有恭修俟命。是今日吃紧处。而旧昧新忘。秖就颓废。奈何。顷得与柳叔远为三夜之款。一别已八年矣。知识尽长进。德性尽和平。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69L 页
亦其藏修得所。谢绝尘俗。一意潜养。宜其有所得也。但脚病已甚。艰于动静。亹亹要与同志为中间校勘之会。期以来春。计高怀亦乐闻也。多士排云。 圣批优渥。积年郁结之大义。亦可暴白于一世。吾辈可相慰也。前来诲谕。至洙而止。大槩多有勘合。亦有未尽释然者。所宜随所疑。以求是正。而明德章句说。乃师门已定之论。深惧枉有疑难。自底不韪。须待异日对榻。从容反复。诚意章章下说。来谕义固周尽。然鄙意以为凡圣贤立言。各有主意。偶因一事。发明一事之理。而亦未尝不贯通。不必每以无不该备之义敷衍说去。盖于义理则固好。而奈非本文之意。何哉。且以八条目两节言之。其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云者。乃言欲如此者。必先如此也。(重在下句。)其曰。知至而后意诚云者。亦言能如此而后能如此也。(重在上句。)一逆一顺。一串贯来。而至于既如此而又不可不如此之意。则以文势意脉求之。初若未说及也。盖非阙漏也。以其所主而言者。在于知所先后。故上节则筑磕在致知格物上。下节则自物格知至推排去。今乃必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0H 页
欲求既如此。又不可不如此之意于知至而后意诚句内。则终是渗淡不贴著。故疑其非本文之意也。幸更赐勘教如何。
答金道彦
九月二日。十月初吉。至前二日书。节次承领。眷念之情。警励之诚。溢纸饫心。又是辨明开示。同归至道之意。亹亹不舍。窃惟潜居诣理。独立无助。眷眷同人之思。弥往而弥笃。颓懒得此。安得不起深感而发深省耶。书辞宜答。非但呻吟未复。艰于作字。亦以数条公案。关系大义。隐之于心。终未决定。不欲动形文字。以为竞辨之资。阙然久不报。幸垂谅恕。雪寒风饕。谨问燕养体履连获神劳。宗洙。秋冬以来。添得脚疾。浮尰蹇涩。转致元气虚损。不能自力。年前以为安肆而不敢犯者。到今不知不觉。便成家计。其摧颓可知耳。圣绍兄。此亦蒙其一宿。略有说话。见其气宇老成。甚可敬重。亦多读紧要书。知见甚不苟。但恐少却讲磨之功。往往自成一副当义理。恨不从容与之剧论归一耳。勘校之期。鄙前书亦尝及之。即今时气到底澒洞。未保来春安净。恐一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0L 页
向差池。然须就无事时。更加寻讨。有可商量处。随即付标。书其所以然。则观者可得按据而致思为善耳。累幅诲谕。合并䌷绎。有以仰窥勤敏之意。不究竟不止。持是心以往。庶几日新辉光之美。甚盛甚盛。鄙亦窃尝与闻长者之论。期不敢主于先入。而有所疑。亦不容不究极其所至。前后开谕。所以未遽唯诺者。正欲得其到底之义耳。其详更具于别幅。幸仔细勘覈。更赐指一之论。千万切望。叔氏兄平安否。每阙安问。良以为缺。勉令读书。极其志业。故人之愿也。
  
别纸
 诚意章章下章句。引经文数句。
前此妄意。经文之旨。主先后而言。未及既如此。又不可不如此之意。故有云云。自承诲谕。累月思绎。顿觉前说之谬。盖章句此段。引经之后。自首至末。发明经文之旨。以补传文未尽之意。若谓经文亦略此意。则章句引经文之意。无著落处。大失章句之意矣。盖传文方言诚意为紧关。故不属致知。不属正心。特别言之而未及于先致其知之意。故章句更备言之耳。未知如何。自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1H 页
念识性滞泥。重坐孤陋。虽于圣言分明处。亦未易领会。致有累次烦言。倘非高明悯其迷昧而勤教之。何以得此。感幸感幸。
 如保赤子章句。在识其端而推广之。朱氏集释大成说。
诲谕第二书所论。甚为明的。谨闻命矣。但区区顿改旧时之见者。以日前以推广二字。为立教之事。近日则知其为立教之本之事耳。朱氏集成。似以立教之本与立教二者滚同说去。乃以学养子而后嫁为譬喻说。终未释然。幸更赐开谕。以为解惑如何。
 仁说第一条。此句亦少差紊。盖字下皆为南轩说。
前此见南野丈甲乙录。以此条盖字以下。为朱子说。以證节要爱之之理便是仁之条。盖此理本甚约以下。方属朱子语。盖字以上。皆为南轩说。试考校得看来。大全书此条盖字以下。意脉旨义。与亦少差紊以上之语。迥然不同。其为朱子说分明。但其下数条。亦有盖字。上下皆为朱子之说。故知其不可以此条之例。括之于爱之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1L 页
之理条矣。今承诲谕。疑若以鄙见以此条盖字下皆为南轩说。恐是传闻失实。秋间。东岩宿留数日。盖有多少酬酢。而亦未觉有无此论。且欲更就大全按本勘覈。而适大全在茅山。使人推觅未得。姑未敢悬空料想为说。要待日后考索。详具以禀耳。抑窃更有所献。文字之间。固是贵于涵蓄。而亦要彰达。使人人易知。亦是辞命之道。每承盛谕。往往简奥。有不尽之意。今此来书论仁说以下。仓卒寻绎。意脉戛戛艰通。只得臆对。其对值问者之意。犹未能必。或可于命词处。少留意否。此是文字之末。不须烦浼。而弟固尝折肱焉。窃自附于坐进之义。执事主心立论。好说平常恰好字。至于命辞。未免于未平常。金膏水碧。固为物外奇特之宝。而终不如布帛菽粟切于民生而不可厌也。未知高明以为如何。
答金道彦
数月来。遇贵边便。辄问令胤疾患减剧。每闻一向静作无常。救护抚摩。不能安寝。却于呻吟中。驰思悬想。不异在己。第谋一书探讯。而力不能办。顷自湖上。获拜七月二十一日所赐书。乃于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2H 页
忧恼之暇。念我委顿。问恤绸缪。其为感衔。百倍平常时。昔贤诗有病里尤珍亲旧书之句。旧日犹未知其味之深。身履境界。乃知真得情性之正也。赵圣绍所遭毒酷。极可惨怜。今年知旧家。往往有阖门之祸。东坡亦然。李季升后辈中最有期望者。而卒夭折。不知天意如何。独于善人靳了寿福也。申子长。向得一宿之款。一味孤高。良可爱敬。知见亦稍就平实。但恐少却朋友之辅。只把玩自家所得处。以为至当。于纤微难说处。例鹘突过了。以为不必深留心。此为病不浅。卒乍不能深言。犹以个个耳。惠韵。自然中有无限意味。讽咏不能已。前诗果疑或近于有所忧患。今更脱然矣。有味乎麦酒倾瓯之句。教妇子趁日酿饷。偶致脾病。几至狼狈。强作风流。翻成恶缘。殊笑人也。拙句终欠鍊琢。吹与过分。亦深愧赧耳。南渊期会尚未报。与东岩俟有便计送书。第贱疾若尔。今冬无起动之望。自我约会。落后为不可。是为趑趄耳。下谕别纸诸条。谨以䌷绎。不比寻常。文义之间。实难揣度为说。亦见高明近日反约还原之意。警发深矣。不敢阙然。略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2L 页
陈蒙昧以求斤正。颙俟覆教。向谕有意小车之游。预待凉冷。庶一开颜。苟有少暇则卒遂惠然之意。所伫企也。预作此侦便。惟冀向时毖卫。慰此瞻望。
  别纸
 曰涵养。曰操存(止)逐目用工。恐有不给。
窃尝反复寻求。名言之意。各自有意义。曰涵养。曰操存。曰求放心。皆兼动静而言。而涵养则又此心之浸涵义理。以致其养之工。地步更阔。曰戒惧。本以平常之时常存敬畏而言。则固是兼动静。而既对谨独而言。则谨独是动时省察工夫。戒惧只得属之静时工夫矣。夫是五者。是吾心动静之工。而敬者乃畏谨之名。通贯乎动静。不可有须臾之间断。一主乎敬则五者之工无不在是。而自无不给之患矣。但圣人之训。举起一端。全体该括。曰涵养则只就此心渐涵培养而言。而实去下手则所谓操存求放心。所谓戒惧谨独。所谓主敬。皆在其中矣。曰操存求放心则只以此心收敛之工而言。而实去下手则所谓涵养。所谓戒惧谨独。所谓主敬。初不外是矣。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3H 页
是以。语类论求放心之义。末段曰。这道理虽然。有许多头项。看得熟了。都自相贯通。圣贤当初。也不是有意说许多头项。只因事而言。下喻诸目。亦恐是如此。第揣摸为说。惧不中理。乞赐勘教是幸。
 先贤寻常说涵养本原(止)本原工夫如何。枝叶工夫如何。
窃尝详考从上圣贤议论。以此心主一身宰万化。故指心为本原。既以心地为本原。则凡此心之发见于威仪文辞处。皆可以枝叶言之。感兴诗终篇有云。曰余昧前训。坐此枝叶繁。发愤永刊落。奇功收一原。恐是此意。然本末精粗。初无二致。本原工夫。固当笃实。枝叶工夫。亦不可疏脱。但下工有轻重。施手有缓急。方是全备。未知此意如何。
 先贤每说大开口说破。(止)如朱子太极西铭辨。退溪先生四七辨之类。
恐如下谕之意。且如孟子七篇中许多大章。子思中庸。周子太极图说。皆是大开口处。朱夫子议论。见于大全书札及语类处。尤多令人兴起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3L 页
耸发。宛若亲承于千载之上。吾辈胸中卤莽。既无义理积集。所以无许大见识。遇会心人。欲大开口。便无可说。良足愧也。
 日有课程
窃疑此当随文所指而言。但读书固当有课程。而日用工夫。亦当严立课程。常日持循。方有头绪。旧见九思翁遗文中有小劄。日用行事。日有课程。如朝夕饮食。亦有匙数以自考。可见古人用心细密处。未知如是看。不悖否。幸更勘教如何。
 
何以有平和悠远气象。何以有迫切私吝意思。
只此数句。窃有以窥测涵泳克治真切之意。深庸叹仰。吕舍人尝有言学者当先理会气象。气象者。辞令容止轻重疾徐。足以见之矣。只辞令容止重而徐。则自可渐到平和悠远境界矣。惟是存诸中者。绝无私吝迫切之意。然后见于外者。自然平和悠远矣。原其所以。或缘气禀刚急。应事狃于彊果。或缘习性陷溺。处心偏于迫隘。正如骄吝二字相似。平和悠远则其中自无私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4H 页
吝迫切之意矣。若有纤毫迫切私吝意思。则虽强令有平和悠远气象。不可得矣。先贤之言曰。敬则自和乐。又曰。敬则自有絪缊磅礴气象。惟在于敬以涵养。见得道理明透洒落。令私吝迫切之意不萌于中。则见于气象者。自然平和悠远矣。是乃根源工夫。若目下用工则只觉得不能平和悠远处。便教平和悠远。才觉得私吝迫切时。便不私吝迫切。久久惯熟。习与性成。渐到平和悠远而少私吝迫切之患矣。未知如是说。莫不至大悖否。伏望勘教如何。
 
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如何用工。方如此。
此尤难揣度说。惟实用力而后可知。但既有下问。不敢不质其所疑。以本文之义而推说。则上言学问思辨笃行而继以云云。只于学问思辨上著实勤励。则渐可到知上百倍其功处矣。只于行上著实勉励。则渐可到行上百倍其功处矣。盖古人用功。不比今人平平地做去。如以读书一事言之。必须终日终夜忘食忘寝读去了。推之他工。莫不皆然。若行之一月则必有一月之验。行之一年则必有一年之验。若行之一生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4L 页
则其得力又当超绝矣。平日非不见得此意。而不惟性涉犹豫。世故疾病。又从以魔障之。忽然老耄。虽欲卒遂志愿。安可得耶。惟思勉守此志。不懈益勤。毙而后已。未知高明以为如何。
  语类。横渠语曰。一故神。自注云两在故不测。又曰。两故化。自注云推行于一。见李先生。说云旧理会此段不得。终夜倚上坐思量。以身去里面体。方见得平稳。每看道理处皆如此。某时为学。虽略理会得。有不理会得。便也恁地过了。及见李先生后。方知得是恁地下工夫。恐此是学问思辨上百倍用工夫。
 所谓孔门正当门路。指何而言。
窃尝谓门路正当而后。不至枉用了力。只得寻个孔门所指门路而行。但孔门教人。主于求仁。则求仁似为门路。而求仁亦多端。将指何而为正当处。妄窃谓颜子是孔门善学者也。而其所以至于三月不违而欲罢不能者。在于深服博文约礼之教而已。然则正当门路。只在于博文约礼二者之功耳。夷考子思孟子。洛建之教。亦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5H 页
不出这二者。或可以此为门路之正耶。更赐勘教是幸。
 沧洲精舍行祀。不及杨谢而只及延平。
窃尝疑沧洲典礼。是朱先生晚年裁酌。盖有不得已之意焉。观平日论程门诸公。未尝许以衣钵之传。所以不及杨谢者。毋乃以是故耶。延平先生则先生授受之正。有不可诬者。非后学所可议到耳。如何。
 有疑然后方进
窃疑学原于思。思则必有不通。不通处是疑也。疑则必求。所以有进。且如见这说好。见那说又好。如此说有碍。如彼说又有碍。便是疑处。就上切磨讲究。到透彻处。便是进处。但不全是知上工夫。凡知得了。推之于行。更有多少窒碍处。莫放掉了。须求会通处。乃可有进。皆是有疑方进处。文字艰棘。古事来历。义理蕴结。未能通解。固是有疑处。须兼此数义。方周遍。未知如何。幸赐覆教。
 古贤以讲说之不及于大头段。而切切于零碎文义为病(止)零碎处一切放舍。而只寻大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5L 页
头段研究否。
窃详大头段之义。盖有二说。一谓凡义理有大头脑。如太极图说西铭仁义礼智之类。又有零碎枝叶去处。如三百三千纤细条理之类。须先识得大头脑。其零碎去处。次第理会。方无透漏。一谓圣贤千言万语。逐条有大头段义理。又各有零碎枝叶文义。苟不先领大头段义理。而徒区区讲说零碎文义。则只成讲论文字。须兼二说。其义始备。而由后之说。尤切于学者受用。故朱门之教。后说之义较多。有曰看文字。不恁地子细分别出来。又却鹘突到恁地。细碎分别得出来。不曾看得大节目。又只是落草处。又黄直卿曰。若不理会细碎处。便无以尽精微之义。若一向细碎去。又无以致广大之理。先生曰。须是大小兼举。今日用工。只得遵守此等训说。而要不失轻重缓急之序。庶不至枉费工力矣。抑朱门之教。随人病处偏处。施其抑扬之诲。见其专事零碎文义而不究义理大原本处。则戒其不及大头段。使之先识得纲领。见其专务上达总会而阔略微细处。则警其劳心落在无涯之处。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6H 页
使之切问而近思。要须随处体认。自家身上有无病痛。消除矫革。乃可免一偏之弊矣。未知此意果如何。幸乞剖教。
答金道彦别纸
 大学诚意章。自欺 未消得十分处。只是容著云云。
容著之说。自与未消得十分之意。各为一项。读者当别做一项看。若厌其繁歧而只谓未消得十分。便是容著之意。则恐非看文字寻求本旨之义。未知如何。
 
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自道而言则见其不得离。自我而言则见其不当离。
窃详不可离之义。章句固无分明分说。而或问则似专以人之不可离而言。盖须以人之不可离者而言之。然后见下文戒慎恐惧一截。尤为切当。观是故二字可见矣。考语类问道不可离。只言我不可离这道。亦还是有不能离底意思否。曰。道是不能离底。纯说不能离底。不成错行。也是道。又曰。当参之于心。可离不能离之间云云。然究其文义。所谓不能离与不可离。似皆指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6L 页
人分上而言。如龟山诸说。皆主不能离而言。故至以饥食渴饮为道。须说人之不可离。然后方有离不离耳。故或问此章。专以不可离者而言之。如此章末段所谓无须臾之顷。可得而暂离也。若其可以暂合暂离而于事无所损益。则是人力私智之所为者。而非率性之谓云云者。专就人分上言之。更加勘覈而覆教之如何。
 鬼神章。首尾以微显二字交互言。(止)其曰不可度者。正是说不见不闻也。今并洋洋如在而同归之显。
旧时师门答问书中。盖以抑诗为缴结中二节而言。近看本经文势。缴结似指使天下以下而言。末节章句。其发见之不可掩如此。似正指第三节而言。故每疑更有商量。来教不可度。正是说不见不闻。是则然矣。而其奈言之于神之格思之下。则似亦谓洋洋处不可度耳。如何。且末节所谓微之显之微字。固指第二节不见不闻而言。然显字则指使天下以下而言。盛谕似以洋洋如在。同归之显。为未当。然则第三节未有可以指以为显处。其发见之不可掩如此九字。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7H 页
竟无著落。未知如何。更乞开示。
 太极图解剥图三节。意然字以上为一节。非有以离乎阴阳为一节。不杂乎阴阳为一节。
谨按语类曰。某解此云非有以离乎阴阳也。即阴阳。而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也。此句自有三节意思。更宜深考云云。本文之意。本以然字以下而言。若分排三节则界限不甚分明。不得已有此强排比。然若以然字以上接连为一节。则于义为顺。而恐非本文之义。更细勘开诲幸望。
 
曰理动静
此条。旧时发于问难之间。未及究竟。常拟待见得究极以取正。忽然忘置。更未提问。诚为遗恨。但太极之有动静。周子已言之。朱子亦常常以语门人。而此云理动静。必有义意。幸更子细。却以开诲是望。吾辈旧日。戒夫徒事文义。凡有疑。率未能索性究竟。到今类多未决之疑。非独此一条为然也。创是思与会心之友。极意研磨。不归抱疑之人。此是迩来志愿。而疾病侵凌。恐无是日。幸有以谅此意也。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77L 页
大学。识其端而推广之。 窃谓章句教字。指事君事长使众也。本字。指孝弟慈也。盖言欲立国人事君事长使众之教。惟在推广我孝弟慈之本也。然本非可以特地推广。在识其所发之端而推广之耳。朱氏有见乎此。而以识端看做孝弟慈之端。推广看做孝弟慈之事。然此章既是治国之章。则岂容截去教国人一边。而孟浪从本字说哉。所以自赤子之心以下。先为立教张本。故字以下。始就其本言之。其曰本之发端云者。指孝弟慈之端也。曰反之于身。不待外求。则所以明不须向国人上求其向教与否。只是回头向自身上审识三端。随发随推则彼国人自能兴起云云。
承谕。开释极分晓。义意无复可疑。谨拜受赐矣。何幸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