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自动笺注)
心石齋先生文集卷之九
 書
  
公元1893年
答李汝道(秉泰○癸巳)
天寒冰沍
久不見玉潤之來。
此心鬱悒
何時可弛。
回想前冬雪裏芸牕
團圝做穩。
如得平生懽
今我獨坐
無與話心者。
懷思一倍
接手滋。
慰釋殊深。
但做業之伐齊。
儘非好消息也。
自古聖賢皆從誠字上做工夫
况衆凡之才。
不誠而可做得甚事耶。
須以眞實心地
刻苦工夫
終身珮服
然後庶幾矣。
勉旃勉旃
公元1901年
金光述(觀洙○辛丑十一月)
𥳑面字劃。
似欠儒者正大典則
以賢者而若是耶。
河南夫子嘗云某寫字時甚敬。
非要字好。
卽此是學。
紫陽夫子又稱韓魏公書蹟端嚴謹重
而曰書札細事
而於人之德性
相關有如此者
此皆學者所當珮服也。
夫夫於學無志則已。
若有志則捨古人模楷而奚以做得哉。
願賢者有警於是而毋染時人尙奇之習焉。
鄙之所期望於賢者者
實非餘人比。
故猥此奉浼
儻深納否。
公元1905年
金光述(乙巳二月)
外尊季父遠涉艱險
獲接英眄。
其所欣瀉。
雖初猶
舊。
况又惠札繾綣寄辭
開豁無比
但轉溺乎人。
未能操存之示。
看來愕然
未詳何指。
其以人欲耶。
抑以人怪耶。
以賢自得自信之明。
豈爲斯二字之所誘耶。
夫子嘗謂自得者所守固
自信者所行不疑。
未知所守所行。
或有所自慊於意而發此言歟。
然旣知其自慊則是自醫之藥也。
幸益固所守。
益礪所行。
庶幾孚于嘉矣
惟願加愛玉成焉。
金光小學問目
 總論第八更歷二字
上句讀耶。
屬下句讀耶。
語類更歷上。
有漸字。
屬下句看。
 
未有命。
不敢卽乘服云云
先子曰。
上文所謂乘服以拜賜
指君賜而言。
此言不敢卽乘服。
謂雖當品服而未經君賜。
則不敢卽乘服。
蓋與上文互言相發之意。
不可合爲一說
觀此則可曉其上下文各是一義也。
 先妣之嗣云云
先妣
通指其父之母以上諸妣而言。
故其父雖有母生存
亦可用此句矣。
此有吾先子說。
 孤子當室
冠衣不純云云
孤子當室
嫡子之無父者也。
朱子嘗曰。
偏親無明
文。
亦當用靑
可見孤子父母俱亡者也。
 小大連及顔丁居喪
皆曰善居喪
於子臯則曰以爲難。
與善
優劣可分歟。
曰善者。
有得中之意。
曰難者。
有超類之意。
而以優劣論之。
善者如庸行君子
難者如一節之士。
 佯狂爲奴。
箕子自爲
恐非所使
書傳箕子以爲奴之文觀之。
所使
自爲也。
二說不同何也。
當從書說
 豫讓云將以愧天下後世以下語意
似有爲名之義如何
讓之此言。
卽示其志也。
以爲名責之。
則彼必不伏矣。
 趙襄子豫讓
初也謹避
許其忠義
而終也殺之。
雖恐被其害。
而然其勸人臣之義則無矣。
使君子當之則何以處之。
襄子旣知其義士而終乃殺之者
所以後世貶議也。
若使賢君當之則隱其怨而褒其義也。
 嘉言篇題
故有物必有則之故字。
突兀無所屬。
如何看則有歸宿處否。
上故字。
因爲此詩者知道之意也。
知道如此爲言也。
下故字。
卽因民之秉彝之意也。
秉執之彝性也。
無不好此懿德者也。
如是看則上下故字有歸宿
 養德明志
如何養德
如何明志
心之所得乎天者謂之德。
心之所之者謂之志。
心不汩於欲而不失本體之明。
養德也。
志有定向
終始不昏怠。
是明其志也。
然養其德則志亦明。
明其志則德亦養。
其實養德明志無二致。
 病臥於床。
(止)不可不知醫一節
集註小註諸說。
其義不同
未知何者得其本意否。
小註攷證之說。
沙溪先生程子本意而發明者也。
又有吾先子所說
可知集說之實誤解也。
且按程書
此是明道語
而今伊川先生曰者亦誤也。
 克己復禮
四勿箴皆克復之事。
而獨於視箴言之何也。
獨說於此
包含下三箴意。
 習與性成
性字或以本然言。
或以氣質言。
何者爲得。
翁說。
以此爲正。
心經釋疑云習指克戰兢而言。
謂習與氣質之性。
俱化而成其德也。
其義躍
如。
 伊川看詳學制章。
解額以去利誘
解額增減所以爲利誘。
可得聞歟。
所諭增減所以爲利誘。
是誤看也。
伊川嘗云自元豐後
設利誘之法。
國學解額
五百人
來者奔湊
父母之養。
骨肉之愛。
往來道路
旅寓他土。
人心日渝。
士風日薄
今欲量留一百人
四百人分在州郡解額窄處。
自然士人安鄕土。
養其孝愛之心。
息其奔趨遊浪之志。
解額利誘
蓋謂此也。
非謂增減爲利誘也。
 
王凝章子非公不見
本註則子弟之不敢見。
南溪說則王凝之不見子弟也。
二說孰是。
註說爲是
王凝常居嚴謹
子弟不敢褻服見也。
南溪王凝公服見子弟之意。
恐似未然
公元1895年
答丁允文(奎明○乙未十二月)
所示怪說
未詳眞僞
鄙於山外事。
不欲聽不欲言。
故人無來傳。
耳根卻靜矣。
雖或有此聞。
只在自家所守之如何耳。
圃隱先生有言華夷之別。
嚴於君臣之分。
今日儒服儒者
守此華夷之別。
第一義也。
若守之不得
則何水非東海
何山西山耶。
雖然
天之下。
惟吾東表
獨保衣冠
碩果不食之象也。
大易之理無則已。
有則寧有剝盡之理耶。
此可與知者道。
不可與不知者道。
庶可默會矣。
公元1905年
答丁允文(乙巳二月)
所詢邦禮得失
誠非草野韋布所可論者。
而此禮經無之創制也。
是以伯有辨說矣。
武夷九曲註說
雖有過重處
而其於因物寓意處。
註解未嘗詳明
先子曾有所論釋。
可見退高兩先生取捨之意矣。
如愚淺見
何敢月朝於其閒哉。
公元1899年
答洪士中(淳瓚○己亥)
所詢二條
旣有前賢明辨
更何置疑於其閒哉。
夫主張心理。
王陽明宗旨也。
其言曰天下之理。
只在於吾內。
不在事物
學者當務存此心。
不當一毫求理於外之事物
退陶先生嚴辨之曰。
然則所謂事物者。
雖如五倫之重。
有亦可無亦可。
剗而去之亦可。
是庸有異於釋氏之敎乎。
陽明之學。
頓悟之術。
厭事物之爲心害而欲去之。
乃刱爲心卽理也之說。
世之索隱學者
靡然從之。
朱詩出入氣機
人心出入之機也。
此豈爲彼說者之所據耶。
心之體用
其妙不測
出入無時者。
卽以氣也。
故曰乘氣機
觀大
全及語類說則可見矣。
陳北溪之說。
先子尤翁嘗辨之曰。
李金兩先生所斥。
以此理與氣合一句而已
其上曰人生得天地之理。
得天地之氣。
此說甚不是
人物生時
理與氣本自渾融而無閒。
故氣聚成形之時。
自具於此形之中矣。
先言得天地之理。
未知未得天地之氣之時。
此理何處著落而可以得之耶。
其下又曰得天地之氣。
則是先有此理懸空獨立
而此氣乃能經緯錯綜而成此形耶。
雖使變其文曰得天地之氣。
得天地之理。
猶爲有先後兩番之嫌。
况於理先而氣後乎。
語類氣聚成形
理與氣合之說。
中庸註說之意。
而實本於太極圖所謂無極之眞。
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者也。
先子此辨。
十分分曉
覽此可渙然冰釋矣。
公元1904年
答洪士中(甲辰十一月)
所諭以道心人心知覺
屬神二氣之發者。
恐有太分析之病。
朱先生云乎
道心義理發出來。
人心是人身上發出來。
義理卽指性命之正。
人身卽指形氣之私也。
此已曉然矣。
不宜別歧究思。
知覺之知字。
性理智之用看之者是得矣。
或謂不待理而氣自知覺者恐不然
蓋人之心。
虛靈是體也。
知覺是用也。
其體虛靈故有知覺之用。
假如說則理氣渾合體用一源云者
便歸虛妄矣。
是豈識心者哉。
雖是氣也。
而該貯此理。
辨別是非
卽出於性理之智。
知覺之知字。
看作智之用。
固明矣。
天命之性。
旣有朱子定訓。
而或說之專以氣一邊之者
此乃認氣爲性者也。
不必論矣。
所論中虎狼只得仁。
蠭蟻只得義之意。
恐無改評。
費隱亦得矣。
竊觀諸諭。
可揣學業頗超詣。
不勝欽歎
聖殿腏享。
全用生物
此是法上古之禮也。
禮運云昔者先王未有火化
草木之實鳥獸之肉。
飮其血茹其毛。
後聖有作然後
火之利。
以炮以燔。
以烹以炙。
以爲醴酪
養生送死
以事鬼神上帝
公元1900年
答鄭衡七(璣淵○庚子九月)
所課魯論讀了幾卷。
漸覺得意味深長否。
李延平嘗曰論語每讀而味之。
玩而繹之。
推而行之。
雖未至升堂入室
不失士君子
此固先獲之論也。
見今吾道長夜
以士爲名者。
靡然著心於時俗功利之說。
異國詭誕之文。
而能讀聖賢書者幾希
愚竊慨憂於心。
祇欲抱遺經長終
承賢者講論之示。
不勝喜躍
惟願以延平玩繹推行之意。
一副標準
孜孜不輟
何患不爲君子人哉。
所詢疑義
便是無可疑者。
然程夫子言論語須有疑然後能進。
今賢者能有疑於無疑處。
可知仔細見得也。
其進幾何量哉。
公元1901年
答鄭衡七(辛丑十一月)
承以小學欲爲永久看讀之計。
善哉專意寒暄模楷者也。
欽誦無已
誦易經之示恐不然
浹洽記誦
則其義亦不至全然茫昧矣。
讀之熟思之精。
與他經參互誦之。
何害於課程耶。
無所祟而要得一妙劑者。
無乃出於欲速之意耶。
此意若長則恐入于陸頓悟之術。
循循格致誠正之學。
進步自可不差矣。
以是深望於賢者。
公元1902年
答鄭衡七問目(壬寅十一月)
 讀經傳。
先以己見略有排布胷中然後
參觀小註
以證己見得失云云
此說甚好。
而若以先入之見鑿看經義
則其病似不小。
不如隨疑講質於師友
 讀書不可急迫
不可太緩。
如讀三十行。
一日百遍急迫
五十遍則太緩。
如何爲之歟。
讀書急迫者。
上口而已
舒緩然後
心與理會
方得涵泳之功。
奚取遍數之多乎。
大抵經傳讀法
一日
受過十行
難得致志精究矣。
今以三十行欲一日百遍
則恐不免口讀而心不體
何益之有哉。
公元1911年
安敬三(圭容○辛亥三月望日)
貴族景禹
眞信士也。
春而秋秋而春。
年年赴參於皇廟丁享之禮。
其誠甚篤矣。
同志之士。
有如此者幾人。
享事可不廢。
把臂贊賀之餘。
獲承手玉。
亦以景禹之誠且勇。
固非俗尙可議爲諭。
知心之言也。
安敬三(辛亥九月旬日)
皇廟享禮已過矣。
回想去年此時
團圓合席。
娓娓奉晤。
意謂更續前緣
歸虛竚。
只承惠牘。
慰則慰矣。
終不若面敍之爲喜也。
穉章之不淑
慟矣惜矣。
天乎神乎
胡不取如吾願死之物。
而奪我穉章之賢。
深有吾黨益孤之歎。
顧此崦嵫殘喘
不久作陽界物。
只欲泉臺之下。
相會講磨之樂。
如斯也已
廉君遠涉危險
參華陽秋享而歸。
好義之誠。
可嘉可欽。
公元1907年
彥明(寅晟○丁未五月)
卽奉惠翰。
欣豁叵量。
第審調候久彌。
深庸驚慮
治病之要。
不獨在藥。
在乎心。
淸心持養
爲學之工。
外邪不入。
病根自銷矣。
是祝是祝。
舍伯遺稿
難沮
士友公議
所以圖鋟也。
世變層生疊起。
速成板本
亦無害。
故任其發論者之周旋
人心向背
有異於昨今之閒。
則亦未知究竟之如何也。
第一校勘大爲急要
而愚之殘喘
遭喪威。
神思消耗
且以應接之煩。
苦無安靜之隙矣。
此將何爲
所詢諸疑。
貢愚於別紙。
  別紙
袷是楊氏附註之說。
故家禮增解。
辨析甚明。
可按而知也。
伯父先生亦以楊註非之。
是以鄙家不用三重之領。
神主旁題。
奉祀上空一字
圖式爲之可矣。
而以奉字爲重。
與告君之辭。
以聞字爲重之例同。
喪中以墨衰入廟。
雖是朱子所行。
而我東先輩從俗禮以直領行祀。
不可謂未安而廢之也。
設饌圖匙楪盞盤之或左或右。
要訣備要不同
而此非禮大儀節。
不必深究
鄙家則從備要耳。
弔禮主喪者受弔。
主人伏哭而已
主喪受弔畢。
主人乃行拜禮于賓。
蓋喪無二孤受弔之禮故也。
發引靈車大轝後。
各有陪從之人。
雖禮無所見。
時俗通行則亦當從之。
祖先亡父後亡
當用代服之制。
代服告由。
剛齋曾有所製曰
孤哀孫某
罪逆不天
先考棄背於喪中。
遵禮制。
代受衰絰
叩地呼天
五情糜潰
敢告云云
又桐湖李公有告新喪之辭曰。
適子
今日祖殯。
代受承重之服。
敢告
以此觀之。
雲坪斷案之說。
竊有滋惑。
祥禫之服。
陶庵便覽之者
世多有之。
而亦有可參量者矣。
公元1904年
答權景孝(參鉉○甲辰四月卄三日)
春閒對話
何日忘之。
榻香未沬
德音續墜。
縷縷遣辭
周詳款曲
尤有起予之意。
抄去辨猥筆。
愚意出於衛正不得已
近聞門徒之擠咻。
甚非尊師之道也。
猥筆末端
不敢他人眼之語。
則素不無謹畏之意。
而今肆然入梓
其又告同志之文。
橫竪妄悖。
辭不理順
主理者之文法
若是無忌憚乎。
誠甚慨歎
倉洞相距不甚遠耶。
貴族公立爲人勤厚
儻得遊從否。
公元1910年
答權景孝(庚戌九月七日)
山河滄桑
正有萬古不盡之淚。
皇廟儀章
莫能保守
是爲吾儒之憧憧處也。
曷故焉。
一脈尊華之義。
僅僅存在於此
則尤當惕念也。
然吾林之識此義
者。
若爾人也。
餘人譏笑以頑古所行。
世事乃至於斯
事事痛哭
公元1912年
答權景孝(壬子正月十六日)
家門不幸
歲前遭喪耦之痛。
暮境踽涼
奄作四竆之首。
此生奇數
無以形言
石南進士來此未幾日。
得訣其慈。
成服後卽歸故里
其弟柴毁頗甚
不忍覩也。
所詢疑義
悲擾中未能質告。
反復致思則必自理會也。
皇廟事。
愚所寤寐關慮者。
時勢日非
何以竭誠崇奉也。
三月華陽之行。
無違耶。
李仁八(柱煥)別紙
所詢婦人題主
中書諱云云
此固禮之經也。
何可廢也。
然我國之俗。
女無冠名。
只有小字
故皆以此書于陷中。
卿大夫亦然
不可非禮言也。
人有客死返柩云云
本家設几筵。
則返柩於此爲宜。
奔喪被髮云云
聞訃日。
當爲之而馳走
復衣入斂具云云
招魂後。
覆尸體之上。
大斂成服後。
置之魂帛卓子下可也。
公元1910年
李華聖(舜敎○庚戌四月)
相距落落
幾乎忘面。
外尊仲父千里委顧。
欣握無比
兼承惠札。
課業不以世亂有廢。
益求竿頭更進
之志。
遠切攢賀。
願賜鐫誨之示。
以余謏寡。
有何及人之力。
惟以聖賢謨訓
益勵于如此澒洞之際。
自然有昏衢睇燭之日。
千萬勉旃如何
公元1898年
金伯峻(炯德)問目(戊戌八月)
 家禮疾病
遷于正寢
世俗有疾病。
遷于內室云云
程子曰。
正終大事也。
就正寢。
不沒婦人之手。
司馬溫公曰。
近世宣公臨薨。
遷于外寢
君子謹終。
不得不爾也。
據此男子臨終
入于內室
非禮也。
 
或云緬襄而山殯。
至於失火入燼。
則其可無服乎。
或云衰服朞年
或云衰服三月
何以則可乎。
禮經無可據處。
而或墳墓火圮。
先祖尤庵先生答曰。
與廟之火焚
同爲一等
若被侵犯見柩。
哭臨服緦。
新宮無服緦之文矣。
今此所詢。
非但尸柩露出
乃至火燼
則於人子之心。
誠爲巨創哀痛
無所自容天地之閒。
豈可無服乎。
破墳時旣受緬服則服固在身矣。
哭臨如初終時。
收聚燼餘。
葬埋爲可。
至於服制
只據吾先子服緦之說。
自火日計
衰服三月
恐似宜。
若嫌輕則雖更服三年
難洩其哀。
此乃變禮大也
不敢質言
公元1903年
答宋允章(柱憲○癸卯六月)
相阻幾何
懸想如渴。
謂外赫蹏遠墜。
病暍之席。
忙手奉讀
醒然若羾寒濯淸也。
審省愷悌
但全閣課工之示。
此是自謙耶。
實語耶。
自謙則過矣。
實語則可慨矣。
大抵工夫先立其志。
不爲外物所奪。
庶有進步處。
以是求勉恐好。
所詢降神三獻
各用沙。
禮本如是
故尤翁先祖據此而言也。
南溪說則虞祭忌祭時從約而言也。
不必深疑。
今人皆從南溪說行之。
以其𥳑便故也。
珣去臘月一日。
遭舍叔喪變。
孤露餘生。
從玆依仰無所
山梁之慟。
益覺罔涯。
所懷山積
而神眩不能盡紓。
公元1910年
答鄭允賢(埰鎭○庚戌四月)
英眄隔歲。
懸渴政深。
意外手玉忽墜。
得尺蔡。
不可量。
那近爻象
近稍安整云。
只宜益勉讀書
不失吾儒軌範也。
以此自勵
而亦勸及貴閈鄙族姪。
俾不入時俗弔詭叢中。
甚望甚望。
所詢疑義
別紙答去。
欽之一字
爲堯典大綱領之諭。
果得矣。
曰恭曰敬曰寅。
皆從欽字義中出來。
帝堯旣已深知其子之惡。
不爲登庸
至於鯀則
四岳強擧而薦曰試可乃已。
於是遣之治水
而戒之曰往欽哉
蓋鯀之績用弗成。
堯豈預知而黜之耶。
范純仁麥舟事。
知其父文正亦好行義
故不告而付麥舟
還後其父問東吳故舊乎。
對曰曼卿爲三喪未擧。
方滯丹陽
而無郭元振
無可告者。
文正何不麥舟與之。
對曰已付之矣。
以此推之。
范純仁非不知其父之意而私自擅行者也。
然所諭曼卿之急。
非幾日閒所可大敗也。
請命於其父而後行之爲兩全者。
得道理益精密矣。
公元1906年
答金周伯(宗洛○丙午八月旣望)
志不立之示。
以賢定向之固而豈有是哉。
蓋吾儒立志
非但讀書
當以律身爲先。
去時浮薄放浪之習。
依樣前修規矩
惟以顔淵舜何予何之意。
著在胷中
則志自然牢固
彼之鄙俚怪詭
不待拒而自退矣。
以此勉之
今冬更聚之計。
甚是好事
而顧今世變層生。
不料明日事爲如何
開月事又如何
則實難預筭
觀時隨機圖之是望。
所詢二條禮疑。
別幅答去。
 衣之左袵
乃夷虜之俗也。
以袵之左右
華夷之分。
而於大小斂時。
卻用左袵
此出於家禮之文何
也。
左袵不紐。
卽不復解之意。
而非始出於家禮
見於喪大記。
有問者曰左袵夷狄之風。
記說可疑
遂菴先生曰。
欲與生時有變也。
此制肇於周公儀禮之時。
左袵之說。
始見於春秋之後
後世禮家遵承古經
則夷風之嫌何必言。
愚於前日
亦有疑于心。
自見遂翁是訓。
釋然矣。
 絞帶之說。
見於家禮
不言糾制。
互相言之。
不一其端。
世俗多用順目相交
四股同歸者。
而禮增按說以爲四股同歸
則不成繩制。
當以何制爲準式耶。
按閒傳註單糾爲一重
兩股合爲一繩
二重二繩。
又合爲一繩
三重也。
禮增按說四股同歸則不成繩制者。
甚爲明白
最初單一股左糾之。
兩股合爲一繩時右糾之。
二繩又合爲一繩時左糾之。
方成繩制而自然三重四股也。
順目相交
見於便覽而他無所考。
蓋順目云者
似是末與初相合之謂也。
公元1897年
答安景禹(圭錫○丁酉臘月十三日)
指引之示。
無異視聽聾盲者也。
爲學之方。
不在於他。
讀書明理而已
必先立志然後
條貫
脈絡
自有其路矣。
蓋天地之閒。
自身心性情。
外至日用事物
莫非這箇做出來者也。
朱子曰。
書不記。
熟讀可記。
不精
思可精。
惟有志不立。
直是無著力處。
此其非取則易者耶。
非謹則無以主其敬。
非勤則無以革其惰。
用力而又用力
使其踐履日益篤。
擴充日益遠。
所謂道者不覺其在我矣。
奚可他求哉。
公元1899年
答安景禹問目(己亥三月卄二日)
 中庸一章第一章句
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云云
以爲理氣不相離。
卽氣而理在其中
此承陰陽化生之言。
故曰氣以成形
理亦賦焉。
非謂有氣而後有理也。
以辭害意可也。
金過齋以爲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云者
大學或問所謂天道流行
發育萬物
其所以爲造化者。
陰陽而已之意也。
氣以成形
理亦賦焉云者
所謂陰陽五行者。
又必有是理而後有是氣。
及其生物則又必因是氣之聚而後有是形。
故人物之生。
必得是理然後
有以爲健順仁義禮智之性者也。
先言先言氣之不同
蓋從原頭化生地頭上說
善觀氣以之以。
理亦之亦字。
則亦可
以知理氣之元不相離矣。
據此先生說。
瞭然矣。
公元1902年
答鄭平彥(衡圭○壬寅六月)
陽善陰惡
朱子嘗曰以陰陽善惡論之。
陰陽之正皆善也。
其沴皆惡也。
象類則陽善而陰惡
以此訓觀之。
則此註之陽善陰惡
亦以象類而言也。
在天以氣言。
在地質言
在人以德言者。
推究其所成立之道則可知也。
朱子曰。
功用精粗而言。
妙用言其精者。
功用妙用
其指不同
功用云者
造化之有迹。
如日之往來。
萬物屈伸是也
兼言精粗也。
妙用云者
造化之無迹。
運用無方
變化莫測是也
故只以精言也。
此義當於功字妙字上。
分析看。
人生氣稟
有善惡。
朱子嘗解之曰。
此理字不是實理
猶云理當如此
作合字看。
據此訓則葉氏以理之所有註釋者。
恐誤矣。
(近思釋疑性卽氣氣卽性。
此性字乃氣質之性也。
葉氏所謂理因具焉。
是謂之性者。
此以理言也。
似不襯切。
以此義互照則亦可知其誤也。)
答鄭平彥家禮問目
 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
○以神道尙右之義稽之。
祠堂似當在正寢之西。
而今反之何也。
祭義右社稷而左宗廟。
先子尤翁曰。
古者建國都。
左祖右社
士大夫家亦遵用此禮。
 凡屋之制。
不問何向背。
以前爲南。
東西南北
已有定位
而隨廟之向背
變易方位何也。
凡向是陽背是陰。
則屋之制無論何向背。
皆爲前南後北。
東右西者。
理勢然也。
不可變易定位爲疑也。
 附註伊川曾祖兄弟無主
不祭
無主不祭
是雖曰正禮
情誼
不若恝然
伊川說。
只是義起也。
先子尤翁曰。
旣曰成人無后者。
其祭終兄弟之孫身。
則其兄弟之子與孫。
何忍不祭
 八歲尙書
九歲春秋
古者人生八歲
皆入小學
溫公以書敎其八九歲之兒。
此無躐等之弊耶。
所示然矣。
然溫公此說。
朱子成小學之前
故其爲敎之方如此
 冠義曰見於母。
母拜之。
冠禮之重者。
當其冠而見母。
止於立而受之。
已爲重其成人之禮。
至於答拜
無乃未安歟。
義母拜之文。
卽重其成人之禮。
而今難行
故溫
公有云云
而曰但於拜時
母爲之起立可也。
 男子年十六。
女子年十三以上
古禮男子三十有室
女子二十嫁。
朱子更以男十六女十三。
古今
則其於古禮
恐似有反。
所以古今之道。
令之中也。
不當反古禮爲疑。
家語孔子十九。
娶于宋之並官氏。
古人之娶。
未必皆三十也。
 婦見于舅姑
○子則冠畢。
先見宗子
婦則先見舅姑何也。
若非宗子之子
先見宗子者。
乃重宗之義也。
婦之先見舅姑者。
重其繼序也。
 侍者一人
(止)升屋中霤
北面招。
孝子爲其親之復生招魂
則似自當爲之。
不可使他人招之也云云
檀弓復。
盡愛之道也。
禱祀心焉
望返諸幽。
求諸鬼神之道也。
孝子急遽罔措之際。
何可自爲招魂之擧耶。
雖使人招之。
若有復生理則返諸幽矣。
不必如是設疑
 父喪麻本在左。
末加於本上。
母喪麻本在右。
末繫本下。
首絰麻之本末左右上下不同何也。
喪服傳疏
爲父左本在下者。
陽統於內。
爲母右本在上者。
陰統於外故也。
 執事者。
器具饌。
匙筯之居內。
酒盞之在其西。
醋楪之居其東。
果之居外
蔬之居果內。
皆有義否。
設次序之義。
見於特牲禮。
匙筯佐食之具也。
不得不居內。
酒盞乃獻酌之具也。
亦宜居內。
醋楪古禮醬是食之主。
則亦不得不酒盞同居一行
內則納酒醬籩豆註。
醬醋水也。
蔬果之處內處外者
蔬是饌品之一美則亦宜處內。
公元1910年
答沈道源(相洪)別紙(庚戌)
要訣設饌圖果品
備要不同者。
沙翁曾有辨說曰。
要訣蓋本司馬公及程氏儀。
或者以爲讀禮記。
(鼎俎奇。
籩豆偶。
)知或說近之。
今人六品果若難備。
四品兩品
合禮意。
據此則當從備要矣。
本生父母喪慰書格式。
伯叔父母慰狀例爲之者
有吾先祖尤翁嚴正之訓。
同春則書以本生哀前。
世人多從同春所行。
本生哀者。
自稱以喪人
已成俗例
從俗未爲不可矣。
(書中自罹荼毒句。
改以自罹巨創似爲宜。)
公元1908年
答權子正(載春○戊申五月)
拚別數月。
德方勤。
外長緘。
忽墜塵案
縷縷遣辭
有若初通名姓而求交者然。
奬許過分
實非愚陋所可承當者。
騂顔曷極。
仍審侍履增重
是愜遠禱。
賤狀方以无何之祟。
殿屎以度。
已爲六七日。
世念頓銷中。
應接日煩。
良覺衰朽之難支也。
所示三病根。
可認省察之工已精到
其於進學之要。
如舡得水
更何問良方愚昧耶。
惟在自治之如何矣。
伏枕艱此。
不宣
答權賜仰(載瑚○戊申至月旬日)
定省之暇。
玩索之工。
勤篤靡懈。
斯世斯樂。
不可易得也。
請敎之示。
非謏寡所可承當也。
惟宜熟讀聖賢書。
自知立心修己方足矣。
何必求諸老夫耶。
然賢旣以世亂爲憂。
硏竆經傳
亦爲撥亂之助。
勿泛勿怠。
區區之望。
公元1907年
答曺子中(正煥○丁未八月小晦)
接手玉。
喜何可勝
專乏涵濡
徒事涉躐之示。
以若妙年勤學之誠。
何如自謙耶。
自謙便是自治之藥。
推此心益勉實地上做去如何
十丈夫之詩。
或曰朱子所作。
而不載於大全續別遺諸集中
不可信也。
此或非後人贗作耶。
公元1900年
答徐孟登(鎭泰○庚子三月二十一日)
所詢居憂者弔狀格式
或用頓首
旣有吾先子之說。
役事所縻。
當改云衰麻在身
月下稱謂
又有陶菴說。
稱孤子或哀子某。
此蓋先我遭喪處當如是
而又遭喪者慰我。
則答疏及慰疏。
當各用其式也。
公元1903年
答黃乃命(甲性○癸卯四月念日)
所詢之義。
史記孟子萬章之徒。
序詩書。
仲尼之意。
孟子七篇
韓子云孟某之書非自著。
朱夫子史記說爲近是
乃可據也。
今何捨此而取或者之說耶。
或者所謂韓子表章之說。
見於何書耶。
假有是說。
何可廢集註序說而從之乎。
答金亨彬(炳翕)
杜門養病
萬念都灰。
匪意惠幅忽墜。
如續前秋未罄之懷。
南康二儒
謂外踵門
委以都有司之任
以余何人。
強責此莫重之任乎。
非但人微言輕
腐人事。
實莫能擔夯。
辭謝不已
且其弁文之託。
尤非病廢中所可滋筆。
末由焉。
庶蒙僉君子之所寬貸矣。
答辛養汝(大善)問目
 附葬先麓。
徧告各位否。
只告最尊位否。
後說是。
 苴衰不補
不補何義。
補完本是致飾之事。
故有不補之文。
 夫爲妻杖朞
朞當除服
而禫前稱白布帶何也。
實具三年之體。
如是
公元1902年
答宋載斌(鎬章○壬寅六月)
所示儒通事
尊賢衛道大議論也。
孰敢曰不可
然惟我翁實承孔孟程朱之統而開發後學
其所訓說
無非孔孟程朱之緖餘。
至於理氣之說。
明白通透
前聖之所未發處亦多矣。
可竢百世不惑
雖有千百猥筆。
固無小損門庭
而徒歸於陸子靜王守仁之別立赤幟矣。
今日吾輩只患講明先生不熟
毋患聲討背馳者不猛。
愚意則固如是而已
未知賢意以爲如何
公元1905年
宋善長(憲權○乙巳三月)
未能看書
浪度光陰之示。
實非願聞者也。
晦翁夫子嘗曰。
今日早閒有事
午閒無事
則午閒便可下手
午閒有事
晩閒便可下手
不要等待
此乃提警學者之要訓也。
須深佩服勉勵如何
爲學不但讀書
日用之閒。
其所當事
無非學也。
有事務時
勤勵事務
無事務時
勤勵乎看讀。
一日之閒。
無非是做工夫時節
而都在勤之一字
幸勿泛焉。
公元1909年
答梁仲涵(會澈)問目(己酉閏二月八日)
 父喪中母死云云
此有先儒定論
陶菴曰。
父先卒而母後亡者。
一日之閒。
亦可以伸三年
鹿門曰。
三年之義。
父母一也。
特以父在。
故於母壓而不得伸也。
不幸而父卒三年內母亡。
則雖曰孝子之心。
不忍死其父。
人事則已變矣。
乃曰壓屈之義猶在而不得伸。
亦豈人子所可忍乎。
此說乃據通典參酌情禮者也。
後學恐當從之。
 母喪中父云云
父在時母死。
成服以朞制則不當改。
而母先亡成服前。
父若繼亡。
則恐當服母三年
 虞卒與祥。
何不有參神之節云云
三年內。
常侍義故也。
 五更行祭。
張子謂非禮云云
禮旣云質明奉主出位
則張子之以五更行祭爲非禮。
不其宜乎
先子嘗曰。
行祭太早不可
太晩不可
是以鄙家雞鳴後行祀。
 拜揖之節。
歷考鄕飮鄕射等禮。
則各有用處
未有一時並行云云
拜與揖。
兩儀節也。
一時幷行非禮也。
蓋拜法詳
見於朱子大跪坐拜說。
可按而知也。
 人或死於客地
則待其子姪之來。
始臯復而襲之歟。
是豈成說耶。
子姪卽來則可。
若遲則何可待乎。
 人或死於閏月者。
適値死閏則略設祭儀。
少伸情禮何如
人死於閏月者。
本月行祀。
先賢定論
而値死閏而略設祭儀。
未見有先儒之論。
不敢質言
沙溪嘗有閏月死日。
當行素之說耳。
 火及祠堂
改造神主云云
改造失火處。
此有先儒說。
 補亡章表精粗無不到。
表裏精粗指理乎。
兼理氣看乎。
表裏精粗
皆指理而言也。
沙溪先生曰。
理無精粗云者
謂無精無粗皆有理也。
見此訓。
瞭然矣。
 禮有收斂底意。
而配於夏何歟。
陰陽則仁禮屬陽。
義智屬陰。
體用則仁是用
義智是體。
春夏秋冬言則春仁也。
夏禮也。
秋義也。
冬智也。
仁禮敷施出來底。
義智是肅殺收藏底。
收斂者。
瀾飜也。
 
人之生也。
有氣而後有形
有形而後有質。
則氣形質一也云云
氣與質二也。
形與質一也。
先子嘗曰。
陰陽氣以成形
旣成形則其形之中。
又自有氣質之分。
氣陽而質陰也。
又曰中庸註雖曰氣以成形
其實兼質而言也。
其氣與質。
各有美惡
其氣仁柔而其質剛果者。
是氣得木氣之多。
而質得金質之多者也。
觀此則可以曉然矣。
答許致賢(仁源)別紙
喪服賈疏斬衰絞帶
後變麻服布。
家禮無虞變之制者。
朱子因溫公書儀
參酌古今
以爲定制
小祥亦無變絞帶之文。
備要云用古禮
腰絰
絞帶當用布。
故尤翁以爲用布用麻。
俱無可者
以此也。
腰絰旣以熟麻爲之。
絞帶如是可也。
增解按說
若以布換麻則重斬之中。
兼雜齊衰之意。
恐似得矣。
答韓希文(友錫)別紙
出后子罷繼歸宗之說。
違禮經也。
紊倫也。
更求族屬
立后奉祀於生家。
十分是當
而無族屬可立后者
自家攝祀。
合禮意。
長子遠遊不返者其父死。
則次子當攝主喪而已
長子之子承重
不可輕爲也。
未的遠遊之死生。
則何可乃爾耶。
公元1866年
答白子行(景寅)別紙(庚戌三月旬日)
道與器固不可分二之之諭。
雖以程子道亦器器亦道之言爲主
程子之言。
乃以理氣不相離之意也。
蓋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
也者
形而下之器也。
生物之具也。
若不審此。
而徒曰不可分二之
則恐含糊不明矣。
四九金二七火。
卽以陰陽化生五行之序而然也。
顯辟題主
先儒氏多有非之。
堂內主祭者。
則以其屬稱似可矣。
立養改題之節。
卽於立養之日。
由于几筵
改題成服
而其立養之日。
在葬後或小祥後。
則計月終制。
合於禮矣
父母偕喪。
並稱孤哀。
所示然矣。
備要所云俱亡云者
一時偕喪也。
父先亡而母喪。
母先亡而父喪。
稱孤哀之意。
公元1911年
答白子行(辛亥三月旣望)
縷縷提諭。
罔非學問上劘礱之要。
銘感之極。
不容言喩
見今吾道長夜
世人大袖方領之曰孔曰孟
者。
之無用底人。
譏謗紛紜
賢者乃能自拔乎此。
以前立心持敬之訓。
講習不已
可見年來爲學務實之篤矣。
走丁此板蕩時節
生亦辱也。
非其願也。
天涯落落
奉際更不可期。
則紙問往復
亦難如意
惟冀加愛。
公元1905年
答尹元直(秉煕○乙巳三月十九日)
所諭中二乎字。
詠歸之語。
此乃科儒斷章摘句
出奇取新之套也。
緊要之義。
在風浴二字
何捨去而取其中助語虛字耶。
其臨經究義之深淺
可知矣。
至於小學書題及庸學序末所詢之說。
可見玩索之工。
無實得處也。
書題末萬一云者
謙辭之義也。
大學小補小字
亦謙也。
中庸一助一字
亦有謙意。
小補義同
無可疑也。
年月或書春字者。
下筆之際。
偶爾也。
似無深義。
大抵經義探究緊要可也。
所詢者。
皆沒緊要
無可疑處。
如是不恥於問。
可見意之勤。
而惟就緊要處。
力其硏究
是望是望。
公元1911年
答閔文善(元爀○辛亥十月卄二日)
所示演釋中庸實兼中和之義。
亦然矣。
朱子不偏不倚
釋中庸中字
則蓋不偏倚於七情之
時。
其性固可謂之中也。
故曰兼中和之義耳。
大抵經義當句內分硏究可也。
若欲浩汗證引。
則捺生穿鑿之病出矣。
讀庸學者
細將章句
究其旨趣
可得貫通
若於章句未得貫通
則以或問語類參互考究
可得渙然矣。
公元1906年
鄭國燦(時夏○丙午九月卄二日)
新敎鴟張
擧世滔滔
恐有驅華入夷之端。
此是大痛哭處。
匪鸇匪鳶。
逃避何地。
惟以守死善道聖訓
貼在額上。
此外無他奉告
儻可入諒。
公元1908年
權子三(載達○戊申五月)
際玆吾道晦盲
人獸無別之時。
尤宜惕然砥勵
虛過光陰也。
賤狀末由振作
不復刊所之行矣。
印冊輒到見來
閒閒有誤字
是以外擾之侵尋
幹事之人未能專意校勘而然也。
修正其誤然後可以分秩。
而聞已分播者甚多云
浩歎無已
那近亦有所去秩矣。
問其誤字公立
塗改如何
誤字一一錄送于刊所矣。
公元1910年
答金命新(周植),國彥(泰植。
庚戌二月)
所示立命之憂。
値此世界
不得不講確守正
而只以聖人朝聞可之訓。
貼在額上。
不入于百怪千邪之
藪。
杜門自守
俟命至之外。
無他良方
未知賢意以爲如何
余將發華陽之行。
嶺湖閒所待任司。
一無踵門
亦是亂世事也。
浩歎浩歎
公元1900年
答朴星七(基洪),明瑞(基善。
庚子至月)
每見人來質疑難。
不覺愧汗
今承禮疑之詢。
愚昧蔑學。
何可質言
然納采而婦之父母死。
則待三年成婚
固所當然也。
納采而壻之父母死。
則送衰服婦家
不可行之事也。
喪禮侑食時扱匙正筯之文。
家禮雖無之。
見於備要虞祭條。
可按而知也。
公元1898年
文斗一(昌奎○戊戌二月七日)
有便輒有書。
有書輒有一高論。
賢者警愚。
何若眷眷也。
所詢疑義
先儒辨之已明矣。
何容贅說乎。
略此奉陳。
覽可默會矣。
下學上達云云
言語形容不得
故曰意在言表
本章小註朱子說。
灑掃應對云云
其然
以事而言。
必有所以然
以理而言也。
灑掃應對者。
欲治修身也。
此其所以然也。
見小朱子說。
博學篤志
切問近思云云
人能博學篤志
切問近思
則心不放逸
天理可存。
曰仁其中
此乃朱子說也。
畏與一。
其果不背云云。
一者持守此心也。
畏者常存戒懼也。
豈可相背乎。
朱子云中
戒謹恐懼
皆敬之意也。
戒謹恐懼而安用主一之工耶。
可按而知也。
公元1899年
文斗一(己亥二月旣望)
所惠壽字。
若是朱夫子筆。
寶玩深藏。
無與可比
衰劣適値甲年。
獲此南極星像。
非偶然者存。
見今天地於長夜。
月曙光。
難可卜矣。
長年度世
有何益哉。
有何榮哉。
公元1907年
李茂衡(璇○丁未五月)
中庸不言心而序言心者。
蓋以道統之傳。
一篇綱領
傳道源頭
精一執中
言心特詳。
中有天命率性道心云云之語。
便是合心性而言也。
其可曰不言性乎。
大學不言性而序言性者。
大學敎人之書也。
敎之以復其性。
一篇綱領
先言人之所固有之性也。
李子亨(炳夏)問目(丁未五月)
 中庸天下莫能破。
是何義。
退翁曰。
其小無內
極天下之智。
莫能破焉。
蓋大以全體而言。
小以一事而言。
何不深究其章句而疑之歟。
 魯商頌之繫詩末。
費秦誓之繫書末。
有何別義歟。
魯商之頌。
周公周頌
故仍附之也。
費秦之誓。
卽侯
國之事。
所以繫末也。
公元1908年
答曺穉善(喜贇)問目(戊申四月)
 中庸序文
當作幾節看云云。
道統二字
爲此序之綱領
後面提說
從此剖破則不分節看。
而中閒辭義三層起結
先儒三節看之說。
 中庸何者一篇體要
戒懼愼獨
當爲體要
此與大學誠意一般工夫
公元1911年
黃士建(柄國辛亥)
此時何世。
千里書面
不可期。
只有靈犀相照而已
意外惠墨忽墜。
眞不我遐棄者也。
所詢立志之方。
石潭夫子要訣一章已備。
何須求於愚陋耶。
餘非遠書可旣。
答李大圭(洙馹)
安身立命之示。
當此擾攘之世。
吾輩正宜講確之熟。
而先須裁培根本。
然後支體可安。
命途可立矣。
根本卽身之主宰也。
必以臨大節不可奪之心。
先立乎胷中
乃可矣。
公元1909年
答夏聖範(東箕○己酉扐月卄三日)
東廟復享之論。
今日義理不可已者也。
所以
發說於諸同志
見今世態物情
不應從者十居八九。
時也柰何
所託齋額。
晩村精舍四字以呈。
至於訓辭
從事聖經可也。
何必求諸愚耶。
公元1896年
金鳳卿(永儀○丙申臘月)
看書遺忘之病。
吾輩通患
無藥可醫。
晦翁嘗戒學者曰少讀深思
令其意味浹洽
當稍見功
愚每以此試之。
果爲第一要法。
亦願賢者之收用也。
答李達卿(章淳)
春意方藹。
懸想際深。
卽奉惠書
兼有瓊章
感荷亡量。
所諭立志舊習之要。
見於要訣
大抵初學不可不受讀此書。
以定方嚮矣。
韻語愚不知聲病則何可斤砭耶。
玆以源頭活處水方流。
轉入滄溟不休
人之爲學如此
肯使胷中淟涊留。
忘拙和呈。
可博一粲也。
公元1908年
南士見(穆煕戊申二月)
胤哥意外寵顧
承華翰。
區區珍感
所詢禮疑。
此非可疑者也。
代盡則雖無造主。
當遷祀于最長房
以紙榜行祀。
不當宗婦在而奉五世祖祀也。
長房若無奉祀之道。
則子孫助物獻奠可也。
公元1907年
李羽一(鶴九○丁未三月)
所示怠荒之習。
復萌心胷
以賢篤信古訓之功。
豈有是病耶。
恐是謙也。
如愚謏寡。
有何誨人之力乎。
願賢者亟加省察之功。
外至之病。
自可冰消矣。
所詢父喪中母之忌祭。
當用單獻之禮。
出主告由。
以先妣爲稱可也。
亡室之稱。
是大悖矣。
次房之孫。
祖喪中其父忌祭。
備禮行之似未安。
所示然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