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守窝集卷之三 (自动笺注)
窩集卷之三
 題跋
  
公元1793年
水原白氏家乘跋(癸丑)
嗚呼是月
先君子喪終之翌月也。
筵几旣撤。
音容永閟。
哀我罔極之痛。
何處寓其萬一耶。
嗚呼
建數椽之堂。
出必告反必拜者。
人子之敬無所寓。
而寓至敬於廟也。
排五楪之盤。
忌以慕禰以報者。
人子之哀無所寓。
而寓至哀於祭也。
哀敬之心。
無所不至
則寓之之道。
庸有其極乎。
所以家乘之必成於是月。
而特詳於吾先君
以寓余至痛者也。
其下更摭其言行附之。
而及於王考者。
推先君之孝思也。
末又以襄事記尾之。
哀痛之至。
鄭重之嫌。
不暇顧。
嗚呼
爲吾孫觀吾乘。
而不三復流涕者。
是亦非人子也夫
至若家乘凡例
則已悉於伯氏序文云爾
公元1794年
加德書架小識(甲寅)
先生經紀裒書。
今十有五年矣。
凡三百餘卷
屬於經者。
近百五十。
史亦如之。
且慮珍莊之道。
命工爲架以揷之。
不佞實蕫其事。
於是乎先生勤苦之志。
其永有辭
先生所以嘉惠後人者。
其志豈但爲蓄之而已也。
之而必欲讀之。
之而必欲體之於身
心。
以至於書以載道之實者。
寔我先生苦心也。
不相勖率對揚耶。
遂告于僉益而書之。
公元1795年
重刻華陽洞字(乙卯)
公元1830年
華陽洞者。
卽加德山南洞
而我先生所居里也。
庚寅
先君子不肖投師計來隣焉。
洞之南。
有石如馬如象。
若飮于溪者幾箇
其中屹然獨尊者。
洞號石也。
蒼蘚蝕盡。
字體幾訛。
可近千年遺事
而石之東北大井
井之東有古家遺址
居人往往古錢古器畚鍤之間。
盖昔聞人所居之地。
酌量年世
似在高句麗盛時矣。
刻者之名。
洞號之義。
無傳焉。
東人不能典古。
固其病也。
至於關西高句麗國除之後
鞠爲茂草
卽今大家名者。
南來人也。
所謂文籍
無可考。
惜哉。
余念昔人之肇錫洞號。
至刻于石者。
必欲傳之永久也
而已不可徵。
如又過幾年。
則並與已刻者而將沒于石矣。
今遇吾輩而又不更鐫。
以圖可久。
則豈古人始刻之意。
吾輩亦安得辭其責也。
以是白之于先生
先生曰可。
於是重爲之刻。
而其右傍
添刻重刻之年。
俾後之摩挲是石者。
更圖可繼之道。
公元1816年
書三老集後(丙子)
先君子二歲失所恃。
育于外氏
外祖菴公撫愛甚至
爲之冠昏成家焉。
先君子平生不肖輩曰。
吾子孫者。
永不忘吾外祖之恩可也。
手寫菴公與泗浦,睡堂唱和諸什。
名之曰三老集
序其意而藏之家。
不肖終身敬佩
伯氏在時。
相與載其事於家乘矣。
到今萬事滄桑
有時披閱
血淚盈襟。
輒欲鋟梓壽傳以廣我先君子至意
而力有未及
鬂髮已蒼。
敢續前武
更以拙筆依㨾謄出。
示今與後。
吾家之人覽此者
庶幾先君子之心爲心。
三老家之人覽此者
亦當知古人交道懇摯
講守而不懈
世之人覽此者
亦將油然生孝悌之心矣。
書畢。
遂以數語尾之。
丙子五月上澣
安心追享原本
公元1835年
安心洞。
是我十四代祖仁州以下四世幽宅所在之處也。
失於兵燹
乙未
因承氏踏印立案
復尋而修築之。
並與從十代伯季兩墓。
共十二位。
以歲三月上丁
設壇於塋域之左而合享焉。
此其始事遺蹟
而序則松潭自製自寫。
節目及座目之白仲以上
先人筆也。
年久刓弊
今我族祖信采氏以尊行長於一門
謂慶楷曰。
前輩手跡
恐或漫滅
亟宜圖之。
慶楷怵惕祇事。
別具冊子
移謄全本訖。
敬取原本
褙貼而粧䌙之。
座目中二落張。
慶楷又補書之。
仍記顚末
藏弆于宗中。
以示古人先之苦心
曁我族祖遠之誠意云爾
仁州公。
卽序文之上舍公也。
書而華所送簡牘以還
公元1816年
余於松潭。
非但有宗族之尊。
道義而事之如嚴師然。
孫時源而華甫
材質聰睿
幼使受敎於我伯氏
及其長也。
又令執贄李徵士直輔。
吾兄弟嘗奇其才而又是松潭之孫也。
故期責甚重。
愛之意。
見於尋常書牘之間。
到今而華以其書數十餘幅。
還示余於前輩彫落之餘而請益
摩挲興嘆
輾然懷古
以爲旣知其病而藥之
請益何爲
强之再三
余旣嘉其不以邇言而收之。
二紀不棄
又其書中之督責過深而不見恨。
請益不已
顧余非可益於人者也。
虛己好問
君子之事也。
竟不可以陋劣而孤君子之意。
更以一言策勵
要爲百尺竿頭進一步之地。
才士之稱。
君子之辱。
崇德可免獵興之動。
明道之懼。
惟務學不貳
而華想亦自知。
而非知之艱。
行之艱。
果能忱而不艱也否。
决意而往
他人之事也。
且不重不威
原書亦云。
而更宜加之意也。
丙子季夏
非翁奉題。
公元1825年
伯氏家狀後(乙酉)
嗚呼
惟公之事。
千古酷寃。
爲其子弟
不忍書也。
而顧公窮鄕布衣
世莫知也。
平生抱負
或爲一節之所掩。
則又不忍不書也。
盖公生雖善病而資質甚美。
早從贒師用工尤篤。
壹氣從。
表裹洞徹
發於宵寐
溢於面背
思之若不可得而得之乃已。
爲之若不可成而成之乃已。
誠意懇到
寢食俱忘。
不貳不疑。
眞積力久。
心氣之確。
與性而成。
若其孝弟忠信之行。
卽亦因是心而達之而已。
慶楷生同提挈
同師友。
竊嘗覸其存諸心而見諸事者。
至誠惻怛
藹藹然五十年如一日也。
孔子曰。
殺身成仁
又曰殷有三仁焉。
朱子釋之曰。
三仁之行不同
同出至誠惻怛之意。
故不咈乎愛之理。
有以全其心之德。
儘乎聖贒之言。
信而有徵也。
記曰有其美而不知。
不明也。
無其美而稱之誣也。
子弟愚陋
不明則有之。
則不敢又不忍也。
敢據幸存遺藁
兼拾家間聞見
敬告當世大人
庶幾知公守死善道者
實本於篤信好學
而若求其七分恰肖處。
則亦惟曰至誠惻怛四箇云爾
公元1836年
雲興碩士(學古)心得錄三五齋序後(丙申)
余非學問之人。
聞人有志於此者。
則心誠欣慕不已
吾友卓俊卿屢言雲興金生之賢。
余老且病。
恨未躬造。
一日俊卿與之偕至。
與之言。
無異宿心之親。
金生因以所著心得錄三五齋序示之。
拱手以讀之。
大體見識正。
非世能言之士取辦於口者比。
誠可欽歎
雖然金生之委來以見我
持書以相示者。
欲得甘言諛說自多也。
猥待我以麗澤三益
庶幾一言激勵之也。
余卽老不死之人也。
何辭可副其盛意之萬一。
第三復二序。
大義固好。
而似欠精切
是或思索之未到歟。
工程未熟歟。
不在於命辭而在於心田之上。
妄爲一言
爲贒者百尺竿頭進一步之地。
他山之石
或可爲攻玉一助歟。
守窩集卷之三
 記
  
公元1796年
太白山(丙辰)
性愛山水
有人勝處
則輒朶頤不禁涎。
每有一筇遍覽之志。
結爲胷中大惱塊。
偏海陬。
天下不可言
顧此彈丸楪子之地。
不能一蹴
振起闒茸惰懶之狀。
借余口言之。
亦無辭可解。
妙香便是後山也。
余丙午。
一及山門
適値連兩。
仍又有私
公元1816年
冗。
再宿登山而歸。
余淸緣猶未限滿。
魔障者所戱耶。
然而殆同嚙而未食。
其爲恨則比當初不見時。
百倍矣。
間爲塵路所纏。
今年春
始與金敬汝約已成矣。
不日矣。
而又有事落後
不覺惱火弸中
月初逢尹啓聖於其家。
此兄有志一游
知余素癖。
曰方欲爲香山之行。
果與俱耶。
蹶然曰吾已病痼於此矣。
盛夏可憚乎。
遂結約而歸。
初十日鳳鳴拜墓之行。
歷訪承兄啓章
言及之。
承兄亦銳然欲連轡
十二日早會淸亭
夕抵新豊崔鳳進家。
是以溪山淸幽聞者也。
先生每欲移居于此
余亦有卜隣之意。
翌日停驂
步山沿溪。
俯仰評賞
口占一絶素志曰。
樂山樂水
又樂絶塵埃。
果遂平生志。
天公不我猜。
夕啓聖追至。
十四日冒雨而行。
石倉始霽。
天水臺。
暫卸溯風
峽中一開眼處也。
未及馬踰嶺宿。
十五日朝霧踰嶺。
東望太白
蒼翠彌天
出沒雲霧之中。
氣像萬千。
兩兄口稱快。
馬上弄吟曰。
蒼蒼雲霧依俙裡。
太白山入馬前。
爲問仙家何處是。
臨風笑指紫霞邊。
中火開平驛。
主人不在
山水殊可奇。
携酒登四絶
亭。
亭有皓月蒼檜玉橋牛坪之勝故名。
臨風縱觀
名不虛得
一絶曰。
四絶亭何爽。
啣盃暫駐鞭。
主人不在
淸景依然
舟渡月林津。
衲子往來絡繹
有寺知不遠。
日未晡。
香山洞口
茂樹挾路。
淸陰滿地。
時時異香觸鼻
僕夫緩驅。
口念綠陰芳草花時之句。
踰外獅子
登尋眞亭
卸衣納凉
洗足前川
獅子盡處。
悠然見一坂宛轉平濶。
背山臨溪
載得許多伽藍者。
普贒寺
而俗云僧長安是也
數三衲子迎謁導入于愛月堂。
堂爲寺中公廨住賓處。
十六日趣早。
持一着便衣。
縱馬于豊草裡
奴石男負粮
采眞導前。
又有一童提壺隨後
愛月堂西而稍北數百餘步。
初到安心寺。
亦名西浮屠
爲此山始刱之寺。
寺後有石鍾舍利數十處。
各有碑以紀其蹟。
懶翁浮屠亦在其中
而我太祖以初諱。
李仁任,林堅等同參於弟子之列。
勝國時事也。
寺東北。
挾泉溯上。
四里餘。
石崖數十丈。
據流橫截
近上一層
石凹爲臼。
水流盈臼。
而激下爲瀑。
匯爲澄潭
僧云大雅瀑。
淸爽喧豗
又是入山初景
承兄大快之。
滿引而飮。
復上四里許。
百尺層崖
跨谷當路
崱屴斗絶
望之氣短
視之
瞠。
稍西半崖一布廣處。
垂三四十尺鐵索。
抖擻精神
着手附足而上
盡處數步。
石成槽。
又垂鐵索
稍短於前。
而神眩股慄
不可狀。
比登頭起爲臺。
云引虎臺也。
不可攀。
虎通此逕。
名之云
臺爲上院菴之白虎
太白勝景
此菴多得
近者金台載瓚隷書香山第一菴之扁揭之。
三瀑一石之奇。
望若銀河從空飛下者
天紳瀑也。
陶汰急送。
玉佩淋漓者。
散珠瀑也。
石穴瓮大。
吞流逆吐者。
龍淵瀑也。
而爲天紳下流
散珠會于庵前。
安心普贒之間。
入注大川
登斯臺也。
森然在目
一齊壓倒
舂撞若雷。
喧聒若風。
越練之燦潔。
如律呂之鏗鏘
疑眩怳惚之際。
忽然一石矗立十丈
炎炎活動
生龍戛雲
九重天門。
如一息之可到。
龍角石也。
而庵左肩也。
一見而愕。
再見而奇。
三見而敬不可狎。
不忍舍。
眞勝境也。
第一之稱。
豈無稽乎。
躕躇良久
朗吟曰。
香爐峯法王前。
攀盡層崖見別天。
神龍噴薄銀河落。
釋子摩挲玉佩連。
人世胷中無惱塊。
菩提上結仙緣
胡然一石凌空去。
宇宙純剛爾獨專
菴之西梯崖而上
巖竇小羅數十
遂入菴歇脚
桷上揭三淵詩。
華嚴烏銅爐。
西山時求外國
者云。
因向東迤山路
攀木緣崖。
此則前後所經。
無不如是
踰數脊行四五里許
石峰之下遇一大脊傍。
東抽一堆
佛影臺。
此爲普贒之後脉。
而在古爲藏史之地。
壁上李和隱時恒詩。
有曾爲太史藏書室。
今作胡僧說偈龕之句。
廣敞軒豁
令人高壓宇宙之意。
居僧進以
香冽可食。
山中一興味也。
炊飯點心
盤礴松陰
引壺而飮。
向谷南下行數里許。
造遠菴。
荒廢已久。
烏鵲啾啾
盖聞此山全盛之時。
有八萬九菴之稱。
見今大宇小寮。
不過數十
沿路目擊
半頹或全壓。
基址種種
空門興替
推可想矣。
向東稍上踰一麓。
爲賓鉢菴。
有十餘小衲。
具服講釋
僧云賓鉢卽梵語六葉也。
以傍有六葉巖故名之。
由庵東北
仰峰直上
行數三里
峭峻削立
擧足還墜。
承兄四十客。
脚憊氣喘
看看難強。
而耽勝之癖。
視啓聖高一手
蹶而復起
一味向前壯哉。
稍西又踰一小脊數百步
拔起矗天石堆
上爲臺下爲窟。
卽檀聖首出之地。
雄偉颯爽
盤礴凝定
靈異之氣。
隱隱襲人
胚胎之說。
眞箇不誣
登臨曠感。
悠然萬古思。
肅揖而坐。
長咏一律曰。
闢破鴻蒙聖人
千年遺跡一朝親。
依依檀樹風來
處。
不覺天香滿我巾。
望見海底
雨脚斜日
似可頃刻來注。
促步而下
終是日若雨不雨可幸。
東行四五里。
傍崖有牛足臺。
巖上有跡十數
大牛小犢雜踏之狀。
以此也。
而殊可奇恠
踰數脊又數里。
望見東北
有數十丈廣瀑。
卽萬瀑洞也。
僧云此山之瀑。
盖以十數
而萬瀑最大。
若値雨潦水盛之時。
則甚壯觀云。
其中必有洞府可觀
而全石跨洞。
望之意塞。
可恨也。
又向南行數里有一脊。
脊上逕南。
峯頭石起
不可攀。
僧云其上卽降仙臺也。
聞名大奇之。
脫去上衣
巖前進。
啓聖以十分危險力止之。
承兄壯志依舊
隨余之後
果是前後所經中㝡危處也。
不得退。
定力以上
比登石背。
果刻降仙巖三字
孤特之狀。
不讓檀君臺。
突兀懸空
飄然有御羽之想。
冷然而嘯曰。
石層百尺高。
尋常呼吸上天曹。
登臨豈必仙人遇。
我愛其名不憚勞
遂附足而下
東懸谷而行數百步
金剛窟。
巖竇補木。
蕭灑小方丈。
寥寂奇恠
爲山中之最。
楣上揭西山萬國都城蟻垤之詩。
想像乍吟曰。
聞如是虛子
方丈地頭意獨高。
一自上津通透
得。
眇然人也九霄豪。
其東爲舍利閣。
釋迦珠骨所藏處。
西山迎奉而記其蹟於碑。
層閣於南以護之。
又其南爲內院菴。
西山念佛方皷尙留傳。
僧云金剛內庵。
西山平日住持之所。
日暮命飯而宿。
明。
坐禪者十餘僧。
鍾聲灑落
法筵整齊
未知其眞心見性之果如何
淸苦之態。
差強人意
因念起一嘆曰。
刻苦工夫漏分
頻頻頂禮瓣香焚。
吾儒未必如是
夷狄于今反有君。
翌朝十七日
早起櫛髮
命石男埋落髮于後岑。
余留名山之意也。
頓飯聞自此東北
上中下三毗盧
爲此山起祖最高處
登是巓也。
可見一山全面目。
有雪靈臺,金仙臺之勝云。
想像此山之大勢
而諒吾儕經歷
則跨日役役者。
要不過山以下沿溪小麓而已
是豈入山初意
而逢人果可謂見香岳而歸耶。
然去此殆百餘里。
毗盧又是廢菴。
欲見則自此至中毗盧菴而宿。
另賚點心之具。
絶頂登覽不多時而歸。
可還宿于中毗盧
自非一日百里者。
難乎強矣。
時復炎天
脚力已困。
承兄自初開口便說毗盧
而到此亦緘舌。
遂定回程
內院
公元1832年
西踰一脊。
武陵瀑。
卽萬瀑下流也。
水流數十丈。
石槽盈爲澄潭
激下爲十丈瀑。
奇觀也。
山南北。
無名小瀑不可勝記
稍下沿溪。
有見佛庵。
彌陀在前故名之。
稍下一阜
佛智菴。
釋子說經者。
數十人
自見佛至佛智南峰頭。
百丈特石。
矗立騰空
天柱石也。
此石所經皆見。
而其焰焰奇拔之態。
惟兩庵之間爲最。
龍角上下
高揷則勝矣。
又西爲極盡窟。
無可觀。
風在巖。
風引人。
鼎足而坐。
大酌而飮。
壺遂傾矣。
又其西卽新建酬忠祠也。
西山惟政師弟壬辰倡義之勳。
朝家特命立祠祀之。
命道記蹟于碑。
刻役纔訖云。
入坐齋室
取見兩師遺蹟
袈裟,貝扇,金漏帶鉤坐褥,念玉及天將往來書札
事古可貴
又有退溪南冥聽松先生所遺詩律
又其西卽普贒寺
五大房。
居僧爲百餘。
內院十里
自餘佛宇宏麗
塑像多寡濡筆
小菴寮之無奇稱無古蹟者不迂步
歸下處。
兩兄曰。
可刻名留迹。
余曰。
名者實之賓也。
不以刻而傳。
不以不刻而不傳
顧在可傳之實如何耳。
假令刻而可傳
萬歲樓上。
殺靑彌空而灰燼屬耳
龍角石腹。
前人纔鐫而後人隨斲。
所以峴山疊石。
謾貽識
者之譏也。
碧海之可
木石之能信耶。
乃止。
十八日早出山
東萊江東路作行。
新興前路渡江
冒雨藥城宿。
不見毗盧
終爲一恨
枕上一絶
藥城雨草芊芊
夢陟毗盧上巓
俯視羣峯皆足際。
剛風萬里絶塵烟。
翌朝出城渡九龍川
馬上亹亹酬酢
山中事。
余顧兩兄曰。
行可幸可快。
而大可恨者一也。
吾輩離程
不至全日。
雲陰可以烈日
吾輩得以可見
所謂天借其便幸也。
吾輩未嘗有素約。
一言相會
兩兄又無傾盖之舊。
一見爲膠㓒。
所謂知心之交。
幸也。
人三奴三馬三。
好去好歸。
亦幸也。
馬嶺朝霞
畫裡香岳。
第一快事
非但快也。
壯觀也。
上院瀑布
滌我肺腑
第二快事
龍角天柱聳拔
令人獨立不懼之志。
此尤奇矣。
檀君臺上
親見萬古
第三快事
太白之稱。
由此益大。
意思無窮
淵乎深矣。
穆乎遠矣。
不可一快字而盡之也。
佛影廣敞
快降仙之縹渺
見金剛而嘆奇
牛足而叫恠。
是亦快也。
畢竟所謂可恨者。
毗盧絶頂之未登也。
然此山此遊。
不可一筇了債
留下毗盧之恨。
以爲再擧之餌者。
未必不爲一道也。
兩兄
公元1796年
曰。
可謂解人愧者也。
余又曰。
別有可以歸語子弟者。
盖此山奇則奇矣。
大凡奇處無不絶險
想像所經。
箇箇如是
向吾遇險
必使采眞之者
盖以渠經歷
欲爲試可之意也。
啓聖之力挽於降仙。
眞是萬全之策
不易之論也。
吾輩俱是四十前後之人。
左右東西
猶有所商量
如或年少氣銳之流
惟勝是耽。
罔念見險能止之敎。
以犯坐不垂堂之戒。
豈不大加憂懼
而爲父兄者。
亦烏能免其責乎。
凡我子弟血氣定者
不可縱游也。
兩兄曰。
儘然矣。
是夕到宿于啓聖第。
翌日而歸。
時則丙辰五月二十日也。
滄桑日記
公元1811年
辛未七月二十五日
彗星始見於乾方
凡百十九日而乃滅。
○是歲關西無年
○八月。
余以肇慶廟令。
移拜平安道都事
十月初七日赴任
按使卽李公晩秀也。
李公問以道內事情。
見輒齗齗
臨別又問之。
余以交淺言深
略陳急急救濟等數事。
十一月初二日
節使陪行之役。
又至營下。
李公問之愈懇。
余對以爲今年西土穡事
百年無之大歉。
閭巷形勢
無復可爲。
百家之村。
一家不能自爲生。
缾罌俱空。
祥原,郭山等地
強盜已發。
若此不已
冬春
之間。
必有土崩瓦解之勢矣。
李公瞠然曰。
豈至是乎。
後數日。
又問以目下急務
余念都事雖云冗官
猶是按使之佐貳也。
屢問之下。
不可自阻。
乃言曰。
蠲减賑濟
固是荒歲急務
而今年關西之歉。
决不可尋常視之
急務之上。
又有急務大本矣。
李公曰何謂大本也。
余曰人心是已。
西土之人。
小人困於唆膏。
君子恨其見枳。
非今斯今。
根柢已深。
當此無前之歲。
有無前之擧。
乃可鎭安之。
是實朝家急急措置者也。
李公曰墨倅之弊。
果然果然
爲我出道可用名家
余因擧某某家。
且曰西土之廢枳久矣。
人皆自棄
驟以言之。
無足可觀
惟其就中
善於此者
先爲收用
磨礱而自礪者有之。
深藏而待價者出焉。
是卽涓人買骨之義也。
然亦必誠心收用然後
始可責效
所謂不誠未有能動
百姓至愚而神者也。
○十二月十八日
嘉山,郭山等地盜起。
其魁洪景來者
龍岡常漢也。
爲人狡獪善步
欺騙爲事
出沒遠近
交結匪類
嘉山則禹君則,李禧著,尹彦涉。
郭山則金昌始,洪總角,朴星臣
定州則崔爾崙,金履大李琛
宣川則劉文濟,崔鳳寬。
安州楊秀浩。
鐵山鄭復一,鄭敬行,鄭聖翰。
价川則李濟初,李有。
泰川
則金士用,邊大益
博川則韓日恒,金惠吉
寧邊則金宇岳,南燕剛,金雲龍
此其賊徒指名者。
各處不知之輩又多。
乃以著之家爲淵藪。
著者本以驛屬。
富於財登武科
恃錢頑濫。
君則挾妖術著。
使起家多伏洞。
洞在大定上流嘉博交界
以其隱僻
藉手也。
著之姻婭親戚
皆是列邑之富商大賈
奸校猾吏
景來遂以著爲奇貨
是年秋
龍岡挈家而依之。
廣結無賴
次第鉤入。
聲勢潛連於京洛
徒黨殆遍於兩西。
太平日久之會。
無前無之年。
聖侯未寧
乾文聘怪。
乘時闖隙。
敢肆猖獗
是夜三更
景來起自多伏洞。
率五十餘名。
直犯郡衙。
嘉山吏屬
皷吹迎賊于三橋
郡守死之。
其父魯亦死於亂兵
鄭公卽寒岡之後
嶺南州人也。
前五日。
有以變告者。
鄭公曰。
是必流丐之欲取倉糓者也。
不爲備。
賊至而衙役一空
手無寸鐵
遇害
始賊之入也。
鄭公入告于父。
父曰有官守者。
而已
事聞。
魯參判。
判書謚忠烈
士用同時起郭
郡守李永囚之。
郡人脫之。
安州
十九日賊在嘉山
馳檄遠近
謂有眞人濟民者。
借胡兵來。
箚于廢四郡等地
且以戚里亂國
西土不用之說搖惑之。
定州
使李近胄走。
宣川府使金益淳,鐵山府使李章謙降
龍川府使權琇涅忠字于臂。
義州
泰川縣鼎養寧邊
博川郡守任聖臯其母先被執。
自詣請囚。
呼吸之頃。
八邑淪沒
賊以彦涉守嘉山
爾崙守定州
還授履大
星臣守郭
文濟宣川
一守鐵山
聖翰守龍川
恒守博川
大益泰川
景來自稱平西大元帥
南陣于博川松林
將犯安州
士用自稱副元帥
北略宣鐵向義州
到處散倉發庫以募兵
飢民之如市。
○二十九日。
平安虞侯李海昇等。
勦擊景來于松林
不能抵敵
走入定州城
○時余在家
漠然不知。
十九日爲吊本倅子喪。
城外聞變。
旣至城。
不可寇先去。
仍叩城門入至歇所。
本倅方在鄕校
俄而還衙。
入見之。
本倅恇㥘。
不能成語
仍請吊之。
在內衙。
一通引導之。
余入哭而出。
還坐歇所。
始詳聞其亂由。
盖是夜有以南門外鄭振僑家
作兵器告者。
本倅僑囚之。
及朝郭李永逃至定州
日午爾崙又率其徒黨七八。
打破獄門。
僑。
一城波蕩
人心大潰。
本倅或登衙峴。
或至鄕校
或因人而誘爾崙。
罔知所措
履大時爲座首。
余遣人邀之。
不肯來。
諸人入。
始乃隨之。
余謂履大曰。
君旣富於財而久於任。
今若募得心十餘人
急斬爾崙輩七八漢。
懸首號令
則此城可守。
吾倅哭子喪性。
不可依仗
而君若肯聽。
則吾有都事印信在身
吾當爲守城之主。
屢屢言之。
又言于鄕將數三人
而皆低頭不應
履大輩已入於賊矣。
隻身入城。
無奈何
日晡賊檄自嘉山又至。
禍色尤急。
遂入言于本倅曰。
某有職名
當赴營下。
以效一日之責。
仍由水門出。
徒步歸家。
夜與伯氏投玄生仁福家。
募兵復城之計。
時値倉卒
數日經營不可得。
賊勢日熾。
二十日又遭叔母喪。
二十三日晨
至禾浦成服
遂別伯氏
短衣懷印向平壤
有及崔敬玉隨之。
夜抵七岳山南崔家。
二十三日
乘曉沿海冰。
大定淸川下流
時嘉博爲賊淵藪
毁服潛形
危險萬狀
幾爲賊詗得者數矣
崔生路熟。
有土人爲指導
善辭方便
幸得回避
渡江
送聖有歸家。
獨與崔生安州華坊尹之範家炊飯
護路前導
暮投雲巖撥所。
得一馬騎之。
夜半至肅川。
二十五日大雨雪。
曉發午後得抵順安
借着一弊袍于該倅金魯喆
雨雪益甚
初更堇至平壤城外。
不可通。
遂入路邊人家
適逢朴養溫。
時各邑調兵
剽掠恣行
白刃交加
烟蕩殘。
沿路所見
極其愁慘
崔生稍後遇劫
幸有防身之釰得免。
二十六日城下
平壤亦爲守城。
往復開門
久而得入。
借着一天翼于營裨權抑。
營門
公方一道之皆爲賊。
且以余有先事之言。
大疑有苗脉。
都事之無職掌久矣。
余家距營三日程矣。
而賊報數日。
卽以聞難不赴密啓
是日見余不數語。
直斥之曰。
於都事。
不能無疑
仍於坐席
諉以他事。
收入印信
甑山縣宗稷在坐
請余從人使爲間諜。
而李公又目止之。
操束如當敵然。
是夕雲山除命至。
朝廷聞變。
廟議擬余。
仍有除朝辭赴任之命。
二十七日朝見營門
李公曰間關海冰
吾未思之。
以其密啓也。
故昨果不言
而今新命
第行之。
遂請得先生一匹騎之。
取慈山路發行
崔生歸家。
二十八日宿順川。
二十九日中火无盡臺。
爲書于李掌令晰。
勸之以起義討賊
是日宿价川。
三十日寧邊南門
雲山郡守韓象默方在此城故也。
寧邊亦守城。
新誅內應賊宇岳,燕剛等十餘名。
門外僵屍狼藉
寧邊府使吳淵不許開門
馳報營門
价川郡守百觀出立城上
索取角牌及敎旨驗之。
到今思之。
旣有密啓
則李之許余以行。
公元1812年
之只聽李言以冒行
均爲失體
至若寧倅之不納。
馳報守城之時。
無足怪也。
仍退留城外民家待之
壬申正月初三日
李海昇等兵。
始至定州
陣于㺚川之上。
海昇等不卽追賊。
在處縱軍放火擄掠
百里之地。
五日而至。
得以放心入城。
招聚散之卒。
輸入城外
敢爲頑拒之計。
定州府庫百物
皆爲賊有。
官軍之至也。
玄仁福等義士百餘人
出迎于路左。
爲之主人
策應各務。
余之見李公於箕營也。
雖已見疑。
不忍不言
乃曰某自定州而來
兇醜已能嚴禁擄掠
斬首揭示
淸川以南
不至而民之蕩殘。
有甚焉。
目下之憂。
急於賊。
亟宜禁戢
李公曰賊平則不足也云不聽
非但李公也。
諸將無不如是
甚者自爲之。
平時不能固結
臨亂又不能節制
古之軍民相雜
百姓安堵者。
果何人也。
初四日官軍東門
召募將諸景彧持斧斬關幾入。
而後軍不繼。
遂退。
營門啓請雲山郡守仍任。
又請大同察訪仍任。
李升烈爲大同察訪
而卽西之山人也。
故李公又請前察訪之仍任也。
余在寧邊城外。
初四日始聞此報。
自以蹤跡臲卼
進退艱險
府人察訪可均,儒生梁就漢等。
聚義旅于城
中。
余因致書于吳倅。
投義旅許之。
開門而入。
贍學庫。
吳倅素不相知
以余定州人
不能無疑
府人麤粗者。
又羣咻之。
友潛謂余曰。
非不相依
浮議甚張奈何
族人寓居梧里坊者。
至請權避其家。
余謂此時去就
不可輕遽。
不可䵝昧。
雖有浮議
姑無顯斥。
不如含忍以俟之。
會吳倅內遷
申鴻周代來。
友井煒又力保之
公素余名
余致欵曰。
賊勢如此
定州以名邑。
尙未聞有義擧可恨
吾今兼帶召募使。
當借尊以召募將之號。
且金生致龜。
定州人
而與吾有世誼
聞其流寓牛峴鎭。
吾今招致
吳公麾下胤宗
聞是定州人
吾今請於吳公
以此兩人並差召募軍官
曉諭一通竝付於尊。
尊其帶去前進
一以曉諭
一以召募
馳赴大陣可也。
爲書廵撫中軍朴基豊。
以爲紹介之地。
十二日遂發寧邊
與金吳兩人杖釰而行。
暮至康丈壽大氏宅宿。
十三日朝
博川鄕校
輪示曉諭文。
夕至嘉山
逢前正郞金錫泰。
始聞伯氏爲賊所執之報。
十四日至陣。
○亂起之初。
衆心波决。
趨向靡定。
甚者附賊。
所謂自好者。
不過奔竄而已
伯氏慨然發憤
仰屋慟哭
旣送余于箕營。
又送玄仁福,高漢爕于兵營
願得
奇兵
徑襲定州
則當募義士
爲之內應
定州旣復。
則賊南北斷絶
一皷而定云。
兵營許之。
違期不至
伯氏遂與仁福等。
密募同志
蠟檄遠近
以爲內襲州城之計。
以爲外迎官軍之計。
新安忠義五字旗號
且爲書于州中諸搢紳
使於官軍到日。
各率子弟
待罪軍前
部署已定而事洩。
正月初二日朝
賊發卒圍家。
伯氏不免
整衣冠辭祠堂
出而被執。
兩弟以必成我志。
玄仁福家。
使弟密語曰。
若不死則當爲內應
君必無負初志
賊陳刑具
張威脅之曰。
囑弟赴營。
起義兵。
降則
不降則死。
伯氏憤罵曰。
吾恨不食爾肉寢爾皮。
惟願速殺
景來怒欲害之。
諸賊力止之曰殺一人
非關成敗
且此人望士。
今若殺之。
失人心耳
仍繫于獄。
初六日
安州布衣林之煥爲賊所執。
不屈死之。
之煥丙子死節人林忠愍之後也。
自願赴陣。
蠟書將往義州
宣川爲文所得
縛送于士用。
士用時在龍川良策站。
見其貌壯。
欲令脅降
之煥不屈罵曰。
我乃忠臣之孫也。
豈可降於逆賊乎。
爾罪彌天
我何畏死。
臨刑謂當仰見天日
仰臥不伏
頭旣落而猶三四翻身而絶。
事聞贈兵曹參議
義州許沆,金見臣,崔致綸,
崔信燁等赴義兵。
轉戰而南。
○初八日。
李永收復郭山。
星臣走。
官軍獲斬之。
永植以自願居前於松林之戰。
復拜郭山郡守
至是進兵收復
寧邊遣兵收復泰川
大益走。
縣人獲送寧邊斬之。
○初九日。
咸從府使尹郁烈,順川郡守吳致壽等。
擊破賊兵于郭山之四松野。
斬其將濟初。
濟初是士用所送南救者也。
士用旣聞松林敗報。
又失濟初。
其衆遂潰散
金見臣等。
追亡逐北
鼓行而前。
七邑皆復。
○初十日。
定州使徐春來至陣下。
州人崔敬玉等。
迎之于嘉山境以入。
○十一日。
廵撫中軍朴基豊率京軍八百二十人而來
摠領軍事
朝廷李堯憲爲廵撫使。
開營于京。
先送中軍西下
是時官軍之陣于定州城外者
通計萬餘人
廵撫中軍陣于㺚川之東。
定州陣及嘉山郡守鄭周誠陣在其後
安中軍李鼎會,博川郡守李運植陣于南山峰上
咸從府使尹郁烈,順川郡守吳致壽陣于西亭西麓
朔州府使尹敏東陣于東門外。
許沆陣于城西北角。
金見臣等陣于城北。
自餘義兵小小者亦多。
飢癘交加
僵屍遍野
而各陣恣意徵索
動以斧斤加之。
軍卒離次
掠財漁色
環城數十里之地。
六畜草木
無復存者。
○十五日。
軍攻城不利
召募將諸景彧,前五衛將金大宅皆死。
景彧忠壯公之後也。
武科膂力
自願從軍
是日景彧爲焚門計。
驅籠車向南門
車輪破不得前
遂欲挺身攀城。
距城三十步。
審形勢。
忽中丸墜馬。
奮髯作勢
至夜而絶。
大宅嘉山人也。
軀幹善騎射
亦登武科
在京聞變。
自願從戰。
與景彧分路東門
先登力戰
後軍不繼。
亦中丸而死。
事聞。
贈景彧統制使
大宅北兵使。
是役也。
余亦隨諸軍之後
前夕余與諸公同宿外鄕廳。
諸公臨臥。
謂鄕廳諸任曰。
明日之戰。
驅車燒門
當備千炬云。
而炬不滿百。
車亦破碎
約束不嚴
器械不利
兵家大忌
可勝歎哉。
○十六日。
伯氏遇害
伯氏被囚之後
日日誘脅
欲害而止者。
不啻屢矣。
伯氏猶以始計之不遂
憤憤有爲
暗察城中人。
令圖賊。
或敎歸順
獄卒頗泄其機。
賊校徐宗昊言于景來。
遇害
臨刑大罵曰。
吾死則死矣。
死當忠魂
必滅賊。
後數日。
崔元亨者。
大陣所使
潛入城還出。
具道其事。
連得俘卒。
莫不云然
大陣以隔城難驗。
不卽上聞
天乎天乎。
罔極罔極
○十九日。
官軍東門不利
是役也。
初附賊後歸順者。
稱爲別義兵。
使之居前。
夜半而進。
及登城上
後軍不繼。
乃退。
○平安監司李晩秀,兵使李海愚
養亂玩寇
因臺言竄配。
朴基爲兵使。
鄭晩錫爲監司
鄭公以慰諭使。
先已下來
仍拜是職。
李海昇以縱寇饕財。
亦因臺言。
减死定配
降倅及受賊僞帖者。
次第就捕。
檻車送京。
○二月初四日。
官軍攻城又不利
○朴鍾一等謀逆伏誅
鍾一寧城君文秀之孫也。
蔭仕爲司饔直長
西土有事
締結湖西諸賊。
縱火劫都之計。
爲人所告。
遂按誅之。
廵撫中軍朴基豐以緩寇。
因臺言見罷
孝源代來。
申鴻周移拜兵使。
徐春輔爲寧邊府使。
林栽洙爲定州使。
徐公卽故相徐志修之孫也。
閥閱有氣力。
各陣憚之。
民多賴之。
不久而去。
可惜
林公將軍林慶業之後也。
朝廷差送。
而門寒年老。
各陣視之若無。
肆恣橫。
或云徐公之移拜。
朝廷之慮其死也。
宣傳官李容鉉,中和府使金禹鍾赴陣。
容鉉之父近胄。
棄城當死。
禹鍾之父處漢。
廵撫中軍
謀避當死。
二人自願出戰
爲父贖罪
廟堂比之於緹縈而許之。
且以任聖臯之爲母自囚。
廟堂以爲生鄭
並貰其罪。
○十五日。
大陣遣人祈禱帥臺南山堂。
○金見臣爲泰川縣監。
○二十五日。
各陣大擧攻城。
又不
公元1816年
利。
是役也。
用戰車。
車鈍難致。
其堇致城底者。
賊又用火箭焚之。
伯氏遇害
今爲數朔。
而收骸無路。
三月朔日。
爲文告廟曰。
妖醜構亂
宗孫被執。
畫邑忠憤
燕市禍酷
骨暴不收。
賊勢憑陵
烏鳶虫沙
傳說驚痛
皇上帝
福善禍淫
洋洋我祖。
左右邇臨。
肯使體魄
不能保。
推情揆。
必不如是
誘頑指迷
陰護顯庇。
忠魂毅魄
永有依歸
○三月初九日
賊夜劫咸從陣。
○時癘疫大熾。
三灾交極。
且各陣將領
多帶字牧之任
空官已久而破賊無期
農節已届而東作茫然
民尤病之。
○十八日。
前恭陵令韓浩運爲賊所殺。
運卽余同里人也。
孝行
父喪斷指
文科付職。
受祿也。
自京負其米以饋母曰。
當使吾母食君之賜也。
有氣槩而自修甚篤。
爲養贒庫奉事也。
有事成均舘。
見其坐隅
榎楚數枚
問欲何爲
獨處無聊
邪心易萌。
制之不得
以此自撻耳。
游畿湖之間。
多訪有行義之士。
及夫賊起。
在京聞變。
憤憤欲死。
上書廟堂
自願赴陣。
與慶尙都事崔大寔,奉事榮顯儒生白彝煥,尹宗鉉,鄭顯璞等。
徒步而西。
在途謂大寔等曰。
賊亦人耳。
吾當一言說之
使之釋甲而散。
及見各陣碁布
諸將懶散
憤憤
是日平明
不告於衆。
直抵城下
大呼曰。
我有一言
將活滿城百姓耳。
賊遙問誰也。
曰我是韓令也。
方自京而來耳。
賊誘之使近。
大踏步而前。
有二賊從水突出
以拘入。
景來盛兵威脅之。
運大罵曰。
生長王化之中。
敢爲兇逆
使無辜之民。
肝腦塗地
又顧諸賊曰。
脅從罔治。
王言昭布
若等何不斬此賊而出降乎。
氣憤性急
且諭且罵。
賊徒槍摐其足。
血流殷地。
略不動色
景來曰此人孝子
不忍殺。
送于君則。
問以官軍動靜
運又憤罵之。
君則遂殺之。
仍簀其屍。
出之城外
後十日
子孟麟往收之。
米價刁蹬
斗米百七八十錢。
軍粮後時
或至闕日。
○二十日。
賊劫西北陣。
羽林許沆死之。
有力善射
武科
仕爲五衛將。
及賊起。
倡義灣上。
慷慨居前。
朝廷聞之。
羽林將。
轉戰定州
所領兵爲二百六十人
尤善拊循
賊甚憚之。
是日兵爲運粮出。
只有老弱數名守寨
覘知之。
直出燒寨。
四面圍攻
隣陣畏縮
按兵不救
單身力戰
奪賊槍刀而還
一賊追至刺之。
馬又被槍而蹶。
步闘
連斬四賊
竟死於軍。
事聞。
贈統制使
及其歸葬也。
其妻金氏自殺以從。
以夫婦烈。
特命竝㫌其閭。
○二十二日晨。
賊劫廵撫大陣
不能入。
○二十七日。
放出女子百名
賊食將盡。
木皮麴糱
景來猶晏若無懼以惑衆
專事欺騙
稱云胡兵將來救。
預令釀酒
又作書題
牛毛行軍執事
使人佯捉于大陣
又以心腹數十持銃。
左右列立於延薰樓前
景來馳馬其中
使之一時齊放
自云我有神術
不能中。
其實則空銃也。
其劫大陣也。
夜色茫茫
勇夫持槍一呼而入。
則勢無奈何
而景來匍匐環陣。
竟不能入。
及其狼狽入城。
顚倒困頓
爲我獲。
其勇亦可知也。
相持幾朔
一國嗷嗷
可歎
是日白仁默之妻。
自城出來
備傳伯氏遇害事。
遂率家人
招魂城南發喪
○四月初三日
官軍攻城又不利
始爲掘城之計。
大陣試射
中居魁者。
賞錢七戔。
○十九日賊平。
掘城直抵將臺之下。
火藥二千餘斤。
是日鷄鳴
以繩燃火
平明而發。
城壞數丈許。
惶駭縮伏
莫敢格者。
移時官軍鳴皷而入。
日未午而捕得男壯二千餘名。
亂兵死者不知其數。
自大陣分屬俘虜于各陣。
盡斬之。
廵撫中軍孝源露布曰。
距闉與掘土。
爲攻城之要法。
本月初三日爲始。
築闉於東城
掘土於北城
至十八日告訖。
爲先團束各將領
暗令進陣於城外四面
當日四更
量藏藥數千斤地道
從傍穴燃火
少頃火發
勢迅聲烈
體城十餘間。
並與臺石鋪樓。
而片片崩碎。
北城埋伏之賊。
盡爲壓死。
列堞守直之卒。
亦皆奔潰
官軍之在城北者。
一時驅入。
城內之賊。
鳥駭鼠竄
都聚西南隅。
于斯時也。
方漸明。
臣遂建旗督戰
東西南諸陣。
梯城而上
無不爭先
四圍搜捕
一無漏失
妄殺之戒。
在所當念。
臨攻約束
非不申嚴
積憤所激。
士皆手刃
自致殺戮夥多
如賊魁之洪景來。
一軍之必欲生擒
快洩輿憤者。
而竟致中丸而斃。
斃後斬首級。
獻馘上送計料。
自稱副元帥之金士用。
鎗死埋置。
果爲的實
先鋒將之洪總角
定州假倅之金履大
嘉山假倅之尹彦涉。
自稱副元帥楊秀浩等。
爲生擒。
檻車載送計料云云
後數日。
龜城人鄭夢良
又捕君則,爾崙。
獻于軍前
○余率家人入城。
求裒數日。
不可得。
天乎天乎。
兩營伯氏韓浩運事
據邑報馳啓。
○各陣解嚴
○二十四日。
廵撫中軍孝源班師還京。
定州使林栽洙以老憒。
自營啓罷。
李身敬代之。
○五月初六日
伯氏曹參判。
韓浩運禮曹參判。
林之煥加贈兵曹參判。
並令㫌閭錄孤。
廟堂啓言
旣有是兄。
奬其弟。
特除賤臣泰川縣監。
○金見臣爲宣傳官。
崔信燁爲楚山府使。
江界兵將宋之濂爲三登縣令
玄仁福爲宣沙浦僉使。
旋以士人喪人也還收。
使於服闋調用
○十五日。
泰川除命始至。
有除朝辭赴任之命。
二十一日到任
○金見臣至京謝恩
賜田二十結,奴婢十口特除忠淸兵使。
○賚奏官趙台錫以賊變首末奏事赴燕
先是彼人聞變。
副都統領軍來箚中江
賊平始撤去
○因相箚。
停錄勳之擧。
備邊司啓曰。
廵撫使李堯憲。
六朔開營
千里專制
籌畫得宜
勞勩甚大。
特加二品之資。
用酬其功。
廵撫中軍孝源
受命出征
備經櫛沐
王靈所曁。
全師凱還
加資。
義州府尹趙興鎭。
坐制壓境之賊。
保全城。
指授分路之兵。
亟勦諸屯
施以璽書表裡之典。
寧邊前府使吳淵常。
發肘下伏莾之㐫而益明誅。
捕境外漏網之賊而泰邑復全。
施以璽書表裡之典。
安州使趙鍾永。
當賊路而並管軍民則徵發鎭安之。
一無或踈。
空城兼攬營邑則罇俎折衝之。
兩得其宜。
安州幾危復安。
實有全功
加資。
川府使李儒
安州徵兵之初。
列郡一應赴。
而肅川親兵
獨能先至。
軍勢振。
城守
固。
急處之團束如此
平日節制可知
况又赴陣之後
治民治軍
各盡其力。
右職調用
從府使尹郁烈,順川郡守吳致壽,龍川府使李永植。
松林之戰。
功過雖半。
而嘉博土崩之急。
一鼓賴安。
郭山之捷。
聲勢始振。
而宣鐵魄禠之賊。
三窟盡蕩。
全道收復
基於此戰。
郁烈,吳致壽竝加資。
李永植前已施賞
置之。
廵營中軍李鼎會。
赴戰雖後於松林
奏功旣趁於郭山。
本職許用邊地履歷
朔州府使尹敏東。
一城在中
八陣環外。
而惟朔州分授之所。
當賊路要衝之地。
隣寨有警則未嘗不應
窮盜或遁則未嘗不捕。
進退周旋
極有條理
本職許用防御使履歷
雲山郡韓象默。
相機詗賊。
寧邊內應之變。
治軍制勝
備本邑自守之方。
準職調用
龍川府使權琇。
守城龍骨
兵散賊迫。
涅臂誓衆
懷印間行
乞救於義州大鎭
帥臣啓罷。
果是不審
臨危涅臂。
用嘉尙。
右職調用
价川郡守相弼。
運餉及時
軍食無匱
施以陞叙之典。
龜城府使趙恩錫
虞侯李榏。
全保孤城
臨危應變
左右大陣
隨事殫誠。
並施弓箭筒箇之典。
嘉山郡守鄭周誠,博川郡守李運植,定州前前牧使徐春輔,前牧使林栽洙。
雖無表異之績。
俱有攻守之勞。
並施弓箭筒箇賜給之典。
凡在定州城內之賊。
雖當殄滅無遺
然而罔治脇從
聖上大德
勿殺降者。
兵家至戒
前後綸音
爲慮鋒鏑濫觴
必軫袵席之奠
德音所曁。
藹然
而乃陷城之日。
降卒二千。
少長皆斬。
此豈體九重好生之德。
而亦非所化龍蛇之義也。
廵撫中軍孝源宜削其職。
以示功罪不相掩之意。
許沆戰亡之日。
從尾局相聯。
卽是同陣。
順川以最近隣壁
旗皷相望
緩急共須。
而卽見其挺身獨赴。
不旋踵
各自按兵不動
無意相救
一任全軍之俱沒。
今於査罪之時。
不可事過而仍置。
從府使尹郁烈
順川郡守吳致壽。
使節度使拿致營下。
嚴棍懲勵何如
傳曰允。
○六月十六日
伯氏題主禮。
十八日竪㫌閭。
定州爲定原。
安州安北
與郭山,宣川鐵山嘉山,价川。
並降號爲縣監
泰川亦降置縣監之末。
○七月。
李友昌瑞在京。
爲書于余曰。
近見舊箕伯
以爲有如酬酢
不久亂作。
故甚疑之。
今始大覺
此意爲傳于某云云
所謂箕伯
李公晩秀
酬酢土崩瓦解等說也。
翌䄵就理之行。
公見余曰。
尊有先見之言。
而吾反以爲疑。
可愧云云
夫以百年
無之大歉。
不急接濟
大慰人心
土崩瓦解
必至之勢也。
况與余酬酢之時。
祥原,郭山等地
火賊已發。
其機不啻彰著
非但李公之長於文而踈於事。
余與李公。
其交也淺。
所以見疑
而且不用西土之說。
又出於賊檄。
事會湊集
是余之命也。
變初。
廷選西土文武
余爲雲山
敬行爲郭山。
不意敬行附賊。
余又有聞難不赴之啓。
非但李公疑之
擧朝莫不疑之
敬行事之又來湊集
亦余之命也。
危哉危哉。
畢竟無他膓。
伯氏大節赫然
於是乎擧朝釋疑
而李公之悔又如是
交淺言深
君子攸戒。
不可與言而與之言。
是謂失言
書曰惟口出好興戎
古語曰險塗難盡。
信哉信哉。
公元1822年
五峰完役記(壬午)
公元1811年
五峰
以山有五峰而名也。
堪輿家五星聚𡻉。
一州中央
作羣巒之祖宗
氣勢秀異
泉石絶奇
古稱宜作多士藏修之所。
華谷崔先生曁我伯氏惓惓
嘗曰五峰卽吾州之武夷白鹿也。
趙重峰敎授之恩。
吾州之人所不可忘。
亦宜俎豆於斯地。
但恨其歸於釋家
圖欲闢入而未果
及當辛未之際。
寺遂無僧。
乙亥爲諸忠臣祠宇
伯氏右之
嗚呼欷矣。
公元1816年
以來
多士湊集
絃誦洋洋
室屋未修。
不足以息遊。
今年春
金丈益煥氏首發完就之議。
五朔告成
祠宇三間
其東祭器一間屬之。
神門三間
東西又各有一角門
神門之外。
西爲齋室四間
東爲神厨二間
水門一間屬之。
此則乙亥所已建者也。
齋室西南
棲巖講堂三間十二楹。
講堂之東。
有小閣一間
其東又爲齋室三間
下房一間
大門一間
馬廐一間附以圊。
馬廐北水門之南。
又有下房三間
此則今年之所建者。
而材瓦皆取辦於廢刹。
講堂迤西。
兩巖之口而爲門。
五峰精舍之扁揭之。
於是乎齋㨾畧備。
先輩志事粗伸。
重峰腏享。
浮議岐之
可歎也。
雖然聖人云乎
後生可畏
羣英之聚。
安知無高識子雲堯夫。
終有以成之也。
崔先生再從孫處箕釋經而敦事。
役畢請余爲記。
余曰泉石淸麗
禽鳥吟嘯
山容蔥翠
眼界浩浩
金丈已善頌。
無用贅焉。
請之固不可辭。
則謹道先輩志事
俾書于板。
歲舍玄黓敦牂六月旣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