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溪生先文集卷之五 (自动笺注)
大溪生先(先生)文集卷之五
 書
  
公元1867年
上興大院君(丁卯)
年月日。
星州士人李承煕
謹齎(一作齋)沐再拜
奏記大院閤下
承煕嶺外一賤士耳。
才地愚魯
學識淺短
重以蒙陋寡聞
無以與論於天下事者。
惟有一端彜性。
不能無忠君憂國之衷。
屬當聖上初元
百度維新
八域含生
莫不延頸想仰太平之化。
閤下英豪不世之姿。
任伊周輔導之責。
恢張大公
集羣謀。
所以振作綱紀
以興不世之功業。
凡厥百僚庶甿
咸欲奏能獻巧以效萬一。
承煕功令小藝
隨計京師
爲有司所棄。
區區爲此
只欲一鳴其所抱於當世也。
無寧罄竭腎膓
一暴之閤下之側。
以聽其去就耶。
伊川先生年十八。
上書仁宗皇帝
天德王道之要。
今縱不能妄議大賢之事。
其所口耳於家庭師友間者
亦皆有關於經世大猷者。
敢不猥褻
謹撮其最關於今日急務者。
列爲五條
竊依漢人奏記宰相之例。
冒瀆崇嚴之聽。
閤下留神一覽進退之。
承煕再拜
一曰聖學
竊惟人而不學則雖鷄犬菽麥
不能辨者。
學而無師則雖巫匠不可成其業矣。
學齊者齊語。
學楚者楚語
所師然也。
今也欲其君之孝悌仁明而不求賢師師之。
何異不食而求其飽耶。
周公相成王
特建師傅
三公三少備焉。
又有瞽之諷史之誦御之箴工之諫。
成王庸常之姿。
卒爲明君
周祿以長。
後世率皆苟且
鮮置師傅
或有之。
虛文耳。
宋朝崇文
重選經筵之官
如程叔子布衣登席
儀式稍備。
名位終卑。
好不篤。
終爲黨論所枳。
治道所以不行也。
逮至今日
道術漸微
徒事文具
樸茂
敦厚通經識務之士。
罕跡朝端
經帷之應文備數。
不過讀數文字
冗散音訓而止。
其欲裨補聖德者末矣。
竊伏聞我殿下睿質天出
聖德日就
當筵難疑
多出尋常之表。
羣臣侍講率事退避
嗚乎
有君如此而不思所以開導正則何用臣子爲哉。
况復九重閒燕之暇。
殿下所與處者。
薛居州耶。
孟子所謂之者耶。
程子人主接賢士大夫日少
䆠官宮妾之時多爲大憂
䆠官宮妾
類皆陰柔詐巧
窺伺人意
承順指使
習與之居。
久而化。
不知不覺之中。
已入此輩袖中
兼以九門邃密
中外遼隔
一朝乘隙
良平未及運其智。
賁育不暇措其手。
變出俄頃
莫之能救。
踈人父子
間人君臣
無所不至
古帝王之家。
多骨肉之變衽席之禍。
以故姦人伺間。
權臣弄柄。
必先厚結此輩
內扇外和
馴致危亂
明君賢所以制之於未然者。
有法矣。
豈可講求以爲永圖乎。
嗚乎
主一身。
臣民宗社之所係。
欲爲臣民宗社之計而不先其君。
則雖勞心焦思
夜以繼日
無所成就矣。
今之臣子學術淺短
苟且目前富貴
罔念宗社安危
無以古人君之道自任者。
閤下今日大欲
無過主上仁孝
國祚緜歷
苟欲如是
當以周公程爲法
師傅之職。
不可不極擇而特設。
䆠官宮妾
不可先幾杜漸
請以今奎章閣爲內閣
凡弘文藝文承文舘皆合之。
罷去提學等諸職名
改今經筵官太師
必擇建立當世第一人
其職則以道德殿下
以先聖經訓導聖智
先王大典率正聖慮
撰定絲綸及事大交隣等大述作。
參議國家大事大禮
禮則朝見燕見
坐殿上。
殿下爲之起揖迎送之。
經筵太師拜殿下亦拜。
殿下太師亦坐。
殿下拜而請敎
太師避席答拜
殿下
太師坐乃坐。
殿下亦坐。
開講
必簡等威
刊去文具
務以誠意相孚
少師一人
佐貳太師
掌率其屬。
入直殿中
太師闕則攝略如太師儀。
贊善二人
亦佐贊師職。
少師分番入直
侍讀二人
經筵講讀
直閣二人
掌守奉列聖奎章閣中經籍
管經筵諸儀。
主簿二人
內閣文簿及事務。
極選朝士及生進年四十以下二十以上百人
古湖堂之選。
讀書其中內閣學士
經筵參聽講說
大文大議論則參議之。
其中德器才藝尤異者爲直學士
分掌內閣諸房事役
以佐直閣
每歲太師抄啓司直學士謹愼敦厚一年無過誤者。
入直殿中
分掌諸職。
待敎四人,注書四人,尙瑞二人,尙鑰二人,尙膳四人,尙服四人,尙設八人
二番上直
有事則各率其職。
無事列侍起居
遊衍道藝
講討經籍
隨事導迪。
節次陞遷
其未滿四十者。
三年然後出付外仕
政府諸窠積仕才藝異等謹愼忠直者。
試政司直一年
擇其果無違失者。
殿前後諸職。
大略依見例。
亦以久次陞叙
䆠侍兵士之類。
亦皆依右例抄入分直
不許上殿昵侍
如是立定綱規。
斷然行之。
庶幾師敎易成而私逕永杜。
使我殿下一身
薰襲於光明正大之域。
克成聖德
以基吾國家億年之基。
謹列錄其職名表於左方
內閣太師(正一品)少師(從一品)左右贊善(從二品)侍讀二(從四品)直閣二(從五品)主簿二(從六品)司直學士十(從九品)學士九十○書吏二十差備三十皁隷二十
殿中待敎四(正五品)注書四(正六品)尙瑞二(正七品)尙膳四尙服四(幷正八品)尙設八(正九品)
殿前司謁四(正八品)司衛八(從八品)司吏二司烜二司鑰四(幷正五品)司鋪
八(從九品)○別監八十(分二番)樂工八十(分二番)衛士二百(分二番)
殿後太醫二(從四品)太卜二(從五品)太曆二(天文學)太譯四(幷從六品)司傳二十四(宦官八品)司閽十六(宦官從九品)差備八十
二曰戶籍
詩曰樂只君子
民之父母
父母之於子。
憂樂與同
食息不忘。
視之若傷焉。
有不知其子之幾何痛癢之可相關者耶。
書曰一夫不獲
若己推而納之溝中
如不知其人。
何以知其不獲而施其若推之仁也。
文王發政施仁。
必先四窮
必知某人之爲鰥爲寡爲孤爲獨然乃可施其恤。
孟子王道
必曰五十者衣帛
七十者食肉
必知某人爲五十某人爲七十然後乃可帛而肉也。
周禮歲終獻民數。
王拜而受之。
重民籍也如是
王政不綱
籍法先壞。
有以私惠干譽者。
尹鐸減其戶數市民恩。
殊不知此弊日滋
馴致君父不知其赤子之流亡。
秦瘠之越視。
臣子君父自逞
遂使綱常斁塞。
更不知君臣之爲何倫也。
本朝籍法。
深有條理
本無踈忽
逮至今日
文具僅存
網踈漏魚。
假有百戶之里遊食者幾五十。
漏籍者幾二三十。
越走他路而官不知。
窮獨而死飢死凍死而上不知。
烏在其爲父母也。
况今僧尼雲遊塲市浮食丐乞酗賭之類。
單褓而八方者十四五矣。
萬一不虞明末之禍。
殷鑑無遠
且夫士類之敎選。
軍兵整理
皆自籍法而起。
苟欲振擧綱紀
究治謨。
當先大明籍法。
不必別求新巧
只可修其舊典
發其精采而已
請自今當子卯酉之年。
令民錄納如式
五歲以上皆入成籍。
民有事。
官府必先考籍。
如有漏者處死
有父者父杖配。
里正統首罰金
令旣具布。
前者不必追律而後者必無幸。
其始漏終入者。
責納其役錢如其年。
官員及吏隷以其職。
去職者曰前某職。
士入里塾者曰幼學
兵隷里籍者曰業武
其選
升者隨其稱。
農曰業農。
五十曰閑良
工商曰某工匠商賈
不以實業者罰六十金。
奴隷曰某府奴婢某宅奴婢
只限其身。
庖丁庖丁
亦限其身。
七十曰閑丁。
廢疾曰某疾。
有親戚依養者有所業則以其業。
罪謫曰某罪囚罪徒
以上各隨見在而籍。
有逃籍兩籍者皆罰金
僧尼巫覡倡優別籍
雖有他業不以籍。
革習者從他業。
平民淫惑者罰五十金。
十五以下童蒙
娼妓除官案。
賣淫男女皆依治姦之律。
流乞幷報官勒還。
鄕里容接杖流
官員吏胥庶人之見役於官。
士兵之在邑者及童蒙閑良廢疾皆免役。
農工商歲納役錢三兩
銀銅錦繡之工及京外大商廛舍
江海商船
邑里港路酒食店舍
各分等第
定稅則庖丁歲五兩
別籍者歲二十兩。
如是立定條例
斷然行之。
庶幾王綱大正
民業有常
轉移之間。
忽見風移俗易
爲國一代興衰奠安之機。
謹列錄其等第表於左方
一官員,二士三兵,四吏胥,五農,六工匠,七商賈,八奴婢,九庖丁,十廢疾,十一罪謫,十二僧尼巫覡倡優
三曰田制
田者所以生民食。
所以定國賦也。
民無食則死。
國無賦則不支。
不可一日緩也。
聖王行政
均田明賦。
以定上下之志。
如周家井地之制至矣。
自夫嬴秦開阡陌田制遂紊。
貧者無立錐之地
溝壑而莫之恤。
富者無所限極
匹夫而操生死之柄。
庶人而挾卿相之威。
官爵可買。
刑殺可償。
甚者能招亡誘衆。
不測之變。
此非有國者之所猛念而預防者耶。
我朝田結之法。
原其立制之意。
非不燦有條理
至今日。
名存實無
大病之人。
形殼僅存
而諦其實則無一舊狀。
豪民猾吏換弄百端
良田美畓。
白頉耕食
荒原廢野。
上加結。
以少爲多。
有爲無。
刀之帖之。
移東補西
兼以名色多般
橫徵勒捧。
生民膏血
盡入於貪官汚吏之腹。
上則國結日縮
不可支俸。
下則民怨入骨
若無朝夕。
古者爲國三十年。
必有十年之食。
三年之食則曰無國。
我國昇平二百年。
一年之儲。
萬分一國家有數月之師數年之飢。
束手就死而已
嗚乎
閭巷之間。
有數畝之田者
尙能計有計無。
以備不虞
今以堂堂千里之國
貧窮如此
危懔如此
廊廟諸公
方且互相睢盱
爭占權利
不能出一計以便民國
使賈太傅見之。
豈特痛哭流涕而止哉。
今欲扶持宗社
求安於旣危。
必先修立田簿。
詳定稅數。
示大經。
使姦吏不得弄手。
簡薄賦斂
使民有所容足然後
祛奢省費。
量入爲出
待到十年之內。
加儲四三年之食。
使兵革可制。
饑饉可支。
均田制產之法。
以次議行
稍爲近古
國家千萬年之業。
其將於是乎卜矣。
我國南北二千四百里。
東西一千里。
除道迂曲廣狹不齊十分之三。
折補以計。
略長一千七百里廣七百里。
開方法乘之。
得田一千一百九十萬頃。
又除山林川澤不毛之地十分之八。
爲田二百二十一萬六千頃。
又除閭里城邑陳荒下下十分之二。
實田一百七十七萬二千八百頃。
以今斗落準之。
爲七千九十六萬二千斗落。
一斗種出十二斗之田。
什一之稅。
作米一石八斗
通計實納米一百四十一萬九千六百石。
(全石二十斗式)以此俸公恤民
豈不綽綽有裕哉。
謹按國初田一百五十一萬五千五百餘結。
大同折衷(結十斗式)準之。
當稅七十五萬七千餘石。
幷閭城邑之結而所納只半於是者。
盖緣國初田土之未闢。
國稅法之略而從厚也。
及夫肅廟量田之際。
乃爲六十八萬餘結。
結之縮已十六矣。
其時改量。
大槩依舊而略加焉。
今復二百餘年。
吏奸日滋
簿書日淆。
消縮之數。
當不知爲幾倍矣。
今之爲國者。
不是之察。
只欲設法加徵。
厲民取足
豈但不仁而已
不智之甚矣。
今欲逐田踏實
增結數。
不免大致騷擾
不可不熟慮也。
夫欲大振一世綱紀
必須大新一世耳目
不必苟且因仍之習。
當大講定一代良規
以爲百世永圖
承煕竊有所私受於詩禮之暇者。
請且革去結夫之舊簿。
定爲頃畝之法。
斷之以聖王什一之制。
先量通國地
畫成頃畝
次審土脉膏瘠。
糓出多寡
爲十八等。
次較水旱燥濕
各分作三等
以備年分參驗
準之以什一
一石準米八斗
山田浦田以黃米
罷書員督納之任
一應修簿收稅。
皆使里正坊正主之。
每歲佃作轉移陳荒新墾山田浦澨泥非常水旱風霜雹災損。
皆自里正牒報
坊正看詳付標。
量案分等增減
閭里人居並準六等
田米折布以納。
山野礦產
海斥魚䀋之地。
皆打成別籍
分等折錢以納。
自餘雜色稅賦
一切革罷
應用貢物
只就什一中支減。
又著爲一令
大諭一國
期以三年
立限名田之法。
封君十頃
正一品(以下從實職)九頃。
從一八頃
二品七頃。
三品六頃。
四品五品五頃
六品七品四頃。
八品九品三頃
吏民二頃
田過其品者。
許當自分九族姻友。
違者沒官
又各以名田之半。
定爲永業田
官給牒。
不許賣。
渡買者與同其罪。
如是立制
斷然行之。
庶幾奸猾之路。
兼幷之勢。
不惟民生得蘇。
國用亦敷。
且可以漸復聖井地之美制。
以爲敎化之本。
謹錄其假設表於左方
田表
六尺一步
百步一畝
(二畝半。
爲今一斗地。
)百畝一頃
(一頃今四十斗地。
)十頃一區
(若田制大均則令民十戶一統
使之通力合作。)
田籍
某坊某里某區。
(區亦定其名。
如今云某員。
)第幾頃。
幾水田。
(山田山田
浦田曰浦田。
)第幾等。
上中下。
濕下中上
(燥以上爲最。
以下爲最。)
正一等田(一頃)四千斗(一斗地出百斗者)稅四百斗(準米)百六十斗
從一等田(一頃)三千六百斗(一斗地九十斗者)稅三百六十斗(準米)百四十四斗
二等田(一頃)三千二百斗(一斗地八十斗者)稅三百二十斗(準米)百二十八斗
二等田(一頃)二千八百斗(一斗地七十斗者)稅二百八十斗(準米)百十二斗
三等田(一頃)二千四百斗(一斗地六十斗者)稅二百四十斗(準米)九十六斗
三等田(一頃)二千斗(一斗地五十斗者)稅二百斗(準米)八十斗
四等田(一頃)一千六百斗(一斗地四十斗者)稅一百六十斗(準米)六十四斗
四等田(一頃)一千四百斗(一斗地三十五斗者)稅一百四十斗(準米)五十六斗
五等田(一頃)一千二百斗(一斗地三十斗者)稅一百二十斗(準米)四十八斗
五等田(一頃)一千斗(一斗地二十五斗者)稅一百斗(準米)四十斗
六等田(一頃)八百斗(一斗地二十斗者)稅八十斗(準米)三十二斗
六等田(一頃)六百斗(一斗地十五斗者)稅六十斗(準米)二十四斗
七等田(一頃)四百斗(一斗地十二斗者)稅四十斗(準米)十六斗
七等田(一頃)三百六十斗(一斗九斗者)稅三十六斗(準米)十四斗四升
八等田(一頃)三百二十斗(一斗地八斗者)稅三十二斗(準米)十二斗八
八等田(一頃)二百八十斗(一斗七斗者)稅二十八斗(準米)十一斗二升
九等田(一頃)二百四十斗(一斗地六斗者)稅二十四斗(準米)九斗六升
九等田(一頃)二百斗(一斗地五斗者)稅二十斗(準米)八斗
損表下損十减一。
中損十減三。
上損十減五。
災表下災十減八。
中災免稅
上災給種。
四曰選擧
上古設爲庠序
之而已。
制命州鄕貢士
取士之始也。
漢因貢爲擧。
貢者自下推重以奉于上。
衆之公也。
擧者自上
詢諮以拔于下。
一之私也。
擧之制。
不如貢也。
擧又變而爲科試
隋煬帝始也。
試者名色冗瑣
遺大軆而先小技。
如今詩賦帖括之類。
之無用。
之無益。
烏足以知天下賢才耶。
其於取士
最下也。
本朝之制。
有薦蔭科三條
而科之選爲多。
中葉以前
聖君賢相
精白恢公。
亦嘗以此致得人之盛。
降及後日
奸僞漸滋。
百弊俱生。
盖其立法之始。
以薦則無歷試保擧等法而徒然拔之於草茅之中。
以蔭則無品節條目之別而任意與之於窠擬之際。
科則無預素養之方而猝然試之於晷刻之間。
是故其始則易於簡拔才藝得售
其弊也又易於欺罔而能於逞私
此刱始之不可不審也。
士子國之元氣也。
國之存亡
世之治亂
實係焉。
庠序學校
所以培養本原也。
爵祿束帛
所以砥礪名行也。
今也無一焉。
如今之制。
使考之選之至公
不足以盡其蘊抱
况如世俗所謂私榜濁榜黑榜之類乎
况如世俗所謂熱門山林丐乞初仕之類哉。
世塗至此
宜思更張
必因古學校之敎。
並採貢擧之法而參以薦蔭科試之制。
合爲一塗
斟酌損益
明立條目
振作綱紀
以新一代耳目然後
積弊可革。
王制可復。
可以得人美矣
請令民五家統統有首。
二統爲比比有長。
十比爲里里有正
十里爲坊坊亦有正。
十坊爲邑
向上而列鎭列營
以次統轄
皆有敎授訓長
京則四學皆有上中三舍
依營鎭邑。
坊里如鄕例。
各置學舍學籍
養生崇德行考學業術藝技能
以次之如周制
科試取士
門蔭付仕。
亦皆從學籍而出之。
其法始自鄕里
人生八歲
皆入家塾
比長主其敎。
敎之以小學之法。
每歲里正與里三老
比長統首。
里中十歲以上姿才稍異者。
每比一人
成籍聚而敎之。
隨闕抄陞。
鄕里皆有約規。
月朔一會
國律
學規
仍行講會
俾有省發
舞蹈咏歌飮射之法。
灑掃應對拜揖進退之節。
詳爲條目
必使遵行
日察其行。
月考其業。
時試其術。
歲第其技。
以第其賢能
每歲仲秋朔。
行洞約。
里正三老先各書十五以上有德行者(註某德某行)于紙。
里正三人
三老各書一人
又命諸生各書十五以上學業者各一人
(註能通某業)里正則三人
讀約畢。
卽出諗于座。
遍觀一次訖。
因取考之。
籍其累書者備擧目。
次以前日所試術藝技能之籍。
出諗于座。
仍與所書德行學業連書成牋。
寫封訖。
三老糾其有過(通同學徒里中居民)者。
里正實狀于衆無異辭。
仍書于記過籍。
以諗于座。
大者告官損徒。
其次施學中罰榎楚之類。
學員大者如前。
小者施罰訖。
付黃學籍
一年不悛
罰其半役
二年不悛
罰全役。
三年不悛削籍
其明日以牒報坊正
坊正里正拜啓之。
簡其居首者補坊籍之闕。
鄕飮禮而賓之
因陞而敎之。
鄕約
月朔講會里塾儀。
禮俗交際之序。
修齊治平之具。
互相講磨
必期遠大
仲秋選報亦如里塾儀。
其自坊而邑。
自邑而鎭。
自鎭而營。
自營太學
皆如坊里之規。
其敎也愈進而愈博。
其選也愈上而愈精。
立定科條
俾無怠慢雜駁之患。
太學獻之內閣
內閣獻之于朝。
殿下亦拜而受之。
其取補學士
直殿中。
如上內閣之規。
科試如今庭試增廣講經節製陞補公都會之屬。
一倂革罷
只存子午卯酉式年一試
倣古周官大比之法。
太學八道營學之士。
試文詞各軆。
一依作者軆製
勿拘句行格例
經義則只辨義理
策問則只極陳時務
他各依此。
當面命題
使之製進。
考取上第
陞之于太學
營則聚列鎭之士。
鎭則取列邑之士。
向下皆然。
不許他人妄赴。
其以世蔭薦仕者。
惟在太學年四十者。
許京官。
自餘在營鎭之學者
待年
四十。
各仕于其道鎭
向下皆然。
勿許妄干非望
如是立規。
斷然行之。
庶幾人材成就
衆心有定。
野無遺材。
朝無倖位。
治化可興矣。
謹條其科目表于左方
選之等。
太學進士二百人
營曰選士百人
(餘各等差
下倣此。
)鎭曰俊士六十人
邑曰秀士四十人
坊曰儒生二十人
里曰幼學十人
入學年次
世子世孫十五歲。
大君二十歲。
王子公主駙馬二十五歲。
宗室諸君翁主駙馬三十歲入太學
(以上皆別有常師
入學則皆以齒序
大君以下
學敎選如諸生
世子世孫別錄言動以上之。
)正一長子十五入中舍
(鄕則鎭學)二十五入上舍
(鄕則營學)三十五入太學
(以前才德選補者。
不在此例。
下同
)大君升廡賢祀孫。
正一衆子嫡孫
二品(從一品視此。
下例此。
)之長子
十五入外舍
(鄕則邑學)二十五入中舍
三十五入上舍
王子君勳封君祀孫。
正一曾玄
二品嫡孫
三品長子
十五入坊學。
二十五入外舍
三十五入下舍
六品上官長子
十五入里學
二十五入坊學。
三十五入外舍
凡民俊秀
十五入里學
人生八歲皆入比塾。
敎試條例
一曰德行
其德曰仁曰敬曰勇曰知曰誠。
其行曰孝曰友曰睦曰婣曰任曰恤。
二曰學業
經學
九經四子濂洛書。
疑義銘頌之類。
史學
春秋綱目歷代國史
試論詔檄之類。
禮學
講儀禮記諸家禮樂之書。
當時所辨公私禮疑樂譜之類。
曰兵學。
講武經。
當時防御之策。
律學
歷代本朝律書。
當時刑書疑獄
三曰術藝
醫理
醫書
當時病劑。
天文
天文書。
(如步天七政筭之類。
)試當時步驗。
地理
地理書。
當時土宜水脉
卜筮
講周易及諸卜書。
地日吉凶之類。
四曰技能
曰書曰畵曰算曰譯曰射曰砲曰農曰工匠曰御步。
各以事試。
付仕之例。
進士四十付諸陵郞。
選士付列鎭敎授
俊士列郡鄕正敎授
秀士坊正訓長
坊士付里正訓長
里士付里內統首之類。
凡統首以上
皆以履歷陞叙
至營敎授邑鄕正則通叙京官
五曰制兵
一日有國則不一日無兵。
無兵而國存者。
一時亦僥倖耳。
我國僻處一隅
習兵事。
建國之始。
致隆文化
已不競於武略
番上之法。
旣以久行生弊
價布之徵。
只要將官之欲。
由是以來
蕩然爲無軍之國
龍蛇之變。
羣賢滿廷。
國運方亨。
醜虜一肆
長馳千里
莫有攖其一髮者。
賴天之靈。
得返舊物
是宜倍加懲毖
而丙子翟虜之訌。
又平踏南城
千古志士之恨。
無地可埋矣。
自是以來
復日事恬嬉二百有餘年。
某軍某兵。
邈然前代舊籍
孀妻白骨之布。
景色悽慘。
在在荷擔
尙賴戶布之法出而無告者傅生。
砲軍之制設而精實者得選。
然亦不過一時塗抹而已
今以嶺南一區觀之。
東萊統營稍有形勢。
如監營之統轄一路者。
城塹幾復于隍土。
械仗盡化爲鉛刀
平居相語
只以架山爲晉陽
首府如是
列邑可知也。
一路如是
他路又可推也。
假使國家萬年昇平
仗衛藩籬
不可如是草草
况古今天下。
常安之國
稽之時運
參之人事
能保其永遠無事耶。
承煕大愚常抱杞天之憂。
中夜月明
彷徨不寐。
未知廊廟諸公能無此憂耶。
今之議者。
或曰一遵舊案
沒數充丁。
或曰分揀士族
衆議而上下。
此皆不思之說也。
明王行法。
順民心。
今民視軍籍如仇。
一聞充軍
便作死圖。
能保其無變耶。
或者乃曰今沒柰何
且置之。
不虞結幕道路
攔執充伍。
此又兒童之見
夫兵者凶器也。
平時操練手足
猶或遺失臨陣
一卒誤機。
全師土崩
今驅平生不見弓釰之民。
迫之强敵之前
則只束手待斃而已
必也因民之欲。
順民之情。
敎其
技藝
習其隊伍然後
可以陰雨備矣
國家制兵
內有五營
外有營鎭。
旣皆有定將定兵矣。
列邑則有坊里比統。
各有其長。
平居民表率。
戶口宣德化。
有事則各率其屬以御侮
將卒相習
隊伍素練
兵不厲農。
人樂爲兵。
其先王之意也。
斟酌古今
劃立一制。
極選勳舊耆德
禁衛長官。
其名依周太保太尉之類。
管宿衛宮禁
京師則置前後左右五營
中營則以兵曹判書主之。
餘置大將
管國內之兵政
外則分營分鎭。
如今見制。
該守令卽爲其將。
承之以坊里
其兵則自里至國。
咸有定數
以次陞補
取士之制。
里正與里三老
比長統首。
里中年十五以上身形壯健者。
每比一人成籍。
以時里中諸役。
以服其勞。
暇日兵陣坐作擊刺之法及砲射騎步之技。
歲時
里正設儺。
會里三老比長統首。
以次分兩部。
通試兵術兵技兵力
定等行賞爵。
賞多之部爲勝。
勝者皷以進。
負者斂隊而退。
勝者揖。
負者行爵
如射禮。
牒報其尤各二人坊正
坊正里正牒。
因設大儺
里正各率里兵齊會。
先試坊兵。
次試里兵。
牒報陞補
皆如里儀。
向上皆然。
邑宰以上則以春秋仲月行習操。
次行山獵。
各獻其功。
分等施賞
三年大習操則坊里兵皆會。
不次補之典。
以上皆只閱所部及所受牒。
陞之兵曹
兵曹通試五營見兵
陞付禁軍
四時奉御田獵王制
練軍實充大庖
禁衛長官則簡禁軍三年無過者。
長從宿衛
凡里兵以上除身役。
坊兵以上除戶役
器械邑兵給田。
(各從邑近。
定五十畝。
)罷諸驛屯。
括其田以贍兵。
(支撥支站等事
皆使邑兵主之。
)鎭兵以上給料。
營兵加衣布。
兵加資錢
凡兵年四十以上
試所隷伍長
以次陞遷
隊長旗摠五十。
各因所在付官。
京營者付京仕。
在營鎭者仕於其省。
(如牧監渡丞城將之類。
)在邑者
於邑
六十未通籍者。
退閑閑良
水軍則以沿江浦戶津戶濱海漁戶
作統比如法。
各置渡丞浦將而敎率之。
試才先以能櫓。
次試諸技。
以次陞之萬戶僉使水使統制
諸營鎭各以所在近地受田如法
(山郡陸戶。
不徵水軍
)兼充三道漕卒
制使兼三南漕運使
水使以下副之。
分番付漕。
五更無過者。
五十付官。
(如津渡丞之類)通籍序陞
如是立規。
斷然行之。
庶幾民無簽兵之苦。
國賴養兵之力。
外之可以壬丙千古之耻。
內之可以衛社稷而固邊圉
可以自立國家基礎矣。
謹錄其試閱表於左方
試兵之規。
一曰心鍊。
曰忠。
臣死於君。
曰義。
見義必赴。
曰勇。
視死直前
曰信。
死於將令
二曰術習。
曰經習(武經之類)曰身習(坐作進退之類。
)曰目習(旗幟方色
營壁位置
)曰耳習(鉦鼓之音。
進退號字。
)三曰試技
曰射曰銃曰刀曰鎗。
四曰試力。
曰擧沙曰投石曰超塹曰負重
養兵之制。
殿前衛士二百人
(長從)禁內衛士八百人
(番入)中營(卽兵曹)二千八百人
(禁軍八百。
巡軍一千四百。
門軍六百。
四番
一番當番一番下番
二番本營
他營皆然。
)四營(前後左右營)各二千五百人
(禁軍八百人
巡軍一千三百人
門軍四百人
通計四營萬兵
禁軍三千二百人
四番
每番八百人
宮內四百人
宮墻四百人
巡軍五千二百人
四番
每番一千三百人
街巡四百人
城巡四百人
江巡五百人
門軍一千六百人
四番
城南八十人
西北四十人
四門及內正門四十人
)外諸營各千人
(親隨百人
巡捕四百人
撥軍二百人
騎步百人
門軍百人
)諸鎭五百人
(親隨五十人
巡捕三百人
撥軍百人
門軍五十人
)邑各二百人
(親隨二十人
巡捕百二十人
撥軍四十人
門軍二十人
)坊各三十人
(撥軍五人
巡軍二十五人
如坊內巡捕營造之役。
皆用此人。
調民
)里各十人
(里中厲禁巡徼營築運輸之事皆掌之。
別調民。)
 
(附)水軍統制戰船七。
水軍能櫓二千一百人
水營戰船五。
水軍能櫓一千五百人
僉使營戰船三。
水軍能櫓九百人
萬戶戰船一。
水軍能櫓三百人
上許性齋(傳)
伏惟仲夏
軆候萬福
目下用工在何書。
節次用力何事
星斗嶙峋
瞻望無極
承煕歸侍未幾
家君作楓嶽行。
已經五旬
音問杳然
情私焦悶
田廬多事
區區看書之業。
半爲耕犂割去。
誠未知究竟之如何耳。
承煕禀性庸暗
加以濡滯
拋棄家學
浸浸流俗
從事場屋殆近數十年。
不能軟熟俯仰
當世漁靑獵紫之法。
不能决然却步
自快其志。
猶其一端好德之彜。
所不泯。
每聞長德名輩有德有行者。
輒心忻然願見之。
所以平昔都下之行。
苟有介然之頃。
必晉拜門下。
以瞻德宇之盛而亦未能眞切請益
以竭底蘊
俾有實效身心
比年以來
頗悔前爲。
庶幾收拾萬一。
內不累家庭之傳。
不辱執友之責。
百爲鑽心
多方齟齬
又復悠悠如水和水。
細察病根
都緣欠一剛字。
不能斬釘截鐵之手。
使此千頭萬緖株連不斷
許多
乃敢拈以自揭。
庶幾以此下手
粗免大戾
而學旣迷方
之無術。
又或以狷滯矯激凌厲許多病目之者
愚陋怳惚
未知所以爲力
春間妄請一言爲書紳之資。
大資弘度
不忍鄙斥
痛施摑血之掌則此生受賜。
安有於此乎。
箴銘序說
惟視命意所當耳。
倭使聞已入城。
所議何事
溫陽孟學在抵泮之通。
有奇論。
義理何如
區區嫠女之緯。
不足恤。
而每念大資於今世。
一靈光耳。
所以報答國恩
永詔來許者。
必有一定之算。
而未能熟聽於下風
以爲鬱。
伏願開示精義
發蒙蔀。
上許性齋
歲窮將泰
軆候爲時萬福
伏聞光膺寵錫
進長天官
竊惟儒者不當此選久矣。
學術壞而邪說行。
正俗敗而亂階興。
殿下爲是之憂。
特擧先生耄年沉廢之餘而付畀之。
大資亦不
忍負所學。
慨然出而膺之。
推是心也。
上下可孚。
儒化可振。
生靈可安。
承煕敢上爲國家賀。
下爲一國人士賀。
竊獨於大資有敢憂而不敢賀者。
夫是官也。
盖爲進賢退愚恢公抑私。
萃集一世第一等人物。
上輔君德
下救民病
其擔夯之大有如是者。
近世居是官者。
大率得之不以其道。
處之不以其職。
上之待之
下之望之。
未必第一等人物。
自處亦甚草草
决不一等人物期之。
尙何望遠在外一等人以稱其職也。
大資公論積鬱之餘。
費辭說。
徒然得處
是上之待大資殆將以一等人。
而竊想大資所自處亦應不下此矣。
誠能精白對揚
不以苟循爲恭。
網羅一世英豪
大明一時黜陟
則是大資平日學問
爲眞個實得。
平生著述
爲眞立言
足以上酬洪造
下光吾黨矣。
萬分一循俗依違奉行上命無傷也。
顧惜身命無恠也。
私有不可不施
公有不可行云爾。
則是大資平日學問
一個虛套
平生著述
一個空言
以上洪造
下愧吾黨矣。
今將擧大資之八十年。
判之一着之間。
而其在尊慕依恃之地者。
豈可晏然相賀而止哉。
知人之難。
上聖亦云。
以其同我而賢之則賢者未必苟同
以其愛我賢之則賢者未必偏愛
夫眼貫天人而身履禮法之場。
腹蘊經綸而足遠名利之塗者。
所謂一等人物也。
敦行
守拙遠諛者次也。
執是二者。
按跡考實
不至差舛矣。
大資久視明理
周攬士類
有素定于中。
然亦不宜以已知已審而不加之意也。
或者先生雖欲有爲
君相之未信何。
是則有大不然者。
古之大臣以道事君。
不可則止。
可行吾志也。
擧而措之。
如不可行
惟有奉身而退耳。
豈有君子立朝
含胡骫骳
冒蹲祿位者耶。
爲此說者。
乃不知大資心者也。
君相此擧。
寔出於一試士類之計。
今或改塗
換面。
力爲俗人之爲則政恐反見唾鄙。
身名俱辱。
守職奉公
必秉古道則雖或少咈私面
實能大合本心
何忍恬然諉之君相不信己而遂自懈也。
承煕古人書。
至賢人君懷道抱器不能一試者。
未嘗掩卷太息
至或少試而不副人望處。
赧然發愧
不啻自己之爲者。
今其愛慕忻幸之心。
自不免有過計之憂。
過蒙謬愛
不敢自外
冒瀆崇嚴
不任主臣
正歲不遠。
伏惟享壽康。
以幸斯世
上鄭顧軒(來錫)
純陽暢物。
伏想軆道乾乾
與時偕休。
是日淸和
衿裾肅列。
臯比儼臨。
木鍾迭發
樂且有儀否。
今以夫子之孫而講夫子之所講於夫子之堂。
鼓鑄化導之意。
必有倍於餘人者。
鄕友有言是席宜先讀先師講規一通
倣而行之。
未知有以警咳於前席否。
竊念此會是吾鄕重新一初
其事又非今日一擧而止者。
第一是講規不得不嚴。
音義一或未暢及不滿全經者。
不可例施通格。
復如四十歲以下非講儒者
不可游談錯雜
長老諸位恐亦宜具上服
列坐聽講
未可空坐退便。
以懈多士之心。
進食行酒
亦宜肅然序坐。
無得紊次失儀
以爲後生觀瞻
凡此諸位所已商確
而或恐擾中例致因循
有所未察耳。
承煕適値私忌不遠。
不能摳衣以趨下風
側聽緖論
下懷靡及舂容之餘。
或可垂示一二以惠蒙愚否。
惶恐敢望
上張四未軒(福樞)
春初陪誨。
及此主宰處。
下諭以爲聖賢亦或有以氣當主宰處。
其時請益而未究。
禪庵之會。
復陳其說。
承後當考示之敎。
由是之後
或紬繹經子
未嘗不私自繙索而終未之見。
若蒙指示
出處
以破蔀塞則幸何如之。
盖此心可以理言
可以氣言。
可以兼理氣言。
而其可以理者。
主宰者之爲理也。
今於主宰處亦可以氣當之則心之爲理
不可得以言矣。
非惟心也。
無形之理而爲此氣之帥者。
以其自能主宰也。
若曰氣亦可以主宰則此理將可無矣。
區區抱疑而未釋
庶藉大惠
以開谷霧之翳。
敢煩崇聽。
不任主臣
伏願特命侍人草示一兩句。
以卒下惠。
上張四未軒
白氣主宰說。
旣無古據。
可以意斷
觝滯之見。
終有所障。
不敢蓄疑未達
復此瀆白。
不任主臣
竊讀下諭。
理氣相須軆相待爲用。
爲氣主宰之驗。
竊恐理之爲軆用
眞軆妙用也。
固有主宰之義。
若夫氣之爲軆用
形軆作用也。
無當主宰之名。
夫靜而主宰者理之軆也。
而氣以形軆承載之。
動而主宰者理之用也。
而氣以作用輿衛之。
此其不可易者。
設使驀忽之地。
爲氣撞。
自失主宰
未可遽以氣當其位也。
介然之頃。
有主而宰之則乃理也。
非氣之所能也。
程子曰天專言之則道也。
主宰謂之帝。
朱子蒼蒼卽此道理之天。
主宰謂之帝。
又曰心固是主宰底。
所謂主宰卽此理也。
心字似帝字。
又曰心也者
性情之德。
所以中和大本而行達道者也。
天理主宰也。
數說皆以理爲主宰而不犯上說
今若以氣復當主宰之名。
無或有違於聖賢立言本旨乎。
此是道理頭腦處。
不容差放。
伏願深惟明詔之。
柳都事(道性)
頃年進拜
每患人事倥傯
徒知威鳳之爲觀。
莫遂鼴飮之充量
此後多歲
烏頭力去久矣。
瞻昂何極
卽日暮春
燕養鼎罏靜謐
履道
無疆
子舍侍學日造
寶廡華宗得春意。
高山之思。
不爲山川阻絶也。
承煕孤露多歲
先行零落殆盡
俯仰靡憑。
志業遂退。
先人遺墨
一付塵煤。
梳櫛無期
年間僅刻得凝翁文字
粗了一事
印布未廣。
如茹未下。
鶴捿遺集間已均布否。
人家大事
惟此爲最耳。
屛廬保合之論。
於百年歧貳之餘。
有以上軆文忠先生當日相與之心。
下爲吾嶺百世和平之福。
亦實所以成就中間先父老大德之所苦心未遑者。
物議久角。
人情易激。
不能平心舒氣同趨於無事之地者。
事勢不能無者。
意謂按伏消融
必有其方。
終當自底大同
仄聞年間轉相層激。
一倍乖張
至於同室按釰。
將至不可收拾之地。
曷故焉。
今者一邊之論。
庶幾地平帖。
至於無事爭詰矣。
而獨於一邊之內。
自相怨惡
平陸生浪。
可不却顧永思者耶。
忿生不相下
疑生於不相入
天下通患也。
君子其如此。
每下於人。
遜而相入
羣情沸激
氣湧如山
載鬼一車
張弧
雖有賁育之勇秦儀之辯。
不能撲而排之。
辯而奪之也。
莫如先平我心。
芟其爭萌。
貶己遜辭
虛而受人。
其橫來者一切受而不較。
正語一切受而自省
內植吾之正而外勿攖其鋒。
任他風飛浪翻
吾自晏然平日
則設有用意乖激於其間者。
必將自見無所爭而自底於無所詰矣。
况今兩邊保合。
出於人心大同
祗(저본에는'底'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祗'로수정하였다.)大同者自大同而已則其小異者安能獨爲之地哉。
執事淵德弘度必有默會于心者。
區區過慮
竊欲備言之一。
盖其憂之也深。
不覺僭猥之爲罪。
伏惟恕而察之。
張參判(時杓)
令胤尊兄大闡。
不由邪逕
直由稽古之力。
足爲吾黨生色
足爲朝
廷賀得一士。
非爲尊門私賀。
大耋榮養
歡慶無疆
不敢不賀也。
歲前小伻猥上一函。
倘蒙垂納。
鄕約一欵。
以先人之所留意者。
區區不能忘懷
今其規約尙未修擧
案目又多謬屑。
或者暇日徵其草本
命胤兄一番詳細綜理
俾有實效
以惠我後生否。
極知煩瀆而猥此陳白
正緣俗美之成。
必藉乎達尊地耳
上金西山(興洛)
頃年一書隷人
以道其區區素懷
能蒙收覽。
未可卜也。
川陸脩阻。
無由趨執灑掃
惟有高景一念
不與歲月俱去也。
見今天下凜凜日趨危亂者。
只是利與名爲之祟。
第一打破這根窟。
方有下手立脚處。
見今嶺外士風
尤更萎薾不振
能言不免鸚鵡
持守自占糊塗
必有大人先生振發淬礪之。
乃可自拔
是則門下事也。
覿德有命
無以承聆其微旨
可恨也。
承煕盖亦有聞於家庭之間。
全然無意於此事者。
而俾而不能自力
至今無所成。
便作窮廬之歎。
先人志事
不能述其萬一。
只這文字收拾
亦延拕沒刷。
中夜以思。
只自拊躬也。
屛廬餘議近更如何
遠地轉聞。
駭人意。
只堪關門塞兌以靜俟之。
然欲平在外之爭端
莫如先平己心。
任人幾番作氣
我且平平地坐在。
不可較計忿恨(저본에는'狼'으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恨'으로수정하였다.)。
不可以此自沮
惟擇其可與平者平之
使其鋒鏑無可撞發。
久之自然消沮破綻
不足自持矣。
不知盛算何居
伏乞裁敎。
朴晩醒(致馥)
承煕抆淚再拜
雙璧之聯而天奪其半。
士友後輩
猶慟惜之無已。
况下執事亡琴之悲。
豈直拱右爲哉。
終古才而無命
寶而不售
沈冥巖穴而終焉者盖亦多矣。
無已則寧以是爲解乎。
卽蒙天齋聯札。
知几案移臨。
無損害。
庸慰下懷
承煕江陸路左。
旣失
進唁之禮。
斯文有役。
又蒙謬招。
寔爲陪誨之機。
私憂纏綿
又莫之遂。
斯亦有命焉。
念此事旣借金秤手法
必得錙銖之精。
而但前輩眼目非不高矣
尙致今日之恨。
今之爲難愼。
比前尤別。
兼聽博采
務合輿議
無使後之視今。
如今之視昔。
千萬是祝。
語數句。
非敢曰模寫
聊表愚悃
或命侍者一聲筵几否。
撰杖無期
臨楮增懷。
都正(止鎬)
瞻昂靈光
歲晏尤切。
料表蒙手覆。
知仁門荐禍。
懿親疊慟。
足令大耋傷神
怛然于懷。
久而未定
第惟天相令德
壬癸致供。
子舍今年弧甲。
係世罕有
南躔瑞彩
偏(저본에는'徧'으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偏'으로수정하였다.)耀華楣。
已足爲賀。
况復抑戒眞工
深憂炳燭靡及
取人之美。
有若采於暬御之規者。
山尊光。
令人攢仰無極
而顧此東鄙九九小算。
不足以獻一笑之資。
只增主臣
先生續集刊頒。
斯文幸會
不有篤孝
何以有此。
區區賤懷。
此次仁恩
奉作西序大訓
固知誠意淺薄
不能遂願
大耋有命
拱手而少俟之耳。
家禮輯要
急於嘉惠後學之地。
孝思經意也。
郭令是吾先君後人
尊慕先生豈待探意可知
只緣此公一生
不以一言先干於人。
至意諸公
亦或有未悉其意指者爲可歎
今此禮輯丁乙弁首之役。
旣斷於盛意
則以淺算計之。
無可遲回者。
原續二集。
亦恐宜直付於今便。
此等文字
舍此其誰先哉。
但此公方以所帶經筵官被召命。
封章待批。
嗣後有親墓擧緬事。
將下枌鄕
計冬內可歸
愚意則待開正一人禮書
直到此邊。
則此距郭令所居昌之田爲百里
承苟有隙
可與偕往。
因得見弘璧末光
雖其未然
猶可指授其程曆也。
不審尊意以爲如何
公元1770年
答宋蘧菴(寅慤○庚寅)
高景一念
尤切於風樹之餘。
紙上起居
亦緣樗性習散。
茹而未發者屢矣。
迺者俯賜手字
語簡意摯。
奉讀殆令下涕。
南遊晩返。
鳴謝又稽。
悚懔無極
新凉宜人
震艮蘇旺。
實副攢禱之忱。
第惟人琴之慟。
老年可堪
君子有理以安之。
是恃而無恐。
天下無陽矣。
今讀春秋
無乃有感耶。
胡傳固美而或傷於鑿。
朱子嘗言之。
先君作集
取其義者亦多。
不取年月爵氏切切褒貶之例。
盖祖朱子意也。
此册是手筆無他本。
誠難出之。
軒下則不敢靳。
謹此裹上。
幸命侍者時其舒卷
無至點汚
其有義理可商者標示之。
俾有所考幸幸
答李表兄校理(晩正)
春消息甚大。
荐奉下惠書
有踰面命
殆令頑鈍下涕。
君平苦心究理
大抵或與世俗異宜
或人者。
然至我陶山夫子
寤寐羹墻
如水必東。
平生一言半句
皆本之而發。
集中可考也。
况四七說發明互發之旨。
以駁老皆氣發之見。
昭昭白黑之判。
烏可誣也。
只緣後人偏靠雙關
至以理氣爲各發。
故反有疑於陶山晩年定論
與其主定論者而疑之則不亦過乎。
若心卽理一說
驟觀之。
或與陶山所言兼理氣者有異。
然徐考其意。
所以推明兼理氣之訓。
實主此理而立言。
與夫一邊心卽氣之說。
不啻氷炭云爾
盖此心之兼理氣。
前輩說已明。
單就其主宰本軆而言則理而已
何可屬之於氣乎。
孔子性命之性。
又言相近之性。
兼言理與氣也。
孟子性善
程子曰性卽理。
豈非孔子之旨哉。
所以性命之爲本軆
氣質之非眞軆也。
人或不察
有此云云
兄長旣明其大軆
以爲無瘢可索
卽此是止丸之甌耳。
寧不感嘆
公元1826年
答金居觀(台應○丙戌)
稽顙
承煕罪大惡極
不卽死滅
先考次第九原
叫天叩地。
無望生全
卽蒙尊慈以屢世之契。
先考之思。
施及後人
赴臨未幾
又躬相紼禮。
使多士有恃。
襄務克敦
祭詩挽。
悽惋瀏湸
足令泉下起感。
一縷尙存
在心髓。
卽又承顓价手䟽
辭旨隆深
令一讀一涕。
不知所以仰白。
先君範圍極高濶。
窮究深微
又其晩暮成德
有人未及窺者。
惟知者知。
不可與不知者道。
尊丈契合
盖亦晩而愈深。
今其發於文字
可謂先人知音
小子庶幾奉以周旋
爲餘生憑依之地。
此意甚悲。
伏惟垂諒
鳴遠諸公
津津說尊丈今行。
誠意深摯
處置甚韙。
有以大服衆心
且數公留勘輔文講學二契及諸遺事
二十八日始發。
尤以未及輸達爲恨。
今承尊候在攝微痾
固宜坦良而戀慕倍極
盖亦小子險釁
頭生受。
只切悲泣
萬事已矣
虞祔畢而日月遷。
食飮居處漸近常人
悠悠天地
此何人哉。
凝翁文字
事鉅力綿。
主者只主刪减
無以無憾
此事亦須煩尊丈一顧
乃可就緖
伏惟徐待坦復。
另賜諒裁。
答黃是廬(善)
上歲一紙
妄陳先契。
猥屑是懼。
匪意手賜寵覆。
胎以諄諭
尙以寶韻。
次第開讀
輝映几案
仍伏審年間玩養崇深
履道無疆
雙擎再拜
瞻望無極
承煕孤露失業
漂流費光。
才踈德薄
鬼譴人怒。
朞功之慘。
月荐至。
至如集之謗。
非所堪。
抱書孤泣。
無世間良况。
竊惟去古寢遠
異敎肆行
人類化爲禽獸
由於氣機熾蕩。
天理閼塞
爲吾儒者
方且爲氣說。
之前引而不自悟。
先君子爲是之憂。
平生論著
只是闡發此理。
以明其主宰之妙。
其爲心卽理之說。
亦非求多於前賢
不忍任他氣機淪胥
本立言。
以救一時之偏。
盖亦不獲已也。
世之君子
乃復羣起而攻之。
直欲無之於斯世。
今蒙下執事察之於積毁之餘。
有以左右扶將之。
敬讀下諭上述前聖之宗。
俯慨世學之弊。
至若本理而已一語
語簡而意到。
發明無餘蘊。
此殆天意有相
使此理不泯於來百也。
豈獨不肖私感而已哉。
忠一錄。
先君用意處。
斟酌古今
庶幾爲漸復三代之階。
而旣不得施。
空言而已
君子一言之褒。
庶幾足以千古矣。
易簀一條
係是義理去處
然先君平日每以檀弓一篇未足信。
故有云云
性齋所云易之大夫之簀者。
無所徵。
朱子之謂曾子有因習俗之失者。
亦恐合有商量故耳。
然下諭如是
敢不博議更爲之圖哉。
所示韻語謹錄置。
以爲傳世之藏。
竊欲步爲語。
以道私感
慘然悲縮。
不能遂誠。
夾紙鐫誨
節節允當
思欲書紳而奉遂之。
然不愚妄
安保不失墜也。
私幹有暇。
庶幾趨造門外
以聽進退之命。
而是難以時日期。
臨風一書
由自暴。
與黃是廬
曾蒙下示。
以鄙先君心理之說。
可許與金溪翁有所論。
未知此老答語云何
夫此心之得名多方
仁義禮智之本軆則卽理也。
精神魂魄運用則卽氣也。
合之曰兼理氣。
儘周完矣。
今世主卽氣之說者。
乃反以氣爲本軆
而主兼理氣之說者。
又復滾同理氣
當此心本軆
大本不一
主宰眞軆
竟不得專歸於此理矣。
先君之以理言心。
特於兼理氣之
挑出眞軆
以還主宰本面
是烏可以已乎
今世君子不察其意。
方且譁然攻之。
若將有別走路逕。
可嘆息。
每誦下諭數語。
竊幸子雲不在異世
而後生有所恃而無恐也。
幸因風錄下爾時往覆數條。
開蒙陋。
俾爲
寶藏
承煕數歲。
無所長進
今春又經大症。
志業頹敗
方要友人收拾先君禮書
亦苦趕趲不上
秪自悼傷
答黃是廬
大老一紙
直從天理上來
足以一時之惑。
百世之論。
伏讀感泣
承煕愚劣
亦非不知吾先君文字斤量素定
一人吹噓可颺。
一時蹴踏可辱。
只以有子不肖
妄觸人怒。
使此千古無之變。
上及家集
所以不敢一毫怨人醉狂
不敢一言求人救拔
杜門自訟
關口俟命
但未知蘭臺皓天
有可復之日耶。
新年春發
壽韻岡陵
攢手西雲
不任頌祝
所宜一掃門塵。
以謝眷恤之意。
不惟此蹤不敢門外想。
抑又不敢天理之公。
汲汲私感
以累光大之德。
但願益卲明德
以慰後生之望。
答宋姑夫觀岳寅濩(저본에는'𣺦'로되어있다.저본의원목차에근거하여'濩'로수정하였다.)
賢孫從來
又承手寄。
不知愚淺何以獲此下眷。
惶恐惶恐
恭審棣體候萬安
風眩勿藥
姑氏寢膳保重
寶庇百福
伏賀滿萬。
承煕昨昨承家君片諭。
遠途利達
風日漸緊。
焦煎無已
日來連有客擾。
所業姑未穩。
昨得李養中見訪
琴調一闋而心手未熟
未見其趣。
且此亦近法。
引商刻羽
乃復茫然
益歎今世不復見古樂耳。
兩度經疑。
謬及蒙獃。
駭汗殊深。
竊詳德不孤必有隣。
只是同類相求之意。
大德大類
小德有小類。
如臯夔之於唐虞
顔曾之於孔門
齊魯之儒湖湘之學皆是也。
至於鄕曲一善一藝。
有成矣。
亦必有類。
此理之常也。
若或衰氣漓。
善者少類。
乃理之變也。
聖人只言其常者耳。
然凡言類者。
槩指氣類之近者。
不必一一相同
以下執事言之。
不必斷以無隣
如或無之
亦當修其可隣之德而待同志之隣。
不必嘆吒無隣而推疑於經旨
也。
至如審察旣發之情則下諭似已平當
若或以未錯底心審察底心。
滾作未發看則似未精到
盖發與察。
錯與未錯。
俱是心之用也。
時分自別。
始之已發者。
或因氣習之誘而錯矣則雖未施爲
已作一項在前矣。
從而發者直從義理而出則豈不審察前者是非也。
義理之發。
乃緣本有此權度耳。
其爲說雖多。
不過道心節制人心處。
雖或有道心之差。
而以道心裁度處。
義以裁仁。
智以度禮。
只是此貌樣耳。
非如以心觀心之將已發觀未發。
同一時分
欲觀而轉無形影耳。
妄意如此
不審以爲如何
與宋觀岳
本軆推度之說。
誨諭諄複
益感謬愛之深。
所見少異。
不能便化。
盖下諭以本然權度
爲未發之軆。
而以未發之軆。
爲能審已發之用。
夫權度之在此。
卽軆之未發也。
權度量之度之。
卽用之已發也。
不量不度而能定輕重長短者。
未之有也。
旣曰未發。
何以審物而應也。
如或量之度之而權度本軆姑未發。
則是其用已發而其軆尙未發也。
亦恐無如是之理。
或人之問。
不知以心觀心之弊。
在於以其用觀其軆。
而以一心旣發。
又以一心審察
疑其類彼。
朱子謂於已發之處。
或有錯矣。
則以吾心本有之權度
量度而正之耳。
若以其時發出去底心。
反求其時其心之本體
正是以心觀心之弊。
大意如此
發之錯處
一念也。
察而正者。
一念也。
豈無時分之前後乎。
所謂本然本軆
本來如此之意。
良心本心
實可通看於已發。
局定於未發以前也。
審驗應物之類。
只用於已發之後
而更無未發意思。
恐亦已發之的證也。
以未錯爲道心之軆。
亦恐未穩。
未發上無人道之別。
亦無錯與未錯之可論耳。
且置多少說話。
試當一念之發而錯處
卽欲察而正之。
則其
之者
爲已發乎。
爲未發乎。
苟爲已發矣。
錯者與察者。
同一念乎。
一念乎。
此在一思之間耳。
窃恐於朱子說。
偶看不破。
用意轉深。
反於平易處。
扭出艱晦意。
久久一副見解
致得如此
願將前說權閣一邊
退一步平心一看然後
續賜批回
與宋觀岳
頃承下書
遽忘其怒一節
以有參考而對者。
未卽上答
昨取晩亭藏退書來。
始攷此句上下
的然無他文句
平生讀書
不能記者類此
伏庸愧懼
但所諭忘外物之義。
未然者。
盖此書爲論定性書而發。
其曰內外兩忘
不以爲我爲重而保惜之。
以外爲彼爲輕而厭斷之。
一以理之是非大公應之也。
所謂外物者。
亦非以外物而欲忘之也。
乃言忘其外物也。
己方怒物。
每以物爲彼而外之。
以我爲我內之
轉之血氣勝而義理微。
君子其然也。
於方怒之際。
忘其外物而必一其內外而度之。
乃見義理公處。
理可怒則怒之誠是
不必欲無怒也。
不可怒則怒之爲妄。
必欲其無怒也。
如是忘其外物
乃忘怒觀理之妙法
李子正如此
而橫渠之病。
在於以物爲外而欲斷棄之。
天祺之病。
在於只認物爲非外而不以理準之。
今曰以外物而忘之則正犯橫渠棄外內之誤見。
畢竟外物不能斷而內志不能定矣
豈非大病乎。
若賤說未中理。
恭俟裁敎。
答宋觀岳
忘怒之說。
妄自論對。
臆揣爲說。
非行餘之實得。
如下諭。
迺勤盛度俯涵。
或有印可以推改者。
卽此大公順應之功。
亦可以卜其一端矣。
但其末段垂誨。
尙或有迷蔽達者
不敢蓄疑關口
以孤厚眷。
定性一書
因橫渠之欲忘物定內而反覆開諭
使之
一內外公是非
有以眞定其性。
一篇大意
政欲其忘其所未忘。
其所未觀。
以一其所未一而定其所未定
由學工夫而進之以聖賢成效者。
今以忘之度之。
謂非自然
必欲作天地聖人自然之成跡。
程子此書。
只是贊嘆聖德無預於橫渠求定之工矣。
窃恐於事理未妥也。
上蔡惻隱之說。
程子直指良心眞切處。
而朱子推如此者。
槪指四端之發。
苗脉雖殊。
當初發處。
藹然生動者。
俱帶惻隱意思耳。
非謂羞惡處亦以惻隱羞惡
是非處亦以惻隱是非
常如參帶領率之爲。
此亦似有商量
盖仁之於四德
惻隱之於四端
儘是無處不在
推之於行。
亦有然者。
每每拕說。
相攙引。
則又恐汩却。
朱子所謂多揷入外來義理者也。
今讀定性書。
只當虛心觀理四字
潔凈剖破
而以求大公順應之歸。
合本旨。
未知此意亦如何
徐都事(贊奎)
頃年一進
盖緣好懿之彜。
蒙下執事賜之顔與之語。
睠睠嗣音
瞥然數歲矣。
伏念端居頤嗇
日造崇深
區區戀慕
有在起居之外。
雅言三册。
幸藉大惠
得究終始
深幸此生得見此書也。
夫此理難明久矣。
李先生奮起衰叔
獨得編簡
昭揭大本
有功聖學大矣
承煕之尤所感發者。
一篇主理之旨。
往往與吾先君說合
子雲夫不必待於後日
晩生不能一奉緖論巾几之傍也。
僻居難復得本。
隨隙抄出。
功力不敏
曠歲始完。
且不謹護
弁卷間一葉小兒墨汚
惶愧靡容。
進謁難以時期
庶蒙時賜德音
以發蔀塞。
徐都事
上臘一紙
賜問恤。
副以名理
導誘深摯
自幸此生
有以獲私於
君子之門也。
吾道益孤。
異言滔天
莫有能救之者
執事乃憂之。
恢張廓闢。
必思所以盡其方者
庶幾奉藉餘靈。
殿後塵。
幸卒大惠
時宣至敎
重庵金公下世
未知華西門下
復有幾人可擔夯此學也。
別紙賜敎
屢回莊讀。
益知前輩所造。
非淺腹可窺。
山藪納汚
乃許其自陳陋辭。
不敢孤其未及承領者。
謹別條上
伏惟憐其迷而恕其狂。
以畢不倦之誨。
  別紙
四端是理之發。
七情是氣之發之爲主理主氣。
大意較然
不必一是字而隱約見也。
夫謂理發氣發之爲二歧者何故也。
將謂不着之字理發爲理獨發。
氣發者爲氣獨發乎。
勉齋感物而動則或氣動而理隨之。
或理動而氣挾之。
曰理動氣動而無嫌焉。
理發氣發。
獨有嫌乎
將謂氣則可發而理則不可發乎。
朱子曰仁理發而爲惻隱
義之理發而爲羞惡
非理之發乎。
且旣謂退溪說有病矣。
其所發明者何義。
恐與各說一事之各有發明不同
公元1850年
心謂之理非無氣。
謂之氣非無理。
聞命矣。
而對陸王醫師而曰氣曰理。
未然
谷曰心卽氣。
果對陸王說乎。
程子曰心卽性。
又曰聖人心卽理。
果對醫師乎。
陸王之病。
不在於以爲理在於認氣爲理
欲救其弊。
當言理者氣之主宰而實與氣爲二物而已
若夫醫師其所只在於氣。
何有乎言理而曉之乎。
至若下段所引諸條。
又皆牽從氣邊。
亦恐主意有偏也。
朱子曰性猶太極
心猶陰陽
此則猶出於門人所錄。
(庚戌砥錄)其晩年手筆則(答吳晦叔中和第六書。
)有以太極之未發爲性已發爲情
一動一靜之妙爲心。
其作啓蒙
直書心爲太極
此非正義乎。
心者氣之精爽
如所
謂人之神明
已是就氣上指理說者。
况其手筆(孟子精義)又有曰心者天理在人之全軆
歸重不在理乎。
性偏於靜而心却兼用。
所以微有跡也。
氣有作爲
理却自然
氣不自靈。
待理而靈。
所以自然又靈也。
有曰虛靈屬氣。
而又曰虛底是理。
(正蒙註)靈底是太極
(通書註)有曰能覺者氣之靈。
而又曰所覺者心之理。
盖虛與靈。
可以理言可以氣言。
合而言之。
非理則氣不能虛靈
非氣則無以見理之虛靈矣。
性之靈。
當於心之主宰處見之。
故曰靈處只是不是性。
非以性爲不靈也。
曰心便合着氣則正是自理立言者也。
此則尤較然矣。
心之主宰曰性。
未知據於何書。
而只這心之所以爲主宰者。
以性爲軆故也。
非心上又別有一物爲主宰也。
若以血肉魂魄之心爲理則固爲不分道器
苟以主宰底心爲理則正欲分得道器也。
至若心性情之名目
各以地頭而有別。
道德性命仁義一理
而各以類分
有何侵奪界分之患哉。
理邊之存養擴充
氣邊之警省約制
正是主理之工。
性之本然氣質所主本然之理也。
情之有理發氣發而所主直遂之理也。
心之有主形氣所主主宰之理也。
如欲合而擧之則固當曰合理氣。
苟擧一而該之。
當擧其主宰之理而不當偏擧資具之氣。
今曰氣則不言其偏。
理則力攻其偏。
竊恐輕重本末倒置無以立乎主理之旨矣。
迷謬抵冒
庸主臣。
伏惟恕其愚妄
詳說而明誨之。
勉齋所謂神。
只如妙用謂之神者。
今以神爲氣之本而當在人之本心
本心亦氣乎。
孟子所謂本心
卽指仁義之心。
亦復曰氣則何處看得理也。
眞西山之言。
未必不完。
所謂心之理者。
所以爲主宰之軆者。
未及其用也。
朱子蓋以圓外竅中
爲非心。
又謂心非菖茯可補。
所謂血肉形氣底心。
非心眞軆也。
未知如何
華西先生心理學
獨契妙悟
恐非近代諸賢所可及
其心卽理一段
恐尤有功聖門之學。
盖理者君也父也夫也。
氣者臣也子也婦也。
今以國言之。
漢曰劉氏之國
唐曰李氏之國
合於一統之名。
若曰蕭曹房杜之國
不亦上下倒置
名實紊亂乎。
所以不得不以心爲理者也。
幸願深思而覆誨也。
與金重庵(平默)
公元1881年
承煕蒙陋無狀
所居僻遠
克一灑掃於下執事之列。
嘗因辛巳斥邪䟽行。
得奉下執事一紙而讀之。
于後讀李華西先生雅言
得知執事淵源所自
今而得長興子善
考見風猷緖論之餘。
殆若奉之而朝夕焉。
不敢以不一望顔色
但已也。
承煕先君子窮居講道
與世寡諧。
平生主理之旨。
有成說。
又復日雪於蜀越
不肖遺孤
只得收付巾衍
以俟後世子雲
及讀雅言書。
論理論心大處
往往先君說有不約而同者。
至數行而不易數字
然後庶幾所恃而無恐。
私竊以爲此理䵝晦久矣。
天之使此二家文字
幷出於一時者。
有意焉。
而其不能一番會合
衡嶽故事
以發其金石相宣之樂。
則不能無千古之憾。
今下執事華西衣鉢之傳。
奉而無墜。
嘉惠無窮
承煕不自量
欲以爲憾於前人者。
一講於今日。
局促不能自拔
謹奉咫尺
以達姓名隷人
伏惟尊候萬福
履道無疆
承煕今年四十五而無聞
粗讀父書。
銀根是懼。
苟天不終棄。
早晏一奉下風否。
先君有所著心卽理說
被子抄去。
達尊鑑。
倘有槩於俯采否。
雅言宏綱大義
足以日星昏衢者。
不容贅說
其中一二昏愚不能通處。
不敢自隱
謹錄上。
若蒙明敎
庶奉之以爲蓍蔡
幷乞鑑燭。
  別紙
 形而篇。
內外都是太極
太極不離陰陽
如是看。
無不可。
然周子旣挑出一圓圈以象太極
陰陽圈中圓圈
卽此圈也。
五行圈中妙合圈。
亦此圈也。
今通指黑白圈爲太極
未知於周子本如何
願賜明敎
 神明篇。
若對陸王二氏言則又當苦口說心卽氣。
陸王二氏言心卽理者。
果指此理之眞面耶。
然則二氏之失。
只在事爲
而於本原無疵矣。
安有的見大原而反陷於異學者耶。
愚意所謂理者。
陰陽精神依俙把弄者。
非理本軆也。
二氏說者。
只當明此理之全軆大用
以破其蔀蔽而已
朱子論陸氏之學曰雖謂心與理一。
而將許多麁惡底。
攬入本心滾說
此正發其病而藥之也。
苦口說心卽氣則不惟彼之咈然不服
自己所說
已落在一層
安望彼之遽自降下也。
此條恐先生一時有爲之發。
終恐非平日定論
 心一篇
道上欲其過。
過字莫無未妥。
道理
過則做病
 仁應篇。
四端七情之分屬人心道心
果似未安。
退陶圖說中庸喜怒哀樂屬之四端
盖泛言七情之屬則固無人道之別。
而這七情從禮運來。
只指飮食男女死亡貧苦上說
將此對四端分屬人道
有何未安。
若夫七情可以四端者。
退陶已言之。
不察本意
以其一邊
攻其一邊
恐近索瘢
 聖王篇。
迫於魯尹。
銓衡選人
未可迫於人而左右之也。
進善峻選而可以
唇舌耶。
尋常疑尤老以此人爲亂賊而有此選。
未知有甚精義
今只曰迫於人則恐無以破人疑。
未知如何
 洋禍篇。
通貨之禍。
與通色少無差等
而又有甚焉。
通貨固在亂邦
豈若通色之卽爲亂倫也。
孔子去食之義看則大分自見
此等處恐難少差
望詳裁。
 同上
先重而後輕。
先大而後小。
爲彼說者。
以悅豢悅艾。
天性之發。
以拘於禮而不食不視爲欺心
之者直曰悅豢悅艾。
固亦性之欲。
不當食而食。
不當視而視者。
非妄耶。
聖人非禁人之眞性
乃禁人之妄心云爾
庶幾約而當。
輕重大小之語恐緩。
未知如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