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二 (自动笺注)
心石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二
 行狀
  
伯氏淵齋先生行狀
 本貫忠淸道恩津縣采雲鄕
 高祖諱煥實號閒圃。
 贈通訓大夫司僕寺正
慶州李氏 贈淑人
 曾祖諱直圭號不退繕工監監役。
 贈通政大夫吏曹參議
全州李氏 贈淑夫人
妣順興安氏 贈淑夫人
 祖諱欽學 贈嘉善大夫吏曹參判。
延日鄭氏贈貞夫人。
 考諱勉洙 贈嘉善大夫吏曹參判。
妣完山李氏貞夫人。
光山金氏 贈貞夫人。
先生諱秉璿字華玉號淵齋
我宋以高麗判院事大原鼻祖
三世有諱明誼司憲府執端。
鄭圃隱諸賢相推重。
 本朝雙淸堂諱愉。
隱德高節聞。
西阜龜壽
純孝篤行名。
睡翁諱甲祚
昏朝進士
獨拜 西宮
奉事
 贈領議政諡景獻
是生諱時烈。
世稱尤菴先生
集成羣儒。
師宗百代
諡文正
聖廟
第二孫諱疇錫號鳳谷弘文館副校理
 贈
公元1836年
吏曹判書諡貞𥳑
克紹家學
早有重望
文正公許以祖孫知己
與權文純同受衣鉢之託。
是生諱有源號宗菴。
童蒙敎官
辛壬禍後。
固守林樊
名節自礪。
是生諱理相。
文行早世
以弟諱命相之子爲嗣
卽寺正公
克承先懿。
隱居不仕。
參議公文行義
士友所推。
剡薦除官不就
參判公雅飭自持
孝友甚著。
宗黨咸稱仁厚長德
第二胤。
卽我先公也。
恬雅飭躬
克襲家範
伯氏守宗齋先生同處一堂
晝必共案。
夜必共枕。
友愛至老彌篤。
人皆頌之。
李氏
完南忠貞公厚源後孫鎬之女。
性資端莊
古女士行。
金氏
光山君國光後孫箕哲女。
貞淑順婉。
娣姒稱服
李氏四男
先生其長也。
以 憲宗丙申八月二十四日午時。
生于懷德石南里第
骨格頎秀
有異凡兒
父母鍾愛之。
稍長氣宇瓌偉
動止凝重
母夫人常稱之曰。
他日大君子者也。
六歲祖考參判公喪。
長者參朝饋奠
八歲就學
季父主簿公語于我先公曰。
夢見一室廣大
書籍左右貯積
中有一奇端坐
諦視之。
乃某姪也。
是誠異兆。
日後繼述先業
大門戶者。
必此兒也。
受學以來
不待長者敎督而能自刻厲。
每日定遍數以讀。
讀了習字
公元1853年
其所讀者
未嘗有一日違課。
十一丁母夫人憂。
哀毁持制。
能如老成
成童
伯父先生命之曰。
科文雖是無用底文。
不可不習。
解做此文。
始可得作文之蹊逕
非爲希覬功名也。
自是先生每與羣從昆弟會習功令文
而亦未嘗屑屑焉。
癸丑委禽李氏之門甥館
扶餘百濟故都之地也。
多有名勝
往必遍覽而歸。
甲寅冬
伯父先生
讀書高山寺
同學八九人
秩秩相與講磨焉。
乙卯十二月
先公爲冠甥姪金永膺往永同。
忽遘疾。
臯復于仲子私親李進士(疇夏)家。
先生諸弟戴星奔喪
哭擗哀號
如不欲生。
見者皆感涕
備禮襲斂。
因奉而還
葬祭之節。
一遵家禮
枕苫居廬
盛炎不脫絰帶
三年不進薑桂
以不終養沒身痛恨
伯叔父母
一如所生
戊午冬
伯父先生棄世
棟梁之痛。
不翅罔涯。
深以家學廢墜爲憂。
刻意劬經。
若有疑晦
輒就質于叔父立齋先生舅氏丹臺先生
一世名碩聞達
無不遍訪取正
而立志必以遠大自期
制行必以高潔爲尙。
守固竆之操。
自號曰東方一士
照菴鄭友海弼以中庸淵泉之義勉之
故以淵齋二字
揭于讀書室。
癸亥夏
季父主簿公歿于京舍。
先生與從氏毋忽齋公
主喪
公元1865年
馳奔治喪
奉柩還窆。
含哀茹痛
無異親喪時。
乙丑聞 皇廟毁撤之命。
痛哭而歎曰。
志士之冤。
何異甲申屋社之日。
作詩寓風泉之感曰。
萬古綱常賴此祠。
廷臣何不一陳辭。
數十春秋無地讀。
含冤忍痛孰能知。
無意於世。
杜門固志
講義益篤
丙寅夏
叔父先生舅氏先生族叔潭臯,枕泉諸公
遊賞黃山
竹林書院
八卦亭。
放舟㴑流前江
蓋倣文正公故事也。
丁卯秋
伯父先生祠版。
從弟秉瓚任所
謁道東書院
轉尋石潭
先生祠堂
又入首陽山
拜淸聖廟
平壤
箕子遺址井田舊蹟
松京
拜崧陽書院
觀善竹橋
海西至此名勝
遍歷玩賞
交河
訪白溪金公,博淵金公
曾與伯父先生雅契
故以克述家學
期勉先生稱許甚重。
戊辰春
叔父先生
金剛山。
周覽關東諸勝而歸。
有記行一篇
名曰養氣錄。
己巳九月
丁繼母夫人憂。
哀毁盡制。
一如前喪。
居喪中。
亦不廢學
必以讀書竆理反躬實踐
孶孶不已焉。
服闋
期會外弟金永膺書室
抄出靜退尤五先生書。
近思凡例
名曰近思續錄。
丙子冬
 上命道臣下經學之士。
道臣趙秉式應 旨以經術德望克紹
公元1877年
家訓
先生于 朝。
領相李最應奏請今番各道薦人。
別般收用
 命下銓曹抄選以入。
丁丑六月
拜 泰陵參奉不就
八月選拜 經筵官書筵官。
大臣又奏請旌招。
 上允許
史官傳 諭曰。
先正乃祖文正以閒世之大賢
昭融之契。
都兪吁咈之閒。
消長進退之際。
粹然一出於正。
以明天理正人心爲己責。
尊王扶世敎爲自任
式克至于今日聲明
顧今林樊耆德
次第凋謝
予以否德
無求治之所。
苟欲先烈而仗世篤。
戔帛之聘。
弓旌之招。
捨爾家而奚以哉。
爾之服習
在於詩禮忠貞
又有近日家庭擩染
至登於中外薦剡
其見推儒林可驗。
而今經幄之銜。
豈徒然哉。
正予所有爲之日。
而爾之亦有爲之會也。
啓沃之任
今焉在爾。
胄筵之責。
將在爾。
爾尙念乃先休。
亟圖賁然
用副予至意
先生附奏以不堪承之意。
上疏辭曰。
臣以草茅之賤。
蟣蝨之微。
忽被道剡。
一 命遽至。
盜竊虛名
厚誣明時
臣罪爲大。
於是乎不敢靦然供職之計。
方且杜門抱羞。
只有惶汗浹背。
迺於千萬寢夢之外。
加之以廟選。
縻之以 筵銜。
恩諭繼降。
邇臣臨宣。
臣聞 命駭惑
莫省其所以獲此也。
或以臣之爲臣家人
疑其有
得於家學
忖度形影之外。
傳播遊談之閒。
竟致誤徹 宸聰
叨蒙 異恩
至於諭及先故
繩祖武。
臣伏讀未半。
自不覺感淚交逬。
繼以慙悚
直欲鑽地而不可得也
噫。
國家之設此非常之禮。
將以待非常之人。
稽故事。
曷嘗有輕施而冒受者耶。
况今遴𥳑之 命。
卽我 殿下御極一初盛擧也。
正宜博求懷抱道德
明於帝王學者
招延 經幄
資其講討
出入 胄筵。
薰其德性
奈何以如臣至愚極陋。
最居下流者。
不究虛實
苟然充備
八方想望之心。
百世譏議之口乎。
 上下優批不許
九月蒙除侍講諮議
兼承馹召之 命。
先生上疏懇辭曰。
顧臣無似之狀。
向已悉㬥無餘。
不須更事覼縷
而正使臣粗比恒人
一月之閒。
荐蒙 恩除
已極踰濫。
其所叨。
卽皆任賢之職。
命德之器也。
或錫之帶。
聖人所戒。
不稱之服。
詩人所刺。
臣雖至愚。
不至全昧自知
何敢徒懷榮寵
冒沒趨承
貽則哲之累也。
伏念 震邸方在冲齡
未及講學之時。
其所薰陶輔翼
不在初政
宜愼擇端良方正之士。
置之左右
以盡早諭之方。
而今以如臣賤品
首居是職。
樸陋之質。
無補於 睿德
記誦之習。
徒溷於 胄筵。
狼狽顚頓
傳笑
中外
此又臣所大懼也。
察臣言之非飾
諒臣情之難強。
亟刊臣之前職名
仍治臣慢 命之罪。
以爲盜名欺世者之戒。
不就
 上批曰。
自爾旌招以來
予有充然深喜者。
不在賁飾文儀而止耳。
不在縻爾好爵而止耳。
卽惟曰爾以爾家人
有此蘊抱也。
亦惟爾之硬著向前
必先於人也。
爾疏云宜擇端良之士。
置之左右而早諭之。
誠哉是言也。
欲求端良之士。
將舍爾伊誰乎。
世臣同休戚之義。
先儒壯行之訓。
爾必有平日講究
亟圖幡然
以副予厚望
戊寅二月
又下 敦召之命。
先生惶蹙卽呈辭
三月因筵臣奏請
特下 別諭曰。
夫子學而優則仕。
今爾林下飭躬
劬經賾理。
學業篤實
必聞必達
自有不可掩者。
則斯可以出而仕矣。
蓋士之出處
於義而已
反復思惟
以爾之學。
有可仕之
無不可仕之
一切獨善高尙爲志。
則吾儒所願之學。
安所用哉。
顧今晷漸舒。
講筵將開。
此時 經幄之任
政使宿儒當處
苟求宿儒
爾其誰。
且我 春宮早諭之道。
賓僚左右是須
爾其體此至意
幡然改圖
庸副予如渴之望。
先生上疏辭。
 召命復降
辭旨愈隆。
先生又陳疏懇辭
仍請曰。
聞人主一心。
萬化之原。
公元1878年
正心之要。
在於讀書明理
今日悠悠萬事
孰有大於講學而頻御 法筵
親近賢士
使 元良漸染耳目
冲年智慮定之時者。
尤爲早諭之急先務也。
四月叔父先生
會講于龍門書堂
鄕飮禮于二止堂。
五月 哲仁王后昇遐
縣庭擧哀
上疏陳慰。
月朔入參哭班。
八月承 大行大妃輓章製進之命。
縣道呈狀辭。
有問朝廷今日服制
 大王大妃小功
 王大妃大功
其於禮經
何如
先生答曰。
三年大功
長子嫡婦正服也。
朞年小功
衆子衆婦正服也。
惟我 哲宗大王
旁支受統于 憲廟。
則於 王大妃
繼體承重子也。
於 大王大妃
繼體之承重孫也。
今於 哲仁王妃喪。
 王大妃及 大王大妃當用衆子衆孫傳重之禮。
斷之以小功緦麻之服可也。
己卯正月
有衣次鹿皮等物 恩賜之典。
呈狀辭。
二月 敦召之命又下。
先生上疏懇辭
因請講明 聖學輔導 元良曰。
伏念 震邸衣尺漸長。
睿質夙就
敎養之道。
在於 聖上之以身敎率。
苟欲身敎
不可不先致講學功夫
人君之心一正
萬事無不正。
正心之方。
不以講學
其道無由
故雖古之大聖生而知之
公元1879年
未有不資於是
粤我 列聖家法
以是先務
賢臣碩輔及諸先正
勤勤懇懇不已者。
不以聖學爲急。
所以致治之美。
卓越前代
 殿下所宜恪遵勤行者。
不其在此乎。
叔子進言於朝曰。
使一日之中。
親賢士大夫之時多。
宦官宮妾之時少。
可以涵養氣質
薰陶德性
萬世不易至言也。
若不御 講筵
則賢士大夫
日遠月疎。
所與親近者。
宦官宮妾而卒無以正心之效矣。
伏望 殿下日開經筵
以懋 聖學
頻接召對
以廣咨訪
于以端本澄源
必期於 朝廷百官四方萬民歸于正。
講學之效至於如此
而以之敎導 春宮
效尤大而速。
我 殿下一身表裏動靜
粹然一出於正而無毫髮非僻之私。
則 震邸晨昏侍燕之際。
尋常嬉遊之閒。
其所觀感
自然習慣
就傅之前
已有七分敎養
伊尹之告太甲曰。
王嗣厥德。
不在初。
召公之告成王曰。
生子不在初生
自貽哲命
賈誼所謂太子之善。
在於諭敎
卽罔不在初之也。
擇師宮僚
至於衣服器用之具。
出入居處之節。
凡繫輔導 宮者
國朝具有成法
在 聖上修而行之也。
上優批曰。
今此陳勉
於忠愛之至意
可以書紳
座。
予之必致之心。
於是益切。
爾其諒之。
亟圖簉朝。
毋孤予厚望
十二月
冰庫別提不就
庚辰正月
 東宮痘患平復
自 兩殿別有頒賜之典。
縣道呈狀辭。
二月除司憲府持平
仍下 敦諭曰。
爾以宿儒碩學
固守東岡
聲聞攸及。
闇然日章
向除六品之職。
亦出於好賢如渴之意。
不必更事巽讓。
先生以疏辭略曰。
臣每奉 恩諭。
輒以臣爲先正之後而責不已
此殆 殿下以臣爲或有得家庭緖餘。
而臣實庸陋
上欺 君父
下忝先祖
不覺顔騂而背汗。
使臣欲追先臣之志。
不外於明天理正人而已
見今天理晦塞
人心陷溺何如
而臣是何人。
敢有一分擔夯之望乎。
臣進無可行之學。
退有自守之分。
區區迷執
竊自附於虞人不往之
 上優批不許
仍除司憲府掌令。
旋遞復拜侍講進善
先生上疏辭曰。
臣於前後 恩命
不敢爲承膺之計者。
初非有耿介高蹈之操。
亦非爲道自重之意。
只以才不堪用。
不堪當。
虛紆 隆眷
積犯逋慢
反若山林之士高尙難進之爲。
執跡而論罪
宜伏斧鑕
原情推恕
合置棄斥
奈之何 殿下不恤公議
不念名器
朝除暮遷。
收召不已
壞了官人千古之典也。
 
公元1880年
則哲之鑑。
未及悉燭。
而臣之自知也明。
自量也熟。
何敢徒恃 榮寵
抗顔冒進哉。
 上批曰。
爾以全備之學。
服襲儒宗
聲聞蔚然
政是展鋪厥蘊。
致澤君民之會也。
更勿退讓
卽爲簉朝。
七月祇受 內賜感興篇。
克齋李公冕翼及一鄕髦士講學龍門堂。
八月連除司僕寺正,司憲府執義旋遞。
通政拜吏曹參議
侍講贊善成均祭酒
史官宣 諭曰。
見今耆宿凋謝
讀書種子
不絶如綫
予所依毗仰成者。
在於禮待儒賢
然則今日輔導擴充之責。
捨爾伊誰
 特旨陞資
亦出於緇衣賢之意。
爾勿固辭
卽爲簉朝。
先生附奏以惶縮之意。
上疏懇辭職名略曰。
國有六職
尤重天官
今臣所受 新命
參貳冢宰者也。
其爲任至難至愼
決非蔭官常調所可濫叨。
不敢張皇覼縷
有若按例飾讓
而所兼兩銜。
亦皆何等職責也。
 國朝百年
居是職者。
一世宿儒碩德
標準士林
導迪 元良
曷嘗有如者流彷彿擬議於其閒哉。
况我 世子邸下睿德日就
令聞夙彰。
見在卽。
 書筵將開。
此時侍講之職。
不當一日虛縻
任其癏廢。
伏乞 聖慈特賜 諒察
將臣新授本兼之職。
盡行鐫改
一以息四方
譏議
一以全匹夫之廉義
 上批曰。
畀以啓沃之責。
縻爾銓綜之任
豈徒然哉。
寔由民國事計
必待林樊宿德
朝夕左右
輔其不逮
激揚辨論
需用儁英故耳。
今玆巽章。
一往浼浼
雖予誠禮淺薄而然。
不念爾家先正遭際篤棐故事乎。
爾其更勿退託
卽起簉朝。
副此渴望
先生連疏固辭
 上不許批旨隆重
繼下 敦諭
有錫馬之典。
九月右副承旨及同副承旨
十月疏辭前後職名
仍陳弭災之道曰。
轟殷之異。
疊見收藏之時。
伏未知有何咎孼。
長於幽隱之際。
而國之不祥
莫大不肖見用。
如臣無似
猥忝非常之恩。
亦足爲召災之一端也。
變不虛生
有相感。
仰想 聖心惕然警懼
而或蜵蜎蠖濩之中。
有何誠之
而仁天告戒
一至於此也。
朱子因䨓變進言於時君曰。
克己自新
早夜思省
心動念。
出言行事之際。
常若皇天上帝
臨之在上
宗社神靈
守之在傍。
懔懔然不復敢使一毫私意萌於其閒。
以煩譴告而又申勅中外大小之臣。
同寅協恭
日夕謀議以求天意所在交修焉。
庶乎災害日去福祿自來矣。
今我 聖上遇灾修省之道。
不可捨此而他求也。
 上優答焉。
辛巳九月
承 諭召之命。
公元1881年
上疏辭。
兼陳所懷曰。
臣於月前
祇受衛正斥邪之 綸音
今又承息訛鎭囂之 聖諭
伏地擎讀。
實仰大哉之 王言
足以警動臣民視聽矣。
不意外船出入
至有通好之擧。
蹄跡內交
實有榻外鼾睡之憂。
情狀叵測
必致薪上措火之危。
一則賈生之所立談痛哭者也。
一則韓子之所抵死排斥者也。
未聞有修攘之實。
措置廟堂之上。
量勢度力。
不勝懔然寒心矣。
苟能自治自強
兵食俱足。
訓養人民
使知親上死長之
則必有固結其心而足以無虞者也。
治身有法
賤而不侮。
治國有法
弱而不侵。
以若蕞爾之鄭。
自立於晉楚之中。
海外之寇。
於我何哉。
此在 殿下之反求而圖新。
若夫廣開言路
畢集衆謀。
實心旣辦。
實事繼之。
則危者可轉而爲安。
亂者可轉而爲治也
然不由學則無其道。
程子曰。
君德成就
經筵
記曰化民成俗
其必由學
然則斥邪息訛。
在於頻御經筵
專事問學而已
 上優批嘉納
十一月
封事條陳八事
一曰聖學正心志。
其二曰開言路以聞過失
其三曰輔 元良以固國本
其四曰賞罰以立紀綱
其五曰昭儉德節財用。
其六曰重名以定民志
其七曰停進貢以存事體
其八曰斥倭
和以絶邪敎
疏入。
 上優奬 賜批。
聞者稱之以先此擧大有補於世敎
十二月
 東宮入學冠禮次第將行
 下諭敦召。
先生陳辭疏。
乞免諸職。
 批旨甚繾綣
壬午正月
 上遣史官別諭。
仍命偕來
史官閱月來留。
先生悚悶罔措
牢辭不就
是月 世子謁廟入學
又降賞賜之典。
 特陞嘉善拜工曹參判。
先生益增惶蹙。
廉義所拘。
疾病所縻。
不能趨膺 恩命之意陳疏辭。
仍請治前後慢 命之罪。
二月諭旨召還偕來史官
六月聞 闕內軍隊作變之報。
驚痛不置
又承司憲府大司憲之 除命
上疏辭。
陳時變曰。
軍卒作變。
前史所無。
三綱淪矣。
九法斁矣。
豈意天日之下。
有如罔極之事乎。
當此國家多事之會。
正宜博求賢德之士。
以處其任而責其成效
何可虛縻樵牧之社。
名器而辱淸朝哉。
 批曰。
近日之變。
由予否德
不能弭亂未然
如卿林下宿德
常在左右
輔予不逮
豈有今日之事乎。
當此事變之會。
望助尤切。
一鶚立朝端。
糾正百官
躬行實踐之士。
不厭人望
歷數其人。
捨卿而誰。
巽之
亟回遐心
副予側席之望。
九月大臣筵白。
有推 恩之命。
焚黃禮于家廟
十一月
特進官。
公元1883年
衣資賞典
縣道呈狀辭。
癸未八月
復除大司憲
連辭不就
九月溪雲金公洛鉉於三山
與枕泉族叔貞隱金公龍赫轉入俗離山。
暢懷徜徉而歸。
甲申正月
入沃川學宮
諸生
重峯愼齋先生陞廡告由儀
翌日鄕飮禮。
又受講于明倫堂
三月叔父先生
講學于亦樂齋
四月芸牕朴公性陽龍門堂。
講論經義
五月又拜大司憲
六月衣制變改之令。
上疏辭職
請勿衣制
其略曰伏聞近日衣制變改有成命。
節目已定
未知 殿下何爲而有此咈人心駭人聽。
千萬不意過擧也。
不敢多言
蓋觀帝王爲治。
沿革損益
時或之而皆有曲折
或以古變今。
用夏變夷
或昭眎等威
節省宂費
如斯而已
今玆之擧。
於斯四者。
有何所當乎。
大凡治國
大經焉。
要道焉。
定規焉。
急務焉。
人紀道術
成憲民生是已。
至於儀章物采之末。
雖繫善變者。
明王之所汲汲
不善變者乎。
儀章物采
雖云末節
亦有關繫國朝憲則甚重且大。
殿下其或念及於此耶。
噫。
國公私衣制。
未必擧合三古
實是 皇明一王之制。
豈不先王法服乎。
顧今率土左袵
而惟此一隅褊壤遺物僅存
本國見重天下者此也。
有辭來世者此也。
今乃無端變改
怪詭不經
其於從周思漢之
何如也。
嗚呼
曆數邅變。
涒灘重回。
風泉悲感
大同情。
而乃於此
與其儀物僅存者而弁髦之。
得不有乖於天理民彝耶。
言之及此
不勝痛泣焉。
 上批曰。
所陳無非可稽之論。
然曾往公私所服。
本非古制
且今法度委縻。
習俗隳游。
振刷無期
所以前後飭敎。
援古酌今。
刪繁就𥳑。
先從衣制變通者也。
先生上疏以爲臣伏讀 聖批。
若曰曾往公私所服。
本非古制
臣未知今日新制
有於古可徵乎。
謂 皇制爲非古。
則當益求其上之制。
㴑源三代
而乃反窄其袖斷其帶。
卉服左袵依樣獨何歟。
若曰法度委縻。
振刷無期
振刷委縻。
今日急務
而其要則正綱紀公賞罰
以擧舊典之廢隳可也。
規規於衣物采
是以薑桂之辢。
太虛之疾。
其爲術豈非疎乎。
臣又伏聞 殿下前後違拒章疏
一則曰就𥳑。
一則時措
每事專主簡便
必至苟且
纏紙裏。
先儒之所譏也。
若夫時措之說。
則是近日時輩愚弄慫慂以誤 殿下欛柄也。
引經訓。
文致姦言
此固千古宵小本事
豈意以 殿下
公元1884年
聖智
陷於此箇圈套而不自悟也耶
推此觀之。
 殿下今日之擧。
出於 聖斷
卽是時輩熟套作弄
擧國臣民之憂惋激慨。
不獨在衣制一而已
又不知何樣變革
已具於禁密贊之中。
變服之令。
其先發者耳。
然則大臣諸臣之苦口爭辨
實是坏土而塞孟津
終其永壞。
將至國不國而人不人
可勝痛哉。
辭意峻切
不顧時諱
有忤 上旨
留中不下批。
仍命例疏更勿捧入。
先生聞之悚惶
罔知容措
自後杜門獻靖。
謝絶世事焉。
九月嗣子哲憲及姪純憲。
芸牕朴公爲賓
照菴鄭友爲贊
近俗冠禮三加者甚鮮。
故欲觀其縟儀來會者亦多。
乙酉正月
 東宮疹候平復後有 頒賜
呈狀辭。
三月卜居于沃川之遠溪。
蓋取其幽邃閒闃。
遙隔世囂也。
是月拜吏曹參判。
先生自昨疏事以後
杜門竢勘。
忽蒙 恩命
不勝驚惶
引罪陳疏辭。
承 批蒙遞。
八月又除都憲
丙戌四月
 陞嘉義繼下 敦召之命。
上疏辭。
仍請邪敎略曰。
伏聞西人設敎主之堂。
使我無知之民。
漸染就學
道途傳說
不勝藉藉
極爲 聖德之累。
故冒萬死仰陳。
嗚呼
我東素以禮義相尙
禁絶邪敎
已爲 祖宗朝成憲
人紀之所關繫
公元1887年
不翅重且大矣
 殿下奚爲而任其所爲。
上以壞 列聖之規。
下以惑兆民之心。
使此衣冠之倫。
相率而入於禽獸之域也。
目下艱虞之勢。
誠如 聖敎
而明天理正人心。
自是 殿下家法也。
扶正氣熄邪說
使頹風淆俗。
翕然趨正。
惟在 殿下一轉移之機。
如臣庸陋
何足有無裨補之萬一也。
只合杜門自靖
佇見淸明之化。
此亦追 列聖遺澤
報 殿下於今日也。
蒙 優批。
丁亥二月承 諭召。
縣道呈辭
戊子二月
又下 別諭敦召。
呈狀辭。
己丑六月
復拜大司憲旋遞。
八月諸生講學杞菊亭。
因邀族親
花樹之會。
歲首例 下賞
先生以爲 君賜之物。
不可私用
交易若干財。
欲設義庄而沈財於人。
未遂其志焉。
九月叔父先生芸牕,枕泉諸公會于龍門
校讎大全隨箚。
庚寅四月
 神貞王后昇遐
上疏陳慰。
六月與數三同志會于棲碧亭
校勘鳳谷,宗菴兩世先稿。
編爲定本
七月承 山陵輓章製進之命。
呈狀辭。
辛卯春
周賞太白山東京而歸曰。
今行得遂宿昔之願也。
四月除工曹參判旋遞。
十月母夫人李氏緬禮于臨陂祝聖山。
壬辰四月
省親塋。
仍會多士
講學于臨之明倫堂
重葺棲碧亭
櫃藏
公元1893年
朱宋兩先生眞像及遺書
癸巳二月
承 諭召。
呈狀辭。
甲午正月
又承 諭旨
呈狀辭。
三月還移于石南舊第
乙未春
患背疽數朔沈重
門生子姪要醫欲試針藥
先生輒發歎曰。
見今世事罔測。
與其𤻲而也。
溘然無知也。
國家變怪
大小
故有是歎也。
八月 坤殿遇禍于宄賊。
奸臣金允植主議廢位。
秘閉不發喪
至十月復位
而頒 昇遐之音。
先生縣庭擧哀
成服而還
薙髮之令忽發。
禍將叵測
先生乃抱書而入天摩山中
有來問者。
輒曰吾頭可斬。
吾髮不可斷。
今日道理
以死之一字爲貼額符也。
子哲挈家還接于遠溪。
丙申八月
 上遣禮官問 因山前行練祥當否。
辭不獻議
九月以 因山除服當否。
詢問之 命。
亦不獻議
上書叔父先生曰。
 因山未知在於何時
則雖拖至三數年。
不得變除
揆以父在母喪降服
亦無壓尊之嫌耶。
春秋周桓王七年乃葬。
時臣民仍服七年之久耶。
莊王四年
王姬下嫁于齊。
則此固爲除服一證也。
姪之愚見
廷臣士庶皆於八月
恐爲變除
而今旣不除則當以追服日除之。
廷臣素衣素帶
以竢 因山而還服其服。
虞卒而除之。
恐似無悖於禮
公元1897年
經之旨矣。
丁酉二月
特進官。
三月差 明成皇后輓章製述官。
以猥越不敢當辭免
十月 因山
成行望哭禮于郡庭
戊戌正月
 國祥退行
郡庭參哭班。
三月省掃親塋于祝聖山。
周覽湖南名勝
九月仲弟諸生會講于龍江書堂
因泛月于赤江。
吉冶隱百世淸風碑。
己亥三月
諸生講學于棲碧亭
轉往安陰。
登覽居然亭,光風樓,搜勝臺。
鄕飮禮于草堂
因訪桐溪舊蹟葛川遺址
迤向娥林之褒忠祠。
習禮講學
七月以 景慕追崇事。
禮官下詢。
先生病未獻議
庚子正月
先公緬禮。
合窆夫人墓。
八月 自上將營洪陵緬奉。
而遣禮官服制有無
病未獻議
茅川書堂
文正公受 命遺墟
毁撤後遂見荒廢
先生慨歎之。
士林謀建一堂
至是堂成
士林請行鄕飮禮。
先生往焉。
別立堂規。
使一方俊秀春秋會講。
辛丑春
霞石李贊成容元及勉菴崔尙書益鉉約會于臨陂樂英堂。
講論經史。
人稱盛擧
壬寅三月
靑川先祖李氏忌祀。
仍入華陽洞
瞻謁 萬東廟
蓋自乙丑以後
先生不入華陽
蓋三十有餘年。
始作此行。
適値 毅皇殉社之日。
謁 廟後退坐泣弓巖。
風泉詩。
先祖
公元1902年
草堂
奉審影幀。
諸生講論春秋
鄕飮禮。
會士多至百餘人
禮貌甚盛。
四月 上以夫子位號廟額改正事。
遣禮郞收議。
先生據 皇明嘉靖中所行之禮獻議。
十二月
叔父先生
孤露之懷。
無依歸。
號哭親喪無別
癸卯九月
弘文館 經筵官侍講書筵官。
十一月
 明憲太后昇遐
郡庭擧哀
上疏陳慰。
時議李根命依晉孝武褚太后事。
議定衰杖朞。
先生聞之。
寄書從弟秉瓚。
使之辨質。
其書略曰。
帝王家專以繼序爲重。
故自孔朱至沙尤。
皆有定論
何不援遵。
乃擧晉人徐藻議。
輕斷莫重之儀節耶。
且以國朝故事言之。
 仁宗王后之喪。
 宣廟三年
是朴思菴所定。
而尤翁以爲得正
戊寅 哲仁王后喪。
 聖上服亦已三年
則不本屬服之明矣。
台所奏。
亦違國朝已行之例。
誠爲慨然也。
如以本屬言之。
杖朞旣非嫂叔之服。
則今此所定。
其於繼體本屬
俱乖其義。
是果半上落下矣。
豈無後世之論哉。
甲辰正月
郡庭
參 因山哭班。
三月又參卒哭哭班。
九月 純明妃薨逝
擧哀郡庭
 上有別諭曰。
卿之膺儒選。
已踰二紀矣。
必致之意。
無時惓惓
而卿則一往邁邁
其果誠禮之不足耶。
朕心惄
公元1904年
然。
頃者更張以來
國家多故
官制未定
旌召亦復閒闊。
禮遇企佇
未始少異於前也
已於昨年
復設經筵官
處卿以舊銜。
而當此擾攘之際。
尤切思賢之懷。
卿其幡然而起。
賁然而來
左右啓沃
匡濟時艱
先生上疏陳慰。
兼辭 召命
承 優批。
十一月 國葬
行望哭禮于郡庭
以前邦禮有問
先生辨誤曰。
頃於 明憲太后喪。
 聖上服制
定以杖朞
今 純明妃喪。
又斷之以服朞
自 上至臣民
皆如之。
時宰何乃不顧先聖嚴正之訓。
輕斷莫重之典禮耶。
 聖上於 明憲太后喪。
當以繼統之服。
承重三年
不易之典也。
練事以 純明妃葬前。
不得禮行之。
則 聖上惟竢卒哭後行練。
而臣民則當以尤翁說忌辰哭班除之可也。
不能然者。
有何所據耶。
至於 純明妃喪。
衆子婦服。
當服大功也。
儀禮凡婦服視子每降二等
魏玄成奏議
適婦朞年
衆婦大功
家禮因從之。
當爲後世之援證也明矣。
臣民受服
原無的確之據。
議禮者誤引 大明會典懿文莊敬太子喪時之例及 肅廟朝 端懿王后在嬪宮薨逝儀節
以爲今日服朞之證。
懿文之服。
只指皇帝而言也。
莊敬之服。
雖言在京軍民
公元1905年
不及畿外。
然此皆論太子之服也。
惟 端懿之喪。
可以爲據。
但有君上之服而勿論民則豈可的指而爲證耶。
大抵服君三年
后朞年。
是禮之正也。
今以所以后者太子妃
則更以何服服后耶。
臣民之服后。
以其母臨一國也。
太子之妃。
何嘗母道臣民乎。
乙巳三月
沙溪先生墓。
轉省祝聖山親墓。
設講于考巖書堂
會士洽爲六七百。
觀者稱衰世勝事
十月二十一日夜
倭酋伊藤博文帶兵入 闕。
勒請五條約。
 上牢允許
大齊純,內大址鎔,學大完用,軍大根澤,農大重顯輩。
調印許可
因給外部印章
先生晩始得聞涕泣曰。
吾自甲乙以後
凡於典禮世變
一以含默固守靖之義。
至於今日則 宗社亡矣。
吾道絶矣。
不可守舊見。
遂治疏極論曰。
比年以來
獸蹄鳥跡
任其交橫
其所求。
無不聽從
不以大義折之
以至毁我形變我服而不之惜也。
彼心之無我國。
固已久矣。
今日之變。
固非自我馴致者乎。
蓋由奸小之徒。
陰相締結
壅蔽 天聰
求濟己私
而 陛下迄未覺悟。
至于今。
國其淪矣。
其魚矣。
豈謂三千里疆域
五百年 宗社
有此剖判以來所刱遭之變。
所難洗之羞乎。
如臣草莽無狀
旣不
能早自溘然
一息尙存
乃是 陛下恩澤也。
國勢如此
而終不以一腔熱血
披瀝於 天陛之下。
則是臣負 陛下也。
非徒負 陛下
亦以負 列聖朝也。
玆敢大聲疾呼
犯此出位之誅。
嗚呼
古今天下
無有不死。
無有長存
與其屈首仇敵以圖幸存
曷若君臣上下同心戮力。
以殉 社稷之爲無愧乎。
之國力。
雖甚疲弊
然 先王疆土依舊也。
家世與國存亡者猶在也。
軍民吏胥謳吟 先王之德。
欲報之於 陛下者。
不可勝數也。
彼若狼貪羊狠。
欲逞無禮
則三百州之中。
豈無沫血制梃。
捍 王于艱者乎。
所謂調印
僞書私自予奪
如此賣國之賊。
豈可使晷刻假息覆載之閒乎。
亟施邦刑。
以伸 王章
以洩輿憤。
則已頹之國綱。
可以少振。
動之人心
可以少定。
危者庶幾爲安。
亂者庶幾爲治。
此在 陛下一轉移之機也。
惟 聖明斷而行之。
毋疑焉。
疏入。
 上以嘉納下批而終無採施之 令。
故上再疏略曰。
亂臣賊子亡人家國者。
何代無之
豈有如齊純,址鎔,完用,根澤,重顯輩之元惡大憝乎。
夫三千里疆域
 祖宗土地也。
百千萬生靈
 祖宗赤子也。
雖以 陛下之尊。
不敢私自與人
况乎爲臣子於 陛下者。
何敢擅自予敵。
以覆我五百年 宗社耶。
噫。
五賊宗室至親
喬木世臣
不念渠父渠祖深被 列聖之恩。
而納媚狡虜。
脅迫君父
約書可任自調印
古今天下
此何大變也。
國人皆曰可殺而尙未就戮
快雪臣民憤惋
謝天地神祇
則且未知何樣禍機
伏在時日
到此地頭
其於 宗廟社稷何。
天下後世何。
所謂五條
奴隷我也。
臣妾我也。
然則 先王宗社
將妥享于何地乎。
八域黎庶
安忍讓與讎賊
任他魚肉乎。
 陛下之莫重寶座。
安所適而苟且圖存乎。
國雖亡而義不可亡。
則臣沐浴請討。
非徒臣之言。
擧國公共之論也。
爲 陛下臣子者。
不與此賊共戴天日。
陛下迅用王章
以正賣國之罪。
使我堂堂禮義之邦。
毋爲天下後世之所笑也。
 上批曰。
目下岌嶪之形。
不翅欹器漏船之可譬。
以卿宿德忠愛
安得不侃侃至此哉。
所陳嘉尙
而已有前批。
庶有諒會。
何用復提。
際玆艱虞之棘。
益思啓沃之美。
望卿亟圖惠然
一番羽儀于朝。
以副朕側席企佇之想。
門人今番 召命
何以處義。
先生曰。
當此艱危之時。
不可晏然在家也。
十二月十二日
將發赴 召之行。
拜辭家廟
家人曰。
吾之今行。
似難生還
顔色少無變。
門人鄭奭采,李涵從子廷憲發行
先是數夜。
後主鳴動
其聲如䨓。
村人異之
靑川
謁文府君廟。
綴文由于墓所
仍向京城
定館于東門紫芝洞。
請對疏。
 上謂秘書丞南升曰。
儒賢屢年旌招
不上來矣。
耋老人。
乃赴今日之召。
必有所執而其欲陳言者
想不出討賊廢約二件事。
奈何
對曰然則 陛下將不欲筵接乎。
 上曰。
豈無相見之心。
今日不可常例處之。
直入秘書院請對甚好。
蓋 聖上慮其五賊自外沮遏
故 下敎如此也。
先生不得已直詣政院請對
 批曰。
翹企之餘。
見來可以相面
欣幸何喩。
當卽爲筵接。
又遣秘書郞起居
先生附奏曰。
國勢岌嶪
有此 召命
不敢自同平時
晏然私處
蒼黃趨走
今纔赴 闕。
如臣賤軀
不敢自恤。
 聖恩天大
至遣史臣 下詢疾病
惶感之至。
措躬無所矣。
 上曰。
儒賢登筵
禮遇不可不審
須覓 先王尤菴登筵謄錄以來
史官進呈
入鑑後。
卽命掌禮卿南廷哲擧行
設法筵於中和殿
卽 下入侍之命。
先生入對奏曰。
臣才劣學疎。
不足爲有無於世。
而何虛名上誤 天聰
前後 敦召。
一未承
膺。
罪悚之極。
跼天蹙地
無所容。
今於國勢危急之日。
蒙此懇惻之 詔。
不敢晏如平常
居于私次。
得一瞻 天顔
罄㬥愚衷
退死溝壑
是臣畢生之願也。
 上曰。
耋老境。
寒程勞攘
得無受損否。
對曰。
國憂至此
如臣微軀
臣固不自恤。
不必過煩 聖慮
俯伏奏曰。
人臣之於 君上
赤子之於慈父
臣未得仰瞻 天顔
無異赤子不識父母之顔。
合於倫理乎。
 上曰誠然
今日國勢可謂朝不慮夕
君臣閒今不相面
更無可見之期。
入房近坐
仰看朕顔。
次及東宮
於是先生入房曲坐。
先瞻 聖顔
更瞻 睿顔。
仍退俯伏奏曰。
惟天惟 祖宗
付託 陛下以 宗社重生靈之衆。
 陛下所居之位。
乃 祖宗所居之位。
則 陛下豈不夙夜兢惕
所以治安之道乎。
今日國勢如病大腫。
在朝夕。
不審 陛下何以處之。
臣聞木必先而後之。
必先而後水齧之。
彼日酋雖曰強梁
自無內賊之倀導。
則彼安能不勞一鞭而坐取三千里疆域哉。
治病
先攻腹心之病。
然後次及四肢
防盜先固藩籬
然後可以自守
今諸賊居中用事
至有嚮日約之變。
勒約果是何物
古今天下
寧有以半幅紙而坐失國家
公元1892年
之理乎。
自剖以來二十七史所無。
而刱睹之一大變怪也。
今爲國家計。
不得不亟降 詔勅
下諸賊于司法之臣。
聲罪討誅
以洩輿民之憤惋
聳動萬國瞻視
然後國權可復。
政治可改
而 宗社可安。
生靈可活
伏乞 陛下廓揮乾斷
卽降 處分
正邦刑焉。
 上曰。
誠然誠然
朕亦非不知之。
而絆掣脅勒。
不得自由
甚可寒心
對曰。
然則三尺之重。
將施於何地乎。
 陛下逆臣朝夕謀及政事
欲以 宗社生靈
投之于賊而終不悔悟也。
臣腔血沸騰
不可言辭一一盡達。
謹以箚子袖來故敢進
其略曰。
嗚呼
日賊之爲患
從古何限
壬辰之禍。
乙未之變。
擧國臣民所不共戴。
以至今日則百千萬生靈
盡爲彼賊之婢僕
婢僕之降而爲禽獸
禽獸之降而爲魚肉。
靑城五國之禍。
 宗社丘墟之慘。
面前必至之勢也。
華夷人獸之分。
譬如陰陽晝夜相反
華之所以異於夷狄者。
以其有道也。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
以其有道也。
斯道也。
受之上天賦之衷。
而紀之爲仁義禮智。
張之爲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
修之於身。
驗之於家。
施之於四海不能盡其用者也。
五帝三王所以天下以此道也。
孔孟程朱所以開來學
以此道也。
 陛下所以丕承惟天惟 祖宗付畀之重者。
以此道也。
此道一亡
則天地陷缺。
日月昏黑
華夷人獸。
自相蹂躪
不得爲國
 陛下雖欲享南面富貴樂於廣廈下細氈之上。
其可得乎。
古昔王嘉言善政
載在書籍者。
不止數千萬言。
而要其歸則莫非扶護道者也。
不幸 大明運否
神州陸沈
道流海外東方
殷師變夷之邦。
則其承春秋之統。
以詔萬世帝王大經大法者。
獨非我 孝宗王曁夫臣之先祖文正公時烈乎。
我國雖蕞爾小疆。
以小華之稱。
見重天下者。
以其有此等大義也。
然則東魯周禮
碩果得輿
獨在我國。
則 陛下所居之位。
非 陛下私有
億千萬古羣聖先王傳授道統
興亡盛衰之所擔重。
天下萬國所以必來取法者也。
國存則道與之存。
國亡則道與之亡。
皇天所以付託 陛下者。
豈其尋常乎哉
臣之先祖所處
華夷之分也。
夷亦不害爲人類。
而以其所主之道異。
故其於尊攘之方。
瀝血致力
飮恨而死。
臣之所處
人獸之分也。
其所主之道。
不及夷狄有君之爲愈。
則人而爲獸。
忍可目見而不知恤乎。
人皆以爲陛下之國亡矣。
臣獨以爲非徒 陛下之國亡。
乃萬
公元1905年
古之道亡矣。
至於此。
亦何顔。
祖死於華夷之義。
孫死於人獸之義。
則在臣之地。
固所甘心
其於 陛下所處何哉。
不得不爲 陛下一陳其所扶持之方。
故敢陳愚見如左。
曰斬諸賊以正王法
進賢能以充部任。
曰據盟義公辦各館。
曰立紀綱以定名分
曰派御史廵察民情
曰整財政以紓國力
曰尙正學養賢士。
闢邪說以遏賊黨
曰明法律以整詞訟
養軍力以備不虞
凡此十條
衛道一方
濟時急務也。
臣之所以極深硏究
擬進 天陛者雅矣。
垂死之際。
不得不爲 陛下一陳
然此不可徒行
惟在 陛下一心之正不正如何
則必以誠敬二字立心基本
涵養未發之前
省察已發之後
謹之幽暗之中。
析之於細微之閒。
邪正淑慝
瞭然心目之閒。
而使此心常在於淸明正大之域。
諸事業。
不使有毫釐之差。
一日一日之功。
二日有二日之功。
興復之效。
不期然自立矣。
不以治心爲本。
聲色臭味之欲。
一向不除。
徒聘言談之閒。
誇揚一時聽聞
一無實效可見
貽笑一世矣。
今日 國家之勢。
大病入人膏肓
華扁良方
莫可下手
然比諸田單卽墨
有餘地
猶可及時
亟行。
庶免不及之悔矣。
伏乞 聖明裁赦
取進止
 上使秘書丞之而 親鑑曰。
節節皆是眞經國之嘉謨
卿老宿德
豈有此言。
置諸座右
常目在之
一一實施矣。
又奏曰。
近日卿宰以上疏事。
拘執之辱。
日本司令部者。
不可勝數
此皆 陛下臣子
痛彼日酋無難拘執
是敵眼之無 陛下
固已久矣。
國亡則已。
一日國家之名。
則 陛下豈忍坐視默默無言乎。
 上曰。
之前後所言。
非不聽從
時勢有異。
次第留念矣。
仍 下諭曰。
七十老人
驅馳寒程之餘。
旣未調理
不可久在筵中。
退竢宮府
於是所 侍閣臣退去
先生奏曰。
久在法筵
恐勞 聖躬
保護 聖躬
固爲大節
然事尤有大於此者。
今 宗廟之危。
 國家之亡。
迫在呼吸
若不斬諸賊。
 陛下雖欲坐此 寶座
何可得乎。
至如之死生疾病。
臣亦不恤久矣。
斬諸賊之事。
只在乎 陛下一詔勅之閒。
不準則臣不可退。
 上曰。
施爲
退休息焉。
 上卽起入內殿。
先生不得已退待于宮府矣。
秘書郞起居
兼 賜食物曰。
天氣寒沍
還私次。
先生曰。
此國亡道亡之日。
不拘常格
冒死力諫。
而旣蒙實施之 處分
則暫爲退
待。
是乃敬君也。
退私次。
 上又遣秘書郞起居
先生口傳奏曰。
 聖恩隆深
下念至此
銘感悚蹙。
難以形述。
今日國事
瘡疣百出
不容髮。
轉危爲安
只在 陛下一念之如何。
而臣之所進袖箚中第一條
尤宜急爲實施。
伏乞亟加 英斷
正邦刑。
以肅朝綱
以安 宗社焉。
翌日再入政院請對
上遣秘書郞傳勅曰。
卿之日昨袖陳。
諒出忠憤
朕固留念
施措早晩緩急
自有折衷者存。
何不靜竢
爲此過當之擧乎。
寒節行役之餘。
必易受損。
勿復爭執
還私次。
先生奏曰。
 陛下靳惜一尺 詔紙若是之甚乎。
不容晷刻
何待早晩之閒而延拖也。
此國亡道亡之日。
誠意淺薄
未克回天
是其爲罪。
若其固請力諫。
臣分之當然
不可謂之過當
况今 宗社丘墟
瞬息是爭。
復何暇恤微臣受傷哉。
先生夜于政院。
請對
 上遣秘書郞起居
以 聖候靡寧。
不可筵接。
卽爲退出之意傳敕。
先生奏曰。
臣旣到此。
不準則不退。
今聞 聖候靡寧。
伏慮萬萬。
子道理。
不得不平復而將留此。
以俟 聖候平復矣。
又以退出之意屢降 詔勅
終不奉行
方欲冒死進伏 天陛
出平章門
務使尹喆
圭來言曰。
自此去涑玉軒(卽寢殿)稍遠。
老人筋力
難可徒行
乘轎子。
先生卻之。
喆圭告曰。
恐有不測之禍。
亟扶先生乘轎
因垂轎門曰。
如此然後可以避日兵之逼辱
先生不熟宮禁之路。
故信其語矣。
乍到一處停轎。
南門外也。
先生始覺見欺
大加叱責
喆圭對曰。
此非私自爲之。
乃自 上有陪還本宅之 敕令也。
先生曰。
必爾之矯旨侮弄者也。
語未畢。
廵査廵檢來到
稱以 敕令
館止泊。
先奪先生佩刀
又探衣襟中所藏藥物
而謂以保護
終夜在傍不離
禁絶外人
子姪門生聞之惝怳
入謁不得
詰責移時
入謁焉。
曉日廵査欲載先生火車
先生曰。
吾老矣。
筋力陸路
猶不可堪
火車撓動不安者乎。
卻之不已
日酋勒扶以乘車
招引子姪及門同載
夜半大田下車
石南舊第一里許。
先生門生曰。
一步一步之辱。
二步二步之辱。
不可移此也。
乃入舊第
又謂門人曰。
吾未告 而來
不得不上疏
精神難可收拾
吾將靜處構草。
諸君退休
後置疏於篋上。
道袍
盥手北向四拜
其疏曰。
臣以討賊廢約事。
以疏以箚。
恭竢 處分者已有日。
而屢度請對
以 聖候靡寧。
待命 闕門矣。
警務
使臣尹喆圭來誘于臣曰。
若欲進伏 閤門
則癃耋筋力
難可自強
扶臣載轎。
門下垂。
閃忽之頃。
已到城外
廵檢與倭廵査稱以 敕命保護
搜探臣身
困辱萬端
脅載火車
直到公州之大田
逐臣還鄕
其時也。
求死不得
臣身受辱
不足惜
貽辱朝廷何。
貽辱士林何。
嗚呼
諸賊未誅。
勒約未繳。
則五百年宗社
今日而亡矣。
三千里疆土
今日而無矣。
數百萬生靈
今日而滅矣。
五千年道脈
今日而絶矣。
於今日。
亦何爲。
將歸侍我 列聖祖先聖賢於地下而不負春秋大義矣。
伏乞 聖慈察之憐之。
諸生始知其爲遺疏
驚問曰。
先生處義。
何必如是
入山守道亦好。
先生曰。
有道則見。
無道則隱。
平常時事
今人類澌盡。
吾道絶亡
是亘萬古極盡頭也。
一死之外。
無他道理
吾意已決矣。
子姪相與號泣
先生責之曰。
吾死於當死之地。
爾等何乃如此耶。
手書寄訣于秉珣曰。
身殉
士之職也。
吾今拘辱於倭酋。
不可苟求生活
吾死之後
宜思保家
持身謹愼
處世謙恭
讀書守志
毋忝先德
以慰泉下之望。
又以修身竢命
愼守先訓。
勿墜家聲
戒子姪。
又示書社同志曰。
不佞以先祖之孫。
聖人之書。
粗聞春秋之大
義。
遭此華而夷夷而獸。
人類滅絶之日。
一部春秋
將無地可讀。
陽九之厄。
一何至此之極。
不自量力。
以討凶逆綱常大義
仰叫 天陛
竟値罔測之辱於犬羊之奴。
使吾儒種子
至吾身而滅亡
故只以一死謝諸君子。
噫。
上焉而千百歲在前。
下焉而千百歲亦在後
俯仰穹壤
今日何日
默究義諦
庶幾無愧矣。
夫剝盡復生
否極泰來
自是天理之常也。
惟願諸君子勿以今日晦塞
謂永無生生之而少挫其志氣
壁立千仞砥柱
忍辛耐苦
用力下功夫
只要向前廝殺
不要退後歇腳
吾道於旣絶。
國脈於已亡之地。
大冬風雪遽然
而萬和方矣。
噫。
不佞吾道重責
任之于諸君。
諸君其亦可謂任大責重矣。
夫子守死善道
諸君勉哉。
子姪曰。
行橐中所藏藥物
吾已服之矣。
吾死後勿爲厚斂厚葬
墓道只豎小石以表之。
言笑自若
無異平日
因命正席倚枕而臥。
就寢樣。
已而殞命
三十日巳時也。
享年七十。
嗚呼痛矣
天乎神乎
是日雙虹貫日
食泉沸騰
夜又天䨓。
人皆嗟異曰。
哲人之萎。
安得無災也。
訃聞
 上震悼下詔曰。
儒賢學問精邃
承襲先正淵源
老成宿德
維持世敎
一番羽儀于朝。
方喜見面。
而際時艱危。
憂憤激烈
歸及林樊
遂以自靖
昏衢失燭。
曷勝悵衋。
特賜二等禮葬。
令禮式院施以綽楔之典。
節惠之典。
不待議諡
 特贈大匡議政
亞卿致祭
祭文當親撰以下矣。
送終之節。
一遵遺戒
正月六日
于遠溪。
路迎相弔者。
彌亘相續
門人環絰者。
數百人
館學及各儒生
設位擧哀
操文來奠。
汲婢恭任悲毁廢食曰。
吾從主爺於泉下
自刎而死。
豈非先生恩化攸曁者耶。
門人奉進遺疏
二月二十二日
卜葬錦山星谷乾坐之原。
遠邇來會數千人
三月祇受 致祭諡之命
諡曰文忠
道德博聞曰文。
慮國忘家曰忠。
朝家 贈貤之典。
崇褒之命。
可以無憾
而後學安倣之慟。
曷有極哉。
配完山李氏
疎齋忠文公頤命有孫縣監秉植女也。
生於乙未十二月二十九日
歿於戊午十月十七日
墓在臨陂戌山庚坐原。
淸州韓氏。
學生泰元女也。
癸卯八月二十六日生。
無育。
秉珣長男哲憲爲子進士
嗚呼
先生廣額脩準。
秀眉長鬚
體圓而肩疎。
肌厚而耳白。
雙眸炯然
時斂莊如塑。
開則精彩照人
性度溫厚正直
儀容端雅嚴重
自幼擩染家庭
慣知爲學之方。
不以遲魯而厭退。
專意刻苦
終日離親
公元1903年
側。
讀書則必習字
常抄攟前哲事行國朝典章
及喪先公
移孝於伯父先生
受敎尤謹。
與從昆季日必冠帶侍坐
纔踰勝冠
山頹之慟。
克承緖餘。
謝絶塲屋
常懷聖賢無歸之志。
慥慥于爲己踐履之實。
博約兩進
體用該備
明誠爲務。
毫無巧飾
正義利之判。
如辨黑白
決江河。
不以榮辱累其心。
不以威武屈其操。
盛暑隆冬
攜書入山房。
講磨不輟
動作云爲
必倣先賢長德
尊閣子傳及朱宋兩大心經近思諸書几案
又題左右銘於壁上
日夕探賾
孜孜諷誦
最好中庸強哉矯及孟子天下廣居章曰。
大丈夫平生持心處事
如是也。
夙興冠櫛
展謁家廟
退而整坐覃思精硏
若有疑義則與士友討論
不明不措。
用力禮學
必以家禮備要築底之本。
先輩諸說。
折衷而行之。
遇喪餘。
祁寒沐浴新衣
宿齊豫戒
鼎豆之屬。
盡其蠲潔
以致如在之誠。
是日不接賓客
常以藐孤爲至痛。
事異顔。
無閒所生
務悅其意。
兄弟
極其和翕。
有疾若己有之。
得味雖小而必分嘗。
見過無細而必密規。
深悼叔季二弟早夭
每於祭日
呼哭如始喪。
收育其孤如己出。
奉先不殫誠。
而於鳳谷,宗菴兩
公元1904年
先祖盡心
蒐輯遺稿
登梓印布
敎子姪以義方
見有放過則嚴加責諭。
無非僻之萌。
婢僕恩威
而有懈怠者則輒峻責曰。
不可一日修職
而汝乃如此
能免飢寒乎。
感戴服勤焉。
花卉庭院蕭灑
桑麻野趣自足
蓋其齊家也。
凡事凡物
必各有條理而不紊。
閨門之內。
斬斬如也。
歲朝
夫人拜禮定坐後。
受家人之獻拜。
律身也。
循蹈繩墨
不違規度
衣服飮食
務從儉約
室堂啓居
必求閒適。
步履安詳
坐必端跪。
中年腳氣
或多跏趺而足不加膝
其接人也。
款厚恂懇。
遠近莫不感服
蓋於平素語默動靜
平直樂易
絶無抑揚之辭。
未見崖異之行。
義理大關處。
自持剛勁
截然不可犯者也。
每於叔父先生弧辰
弟姪稱觴獻壽
先世諱辰及伯叔父母忌日
行素宿戒
繼立傍親之無后者
爲置祭田
以奉其祀。
敦宗睦族
情誼周洽
疎屬無異至親
貧困者。
必隨力救助焉。
乙丑 皇廟毁撤後。
作詩見感慨之懷。
絶意進取
惟以飭躬績學家計
及蒙抄選之 命。
感泣而語秉珣曰。
先府君固竆守義
一毫外求之意。
不食之報。
發於吾身。
自今以後
吾兄倍加戰兢
毋忝所生
公元1884年
幾免大過也。
 恩除職名
雖歲遷月至。
固守東岡
一不出世
歘見朝家變更衣章
連疏忤 旨。
慨然深入自靖之計。
構數閒茅棟于朱溪東武夷峯下。
扁曰棲碧亭
蓋取唐人詩問余何事碧山之意也。
春秋
門生修契講學于此
性偏好山水。
國內名山大川
無不遍覽周賞。
先賢杖屨遺躅
亦皆探訪寓慕。
不喜作詩。
而到泉石幽勝處。
徜徉不欲舍去。
引杯朗吟
晦翁南嶽之趣焉。
自 上屢有敦召。
一例巽辭
世道之憂則自不能已。
甲申凶犯闕作變。
先生聞而驚錯曰。
當初彼輩招寇入室
醞釀今日之禍。
何待智者而知也。
其所凶悖
豈料至此耶。
靜夜傷歎曰。
國事如此
 宗社生靈
何以得保歟。
西醜之建堂設敎也。
先生尤極長吁曰。
吾儒之學。
必將見禁
學校之宮。
不頹而頹。
一線微陽
無路支得矣。
天地晦盲
何如是之極耶。
陳疏嚴斥請禁其敎。
終不見許用焉。
自是外夷侵侮
賊臣執政
世變層生。
舊章盡革。
至有祝髮之令。
乃著長噫說以示學者曰。
天下之生久矣。
物以羣分
人獸定矣
區以類別
華夷判矣。
此義撐柱乎宇宙
不容一日而壞者也。
大禹平水土
周公之驅猛獸
孔子之作春秋
所以
萬世開物成務之道。
天地不能自有爲。
而因氣數之變。
往往缺齾處。
則必生出來聖賢。
使之塡補
其所眷顧
當復何如哉。
楊墨橫行
老佛踵熾。
貽禍生民
慘於洪猛。
孟氏以之闢廓。
程朱以之斥嚴。
元氣於旣頹。
濟衆生於昏墊
其麤拳大踢。
亦有闔闢乾坤之功。
于今賴之矣。
嗚呼
前流旣退。
後流又漲。
大界陸沈
彌天狂瀾
及我東土
飄蕩日月
崩頹山嶽
鬼怖而神驚。
遂使亘萬古撐柱之義。
一朝壞了。
人而獸華而夷而已
今其言曰。
有利益。
理亦可逆。
倫亦可蔑。
千年之未開。
萬民之未化。
率天下而歸于長夜
衣冠文物
禮樂刑政
棄遺如唾。
將無餘乃已。
其爲變亂
自剖以來未有者也。
嗚呼
大河之潰。
猶可捧土而塞。
今天下溺矣而莫知其拯救何也。
抑仁天欲喪斯道而不生其人也歟
陽雖消剝而不食之果。
必有復生之理。
豈其終爲夷焉獸焉而止耶。
嗚呼
周孔孟程朱旣不復見於今世
莫如抱禹周孔孟程朱之書。
深入竆山
講明義理
佩服一身
思欲扶持於不扶持之中。
不能人事一世氣化之衰。
足以千秋無愧焉。
夢見圃隱先生
門人曰。
此時此夢。
誠爲異事
作詩寓感曰。
小華文物
先生
五百年來治敎明。
祇今擧世長夜
獨向深山守我貞。
此蓋傷時憂道之念。
通於神明而然也。
先生甚疾異國物色
一不近於身。
燕居而必峨冠大袖
出門而必鶴氅鳩杖
嘐嘐有出塵之像。
見周衣窄袖者。
則若將浼焉曰。
此胡制也。
古則以袵之左右
華夷
今則以袖之有無
華夷也。
學者以經禮疑義有來問。
則必據洛閩訓旨及沙尤諸先生說答之。
以爲義理前賢旣明其大體
昭爛日星
後賢因其已明之說。
益究精蘊
以是其於細微曲折
後出之論。
愈覺精到
沙溪辨疑
其釋經義
谷異者。
沙溪說每是。
尤菴問答
論經禮。
沙異者。
尤菴說每是。
雲坪此論。
誠爲的確矣。
嶺湖儒生
多以祠院遺址
設壇俎豆
問其當否。
先生答曰。
此出於尊賢之誠而卽無於禮之禮也。
且况朝家已有撤享之令。
今行此擧。
豈不爲未安之甚乎。
尊賢不獨在於俎豆之制。
在於遺書講其道也。
有問性命者。
則答曰。
爲學不用心於內。
高談性命
何有得於己也。
明德曰。
明德五常之德。
俱是所得乎天。
則固無分而言之也。
五常之德。
人物稟受之理爲性而未發者也。
明德性情而心爲之主。
則兼體用言者
也。
兩德字雖若不同而其實一也。
明德之外。
豈有五常之德耶。
至於天之明命
卽我之所以爲德。
指明德而言天之命我是已。
或以湖洛同異之說來問。
則曰湖洛兩說
各引前訓
辨證詳博
而惟朱子行狀中論心性一段
固爲明白
曰有太極陰陽分。
陰陽五行具。
陰陽五行之氣以生。
太極之理各具於其中
天所賦爲命
人所受爲性
感於物爲情
性情爲心。
根於性則爲仁義禮智之德。
發於情則爲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端。
又曰求諸人則人之理不異於己。
參諸物則物之理不異於人。
此說足以彼此同異之辨。
先輩未嘗據而爲證。
未可曉也。
又曰湖洛家議論
若出於尤翁時。
可以是非
而今則難可公誦。
如以洛說爲是
湖家必不信
若以湖說爲是
洛家亦然
此實沒世定之是非也。
過齋嘗曰巍巖徒知本體之無不善
而不知心之有善惡。
故以氣質惡底。
專主軀殼看。
是不知性相近之理也。
南塘只知心之有善惡。
而不知本體之無不善
故以精英
專做氣質惡底看。
是不知本則一之理也。
據此兩家是非
庶可看破矣。
近世爲士者。
心性理氣之說。
不思刻苦喫緊
以爲自得之道。
徒主兩家說話
張目
大談
父傳子守。
人或有異於先世論議
大家驚怪
豈不幾於蠻觸者乎。
惟在我究得之如何
不拘先議之所主也。
先生嘗病世儒穿鑿附會
好奇刱新。
見其說則必嚴辨。
至於天亦有人心私惡之說。
痛斥之。
孟子之於楊墨
且於心卽理也之說。
亦明析之。
朱子於陸汪。
嘗曰世之學者
天下國家度外
徒以口舌是非
曰性曰理。
同室操戈
所謂議論未定
兵已渡淮者也。
比年以來
俗尙益弊。
擧皆貪榮謀利。
都喪禮義廉恥之風。
先生警世說勉戒門人子姪。
使不浸入於頹波之中。
又深歎世敎廢弛
儒術掃地
乃著繼開論曰。
天地之道。
一言以盡。
循環而已
所謂循環者。
常常好還不變之謂。
若變而不還。
則安得謂之循環
易曰竆則變。
變則通。
惟其變。
故可通而恒。
如使一定不變
何由而通。
何從而恒。
故曰不變乃其所以變。
其變乃其所以不變
其所循環也歟
不能常日
必有夜然後可以常日
使常日不夜
則不成月矣。
不能
必有然後可以
使常而無
則不成歲矣。
日夜冬春如是
故凡得其氣而生於天地之閒者。
莫不皆然。
和時萬物駘蕩
樹樹皆華。
草草皆香。
此乃
一年之始也。
旣有其始。
必有其終焉。
足以當之矣。
一年而言。
可謂之終也。
天地氣流行而言。
陽剝九月而爲純陰之坤。
可謂之終而可謂之始矣。
然則者繼之花而開冬者也。
者繼開春之花者也。
於是可以知繼往聖開來學之說矣。
不有前者
何以繼之。
不有後者
何以開之
惟其有前有後
是以繼之開之
而使之扶護而不絶焉。
人道有繼開。
正猶天道之有循環也。
嗚呼
生變亂之世。
任繼開之責者。
大結局焉。
小結局焉。
惟在其時世事之如何耳。
虞夏以上
不可尙矣。
請自殷以下試論之。
殷之亡也。
箕子以罔僕自靖之志。
上繼夏禹洪範之道。
下開周文明之治
是爲殷之結局也。
周之衰也。
王靈不振
夷狄猾而亂賊起。
孔子是懼焉。
春秋以誅萬世之逆。
周之大結局也。
及其亡也。
七國紛紜
戈風戟雨。
殆無虛日
不復知有天王
魯仲連片言折強秦之帝。
亦可謂一小結局也。
漢晉無大結局者。
諸葛亮起自隆中
大義天下
以落魏狐吳猘之膽。
此漢結局之小也。
陶淵明臥北牕
菊露寫晉史而不用劉宋甲子
此晉結局之小也。
唐則非無小
而小之結局者而不足言也。
至於宋之南渡
二帝未歸。
遼金坐大中州
朱子明尊攘之義。
綱目
上以接春秋
下以開來裔
此宋之結局大也
其末也。
文天祥陸秀夫之徒。
隻手欲擎白日於旣暮。
滄海於旣倒。
結局之小也。
 皇明人臣
無可以當結局者。
故 毅宗皇帝殉正於萬歲山
帝王結局也。
史可法瞿式耜相繼而起。
死報國。
結局之小之小者也。
吾東則箕子以後寥寥無聞
高麗圃隱當之。
我 朝則尤菴之而大者也。
神州陸沈
守 皇明大義
朱子而明尼父一統之義。
豈非大者歟。
嗚呼
綱常所以撐柱乎宇宙
橫亘古今
聖賢所以聖賢
夷狄所以夷狄
實在於此之明不明不存
詎可忽哉。
蓋觀於此
可見先生衛道立論之深且大者
如振天下洪鍾也。
又論東方道學之統曰。
東眞輩出
殆同趙宋之世。
而靜菴肇起如濂溪
退牛沙前後繼作
至於尤翁出然後
闡明張大之。
似乎朱子之於周程張子。
又曰學問盛於退溪
理氣明於谷。
禮說備於沙溪
義理闡於尤菴
平治之學。
兼有平治之才者。
惟靜尤三先生也。
學問當從退沙法門而入。
不大成就
猶爲溫
恭謹篤之士。
若無英明之資而學靜谷。
則難可依據。
如學孟子
又曰東儒所著。
未有聖學輯要
視諸心近兩經
規模較大且密。
擊蒙要訣
不下於文公小學
白溪金公以爲谷於要訣
別立立志章。
大有功於後學而發前聖之所未發。
此論誠然矣。
又曰農巖論理處。
雖或與谷有不同
議論通快
出處甚正。
尤菴後學者。
當爲傑然矣。
因論儒者出處之義曰。
儒者博學力行
明體達用。
進而位乎巖廊
泰而享則黼黻王猷
笙鏞至治
伊傅周召
屯而蹇則弘濟艱險
身任拯救
諸葛武侯
如其不用
卷而藏之立言
覺來人。
又如周程張朱可也。
我東蓋尤菴以後儒賢
不以世道自任
固守繩墨
雖有際遇之盛。
出位事爲難。
如或言之。
擧世驚駭
故徒守林樊
無所施措
依樣葫蘆
已成儒門規模
豈不可歎哉。
其所論學問之正路
古今出處
而明於取舍者。
如此也。
遠近請業之士甚衆。
先生一依家庭遺規
不許納贄
必隨其材品開導誘掖
諄諄不倦
勉諭曰。
人之爲學
不以聖賢自期則是自棄也。
不以小學本則是亦僞矣。
心經爲學緊要之書。
故我先輩尊信
篇末收入吳草廬說。
張皇
末學之弊者。
足以後來陸學之盛。
不如小學近思精切無弊矣。
又曰經傳濂洛羣書
皆是作聖之指南
剖判義利。
如一兩段
無若孟朱書也。
常戒之曰。
學者爲己而務實一行可觀
爲人而循名則萬善皆僞。
人之最戒者習也。
氣質由習而壞。
私欲由習而長。
識見亦由習而致誤。
孟子放心
程朱敬畏
爲學問之要訣
爲學
必以義利爲大界分
著力須得堅確
方是不錯路頭
又曰當此天地閉塞之運。
吾儒一線命脈
無路扶持
實無疆也。
千秋必返。
古人所云。
皓天豈有不復之理哉。
讀書淑身
不爲頹波昏墊
是果吾輩相勖者。
而持志若不堅確
難免倒東歪西之患。
可不懼哉。
又曰謹拙爲守身之本。
謹恕爲待人
勤儉治家之法。
耕讀爲作業之事。
固常通義也。
又常以朝聞可之訓勉戒曰。
士之所學者何書。
所講者何義。
吾輩遭此不辰
守死善道之外。
無他要務
又曰學問之士。
若無氣節而專尙忠厚
則其不爲鄕愿忠信
胡廣中庸者鮮矣。
且於貨色未能超脫
則終不得爲完人矣。
先生明確義理
所以指引後學者。
不離聖賢坯墣
此又可見也。
人爲其先世來謁文字者沓
至。
而閱其狀草。
昭著可據者方許應。
若有溢美所稱。
權貴所干。
則絶不下筆
旌閭記,族譜序。
一切辭卻。
卽以近日旌表
多有眞僞相蒙
姓譜亦有出入淆雜弊故也。
先生文辭
不求雕琢而自中尺度。
所著所記。
無非有補於風敎者也。
嘗曰文章自有三妙
意至焉。
氣次焉。
法又次之
若意不足而囿於氣拘於法。
奇詭苦澁
難以爲文之至者矣。
又曰異端皆起於周末
由其文勝之弊也。
羲農以後文莫盛於周。
故末流之弊。
老莊申韓
以至於釋氏而極矣。
是亦大關天地運氣也。
於此亦可見先生立言爲文
迥異俗儒藻繪矣。
是以每於告君之文。
刪去浮靡
惟以格致誠正
務進 聖學焉。
先生之所嘗纂述有四大編。
近思續錄。
道學傳授也。
東儒淵源錄。
道統文獻也。
武溪謾輯。
治平之要法也。
東鑑綱目
慕效孔朱之筆法也。
此皆出於平生精力也。
又攟稡文正公大全中所逸書
編成五冊。
且惜文正公所編語頹小分
未曾刊行而有散失者幾呇。
續抄補入。
鋟梓未果焉。
遺稿卷藏于家。
嗚呼
先生平日涵泳仁義禮法之塲。
戰兢造次顚沛之閒。
一動靜一語默
不由是而行。
故持
堅確
造道日新
至其晩年
學益邃德益卲。
則其溥博淵泉之工。
充積於中而發見外者
睟然盎然
不可誣而人莫不敬信焉。
遇事翼翼審愼
而尤嚴於出處大節
自有除命以來
 恩諭稠疊
必致乃已。
而揆分度義。
終始固辭
潛靖自修
屹然山峙嶽立
爲國家之蓍龜
士林宗匠
不幸天禍吾東。
時丁板蕩
 宗社將覆。
道脈隨絶。
乃連進琅章。
未見採施而特蒙 召命
豈以先生忠愛之誠憂慨之心。
忍惜竭蹶之行歟。
冒觸風雪
趲程赴 闕。
十條箚奏。
庶望天日之回明。
一瞥火車
歘被狡虜之拘辱。
隕身報國
終焉成仁
從容殉道之義。
炳烈立彝之功。
足以宇宙耀日月。
華夷之所共欽歎而痛慕者也。
嗚呼
先生以純剛之姿正大之象。
克述祖業
篤信好學
天理而遏人欲
衛正脈而闢異端。
王章倫紀之斁則以守殷師自靖
華夷人獸之無分。
以明春秋大經
繼往聖覺來裔
扶斯千秋
眞無爲文府君肖孫
先生前日論道學之大結局者。
亦可謂先生當之也歟
然而今天地冥霿。
山林無主矣。
龍亡虎逝。
狐狸日興
世道感慨
何如哉。
嗚呼痛矣
自喪先生
余之羸老餘生。
無所依賴
孑湘影。
不得從於地下
與一二同志
謹撮事行之所嘗親見聞者。
抆淚敍次如右
不敢一毫溢辭
以累先生平素謙謙盛德
後之知德者。
庶幾有考焉。
亡弟行錄
公元1844年
亡弟秉瓘字忠玉
先君之第四男也。
以 憲宗甲辰二月二十九日
生于懷德石村第。
生甫三歲
先妣棄世
先君劬勞以鞠之。
慈母懷抱
亡弟猶號慕先妣
日夜不置
及繼妣入門
喜而語人曰。
母氏生還矣。
聞者皆奇之。
繼妣貞淑溫仁
撫愛恩養之。
無異己出。
不得閒然。
亡弟怡愉承順
亦嘗無一日違志
繼妣每有疾
輒呼泣而侑粥飮。
不離側而問燠寒。
繼妣或以困窶爲說。
則又柔聲怡容曰。
小子昆季
異日反哺奉養
將有不可勝旣。
母氏勿以今日爲憂。
其所以慰解供懽者。
不用極。
繼妣讚告先君曰。
此兒之孝於親。
學古人而爲也。
自其天性然矣。
十二歲。
又喪先君
哀毁成人
以早失怙恃爲至痛。
常有慽慽于心也。
諸兄
各盡其道。
而敬伯氏嚴父
伯氏極愛而誨之。
亡弟少而多疾。
不能致力書史
長而執事
未嘗違度繩墨
曾謂余曰。
吾家
公元1876年
無所貯。
兄弟分產則貽伯氏大矣
吾則同伯氏居舊室。
一衣一食
隨分共之。
一談一笑
隨時共之。
所願也。
余深歎其不可及也。
亡弟性素淳眞。
言無疾遽。
見人急困則如己當之。
亟謀其緩舒。
聞人爭詰則不與之較。
只自而已
是以寵辱不驚於心。
喜怒不形於色。
持身甚謹
少無泛駕跅弛之意。
守志甚堅。
浮藻虛夸之習。
足跡曾無一到塲屋
典刑克欲不墜家庭
苟且非義之事。
一截不有乎行。
亡弟可謂賢矣。
云胡二豎遽閼遠圖
竟以 今上丙子七月十七日臯復。
得年纔三十三也。
知舊宗黨
莫不愕然嗟惜善人亡矣。
嗚呼天乎。
忍奪其生也。
如是之速耶。
稟氣之淸而局於數者。
顔淵之賢。
所不免也。
以此譬之粗可慰亡弟之冤。
而以余之孔懷則斷一肱而失一股矣。
沒身焉復可續哉。
痛矣痛矣
初葬于懷之彥峴。
後遷于沃南之仙石枕巽原。
其妻延安金氏也。
賢德克媲君子
二男
純憲,廷憲也。
甲午式聯榜升舍。
天之報善。
顧在斯歟。
嗚呼
亡弟棄諸兄而逝。
忽忽爲二十年矣。
蹟寢久而名易泯泯
而後孰知吾亡弟之有賢乎。
余遂抆血撮錄其梗槩。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