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附录
附录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7H 页
行状[琴诗述]
先生姓李氏。讳野淳字健之。广濑其号也。真城人。始祖讳硕。丽朝起县吏中生员。 赠密直使。子讳子脩登第判典仪事。以讨红贼功。封松安君。历二世有讳继阳卜居于礼安之温惠村。成均进士 赠吏曹判书。是生讳埴成均进士 赠左赞成。是生文纯公讳滉。为东方道学之宗。世所称退陶老先生是也。老先生有一子讳寯佥正。佥正有三子。季曰咏道原州牧使。以壬辰宣武勋。累 赠至吏曹参判号东岩。于公为七世祖。曾祖讳守约 靖陵参奉。 赠吏曹判书。祖讳世观 赠吏曹参议。号牧牛堂。考讳龟炰通德郎。妣恭人李氏。系出 璿源。瓶窝先生讳衡祥之曾孙。士人若松女也。以 元陵乙亥。生公于溪上里第。英明端秀。幼而嬉戏。异凡儿。参议公奇爱之曰。振吾家者。必此儿也。年就傅。受学于族父缑隐公讳龟敬。教方甚严。同队游学者。皆斤斤受读。公独才豪气锐。荦荦不入羁靮。逐日故多课行以试之。或竟夕不一读。翌蚤携卷向明。以指画与眼俱下。辄背诵不错一
先生姓李氏。讳野淳字健之。广濑其号也。真城人。始祖讳硕。丽朝起县吏中生员。 赠密直使。子讳子脩登第判典仪事。以讨红贼功。封松安君。历二世有讳继阳卜居于礼安之温惠村。成均进士 赠吏曹判书。是生讳埴成均进士 赠左赞成。是生文纯公讳滉。为东方道学之宗。世所称退陶老先生是也。老先生有一子讳寯佥正。佥正有三子。季曰咏道原州牧使。以壬辰宣武勋。累 赠至吏曹参判号东岩。于公为七世祖。曾祖讳守约 靖陵参奉。 赠吏曹判书。祖讳世观 赠吏曹参议。号牧牛堂。考讳龟炰通德郎。妣恭人李氏。系出 璿源。瓶窝先生讳衡祥之曾孙。士人若松女也。以 元陵乙亥。生公于溪上里第。英明端秀。幼而嬉戏。异凡儿。参议公奇爱之曰。振吾家者。必此儿也。年就傅。受学于族父缑隐公讳龟敬。教方甚严。同队游学者。皆斤斤受读。公独才豪气锐。荦荦不入羁靮。逐日故多课行以试之。或竟夕不一读。翌蚤携卷向明。以指画与眼俱下。辄背诵不错一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7L 页
字。于文义亦不肯屈首究索。十三四时。入经传子书。始潜心了悟。虽微辞奥义。若刃解也。庚寅先公居参议公忧。哀疚中患宿症久未复。公手进粥饮。亲调药饵。间亦不废课读。先公每喜曰。吾儿读书声。可已疾。因戒之曰。聪颖者例欠沈重。才敏者多不勤厉。此汝之所当勉也。公益自奋厉。意象渐就展拓。工夫转加缜密。时颇留意于文章。上自唐宋诸名家。下至皇明嘉隆之文。无不淹贯博洽。文思遂大进。出而作应举文字。如精金美玉。人皆以早年必得期之。公则不屑意也。返而取老先生文集。首尾研钻。至忘寝食。又尝手抄作二卷子。日置案上。为常目之资。已知俗学之外。有吾家门路矣。闻大山李先生讲道于湖上。慨然有求教之志。奉老先生手画敬斋箴,白鹿洞规二图。拜门而请一语。李先生作小跋尾其帖。而寄意深重。是辛丑易箦前二岁也。公以晚生未及卒业于大贤之门。为终身之恨。癸卯以先公命。赴龙宫试邑。见入门奔竞。蹂躏致死者多。归而白曰。科举发身。虽显亲之一事。然其忍以父母身体。蹈于死地乎。请自此谢绝。专意所学。是小子之志也。先公亦嘉其意以许之。公既判得此事。则以为因循易失于流俗。避谤无为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8H 页
善之日。不顾傍人是非。硬著脚猛著力。读书程课之外。日用云为。不越乎法门绳尺矣。自湖门治任之后。川沙金先生主东南讲席。岁戊申。以书为贽。执弟子之礼。己酉先公下世。痛不能自尽于孝子之养。霣毁几不救。太夫人以古人灭性之戒。多方慰勉。使之俯就。傅体傅棺之具。无一事有欠于情文。读礼之暇。抄出家训礼说。参酌古今常变。汇为一书。于先集益加沉涵循环熟复。名物出处及字句脱误者。逐处标识于板头。至于为学宗旨工夫肯綮处。有所疑难则辄委书仰质于金先生。先生以书指示。其感发兴起之方者为多。服阕。携季弟岩淳。受心经于川沙之孺子亭。以心经老先生所尝尊信者。登门之日。必以是书首先请业。讨论卞对之际。亟蒙奖许。同时受业如郑鲁庵必奎,李俛窝秉运昆季。皆同门高足。而辄以公推先焉。甲寅遭太夫人忧。居丧执礼。一如前丧。庐中取心经讲录。参以先生遗集。对同考勘。各有段落。录既成。以书胪列于师门。盖讲录出于溪门人艮斋,天山斋二公。而未经先生勘正。不能无程门记录之误。大山先生盖尝是病。指授门人金苟斋宗敬。勉就成书。书未成而苟斋已不幸矣。川沙先生以师门付托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8L 页
之重。期卒贤弟之业。将欲梳洗而付之剞劂。约与季后山柳东岩诸长德勘校于茅山书堂。得公书相与参论而采取之。以书答曰。与学甫,叔远两友七宿而还。盛录所载。动称精到。尤以抄补书训为此书难得之助。今则可以缮写正本云。公之于师门。长书往复。殆无虚月而书至。金先生辄高声朗读一二过。因示子侄若诸门人在座者曰。此健之书也。非但文章笔翰。吾党之所罕见。此家之得此人。非大欢喜大奇特事乎。公亦尝书质其赞溢而无箴警语。其答书曰。赞溢之戒。不待垂教。盖亦自知。然寂寂空谷之中。忽遇跫音。欢对之初。但觉其衣袖韵格。皆非俗冗。何暇复容其抉摘而评箴哉。但念容物之量恐小此。平阔脱洒处。主以铁定石确意思。而欠了海阔云捲气象。恐有妨于大受远到。在明者如转户枢耳。何难之有。金先生之所心契而期待者如此。丙辰漱石亭成。亭在紫霞峰下广濑之上。老先生尝爱其江山之胜。卜亭基于此。而诗成屋未就者也。公营搆数年。因移宅于亭傍。为读书终老之计。有诗曰家业惧亏千古绪。林居誓结一生缘。盖识其志也。是年秋。川沙先生下世。终三年不与燕乐。间与晚谷赵公述道往复礼仪变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9H 页
节及为学节度。赵公亦为之欣倒。许以忘年之交。是时公年已不惑矣。种绩既久。名闻日彰。 纯庙戊辰。绣衣御史李愚在启曰。李某早废举业。潜心性理之学。平生以朱子书为准则。尤致力于先正文集。行谊纯笃。知识该博。家甚贫窭而不失自安之分。此不但一乡之善士。亦可见先业之克绍。其明年 除庆基殿参奉。辞不赴。戊寅春。葛川金公熙周以宿宾之礼。邀公于龟溪院。行乡饮酒礼。诸生仍设𦤎比于庐江院。讲大学一部而罢。辛巳 国恤。差因山小浮石都监。公以职在廞卫。义不可在家呈辞。踰岭至湖中之清安县。替奴呈病而归。时俛窝李公为清安倅也。壬午超升掌乐院主簿。又呈辞不就。丁亥约诸老成赴高山讲堂落成之会。喜堂宇之已完而痛蕉荔之无日。为诗以寓其感慨忧叹之思。戊子以匹马游江陵之双溪。迤逦至镜浦台。观海山之胜。手书老先生题金伯荣镜浦图二篇诗。倩陟倅李广度板而揭之。所至。争慕公德义。以得御为荣。或占山水胜处。为公谋藏修之地。而回车复路之计。已不远矣。既归。临瀛之人。越险三百馀里。踵门而候起居。一时观感之力。亦不可诬也。越明年。又入小白山。如竹溪九曲之逐处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89L 页
石刻。非老先生手笔而后人之讹传者。为文卞正之。飞流岩咳唾之所尝及而隐而不传者。质以当日游录而识其处。先躅所到。虽一水一石之微。必深谛而阐发者。皆此类也。庚寅冬。赴溪岩金文贞公缅礼。偶感风寒。转成痞涨。懔惙几一年。傍人未尝闻呻吟之声。知旧书疏。必手书以答如平日。观化之前一夕。拈韵作诗。有精神归宿迟。犹勿放心过之语。翌日命正席就枕而逝。即辛卯八月初六日也。享年七十七。其年十月。葬于霞山负坤之原。距漱石亭。仅数十武。所著书有要存录,陶山年谱补遗,礼说类编。文集数十卷藏于家。先生天资特达。标格清高。于一切世事。未尝同流而合污。故其少也。人或疑其气质之偏。而及其识进而量进。年高而德卲。则峭厉者日以纯熟。硬涩者日以融活。其在衣冠稠会之中。清粹枯淡之气。盎晬于面背。其在燕閒寂寞之滨。雍容端重之容。衬贴于床席。或定坐𦤎比。讲论经旨。则谦虚逊让。不以已知先人。与人言语。曲尽悃愊。不以亲疏为畦畛。拂乱之至。殆有常情所不可堪。而无几微见于色辞之间。盖其犞揉变化。驯致和顺之地者。实学力之所到也。其为学也。入得既蚤。故用工也专。见得既明。故行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0H 页
之也力。刻苦严厉而有优游不迫之意。敏悟警发而有纯固敦笃之味。盖自获拜凝庵之后。向道之心。如矢注的。而鼓动奖发。得之于沙门。一生究竟。在于陶山全集。老祖心法之密。所以妙契于洙泗闽洛者。实有所的然于心目之间。故尝以谓中庸所谓戒惧。孟子所谓必有事焉等语。不须太重看。只是不放过之异名。又曰濂溪主静之说。只言圣人全动静之德而常本于静。非说到为学处。至程门发静坐之旨。然后始作工夫说。此则先祖已言之矣。夫静有天地之静。有圣人之静。有学者之静。有佛老之静。名目虽同。意趣各异。莫如都将入思议看。或体验或辨识。则得来静味于止水军垒之间。而存养与穷格。庶两致其功矣。又曰人心静然后。乃得以该万理而宰万事。静处能静非难。闹处能静实难。又曰夫人事物。随时随处。百千其端。使吾主宰。卓然如一。不动不乱。最为难底。必也静而积持养之工。动而加体验之实。然后始见日用之浩浩洋洋者矣。又曰涵养本原。果是吾家宗旨。然每疑其或近把捉而一差则近于释氏。近看朱子书。曰涵养工夫。非是闭眉合眼。如土偶人。只应接事物。处之不失此心。各得其理而已。得此说以来。始乃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0L 页
有味而下手用力。似不甚艰辛硬涩矣。观于此。可以见平日用工。在于主静二字。而其言貌气像之表里洞澈。动静如一者。果岂无所本而然哉。孝友天性也。在二亲之侧。虽婢仆未尝高声恚骂。晚侍太夫人。爱敬备至。与二弟左右顺适。或举古人嘉言异行。以为消遣慰悦之资。侍病之日。至尝粪甜滑以试差剧。孤露以后。尤谨于祭祀之节。每遇丧馀之辰。束带危坐。竟夕达夜。必趁鸡一鸣而行事。祭毕。不脱祭时衣冠。终日肃然以致馀敬。祖曾以上祠墓之奠。忧小宗之贫不能如礼。发论规画。优置祭田。使之丰洁无阙。二弟庭淳,岩淳孪而生。白首同老。虽或有不可意处。一未见忿厉之色。朝夕江舍。或讲论名理。或辨析文字。欢爱之中。兼切磨之益。二妹各在南北百里之地。辄一年一往。尽欢而归。从弟参判公泰淳虽隐显不同。而情爱无间。登科之日。以诗戒涉世之危。居官之时。以书勉勤谨廉平之操。为一生需用之方。至于寒栖庵讲会之规。庆流亭花树之约。虽未得见行于一时。而追先保族之美。可以为法于后世矣。交友之道。虽情深谊密之地。不为苟相然诺。亦尝严于辞受。知旧问遗。虽果脩巾袜之微。必审其可否而进退之。葛川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1H 页
金公宰永兴时。以北产细布。制深衣一领以为寿。公以为精细之物。不宜于山野之身。为书谢还之。司马公所谓于光不受他人可知者。岂独刘道原一人耶。平居不言官政是非时事得失。而忧时爱君之心。未尝忘于怀。闻朝廷有一好事。喜发于诗歌。有一弊政。忧形于眉睫。 正考宾天。作诗三十绝。以道其爱戴悲慕之忱。 纯庙嗣位。作十图及劄子。以陈其冲年勉学之意。草野无阶。庄在巾笥。然其惓惓乎纳约自牖之义。而思一展布其所蕴。则未必非先生之志。而固守东冈。三徵而不起者。实为读书传述之责。在此而不在彼也。文章即学问之馀事。而亦一生精力之所寓也。其诗则少时诸作。字鍊句琢。如联珠叠璧。晚年漫兴。如云行水流。若不构思而典雅洪鬯。自有天则。长篇书牍及叙事文字。如奇岩邃谷。才到一层。又有一层。才过一曲。又转一曲。使人有竟日忘归之兴。要之非今人之文也。笔法酷临家帖。一寓目。如端人正士。虽游戏翰墨之末。而亦可以验其所存矣。先生之殁也。俛窝李公为文以诔之曰。负不羁之性而渐就乎绳靮。禀凌厉之姿而日进乎矫揉。病其狷隘也则用力于融活。病其疏率也则加工于密切。立心则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1L 页
不欲以偏私自小。处世则不欲以流循自累。不以外物经心。不以穷约婴情。枯槁如瘦鹤。清寒如淡梅。飘然若鸷鸟之不群。轻鸿之高骞。人或疑其不谐世取容。公亦未始不心病之。默默用工于冲虚和顺之域。而每叹其欲学焉而未能也。世以为知言云。先生前配丰山柳氏观春女。无育而夭。后配全州柳氏虎文女。亦先公殁。有二女无子。以季弟岩淳第二子汇政为嗣参奉。女长适柳致润。次适李澄。汇政有二男二女。柳弘镇其婿也。馀皆幼。呜呼。高山其颓矣。草庐已空矣。儒风日以颠倒。士习日以乖乱。政当吾道百六之运。而先生扶持一脉。奋然自立。视富贵如空云。视棼华如垢腻。七十年读大祖之书于别花山中。俯诵而仰思。食咽而梦呓。既体之于身心。又发之于文字。或咏叹而为歌诗。或汇类而为图象。至如山水草木器物几杖之类。必思其何为而趣兴在此。何为而爱玩在此。有若亲陪杖屦。获承音旨。则其必有人不及知而己所独得之妙矣。后之读广濑先生遗集者。其无拊卷而发叹者乎。所可恨者。先生性本恬静。不喜聚徒讲学。吾党后生之爱慕先生者。举皆汩没科臼。未尝诚心以求教。故百世之下。无以见及门授受之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2H 页
迹。而秖使不可传之妙。付之纸上空言而已。是为后生无穷之憾也。日者先生嗣子汇政以其再从侄晚悫之状。造不佞曰。吾先子之弃不肖。已十六年。而二父又次第沦谢。政与悫等皆晚生耳。获侍先子之日不久。平日徽言懿行。惧或有阙漏而无以表白于世。吾子之从游于先子。多了三十馀年。而先子之所知奖。吾子之所慕向。政辈亦知之稔矣。愿以耳目之所及者。以补状辞之阙。当藉手于当世秉笔之家。幸吾子是图焉。既屡辞之不获。则略加檃括于晚悫之状。而仍寓平日所感于中者如右。世之君子恕其僭而采纳焉。后学通训大夫前行司谏院正言凤城琴诗述谨状。
家状[李晚悫]
吾李系出真宝。上世有讳硕。起胥史中生员。 赠密直使。是生讳子脩。丽季登第。官判典仪事。以讨红贼功。封松安君。自是衣冠历世。簪缨相望。至退陶文纯公。大振吾道而氏遂显于吾东。文纯公有孙三。季曰咏道原州牧使号东岩。以宣武原从勋。屡 赠吏曹参判。于先生间七世。曾大父守约 靖陵郎。 赠吏曹判书。大父世观号牧牛堂。 赠吏曹参议。父龟炰
家状[李晚悫]
吾李系出真宝。上世有讳硕。起胥史中生员。 赠密直使。是生讳子脩。丽季登第。官判典仪事。以讨红贼功。封松安君。自是衣冠历世。簪缨相望。至退陶文纯公。大振吾道而氏遂显于吾东。文纯公有孙三。季曰咏道原州牧使号东岩。以宣武原从勋。屡 赠吏曹参判。于先生间七世。曾大父守约 靖陵郎。 赠吏曹判书。大父世观号牧牛堂。 赠吏曹参议。父龟炰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2L 页
通德郎。母全州李氏若松女。瓶窝衡祥曾孙也。以 元陵乙亥八月十八日生先生。先生讳野淳字健之。初讳有晦字景容。英秀明锐。甫就学能属文。受课行甚多。或终日不屑读。翌蚤携卷向窗旭。手指从书签俱下不数遍。已背诵如流。参议公甚爱之曰。是儿可振家声。庚寅参议公下世。先公素有疾。至是而剧。先生昼夜扶护。进粥调药。竭尽心力。又于汤垆之隙。犹不废课程。先公喜曰。儿读书声。可已疾。因诏之曰。聪颖者或欠沉潜。才高者多不勤厉。正吾儿所宜戒。先生痛自刻责。气像渐就渟蓄。工夫转作迟钝。遂取古今诸名家书。剧读屡年。至忘寝食。于是文思大进。气格不俗。宿儒咸推先焉。而已叹曰。前日所读皆杂书也。所业皆外事也。顾何补于身已。惟吾祖遗集。是吾门路也。遂一意钻研。期有以绍遗绪而阐家学。若声利进取则已泊如也。时大山李先生倡道湖上。为陶山世嫡。先生奉先祖手画敬斋箴,白鹿洞规二图。拜门而谒之识。李先生遂以勉之曰。即此二图。明伦修己之道。成始成终之工在焉。若能潜玩实体而有得焉。则学之大端。固不外乎此。景容亲为先生之后。捧玩手泽。宁不有一脉之相感乎。毋徒爱其字画之妙。而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3H 页
思有以求先生之学。俛焉日有孳孳。则终必有至焉。斯其为孝也大矣。是戊戌四月日也。先生志切求道。喜自得师。盖拟其为终身之归焉。惜乎从周愿见之诚。粗得一遂。而长孺进劄之行。未克再举。癸卯以先公命。赴试龙宫。见举子有蹂躏者。归而白曰。人固有由科以显亲者。而亦有由是而杀身者。非儿之所忍为也。请屏去此一事。得以专意向里。先公可其意。遂不之强也。川沙金先生。湖门宿老也。先生以道则在是。戊申以书请教。己酉先公殁。先生哀毁踰制。几不救。太夫人戒以不胜丧非孝。先生泣承而勉就焉。治丧居丧。一遵礼仪。金先生贻书谕之以丧中不废学之义。先生益自感奋。抄家训辑礼说。日有程式。凡疑文变节。酌古参今之间。无不證订而勘定之。尤用力于先集。一句未尝流看。一字不敢放过。或有脱漏讹谬者。辄历指而论质焉。至于为学宗旨。必致反复而求。有以得其说。金先生以书答之曰。人人之所共知者。乃道理明白切实受用处。共知之中。自有不可尽知之妙。平易之中。自有不能形容之味。但能就此人人共知之地。潜心体究。浸沉积累。则论语二十篇。无非切要。语类百千条。莫非当剂。自家身心上。发明一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3L 页
部至训。而所谓人所不知者。即不离于此而渐次融会。若拣择取舍。语上遗下。别求不知之妙于共知之外。是理与事判而为二。高与卑不相贯通。将不免计获陵躐之患而悬空揣度。恐非真实消息也。又曰老先生文稿所载。莫非宗旨。只从言语上论说。果似有缓急紧歇之分。截自今日。亲切下手。亲切嚼破。则随其所入。三方八面。无不贯通矣。又曰只就先生全书。不要简择。勿病迟钝。逐节理会。从头反复。审其意趣之所归而验之于身心日用。从容沈淹。积久磨砻。则邂逅之间。撞著其切中于己病。偶合于己见。或日一有是。月一有是。意味渐深。曲折愈明。不知不觉之顷。气质自化。作为自别。吾之感发处。未必同于人。人之兴起处。未必合于我。而其开端造道则一也。盖先生之见得大意。扫却杂书。就遗文而寄命脉。遵家训而发精神者。此师门所以期许特深。而其推心启发。如彼其眷眷也。自是一往一复之间。辄相倾倒而披露焉。上而天人性命之原。下而文章古今之变。以至道寒温叙情素。玩水游山。伤时悯俗。等閒酬酢。亦尝一月而笋束焉。其恩深义重。求之古来师弟子之间。盖未之多见也。辛亥服阕。翌年冬。携季弟岩淳。受心经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4H 页
于孺子亭。与俛窝李公秉运昆季。三江郑寝郎必奎诸公。朝夕相讲磨。盖文纯公尊信心经。至引神明父母之谕。而先生登门之初。必以此书为首先请业之地者。亦先训有以发之也。上下讨论之地。例蒙师门奖诩。临别。以自有嗣承旨。因持担荷心之句。重寄意焉。甲寅冬。遭太夫人忧。馈奠之暇。手抄丧仪及心经讲录诸条。禀质于师门。讲录实出于艮斋天山二公之手。以求订于当日而未及是正者也。先是苟斋金公宗敬承湖上指教。就是录依朱书讲录例。刊误补阙。并采陶山原集。质以湖门见闻。凡其字句段落。要义归趣。博考审取。书粗成而公已不幸矣。金先生痛贤弟志业之未究。将欲梳洗而付之剞劂。先生就加添补。别成一录。兼致书以道其意曰。窃惟此书之出已晚矣。必到今日辑成者。其亦有待而然欤。一部妙奥。虽未易看透。而槩其为后学用心之勤。则野淳之愚。犹可以认得也。初不敢看作他家事。诚心悦绎。对同考校。小智琐力。可谓竭尽。然愚见所未及者。亦岂无有乎哉。既修润之。又脩润之。磨砻而无一毫瑕痕。锻鍊而增十分精采。使四方之人乐取而共传焉。则其为惠也。岂不大且久乎。又曰此大事也。非一时之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4L 页
计一家之事。当极意检覈。以求至当之归。不可草草究意以传于后来也。窃观纂辑。固已尽矣。而尚于妄意。或更有合补者。有合删者。未安者不可不正。烦剩者不可不节。倒置者不可不换。要之恐未为一定不易之本也。聊贡一二所疑。非敢谓使向来未了公案。至野淳而得有归结也。实爱其书而利其成。庶几备陈刍荛之见。虽蒙虚襟俯采。不欲以人而废言。然或有连累于丈席之明则非细故也。金先生答曰。刊补要与学甫叔远两友磨勘。至茅山书堂。七宿而还。所与研究者。少违而多合。盛录所载。动称精到。尤以抄补书训之功。为此书难得之助。今则可以缮写正本。先生之于家学。可谓积久功深。而非徒诵习遗文。于是而又可见矣。漱石亭在霞山之下广濑之上。文纯公所谓霞峰形胜得天开。漱石亭基已卜来者是也。江山奇丽。林壑窈窕。清而能旷。深而不僻。当时之喜得其地而拟以筑亭者。盖有以也。先生就而搆焉。为送老养閒之所。经始之三年丙辰。工告讫。既终制。遂移第其傍。大蓄遗书于亭。辑先诗为霞山作者。名曰紫霞帖。又取诗中语。名其斋曰得天。因自号曰广濑。又号霞翁。日诵读歌咏于其中。尝有诗曰苟令徒借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5H 页
山园美。何异虚妆粉黛妍。家业惧亏千古绪。林居誓结一生缘。其坚定之志。幽閒之趣。涵泳义理之乐。超然有契于古人不可传之妙矣。是年秋。金先生殁。先生三年不与燕乐。戊午拜晚谷赵公于日月山下。既归奉书论礼。兼及为学大要。赵公为之欣倒。许以忘年之交。庚申 正考升遐。 纯庙以冲龄嗣位。先生迹既山林。隐约终世。而忧爱之忱。有不能自已者。乃取圣学图劄子中圣学有大端心法有至要之语。著端要十图。具拟疏以见志。戊辰绣衣李愚在启曰。李某早废举业。潜心性理之学。平生以朱子书为准则。尤致力于先正文集。行谊纯笃。知识该博。家甚贫窭而不失自安之分。此不但一乡之善士。亦可见先业之克绍。己巳除 庆基殿参奉。辞不赴。丙子 朝廷 赠大山先生爵小宰。先生以高山长。主焚黄之礼。戊寅春。葛川金公熙周以庐江洞主。设乡饮礼于龟溪。请先生以西阶之位。先生深衣大带。揖让周旋。动遵礼节。观者咸叹息咨嗟以为古人古礼。复见于今日。翌日率诸生还庐江。讲大学而罢。辛巳 国恤。差因山小浮石都监。时俛窝李公任清安。先生行到清安。遂以疾辞。因与李公讲究名理。出入今古。以及世道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5L 页
人事之变。屡日而归。壬午升掌乐院主簿。又不就。丁亥高山讲堂成。以七月既望落之。先生赴焉。盖尊卫师门。乃先生至诚所凑。而斯道之溃裂已甚。众论之离合无常。至是得遂。题其会录以志喜。十月游岭东之双溪。至镜浦台。一方人士。慕先生德义。争为迎接致款。或为占溪山欲出力。助其庄修焉。己丑携梅浦琴公汝稷。往白云洞。谒圣贤遗像。转入小白山中。续文纯公故事。有游录。庚寅十月寝疾。辛卯八月六日未时。考终于得天斋。享年七十七。十月戊申。葬于霞山负坤之原。先生以超拔之才。济之以问学之工。以敏悟之资。穷之以道德之说。早就有道。蚤夜孜孜。盖不知世间何物可以易此者。八十年矣。惟其得于初者。豪健而俊伟。故成于后者。光明而洒落。尝读金先生与先生书。有曰赞溢之戒。不待垂教。盖亦自知或近于谀悦。然寂寂空谷之中。忽遇跫音。欢对之初。但觉其衣袖韵格。皆非俗冗。何暇复容其抉摘而评箴哉。但念容物之量恐小些。平阔脱洒处。主以铁定石确意思。而欠了海阔云捲气像。恐有妨于大受远到。在明者如转户枢耳。何难之有。此乃先生少日清高英俊之标。有以深见爱于师门。而欲其更勉于和厚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6H 页
浑全之工也。迨其季年。血气渐融。理义现前。敷腴之著于外者。英气发于须眉。精华照于衣带。使知德者爱慕。而不知者亦知所以敬畏也。一时从游之士。如俛窝李公寿静,柳公鼎文,梅村琴丈诗述。皆知先生深者也。观其祭告之文。尚可以得其初晚焉。有曰负不羁之性而渐就乎绳靮。禀凌厉之资而日进乎矫揉。病其狷隘也则用力于融阔。病其疏率也则加工于密切。立心则不欲以偏私自小。处世则不欲以流循自累。不以外物经心。不以穷约婴情。枯古如瘦鹤。清寒如淡梅。飘然若鸷鸟之不群。轻鸿之高骞。人或疑其不谐世取容。公亦未始不心病之。默默用工于冲虚和顺之域。而每叹其欲学焉而未能也。此则俛窝之文也。有曰小子年十六七。见先生于溪上。摄弊衣冠。兀然匡坐。简言笑。清风峭岸。使人不可亲。小子辄竦然而退。其后几年。获一再谒。则更和易浓醇。间以雅谑。盖其形于咡吻。动于眄睐。溢于须眉鬓颊之间者。皆熙熙然春意也。此则寿静之文也。有曰峭厉者日以纯熟。硬涩者日以温厚。蔼然而有可慕之仪。闇然而有日章之美。此则梅村之文也。是其道义相磨之地。必不但吹嘘延誉之是事。而师门所谓如转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6L 页
户枢者。有若烛照于先见之审也。盖先生之学。发端于家庭之书。上自洙泗洛闽。下逮湖门旨诀。循环熟复。覃思刿心。体之于身。守之于行。见之于言。尝以为中庸所谓戒惧。孟子所谓必有事焉等语。不须太重看。只是不放过之异名。又曰濂溪主静之说。只主圣人全动静之德而常本于静。非说到为学处。至程门发静坐之旨然后。始作工夫说。此则先祖已言之矣。夫静有天地之静。有圣人之静。有学者之静。有佛老之静。名目虽同而理趣各异。莫如都作入思议看。静在天地若何而为静之理。在圣人若何而为静之德。至于学者之静。佛老之静。亦皆如此。或体验或辨识。则得来静味于止水军垒之间。而存养与穷格。庶两致其功矣。又曰人心静然后乃得以该万理而宰万事。静处能静非难。闹处能静实难。至若千兵万马之场。钲鼓争鸣。红桃翠柳之筵。管弦方张。假使我投之于其间。夫所谓静者自若然后。始可言也。又曰夫人事物。随时随处。百千其端。使吾主宰卓然如一。不动不乱。此最为难底。必也静而积持养之工。动而加体验之实然后。始见日用之浩浩洋洋者矣。又曰涵养本原。果是吾家宗旨。然每疑其或近把捉而一蹉则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7H 页
陷于释氏。近看朱子书。曰涵养工夫。非是闭眉合眼。如土偶人。只要应接事物。处之不失此心。各得其理而已。得此说以来。始乃有味而下手用力。似不甚艰辛硬涩矣。又曰涵养之义。尝反复乎湖上之书。而有以得其微旨。盖知之已精而益笃进修之工。行之已力而益厉苦淡之操。凡其见于日用而发于事为者。益裒然有可见之实也。先生事亲无违志。其在亲侧。虽婢仆不敢高声骂詈。奉太夫人。爱敬备至。每昆季侍燕。辄举嘉言善行见于简策者。为消遣慰悦之资。太夫人尝以大其心坚其志二句为勉。庄修霞山。又其志也。自以待屋就。奉亲高栖。读书力穑为乐。既丧。惧遗戒之或坠。痛至乐之未终。𨓏𨓏发之书牍之间。尝以为人子追先之诚。非祭祀无以为也。每遇忌辰。前期齐沐。躬执祀具。刀圭之馀。未敢先祭而尝。祭之日。辄束带危坐以待鸡。祭毕犹不脱祭时衣冠。终日肃然以致馀敬。至晚年犹然。或得鱐脩珍异。辄撰储以待祭祀。先世已祧之墓。尝三年一祭。先生定为每年殷奠之规。与诸亲议置祭田。规模区画。可以传之久远。又贻书周村。论守护先墓及讲修族谊。其目有三。曰种松道津墓所。曰毁去鹊庵佛宇。曰庆流亭花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7L 页
树会。言皆恻怛周详。令人油然生孝悌之心也。文纯公忌日。虽大寒雪。非甚疾病。辄往参焉。其于阐发遗迹。尤汲汲也。宁以裒稡为事。不以撰述自多。宁以穷搜自勉。不以无徵自废。恨年谱之有疏漏则补遗之所以作也。嫌诗藁之有疑晦则要存之所以录也。家训之抄。礼说之辑。实记之编。无非所以发挥遗旨。羽翼斯文。而至若笔画之遗。几杖之微。一水一石题品之所经者。亦必羹墙于目。寤寐于心。而犹恐表章之或后。书案而铭焉。书镇而记焉。跋李云长书。识藜杖来历。赠姜善焕诗。咏苍岩先躅。又于岭东之日。手写镜浦诗二律。嘱主倅而板揭之。小白之飞流岩。先祖之所命名也。人之游者未详其所在。先生之入是山也。据游录而搜得之。因为诗以识之。尝有感于有美不飏之言。虽外氏傍亲。必谨书而详记之。虽微言细行。必旁采而第录之。又以宜春进士许公之墓。禁护失宜。书告一门。论其措划之方。而至举碣文中泉台衔冤之语。反复而不置也。虽其说终未见施。而其推先祖之意。以及于无穷者如此。景慕先贤。发于诚心。如聋岩李孝节公,鹤峰金文忠公。尝委往而参其忌辰焉。先师讳日。必送鱼果以助之。自祥祭之日。至其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8H 页
末年。未之或阙。先生生朝。与师门忌日相值。尝戒家人曰。劬劳之日。又当师忌。尤倍悲痛。虽少酌勿设也。二弟皆高年也。虽裘饪之微。辄分甘而让煖。相处江舍。许以知己。鼓吹文翰则埙篪协奏。镞砺名得则韦弦交警。乡曲蔚其声华。宗族称其友爱矣。从弟泰淳。吾王考也。虽隐显有异。而情爱无间。闻喜之席。投诗以戒涉世。居官之日。驰书以厉清操。危于九折之句。勤谨廉平之言。实吾王考之一生元符也。为文尚古雅绝尘腐。诗又精婉。寄兴甚远。笔画亦端秀。凡散于咳唾。发之挥洒者。大抵皆得文纯公遗法。百年之后。有遗集者出。而皆所以绍遗绪而阐家学。其又何憾焉。先生前配丰山柳氏观春女。后配全州柳氏虎文女。生二男夭。以岩淳之季子汇政后参奉。二女柳致润,李澄。汇政二男幼。二女长柳弘镇。季未行。日从叔泣且语曰。先君事行。出于生考大耋之日。惧无以备采择。愿君有述也。于乎。小子裁志学而先生丧矣。今十许年之间。謦欬髭发。犹无以髣髴焉。况属辞比事。又吾岂敢。更因循以就泯没。亦小子之所惧者。乃据本稿而妄加檃括如右。兼志所感于心者。乌足备览于秉笔之家也耶。再从孙晚悫谨状。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8L 页
墓碣铭(并序)[柳致明]
公讳野淳字健之号广濑。文纯公退溪李先生九世孙也。七世祖讳咏道原州牧。 赠吏参。曾祖讳守约 陵署郎。 赠吏判。祖讳世观 赠吏议。考讳龟炰通德郎。妣全州李氏。瓶窝讳衡祥曾孙。士人若松女。公以 元陵乙亥生。幼才俊不入羁靮。教者欲困之。课授特多。待朝背诵。无滞碍。稍长业程文。不劳而精锐过人。庚寅先公居忧而病。公调尝药饵。间亦不懈课读。既又大肆力于文章诸家。剧读数岁。文词大进。汗漫屈折不穷。既而叹曰。吾所为皆无预身已。惟吾祖遗集。是吾门路也。遂一意注精。闻大山李先生得陶山之学。往拜之。癸卯白先公屏举业。时李先生已殁。金川沙先生传其道。书以为质。请问先集为学入头处。金先生答曰。论语二十编。无非切要。集中所载。莫非宗旨。从容沈淹。邂逅发悟。其开端造道。在吾感发处。己酉丁外艰。居丧考古而参以先集。式礼罔愆。在母夫人侧。骂詈不及婢仆。与弟欢爱。将祭而齐。必外浴如礼。已祭馀敬尽日。壬子受心经于金先生。时鲁庵郑公必奎,俛窝李公秉运昆季与共听讲。蒙奖许特深。后屡以讲录刊补条禀疑处。并采先集以质
公讳野淳字健之号广濑。文纯公退溪李先生九世孙也。七世祖讳咏道原州牧。 赠吏参。曾祖讳守约 陵署郎。 赠吏判。祖讳世观 赠吏议。考讳龟炰通德郎。妣全州李氏。瓶窝讳衡祥曾孙。士人若松女。公以 元陵乙亥生。幼才俊不入羁靮。教者欲困之。课授特多。待朝背诵。无滞碍。稍长业程文。不劳而精锐过人。庚寅先公居忧而病。公调尝药饵。间亦不懈课读。既又大肆力于文章诸家。剧读数岁。文词大进。汗漫屈折不穷。既而叹曰。吾所为皆无预身已。惟吾祖遗集。是吾门路也。遂一意注精。闻大山李先生得陶山之学。往拜之。癸卯白先公屏举业。时李先生已殁。金川沙先生传其道。书以为质。请问先集为学入头处。金先生答曰。论语二十编。无非切要。集中所载。莫非宗旨。从容沈淹。邂逅发悟。其开端造道。在吾感发处。己酉丁外艰。居丧考古而参以先集。式礼罔愆。在母夫人侧。骂詈不及婢仆。与弟欢爱。将祭而齐。必外浴如礼。已祭馀敬尽日。壬子受心经于金先生。时鲁庵郑公必奎,俛窝李公秉运昆季与共听讲。蒙奖许特深。后屡以讲录刊补条禀疑处。并采先集以质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9H 页
之。丙辰重建漱石亭于老先生旧址。大蓄遗书。日诵读歌咏于其中。有诗曰家业惧亏千古绪。林居誓结一生缘。是年秋。金先生殁。公心丧三年。不与燕乐。戊辰绣荐。己巳 除庆基殿参奉不赴。辛巳差 国葬监造官。公以职在 廞卫。义不可在家。踰岭至湖中。呈病而归。壬午升掌乐院主簿不就。辛卯考终于漱石亭。观化前一夕。有精神归宿迟。犹勿放心过之句。享年七十七。葬霞山之负坤原。距亭数十武。配丰山柳氏观春女。不育。全州柳氏虎文女。育二女。取弟岩淳子汇政后之参奉。女柳致润监役,李澄。汇政二男晚驲,晚骥。二女柳弘镇,权哲渊。柳致润男章镐。李澄男钟永。公以英拔之才峭岸之气。少尝有凌驾出人之想。而及其优游渐涵于贤祖之书。见此理不外乎彝伦。为学莫要于逊志。则又折节致谨孝友。矫揉于辞令容止之间者。盖积一生之工。常布衣疏粗。不厌咬菜。而所事者。推明贤祖之训。而又求人之得其道者师尊之。如心经刊补之极意商确。又有陶山年谱补遗,礼说类编,要存录诸书。皆有补于后学。其功又岂少哉。盖公之于先集。食与俱咽。寝与俱呓。既有以哜其胾。而羹墙之见。寤寐之思。虽于笔画几杖之末。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699L 页
一水一石之曾经游赏者。而犹且宝重之表章之。观于论著诸作。可知矣。至于追先报本悯时病俗之言。虽或不效而反速其谤。然君子惟其义而已。其于人何哉。俛窝诔之曰。负不羁之性而渐就乎绳靮。禀凌厉之资而日谨乎矫揉。病其狷隘也则用力于融活。病其疏率也则加工于密切。外物不足以累其心。穷约不足以婴其情。世以为知言云。铭曰。
缅惟陶山。海东考亭。孰不尊亲。家有绳型。钻研咀嚼。办此身心。其书既读。其人又寻。一意听信。又溯其源。见得此道。不贰其门。矢心从事。其乐有馀。三揖而处。辟此遗墟。浩然归真。俟百不惑。琢此贞珉。庸昭无极。完山柳致明谨撰。
挽词[姜必孝]
萧萧江阁倚云根。白首穷经老道人。再 命辞荣甘漱石。十图绍武得儒珍。寄诗太白频题壁。理屐清凉幸蹑尘。从今梦断相寻路。忍对虚梁月色晨。
挽词[柳徽文]
陶书东国子而经。孰识真功配考亭。一部大全编次手。得诸夫子古家庭。
婵娟王母众山中。端合幽人酝藉风。日夕轩窗相对
缅惟陶山。海东考亭。孰不尊亲。家有绳型。钻研咀嚼。办此身心。其书既读。其人又寻。一意听信。又溯其源。见得此道。不贰其门。矢心从事。其乐有馀。三揖而处。辟此遗墟。浩然归真。俟百不惑。琢此贞珉。庸昭无极。完山柳致明谨撰。
挽词[姜必孝]
萧萧江阁倚云根。白首穷经老道人。再 命辞荣甘漱石。十图绍武得儒珍。寄诗太白频题壁。理屐清凉幸蹑尘。从今梦断相寻路。忍对虚梁月色晨。
挽词[柳徽文]
陶书东国子而经。孰识真功配考亭。一部大全编次手。得诸夫子古家庭。
婵娟王母众山中。端合幽人酝藉风。日夕轩窗相对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700H 页
处。至今清活小塘空。
徒御曾陪丱角时。乃兄家弟许心知。启蒙质疑玄冠制。偏荷年来问寡辞。
江斋丽日午风轻。登拜何年共弟兄。粥饭三宵无限趣。悠然寒水白鸥情。
恸惜吾兄六十归。平生沉晦有谁知。寥寥一抔青山土。长赖千秋不朽词。
滚滚元朝一角书。知音当世莫公如。那知拜候凉秋节。凶闻随来半月馀。
挽词[李秉夏]
山藏明月月藏花。留取閒人送老家。检药评书犹未了。不堪荒坞夕阳多。
冠巾髭发总精英。黑漆中如一烛明。廉角尽从矫揉祛。草庐当日有评衡。
一生思在疾书中。病里蝇头细细功。夕死犹安闻道后。古人精力罕如公。
江上多风落木时。却愁孤叶不堪支。无人解听幽兰曲。同臭先焚隔岸芝。
明霞白石断瑶琴。格力精华何处寻。寂历寒斋人不见。空教山月印江心。
挽词[李秉殷]
人是夫子孙。亭是夫子名。夫子书又读。一脉是家声。松声寒不改。霞气晚逾浓。天欲穷吾道。人谁惜此翁。广濑江声玉琴清。流向缨潭日夜鸣。曲到高山无人解。空教乱石渡头横。
白山归路拜漳滨。萧洒轩窗见道真。丹粒转来灶有诀。玄经草罢案无尘。西林为待秋风约。南国偏惊气数屯。七十七年难为寿。寝门哀泪欲沾巾。
徒御曾陪丱角时。乃兄家弟许心知。启蒙质疑玄冠制。偏荷年来问寡辞。
江斋丽日午风轻。登拜何年共弟兄。粥饭三宵无限趣。悠然寒水白鸥情。
恸惜吾兄六十归。平生沉晦有谁知。寥寥一抔青山土。长赖千秋不朽词。
滚滚元朝一角书。知音当世莫公如。那知拜候凉秋节。凶闻随来半月馀。
挽词[李秉夏]
山藏明月月藏花。留取閒人送老家。检药评书犹未了。不堪荒坞夕阳多。
冠巾髭发总精英。黑漆中如一烛明。廉角尽从矫揉祛。草庐当日有评衡。
一生思在疾书中。病里蝇头细细功。夕死犹安闻道后。古人精力罕如公。
江上多风落木时。却愁孤叶不堪支。无人解听幽兰曲。同臭先焚隔岸芝。
明霞白石断瑶琴。格力精华何处寻。寂历寒斋人不见。空教山月印江心。
挽词[李秉殷]
人是夫子孙。亭是夫子名。夫子书又读。一脉是家声。松声寒不改。霞气晚逾浓。天欲穷吾道。人谁惜此翁。广濑江声玉琴清。流向缨潭日夜鸣。曲到高山无人解。空教乱石渡头横。
白山归路拜漳滨。萧洒轩窗见道真。丹粒转来灶有诀。玄经草罢案无尘。西林为待秋风约。南国偏惊气数屯。七十七年难为寿。寝门哀泪欲沾巾。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700L 页
挽词[李蓍秀]
招隐南山桂树风。九𦤎鸣鹤上天通。好官不若从吾好。依旧林泉枕漱翁。
圣学传心自一家。十图端要晚工多。无缘更奏 云旒下。独把单方古镜磨。
挽词[柳致皓]
英姿资正学。风韵更超然。一壑尘埃远。千编事业专。端要承祖脉。省勿是师傅。寥落悲残绪。那堪泪洒泉。雅净山林气。刚方礼义身。岩云依旧躅。梅雪见天真。谁识霞栖兴。难回月坐春。文章空满屋。珍墨尚风神。几误蒙知奖。陪攀已廿秋。鸥波横钓石。棹唱听霞洲。简牍留芳躅。溪山忆旧游。伤心西壑里。人去水空流。
挽词[族兄颐淳]
平生林下读吾书。五十篇中少鲁鱼。岁晏瑶琴弦欲绝。不知馀韵属谁于。
招隐南山桂树风。九𦤎鸣鹤上天通。好官不若从吾好。依旧林泉枕漱翁。
圣学传心自一家。十图端要晚工多。无缘更奏 云旒下。独把单方古镜磨。
挽词[柳致皓]
英姿资正学。风韵更超然。一壑尘埃远。千编事业专。端要承祖脉。省勿是师傅。寥落悲残绪。那堪泪洒泉。雅净山林气。刚方礼义身。岩云依旧躅。梅雪见天真。谁识霞栖兴。难回月坐春。文章空满屋。珍墨尚风神。几误蒙知奖。陪攀已廿秋。鸥波横钓石。棹唱听霞洲。简牍留芳躅。溪山忆旧游。伤心西壑里。人去水空流。
挽词[族兄颐淳]
平生林下读吾书。五十篇中少鲁鱼。岁晏瑶琴弦欲绝。不知馀韵属谁于。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701H 页
诔词[族侄仁行]
族叔漱石亭公。退陶夫子九世孙也。有高才博识。少事工令文。既而舍之。志古人为己之学。其发端启键。实自先集始。感发于与李平叔书而造端之道克终。弁揭以与金潜斋书而论礼之编肇成。诗而屡叠敬次之。书而循环熟复之。笔迹而不惮远近鸠聚之。以至梅花之帖霞峰之咏。靡不表章而服膺之。盖其一生。食与俱咽。寝与俱呓者。惟先集是已。尝以未及就正于大山李先生为恨。间尝私淑其门下。尊信大山。至老甚笃。为文滂沛不竭。自成机轴。不屑为世俗陈腐语。武库甲兵。虽不能无利钝。而其积中之厚可知也。性喜佳山水。凡清凉,内延,小白,金刚诸胜。或命侣酣畅。或孤往啸傲。足迹不肯一日休。于斯文大论。毅然自任。黉宫胜集。有速辄赴。人或有言而不恤也。晚登荐剡除 祠部牒。至乐院主簿而一不就。就缨潭上流紫霞峰下。构小亭。颜以漱石。抱书终老于其中。要作圣世逸民。其好尚异于人也。不佞伉拙寡偶。公
族叔漱石亭公。退陶夫子九世孙也。有高才博识。少事工令文。既而舍之。志古人为己之学。其发端启键。实自先集始。感发于与李平叔书而造端之道克终。弁揭以与金潜斋书而论礼之编肇成。诗而屡叠敬次之。书而循环熟复之。笔迹而不惮远近鸠聚之。以至梅花之帖霞峰之咏。靡不表章而服膺之。盖其一生。食与俱咽。寝与俱呓者。惟先集是已。尝以未及就正于大山李先生为恨。间尝私淑其门下。尊信大山。至老甚笃。为文滂沛不竭。自成机轴。不屑为世俗陈腐语。武库甲兵。虽不能无利钝。而其积中之厚可知也。性喜佳山水。凡清凉,内延,小白,金刚诸胜。或命侣酣畅。或孤往啸傲。足迹不肯一日休。于斯文大论。毅然自任。黉宫胜集。有速辄赴。人或有言而不恤也。晚登荐剡除 祠部牒。至乐院主簿而一不就。就缨潭上流紫霞峰下。构小亭。颜以漱石。抱书终老于其中。要作圣世逸民。其好尚异于人也。不佞伉拙寡偶。公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701L 页
遹推先契。辱与之许交。盖相得莫逆。有疑必咨。无言不酬。自谓阳春下里。不害为同调。略缀荒芜以叙追悼之情。实所以自悼也。公灵有知。必有以谅我心曲也。系之以词曰。
原吾人之为学兮。将以变化其气质。展如公之清修兮。庶几消融其八七。寻坠绪于遗集兮。拳拳服膺而不失。句求训而字求意兮。矻矻七旬而如一日。间就正于有道兮。要自得而心逸。 清朝勤于物色兮。贲乐院之华秩。确素履于尚志兮。分所甘于蓬荜。味众人之所不味兮。志愧漏以铭室。言自成于一家兮。波涛驱于健笔。既好尚之异人兮。谤随名而不恤。卒赍志而归尽兮。理茫茫而难诘。闻遗文之满箱兮。必有同志之梳栉。缀芜辞而追悼兮。愧懿躅之靡悉。
祭文[李秉运]
于乎。公以超群拔俗之才而济之以问学之工。以敏锐颖悟之姿而穷之以道德之说。负不羁之性而渐就乎绳靮。禀凌厉之质而日进乎矫揉。病其狷隘也则用力于融活。病其疏率也则加工于密切。立心则不欲以偏私自小。处世则不欲以流徇自累。不以外物经心。不以穷约婴情。枯古如瘦鹤。清寒如淡梅。飘
原吾人之为学兮。将以变化其气质。展如公之清修兮。庶几消融其八七。寻坠绪于遗集兮。拳拳服膺而不失。句求训而字求意兮。矻矻七旬而如一日。间就正于有道兮。要自得而心逸。 清朝勤于物色兮。贲乐院之华秩。确素履于尚志兮。分所甘于蓬荜。味众人之所不味兮。志愧漏以铭室。言自成于一家兮。波涛驱于健笔。既好尚之异人兮。谤随名而不恤。卒赍志而归尽兮。理茫茫而难诘。闻遗文之满箱兮。必有同志之梳栉。缀芜辞而追悼兮。愧懿躅之靡悉。
祭文[李秉运]
于乎。公以超群拔俗之才而济之以问学之工。以敏锐颖悟之姿而穷之以道德之说。负不羁之性而渐就乎绳靮。禀凌厉之质而日进乎矫揉。病其狷隘也则用力于融活。病其疏率也则加工于密切。立心则不欲以偏私自小。处世则不欲以流徇自累。不以外物经心。不以穷约婴情。枯古如瘦鹤。清寒如淡梅。飘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702H 页
然若鸷鸟之不群。轻鸿之高骞。人或疑其不谐世取容。公亦未始不心病之。默默用工于冲虚和顺之域。而每叹其欲学焉而未能也。盖公生大贤之门。发端于家庭之遗书。而溯寻乎濂洛洙泗之源。摆除俗学之累。酷慕家先之迹。早就有道。一意向上。左图右书。窗明几静。手抄心惟。俯读仰思。焚膏继日。慥慥孜孜。盖不知世间何物可以易此者。八十年矣。迨其季年。血气渐融。义理现前。敷腴之著于外者。英气发于须眉。精华照于衣带。使知德者爱慕。而不知者亦知所以敬畏也。秉运之于公。下交也晚契也。昌歜之嗜。偏蒙厚眷。不以愚陋而每费提诲。笋束之书。殆无虚月。秉运亦忘其僭越。时进狂瞽之言。而公虚受如转环。盖有他人所不及。而秉运之所独蒙荷者累矣。于乎。今世可复见耶。孺亭改隧。公之所苦心。高山营构。公之所眷念者。今秋委诊也。娓娓语此事。庶几籍其始终指挥之教。而今皆已矣。公私之痛。有积如山。而九原不可作。百身不可赎。已矣已矣。痛哉痛哉。
祭文[姜 橒]
惟公。退陶家声。邹鲁士望。担重揭贵。天厚其贶。志迈行方。才峻操洁。驰声角丱。长途騠駃。早脱羁络。还我
祭文[姜 橒]
惟公。退陶家声。邹鲁士望。担重揭贵。天厚其贶。志迈行方。才峻操洁。驰声角丱。长途騠駃。早脱羁络。还我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702L 页
涂辙。私淑诸湖。沙老名诀。诗出机杼。文收溃裂。蒲伏众俊。颉颃古哲。日长林邱。𦤎唳上彻。颓然一壑。谁复擸掇。烟霞契活。书史裘褐。猥我颛蒙。屡溷门屏。不以童孺。谬勤点评。富我琳琅。增我光明。珍重先箴。手墨煌煌。感涕如今。俾也可忘。一杯来荐。匪物伊诚。神其歆只。我泪如倾。
祭文[柳鼎文]
小子闻先生寝疾半岁而丧先生矣。半岁而不一诊而丧先生矣。当其时小子惟情事之求伸。方仰人以为喉息。不复以人事自责。人亦不以人事见责。如是凡五月。间尝以一书候之。并献旧所和陶山棹歌九曲者。为先生寿。先生辄欣然口授书。且促溪曲棹歌以来。小子迄未及而先生丧矣。丧先生既月而小子始克改葬先人焉。则先生不能来矣。仲氏文丈为先生来。复以满面精神全体规矩八字哭之。即与先生哭何间焉。小子于是乎为有以葬其亲。而其负先生则益以重矣。于乎。先生之道。今人不能识。要之百世而已。其昌言彊义。足以取重于贤士大夫之心。而不能喻之于州里家户之间。虽不能谕之于州里家户之间。而独见思于海峤千里幽遐獩貊之人。道之将
祭文[柳鼎文]
小子闻先生寝疾半岁而丧先生矣。半岁而不一诊而丧先生矣。当其时小子惟情事之求伸。方仰人以为喉息。不复以人事自责。人亦不以人事见责。如是凡五月。间尝以一书候之。并献旧所和陶山棹歌九曲者。为先生寿。先生辄欣然口授书。且促溪曲棹歌以来。小子迄未及而先生丧矣。丧先生既月而小子始克改葬先人焉。则先生不能来矣。仲氏文丈为先生来。复以满面精神全体规矩八字哭之。即与先生哭何间焉。小子于是乎为有以葬其亲。而其负先生则益以重矣。于乎。先生之道。今人不能识。要之百世而已。其昌言彊义。足以取重于贤士大夫之心。而不能喻之于州里家户之间。虽不能谕之于州里家户之间。而独见思于海峤千里幽遐獩貊之人。道之将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703H 页
穷而废也。其理有可异焉者。亦将如之何哉。先生林下八十年。无书不读。无理不穷。而惟文纯大祖。是章是程。读其书。颠倒烂熟。左右逢其原。可以立言。可以酬酢。可以尊卫。可以游戏。盖有不随道而穷者矣。虽然其文可能也。其诗不可能也。诗可能也。其德不可能也。若其风神意槩。音旨格韵。奇伟而豪健。淋漓而澹宕。留连而不可穷者。固不能也。小子年十六七。初见先生于溪上。摄弊衣冠。兀然匡坐。简言笑。清风峭岸。使人不敢亲。小子辄竦然而退。其后几年。获一再谒。则更和易浓醇。间以雅谑。盖其形于咡吻。动于眄睐。溢于须眉鬓颊之间者。皆熙熙然春意也。又其后小子之得见弥数。而每见辄洒然异之。先生亦尝许以可教。至文字扬扢之际。既往往有奖饰太过处。而于稠人广坐。吹嘘延誉。如恐不及。小子诚不知何以得此于先生。而顾其感奋思欬为如何哉。重来小亭。沧江落木。寥廓而萧瑟。使人彷徨而不能去。小子竟何以效先生。江之南。有琴生者先生徒也。行与是子共读苏公太息一篇。以俟先生之书出。则又不知三年而可乎。抑三十年而可乎。抑向所谓百世而可乎。此小子之哭。所以不知止也。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703L 页
祭文[琴诗述]
呜呼。自我老先生佑启我后人士大夫。出而仕宦则揖让于朝廷之上而尊所闻行所知。入而隐遁则栖息于山水之间而读其书明其道。二者之出处不同。而无非遗风馀教之所及也。世级日下。儒风渐变。仕宦之科臼闹热。山林之家计冷淡。彼此强弱之势相悬。而便成吾道消长之会。当是时。不有名儒硕德。奋然自立。担夯此事。则一线阳气。或几乎息矣。先生以金玉之资。生诗礼之庭。早年谢举子业。求学于湖先生之门。而知其纯固敦笃之工。存养践履之实。一出于陶山然后。退而读先生之书。殆四十年矣。家训之抄。礼说之辑。要存而录焉。端要而图焉。实记也补遗也。皆所以发挥遗旨。羽翼斯文。而至若书疏笔画之遗。器物几杖之微。一山一水一草一石。当日遗躅之所及者。无不羹墙于目。寤寐于心。而百世之下。有若亲炙于岩栖讲道之席。故验之于身。峭厉者日以纯熟。硬涩者日以温厚。蔼然而有可慕之仪。闇然而有日章之美。先生之于家学。非读其书而得其道者欤。是以三 徵之宠命。两 朝之眷顾。岂无知遇之感。而确然不动。固守此紫霞之陂者。实以读书之责。在
呜呼。自我老先生佑启我后人士大夫。出而仕宦则揖让于朝廷之上而尊所闻行所知。入而隐遁则栖息于山水之间而读其书明其道。二者之出处不同。而无非遗风馀教之所及也。世级日下。儒风渐变。仕宦之科臼闹热。山林之家计冷淡。彼此强弱之势相悬。而便成吾道消长之会。当是时。不有名儒硕德。奋然自立。担夯此事。则一线阳气。或几乎息矣。先生以金玉之资。生诗礼之庭。早年谢举子业。求学于湖先生之门。而知其纯固敦笃之工。存养践履之实。一出于陶山然后。退而读先生之书。殆四十年矣。家训之抄。礼说之辑。要存而录焉。端要而图焉。实记也补遗也。皆所以发挥遗旨。羽翼斯文。而至若书疏笔画之遗。器物几杖之微。一山一水一草一石。当日遗躅之所及者。无不羹墙于目。寤寐于心。而百世之下。有若亲炙于岩栖讲道之席。故验之于身。峭厉者日以纯熟。硬涩者日以温厚。蔼然而有可慕之仪。闇然而有日章之美。先生之于家学。非读其书而得其道者欤。是以三 徵之宠命。两 朝之眷顾。岂无知遇之感。而确然不动。固守此紫霞之陂者。实以读书之责。在
广濑文集卷之十三 第 704H 页
此而不在彼也。虽然斯文之运。多变而小常。先生之八十年所饷于天者。可谓薄矣。而未见其几微见于色辞之间。昨冬以后。症候沉淹。户庭之间。不能杖而作者。历一寒暑。而节饮食调药饵之外。无吟呻疾痛之声。大化之前一夕。尚且拈先韵而赓和。叹渔梁而高歌。其平生学力。无入而不自得者。有如是焉。则而况一时之自外至者。岂足有无于先生哉。且夫百年之后。有广濑先生遗集者出。而其长篇短牍。一吟咏一往复。皆所以发挥乎家学。羽翼乎斯文。然后自有论定之日。小子抑又何憾焉。呜呼。小子幸而生长于先生之乡。爱慕之心。根于彝性。而不幸而乾没于场屋之间。依归之计。晚益蹉跎。先生以先人之故。屡有所扶竖启发之力。而孤露馀生。煢然在疚。书疏之仰质。文字之请益。多有所含意而未遂者矣。呜乎。其不可及矣。赖天之灵。不至灭死。则以平日仰慕于先生者。从事于仲季两丈之后。證先生之诗于九曲山水之间。读先生之文于漱清枕流之亭。无负我老先生风教之万一。庶几为藉手之道乎。呜乎其不敢知也。呜呼其不敢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