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自动笺注)
心石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附錄
  
年譜
癸巳先生五十五歲。
正月戒子曾憲勿赴擧
 族姪校理奎憲來勸曾憲赴擧
先生召曾憲戒之曰。
程子嘗曰少年登科不幸
况汝學業未就而應擧不可也。
且吾宋之以名門右族聞於國中者。
非以科宦。
以先世德行也。
若不修德行則雖科宦輩出
切非吾家規模也。
汝須固竆讀書
砥礪名行
無墜先範
是吾至望也。
時士夫家子弟多不勉學。
專尙華靡
放縱而不知返。
先生深憂之。
作文戒子姪曰。
唐柳玭有言名門右族
不由祖先忠孝勤儉成立之。
不由子孫頑率奢傲覆墜之。
忠孝勤儉者。
萬善之源而成立也。
頑率奢傲者。
百惡之宗而覆墜之由也。
是以爲善之人。
日趨高明而天必報之以福。
爲惡之人。
日淪於汙下而天必報之以禍。
然則人之所當勉者。
果非乎。
所當戒者。
果非惡乎
噫。
人而不學
心地茅塞
識見茫昧
不知所當行之路。
必須著力於學
問上。
矻矻孜孜
不廢格致誠正之工。
乃可萬善必成。
百惡必去矣。
汝等念之戒之。
九月編輯四禮祝式。
 先生嘗病近日士大夫家禮茫昧
至於祝辭
亦多錯誤
乃著是篇。
甲午先生五十六歲。
六月國變
 倭兵犯大內作變。
大臣以下
莫不逃匿
國綱掃地
先生聞變。
杜門謝客
九月東匪大起
 
時正
邪學大熾。
愚民締結成黨。
大者萬餘。
小者千餘
國家禁戢不得
陷城府略村閭
殺辱士類
無所不至
先生嚴辭闢之曰。
妖言邪術
自古何限
豈有如許亂乎
告諭鄕民
勿入其黨。
晏處山堂
不撤講誦
冬往參石村祀事。
 是年春。
伯氏先生搬還故庄矣。
時丁搶攘
行路阻絶
寒威亦甚酷。
乃冒往參祀。
過處匪徒部聚者。
望見先生峨冠大袖
杖徒步。
敬畏讓路焉。
乙未先生五十七歲。
春刱設鄕約于沃川。
 先生藍田呂氏故事
條畫規。
導率一坊人民
以勵頹敗風俗
復刷渙散人心
期見釋回增美之化。
叔父先生敍其事以美之
八月倭寇犯闕
坤殿遇害
 逆臣輩倀導倭寇
犯闕作變。
禍及坤殿。
先生聞之涕泣痛憤曰。
臣子所不忍聞也。
至廢食飮者屢日。
十月始頒坤殿昇遐
郡庭擧哀
 八月昇遐于坤寧閣。
賊臣允植以外部大臣。
主議廢位。
至是復位
始頒中外
十一月朝家薙髮變服之令。
與金景典書
 書略曰。
千鬼百怪
竊國柄。
無變不作
竟有毁裂冠裳
薙削毛髮之擧。
驅我先王遺民夷狄禽獸之域。
不順從者
使廵檢挾勒。
內守令。
罔不逢辱。
閭巷人士
皆將不免鋒鏑
往古來今
寧有如許世亂乎。
惴惴然只思自靖之道。
入山蹈海
吾輩第一義也。
言念宗國
不覺痛哭失聲
見今宇內
擧屬夷虜。
靑邱一隅
守禮義之風。
忽又至此
碩果不食之理。
顧安在哉。
雖然不可
奪者。
草野匹夫之志也。
寧以身斃。
其忍毁形
混同獸蹄鳥跡之叢耶。
先是甲申
曾有變服之令而旋寢。
至是諸賊用事
削頭髮。
又以窄袖周衣發令
而諸賊敗後。
削髮中止
周衣則竟成風。
士大夫靡然從之。
習而成俗
有以窄袖周衣來謁。
先生責之曰。
華夷之別。
嚴於君臣之分。
今之窄袖
甚於古之左袵
爲士者決不可從也。
先生自見天地閉塞。
彝倫斁絶。
居常鬱悒
竆人無所歸。
常曰生辱死
未有今日
不得其死所。
則只宜杜門自靖
克守先王衣冠
不失先祖遺範也。
申先生五十八歲。
大書恨不生堯舜禹湯世。
願惟學孔孟程朱子十六字於門楣
秋同伯氏感吟。
 凡三首
有俑於開化是何人。
終使淚零湘竹濱。
貪利忘讎天敍絶。
忍看八月再回辰之詩。
冬庸學補疑成。
 朱子中庸大學
用力最深。
旣附章句
又作或問
讀者往往未達簡奧處。
是以後儒辨論
不勝其多。
而未能皆合經旨。
故我東諸先生相繼
發明旨趣者。
散在集中
先生嘗彙輯其說。
章條列。
名曰庸學補疑。
丁酉先生五十九歲。
春如華陽洞
監性潭先生文集刊事。
四月伯氏先生
會講于棲碧亭
 茂朱倅趙秉瑜會一鄕多士
設講于此
八月力辨心理之說。
 挽近以來
心理之說熾行。
學者靡然從之。
先生切切憂歎
以戒諸生曰。
此乃日後尙禪之兆也。
吾輩尤當愼守晦翁翁兩夫子論說可也。
人權命煕以書問曰。
近世一種議論
主張心卽理之論。
此說何如
先生答曰。
此乃近日學者妄襲王陽明之論。
靡然作此說。
寧不慨惋哉。
退翁嘗曰。
陽明只爲厭事物之爲心害而欲去之。
創爲心卽理之說。
天下之理。
只在於吾內而不在事物
學者當務存此心。
不當一毫求理於外之事物
然則所謂事物者。
雖如五倫之重。
有亦可無亦可。
是庸有異於釋氏之敎乎。
退翁此說。
萬古不易明辨
吾輩敢不遵守也哉
且况程朱二夫子有性卽理也心卽氣之精爽也之定論
則又何敢贅他說乎云
云。
九月從弟判書公秉瑞。
十月郡庭
因山哭班。
戊戌先生六十歲。
春與諸生麟經
 自甲乙以後
國憂罔極
士學廢弛
先生與門人子講義彌篤。
丁寧敎戒
朝聞夕死
而曰士生叔季
於義利人獸。
勇辨如一兩段
不念一身利害顧天下之利害
不懼一時是非而畏萬世是非也。
先生平日書朱訓勤謹二字
之而有無好事
反之而下有無不好事二十三字。
每授學徒曰。
學者之求端用工
莫愈於此
是以及門生徒
無不受此訓書。
七月泛舟于赤登江。
九月會講于錦山龍江書堂
十一月受講于朱溪之安成書堂
 士林設講請師席。
故往臨焉。
己亥先生六十一歲。
四月(戊寅)丁亥
子姪獻壽筵于中堂
 是日先生回甲生朝也。
先生不勝孤露之感。
家人飾喜
子姪依溫公儀節獻壽觴
門內老少遠近士友會者百餘。
先生安人李氏同庚
安人回甲後先一月也。
安人嘗謂家人曰。
吾爲夫婦四十六年。
終始以敬相對如賓。
未嘗一毫褻慢之語。
先生天性嚴毅正直
沈重寡默
家人先生一笑
相傳以爲慶。
閨門之內。
斬斬然若治朝焉。
少時正朔
夫婦相拜
庚子先生六十二歲。
正月遷參判公墓
合窆于臨陂祝聖山李夫人墓。
四月(壬申)丙戌
鄕約于資風書堂。
戊子往觀大德山。
五月(辛丑)丁巳
長孫在爀生。
閏八月
從弟承旨公秉玉。
 承旨固竆讀書
不墜家庭緖餘。
不幸奄歿。
先生倍加嗟惜
辛丑先生六十三歲。
正月作敲風板詩。
 有人盛誦李華西敲風板詩。
一低一仰敲風板。
爭說機牙在板身。
誰是主張斯物者。
上頭原有踏機人。
先生聞之曰。
若如華西詩意
則專以風機在乎
人而不在乎板身。
太極自動自靜而不資乎氣也。
遂反其辭步其韻以示諸生曰。
試看低仰敲風板。
元是風機在板身。
人固主張斯物者。
非機難著踏來人
壬寅先生六十四歲。
二月遊方丈山。
 先生久有南遊之志而未遂
歲春
使小奚牽一款段
踰嶺而南。
過山圃瞻李忠剛之祠。
又東登龍山
桐溪鄭先生墓。
歷覽海印紅流勝槩
崇山詠歸亭小學堂
寒暄金先生講學之所也。
逶迤而西。
吟弄黃梅鏡湖之閒。
深入方丈山中
緬仰南冥曺先生百世餘韻。
遂上天王絶頂
望海之無涯。
經夜于山上
南極之星輝。
日月之始出。
玉山圃隱鄭先生影堂
轉登石樓
摩挲義巖。
拜彰烈祠。
千古感慨之懷。
河東岳陽八景
沿江尋花開洞。
雙溪孤雲遺躅
佛日七佛兩庵。
竆探幽奇
碧霄嶺。
灆溪一蠧鄭先生書院
乃復路于光風樓,搜勝臺諸名區
終始陪從者甚衆。
四月勉菴崔公益鉉來訪
五月石里惠養宴。
 叔父先生退老于家。
上以惠養特恩賜食物。
於是宗族故舊宴飮
以榮恩賜也。
七月校勘伯父先生文集二止堂。
八月著奇蘆沙猥筆辨說
 奇蘆沙嘗作猥筆等文字
翁氣發而理乘之論曰。
理弱氣強而氣奪理位。
門徒互相祖述其言。
指斥翁曰主氣之學也。
塗人耳目
以誤後生
鋟刊其師集。
嶺儒權校理鳳煕及鄭九鎔,權進士煥發文痛闢之。
門徒爲辨其師說
名之曰辨誣文。
先生取觀其文。
不勝駭歎曰。
猥筆尊慕翁而作云云
此乃以毁夫子武叔
反爲尊慕夫子也。
遂辨之曰。
先生牛溪先生書曰氣發而理乘者何謂也。
陰靜陽動
自爾也。
非有使之者也。
陽之動則理乘於動。
非理動也。
陰之靜則理乘於靜。
非理靜也
朱子太極本然之妙也。
動靜者所乘之機也。
陰靜陽動
其機自爾
其所陰靜陽動者理也。
奇蘆沙猥筆曰陰靜陽動
驟看皮面
果似自行自止。
若深原其實一是天命使之然也。
天命然也。
不得不然。
此之謂所以然
天命之外。
別有所以然也。
今曰其機自爾
自爾不竢勉強之謂。
而已含由己不他由之意。
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日陰陽則天無所施。
不誠無物
天命一日或息則無陰陽矣。
皮之不存
何物可以動靜也。
非有使之一句內。
天命旣息矣。
天命息而陰陽因舊。
實所未聞。
天命萬事本領
今有自行自止。
不關天命者。
則天命之外。
又一本領也。
兩箇本領
各自樞紐
造化必無此事。
又理弱氣強。
吾懼夫氣奪理位也。
(此爲猥筆之大拍頭。
)愚按朱子太極註解曰。
太極之有動靜
天命之流行也。
動極而靜
靜極復動。
一動一靜
互爲其根。
命之所以流行不已也。
觀此訓。
可曉其天命之流行。
自是太極動靜也。
更有何物使之然耶。
若如蘆沙說則太極動靜之外。
別有一太極也。
朱子曰。
天下未有無理之氣。
未有無氣之理。
又曰一動一靜
循環無端
無靜不成動。
無動不成靜。
譬如鼻息
無時不噓。
無時不吸。
噓盡則生吸。
吸盡則生噓。
自如此。
翁機自爾之指。
實原於此矣。
所謂機者。
動靜所乘之機也。
旣言自爾
又言非有使之者
深明理氣之流行。
自然而然
非他箇物所使也。
語其
本原
理氣天地父母也。
天地萬物父母也。
非理則天地之化萬物之生皆滅矣。
翁乃推本竆源
反覆丁寧
使人易曉。
故又說所以陰陽動靜者理也。
此理字卽指太極本然之妙也。
本然之妙外。
有何所以然耶。
所謂皮之不存
何物可以動靜者。
未滿一噱
無足多辨。
以非有使之一句天命之旣息者。
極可駴歎。
何不太極動靜
天命之流行。
天命之流行。
二氣關由
而乃矛盾杌隉之論耶。
若無流行云爾如是駁之或可也。
而旣不然則其論只妄乖而已
兩箇本領云者
曷嘗天命之外又一本領之語。
而乃之如是耶。
抑以理與氣對擧兩本領。
合下成說
朱子嘗曰理非別爲一物
卽存乎是氣之中。
無是氣則是理亦無挂搭處。
又曰天命性之命。
是純乎理言之。
然天之所命。
畢竟不離乎氣。
此說亦皆出於兩本領耶。
大抵蘆沙以栗翁之說。
爲驟看皮面
自家之見。
爲透了原頭
然反暗於理氣之元不相離。
而斥之曰氣奪理位何也。
氣發理乘者。
先言而後言理。
乃爾耶。
中庸章句氣以成形
理亦賦焉者。
未免奪位之目歟。
彼意
蓋曰凡天下物事運用造作
非氣之爲也。
自爲之。
翁乃謂氣有爲而理無爲云爾耶。
翁此說。
鑿鑿有據。
語類曰理無形
又曰氣則能凝結造作
理卻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
理氣之論。
細備於朱子書。
每每受用
故其指義別無差異處。
在後學或有所疑惑
平心講質於師友固可矣。
而驀以侮慢之意贅妄之說。
恁地敷衍
則此豈尊畏先賢之道乎。
猥筆又曰貴人之出。
非無車馬騶從
而見之者以爲貴人出。
未嘗言其車馬騶從出也。
由此言之。
太極動靜
本是平坦語。
朱子爲後世慮周矣。
註解中著所乘之機四字云云
今人看所乘字。
有若太極無主張。
忽見馬疋當前趫捷騰上樣。
然則是馬也終是塞翁之得。
自家元來所乘。
騰上後事
可知矣。
勢必東之西。
馬首是瞻
嗚呼危哉。
又曰究厥端由
原於乘字失其本旨
駸駸致得理輕而氣重
直至氣奪理位。
萬事本領而後已。
一字之失其本旨
其禍乃至於此乎。
(其文甚蔓。
不能盡錄。
)又按語類問動靜者所乘之機。
答曰太極理也。
動靜氣也。
氣行則理亦行。
二者常相依未嘗相離也。
太極猶人
動靜
馬。
所以載人。
所以乘馬
馬之一出一入
人亦與之一出一入
一動一靜
太極之妙。
未嘗不在焉。
所謂所乘之機也。
翁氣發理乘之乘字。
實受朱子此意而言之也。
自釋曰。
氣發理乘者。
非氣先於理也。
有爲而理無爲
則其言不得不爾也。
此蓋渙然無可疑矣。
蘆沙突然立異
先以車馬騶從
朱子註解之乘字。
駸駸致禍。
受用之乘字。
竊讀翁之言。
初無絲毫趫捷騰上底意。
且絶未見乘字原頭之失其本旨
彼乃敢詬斥至於此耶。
眼中非但翁。
亦無朱子乎。
猥筆中許多橫竪
可謂雄辯也。
然其作於心而害於理者。
不翅若莠之亂苗紫之亂朱也。
把理字作懸空獨立之象。
以氣字爲萬古無用底物
使天下之人。
不檢束其氣。
以復其氣之本然
然則鄒聖養氣之論。
經傳衍文矣。
爲害也。
奚止充塞仁義哉。
稍讀聖賢之書者。
可以辨得焉。
故愚淺見
不能條條剖破
至若氣奪理位。
萬事本領
若是則天下更無詖淫邪遁矣。
顚倒昌披
何事不有等語。
呵叱先賢
無所顧忌矣。
彼學得何樣人。
理氣背馳翁。
若是其甚耶。
嗚呼噫矣。
翁我東方
夫子也。
東方夫子之說。
歸之詖淫邪遁
則其於洛閩嫡傳何。
又於自家異論何。
先祖尤翁嘗有詩云上爲閩翁下翁。
除弊事罄愚衷
若使此等異論之弊。
出於吾祖之時。
則其嚴斥當何如哉。
稷之徒。
詆誣翁。
肆然理氣之論。
乖悖逞說。
先祖作辨誣疏以斥之。
今猥筆不幸踵稷。
其所嚇走。
有甚焉。
及其篇亂乃云所可質者後賢而已
之而吾所疑者妄則幸矣。
苟或不妄。
東方理氣何。
於此可見自家胷中
一箇尊信先賢
而其爲學卻是別立赤幟也。
墓碑銘。
理發氣發曰湖曰洛。
天下道術分裂者。
以是歟。
又辨曰。
或謂余曰猥筆所云今人學士
非泛時人學士耶。
余應曰子不思猥筆之題目乎。
其意特以栗翁氣發理乘之說。
猥作貶論。
故名曰猥筆也。
歷擧太極註解乘字源頭
斥去氣發理乘之義。
其所指非翁而誰。
上文今曰之曰。
卽今人之曰也。
下文今人之人。
卽今曰之人也。
上下文語脈
昭著相接
掩諱得乎。
理發二字
翁之所嘗深病。
而與牛溪先生往復之者
不翅縷縷
則彼所謂今日學士家一大禁避者。
亦非
指斥翁而發乎。
然則下段有曰凡此所言。
干犯先賢
先賢誰耶
曰彼以理與氣對擧
爲非聖人之言。
巧作筆鋒
張旺揮斥
旣又思之則自洛閩以來諸賢之論。
並擧理氣者多矣。
不得已而曰干犯先賢
極知不韙
是豈指斥而已哉。
此段文勢
偃然自家之見。
獨得先聖垂世立敎之旨。
洛閩以來理氣對擧之說。
皆作雙本領履霜
突然立異
陵駕前賢
一至於此
具眼者孰不大駭而痛辨之。
然究厥病根
實出於不分道器
固守己殘也。
亦何嘵嘵然相較哉。
十月次孫在晟生。
 後爲伯氏先生嗣孫
十二月朔
叔父先生喪。
 是日叔父先生覽揆辰也。
前數日往省。
患候已沈重
遭喪事。
不勝哀慟
居常含恤曰。
無依賴。
先生自少頻數就謁叔父先生
必以經旨疑難
文字出處設問
先生卽對以某經旨甚義。
文字誰語。
叔父先生動容嘉賞
癸卯先生六十五歲。
正月叔父先生致侑之禮。
二月(丙戌)丁未
叔父先生葬禮石里
 有祭文
秋自上特訪先生廷臣
 自乙未變制以後
弘文館侍講院,經筵書筵之官
廢而不置
至是上有意招用在野宿儒
復設是職。
咨詢于議政府參贊李容泰曰。
朕聞宋秉珣邃學篤行士林重望久矣。
年今幾何
方住何地耶。
其與政府諸臣議選以入。
已而大妃殿患候旋寢。
十月往參叔父先生延諡。
十二月明憲太后昇遐
縣庭擧哀
甲辰先生六十六歲。
正月洪儒卿書。
明憲太后服制
 書略曰。
議政根命所奏。
何不春秋帝王家以繼序爲重之禮及朱子祧廟議狀
兄弟傳國者嘗爲君臣。
便同父子之義。
援引而證明之。
乃曲據晉人之說。
以定王朝典禮耶。
仁宗王后之於明宗大喪。
退溪先生始定以嫂叔服
奇高峯以爲不可
退溪幡然覺悟曰。
若非奇某。
吾幾爲千古誤禮罪人
此乃退溪所以大賢也。
今日議政
亦知此。
而妄擅箚奏。
不免千古誤禮之譏矣。
縣庭
因山哭班。
四月從弟郡守公秉琮。
 先生郡守公同庚而生。
自少情愛尤篤。
及其歿也。
益加傷痛
墓誌
九月明妃薨逝
擧哀郡庭
 或問今番明妃服制
自上斷之以朞
至於臣民皆如之。
此果何如
先生曰。
聖上於純明妃喪。
服衆子婦大功
至於臣民
斷無受服之據。
臣民后朞年。
母臨一國也。
太子之妃。
不有母臨則何可服也。
乙巳先生六十七歲。
二月板橋
鳳谷,宗菴兩世遺稿印役。
十一月國變
討逆文。
輪告諸士友
 前月二十一日夜
倭酋伊藤博文縱兵犯闕
勒結五條約。
上終不允許
外部大臣齊純,內部大臣址鎔,學部大臣完用,軍部大臣根澤,農部大臣重顯
調印捺章許可
先生聞而痛冤涕泣曰。
凡我臣庶
不與此賊共戴天日。
作文聲討
輪告八道章甫
曰粤自剖以來
君臣分義
天地
定位
不可踰越者也。
其在微蟲。
尙或不昧
苟名爲人
淪滅此議哉。
此義淪滅則天不得天地
不得爲人而微蟲不若也。
近見京城申報
所謂齊純,址鎔,重顯,完用,根澤之五賊
天地沴氣所鍾也。
嗚呼
亂臣賊子
雖曰何代無之
而寧有如今此輩大憝乎。
渠以宗室懿親喬木世臣
圖報國家
同其休戚
乃背吾君厚恩
甘逞娟於仇敵
先王舊國
濟私於僞約。
宵小紊亂朝廷
外寇脅迫大內
君臣滅分之變。
莫此其極矣。
緩急叵測之禍。
由是而起矣。
五百年宗社
危如綴旒
三千里生靈
無完卵
言念及此
孰不飮泣而沫血
嗚呼烈哉。
趙閔二忠正殉節
寔出於主辱臣死之義。
足以震耀宇宙
聲動萬國
我小中華彝倫常綱。
幸賴不墜矣。
噫彼五賊
罪猶浮於靖康六賊
國人皆曰可殺
欲食其肉者也。
尙此假息覆載之閒。
怪哉皇天好生惡殺之德。
偏施於此凶逆歟。
春秋之法。
亂臣賊子
人人得以誅之。
惟我士林
一國元氣之所萃也。
豈可挫於邪氛而不遵春秋之法乎。
今若寂然嘿然
恬無忠憤之激。
則便同五賊之心
腸也。
列聖培養之風。
平日講習之義。
固安在哉。
迺玆通告于八域諸章甫
亟須齊聲奮發
攻討五賊
使之就戮
聲明于各公館
繳破彼賊之脅約。
鞏固邦家基本
則天幸甚
萬世幸甚
十二月(己亥)庚戌
伯氏先生赴朝。
 先是十一月丙子
伯氏先生沐浴請討凶逆
連上再疏。
召命
伯氏曰。
儒臣出處
不同職任之臣。
然値此前古無之大變
旣有召命
不可坐視
胡邦衡痛哭之書。
竭蹶赴朝。
以後事託之于先生
將行先生泣告伯氏曰。
今日此行。
異於平常
積吾心誠。
回天聽。
誅殲凶逆
銷繳勒約。
宗社再安。
使五千年道脈賴而不墜
以樹萬古綱常
此正無忝文正府君之直字遺訣也。
若然春秋大義
煥然復明於世矣。
珍重努力焉。
乃遠餞于江干
戊辰伯氏先生殉道之報。
馳赴石南
 伯氏先生登對請討。
竟爲日酋所拘執
載車而下石南舊宅
飮毒自靖
其訣先生遺書曰。
聖人云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幸而免。
吾死之後
飭躬砥行
導率子姪
保家聲。
忘我今日之言。
深望深望
又曰以身殉道。
士之職也。
吾今拘辱於倭酋。
不可苟求生活
吾死之後
宜思保家之道。
持身謹愼
處世謙恭
讀書守志
毋忝先德
以慰泉下之望。
先生失聲痛哭
如不欲生。
旣斂棺。
諸子門生奉柩而還遠溪。
丙午先生六十八歲。
正月(己巳)戊子
操文洩哀于伯氏先生靈筵
二月(戊戌)校正習靜先生文集
 習靜先生之歿。
殆三百有餘年矣。
遺稿散逸
蒐稡斷爛爲數𢎥。
族姪左憲爰謀登梓。
先生校正而序之。
己未伯氏先生葬禮錦山星谷。
三月(戊辰)壬午
伯氏先生諡致祭
七月伯氏先生行狀
九月自上有抄選賢良之命。
 時上國步多艱。
方選儒賢國子之望。
下詢臣僚
先生被選
竟爲逆黨沮遏
十月(甲子)戊寅
再祭于伯氏先生
丁未先生六十九歲。
五月從兄石庭公
公元1907年
六月日本廢我光武皇帝太皇
皇太子皇帝位。
改元隆煕
以英親王皇太子
 時伊逆臣謀易樹計。
先罷我國兵隊。
漱玉軒曰德壽宮
幽閉太皇
使太子皇帝位於昌德宮。
自爲太子太師
奉英親王倭國
時日昏冥者。
九日矣。
解散兵卒奮發
與倭接戰於鍾路。
腥血滿地。
從此義兵爭起。
先生聞變。
飮泣太息曰。
叵測之禍。
必將在地頭矣。
先生自乙未大變以後
已知有今日之變。
嘗曰自古夷狄亡人國多矣。
未有若此時之甚者也。
國亡而道亦亡。
豈非吾輩守死善道乎。
銀山鐵壁不燼惟玉八大字
揭諸壁以矢之。
先生屹然砥柱之志。
到頭愈嚴矣。
序女四書
 此是皇明人所輯。
而合稡曹大家女誡,仁孝文皇后內訓宋若昭論語王節婦女範錄以成者也。
古阜朴晩煥取以諺釋其義。
欲付剞劂氏
廣布于世。
來謁序文
先生嘉之曰。
閨中做人之書。
書卷首。
如三嘉滄溪
伯氏先生文集刊事。
 及門士友世變層出
懼淵齋先生文或散佚
急謀登梓。
設役於棲碧亭
旋以事勢有拘。
移所于三嘉。
先生往臨焉。
設甲川契。
 甲川在三嘉幷木。
先祖雙淸俎豆遺墟也。
先生迺與諸宗族及士友修契講學
以寓尊慕之誠。
十一月(戊子)己亥
瞻謁文正公眞像。
 是日文正公嶽降五周甲也。
不禁感慕之懷。
瞻拜遺像
作詩寓志。
申先生七十歲。
九月聞萬東廟闕享。
議復祀事。
 敕曰。
東廟士民信仰管理
遂不降祀典
秋享闕而不祭
當是時。
邦國瀹喪。
士氣斁絶。
一人首倡議復者。
先生慨然于心。
通告于諸宗族
又使門人發文通諭于諸道儒生曰。
皇廟祀事。
甲戌以後家主之。
不任士林
先子文正公荊民祭昭之義。
無地可伸矣。
敕令
還付士林
此是吾林之責也。
宋子大全藏板閣遭燹。
 板閣華陽洞煥章寺之傍。
而倭兵追義旅入此。
放火本寺。
延及雲漢閣與板閣八音石及板本
皆入灰燼
先生聞變痛泣曰。
天地厄會
至此極。
己酉先生七十一歲。
正月日本曆。
 先生見彼曆書
王春之斯絶。
投之于火。
遂吟一絶以示志曰。
正朔人閒忽未明。
忍看蓂莢冒塵生。
蠻夷亂統斯何極
白首空含痛哭情。
三月華陽洞
定廟享儀節。
 門人李道復李炳奎,鄭衡圭陪行。
嶺湖士友來會者亦多。
先生愀然曰。
今之人心世態大異昔時
不可煩通于列邑。
只選同志
使之會議竣事可也。
遂依寒水先生所定享儀
以爲綱領
參酌古今異宜
論定節目
凡十七條也。
四月觀光團渡海。
 時國中搢紳九十餘人
稱以觀光日本
先生聞之。
慨吟一絶曰。
擧世滔滔鄭譯行。
海關萬里翺翔
能無瀘南鳥。
鳥亦猶知守義腸。
六月(戊寅)癸巳
子婦金氏
 先生嘗曰善事我。
及此夭椓
悼惜祭文
庚戌先生七十二歲。
正月門人畫師摹眞像。
 先是門人等以摹眞之意請告先生
先生曰。
家兄摹形時。
敎我寫照
不從
今何副諸君之意。
門人不敢畫手矣。
至是安時鎔邀畫師蔡定龍臣而來先生
不肯聽。
時鎔留十數日。
與同門士友請愈懇至
先生強而許之。
先生方額脩準。
耳大而白。
鬚疎而秀。
體圓肩竦。
雙眸炯然
威儀舒重。
居常慄如。
粹然乎其睟盎之容。
灑然乎其光霽之抱。
望之也儼然可畏
卽之也溫然可親
三月華陽
皇廟享禮
 先生入廟將事
退坐風泉齋。
告會儒曰。
凡入是齋者。
必須講服陽秋大義
先王法服
不許參班可也。
且本所儀物零星
不是細憂。
發論一契
名之曰尊華契。
爲文以序之。
五月曾南豐揚雄事。
 先生曾南豐書。
其所揚雄事。
著辨略曰怪哉子固論議
鄙哉子固見識
箕子殷仁也。
夫子之袞褒。
揚雄莽大夫也。
晦翁筆誅
界分忠與不忠。
霄壤懸絶
禾莠之難辨。
子固儱侗䵝昧。
何如是之甚也。
文學不正
推此可槩矣。
之事莽。
合於箕聖之明夷也。
抑亦新莽同歸周武耶。
法言一視於箕聖之洪範耶。
美新比擬元聖洛誥耶。
假使子固生於莽大夫之時。
吐文美新
爭先
而與紀逡兩唐比肩於莽朝也無疑矣。
噫嘻宋朝
文敎興隆
人物挺生
不可漢唐同日語
而見義立論。
往往有咈於春秋正一統之嚴。
如帝魏賊漢之筆。
王霸並用之論是也
不免千古彈評。
而又有此右袒莽臣之說。
遂以之仕。
孔子無不可之義。
而末段仍曰自度學每有所進。
則於書。
每有所得
又曰䧺處莽之際。
考之於經而不繆。
質之於聖人無疑
噫。
於此可見尊信莽大夫
不下夫子之聖也。
竊爲子固咄咄無已
子固生出朱子之後
得見綱目正例。
則必不敢肆然發這論說
以貽萬世淸名之士所譏笑矣。
宜乎申國告於神宗曰。
行義不如政事
政事不如文章
不得大用也夫
七月聞合邦之變。
西巖北望痛哭
 時逆黨完用輩。
倀導寺內正毅。
衝突大內
抑勒捺璽於允植所作讓與敕諭文。
輪布一國
太皇帝曰李太王
皇帝李王
幽閉兩宮
縱火社稷
改大韓曰朝鮮督府
我五百年宗社
至是而永絶矣。
先生聞此大變
義不欲生。
將飮毒自處
家人屛棄藥物
內外守護不已
先生扶杖而出。
乃上西巖高處
北望痛哭
隕身欲絶之際。
門人金容鎬往扶而止之。
背負而歸。
自是家人恐恐然不離於側。
先生忍心隱痛
𨓏𨓏流涕
長吁浩歎之聲。
發於寢啖之閒。
未嘗一步出山外。
杜門守道
床衾不掇。
作詩以寫懷
有徒抱千秋堤上意。
中宵繞壁涕流長。
文山舊跡誰能識。
不下樓傳萬古聲之句。
十二月日酋以公函要之
據義不往。
 合邦後日酋集郡國耆老
稱以恩賜授貨標。
警察署通函
先生不往。
憲兵來詰。
先生非義之財斥之甚嚴。
連又換面出來
詰問不已
先生以詩卻之曰。
財上分明丈夫
無廉無恥豈人乎。
惟吾老物知廉恥。
匪義絲毫不近軀。
彼以儒者目之。
日日兵又來脅迫曰如終不受。
警察署
明言其不受之由。
先生厲聲曰。
吾身可辱。
吾志不可奪。
彼竟欲困辱之。
子曾憲喩謂日兵曰。
吾可往署。
說明其由。
因與入署。
署長曰公之老親
不量時態
持頑古之心。
徒害無益矣。
歸善告。
以至回悟。
曾憲曰。
不受他金。
吾家由來傳法
况爾國之金乎。
長笑曰。
爾卽癡氓也。
出貨標授之。
曾憲拒而不受。
彼又強制
曾憲曰。
爾眞極癡也。
不有父命而私自受之。
不敢爲也。
署長曰然則歸告爾父。
曾憲竟不受而歸。
厥後脅往凡六次也。
辛亥先生七十三歲。
三月卻日金。
 陽山分隊所日兵又來詰。
先生直書此等非義物初無可受也十一字以給之。
越明朝。
憲兵所長通辯
忽又入門言曰令監固辭不受賜金
故今持貨標而來
先生嚴辭責卻曰。
爾寧剖吾腹而入之。
決不可以手受之。
手板推擲。
日酋退坐申請曰如終不欲受。
以此救洞瘼可也。
先生呵叱曰。
苟救洞瘼。
當以吾金。
焉用爾貨爲耶。
爾卽退去也。
姑未進匙。
入次內堂矣。
此際洞居宋在命。
潛引通辯出門外私喩曰。
雖百千番出來
大舍廊必不受乃已。
小舍主人適往懷德
今暮必還。
吾當藏此貨標傳致矣。
通辯繙于日酋。
日酋問其誰也。
答以主人之族。
彼乃信之無疑。
受在命捺章。
授其貨標而去。
先生追聞其由。
欲推覓還投。
在命持此貨標逃躬。
莫知所去。
是日曾憲聞其爻象
自外馳還
藥器在堂
因怪問之。
先生曰。
轉聞彼邊消息
慮有罔測之辱。
預置此物矣。
所長出來
在命暗施奸譎而去可駭
曾憲泣告曰。
於此小事
何必爲此大擧措乎。
先生責曰。
事雖醜小。
所關亦大矣
曾憲忿在命之所爲
欲跟其踵。
推其金還送于隊所。
以明其由而終不得。
先生曰。
當日爻象
一里之人。
擧皆目睹也。
辭受取與
在我而已
則不受。
中心無愧
七月敎授權寧瑀來謁。
 權嘗聞先生之有儒望來謁。
因言日府官制中成均館變爲經學院。
置官員而先生首在薦望。
先生奮然曰。
彼若以職名加我。
辱我甚矣。
我以一字斷置胷中久矣。
遂隱几而不與之言。
門人因問若職帖來到
何以處之。
先生曰。
遭此不辰
生存一日
有一日之辱。
苟延視息
非爲惜死
恨未得其所也。
十二月(甲午)丁巳
安人李氏卒。
 安人厚積德。
治家有度
孝奉舅姑
事夫子以禮。
敎子義方
款及於賓客
奄當不諱
訃車所至
遠近咸曰。
賢夫人喪矣。
女士淑德
何處更覿。
壬子先生七十四歲。
正月(甲子)丁丑
府經學院講師職帖之報至。
 先生曰。
此吾地盡頭也。
何山西山
何水非東海
自靖以獻于先王先聖
是今日之大願也。
戊寅以書訓戒子姪孫。
 
書曰。
文正府君嘗有訓曰儒術所向
只在孔孟程朱道德學問而已
世雖有升降汙隆
儒者捨是而誰向哉。
是則儒者矣。
見今夷狄亂華。
禽獸齧人。
儒者道學
幾乎絶矣。
汝輩切勿以時動心
益思先訓。
不失舊規。
卽是不忝所生也。
戒之勖之。
毋怠毋忽。
是望是望。
壬午子哲憲。
語類小分之役。
 夕召憲命之曰。
語類小分之書。
先世未遑
兄主亦嘗有志未成。
吾年亦朝暮。
世故難測。
汝可亟與同繕寫補編以成完秩也。
乙酉子姪促行安人葬禮
己丑還逐齊純公函
 齊純以經學院大提學
有此公函
而其意蓋勸先生就職
其書自郵而至。
先生不坼見而還逐曰。
何物賊倀。
賣國不足而賣人於讎虜也。
翌日郵使復持來。
又逐之。
庚寅僞帖來到永同郡。
 面長來謁曰。
職帖依日府之令。
到郡廳矣。
郡守方欲傳致。
不敢以此君子之庭。
甚爲郞當
小生以爲安人襄禮在迫。
故退以少閒云。
先生正色曰。
亡身存。
竟受斯辱。
非徒辱吾身。
貽辱先祖
與其受辱而生。
曷若我所欲而壁立萬仞也。
面長退謂人曰先生之志已決矣。
壬辰安人李氏權葬于家後先壟側。
(翌年二月
改葬禮于錦山星谷進學山麓辛坐。)
 先生將隨柩而行。
門人等告之以讎虜職帖。
日閒出來
預爲閉門辭疾若何
先生厲聲曰。
十帖出來
一字素定
有何難焉。
非徒禮合隨柩。
六十年同居之誼。
豈無臨壙一訣耶。
命駕
是夕訓曾憲曰。
家事難整。
汝志若不堅固
必致狼狽
刻苦
收心
克思保家之道。
二月(甲午)丁酉
殉義于活山精舍。
 前日丙申
先生起盥櫛。
行安人卒哭禮。
入內命家促飯
彷徨于庭
入內堂。
默然危坐良久
還出硏經齋
少頃進飯訖。
賓客士友之在門者曰。
諸君離家旣久。
吾且困憊莫振。
宜散去。
門者皆辭歸。
哲憲,曾憲以省哭次上墓
純憲,廷憲適以親癠拜退。
先生整衣冠。
對牕端坐
哲憲,曾憲自墓還省
先生所著上衣
精摺置傍。
網巾亦捲挂於壁上
右足袒左袂露臂。
正席西首
倚枕整衾而臥。
氣息昏淹。
就寢樣。
擧家蒼黃罔措
號呼不已
終無一語
疑或滯祟。
蘇合丸以薑汁調下三四次。
未見動靜
喉閒只出痰聲。
閒間吐痰。
連以新綿拭痰。
都無痛聲。
脈候如常度。
但有太息聲者三。
於是族親門生咸集審察之。
河豚卵頹封在衾中。
鵝片裹空紙。
揷置筆匣
親寫自誓銘。
亦在其傍。
曰小華舊邦
大明遺民
茫茫宇內
莫容一身
西山頂。
望東海濱
自有我師
死了可遵
戌時隕命
是日長虹圍日。
夜又星隕南方
前月三日
屋後主山老松浹旬連鳴。
村隣怪而懼之。
至是
知其爲先見之兆也。
(池之蓮。
栝槁不花三年
)遠近章甫鄕里知舊匍匐赴弔
喪親戚曰。
斯文喪矣。
士失依宗。
竆巷僻野田夫牧竪莫不驚號相告曰。
大爺亡矣。
野乏忠義
先生高明純粹之資。
弘毅正大之志。
潛心密察
眞知實踐
太極陰陽萬事萬物之理。
貫於一而無餘。
古今聖賢至德懿行之美。
備於己而無遺
涵養充積
義明仁熟
道尊德盛。
蔚然左海眞儒
遭時艱難
未展蘊抱
執尊壤之義。
出處之正。
固守東岡
興起斯文己任
俛焉孜孜
不知老之將至
若無意於斯世者然。
平居惓惓
一念不在於國。
每聞時政之闕遺則戚然憂形於色。
語及國勢岌嶪慨然以至痛泣。
國破君亡。
事到極處
成仁取義
以光吾道
孔朱宋三夫子之直字眞訣
先生可謂結局也。
戊戌襲。
午後小斂
 治喪一遵先生雅訓
家禮備要
陽山憲兵來到
搜探文蹟
衝突內外
圖形家屋
拘執廊僕及里長而去。
己亥大斂
 日憲兵又來。
拘執護喪門人朴珽九而去。
以爲
動民情。
收攫遠近訃車
庚子成服
 門人持服數百餘人
辛丑日憲兵所。
有拘去主喪之擧。
癸卯川日憲兵隊將
率十餘徒。
來調査。
兼招里面長。
細細審問
先生平日學問道德
與夫合邦後處義之節及不受日金不受職帖之事。
一一歷書以報于總督府曰昔伯夷叔齊隱於首陽山
採薇而死。
節死人。
必事於此云云
彼蓋幷稱先生伯仲相繼殉義也。
督府日酋掉舌嘖嘖不已云。
三月(癸亥)丙子
襄禮錦山靑鶴辛酉原。
 距伯氏墓隔一岡也。
遠近士友操文赴哭者甚衆。
前期發靷。
輿儓走卒
集相告曰。
秉彝之性。
貴賤何殊
不入擔夫則爲恨云矣。
文集成。
 及門多士先生遺書泯沒亂世
收稡四方士友家所在者。
繕寫十餘冊。
藏于家。
冬十二月年譜成。
 不肖孤曾憲與門下諸士友攟摭家庭舊聞平日覿德。
記言行之大槩。
至若全體大用發揮
惟竢太史氏狀焉。
心石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刊記]
     長溪述古精舍開刊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