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自动笺注)
泉齋先生文集卷之六
 雜著
  
曾南豐講官議辨
曾南豐嘗著講官議。
以詆伊川
其言曰孔子敎人
憤悱啓發
孟子之語敎人曰有答問者。
荀子之語敎人不問而告謂之傲。
問一以告二謂之囋(音察喧嘈也)。
傲非也。
囋非也。
君子如響。
故禮無往敎而有待問。
則師之道。
有問而告之者爾。
世之挾書而講者。
終日言而非有問之者也。
乃不自知強聒欲以自任
何其妄也。
引禮太傅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
少傅世子以觀太傅德行審諭之。
以爲師之爲道
正己而使觀之者化爾。
世之挾書而講於禁中者。
官以侍爲名則其任故可知矣。
乃自以謂吾師道也。
且辨坐講之非。
今按此議。
援據經典
非不有理
然惜其於古今之變。
得其一而遺其二也。
孔孟敎人
必待其憤悱告語之者
豈不學者無得於心而塗聽塗說。
則徒爲口耳之歸而終無自得之實故耶。
然而此特汎言敎人之道。
如是云爾
鄙夫悾悾固有叩其兩端而竭焉者矣。
在後世。
此道之不明已久。
雖或有願學之士。
而得其門
者或寡。
於是而一以古聖之敎法從事
必俟其憤悱而告。
問難而答。
師資勢隔。
而彼將無所從發端矣。
是故明道先生嘗語橫渠曰趣今之時。
且當隨其資而誘之。
識有明暗
志有淺深
亦各有得。
堯舜之道。
庶可馴致
橫渠用其言而關中之學盛行
則此豈非古今宜之明驗歟。
勸講人主之道則尤有可言者
夫處崇高富貴之位。
能知尊師重傅之者。
固已一二於千百。
苟欲守古法。
人君淵默無爲
師臣拱手不言曰。
吾將以行事審諭之。
愚恐其情志壅閼
上下不交。
何以陳善納誨之地乎。
自古典旣亡。
德義保身體之責。
都萃於經筵官
故當伊川進講之日。
人有病其委曲已甚者。
先生曰不於此盡心於何所乎。
意可知也。
至如坐講之請。
只欲復太宗眞宗之舊規。
明肅一時之謬制。
養成冲辟。
尊儒重道之心。
不易定論
未可率然立論而掊破之也。
大抵伊川之在講筵
遵禮經。
不循流俗
雖以劉忠肅之賢。
已不免以私意疏駁。
而如顧臨胡宗愈輩則直與之爲敵。
曾公此議殆亦推波而助瀾。
可惜哉。
淳于髡以賢之無益於國。
孟子
孟子語之曰君子所爲
衆人不識也。
愚於
豐講官議亦云。
藥山錄序
序曰道德原乎天。
政制本乎地。
師天而不知地
師地而不知天可乎。
又曰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圓而器方。
政制者器也。
又曰周末道器俱喪。
而㬥君汙吏嫉夫器益急。
又百餘年而載道者亦火于秦。
然道之在人心者。
有時而明。
而若器則蕩然無徵
孟子王道
必曰井田
未嘗道器而言之。
又曰程朱大賢
慨然有意三代之治
其所論著
詳於道而闕於器。
又曰後之君子
皇王道器
程朱未遑者。
宜其汲汲皇皇於斯器。
亦何程朱汲汲皇皇於斯道也。
 竊謂道之大原出於天。
而禮樂刑政
皆道之所具也。
今曰道德原乎天。
政制本乎地。
分道德政制而二之
至有師天師地之論。
此其爲說。
豈不謬哉。
政制本乎地。
井田土地而言。
所謂德原乎天。
亦指蒼蒼有形之天而言乎。
由不知天之爲理
而本乎地之政制
亦理之所有
故其見之差至此耳。
至如大傳形而上謂道。
形而下謂器之云者
蓋卽其形氣中。
指其不可見之理而謂之道。
指其
可見之形而謂之器。
程子所謂器亦道道亦器。
朱子所謂就那形而下之器上。
便尋那形而上之道。
見得這箇不相離者是也
程朱論道器。
自如此。
未嘗離爲二物
而惟蘇黃門老子解曰孔子仁義禮樂治天下。
老子絶而棄之。
孔子之慮後世也深。
示人以器而晦其道。
老子則志於明道急於人心
示人以道而薄於器。
其以道器分爲二致者。
蘇氏之見也。
以謂程朱論著
詳於道而闕於器。
其亦誤矣。
若使程朱舍器而論道
則愚未知程朱所論之道。
只如老氏窈冥昏默也耶
蓋其本意
以爲程朱論著
詳於本原
而於法制則未備也。
然而原法制。
分屬道器
爲非醜差
且程氏之與橫渠論治也。
未嘗不以井地先務
其說詳於全書洛陽議論
朱子請行漳州經界也。
講究法制
纖悉備具
至其說之不用
則以身之進退爭之。
今曰詳於道而闕於器者。
不亦誤乎。
錄序葛翁所撰。
最爲明白完粹
不見收錄
爲時論所怵。
余見磻溪後孫柳參議興奎
詰其故。
答云葛翁文字
當初未及致本孫而見遺云爾
義雞
家有二母雞。
同卵于一窠
家人慮其混也。
分而二之
及其旣乳而啐啄也。
不肯異居
晝必並行
夜輒同棲
欲食則相呼以求之。
遇患則合力以捍之。
雛不知孰爲己母。
母亦不知孰爲己雛也。
有見美之者曰異哉。
其所謂物有近人之性者耶。
然自夫世敎衰。
一之義隱而分殊之流勝。
門庭分豁
藩蘺爾我。
甚於婦女
而其原必起於各子其子。
稽諸史策
蓋自浦江鄭氏家範之外。
尠見其美也。
人之全其性。
若斯其難也。
今是雞也。
能人所難能。
殆若董生哺兒之雞。
江州同食之狗。
意者主人實德
有所孚感者存歟。
主人曰吁。
何子見之局也。
夫人物之生也。
得天地之理以爲性。
天地之氣以爲形者。
固一而已矣。
惟其有偏正。
故理隨以通塞
人物貴賤
於是分焉。
彼賤而爲物者。
旣梏於形氣之偏。
則固不能如得其正者之通乎其全也。
其所得以爲性者。
同一天地之理也。
理之爲體。
不能不囿於氣。
而其爲用實非氣之所能局。
故𨓏𨓏有不拘形骸呈露天機
不如是則中庸天命之性。
何以見其爲大本一原之性。
朱子健順五常之云。
何以不分人物
通同說去也哉
彼董生之雞江州之狗。
是誠有此感彼應之理。
然亦其本有是性。
隨感發現耳。
苟曰物之有善
專係乎人。
不係乎其性云爾
虎狼父子
蜂蟻君臣
鴻鴈兄弟
豺獺報本
雎鳩之摯別。
果孰感而孰應也耶
吾子執一古人陳跡
而疑其有待乎人。
則殆未達造化本然之妙矣。
且夫主人德薄行躓。
無能爲古人役。
而彼且無所待而自全其天。
則尤足以見天本然之善。
初無人物間隔也。
物則通一路。
畢竟氣偏。
故推不得
乃若吾人之得其正且通者。
方寸
理瑩然。
雖其淸濁粹駁。
因所遇而異稟
苟得擴充之。
彼其極濁極駁。
自不無變而之善之道矣。
顧諉以生質不美
自甘暴棄之歸者。
不幾鳥獸不若哉。
旣以是語客。
因作義雞說以自警云。
對策(代本倅作)
 王若曰云云
(田賦軍籍,還糓三政問。)
臣對。
臣聞董仲舒有言琴瑟不調甚者
必解而更張之。
乃可鼓也。
爲政不行甚者
必改而更化之。
乃可理也。
聖王之刱制立法也。
金科玉條
燦然具備
關石和匀。
秩然可述。
雖由此而千百世可也。
惟其
升降
政由俗遷。
則因時損益
三王所不也已
日乃革。
大易之所垂誡也。
今我主上殿下
御九五天位
億萬洪緖
寬仁恭儉
孜孜願治
宜其民生日厚
國用日紓。
而試觀今日之象。
田政不理閭里愁歎
軍籍無紀而邊圉空虛
糴政大壞賑濟無效
其故何也。
奉令承敎之臣。
不能承流宣化之致也。
臣叨守郡寄
目擊民隱
蚤夜憂憫
若恫在己。
何幸遭値聖明
特軫宸慮
設廳講究
謨諸廟堂
臨殿發策
詢及芻蕘
此實革舊鼎新之會。
在中外臣僚。
孰不懽欣鼓舞
思見德化大成哉。
如臣無似
不敢越俎
先以職守所在
陳矯弊之方。
仰冀萬一之裨。
伏願留神澄省焉。
臣伏聖策曰唐虞三代。
(止。
)亦有古制之可援歟。
臣圭復再三。
不勝隕越于下。
臣聞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葢量田收賦。
所以國用
征斂有度
損上益下者。
欲其民產有恒也。
計丁編伍
所以軍籍
而敎試操練
資給優恤者。
欲其民生安業也。
設倉糶糴。
所以國儲
斂散以時
賑貸有方者。
欲其民食之永賴也。
是以田制而上下俱足則邦本固而國以之裕矣。
軍籍修而兵農胥賴則邦本固而國以之安矣。
糴政擧而饑饉無憂邦本固而國無
捐瘠之民矣。
若是經國理民大柄
不外乎三政也。
若稽唐虞三代。
三壤成賦。
丘井出乘
備載於禹貢周官之書。
九府圜法
泉府出息
可徵於太公姬聖之典。
而世在隆古
尙矣何論
降至後代
自漢而唐。
由宋而明。
筭口租庸調也。
南北軍十六衛也。
和糴兌糴蓄儲也。
漢唐沿革各異。
義役之收賦也。
廂軍錦衣衛也。
廣惠通濟之設倉也。
宋明之沿革不一
然時以異制
援引則煩。
斟酌古今
損益得宜者。
不在聖朝乎。
就言其田賦
則二十歲一改量。
版圖之漏誤可審矣。
六等九分
而土成之高下可定矣。
原其法意
實倣乎司稼之廵野。
則改量之不擧
等之無別
其中因循之失乎。
亦言其軍籍
宿衛寡弱設營所以軍容也。
番軍歸農而收布所以助軍需也。
五衛三營廢置
深得乎居重馭輕之勢。
放番出布權制
初亦爲兵農兩足之道。
則其沿革得失
臣何敢妄言乎。
亦言其還糓。
冬收春給者。
實先王省助之意。
豐斂歉散者。
西京賑貸之政。
若其半分半留之規。
所以軍國之需也。
然而還上之名。
中國所無。
則直是羅濟之舊規。
取耗補用。
旣出於牽補之計。
仍作經費
亦何有古制之可援哉。
伏讀
公元1016年
 聖策曰國初三政。
(止。
)恝視民國之胥阽于危歟。
臣圭復再三。
不勝隕越于下。
大抵三政之設。
亶出於爲國爲民。
祖宗良法美意
宜若傳之萬世而無弊也。
然而宋儒程子之言曰生民之理有竆聖王之法可改
由是觀之。
堯舜三王之法。
曷嘗有久而不幣哉。
夫田政之不理也。
陳墾沃瘠
虛實難明。
賦稅日以减縮
則其於裕國之道何如哉。
因之而奸猾舞弄
病民之弊夥然矣。
自夫軍伍不整也。
流亡逃頉。
簽括無憑
軍籍徒擁虛簿。
則其於衛邦之策何如哉。
重之以攤徵夫布
蠧民之弊多端矣。
自夫糴政之不修也。
抑配督徵。
約予豐取
操縱盡在鼠輩
則其於議賑之政何如哉。
兼之逋負相繼
擾民之弊反甚矣。
臣以職守而言。
則本縣卽彈丸一山邑也。
土地瘠薄
生民不敷
不過六七百。
不滿一千。
丙辰改量。
初非朝命
陳川雖得除頉。
然國摠有難擅减。
不免等於墾土而充其元摠。
移東補西
實惠未究矣。
土非緜鄕而田稅木之代錢。
雖蒙癸丑更張之澤。
大同仍舊半木。
爲山邑貿納之痼瘼矣。
至於毓祥宮納之移送丹城
仍舊加尺之謬例也。
邸吏放債倍利
拘留勒徵之弄奸
也。
書員卜債之稱以無利而科外加斂也。
情錢之歲以增益也。
駄價之計程多費也。
都出於京鄕間該掌吏胥之奸弄。
則弊之所從來。
固非一朝
而重以軍額蕩滌
徵布無地
故每結加斂二兩
前日之十三兩至爲十七八兩。
則民何以聊生
經賦紊而田政之弊此極矣。
摠至爲六百餘名。
丙丁大侵之後
流亡旣盡。
無路充額。
故計出不已
蕩除軍籍
所以結頭二兩之加斂而尙患不足
間有洞里之加斂。
則已是一邑難支之弊。
而至於邑一兵
操練無施。
夫布雖納。
緩急何恃。
尺籍虛而軍政之弊此極矣。
還糓元摠爲一千七百餘石。
而吏奴之欠逋六百餘石。
便同刮龜。
無路徵出。
則邑計虛而經費不充
賑貸無施矣。
加之移貿換作。
弊上生弊則民何以支保乎。
糴法壞而還糓之弊此極矣。
雖然臣之所陳。
直據職守所在而言耳。
一邑推之則八域之內。
雖邑各不同
而寧有無弊之邑哉。
皇天無私覆。
日月無私照。
不敢仰蘄偏蒙之渥。
然姑以一邑釐革之大槩論之。
國摠不必苟充而壹從其土品高下
隨等定稅
則改量陞等之弊可革矣。
大同不必半木而深軫其土不宜緜
許以代錢。
山邑貿納之弊可革矣。
至於外加斂之
弊。
吏胥之無利也。
情錢駄價之弊。
以京隷之濫捧也。
但當糾正吏額而資其生活
嚴飭京隷而杜絶奸竇則此弊可革矣。
若夫軍布結徵之弊。
以軍案之蕩滌也。
苟能充丁則不革而自革矣。
凡此數者。
實田政釐革之大略也。
軍籍充丁之方。
則刷冒稱投托
最爲緊務。
聖敎猶慮其易致混淆
然臣以爲冒稱投托也。
都是挾勢售奸之類。
則取考十式之帳籍僞冒自露矣。
申嚴操弄科條奸計莫售矣。
以之簽括。
何憂其混淆乎。
第恐偏行一邑
則誠狡黠逃避之慮。
而苟能通行八路
則彼將何所容其竄匿哉。
此其軍籍釐革之大畧也。
還糓欠負之數。
不敢妄希蠲蕩
積年徵督。
未了刷。
則已成虛簿矣。
此外一千一百餘石。
苟能依古規折其半而留之。
出其半而分之。
則庶不爲殘民之大弊。
而今也取其半留
仍使加分。
前受一石者今爲二石
民則苦其多。
吏則利其多。
奸竇漸開。
蠱瘼多端
以此難支之勢。
重以移貿換作之弊。
則民無以應輸矣。
今若一遵古規。
半分半留可以紓孱邑之民力
前日半分之耗。
猶足爲京司外營支給之費。
何必更增其加分之耗哉。
此外移貿也換作也。
諸般名色
一切防禁
只取半分
之耗。
詳定補用。
前日支給之數。
足可了當
而後日蠱病之弊。
亦可快祛矣。
凡此數者。
還政釐革之大略也。
雖然此特目前牽補之策。
正如醫家所謂急則治標之方也。
若欲從頭整理
大施更張
則顧不在得人任之乎。
此固非臣職守所及
然不正其本而能救其末者。
之前聞。
則請循本而言之。
夫剖胷决脾。
洗濯胃腎。
實非庸醫可行
而必待乎華扁之手。
興替補弊
措世平康
類非俗吏可能
而必在乎俊傑之才。
苟無其人。
豈能自行乎。
當今世運日降。
人才不古矣。
然玉之在璞。
抵擲瓦石
追琢圭璋
水之發源
壅閼汙泥
疏濬則川沼。
在乎甄拔之如何耳。
爲今之計。
莫若搜揚側陋
勿拘門蔭之限。
博詢公議
痛革躁競之風。
以叙官方
以矯貪墨
版曹得其人而經賦紊亂自理矣。
閫帥得其人而軍籍空虛者自充矣。
守令得其人而糴政之蠧民者自祛矣。
有如綱擧而目張
領絜而裘順。
所謂賦役繁重也。
狡黠逃竄也。
奸猾舞弄也。
自在於釐革之中矣。
豈徒一方阽危之困而已哉。
八路羣生
將咸囿於聖澤之中。
豈不休哉。
臣伏聖策子大夫諸生
(止。
)予將親覽焉。
臣圭復再三。
不勝
隕越于下。
聞人正心正朝廷。
正朝廷以正百官
百官以正萬民
當今人生日蹙
睊睊作慝
萬民未可謂正。
則臣不敢朝廷官正乎否耶。
在乎殿下先正其心而已矣。
人君之學。
韋布不同
崇節儉以省冗費
乾斷以攬威權
黜陟以別忠邪
公選擧以任賢良。
名實考勤惰。
廉耻以杜奔競
皆其目之大者也。
臣以遐遠小吏
出位越職
妄言及此
極知猥越。
然昔宋臣朱熹之守南康也。
以省賦治軍之說。
應旨封事
而尾及於正心術立紀綱之事。
誠以天下萬事根本
在於是。
雖欲避而不言
不可得者。
伏願聖明財赦而擇其中幸甚
謹對
泉齋先生文集卷之六
 序
  
彝仲從學岐陽序(庚寅)
凡人有志而能學者尠矣。
學焉而能從師取益者尤尠矣。
志焉而不學則固無以充其志。
學焉而不從師取益則又何足以成其學乎。
孔子食無求飽
無求安。
敏於事而愼於言。
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已
夫不求安飽。
敏事愼言
學問大端盡矣。
而猶必就正有道然後
可謂好學
則學之不可不從
師。
有如是哉。
噫今之世下矣。
聲病進取者。
類皆暖姝自悅
如向所謂志焉而學。
學焉而就正者。
葢有之矣。
我未之見。
四從彝仲
乃能奮然挺拔
論語一部
從學岐陽
如君者其庶乎孔子所謂好學者歟。
論語義理淵藪也。
岐陽當今大方也。
逌今而求古人學者
捨是書何學。
舍歧陽誰從哉。
今君之所學與所從者。
皆是矣。
循是而益勉焉。
何患之無成也。
余亦非頑懦無志者。
貧病計拙。
不能贏糧於數舍。
於君之行。
感歎不足
此以贈之。
願君歸以書紳之餘。
警敎之又幸也。
淨寺會遊錄序
歲在丙午月維元日之旬一。
約會于南角山之水淨寺
擧皆一鄕知名之士也。
會者曷爲
爲育學兩別區處事也。
兩別所自遵行之舊規。
則其曰區處者何。
未易以一二更僕
則矯捄之方。
亦非一二人所宜臆决
一鄕所爲齊會也。
於虖
今玆之會。
豈亶爲酒食讌談已哉。
凡我同志之士。
宜聽念焉。
州縣之有贍學錢糧古也
雖以成周造士之際。
猶必曰養而後敎。
矧自叔季以來
民產無恒
而士也尤甚
苟使自齎其膏粥之費。
從事郡庠
則雖有願學
之篤。
將恐其力有所不給矣。
此吾鄕先父所以苦心殫志。
創置育學兩所
一以肄諸校
一以肄諸院者也。
是以于斯時也。
朔望而有講讀恒規焉。
春夏有課製之定式焉。
雖其造士之方。
或未盡純於學問淵源統紀
然會數而物無不腆。
業勤而士知所勸
肆吾鄕文敎之盛。
聞於鄰近也。
不幸挽近以來
任事之員。
不能盡得其人。
學廩旣罄而文敎隨廢。
葢自某人之強佃學田
輸租不平歲入之總虧矣。
某人洪飮大嚼
費出無名節用之規蕩矣。
某人認爲私帑
隱匿簿書廉謹風衰矣。
自是厥後
因仍苟偸
習以爲常
則雖有識道理能幹事之人。
而亦不免和光同塵
以爲所之補用。
則斯謂之能勝任矣。
其甚畏公論者。
乃能以如干贏餘。
略備一日試士之需而已
然斯亦絶無而僅有也。
以此欲望文敎復古
不免刻舟求劒之譏。
而荏冉之間。
幾何不爲餼羊之幷與告朔而俱亡哉。
抑又聞當初創設之際。
任員有用餘四文錢。
不敢私用而還簿書
此其規模吝細迫隘
若有甚於葛屨履霜
而其作法於凉。
有得古人慮弊之義。
末流濫觴之患。
猶有今日之歎。
吾輩玆會。
雖亦爲學
政圖新之一初
而其操束之嚴。
規橅之密。
未必有加於古之人。
則嗣玆數十年之久。
安知不後之視今。
猶今之視昔哉。
此則惟在任事之人。
一心上運之如何耳。
荀子所謂治人無治法者。
雖爲天下國家言。
而施之於學政
其理亦如斯而已矣。
嗣後君子
倘能各自惕念。
忘今日之約。
舍舊謀新
持以五年之規。
自母而產子
積銖而成兩。
於以創立三數學舍於邑府。
優置錢糧
以待一方來學之士。
則向所謂講讀課製也。
且將爲次第擧行節目
若復進於此考求學問淵源統紀
則吾鄕文雅之盛。
且將與鄒魯並美而齊芳。
豈直如今日之荒陋而已哉。
余雖不武
不勝懇禱惓惓之衷。
玆書諸卷首以竢。
贈李契丈應五(奎五)序
玉洞李契丈
少也治博士業
老矣無成
僑于靑鳧之深峽。
鬱鬱乎攸乎湫乎。
不適意也。
日約吾宗堯卿氏,族兄君博氏。
將遊太白山
時余方葺茅椽。
匠者已執鉅。
不得與之偕。
祗丐行程一通
要作臥遊之資。
旣而行到花府之少西。
因事不成行
歸卽投書于余。
盛言行遊覽之富。
不讓子長江淮之觀。
蓋其當日勇赴之意。
竟歸蹭蹬
恐被局外人嘲嗤
爲此
虛張聲勢
以供一時雅謔者也。
有見之者
拊掌大噱曰有是哉。
李丈之孟浪也。
足不踐斯境而口談其景。
目不覩玆勝而手寫其形。
言則壯矣。
人誰信之。
余曰不然
閉戶造車而能通天下之險易
居室鑄鑑而能照天下之姸媸無他
理一故也。
然則天下之物。
有外於此心之理者乎。
端居之暇。
嘗試瞑目而坐。
默驗此心之妙。
則彼嵸然而峙者。
卽此心之靜而有常也。
滃然而流者。
卽此心之動而不括也。
吾夫子所謂仁智之樂山水者是已。
惟其然也。
顔淵陋巷
原憲甕牖
未聞有山水之樂。
其所默契仁智之妙。
獨發聖師深許者。
必有非夫人之所易窺闖。
斯義也吾老先生陶山文中備言之矣。
不然老先生之於金剛山。
嘗欲借關東郡一窠登覽
而卒未果也。
至其爲洪耻齋金剛錄跋。
則其於巖瀑競秀
神物逞技
摸寫之無餘。
不啻目擊身歷之。
何爲而然也。
願吾丈無以今日不成自沮
歸而求之方冊
六經崑崙也。
史遷龍門也。
韓愈劒閣也。
巉巖崱屴之勢。
得之柳子厚
流水行雲之質。
得之長公
又進於此而求之吾心。
則向所謂仁智之樂。
自將源源呈露顧眄指點之間矣。
不然
公元465年
而徒指其巍巍滔滔然者曰吾之觀山水盡矣。
是特景物役耳。
烏足吾人采眞遊也。
雖然君子不可留意於物。
而亦寓意於物。
苟待明景和之時
勝友諏吉朝。
振策太白之岡。
濯足潢池之流
搜括名山古蹟
俛仰昔賢之風節
則其必有黎然而悟。
默然而契者矣。
不亦快哉
李丈之意。
似若不釋然者。
故書此以慰勉
且以申異日同遊之約云爾
贈保寧宗人汝長(用斌)序
公元504年
今有遠兄弟卒然相遇逆旅之舍。
其始也面目之不相識
眡之泛然如塗之人已矣
及其旣識也。
歡愛款洽
無隔乎形骸
向之塗人
遽變而同室
若是者何哉。
誠以敦族之心。
出於秉彝之天。
而有不能自已焉耳
吾申胄於壯節公
文貞公派別
壯節之裔遍域內
其麗不億
則分而至於塗人
勢固末如之何矣。
乃若文貞之孫之布濩嶺湖間者
不甚繁熾
可以管攝維持
而往甲申修譜之日。
猶頗有未盡蒐訪之恨。
數年前。
宗人用斌汝長甫。
保寧惠然來訪
雖其流寓世遠。
未及相識
然考之以派系
參之以聞見
其爲吾文貞之孫無疑矣。
嗚呼
文貞公以道學名節。
不幸枳於世。
後承之不振固也。
今汝長
秀而文。
廣交遊敦親誼
六百里之遠。
歲輒一再至。
嗣後振起門戶之責。
吾於汝長不能無厚望焉。
且以吾文貞公視之
則其初固一人也。
歡愛款洽之情。
何論前日不及相識哉。
抑又聞保寧葢多象村先生之後孫。
象村風節
吾輩景仰
而矧以壯節公之則同是子孫也。
何異於以文貞公而視吾輩乎。
余倦遊名途。
病蟄竆山
而聞汝長僑居扶餘之琴江。
顧安得一西遊
忠成興首之墟。
白馬石灘之迹。
而兼叙吳中宗盟
以快平生志願哉。
蹩躠空堂
猶復誤有遠遊之志。
於汝長之歸。
姑書此以贈。
奉餞古山金詩序
嘗讀太史公書。
其所循吏傳。
首稱法令所以導民。
刑罰所以禁姦
甚哉世儒不達治本也。
夫子之語子游曰君子學道愛人
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學道之於法令刑罰
似若迂緩不切
然以愛人之心。
治易使之民。
而奚法令刑罰足云哉。
眞安雖蕞爾褊壤。
介在鄒魯
俗尙淳朴
耻作非重犯法。
猶有先正遺風焉。
我金侯莅縣之初。
留意化成之本。
興建育英齋舍
選邑中秀民
輪設講會
始自大學論孟
公元1001年
次及詩書庸易。
一依朱文公讀法次第
慮夫書籍不備購置七書新本。
齋諭典守
以爲經義粗通而或懵於史學
無以貫古今達事變
繕寫稽古集。
成一𢎥凡十二冊。
以畁諸生
所以誘導之方。
壹出學道之餘。
行之五年
一方士子浸浸有興作之幾。
旣而箇滿將還。
朝家特軫夫本縣田政之不均
申命以改量經界
於是乎又留一年
而果副眞民借冦之願矣。
越翼年
竣事賦歸
遂廣邀邑中父諸生
要與叙別
而大設講會
論討一晝夜而罷。
乎哉
維侯興學之美。
可謂終始如一矣。
古今循良見稱者。
史不絶書
然類皆斤斤簿書期會
刀筆筐篋之間。
求其超然遠覽。
深探出治之原。
如侯之爲者。
絶無而僅有也。
可不謂知所本乎。
本苟立矣。
末之不理
未之有焉。
則其施於爲政
特侯之粃糠也。
余故於侯之政績
多略而不書。
而獨眷眷興學始終者。
誠以所重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系之以詩。
(見上詩卷。)
栢湖書堂會遊錄序
公元539年
往年修栢書堂
欲卜日落成。
而旋値旱荒力詘未果
越翼年己未
一鄕諸老伴。
醵飮于寬閒之宇。
僉曰等是會集
就是堂。
追補前日未遑之事乎。
遂以仲夏旣望
日發文。
自五十歲以上至六十。
皆得預會
葢倣香山洛社故事
而少减其年限者。
爲其會事圓滿爾。
旣而年或過而筋力可堪
則用李元爽例而邀參者若干人。
年未至而有勞本齋則用狄兼謩例而許赴者又若干人。
合之凡四十三人
於是年齒敦禮讓之風。
旬課興文雅之敎。
酒殽簡淡
笑語從容
一晝夜而罷。
此吾鄕盛事也。
王鳳洲叙弘治同年稧會圖。
香山洛社耆俊
不在野而在朝美譚
彼其鍾鳴漏盡
役役王務家私之累者。
未免軒裳桎梏耳。
吾輩幸値無事之日。
評雲譜石。
批風抹月
放跡塵垢之外。
所餉不已乎哉
况是堂也。
先賢遺芬之地。
杖屨雖邈。
溪山故在。
澄湖霽月
想像灑落之胷。
古臺石刻
依然風詠之躅。
此則又昔人之所無。
豈但洛中諸賢就普明僧舍
一白樂天而已哉。
抑余重有感焉。
昔在甲申歲
一試于此
其後丁亥年間。
羣居肄業于此
考其歲月
倐已三十有餘年。
而幸今棟宇重新
以有玆會。
回顧舊日同遊之彥。
半已黃壚
吾輩亦顚髮種種矣。
右軍蘭亭序俛仰陳迹之歎。
殆若
今日道也。
然則列叙時人
其所述。
雖欲不倣其所爲得乎。
於是拈出故藏雷澤誌中韻。
各賦短律一篇
而列書名帖于其端。
以備堂中故事
後之覽者。
亦將有感於斯文。
老圃權公遺蹟
公元999年
先王制禮。
無當五服
五服不得不親。
故生則左右就養無方
歿則爲之心喪三年
其事之也一與君父等。
是固出於天理人情不容已。
而非虛加之也。
然而世敎衰。
所以致隆於君親者。
已不能盡其則。
而况於師之在五服外者哉。
有能師事不倍
憫其旣絶之祀而盡夫追報之誠。
豈不足以補助風化而有勸於方來乎。
余於老圃權公遺蹟
竊有所感歎者矣。
公諱思萬。
生於文獻之家
從事種績。
詞藝夙就
顧其身世蹇屯。
不成一名
遷移困頓之中。
又哭才子
晩始定居玄圃
日以敎授後進爲事
平日著述
散佚不收。
只有輓詩七十韻
辭極淒楚
逮至身後
竟無祀奠之托。
悲夫
人權秉魯,申致煥,李震龜,申壽穆等。
慨然相語吾輩尙存
而使先師若敖之鬼耶。
發文遍諭及門諸員。
聞風樂助者多至二十餘人
鳩聚若干金谷
營置祭田
己未歲
公元599年
十一月上丁
會享于墓所
牲醪糕果。
旣備乃豐。
於是修禊帖以圖永久之規。
又取公自輓及後來諸賢感懷韻。
與夫告由祝常享文。
合附爲一編
走書不佞願得一言以弁卷。
使師門遺蹟
有徵於來後。
發書喟然曰有是哉。
諸君報師之誠也。
侯生芭起楊雄墳。
岳武穆祭周同墓。
斯固以之光史策而聳人心
今日諸君之爲。
無愧古人矣。
可不謂之賢乎。
有以神不歆非類爲疑者。
抑嘗聞朱子之訓曰但吾所當祭者。
精神魂魄
無不感通
葢本皆從一中流出。
初無間隔故爾
今以諸君報師之道。
苟薦之以誠
將之以禮。
一理流通
不有感格肹蠁之際乎。
不佞公所自爲輓。
述賦命之奇。
履之囏。
終復眷眷有望碩果瓜緜之理。
至其自叙行己之道。
則曰身不爲非理之事也。
未嘗言人之愆也。
仁者有後
此理可必
則其不可使之無後也審矣。
今考稧帖中同事諸人
葢有姓孫焉。
有外孫焉。
誠能講求朱夫子奉勸汪尙書故事
則其必有所處矣。
姑書所感于心者如右
覬或有補於世敎之萬一云爾
泉齋先生文集卷之六
 記
  
公元629年
小梅堂記(己丑)
吾友金君孟實。
築室於龜水峴之陽。
顔其楣曰小梅草堂
余文以爲記。
余復之曰何哉。
所謂小梅之義也。
夫人處爲遠志
出或不免小草
安石所以見譏於晉人也。
今子處林樊之中。
聖賢之書。
而治博士之業。
葢將奮發鴻藻
蜚英王國
則其志願之不小亦明矣。
顧乃自托小梅
豈不異哉。
主人逌爾而笑曰吁。
子未之思也。
天下之物。
其有不繇小而大者乎。
今夫之始生也。
嫩嫩軟軟
長芽於地雷
鬬英臘雪者。
之小也。
及夫陽煦旣暢。
雨露旣滋。
向之嫩者盛軟者堅。
詠於周詩而有傾筐之實。
薦之殷鼎而爲和羹之味者。
大也
然則一梅天下之物。
何以於是
惟學亦然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
必先齊其家。
夫家國之於天下
不亦小乎。
自可欲之善。
有諸己之信。
充而至於美大聖神之域。
善信之於美大聖神
不亦小乎。
推之萬事萬物
莫不皆然。
何獨小梅乎而疑之哉。
安石者。
嘯臥東山
身係一時蒼生之望。
其志可謂遠矣。
然但其聲妓之娛。
虛之談。
聖賢大學之道。
未嘗聞焉。
則其出而爲小草固也。
善乎楊子雲之言曰天下雖大。
治之在小。
四海雖遠。
行之在邇
此說者。
其知吾小梅之義乎。
瞿然閣筆盡之矣。
無以復加矣。
請悉次其語可乎。
金君曰唯唯
於是乎書。
黃牛梅雨節。
木假山
公元599年
山以假名何哉。
凡物可以娛意適情
則皆欲其常接而不忘。
晏之於書。
中散之於琴。
元章之於石。
阮孚之於蠟屐
彼皆好之篤。
日常接。
求而得之易。
故無待於假而足也。
今夫溫之鴈蕩
池之九華
仙都之幽。
廬阜之奇。
天下殊觀絶勝
而非可以飮食起居而接。
古人愛之欲不忘者。
厥或記之以文字
形之以圖畫
而文與畫之不足
假山所由作也。
三從叔父棲碧公。
雅愛山水
所居僻左
無以天下殊觀
往年偶得怪木於湍沙漂沒中。
輪囷磈礌。
儼然一山樣。
公曰是宜名木假山
余復于公曰物之顯晦數也。
木之蘖不殤拱不殀
脫泥沙遠斧斤見賞於人者。
自老蘇氏三峰
已自謂奇遇
而歷幾千百年。
乃復得公爲知己
庸非有數存乎其間歟。
雖然天地之間。
號物萬數
因其假而假之則皆可以假爲也。
魁岸磅礴莊重刻削
不求奇而奇。
不求假而假。
未有木之於山。
則公之所取。
其必有所
公元631年
感。
而亦必有所敬也夫
於是首爲韻五絶
遍諗于親友
余因推其意以記云。
辛卯
族子弼欽謹書
農隱窩記
三代之時。
民俗尙質
學成則升諸州學而爲士。
不成則歸諸𤱶畝而爲農。
葢古之爲民者。
而已
故士知竆力行而無儇薄之態。
農必服勤奉公而無遊食之弊。
降及後代
敎化日夷。
民心日婾。
一號士則農畝之事。
或耻爲之。
棄本徇末。
背實趨華。
三代尙質之風。
泯然無徵矣。
若此而士乎云爾
則又豈如業耒耟者之質實近俚。
猶未失本分事業耶。
抑余因此有感焉。
在昔東京之末。
士相標榜
遊歷京師
有若徐孺子隱居無求
以非其力不食
安身第一義
是固孺子深意
然貧而食力
尙志之士亦或屑意
豈可少之哉。
吾居之村。
農隱窩。
一日主翁(範成)愀然謂余曰吾何以自號爲哉。
吾少也家貧親老。
治博士業有年矣。
旣而曰此末耳。
遂囊畢硏。
畚鍤力本奉養之計。
而維吾大宗處士公以是扁命之。
蓋敎之也。
今者兒子輩又得三大字額。
擬將板揭楣間。
而顧於記事闕焉
若先大人而在則必有傳示兒孫之作。
而今已矣
余爲之衋然曰縱余
前人之德。
未克有肯播之美。
於是役也。
豈可一言以張之哉。
况余惰不能讀書進德
不能躳耕養親
是將進不得爲士。
退不得爲農。
而重得罪古人矣。
因此自訟其過可乎。
遂書此說以爲記。
松亭後記
眞寶縣治南有村曰松江
江自靑松北走十五里。
至村之背則又折而西南流
縈迴拱抱
勢如彎弓
而明沙綠疇緣其際。
峨嵋赤壁峙其傍。
最爲一縣佳勝處。
臨江石臺陡起。
上爲土阜而爰有一老
蒼翠蔭映
田夫野老休憩之所。
人稱爲趙松亭云
謹按縣誌
文貞公(庸)在國初
禮儀判書
謫居醴泉郡。
敎授生徒
尹祥,裴杠等皆出門下。
又按退溪先生有感趙尹二公事。
有詩曰性理淵源未易明。
襄陽稱道二公名。
如何著述無傳後。
景仰高山感情
尹公之德之業。
雖以佔畢金先生之賢。
自謂私淑之徒。
而趙公爲其師。
可謂盛矣。
畢翁之後
寒蠧以下五賢者出。
性理之敎大明東方
其間雖或有靑於藍而寒於水。
淵源所漸之肇自文貞的然不誣
正如趙宋之世。
天將濂洛關閩之傳。
則先有胡孫諸公倡之於前。
興起斯文之功。
又曷可少哉。
第恨夫世代悠邈
文獻不存
老先生之去古未遠。
尙有著述無傳之憾。
况今生於四百餘載之後
宜其窅然有杞宋之歎爾。
然而襄陽人士
追慕不衰
公及別洞。
並享于鄕賢祠
崇德報功之典。
庶幾無歉。
而獨此胚光毓靈之鄕。
尙無一間祠屋
至使亭臺遊息之所。
蕪沒於荒草狐虺之塲。
顧非眞鄕章甫之羞歟。
余家松亭五里而近。
間嘗考觀別洞集中讚述之文。
而得其師生傳授大畧
慨然興慕者雅矣。
赤蛇
韶州金上舍晠世委造弊居
約訪金斯文彥甫漁村寓舍
余與四從彝仲偕。
翼日遂聯筇遊覽
山川景物
不改古今
而破礎頹垣
無復可尋。
因各賦懷古一絶而罷。
後十日又與同五六人
攜酒登臨
復次漁川一江烟雨桃花之句。
聯成一巨軸。
噫。
吾輩今日之遊。
寂寥眞率
嗣後君子有因樵夫指示而復啓白鹿之堂壇
於以抱負墳典
歌詠遺風
則山當益明
水當益麗。
樹益老石益奇而吾鄕文雅之盛。
亦將因此而爲之兆也夫
玆書諸軸端。
以志玆邱之遭。
幷以告來者云爾
泉洞逸記
栢湖書堂重修
栢湖書堂新修旣落。
斯文奎魯氏以鄕人之意。
公元678年
余曰堂之成。
元陵戊寅
建置本末
九思金公文若先輩屬詠之什詳矣。
其後廢壞之由。
與夫今日營繕之艱。
不可使來者不聞。
子盍以耳目之所悉。
叙其一二乎。
余辭不獲則作而歎曰。
有是哉。
諸君衛道之勤也。
夫物之廢興
雖係乎天。
而亦夫人謀之藏否而已矣。
我存李先生
奮起東海之上。
心學彝倫
菀然百代師宗
凡其杖屨所經。
當爲後人愛護
矧玆丘者。
平日睠顧躊躇
欲置屋藏修
武夷外圃之爲者哉。
此鄕父老所以廑廑嗣葺。
以爲子弟肄業之所者也。
觀夫堂之形勝
實據水下流。
碧湖縈其面。
層臺繚其腹。
湖宜釣游
可風詠。
大野遙岑
足以導迎淸曠
凉軒燠室
可以羣居刮劘
堂成之始。
冷泉公又以先生聞孫
秉拂一方
講讀之必於斯
藝游之必於斯
一時興起之士。
葢彬如也。
苟能循而守之。
不懈益虔。
則堂至于今無弊可也。
獨恨夫世級旣夷
川朔愈歧。
先生
幾至晦昧
而堂之壞適與之値。
毋亦氣數所使邪。
間者鄕之有識某某人
慨然以爲縣之有是宇。
一如冥棲雷澤
前人惓惓慕賢興學也又如彼。
今其廢墜乃至於此
吾徒之責也。
則相
與斥出學田而換以銅。
逐年子母之。
凡得若干緡。
當土木之費。
於是推擇任司。
分幹工役
起戊午暮春而訖于其年中夏
堂序講說之位。
齋庖休偃之所。
始得還其舊觀
而實與冥棲院宇之役。
一歲相先後。
事若有不偶然者。
意者天相斯文
使先生
復明於世也歟
雖然不有君子衛道之誠。
不隨俗而變遷
則又烏能圖贏於詘。
易弊而完。
若是其勤且敏哉。
從玆以往
凡我鄕士游息于斯者。
前修遺躅而起跂慕之心。
興作不易而思典守之方。
於以講道習藝
養廉崇讓
則吾鄕文雅之風。
庶乎其再振。
而堂之成。
可保於永久。
苟或登覽之快。
酣觴之適
徒欲爲一時觀聽之美而已
則豈今日所以繕完之意哉。
是役也奎魯氏實主幹
而謹簿書徒庸
終始監董
克底有成
則吾族叔致益,權君秉一之力也。
先生傍裔相徽
亦迭往來以相其役。
於法得書。
故特附著之如此云。
是歲之某日。
後學申弼欽謹記
淨寺寂默重修
眞寶縣之山鎭曰南角山
山之南有招提水淨
蓋刱於羅代而世遠莫之詳也。
舊有常住緇徒不下數十
梵門而東。
龍湫
禱澍輒應。
以故常爲縣官
公元1420年
宿之廬。
屬値丙丁大侵
緇徒四出
屋宇隨以傾墊。
蓬蒿
滿目悽慘。
維時弼禹壯詢等。
適自福州黃鶴山
卓錫洞門
相眡太息曰吾菩薩敎法
凡係利益於人。
不殫以身捨施
矧玆佛宇
俺輩所以寄所寄者哉。
旣而知縣林侯出米布以助。
旁近居民樂爲之勸相
經始庚子二月而落于五月上旬
涼堂燠室
齋厨鼎罏。
井井一新
蓋是役也。
弼禹實規橅之。
終始勾管。
克底完美
則壯詢爲有力焉。
於是詢求余文叙其顚委
余曰文之不可以已也。
夫玆寺之創。
歷歲千數百。
繇今以遡。
興作誰某
修廢之久近。
窅乎如結以前
無它
文獻不足故也。
如是則文其可以已乎哉。
且夫物之成毁。
物之常也。
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
而繼者恒至於怠而毁伊。
欲使繼者心作者之心而毋怠毋毁。
圖惟久存
斯文者亦將有攷。
余雖拙於文。
安可以辭。
壯詢自號凌坡
讀書禪慧
其必能恢張鞏固
以傳垂於無竆也夫
淨寺香閣移建記
水淨寺僧壯詢。
余言曰。
惟吾寺重建之役。
夫子與聞而賜之記矣。
今也香閣亦旣移而新之
願續有請也。
余曰寺觀文字
前輩所不屑。
雖余無能役於
古人
固孔氏徒也。
其於釋家言。
素未之講。
再之不已乎哉
壯詢曰俺之屢煩隷人
非有他也。
惟吾寺肇自羅麗
上下千百載。
其間成而毁毁而成。
宜亦不止一再
文籍無存。
𨓏蹟䵝昧。
惟俺等之獲私於夫子久且熟。
居也近。
若不得一言之重。
以垂諸後。
大懼後之視今。
猶今之視昔。
觀其容。
似有戚然者。
余悲其意。
於是問其改作之由。
曰殿舊在寂默堂之艮隅
占地旣褊。
屋老垣庳。
不堪居。
規其下。
夷茀而基。
背負飛鳳。
面抱堂廡
正殿巍峩
居中以上
蓋自舊殿循而南。
度容三軌有餘
位置周整
問其大小之制。
曰舊三架六間。
今增爲八間。
中二楹爲堂。
四筵
二筵
兩夾爲室。
袤如之廣半之
兩夾之後一厨一廂
問其財計所出
與夫工役多少
曰勸緣於鄕村
得穀若干石。
爲錢若干貫。
借丁於農。
鳩材於山。
取甓於廢屋之棄。
用人之力。
得三有若干名
經始四月某甲
告成七月某甲
若干月日
曰多矣哉
敏而勤也。
於法可書也。
抑余重有感也。
夫爲孔氏徒者。
非有苦身毁形
離倫禁欲
若彼之難則其道葢易行也。
然而自世級之愈下也。
士之遊於庠序者。
操戈相攻則飽食而嬉。
偸懦憚事
得免乎子游
賤儒之誚者葢無幾
况望夫進於此而有孫志觀善美哉
今釋氏者。
公私赤立之會。
獨能鼓舞羣衆
堅苦住持
有以建立
於此獨有感而止。
抑且有媿焉耳
爲彼則難。
爲此則易。
而彼之得而此之失。
其故何也。
余之不避煩凟
樂道其善者。
葢將以風曉吾黨之士云爾
大遯窩記
據盈靑之界。
有山雄秀曰大遯。
一支南迤。
爲周房雲水
又西分爲四龜月塢
並有仙宮梵宇石泉瀑之勝云。
余友柳君涵叟。
永嘉三山
卜居月塢
十年餘。
始搆一小窩。
扁曰大遯。
蓋取諸山也。
夫遯於文爲辵豚。
自非逃塵絶俗
獮猴居而鹿豕遊者。
宜莫得以有之。
名家子
問學之餘。
兼通博士業。
葢將奮發鴻藻
羽儀亨逵。
顧乃滅迹遯山之中。
自托於遯窩之號何哉。
噫士之隱現
惟其時而已矣
試以易象觀之。
遯者陰浸長而陽退之卦也。
一變則否之儉德避難
變則觀之道大福小。
三變則剝之蔑貞。
四變則坤之天地閉賢人隱矣。
是故遯之道。
貴乎速而遠。
三之係。
不如四之好。
五之嘉。
不如上之肥。
非夫无憫之大人
焚藳君子
其孰能以之。
涵叟
深於易者也。
有得觀象玩占之道乎。
嘗試與君入其室
案上羲易攷一。
天文一。
楚騷法帖各一。
古今史東賢文數袠。
開戶而望。
其北太陽岑蔚
南平沃野
採於山有苓蔘朮之美。
於野秔稌秫黍之饒。
彈琴賦詩
其志也嘉。
含眞抱朴
其道也肥。
眂世之朝市乾沒
憊於係而牽於好者。
愚智何如哉。
雖然消長迭至。
天行也。
遯之對曰臨。
自是而往
陰益消陽益長
則泰而彙征
壯而藩决
夬以孚號而乾以利見
其勿恤厲尾之災。
益固黃牛之革。
安分修身以竢之也。
又烏知今日之遯。
不爲異時之亨乎。
吾且挾琴而過子
奏之以招隱一闋
衆山皆響焉。
商橫涒灘之遯月生明。
天山逸記
漁父亭
野丈人彥甫
韶州孺子村。
僑于眞安之漁川
采椽土室
僅庇風雨
間嘗造余而言曰。
吾將臨流築亭。
名之以漁父
而病其力之未給。
然子試爲我記之何如
余曰所貴乎文者。
其實也。
今亭未成而記先之可乎。
第竊有請也。
所取於漁父者。
安所取義
將蘊經綸待時渭川釣璜乎。
將慕玄虛恣睢濠梁觀魚乎。
亡其肥遯尙志如齊澤之羊裘
霅之浮家乎。
抑亦憤世佚宕如海上之釣鰲
江漢垂綸乎。
丈人笑曰子之論。
求諸跡而不求諸心。
殆見吾杜德機耳。
且子獨不聞楚江漁父乎。
三閭氏以獨醒而淸。
擯棄湘潭也。
敎之以餔糟而掘泥。
至其不喩則歌滄浪之歌而飊然遠逝
是固三閭氏之寄以自言。
未必實有其人。
然味其言外
和光同塵而中不失其所守。
殆有道者之言乎。
始吾之胥居玆土也。
視其民懻忮也。
察其俗齗齗如也。
吾愳其皦皦易汙也。
察察無徒也。
於是崖角畦畛而壹與之推移焉。
居之五年
里人稍安之。
畏壘大穰
未易言。
舍者之爭席
庶幾焉。
此吾所以有感漁父哉。
抑其淸焉而纓。
濁焉而足。
涇渭淄澠
未嘗不存胷中
則又非同流合汙之比。
此非吾徒之所共勉守者乎。
余乃灑然滌耳曰淵乎微哉。
稱名也邇而取義也遠矣。
昔有臧丈人者。
釣而無所釣也。
試之於爲政
列士壞植散羣
殊邦之斔斛不敢入境
其玆若人之儔乎。
推是道也。
漢陰灌圃
襄城牧馬
無所取而不可
奚必以漁父爲哉。
其亦有契於坊名而寄焉而已矣。
苟寄焉而曰漁父
則雖寄焉而亭之可也。
寄焉而爲之記。
何不可之有哉。
雖然古有耦而耕者。
漁奚獨不爾
東渡松江
高陽隱士景章者。
能爲漁父詞。
南溯巴川
甫里遁人曰伯翰者。
寔爲漁父亭記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