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书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4H 页
上从叔父俛庵先生(丙寅)
千里海门。拜送箯舆。日夜望回音而已。家伯之归。伏闻行李稳过滟滪。气力无损。 天恩攸暨。慰幸何极。一番音候。动经时月。伏未审近日。体度无违。匙箸寝睡。不至甚减否。海土风气。虽曰非甚恶。想不并内地。雾露蜒瘴。不至甚难堪否。种种伏虑。不胜下怀。从侄亲候粗失将息。辄复闯发。煎惧无已。儿辈课授。不至废放。而自无工夫节度。可以使渠观效。徒言不足以感人。兼之爱博情分。不能专意提携。自误误人。尤觉罪过山积柰何。庚儿连患阿睹。时废看读。尤可闷也。途中提撕之意。非不铭心镂骨。固知此事为吾家长物。诚不可于吾身一朝坠落。前此无非霎时意想。辄为外诱所夺。自承临别之诲。固已自誓于心。而归后依旧伎俩。一向颠倒。每一念至。不觉汗背竟趾。只当随分收拾。不至虚负眷诲。然终是病根深痼。摆遣不得柰何。祖父主遗集。顷始分俵始誊。姑未卒业。匪久当成帙。而但卷数约之为十篇。分编之际。不无移定改纪之僭。为可悚仄。早晚欲一往候。当于其时持𨓏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4L 页
矣。西江波浪。不无强意。道内议论。又复郑重。义理之在人心。诚有不可诬者。而但未知向后更如何耳。
上从叔父圣学十图疑义(批诲并附)
太极图解剥图体。无极二五妙合而无间。此非五行统体一极之圈。而为妙合之圈耶。无极二五妙合处。便有成男成女气化形化之理。则人物圈子便是妙合处。今悬空设妙合圈子后。方有人物圈子。似有分段。如何。
批云阳变阴合而生五行。则五行之生。气殊质异。而无不本于一太极。故五行圈下有者也。即此理气合处。混融无间。无有缝罅。故曰妙合。待他凝处。便有男女之象。人物圈子。是妙合而凝。非是妙合圈。然则五行圈下。乃是无极二五妙合处。岂是悬空说耶。
图说惟人也得其秀注。此言常失之于动。本文只言善恶分万事出。未便说到差失处。圣贤说如此处。皆以只言本体。不必以差失看。(如操存舍亡。只以心体言。未便是心之失处。)而此直以失处言何也。下文欲动情胜一段。承自非圣人之下则固应如此说。而中正仁义注。向之所谓欲动情胜云云。则直似以善恶万事。为情欲之失。若然则于此乎定者。又何以非定天下之人也。愚意惟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5H 页
人以下。直接万物化生之下。而善恶万事。为男女万物之象。则只是平说人生禀受之源。心体寂感之妙。而圣人定之以下。说圣人因其禀受而立极之道。君子修之一段。方下善恶修为之工。而小人悖之。乃是失于动者。若于禀赋之初。遽以失于动为言。则语意大似紧急。又与本文不相合。未知如何。
批云说言善恶分万事出。未便说到差处。固是平说道理。然道理如此而众人不知所以裁之。则失于动而欲动情胜。固亦理势之所必至。如操存舍亡。固心之本体然也。非君子操而存之则众人常失于舍。如人道危微。固心之本体然也。非君子精而一之则众人常失于危微也。本体固然而不善则为病。此所以言众人常失于动也。但朱子解释经传。方释此段。止释此段之意。未尝赚说下段之意。于此解则释前段时。已说及下段之意。如此段所云失于动者。已先暗照下段圣人主静之意。自非圣人以下。则又正说下段之意。有不可以一例局定说也。且善恶万事。自是平说道理。不但指欲动情胜而言。然下文既拈出圣人中正仁义而主静。则天下之人。不能皆圣。不能皆中正仁义。不能皆主静。则其欲动情胜者。自是众人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5L 页
之通患。而众人之所以通患于此者。又以其形生神发善恶万事之分也。通上下段而论之。则众人之失。可不归之于善恶分万事出者乎。君子修之。方为善恶修为之工。小人悖之。乃是失于动者似矣。而若非众人之失于动。何以特说圣人之主静。若非动静之有得失。君子何以能修之吉。众人失于动。亦是平说道理。未见语意之紧急。又未尝与本文不合也。
妙合云云。更看图说无极二五注所谓妙合也下。方说又各以类凝聚云云。则理气妙合。是悬空说。到凝字上。方是说化生处。盖亦不能无分段。然欲看理气妙合处。须从化生上方见得。则毕竟舍此化生。别无妙合处。其所以作分段看如何。
批云大槩得之。但妙合处。不待化生上方见。于二气五行上又自可见。太极之在阴阳在五行。何尝不混融而无间乎。特以周子本说。将此妙合字。用之于男女化生上。而解剥图体。用之于五行圈之下。故致疑二五与化生有异。而所以有悬空之说也。然所谓人物化生。外二五不得。所谓妙合亦离二五不得。圈有上下而实则一个理也。图有离合而其实一个造化也。未可以分段而二视之也。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6H 页
西铭恶旨酒注。遏人欲如恶旨酒。 此义未莹。愚意不好饮酒。所以顾养。则禹之恶旨酒。所以顾养于天也。如此看如何。
批云禹之恶旨酒。固可谓顾养于天。然若只将恶旨酒一事。便可做顾养于天。则岂不浅且陜哉。遏人欲三字。所以所包者广也。
无所逃而待烹。以事天言之。则夭寿不贰。修身以俟。固为至矣。而以事亲言之则申生之恭。不能无议。引此为说。或无事天事亲殊道之嫌否。
批云事天事亲。固是一个道理。然天人之间。不能不异。则所以事之者。乌得无少异处耶。申生之事亲。虽不能无议。而以之事天则无不尽矣。
存顺没宁。寻常以存者理之常。没者命之安之义看。今解中以顺事为顺于事亲。然则以前义看。大悖本义否。
批云通编以事天事亲为言。则于其末也。不应以存者理之常歇后语以结之。此义甚明。不须疑也。
程子曰仁之体。西铭言民物同胞之义。见仁之用广也。而程子以为仁之体。盖西铭大旨。见得天地万物真实一体处。以大无我之公。而未便说到博施济众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6L 页
施为运用之方。盖其体之有同胞吾与之理。所以用之有仁民爱物之施。则看得此义真切。便可以由体达用。不必兼说用而后为备也。
批云有体必有用。言体而用在其中。说得是。然此言仁之体者。微与体用之体不同。如曰体段之体。言仁之体段。广大如此。又如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不必局以体用之体也。当共为详之。
白鹿洞规图下以上五图。本于天道。 小大学以下。皆是原于心性。故于太学图下言。下六图为明诚之功。中二图为田地事功云云。而此以本于天道言何也。
批云若言工夫则小大学。岂不是心性之学。而原其本则皆本于天道之自然。故曰本于天道。而功在明人伦懋德业。若论十图之工夫次第。则小大学二图。所以为下六图明诚之本。而为田地基业。此是懋德业之事也。若论十图之本原所自。则上下各五图。不能无本天道原心性之别也。然此亦只就大纲说。不必就此苦苦卞释其同异。只要就各图中真实下工如何耳。
心统性情上图。 只就一个空圈。不书虚灵知觉仁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7H 页
义礼智。或无空虚溟涬之病耶。曾见栗谷心性情图亦如此。寻常以为病。今此亦然。未知此不必为病耶。下段所书五常之性。引置于圈子中似好而今不然。岂以其圈子之小而不能排布耶。既设圈子则是象心之郛郭。而具五常于郛郭之外者。终似未安。
批云上图是林隐本图。先生盖有取焉。而犹有未稳。故亦有更定处。然大槩因其旧而不可尽改。故所以有中下二图之作。今不必一一指摘其得失。只领取其大义。而精微曲折则当从中下二图上仔细玩绎可也。
退陶图说。中图就气禀中指出本然之性。下图以理与气合而言之。 愚山答人书。言七情亦有理发。而引此云中图直书七情于四端之左右。以明其理发。下图退书七情于四端之下。以明其气发云云。愚意中图是混沦说。下图是分开说。此正近日理气之论。非以七情之有理发而为此中图也。且七情理发之论。亦与退说不啻相左。而其末云向微退陶此图。七情之有理发。谁得而知之云者。未知如何。
批云愚山果有此言则诚误矣。岂一时错看图本。而全不考见退陶本书累千百言乎。方其混沦说时。何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7L 页
尝分气发理发耶。彼主气发者。至以四端为气发。此主理发而反以七情为理发。岂非所谓矫枉而过直者乎。且以己意作如此说。犹恐其无稽。况立先生此图为證左则尤恐言之太率也。噫先生之为是图。将以晓人也。而人反为图所惑。将以晓其愚暗者而乃反溺其高明者。书岂可易讲哉。子思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则只言性发为情。七情即性之发也。性即理也。故曰子思只言其理也。执此而言七情亦理之发耶。然不分理气而谓之性发则可也。而谓之理发则不可。只言其善而谓之言理则可也。而谓之理发则不可。盖理发二字。对气发而言也。才言理发。便与气发相对。才以理气相对。七情便不可属之理也。此混沦分开之所以异也。
朱子所谓气自气性自性。不相夹杂之性。 就气质中而指言其性自性。不相夹杂之性。则似是中图指出本然之性之性。而今并言于下图相近之性何也。
批云吾亦尝有此疑。然岂以其虽曰性自性不相夹杂。而毕竟是并说气字。以理与气。合而言之故耶。
万物与我为一。为仁之体。 固不可以与物为一。为仁之体。而仁体之大。亦须与物为一。此西铭之所以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8H 页
为仁之体耶。
批云万物与我为一。为仁之体。作西铭仁之体之体看则似不妨。而若仁之所以为体之真则不过曰爱之理耳。说得大槩得之。
与再从兄(秉铎○丙寅)
开宁街上。仰瞻颜色。不敢以悽苦语进。既箯舆飘然。我马且回。则掩抑而不能前矣。回便下札。便是千里面目。就伏审在道安卫。抵岛后。叔主气力神扶。侍馀履用亦不至大伤损。岛中风土。不至甚恶。人心不至狞巧。居处粗可支吾。未知海中蛟鳄。尚能扶护义理。俾不令太难堪耶。慰幸良多。但千里殊岛。乡信之阻。已复数月。诚有非人理可堪者。即今定顿有日。凡百排遣便如何。瀡滫定省之奉。果无减损之忧否。事到无柰何处。只当以无人不自得为究竟法。但奉侍情地。与自己亲当有间。每一想到。令人于悒。柰何柰何。然吾侪何处非忧戚困衡。每念兄主得日侍怡愉。外绝妨夺。早晚寝膳之外。读书谈义理。如向时密祖思翁之为。则山川风土。遗躅所寓。亦似不偶然者。视家居琐屑。别是一着。亦此柰何。此语殊近太旷。非吾辈今日所遭可言者。然聊以是自宽远虑。且以仰勉。未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8L 页
知如何。秉远老亲近来虽未至大损。而终是筋力澌败。根祟往往欲闯发。一味煎惧。各家诸眷。姑无他疾病。川前姊氏自来情地。尤难排过。春穷嗷嗷。手拙无以相喣濡。每一相对。笑叹而已。儿辈且尔随分课授。自无节度。徒以言教。未必能孚。庚儿又患眼。多妨看读。吾家长物。惟成就此辈。而及此耕耘时至。遽断雨露之力。不是细闷柰何。近闻达棘滢流。次第举律。近又其窝窟至登 启章。天定之胜。从此可卜。但其文字。皆不免有掠粗角精之失。未知终竟果如何也。前后章疏一通呈去。览至可悉矣。道内疏议峻发。已成头绪。近闻以义理有复明之会。不无老成持重之论。想毕竟如此究结矣。兄主一番来𨓏。须待此中人往侍然后可议。而千里资发。难得如意奈何。秉远欲从近往候。而未知的在何时。势当于七秋间。当送一閒隙人。以为交递之地耶。岛中经过节度。人民谣俗及凡百闻见。一一详记。使如面谈。以破此郁如何。薪岛罪魁。或已照律否。闻黄基天来配古岛。或无妨碍者否。皆所欲闻也。久拟伻探。而辄坐碍故。今始送去。然未知海门戒防。不至太阻否。馀祝神护万安。以慰下忱。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9H 页
答再从兄别纸
祭祀时未发之论。自是程朱以下定论。则言之不患无说。秉远之前后答柳兄。皆依此为说。然反之于身。终未见其必然处。盖此心发未发。非可以强把力制。而能事才着前。心已发来。如时节之宜。升降之节。使一身俯仰。四体作用。而独此止水中间。寂然无痕。终是说得眇忽。又况文王之哀乐相半及今人忌祭时哭泣行事。又是哀乐发处。其可谓未发耶。如来教所云大义固然。而于未发界至。或恐说得未亲切。且其上下下字。多涉疑碍。如曰致精致一中之一事之致字事字。皆是用力字。其下心之有知。耳之有闻。目之有见。为一等时节。虽未发而未尝无。则岂可以行祭者之心知时节之宜。耳闻告语之声。目见升降之节。而谓之已发乎。礼容乐节。心知之耳闻之目见之。不如聋瞽者云云。夫心之有知。朱子本语。以知觉之理而言。则固为未发。而今曰心知时节。耳闻告语。目见升降。则似与只说心之有知不同。而况其下直曰心知之耳闻之目见之。着个之字。则是已发之名。何得言未发界至耶。知之与思。地位时节之不同。诚如所教。然知与思之不同。知以知觉之理而言。思以所知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9L 页
所觉而言故耳。今既云知其时节之所宜者。当属知觉之理乎。抑属所知所觉乎。窃尝因是而细推之。所谓只如此恭敬。未有喜怒哀乐。亦未有思。唤做已发不得者。盖据承祭者全体敬谨而言。至于馈奠升降。随其时节而随事顺应而已。恐不当言才涉祭祀。从头至尾。一直是未发也。故程子之言前旒黈纩。亦指物之过前者而言。则非指馈奠之事而言。至于朱子所云便是祭祀。若耳无闻目无见。即升降馈奠。皆不知时节云者。亦言未发之时。耳目盲哑。都无闻见。则事至物来。回头错应。不省四到云尔。恐非以升降馈奠赞祝告语。皆属未发也。盖未发之说。只以此心寂然。都无萌芽而言。则方祭之时。一心湛然。如人到神祠。着不得毫末事。则所以为未发。而至其升降中礼。哀乐相半。则即此未发之体。发而中节。亦何不可之有哉。窃恐如此说。似无害于程朱定论。而但前此先辈之论。未见其说得及此。所以不敢自信。敢私质之。伏望驳示可否如何。
答再从兄
大祥祝。考礼书未有明据。只密庵说云亡在小祥后者。当从服制令申心丧为是。至于祝辞则祥祭前一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0H 页
日。先以酒果。措辞告由。然后明日祥祔。以次举行。而直称孝未安。姑称孤哀孙云云。而无祝辞改撰之语。窃意练前遭丧者。既接服行事。则必不当改其本祝。今此练后遭丧。虽因受服之无节。不得接服。而其代而承事之义。则无异同故耶。未知如何。
答族叔景观(垧)
新年再得长笺。皆是名理之论。长者何取于悾悾之一夫。而必欲与之提携。远虽愚甚。宁不知感。仍审处静节宣万卫。玩乐之工。日有新得。此伯玉之所以化。武公之所以警。三复来书。令人竖起衰颓之意。岂胜倾慰。书中规勉之意。承来不胜感愧。伏承有西铭工夫甚善。圣贤千言万语。何者非切身之训。而其为吾辈对症之剂。当以此铭为要。吾辈不及古人。病源何在。只为私意隔断。田地局少。以致些少工夫无凑泊处。今此铭大旨在于推亲亲之厚。以大无我之公。因事亲之诚。以明事天之道。则今日受用。在于扩无我之公。尽事天之诚而已。来教所谓大间架细节目。规模条理。头脑力量。犹是就本铭文字上赞叹之语。恐非所以鞕辟向自家病痛上勘合体贴之意。更如此用意看。往往不能无补也。塞帅二字之不作理气字。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0L 页
此正张子作文妙处。盖理气自是无情意之物。今方自乾坤父母。以至民物同胞。其精神血脉。专在此二句。故借孟子浩然章语。塞取其充体。帅取其志。以明其有主宰无亏欠之意。而先儒谓下文善继其志。从此帅字来。则此岂可泛以悬空之名下得耶。恶旨育英一段。凡人之尽其己分。即所以尽其事天也。此二句文字出处。虽不从事天中来。而亦岂非尽分之道耶。不弛劳以下四句之只言事亲。乃是天人合一处。言事亲而以明事天也。申生之恭。固见讥于圣贤。然事亲之无所逃。固有彰父之过。而事天之修身以俟死。岂可谓之失于恭乎。故朱子以为天必不如献公之妄。此可见矣。富贵贫贱。以天之子视于我而言。存顺没宁。以我之顺事于天而言。则亦不可谓无事天事亲之义也。然此等文句。不必一一衬合牵连。只领其大义而益体当于求仁之工。方是实事。未知如何。僭易及此。还切愧恐。末段恐入表榜之示。深仰晦养之意。然此是吾人合做底。若一向畏此。恐无下手之日。虽不当东西铺摊。而亦不须羞涩嗫嚅。幸望继此而连惠德音。俾得奉以周旋。亦荷及物之仁也。
答族叔(癸巳)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1H 页
悄然送岁。顾影踽凉。所以驰仰于明窗静栖之下者。一日而三四回。此际伏承下书。满纸名理之论。有愈于奉面承诲。新年得此。可谓与泰阳俱昭矣。仍伏审春雪。静中气体候益膺休福。流年之感。离寓之苦。诚如示喻。然剧忧就平。渐向坦途。此为新年慰祝耳。秉远平生何所猷为而辊到六十境。回顾一身。直成一场大脱空。良以自悼。而又复东驰西骛。挠挠无暇隙。无以收拾补刖。政自懊恨。玆承示教。抚年之怀。虽比远尤深。而懿戒进德之工。不以年至而或弛。所云一息未泯之前。即此道常存之日。一转语。隐然有不知老至之意。信乎其言之有味也。至于对症之论。实地之云。正中未学假真之弊。嗟乎。他人何说。即吾辈所谓论说义理。皆是此一套耳。平日非不自悔而犹未能顿改。承教尤觉瞿然。自此当图所以自新者。而亦安知不如前日耶。大抵吾辈只缘田地不能恢拓。只坐在陜少曲里。所以不能洒濯自新。要当放开心胸。恢着眼虚着肚。方有向进处。此远之所以近日自省者。而虽以下执事晚暮专笃之工。似当就此加意。未知如何。礼书只是褒聚家先遗训。姑未成头绪。然三千三百。无非至教。来谕所谓颜氏横渠之所从事者。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1L 页
盖以其外面有据依处。政好着工夫。此孔门之教所以必言立于礼也。今承提示。益见静中自得之深。而所以勉进于愚鲁之意。尤可以仰认。岂胜感佩之至。吾门近益寥落。衰朽虽不足言。而后生少辈无所观效。伏望益加秉烛之功。卓然为吾门主盟。则远亦当承其下风。互相维持。庶几保守家先影响。亦非小事也。如何如何。
答族弟忠立
程子说鸢飞鱼跃必有事。同活泼地。朱子新旧说一段。中庸或问方氏说殊可疑。朱子今说全体呈露。妙用显行。即是形容天理流行。无所滞碍之妙。而方氏只作看鸢鱼之人上说。则是人分上无道理流行之妙。而特以人看鸢鱼。见其有流行耳。其为安排殆有甚于旧说。所以奉质。而来书未见段落。殊以为郁。续看王考集川沙往复有此段。而川沙则以方氏解朱子新说之意而用旧说病之。王考则以方氏说非朱子后说之本意。当自为一说云云。亦未尝明言看鸢鱼人之为可病。或是鄙见太枉曲耶。小注程说鸢上面鱼下面一段。似是言道理逼塞充满之意。而朱子默诵之意。亦是言风雨霜露神气风霆。无非道体之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2H 页
流行云尔。未知或别有他意否。
答忠立
所惠长笺。满幅滚滚。往往太费牙颊。推人自贬。吾辈岂要相赞而止耶。近看朱子大全所与知旧往复书。固多有讲学明理之论。然其相与说工夫节度。气质偏处。以致切磨者尤多。乃知朋友讲习。贵在于交警互勉。不然天人性命。徒说何益。吾辈相与之意非不切。而各于病痛处。有一重遮栏。不肯吐出。然则此等𨓏复。岂不是皮面耶。千万痛与规绳。鄙亦当倾倒以仰报也。朝起拓窗。见雨后江声岫色。分外奇特。仍想终朝临水对庐山。是何等意思。何等气像。此意不可不为故人道也。
答忠立
 金稚弘云将迎是未发时病。妄谓才思已是发。既有将迎。岂可谓未发。
未发者湛然肃然。未有一事上心之名。盖是亭亭当当恰好底境界。故子思直以未发谓之中。若未发亦有病痛。则子思于此。必曰未发而无将迎。谓之中矣。靡有将迎。固静存之节度。然若曰靡有思虑则亦将以思虑为未发耶。且未发时。求病痛固不可。病痛上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2L 页
分未发已发。又做甚么。先圣发未发已发之旨。欲人随处存省。今只依而行之可也。如何。
 俛庵叔父曰第四章章句。知者知之过。以道为不足行。是一项病痛。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是两项病痛。知者虽不足于行而犹是知底人。愚者不及知。又不知行。尤是下一等人。妄意知愚贤不肖。各占一项病痛云云。
曾于俛庵叔父。亦尝闻此义。而终有未释然。鄙意无论知愚贤不肖。皆是两项病痛。知之过者。知之瘉而不足行者。行之病也。不及知者。知之蔽而不知行者。行之瑕也。故正文以知之失。为不行之故。行之失。为不明之端。则固不以知者之过。为知底人也审矣。盛论所谓不及知对知之过。不知行对不足行者。正合鄙见。而但以为各占一项病者。恐涉太鹘突耳。
 孟子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若不仁之人而可告以忠言则夫岂有亡国败家之理哉。
此段因来示更为绎思。则前日鄙说太迂回。尊解平铺语顺而意无不足。深服见得之正而指牖之勤。学之不可不讲。如是夫。
已上诸条。随问供对。有若批判者然。极知僭汰。虽所论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3H 页
中窾。已极可吝。况其瑕颣百出乎。区区于此。仍窃有感于中者。吾辈俱末学耳。而又失师友质问之地。今欲出以语人则有誊理之戒。欲默以自藏则有固陋之惧。于是而左右能不相遐弃。许以往复。则岂敢藏私护短。不乐为之说哉。然文句犹属第二而实得之为难。上达固非可拟而下学之为急。今且从日用行处。持存得一个半个间。以验之古人之言。而其所得所碍处。并赐示及论量。则方是真学问。方是真切磨。未知如何。偶看小山叔祖所记王考语云才有一毫血气。便不是纯然义理。须是去个血气尽后。方见义理常行于日用之间。人家祖先公平广大如此。子孙犹自倒东来西。真可惧也。既以自戒。且为左右诵之。未知以为如何。
答忠立
心无出入之说。近复思之。不能脱然于吾心。而徒事闇默则涉于护短。不能无惑于盛论。而只欲无卞则近于拒谏。不若尽底蕴以相倾倒。邂逅有牖迷之路则岂小幸耶。高明以心无出入三说。是跨操舍而言耶。据正体而言耶。又以朱子所谓心大无外。固无出入。退陶所谓一人之心。天地之心。安有出入之处。愚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3L 页
伏所谓此心廓然。本无内外之限。不可以出入言者。为跨操舍而言耶。且非曳出之。心是何心也。非牵入之。心是何心也。是为邪念耶正体耶。以愚料之。虽以北溪说言之。其所谓无出入者。毕竟是正体也。其所谓有出入者。毕竟是包邪正也。乌在其孔程之不异指也。高明之意。以为权倚阁正体邪念二歧。只轻轻说出入二字。以为和同保合之计。然义理不容有含糊。文字不可无归宿。敢问来示中。其意若曰以下一转语。其所谓出者。是应事之名耶。是舍亡之名耶。入者是主内之名耶。是操存之名耶。愿明以教我。至于鄙说中。就上一步操存时。可用分开邪正等语。乃是苦口争卞。极力推说之致。其言硬直。其意深刻。亦不敢以为必是也。退陶答许美叔,禹景善之问。盖两人所问。在于非圣人一句。故其答不甚致意于出入邪正之间。莲坊说是带累于范女之见。故退陶斥之。今欲引以破鄙说则恐未遽迟晚也邪。心无出入。论之亦可。不谓盛见至于如此。阴亦如是。圣人不言。岂有论之亦可之理乎。大抵鄙论。本欲平论心体。就孔程说随文解意。而因推说之过。使高明有高妙之疑。都不如默而识之。俟异日自点检看如何耳。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4H 页
太极图说。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静字之疑。此是议理极妙忽处。不敢轻易立说。有问动静。是太极动静。是阴阳动静。朱子曰是理动静。又曰太极理也。动静气也。又曰动不是太极。但动者太极之用。静不是太极。但静者太极之体。第一段谓之理。第二段谓之气。第三段就理上说而兼气在其中。俱有所据。妄窃意图说一书。先从理转向气上说。而动静二字。居其中间。则此实理动气生之机也。故谓之理动静亦可。谓之气动静亦可。然理既有动静。而图说太极下。直接动静字。则所以谓之理动静。而注解中解说。其动其静则不得不多向气机上说。然则图说与注解。略略差殊看。或无大妨否。朱子曰某向以太极为体动静为用。其言固有病。盖谓太极含动静。谓太极有动静则可。若谓太极便是动静。则是形而上下不可分。而易有太极之言亦赘矣。然则虽谓之理动静。而亦不可谓动静便是太极也。如此看如何。
答忠立别纸
太极动静说。承渐有会通同归之路。真所谓道同则片言而相符者。其少未契者。久久自当融会。不必一直竞卞以求胜也。然盛问之下。更进其馀意。盖注解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4L 页
即所以发明图说。则岂可曰图说与注解之有差殊。而图说直从理原头劈下来说。则所以说理动生气之妙。而注解者所以通融周子立言全体。而解说其动其静之妙。则毕竟动静者机也。安得不向气机上说也。王考集中有言朱子曰自见在事物而言则阴阳涵太极。推原其本则太极生阴阳。今就气上看则义又自别。故朱子曰理有动静云云。盖理则只是一理。在人所见如何耳。今就太极动而生阳处。何得谓发之者气也。又岂可以太极之有动而疑其不资于气而兀然孤行乎。详此一段。其曰今就气上(止)为动静一转语。所以明注解中所乘之机也。其曰今就太极(止)者气也一转语。所以明图说动而生阳也。故答李仲久书。正论此义曰动静二字。或就理上说。或就气上说。如所乘之机。此动静当以阴阳看。区区亦不谓太极非自动静而使之动静也。然则图说与注解。不得不有立言之尔殊。质汝之欲一例以气动静看者。诚为可疑。然向闻质汝所传则左右又欲以图说与注解有主理主气之分。而引以绳之于人乘马马乘人之例。未知信然否。此则又恐析之太深。盖人马互乘之说。乃理气对待相立之證。虽即此所乘同一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5H 页
理气。而其立言地头。截然不可犯。今此图说与注解。又安可分理气作对待看耶。鄙意主理主气之主字。亦差过分数。盖非周朱两先生所主之有不同。特注释之体。自与立言之例不同。而其所以略略差殊者。自其文势使然耳。未知如何。间两家对垒之中而为彼此不及之论。恐齐楚之俱不得事。还觉笑叹。
以图说之言理动而清台疑所乘之机之指理而言。以所乘之机之为气而质汝并指图说之言气动。则俱似不免互相带累。故所以言图说与注解。略略差殊看。然差殊二字。亦觉形迹太露。况遂以为对待各主之论。则岂不尤分崩离析。有失注解之本意耶。更惟详之。
答忠立
体用说。屡承驳示。尤荷指牖。当初鄙书之单举一句。非敢自谓是当。而盛论之以此一句。谓之偏言者。得无少了此理之嫌乎。易者象数之书也。程子就其书而论之。故举显微以对体用耳。此愚所谓不得不对举说者。而若其体之所以为体。用之所以为用。则盖亦不待对举而已自完具自足。如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性体道用。固可谓之一原。而其可谓之无间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5L 页
乎。又岂可以不可曰无间之故。而指性道谓偏言乎。盖体是理也。用亦理也。故曰一原。微固理也而显乃象也。故曰无间。其曰一原者。所以赞理虽无眹而万用含具。其曰无间者。所以明象虽万变而理无不在。一则主理而言。一则主象而言。而今以其主理者归之偏言。而必待其主象者之并说。然后始许为全体。则是理有亏欠。体有阙齾。而理之待物。如水母之依虾。瞽者之赖躄而后可也。其于名义。果何如也。胶守一说。屡承驳正而不知悟。殊愧钝根之难解也。
答忠立
杜门无谁语。閒有书册把玩。疑信相半。无可与相发。乃左右不相遐弃。连篇累牍。愈出愈宏。此古人不得不措之意。岂胜叹服。况濯旧来新。不吝于转环。如此方是讲说。如此方是进修。顾此株守一说。矇不知变者。尤何等警发。然惩此之胶固。不求所以就正。亦非求益之意。敢此复申。惟高明之察之也。理气体用说。前论几乎无疵。而今又翻转得一话。愈令人滋惑。盖以当行者。为包体用统体题目。而以发见与冲漠者。为就当行之中分体用。至以前日看得以分体用之体。对包体用之目。而所谓发见二字。半属当行。半属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6H 页
冲漠云者。一何破碎分裂之甚也。朱子曰阴阳也。君臣父子也。皆事物也。人之所行也。形而下者也。万象纷罗者也。是数者各有当然之理。即所谓道也。当行之路也。形而上者也。冲漠之无眹者也。高明试看此数句。何者为包体用。何者为分体用。何者为发见也。道之得名。只是事物当然之理。则此个道理。流行于日用形下之器者。即所谓道也。只此是发见也。只此是当行之路也。只此是冲漠之无眹也。自著在事物而言则曰发见。自人所共由而言则曰当行。自无声无臭而言则曰冲漠。而只是一个道而已。更无层级。更无分段。圣人欲其形道之妙。无所不至。故乃曰冲漠者为体而发见者为用。又恐后人疑发见之外。别有冲漠者为之体。故又曰只此当然之理。冲漠无眹。非此理之外。别有一物冲漠无眹也。然则从当行上言则当行之为用。即此发见之理。宁有二耶。今高明惩前之谬。而乃以当行为包体用。而以冲漠与发见。就当行中分体用。夫发见二字之半属当行。半属冲漠。高明前见诚谬矣。今又欲以当行二字。半属冲漠。半属发见。则未知与前见。相距几何。夫包体用。惟道之一字可以当之。而所谓当行也发见也冲漠也以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6L 页
然也当然也。皆就其中分体用之目也。虽然体不离用。故曰此非理之外别有一物冲漠云。则其义可知也。高明自以冲漠为体。当行为用。为见处之差。而愚意此不须为病。高明之病。乃在于看得体用有等级。故有半属某处半属某处之说。无论发见与当行。此岂截一半分属之物哉。至于所当然。亦有上一层源头。以證冲漠当行一段。亦恐未然。以然在当然之先。冲漠在当行之中。岂可以当然之有上一层。而遽言当行之有上一层耶。一原无閒说。不须如此迷藏说。当初盛见以体用一原。为全体中偏言。故鄙说所以贡疑在偏言二字。夫象外无理。理外无象。单说理时。非不知象在其中。而从上圣贤。顾何尝言言合象。句句兼物耶。况理无不包。象有偏全。若指其主象者而谓之偏言则犹可也。今指其主理者而谓之偏言则不知何处见得理之全也。高明有见象于不离理。而不知理之包涵浑全。无所不备。于单说理处。却嫌其偏而不全。必使之带说象字而后可。凡圣贤说。兼言象者。皆包罗援引。以为證援。夫西铭言理而象在其中。若析理象而分之则固不可。朱子所谓即西铭之书而所谓一原无间之实已瞭然者。正所以发明主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7H 页
言体用而显微在其中。何尝曰说一原则偏。而必对举说无间然后全耶。夫全言者。无所不包之称。而偏言者。只指一事之名。则愚之所谓全体大用者。方能包显微在其中。而若如高论嫌体用字之偏而不全。不可不对举说无间。则是真所谓体用显微。判然二物者。今反以是驳鄙说耶。至于所引费隐以下。语意亦自无病。然费隐之言显以理而言。即朱子所谓发见也。易序之言显以象而言。即朱子所谓事物也。理搭在象上。初无间隔。故后来朱子引用。多以象与显作理上看。然今此所论。原本既出易序本文。则亦不须混能所为一物也。来喻末段所谓自理而向象上说则曰体用。自象而向理上说则曰显微一转语。诚为得之。而敢问今日所论。本出理气体用。则是果自理而向象上说者乎。抑是自象而向理上说者乎。既曰自理而向象上说则曰体用。而又何谓而曰阙一便不成全体也。言理则理自有全体。不必借体于象。而今以言理之体用者而谓之偏而不全。则所谓理者只是半不成之物耳。莲坊以体起象上。用起动上言之。而退陶以象前有体。动前有用明卞之。若如高明之论。理必待象而后全。则谓之象前无体。不亦可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7L 页
乎。末段所驳说得理字。靡有馀蕴。而于象则有若置之有亦可无亦可之科云者。令人惶恐。然妄意方论理体用。故只言理字而已。言理则象不待言而著。恐不须每言理而象上去然后方成全体也。然其象与理不相离之妙。高明与鄙见无甚异意。所争特偏全二字耳。试加谅察而细评之如何。
答忠立
日前举似非四七分合之论。偶思孟子论性不论气。则理之为端者。固已分明指出。而气之为情者。不曾说及。孟子之见。岂有所未及于此耶。是必有其故。聊及之耳。来谕所谓七情之不外于四端。犹四端之包在于七情一转语。可谓约而尽矣。盖孟子以性之发而为情者。目之为四端。则凡喜怒哀乐之发而中节者。皆在其中。如所谓好勇好货。嘑蹴不受。喜而不寐。凡孟子之所论情者。皆四端中物事也。后之人以孟子说对子思说而为分开然后。端之与情。各成名目。非思孟本有意于混沦分开也。然则用孟子说时。固不妨以喜怒之得其中者为理发。若对四七说。不容使此说。而愚伏说以孟子之喜。文王之怒为理发。而下圣人一等。如明道方有形气之喜。未知此说如何。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8H 页
此顷日鄙疑所以发。幸更商而指示之也。
答忠立
理气说亦蒙印可深幸。但谓之发前人之未发则非但来语太涉轻快。又恐所言或出前修之外。令人惶恐。吾辈当依样诵说。庶无过差。岂敢创一别说。有若凌驾者耶。圣人喜怒一段。愚伏说似以圣凡分理气故疑之耳。来说直截痛快。更无馀话。但愚伏必不胡说。可且存之。以俟吾辈知觉之进如何。来示中朱子大字配去之怒一段。恐更有仔细处。老先生论此事。以为此是朱子消磨未尽处。今以为怒之得其正。未知如何。且道三家之雍彻。季氏之八佾。其可怒何遽不若于赃吏。而圣人何曾有怒形于色。又不可以不形于色。而谓之理发也。未知如此看如何。
克复为仁之为字。更将论语细看。则集注上下文势。分明作做仁说。来示所论是也。且孔门教人。皆就工夫说。今此问答。亦非直论仁之名义道理。以克己复礼做工夫上说。其下又即言其效验。则既是做工夫处。又何必曲避做字之义也。
大抵两段所见。俱幸相符。可以恃而自信。然议论多可。亦是不能究索之病。吾辈看义理尚浅。安能逐段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8L 页
得其正义。设或大义不乖。亦岂无文句出入之病。而今有言辄诺。殆无相违。窃观古人论卞。不相原恕。有若吹毛者然。此非工诃而然。不如是。不足以发其奥而与之进耳。今吾辈只从外模糊。影外探讨。笔之于书则肯綮处不敢下一字。发之于言则深奥处不敢指一疵。我言君唯。君言我是。只如是随循过了。恐终无进益之望。今去一纸。为先随句随字。指出瑕颣。纵不能言下即服。亦岂无久而会通处耶。抑不独文字为然。日用本领。君与我俱无田地。今既以此等说。私相往复。则亦政宜先从日用常行处。痛加节度。昨日相对。既已微发矣。未知君意思如何。长言则殆近铺摊。可且默会。试各用岁年工夫而验其进否。如何。
答忠立
公仁之说。因此违复。窥得道理体面。殊觉讲究之益。来示末端所论。欠了如何是克己。如何是复礼。如何是公仁一转语。语极切实。区区卞说。不曾就本体处讲究。所以言愈多而见愈歧。今且就此处细评之可乎。窃谓如何是克己。克尽己私之谓也。如何是复礼。事皆合理之谓也。如何是公。私欲既去。廓然无累之谓也。如何是仁。天地生理。蔼然恻怛之谓也。由是而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9H 页
论其界分。则私之克处为公而理之合处是仁。此区区前书之所以有云云。然此是贴训之法。若论道理。一向如此分开。则公与仁成两截。克与复成两段。来喻之不欲印可。亦不可谓无所见得。但详来意。于公与仁之体面模象。或有未甚留意者。故或言公后更有何工夫可以体仁。又云公之于仁。着脚手不得。而今乃曰言为仁之方则公之一字。无所不足。是盖以仁之道理工夫。只一公字尽了。更不容仁上一头地。此区区所大惑也。夫颜渊之问。孔子之答。皆所以为仁也。仁者何也。得天地生物之理以为心。未发之前。涵育浑全。冲融温粹。已发之后。蔼乎生生之理。恻然有隐。其体真而其用实。盖不是溟涬物事。须是此个道理为之主材骨子。然后可谓之仁。未公之前。亦有此理。但此道理。苟为私意所蔽。则牿而不能通。滞而不能活。如沟渠之间。沙土壅塞。则水不能流。故公者所以决壅开滞之道也。祛此私意然后。仁便流行。如去此沙土然后。水便流行。此公之于仁。所以为大也。然沙土虽去而必须有水流于其中然后。方成真沟。则私意既去而必须有此个生理冲融发达然后。可谓之仁。若无此一段则所谓廓然大公者。只成一个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9L 页
空壳矣。愚故曰公后须有体此之工夫也。公之于仁。着了此个脚手也。故朱子言公之体仁则着了所以字。夫子言克己复礼则直曰为仁。此愚前书所谓一慢一紧者也。今来喻以复礼为去私之工。去私为体公之道。而公后更无下手之地。是则公字大而仁字小。公字有力而仁字无为。其于名实何如也。南轩仁说曰己私既克则廓然大公。天地万物。血脉贯通。爱之理得于内而其用形于外。天地之间。无一物之非吾仁云云。血脉贯通以上。极言公之道也。爱之理以下。所谓仁便在此也。此其意义。可谓至矣。而朱子犹非之何也。王考盖尝论之曰有主材为之本则不妨体段之大。而只认其大者而谓之仁则全无交涉。夫南轩所谓爱之理得于内者。即仁之主材。而犹其语势之差缓。至被大贤之驳正。况并此主材而掉了不言乎。来喻以鄙书之每以以公言仁。驳左右谓不尽人言。则左右固知不可将公唤做仁矣。朱子固曰公则仁则公之不可唤做仁何也。鄙前书所谓公字旷荡。仁字亲切。其貌象体面。本自不同故也。故朱子曰与物同体固是仁。只把与物同体做仁不得。恁地只说得仁之躯壳。须实见得。方说得亲切。王考又解之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0H 页
曰爱之理。乃是骨子。与物同体。即是躯壳。认躯壳为骨子则莽荡无交涉。盖公是仁之躯壳。则有这躯壳后。亦须有他骨子。方可成物事。岂可曰躯壳后更有甚骨子乎。以克复则礼是骨子。以公而以人体之则人是骨子。此正公后下工夫处也。有问于朱子曰程子所谓公字愈觉亲切。曰公也只是仁底壳子。尽他未得。在毕竟里面是个甚物事。又问仁与公之别。曰仁在内公在外。公是克己工夫极至处。故程子曰公而以人体之。则是克尽己私之后。只就自身上看便见得仁也。又曰仁之道。只消道一公字。非以公为仁。须是公而以人体之。伊川自曰不可以公为仁。世有以公为心而惨刻不恤者。须公而有恻隐之心。此工夫却在人字上。又曰公则仁。未可便以公为仁。须是体之以人。方是仁。公在仁之前。恕与爱在仁之后。又问公而以人体之。紧要却在体字上。朱子曰是。又曰莫若将公字与仁字。且各作一字。看得分明然后。却看中间两字相近处之为亲切也。若遽混而言之。乃是程子所以诃以公便为仁之失。此毫釐间。正当仔细也。观此诸条。其义跃如。始知日前之争。为闲费力矣。夫既公矣而更有以人体之功夫。既克己矣而更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0L 页
有复乎礼之工。不忧其迂回而缓慢。而惟恐体认之不密。则虽无今日克己。明日复礼之理。而克与复。自是两事。虽无公既尽后。始去体仁之理。而公而体之。自有次第。夫然后工夫无渗漏。体用无欠阙。而高明所谓精微缜密者。始可得而言矣。夫既认得此义。然后欲极言克己之不可不到尽。则曰礼有未复。既是己有未克。欲极言私欲之害夫仁。则曰公则便仁。真所谓横看直看。成岭成峰者。而又岂可因此而遂认为复礼为为公之工。而公后更无工夫耶。
答忠立
公仁说。王考所与金苟斋书上下两段。诚为高明之紧援。区区不敢更有言。而犹有可复者。君与我议论不合。只是见得有参差耳。就上论说。犹惧其或有蹉跌。而窃观来书。多带得务胜之意。如所谓五惑一段。全是此意。至于绝半克己以下。全是抑勒驱挤之语。凡论义理。有单说兼论之异。若单说克复则复礼固克己之准。礼未复处。即是己未克处者。区区亦敢曰然。而若以此而遂谓之公后更无着手。则恐亦更有仔细处。朱子初年以为克己便复礼。如克斋记之类。后改其说。以为克己又须复礼。夫子既言克己。又说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1H 页
复礼。方无透漏云。而亦未尝以后说之故而废前说。今王考后书。即朱子前说之意。而前书又与朱子后说相近。盖义理横竖皆当。不可以一说而废一说也。克己则公。公后复礼。曲折太多。王考自言其失圣言本旨。高明所见。诚占得多。而犹恐其喜于同己而未及致详也。来喻亦曰此理至公。而体之以身则恻怛慈爱之理昭著流行云云。夫所谓体之以身。恻怛慈爱者。非公后着脚手处乎。去那一分人欲。复那一分天理。固有是理。然仁之大目曰亲亲仁民而爱物。则亲亲而有温凊告面之礼。仁民而有时使薄敛之礼。爱物而有致用遂生。无非所当复者。此岂只恃人欲之既克。吾心之至公。而便插手掉臂。不复致力者耶。且曰己私既克则当下便已复礼。又曰克其己私而复乎天理。便是公底意。又曰公体自见而当下便仁。详此上下语意。惟克己为下工之地。而己之既克。安坐而俟其必至。则工夫无乃太省而义理无乃太简乎。来喻比前稍异。如曰此至公之理。体之以人则宽平普博之中。自然有恻怛慈爱之意。如曰此理至公。而体之以身则恻怛慈爱之理。昭著流行者。可谓语极圆融。而但看上下语脉。则言语际接不着处。不得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1L 页
已略用此语。而于仁之实体。不欲分明说出。恐依旧有看仁字不出之病矣。古人论仁。有就已成之仁而言者。有就方行之仁而言者。有就道理而言者。有分公与仁而言者。有合公与仁而言者。各据一方。不患无證。而推其旨义所在。便有向背之分。高明见公之大也。则凡从古许多义理许多工夫许多说话。都作公字注脚。而于仁之主材骨子。却掉了不肯说。此愚之所惑。公有在仁之前者。如公而以人体之是也。亦有在仁之后者。如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仁也。参以所闻。先于仁之实体亲切处。有所见得。则自可见着脚手做工夫处。而公之为大。始可以极其量之所包。吾辈只徒然影外模索。恐不济得事耳。南轩仁说。高明固亦曰客主夹杂。未知谁为客而谁为主乎。归重于客而不得着脚手于主。独无夹杂之病乎。固曰爱之理乃其体也。只说公之理而更不得下手脚于实体上。恐亦不瑕有莽荡之患乎。公则仁公能仁。是果公是仁之意乎。愚则曰则字能字最好看。有这公则方能仁。此正是着脚手处也。
与忠立
公仁一段。向来违复。未能究竟。近日无事中。偶然寻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2H 页
思。心忽自疑。始取大全,语类,近思录诸书参考。则鄙日前为说。大段差谬。极是惶恐。盖程子本语。只是说仁之道。非是说仁之工夫。其曰公而以人体之者。以此恻怛之理。(人字)体此无私之理(公字)者。谓之仁云耳。所谓恻怛之理者。即是生来固有之物。以其蔽于私。故阏而不行。无私则便在矣。然则鄙前日所谓公后更有体之之工者。大失本旨。所谓体之者。非体那仁也。乃体那公也。高明所谓公后更有何工夫者。可谓得其旨矣。然亦觉语之太快。朱子盖曰工夫在人字上。虽不可言公后始下为仁之工。而亦不必言更无着脚手也。然鄙见既如是丑差。何敢更理会别人耶。得此新意。不可不告知。并录大全语类说在下。盖以鄙所开悟在此故也。
 大全答吕子约曰。仁是本来固有之理。不因公而有。特因公而存尔。如沟渠窒塞。故水不流通。去其窒塞则水流矣。水固不因去塞而有。然亦非既去其塞而又别有一段工夫。使水流通也。○语类体者乃是以人而体公。盖撑起这公作骨子。则无私心而仁矣。○须公而有恻隐之心。工夫却在人字上。盖人体之以公。方是仁。○问公而以人体一句。曰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2L 页
紧要在人字上。仁只是个人。○仁之名。不从公来。乃是从人来。故曰公而以人体之则为仁。
 详此诸条。鄙说固极丑差。然高明所论。亦恐当于人字更着眼看。
答忠立
前来惠牍。宜覆久矣。正以向日酬酢。随来随答。致有多少丑差。所以不敢辄形纸墨。以重肤浅之过也。区区于程子此段说。初不能细心看下。只以体字有体认体验之意。故以体字作工夫说。至谓公后更有体之之工。虽蒙提携之勤。而未能开悟。向来偶因閒思量公仁面目。心忽自疑。始取程朱诸说。觉得所谓体之之体。乃是体干之体。非体认之体。则前日看得大段鲁莽。令人怛然震悚。急书归款。而于高明前后说之合商量者。则有未暇理会也。今承来喻。敷说恳恳。有与其进不保其𨓏之意。深以感戢。然所论分看合看单说带说者。只就前修诸说。周罗其同异分合。而于公仁本体上。未甚指示。至于所驳鄙说。以此恻隐之理。体此无私之理。谓有以理体理之病。则此体字若是体认之体。诚为语病。若是体干之体。则以此恻隐之理而将此无私之理为体干。亦有嫌于理体理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3H 页
乎。朱子盖曰撑起这公作骨子。则体者作骨子之谓也。又曰体此公在人身上。以为之体。则体者即以为之体之义也。又鄙所云体者非体那仁。乃体那公一句。高明以为合于以人体之之义。而矛盾于所以体仁之说。敢问以人体之之义。与所以体仁之说。本相矛盾乎。若非然者则合于彼者。何以矛盾于此乎。愚谓以人体所以体两体字。同是一体字。而即体干之义。则仁是主材。公是体干。其可曰体那仁乎。细商来喻。似亦以体字作体认看。故其上云公字贴克复字。体字贴为字云。而有上下矛盾之疑。若然则鄙所归款。正在于此一字训义。而今却又瞠然矣。下段所论语意。大体固好而亦恐有仔细处。其曰人之一身。具此生理。血肉躯壳之内。充塞普满。愤盈流动。只是一个恻隐之理。故将此至公之理。体之以人身。又曰离了血肉躯壳之身。而今直以恻怛之理谓之人。则语意或恐鹘突而未尽于细嚼破一个人字也。愚未知上言一个恻隐之理。而即承之以将此。继之以体之以人身。则以人体之之人。是指人身血肉躯壳而言耶。恻怛之理。虽不离于血肉躯壳。而所以咀嚼出以人之义者。在于恻怛而不在于血肉。则以恻怛之理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3L 页
谓之人者。何可曰离了血肉。而必带说血肉然后足耶。孔子曰仁者人也。而朱子曰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怛慈爱之理。深体味之可见。所谓深体味之者。即来喻所谓细嚼破者。而朱子之不带说血肉躯壳。只从具此生理上说何也。大抵所谓公之理者。非别有一个理。如仁义之有个名色。只此恻隐之理。无所壅阏。发达四通之名也。若恻隐之理。初无障蔽。则亦何待于公。而惟其为气质物欲之所蔽。是以必撑起这公作骨子。然后仁之道无所蔽矣。故此体字。如体物不可遗。如天体物仁体事之体。如言西铭仁之体者。亦是此意。区区前日不能就此理会。只从体字上模索。致得如此差舛。一字不明而众理之误如此。甚可惧也。抑又有一事。君与我年来所相往复者。皆是大头段要紧处。致思不可不深。讲说不可不明。亦以提携之力。累得省悟之机。所以阴受其赐者大矣。然来书去札。只是爬梳于名色意象。而于本领实下手处。全未曾理会。岂故相隐耶。抑自无工夫可以向人说道也。近日觉得此事。全在日用处熟。而吾辈不能就此下工。故闲处虽有警省之意。而撞着外事。便为所掩。此不可不十分磨励。又心下除却机心机事。方可
所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4H 页
语向上事。所谓机心非必自欺欺人。如计较商量便是。机事非必奸骗奇中。如修襮近名便是。未知此意如何。非敢自谓有见。聊以质其然不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