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三 (自动笺注)
海隱先生遺稿卷之三
 書
  
李相國(相璜)
必孝齋沐再拜相公閤下
必孝竆居無似
未嘗一入城府
事其大夫之賢。
間因盛甥之嘗爲邑長於斯也。
夤緣從頌講服高明
有年於玆。
而迄未獲一瞻大君子履舃之光。
有媿古人緇衣之願。
則又爲之自歎竆陋
無分於奉誨也。
卽日秋深
不審匀體若序萬康
必孝田野之人。
滓穢之稟。
無所短長
而妄以名姓自通於隷人則有焉。
少日廁造素翁門牆
得聞先忠正公淵源坡門。
咨議尊尙尼門。
而又於尊周之編。
欽誦風泉之感。
如獲躳承音旨几席下者矣。
所以踈逖之嫌。
而惟以淵派爲重。
冒官盛裁書之戒。
有爲親版乞之事。
事體雖若稀闊
若昔程朱大賢
亦嘗乞銘於韓陳二公
不肖無似
何敢援引故事
閤下盛德
誠亦無媿於古人
所以妄以愚懇
先瀆於盛甥。
傍稟可否
而其謙尊之美。
推委之盛。
鄙人中心欽慕
得一言之重者也。
夫身爲人子
克立
公元932年
揚以顯其親。
竊覬藉鴻筆闡幽光。
其情亦慽矣。
然記禮者之言曰。
其先無美而稱。
誣也。
有善而不知。
不明也。
知而不傳
不仁也。
伏念先父雖以布衣坎壈。
不能表見於世。
然其隱行可書者。
八十年家政孝友
力學文。
至若閶闔以訟斯文之寃。
扶正論以衛淵源之學。
凡此常行不忍泯沒者。
若不僭踰爲罪。
而曲察哀懇
以賁泉塗
則往居俱受賜矣。
區區之情。
托身皁隷之間。
何能報效感結之恩耶。
(壬辰)近因家督由覲。
伏聞間已休致
釋負優閒。
是古所謂神仙不遠。
鳳凰翔于千仞者也。
凡在陶鎔
孰不豔仰。
比日淸和
伏惟匀候起居百福
必孝跡滯踈邈
未遂埽門之願。
而妄以文字事。
仰瀆崇威
踰越涯分
第伏切悚惶
然顧孤露餘生。
追孝無地
冀蒙大君子一言之重。
闡幽翳之光。
所以冒昧有此書再上而不知止。
乃者兒子趨謁也。
不賜譴斥而許之以論撰
不惟不肖感泣銘肺。
不知所以爲謝。
將使太白竆隅。
永爲不朽盛事
西望拜起
感佩罔已
(甲午)
李方伯(勉昇)
公元1590年
桐鄕舊民。
恒切去思
竆居深巷
無緣淸誨
伏聞棨戟南臨
聲光密邇
瞻望棠陰
不勝戀慕
不意貶損德威
遠辱下問
辭旨勤縟。
有若奬飭而期勉。
益知大度含弘
無物不容
無似者之隆眷
不慙且悚耶。
敬審餘寒。
旬宣動止履端崇護。
劇務紛氄
雖或失頤養
福星所臨。
將見一路昭蘇
區區伏慰且祝。
孝親側粗遣。
而但年光晼晩
志業廢弛
拊循平生
一善可以語人者。
惟是山居澗飮
殘年粥飯僧
究竟法耳。
伏庸媿歎
餘惟祝台體爲國加護
(庚寅)
李健之
前書滿箋。
皆是明珠寶貝。
披玩不勝珍感
謬爲恭遜
而無一半規警勉誨。
恰是兩樣人相對。
各自收斂
無意相講發以證正其得失
一向如此
則雖終身往復
幾何不等酬答
以犯程子好著之戒耶。
必孝前書所自悔者。
拭目一語
爲近翫語。
以此尤之也。
則固所僕僕然。
而今示中腳下連累等數轉語
有甚於孝之爲者何哉。
不念老先生南冥書。
帝命錫類之意。
天下向善之路否。
此正孝所嗜悅
至或
夢寐成誦者也。
執事豈不知之哉。
不屑與之講究精蘊耳。
孝淺之夫。
百無一能
猶能先問人以求資益
而都不顧世俗較計先後者也。
博雅好善執事者。
而敢安於自外哉。
近編七情之節。
以備閒居念咎補非之具。
其立圖附說之際。
忽疑中庸古註。
鄭註疏分五行五性
程朱不同
太極圖說解
朱子勉齋水火陰陽
亦自不同
(只此似當領略
故不條陳耳。
)不知曾看此數說如何耶。
幷行不悖也。
則其見如何
謂指一而可言也。
則其說如何
幸詳以示之。
外此實多仰究者。
而臨便埽禿。
難於淨寫。
先此略候耳。
公元1621年
齒疼耳鳴
頭顱已判。
豈但爲之兆而已
在必孝。
猶看有數莖白者。
况在執事
豈復異事耶。
更願益勵晩工。
於學退一步
益求其淳。
於文低一手
益求其平。
遵守遺矩
發揮家學
則彼世間公道
安容戛戛於中耶。
顧今異言懷襄之日。
其所以立幟者。
在世大家先行之。
餘人不可以不加勉也。
幸勿視以迂滯
提敎可否焉。
(辛酉)
卽拜從氏丈。
兼蒙袖致珍札。
奉而讀之。
連累
縱橫反復
眞是千百言警切之論。
竊念以爲今世何人。
有以古義相劘勵者。
且感且慰。
不容鳴謝
仍伏認晩炎。
愼候增謐。
區區賀仰。
異學侵畔。
邪說橫流
衛吾道者
誠可憂歎
彼其迷溺而不返者。
由聖道之不明不行也。
顧今內修之方。
案上看得六經四子程朱文字
興孝悌之行。
服禮讓之敎。
則彼斁倫敗常害道亂俗之流
何緣櫱芽其間耶。
不啻見晛曰消耳。
不審以爲如何
頃書所謂醇與平者。
非敢謂執事之文與學。
有不醇不平之病也。
正謂其旣醇矣而益求其所以醇。
旣平矣而益求其所以平。
故下益求字。
以致其行百半九十之意而已。
寧有他哉。
今若認以爲譏議者然。
則實不知其如而後
可得醇與平耶。
不我之敎而反謂之賜敎
過於舍從。
謬爲恭遜
夫何一使之難安也
自今處己處人之間。
坦然不設畦畛
進修之暇。
時有以辱敎之則幸甚
下詢心經後論中。
篁墩賣題下獄
給事中薛昂等所劾。
而意劉健亦在其中矣。
汪循日錄
亦謂篁墩擺脫得勢二字
當爲我朝第一人
公元1624年
陳淸瀾學蔀通辨
極言顚倒錯謬
擺脫勢利
三條更取考之如何。
孤樹裒談,皇明通記。
在先師素翁門下
一嘗覽閱
年久不記有矣
褚衾銘。
前此汎看。
承問始媿。
或謂滕作盧作蘆。
同宗封觀之則似之。
未知然否
(甲子)
飮射讀法
古人所屑就之。
故昨今年被人固邀。
再往基鄕。
座間有訪問讀書人者。
故對之以素相知者某某
不過晦翁所謂不及則稱之譽之。
不及則嚮之慕之者
執事錯認
有此示耶。
嶺中相從之久相愛之深。
孰如執事者。
前後往復
相掩護。
不肯披露肝膈
今幷與其酬酢而欲停之。
極庸慊歎。
然在執事
或欠了商量耳。
孤樹裒談及篁墩事。
知得如此足矣
何必用力於知亦可不知亦可之一故事耶。
旣望韻要只意喩。
不關格律如何
况古人雖大家數
如此類亦非一二。
幸望不靳評商。
提以相示如何
老先生譜補。
此轉示。
又屬與之參證。
顧以無似
何敢妄下手其間
而第於鄙意
間有合商量處
輒摽朱。
不別付籤。
想在默認矣。
竊惟我先
公元1631年
生進不行道於世。
出處語默
世道汙隆
爲後學之模範
補遺之作。
所不可已者。
所以世變年月必書。
世敎辭受必記。
其間不能更加修刪處。
取程年譜先生舊譜。
攷據修正之。
則衛斯文惠後學
關係不少矣。
見屬之意。
敢擧日下之燭。
不審以爲如何
(辛未)
與尹景脩(永鎭)
公元1684年
伏讀先生文集
患其浩穰
卒難要領
乃敢彙裒答問者爲經說
講學者爲旨訣。
以爲沒身鑽仰之地。
每患無紙筆書手
未及淨寫。
仰請批誨耳。
近得成君退默相從學舍
人材器。
儘可大受
發難亦多要妙難名
眞可畏後生也。
念坡門世宗仰
而復得其子孫之賢。
親與相長
非偶然。
不敢隱於座下
煩爲及此耳。
(甲子)
答尹稺中(心圭)
夢中識路
何以相思曠感於千古休文
外委遠存。
歷幾度重山複嶺長江大水而落山人几案
此已奇事
矧爾市朝膠擾之中。
淸灞釀淚之餘。
爲此濡毫折簡
令人僕僕感藏。
公元1490年
釋手也。
封發多時
遙想已作魯中人
見今牕靜暇。
爲學專精否。
書中過情之奬。
豈吾稺中。
亦出此例口耶。
謂弟大進。
不及兄舊樣遠矣。
况初無進之可言。
而承此推排
不勝赧然
然亦當我日斯邁。
爾月斯征。
負師平日期許至意
區區企望
不審如何
(庚戌)
與尹公直(敬鎭)
公元1546年
餞酒惜別
尙認情眷。
南來已易一月
遠惟卽辰。
函丈道體神相
省暇讀履淸重
必孝向時無撓返侍。
烏頭力去。
蹇步方休。
每以遠離師友
鈍滯人爲懷。
然尙賴函丈贈言吾人別語
以作心上弦韋耳。
谷集歸更擎玩。
老先生逐段標識
手澤尙新。
恍若親承音旨當日容丈之席。
但此書之未及成就
至今斯文備之恨也。
(丙午)
公元1562年
前日見屬遺事
還山之日。
述舊聞。
且采及門日記
撰次數十餘條
竊嘗聞之先師
曰昔在壬戌纂印禮書時。
梧相以序屬先生
先生年少學未成。
內而不出。
夫以先生之德學。
時年又三十餘歲。
猶且撝謙
况必孝年益少。
晩忝
末光
奬詡踰分。
而蔑識謏見
安敢容喙於斯文狀行之餘也。
以玆不卽呈上
只留牀上
時以奉閱。
以寓江漢之思。
不審兄意以爲如何
前承遺事眎之敎。
必孝雖不敏
旣有一日之勞於門下
所以詠歎先生學者
俱有顚末
况以大義要責不已
則有不得終辭者矣。
此等文字
必待大君子之言而後
揄揚垂示之意。
兩得其宜。
今乃遽責鄕黨之記於門牆灑埽之末。
安望其善觀善言。
畫出七分也。
必孝以無似
知奬
略聞大義
自托法眷之中。
然頂耳提之誨。
單傳密付之旨。
未敢遽以爲有得
而聞於章句講發之餘者。
至今若存若亡
無一的見
又安敢信筆低仰於此文字也。
雖然門人各擧一端
不無故事之可援。
故敢忘僭淨寫。
留在几案間。
而心常語曰觀吾成就如何
以决此錄之傳否耳。
若徒以文爲而不論其人之賢否
縱使假辭子貢
問字楊雄
適足爲累耳。
嘗聞一菴先生
欲託老先生碑版雲谷李公沈和甫先生
而姑觀其成就云爾
豈有他哉
重文字。
未易人人論撰也。
且記
公元1607年
勣撰寒暄一蠧先生行狀
先輩尙論者。
以爲不如無狀之爲愈。
豈非新學後生妄自擔當者。
可鑑警者乎。
(丁未)
金姑叔(煕奮)
公元589年
鞍峴人來。
見投長牋
仍審肇夏。
侍體神相
仰慰仰慰。
必孝寓侍遣免。
而春爲韶峽客。
夏作葛天
奇逸則優矣。
困惱亦甚矣。
來敎周羅放著。
說盡那裏
無非雲情水想。
鄙吝如孝者。
讀之便發煙霞之想。
何慰如之。
誅茅之願。
屋上小齋
已極閒界。
而猶有此想。
白山佳處
其將都被占卻矣。
如此遲鈍者。
向下都無著手處。
口誦誰獨障吾遊之語。
健羨自已也。
(己酉)
文昭殿。
是世宗大王後漢原廟之制。
宋景靈宮之意。
立此殿。
定爲奉四親(高曾祖禰)及太祖神主
而其爲制則後寢五間
奉高祖禰太祖五位神主
前殿三間
大祭則合享于此
成宗崇德宗。
睿宗已祔之文昭
祔德宗於別殿
號曰延恩
世宗創立文昭
原其昭孝之心。
不能遍及羣廟之主。
文昭之殿。
本爲高曾祖禰四親而設也。
而太
始建國之君。
於義不得不尊奉也。
考之世宗實錄
四親不可遷
五室不可加是耳。
所考於文字
只是如此而已
廟貌儀章未嘗瞻敬
嘗欲詳聞於異爵者而未及耳。
公元604年
示中兩兼首尾
啓蒙註說
亦未分曉。
今意本文中變示其爻。
一爻變也。
兩兼首尾
二爻變也。
首指上爻
指下爻。
蓋謂二爻變。
則幷看內外二爻也。
下文變及三爻或四或五而他分排六爻
各自歷落指歸
未知以爲如何
以爲不然
示敎如何
(甲子)
中庸或問昭穆條。
更考本文
高祖有時而在穆。
竊意以廟室言之。
二世次而當在昭矣。
以已上有祧主
故特在穆云云
其曰特設位於祖之西曾之東云者。
意大全周廟時祫圖。
可見昭穆之位差池
不相對値者。
爲此也。
蓋祖遷於上。
易於下。
高曾祖禰屬稱。
隨世而變。
昭常爲昭。
穆常爲穆。
若非始立廟。
高祖有時而在穆。
父子嫌於對値
故差退一位爲位也。
高祖在穆。
一世每然。
不特四時之祫而後然。
此有未究者耳。
語類淳錄。
李丈問四時
公元605年
祫。
高祖有時而在穆。
某以意推之。
如此甚緊要。
何必理會
今亦姑闕其疑可也。
未知以爲如何
晩谷有所往復者。
亂軸未易搜。
只得依爾說矣。
(乙丑)
 中者。
天下大本
天地之間。
亭亭當當正理
則不是。
惟敬無失
最盡。
則不云者
謂出於大本正理則不是矣。
出字與失字意相近。
 忠恕所以公平
造德則自忠恕。
其致則公平
忠恕爲造德之功。
公平忠恕之效。
 
譬之延蔓之物。
纏繞上去
釋疑云云
未然
蓋言蔓繞旣解。
林木卽自上去耳。
 買乳婢
(止)不幸致誤其子。
其子。
乳婢之子
 退溪月川朱書中隙中日光之問。
曰隙之大小
日光大小
所以喩氣之不同
性有不同
此段如何看耶。
此論生之謂性章。
人物性之氣稟不同而言也。
程子本意以爲中日方圓不移
其光一也。
惟所稟各異。
故生之謂性。
告子以爲一。
孟子以爲也云
然則隙之大小方圓
不同也。
日光一性本然也。
光有大小方圓
以氣之不同故也。
朱子所謂同中識其所異。
中見其所同者。
正謂此也。
所謂人之性非物之性者。
氣之局也。
人之理卽物之理者。
理之通也。
方圓之器不同
而器中之水一也。
大小之甁不同
甁中之空一也。
氣之一本者。
理之通故也。
理之萬殊者。
氣之局故也者
亦指此也。
 退溪月川朱書中先以博約先之問。
曰前先虛辭
後先實辭。
此段亦曾看如何耶。
前此看得前先以下先後言。
後先博約四勿先後言矣。
先生所答。
亦無害。
大全范伯崇書。
蒯聵父子事。
明道文定說。
非不精。
而但拒蒯聵輔輒一轉語
終似說不透。
故語以爲錯了。
以致堂說救文定錯了者此也。
范書中若其必辭請命更立君可也者
卽此耳。
刊補中云此書從明道者
恐偶失照管
一番前輩以爲有初晩者。
亦未見其必然也。
試更取程書及大全語類之如何。
公元610年
曏昨經宵承誨。
迨庸幸。
春意惻惻
伏惟哀體支護。
近授洪範
至八庶徵休咎復齋董氏曰。
以防其君之失。
適以啓其君之惑。
此意歸宿如何
註家取之也。
若以休咎之徵。
說得瀾翻也。
則不幾於侮聖言乎。
若謂指漢儒傅會
如某事失某事應也。
上下照應處。
古人文字
不如儱侗也。
未知曾作如何看耶。
五皇不協于極。
不罹于咎。
皇則受之。
而康而色。
曰予攸好德。
文勢語脈觀之。
則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似宜。
而註云見於外而有安和之色。
發於中而有好德之言。
如此訓解
義亦自通。
然康色云者
卽予乃嘉女之意。
安和見外之云也。
且或不免於啓後人矯飾掠譽之病矣。
未知如何
讀書當依本熟讀而已
不必生疑難。
而讀來讀去。
有疑不下
因書仰告
不審以爲如何
(庚午)
與尹欽之(在基),憲之(文基)。
歲晏竆山
雪虐風饕
伏惟卽辰。
彩侍珍謐。
聯槧攻苦
日有新工否。
爲之戀𨓏不已
必孝所從事於此者。
日以荒墜
存省漸弛。
尤悔層生。
區區
公元647年
分夜竟旰者。
直是應文備而已
所謂儒名者千而志道者一。
道者千而知道者一者
豈非吾輩之所當警惕者耶。
爲學之方。
相須有知行。
夾持誠敬
譬如千蹊萬逕
可以適國而惟此路爲正。
有志之士。
當實下工夫
朴實頭做去。
毋忽下而趨高。
勿厭常而喜新。
銖累寸積
日征月邁
亹亹之頃。
日自趨於大中至正之域。
此孝之所聞前日如此
而行之不力
舊忘新昧。
見狀淺狹
直是一可笑耳。
復安敢妄有云云
竊怪夫世之學者
說理一邊一般學。
說禮一邊一般學。
不知學得禮時竆得理
得理時學得禮
成就各異。
法門不同
分而二之
不亦異乎。
此等說話
已入良遂。
而煩貢愚見
幸仰欽兄加精切之工。
憲益加淹博之識。
塤篪唱諾
大有成就
巖野寂寞之人。
異時逢場
見素藍之移則受賜大矣
(丁未)
答尹榮川(匡烈)
八世丘墓之文。
未及敬閱。
而槩知其懿行偉蹟
令人起欽。
且念今世人情
只看有冷煖。
不復知向裏收拾
先知美。
執事者乃以衰年
公元691年
力。
專用意於闡發先徽。
夫非誠篤追遠
何能及此哉。
但以斤正付籤。
謬托淺陋
已不勝僭悚。
况今殘喘
只欠一死耳。
有何心力
敢評大雅之作哉。
從當奉覽顚末
完計耳。
(辛卯)
隷至。
拜承惠疏。
謹審竆沍。
篆候康護
第期及爪黃。
鳧舃翩然
雖在平昔無事之日。
不勝別離之悵。
斬然憂服之中。
未遂拜門之禮。
幷闕贈處之義。
衰懷易感。
不覺悽黯于中。
近思錄及尼門年譜
依來謹領。
八世墓誌
謹已奉閱。
篇篇皆善成。
間有愚見付籤以還
不審以爲如何
竆居孤陋
絶無師友之益。
少日所承聞於函席者。
今皆失忘殆盡
荏䒣之頃。
已迫
常歎何處不食之地
葬此媿死之身也。
何幸徂玆臨顧
獲承良誨。
浮世聚散
忽復參商
臨楮悵惘
不但靈芝衰老之別而已
趙知府(庭和)
車旆左顧
幸奉眄睞之光。
山日易夕。
莫挽歸御。
拚別餘悵。
尙今耿黯。
卽伏承續下書
謹審日來
爲政體度萬重
尤切伏慰之私。
窩集
自明本家
囑付鄕人
轉輾遞手。
以及
公元746年
此。
每讀其逐卷卷首眞諺之題。
有若預知後事託人以勿毁。
苦心至痛。
至今志士之淚。
亦念傳付至此
事有不偶然者。
以此尊閣
不敢輕易出手
今承懇敎。
不可不奉副。
故全帙依敎伏呈。
幸別謄一本
原書則送還鄙所。
以爲藏名山壽後世之計如何
(丙戌)
公元747年
拾遺記
伏蒙寄示
看其裒輯編摩
已成卷帙
不意朱墨之暇。
能辦此事。
伏切欽歎
况其採察
及於竆閻
細節卓行
纖鉅無遺
若使廣布公傳。
雖謂之一嶺惇史
無媿矣。
甚盛甚盛。
但弁卷之囑。
椎魯無文
何敢穢佛頭哉。
伏念眷念之下。
亦難終負。
故謹附數行于下。
別紙錄呈。
一覽卽去
更求作者伏望
(丁亥)
尹毅甫(弘圭)
塊處山堂
有同人之思。
卽拜承惠牘。
憂道之深。
勉學之勤。
此是前輩人所嘗往復者。
令人開心明目
一慰一感。
審視篆珍護。
尤慰懸仰之私。
荒政分憂
倍費裁處
爲是貢悶耳。
必孝竆居節度
一善狀可語人者。
而今示敎
見詡過當
似若擬之以傳扶一脈者然。
朋知相期勉。
不是異事
在衰朽。
太不著題耳。
孝愚無知
出人下
然尙幸奉敎於先生長者之門。
竊嘗有志此事。
冀或寡過
而志擾習奪。
不能十分功力
以此存中發外
往往有心相戾
足目不相應之病。
顧今枵然七尺
不可從事問學之人。
中夜以思。
身不貼席
幸從頌於成尹兩斯文
庶幾親資警益。
追補黥刖。
仁翁旣逝。
盤老又去。
此身踽凉
不禁吾黨益孤之歎。
幸有二三學究
本分料理殘書
然其姿地識見
可以大受者又少。
此爲苦恨耳。
近聞如府欲行鄕飮禮。
未知的在何間
要不此月
執事若來。
可以夤緣更際。
慶倅聞此。
想亦樂赴也。
答金以凝
近日秋意頓生。
戀仰德義
耿結不能釋。
卽拜惠狀。
恭審體事燕超康護
承衰杖屨
往來仙遊白雲之間。
有何衛攝
矯健乃爾
羡仰不自已
必孝凡百衰退
自知信老矣。
早晩佔畢。
異於俗學口耳者無幾
而猶復沾沾自喜
不忍便廢。
世有高士
必笑其迂晩鈍滯
老不出於窠窟中也。
媿媿。
與尹居昌(稙)
公元795年
春初數宵從頌
迨用慰幸。
旋復阻閡
漠然嗣音
每嚮風悒然于中。
伏惟秋深
篆候衛重。
課績騰譽
又此陞移。
迎馬者固可賀。
臥轍能不缺然乎。
千里相望
便成涯角。
簡書寄聲
亦似未易
念之甚悵惘
近思衍義
間出淨本耶。
本書旣是朱呂共編。
則衍補獨少損友一商耶。
深企鬱。
(乙亥)
答權景集(成度)
承示練祭變除時行二條
古禮雖有母喪中父喪。
祖父中父喪。
象生時。
母喪十一月而練。
祖父喪朞而除之說。
近世禮學名家
照考證定。
以爲後喪象生之義較輕。
前喪主喪之禮較重。
不得不三年
通行之禮。
其或有因襲舊說。
行之有異同
然終覺未安。
况今哀遭異於是
前喪斂後
先叔主卽出避。
其間無告主祭之節。
而荐罹後喪。
葬時傍題。
自當奉祀書之。
今獨於變除一節
倣象生之禮。
恐考之有不詳也。
答李臨淵(亮淵)
公元816年
必孝年迫
遭値慘毒
杜門自悼。
無復存視之况。
迺蒙尊史遠垂慰問
傷弔備至
執書嗚咽
感涕無從
况審胖合之慽。
逆理之慘。
荐疊於數年之間。
深居竆陬
不及一書仰唁服舍
今承不面而先以書。
古義也。
不較而先修慰。
大度也。
感荷之餘。
令人媿悚罔已
冬候不適
不審經體衛護
區區不任敻遡。
必孝老而不死
忍見長子先逝
寃慟割裂
控訴無處
念渠未就之志。
不甚草草
而緣此業緣未盡。
有此舛逆
䑛犢私情
直欲溘然無知
柰何
來敎中責沈云
非所施於西家愚者。
是何語默之無節而優抑之過當也。
素性狂愚
早自志學行迷其方。
到老無成
目下一箇空空鄙夫
何足道哉。
特以婆娑書史之間。
隱約竆閻之下。
不期欺而自歸於欺。
不期盜而自歸於盜。
有時循省
影衾多慙。
如今所遭
亦自知爲造化者所猜。
痛恨柰何
抱此疚傷。
萬想灰冷
而猶欲一奉德範
夙生之願。
文旆遠枉。
固不敢望
而身亦衰朽
無以道路之勞。
神交違面。
住世無幾
遙望西雲
不勝悵慕之私也。
(丙申)
公元878年
前年李友便所謝書。
謂已呈達。
追知爲殷客浮沈
遠地傳信之難。
可恨
而偵便不的
致令失謝。
又可悚耳。
卽日春寒惻惻
不審經體康重。
必孝東門不憂。
尙或自勉
處逆境而求順理
亦殊費力
近覺精魄消歇
不復能貯舊聞開新知。
死期已迫。
不是異事
但恨拘儒平生
畢竟終於而已
欲得賢朋友如執事者。
親資警益。
以副朝聞夕死之願。
而各在衰暮。
會面未易
口誦隱候詩。
西矯悢悢耳。
(戊戌)
春間艮兒歷候承謦欬
滿箋辭敎。
又隨而至。
披復慰
但以僞題目
卻下推排
謬敬浮遜。
有若表𧟊者何哉。
吾輩皆老矣。
正宜責善攻闕。
弦韋交濟。
乃是爲學本色
晩交殘陽
豈容屑屑於閒酬酢耶。
擇處仁之示。
孝豈唾靑城無不孤之德。
何能動得鹿門之志耶。
禮編云云
緣何兩書相證耶。
長沙
未易辦得。
駄書相訪。
孝亦未易筋力
似終成茹恨而止。
吾們百事不得
今事屬自已
亦有志未就。
竆儒事眞可憐。
篔簹三復
有餘音耳。
想兄竆寂中。
亦當一喟矣。
 
出后子以其庶子還承其父。
先儒曰服大功心喪
又曰題主稱以季祖考
(或曰當稱從祖考
)自稱從孫奉祀
此恐是獨子入承大宗者也。
及其奉祀之死也。
則其家將世世奉祀
題主以從曾從高。
自稱以從曾從玄
世數必滿四而祧耶。
本宗或是繼祖繼曾高之宗而無兄弟
則雖以庶子還承而禰一位闕矣。
近世或有取族人行神主。
以充禰廟而系之者
然此不可從也。
或曰可以從祖從曾從高題主
世次迭遷
亦當如何
所謂無於禮之禮。
人情所不能已者。
此說如何
出繼子以其庶子還奉本生親喪者。
服制以降大功心喪
題主稱以季祖或從祖。
自稱以從孫奉祀云。
此出於變禮
未易妄論。
鄙意不能無疑
出繼之子
本生祖考
旣是血屬
則今於奉祀之地。
服用大功
屬稱以季祖或從祖。
自稱以從孫
依舊出繼時稱謂。
非服奉祀者之稱謂
今以無禰位而間一代權奉。
故有云云
而若取功緦親與無服之親以權奉。
則將服功緦心喪乎。
亦無服而心喪乎。
亦以族祖族曾稱之乎。
變禮之中。
生變禮矣
今於本生之祖。
題主以生祖考
以示出繼之子還而奉祀之意。
傍題直書孫某奉祀
去孝字以示變。
豈亦非禮竆則變而通之之義耶。
考之尼門禮說。
有如此者
而(崔德山世慶問李尙州恒家禮
)先生答辭
亦如尊兄所示矣。
鄙家族中。
正亦有如此者。
先師素翁答辭
亦以從祖從孫稱謂云。
而此則有異焉
當初本生考之喪。
出繼子以班祔權奉。
服制亦用降制。
其次長成立祠奉祀
初喪入承者。
凡節似有別矣。
先賢先師之言。
大槩如此
後生小子別立他議。
不但汰哉之誚而已
曲禮三千之中。
或備一說耶。
奉祀世數
若必以從祖從孫屬稱。
則恐當如傍親班祔及外孫奉祀
遞减一代之例同矣。
若如鄙說則別無减卻之義。
未知如何
李愼
承惠復。
謹審漸凉。
經几衛護
別幅回敎
仰認大度容受僭妄
孤陋之幸。
前書所稟。
出於疑而相證之意。
深居竆巷
絶無師友之益。
執事契愛之深從頌之久。
可以愚見而聽進退
與其雌黃來許
不若見正同時
略有陳達
今承斤批。
逐段相悉。
正合所料。
感荷不可言
大抵書經之行於天下久矣。
依你誦說
不至害義云者
乃是攧撲不破之言。
敢不佩服
讀書之法。
不可苟異
不可苟同
言而中理
則雖婦人孺子之言。
所不棄。
言不中理
雖出古書
不敢盡從。
理勢當然
非以一毫私意干於其間也。
今看洪範篇惟辟以下四十八字。
上文意不相承
玉食一段
合於食貨之目。
作福作威
允合於居四民地理
詰姦忒刑㬥亂之意。
則恐此四十八字。
當入於三八政八曰師之下矣。
王省以下八十七字。
庶徵意似相貫。
休咎二徵
所以庶徵者。
意已自足。
則不應更歲月日。
別添一項義也。
然則此八十七字。
又當入於四五紀五曰曆數之下矣。
但書傳圖。
止於師尹惟日。
而闕卻庶民惟星。
未詳何故耳。
且無虐煢獨而畏高明註腳
不但不瑩於而畏高明之意。
若以高明高明之德。
則畏字當爲字義
以爲尊顯高明之家。
則畏字是脅從之義也。
愚則以爲無字之義。
止於高
明之下。
義乃分曉
未知高見以爲如何
夫舜典之復舊
齊蕭鸞建武
其間爲幾千年矣。
汲冢書易。
不載孔子家彖象文言
其間亦幾千年矣。
安知無眞本書經
埋沒汲冢文航之間而未及呈現耶。
蔡傳傳公天下
無人更議
而愚獨以淺薄之識。
妄有云云
極涉不韙
然看文字訓詁
在於言之當理義理之合經與否耳。
不可含疑不吐。
置經旨於糢糊暗昧之間也。
未知如何
汪尙書一段
祀廟記旣是自述
則不容有誤。
題註雖出於後。
而考證若是詳悉
則亦豈容有誤。
而第無兩是則必有一誤耳。
宋鑑未及取考。
從當更考相證耳。
盡心章諺吐無倫云云
來示誠然
不但此耳。
經書諺吐。
雖經許多先儒
而往不協頗多
不能盡記。
然如坤卦東北之吐。
孟子故曰持其志無㬥其氣之吐。
皆當改正者耳。
 庾蔚之曰。
舅歿則姑老
是授祭於子婦
至於祖服
自以姑爲嫡。
所謂嫡婦嫡孫婦也。
祖以嫡統惟一
子婦尙存
孫婦以下未得爲嫡。
猶以庶服之。
孫婦曾玄孫婦
自隨
夫服祖降一等
故宜用周也。
頃日執事以至於祖服
自以姑爲嫡。
一轉孫婦死。
祖服之之義。
當時乍看
弟亦以爲然矣。
後細看似未然
上文舅歿則姑老
授祭事於婦者。
言姑在而婦主祀事也。
其下卽承以至於祖服云云
似是婦之服祖如何
緣下文祖嫡統云云
爲祖爲孫婦服看耶。
愚意庾說。
看得段落
然後上下文勢。
說得貫通矣。
其曰舅歿則姑老
授祭事於子婦一段
是說舅之喪旣葬。
子婦夫主祭也。
其曰至於祖服
自以姑爲嫡。
所謂嫡婦嫡孫也是一段
是說重嫡之義也。
其曰祖以嫡統惟一
子婦尙存
孫婦以下(指曾玄婦)未得爲嫡。
猶以庶服之是一段
是說祖之於孫婦曾玄婦。
本服服之。
爲其有嫡婦嫡孫婦也。
其曰孫婦曾玄婦。
自隨夫服祖降一等
故宜用周也是一段
是說孫婦及或曾玄婦。
正統重服
不得不從夫服。
但降一等
用周之說。
古者舅姑服。
皆降一等服周
至宋魏仁溥奏。
始令爲舅姑服。
一從其夫。
橫渠禮說,朱子家禮
云從夫服而
無姑在與否之論。
承重曾玄孫婦
從服無疑矣。
通典夫爲祖曾高祖持重
從服議。
賀循曰其夫爲祖曾高後者。
從服舅姑
但孔瑚問虞喜曰。
假使玄孫爲後
玄孫婦從服周
曾孫之婦尙存緦麻
近輕遠重。
情實有疑。
(纔緦麻以下一轉語
所以致誤。
)答曰。
嫡子者無嫡孫
若爲宗子母服
則不宗子婦服。
以此推之。
玄孫爲後
若其尙存
玄孫之婦猶爲庶婦
不得傳重
傳重之服。
理在姑矣。
其次卽庾說。
彼此看得異同
遵用不同
不敢率然歸一
大抵祭必夫婦親之。
且母無後子之義。
故自以後
始成祭禮
不爲主婦
子婦亞獻
禮之正也。
至於承重
何獨不然
先儒孫曾尙存纔緦。
近輕遠重爲疑。
然今有可譬之事。
庶子庶孫之異於嫡者。
但父不爲三年
不爲之朞。
子孫之服父祖
有異於嫡者乎。
然則祖曾之於孫曾婦。
雖以重嫡之義。
不爲加服。
孫曾婦之於祖曾。
亦以無嫡孫婦之義。
不爲加服乎。
其夫若在則當承重。
已當從服
屬從者。
所從雖歿也服。
有明證乎。
或疑承重之妻。
從服三年
姑若祖姑若曾姑。
而又爲之重服
豈不繁亂而惡在其有嫡婦嫡孫婦之義與。
曰若姑若祖姑若曾姑。
皆是持重之地。
則爲屬從之服。
繁亂之有。
安有近輕遠重之疑也。
嫡子嫡孫
嫡婦嫡孫婦之文。
可言於平平地
不可言於代喪承重之地。
不審以爲如何
比因授課
得見勉齋葉味道論語集註四處疑義
一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二敏於事而愼於言。
三人無信
何以行之。
四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遊於藝。
而曰朱先生一部論語
直解到死。
自今觀之。
亦覺有未安處
今按勉齋於此四章
不知以何段爲未安。
而愚於論語
五處有所疑。
一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
二子曰苟正其身。
從政何有
不能正其身。
正人何。
三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
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失人
亦不失言
四子曰病無能焉。
病人之不己知也。
五子君子以言擧人
不以人廢言
五章與義
無難解。
然凡於二十篇之中。
易於此者
必皆註解
而獨於此五章無註。
語類
亦無答問者。
未詳其故。
小註補入先儒諸說。
乃是永樂諸儒輯註時事
朱子之無註。
不能無疑也。
公元935年
鄕黨一篇
朱子於篇序。
分爲十七節。
而考之分節則只十四節。
心甚惑焉。
考之語類則爲十五節。
而虛第九節
然後始疑鄕黨分節
以加圈爲分節。
而除入太廟一節重出之外。
不正不坐一節
廐焚不問馬當一節
色斯擧矣當一節
而此三節則別無分註爲某節者。
故只圈別而已
語類則又異焉
旣虛第九節
以當席不正條。
則似又虛第十二節。
以當廐焚條。
而此則不然。
臨書踈漏
古人若是難矣。
未知有何別意其間耶。
何其篇序則爲十七節。
而章下分節則爲十四。
語類卻又爲十五節耶。
未可曉也。
(乙未)
別幅回示。
謂有一轉語
破迷悶之胷。
及承覆敎。
乃是四君子湯。
可幸不添病耳
涵養雖是本領工夫
不求甚解
亦非竆格之一端
如何
春雪釀寒
不審經體衛重。
必孝這樣依前
頹齡氣力
如下山。
無所望。
望於子孫
望於
公元936年
後進者。
有能好學
俾玆不絶如線之緖。
不至殄滅地界
則雖在九原
猶有生氣
而亦未易
此爲剛恨耳。
(丙申)
答徐景濂
公元963年
卽拜惠箋。
仍審霜重
侍餘棣候湛樂
玩味圖書
做箇活計
仰之深。
恨不克聯牀對話
面說心裏事也。
必孝向蒙除命奉下。
豈不感頌
而方以涯分兢惶
何足以煩慶問也。
雅志不遺。
可感耳。
孝非有高識遠志
希古人之風。
只爲量才揣分。
不堪明時用。
斂迹竆山
尋討古人書。
庶幾養拙便身。
無爲門戶辱。
知舊不相悉者。
以書推借左右者。
往往有之。
益自叨猥慙媿不能已也。
老兄有志於此事。
幸以慵陋爲戒
亟收征邁之效。
鄕黨交友
亦與有幸矣。
(癸亥)
 中庸章句
誠以心言本也。
道以理言用也。
誠是好底名。
道是行上說
蓋理之在天下
只是眞實而已
無內外之殊人己之別。
在內在己者本也。
在外在人者用也。
要好道者心也。
推行是誠者理也。
然則誠與道本二物
而以心言以理言者。
特以合內外而言也。
自成自道兩自字之意煞不同
上是自然之自。
下是自己之自。
章句解釋不同
曰誠者物之所以自成。
道者人之所當自行也者是也
下段又卻云誠以心言本也。
道以理言用也。
此則兩自字之意
差殊看者矣。
常所致疑。
當日發問者此也。
今承示誨
深荷深荷
然但恐義或不備
言或有疵纇耳。
大抵此節章句四句
二句只順經文解釋
故曰誠者物之所以自成。
此言天命之性。
兼人物而言也。
道者人之所當自行也。
此言率性之道。
專指人說了也
只如解釋而已
則看者易認爲誠是自然而已
道是自行而已
下二句卻交互解說而言。
誠雖自然
成己成物
必其心眞實無妄
故曰誠以心言本也。
道雖自行
而亦實理流行
粲然自有條理
故曰道以理言用也。
上下雖若異旨。
而其實誠道本二致
而以心言以理言
特以合內外之道也。
 心豈有出入
先儒說有三。
程子曰心豈有出入
亦以操舍而言耳。
言心者主乎一身
自家軀殼之內。
遇事物。
在此而應之
逐物有出入也。
蓋操之則在此。
謂之入可也。
舍之則亡矣。
謂之出可也。
一說也。
范氏女云心豈有出入
言心湛然
無勞攘。
無出入也。
一說也。
問心無外
不可出入言。
朱子云云
亦是一說也。
言心雖主乎一身
而體與天地同其大。
與天地相流通
四海六合之內。
皆心之境界
故斂在方寸而非其入。
應接事物而非其出。
出入二字
當以操舍看。
未知以爲如何
程朱夫子之言不同者。
程子是就心之本體湛然虛明處說。
故曰心無出入也。
朱子是就心之神明不測
流動走作
衆人言之。
故曰心有出入。
所以不同也。
今承示敎
於心無出入處固備盡
而於心有出入處無所論。
此爲不備耳。
 敬齋折旋蟻封
周旋中規折旋中矩之意。
而或不履生蟲之義。
未知如何
言雖屈曲狹小之處。
猶且不失步趨之正。
古語乘馬折旋蟻封之間是也
示中周
折旋中矩
正亦此意也。
不履生蟲
其中一義。
非此句本意
 毫釐有差
天壤易處。
綱法淪斁
夫心者主於身而爲萬事萬物之所總會綱領也。
其用散在萬物
體悉具於吾心。
不敬而使此心之體顚倒差謬
當下便是天壤易矣。
便是綱淪法斁矣。
不必諸天地措諸事爲然後。
謂之斁易也耶
身爲萬事之本。
心爲一身之主。
操舍存亡
其幾甚微。
而不循理從欲焉。
一變而爲夷狄
再變而爲禽獸
不啻天壤綱法淪斁而已也。
豈不可戒可懼之甚耶。
 夙夜箴本旣立矣。
所謂本者。
卽澹以整之之心乎。
所謂本。
涵養於未發之前
大本旣立
爲之地耳。
 鬼神是理耶氣耶。
中庸註程張朱三子言鬼神不同
未知何說爲長耶。
鬼神只是氣而造化發育
理卻在其中矣。
程子說以陰陽流行
見於天地間者言之。
張子
說以屈伸往來者言之。
朱子兩下說去。
感通之妙。
聚散之蘊。
反復開示
彰明較著
讀此書者。
說體究。
便當自見
不必說孰短孰長。
低昂較絜於其間也。
公元1631年
前者妄以愚見
仰答高明
餘懷耿耿
續承惠幅。
辭致高雅
盥手擎讀。
使人爽然噴醒也。
示諭無成之歎。
足見雅志不安於故。
而思欲日新
日暮道遠
何遽發此歎也。
惟勉焉日懋。
使此肘不離數十年。
轉見眞味發溢。
已而自不能已也。
何憂乎識之不進。
守之不篤也。
爲學法門
先後循序
表裏交養
本末而兼體用
可謂眞正學問
滲漏而無病敗。
想兄進修之精。
豈慮不見於此
愛慕之極。
敢進不逮之言。
不審明者以爲如何
(辛未)
秋初別幅。
示敎鄭重
卽玆荐蒙手滋。
拜領感荷
罔知攸謝。
就審經履有相
間已筮日宿賓
冠子阼階
詩禮家子弟。
不得不諭之於初者。
而今人多以不不行
則此禮之爲世弁髦
可恨耳。
有成斯文稺堂。
三子一孫
行三加。
其嗜禮好古
可法也。
僕於夏間。
亦冠艮兒。
備儀
節。
然時以劇熱。
不能廣邀親朋
至今爲恨。
今承書意
亦復如此
此亦不備之故。
笑歎笑歎
字詞賓長宜有之。
乃翁亦可爲之。
何必贅及於愚陋
顧常愛渠有遠大之望。
故綴拙詞以獻。
幸視至而去取之如何。
前示中往復諸條。
奉覽數回。
益仰存省不懈
講論不撤。
且去短集長。
極其精約
此番出來
無可相難者。
設有一二更稟者。
本面諸說。
不在此。
幸從後便。
覓擲諸條如何
近聞高山講會
亦以孟子此段發難
諸君往復文字
幷取而示之尤幸。
此有盤湖所來別幅。
而便劇未暇布排耳。
末段下詢。
尤見克勤小節
存主處存主。
講討講討
亦何往而不可哉。
况各率門弟子
往來相講。
又是鄕黨美風
令人馳神向慕耳。
(十二月)
公元1648年
胤哥纔到旋汩。
爲可悶。
然此亦代幹。
豈非職分耶。
百忙中。
一心要整貼。
不失自家家計
方有進步處。
以此之如何。
吾輩衰晩
所恃強顔者。
惟在渠們
故每臨書煩此耳。
(戊子)
戒仲(儆)
未曾拜誨。
忽此惠詩。
今世古義
擎復珍誦。
况其
公元1565年
激昂之氣。
正當之論。
憂道向學之勤。
憫時病俗之思。
藹然見於音節之間。
令人欽歎不已
但以詩投贄
殊非淺陋所可承當者。
亟欲奉還
而祗爲耽悅雅趣
還贄留詩
第深悚媿
必孝妄嘗有志此事。
欲免爲虛生一世之人。
而行之不力
無成就。
一念耿耿
未嘗忘于心。
得一朋友相與切磋
以爲追補黥劓之計。
業已蹉跌
終竟無聞而止。
浩歎何極
左右者。
未及覿面
而槩知材器超出等夷
幸趁玆光陰不至晩暮之時。
振刷奮勵
期有大進如何。
池谷李兄。
未及相聞
承此見示
相愛之意。
緣何促席鼎穩。
遂此願言耶。
近聞墨洞尹台
整修墳菴
杜門習靜
法門頹敗之秋。
獨此老接續聲響
差強人意思耳。
千里一詩
寄意鄭重
當忘拙奉和
以報來投。
而重制在身
詩思也沒。
謹玆以簡代呈。
敢冀恕諒耶。
(乙丑)
昨春惠書
自達營。
謹已付謝於其便矣。
仲夏遞便。
又承滿箋情翰。
謹審伊時侍履珍衛
聞自龍門移寓丹山
長占煙霞深處
可知騷人高致
向風馳神
不敢暫忘于心。
適與金稺學對坐。
說到兄娓娓
千里友。
千里書。
千里心。
何等期會也。
向於尹元直所。
詳聞兄節度
今見稺學。
又說兄不置
二人者。
皆僕之畏友也。
而見與如此
益歎竆陋
不克從頌幷世名勝也。
竊又爲足下深惜者。
如此地步
自分沈淹。
放情山水
三仙龜島。
贏得主人
吾人勝事
豈徒爲管此而止耶。
槩審書意
每多傷時悶俗之言。
而無屈頭低肩。
擔負重任之意。
是知與世相棄。
恁地閒廢。
人情迫隘
世態衣狗。
自古常然
古人屈左徒賈太傅
高才遠識
豈不大過人者。
而每病其高者過之矣。
况吾左右少年一著
是甚大何
而常以此介於方寸耶。
令人呵歎不已
夫子嘗謂罪己責躳
雖不可無。
不可在心胷爲悔。
願明者試加反省
自刻厲。
專專從事古人爲己之工。
則以吾左右之高才英發
必多強人意者
亦何苦而不爲也。
若孝者。
直是愚而不分者也。
早自志學
希古人。
此其心蓋有不若徒然矣。
行且四十年光。
無實見得
日到消息
只是鬢絲而已
何向云云
有若警切爲也。
但以嚮往之深。
發此
公元1569年
狂瞽
左右恕而察焉。
(己巳)
別紙示敎
極精詣。
所欲劈破而說不下者
明者已盡之矣。
甚善甚善。
又得太碩人一言以重之。
可備附註一說
不可言
 中庸章句
旣曰誠者物之所以自成也云云。
誠只言物之所以自成。
或疑於成之者性。
下文歸之於心。
道只言人之所當自行
則易流於修道之敎。
下文又本之於理。
誠與道是一事
心與理非二物
而若專言心與誠。
則是指其存主處而眞實無妄
不得不爲本。
若專言理與道。
則是指其流行處而須臾不離
不得不爲用。
是故以上截看。
則誠懸空說。
而道則屬之我。
以下截看。
則誠則屬之我。
而道爲懸空說。
此徐友所謂內外言者也。
說得的。
或疑之者性及易流於修道之敎云云
得病意。
亦恐少了字可。
更下穩字否耶。
明理之論。
毫釐不可差謬
不審如何
 孟子集註程子謂心無出入云云。
程子言心豈有出入
而其下卽云操舍而言。
固已
於范女之見矣。
夫可操可舍者。
有形之物也。
操之在手中。
舍之在手外。
自手觀之。
豈非出入耶。
但言出入則其辭危。
操舍則其旨切。
程子之而已。
程子之意眞謂無出入。
非徒聖訓不同
是啓隆萬以後心卽理之說也。
乎哉
朱子論心有出入。
而又云非如物之散失而後收。
兩賢之語。
未嘗相戾也。
徐友三層分說
甚爲精核
云云
儆之母氏曰。
女之謂無出入。
非徒其心湛然安靜
只是室女
未嘗應接許大事務故也。
若論多事男子
則不衆人走作
孔子聞韶三月
不知肉味。
豈不是心有偏向而失之近事乎。
(母氏本不欲論說經史。
播傳外人
只以門下書意女之事仰請。
故只答此一條而已
)若心無外之論。
政與王者無外
不言出入之說(春秋公羊傳)同。
春秋猶書天王出居于鄭。
天王入于成周
(經文)蓋普天雖皆王土
邦畿千里
旣有內外之別。
則何可不出入言之。
心體雖通于天地
而旣有腔子以貯其虛靈不昧者。
則亦安得謂無內外而不可言出入乎。
下二說。
不敢從。
公元1570年
出入無時之說。
孔子本語非是說心之病。
乃是說心是活物
乘機出入
莫知其鄕。
不得不操存之工也。
程子乃曰心豈有出入
特以操舍言者
意亦如此
然猶曰不識孟子
卻能識心云者
其意以爲心本腔子裏。
操則存。
舍則亡而已
豈有物或出或入者耶云爾也。
蓋心之說。
不可專靠文字上說
自當體察體認然後
塗聽道說之病矣。
若非聖人至誠無僞
得性情之正者。
必不保其無出入也。
但其機甚微。
無迹可見
怳惚難狀耳。
晦翁所謂衆人言。
不能無出入云者此也。
鄙意程朱兩賢說心。
不同不相悖矣。
今承來示兩賢之語初未嘗相戾云者
未免苟然援而同之之弊矣。
碩人一語
仰認精詣之識。
有此狀道之善。
此必孝所以恒居豔仰。
恨未升堂而承其誨論也。
(庚午)
數宵聯牀。
聽名理。
竆陋者之得此奇緣
幸甚大。
以不逮之見。
僭易奉規者。
古君子盛德大業
不專在通敏博雅故耳。
今承銘佩之敎。
舍從之義。
尤仰其謙虛樂善
無吝於遷改也。
甚盛
甚盛。
(四月)
公元1571年
讀罷雲扃
騎驢訪友。
大暑大嶺
此意已殷勤
况來相冠事
諭以古禮
永夕周旋揖讓升降之席。
朋友間以古義相從者。
能有幾人哉。
深荷深荷
返定後有日
經几衛重。
見讀何書。
如何究索
村秀有信從。
可與相資者否。
必孝竆居無事之日。
不得不書冊自遣
有得不敢自信
有疑無與講證。
安得吾戒仲山一月
古人書。
聽名理。
洗滌腸胃夙生葷血也。
念之悵然
(辛未)
音徽隔斷久矣。
不審春陰
兄履衛重。
白首竆經
異於年少汎博之日。
苟能近裏加工
收拾本原
老大事業
豈止爲震耀文章。
誇示後世也。
計必有抽鍵發奧。
明體適用
著之篇章
而可爲世敎補者矣。
癢耳而欲聞。
流眺而思睹。
只恨兩腋不生翰耳。
古人黃齊賢者。
自槖其所著書六十卷
以示晦翁
吾輩交誼
豈下於黃公耶。
所爲主者非其人。
媿甚媿甚。
必孝及此
百事無強意。
一息尙存
不能斷置者。
欲尋理舊書
一知半解
不誤辱平生師友
而天不遂願
公元1592年
遽失吾聖發
聖思,聖就又復宦遊
鄕閭知舊之素所往來者。
亦皆埋頭功令
不肯相顧於泠淡悄寂之中。
學舍寥廓
未有甚於此時
思吾老友
得不悒悒而增悵乎。
(壬辰)
李直長(集周)
湖嶺敻阻
無緣奉際。
矯企聲華
只勞夢想
卽拜先施惠牘。
衰朽獲此。
出意表。
感與媿交幷
况審冬候。
啓居衛護
尤愜願言之私。
白首郞潛。
可念
敬謹奉公
隨事盡職
亦是報不報塵刹
未知如何
必孝終一生
屛跡林藪
不無閒舒之適
年邁志退。
學踈行缺。
見狀可笑
只是空空鄙夫
何處得如老兄所示者耶。
年前有一知友書示以園有農歌
塾有誦聲。
孝尙謙挹自居
齊魯絃誦
豳周稼穡儗之。
尤非其倫。
承來祇增媿赧
孝於老兄
講服德義之日已久。
而今看來喩。
辭旨贍暢紆餘
有以平日立志之篤績學之富。
如得縮地
從頌聽餘誨於下風
則資警益博見聞。
豈細幸乎。
深居竆巷
杜門息跡。
阨愚守拙
泯泯以趨於死。
每念之。
悒然流悵耳。
兒子知忝末寀。
如得隨處提誨。
獲免於大
公元1594年
何。
則尤何勝感佩耶。
(甲午)
答李內弟伯黃
公元633年
承諭。
向來出山爲謗祟。
惟恐入山之不深。
此意甚高矣
山人倨傲
自是恒狀
從傍笑罵
亦任他而已
何必介介懷耶。
文中子之言曰。
止謗如無辨。
愚嘗謂世之困於鑠金者。
惟此法可以超度舌厄。
未知以爲如何
邀速之勤。
非不早晏一副
而未知山廚淸寒
能辦雞黍否也。
如或猿啼鶴怨
廬阜主人之思。
得無悔乎。
停筆奉呵。
(癸巳)
公元935年
自聞還棲林館
戀𨓏靡日憧憧
而顧西北退處
不遑作用
若不知者然。
豈情也哉
至寒比酷。
不審調候衛護
故山猿鶴之悲。
鄕關苦辛之狀。
令人怛然
小周衣一領
雖舊件。
竆鰥掩體
猶賢乎無。
伴以一襪
可免納履踵决之苦否。
古人竆則詩益工文益奇。
志益堅仁益熟。
吾伯黃未知如何
(乙未)
答洪伯春(㝡根)
間以崇朝
跧伏懶廢。
不得奉際爲恨。
不自意左顧
今承惠墨。
其若有過情之聞於愚焉
公元1372年
者也。
何德而堪之。
第觀書語
足以見志尙之不凡
且以恣浪浮澀。
自刻責。
人患自知爾。
自知甚明。
日用間。
知此一病而欲去之。
卽此欲去之心。
便是能去之藥。
何待愚言也。
第試以恣浪浮對言之。
勤謹篤實是耳。
就此四字
用力漸至
自可撥轉路頭
前非開新益矣。
所謂俗務淟汩
亦容有可言者
其謂日用應接乎。
其謂非分經營乎。
若謂日用應接雖多。
盡是合做底。
若謂非分經營雖少。
不被他誘化可也。
然此非用力之久。
未易得效。
但在讀書貴多
講說貴精
開心明目
存主於內耳
幸試取四子近小學等書。
捱去捱來。
熟複體驗焉。
則不須向人煩問。
而在我者覺本非不足也。
來示若謂孝斷置事爲
塊然讀書
則其或失之矣。
寧舍此日用而別有可學之道耶。
檢看蠱之九二三。
便見得有道理在。
幸須於日用處。
熟熟之久而無悔吝
則其於爲學
思過半矣。
相知日淺
遽吐肝腎
甚涉僭猥。
有問不敢無對
乞垂恕察。
(壬子)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