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浑斋集卷之十 (自动笺注)
渾齋集卷之十
 序
  
華陽齋序(代人作)
紫陽夫子南渡後。
見諸言論事業有關於世道者
大綱有四焉。
崇節義以尊東周。
嚴懲討以扶倫紀
鄕愿反正經。
詖淫以承三聖
四義之行。
天地而懸日月
知我罪我
惟其在此。
一言蔽之
尊中攘夷狄。
是其大要也。
盖跛淫不惡則自做詭經破綻之事。
鄕愿不惡則甘爲同流合汚之行。
懲討不嚴則必巧於護逆全身之計。
節義崇則必混乎腥羶汚衊之中。
此四者皆夷邊心陰勝底人也。
若是者烏能知紫陽夫子之爲紫陽夫子也耶
不知紫陽夫子
則必不知中華何以中華而尊之而內之也。
不知尊中華。
則必不知夷狄何以夷狄而攘之而外之也。
以故欲做士子業者。
從心紫陽紫陽之事而學焉。
可以中華之爲中華尊奉之。
不爲邪世所淫。
身而家而國而天下
無所往而不達
可使堯舜君民。
斯道大明
如日光華
縱或勢不能平治天下國家
所性無損焉。
所生無忝矣。
士之名實
豈徒然哉。
日者某君某徵之以文曰。
所居新闢。
刱議
延師而因建學舍
榜曰華陽齋。
願得一言發揮
余忽心豁而氣湧曰。
志士哉名齋也。
慷慨寓意也。
苟非慕中華而學紫陽者。
何以能取斯名斯也。
夫人道本於心。
心之主宰本於性。
性卽理心卽氣。
而理無不善。
氣或不善
或者認心爲理從心所欲
天理便如此
不復從事於尊性而道問。
知天而盡心之學矣。
所以羣邪橫恣
正論消亡
豈不大懼也哉
如或無不善則堯舜傳授心法
何爲而以人道心危設戒
而敎之以精一執中功夫也耶
譬之則猶中華之君。
心則猶陰陽善心陽之爲也。
危而流蕩之心。
陰柔之氣爲之主宰
戕賊中華之君者也。
故惟精而察夫二者之閒然後
知內外主賊之別而使之不相混雜也。
惟一而守其本心正然後。
須臾不離於道而動容周旋無不中禮矣。
可以徒讀徒文者能之乎。
然且讀書能着精一之功者。
亦無是理也。
所以不可讀書
讀書者大居敬而貴竆理也。
然則居是齋而讀書者。
居敬以立其本。
窮理以明其善。
語默動靜造次顚沛之頃。
無使天理毫忽閒斷。
華夷邪正之辨。
不必求之於外。
渾然帝衷。
嚴然中處
不爲外敵侵奪矣。
如斯然後
可以
華陽名義德崇業廣。
信從者將衆而是非明白
使庶民無所回互矣。
然則外邪淫慝魑魅魍魎之屬。
不足以惑誣。
紫陽開之學。
將必復明於斯世矣。
可不勉哉。
因次是說以爲序。
崇明契序(代人作)
王制曰明七敎以興民德
七敎便是堯舜敬敷五倫
而此天下大經達道也。
生民以來
世道之一隆一一治一亂
只不過純是不純也。
苟欲明是而興民之德。
不可以不崇德
故又曰上賢崇德
是知崇德爲爲天下國家大本也。
州縣之政。
不外是也
當職無所肖似
偶蒙誤恩
假守玆邑。
邑是奮武衛之地也。
先儒綏服之說曰非無文敎也。
文敎以善其生。
武衛以護其生。
民斯安矣。
所謂文者。
作文文具之謂也。
只是詩書樂之文是已。
而文是貫道之器。
仁義之理也。
故讀是文悟是理。
孟子所謂知斯二者之智是也
得於心行於身。
孟子所謂節文斯二者之是也
而與朱子所謂人事儀則
天理節文者。
同是釋人身上所行之禮文也。
書曰天叙有典。
勑我五典
五惇哉。
天秩有禮
自我五禮
有庸哉。
五禮五倫
典禮雖天之所叙秩。
然正之使叙倫而益厚。
用之使品秩有常
則在政敎者之善敬無倦而已矣。
大抵禮文天理形影也。
人旣有身軆。
則其筋骸之束。
肌膚之會。
有自然底理。
有父君臣等倫
則其交接之際。
進退升降俯仰揖遜之類。
皆有自然底理。
至如冠昏喪祭居家雜儀
一一皆有其理。
而理無形影。
生民有欲。
乃亂。
所以聖人作此禮文
畫出一箇天理
與人看之。
而使有規矩可以憑據
循蹈行之。
而禮之用和
故樂記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大抵長民之官
苟能道德
使人人皆立於禮成於樂。
自然各以親其親長其長。
五品遜順
百姓親睦也。
而竊觀玆鄕。
黌序絶絃誦之聲而文敎解弛
凱門無治兵之事而武衛不奮。
豈不寒心者哉。
所以到任之初。
伏自惟念則我聖王所以付畀民社之意。
豈徒責之以簿書期會之最而已
固將使之宣明敎化
民德歸厚
是其本旨也。
顧雖無能。
豈敢不勉。
肆於管下士父老
收議設契而分門類附。
文與文合。
武與武聚。
各使置籍而書其姓名
規約事目
條列左方
俾爲永久遵行之資。
乃以崇明名。
士類之契。
盖取崇德明敎之義也。
今欲崇明
則旣有鄕校
詳定校規足矣
何爲而別立契券乎。
夫子曰。
何以聚人。
曰財。
理財正辭
禁民爲非曰義。
聚得許多人士
無財何以養之
此鄕鄕校
雖欲招來多士居學焉。
無可給食之方。
故欲理財而設契。
是卽不得已救急之義起者也。
不免苟且艱澁之謀。
然或爲少助於養士之萬一者歟。
武校將官
當鑑是而欽念自修可也。
胡安定治事齋。
治兵水利筭數等事
朱子非獨理會此。
頭容足容重手容恭許多說話
都是本原
豈可以武契謂外於崇明之事。
而使之放心也哉
文武不可歧而二之
往哲遺訓
而武契中許多本原之事。
亦當觀感而取益於儒規者。
於是而及之云爾
同志錄序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後之學聖人者。
孰不欲志聖人志學
然能立而至於不惑知命耳順不踰規。
聖人之所示者甚尠。
誠篤故也。
志誠誠篤
不爲俗撓而動必省察我所好之不合天理者而克將去。
安有躬蹈聖賢閫域之理哉。
此甚易事而亦有至難焉者存。
何者
孟子曰。
文王而後興者。
凡民也。
若夫豪傑之士。
雖無文王猶興。
文王而猶
興者。
不常有。
且無文王敎化
遠而又遠。
鄕閭之習。
有甚五季壞亂
而幸凡民俊秀之猶或見聞師友閒而稍欲修飭者。
非無其人矣。
不幸散處於各方忌嫉之閒。
講磨踈而濡染易矣。
是以憤世太甚狂妄激發者有焉。
自許見透而輕慢同列者有焉。
至若脂韋嫵媚而與波上下者。
多知爲能而不務力行者。
孤陋寡聞無知妄作者。
治産爲急而計較利害者。
或言讖緯者。
或論堪輿者。
紛紛焉皆是託名學問者流不憚爲之。
此豈全無願學之而樂爲此不好底事
只是離羣索居
久不聞朋友責善
不知不覺之中
至於如此也。
爲是而自憂憂人者久矣。
一日金君文伯過余而有語及麗澤之益。
余應之曰。
此吾充積之願而未嘗出之於口者矣。
今自子發之。
或能遂之耶。
於是近於文伯者。
文伯而議到。
近於余者。
自余書告。
而隨其所至。
先以固守
柏先生所傳溪剛之學。
特立亂羣
好學不倦
好禮不變
以俟死之意。
收議立議然後
齒錄姓名册子中。
名之曰同志錄。
聖人志學
而同非世俗所同之同也。
然則雖先同而後變異
揭榜出錄
以代墨形之在面。
雖先異而後
願同。
秉筆敬錄。
與其悔悟之新趣。
則玆錄之有補於學道也。
必不小小
而惟見斥於玆錄者。
豈不可也哉
節義文字
節義文字者。
少友林君伯棠蒐輯者也。
如無氣節者。
豈能好此而聚此也。
余得讀之。
志氣肅凜。
得以收拾日用軟熟之失儘多
得此文字自家
豈不大幸也哉
昔我三溪趙先生每誦節義說而敎及門之士。
其說多矣。
余亦得聞其說。
但覺得未甚親切
惟以臨大節而志不見奪。
知爲節義
所以自爲持身者。
踈漏放下處多矣。
今於白首終竆
漸覺其節義氣味親切涵洽。
每每自信曰。
大節而辦命。
是終節也。
未易而亦至易者也。
至於日用飮食起居言語動止辭受取予之際。
莫非節義用功實地也。
節義者。
以義制節
事事合中之謂也。
是亦集義工夫也。
平生行事無小無大。
以義制節然後
浩然剛大之氣。
自然充體而無所撓屈
雖當湯鑊在前
刀鉅在後之時。
我心泰然
從容就義
若無事然者矣。
是豈事不豫養不素而可能然乎。
此吾之所以日日時時
克去己私
以復天理者。
節義用功實地也。
苟欲用功
則舍此文字而奚以哉。
以是不釋文字於吾袖吾手之中
而日每三復
雖不誦讀之時。
自思袖中持守若此文字
則心或柔耎者。
旋克竪立
衆私之慾。
如賊逢逐。
文字之力之有功心性也。
若是至乎
伯棠蒐輯
何以得此。
林君之功。
於余尤大矣
何獨於余有功
實將有功於斯文也廣矣。
人之有功於斯文者。
余何敢自私不與人共之哉。
斯於我有志來者
則輒勸謄寫誦念軆行之於日用小節
節節得力
不爲流俗牽制而求利於大節之義。
未知將不可奪之君子幾介出於今世與後世歟。
余之所望無窮云爾
完山李氏家乘
程子曰。
管攝天下人心
宗族風俗
使人忘本
須是譜系世族
宗子法。
宗子法壞則人不知來處
以至流轉四方
往往親未絶不相識
此爲自在上之家。
先做箇㨾子。
使以下士大夫庶姓家衆效法之。
不之至於不知來處不相識之弊。
而立垂訓者也。
後世譜系收族者。
非不於此訓。
往往流轉四方
不知來處庶姓
愧昧祖先
要附顯族
牽合塗聽
妄錄遙華。
以示主譜有司
有司不斥其非。
反以納賂系世
如門園子之接花得直。
昬倫亂族之弊。
甚於此哉。
噫。
何但一族之亂也。
聖王大道
所以造人之命而別生分類。
各使而不欲相亂倫矣。
故使天下人人
譜系世族
管攝天下人心也。
然則雖使一姓派系不明
便是天下亂也。
若使造命之君。
知此亂族之弊。
豈不論罪而毁其譜籍哉。
李君源在汝泉修家譜而問九世以上來處無徵
何以修系乎。
余乃告之以如右言者
而且曰昔蘇老泉眉州著姓
不及親盡。
但詳其所自出高祖
悲嘆曰親盡而吾所與相視塗人者。
其初兄弟也。
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
竊詳蘇老此言。
則譜雖不及於親盡。
然溯而追親盡之本源流而通旁達支派
油然仁愛
無不貫徹
李氏家門開業傳來。
但知自九世
則斷自所知開業之祖而立本明譜。
親親推之。
擧世同姓異族
無不汎愛。
則斯譜也於李氏一門
可以盡孝弟行仁義板本也歟
李君曰諾。
因收是說。
以爲之序云。
林伯南遷
子曰。
里仁爲美。
擇不處仁
焉得智。
以不別是非而去就
或安於姑息之仁。
則自不免賊大仁者也。
曲禮安安而能遷。
若人於世居地鄕田同井者。
或澤斬而俗不美
兄弟子孫濡染之慮。
斷然義决。
擇處仁厚之里
是便爲大仁之兆也。
而或云世守之地。
何忍遽去云爾
則是所謂姑息之仁也。
焉得爲知乎。
吾友林君伯棠南方君子之居。
而念因親可宗師友
禀順其大人之命。
與羣弟互爲僕御扶老勇往
眞知擇而能遷者與。
伯棠一生專意求仁。
而今擇處則於得仁何有
然爲仁由己。
非由人也。
故夫子告顔淵曰。
克己復禮爲仁。
便是我。
而我之欲。
有甚於有我也。
有我之始。
起於私意而必而固而成我也。
故意必固我。
天下痼疾
而惟聖人無我
渾然無私慾。
欲學聖人者。
必於我字上用力克將去。
而做到得無吾我之地。
然後吾事可了。
如但幾於無我而止。
則是不免半塗而廢者也。
豈有擇處之益哉。
固知伯棠成筭已熟。
不勝相愛
不憚贅說耳。
顧此無狀
伯棠志乎南。
而後伯棠滯於北。
有知無知
奚但三十里哉。
不敢出南言。
耻躬之不逮也。
伯棠勿忘也。
送韓鵬圖
仲由去魯。
顔淵以哭于墓后行之說贈之。
仲由以過
墓必式過祀必下之說處之。
一則勸返。
一則勸敬也。
推此則朋友閒。
贈言以寓忠告之意。
已自孔門有然矣。
淸州鵬圖見訪言志曰。
學問常也。
常道之外。
別有處變意義
當此腥穢混淆之時。
吾輩蒼生
盡在漏船中
性命之危。
朝暮是急。
何忍安坐乎。
以是欲得副手稍工
南去北還
僅見一人已矣
余扣之曰何如人也。
曰其人也所學則吾儒所忌斥者。
而其將當難則雖張從容正大
無以過之。
余曰何以知之。
曰其人窮神知化也。
余曰噫。
老兄之志則大矣
則甚矣。
所謂窮神知化者。
必如佛氏所自謂。
不足開物成務也。
其學也儒忌則是邪蘇之類也。
其所戕賊人性
變夏爲夷者。
當膺令懲。
不可相容
則設其善於奇正
仁人君子決不可賴渠之謀而救吾之民也。
况其邪謀有何所成耶。
王莾尋邑兵。
虎豹犀象
豈不神奇
終沒於漢雨之注下。
蚩尤鐵額
能作大霧
則盍奪造化
竟屈於軒車指南
彼雖奇巧
其於天命正氣
奈何哉。
天佑東周也。
鷹揚聖謨
必將復興海濱之上。
不念趙宋也。
板蕩忠臣
授命颶風之作而已
此外豈有機變可免之術也哉
時危民病
君子之所憂。
身旣不出則言亦不出可也。
言旣不出則所謀惟在於日用當行之事而已矣。
何欲出位犯分
自作聖訓罪人也耶
春秋戰國
兵戈是事
肝腦塗地之世。
憂時救民之心。
無如孔孟者。
轍環天下
歷騁列國
爲時制勝之謀者。
不過俎豆之事仁義之說而已
孔孟之志。
豈不弘大而然歟。
豈無不忍人之心而然歟。
救世之心雖無竆。
不以其道則不爲。
故以孔孟之麤拳大踢。
終世不下試而歸也。
且孔子時中之大聖人也。
孟子應聘亞聖人也。
所以轍環歷聘
無害於道也。
至若顔子長守陋巷
閔子之必在汶上
漆雕開不仕。
曾點異撰。
亦皆思不出其位者也。
後之欲學孔子者。
當守孔門諸子之所操。
所見至乎曾點之高明
心得求同乎顔子之所樂。
然後可謂之儒子事業也。
不爾則只爲人而已
非爲己之學也。
昔橫渠張先生年至十八。
無所不學而喜談兵謀。
康定用兵時。
慨然功名自許
乃欲請兵四千。
橫行凶奴。
而上書謁范文正公
公知其遠器而欲成就之。
乃責之曰儒者自有名敎
何事於兵。
因勸讀中庸
先生受讀而猶未以爲足。
又涉釋老
竟反六經而求之。
於是乎精思力踐。
所以爲橫渠張先生也。
朱子六君
子中所謂早脫孫吳
晩逃佛老
勇撤臯比
一變道者
卽乃先生之云也。
老兄年過耳順
尙喜談兵
又稱異學人者
盖是白首霜降
猶懷張先生初中年之志。
而未早聞文正貴儒
六經正道
二程之論易故也。
肆敢以妄摭張先生往行奉告
未知或信斯行。
而以竢有後朱子之繼贊而六子加七也歟
或能信得及無愧百世之師。
而後之人亟稱曰淸州韓先生
後於橫渠張先生云爾
養正文序
豐湖養正文者。
豐湖老人養正曾孫榮之蒙而所述者也。
年甫四。
而跪云跪拜云拜。
止其欲食。
不敢食。
警其欲持。
不敢持。
是其知覺
善則善。
導惡流惡之時也。
所謂導惡者。
蒙幼之惡。
飮食則必欲先食盡食。
珍玩則必欲持戲損壞
爲其父母者。
溺於私愛
不止順則是導惡也。
導惡是賊子也。
養子也。
敎子也。
先哲有言生子非難養子難。
養子非難敎子難。
此可爲爲人父母深戒也。
噫。
易曰蒙養以正。
聖功
養正者。
是蒙之父母事也。
父母不正
何以養蒙
父母所以正。
在於父母父母之正也。
父母父母所以正。
在於父母仁義
中正之如何也。
榮之父母
豐湖老人長孫也。
榮之父母父母
豐湖老人長子也。
老人以子之父孫之祖。
不仁不義
不正不中
所以不能養子以正。
而使子亦不能養其子以正。
是卽身敎言敎之俱乏故也。
所謂身敎者。
指言有德者之身。
有德者有言
言敎亦有德身敎者之事。
而其言不墜於地也。
此是夫子言禮言詩。
伯魚退學禮詩者也。
且以老人之往事自驗。
則至愚不肖
汩於氣欲。
爲善之心。
不有感於先人身敎之化。
只有忌憚嚴正峻責言敎
漸次有覺。
至今貌㨾。
若有恒性者然。
今以無德言語
徒欲敎之。
復何望曾孫蒙幼
得被養正聖功耶。
愛情所注。
不可無敎。
玆於聖賢經傳
蒐述蒙養格言至敎
以爲養正文字
以贈子若孫。
俾爲敎我曾孫榮者。
萬一之助云爾
渾齋集卷之十
 記
  
希賢改定
日延老翁扣渾齋門扉
寒暄訖。
從容言渾齋主人曰。
社名富民不好
請改以吉祥之號也。
主人何以不好
翁曰直言富民民貧故云。
主人嘆曰翁之言不好也。
陽虎恐爲仁之害富。
爲仁不富
孟子則恐
爲富之害仁。
爲富不仁
孟子聖人也。
陽虎小人也。
今欲爲陽虎所爲
而厭貧之說。
出於翁之口。
翁之言實不好也。
推是言也則翁所請改以吉祥之號者。
亦爲富而已
爲富者吉祥
則爲仁者不吉祥歟。
請爲翁詳言之。
箕疇五福第二曰富。
則富豈不好。
不好德而爲富則不好。
故攸好德。
爲其根本
孟子所謂爲仁卽攸好德也。
無好德而富者。
古人謂之禍淫也。
䟽廣所謂益其過者。
非禍淫之證歟。
往古來今
益過而敗亡何限
此則勿論
擧眼前至近地所見者而言之。
今人不爲富者耶。
然只肆爲富之欲。
故徒見其近於禽獸行孟子所云。
然則古人所謂禍淫者。
未必以富降禍於爲富不仁之人也。
雖爲富而不能致富者。
但其爲富之心是淫。
故天必以禽獸行禍之。
而得如禽獸漢之名於識者
識者之言。
豈非天歟。
且爲富者盡富。
則天下之爲富者十常八九。
而何不能盡富耶。
貧富眞在天也。
舜之側微而耕陶之時。
豈有毫分富貴之心。
然貴爲天子
富有四海
豈非天耶。
莫如孔子必得其祿也。
終身不遇
豈非天耶。
二聖觀之。
則聖同而貧富不同
福善之天。
不能盡其道也。
况以人力致富而免貧耶。
且見
今世一人之身。
有先貧後富者。
有先富後貧者。
先貧之時。
欲富萬方
猶多見敗。
先富之人。
恐失慽慽
不能長。
富貴貧賤
陰陽晝夜之相代乎前也
何必用慮於其閒哉。
所以朱先生有詠曰萬事已定
浮生空自忙。
豈不信然乎。
翁曰然則何以名社。
主人曰古之聖賢
朝歌勝母之鄕名而不入。
所居地名
不可擇善
善斯可以顧名思善
希賢二字富民如何
濂溪周先生曰。
希賢
希聖
希天
天下萬事
一有出於三希之外。
則皆人欲所爲而已
苟一社之人。
希賢二字
孶孶爲善
而各希爲大賢
則雖未及於聖天之極處
不至爲戚小人而各盡其道。
可以見父父子夫夫婦兄兄弟弟之美道於一社中幾百戶矣。
如此則超乎貧富之外而樂且好禮。
豈非希賢社名之效驗歟。
翁無言而退矣。
後果希賢名社。
故乃記其顚末云爾
登降仙樓
余於壤降仙樓
久仰勝槩矣。
歲秋
宗人承默出關西登斯樓。
宿雲時捲。
斜陽返照
攝齊端步。
登樓西北底最上層
是卽仙樓也。
東明館在其東。
聯館起樓
折旋而南。
起朝雲閣
自閣而北而西。
中矩
仙樓西北底矣。
其閒▦楣揭扁慕仙。
取義不必盡記。
而坐仙樓展目
朱欄曲曲
遮掩東方
至南半無他所見
只是蘩華樓臺
輝映眩目而已
翻向西望則嶞山一條
自北而南。
至數百武而止。
山不高峻
節節起峯。
是謂十二峯也。
水共山長
溯流山後而去。
崇山峻嶺
拱環其外
十二峯巒。
便作湖中長島也。
水波平綠
扁舟往來
眞神中景也。
於是乎登樓志趣
査滓化却。
天理流行
其亦神仙中人也。
如是好事者。
神仙而名是樓也耶
余欲辨之。
而適見寒岡鄭先生揭楣記。
云仙豈有異形別種
心淸道通。
胷次瀅凈。
無物欲之累則吾斯仙矣。
舍吾之方寸而別求所謂神仙
吾不知其爲眞神仙焉。
余乃匣管曰先生已獲我心。
何必日下添燈。
誇多而售知耶。
於是乎絶筆
放魚
公元前1059年
歲壬午坤之旬三
幼孫持川魚一尾踴躍入來
置諸器中。
踴躍出去
盖欲供余而渠兄所釣也。
偶然目及
略有生氣
思將呴烹。
惻然不忍也。
擧器到溪。
盛水滿器而坐俟久之
微鱍吞水。
傾器舍之。
不能正浮。
俄有而圉圉然依石附之。
乃知其得生入室
幼孫更不得捉而入覔前魚
余卽携渠而再去水邊。
則魚尙依附前石。
指示幼孫曰此汝所覔者。
而吾投之于此也。
兒孫無知而無言。
余亦不語所以放之之故。
而或兒孫之復捉。
持長枝而推於廣深處
豈有知余之惠。
余亦豈有惠魚之心哉。
但充吾之惻隱而已
而無一毫所爲而爲之者
則凡於仁義之行也。
大事小事
無一不如此做去。
何患不到聖賢地位
然此事雖由惻隱而亦隨時之義。
何可執一而裁之耶。
吾若有吾親在
惻隱發於觀魚之際。
何可忘親之供而惠魚之生耶。
奉親仁之大者也。
惠魚仁之小者也。
如以小仁害大仁
宗廟之祭。
不用犧牲
梁武之爲矣可乎。
又有可辨者。
齊宣王以羊易牛
孟子許其仁術
惟其釁鍾之牛。
聖人之許。
如是而已
太廟之牛。
則雖有不忍其觳𧥆之心。
可以易之耶。
且况太廟時。
惻隱之心。
發於觳𧥆之牛。
奉先之誠。
未至者也。
何足道哉。
放魚而思有會發
故幷記之。
以備二孫日後之感也。
承敬,承敏。
渾齋集卷之十
 跋
  
畫麟跋
曾讀麟趾三章
知得麟之麕身牛尾
馬蹄一角
公元前1050年
角端有肉。
不抵避生
其性至仁厚矣。
吁嗟詩人
以仁興文王
以趾興其子。
則其仁何但毛蟲之長推之而已哉。
此靈不世出。
惟於太上聖時游于囿。
又感吾夫子出而見傷。
使夫子泣其非時
至今想象
不覺淚下而淚下也。
李君舜哲畫麟示余而請跋焉。
其意盖慷慨也。
余未見眞麟之形象
則今固未知其眞似
然其具體則不差於詩註形容者。
日三愛玩
看益感焉。
而欲使李君更添吾夫子反袂漣洏之象於其閒也。
辛卯夏中休。
藏洞病老跋。
樂英齋跋
孟子曰。
君子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又曰中天而立
四海之民。
君子樂之
所性不存焉。
三樂之中
得天英材敎育之。
是其一樂而敎者之事也。
其所以敎者。
不過使人人要做所謂盡心知性而與之同樂天理自然而已
則王天下者。
獨非其事歟。
天下堯舜三王所以得君師之位。
治道敎道博及四海
學政校政廣設中外。
而無一物不被其澤。
一人不盡其性。
而擧天下羣生之類。
在於春風和氣中。
煕煕囂囂焉。
則同善之樂。
孰有大於王天下者。
而鄒聖置之於所性之外者何也。
朱子釋育英
材。
則曰斯道之傳。
得之者衆。
天下後世
將無不被其澤。
中天下。
則曰其道大行
一夫不被其澤云云
胡雲峯又釋朱子之意曰。
道傳之者衆。
萬世之澤也。
其道大行
一時之澤也。
以諸說之反覆丁寧者推之。
則亘今古窮天地閒。
無以加於育英材之樂也。
然此樂如孔子之得顔曾然後可以當之。
至於孟子於此一樂
亦終不能也。
故陳氏曰。
孟子之門。
一樂正子
未足以當此。
正子未得傳道故也。
然則樂豈後世能言之士記問之學
所能當者哉。
漢唐文章碩儒不爲不多。
而當此樂者寂然無聞
有宋
溪門之二程
朱門勉齋
惟足以當此樂。
入我朝。
靜退尤數君子之門。
精明理學
戰兢自持者。
足以當此樂。
至於近歲則姑寥寥焉。
識者悶惻矣。
余於夷州北郭
友人會宿。
二士人。
整肅冠衣
端容莊貌。
而奉黃卷示之曰。
此吾里中建齋刱規也。
願得一言而以重其事。
二士鄭君
而皆君子儒也。
余乃敬受披覽
卽吾友崔庸煥元仲甫所以體聖惻擬建立者。
而錄同事節目
以爲二册子。
序其事于卷首
黃勉齋久要錄序文之爲也。
而錄知州爲首題。
銀信之文。
班班可考。
則其設
事之嚴且重焉。
蔑以加矣。
而又要余寒畯之陋言贅也。
然觀其齋名之特以樂英者。
此乃吾友元仲甫所見卓越處。
有望師友者。
深且大矣
不勝相感之甚。
遽忘自處如何
而已所聞于右又如左。
齋名樂英。
豈徒然哉。
南軒先生曰。
子三樂之
不愧俯不怍其本歟。
使吾胷中
不能無愧怍。
則雖得英材
亦何以爲敎而有此樂哉
又曰得其樂則視王天下之事。
太虛浮雲耳。
何與於我。
而况其他哉。
然則居是齋而敎者與學者
苟或一毫有願外慕世華之心。
或一時有惡拘撿樂放縱之行。
則其違齋名之意大矣。
善哉齋名。
渾齋集卷之十
 銘
  
任菴
任重道遠
萬里前程
發軔自玆。
及時翺翔
有事勿忘。
勿正勿助。
孜孜無怠
而後已。
任乎任乎。
行步
 余於階上望見
一衣來者
其面仰其胷突。
雙手放揚。
兩足散投。
是何人也。
及到則學人
余心不足
反求諸己曰己亦然否。
因作銘自勉共勉
論語打頭
第一時習
學者將行
行之是習。
坐時立時
無時不習。
獨於行步
胡爲不習。
威儀三千。
莫非習。
必重或趨。
頭胷略俯。
雙手張拱
拆(一作折)旋中矩
勿左右。
心安前眺
跬武不欽。
天地父。
盍動而察。
必以靜主。
涵養未發。
德施
細行不矜
大德終累。
况是行步
本非小事
小大惟一
是善之至。
小子聰聽
克敬克誌。
杖銘(幷序)
 程子曰。
古之人盤盂几杖
有銘有戒。
動息皆有所養
杖之有銘。
其來久矣。
余有二竹杖
兒子知余之愛竹
得之湖南君子之方。
千數百里奉持而來者。
余甚寶焉。
動則携之。
靜則撫之。
二君子在側然。
一日吾友金元章來宿。
偶語竹君
仍誦坡詩無令人俗之句。
盖其病俗寓意也。
余乃出竹杖而分持。
因爲之銘。
銘曰。
之性直。
直養無害
心虛
虛受不吐。
節焉制度
文章
仗義出入
非禮勿動。
渾齋集卷之十
 昬書
  
徐氏
伏惟守靜好學
久仰柳翁之賢。
受幣結昬
甚喜德門之舊。
伏承嘉命
良感鄙懷
令胤第一子由誠。
天資眞純
可敎爲己。
家督第二愚質
服勤女事
殊不
逮人。
雖貪同氣之求。
重量材之愧。
異日執笲以見。
不免非儀
他年覆瓿之傳。
詎或能嗣續
是爲大懼。
曷可諭云。
與孫氏啓
公元前317年
乾坤爲基。
易有陰陽之合。
關雎託始
詩造夫婦之端。
二姓際交。
歸妹之義生續不盡
五福根德。
家人道昌無常
人皆有父母之心。
孰不欲壻婦之善。
僕之孫承敬
弱冠而求妻。
姪女小娘
及笄而待妁。
亨君早入我門。
願結同志之昏。
亡友要接芳隣
許爲兄弟之約。
問名將幾日。
娘子不幸遭艱
有故三年
丈夫未敢他娶。
復吉卽是月。
適見一陽之肇生。
貺室前言
玆將兩幣而徵信
蕭然無辦。
吳家之牽犬猶宜。
惟命是從
桓氏之挽鹿佇看
迷孫無聞
旋愧吉士之譽。
令女有敎。
猥誦宜家之詩。
今日不卜令辰
門人敬謹將命
奉書以告。
伏惟下鑑
渾齋集卷之十
 上樑文
  
觀善上樑文
公元1889年
維崇禎二百六十二年己丑四月辛丑
幼學安敎翼與同志冠童。
習禮亭子。
爲文以誦告曰。
禮爲敎本
宣聖大樹之邊。
有繼開。
文公講考亭之上。
嶙峋遠邇
仰紀緖於古今
至于海東文明之邦。
蔚然湖南道德之士。
粤自箕甸設條之敎。
三元軌躅可尋。
且賴松京刱黌之功。
五常秩叙不紊。
道德制禮之化。
大闡於本朝
藏修源之儒。
多在乎嵌谷
明誠之兩進
身名無𠎝。
直方之效偕行
威儀不忒
顧我壤蟲愚蠢之物。
居此山豹晝嘷之林。
洞天如笠。
不得免坐井之見。
書屋如盆。
無由習容觀之儀。
况多請益之徒。
冠者童子
肆求習坎之所。
山耶水耶。
爰得侐寂之幽區。
奚論塽塏顯敞
址則在華山下幾武。
溪猶近新洞中數竿。
欲儗安豐隱居
殊絶俗擾之紛到。
固非終南捷徑
豈有世榮之或侵。
乃刱數椽爲亭。
制甚草草
願與諸生入室
志豈于于
不瓦不墻。
放野外之綿蕝
卽新卽構。
非因頹址榛荒
輸材以助謀。
不募外方之衆。
釋經而敦事。
盡是吾黨之人。
不日而成之。
時習而說矣。
詠節歌唱
用升欐樑。
同我諸員。
歡乎共力。
兒郞偉拋樑東。
曉日曈曨出峀紅。
先照亭檐通表裏。
坐來念念思淸融。
兒郞偉拋樑西。
義氣秋序不迷。
瞻彼西山時感古。
思吾仁讓夷齊
兒郞偉拋樑南。
長養風和樂意湛。
湛樂由吾兄弟始。
推之交友水如淡。
兒郞偉拋樑北。
北辰居所皇極
皇上帝降吾衷。
不識不知順則
兒郞偉拋樑上。
上達元由人事向。
灑掃有時對應
只於餘力絃歌尙。
兒郞偉拋樑下。
下品甚羞孤陋野。
如不知羞是魍魑。
有誰肯與談儒雅
伏願上樑之後
會以文友
攝其威儀
揖讓而後升。
賓主恭敬之道。
講討而求益。
賢愚彼我之閒。
克勉始而成終
只當希賢希聖
渾齋集卷之十
 祝文
  
祠堂
云云
攝事曾孫敎翼
昭告于顯曾祖考妣
以下列書。
宗孫貧困
不能奉祀
敎翼不肖
不能扶顚
只得攝事奉主。
流寓山中
于今九載
而每於中夜
枉費心筭
一處安接。
宗室居中
左右支孫。
前左小齋
耕樵餘力。
力學知方
尊宗勤祀。
租賦不後。
孝順敦叙
莫墜先訓者。
是所平生愚衷也。
不肖不誠。
此算未遂
猶是生事
日益剝落
使兒曹矻矻盡力
百方救飢
債猶山積
俯仰敗意
求童蒙
束修救飢
有四益。
張子有說。
舌以代耕
斅亦學半。
旣耕且學。
庶免素餐
適自人館。
招延再三
玆以某月日
應就於甲山廣德塾。
將相彼。
盡室畢遷。
舊屋尙完。
彼塾甚狹。
主饋未隨。
而惟不肖
携孫獨先
不敢奉陪神主
伏惟尊靈
於是安。
墓祭行于廟。
出主告辭
玄孫敎翼
無以辦酒饌。
久闕歲事
今因秋夕
幸得米肉
依先儒移墓祭行之於廟。
以當秋仲時祭之論。
敢此有事于顯高祖考嘉善大夫府君高祖孺人劉氏。
請神主出就房中
恭伸奠獻
攝事出主告辭
孝孫晉鎬。
流離甲山。
有年所。
而每於祭奠參薦。
支孫敎翼
攝事行之。
貧窶莫甚。
不能釀酒具饌
僅備飯蔬醴齊
雖然矣。
心常决惻。
今當秋夕。
幸得醞燒。
又買米肉
當依先儒墓祭行之於廟。
以當秋仲時祭之論。
備禮薦歲事可也。
而但宗支之分。
時享之禮且重。
則以支孫備擧
實爲不安
故只依薦新之儀。
將以無祝單獻。
有事于顯曾祖云云
兄云
云。
請神主出坐房中
開基祭土地文
綿蕝野外
考盤澗阿
古人有志
游息藏修
顧玆藐焉。
所慕考亭
景仰千年
徒切愚衷
動靜無主
進退昧節。
致知豈徒
體行是力。
苟欲中養
必先外習。
周折規矩
揖拜敬讓
肅威愼儀
令德懿行
無地習禮
久矣彷徨
天啓幽區。
爰得玆址。
今以吉辰
拓基肇役。
轉運礎石
斤斧材木
神監顧。
惠我終始
酌醴薦菲。
厥由明告
家塾土祀祝文
云云
土地之神。
融峯下。
藏洞新闢。
聚散人事
八九家塾
農樵冠童。
冬夜詩禮
灑掃竆理
學兼小大
念聖惻建。
憲古信師。
內尊德性
外愼威儀
羣居安習
實賴神庇。
維此仲冬
一陽已兆。
天心其見。
敢不敬。
明盛服。
具饌滌皿。
牲腯酒淸
虔薦于神。
神其監佑。
興起斯文
尙饗
渾齋集卷之十
 祭文
  
三溪趙先生文(當初刊集時。
本草偶失故見漏。
今得其本於遠方士友
故追刊揷入。)
公元1930年
嗚呼
三溪趙先生
庚午二月二十二日
奄棄後學
門人順興安敎翼舊名廷翼者。
在千三百里外
聞訃於其年初夏
加麻三月
畧伸安仰之痛。
因之以疾病連年
遽遭考喪。
攀擗罔極
靡遑他事。
故卽未奔往哭訣。
日月不居
公元1572年
歲旣再周。
將以是年壬申二月乙卯朔二十二日丙子
禮當撤先生靈筵矣。
敎翼雖在哀疚之中
情義之感。
益增悲痛
不拘喪中不文之訓。
直書情思所出多少
遞送第三兒觀鎬。
將以信到日。
敢卽讀告于先生靈几之下曰。
嗚呼哀哉
丁巳七月六日
小子進門下。
日適昏不得謁見
翼朝先生長房
行荐七奠後。
小子入謁
虛奧一座左退俯伏受拜
執贄禮則固辭不受。
小子深感而知其接賓之禮。
謙退之德然也。
一面如舊
酬酌如響。
何其坦率也。
此亦小子深感而知其無所餙於邊幅也。
因之以六日侍側
百千敎誨
愈多愈有味
自不敢厭倦
眞實盡情
使人見聞之間。
無所碍處而然也。
午晝正坐
雖甚氣倦。
未嘗依側。
或合眼少頃。
旋卽惺惺
此乃刻苦自強
無少放過之可學處也。
每於寅餞後子之半。
渾然團坐
羣動收聲寂然
此必是體認未發也。
令人苶喪。
塵慮渾祛。
何其感動人之深也。
至於看文讀書
誦而又念。
老益孜孜
格致明善之功。
不以知崇而自足者然也。
小子於先生。
碩德淵衷
不敢窺其涯涘
如右數者。
實是管中窺天也。
至於臨行贈言
退後之簡訓。
莫非拳拳服膺者。
而尙學未能則生世幸而已。
暴棄者流
不足道也。
所謂讀書儒之弊。
孰若近世滔滔皆是。
或以知爲能而不尊
公元1617年
德性者有焉。
或以行自足不道問學者有焉。
和光同塵而自謂中庸者有焉。
或設爲文而後世竢述者有焉。
師道自處妄自尊大者有焉。
有意謙讓內實吝嗇者有焉。
或以學驕人專務責人者有焉。
自立己見不由古訓者有焉。
自立門戶孤陋甚者有焉。
一弊百差。
反覆相因
雖欲掩取而人皆知厭之。
先生有一於是乎
無所爲於設心而欲寡過未能者。
則亦不害爲人師。
而人亦不爲厭憎
先生於是而可議乎。
敎翼侍學日淺
不得見其未能處也。
嗚呼
地隔千里
未易抵到。
而繼以救貧不贍
未能再承警欬。
因循至今歲。
遽然十有六周也。
疑悔山積
無由仰質。
區區有心
何處道達
玆以漸漸向南。
密邇師門之計。
庚午
携私從十數口。
先移于安邊南山中。
計以其盡室向南矣。
嗚呼慟哉。
經營瓦解
志事未就。
先生訃書先到。
繼以哭兄。
又遭罔極
家分南北
進退維谷
追念事事
悲淚沾襟
敎翼雖至愚而亦有靈處也。
有人於此而自謂才學通天
自不欲盡忠言志
而惟於先生。
有言必達
將無隱諱者矣。
今焉已矣
小子安仰。
思山先生
嗚呼哀哉
滔滔叔季
貿貿習俗
門內異端
中夭賊。
彼昏
則可。
無哲不惑
純乎人欲
中國夷狄
不有先覺
啓我學。
伊昔思岑。
物外特立
善誘
腋我共陟。
欲竭吾才。
若有所立。
山人亭上
一何盛集
水流雲散
人事凋落
滿腔惻隱
山亭故事
弟子遺恨
曷不竭告。
凄風苦雨
泛彼狂波
此何人哉。
志則古道
疾之已甚
聖曰亂也。
不在其位。
所謀何事
行迷旣遠。
虧功失時
泣想竆廬
先生之初。
默禱于天。
先生壽。
積誠將久
先生取。
聞道早晩
來者可追
愚何付命
剋念作聖。
性本純善
心有昏明
不可師。
自明而誠。
性比太極
心猶陰陽
危言於心。
善稱於性。
理氣之別。
聖賢同揆
近世貳歧。
或理或氣。
只事爭激。
未聞順理
亦把空說
能言自高
覺今昨非
苶自喪沮
從容凾席
曷云仰質。
一言受敎
終身佩服
未副乃願。
㐫音遽格。
召啓嘉命
獨此山隔
欲盡私情
言難致曲
後死姑生。
惟願善述
伏惟尊靈
幽通迷質。
祭晩洪先生
惟玆洪州
北鄙下土
王化絶遠
民俗素貿。
爲儒業云者。
猶不知大學道倫理之常。
營營乎役之於所謂科文而欲爲一等高事
莫覺其非。
其下於此治於人者。
有何聞見
而能革其習美其身。
善其俗仁其里乎。
是以習非成俗
行邪爲例。
天理滅盡。
彝倫斁喪。
貿貿蔑蔑焉。
滔滔昏夜中天地。
先生於此中。
奮迅千仞之上。
乃勇下其百倍之功。
以孔朱栗尤爲祖宗
山溪剛爲師友
道旣大修
文復在玆。
無文王猶興之豪傑
盖在嶺南初起一人
山嶽威儀
春風活心。
表裏幷直。
物我無閒。
壁立乎一定之位。
泰山不可動。
翺翔萬善之界。
秋毫不敢忽。
談論正大
俚俗鄙近之言。
未嘗一出於其口。
動止嚴。
回軟荏之態。
未嘗一作於其體。
秉心白日之在靑天不爲雲迷
持節蒼松立冬雪而猶自閒肅。
囂囂於是世之外而至死不變
殉道之義全矣。
慥慥乎陋卷之中食貧無厭
樂道之心勝焉。
朋友切切於忠不以自辱乃止。
後生懇懇修治而惟以務實爲主
見有不善者則責而勵之。
雷霆之大驅而無所緩容。
遇有向意者則皷而動之
時雨之沛下而有自勃興
顧彼貿俗。
庶幾齊魯
及門諸賢。
各因達材德。
惟其如是
愚蒙之人。
莫不知尊敬
亂賊之徒。
亦皆有忌憚
萬世下聖門有光。
千里關北作式。
嗚呼已矣
今更有其誰云云。
祭晩柏先生墓文
公元1884年
維崇禎二百五十七年歲次甲申十月壬申朔三
甲戌
門人順興安敎翼
昭告于晩柏處士洪先生之墓。
惟我先生
北方傑豪。
論截剛鐵。
詎詖息邪。
橫秋霜。
崇節尙義
嚴於懲討。
扶倫持紀。
力斥流汚。
經正慝無。
飮食敎誨
猶謂之師。
津筏標準
其義如何
所以法門
傳習者多。
微我先生
孰啓愚衷
伊昔從遊
分義未定
今始覺得
深秋陽。
以上香。
明告下情
先兄
公元1931年
歲次辛未十二月丙辰朔二十五日庚辰
卽我先兄下世一周朞日也。
敎翼播遷安邊衛益砂洞閭塾。
不得奔哭于靈几之下。
謹遣第三兒觀鎬。
替讀文字
道達所懷之萬一焉。
嗚呼慟哉。
生育兄弟
拊敎我兄弟
兄踰十歲
弟纔七八。
父兮撫背曰。
善讀善讀。
母兮念飢曰。
食哉食哉。
何其全盛也。
令兄弟。
吾未之及見。
近世孔懷
略嘗閱驗。
雖自謂如▦姜之愛弟
至於臨財相讓
鮮不吝惜
吾兄眞實毫分自私
未嘗稱貸稱助當用直用而已
則是吾兄弟不約而能然
無我無意弟兄閒。
吾於兄每學而未能者也。
豈曰事事出自然。
至於弟兄閒。
不揆彼我
謂兄得聖人一段
無足怪也。
嗚呼慟哉。
吾兄之至恩也。
兄之天資至質無文
平生無所作爲
但見其
有而曰有。
未見其有而曰無。
往往求覔人物者所利。
嗜酒
年近立時節。
一番酒使而玆後數十餘年。
未嘗過醉。
又無要飮人勸底意。
一奔棘圍後自言無才。
而更不要赴擧
嗚呼慟哉。
吾兄至剛也。
居處也。
書冊几案
未或散置
書字未嘗放筆
讀書未嘗忙涉。
嗚呼慟哉。
吾兄之立規也。
事育不贍
執役多端
未克充操。
此則吾兄弟相憂於終身
以弟之情私則尤有所寃痛者存焉。
小舍冷突
繼晷屢絶。
暗夜抱膝
獨坐低誦。
一布上衣
愛護十載。
職由室家不近人情
聖與難化之故也。
弟之異居
于今卄八載矣。
被養於室家
綽然有餘
則豈是貧富有殊而然也。
異居非理
而元頭有差故也。
終不能四三世同居
兩親在堂者。
安有分居私主妻子之理乎。
背理亂常
甚於此。
故每擬廣坪於一處
而先立家廟於正北。
營私室於南東西。
仰以勤暄涼
下以敎義方。
兄弟聯床。
子姪左右
以享天倫之樂者。
是所滿腔子苦血之願。
而亦鶯遷之營於年所矣。
適因己巳無秋
移民之意。
先遷弟之私從於是鄕。
盡室畢徙。
少竢西成
而兄來視弟。
昨年旬一也。
五百里濶別不見者。
四箇月而始復相會
有若蘇氏相感逍遙
堂者然。
竟夜不寐。
相與食貧之事。
三分忍餓。
决死夏畦之言於兄。
不忍聞而胷若崩坼
無何
歸省而弟不能同出者。
別墅結營。
追發歸家。
十月旬九。
哀哀父兮。
以筐貯藷。
顔容黴瘠。
入室悲喜矣。
數月共被
接膚無嫌
卄八載異居之餘。
始覺弟兄之恩。
如是至篤也。
須臾相離
則兄焉如失。
弟亦惻隱
何其相感之甚也。
不免再北。
中路觸寒
靑店投宿
臘月二十五日也。
精隕神亡。
不省人事而昬倒乙夜
似夢非夢。
自作詩句曰安得速歸家。
相與道此情。
因病望餘。
馬歸家則是年正月旬四。
而兄之喪逝
浹旬也。
是日先考愼重
驚㥘之情。
無暇伸哀於兄殯矣。
嗚呼罔極哉。
先考下世其月卄八日
人家酷禍
一至於此乎。
嗚呼慟哉。
平生所懷多小觸感
如欲盡言則河海無窮
弟所經營
都壞了至此
兄感平昔
何不敎誨夢寐閒耶。
嗚呼慟哉。
光陰不住
星霜一周
忍見時變
不死何竢
伏惟兄靈。
何以區處耶。
嗚呼哀哉
祭洪子京
公元1986年
歲次丙寅八月丁亥朔十五日辛丑
卽我栗洞處士公子京永窆之期也。
前四日戊戌
友人順興
安敎翼
謹以鷄酒之奠。
再拜哭設于靈筵之下。
而侑之以文曰。
嗚呼哀哉
兄或不昧
其或察我衷言之萬一乎。
敎翼之於兄。
尋常相與哉。
曾讀可欲善之說於鄒傳而於兄驗其實焉。
嘗玩不遠復之訓於羲經而於兄服其義也。
賤齒十四。
始與兄交面焉。
兄於敎翼
四年以長也。
觀其貌則不傲而質。
聽其言則不文而恂。
視其服則不侈而儉。
事親也順。
索而使之。
未嘗不在側。
醉氣邁。
家人難容。
而兄未嘗忤其志意
親疾在床。
侍湯數年。
而兄未嘗懈其支體
此皆學問以前事。
敎翼所及見者也。
敎翼之性。
浮浪矣。
見人之粧善其面則喜而效之。
及見兄貌之質則有悅於目而黶然焉。
聞人文致其辭則喜而學之。
及聽兄言之恂則有悅於耳而欲訥焉。
接人之華美其服則喜而慕之。
及見兄服之儉則有悅於心而志少定焉。
至其事親一節
則尤有所苶沮而未能焉。
吾知其可欲之善。
感人心而動人性者然也。
且兄與敎翼
俱爲貧乏殖貨平昔
敎翼以不利而窮反本焉。
兄則少有矣。
趨利無厭常情言之。
味漸如蔗。
不爲剖身藏珠之惑者幾希
而兄於其家仲氏
聞其讀書爲仁之說。
翻然自脫貨利之塲。
而取
公元1931年
要訣小學等書。
以爲自治之主本焉。
何見之正而何退之勇耶。
苟保是心。
顯爵重祿
其視棄如脫屣
安往而不得
不然吾知其不遠而復者。
此其大綱也。
及於其伯仲之序。
姪孫之族。
慮其飢不能供則分己之財田糓而繼之。
以此致貧而糟糠屢空
尙有得必共之之心。
少無懲前吝後之意。
讀書者雖多。
豈皆如是耶。
在家庭則師事仲氏
晨昬不廢。
就正有道尊慕先生
不憚千里之遠。
不惜其艱辦之費。
可謂好學也已
一自師門之後
晨謁之禮如茶飰
疾病之甚。
未嘗廢其日用
敎子循法
畊讀是事
功令之文。
不能移其志趣
生世以來
酒色淡如也。
未嘗房外解衣
而亦未嘗酒肆寓興
至其晩年
朋友所勸
小酌未必謀。
醉輒溫克
不露圭角
當夜氣淸朗之時則拱立看月。
黃昬涔寂之中則或默坐軆認
人或譏其怪異者有之矣。
夜氣與未發氣像。
彼惡知之。
不怪異也。
自怪異也。
不計文士野人
而有所接言則輒話學問
實心相勸
不顧人言譏謗
此皆盡己之心故也。
大抵人皆自道詖淫邪遁者。
亦自道也而不能掩其蔽陷離窮。
至於學問之自道。
何獨其外而疑其內乎。
如不欲相睽於
今之世。
而口不道爲學之道而謂之學者
雖自謂得道
人必不信
而况諸中者。
豈有發於外之理乎。
兄我俱晩學矣。
敎翼小慧
故自不能務實
兄則以魯之故。
專務守實。
與其慧而無實
孰若魯而守實。
聖人復起
必與兄而誅我矣。
叔季滔滔
文益勝而情益熾矣。
彼其以身發財而認欲爲義者。
不必掛齒
至以讀斯文斯文者言之。
有以咀嚼英華
爲文章。
以爲高者。
有以多聞強記
待問而輒應。
以爲能者。
有以其所不知而眩人聽聞
以爲得者。
有以挾學誣妄
幸人之不知。
以爲安者。
吾兄有一於是乎
孟子所謂二之四之下者
於兄近之。
天若假之以年。
莫奪其人生大期
充美大化境界
兄必期而窺之矣。
嗚呼
何生之兄。
而何氣之嗇。
原壤老而不死之責。
則人固有不仁而壽者矣。
顔淵不幸短命之嘆。
則亦或有仁而不壽者矣。
與其不仁而壽。
孰若仁而不壽。
以此推之則兄必無憾
吾誰適從
何日之邁而何葬之速。
之無窮。
百不記一。
之無及。
哭告永訣
靈其不昧
庶幾來格
嗚呼哀哉
尙饗
金信叔文
公元2001年
歲次辛巳八月庚申朔十四日癸酉
具位敎翼在四百里殊鄕
先進之盡歸。
吾道之益孤。
緩辭道情
使第三兒觀鎬。
將文敬告近故學生金公靈几之下曰。
嗚呼痛哉。
天地陰陽生萬物
生是仁也。
成是義也。
聖人仁義育正萬民
育是生也。
正是成也。
天地聖人
渾然一道
而衆蚩羣蒙
作僞以奪。
堯舜生而設敎誅㐫。
太平當時
孔孟生而繼往開來
太平萬世
堯舜之道。
孔孟不得以傳於後世
宰我曰。
賢於堯舜遠矣。
是以後之帝王臣庶
皆欲矜式孔孟
幷享其得道賢哲學校之中
立師聚徒
朔望上香而寓慕。
講學以明斯道。
是爲孔孟所垂之太平也。
而喩利之徒。
樂縱之輩。
太平而行淫邪
絃誦寂寥
飮食若流。
道理變作貨利
憎彼之君子
容假憤色。
言稱明道
鳴鼓聲罪
云非吾徒。
其初設心
孰不見賞
於是時。
錯認其眞。
欲復吾道
同心黽勉
生亦從後。
觀公之行。
不耻下問
是則從。
志同言同。
於道何有
斯文斯世
天喪也否。
進退消長
堅氷難解
君子否亨。
棲遯爲嘉。
不遇歲寒
誰知
假容之輩。
昬夜乞憐
買居其任。
昔攻反慕。
蝍蛆甘帶
鴟鴉嗜鼠。
形馳魂散。
安知臭腐。
公斂退。
景慕斯道。
接芳。
與友。
守晩節。
可謂得正
得正而歸。
沒亦寧矣。
於公無憾
後學獨悲
斯道益孤。
誰與共憂。
日暮途遠
彷徨長吁
公若在世
生將趨隅
執經問難
致知力行
同塵和光
便是夷狄
攘夷豈他。
斥心之俗。
周在何。
奉帝之衷。
學求如是
孔孟氣通。
公之云歸
心筭已矣
遠莫奔哭。
以文替告。
尊靈不昧
庶幾臨聽。
祭金中瑞文
公元2014年
甲午七月中旬
順興安敎翼亡友處士中瑞不幸短命
老昏路修。
不能赴哭。
只綴哀辭
遞傳孤子哀次。
俾因某日朔奠。
使祝展讀靈筵之下曰。
嗚呼不幸
君胡命短。
時方逐末
無檢本。
葩藻爭競
杞柳戕賊
滔滔尸喧。
寥寥生樂。
獨處靜。
簡上求理。
求童蒙
孝養父母
館距親側。
百數十里
館米之白。
不自入口
海鮮之美。
無一充膓
每因來往
遠致高堂
是謂能養。
志亦無違。
宗族稱焉。
人不閒於。
本立道生
可以廣材。
金山嚴洞。
是其始交。
蓮峯登臨
林塾往復
靑城一夜
黃院半月
自後索居
罕與琢磨
路左便沮。
書問亦稀。
更覿未遂
㐫訃忽來。
嗚呼痛矣
胡不幸。
凡民有喪。
匍匐尙痛。
况君有逝。
何偃仰。
歲將再周。
永撤象生
玆構情辭。
替泄心哀
君靈不昧
庶幾
思。
祭金希聖文
嗟吾君之逝去兮。
衛道之益孤。
行路多歧兮。
誰能挽回擿埴
卓彼先學之載道北歸兮。
得之趨向不差
旣治己而推恕兮。
庶幾乎共學。
人或譏之曰未必知道兮。
安知非聖人徒之距墨。
哀吾君之厭世兮。
將誰任其告語之責。
吾爲君之慟甚兮。
昵比私情
世道長夜兮。
行者之墜坑。
斯文是非兮。
孰徐究其執喪道之深衷
孝根天而學有源兮。
豈不念其踰毁之失正
或者惜其傷生兮。
必信不幸短命
與別于今三載兮。
耿耿其一晤對
生別猶其常惻兮。
矧此別之永訣乎。
嗚呼痛兮。
嗚呼痛兮。
祭張汝經文
維歲次乙酉九月丙申朔十七日壬子。
順興安敎翼
託其門人從遊余者孫亨禎。
香酒果。
往奠柩前。
於其行也。
爲文而送之曰。
嗚呼汝經。
至此耶。
敏之識。
卓爾之才。
不可屈。
不可竆。
形氣一散
寥寥冥冥
嗚呼天乎。
胡爲生之。
胡爲奪之。
並遊之好。
於斯盡矣。
同志之樂。
於斯已矣
痛矣痛矣
哀哉哀哉
族孫亨穆文
嗚呼哀哉
君言不佞
君貌不揚
一片丹心
百忍素衷
能養厥父。
艱濟癡叔
少有苟合
値凶恤族
牽車牛。
惟愛土物
小子惟一
不待誥布。
差隱市廛
未暇滄洲
白賁無咎
素履自安
宗族有稱。
鄕黨無閒。
翁擬勸學
莫及言。
敎子有方
君未聞焉。
以是遠念
早晩面論
君胡徑逝。
翁筭已矣
君靈不昧
或感我意。
嗚呼哀哉
金舜擧
維我金公舜擧
棄世歸泉
已周霜矣。
友人順興安敎翼
索居遙山。
不得躬往伸哭。
文以道情
使季兒泰鎬。
不期日子
只以到時
展讀靈座前曰。
古人佞媚生前而得其死者
跛躄而歸也。
弗其歸路也。
正直生前而得其死者
暇豫而歸也。
坦其歸路也。
嗚呼公之平生
不見其用佞而亂義。
媚順而阿好
不知機變之巧。
不受玷汚之辱。
直情言行
未嘗役智而勞。
閒閒桑郊
無或揚袂于市。
豈非暇豫而坦其歸路者耶。
然則生寄死歸
可賀於公。
不必爲公而哀也。
但人異於飛走。
不效誕者遺情
則豈蔑生死別離之至懷耶。
嗚呼公歸。
使我心惻。
嗚呼公直
使我不忘。
祭金京七文
公元1931年
嗚呼哀哉
公我共老。
公少三歲
宜公哭我。
公何先去。
公先悼亡
未卽吊。
我後喪子。
公來而慰。
公又哭嗣。
我尙未問。
擬近歲除
修狀致唁。
兼送兒曹
道達情義
徐竢夏炎
期欲欣會。
是豈假飾
情實然矣。
此情近尤。
默數來日
枉筭剝落
㐫音嗚咽
萬念成灰。
四肢如墮。
公非親戚
我何痛悼
公北我南。
曾未識面。
晩暮流離
此山同遯。
草昧野俗。
麯糵亂風
邪道蔑正。
姦譎反忠。
公我同人
先咷後笑
金幾斷利。
如聞臭。
公之云亡
知我者誰。
公雖未學。
聞善無違
今焉已矣
善於何。
非公爲痛。
更誰有焉。
嗚呼痛哉。
庶幾感。
祭金可憲文
深山同客。
連簷共居
明月三逕
綠楊兩家
出入相友
疾病相問
三歲同井
情義不淺。
風流雲散
萍隨蓬轉
一舍索處
千山重遮。
同此衰暮
晤對未易
相思莫慰。
赴書遽到。
嗚呼已矣
何時更覿。
擬赴靈筵
一伸情哭。
氣耗脚軟。
荏苒今日
星霜再周。
象生將撤。
宿草未哭。
此何人事。
惟靈不昧
感我顧照
祭方河龜文
嗚呼
十五歲童子河龜
以壬辰七月卄三。
不幸短折
翌月九日行窆事。
豐湖老夫而來哭曰。
嗚呼
龜。
何以凶折乎。
死生雖有命。
巖墻正命也。
殺汝者醫也。
不能爲汝擇醫。
誰之罪歟。
愚俗之惑於邪說
邪說欺誑愚俗
所謂甚於洪水猛獸之害也。
烏喙不可食。
藥之殺人
愚夫愚婦
皆能知徹。
童子無知
只信庸醫自戕其命。
汝實入井也。
嗚呼痛哉。
與善道,履祥
幷入吾門。
同隊魚
一行鴈矣。
三年灑掃
四時進退
搔吾之癢。
抑吾之痛。
奉吾之盥。
沃吾之洗。
在吾之食。
擧吾之案。
朝朝請益
暮暮循習
凡應俾應。
疑問斯答。
節文敎熟。
良知培養
苗而有秀。
三實兮。
忽損汝一
豈不哽塞
自汝之長往
中夜思切。
豐盈粹之容顔
彷彿心目之閒。
明亮實之聲音
往來耳聰之中
或若拆。
淚或自零。
殆不可堪
汝同善道履祥
來哭而永訣
汝靈不昧
或能知之也否。
嗚呼痛哉。
嗚呼痛哉。
孺人姜氏哀辭
嗚呼
族孫孺人姜氏。
以己丑二月六日不起疾
其夫族祖渾齋翁在四百里遠地
晩得訃書而痛順德之不克壽
述數句誄辭遠寄
令讀于靈座曰。
嗚呼哀哉
於斯干詩。
得誦無非無儀之語。
而於汝覿之。
於張氏之戒。
有見無然訿訿之說。
而於汝驗之。
幽閒貞靜之德。
純淑不貳之操。
豈溢眞之贊辭乎。
嗚呼哀哉
使吾一安之門。
皆能或庶幾得如汝之柔順無瑕
則不必用嗃嗃悔厲之嚴。
女貞之吉。
充溢家家
可以四隣慕用
無或外人之議譏也。
嗚呼哀哉
胡天不憖。
遽奪我賢新婦耶。
嗚呼哀哉
渾齋集卷之十
 墓表
  
松墅處士墓表
南陽洪氏。
諱理鎬字子京
高麗同正幸爲初祖
本朝有諱瀚吏曹參議
燕山史禍
贈參判。
至諱謹臣僉正。
謫洪原因居。
於公九世祖也。
曾祖諱昌集。
祖啓涵。
權。
妣順興安氏。
宅祚女。
本生父一泳。
慶州李氏
公十三過房
考性峻嚴
家人見容
公能以孝
無違忤。
嘗以親命擧錢。
當室後幾富有
一朝見叔兄晩公晩而好學
慨然嘆曰。
豈爲是暖飽而逸居
於是棄前務。
專意於格存養之工。
道得於心。
見於行。
孝友睦婣任恤
無一欠闕
而所謹尤在於所不見。
所難能散其勤力纔積。
對人言語
每見其溫溫恭容。
和昫月夕
灑然有光霽精采
不幸短命
丙寅七月六日卒。
其俟距其生純廟庚辰
壽四十七。
踰月而葬于洪原塘山坪酉坐原。
寧越
嚴氏。
允民女。
女德早著。
年纔七八。
別於男女之禮。
雖在親側。
不解衣
不與同席共食
及適四德俱著。
宜其家人
無愧乎詩讚。
此其第三胤疇厚泣錄中大意也。
三男二女
儀厚其長。
約厚,疇厚皆出繼
女適張錫斗,全治模。
公嘗從鰲谷,肅齋,全齋三先生遊。
墓碣序跋
全肅二先生發揮之。
石林公撰行狀
而其家至貧。
無計具碣。
姑揭表石。
而徵短述於不佞
誼不敢辭
略叙其來歷生終及及見實事之梗槩。
爲學終始嘉言善行可以爲學者法者。
皆載狀跋中。
故省之云爾
渾齋集卷之十
 墓誌銘
  
誌文
公元前415年
有明朝鮮國咸鏡道原縣西北豐湖里。
有順興安敎翼字敬汝者。
今老且死矣。
皇明劉忠宣自爲壽藏記例而記之曰。
生質不美
始工詩賦而業荒。
中欲殖貨而志懶。
不知爲諛詞悅人
故人不稱焉。
年近強仕
被晩洪先生力奬。
學者名。
以先生命
就思師朴先生而受大學
又以朴先生命。
石藍宋先生受中庸。
翻向三溪
趙先生門。
六日聽言而歸。
遊居依於晩翁門。
翁性不苟容
未嘗
寬假許與
以是常常忌憚
然猶未忘世儒業。
晩暮得亡友張汝經主賊不兩立說而讀之。
塵膓破散
自是志向頗定。
不能厚薄責。
至成士友釁隙
自致多口
惟如洪由範者。
疑有一節可取
稱道于其師門艮齋儒賢
請得渾齋題扁而來
盖聞不渾厚之說而規之也。
自得此規。
却顧警惕
不敢放心
然猶失多。
甚自哀憐
少壯嗜酒
醉必罵人
旣衰沉宿。
寤又索飮。
是爲酒困
患是屢斷而竟不斷者。
以扶衰通歡也。
行年六十五。
子孫從遊輩。
謂圖不朽溢美重累
以此擬刻石藏壙。
室人南陽洪氏墓誌
室人洪氏。
南陽處權女也。
名巢鳩字子拙
盖其君子梁鴻名字其妻而名字之也
齡十八。
歸于順興安敎翼敬汝甫。
至于今七十四而偕老焉。
居心行事
不必加驗而可始終也。
敎翼懼或無人發揮其蘊德。
豫作誌曰。
舅姑前。
未嘗抗顔放言
娣姒閒。
無一慍誣辨謗
與人再三𥳽揚。
猶恐不實
及其升斗
盈溢流散
又恐欠縮。
多産男女絶無求福問命之事。
愛疾病而未動握粟出卜之念。
嫁六女。
不一參議干涉
女多遭艱
無或開口怨尤
靑年以來
不及婆娑完丘之戲。
白首至今
意惟專於執麻主饋之事。
是皆愚婦未易之行也。
孺人本非主祭之婦。
而老益盡念於致祭之事。
是其孺人百行之源也。
嗚呼
後生新婦輩效之哉。
亡子觀鎬誌銘
安觀鎬子國字
本順興生辛亥
敎翼母洪氏。
崔女取生二子。
長承敏叙其次
叙則夭敏聘李。
觀汝志太亢辟。
冀汝歸遽汝折。
距其生四十五。
一月藏于地。
月仲夏日
地三水斗融峯
父志此淚雨零
歲乙未同葬藏。
(觀鎬以哲宗二年辛亥正月五日壬辰生。
當宁三十二年乙未三月二十九日庚子未時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