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自动笺注)
心石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記
  
龜軒
夫最靈於萬物者人也。
物反有靈於最靈者。
而最靈者輒倚而重之者
神龜乎。
然是豈常有者哉。
湖南昇平
神龜巢窟
山得九龜而名。
社又以大龜稱。
何其多耶。
玉川趙君純和築室其中
以爲讀書藏修之所。
問名于余。
余贈之以龜軒二字
據地之美扁其居。
不亦韙乎。
太史公嘗曰龜可不敬歟。
此正純和之謂乎。
三代以來
不稱龜爲重寶者。
以其決吉凶倚伏也。
然余獨以龜有至德
非其至德也則奚其文之可象
其文非可象也則聖人則之歟。
是以余知龜之德內備而靈達於外。
衛平所謂安平靜正
動不用力
蔽天地。
莫知其極者。
卽其德之內備也。
至若明於陰陽
審於刑德
先知亟見。
百言百當者。
卽其靈達於外也。
惡不偉哉。
顧玆山之九龜
未知何代始現。
然其令名
亦有以夫。
九龜鉅靈者。
純和所有也。
鹿洞闢其西。
鳳巖對其南。
山水之美。
亦萃于此
而無猛獸毒螫之害。
江南嘉林相埒
蓋其優遊之樂。
啓處之適
得其所
此果非天之敷錫純和
者耶。
純和痛掃漑整衣帶。
端坐此軒之上。
時讀洪範九疇之書。
探賾鉤深
則天下之理義
無不了然而得其正矣。
然後安知子不爲人中神龜歟。
子其勖乎。
純和古人盤盂有銘之意。
屢要識其說。
遂記于軒壁。
養正書堂
夫家有塾古制也。
三代洎于宋。
未嘗廢焉。
我朝文治之隆。
超軼漢唐
娓娓唐虞
是以化行俗美。
閭巷書塾
處處相望
稽山之治十里許。
蕭灑一堂
卽張氏家塾也。
伯氏嘗過其塾。
因其舊名之俚而改以養正
淸陰金先生改賊室爲石室
溪山草木
皆有光榮
今是塾亦不可不遇矣。
主人致邦甫。
余文以識之。
余曰。
美哉塾之得名也。
所謂蒙以養正聖功也。
乃爲敎之本也。
先儒有曰養正於蒙。
奚必童稺
終身由之。
作聖之地。
是又演其義也。
塾師之敎。
不外乎此。
故我伯氏所以命名而期勉之也。
其意豈徒然哉。
天地之生萬物
不有養。
而其養也莫貴乎人。
蓋自幼稺之時。
滋養本源
不納於邪。
方爲果行育德君子
苟或不然
自絶聖功耳。
甚者亦將有浸淫禽犢之域。
可不戒哉。
可不懼哉。
凡入斯
塾而掌敎者。
必先以此道理
蓄諸胷中開導蒙士
不失持養之正。
所以所以學之方。
有得易之義矣。
然後成就儁材
有補於國家風化
庶幾乎
張氏稽山望族也。
敎子有度
家塾良規
不遜藍田之呂矣。
然益毋忽我伯氏勉之意。
端本正學之士。
亦必不匱乎。
於是歆歆興歎而爲之記。
蓮塘
玉川趙性汝甫。
君子人乎。
一日過余而語曰。
卜築昇平之間洞。
得一石塘
種蓮數千朶
寓吾平生遊息玩賞之樂。
因以蓮塘扁吾居。
子盍爲吾記之。
余復于汝甫曰。
自古畸人逸士
松竹梅是愛。
類成花卉之譜。
無極翁獨以蓮爲花中君子
愛而頌之。
無遺語矣。
余就其說而求其指。
不亦可乎。
夫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淸漣而不夭者。
君子廉潔趣尙也。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者。
君子莊敬持養也。
香遠益淸者。
君子蘊蓄德行也。
亭亭淨植者。
君子挺立氣象也。
遠觀不可褻玩者。
君子爲人畏服也。
君子哉蓮乎。
若不無極翁。
孰能形容髣髴也哉
是以無極翁嘗歎其同愛之無人
倘使汝甫生乎同
時。
必且從遊於蓮華峯下湓江之上。
對其淨植
聞其遠香而請業無極翁。
則其樂顧如何耶。
凡人與物。
皆有遇不遇
蓮之得無極翁。
幸而遇者也。
有榮於萬彙之中。
汝甫之未得無極翁。
不幸不遇者也。
可恨千載之下也。
雖然子有一樂焉。
痛掃漑蓮塘之室。
深衣幅巾
焚香默坐
對越方冊
朝夕沈潛
心境俱淸。
點塵不著。
無極翁之灑落胷襟
庶可窺得。
希賢希聖之道。
在斯矣。
汝甫必慥慥于是
眞無愧爲君子。
然則蓮之愛同無極翁者。
豈非其人歟。
遂爲之記。
杏亭重修
昌郡山水秀麗
甲於湖南
而郡之陽十里弱。
磅礴特立
儼然鉅人鎭物峯也。
而迆。
又作一碨礧者木也。
之下。
有亭翼然
爽塏寬敞者曰杏亭也。
夫亭之以名。
年代旣遠。
不忍荒廢者。
豈無其義歟。
海昏朝。
明谷吳公希道太學生
浩然南歸
杜門鏟跡
專務養親
惟我仁祖王毓德潛邸
遯荒之髦。
正倫之策。
訪公于草廬而咨其事。
公書進病母在堂不可八字
相斗陪從詠歎曰。
南國奇觀
▣人見曾子
仁廟
正。
羣賢滿朝。
公繼鄭畸翁內翰
先子亦嘗稱詡才望人地可見矣。
聖祖三顧也。
繫御騛于階前杏樹
樹亦榮矣。
公乃築亭而偃息焉。
於乎一植物也。
夫子講壇流芳百世
聖祖駐蹕榮耀萬彙
然則公之爲亭而遺傳無竆
不亦美乎。
觀世人於其祖先遺傳之物。
富貴則忘之。
貧賤則失之。
能守其舊者尠矣。
今吳氏之亭。
閱屢百載
隨圮而重新之。
滿庭杏陰
交柯垂庇。
宛然當日顔色
非公所以基本深厚
後昆所以保守者愨篤。
則烏能若是哉。
吁亦盛矣。
吳氏之世其業。
必與此樹同萌。
謂之文杏故家宜乎
余竊歆歎而爲之記。
徵余記者
公之裔孫錫烈也。
日新齋記
汾陽之東。
峙焉疊翠者。
道山也。
下有一書舍。
蕭灑可喜者。
卞氏家塾也。
塾之刱舊矣。
十年之閒。
自淡院而移于仙坪。
自仙而重移于日村。
其閒架制度
視舊稍增。
聚徒肄業
無不能容之歎。
君相過余而請名。
乃以日新顔其楣。
歲秋
又以其大人之命來謂余曰。
子旣錫扁。
盍演其義而識之。
自顧衰慵
澀於毫楮
講磨相長之言。
庸可已乎
夫人所以
爲人參天贊化育者。
以其有明德也。
德之本明。
猶身之本潔。
物欲蔽之則本明者昏。
塵垢染之則本潔者汙。
明之之端。
潔之之功。
致一也。
若有所怠而忽忘焉。
所謂參贊者惡在。
是以古之聖賢
兢兢業業
無時不戒恐懼
必於常用之器。
因其事而刻銘以致警焉。
湯之盤銘是已。
其曰苟日新者。
爲學入頭處也。
日日新又日新者。
常常無閒斷也。
爲學之道。
必從存養省察上做去。
存養省察之功。
所以去其心之昏蔽
而如疏瀹澡雪以去身之塵垢也。
然旣新矣。
所以新之之功不繼則利欲之交。
有如前日之昏。
猶身旣潔矣。
所以潔之之功不繼則塵垢之集。
如舊染之汙也。
必因其已新而日日新之
日新之。
少間斷。
則心之明德常明而不復爲利欲之昏。
吁。
聖人也。
不邇聲色
不殖貨利
居上克明
無事於自警。
而其用功猶如是。
初學之士乎。
學而不以聖賢標準
則其志因循昏惰
只做邯鄲舊步而已
可不戒哉。
且况世級日降
俗趨日卑。
滔滔者利也。
汩汩者慾也。
能勇猛奮躍。
邐迆向上去者。
幾希矣。
惟卞氏以忠孝世家
經史子集于塾。
收族子弟而敎之。
修相勉。
見善從之。
聞義則服。
韙哉其述先趾美之規。
敦睦正誼之風。
足以勵俗而勸後也。
然則凡居是塾者。
顧名思義
從事聖賢之學。
進進不已
無日而不新。
庶幾焉。
仁里之美。
眞相符乎名。
偶然哉。
遂書此以復之。
日新齋記。
慕義堂記
公元1876年
永之耆藏。
江村也。
疊巒環擁
碧流彎廻。
境窈而洞闢
巋然一堂
平臨長堤。
明潔可愛
是晦峯裵公藏修之所也。
後之人顔其堂曰慕義
豈無以哉。
公當丙子虜難。
聞媾成。
極歎布衣無階㬥悃。
乃作義士一篇
以寓忠憤之意。
時年二十五。
國恥未雪。
廢擧業。
築室耆之峯山下。
因以自號。
與其二弟
躬自漁獵養父母。
餘力劬經。
日有程式
人或以名利說啗之。
則輒曰士生斯世
不可富貴累心
况今日豈是求進之時耶。
其所存之實。
所守之堅。
於斯焉槩可見矣。
鞱光鏟跡
自靖沒世
亦非易所謂遯世無悶者耶。
噫。
公之歿已數百載之久矣。
菟裘氈業。
曾入鬱攸
堂爲丘墟
雲仍瞿然興歎
合謀肯構
至純廟丁丑
乃移建于江滸之上。
舊址幾十武許。
憲廟辛丑
繼加補葺
以新耳目
楣額八景字。
卽我伯
公元1901年
父守宗齋先生筆也。
但其興廢顚末
無前人之述。
監役錫,基丙賷公遺蹟眎余而徵記。
余惟唐之晉公
出將入相
進退中央
而及其處綠野之堂。
野服間散。
詞人墨客
縱意遊娛而已
今公一慷慨尙義之士耳。
所存春秋也。
所勉者孝悌也。
則其遺芬賸馥
不可晉公遊娛同日語也。
然則堂之名。
不亦美乎。
是堂者。
可以挹其風想其義。
久而不沫。
則堂之美。
亦豈遜於晉公綠野乎。
趾美罔墜。
後承之職也。
奚但寓慕而止哉。
凡爲公之後者。
述先課學
春絃誦。
朝益暮習。
於此勉焉。
世世永遵。
勿替引之。
則是乃不忝所生
尤宜勖乎。
余遂不以不文辭而略識之。
以爲爲公後者勸。
東萊鄭氏孝烈閭記
余嘗自鷲山
路于金堤之長華。
林壑窈窱
井落幽靜
烏頭赤脚
煥耀其中
式焉而叩之。
東萊鄭氏三世孝烈之閭也。
彷徨興歎而歸。
一日鄭君和燮袖其伯氏書。
來徵其記。
乃得詳其一孝二烈之實蹟
孝則曰贈持平諱志亨號碧溪也。
稟性至孝
聰明超倫
自幼能盡事親之道。
愛敬承順
未嘗少有違。
而猶恐違其命召
視聽無形聲之地。
就傅
先受孝
公元1868年
經,小學
講誦不輟
至受曾傳。
讀經一章
豁然有自得底意曰。
若此竆心力解。
則天下萬理。
不出乎此。
家貧無甔石
養親極其誠。
躬自漁樵以適甘煗。
親有癠則訪醫問藥。
不憚艱險
遑遑竭力
夜必露立禱天。
屢見其效。
遭憂
哀毁逾制
幾至滅性
初終葬祭。
一遵朱子家禮
三年之內。
哭泣不絶於口。
絰帶不脫於身。
忌日上墓哀毁
袒括時。
晨必謁廟
餘力劬學
師事性潭宋先生
講究經旨。
晝宵靡懈。
平居不以外物累心
惟以古賢自期
蓋公之孝學兼篤。
有如是也
一省章甫
擧其行於營邑道司。
啓聞于朝。
今上戊辰
乃降旌褒貤贈之命。
鄕人稱其遺址孝子里。
詩云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
不其信矣乎
二烈則曰公之孫婦趙氏曾孫李氏也。
趙氏金堤
進士桓奭之妻。
天性貞淑
閨範純備
其夫沈病
百藥蔑效。
三斷其指。
再割其股。
祈天禱山。
願以身代。
神明有所感應
以延七年之命。
司啓達。
先復後旌
李氏廣州
通德郞邦燮之妻。
幼在親側。
小學內則善行烈女傳等篇。
及嫁姑有疾
裂指進血。
少延其命。
夫不幸有沈痼
築壇家後。
祝天祈星。
常願身代。
八年如一日。
十裂其指。
流血連注
三割其股。
進飮
及其夫死。
告以同逝。
從容就義
視死如歸
嗚呼烈哉。
孝子之門。
有此烈相繼卓卓
往牒之所罕。
而聖朝恩褒。
連及三世
尤是曠典也。
夫人孝烈
性分之所當然
然氣拘慾蔽。
盡分者鮮矣。
至於卓異者。
千難其一。
千一之難。
乃萃於鄭氏之門。
何其盛也。
且公之庶孫婦奇氏。
亦夫死下從
曾孫婦崔氏。
三裂其指。
血姑病。
柳氏斷指
以愈夫病。
此縣監峻燮之前後齊也。
雖未蒙褒典。
世濟孝烈
便作一副家法
則庸非人人所激昂欽服哉。
余雖陋劣
樂夫道人之善。
是爲記。
百千齋記
觀世之千塗百轍。
競馳逐於聲利之塲。
進取一有不及乎人。
則輒睠戀悲愁
茫不知有它個邐迆向上之事。
是皆自劃也。
豈不可哀哉
朴郵督正瑞以瓌偉之材。
休官劬學
專用心於爲己。
可謂居今慕古者歟。
一齋瀛洲之東。
几奉孔孟朱三子眞幀。
庋藏大禹遺篆晦翁手筆聖學十圖,五賢粹言諸板。
庭列文杏
園蒔大明
以助藏修之趣。
集賢俊。
講磨經旨。
遂榜其齋曰百千。
蓋取思傳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義也。
要余記之以侈其楣。
余何能焉。
而亦
獲辭。
則曰古之聖賢千言萬語
只要人不自劃。
求勉乎學而喫緊警策
如是訓。
學者苟能從事於斯
百倍其功。
何患無成
能孝能忠。
能智能勇
修齊治平之道。
皆莫不能焉。
不此之能者。
果非向所謂自劃者耶。
願正瑞不以自勉爲能而止。
必責勉乎入是齋者。
則其效庶幾乎必明柔必強。
人人爲道中人矣。
然而其所勉所行。
或作或輟。
未免半上落下
百反爲十。
千反爲百。
可不戒哉。
可不念哉
以余不能求能於正瑞。
恐有傍人之譏。
自見正瑞之立此標準
竊欲竦然反躬
共其警勵
此非正瑞之賜乎。
聊爲之記。
守丘堂重建
公元1876年
帶方西漁隱勸佳二洞
上黨韓氏丘墓族位之地也。
是歲小春
韓君伯道來謂余曰。
先祖有諱贇。
嘗贄謁沙溪先生之門。
質問疑禮。
先生稱以好禮。
屢登道剡。
白江李文貞判銓曹時。
特擧齋郞
官至司導寺僉正。
丙子建虜之變。
慨然詠詩曰。
千秋尊統義。
誰有魯連風。
擧義多有捷獲。
聞媾成。
痛哭罷兵
李文學慶相。
昭顯世子瀋陽
久處質館之側。
備嘗險釁
九死靡悔。
習知虜人技藝長短
相能否。
及還從容入幄。
歷歷陳奏
以獻討復之策。
時運不利
未能展其蘊蓄
退歸鄕里。
築堂于漁隱先隴之下。
扁曰守丘。
蓋虔守丘隴
講明道義之意也。
每設朱夫子沙二先生位。
與諸章甫展拜後行鄕飮禮。
以導善俗
至今傳誦遺韻賸馥矣。
堂入於鬱攸
鞠爲荒墟
後人齎咨
乃就勸佳塋下。
重建新之
其奐輪之制。
視舊有增。
而所欠者一記實之文也。
吾子不恡片辭以賁之。
蹶然作而歎曰。
善哉守丘公之後承也。
余觀人家雲仍
鮮能保有祖先舊業
至於山臺榭之勝。
往往圮頹而不治
雖以李贊皇平泉
裴晉公綠野
未免他人所有
此蓋繇於忘先而然也。
今韓氏殫竭誠力
肯構肯堂
此固嗣守美事
令人起欽也。
然毋徒以堂構一事爲美。
於登堂之時。
慕效奉先薦苾之誠。
講道習禮之懿。
則尤不亦善乎。
嗚呼
韓氏諸君子。
宜其念哉
不以病耗辭。
略綴口語
以識堂之興廢顚末
至若山川雲物形勝
不暇述焉。
杜谷山堂重建
咸州一域
環之以大山
文明而聚。
幽夐而暢。
蓋山之鎭於咸者。
巴山也。
巴山之支東迤磅礴挺突者。
公元1904年
匡廬
中州形勝齊美焉。
吾道峯奇秀而衛立。
浣花溪淸漪橫帶
嘉木奇巖。
蒼松綠竹
共助幽靜之趣。
宜其爲君子遯世棲息之地也。
杜谷公益亨。
寒岡先生遊從
嚴辨義理
奸小誣賢之論。
逍遙洛江上。
晩卜此山。
爰築一堂
與同志諸名碩
講磨道義
蔚然南州之望矣。
自經龍蛇之難。
堂遂壞廢
山川精彩猶存焉。
後孫乃合謀重構。
始於甲辰而落於翌年
殫力董幹者。
敎官鍾坤與潤九也。
余觀世之人家子孫
不保祖業
至若館宇臺榭
不能世守。
或爲他人占有
而今公之雲仍
克紹克述
使數百年已荒之址。
復新乎耳目
可謂韙且賢矣。
敎官遣其胤鶴九。
徵記于余。
余雖老病譾劣
竊仰公隱居求道之志。
深嘉其賢嗣爲先效誠之勤。
略爲之記。
而恨無古人筆力
不能匡廬之勝也。
然有一言可諗者。
公之諸後承。
不以堂構能事之畢。
每修花樹之會於是堂。
共勵磨礱
勿墜祖先遺韻餘馥。
不亦宜乎
李氏諸君勉之哉。
隱齋
余聞小隱陵藪
大隱朝市
今芮翁武汝。
於野者。
以謂大隱
鰲山大田
卽其攸居也。
鞱光鏟跡
因其居而名其齋。
遣其胤丙基。
請余以一言之記。
余跽而譍曰。
遯世者。
洗耳而隱。
掛冠投簪而隱。
則不然而徒取隱淪之名。
人必謂今世之一董召南也。
然翁之雅意
可知之矣。
噫。
夷狄亂華。
禮義斁絶。
縫掖盡歸卉服
墳典便作弁髦
此正易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也。
如翁之安分草野
獨善其身
不亦韙乎。
然則其逸閒之趣。
雖與樵牧爲伍
拔俗出塵之標。
洗耳掛冠者。
無間焉。
嗟哉翁白昂藏
惟以木食㵎飮
囂囂自娛胷中
絶意寵榮
亭亭優遊象外
大隱之趣。
於是乎可掬矣。
顧余衰朽
不能攀援叢桂以結偕隱之契。
只有歆豔不已
是爲記。
石圃記
雪山一支
南迤而爲七峯
嵯峨奇秀
沈寢郞祚卿
隱居其下。
絶意榮塗
自號以石圃
徵記於心石居士
居士哂而問曰。
石之可愛可品。
子必自適其意。
求於余者。
以余爲知己而然歟。
然則第言之。
夫圃者田家所築也。
宜以土腴之。
種桑麻列花藥
縝潤其畝。
今子之圃。
奚取於石。
愛古人醉醒之名歟。
抑效甲乙之品歟。
祚卿曰。
吾之所居
無他長物
一泓淸溪
七峯而流。
有巨石盤踞其涯。
遊息之時。
陡倚于此
胷次
落。
如坐風欞月牖
所以名吾圃耳。
余聞之豔羨不置
天地之間。
職職者物也。
物之可愛者。
指不勝屈
而子則以石爲伍
逍遙山色水聲之中。
其意吾可知之矣。
吁。
物之不變遷而貞固耆莫石若。
顧今怪鬼妖魅
充途而起。
山川草木
不得保其眞面。
惟石自若
嶷嶷然尙帶媧天古色
志士高蹈者。
豈不愛賞而寓其趣耶。
祚卿日攜僚朋
酌醑醪而共嘯詠
雅韻淸標
亦豈以軒冕鍾鼓可易哉。
余遠莫能理屐相追。
蔣逕二仲之遊。
可恨也。
遂爲之記。
雲谷精舍
公元1906年
鷲城之西十里弱。
羣巒挺然而廻。
洞壑然而闢者。
是曰山洞村。
李氏世居焉。
其小南磵窈窱
茂密
自爲一區
雖當晴晝
白雲常坌入。
最稱洞中幽闃
李君乃玉。
惟是之愛。
自山之北。
移築草堂
因爲讀書藏修之所。
歲丙午冬
余作鷲山省掃之行。
轉造其居。
乃玉謂余曰。
伯子先生嘗過此而命名雲谷精舍
蓋取朱先生之地而使之寓慕也。
願有一言以記之。
余敬譍曰。
夫士患無志。
學患無師
而今朱先生之居而顔其堂。
朱先生之書而服其訓。
其志其師。
可謂得矣。
羹焉牆焉。
我自刻勵而已
奚以誇耀
爲哉。
然有一可勉者。
見今吾道長夜
異說懷襄
朱門法敎
無地可講。
伯氏所以深憂而警子者也。
子其念乎。
朱先生所謂勇猛奮躍
孜孜不已
而後已者。
爲學標準也。
子已的開門戶。
要著實工
則志奮千古
學究萬理。
拳拳夙夜靡懈而後
方爲善學朱先生者爾。
然則精舍之名。
不徒自煞好。
而人與地俱得其美矣
乃玉乎。
盍益念哉
是爲之說。
華心亭記
天嶺之陽。
熊坪一區
環之以四山
帶之以長川
蓋山之磅礴而來鎭者曰華丈也。
蓮華奇拔而雄於北。
挺立而衛於東。
月峯暎秀而屹於西。
灆渭二水西北迤洄而合流於此
此其形勝大勢也。
曩歲南遊
于此
指點而望之。
流峙之佳麗
足令畸人逸士
囂囂然可棲息焉。
適緣從者之佗傺。
恨未能竆探而歸。
一日徐生丙昭來謂余曰。
踐華裝點
小子世居之址也。
王父華軒公嘗選泉石之最勝。
擬構亭榭
以爲晩年嘉遯之所。
積久經營
竟焉未遂
大人昆季
繼志始成。
扁其亭曰華心。
華是仍山之名。
心是取中之義。
小子大人之命而來矣。
願得一言記實
以侈亭楣。
斂衽而告之曰。
肯構肯堂
古亦難其
美。
今君之大人
克終其事。
儘其賢矣。
若非紹先裕後之誠。
如是乎。
且念韓文公華嶽之巓。
顧視險絶
心悸目眩
不能下。
發號哭。
未知玆山幽險。
中州太華高下何如
而爲亭於其麓。
抑亦危思安之意也歟
想其明牕棐几
日與英儁良朋
磨礱經史以娛其心。
倦而休之
葛巾藜杖
逍遙林壑烟霞之間。
一世喧啾
不到耳根
四山爽氣
入我襟袖
灑然醒其心矣。
亭之名義
顧亦信符于斯歟。
余當早晩膏車
請分華山一半
偕隱之契也。
雙壺亭記
興城治西二十里弱。
明水瀅。
窈窱作別區。
中有壺巖聳然突立
一小翼然迥臨於其上者。
是曰雙壺亭。
愼氏金氏同遊而作也。
蓋名以雙壺者。
取物之象歟。
寓酒之樂歟。
若以物之象則一壺無對也。
以酒之樂則雖百壺不多也。
余未曉其實
旣而思之。
愼金同遊之人。
以醉壺醒壺爲自號故云爾歟
然則壺是三也。
胡謂之雙。
夫酒之爲物。
豪氣愁城者也。
自古文章達士偏好之。
山水佳處
輒攜而共之。
藏此物者壺也。
醉則用之。
醒則舍之。
取醉者乃與巖爲侶而作斯亭之名乎。
人或以醒者有鄕隅之歎。
此則昧
於飮者耳。
醉與醒皆酒之爲也。
非醒則醉無所資。
非醉則醒無所生。
方其醉也。
兩人引壺而酌。
欣然韓文公雙飮醆。
則人雖二而壺則一也。
及其醒也。
兩人倚巖而坐。
灑然若李贊皇醒酒石
則是巖也謂之醉石可也。
謂之醒石亦可也。
醉醒之間。
自是一壺也。
人亦是一壺也。
始知非其壺則巖之奇無得以稱焉。
人之樂無得以做焉。
信乎亭之名。
果非捺虛誇耀也。
竊觀盈盈天地間者
不以類有象。
此巖之象壺。
儘怪且奇矣。
閱百千浩劫屹然變遷
待斯亭之作。
造化翁之賜也。
且以一區大勢而論之。
超一峯。
兀然挺秀
爲斯亭之頭顱
仙袖玉女諸勝。
羅列左右
隱然仙人之居。
榜之以小蓬壺
未爲不可
登斯亭者。
宜有品題矣。
醉壺愼翁之孫一範徵記于余。
不避老拙
搦筆如此
詠歸亭重建
晦翁嘗以曾點之風詠
比諸千仞鳳翔
這箇氣象
識得聖賢大意者。
不可尙也。
陶靖節賦歸之志。
固亞於此
而微其不願乎外。
無適而不自得者。
亦難矣哉
松溪李公諱之蕃
忠孝華胄
宰于遂安郡
燕山政亂
解組而歸。
築亭于天嶺之北。
扁以詠歸
敍其志曰。
偶爲俯仰風塵者。
將二十稔。
投紱而南。
白雲一巒。
依舊叢翠。
渭水一鑑
天雲涵影。
山冠野服
優遊仰息其間
不道當世得失榮悴
要與冠童子姪。
尋行數墨
又曰余於詠歸之日。
知吾之所止
好吾之所求。
樂吾之所志。
人知之。
囂囂樂之
人不知。
囂囂樂之
蓋觀於此
可槩其胷次灑落
不爲外物所累。
偉哉公乎。
聞曾點之風而行陶靖節之志者非耶。
當時名碩推詡而敬重之。
有以天地之間綱常之主稱美者。
則公之爲公。
此又可見矣。
是以流韻餘馥。
播傳于𥳑編。
鄕人之誦服。
于今不沫。
詠歸之敍。
將與彭澤歸去來辭匹美而同傳乎。
自經兵燹
亭爲丘墟
過者往往指點遺躅興嗟焉。
歲春
之後合謀鳩材。
重構斯亭。
以新耳目
第未知其間制度視舊如何
軒豁爽塏
溪山增輝
噫。
余觀古今雲仍
鮮能守其先業。
皆由嗣守之難也。
近世巨室名族
亦無不有是憂。
而斯亭也復覩奐輪之美於數百年之後
使前日指點興嗟者。
嘖嘖聳賀。
韙哉李氏乎。
祖先英靈若有知。
亦應陟降于斯
依舊風詠矣。
然則諸君肯構
實出於孝思不匱
奚徒爲後人之觀美也哉
公後孫壎與鍾必。
聯袂徵記于余。
不避拙。
遂書其歆歎于心者以歸之。
登斯亭者。
庶幾有聞公之風而興起焉。
慕濂臺記
昔人園囿興廢
洛陽盛衰
余今以亭臺葺治
觀海西之風美乎。
海西嘉禾之泮亭。
石潭先生遺躅之地也。
先生題詠曰。
衰柳共深秋
十里黃雲隱丘
於是乎山川草樹
皆有精彩焉。
不幸經燹以來
亭館池塘
遽入荒茀
過者輒躕躇興嗟久矣。
友松申上舍錫老甫。
深致高山景行之思。
重修其亭。
疏鑿其池。
使前日之殘
得以郁郁𧤏𧤏。
出汙泥而濯淸漣者。
宛然湓江之趣。
池傍築石爲臺。
名曰慕濂而刻之。
偉哉其尊賢寓慕之誠。
人人所不可及者也。
然或有言石潭先生遺躅之地。
而寓慕於濂翁。
非名不相孚者乎。
余曰否。
翁實闡明千載不傳之道。
授之程朱
以至于石潭先生
開之統。
繩繩不墜
後學之泝淵源者。
翁焉哉。
以其淵源所在慕濂翁。
所以石潭先生之道也。
石潭先生
所以慕濂翁之志也。
豈可貳其誠哉。
余於申上舍之徵記也。
不以拙辭。
表其臺之名。
不獨池中物可愛
吾道淵源所自云。
守軒
夫人之自號。
於何代。
漢之甪里水鏡
晉之五柳
唐之四明特著焉。
後來隱居求志士多效之。
洛閩曁我東。
聞道覿德於賢師門者
或以師友勉勵
或以自家警省
不有標準而稱焉。
無是者人皆恥之。
此非學術之盛視漢唐
與與者乎。
瀛洲文雅金君燮甫。
杜門鏟跡
以守顔其軒。
遣其胤宗洛。
徵記于余。
無先獲之守。
詎舍己而耘人之田耶。
磨礱相長
朋友之道也。
第以曾所聞古訓者誦之。
夫子云乎
人皆曰予知
擇乎中庸不能期月守也。
然則守豈易言哉。
蓋擇而守之者
學問精一之要也。
不擇則已。
欲擇而守之。
學顔淵之拳拳服膺而弗失。
庶幾焉。
未知守軒翁能知此而慥慥歟。
然後可謂能擇能守。
得免聖人所歎矣。
翁其念哉
余不欲以瑣瑣說夸耀於翁之軒。
歆歆然歎尙其志。
略爲之記。
使入斯軒者。
主翁之所守。
不獨東岡之陂焉。
思義齋記
金君而遠。
南州隱士也。
扁其居室思義
受額字於我叔父立齋先生
徵余以小記。
余雖昏騃。
難其辭
曰。
子之所思
是對仁之義歟。
對利之義歟。
若對仁也則自在乎子之性中。
只好養而軆驗之。
若對利也則毅然如一兩段
事事物物
處得其宜。
使計較利害之私不容胷中
始可曰義耳。
然統而論之。
對仁與對利。
皆理之宜也
奉順乎天而已
是以夫子喩義喩利。
君子小人
余觀遠名齋之意。
可知其欲爲君子儒也歟
况今叔季
趨利者。
滔滔狂瀾爭犇。
而子能自勵奮躍則其志尤可尙也。
晦翁嘗洞析義與利曰。
天下只有一理
是則彼非。
此非則彼是。
不容並立
故古之聖賢存目見。
只有義理
不見有利害可計較。
日用之間。
應事接物
直是判斷直截分明
以及人。
吐心吐膽
只如此。
信得及
相與入聖賢之域。
此蓋萬古成訓
如日星矣。
惟而遠苟於此訓信之。
耳提面命拳拳服膺足矣
奚求余贅言哉。
然竊有一焉。
夾持
自是做工夫綱領
此心之未發也。
敬以養之
私欲之有萌也。
以制之。
顯微動靜之間。
無少違戾
方立得臨大節不可底氣象。
蓋敬與義廢一不得
子其念哉
思厚齋記
湖南牟陽之嘉植洞。
平山申氏兩世衣履所藏也。
晜孫敞均。
承其父兄命。
齋舍墓道之側。
以爲薦祀時致齊之所。
而兼使後昆肄業于此
旣成
徵余以題額甚勤。
余遂染筆諗之曰。
朱夫子魯論民德歸厚
追遠者。
祭盡其誠。
又曰遠者人之所易忘。
而能追之。
厚之道也。
君旣肯構而寓追遠之慕。
薦苾而致如在之誠。
將奉香火無竆
此乃思厚之之道也。
盍以思厚二字顔其楣乎。
曰唯。
仍請一言以廣之。
蓋祭盡其誠者。
子孫孝敬之心而已
何待余言之贅也。
至於肄業之方。
繼述先業
不墜傳家之風。
冬夏詩書
不怠講習之功。
有似乎古之家塾
使出入於斯者。
知有所感發警勵焉。
則烏不休哉。
世敎衰。
不興行久矣。
今君能效誠於祭先。
又爲勸誨子孫有如此。
此則祖先廕之所燾也。
門戶益昌大。
亦可卜矣。
君其念且勖乎。
帽巖亭記
以南
山之巨靈曰伽倻。
伽倻之下。
水匯野闢。
窈窱敞豁者。
山村是已。
孝子持平順天朴公始淳攸也。
村之北水之湄。
巖石聳立
高幾丈餘。
上可坐數人。
其狀若冠帽
朴公每以烟簑雨笠
陡倚其巓。
垂竿釣魚以奉其親。
他人欲釣則魚不受釣
撥剌
天雲光景而已
人皆異之曰。
此朴孝子養親釣磯
魚亦知其孝乎。
丹巖閔文忠賦鵩于是鄕。
聞而稱賞
命公居室曰帽巖精舍
其意豈徒然哉。
自是公之懿行益著
鄕人悠久誦慕焉。
後孫就其巖之近。
載基載築。
古人思亭
要余記實
噫。
純孝之蹟。
家錄及儒狀已備矣
然以余觀之。
其孝之冠於百行
如帽之頭戴。
誠之根於一心
如巖之不變
閔文忠命扁之意。
不在斯歟。
今其雲仍肯構于此無他
昔程夫子以水不忍廢地不忍荒。
銘顔樂亭
夫寓慕古賢。
如此
况於祖先以孝遺躅之地。
豈忍任其荒廢乎。
然則斯亭也雖以巖之名。
其實以人之孝也。
朴氏乎但知肯構之爲美。
而不思所以繼述焉。
便是尋流而忘源。
尋葉而忘根。
盍益欽念哉。
嗚呼
見今世道滄桑
百怪層生。
彝倫堙晦。
冠屨倒置
凡登斯亭者。
聞公遺躅無感發之心。
則不釣磯之魚乎。
是以記之。
恭正齋記
安陰之三洞
雅稱南土勝區。
花林洞尤窈而廓也。
中有屹然挺立
宛如丈人高揖之像者曰黃石山
山之一麓蜿蟺扶輿
迤至鳳坪而頓開淸曠之境。
全氏
桑梓故社是已。
社之上。
隆然堂斧之封
其先世壽藏也。
雲仍肯構幾間齋舍羨下
問名于我伯氏
恭正二字
旣又請余演其義。
固有不逮之恥。
可以文之。
無已則有一焉。
堂室揭扁。
出乎顧名思義
而若係奉先謹齊之事。
則必稱追遠感慕
今玆所取。
有異於人者。
豈其徒然哉。
詩云維桑與梓。
恭敬止。
桑梓
祖先之所樹植而遺厥子孫也。
子孫之瞻於斯依於斯者。
固必怡然而恭。
惕然而敬。
瞻依恭敬
常存乎心。
追遠感慕之誠。
自可油然而生矣。
易曰蒙以養正
聖功也。
敎養必自童蒙
而其方亦莫如正。
苟主乎正而循循不已
聖賢之域。
終可幾矣。
今全氏之登斯齋者。
奉先謹齊之餘。
敦率門內子弟
肄業詩禮
無失規矩
不亦善乎。
觀其立規則追先裕後。
可謂兼有其美也。
語其用功晦翁所謂動靜弗違。
表裏交正者亦非耶。
伯氏所以命名者。
實在此。
此蓋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全氏諸君子。
交修共勉哉。
勉之暇。
又團合族親。
花樹會於花林之中。
玉缸相屬
亹亹講睦。
則唐韋氏家風
可復見於今日。
不以余言歸之虛美否耶。
雲巴亭記
嶠南咸安
山水之名鄕也。
舊號曰巴陵
里又有美。
雲谷是已。
友人趙永五甫居之。
一日五甫以書而屬余曰。
先人嘗築亭于是谷之陽。
以爲藏修遊息之所。
歲久頹圮
補葺新之
揭扁曰雲巴。
昔吾先人有言三代以降
遠言堙。
吾道榛塞
晦翁
聖人之統不傳
無尤翁。
朱子之道不明。
欲學聖人
自晦翁始。
欲學晦翁
當自尤翁始。
不肖之所常承聞於趨庭之際也。
今因重修特立標榜者。
蓋取地名冥符晦翁雲谷尤翁之巴溪也。
一而爲不忘先訓也。
一而爲宗慕兩先生也。
願以一言其實可乎。
余聞之不覺蹶然起敬
夫人堂構父兄
克肖者事也。
羹牆前賢而寓慕者。
豈非子尙德之意乎。
噫。
見今世敎不明
人紀墜地
蠅營狗苟勢利者。
夷狄之藪。
不以爲汙。
而若孝親尊賢之道。
看作笆籬物事
五甫乃能慨然于彼而奮勵乎此。
固將爲叔季模楷歟。
余雖未到斯亭。
而竊遙想之。
翼然棟宇
迥臨于嶽色泉聲之中。
軒窻明潔
林壑幽媚。
依然物色
一一若舊日矣。
登眺者。
寧不拊往躅興感
挹餘韻而競頌也哉
雖然於斯亭。
豈以補修之啓處之適
徒爲其樂而止耶。
以紫陽華陽先生之書。
昕夕講習
允蹈學問中榘矱。
可謂不違過庭舊聞善繼其志也。
然後亭之名。
眞不虛夸
溪山草木
增其光輝矣。
不休哉。
且惟子以漁溪先生爲祖。
高節名行
卽其箕裘也。
繩祖武。
不墜家聲
則奚獨爲先公之肖嗣。
漁溪先生之靈。
亦必曰余有後乎。
遂爲之修辭而復之。
承效齋記
歷選古家先範
以孝著聞
又以文學垂訓
積修德基
固培善根
遺後昆。
而後昆之能繼能述。
綿綿不墜者。
叔季難覯。
曷故焉。
爲人子者。
失敎養。
長習浮靡
滔滔蠢蠢焉。
梏其性於利誘之塲。
陷其身於弔詭之藪。
以至人紀而壞世敎
可勝歎哉。
咸平安君基杓隱居求志
一書齋于其先祖遺安之地。
以爲後進肄業之所。
揭扁曰承效。
蓋承先慕效之義也。
要余題額
又徵記實
謹稽安氏。
世家咸之羅山
文行奕葉不絶。
至諱志貞齋
行義尤著。
子秀聖,秀貞
其孫瀞煥。
以至懿行
蔚爲鄕里矜式
屢登章甫薦狀。
而未慕朝家旌褒之典。
莫不咨嗟焉。
記曰先祖有善而不知。
不明也。
知而不傳
不仁也。
安君其先懿之未顯於世。
乃以肯堂肯構
心。
而永傳先業
豈不誠賢矣哉
然則是構也。
視世之山亭水榭
花欄月檻
擇勝娛遊
只爲景物役者。
不啻霄壤懸絶矣。
居是齋者。
果能顧名思義
寤寐孶孶
繩厥祖武
可以頹俗而揚先徽也。
烏不盛且休哉。
安氏乎。
苟胥訓交勉
不使齋顔徒誇耀耳目而止。
門戶益昌大乎。
余遂歆然不辭而書之額左。
蓮汀
天嶺蓮花峯下灆溪上
隱居求志之士。
鄭友致吉是已。
致吉以一蠧文獻先生肖孫
先生俎豆之所而居之。
硬守衣冠禮義之舊焉。
一日過余而語曰。
古之有號者。
或因自家警省
或因人勸誡
又因居地而標榜甚多
以是扁吾室曰蓮汀
願以一言記之。
未嘗目蓮灆之勝矣。
能寫得其眞境
無已則有一焉。
夫蓮者花中君子也。
淤泥而濯淸漣
天然去飾。
中通外直
香遠聞而益淸。
人必君子而後
知其美而愛之也眞。
故濂翁始著說。
比德君子
然則蓮遇濂翁。
其美益彰矣
致吉乎。
能知蓮之所以爲美而愛之
亦能如濂翁乎。
不然則奚以自號爲。
竊想溪堂秋日
倚欄賞晴。
悠然看山
蓮華秀容
髣髴玉井十丈
闇然淸香
隨凉飄而襲襟裳。
于斯時也。
隱居趣味
一倍淸眞矣。
朗誦濂翁愛蓮說一篇
訑訑自言曰。
蓮之愛濂翁之後
誰復同余。
致吉乎。
此非我之揣摩眞境眞趣者歟否歟。
聊爲之問焉。
覺齋
夫人參三才而出萬化者。
以其有靈臺也。
靈臺得名
由於虛靈知覺不昧耳。
虛靈寔爲未發之本軆而存乎中。
及其發也。
知覺運用著乎外。
此乃一身主宰也。
萬化樞要也。
知覺者。
靈臺之妙隨感而應者也。
亦有性命形氣之分。
覺於性命之正而遏人欲之萌則爲智爲賢。
役於形氣之私而忘天理公則爲愚爲不肖
然則人之所以爲人之道。
豈不關於覺乎
噫。
見今世衰敎弛。
儒學不明
天下入於夷狄
人類化爲禽獸
利欲而滅義理
夢夢罔覺
曷勝痛哉。
曷勝歎哉。
士君子不幸而丁此不辰
不可頃刻不省於斯
日用云爲之間。
必加精察之工。
使吾靈臺常惺惺不昧焉。
外誘莫售而爲蔽。
內守何患其不固。
由是知覺之用。
不離乎正。
無間於顯微。
然後大本達道
乃可得矣。
人而不學則已。
學則大本達道而何求哉。
宜春權君景孝篤志劬學
惟日不足
請余以警省之方。
余遂用覺字。
讀書之齋。
仍爲小記以遺之。
蓋覺之義。
見於經者非一二。
而其要莫尙乎朱先生說。
君其溫繹勉之哉。
芝山處士安公旌閭
旌別淑慝
表厥宅里
昉於成周而爲昭代盛典
吾東列聖聲敎之化。
可軼成周
孝烈貞忠之綽楔
磊落相望
豈非彰善之政。
上行下效
捷於影響者歟。
湖南詩山之瑞芝村。
烏頭赤脚
煌煌映耀者。
孝子芝山處士安在頀之閭也。
誠孝根天。
粤自童年
定省溫凊
不學而自能。
及受小學書。
軆認力踐。
以爲事親繩尺
人必稱之曰此眞小學中人
有疾
輒沐浴禱天。
十歲出系其從叔父。
而家甚貧寠
力服稼穡
奉養盡誠。
本生母癠。
斷指注血。
輒得回甦
此雖小學之所無。
迫於情焦而然耳。
及其兩庭遭艱
擗踊毁瘠
居廬盡制。
親塋
蟲患連生
公泣祝三日
蟲患自消。
路人指其孝子
制闋猶每日省墓
風雨寒暑不止
晨夕必謁廟
之如生。
每當忌日
宿齊預戒。
以盡誠敬
至老靡懈。
可謂終身慕者也。
一堂芝山之陽。
謝絶公車
力求經學
貯屢百卷書。
敎訓子姪
導迪鄕己任
及其卒年
移藏其書於武城院。
後生講磨之業。
蓋公至孝篤學
鄕人之所共稱頌也。
於是道儒趙鏞等。
聲呼龥。
自禮曹入啓蒙允。
上皇三十年癸巳。
乃降旌褒之典。
猗歟盛矣。
凡在瞻聆。
不聳興感哉。
旣成
公之胤堯默。
徵余記其顚末
對揚聖恩之意也。
不以文辭
猥綴以罥于楣。
吁過此閭者。
庶幾鏡攷而有所勸勵焉。
孝子金公旌閭
艮山之南村。
烏頭赤脚
巋然煒煌
過者皆式之者
孝子金公箕敍之閭也。
其胤在燁。
齎列邑儒狀曁禮曹立旨。
來示不佞而徵記。
不佞以不牢辭不獲
謹按光山人
簪纓世族
詩禮古家。
自在齠齔
性質超凡
失所怙。
孝養其母。
便身之物。
供旨之節。
盡子職之所當爲
而尤有人不可及者。
其母年高多病。
恒在床褥
晝宵洞屬。
衣不解帶
迎醫問藥。
必先嘗之。
奏效而後已。
其母嘗思川魚。
時當夏潦
川瀆大漲。
四無可求之道。
與其弟箕朝垂釣前川
願得嘉魚
中心默禱
已而飈風忽起。
著紙笠。
墮泛中流而一大鮎魚。
躍到笠上。
鉤引供進
病頓甦。
隣里咸稱神異曰此誠孝感所致也。
其母以天年而終。
斂殯饋奠
一遵禮制
顔色之瘠。
哭泣之哀。
者莫感動
公元1904年
揮涕
及其葬也。
逐日省墳
殆若晨昏之禮。
不以風雨而廢。
每到墳前號泣。
山陽華蟲
飛下其側。
向人延頸
有若悲感焉。
如是三年矣。
且其孺慕之心。
老而不衰
聞他夫人之壽與其同庚
則必往其家。
升堂拜之。
如敬其母。
歲時佳辰
必饋苞臠。
養親之餘誠。
於此可見
而凡其焯焯羣行
無非孝悌中做來。
懿哉公乎。
書曰惟德動天
無遠不屆
宜其令聞
達乎天聽
甲辰
蒙恩褒。
嗚呼
目今天下淪於利海。
人類化爲禽獸
禮義掃地
綱倫斁絶。
如公至行
何處復覿耶。
朝家孝理之政。
載降盛典
瞻聆所及
不聳然欽頌。
於是摭實以告來者
庶有裨補風敎之勸臧也歟
聯棣閣記
公元1883年
於乎
宜春之佳峴。
北軒默軒二田公遺墟也。
裔孫乃竪碑以表之。
可與賈氏兄弟棠棣碑美矣
碑北數弓許。
又建一閣
要識於余。
余雖老廢。
誼不敢辭
田氏潭陽古家。
麗季有昆弟以隱爲號者三。
今二公
耕隱之後也。
公之兄弟生長于斯
長公時雨
宣廟癸未
文科
壬辰亂。
以兵銓郞扈大駕
仁廟改玉時。
參原從勳。
癸亥靈山縣
遺愛
次公
公元1605年
好雨
萬曆乙巳
增廣進士
德行文章
經濟自任
及光海斁倫
決意隱求
心經史。
鏟跡林泉以終其身。
後贈軍資監正
此其二公行治大略也。
嗚呼
田氏友于之篤。
古有紫荊之名。
今以聯棣揭其扁者。
不休哉。
又不懿哉。
公之雲仍
肯構二公遊息之地。
使湖山形勝
煥然復新。
而徵記于趙肅齋。
其文曰兩公之名。
不朽後世矣。
於此亦云。
山雲齋記
重峯趙先生之門。
文學德業
厚被先生奬許
輩行推重者。
孤山全公也。
自見先生殉節
痛恨不置
杜門屛跡
惟講服先生之道。
終身俛焉。
蓋於辨陸學頓悟末流之弊。
歎明儒不踐實域之害。
可槩見其趨向矣。
之子姓。
世家管城之南。
有好讀書者。
瑞是矣。
書室老山山中
問名于余。
余寫山雲二字以應之。
復于瑞曰。
山是孤山之山。
雲是仍雲雲爾
天地之間。
無無本底物。
水之醴泉
卉之靈芝
皆有其本。
况人乎。
人之本。
祖先也。
忘其本。
則身何以立哉。
讀書欲立其身也。
立身欲無忝所生也。
無忝乃不忘其本也。
瑞乎。
善繼孤山之志。
善述孤山之業。
學問思辨
一遵其道而趾其美。
孤山
九原之靈。
豈不曰予有後乎。
然則孤山克肖雲孫
伊誰
偉哉瑞乎。
詩云無念爾祖。
聿修厥德。
可勉旃哉。
過子書室者。
不曉其意。
必以老山閒雲看作
則不亦謬乎。
是以余書其所言。
以爲山雲齋記。
觀瀾亭記
天下亭觀臺榭
不勝摟。
而無江湖之勝。
則景與情不相稱焉。
不遇主人之美。
則名與實亦不侔焉。
靈州之斯亭。
何爲而作。
星山修道一麓。
東馳而爲儀鳳
屢崛屢平。
至靈東之洛涯而止。
鶴臯居士金錫煕。
南州雅望
薖軸于此
誘進鄕秀。
信從者衆。
達城士人金福洪來謂余曰。
鶴臯遊者設學契。
合力拮据
爰構斯亭。
肄業講磨之所。
而無揭扁與記實
願以一杠筆一轉語
賁于亭楣。
余素疎臨池之工。
且乏抉漢之量則何能焉。
然而第念洛江一帶
出源於太白
嶠南眉目
瑩然杭州之西湖
盍以觀瀾顔其亭乎。
曰諾。
余遂信手寫之。
俾爲其扁。
復曰鄒聖不云乎
觀水有術
必觀其瀾。
蓋瀾。
激瀨急湍之謂也。
湍瀨則奚以知水之有本。
譬之人之志於學不達
便是成章
今契中諸君
受學鶴臯
風詠于斯
亭。
可見斐然者著於外矣。
此亦非觀瀾之義乎。
然則斯亭之名。
奚但有得於江湖之勝。
認得諸君之終有所成章也。
其可曰人遇地美歟。
遇人美歟。
余觀之。
其人與地。
可謂兩美相符也歟
於是乎記。
精舍
鳳城山郡也。
方丈不遠。
郡之北十里弱。
藍田村。
處士狎鷗軒朴公光夔遯世講學遺址也。
公與吾先祖尤翁高弟遜齋公
四世同爨之親。
而自湖南光州
移寓于此
以孝篤行著稱
載在郡誌
迄今照人耳目
後承仍世于是郡。
其玄孫泰鉉構一精舍于藍田小北溪之上。
遣其弟春甫
徵記于余。
余於昔年遊覽方丈也。
歷目藍茅形勝
溪壑松篁
宜爲畸人逸士藏修之所也。
然余今老且病。
甲管久矣。
能寫來其眞境
第有一可諗者。
春甫乎。
白眉之新構。
密邇尊先講學舊基。
羹牆寓慕之心。
自不能已。
而奚獨以此心爲。
苟於昕夕
淨掃室堂
整齊方冊
昆弟同案連業
講習孜孜
克襲祖先遺範
不捨吾儒正路焉。
則寔爲狎鷗軒之賢嗣矣。
爲人後者。
述先垂裕
第一嘉猷
盍亦勉旃哉。
春甫乎。
歸而告諸白眉。
相與繩厥祖武
德門益昌以大。
可卜於
斯矣。
愚之所可奉勉於賢者者
只在乎是。
以是爲記。
永慕堂記
肆惟我夫子
天地日月也。
若無夫子
天地閉日月晦。
萬古長夜
吾道亡矣。
見今天飜地覆
凡我冠儒服儒者
不學夫子之道。
不慕夫子之化。
則其爲夷狄禽獸也必矣。
湖南鰲城之北泗山之陽。
有炳靈。
人亦挺秀
夫子裔孫
多居其下。
而彥鎭甫築數間屋子
奉藏聖蹟圖曁影本
以寓羹牆之慕。
揭其扁曰永慕
其胤東旭余文以記之。
曰吾大人盡心效誠
在此經紀
旣成矣。
願以一言颺揮。
余雖人微學謏。
愛慕夫子之心。
奚異於泗上之人哉。
遂諗之曰。
奐焉此堂。
可與文廟相表裏矣。
吾林之尊慕依歸
何如哉。
苟毋以堂構能事之畢。
夫子之書。
絃誦於斯
夫子之道。
講服於斯
庶幾誑嚇後進之歎。
君必歸告尊大人
以是爲終條理盛儀
豈不大有於斯文。
人必稱善繼善述矣。
然後斯堂之名。
必並美於魯城闕里
昏衢睇燭。
斯可卜矣。
且有詩禮峯。
照應於堂之南北
美者也。
念哉勖哉。
春洞丙舍
上黨韓氏。
高麗太尉上系鼻祖
傳十三世而有安襄公諱終孫。
其玄孫司正諱忠獻
贅居湖南長水
龍蛇之亂。
採釣爲業。
遯跡沒世
丹鳳山向子之原。
卽其衣履之藏也。
夫人咸昌金氏祔其左。
雲仍散居近地
帶方之朱村。
長州長溪天川
多在焉。
嘗置齋舍於墓下。
歲修一祀。
祀之日。
諸族咸聚于斯
以致如在之誠。
歲月滋久
齋遂顚廢。
孫洪模與圭祿,圭鉉,友錫。
三間屋子於舊齋之東洞里
以爲齊宿薦享之所。
又置墓奴守直之舍。
蓋墓有齋舍之制久矣。
朱夫子南康郡
屯田
劉公凝之之墓。
作一亭。
門墻扃鑰
以防樵牧
尊賢尙德者。
以是爲法
况爲子孫者。
於其祖先衣履所在之地。
所以汛掃瞻護者。
尤當如何
墓舍所由設也。
嗚呼
常人之情。
遠則易忘。
久則易忽
曾子追遠民德之厚。
今韓氏之能致力效誠久遠如是
從玆以往
百世之遠。
亦當恪守勿替。
以至於敦宗睦族之誼。
亦必不少衰矣。
此乃所謂歸厚之道。
而眞不負古聖之訓矣。
不休哉。
韓氏之入此齋者。
皆以今日之心爲心。
齊而盡其敬。
祭而盡其誠。
永久罔缺。
則齋亦與丘陵同其不變
而傳於無竆矣。
友錫遠
來請記于余。
遂書此以歸之。
魯亭重修
公元1906年
亭在晉陽東山
而名以慕魯何也。
夫魯之東山
孔聖登臨處也。
後學願學聖人
固是常也。
因地名而尊慕聖人
不亦宜乎
晉陽賢士朴君泰亨允常
從遊伯氏淵齋先生脚下
亦與余有講磨相長之益。
一日語余曰。
泰亨先人曾構一書塾于月牙山東山之洞。
非直爲山可愛
欲以後生肄業也。
揭扁曰慕魯。
尊慕聖人之義也。
使村秀鄕俊。
相聚羣居
昕夕講習
絶絃誦。
其育英化俗之風。
庶幾作新之美。
亭久而圮矣。
乃於丙午冬
泰亨三從弟泰秀。
權翼道源等。
合謀設役而重葺之。
以新耳目
願賁一言以識之。
未嘗登眺斯亭。
而顧其名義
歆歆然不以文拙辭。
作而應曰。
際玆聖遠敎弛。
霄壤易位。
冠屨倒置
華而夷人而獸之世。
重建斯亭也。
其意奚啻以水不忍廢地不忍荒者耶。
必使衣冠之徒。
入斯亭而講明聖人之學。
慥慥不已焉。
異端詭說
不得以釁之。
吾道光明
庶幾可復矣。
允常以此言諗于諸君。
變晉爲魯。
亦非吾東表盛事耶。
勉之哉。
孝子旌閭
公元1903年
孝子文鎭
密陽人。
天性至孝
自在髫齡
已知事親之道。
稍長受讀小學書。
立心制行
不服於斯
平居養親
志物備至
貧而負米躬爨。
病而嘗糞斫指。
誠靡不極
其父忽遘難醫之疾。
四年阽席。
一日醫人來言虎骨膏最爲良劑。
入山中設陷阱
日夜沐浴
號泣祝天。
果獲作膏以進。
厥疾乃瘳。
鄕黨親戚咸稱曰。
孝哉文鎭
若非至誠
焉有是異哉。
內外艱。
哀毁踰制
廬墓啜粥。
不脫衰絰以終三年
居家處事
無非孝之推也。
生于正廟癸卯
圽于憲宗己酉
鄕評久而未泯。
屢呈營邑。
又呼龥閶門蹕路
今上癸巳
特蒙旌褒之典。
嗚呼盛哉
存而盡性分之所當然
則沒而不朽於恩褒之下。
顧無餘憾矣。
孰不欽頌哉。
眄彼帶田。
有侐佳城
卽其壽藏也。
壽藏之前
煌煌綽楔
巍然相對
尤可榮耀之無竆。
於是者。
必爲之式焉而有所勸勵。
則亦豈不風敎一助也哉
其胤進士洛龜
以其事蹟顚末
請記于不佞
不佞雖無文。
樂道人之善。
略識之如此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