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祭文
祭文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H 页

有地方百里。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有社稷。以有民人也。盖民依于土。土宜于谷。而社主土稷主谷。所以为民而御灾害者。神之责也。所以出力而供粢盛者。民之职也。太守分忧 九重。按符百里。不能上事鬼神。下和民人。值此无前之旱暵。自春徂夏。终靳大霈。麦事之失。已无及矣。目今高田已焦。下田已坼。环一境百里之地。而禾之种者。未十分之一矣。其未种者。将不得保其苗。而居然时节。已过夏之半矣。古之所谓十日不雨。五日不雨。犹是歇后语。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则无可望矣。所以获戾于神天而罹灾于民人者。虽是太守之罪。而使斯民饥而死者。独非神之羞乎。玆敢虔诚竭辞。请命坛下。即今云已集矣。雨已始矣。而若非霶霈大雨。无以慰满三农。敢曰微诚之上格。庶几俯悯于斯民。
龙塘祈雨祭文
有嵌斯窦。神物攸藏。歘翕厥灵。蜿蜒厥祥。曰雨曰旸。其应孔彰。噫嘻今旱。云何不臧。自春而酷。越夏半强。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L 页

川边祈雨祭文
惟玆之旱。可谓酷矣。三月不雨。四月不雨。今则五月已尽而六月将届矣。祷于社稷而社稷不我顾。走于群祀而群神不我矜。此虽守土者礼愆诚薄。不能感格神天。而斯民也乃天之民。而亦神之所依也。其忍饥而死乎。恭惟大川发源百里。东注于海。其间汇而为泽。浚而为沟。使一方之人咸仰其灌溉滋益之泽者。不啻河润之才及九里而已。则所以滃出云霞。蒸成雨露。寔神之所司也。肆将牲币。仰荐微诚。即今节序之暮。民事之迫。间不容须臾之顷。若淹过时日则神虽惠以甘霈。已无及矣。伏愿速回玄机。惠以霈泽。救百姓将绝之命。成神人共休之福。则受 君命而为宰者。亦得与有蒙焉。
哭金上舍(相儒)文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H 页

祭李参议(穦)文
达尊于世。惟爵齿德。爵非良贵。齿或偶得。惟其有德。是以为尊。繄惟我公。展也德人。兰陵令望。鹿门高标。岂弟君子。神明攸劳。 王庸宠锡。上卿之联。天乃用休。大耋之年。惟爵与齿。乃德之符。德或才歉。而公俱优。器可适用。枘奈不合。返我初服。武夷之曲。我箪我瓢。惟以任天。岭士右之。望若地仙。自喜东南。德星长曜。何遽乘箕。使我心悼。猥托知己。自在初年。几回床下。稳承绪言。岭海迢迢。拜晤虽阻。赫蹄时存。瞻仰有素。九耋心画。不欹不斜。留为宝帖。拟以传家。载念德门。兴言永喟。公瑞已矣。仲章老矣。落落晨天。无从我涕。兰书道远。又何中滞。岂不匍匐。戚罹疾婴。替儿一哭。敢曰伸情。香以降灵。烛可明心。公不我遗。鉴此微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L 页

祭权同枢(载巽)文
家世长德。越自晦养。公趾其美。菀有时望。天然容观。可敬可仪。岂弟君子。何福不宜。天乃申命。享以耄期。 王庸宠锡。暨父祖曾。德以为基。以莫不增。惟齿与爵。乃德之符。古云三达。兼之一躯。世争艳慕。人咸矜式。朗陵令德。汾阳完福。诸子致养。左右无方。儿孙满堂。羔雁成行。卒岁优游。恺乐休康。乘化归尽。乐天奚疑。在公无憾。吾且谭私。公昔抠衣。王考之门。暨我诸父。如弟如昆。伊时事契。吾未承逮。才及省识。王母晚岁。公必候问。以时以节。江鱼鲜美。园果烂熟。公必致馈。以包以函。吾祖讳日。公必临参。以物来助。至老不替。事一纯诚。罕睹今世。施及后人。视犹子弟。小子幼孤。公所偏怜。贻我彤管。学字初年。寔出心贶。迨犹铭镌。时拜床下。几荷眷遇。顾谓侍者。辄命之酒。盛德至谊。蔼然可掬。月正之初。闻公疾革。始也惊恐。趋候寝席。犹然扶坐。劳问良悉。匙箸虽减。神精不殊。私语于心。默贺无虞。果收勿药。渐复故常。时因递报。每承平康。氛祲梗路。畏约杜门。数月之间。候问阙然。忽地承讣。此曷故焉。永言畴昔。愧负实多。单杯告诀。公庶歆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H 页

祭李经甫(光德)文
嗟呼长吉有亲。伯道无儿。罗隐不第。一身百罹。朱陈之谊。管鲍之知。人孰不哀。我最其悲。凡百曲拍。欲言则支。不必长说。重伤孝思。公乎我谅。尚庶鉴玆。
祭权来仲文
昔在童年。同学莲亭。岂无同学。君我联庚。爰暨仲氏。差池雁行。出入君家。如我家巷。是时君家。大老无恙。大老曰嗟。契家之子。从吾儿游。吾儿何异。几回床下。丁宁咡诏。成就之懿。曷云能效。往事蝌蚪。一瞥沧桑。龙亡大泽。风悲篪床。吾且北挈。一味踽凉。萧条故里。风流一空。五十年间。居然两翁。君家客冬。闻喜宾筵。白首乃兄。青衫阿连。我与有荣。君且见挽。娓娓笑语。式至夜半。一罢而归。俄闻君疾。谓是偶感。岂意长诀。并世而生。交臂而失。执友之沦。杜老攸惊。三世之哭。韩子有铭。惟君之年。不寿不夭。达者视之。笑此噭噭。后死人间。谁与为好。柳车来拚。竹马旧交。君如不昧。歆此情醪。
祭从祖祖父守约堂先生文
恭惟先生。天禀既厚。诗礼家庭。金昆玉友。有觉之先。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L 页

祭三从兄审安堂公文
繄我兰皋。诗礼是训。世趾其美。垂裕锡羡。休休翠轩。荦荦寓庵。守约有俨。矜式儒林。公逮而承。世德作求。士推冠冕。家有蓍龟。鸡群昂鹤。平地真仙。乐吾天分。审安二言。小成亦啬。大耋何嗟。先故沦丧。典刑日遐。顾余晚生。行同昭穆。诱掖奖励。几荷谆笃。糠秕科名。后公宿草。于何更承。礼已衅庙。永惟平生。欢多戚少。中间嬴博。天理虽舛。房下四孙。亦既充衍。公寔奚悲。后人之思。物薄诚腆。尚克鉴之。
祭宗从兄处仁堂公文
高栋已折。大厦谁支。巨楫已摧。孤舟何之。危而不扶。颠而不持。如吾不死。羡公无知。永惟我公。保家之主。禀才之粹。受气之厚。擩染祖训。习闻先故。弱冠承家。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H 页

祭堂兄上舍公(汇万)文
人生五十。古称非夭。虽曰非夭。在公则夭。人孰无死。死孰不悼。荣反为戚。脩短何较。丈夫科名。粗快意事。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L 页

祭槐亭族叔上舍公文
呜呼士生斯世。气禀不齐。其颓阘庸碌之流。固无论已。至若矫矫自好。以一节成名者。亦岂无偏长之可言。然于其长处。必见其短。如清则失于矫俗。介则涉于绝物。廉者恒失于刿矣。密者或近于啬矣。至于我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H 页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L 页

祭三从侄上舍子初(景复)文
吾之曾王考上舍府君。君之曾王考翠轩府君。俱无疾而逝。至今为子孙无穷之痛。而自他人言之。咸以为仙化。归之于完福中一事。盖人之病而死也。荣卫凋削。形神换脱。恰受无限辛苦而后。化而为异物。吾二祖。以大耋天年。一朝因熟寐不寤。一夕忽正席就尽。其视世之疾痛辛苦而死者。固超然洋洋矣。今君之殁也。嘻嘻怡怡于前夕。而悠然溘然于今朝。意者其二祖之遗乎。人固有一死耳。死而如君。亦荣矣。顾吾为君痛恨而不能已者。君承我兰皋先生世嫡之重。奕世宦学。已有所自来。而德性之温醇。风仪之峻整。宗党之所依庇也。乡邦之所倚重也。蚤游太学。声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H 页

祭再从侄都事子瞻文
君为世嫡。于曾王考。振厥家声。于惟伯祖。世趾其美。长德风猷。长发于君。䕺兰宝株。自在髫龀。颖睿超伦。守约门下。蚤受陶匀。种绩既富。发之又博。该洽之识。钜匠攸伏。清时甲乙。颔下髭如。命与仇谋。困于公车。黄甲题名。迨其晚节。皓首莲幕。于南于北。返我菟裘。眼前桑海。神明攸扶。荣卫不悴。抚孀携孤。理遣分安。冥心世事。料理家门。爰暨筠翁。子益上舍。左提右挈。其肯舍我。亲爱之谊。老而愈冞。家事泮涣。何以镇之。世道险巇。何以靖之。执手浩叹。以俟天定。甚矣吾衰。倚君为重。闻君视疾。惟岁之正。岂不往诊。谓言无妄。讣音忽至。疑梦疑真。适苦薪忧。又失凭棺。此犹私恨。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L 页

祭季父文(改缅时)
呜呼。凡人之生而卜居。死而卜兆。莫非天之所定。而祖宗之垂裕后昆。分宅授居者。亦一天命物之意也。越吾王考府君之宅诸父也。于仁良宗基营二宅。而使吾伯父暨第三叔父居焉。其在佳山营二宅。而使吾仲父及第四叔父居焉。若吾北墅则吾父与叔父之攸庐也。小子幼而孤。不能自立。寄寓于伯父之宇下。叔父晚而迁居。卜筑于仁良之石桥。而卒之小子与诸孤之荡残失所。匍匐而返旧居者。殆天之默诱。使之无越我王考之意也。至若吾诸父之卜兆宅也。伯父寿藏。自北而西。与吾父之丘墓。里许而近。仲父与第三叔父之寿藏隔一岭。今叔父之隧。又迁而南。与第四府君之兆不远而迩。依然若王考分宅时故事。始信幽明之宅莫非天定。而吾王考燕翼之谟。亦一天也。呜呼。南之一麓。即吾家世葬之地也。十馀世堂封。累焉相望。今叔父之宅于斯也。远陪列祖。昵侍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H 页

祭堂兄(周万)文
呜呼。基万以三岁孤儿。无同气兄弟。惟从父兄弟是依。而惟我从父兄弟十馀人。惟公与弟。行第居中央。年龄相甲乙。自幼状貌酷肖。见之者目之以双童。稍长。同就学于莲堂。通史而经书。五七言而纯四六。惟先后不差。至于出入步趋。嬉戏游衍。惟兄是与。至于今二十年如一日。呜呼今其至于斯耶。公面方而丰下。体大而声宏。年在弱冠而已凝然长者。其才藻之逸发。文学之赡敏。大为父兄宗族之所期望。呜呼。汗血其驹。未展康庄之步。瑚琏其器。未荐明堂之用。长途发轫。摧折于廿四之年。而又于客馆无亲之地。尚忍言哉。尚忍言哉。公早失怙。常孺子慕。奉偏慈就养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L 页

祭再从侄尔老(景极)文
呜呼。人之有行也。虽殊方绝域之远。期不过岁月。而家人兄弟。亲戚故旧。犹以久离为苦。拚袂而不忍别。饮饯而远将之。况长逝之行。其归也无日矣。使逝者无家人兄弟亲戚故旧则已。有则凡可以自尽其情者。何所不至。乃君东都之行。程不过二百。期不过十日。家人兄弟。不以久离为念。亲戚故旧。亦或有不得闻知者矣。孰知二百之程。为长逝不返之地。而十日之期。为千古无期之行。家人兄弟不得与之诀。亲戚故旧不得问其疾。寥寥客馆。临之者何人。守之者何人。藐尔孤儿。戴星而颠仆。白首阿兄。匍匐而扶榇。人理之极。宁有是邪。且况君之存亡。有系吾门之重轻。忠朴如尔老。长厚如尔老。器谞如尔老者。能复几人。而年才中身。遽至斯境。如吾之以幼以长以老之与偕者。尤当作何如怀也。明将送君于花田之原。其上有先垄。其下有楸舍。吾宗人往来斋宿之所。其可以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H 页

祭申周伯(相宣)文
呜呼吾与君。幼而葱竹也。少而铅椠也。至于长而老。而不见而思。相见而喜。今六十年如一日。则君之于我。心朋也石交也。是宜吉凶忧乐之与同。而君寝疾一年。而吾未得一诊。及其属纩而窀穸。而吾未之临诀。灵筵一哭。又此差池于草宿之后。理固有不当然而然者。其必有所以然之故。而今欲文而自解。反涉多言。引而自咎。有不可追。惟在君冥会而已。呜呼。六十亦寿也。老而琴御静好。晚而棣床湛乐。子舍鼎列。孙支雁行。敦诗书之好。饶田园之乐。解颐者多。皱眉者少。人生斯世。如君亦足矣。进而中寿上寿。尤岂不圆满。而吾见世之穷其寿者。未必无倘来之辱。兄之止于下寿者。又安知非天之饷君。歉其寿而完其福也邪。以是慰君。君其谓何。闻诸孤奉迁衣冠以从先兆。兄必安之矣。即宜一恸于和见之夕。以赎前愆。而家有拘故。又莫之遂。俯仰幽明。实多辜负而已。已乎周伯。复何言哉。吾亦老矣。毕竟符到即行。韩子所谓悲者无几而不悲者无穷几矣。已乎周伯。复何言哉。
祭柳婿(迪休)文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L 页

祭李婿(相斗)文
呜呼哀哉。吾何忍泚笔诔君为也。吾与君为翁婿。仅一期耳。君之馆我。前夏三朔之外。不过一二信宿而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2H 页

祭亡室淑人李氏文
结发初载。粤在丁卯。半百同裯。曷云其少。死生契活。何斯违斯。春初一疾。殆不能支。少愈之戒。我岂忍忽。不俟有义。私情遑说。勉以自保。祈以勿药。扶病出门。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2L 页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H 页

祭堂侄(景熙)文
堂侄景熙。以廿七光阴。溘然长逝于癸巳十月之七日。以是岁之某月日。卜窆于府南大谷之原。天乎鬼乎。此何忍哉。其靷发之夕。默寓从叔酹汝不昧之灵而痛哭之曰。呜呼景熙。父母在堂。兄弟在傍。妻孥在室。汝舍此何适矣。门祚薄矣。家祸酷矣。时运厄矣。汝安得不死矣。乡党吊之。知旧悼之。行路哀之。吾何为不痛。其年可惜。其才可惜。其行可惜。吾何为不惜。恺悌之姿。清明之质。温雅之容。终不可复接邪。期许之大。抱负之重。立扬之责。竟归于虚套邪。呜呼景熙。奈何乎天。硕果复生。颠木有蘖。呜呼景熙。死而不死兮。吾犹有望兮。呜呼景熙。汝其歆斯。
哭长孙鼎阳文
适长孙小字德望。以乙卯四月之望。弃我而去。是年七月戊辰。永归于府南先茔之侧。其发也。祖搥胸痛哭。与之永诀曰。呜呼痛哉。我何以生也。汝何以死也。汝之哭我宜也。我之哭汝何也。汝之葬我是也。我之葬汝何也。尔之服我之服可也。我之服尔之服何也。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L 页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H 页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上梁文
九皋精舍重修上梁文
呜呼前王不忘。百年之心事大阐。咸曰先生可祭。一区之庙貌重新。江山动辉。彝伦增重。恭惟遁庵徐先生。山南华胄。斗北令誉。郭泰冠太学诸生。夙抱经世之具。谢安负东山重望。初非洁身之伦。属当景泰 逊位之辰。乃决肥遁高尚之志。瞻四方而靡适。尽是周家版图。有别区之安身。式近越山 园寝。接芳邻于孟氏。乃孝子攸庐之村。怨春草于王孙。寔义士并命之地。矧惟登冈之拈号。可见托意之攸存。迹其心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L 页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H 页

参判郑公旌闾阁重修上梁文
棹楔一坏。慨无地于式闾。轮焕重新。喜有日于起废。人士交庆。乡里增光。窃惟宁海府仁良。乃有金堤公义烈。 祖宗培养之化。薰蒸而融液。笃生公侯干城。山川钟毓之精。磅礴而扶舆。挺出宇宙梁栋。荡尼胡于偏裨之日。功名已著于北门。摄使价于末僚之时。声闻夙播于中夏。当岛丑猖獗之际。任湖路控扼之冲。痛 銮舆于鸭江。忠愤内激。提貔旅于熊岭。义色外形。而斩级殪酋。虽狡奴亦自破胆。能以少敌众。在名将堪可让头。吁嗟力竭而势穷。终然身殉而义取。从官效死而并命。一何多男于睢阳。贼人感义而瘗尸。岂但归元之先轸。丁宁精忠录 睿赐。果验知臣莫如。甲冑姓名字手镌。可见杀身乃已。既死得死所之赫赫。故之功之烈之嵬嵬。江淮之保障已隳。纵未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L 页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6H 页

花田斋舍上梁文
礼不忘其初。式遵岁一祭之典。事有待于后。聿刱斋三宿之宫。有赫其新。无彊攸庆。繄我知县先祖。实惟入乡肇基。掌邦礼于筮仕之初。寔著和神人之烈。择里仁于卜宅之日。可见贻子孙之谟。六察联班。凛乎诤臣之劲节。三丘侧畔。超然逸士之高风。顾玆马鬣之遗封。于彼鸟项之馀麓。乾坤钟冲和之气。允宜德人之攸藏。考妣列东西之原。抑亦神理之无憾。根深泽厚。三百年簪组继承。源远流长。十数代云仍昌大。而追远报本之敢忽。奈建斋立舍之靡遑。所以粢盛之供。事多苟简。由来斋沐之节。礼欠尊严。先父老兴言寤叹。盖有年所。诸宗族合谋经纪。式至今斯。遂就泷冈之旧阡。爰立寒泉之新舍。环拱把于丘垄。用以需栋梁之材。饶埏埴于陂陀。取之为瓦砖之具。向明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6L 页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箴
毋自欺箴(并序)
余读大学。于诚意章。得毋自欺三字符。夫自欺时节。不在于著见明显之处。而乃在于幽独隐微之中。此正吾人一念初萌处。善恶路头也。欲诚其意而为自修之地者。可不于此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之弊邪。一念不实。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7H 页

有暗其室。有默其处。我独我知。他人何与。人鬼之分。吉凶之几。于斯敢忽。是为自欺。惟意之发。易私难公。盍于其萌。十分着工。圣人无意。无用禁止。学者自修。诚之为贵。诚之伊何。曰惟毋欺。省察之工。先于其微。恶恶如臭。好善易色。内省不疚。自反而缩。曷不严畏。十手十目。毋曰隐微。莫见莫显。屋漏在彼。神目如电。一念之萌。以诚以实。一动之几。必审必察。是以君子。克慎其独。胡彼小人。厌然掩恶。欺人欺天。自我自欺。诚则自慊。不诚则欺。斯须之际。毫忽之几。呜呼小子。念玆在玆。惟毋自欺。惟三字符。心体广胖。自此权舆。致知之力。正心之基。曾氏之传。夫岂我欺。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跋
谨书鹤峰金先生 鲁陵请复疏后
呜呼。此鹤峰先生请 鲁陵复位疏也。不知此疏何以见漏于先生遗集中邪。盖 鲁陵事。为世所讳久矣。其在 成庙朝。金文简宗直。进成三问忠臣之说。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7L 页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8H 页

谨书孝子黄公行录后
天地之性人为贵。吾人之行孝为大。夫孝者。仁性中发出来。而以之为百行之源。为终古为人子者之所必止焉者也。然孝之道亦多端。服劳奉养。温凊定省。无非孝也。而皆可以学而能之。勉而为之。则是固孝之疏节而非其至者也。其必为人之所不能为。行人之所不能行。非出于勉强效学。而其诚足以动天地感鬼神而后。方可谓孝之至矣。窃尝以是而稽之古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8L 页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9H 页

题碧松亭会话题名录后
岁涒滩月流头日之初庚。会于泮村之碧松亭。凡若干人班荆倾盖。促膝联襟。庇清阴散敲(一作歊)暑。酒一樽肴数器。日竿而集。至曛而罢。尽乐事也。星山吕奎明甫为一录。列书姓名生字识不忘。要余题其后。余以为聚散。数也亦理也。吾侪散在岭之外。或亲或疏。或远或近。或闻名而不相知面。虽欲合一堂共一席。是固有不可得者矣。今也不约不招。邂逅相遇于璧水芹宫之侧。联馆而处。盍簪而游。毋论昔之亲疏远近。其相与相爱之谊。如密戚懿亲。乃能暇日偷閒。办此一奇会。岂非有数存于其间邪。虽然。聚之有散。理数之所不免也。凡我会中诸人。去住久速虽或不同。而毕竟有一散耳。夫一散一聚。理数之无可奈何者。而物之理。聚之散也易。散之聚也难。方其未聚也。犹可付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9L 页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杂著
人心道心说
或问曰。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舜禹相传。必以人字道字分言心。何也。曰。心者一身之主宰也。此心之外。又何尝有一心哉。然而人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形。既有是形。则生于形气者即所谓人心也。亦有是性。则原于性命者即所谓道心也。圣人之必以人与道分言心者。所以明夫一心之中合道理底是道心。徇情欲底是人心。欲人于此分界处。存主道心。使人心听命焉耳。岂如佛氏之以心观心。若两样心然哉。曰。人心而必曰危。道心而必曰微。何也。曰危者。危殆不安之义也。微者。微妙难见之谓也。人心虽不是全然不好底。而既出形气之私。故邪私底却多。公共底却少。须臾不戒。堕坑落堑之俄倾也。斯须不察。焦火凝冰之毫忽也。此非危殆而不安者乎。乃若道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0H 页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0L 页

期三百注解
期三百六十六日
天体至圆。周围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九百四十分。四分则计二百三十五分。)绕地左旋。一日一周而过一度。日行不及天一度。积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一日当一度故四分之法与度同)而与天会。期之为三百六十六者。是一岁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H 页

岁十二月
月行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以一度分为十九分而取其七)常以二十七日千一十六分日之三百二十七而与天会。以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与日会。一年与天十三会。与日十二会。岁之有十二月者。取其与日会而言也。
月三十日
月与日常一月一会。而其交会常在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上。一月日数虽曰三十。而其实二十九日半强耳。
岁之成数三百六十日
岁有十二月而一月各三十日。则一岁成数。为三百六十日。又五行之气。各旺七十二日则五其七十二而为三百六十。六甲之数为六十则六其六十而为三百六十。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百四十四。亦合三百六十。亦与之暗合矣。
历法三百五十四日
月与日会。常在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上。一岁十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L 页

日与天会而多五日二百三十五分。为气盈。
天日相会。虽在于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一岁成数。不过三百六十。必得五日二百三十五分而后恰得周天分数而为一期日法矣。每月气节之交。必得三十全日。又得零四百十一分二釐五毫而后子月之朔。始交于丑月之节。十二月朔气。以四百十一分二釐五毫乘之则为四千九百三十五分。以九百四十分日法约之则为五日二百三十五分。故自今年冬至。至来年冬至。计三百六十五日二百三十五分。此所谓气盈也。
月与日会而少五日五百九十二而为朔虚
一岁日法。既有三百六十成数。而以历法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八分言之。则不足有五日零五百九十二分。每朔日月之会。必在三十日之四百九十九则一日馀分。有四百四十一。合十二会馀分。为五千二百九十二。以九百四十分日法约之。则为五日五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H 页

合气盈朔虚而闰生焉。故一岁闰率。十日八百二十七分。
期有三百六十五日二百三十五分。岁有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八分。而气盈五日二百三十五分。朔虚五日五百九十二分。共计为十日八百二十七分。此所谓岁馀法。以分计之则为一万二百二十七矣。
三岁一闰则三十二日六百单一分
三岁馀分。计三万六百八十一分。以日法九百四十约之。则为三十二日六百单一分。以月法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分除之。则在日法为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复除二千九百二十二分。以日法约之。则馀三日一百单二分矣。
五岁再闰则五十四日三百七十五分
以分计之则五万一千一百三十五分。以日法约之则为五十四日三百七十五分。置再闰则不足分数为四千三百八十三分。以日法约之则少四日六百二十三分。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L 页

以岁馀法数之。以月法计之则置三闰内。少一千四百六十一分。
十一岁四闰
置四闰外。馀一千四百六十一分。
十四岁五闰
置五闰外。馀四千三百八十三分。
十七岁六闰
置六闰外。馀七千三百五分。
十九岁七闰
十七岁馀分七千三百五分。十八岁馀分一万二百二十七分。十九岁馀分一万二百二十七分。合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分。为月法二十九日九十九之数。而气朔盈虚之数。至此而无馀分。是为一章。
一朔日月相会
日则于天日退一度。月则于天日退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积至三十日午时二刻。日则退数为二十九度四百九十九分。月则退数为三百九十四度十九分度之十四分六之五而相会。是为合朔。
合朔大小月。以朔会朔空乘除。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3H 页

天与日月皆左旋
天绕地左旋。东出西入。一日一周而常过一度。日与天左旋。日适一周。以天之过也。而次舍日以退。然舍虽退而行未尝不进也。被天进一度。故日为退一度。积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则天所进过之度。又恰周得本数。而日所退之度亦恰退尽本数。遂与天会而成一年。是谓一年一周天。月行比天为退了十三度有奇。至二十九日半强。恰与日相值。是谓一月一周天。进数为顺天而左。退数为逆天而右。历家以进数难数。故以退数数之。谓之右行。又谓之日行迟月行速。盖不计天之进。而但以日月之退为右旋。以背而为面也。苟不计天之进则是四时昏朝中星常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3L 页

日月所会。每月必于相合之辰。
正月。日月会于亥。其辰为陬訾。斗柄指寅。寅与亥合。
二月会于戌。其辰为降娄。斗柄指卯。卯与戌合。
三月会于酉。其辰为大梁。斗柄指辰。辰与酉合。
四月会于申。其辰为实沈。斗柄指巳。巳与申合。
五月会于未。其辰为鹑首。斗柄指午。午与未合。
六月会于午。其辰为鹑火。斗柄指未。未与午合。
七月会于巳。其辰为鹑尾。斗柄指申。申与巳合。
八月会于辰。其辰为寿星。斗柄指酉。酉与辰合。
九月会于卯。其辰为大火。斗柄指戌。戌与卯合。
十月会于寅。其辰为析木。斗柄指亥。亥与寅合。
十一月会于丑。其辰为星纪。斗柄指子。子与丑合。
十二月会于子。其辰为玄枵。斗柄指丑。丑与子合。
星与辰一也。举其人之所见为星。指其日月所会。谓之辰。
策题
[智仁勇]
问。中庸以智仁勇三达德为入道之门。三者废一则无以造道而成德矣。于舜言其知。于颜渊言其仁。于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4H 页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4L 页

用郡望姓名字识离合成句(并序)
药泉南相公。以郡望姓名字识八字。离合为八句。每句系以干支字。亦是文人伎俩。但干有十支有十二。而所取者不过八字。颇似偏枯。余则以八卦分排八句。不杂以六十四。稍似齐整。然语多窘跲。虽寻常漫戏。不及古人多矣。
夬决乃合。头容则巽。勿旗揭日。限不以艮。其位伊何。先天之乾。不月之期。未申之坤。有草方甲。下体象离。信而无言。色取金兑。下学曾孟。盈科于坎。诚心去力。德音内震。(四隅卦。自巽右旋而终于坤。四方卦。自离左旋而终于震。)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墓志
先府君圹记
呜呼痛哉。粤在 元陵壬子。王考府君寝疾逾年。自仁里移寓于佳山旧第。时痘火大炽。伯父仲父,先君俱忌是疾。自寓所冒危入来侍疾。以三月二十日。奄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5H 页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5L 页

先妣孺人真城李氏圹记
先妣姓李氏。系真城。曾祖讳簠参奉。以文章鸣世。号景玉。祖讳龟徵生员。考讳廷一。妣原城边氏。先妣幼失恃。鞠于外家。及笄。归于我先君讳国圭。事舅姑甚得欢意。处妯娌无间言。大为宗党所艳服。壬子三月。先府君赴祖考丧于佳山旧第。踰月。先君以痘殁于
默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6H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