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自动笺注)
心石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記
  
風泉齋記
公元1592年
粤惟我東之於皇明。
蒙字小之典。
再造之恩。
壇焉而大報以享之。
廟焉而萬東以額之。
鰈域臣民
雖閱千百世而有於戲不忘之義。
天朝從班遺裔乎。
噫。
萬曆壬辰
島夷猖獗
鑾輿西遷
宗社幾危
神宗顯皇帝動天下兵以救之。
丁酉再搶。
申命大都督麻貴
推轂而東。
遊擊總官徐公鶴。
從其麾下
挺身賈勇
屢樹奇功
及其凱旋之日。
乃謂東國久遠太平底氣象。
中州辛有伊川之憂。
避地不亦宜乎
中軍公文卜居于星州治東。
名其洞曰大明
築壇曰皇壇。
朔望
朝服登壇
北向展拜
用寓榛苓之戀。
甲申神京屋社。
設位痛哭三日
冤憤成疾。
不幾年而終。
戒子廢擧曰。
縱占科名
告身皇朝紀年也。
能免左袵幸矣。
何恨編氓之歸。
於乎休哉。
兩公避地先見之明
潔身守義之卓。
其視怵迫形勢
服役腥羶者。
不翅若霄鵠壤蟲矣。
歲壬辰東征之舊甲載回。
兩公後承補葺皇壇。
又構齋于遺墟
曹詩念周京之義。
顔其楣曰風泉
是哉。
天朝名閥之裔。
遵述祖武
可謂賢矣。
若使唐之張許子孫來觀。
赧赧然知恥勸勵乎。
噫。
不見皇華美者
今爲數百載
卉服搶攘
殆同龍蛇
如兩公敵愾之勇。
何處得來耶。
兩公後承乎。
是齋之設。
奚但爲風泉之寓慕。
克襲先烈
華夷之別。
春秋之義。
俾全嶺人士觀感興起焉。
則其補於我東禮義之風。
淺淺也哉
余亦皇朝遺化中一氓。
不勝感慨
此以諗于居是齋者。
峨冠大袖
遠來徵余記者
徐君應明相昊也。
山亭
公元1897年
湖南雅稱形勝之地也。
明宣盛際
聞人達士多出於此
而其棲息遊賞之所。
比比樓榭亭觀
年代旣遠。
不能保其守而廢爲丘墟太半矣。
咸平之東百野村。
晉陽鄭氏。
世其家焉。
其先有諱慶得贈掌樂正
以孝以學。
鄕黨矜式
丁酉之難。
陪親挈眷
航海而西。
忽遇倭船于七山洋。
禍將不測
公之母妻嫂妹俱投海而死。
其餘並被執到鴨海島
日夕血泣
願續父命。
賊亦感其孝。
爲許放還
拏公兄弟
泊于日本之阿波州
俘居三年
望闕望鄕望海之壇。
日必西望拜哭。
紓憂國戀父痛母之情。
又咏示志曰。
風霜翠節
底事受秦官。
倭酋知其志之終不可屈。
凜乎若蘇子卿雪窖苦節
乃差送飛船歸國
公遂杜門于舊棲。
自號曰湖山處士
其攸之亭。
因亦得名焉。
亭在月岳之陽。
眼界寬曠
胷襟爽豁
四時景物
溢其賞而怡其神者。
不可殫述
嗚呼休哉。
全節萬里絶域者。
天之所命也。
肥遯一區勝槩者。
地之所遇也。
然則亭雖百世之遠。
其可廢乎。
之後重新其亭。
請余題額記實
未及登眺
而眞古人所謂未到亭中名已好者也。
遂爲之頌曰。
公之志節
與湖而闊。
與山而屹。
其後者。
宜其永守而勿壞焉。
恥齋
李上舍允彥。
南州文雅士也。
與余有相長之益。
一日來謂余曰。
吾以恥名吾齋。
子其一言以賁之。
余噩然問曰。
子於日用云爲
有何可恥而乃爾歟。
允彥作而應曰。
有感夫子行己有恥之訓也。
余聞之歆歆然加敬。
善哉若人之志。
夫恥者。
四端羞惡耳。
人心之所固有也。
然能保其所固有者。
幾希焉。
是以夫子子貢之問。
士者如此
朱先生演其指曰。
行己有恥則不辱其身。
蓋士之志。
所不爲然可以無過
然後可以不辱其身。
然則恥之於人。
豈不大矣哉。
今允彥切切守正
以人之無爲恥
而欲不辱其身而後已。
聖人所稱之士。
非子伊誰哉。
噫。
若使世俗斗筲之人。
貪利祿而汙辱其身者。
皆觀子之守志行己而能知恥。
衰弊之變。
庶幾乎
余是老而無聞
依舊譾劣者也。
亦有所警發于心。
遂爲之書。
泉亭
易曰。
山下出泉蒙。
君子以。
果行育德
朱子演其義曰。
以象言之。
果者泉之必通。
育者靜之時也。
幽靜不變遷者山也。
流行亨達者泉也。
欲育其德果其行者
必取諸斯。
宜春權氏之亭。
扁以山泉
可謂善用易乎。
權氏之子載達。
以其大人
欲傳之無朽。
徵記于余。
未嘗陡倚於亭。
而其山色窈窱
泉聲淙琤
怳然若耀于目而灌于耳。
且其遊息之趣。
亦可揣摩矣。
然第念斯亭之築。
奚獨爲玩物探景以寓山水之而已哉。
必倣庠塾之制。
導迪後進
童蒙以養其正。
如泉始達。
不舍晝夜
漸進聖功
則斯亭之名。
眞得內外交相孚。
而爲敎育英材大準則矣。
然則權氏之門。
英材成就
不翅彬彬
宜之一鄕
將相觀而爲善矣。
不其休哉。
噫。
見今世敎不明
異言
騰。
尤當誡懼而砥勵也。
不然而徒以墻壁標牓
硬索人閒說話而止。
則彼流峙者。
天地公物也。
凡有耳目者。
皆可得而管領
一家所得而專者哉。
爲權氏之令似肖孫者。
苟以蒙養之風果育之業。
繩繩不墜
則斯亭也庶幾永擅其美。
而人之愛玩稱賞者。
安知不如李賓客鹿洞舊隱乎。
若爾則亭之壽傳。
與山不隤。
與泉不竭。
烏不念哉
余忘迂拙
以是諗之。
重齋
晦菴夫子魯論不重則不威之義曰。
輕乎外者不能堅乎內。
故不重厚無威嚴而所學亦不堅固
余比讀此而反躬思之。
自髫髦至白紛
無所成者。
直由不重厚病耳
恐恐自咎
不知所以醫焉。
達城尹君明肅。
以重之一字
飭身之符。
因扁其居室
俾余爲記。
余哂而應曰。
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鄒聖所戒也。
余旣不得於己。
責效於人哉。
久未塞白
其請甚強。
竊意明肅端雅醇謹
自無蜚揚浮躁之失。
爲此牆壁標牓者。
抑非自警爾。
朋友講習相觀而善也歟
然則余以平日講聞師友而未能行者誦之。
橫渠所說矯輕警惰。
爲學問之要訣
而吾先子
演其義曰。
矯輕莫如厚重
警惰莫如堅固
此與魯論訓釋之旨相表裏矣。
學者之所可終身佩服者也。
厚重堅固之道。
必要先立箇志節氣象
始可得焉。
求之古人
陋巷而不改其樂。
大節不易其守。
顔曾志節也。
閑聖闢異
壁立萬仞
孟朱之氣象也。
學是未能者。
顧乃不重不固也。
可不念哉
可不戒哉。
明肅不以已得者自多
而須慥慥乎弗篤弗措之工。
則宜自有德威重光
足以覃於朋友
如余之愚。
庶幾觀感警勵焉。
以是益云
在亭
余聞嶠南勝賞
城樓觀爲第一
而城北又有絶特之稱。
陽也池是已。
池在華岳之陽。
故得其名。
其防堰之壯。
杭州錢塘之陂。
甲乙矣。
廣可數千畝
深不見底
未知何代何人之創築
而粤自羅麗
爲生民利澤之源。
灌漑田者
數十里許也。
池之左右
秀峯巒
峛崺環擁
中有五嶼。
菱葭被面
其外四堤。
嘉木異卉
叢列成陰。
吾未錢塘之勝。
而亦能有此否歟。
昔在宣廟時。
東權公諱三燮號鶴山居士
愛此之賞。
卜居池北位良村。
山巾野服
逍遙塘陂綠陰之畔。
欲作一亭水中之嶼。
名以宛在。
公元1900年
未及成。
公遽歿矣。
爲後人之咨嗟
菱葉葭花。
猶帶慘黯之色。
庚子
公雲孫仁旭泰顯甫
合謀出力
就五嶼中最鉅者。
以石補築。
爰成是亭。
方舟往來
景致佳麗
眺望敞豁
悅人目而爽人意
歷數南州登臨之美。
幾無壓頭於斯矣。
噫。
人之繼志述事
是爲孝先之大。
而於其遠代
易或遺忘
諸君克繩祖武
使其留躅之地。
苟完苟美
可謂善繼善述者也。
於是乎登眺者。
可以風誦秦人蒹葭之章。
鶴山翁當日㴑游之趣。
宛然想得矣。
然則亭之名。
不朽於千百世。
翁之遺韻賸馥
與斯池不竭乎。
余將一往㴑洄以觀。
則翁駕鶴儀表
庶幾如遇。
豈無紫陽先生茶竈之感乎。
遂以數行語塞其請。
余文者。
之後孫万錫,万裕也。
聚星齋記
嘉樹聚星齋者。
安東權氏墳菴也。
環之以重巒
疏之以大川
松篁水月
可供眺望之美。
奚取續陽秋語而額之歟。
蓋山之鎭於嘉北者。
黃梅也。
一支迆邐東來
五峯挺突。
精聚隱約
文明底氣
故名曰五星而爲齋之主峯
又自東而南。
吾道仁德,岳堅,錦城諸山。
尖秀羅列
衆星交耀。
顧齋之名。
眞得著題也。
余觀自古名區
若不遇人
丘壟林壑
只荒翳蕭索而已
此地之遇權氏糚點
亦可謂兩美相符也。
昔權公尙鐸隱居行義於此山之中。
自號以五星齋
作詩戒諸子曰。
千古峯名是五星
家於峯下祝於星。
吾家幸有荀龍半。
不願貴星德星
其先世有從遊我尤翁先祖之門。
昆弟俱有文行
故尤翁許以德星之聚。
今公之意。
實本於此貽厥嘉謨也。
公歿後衣履亦藏于此山之麓。
孝子順孫
所以肯構是齋。
薦苾宿齊必於斯
繼志肄業於斯
而仍以先訓之意揭扁焉。
此果非有是祖有是孫。
地益遇美者耶。
玄孫命煕公立
從我伯氏先生學。
自哭山頹
倀倀若無所依賴
與其三從昇煕。
爰謀鋟刊遺書
設役于是齋。
勤儉無怠。
亦爲師盡心者也。
于時四方同門賢士
坌集如星。
襟佩莘莘
絃誦洋洋
庶幾太史崇臺之奏。
則尤可見齋額之非徒然也。
余爲相刊事。
寄宿山牕
亦有日矣。
講劘滋益
其樂孰尙。
暇日登臨鬯懷。
淸韻自足
世閒諠啾。
未嘗到耳也。
余於俯仰徘徊之際。
有興感于心者。
告權氏諸君子曰。
朱夫子聚星亭贊。
嘗以嗣守之難。
垂戒萬世
凡爲賢人之子孫者。
兢懼佩服也。
權氏之居是齋者。
鏡考此訓。
承家
懿。
燦然昭回之光。
先公德星之願。
竟得大遂
而亦可卜聚奎之應乎。
公立樂聞而請余以記。
山水幽絶
趣味迥別
登眺者摠可愛好。
至於揭扁之義。
知者幾希
不以筆拙辭。
迺摭其顚末以眎來者云。
愚堂記
公元1908年
夫人之愚。
有古今之不同
古之愚。
雖愚必明
甯武子不可及之
顔淵終日不違是也
今人
而已
安君德涵愚名其堂。
其志何居
欲學甯顔之歟。
欲同今之衆歟。
竊念德涵隱居求志
表揚前烈勸興後進
苦心美業可謂賢矣。
而乃退託耶。
其先保眞堂之扁。
先子文正公所命也。
德涵克繩祖武
不墜家聲
非不而欲者耶。
然則其號也固自謙之也夫
余深仰其不
是爲記。
著雍涒灘二之日
心石齋病叟
後亭
公元1905年
學圃先生
靜菴諸賢契誼甚篤。
見稱以需世大器
黨禍作。
退歸綾城之雙峯里。
晩節垂後裕。
湖南逸士梁君汝正
其後承也。
一日馳書謂余曰。
吾於乙巳秋
一亭先祖遺址
以爲斂跡藏修
之所。
瞻望左右
峯巒窈窕呈媚。
蒼翠環擁
故扁其亭曰寒後。
蓋取歲寒後凋之義也。
曩歲伯子先生南遊也。
嘗過此而稱賞不已
山川草木之增彩。
宛如昨日
願子以一言記之。
發書而歎曰。
者卉之類也。
特然挺秀
不以霜雪之威而變其節。
聖人讚美表揚之。
其爲光榮
亘宙不磨
可以人而不如植物乎。
汝正潛靖乎祖先遺安之地。
寓思夫子讚美之節。
儘賢矣。
然余有一可諗者。
見今聖遠敎弛。
邪說橫流
天理人心之害。
酷於伐柯斧斤
曷勝痛哉。
汝正於斯亭之上。
明著衣冠
靜對几案
學圃翁之遺文
學圃翁之名節
益堅所守。
不爲外物所奪。
慥慥善繼善述
則記所謂大備盛德
有心者。
不在汝正而誰歸耶。
余將有觀感而共勖焉。
遂爲之志。
四賢閣
牟陽之羅山
竹山安氏桑梓之鄕也。
蓋竹山之安。
同源於順興氏。
而洎竹城君之受封
迺分貫焉。
簪纓奕葉蟬聯
至諱汝器
從遊先子尤翁之門。
尤翁之期勉甚重。
命名其堂曰保眞
手書以遺之。
學者稱保眞先生
其孫諱致宅天授異質
忠臣三字之紋。
現在於手。
及事君。
盡忠無隱
英廟深嘉之曰。
臨御以來
始見質實無隱
言由丹衷者。
惟安致宅乎。
因以無隱賜齋號焉。
師事陶菴李文正
道義精熟
文章贍博
又其孫諱挺魯號市巖。
嘗受學于性潭宋文敬公
篤孝友。
不離古人規矩
鄕里子弟依歸之。
胤子忍齋處士諱志養
聰穎絶凡。
天性至孝
陪親赴試
其親遘疾方㞃。
公禱以身代。
有感應。
竟得回甦入塲中。
試人莫不欽頌。
其他德行卓犖
推此可槩見矣。
嗚呼懿哉。
安氏之世德淵源有如是。
眞可湖南名族也。
宜於桑梓之鄕。
肹蠁之擧。
是以處士公之肖嗣時鎔德涵
築數閒屋子
奉藏其祖先事蹟
謁余題額而記之。
余以老朽
筆硏役久矣。
以先契。
不獲終辭。
題其顔曰四賢閣
且敬而諗之曰。
偉哉德涵之爲先效誠
不幾肯構肯堂者歟。
然則是擧也有異乎建祠。
四賢遺韻賸馥
庶可於此矣。
苟與四賢之諸後承。
一鄕之諸章甫
敦禮俗。
克有絃誦之不撤。
則其爲瞻依藏修者。
顧無閒於院宇之設。
而亦可曰不墜先業綿綿乎。
以是爲記。
追慕齋記
綾城之南數十里。
溪山環抱
其中廓而爽塏者。
是曰五柳村。
驪興閔氏世居之地也。
村之東。
鷹玉雙峯
挺立對峙
其麓平而特幽者。
卽閔氏族位之阡也。
守護之節。
薦享之禮。
孫咸以誠罔缺焉。
曾建一齋
顔以追慕
蓋寓追遠愴慕之意也。
歲久頹圮
後孫致中,致洙,致圭,敬鎬合力效誠
葺而新之
頗侈於舊制
書請于余以記其顚末
余老且病。
甲管久矣。
奚可塞白
然閔氏之世孝於報本
令人斂袵也。
竊念未嘗墓祭
所謂追遠者。
只是廟祭而已
君子以爲春秋霜露之時。
必有悽愴之心。
况於墟墓之閒。
草樹吟風
狐兔交跡
衣冠藏此。
其人不見
則其感傷思慕之懷。
又當何如
此墓薦之制。
所以作而百世不改也。
旣有薦享齊戒宿設之所。
其可廢乎。
廢則已。
不廢則其將夙興夜寐
陟降在玆。
感慕之誠。
僾然如見。
肅然如聞者。
自不能已矣
子子孫孫
苟以居是齋之心爲心。
克守先德
毋忝所生
則其錫類之慶。
亦將儲毓於無竆矣。
矧又張范樓爲齋之翼廡。
奐焉輪焉。
映耀其側。
顧其名義
美哉
可知孝先之心。
推之宗族
以敦周恤也。
將見其丘隴林木有連蔕而花。
棲禽不擇子而哺矣。
嗚呼
閔氏之居是齊者。
盍益勉哉。
遂書此
以歸之。
吉城君不祧廟記
於乎
此吉城君許孝莊公百世不遷之廟也。
前人嘗揭扁曰孝莊廟。
瞻拜者咸以爲用節惠作廟號
恐非襯當。
遂改以今號。
有得禮典之意也。
公之諸後承。
要不題額
又使之記實
謹按公諱惟禮。
其先陽川人
龍津諱徵
於公爲王考
而以勝朝禁臠之親。
遜于吉州
子姓仍世家焉。
莊王時
州人施愛叛。
戕害帥臣
將犯京城
聲勢鴟張
列郡風靡
朝廷震驚
至發六道兵而莫能抗。
先是施愛稔知公才謀。
欲絡致之。
脅執公之父以爲質。
時公以司甕別坐。
供職在京。
榻前請赴父難。
上許之。
單騎馳行
直入賊陣。
緩辭以誘賊。
賊信之。
釋其父而留其子。
每事必諮焉。
公潛用奇策。
殲厥巨兇。
剿滅餘黨。
捷奏。
上嘉其功。
特賜封爵
且其夷險一節
忠孝兩全
稱賞不已
卒贈判書諡孝莊
慈惠愛親曰孝。
勝敵志強曰莊。
繼有廟享不祧之命。
猗歟盛哉
聖朝褒顯勳勞之典。
無遺憾於公矣。
巋然一堂
奐焉輪焉。
不毁於百世
則公之毅魄精靈
陟降在玆。
應亦陰騭垂佑
以致家國無疆之休矣。
嗚呼
公忠兩全之功。
求之古
人。
誰與可儔。
徐庶以孝而忘忠。
趙苞以忠而忘孝
此則寔由定性之偏耳。
若使此箇者流
聞公之風。
亦必興歎曰公我師也。
卓哉公乎。
懿哉公乎。
菊亭
亭以菊名
名節也。
花中巢父淵明也。
芳潔之趣。
馨香之標。
非凡花卉可比
亦非凡常人之可愛也。
勝朝李文烈先生兆年。
亂世昏主
犯顔諫爭
不憚逆鱗之禍。
及其終不可回。
飄然脫屣
匹馬還鄕
淸操勁節
人中也。
以是名其亭。
不亦宜乎
其攸昔在星州府
扁以百花軒。
題詩雪梅霜菊淸標外。
浪紫浮紅也謾多。
軒入我朝爲府之客舍
今被異類之所盤據
仍遂廢矣。
後孫道復慨然謀於族。
營建數閒屋於府之南釜洞。
卽其衣履藏之側也。
取詩中之語揭其顔。
諸父老之命。
賷先蹟而來
要余記之。
所居落落
未獲登眺
古人所謂未到亭中
名已好者。
顧非此亭之謂耶。
竊聞之。
嘗與益齋諸賢有同臭之契。
又有退陶先生贊美之文。
文烈先生風猷名節
斯可槩矣。
余不復贅述
而略記舊軒新亭顚末
以塞其請云爾
心遠亭記
夫心者神明之舍。
必要腔子裏。
放之則便是安宅
鄒聖所戒也。
亭以心遠名。
有異乎此。
蓋取陶淵明詩中語。
胡文定旣演其意。
則此乃身雖居今心在千載上之義也。
然則世之畸人逸士
其高尙之志。
而榜其棲息之所。
不亦韙乎。
斯亭也在星州鳴山之陽。
處士苟完公碩五之也。
公嘗命其子受業渼湖金文敬之門。
請是亭之名。
文敬公手書標牓之。
㵎壑雲物
自此增輝矣。
亭之左右
列以名花嘉樹
又鑿池種蓮。
刻于石曰光影塘。
塘之外㵎之厓。
兩大石相而立
又刻之曰考槃㵎獨寐壇。
壇之西。
層巖怪石
環圍一邊
蹲者如俯。
聳者如削。
名曰寤歌巖,弗告巖,碩人臺。
刻石而牓之。
以時徜徉於其閒。
翛然肥遯之趣。
陶詩所云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果非斯亭之謂耶。
每値風暖池塘
月明軒牕
則與隣社佳朋
講誦太極說,西銘等書。
以究天人性理之原。
于斯時也。
一點塵土不入胷襟
幽逸淸閒之意。
不讓羲皇上人矣。
蓋公志尙風致
於此可以想像也。
耳孫喬煕遣其胤基天。
徵記于余。
余以譾劣
不敢公立心之遠。
然竊欽其高蹈之躅。
是爲記。
山齋重建
道德山。
挺秀凝重
隱隱君子人氣像
其下又有法聖洞。
洞邃而敞。
一山淑氣
蓄積于此
蓋其山名洞號。
偶然哉。
傳曰。
積厚者其發遲。
其蓄深者其施遠。
天固慳秘。
待時而發施也審矣。
陶菴李文正先生
杖屨於斯
愛玩稱賞不已
與門人柳聾窩達海,曺竹軒胤文諸公
迭唱題詩曰。
深深法聖洞。
業次宜其閒。
由閩可竆泗。
志伊學顔
於是乎地遇先生而名始不虛也。
柳公合謀諸公
乃構一精舍於法聖洞裏淵上
扁曰霧隱堂
後移建于東日岑。
道山之麓也。
更扁曰道山齋
以爲諸生講學之所。
蓋承先生意也。
自營府劃給復市稅
補其支用
先生沒。
俎豆以享之。
遂變塾爲院。
士林所以深致景仰之誠者。
永使是山之洞府增其輝而遺其芬矣。
不幸世道變嬗。
院宇中撤。
衿佩濟蹌之地。
歘爲樵牧歌嘯之塲。
曷勝歎哉。
歲乙巳春
章甫齊心協謀
重建一齋
仍舊額而揭之。
可見尊賢衛道良心
猶有不泯者存矣。
遣李柄運,具在書二髦士
屬余以記之。
若余顓蒙
不足發揮先生與德。
略識地之靈異齋之顚末以歸之。
仍又諗夫齋之章甫
曰。
書院自應讀書
書院而不讀書
則不如無書院
此乃先生之言也。
今雖院毁爲齋。
而其爲讀書地則一也。
諸君子毋徒以重新屋宇
不荒遺址
能事而止。
必遵先生遺志
先生遺書
如受提誨。
精究實踐
然後方爲依歸藏修之所。
可不胥訓而交勉哉。
苟或不然
所謂尊賢衛道之心。
乃有始而無終
諸君子益可欽念于斯乎。
雪山學宮不毁記
余嘗聞朱先生有言古者聖王
爲學校。
以敎其民。
由家及國。
大小有序
其所以敎之之具。
則皆因其天賦秉彝
開導勸勉之。
使其明諸心修諸身。
行於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閒。
推之以達君臣上下人民事物之際。
必盡其分焉。
是以禮義休明
風俗醇厚
卿大夫列士之選。
無不得其人。
先王學校之官
所以爲政事之本。
不可一日廢焉者也。
旨哉訓乎。
興學立敎之法。
無餘蘊矣。
於戲
我朝開國以來
治敎休明
超軼漢唐比隆三古者。
蓋以其學校之設。
遍于郡縣
廣其制度
宏其規模也。
稽古命祀禮。
先聖先師洛閩羣賢我東名儒
明夫吾道之有統。
使冠儒服儒者
皆知有宗慕而依歸焉。
由是
公元1910年
政敎之盛。
禮義之明。
以小中華見稱天下
此固朱先生所云君臣上下必盡其分之致也。
噫。
世級降衰。
時變層生。
不幸有並郡毁校之擧。
雪山黌堂
將亦不免其禍。
邑之章甫痛哭曰。
若非夫子
乾坤於長夜。
人類化爲禽獸
萬古遺澤
雖家尸而戶祝。
未爲不可
一邑一享。
其可廢乎。
擧狀齊龥于郡宰。
不能自擅轉報京府
京府亦有左右佩劒之意。
章甫勃勃決死立約
而曰郡宰雖革。
學宮不可毁。
遂倣滄洲精舍之禮。
以行縟儀。
嗚呼
夫子日月也。
洞然光明
無所損益於一雪山黌堂之毁不毁矣。
其章正直之風。
可與錢唐匹美而永有辭千秋
不休哉。
竊有一轉語可勔者。
願諸章甫不以不廢享禮能事之畢。
以時相聚黌堂
講習聖賢謨訓
使絃誦之聲不絶。
可謂宗慕夫子者也。
不然則徒有宗慕之名而無其實
盍可惕然相勵哉。
蓋其殫誠周旋者。
寢郞沈胤澤,士人沈景澤,沈相元,辛大善邑吏曺秉弼,曺秉殷云
時上章閹茂夏四月日。
隱齋
有問於余曰。
天下入於夷狄
弁髦禮義
冠屨倒置
當是之時。
爲士而仕亦可乎。
余哂而應曰。
經濟
能變夷爲華。
何不可之有。
不然而他求之。
賊道耳。
今日天下之士。
只合隱居好山水。
自靖其身。
固守其志也已
言未訖。
友人沈善仲自雪山踵門
請益甚勤。
旣又謂余曰。
伯子先生小子之居大明洞。
愛之奬之。
命扁讀書之室曰可隱。
願以一言演其指。
余聞之聳然起欽。
凡士不遇於世者。
隱居求道是常也。
矧又里名偶合尊華之義。
則尤不亦美乎。
噫。
皇明之屋社。
殆近三百載。
中州陸沈
東表獨保其遺化
卉木之微如大明紅之類。
尙皆愛而蒔培。
其於地名大明
孰不愛之深而稱其美哉
善仲旣志道尙義
則捨是里。
於何地。
此吾伯氏所以命名也。
善仲乎。
藏焉修焉。
畢生靖其身守其志。
無負吾伯氏勸警之道。
不失皇華尊慕之義。
則奚但爲雪山之一隱士
亦將爲天下高蹈之蹤。
念之哉。
恥軒柳公旌閭
自列聖朝以來
孝烈之閭。
指不勝屈
然其生存而蒙旌命者。
卓絶之行。
不能焉。
嶠南江陽郡之冶爐村。
烏頭赤腳
奐焉輪焉者。
孝子恥軒柳公之閭也。
公諱世勛
系出文化
麗朝壁上功臣車達之後也。
本朝
文城府院君忠公諱亮。
卽其七世
祖也。
公生于明宗甲子
穎悟超凡
年甫五六。
能知敬父母
長德夙成
養親力學爲務。
定省溫凊之暇。
終日端坐
探賾經傳
至忘寢食
年二十一。
有疾
晨夕祈天。
願以身代。
竟未克格效。
攀號哭踊
幾絶而蘇。
勺水不入口者七日
母夫人強勸米飮不能下咽
其出天之誠。
如是焉。
送終之節。
一遵朱文公家禮
及葬廬于墓側。
泣血三年
朝夕只飮麥屑一器而已
風朝雨夕
不廢定省母夫人
服纔闋。
丁內艱
葬于同原。
祭奠之儀。
一如前喪。
啜粥泣血
六載無閒。
形毁骨立
夕奠墓。
不能拜跪。
奴金連者扶而起伏
竟能終三年盡制。
金連侍傍長跪
因而成習
後於畎畝閒。
亦必跪而不蹲。
至今村閈相傳美談
道伯聞于朝。
命下旌褒之典。
賜板額曰侍病嘗糞
居廬泣血
啜粥六年
哀毁如一
煌煌十六字。
耀人耳目
公乃謙退自居
歿後始揭額。
嗚呼盛哉
聖朝孝理之化。
可軼三代
而特著於今日。
過此閭者。
孰不感頌相勸也哉
十代孫奎洙以閭無舊記爲恨。
徵文于余。
余嘗讀公遺集
欽仰卓行名節久矣。
不以拙辭。
是閭舊在理巖山下公棲息之墟。
今移建于後昆所居村云。
二如齋記
公元1905年
齋以二如名者
取思傳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之義也。
夫人奉先謹齊者。
有如而後
庶幾焉。
興陽治東月嶽之麓。
金寧金氏兩世衣履之藏。
一則領敦晩池公諱遵也。
一則曾孫參判諱九龍也。
按其家乘
晩池公寔白村忠毅公三從族子也。
端宗遜位之日。
忠毅公遺囑于公曰。
吾從六臣死矣。
汝則金寧君之九世主鬯
迪保宗。
公乃棄官遯荒
光廟召以左揆
牢辭不就
杜門自靖
參判公勇於敵愾
吉州施愛有勳。
鄕人誦慕二公遺烈
建祠于墓前。
俎豆以享之。
及降撤院之令。
祠爲丘墟
沒於草樹之閒。
者莫歔欷
歲乙巳秋
公後孫潾錫,斗馨,鍾鉉,龍錫合謀齊力
五架屋於舊址
仍爲二公歲一祭致齊之所。
潾錫又與其永淳
千里重而來
要余以題額記實
余老且病矣。
不堪毫管
然難孤其勤意。
遂爲之塞白
韙哉二公之後承乎。
是齋之築也。
不荒廢其俎豆遺墟
又能保先墓之香火
可謂一擧兩得宜也
至若名之之義。
亶出於準古訓而致其愨。
薦祼興俯之閒。
洋洋如在之心。
自有感發焉。
待人勉強之說哉。
以是而名於二公之墓齋者。
欲其相媲並占也。
其所以致殼也。
豈不深且勤乎。
余竊觀世之爲先效誠者。
每勤於邇而或慢於遠。
金氏諸君
同心獻賢於遠祖之墓。
若是其勤。
眞可也夫
凡爲二公後承者。
苟能世世今日諸君之心爲心。
則是齋也雖百世而不毁矣。
二如之名。
亦愈久而愈不虛矣。
不休哉。
見齋
嘉樹北竹竹洞
窈然有四之封
故梁山郡事安東權公諱忖衣履之藏也。
子孫蕃衍
散居諸郡。
菀然南省著族。
一齋舍于先壟之傍。
以爲薦苾致齊之所。
名之曰見所。
徵記於余。
余辭不獲
敬而應曰。
顧齋名義
寔出於禮所云齊三日
乃見其所爲齊者之意也。
直下乃字可襯切。
遂改題于楣額
仍又諗之曰。
禮所云之義。
廟室享親之時也。
父母容色
自不忘乎目。
父母聲音
自不絶乎耳。
故其居處笑語志意嗜欲
皆入於思慕而僾然肅然
侍側之日。
則必有見其位
至於遠祖墓祭
亦能如是耶。
夫祭之致敬致愨。
何以異乎廟與墓。
孔子曰祭如在
此非如神在之謂歟。
子孫之於祖先
未嘗承顔
必推其愛親之心以爲敬。
推敬親之誠以爲愨。
不二其心。
致一於所祭。
則誠所至
有感而來格。
無聲之中。
聽有所聞
無形之中
視有所見矣。
便是乃見之義也。
然則其所爲齊者。
只在誠敬
權氏之入斯齋者。
念哉念哉
金海金氏旌閭
朱溪郡西佛舞洞。
烏頭赤腳
聯板煒煌
金海金氏一烈三孝之閭也。
烈則曰贈寺正天佑之妻海州吳氏也。
孝則曰其孫與曾孫昆弟也。
吳氏年十九。
歸于夫家
二十七產一男
二十八遭城崩之痛。
以其舅姑在堂
孤兒在懷。
強抑其悲。
一日歸寧父母
私親姊妹
欲奪其志。
吳氏恐受汙辱。
昏夜逃躱而來
閒隔一大川
忽有虎護行
及其兒六歲九月二十二日
卽其夫懸弧日也。
梳兒頭而私語曰。
汝旣免乳
爾壽南山石。
不絶爾家後嗣
因飮毒而逝。
逝時三呼其子之名曰。
汝不復念我。
我從汝爺地下
家人聞之驚惶
救之已無及矣。
嗚呼烈哉。
吳氏之從容就義
尤有難於夫死日急隕命者也。
養育其幼。
俾保宗嗣
堅守其節。
終遂下從
可謂兩得其道。
豈不卓異哉。
烈婦之孫商楫性至孝
自幼溫凊定省之節。
一遵小學之敎。
親年老多病。
乃曰事親不可不知
公元1906年
醫。
因學其術而造其妙。
在侍湯中
整衣帶。
不離側殫誠進藥。
屢得感應之物。
其親遂享康寧壽考
遭艱
擗踊哭泣
逾禮制。
三年茹葷
祭日必齊沐端坐
使家無敢喧笑
粢盛務盡精潔
成家規。
永感後每讀書
古人事親之道。
掩卷涕泣
痛其父母不在
鄕里咸稱其孺慕之篤。
楫之子縣監學洙。
又以誠孝雙親
一心戰兢
殫竭誠力
惟以悅親志適親體爲務。
其慈年至耄期
不能起居
恒在牀褥
乃左扶持
如是數十年。
少無懈色。
弄雛仆啼。
一如老萊子之爲。
或因事出外
則必告反面之期。
風雨不違焉。
學洙之弟德洙。
孝友根天。
克勤克敬
承襲家範
親有沈痼之疾。
輒祝天祈神。
誠靡不到
乃得靈藥
奏其神效
人皆稱之曰孝感所致也。
其親以天年而終。
持制逾禮
泣血三年
未嘗見齒
至於終喪
不勝悲慕
其明年奄沒焉。
莫不悼衋。
噫。
人之衆善百行
莫美於孝烈
非孝非烈。
人倫何以扶乎。
人紀何以立乎。
貞烈誠孝之萃於金氏一室者。
叔世之所罕覩也。
豈可使泯沒無傳耶。
於是郡之儒生
齊龥于知郡
又請禮曹奏聞
上皇四十二年乙巳。
特蒙四旌表之典。
猗歟盛矣。
國家所以風聲
頹俗者乃如是
瞻聆所及
不聳興歎
金生東振以德洙之嗣。
感頌恩褒而益思有以對揚
余文以記顚末
其誠亦足尙矣。
遂爲之書。
人之過此閭而凡有秉彝者。
皆必式焉而知所勵矣。
鐵山丙舍
湖南錦州治東三十里。
簇立環廻者。
是曰鐵城山
一支中落
迤而復崛。
其巓窿然有四之封
贈戶參平山申公粹煌之墓也。
公之賢嗣瑢煕建一丙舍于墓下。
以爲薦苾致齊之所。
遣其子敞均,酉均。
徵記于余。
斂袵而應曰。
奉先追慕
子孫之盡其愨而已
奚索人閒說話
誇耀於門楣哉。
無已則以禮證之可乎。
古無墓祭
只有廟享。
祭義所云思居處
思其笑語
思其志意
其所樂。
其所嗜者。
卽以廟享而言者也。
凡人孝思
每當春秋霜露之時。
必有悽愴如見之心。
况於丘隴上體魄之藏。
感傷思慕之懷。
尤當何如也。
由是朱夫子人情所不能已者。
刱制墓祭之儀。
後世因遵而行之。
嗚呼
孝子順孫
其可忘先而不追慕之無竆歟。
蓋公之歿已久。
而其聲音笑貌
常在耳目
志意嗜樂。
輒存乎心思者。
固無閒於廟與墓。
其所追慕者。
不獨在於薦苾
致齊之際而止矣。
抑嘗聞公以懿德至行
著顯于時而蒙贈貤之典。
其承先裕後之美。
可知矣。
爲公後承者。
克趾其美。
錫類之慶。
亦將不匱矣。
洞洞勉旃哉。
孝子旌閭
星州南鳧山里
純行孝子金寧東權
卽白村忠毅公之後裔也。
歿後數十年
鄕儒惜其懿之泯沒
屢龥營府禮院
今上丙午
始蒙啓聞。
特下旌褒之典。
烏頭赤腳
巋然煌煌
過者皆知爲孝子宅里
朝家孝理之政。
於是乎無憾存歿
嗚呼盛矣。
謹稽儒狀。
齠齔
事親極孝
親飯乃飯。
親寢乃寢
見美味。
先入口。
父母愛而勸之。
則輒曰父母喫之有餘
可以喫著。
就傅千字之文。
輒問孝字義
其師曰善事父母爲孝。
乃偏讀孝字不已
師問其由。
則曰父母生我育我。
此孝字曷可以尋常他字比乎。
大奇之曰。
此兒苟非天出之孝。
豈能如是乎。
及長愛日之誠益篤
溫凊之禮。
未嘗或怠。
滫瀡之養。
未嘗或闕。
有疾
不離側。
夜不交睫
思其親所嗜之物。
一生自來之異。
丁憂
哀毁叫扣。
如不欲生。
親墓在三十里之遠。
而日必往哭。
年逾五十。
又遭生庭親喪
葬于所居村後
日三展省
血泣不止
犯夜而歸則有虎前護。
物亦感其孝也。
蓋於生養兩庭。
一心致孝
不失尺寸
以孝尊閣丌上。
沈潛玩賾。
又建一齋
扁曰慕斅
上以寓慕先之誠。
下以勉斅後之義。
使一門諸子
率皆效則。
四方來者
多感化。
噫。
可見公之誠孝
從學中得力來矣。
夫孝者人之所得於天。
利誘之慾汩之。
喪其秉彝滔滔焉。
公乃全其所固有之性。
其所當爲之職。
可謂孝且賢矣。
旣成
公之孫在瀅屬余爲記。
余雖拙陋
猶竊樂夫道人之善。
略書其事行顚末以頌之。
儻亦有補於頹俗激厲否歟。
花樹亭記(代叔父作)
公元1779年
南原花樹亭。
慶州金氏述先收族之所也。
卽其名。
可挹其遺芬賸馥矣。
僉樞公諱國號嶺隱。
孝友文學爲當時所稱。
嘗於崇禎三己亥
與其族弘詰。
設學契構一齋
扁以養正
導迪族黨子弟
條約一遵石潭學規
其所存之實。
此可槩矣。
齋久而頹。
公之孫進士弼煥。
五從昆季族弟鎔。
協力重新之。
依韋家規
月朔必聚族于斯
胥悅情話
顔其楣曰花樹亭。
規例退陶族契之議。
自此敦族之風。
益與
與也
亭又頹圮
後孫繼而修葺
克襲前規
猗歟休哉
金氏之述先收族
眞無古人矣。
噫。
世降俗渝。
人家宗法
類多壞廢
至有視骨肉行路者。
伊川所謂不知來處
流轉四方
豈不慨然哉。
竊觀金氏家法可欽者有二焉。
世世肯堂肯構
人人克紹克述
亦可謂叔季不易得也
若使今之人皆法金氏
則何憂乎鄕無善俗也哉
是以余於在洪之徵記。
不以老病辭。
略識所感于心者。
以告登斯亭者云。
溪堂
溪堂
君道裕之自號也。
有問之者曰物之閒莫如鶴。
物之淸莫如溪。
主人叔世溷淆
自託於物之淸閒者歟。
主人不然
首丘之意也。
父母壽藏
在鶴金兩溪
故蓋欲不忘爾。
或又詰之曰然則不忘乎心焉而已
名其堂非誇乎。
愚聞而解之曰。
湯之盤銘
乃警其自新之辭也。
而鏤于盤是亦誇乎。
古之寓號以自勉者非一二。
其意皆出於誇乎。
周子之濂溪
固不忘先之義也。
聖賢猶有是。
况後之欲則之者乎。
以愚觀之。
鶴溪不徒古人寓號之義。
亦可謂終身焉慕父母者也。
不起敬哉
易曰鳴鶴在陰。
子和之。
象曰其子和之。
中心願也。
道裕之心。
不在縻其好爵歟。
否則不墜家聲歟。
竊念大人篤行垂休庇。
則爲其嗣者。
不墜家聲
始踐其自號之實
以是諗焉。
慕齋
公元1892年
湖南之興陽。
稱名區。
其北有臥龍一岡
蜿蜿扶輿
迤至南陽村而成一丘隴。
卽礪良宋公諱思平衣履之藏也。
後孫環居其傍。
歲薦一祭。
建宿齊之所。
扁曰世慕。
十四世孫震燮累舍重趼而來
徵記于余。
奉先致齊
自家誠愨
奚須人勸勵爲哉。
然其意勤矣。
余何忍孤負
謹按公西忠剛公之孫也。
忠義華胄
承厥祖武
仕止禮院相禮
見於家乘者。
惟此而已
事行履歷
更無文獻可徵者。
則亦與杞宋之歎同矣。
觀世人之墳菴
必扁以追遠永慕者。
欲其顧名思義以勖後人也。
今礪良氏揭顔之意。
豈不韙哉。
噫。
爲公後承者。
入斯齋而興慕
盡其追遠之誠。
世世不替。
可謂齋之名得矣。
豈不惕然加勉哉。
余嘗聞公之孫忠襄公諱純忠孝著聞
玄孫府使諱弘淵樹勳壬辰
正諱弘賢倡義丙子
蓋公事蹟
雖曰遺佚無徵
以其子姓昌大推之。
可知公燾後垂裕之厚矣。
繼自今公洋洋之靈。
陟降于是
永垂
庇騭之無竆矣。
爲公後承者。
可念念。
聿修厥德哉。
安齋
公元1905年
噫。
士生斯世
富貴樂貧賤者。
能有幾人。
從遊伯氏腳下
固竆讀書
素履自安
唾視不義富貴者。
羅州羅正彬是已。
正彬爲人耿介
忍貧嗜學
飭躬慕古
牓其書室曰素安。
其所存省之工可知也。
是歲孟春
過余而語曰。
昔者以齋記請于伯子
遽遭山頹之慟。
未獲訂頑之訓。
至于痛恨不置
公其知此意。
不恡片辭焉。
斂袵而應曰。
善哉子之志。
有得於思四素之義。
則已識得當行者矣。
奚求余言之贅。
竊惟君家先世松㵎亭伯二公
師事先子尤翁。
先子松㵎亭記。
稱詡其不括之智後凋之節。
終始晦翁之所尙勸勵焉。
則今子之所願學者
亦必在晦翁壁立之像矣。
晦翁壁立之像。
亦不出乎素其位不願乎外也。
見今華而夷人而獸之時。
益安其素履之貞。
不變吾所守。
則此眞不墜祖先遺懿
遵師門之心法也。
正彬乎。
以是爲素安齋記。
松窩
雪山辛君養汝從余遊久。
是年冬
又累舍繭足
請益
於余曰。
曾有小構書室
以爲藏修之所。
揭扁以松窩
願得一言之敎。
出入寓目
俾爲警省
則受賜豈淺淺哉。
余方癃昏雖甚。
迺作而應曰。
植物之一。
而以歲寒後凋
聖人稱賞
子旣識此義自勵矣。
復何求余之贅。
若無已則竊有一可諗者。
記曰。
大備盛德也。
釋回增美
有心
改柯易葉
故物無不懷仁
養汝乎。
儻復知此歟否乎。
蓋人稟天地之心以爲心。
而或至於仁者
利誘之也。
慾汩之也。
利慾之害。
甚於霜雪凋落柯葉
可不戒哉。
夫此心之靈。
釋回利慾不容
增美善端無竆
而仁可得矣。
松之植物
猶能有心
如彼卓犖
則况人乎哉
噫嘻
見今山河變局
冠屨倒置
尤當釋其回增其美。
有心而不改易也。
君之攸居。
旣在雪山之陽。
則尤可自守貞操。
確乎不拔之象。
守死善道
卓爾不易之意。
庶幾保其本心之靈而自得陽春之潤矣。
益加勉勵哉。
以此貢愚爲松窩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