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农庐集卷之六 (自动笺注)
農廬集卷之六
 序
  
朱書要語
或曰濂溪斯學於旣絶之後
而其書止圖說通書若干而已
二程張邵之言。
稍繁於前人
而亦不過全書幾篇
西銘,正蒙,經世而已
至于紫陽
其言益繁。
於傳有章句,或問集註集義
於經有本義啓蒙,集傳,通解
於史有綱目名臣錄
於諸家有韓文,參同陰符攷異
至若小學近思大全語類之書。
連艫架屋
指不勝屈
之者如泛江海
駭目眩。
不知北極所在
一何其富也。
余曰晦翁之言。
其可已乎
伏羲八卦
文王六十四卦
周公爻辭
孔子十翼
孔子一貫
曾子忠恕
孟子四端
戴氏言七情
節次增加
自有不容已者。
是豈故爲駕說
多于前人哉。
李密典謨舜禹相與語故簡。
大雅誥與凡人言故碎。
晦翁之時。
江西永康之說。
金陵眉山之言。
縱橫馳騖
震耀張皇
河南嫡傳
寢遠而寢微。
則金鐵朱紫之分。
不得不辨。
鉤玄發微之說。
不得不長。
唯其初晩諸說。
間見疊出。
不無繁芿者。
乃其門人之各記所聞
俱收幷蓄
則不可不知
也。
幼少時。
喜讀朱書
而無安世默識
師丹之多忘。
掩卷茫然
莫知要領
乃以一冊子抄錄要語
以備遺忘
段段句句。
截斷孤行
終不免兎園夫子飣餖剽賊之歸。
則將焉用此。
噫一朱書也而有節要焉有通編焉。
不下數十卷
而余乃數編而止。
所謂羣飮於河。
充其量
而益自見蠡酌之小也已矣。
然此猶少時事也。
今已年踰不惑
依舊阿蒙
掩卷自悼。
因書其顚。
以自警云爾
周禮菁華
孔子曰殷因於夏禮
損益可知也。
周因殷禮
損益可知也。
時雖杞宋無徵
二代
未嘗不行於周。
禮則至今傳世
不可無徵
而實未嘗行於世。
聖人不作
無能損益而然也。
唯彼新莽宇文金陵之輩。
取其名而遺其實
以致天下魚爛河決
胡氏父子遂疑劉歆贗作
朱先生辨之曰制度之書。
周公能作
向非朱子力辨
則是書與僞泰誓俱廢矣。
輿衛聖經之功盛矣。
而未得周公之位。
損益一代
可恨也。
語類云周禮制菁華下半冊。
近世元德作。
上半冊卽陳君擧所奏。
其書不傳
雖不知如何纂述
想必抄出其最切要者耳。
獻也不揆僭妄
因其名而輯成。
明谷之於類。
能不參差二氏義例耶。
冬官漢儒之所補。
一例抄錄
而恐非周家舊制也。
盜發楚王塚。
獲十餘竹簡
王僧虔見之曰此蝌蚪書考工記周官缺文也。
惜乎其佚而不傳
而此汲冢周書無異
汲書已爲先儒所辨破。
則此亦未可也。
不若漢儒之去古未遠。
掇拾斷爛之餘。
猶或有足徵云爾
大學問辨錄序
朱子明德八窓玲瓏
言其明白易見也。
其義於章句
已盡之矣。
或問所謂方寸之間。
虛明洞澈者。
又加詳矣。
東賢所謂心之表德
亦甚精約矣。
然而古今諸家之說又不同
或云明德是心。
(盧玉溪
)或云合心性而言。
(黃洵饒李栗谷。
)或云心性情
(胡雲峯吳氏程。
)或云心明德
心所具者卽明德
(呂晩村
)或云光明之理。
具在吾心。
(陳北溪
)或云兼身心性情合軆用而言。
(明儒。
)或云性明德相近
(退陶先生
)諸說不甚相遠
所謂橫看是嶺。
直看是峰者也。
二字訓釋
若是多般
則况經傳合一千九百十字。
(經二百五字。
傳一千七百五字。
)逐句有釋乎。
末學淺識
旣不費晦翁平生精力
不用和靖半年工夫
只依經據註。
參以衆說
反覆問辨
略有所論訂者。
聖賢
語。
一重又一重。
去皮方見肉。
去骨方見髓。
顧玆郵傳口耳。
徒見皮膚
安知今之所是
不以爲非
吾之所從
不以爲違也。
朱子大學有正有章句有或問
看來看去。
不用或問
只看章句
久之自有正經
久之自有一部大學在我胷中
正經不用
然則正經胷中大學訓釋
章句是正經之訓釋
或問章句訓釋
諸儒之說。
又是或問訓釋
中有釋。
殆無餘蘊。
潛心硏究
猶多疑晦
不知何時
見得胷中底耶。
劉延世博學窮經
時則何許人騎驢至門。
發難辨釋
解大學滯義
今不知所難者何句。
所辨者何義。
而想是精誠所到。
得來神明耳。
我非延世
安有此等時節耶。
只當以此錄。
就正當世明辨云爾
成寢郞(退默)赴洛序
聽籟成公
洛師人也。
遯于丹峽。
養德二十年。
朝廷祠官徵。
公以出處朋舊素相往來者。
甲曰窮經將以致用也。
方今聖明在上
蒼生望起。
積仕臨民
尙可以展經綸之蘊。
乙曰隱居所以求志也。
旣以林泉契活。
猿鶴作主
固守東岡
尙可以礪幽貞之操。
公曰唯唯否否
余乃肅而前曰二子之言。
俱非知
公者也。
膏肓泉石
泥塗軒冕
洗耳塵紛
削迹烟霞
隱淪之事而非顔氏陋巷之樂也。
蘊義生風
架學飛才
擸纓側弁
措置事業
循名者之事而非晦翁枕泉之思也。
蓋嘗聞之。
不夷不惠
可否之間。
是乃君子居身之所珍也。
處而兼出者之業。
進而退者之志。
然後可謂出處之正。
易不云乎
進退無恒
離羣也。
進德修業
欲及也者
此之謂也。
聽松先生聖代遺逸
而嘗出肅一命
退翁銘墓。
稱之以雲月
默庵先生山林儒賢
而嘗就㫌招。
翁貽書勸之以登筵
大人公亦嘗仕蔭途
典郡邑。
桂坊周旋侍講
而寄淵冰履歷
繩墨簪紱
公所目擩而耳染也。
矣哉
山宮墻。
典型尙依。
寒泉舊宅
謦咳如聞。
公退之暇。
遺書而遵遺矩
環堵之內。
獨無小山之叢桂乎。
簞臞山雌
觀我進退
佩玉褞袍
隨時隱見
卽吾儒家一副䂓模
其所承家學繼先志者。
在斯在斯乎。
公曰唯唯
君旣勉之繼述
退雖不敏
敢不自勉
余乃書其言以僕夫
壽李丈(致楨)六十一序
蓋聞古有道之士
所以久視者。
鍊形治心
專氣致柔
精藏神守
累釋機忘而淳德凝道。
壽躋無窮
伯陽得之
傲遊三淸之上。
壺公得之
屢見滄海揚塵
今明窩李公其亦有道者流歟。
壯年氣淸形癯。
玉壺之貯水。
心拙體弱
處子之在閨。
逡廵退步
淡泊而寡嗜。
視世之骨騰肉飛
擸纓側弁
馳騖名塲者。
枯菀不啻相懸
及夫六龍飛轡
鶯蟬相遞。
向之黧者星渥者彫。
趍者斂猛者懦。
非復昔日樣子
則不然。
年已耳順矣。
辰已週甲矣。
形不益癯而其精藏矣。
體不益弱而其神守矣。
櫝玉不售
蓽圭終老而志益恬凈。
無慕於外則其累釋矣。
鄕黨長幼貴賤
咸得其歡心則其機忘矣。
夫精藏則太和流。
守則天光發。
累釋則心淸而靜
機忘則德醇而一。
此公得壽之方。
積精全神
守一處和
行將氣益盛而體益健。
德彌卲而年彌高矣
彼其嚥月吞霞。
龜息鳥伸
脫屣塵根
飛昇太淸
無有人倫
不免孤棲之苦者。
孰如公處衆人之中而凝至人之道。
人世之懽而享喬松壽哉
是則壺公伯陽其必羡公之完福矣。
且况公之先秋巒松月諸公
世享頤期之壽。
以下不减七旬八旬
龜蓮鳧藻之慶。
迄今未艾
則其家憲世譜
雖謂之列仙傳可也。
獻也以隣後生
從遊之末者有年
尙可劉安雞犬
乞得公黍米
一粒
退陶經說
東方之有退書。
魯國之有論語
張南軒類聚孔門言仁處。
名以洙泗言仁錄。
晦翁蓋嘗警之而亦復勉之
後學尊信退書者。
獨可無言仁錄乎。
余讀退書。
沈潛反復有年
而漏器盛水
水盡器空。
終無以久作心印
乃敢節畧要語
一卷書。
又抄其經說之雜於簡牘者。
彙分四書
編成一卷
敢自擬於仁錄。
而亦以備佔𠌫考据之便也。
或云凡所以類聚者。
無益實見
適足破碎原書。
有是哉言乎。
如吾膚淺
兼以鹵莽
安有實見而免此破碎之誚。
雖然書之有類聚盖古矣。
朱書語類
程書分類
戴記類編
幷可諉之以破碎乎。
雖曰彙分而原書自存
政如萬物之方聚羣分
太和元氣
流行其中云爾
握機圖序
握機本文五十字。
黃帝所作也。
姜太公諸葛武侯李衛公諸人繼而演之。
九軍八行六花五行
名號雖殊。
其爲八陣一也。
握機文五十。
盖取河圖之數。
九軍洛書之數。
八行八卦之象。
六花三十六宮之象。
五行相生相克之理。
而總謂之八陣者。
天兼
虎翼
地兼飛龍
風兼蛇蟠
雲兼鳥翔諸陣。
皆舍此不成也。
四方爲奇。
四隅爲正。
前衡後軸。
轉環隨機
有動有靜。
體用乃立。
一方一圓
合變無常
其義則已具於十三卦制作之象。
所謂門柝以待暴客
弧矢以威天下是也
非深於易者。
其能盡其神乎
孔子曰有文事必有武備
九軍八陣之法。
固已瞭然於讀易絶韋之日。
而衛君問陣。
不對而行。
非不知陣也。
特以衛君有黷武之志。
以是警之也。
夫兵者。
聖人所以安天下之術也。
風氣旣開。
人情遂鑿
聖人不容先事而爲慮。
故有井牧之田。
伍兩之兵。
溝樹之固。
郊關之限。
廵鼛之警。
壺𣝔之守。
雖以禮義廉耻
爲域民固國之道。
未嘗不用師以輔之
其所謂戰者。
不城而人莫敢踰。
不池而人莫敢近。
櫜弓衅戈而奸謀邪慮。
消沮萬里之外。
是之謂道德之師。
其次誅暴伐罪
勝國不殺一卒
救民而不利一物
是之謂仁義之師。
其次齊之以政令
假之信義
用之以智謀
必勝攻必取。
是之謂節制之師。
下此則爭城爭地
殺人盈野
窮兵浪戰
勝敗靡常
卽狼殘虎噬耳。
奚足謂兵哉。
故曰枝擊不能節制
節制不能當仁義也。
噫帝降而王。
王降而霸。
霸降而戰國
聖人不作
爭奪日起。
道德仁義之師。
無可施。
節制之師則猶可用矣。
若不豫講於無事之日。
何以應變倉卒之際哉。
我朝立國來。
兵革罕用。
爲士者以聖人不對衛問爲口實
握機行陣之法。
畧不講究
至於武夫
執弓佩鞢爲武。
而問以鞱畧則矇如也。
以致壬丙南北之冦。
乘虛邑。
莫之捍御
至今爲國耻。
近古竹溪安氏及森溪李氏
慨然留意於是
握機本文爲經。
范蠡樂毅韓信之註爲傳。
建圖立說
分章晣句。
九軍方圓
五行十二將。
正宗四統八行六花
鶴翼魚鱗
却月偃月
車戰船營之制。
排鋪環列
指掌文。
太公武侯衛公之玅。
無復餘蘊矣。
又有八門輪回之圖及石陣卞義奇門擧之法。
在其下方
硏賾旣久。
可以窺見藩籬
遂書此以待。
異日識進後。
更看如何爾。
一指師序
周孔之道衰而異端熾。
老莊楊墨申韓之徒。
馳騖一時
而旋自熸焉。
釋氏之學。
其說尤盛。
人之染之也最深。
唐宋來。
大賢碩儒闢之不遺餘力。
而旣撲而愈焰。
旣滅而復興
至于塔廟多於儒宮
僧徒半於農民
其違周孔之道則一。
而彼暫而此久何哉。
蓋老楊墨申韓之說。
其術淺而易知。
不足動人
禪則
幽若可以死生之變。
其深若可以見性理之源。
其神若可以禍福之權。
其徒又多苦身勩行。
固執不爲外物移奪
其所謂牧牛者。
有似乎求放心
其所見性者。
有似居敬
其所終日喫飯
不曾一粒
終日著衣。
不曾一絲者。
高玅有理趣。
至若坐忘立脫。
其魄之流膏液
散爲珠琲者。
尤極恠誕
是以吾儒之恬靜者愛其枯槁
持守者愛其收斂
昏愚者樂聞其幻說。
其與儒道幷行久傳於世者也。
一指苦行七十年。
於禪可謂精進
眼視笠影。
無愧臨安僧。
看得水牯
酷似古山釋。
且爲父母燃指
爲國祈福
供佛百日
必致漆夜放光
維摩詰所謂火中生蓮
此之謂耶。
使吾儒爲學若是
何堅之不鑽。
何遠之不到哉。
韓昌黎詩曰陽明所居
幽暗鬼所寰。
嗟龍獨何智。
出入人鬼關。
晦翁因此釋氏妙喜張魏公好。
又與一種小人好。
師卽東國妙喜也。
魏公所好
吾安得不好
而師無以魏公之好。
爲好禪之法也。
於其行。
爲說而贈之。
柳下族兄八十二序
族兄侍郞今年八十二。
於其子鎭之六十初度
晬盤以娛之。
斑衣趨庭
千歲之觴。
怡顔覽揆
百年之斝。
喬梓相壽。
歡忻和悅
華髮酡顔均也。
杖朝杖鄕之鳩。
却而不御均也。
禮數之坐立。
筵席尊卑
從而辨翁兒也。
族人長幼咸集。
稱觴同慶
獻奎服制未克與筵。
翌日以辭替觴曰。
壽居五福之一。
如其無諸福以綏之則勞人而已
無令德以將之則陳人而已
勞與陳。
不足以爲壽。
是以古之稱壽者。
必曰萬石汾陽諸公
斯人也稟元精之氣。
一時之望。
有非含齒戴髮橫目之倫以血氣盛衰
年齒爲老壯者也。
公生於正廟鴻朗之會。
長於純廟煕洽之世。
鴻漸于翼廟繼照之日。
入講雷肆。
密贊冲德
出奠湖邑
騰口碑。
繼登玉署
直聲朝端
歷憲朝逮當宁
壽踰大耋
位躋卿月
退休林樊而若虎豹在山。
藜藿爲之不採
兼以身之康彊
無損盛年
于庭者。
鸞鵠瑜珥
交峙而幷耀。
至若篋衍玄草
足以子雲而呈堯夫。
爲壽豈不與向所謂諸公幷其久遠耶。
非獨公之純嘏然也。
抑亦休之攸曁也。
我潛隱公以崇禎之人。
蹈海之操。
觀察公以巖廊之器。
陋巷之瓢。
郞公文章經術
不盈德。
自古陰德之食。
不報于其盈而報于其餘。
是其餘而未盈者。
發於公也。
壽者酬
也。
天之所以酬公者。
不亦宜乎
如獻者六十無聞
罔之生也。
然惟祝極宿之長照。
依其末光
得以收拾云。
農廬集卷之六
 記
  
紫霞洞天記
西遊洛。
果齋翁於冠嶽山下。
山益深而境愈奇。
密邇洛師而別一洞天也。
壁面白雲山人紫霞洞天八大字
先生曰此故罪相某所嘗藏修
而今爲吾有。
境則佳而此爲累矣。
余曰何累之有。
龍門勝善故址不爲累於程子
武夷夷君之所居不爲累於晦翁
則故罪相獨奚累於先生哉。
昔爲姦凶所染汚。
而今先生洗滌
豈非紫霞之幸也哉
且霞之爲物也。
變滅無常
今之霞非昨之霞。
朝之霞非暮之霞也。
試看霞之起也。
抱日而耀彩。
或依山而隱映
葳蕤怳惚
頃刻殊狀
終日之間。
不知其幾變滅也。
百年之間乎。
自其變者而觀之則人世皆霞也。
人之生也。
少而壯而衰而老。
雖享頤期之壽。
變則一也。
此非霞而何
世之久也
皇而帝而王而霸。
今二有餘年。
而其變則一也。
亦非霞而何
是以古之聖賢
所以不變以制其變者。
蘊之爲道
德。
行之爲仁義
發之爲言語。
大敎當時
斯文後世
昭乎如日月之麗天
沛乎如江河行地
此則於霞之中有不霞者存焉。
先生承家學接淵源
傳道脉於無窮
其亦不霞者乎。
先生曰子其爲我記諸。
余謝曰鯫生是霞之甚者
世自有不霞者記之矣。
吾何敢。
溪亭
退陶李先生古學溪上
爲我淵源之始。
典型寢遠
沿溪一泉一石
今猶古也
遺䠱之地。
孰非古溪。
而獨於曲阜溪稱古者
以其在第一曲。
擧一而總之耳。
先生孫承宣彙寧氏就是小亭
東西兩齋
尙友敏求
合以命之曰古溪亭
馳書徵記於獻奎
乃今之人也。
無能發古之義敢辭
不獲則曰美哉亭之號也。
古者上世前代之稱而不敢自有之辭也。
樂樂其所自生。
禮不忘其初。
紫陽韋齋之扁奚異也。
况詩成於古而屋就於今
其爲繼述之功。
抑亦盛矣。
今公年踰懸車
心切懿戒。
居今世。
志嘐古人
苟志於古則不必博求古昔也。
聖道脉。
歷叙於屛銘。
聖學終始
昭揭於十圖。
存心用敬
發匙乎靜存齋箴。
性理精微
指掌天命圖說
當日諸賢問答
之語。
遺書在耳
俛仰方冊
寓慕羹墻
所以敏求者。
不越乎家學
千古嫡傳在是。
所以尙友者。
亦不越乎及門高足
千古尙論在玆。
至若溪山嵬然而峙。
汪然而深者。
莫非懷賢覽古之地。
則公之名亭之義。
其然乎。
或曰亭則古也
而亭之外都是今也。
古淳而今澆。
古樸而今彫。
菱角雞頭
日變而日汙。
公其能用今而迴古乎。
余曰不然
古今無定名。
道學之存不存如何耳。
如其學道也。
何今之不古也
學道而至則是乃古之人。
雖未至猶不失近古之人。
瓦樽玉瓚
同是古也
采椽刮楹
是古也。
洙泗濂洛
前後一揆
紫陽陶山
今古一轍
雖世級日降
自有亘古今者存焉。
因是自修
因是訓迪
因是挽迴則奚特一亭之古而已哉。
獻也非稽古者。
姑識此以學古之君子云
農廬
古者民之受廛者。
二畝半在邑。
二畝半在野。
別爲田廬
今則無受廛之制。
而余惟田廬二畝耳。
其廬纔數架。
一架書史
一架田器
讀書課農
吾雖不霑體塗足
火耕水耨
菑畬稼穡
無不親檢。
農夫而何
名廬以農。
其實也。
或曰異哉。
子之名廬也。
樊遲
問農。
子曰吾不如老農
又曰野哉樊須也。
不學孔子而學樊須何哉。
余曰聖所以斥之。
所以進之也。
不有以斥之。
有以進之。
農居四民之一。
而在工之上士之下。
則農何嘗賤業也。
後人之稱孔子者。
亦曰農師圃師。
農果賤業也。
安敢以所賤。
加於聖人也。
樊遲聖門高足而猶問農焉。
則如余者安敢鄙樊須不學也。
况士之爲學
農夫之爲農。
必先時而藝。
倍力而耘。
早作而夜不休
垂成而意愈勤。
深耕而易耨。
學之精思力踐也。
去莠而埴苗。
學之閑邪存誠也。
禮云修禮以耕之。
講學以耨之者
此之謂也。
雖經齋書室
農廬
有何不可也。
余學無成而農亦惰者。
深有愧於是廬。
而若循名而責實敢不自勉焉。
太虛室記
有客面目素昧者。
闖然入我室。
不揖而坐。
亦無寒暄
余曰古有士相見之禮。
稱贄而請見
辭贄而出迎
正席而跽。
撫席而辭。
此禮雖廢。
拜揖寒暄之節。
今猶存焉。
子是何人。
亦在何處
簡忽若是也。
啞然笑曰吾與同室
同室之人。
日與之相親
夜與之聯枕。
復何禮儀之繁爲。
余猶驚疑曰子非吾親戚
何謂同室
素昧顔範
何謂相親
閉吾之戶。
環吾之屛。
夜吾
獨寢。
何謂聯枕。
客曰齷齪哉言乎。
獨不見訂頑廣居乎。
民吾同胞
吾與也。
又不聞張志和之言乎。
以太虛爲室。
四海諸公
共處同室
聯枕亦其意也。
在昔淳厖之世。
民師師。
其俗煕煕
無有物我
無有親疎
霜露所墜。
無非一室
交臂而處。
抵蹠而眠。
玄同一散
畦町轉分。
境界殊而爲燕越之隔。
強弱敵而有晉楚之鬨。
甚至於父子異宮。
兄弟爭産。
門分戶割。
不相往來
豈不可哀哉
羅春伯象山書。
有曰自家屋裏人
象山責之云宇宙無際
本只一家
君謂自家
不知孰爲他家
彼雖禪學
與橫渠志和之言。
同一䂓橅矣。
今君與吾。
自是四海兄弟
共處虛室之內。
同爨廣居之中。
異姓生面
非謂疎也。
一參一商
非相離也。
長枕大被
宛轉一禈一。
何見待之薄也。
余乃神蘂形茹
憮然而謝。
遂書其言。
以爲太虛室記云。
暗室康衢
老友明遠
高明之士也。
覊貫及此同衰。
昏明殊質
磋磨相須
宅心制行
毫髮皆知。
窮經而明乎性理
養心而明乎誠幾。
禔躬則明省察
臨事則明乎義利。
文儒之粹。
彪炳育珍。
而其身隱其居僻其室蔀。
猶自扁室以暗室康衢
惺惺不已
噫此其
所以高明也。
蓋嘗聞之。
明不生於明而生於暗。
晝之光明
夜之所息也。
朔之生明
晦之所養也。
人之能高明者。
亦豈無所養而然耶。
其處顯明之地。
人莫不修矜持
而及其在幽獨之處。
心易佚也體易惰也。
袒裼箕踞
有誰知者
至於事爲之或不循理者。
自諉莫知。
因循苟且
欺心欺人。
遂成暗昧
人孰無自家明。
而率向暗室消沮
遂致處康衢暗室
豈不可也哉
是以大學言明德之工而必以謹獨爲要。
中庸明誠之道而必先戒愼其所不覩恐懼其所不聞。
卽以其莫見乎隱。
幽獨之地。
十手所指也。
所謂暗室康衢
其所以扁室之義也歟
今子居此室讀此書。
持此躬明此心。
悚然父師之臨其上。
惕然淵冰之處其下。
淵默而䨓聲。
尸居龍見
耿耿回光內照
常明不昧
所謂不生於而生於暗者。
非此之謂耶。
求之古人
顔叔子之達朝秉燭
楊伯起之暮夜却金。
司馬趙淸獻之無不可與人言。
無一不可與天知者
尙可無愧也夫
明遠其所稱。
不敢居。
其所戒。
不敢不勉。
以是爲之記。
涵一堂
余素病心不定
千端萬緖
紛紜方寸
強爲制縛
而還一病
所謂握則破。
不握則失者也。
程書涵養吾一四字。
以名吾燕居之堂。
一者心之不二之謂也。
靜而所存一則人欲消盡
虛明洞澈
所謂太極也。
動而所存一則天理流行
應事中理
所謂各具一太極也。
太極兩儀
兩儀四象
四象八卦
天下萬化萬事
從一中出來。
至哉一乎。
是豈愚蒙之所能與哉。
雖然一之理。
則聖不必獨有而愚不必獨無矣。
其涵之之術。
聖賢明言之矣。
曰勿忘勿助。
靜虛動直
主一無適
有主則實。
外患不能入。
有主虛邪不能入。
曰苟能常操而有。
則雖一日之間。
百起百滅。
而心固自若者
皆涵一之義。
而其名則敬也。
敬齋所謂勿貳而二。
勿參而三者是也
氣之決驟
軼於奔駟而敬其銜轡也。
情之橫放
甚於潰川而敬其隄防也。
如其從事於斯何患乎心之不定
而但一敬字。
持守爲難
故庸識于堂。
以自惺惺云爾
無號堂記
吾友尹殷甫魯人也。
間嘗名堂以不號。
旋又改之以無號。
其言曰不者不屑之謂也。
無者本無之稱也。
有以發其義。
余曰旣云無號。
復焉有記。
不獲則曰君之貌。
溫而恭。
君之行。
孝而謹。
其口隱其心恬其操潔。
靜云爲。
無非可號者。
而自謂無號。
和光汙下
無號可擧則是太沒也。
抗心太高。
無號可稱則是太簡也。
無號之義。
果安在哉。
古者人無號稱
聖門高足淵騫游夏之徒。
德備學博
而未聞有號。
春秋之經。
名卿善士
貴則稱爵。
賢則稱字。
而亦未有號者。
號何始
其始諸隱倫乎。
綺甪鶡冠瞿硎之流
匿其名姓
鞱晦也。
至若洛閩諸賢。
坡魯羣哲。
不有號。
雖其講學修道
與彼殊塗
而其藏修林泉
逃名世則一也。
然而勢位者效之而號其堂。
文章假之而號於世。
題扁以侈之。
圖章以播之。
是則美大之稱。
而非逃名之實也。
又况儒名而墨實。
孔言而跖行。
竊其號而自多者乎。
多則賤。
無則貴。
物之情也。
處士高屐貴子弟皆屐則何高於屐。
賢士折角衆人皆折則何異乎巾。
之無號。
實亦厭其多而取其無也。
然無豈空空眞無之謂哉。
無爲萬有之根。
陰陽之而化生
萬物之而成形
賢者以之而成德
無之爲德。
無爵而貴矣。
是以有謂無極翁者。
亦有謂無名公者。
至今稱謂
愈久而愈顯。
子之堂雖無號。
號之號
吾恐終不保其無號也。
是爲記。
法田
法田永嘉百里宜春之西。
粤我七世陶隱公伯氏隱公
二親避世于此
或云槐里
亦曰柳川
三變爲法
以法與方言相近也。
其北有山曰太白
盤據數州。
爲山南巨鎭。
中國之有泰山也。
西轉而南迤爲文山
又東爲排闥
下有所謂鳥項。
嵒瀑幽絶
崇禎處士沈覺今,洪杜遜愚,鄭抱翁吾祖潛陶諸賢盤桓之地也。
鳥項一枝
西爲芳
峻極于天。
自芳山東馳。
龍洞十里鳥山
如鳥舒翼
其陽曰大里。
卽吾落南舊基而胄孫居焉。
其傍有宗會之堂。
一枝
伏而又東折。
十里有洞曰潛陶。
卽吾二祖所自號而寓柴桑之感者也。
有二吾堂遺址
高祖立齋公一派居之。
潛村歷聖洞。
復起一高岡曰鶴山
如舞鶴然。
其陰曰中里
族祖觀察一派居之。
自鳥項南出
一高岡曰古敦。
山南馳不十里
有岡曰敦都。
豊隆圓滿
碩德君子鎭物之像。
其陽曰新基。
卽我六世省齋公薖軸之地而子孫仍居焉。
築室揭省祖齋號。
考亭韋齋之扁也。
東崗曰勝南㙜
㙜下書齋
卽我本生大人
書之室。
東西有立石。
西刻石門塢
武夷舊題。
東鐫河圖洛書
閣皁山故事也。
水則一自鳥項。
源遠
一自
其流細。
夾大里流中新之間。
東會北江
南入于洛。
上一峯尖秀如筆。
與芳對峙乾巽。
此其水之源委也。
自大溯澗而北。
有洞曰黃鳥,古魯,杳靄浮邱
越澗而東。
有洞曰碧霞
五賢尸祝之所。
而西。
有洞曰丹坡。
覺今遺墟
曰幕洞。
抱翁舊址
自新基越崗而東曰角里
合商顔故號
越澗而南。
洞天
家大人藏修之所。
築室數椽。
琴書焉。
南有曰蘿浮。
下有四洞天。
南曰甫田
東曰尺谷。
北曰磨谷。
磨有院宇
爲陶祖畏壘之享。
而擧贏而未遑
西曰愚陵。
卽吾所自號。
而愚而號愚。
名實相副矣。
姜氏之居甫田,尺谷,聖洞,潛村龍洞浮邱杳靄黃鳥碧霞者。
通謂之法田
而咸統於大中三里
烟火相接
鳴吠相聞
南北阮東西楊也。
土墳
厥木
田稻菽粟
厥服桑麻
厥俗儉而嗇。
有唐魏之風。
我潛陶二祖曁省祖府君
於此貽燕之法。
以糾宗綏族爲宗法
孝友文學家法
勤儉謹拙爲修身之法。
忠厚敬畏治心之法。
居鄕則以逡廵退讓爲法
立朝則以忠愛正直爲法
接人
惠和慈諒。
臨民淸白詳密
無非法也。
至于稼穡亦有法焉。
旣菑旣畬。
旣耕旣播。
先時而耨。
倍力而耘。
人功旣至
乃亦有秋。
凡我諸族。
乃祖遺法
非法不道
行非法不蹈。
非法不作
則庶不爽是基之名矣。
是爲記以示後生云爾
雙竹亭記
雙竹金公(鎭河)好學自修君子也。
晩而通籍
薇垣栢府
而於名利泊如也。
僦屋龜城商山
其所居之亭曰雙竹
獻也以通家後生
間嘗拜其床下
公曰是亭本李氏所築。
號爲三秀者
而今爲吾有。
不可襲也。
改扁今名。
卽以山望竹嶺
水源竹溪
取其映帶之近也。
君其爲我記諸。
固辭
書屢反而終不獲則曰。
環顧溪嶺之間。
一竿
雖有之名而無之實也。
砌間栽數叢細籜。
短短不成竿。
亦非土之宜也
亭之名
不亦近於西都橘柚乎。
雖然之爲君子所取以德也。
中通而外直。
其性也。
多節而竦榦。
其體也。
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其節也。
然則之爲
以德不以物也。
若徒以其物則兩湖濱海之地。
家篁而戶
門屛藩籬也。
擧皆謂篁樓竹舘可乎。
故古之名亭者。
不必所有之物。
而特取其德
焉。
所謂三秀者。
何嘗而自謂耶。
彼亦有志之士也。
因商而思
而思篔簹
夫篔大竹之名也。
古人旣因咏芝
則公又因而扁
有何不可也。
衛武公好學自修
詩人美之曰有斐君子如切如磋
衛本商之地也。
地名偶合於衛之舊。
而公之老而好學
又如武公之懿戒。
則斯亭之名
豈不愈襯於三秀乎。
况遠取諸物。
不若近取諸身。
今公之心虛而性直。
中通外直也。
行修履貞
之多節竦榦也。
確乎有守
不變其塞。
之不改柯易葉也。
於是乎處斯亭。
而觀易象之蒼筤
修禮器之竹筠
斯干竹苞
雖謂之千畝可也。
奚但雙竹而已哉。
默所記
李君漢于處其先人之廬。
其扁曰默所。
閉戶默坐
蓋將嗣守其默也。
告余曰子能爲言以廣默之義否。
余曰異哉。
己欲默而強人以言。
言者默之反也。
言者是則默者非也。
默者是則言者非也。
一言一默
是非居一矣。
且吾亦學默者也。
以默廣默。
不亦難乎。
蓋嘗聞之。
不當言而言。
非言也。
當言不言
默非默也。
當言而言。
不當言而不言
可謂默也。
吾於子一言
不害其爲默歟。
夫人明理達志
開物成務者。
非言不能
敎令不宣於家則親愛壅。
詞命不修於鄕則物情乖。
大而國計廟謨
小而州庠里塾
非言無以弘化
言當於理。
終日言。
孰能非之。
不當於理。
一啓齒。
人猶以爲病。
然則非徒默之爲貴也。
唯當默而默之爲貴也。
若深緘金人之口。
固守磨兜之堅。
如唐之啞鐘
小叩而不鳴。
大叩而不應則奚可哉。
雖然不宿則不猛。
雷不收則不迅。
水不渟則不洩。
今夫千仞之淵。
方其靜也
沉奫涵滀。
泊乎無聲
黝乎莫測。
惟其積之之久。
一朝決而爲川。
達乎江河
聲之所撼。
震谷簸陵。
使其畜水旣淺。
終日汩㶁。
溪澗行潦之爲。
則其涸立待矣。
安能澤加萬類
爲國之紀乎。
是以聖門設敎
言語四科
而亦曰其言也訒。
曰訥於言。
曰予欲無言。
是則聖賢之默也。
非吾輩可企及
雖以衆人言之。
藏拙護短
遠害寡過之道。
莫如默。
旣無修辭立誠之德。
必有多言多敗之戒。
與其多言
孰若無言。
稠人廣坐
之而無言則人必曰簡而已矣。
疑謀難事
之而不答。
則人必曰癡而已矣。
况癡與簡。
元非惡德乎。
以此廣默之義。
庶乎可矣。
而其不曰堂而齋而。
必曰所者。
抑何義歟。
書曰敬作所
曰所其無逸
所字有安之義。
如鳥之有林。
魚之有水。
子於默。
亦如鳥魚之於林水。
出入起居
造次必默。
奚翅堂齋之爲名也哉
李君曰是足以爲記也已
癡翁記
豊之倅李博如自號癡翁
屬余以記。
余曰異哉號也。
癡者不黠之謂也。
古有癡叔,癡椽,癡漢
他人所稱。
非自謂也。
眞癡者必自謂不癡。
翁則非癡者也。
賦性爽朗
制行修謹
處事縝密
奚癡之云。
癡之甚者謂之愚。
余乃一愚夫也。
土頭灰面。
不辨菽麥
以吾眞愚。
記人不癡之癡。
不亦愚之甚乎。
然愚與癡。
古之道也。
天地之始闢也。
其風太素
其氣溟涬
其民于于居居
無有機變
而已矣。
人之始生也。
性眞而靜
心寂而冲。
其神囫囫圇圇。
無適無莫
而已矣。
全天地之性而不失赤子之心大人也。
非吾輩之所及也。
及其混沌旣鑿。
七情漸熾。
利害以汩之。
寵辱以驚之。
所以斲其眞者。
雜然幷進
而能克己而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是謂復性君子也。
尙可以勉而至。
方今玄同日散。
大朴日雕。
質變而文。
文弊而僿。
禔躬者以塗澤爲賢。
涉世者以佞慧爲能。
羣能騁技
衆巧渴心
飛頭歧尾。
乳目臍口。
如其葆眞蹈實地。
稍異於俗者則必羣笑以爲癡。
小則曰褦襶
大則曰頇顢。
雖古大人君子
處今之世則難免乎癡之名矣。
然則翁之自號。
乃欲矯世黠而反乎癡也。
或曰翁旣歷典郡邑。
官事非癡可了。
安知不顧長康之癡黠各半耶。
余曰一癡足矣
焉用黠爲。
上以黠御下則下以黠罔上
上以癡接下則下以癡親上。
盂方水方盂圓水圓也。
人患不癡。
苟癡矣。
何官之不了也
之郡
古多癡俗。
厥民稼穡
厥士忠信
邑有讀書
無貳價。
老先生過化之遺。
近來黠於利者撓之。
厥俗亦隨而黠。
然治黠之道。
莫癡若也。
翁之爲政
內實嚴明而外刻深
大不糊塗而小多含弘。
治似悶悶
譽無赫赫
邑人謂之癡。
行將俗與化成
回淳返朴
其猶寗武子之愚。
其知可及而其愚不可及也。
如其倦仕而歸則尤將懷玄抱素
剷彩鞱光
泊乎如大羹不和
寂乎若朱絃之在匣。
吾將從子乎遊。
愚與癡共成一大癡可乎。
翁曰諾。
桂山書室
公元1816年
桂山書室者。
有懷藏書之閣也。
蓋聞我家書籍
盪於丙子兵燹
南移百年
散佚無餘。
先人少好讀書
而皆借癡之書也。
通籍
祿俸之餘。
購書一千卷
子孫謀也。
獻奎繼而若干卷。
手所謄又若干篇。
六經四子百家羣書
稍稍復集。
而其未具者。
有待於後也。
夫人有所欲則物必應之。
馬則馬至。
好龍則龍降
好利則財聚。
如其好書
何患不聚。
吾子孫者。
節次裒益
鄴侯家之萬軸
千頃齋之六萬卷
珠囊玉笈
綠字丹書
無不畢具
則天耀文曲之精。
家必生文學之士。
可以希賢
可以經綸
可以文章
其爲富豈但金積而已哉。
人有千金之産。
扃鐍緘縢
汲汲焉惟墜失是懼。
千卷之書。
手澤猶存者乎。
昔龍徒張侯甫之祖搆桂香書屋
其子扁之以香桂書屋
其孫又扁以香書屋。
書香屋。
曰書桂香屋。
書香屋。
書屋香桂
書屋桂香
顚倒四字
歷屢世而爲號。
張侯者。
未知何許人
而必善繼述者也。
吾亦以是望於來許
嗚呼小子
念之勉哉。
服齋記
洞里忠信之士曰李友休甫
系出璿籍。
家傳詩禮
嘗名庵以省。
省念其先自省之目也。
不佞猥爲之記。
又名齋以服
服膺高祖直齋遺訓也。
虛直公游宦而沒於官。
治命云吾平生所服者。
忠信禮義
也。
之子孫。
勿以吾祿薄而怠於爲善也。
以爲扁。
蓋將顧名思義
勿墜先訓之意也。
又徵記於余。
余曰此君家傳心訣也。
君當自識之。
且吾無存省之工服膺之實。
記省已愧矣。
况記服乎。
不得則曰是齋也。
樂樂其所自生。
禮不忘其初者。
其猶紫陽韋齋之扁。
一室二扁。
亦唯敬齋義齋之規乎。
士之爲學
知行相須
徒省而不服則如目無足
空堂蹩躄之患。
徒服而不省則如足無目
冥行擿埴之弊。
二者必交修幷進
而論輕重則服爲重。
不但省與服爲然
忠信禮義
亦自相須成德
忠信質也。
禮義文也。
文質不可偏廢
而文爲末而質爲本。
忠信於人。
布帛之有絲縷也。
衣裳之有尺幅也。
繪之有素也。
毛之有皮也。
魯論所以重言複言
顓孫所以書紳也。
然而神徂聖伏。
大道弁髦
忠信弊而失於野
禮義壞而失於僿。
和光者以合汚德厚
好名者以孤峭砥行
之者固尠而服之者尤尠。
惟君則遹追典型
纘緖箕裘
循循省察
拳拳服善
勉勉乎其不知老之將至
豈不乎哉
服之爲言服也。
虛直公服之以禔躬焉。
尊人服之以賁身焉。
君又服之而無斁焉。
文錦十襲
不足以喩其美。
黼黻九章
不足以比其華。
詩云
要之襋之。
好人服之。
舞風臺記
洞里有古子琴公之閭。
烏頭赤脚
過者式焉。
東有石平鋪。
如堂如陛。
石上蒼欝
偃盖欹幢。
其陰可以長筵
孝子盤桓之地。
所謂舞風㙜者也。
孝子養親
曾子之養曾晳
曾晳言志也。
曰浴乎沂風乎舞雩
臺所以名。
亦其養志一端也。
追想當日
山雌乳。
孝烏啣藥。
舊痾旣痊。
慈顔載和。
於是陸摘紫房
水掣赬鯉
滫瀡之具也。
池荷搖月。
時藿向陽
節序之叙暢也。
宴林禊祀。
斑衣起舞
心意之悅適也。
援琴愛日之章。
舍瑟作壽親之曲。
盎然惠風
入春闈。
時爲樂。
不减舞雩之志。
玆豈尋常築㙜榭廣樹籟也哉
或曰朱先生不喜與點之意。
晩年悔不改風雩註。
孝子之必取於此者何哉。
余曰晦翁豈眞欲改註也。
本註曰曾之學。
有以見人欲盡處。
天理流行
隨處充滿
少欠闕。
其言不過其所居之位。
樂其日用之常。
胷次悠然
與天萬物上下同流
是固無一字不實
當時世儒誤看與點之意。
忽於踐履
好言活潑
其流之弊。
至於任誕
假說話頭
以警後學
然愚嘗聞之。
先人曰。
人欲盡然
可以養親
天理流行然後可以悅親。
若使曾子不知風雩之樂。
與天同流者。
烏足以悅親心而養其志哉。
童詠歸之日。
吾知夫曾子之隨其後而深有得於其志也。
琴公之以是名㙜者。
亦見其人欲凈盡天理流行
雉烏之應。
其必由是而感也歟
伯夷之風者頑夫廉。
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
今聞孝子之風者。
又當如何云耶。
登是臺者。
其必惕然興感
發於孝思
而如吾者循省平生
率多盡分
孤露餘生。
只切風樹之感。
抗顔作記。
豈能盡孝子之志哉。
事行已悉於棹楔之記。
此不復贅云。
休齋
休齋者。
雲谷權公纘度之號也。
獻奎幼少時拜公於燕居之堂。
氣貌莊嚴
言語簡重
不敢仰視
退而見休齋之扁揭壁。
而亦不敢仰問。
忽忽四十年。
前修之已遠。
典型之莫攀。
日其胤載銓過余孤露餘生。
無能嗣修遺矩
唯是守先人之廬。
忘先人之志者齋號也。
子盍記諸。
余曰賢哉志也。
是猶晦翁韋齋㙜溪之味道也。
彼有大賢記述
可以傳信
而如吾者安敢廁名於先尊人之室。
不獲則曰古以休名多矣。
司空圖三休
黃山谷四休
未敢知何居焉。
先人少有四方之志。
蓋將一展
旣又斂退雲壑
涵養本源
非始不休而終乃休也。
一休字爲一生家計矣。
余乃得其義。
作而言曰士生於世。
休者少而不休者多。
躍馬邊境
骨騰肉飛
志勳者之不休也。
膏唇拭舌
舐痔世路
宦者不休也。
懷硏佩削。
掉鞅選塲
賭名者之不休也。
是則鐘鳴漏盡
便能自休
至若燕處房室
心則飛淪。
俯仰之間
再撫四海
是身雖休而心不休也。
大段力用功於主靜
不能休。
東坡所謂幾人林下是眞休者此也。
公以簪纓之閥。
經世之器。
出而需世。
何用不臧
超然轉脚。
未老而休。
世間名利得失榮辱
一累其中
所謂眞休也。
三休堂之旣聵而休。
四休軒之知足而休者所可幾哉。
或曰兩曜常運。
源泉不舍
君子自強不息
公之休無乃反是乎。
余曰休云乎
非絶慮斷事
坐禪之謂也。
主靜之謂也。
主靜主一也。
苟能主一
千頭萬緖之事終日不休
不害其爲休也。
法師云日月歷天而不注。
江河競注而不流。
野馬飄皷而不動。
晦翁取之以喩動中有靜之意。
動以見靜之所存
靜以涵動之所本。
則使公需世。
得展四方之志。
終身而不返。
其爲休則一也。
而况高卧東岡
靜而休者乎。
此其
名齋之意。
而亦後人嗣守之實也歟
泥谷記
宗人大應業功令
累擧不利省闈
隱於宣之谷。
耕田讀書
老而彌健。
嘗造余曰應鄙人也。
處于
卉物而花甚縟。
實爲百果之宗。
不敢居。
請改以泥。
蓋取音也。
有以發其義焉。
問其義曰泥者其處卑濘其質汚濁
馬牛之所蹵也。
龜蛇之所蟠也。
蚯蚓之所穴也。
素賤行賤。
宜其自謂也。
余曰美哉號也。
水與土合曰泥。
天有五材
水居一而土居五。
萬物生於水而養於土。
奚但牛馬蚓龜之爲處。
其於人也。
爲利亦博矣。
居而陶復焉。
圬而墻壁焉。
埏埴而爲器用焉。
瓮瓿甌甑甃甁之屬。
巨細不倫而俱出於泥。
吾不知君其爲瓮甑乎甃甁乎。
是物也埏則器而久而毁則還爲泥。
泥器相成
未嘗泯也。
譚子曰摶空爲塊。
見塊而不見空。
摶塊爲空。
見空而不見塊。
君其爲塊乎爲空乎。
塊而至於空則空者谷也。
谷神不死。
君今性靜而心淸。
志卑而神腴
髮雖變而貌益丹。
體益瘦而氣益壯。
其爲谷神者耶。
吾聞東海之濆有物焉。
塊然而處。
冥然而居。
無視無聽無思無營
混混沌沌
不可模捉。
其名曰泥。
其斯之謂歟。
君曰循名責實
不敢居。
然舍其所不敢而居其所安。
以是爲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