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守窝集卷之六 (自动笺注)
窩集卷之六
 雜著
  
鏡銘(並序○戊申)
夫鏡者本是一片石類而止耳。
然其爲物也。
大德存焉。
大道藏焉
瀅澈無累
人欲之私盡去。
虛而不昧
天理妙方融。
姸有姸象。
媸有媸象。
衆理腔子
隨形轉燭
泛應曲當
萬事眼下
用之則行。
舍之則藏。
孔顔能事也。
不爲昭昭信節
不爲冥冥惰行
伯玉忠孝也。
姸則姸醜則醜。
仁者之無私也。
栗然毅然形。
義者之難犯也。
可見端莊
可見如水
照與不照
未嘗已。
謹獨而孰能。
無聲無臭
喜怒不移
大度者可爲。
以之乎正衣冠而尊瞻視
以之乎肅容體而定威儀
有是哉。
鏡之體鏡之用也。
余得是鏡
已有年所
愛慕欽羡之。
不釋不離者。
非直爲物。
而良以汝之德暗合乎君子道故耳。
嗚呼
是物也而尙能如是
可以人而不如物乎。
而况不待敎而能之。
而今余則內承家庭之訓。
外奉嚴師之戒。
猶且玩愒度日
懶惰成習
居處不莊
早臥晏起
志不剛毅
行不勇敢
知過而吝改。
見善而逡廵
幾微則有欠乎明快
作事則不必其敦朴
果决之志。
有因循之病。
必將與時馳。
意與歲去
卒爲庸人凡夫而止。
是何最靈之不及於物者。
若是遼絶也。
言念及此
不覺汗浹背而遍體
誓自今勵志猛省
刻意痛懲
從事於是
銘曰。
爾質溫潤
爾形方直
仁義之則。
照與不照
瀅澈不息
乾乾之則。
瑕則斯磨。
塵則必滌。
明其明德
庸作銘。
昭揭案側。
執鞭爾德。
格言(庚戌)
崔博士雲翰朔州人
曾祖尙勳。
三世同居
余在史苑。
崔適香室
余邀問其所以能同居之道。
崔曰別無他道。
家長一言
大小趍承。
如心使手耳。
輒書(癸丑)
春金丈瑞湜氏來訪
手持靑茅一握
余問欲何用
答曰欲作祭酒耳。
適見路邊田中
新翠可潔。
採之以來云。
可見此丈念念先之一段
而凡奉祀可不取法歟。
文字平心公看。
方可得。
嘗聞之師。
曰看文字
關人心術不輕。
邪曲則心亦邪曲
正則心亦中正
仔詳者其心精密
荒踈者其心鹵莾
心旣如此
則發之於行事亦然云。
記夢(乙卯)
閏二月初七日夜
偶行一處
値險阻之地。
有門城闉然。
心甚痞悶之際。
一人手執白屑香。
炷于爐而祝曰。
誠心做去。
對越上帝
因而倐忽之間。
得出其門。
履道坦坦
又逢故人
握手道平生爲說遭險之事。
且歡且喜而覺。
一夢也。
輒書(丁巳)
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
見得天地萬物
本吾一體之意。
夫子手足痿痺不仁
是知不痿痺者卽仁也。
從來徐究。
萬惡皆從痿痺上生。
灑掃應對
只欲不痿痺而已
輒書(辛酉)
漸不可長
何以知其漸。
何以使長
至明
不能察其幾。
非至健。
不能致其决。
幾之要。
於格致。
致决之要。
本於誠正
臣弑其君。
子弑其父。
在於長其漸而已矣。
危坐卽收放心要路
學問之道。
收其放心而已矣。
瑣言(壬戌)
自京作鄕行
賃騎至順安魚坡站。
見牽夫左耳之後
髼鬆作文
如蛇蛻之附着
怪問之。
曰方在孕時。
母爲蛇所蛟。
累月辛苦
及夫解娩而如是
蛇毒之感入而然也。
胎敎之說。
益知不誣也。
中庸能字解
天地之間。
貴者人也。
禀二五之秀。
方寸之地。
萬理咸備。
衆善無缺
渺然一身
參三才。
不以古今而有異。
不以聖凡而有間
洪匀賦予
本無豊嗇。
欲堯則堯。
欲孔則孔。
其孰御之。
心氣之靈。
不拘禀受
活動隨感
火燃泉達
擴充轉斡。
可淸可濁。
其機在我。
生知困知。
成功則一。
然則本同也。
氣可化也。
何故古今天下
君子人少。
小人人多。
善者人少。
惡者人多耶。
是必有說矣。
嗚呼
子思子不云乎
果能此道矣。
雖愚必明
雖柔必剛。
子思之意。
豈不曰能與不能
聖凡判焉。
揭此一能字。
點破病根
指示良劑耶。
中庸一部
固是爲萬世
深慮遠之書也。
自民鮮能之能。
首尾能字凡三十。
間見迭出
隱隱點綴
使讀者遇卽翟翟。
輒發深省
而若求其砭人骨髓
人志氣。
猛然拚死向前之心者。
孰若果能之能字哉。
朱夫子四勿之勿曰。
是人心之所以爲主
勝私復禮之幾。
於能字。
亦惟曰起死回生
拔凡超聖之幾也。
滔滔
世。
人之不人
由於這箇過不得耳。
可勝痛哉。
如此是病。
卽便不如此是藥。
凡我從事於能者。
先自弗措起功
孤軍之遇強敵
進一步卽生。
退一步卽死
血戰痛做。
眞積力久。
必明必強。
如執左契
子思子豈欺我哉。
本愚且柔者也。
不能之病。
久入膏肓
靈丹昭昭
隱痛在心
解其說而示諸同志
自警(甲子正朝)
德性不能堅定
才氣有時橫溢
檢身不能以敬
居處輒歸惰慢
戱言戱動。
先自侮而人侮。
寬厚有容
用力不逮
不能凝固
故自精詳而實多踈漏
不能奮發
故自菲薄而便同棄畫。
獨處愧於衆處
暗時遜於明時
頻復頻失。
四十無聞
不知不爲
猶可恕也。
知而不爲
是則不人
曾子曰土不可以不弘毅
朱子中歲以後
尤宜汲汲
余當以弘毅二字
今日頂門之針。
而尤瞿瞿汲汲之訓。
貽我甲子哲命
輒書
最峻嘗與我閒說話間。
云子出世早。
未免擩染俗套意思
蓋戲之也。
然而古之人四十始仕。
非但材具旣成
盖亦志氣已定
不以世而變易故也。
不幸决科發揚
適是徊徨岐路之時。
俗習纏繞
安可免也。
此友之言。
果有實然者。
一念至。
悚汗沾背。
余爲幽谷督郵
脩弟來留衙中。
有人囑曰差給某任。
則可買婢納之云。
弟曰得此買婢。
將安用哉。
其人慙而退。
不爲不義
吾家法。
而此心事
不可泯沒無傳
長者見則收斂
不見放倒
陽似然而不然
此卽娼妓之行也。
余年十二三時。
受敎先生者。
其時慚愧憤痛
尙留爲頂門一針
東俗謂匏爲朴。
其甘者及脆而爲菜茹
苦者逢霜而堅。
判而爲器。
井臼之用。
以此賴之。
自十餘年來。
未及堅而根枯。
一成器。
八路同然
皆以木瓢代用
甚是怪事
此必有徵
戱爲招侮之端。
輒書
日覺其有餘者。
是日退之幾。
日覺其不足者。
是日進之幾。
君子於此
可以自家工夫
嶺南風土(丙寅)
嘗聞之師。
朝鮮山川
金剛而始發蘊
漢水以南
金剛之脉。
嶺南爲最。
崑崙之巓。
星宿海
白頭山上。
有大池。
太白山
亦有潢池
以山理言之。
是祖有是孫。
太白以南七十州。
別成一局
顚撲不破
獨保左海之眞。
不與中土相關涉。
其惟嶺南乎。
足跡未及踰嶺。
不及躬覩其實然。
可恨云云
余居嶺三載
飽目驗。
益信先師高識也。
金剛之脉。
嶺南而首起爲太白
南抽並海而下東京
西抽爲小白爲鳥嶺爲俗離爲德裕爲智異山而止。
洛東一帶
處於兩大榦之間。
左右衆水。
必多北流而後
金海七山
一道都水口。
人之人無異議。
一倡萬諾。
亦其地理然也。
表裡山河
風氣完樸。
土厚水深
生民百用
不煩於他道而自足
土風勤儉
無與爲比
深慮遠。
邑多千年世家
農民秋收穫。
預計耘粮。
不足擧趾之前
食草啖蔬。
足其不足
謂之退計。
雖遇飢饉
固守其土。
不遽流離
至於吏奴官屬
上番供公。
下番負薪
上番之時。
尿溺收糞。
人有定所
卽余目擊者
小人謀慮
朝不及夕
猶且如是
世家根基深遠者乎。
惡衣惡食
不爲羞。
數升麁布之衣笠絲帶結曳弊蹝。
而形癯癯者。
卽有田有僕有堂有室之人也。
猶如是。
貧亦可知。
重之以國朝以來
儒贒輩出
詩書崇禮義。
淪肌浹髓
作爲茶飯
雖至閭巷小民僕隷賤品
亦必曰某先生處士
凡人相逢
雖友必拜。
尊長一拜問候
輒又一拜。
寒暄之叙。
多或至三四拜。
始乃坐定
名之曰進進拜。
如非極親通家子弟
則必下堂以迎之。
比隣之行。
必着道袍
家雖至貧。
祭必具魚肉
有親則以其餕餘滫瀡之資。
無則無論炙湯曝乾。
裹置爲賓客不時之需
愛子憐女。
莫敢亂食。
其䧺沉忍耐之性。
尤別於諸道。
雖某事入則不回。
輒曰死亦爲之。
襤褸衣裳
大談濶步
出入官府
毫不羞澁
安東邑風。
固是甲於八道
入市買賣
吏亦不躬。
吏家子孫
至有學行名稱者。
左道多文。
右道多富
鄒魯之鄕。
不誣矣。
可貴可欽者。
此其大略
天地之理。
不進則退。
退必有弊。
見今儒學雖多。
而或不以實。
騰於口頰
執拗爲病。
猥著文字
處士橫議之歎。
完樸變爲險陂
儉嗇化爲慝慾。
東土書院
於此地。
作者本意
非不貴也。
猥雜之弊。
到今特甚
三家村裡。
輒設書院
相與推奬
暗售酬報
不回之性。
用非其地。
昨年朝家有量設社倉之令。
禮安人士以邑倅之不許設倉。
脅其小民
無敢受還。
太守開糶。
一民不至
盖其頑嚚健訟
不知
陷於旅拒王命之科。
可歎也。
余遇嶺士。
諭以義理不當如是
期期辨說
自以爲是
不回之弊。
至此極矣。
雖然風俗不古
八路同然
奚獨咎於嶺人也。
西風習俗
一切嶺南相反
議論不一
性質柔緩
不能忍耐
不能持久
奢侈夸張
一能事。
吾嘗曰而今嶺人之風。
西人矯枉過正者也。
誠能兩道矯揉就中
則其庶幾乎
記夢(庚午)
卜筮者。
所以吉㐫大業也。
卜龜之法。
不可得而詳。
筮卦之說。
四聖備之
三代之時。
尋常日用茶飯之事也。
及夫後世
諸方並出。
作者相繼
雖有粹駁邪正之別。
而槩能前知
漸與道岐。
爲吾學者鄙不業焉。
是豈卜筮本然哉。
其中粹且正而合於道者
司馬季主嚴君平郭景純邵堯夫之倫是已。
我國亦多有之。
近則寥寥無聞焉。
豈其不及古而然歟。
奕雖小數
專心則不得也
近來自吾儒。
以至百家衆技
務於外而不務於內。
皆無刻苦工夫
抑亦爲是術者
亦不專致而然歟。
余少也。
遇相則相。
遇卜則卜。
與人同。
經閱頗久。
少中多違
日覺無味
及夫長大
輒思苟其可也。
則吉亦可㐫亦可。
苟其不可也。
則吉
公元1810年
不可㐫亦不可
惟當擇其可而之而已。
前知何爲
徒亂我心。
又况君平堯夫不可得。
而今世之爲術數者。
非但不能前知
反道悖常。
駁雜回邪
秉心不直
專事誣惑
顧可委身於彼而定吉㐫大業耶。
遂不復問者。
今幾二十年矣。
函丈陳此意。
函丈以爲然。
所謂思想之夢也耶
庚午二月十八日
在肇慶廟齋室
輒書
嘗聞之松潭。
在洛借一帙書于宰相家。
後敬還。
宰相繙閱久之
乃曰何其無傷損處耶。
倘若看得詳盡
則是虛人之賜也云
松潭之事。
無愧江祿
當時宰相心無鄙吝
人爲善之義。
亦可見矣。
松潭又爲余誦而傳之。
古人之風。
有如是夫。
潭云嘗見兪相拓基于其第。
語次泫然曰。
民國事言之於悒
是時兪相。
耆社之宿德大臣
吾乃鄕曲年少新進
語次輒及民國之事。
淚隨言下
大臣愛君憂國
出於至誠者。
有如是矣。
松潭在洛當隆冬
往見尹判書汲。
其年已高而襦袴綿薄
松潭曰日寒如此
無乃薄乎。
尹曰人當安不忘危
不幸緩急
則此衣亦何得也
又嘗聞父老
之言。
雖在無事之時。
糗粮履鞋
刀劒不離於身。
弓矢必在左右
常若敵之朝夕至
今則糗粮尙矣。
十家村裡
或無弓矢
十人之會。
或無寸刃
其狃安無備。
何乃至此
卽聞故判書鄭亨復之爲湖南伯也。
䄵已六十三矣。
始着紬襦。
其子亦欲之。
鄭曰汝欲着之。
則我當不着矣。
其子遂不敢焉。
重臣之按湖南
今爲一周甲餘矣。
尙今有及見之老人
傳爲美談
重臣京洛世家
已過衣帛之年。
且當腴藩而猶如是。
其時風俗
可知矣。
今則奴隷毛笠之賤。
非苧非紬。
毛具非貂鼠
自視歉然奈何
却憶曾在堂后時聞之。
數十前則承旨早粥。
皆付於水工
水工之粥。
因此有名
玉堂則並與朝夕之飯而付之水工
今則非但各自傳食
排盤浪藉
相爲高。
一飯之費。
可作貧人一月之食。
習尙轉高。
不及人則視爲大恥事。
甚至於貧亦效嚬。
名之曰番牀。
典衣貸錢
必盛備然後
對人乃敢擧顔。
閭閻下賤
相慕習。
亦復奈何
士大夫是有禮義而志於道之稱也。
而其恥惡衣惡食
一至於此
上下有服
有國之經制也。
賤流之僭。
如是
不幾君子無義
小人無法歟。
貪生於奢。
廉生於儉。
士大夫之只知有錢者。
豈非以奢歟。
然此則一國之大俗也。
自有秉軸之人。
固非㓒室之憂。
而且吾家
余嘗逮事王大父矣。
笠纓每用木布。
道袍常以春布
鄕人藉藉至今傳之。
吾輩不肖
衣服飮食
王大父時。
不啻十倍之奢。
點檢本領
墜落已多。
而粗節之不及者又如是
可勝歎哉。
若輩無吾不肖之是俲。
而惟我王大父是法。
則家有餘望矣。
偶爾起懷。
中心激切
書送于家。
以示子侄輩。
兼以自警。
時余在肇慶廟直中。
詢瘼(壬申)
本縣山水明麗
峽野相稱
古有長德君子
俗多勤儉敦朴
船路通於遠近
又有莞草田蠶之利焉。
盖吾西之樂土也。
不幸㐫荒癘疫
重之以兵火
極目蕭條
滿野荒廢
當此秋成不遠之日。
如干孑遺之民。
逃流又相繼
以今之勢。
將無民無邑而後已。
民之不祿
一何至此
雖使無心人見之。
不覺墮淚
况名之曰爲民父母者乎。
不佞到官以後
仰思九重分憂
俯念百姓胥溺
晝夜焦慮
殆忘寢食
生手陋拙
莫識方便
戶口雖縮。
惟正之役不可廢也。
黃白日增
行伍之編不可闕也。
田畓多陳。
任土
可已也。
何以有好處置之道乎。
外此風俗偸薄
奸猾蟊賊
生民疾苦
並與當今急務
經久遠圖
必有可聞者。
竊念曾經三廳首任之
皆是生長於斯
熟知弊源
多抱奇策。
莫我遐棄
有懷無隱
豈但太守之幸也。
無非自家之事而鄕里之慶也。
玆令該廳以此意修告目。
以示渴求苦心
各隨所見
無或忌諱
一一陳論
或堅封上送
使之至官前開拆
躬自來呈
雖非曾經任之
如有可言之事。
亦依此例書進之意。
須知悉。
輒書(甲戌)
金致允者。
本州新安松亭人也。
有心宿疾
老而益甚
今年正月晦
允夕往隣家
犯夜而歸。
似聞人有呼之者曰乃父之病。
用人乃可
允乃於二月初六日暮
前舍族人之家。
先以粘土數片。
入置爐邊。
出割其左股之左肉長廣四五寸許。
持授族人曰可烹之。
詭辭以獻吾父。
其人如其言進之。
其父食之。
翌朝
霍然而起。
允割處。
初不出血
遂付粘土
不數旬而皮合。
余於拜墓之路。
躬造其家見之。
爲人雖不偉異
而有耿介之態。
其父亦淳實人也。
雖非中庸可繼之行。
而當此風俗極偸之時。
豈不奇哉。
玄仁默者。
玄仁福之再從兄也。
雖無文識。
爲人簡約警悟
倡義之謀。
出力甚多
余之自謫還也。
來見因語及其時事曰。
伯氏忠烈
孰不知之。
若其先倡義聲
小而使吾州得免夷狄禽獸
大而使國家得有烈士忠臣
㐫醜破膽
不戰而服。
人鮮知之。
如某無識
固不知倡義爲何事。
吾弟仁福始因尊伯氏之言。
謀於家間
某應之曰嘗聞漢高祖義帝之說矣。
爲君竭忠
無可疑。
仁福遂决計
且尊伯氏之被執也。
路過家前。
某欲爲奪歸。
㥘於急禍。
竟不敢發。
迨所恨也。
余曰天禍吾家
兄弟分散
吾若在家
則寧至是也
千古至恨。
仁默又曰方謀擧義
時尊伯氏旣結同志義徒
爲書于州親知
使之率子弟王師
吾傳其書於某家
則某至口呿不能言。
到今思之。
伯氏眞是鐵石心膓也。
輒書(乙亥)
南草書無其名。
其出不遠。
澹婆者南國之淫妓也。
死而塚生是草。
遂令天下好之。
盖此妓之志願也。
以其出於南國
故曰南草
俗稱澹婆。
聞之師。
曰嘗見一書
云天地之氣澆而邪草自南方出。
天下好之。
其言果驗
余少也。
猶及見其人多不吸者。
今則絶無而僅有。
且我朝列聖臨殿不御。
凡干齋戒禁之。
至先大王時。
齋戒亦許之。
盖此物至毒至臭。
百害無一利
人之始吸者與不吸者。
不以爲然
惟其旣入之後
以爲天下之好。
莫過於此。
眞是邪氣之所鍾。
得天地之運者也。
今䄵此物極貴
一斤之價。
至於百錢
人人猶恐不能得。
視之過於衣食
抑獨何哉。
噫。
習說(戊寅)
夫習之一字
人之所以立人極而參天地者也。
爲國至於祈天永命
爲學至於聖人養生
至於長年
其亦習而不已
人力而奪造化者也。
大哉習也。
若曰學而時習之。
若曰性相近也。
相遠也。
若曰習與性成
若曰在乎熟。
熟亦習也。
惟狂克念作聖。
惟聖罔念作狂。
聖狂之分。
不在於習歟。
人固以氣質之美爲貴。
從來閱歷習較重也。
有敎無類
敎是習也。
習與正人居之。
久而化於正。
習與不正人居之。
久而化於不正
依蘭而香。
近鮑而臭。
怪生于罕而止于習。
所以止者。
與之化也。
莊嶽之間。
不得不齊語。
衆楚之咻。
不得不楚語
習之力果較重也。
絲旣染而難白故悲之。
路旣岐而難復故泣之。
所以難復而難白者。
以其已習也。
又嘗觀野人之病鼓脹者。
日飮鹵汁
數椀。
鹵汁必死之物也。
驚問之。
無傷也。
始試一小匙。
日漸加之。
至數椀而不覺其爲毒云。
習之力儘可畏也。
又如服儒而雅。
櫜鞬者麁。
又如我國之黨分而色。
色之臭味頓異。
皆若出於性者然。
同是人也。
所以異者。
非習而何
吁其重可畏也已
君子所以兢兢慥慥
不以善小而不爲
不以惡小而爲之。
剖析幾微之際。
省察於毫釐之差者。
正恐其習之走於彼而遠難復也。
是則習之下手入工。
又當在於善惡也。
條理者。
擇善而智之事也。
條理者。
固執而聖之事也。
固執卽習也。
天之不已
之无疆。
中庸所謂誠者也。
習而至於條理者。
之者也。
及其成功一也。
愚故曰習之一字
人之所以立人極而參天地者也。
大哉習也。
自余髮之蒼蒼也。
粗知習之大。
有如是者。
適此直廬閒寂。
吏有抱經而來質者。
欣然爲釋數欵。
渠又能言大之義。
蹶然起余之心。
渠果自得歟。
抑有所受處歟。
奬歎之。
遂著爲之說。
以警餘年。
又以遠寄兒輩
俾作座右之銘。
欲令旣知之。
必習之。
旣習之。
又重習而不已
庶乎有成
不然而或習而不習其當習。
或習其當習。
作輟無常則殆矣。
吾不知也。
姓名全致厚云。
名二子說。
名汝以烈。
字汝以毅。
烈者功業也。
毅者强忍也。
功業非別件物事。
如志於孝而成其孝。
於忠而成其
志於學志於農。
而成其學成其農。
凡有其志而成其志者皆是也。
考之於古。
驗之於今
與我所經歷目覩
凡有其志而成其志者。
非強且忍。
莫之能焉。
汝旣受天之畀。
爲丈夫身。
苟或不自成立。
草木同腐。
則寧不愧于天。
愧于人哉。
名汝以杰。
字汝以兢。
杰旣傑字也。
兢者戒謹也。
朱夫子有言自古眞正英雄
皆從戰戰兢兢臨深履薄做出來
英䧺豪傑之才。
世不易得。
雖或有之。
而苟不能戰兢以持之。
適足以害之。
如此之類。
所不願。
眞正英䧺
吾深爲汝願之。
欲作眞正英雄
惟學可以致之。
而兢爲之要。
非我憶說。
紫陽是徵。
烈乎杰乎。
又是汝之弦韋
宗恒名字說
聖人別人
不過盡人道。
傳心之要。
不過惟精惟一
子思所謂擇善固執是已。
精擇於是善惡之間。
苟知其此是而彼非。
此善而彼惡也。
從事於是且善者。
固執勿失
聖人之道。
如斯而已矣。
憶昔我伯氏之冠汝于廟也。
叔父實率汝而來
莅矣。
叔父問名於我伯氏
伯氏曰此兒才器頗好。
而殊欠恒固之趣。
敢請以恒。
叔父曰唯。
及夫三加之成而就階下之位也。
叔父又問其字。
伯氏曰恒者常也。
宜字以常。
叔父又曰唯唯
遂名以宗恒。
字以常叟。
嗚呼悕矣。
汝能記有也否。
夫恒字之爲義。
立心如一日也。
天下萬事
曷嘗不恒而能成者乎。
天地所以天地
聖人所以聖人
亦唯曰可恒而能恒而已
擇善是擇其可恒也。
固執是能恒其可恒也。
汝果能不忘我叔父曁我伯氏命名之意。
則雖欲不恒得乎。
天命寒暑
人謀裘褐論。
天之寒也而我不得不裘。
天之暑也而我不得不褐。
不裘則凍。
不褐則爛。
不裘而曰胡爲乎寒也。
不褐而曰胡爲乎暑也。
其亦妄之甚而自絶于天也。
不狩不獵。
公子之不備
是刈是濩。
后妃之綌始成。
寒暑在天。
裘褐在人。
子之道。
順乎天而務自力而已
且夫天地無心成化
聖人有心無爲
天非有心於寒暑也。
陰陽之運。
不得不如是也。
人若有心於裘褐也。
而茂對之義。
實出於自然也。
國有九年之蓄。
洪水不菑於陶唐之民。
后有六事之責。
大霈遽注於
桑林之野。
此固聖人之德。
與天爲一。
天地之猶有憾者。
聖人有以裁成輔相之也。
乃若五年須暇而罔悛于心。
百川沸騰而曾莫之懲。
卒之獨夫燬殷。
幽厲烕周。
人而不人
天亦無奈乎人矣。
或者以爲此亦命也。
彼亦命也。
但當拱手之而已。
驟以觀之。
近乎道。
若愈於行險僥倖。
患得患失小人
其實則賊乎道也甚矣。
說之行。
人將惰慢優遊
善善不能好好色。
惡惡不能惡惡臭。
行險僥倖。
近於自暴。
惰慢優遊
幾於自棄
自暴自棄
同歸於亂。
先儒之言曰置毒於此
食之則死。
不食則生。
天命之於人事
人事較近
大抵各盡其道而推諉不得者。
通三不易之理也。
天也人也地也。
並立而爲三。
天地自有天地之道。
人自有人之道。
若曰莫非天也。
不與云爾
則是三才之道。
缺一而熄矣。
嗚呼可哉。
是故子之道。
所貴乎自反
自反之極。
將於何準的。
亦曰如舜而已矣。
夫天之寒暑
在舜之側微登庸
飯糗茹草
若將終身
袗衣皷琴
固有之。
卽舜之所以備寒暑之裘褐也。
示廵相小紙(己卯)
治其本者易爲力
至哉言乎。
而惟達識信得及
下百千萬事。
孰非可憂。
風俗不美
最大最急。
三綱九法斁。
不能挽回
則有不可食也。
近民莫如守令。
監司一守云者
語俚而理到。
以今之黠。
公肆貪暴
稀有也。
行僞言辯。
外廉內奸
吏胥爲市
小民稱譽
此最世俗之奇計。
而其蹶國脉病民本則甚矣。
得心誠求之之人然後
承流宣化
始可下究矣。
民之不敎也久矣。
身敎尙矣。
並與言敎寥寥
愚下之民。
後今而生者。
將不知三綱九法爲何物事
古之木鐸廵路。
月朔讀法
以今見之。
豈非文具
倘若爲之以實。
文具實事
不敎而殺。
不幾罔民乎。
以孝忠信等簡而易知之事。
爲牓以曉諭之。
使斯民先知名義然後
三令五申
信賞必罰
庶幾挽回一助
書曰進厥良
以率其或不良
宜令各邑另選其有行誼之人。
不必求備
就中拔尤
使之報來。
致禮問。
徐究虛實
每於行部之日。
可以邀見則邀見之。
不可以坐屈也。
則亦無憚於就見。
風勵一方
西土鄕名。
不啻陋矣。
無他可以維持者。
則不可不以鄕爲之綱紀
不可以徒立也。
不得不以任名
界限
多多益辦
只是分數明。
三人相聚
亦必有等差。
而或以爲於西有何等級乎。
豈其然也。
義理不明
斯民之深害。
凡諸亂斬支屬
詿誤餘孼
賴天地之仁。
袵席之安。
是宜泥首滌膓。
痛自懊悔
而徐察謠俗
大違所料。
豈其性之然哉。
由於之無素。
貿貿成習
實不知春秋之義。
有如是其莫嚴。
宜於經亂各邑。
加意蕫率。
而此不當播諸文字
須面飭守令。
口舌而代斧鉞
勤懇曉諭
必期於開發良心
不止苟免無恥
始可弛慮矣。
鴨綠一帶
孰非緊要
而灣府爲下流之要衝
江界上流之深藪。
尋常照管
百倍他處
近年蔘塲犯越。
憂虞孔劇。
欲祛亂本
當何措處
關西戶口
比亂後稍集。
賴是朝家之曲加眷恤
比年穡事屢登故也。
今或有査戶之議。
而其亦未之思也。
爲國不患戶口之不多。
而患根本之不固。
要待十數厚加培養然後
徐可議到也。
加戶雖不可遽議。
至若人物去就
司民命者不可不知。
且漏籍不根
易與爲奸。
向來賊變。
此屬多投。
理固宜然
鑑亦在近。
宜令各邑無論乞丐行商
必有居住
必有文引
一從實數
互相照檢。
而先以此非爲
賦之曉諭可也。
小民切苦之弊。
莫過於還糓。
盖其觸手爲害
唆民奇窟。
野邑猶可
而峽邑忒甚。
如反餘剩糓等名色
尤極無謂
另加察飭。
斯民一半息肩之道。
西土田結下等磨鍊
古人遠識
近年以來
妄意加賦。
經亂之後
邑邑皆然。
是豈下等本意也哉
宜令稍稍减之。
還復其舊然後
田野不荒
民力可紓矣。
國有學鄕有校。
小大雖殊。
其義則一。
子弟之所矜式
他日所需用。
專係於此
而置之相忘之域。
今已久矣。
如欲敷敎
捨此莫可。
且淸南之平壤
淸北之定原。
公都養士之所。
有名無實
徒費餼廩
是宜申明
務盡造士之實也。
度量衡公私異制
家家不齊
執法之羞也。
欲以止奸。
而今反以養奸
是果竟無奈何耶。
平時之廉探。
緩急間諜也。
夫不不億
先覺非不美矣
幅員浩廣
人物
掌國之鑰。
亦旣多事
耳目不可不遠。
如以失實爲嫌
而並廢其耳目
則不幾於因噎而廢食乎。
宜存一條路。
精審以使之。
右之得人與否。
關係甚大。
與其小人
不若得愚
人。
眞知言哉。
挽近詰戎
一何踈也。
兵操旣久不爲。
而官門聚點。
亦復無實
夫家置數金。
猶思備夜之策。
曾謂堂堂千乘之國
都忘惕號之義耶。
去兵去食。
不可去信。
雖以商鞅卑卑
而猶先立信以示之。
在我不誠。
則百千萬事。
徒歸空言
臨民不誠。
許多號令
掛墻壁。
古書有感
關西辛未
百年之大歉也。
加之以兵革癘疫
至壬申春夏而猶未淨。
田野太半不耕。
耕亦鋤耘罕及
孑遺之民。
勢將盡矣。
是年凡係糓種之入土者。
不問人功之勤惰。
一齊稔熟
所謂假稷(돌피)遍生於不耕之地。
結實與眞稷無異
男女且捋且擷。
勤者至聚數三十石。
賴以濟活
異事也。
余之自北解而還也。
適與北伯(金公履陽)語及之曰。
可見天不欲盡劉西人之意也。
今於江監。
偶見一書
有曰宋明道中
太平州旱蝗相繼
民大乏食
山澤間。
生一烏昧草
民採以食。
以不飢。
至道中
環慶路飢。
五糓絶種
蓬生蔽野
結實
可以充腸
煕寧初
淮浙路飢。
菌生被野。
甜軟頗美。
可以作羹。
元豊間。
靑淄大飢
山石間。
生一種石麵。
雜以少麵。
可作餠。
大抵荒歉者。
災也數也。
復生如是物者。
天地本心也云云。
始知古亦有如此之事而有如此之論也。
有是哉。
天地至仁也。
公元1812年
詢瘼(庚辰)
連之爲邑
憑山負海
兼有綿田之利。
風固俗樸。
素無夸侈之習。
宜民阜康
下有耕鑿之樂。
上得尊榮之安。
不佞莅玆數旬。
但見簿牒盈庭
無非難醫之病。
科斂積滯
都是關重之物。
追呼不得不急。
愁恨不得不起。
爲民司牧
所不忍。
寢食靡安。
猶屬歇後
經界大本也。
而結役一何繁重
戎政大事也。
而簽伍一何紊亂
還餉大政也。
而糶糴一何荒漏。
加之以豪右兼幷
小民偏苦
上聰輒遏。
而下情莫通。
大旣如是
小復何論
大凡弊之所由生。
皆有窟穴
上項諸條。
豈有自古如是之理。
必時盛衰
人有升降
轉輾蟊賊
因仍墜失而然耳。
中父老。
生斯長斯。
及聞及見。
必知致弊之源。
捄弊之策。
無謂不足與言。
卽看作家庭內事。
毋或顧瞻
毋或畏忌
爛熳臚列
緘封以送。
則羣策之善畢集
當局之迷可破。
中父老。
亟宜圖之。
縣中多士
夫士如處女
義理廉恥
一毫受人指點然後
可謂之士。
若乃詞藻黃白之工。
非士之本而高者不屑爲也。
世級日下
不如古。
此縣故實
雖未之詳。
而自有東西分爭之端。
士習壞敗
有甚焉。
峩冠博帶
端拱徐趨之美。
寂不聞焉。
猖披偸薄
出悖來違之風。
不幸近之。
士爲四民之首而如是
其餘尙何論哉。
竊爲本縣人恥之。
不佞莅任未久。
聞見不敷
果豈無自翹楚
砥柱而反頹波者乎。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
今連不啻十室也。
抑有之而顧瞻畏忌
不肯擔當奮力歟。
果然則殆未之思也。
政治自上而始。
風俗待下而成。
風俗果善成也。
暫時政治
雖或有不中者。
鄕里之美規。
固自如也。
由是之故。
古君子多用力而自爲之俗。
連之君子奚獨不然也。
鄕風不美則子弟多暴。
豈非父兄之所可長慮却顧處耶。
本縣設置訓長之任
槩亦出於敎胄之義。
近來所謂敎者。
只以勸課詞藻爲務云。
其失之遠矣。
玆因一初之會。
更爲擇定
如是申諭
如欲澄汰混濁
整理絲棼
丕變今而亟返古。
莫若緩其末而急其本。
聖經贒傳
說之也詳。
古俊今彦。
典型
證。
儒服儒。
亦豈曰不知。
特書書我我。
或汩於私。
頭出頭沒
或膠於俗。
同俗同譏耳。
不有長德之士振而拔之。
則連之爲邑
雖謂之無士可也。
寧不痛哉。
不必多言
有識之士。
自領會。
講明義理
砥礪廉恥
上挹鄒魯
下追吉水
所望也。
示各坊風憲尊位
盖聞治道
正風俗爲本。
風俗之急。
以孝忠信禮義廉恥綱領
倘或風俗不美
八行不擧
則雖有
吾得而食諸。
官本腐儒
濫叨分憂之責。
居士民之上。
蚤夜惴惴然。
誠力不逮
斯民負國家。
簿書期會之猶不能堪。
尙何及於風俗上事
古人云乎
正其本者易爲力
捄其末者難爲功。
惓惓之心。
爲是切切
若非中父老之樂爲之助成
亦何望其有濟乎。
風憲之擇差。
尊位之別定。
良有以也。
一洞風俗
係於尊位
一面風俗
係於風憲
風憲尊位得其人。
則官可臥以治之。
官是一時過去之人。
其在奉公憂國之義。
成己成物之道。
自不敢一毫泛忽。
况生於斯長於斯。
世世於斯者乎。
玆當一初之會。
庸申三令之告。
毋或越視。
若溺若飢。
以孝忠信禮義廉恥等事
父詔其子。
兄告其弟。
以朝以
夕。
申申曉諭
風憲尊位
統以率之。
如有無賴子弟頑不聽從
則先從最甚
卽卽馳告。
此外闘牋雜技之類。
行止荒唐之輩。
無非盜賊兆眹
不可一刻容接
亦須隨現馳報
亟抵於法。
以副先敎後刑之義。
東方言正變說(辛巳)
東古無方言文字。
及至我世宗大王
聰明睿知之姿。
都君師之位。
文化大闡。
雅樂旣正。
而迺成三問申叔舟一時博古之儒。
作爲諺書。
以定方言
往復證訂於大明學士者。
凡十三度然後
克成之。
於是乎之而無不通。
爲我萬世不可易之制作矣。
今能守此正音
不失其舊者。
關西一路而已
外此七路
謂텬爲쳔。
謂디爲지。
凡屬다타之行。
一切歸於자차之行。
其間陋語土癖。
不必皆同。
至於텬디之類。
七路同訛。
其亦異哉。
經傳謗解。
出於中葉以上
故猶用世宗之舊。
近年以來
翻諺文字
不復可準矣。
關西卽我東始開闢處也。
太師又來。
人極大定
世宗之聖。
寧或不知而作。
其必推原始而斟酌土宜
其中折衷之耳。
西人久留洛中者。
語音雖或有變。
土着耕鑿之民。
依舊不變
西土眞是方言正本也。
記余幼時
得聞於先生長
者。
當我肅宗大王在宥之日。
臨筵而敎曰。
我東八路語音不同
何者爲正。
一名臣對曰關西之音正。
時稱爲知言
今則又不聞有斯議矣。
余故曰天下之音。
中華爲正。
東之音。
關西爲正。
關西爲我東方言文字之所由也云爾。
書贈洪甥
洪甥纘孝留衙四五朔。
小學一部書。
及歸跽而請益
余曰君之識姑不可以輒益。
吾之德又無可以及人。
徐之不可以朝夕侍丈人
所願一言而歸。
座右銘
余心嘉之
不可以卒孤少年向善之誠。
乃言曰不待多言
不必它求。
晦庵朱夫子就傅授孝經。
一閱題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李先生著自警文十六則。
而結之曰若如此
便非人子。
君所授之小學書。
卽亦孝經也。
自警文也。
君能以朱夫子李先生之心爲心也否。
灑掃應對上。
便可到聖人事。
能善推則可賢可聖。
亦惟在君而已
吾言止此。
君能勖之否。
代人呈廵相小紙(庚寅)
敎化不明
古今之所共歎。
而莫甚於今日關西者也。
百餘年事。
亦嘗及聞。
民牧於此土者。
不以
是爲急先務。
扶倫樹彝。
旣培其根。
彰善癉惡
以疏其流。
秩秩備擧
誠力俱到
以今閭家所藏弆者証之。
有曰按使印送家禮
有曰知州印送小學
行部賞製。
其所頒給
亦多以九經四子
由是之故。
愚下之民。
亦莫不以孝悌忠信茶飯義理
今則操觚佔𠌫之士。
輒曰已陳之芻狗
擧世滔滔
慾火日熾。
至於民則初不知有是事
倘非自天而降衷。
則國其殆矣。
敎化簿書末。
人或言之。
而不此之圖。
其意以爲敎化難見。
簿書易就。
難見則人孰知之。
不如且從易就者。
苟免目前之責爲妙方云爾
是豈士大夫爲國家祁天永命
百姓萬世慮之義哉。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
未有而後其君者。
近日綱常之獄。
屢屢而起。
反以求之。
豈非不敎之是祟耶。
關西遐陬邊陲也。
故曰爲治莫先於敎化
而今日之關西爲尤甚云。
只是一箇序。
名分紀綱
豈非序歟。
朝四百年禮義之治
實本於此
窃嘗怪夫今日行語。
輒曰西土有何等分云。
此豈足爲有無輕重之言。
而及覩夫莅西土而發之事爲也。
不惟不之扶植
又從而壞敗之。
若爲事業者然。
此固牽於曲逕
而亦未嘗不坐平日見識之舛也。
三人相聚
亦有等級
無等級之謂亂。
自京以南
達官相望
積威所漸。
有如天壤相懸
不可紊。
至於西土
其所以藉重者。
不過曰鄕錄也任目也。
易陵而易慢
可哀可憐
其中世族設或至於不惜血肉之身。
而守其防限
往往十顚而九倒。
及其旣淆亂也。
又從而爲之辭曰非我也。
彼亦人也。
仁人君子體以恕之。
其口不言
其心如何
西土爲國咽喉
止亂無聞
養亂日富
經國之策。
不宜如是
故曰辨上下民志之道。
不可緩於西土也。
遠姑無論
近日益甚
懲前毖後
不可已。
鄕案濫錄之外。
任之弊。
何其日盛也。
無論儒任鄕任
皆以賂差。
十數年前。
猶恐人知。
今則視若法典
傳道之。
稠中買賣
是果何許世界
是果何以致此。
民邑日非
不暇論。
何以利吾。
鄒孟氏之所大懼也。
雖然此非一朝一夕之事。
亦非一朝一夕猝可革之事。
而鄕中父老之永言浩歎則深矣。
田政淆亂
西土尤甚
改量猝不可擧。
或者以爲宜如泰川之例。
邑有都摠
里各有里摠。
秋隨其田之豊歉。
可上可下。
一以準摠爲主。
則似無白地徵稅之弊云。
籍法又如是
且今蓬頭突鬂。
頭着蔽陽子
背擔數束
硫黃
街路村巷
首尾相接
不知來歷
不知去處
旣爲域中之民。
不登版籍
已極可駭
而又况此爲賊盜淵藪乎。
此宜一一登籍。
而又於流移之時。
必有文引照憑
庶幾爲戢奸之一助
軍政言之。
納布之軍究其歸。
便是戶布。
至於束伍之軍。
乃是朝令夕發之卒。
太半虛簿。
言念陰雨之備。
曷勝㓒室之憂。
而如非大變通則殆難下手
以還政言之。
觸手生害者卽還也。
糶亦害糴亦害。
作錢亦害。
唆民之妙方
莫過於還。
而如不大變通
則惟在於近民之官
視如自家膏血
庶幾一半息肩之方。
江界蔘塲犯越之弊。
近雖未得其詳。
而槩聞北或至於咸興之北。
西或至於妙香北云
近萬匪類之聚我域中
不幾爲養虎而遺患乎。
廊廟之上。
想有勝籌。
土人之憂。
罔有紀極
平壤定州爲淸南北都會之邑。
每以冬夏
聚士課試
居接肄業
科文繁而儒學熄。
非聖設敎本意
平壤自古仁賢書院
經義講業之所。
猶有存羊之遺規
至於淸北則尙今闕焉
此是欠典。
北接生三十窠中。
劃出十窠。
抄取十九州飭躬修行
士。
使之居接講義
一如仁贒之例。
且就都會訓長原窠。
各別擇差。
以爲導率之地。
庶幾敎化一助
州人
第一
風俗敎化
各別留念
以爲立人極之根柢
第二
儒鄕之分。
依古嚴立界限
後生少年激濁揚淸
無至淪胥
第三
鄕任只是簿書期會而已
得失只係於眼下事。
至於儒任。
大段擇人然後
始可端本淸源
第四。
田政紊亂
甚於本州
並與邑邑同然天地玄黃磨滅之。
奸藪莫窺。
卜日滋。
大則改量。
小則倣泰川例。
秋令該里踏驗
比摠庶可一半糾正
本州結役。
比古倍之。
漸漸料量
還復古規然後
始可爲重農敦本之策。
第五
千金之室。
亦有備盜之具。
本州軍政
虛名無實
遊軍無論
至於伍。
到今一部之减。
恩莫加焉。
並與二部之軍。
而亦不可策立乎。
只緣姑息太過
置之相忘之域。
一番振刷然後
陰雨可備。
庶事條暢
偶書(辛卯)
事事反諸己。
人人反諸己。
則天下都無事矣。
一言可以終身之者恕也。
恕卽反諸己也。
能反諸己者。
溫溫君子乎。
書與泰川成伯(尙斅○丙申)
成伯通家子也。
曾聞其有志脩飭
而恨其居遠未得見也。
今冬因便邂逅
偶得旬日之歡。
見之果如所聞
以余有及於先生長者。
屢懇一言
座右銘
顧余匪其人也辭之。
請益勤。
時成讀書說命惟學遜志之簡。
余曰無他求也。
遜志小學灑掃應對也。
時敏大易自強不息也。
灑掃應對之志。
自強不息之工。
則爲聖爲贒。
只在於此
因是而又有一說
夫子逝者如斯之義。
而結之曰其要只在謹獨
是卽夫子躬行心得之言也。
所聞於先生長者者有如此。
子能警省也否。
如我師門罪人也。
之而能習
老而不死
莫及焉。
子之强索也。
故歷耿耿於中者。
爲子誦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