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自动笺注)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書
  
公元1833年
答宋舜佐(浚弼○癸巳)
示諭處約之方。
承亦從此裏過。
無別道理
處約者只以約處之。
固守其窮而不至於濫則可矣。
今人或以兀然關門讀書
不省四到爲安貧
則不然。
古人處此。
耕稼陶漁
竭力以爲養者。
有朝耕暮讀孝且慈者。
有非其力不食者。
夫旣處窮矣。
須安於處窮之事。
今惰其四支
不顧父母之養。
忍心塊坐
不恤妻子之命。
而曰吾安之可乎。
是直木石而已
或稍知此方之難安者。
經營分表
苟且理外。
强者剝人肥己以爲利。
弱者求生乞哀以爲命。
設心處己。
御門乞墻無以異也。
而名爲士類
猶且恬然不之恥。
風俗之頹。
良可於悒
大抵今世只是不安於分。
賤焉而處以貴。
貧焉而處以富。
以勤業爲可羞。
守拙爲可賤。
此弊不祛。
何以士爲。
念賢座獨少此等俗病。
惟益自厲志則幸矣。
不能耐過而欲別求一方。
古人所謂大則大良貝。
小則小良貝者也。
幸爲加意
朱書正好熟複
然宜先將大全語類一一究過。
以見其立道之方進學之序。
以至出處酬酢之意。
扶闢繼開之業。
極其本末
然後徐觀節要
以求其去就從違之指。
庶幾由博而入約。
得之者深矣。
謬詢十數條。
何足以發吾子
只憑舊聞
畧塞盛需。
如蒙駁回
或冀得究其未至也。
  別紙(節要疑義)
 軆用一原
顯微無間
曰卽軆而用在其中
卽顯而微不能外。
理氣分際
似不分明
軆用一原
只以理言
顯微無間
乃以理與象合倂說。
理之用雖著
於象。
而非象卽理之用也。
其意若曰自理言則理自有軆有用。
自象而言則卽象之顯者而此理之至微者在焉。
一原者。
本一無二也。
無間者。
實二而相合者也。
 論廟制章。
二昭二穆太祖廟及文武世室七廟
中庸或問三昭三穆太祖廟爲七。
二昭二穆世室太祖七者
合於天理人情
然未敢質言
 侯師聖議論
只好隔壁聽云云
言議淺露
宜於深奧處聽。
謂語不襯切者。
溪訓也。
盖其議論
泛聽若可喜
而詳聽則無深味
只好隔壁聽
深奧處之云。
未然
 所乘之氣。
有偏正純駁之異。
人之氣純正
物之氣偏駁云云
人物有偏正之異。
賢否有純駁之別。
非人純正
物皆偏駁也。
蜂蟻之義。
虎狼之仁。
乃偏中之純
衆人昏愚
正中之駁。
 
中字之說甚善章
中庸不偏不倚
在中之中。
以無過不及
屬中之道。
而此則合而言之。
合說不偏不倚過不及
只是中字之訓。
以此狀性。
以此形道。
只是一箇中。
分說不偏不倚
爲狀性之中。
過不及
爲形道之中。
此書亦有一合一分之異。
中庸只訓中字處。
合說不偏不倚過不及之名。
若是如何
 已發之後
何嘗不在裏面章。
時中之中與在中之中。
一事云爾
但以已發未發。
喩諸操舍存亡
不能無疑云云
此言未發之在中
已發之在外云者
只以發未發分之。
非眞有中外之分。
所謂操則入而存。
舍則出而亡者。
非眞有出外入內界限也。
非以未發爲操。
已發爲舍也。
朱子初年以爲未發已發。
各爲一物
已發之後
其未發者常乘在其上。
常夾以自隨也。
此書所
言。
乃言向來之誤言耳。
 窮居如昨章云云
弼之氣質
柔病太多
何以矯革
以爲苦。
先生自苦其傷於急迫而不容耐
伯恭云云
亦只說與伯恭相處
必能矯揉其病也。
東萊素患粗暴
躬自厚薄責於人章。
覺得意思時平
盖能善變化者。
先生云然
病害事。
甚於剛病。
然其矯革之法。
承何敢下劑
中庸云乎
不能不措。
不明不措。
柔可使强
此則聖賢成藥也。
承少嘗病此。
略用此方。
似有變化底意。
但變之不善
成褊急之患。
此可懼也。
賢明若果有此病。
幸以中庸爲的而以承爲戒千萬。
 惟上蔡所見透徹云云
蔡說
是程門承受說話
大意只謂此道理自然流行
隨處充滿
不容着意安排
勿忘勿助。
正其法也。
知道理之不容安排可知自然流行
鳶飛魚躍
一任天機
天理自然流行吾與點之意。
亦可推見
 仁者生之性也。
禀生之生歟。
生生之生歟。
恐是生生之生。
 愛之便是仁章。
此理亦有虧欠
大山,九思堂說。
盛意實與鄙人所聞家庭者合。
但此句作反詰之意看則孤澁難解。
大山必欲順辭讀。
無論此句如何
大意恐當如九思翁說。
鄙有一見
大山九思說幷少異。
以爲愛之之理便是仁。
固無待於天地萬物矣。
若使無天萬物則此理之用。
未免有虧欠耳。
如此則此愛之之理。
自與天地萬物血脉貫通
不必天地萬物便於仁軆夾雜說。
反致鶻突無分之弊矣云爾
未知如何
 
中和書凡三云云。
中和六書
槩多未定之論。
只以末書爲定。
然如復卦靜中之動。
亦尙非定論也。
中和說則大定耳。
今以三書考之。
以仁爲大本達道樞要者推之。
非不如此
而求之本旨
未免攙入外意
其以道字
爲未發已發之全軆者。
可謂破頭腦。
然亦非直指當軆之論。
如已人心之說。
不免了心軆矣。
至此書始以心爲主
其靜而爲性也。
寂然不動而爲未發之
其動而爲情也。
感而遂通而爲已發之和者。
不落偏傍
不涉泛忽。
更無滲漏處矣。
愚見如此
未知如何
 周子之主靜
中正仁義而言云云
泛論道理則仁中正
各自有軆動靜者。
互相軆用動靜者。
太極圖說言中仁爲用爲動。
正義爲軆爲靜。
此書所言仁爲本中爲重。
統論道理固然
而直貼周子圖說之意則恐未襯切。
抑此亦未爲定論歟。
公元1846年
答宋舜佐(丙午)
公元1866年
頃論朱李先生根本已然
各有從來句語之爲未定論。
盛見已精。
極幸相契
今蒙示喩。
恐似再數廊柱。
朱先生答季通書
旣自以爲不足據。
則必有所未安者矣。
退陶錄其書而就其中刪去根本已然一句
則此句之爲不足據者。
豈不昭㫼乎。
於是乎先生定論可見矣。
退陶高峰往復屢矣。
高峰總論丙寅年間。
退陶始以各有所從來爲未安。
則其前文字之有許多未定
從可知矣。
此外物觸形而動於中及推其向上根源等說。
皆是從前高峯往復之書。
其爲未安。
皆該在此書之答矣。
其後書之答。
又云前寄示四七說。
反復玩繹
昔人所謂參差而異序。
爛漫
公元1868年
同歸
眞不虛也。
又其答金而精書曰明彥後論
粹然一出於正。
其間指出語病處。
亦一一中理
其後戊辰
定著心統性情圖。
中庸中節之情與四端
並作只指理。
全用高峯之說。
退陶定論
章章然矣。
今曰非終以爲未安者。
未知何所據也。
谷之力攻分開
吾嶺前輩力主分開
以攻谷。
至謂本原之地。
已有理氣之分。
遂引自根本已然之句。
以爲話柄
湖上先生未嘗不引此爲證。
遂疑高峯後說之爲退陶所許。
然及其晩年
答李天牖書。
斷然以爲七情亦發仁義禮智。
又嘗曰性者情之未發者也。
情者性之已發者也。
其與根本已然者。
南北矣。
設使後賢偶有說話
曷若朱李先生所自說者耶。
四端爲理發。
七情爲氣發。
性之本然氣質
同一理也。
而其本然自在者曰本然
其隨氣質而異者曰氣質之性。
同一性之發也而其直遂而無變於本然者。
名理發。
緣形氣而橫發者曰氣發。
極力分開者。
如此而已足矣
豈必將氣幷立本原地然後方爲分開耶。
世之人見心合理氣之說。
意謂心旣合理氣則理發者此理之發也。
氣發者此氣之發也。
如是則此理此氣。
當俱在於本軆未發之中矣。
如此分別
大似別白
其奈此氣之不可當本軆何哉。
盖謂心合理氣者。
合本軆與資具言者也。
惟此本軆
在於資具之中。
是之謂合理氣。
而分而言之則心之本軆
乃此理也。
資具之氣則乃宅舍舟車也。
朱子所謂非心
乃心宅舍者也。
其所謂未發已發者。
指此理之動靜也。
朱子之解諸經。
每言此理之發此性之發。
何甞於未發已發處。
指言此氣之發者耶。
退陶洪應吉書曰。
合理氣。
未免有惡。
極其初而論之。
心亦有善而無惡何者
心之未發。
氣不用事
惟理而已
安有惡乎
夫旣曰合理氣而於未發則曰惟理而已者。
以心之本軆卽理也。
其所資具之氣者。
旣在不用事之地。
只足爲本軆宅舍而實非心也。
今也論未發之本軆而曰合理氣者。
其果朱李先生之旨耶。
今吾嶺學者
方且主張此論。
大作聲氣
見人說心之本軆理則輒目之以背馳合理氣之訓。
高明有見於大本不可不一
能致疑於衆趨之中。
所以一之者。
可見大公求是之心。
而却於根本已然
各有從來之句。
尙欲方便周旋
置諸兩可之地。
竊恐此心尙帶累於世俗向背之地。
天下之物。
其本皆一而已
安有大本根本差別者耶。
且旣曰自未發而已有理氣之分。
大本一之自若者。
在於何處
抑謂理氣合爲一根本。
而但指理爲大本耶。
如是則本有兩歧矣。
古今天下
安有二層兩歧之本耶。
高明以爲氣亦本有者也。
不害爲氣發之根本耶。
其實所謂氣發者之根本
亦理而已
夫當外物之來觸。
固有之氣。
固亦隨觸而動。
其勢忒重。
其所謂情者。
非指此氣也。
乃指乘此氣之理也。
退陶所謂性情一理者也。
所以不論理發氣發。
皆曰性之發也。
性之發而謂之本於氣可乎。
所以根本已然及各有所從句語之爲未安者也。
今之人不能細心推究性情之際名言之妙。
容易入見
附和一隅俗論
反於大賢定之明訓
多方遷就
以從己意者
高明不足一笑之資矣。
何復低廻牽掣其間哉。
抑又有一說焉。
天下之患。
莫大根本不一
君者國之本也。
父者子之本也。
夫者婦之本也。
理者氣之本也。
是皆一定不可易。
今天下之言曰君民等耳。
父子等耳。
夫婦等耳。
理氣等耳。
不可懼哉。
區區之心。
欲與天下之爲吾人者。
一番講明而無其地矣。
高明問寡之盛。
罄竭愚見
不避猥瀆之嫌。
非高
不敢發也。
虛心細察。
必求其至當不易之理。
如有未契。
幸賜反覆
公元1846年
答宋舜佐(丙午)
頃晤書與面。
可謂表裡兩到矣。
間經陰晴
未惟省饍究經日慥慥否。
座下尙是强確時節
政好進進無已
如承鼎器已虧。
疾病侵奪矣。
些子精神
炎威所伏。
思到理義糾紛處。
一似亂夢。
如何一分前趲耶。
校事妄自說到。
到伊日境遇
不堪更事推諉
只信如座下諸公有相敎導者。
遂敢同辭一擔
歸而思之。
漸覺世上無可容易說者。
未知有一副宿筭。
足以信手布排者耶。
大低吾東以文爲僞百有餘年。
而乃異敎所乘。
到今不此則彼。
斷無一髮寬緩地武。
些少酒食之資。
留於校塾之間者
亦更不容着一手矣。
其所以爲吾輩今日施設者。
不容頃時文僞樣子
如使吾輩乘此之機。
得眞實心力。
講求眞實規模
以此畢竟消盡之物。
修擧學務
判得朝聞可之心。
發起人庶幾使吾鄕先正遺敎
有辭天下後世
而顧此路已久。
歧裂又多方
且無大人先生可以標率之者
何以爲地哉。
如今必欲實施
必須自邑而面。
自面而里。
上下相承
皆有一定規則
乃可有成
每里皆有家塾一兩處。
或四五處。
小子解蒙
各責其父兄
使之自力焉。
合力書堂
大略百戶一區
迎置師長
選十五以上三十以下俊秀者。
使肄業其中
古者小學之敎。
一郡四面八面
其中所有堂塾。
輪回養士
大畧每堂十員或二十員。
分番幾員。
劃定糧料養之
擇定師長
以時講授
又使之以暇日兼通時務
宋朝治事齋之規。
又選其最秀者。
養之於敎宮。
限十員或二十員。
分番就學
之如右。
一鄕德學之望以長之。
每以四
孟或仲。
通聚各面所養之士而講試之。
庶幾粗有頭緖
而或群議不一
或患物力不敷
難爲言。
以此節度
到底入思。
講定一規
俾爲臨會相議之資如何
此猶外也。
尤須於人心上先除去黨論地閥私怨小礙之種種防礙大公至正之地者。
然後可以望其有頭緖矣。
又未知鄕間意象何如也。
四七說重荷講貫之勤。
此意良感。
卒然眼過。
似有許多
歲月可解。
數回讀過
乃見其全軆大合
而還座下之費却閒口氣也。
四端七情
同一性之發。
而其直遂而無變於本然者。
名理發。
緣形氣而橫發者曰氣發。
鄙說之與盛說合者也。
心之本軆卽理。
鄙說也。
而盛諭旣印可矣。
天下之物。
其本皆一。
千古聖賢
皆以主理正法
說之鄙說無異者也。
理發氣發。
性之發。
及情乃指乘此氣之理者。
亦云頷諾矣。
中庸中節之情之只指理。
退陶
吾與座下之所共遵者也。
凡此皆吾嶺近日所難同者。
業已大同矣。
其所辨者。
不過曰自根本已然
各有所從二句
實是朱李正論
而此氣之不妨與此理並指爲根本也。
今且盛意之所可者而證之。
若氣亦可爲根本何以一本也。
何獨以性爲天下大本也。
若各有從來四端七情
何以皆曰性發
此在高明不待人之置辨而已自明矣。
其所遲廻而判不去者。
竊想有二焉。
一則以爲退陶高明而何取正高峯也。
一則以爲根本已然
各有所從之句。
乃吾嶺近日先輩之所甞證引者。
何敢卒然曰此非朱退之正論也。
此固似出於尊嚴大賢謹畏先輩之意。
然實有所大不然者。
退陶之從高峯
豈獨也。
如嫂叔服制之改作繼軆
物格之作理自到。
太極之作取喩者。
不憚舍己而從之。
此豈退陶不足耶。
古聖稱大舜之聖。
而必曰舍己從人
退
陶之取正高峯
恐尤見退陶盛德
而今人之以此爲疑。
政以其無古賢力量工夫也。
孟子詩書誤文疑義
宋儒或論正之。
前輩之偶未致詳而後人之或能考据。
亦何害於事理也。
况且數句。
一則朱子而旣自不足據。
退陶又刪之者也。
一則退陶而旣自未安。
又言高峯指出病處。
一一中理者也。
苟欲謹畏前輩
獨不尊嚴朱李乎。
况復因是多方遷就
說得瀾翻
朱子不足據而我則曰非無所據。
退陶則刪之而我則曰退陶已言之。
退陶曰果似未安而我則曰何未安之有。
退陶則曰一一中理
我則曰非以爲盡合
其所言。
畢竟一一反對朱李
非所逐鹿不見泰山者耶。
其中有引大山處。
亦此例也。
大山所高峯後說總論後一文字
考其本草
先生三十九歲時作。
其意與退陶始與高峯大同
其答李天牖書。
要之六十以後出。
乃與退陶最後高峯書合
其論之初晩。
自可明矣。
且二先生
皆以中庸中節之情爲氣發。
而後來皆以氣發者爲非
雖欲兩從
不可得矣。
况今座下所引。
掇拾其已棄之
以反其晩年者。
而乃自許謹守成說
未知陶湖先生首肯耶。
至其末段所云分開之論。
偶失照管則已一節
隱然有頭戴前賢
關閉人口之意。
却恐帶病不些。
愚則以爲分開理氣之發。
固是朱李精義
而其主理以爲根本
又是朱李大論
未可以發處分開之故而幷將此氣作根本也。
最所大訝者。
今世力主此論者。
皆曰本軆兼理氣。
主宰兼理氣。
如是立見。
無恠爲此
座下一本地主理之旨。
洞然矣。
而其申勤苦張皇數紙。
只是氣亦根本四字而已
未知此何補道理
何益於工夫
又出於何聖賢之訓也。
其所援引爲義者。
乃曰理氣有相相待
之妙。
不審相須相待者。
對敵而後可耶。
愚意則必本與末相須。
主與資相對然後
得眞合。
若使王導同床
武瞾並政。
非所以爲合也。
今以承之不許氣爲根本而謂廢相須之義者。
果其情也哉
多方
一似故難。
不敢盡意
區區所仰於座下者。
大處已晣。
此等小小窐碍。
自當雲消霧霍之時矣。
是所區區
答宋舜佐
萬里奉書
尊府鼎爐尙康旺。
奉晨課兒
讀書講理
孜孜分內之所當爲
以俟皓天之復。
區區實副願言
大浪一飜
朋友後生多小胡說狂走
深恐來世出耟。
無可下種子。
念吾鄕有足下
可以爲是之憂。
果不謬矣。
幸益加意
劣交尙此喘息
窮命使然
無足道者。
飃空一毛
又未知歇泊何頭。
鴨西鴻鷰
追惟愴惘。
紙上之面。
亦豈易易。
天假餘日。
更有小開安身地區則或可稍展餘蘊耶。
萬冀自力
公元1425年
答崔汝敬(東翼乙巳)
數十年前。
廬陰一臨
面貌則殆不能記起。
只爲英聲灌耳。
在心者。
未始不朝暮接。
料表玉字
忽若活水之相注。
奉審年間
進學日高
其窮格于事物之理者。
極其博。
以之爲踐履心身之實者。
又直從朴實地頭將去。
俛焉以不知止。
區區艶慕
其何能極。
承煕恁麽光陰
贏得鬢邊霜雪
口耳無補實地
愆尤日積
禍患異常
尸居窮山
定作蠧魚之伍。
猶有耿然一念
思得强輔規責
粗免大戾
先德凋零
儕友亦復相棄。
祗自太息
華宗可川翁今又不作陽界人耶。
平昔相期淺尠
此焉已矣
四七一欵。
猥蒙上下其論。
不敢抱疑以遂隱
一紙仰覆。
庶幾卒蒙大惠
未知此老已曾鑑破其紕繆否。
此生不可於此老矣。
幸得仁明平日講究
而續誨之。
則是承尙不終君子之棄也。
道理公物
未論誰得誰失。
苟講明得十分盡處。
則誠千古之幸耶。
遺文收拾
係是不容緩者。
其與先君往復亦多。
卒卒收拾
難得全。
且念厚土一別
在數宵。
白馬之哭。
不暇提。
道情斥苦
難及期。
此有龜坪信路。
早晩庶不忘忽耶。
南雲綿邈
臨楮馳戀
公元1473年
答丁景老(永鎭○癸巳)
情書復陽而至。
正想朋來之象。
深庸忻豁。
峽裏多寒。
篤老將攝易失其宜。
湯憂妨學。
竊爲賢明耿然。
苟各極其誠力
愛日惜陰
自不比悠悠氣像
爲之拱禱。
鄒經正好料理
見今天下惟義利二字劈破不去。
於此有得小小去處
自不害略之也。
只是造其極之名。
夷惠之謂聖。
以淸和之極也。
若夫聖之全體非夷可當
旣偏於淸和
故論其淸和之極則聖也。
百世之師也。
而又却有隘與不恭之弊。
此則君子所不由。
所指有異也。
不傳爲臣則不敢見。
士之常也。
卑辭厚幣
待之賓師則見之。
又禮之加隆者也。
何不同之有也。
率爾相復。
望中理。
惟更精思而復之。
公元1846年
南明重(昌煕丙午)
上冬旅舍
一面霎矣。
不足爲見也。
其心則先契之舊也。
大義之同也。
區區自幸於私分
亦非敢自小也。
春首一書
洞敷心腹
敢不僕僕
但以頃日虜獄之有所云云
而謬下假借之辭則盖過矣。
吾輩爲吾先王遺黎
聖師後人
不能講明道理
以大吾邦於天下
不能恢張義氣
以折醜虜之氣。
只因一時憤憤
粗修職事
又爲彼虜所拘迫
侮辱備至
更無地可雪矣。
更何足云
尋常口耳之得。
本無足把弄
經歷禍患
神精遁喪。
枵然土偶矣。
自謀不能
豈有一分可以比老馬之智哉。
吾子英齡逸駕
有以範其馳者。
卽可塊歷八埏矣。
天下義理無窮
一己心目有限
欲宏其搆者。
必先取材於博。
切願益恢心地
自立大公之基也。
今天下淪胥矣。
大知見。
無以天下之亂緖。
非大脊梁
無以天下大事
如承輩老草依俙
安於小知者。
不足道也。
吾子及時加意
公元1900年
答崔直夫(羽東○庚子)
承煕於尊先府丈。
竊有所慕悅風猷笑談間者
非直先契以也。
人事之異。
每入仁里
躊躇愴痛
及見吾足下
典型肖似
怳然如復接辭。
自然注神輸。
祗緣空踈一肚皮
無以爲足下發。
藏之于心而已
何期足下不以無似
屢致繾綣
今又貶投手墨。
悼舊傷今
復加推借
若將陳病而求藥焉。
盛意雖感。
暗香難承。
惶汗無地
承雖鹵莾
亦甞有口耳於家庭者矣。
不能着己用力
悠悠和戰。
到今聰明日減
舊知茫昧
尤覺瘡疣百出
常欲痛自繩削。
做小學童子樣。
牴牾不相入者多矣。
足下質美年富
非比老我
及今着己勇做。
何憂乎無成
無意此事者。
口棘。
都不省覺
今足自知有此患。
已知反求矣。
但其無疑可質則盖未深究焉。
人患未之思。
致思矣。
當下便生百疑。
疑而思。
思而疑。
轉透出轉生疑。
自然不得不問。
人縱到聖人地。
好問而察邇。
一問便生一益。
今又以爲無益身心而不欲求益於人。
則未知其所欲問者。
泛然緊要身心者耶。
如此者本不用問。
只恐切逼於自己身心者。
不可不問
如來示中躁暴之云。
便是切己之一也。
承自少偏患此症。
所以發病醫王者亦多。
到今依然掃不去。
無以爲足下謀。
其所得之方則有之。
躬自厚薄責於人。
卽已試之十全
自餘如程夫子遽忘其怒觀理之是非
亦是懲忿丹頭也。
但恐足下亦似此老洫。
不能頓服一上也。
人生世間
不堪草木朽。
况天之所賦與人
未便有虧欠。
惟此學問一事
直是離凡入聖之法。
如何自不肯做。
爲人下哉。
惟足下早自决意向前。
使此事不落莫
如承農馬小智
不足有云。
世間尙有老宿
必有能開助吾足下者矣。
深祝深祝。
公元1901年
答崔直夫(辛丑)
歲暮一書
寄意殊重。
發病發疑。
剖心胸以求蒭蕘
此豈易得者哉。
見以質魯鈍愚爲病。
然承之所以座下深者。
未甞不在此。
夫人稍帶魯底意多。
質直好善
不比便捷伶俐
隨風逐波
爲身計者之難與爲善也。
君子進德
必先攻其偏而自克之。
旣知冥行之爲病。
當求所以明之。
其方俱在聖賢書中。
如學所謂致知
所謂明善是已。
緊切示人處。
莫如所云博學審問愼思明辨篤行一段
此乃所謂雖愚必明單方也。
今人善名無實心者。
不肯出死力眞做去。
依俙聲音笑貌之間。
自占便好而媚時眼
畢竟鄕愿樣。
可怕
且先除去外至是非利害
俯首眼底務處
眞切窮究
只從一箇是處行將去。
博考天下義理
今日窮一義。
明日窮一義。
待到未死前看如何
乃眞正方法。
承平非不略知此意。
只爲氣拘欲蔽。
不能篤實一上
至此委薾不振
座下以爲戒也。
謬詢疑錄。
覆在別紙。
審擇而明裁之。
  別紙
 兩位神主追造祝式云云
此有李默軒祝式。
喪禍之初。
未及立主
不肖承祀
連掣事故
今玆節日
將行時祭
式遵禮意
神主旣成
伏惟尊靈
是憑是依
永享饋薦云云可遵也。
但今事面小異
或可曰小子不天
二歲失怙
纔及
八歲
祖妣又背。
幼孤瞢迷。
葬未立主
歷久因循
常懷兢惕
涓吉辰。
追造旣成
伏惟尊靈
是憑是依云云
若因節祀則改今涓吉辰。
爲玆因節祀否。
汰哉是懼。
幸博詢而處之。
 士儀追造神主墓所云云
權屛谷論婦未入門而死。
後娶子追造神主
欲就墓所題主之說曰。
骨肉歸于土。
魂氣無不之。
婦人旣以夫家爲重。
又其俗節忌日
皆已設行於此
今反舍此而求諸原野無義
竊謂此一說可破他疑。
只就祠宇前題主。
合情文。
 有祝單獻。
極爲未安云云
韓魏公祭式
終獻若不足則主祭自行三獻
南溪只有叔侄兩人
迭行諸獻。
數說主人初獻
主婦亞獻
主人三獻
恐不害於義
 
家禮註。
虞用桑主
後易以栗云云
此實古禮節次也。
儀禮鬠笄用註。
桑者喪也。
論語問社章。
周人以栗註。
樹之以其土所宜之木。
伊川主式云或無
只用木之堅者
據是數說二木取人家易得者。
尤易求。
又有喪
故用之於虞。
亦周土所宜
而其質堅實耐久
故以吉主歟。
臆見不敢自信
 題主奠祝。
讀畢懷之之
退陶以爲神魂飄忽
無所依泊。
一人身。
懷來招附之責。
故懷之。
考書昏禮告辭小祥卜日時祭皆云懷辭。
云卷而懷之。
則似只是通例也。
家禮皆刪之。
於此處仍之。
或偶未盡刪歟。
抑別有歟。
未敢臆斷
 承重者妻從服
退陶三說云云
金蘭谷以退陶前一說。
爲姑在不得承重之義。
以後二說
爲姑在亦得從服之義。
以爲初無同異
未知得其微旨歟。
玄孫承重孫曾之妻。
亦當從小屬從雖沒亦服之例。
古者從服
皆用從夫降一等之例。
如夫服三年則妻從服朞。
朞則妻從服大功
朱子亦甞曰夫爲本生父母朞。
故其妻降一等大功
是從夫而服也。
家禮却於三年章。
著夫承重從服
縱因時王之制。
恐非古禮之意。
家禮是未定者歟。
恐當從通典從服朞。
舅姑服則業已定爲三年
雖非古禮
未可輒降。
 爲人後者。
本生服中所後禫。
以喪中無禫之義云云
喪中無禫。
本非經旨。
故旅軒謂大喪之禫。
不可以母喪未練而不行
况以本生喪而不行所後禫耶。
尹明齋論此禮曰幷有喪。
除喪服亦服除服。
則服吉行事。
恐無未安。
此可爲據也。
但禫用吉服
古也
禮曰禫而纖。
據此則恐當用黲笠黲帶。
 爲人後者。
本生緬服。
南溪出繼子。
本生遷葬
當以吊服加麻行之。
可據也。
但今無吊服
素帶合事宜。
公元1854年
李元則(勳久○甲寅)
元生三十年。
不拜其外祖祠
賢座不見我二十年亦勢也。
元去持賢座書來。
則我在萬里外矣。
人世事亦夢境也。
然我今六十八。
尙或夢在賢家舊宅
不知夢境反眞耶。
爲發一笑也。
尊慈幃尙岡陵
賢座已撫盤。
其實深良。
宛然舊日
又似別天消息也。
已不認作斯世人。
隻影遼天
生死無足問。
二兒來往
爲一苦緣耳。
想賢座亦空費一番雲際想也。
不必爾也。
遙祈謹身勤業。
使斯世賢家
公元1901年
答安益見(鍾性○辛丑)
晩春稠海。
直似鑑中花影
只見其色。
未嗅其香。
西風玉字
印寄故人心跡
較前爲賜更多。
疎懶二字
固知出於自道。
自覺微有此病時。
便可痛與克下。
自古無不細心聖賢
無不勤勞聖賢
今人崇飾虛僞
優游遜退。
自居君子
末俗又或從以主之。
畢竟用此何爲
足下不須去問別人
只自祛得此二字
已占五七分矣。
答河正中(大龍辛丑)
歲暮窮廬
忽開瓊凾
一似明月之暗投。
承本魯淺。
無本領。
到今衰遲
若存若亡
從以瘡疣百出
塡補不暇
仁明過聽道塗
辱惠收錄
敷陳平素
有若請益之爲。
令人竄地而不得也
仁明英年攻藝。
又復志於學
古人所謂如日方升者。
苟將之以實心
何地之不可到也。
惟先絶去一世間利害毁譽榮枯等想。
通身水中
必要眞知實踐
方有入處。
纔有一念向外便是僞。
便做不去。
但願仁明加之意。
答李▣▣(鉉沆○辛丑)
芳草揖袂。
黃花發凾
居然小春向盡。
伏惟重堂溫甘萬福
聯床講習日有征邁否。
不能專一
吾輩通患
世間萬事
皆己分合做。
有難執一而廢百。
惟得此心一處事便一。
古人所謂主一也。
承晩暮略知此意。
不能自力
適爲足下發。
未知肯早下一手否。
承祗陸陸
近復爲憂病所中。
往往燥火作祟
用力按伏而亦或未能。
慚悚慚悚
答李▣▣(相卨○辛丑)
暮春臨枉。
尙切感戢
繼以有四月之書。
副以瓊章
意寄隆摯。
揆分
踰濫。
居然小春
伏惟溫文候增休。
下移寓。
想因情勢致然。
習靜進業
足以曠職之闕。
未知慥慥之工近在何等精義
免得頹惰二字
須立一副準程一般節度
竪起脊梁做去。
吾輩光陰豈堪更虛徐耶。
蕉宇記尤非拙可辦(저본에는'辨'으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辦'으로수정하였다.)。
更求德法語。
以稱仁廬之光如何
但其取義之意。
未知只取於一本蕉葉耶。
天下名花異草多可愛。
其獨取乎蕉者。
復何義。
是則區區所願聞。
紙短不展。
公元1847年
安國重(鼎呂)問目(丁未)
 元年之下。
記列國之年云云
年首記年
出林堯叟音註。
未及詳考
其首齊晉終秦楚。
固有伯功夷狄之義。
陳杞宋之居衛蔡鄭曹之下。
以先周之同姓歟。
 正月
穀梁之說考之云云
穀梁之說甚無據
而胡氏則又謂用夏時周正則亦無義矣。
今見行集賢殿春秋經傳集解
林氏註直釋作周王正朔。
子月爲春。
自是周正矣。
先君春王正月論已詳矣。
不知者以爲咎。
可勝嘆哉。
 夫人子氏。
穀梁子曰隱之妻。
程子隱公夫人也。
而音註曰仲子云云。
程子可遵歟。
夫人子氏之爲仲子
盖無的據
 考仲子宮云云。
公元前711年
竊謂別宮以祀仲子
失禮
其必欲幷后崇奉
祀以嫡母
非禮也。
若待桓公之立
別立一宮
祀以姪娣禮則無所失。
 齊侯鄭伯如云云
齊鄭之如紀。
將襲之也。
紀已知之則不果矣。
只書其事。
以見其不
必如而如者。
史法歟。
 夫人孫于齊傳。
謂絶不爲云云
魯人不明其罪而姜女自知魯人不與
逡巡還于齊。
曰孫于齊者。
實狀也。
此之不書姜氏若不知其姓者。
著其亂族之罪也。
後之還魯而書夫人姜氏。
魯人母之也。
左傳之曰絶不爲親。
果似未甚的當歟。
直言去姓如律文。
亦恐太迫。
 內不言敗而乾時之戰。
特言敗績云云
胡氏所謂雖敗亦榮者。
可疑
然下引左氏亦似有意。
桓公無道
忘讐補逆。
自取其敗。
直書其事而義自見矣。
 長勺之戰。
齊桓以魯納糾。
興師來伐而魯敗之。
則罪在於齊。
而胡氏以爲責魯則恐過云云。
齊桓之深咎於魯而稱兵來戰。
固非也。
魯之納糾。
固招其兵也。
敗齊亦只因一時武勇而已
非義戰也。
故只曰敗齊師于長而已
胡氏以爲責魯
果似不情
設使因是大勝
豈可復讎之師耶。
 齊人山戎云云
胡氏所譏齊侯伐戎。
可疑
然傳有言齊桓伐戎迷道事。
亦可疑。
但經旣稱齊人則非齊侯可知。
聖人故爲之辭以譏人耶。
 桓公之子六人
皆嬖妾出也。
旣皆非嫡則當擇其賢者而立之。
何必長幼云云
齊侯之托孝公
旣是擇賢
易牙之立無虧
桓公之許易牙
私意
宋襄之伐齊立孝公
乃正矣。
胡氏之貶宋而褒魯
可疑
 僖公伐邾須句云云
經旣曰取須句則取爲己有可知
左氏或有未考矣。
抑歸其君於
須句而修其世祀
仍使付屬於魯。
實與自取無異歟。
 僖公之葬。
先書王人會葬
成風之葬。
後書王人云云
葬僖以四月王人二月會葬
不得不書會葬。
變例也。
成風之葬。
王人其時至。
先書葬後書會
自然如此
 天下之惡一也。
華督弑其君與夷而立莊公
魯桓會諸侯于稷以平之
特書曰以成宋亂。
夫人杵臼而立文公
靈會諸侯于扈以平之
不曰成宋亂云云。
魯桓會諸侯于稷。
華督之賂而夾助之也。
只書以成宋亂。
微其辭也。
盖成猶平也。
平定之者然也。
夫人之弑杵臼
杵臼旣有可死之惡而國人弑之矣。
且晉靈尙聲其罪矣。
惟其非出於仗義實心
故因沒其辭。
以著其非實而已
 崔杼之亂。
人謂晏子曰死乎。
曰獨吾君也乎哉
人有君而人弑之。
吾焉得死云云
晏嬰事君苟祿無以匡正
其被弑也又若不預於己事者。
烏能免於忘君護逆之罪耶。
今疑之誠是矣。
安國
箕踞之鍛。
無足償命駕之勤。
惟是龍門碧亭一旬提携
堪作缺界良緣
然亦不能從容講討之樂。
每念黯然
匪意奚星遠涉
手訊勤摯。
不知此空踈一物
何以得此於君子
自發汗。
愛日舒長
懼喜兩極
闇然內修
復恐德業不及時
近裡用工之實可推也。
惟是因循二字
大抵枉了今古幾多賢才
天地之化。
不疾則不成。
聖賢之學。
不日則不就。
常從閒燕時頭。
思奮勇敢
常有破釜燒廬持三日意思
磨勵精神去。
料理天下義理
有箇立脚地矣。
足下今亦不容虛徐一刻
須視此悲歎窮廬之一
懦夫
前車之戒也。
過境鬱攸
可想一番刦運
然捨去糓帛
護得古聖賢文字
眞不負爲君子家人
回祿之期。
不待而已孚。
政可賀也。
承煕虛殼依昨而精神日耗
日間所事
只是酬應眼底零瑣文字
惟有一念悠揚西山北海之間。
未知此亦妄想也耶
今世之能擔夯此一線陽脉者。
非大脊梁無以任也。
承也何敢云云
但顧此一息尙存之日。
得與一世君子
講明不盡發底義理
遵守此已建立綱常
不負爲吾聖之後生。
庶羣公勤攻其闕誤扶持不逮也。
公元1848年
安國重(戊申)
頃覆庶趁達。
然思之更惘然
近偶閱前惠紙幅。
露出別錄一度
深愧受賜而不審
孤遠地之下問也。
其中講明者。
皆係大義
不容蹉過者。
又喜座右用工甚眞。
不比時人口耳之爲。
如更奉一牋也。
謹以淺意裁覆
恭俟反覆以精之。
川陸迢迢
何時可達。
寒暄不足煩也。
  別紙
心統性情上圖之不言合理氣者。
明此心之本軆妙用
只是主宰之理也。
中下二圖兼言合理氣者。
統說此心之主資。
開示下工之地也。
中圖就合理氣中。
指言本軆
仁義禮智。
卽是虛靈知覺本軆
四端七情
皆此一性之所發也。
仁義禮智。
實軆有位者也。
旣各因其位分書
虛靈知覺
只是名言虛字
不得不四隅分題也。
四七旣是一理
則亦不得不表裡相涵。
脉絡相連矣。
下圖則始將氣對說理在氣上。
禮信義智不得不循其序爲一列
淸濁粹駁亦自對書於其下矣。
所謂虛靈知覺者。
乃幷指理氣貌狀者。
則亦不得不分書其中間也。
其發而爲情
也。
四端則固無改於中圖所指。
七情則乃從形氣交感
如禮運所指飮食男女死亡貧苦欲惡之類而爲說。
四端異路而殊歸。
則其一理一氣之分。
一上一下脉絡不得相連矣。
淸濁粹駁之書在性圈內者
雖若可疑
然亦只說此理之在形氣上面而已
此性雖未發。
豈獨離形氣耶。
腔子軀殼也。
裡面理氣
固俱在矣。
無無有理之地。
但其發與未發。
只從此理立說
其未發曰性者。
亦指此理也。
其已發曰情者。
亦指此理也。
雖有氣質在裡
能爲此情之本者。
則亦一本而已
凡情之發。
原其本則理發也。
然此理之發。
其直從性命之正者。
只曰理發而已
其或從形氣之私而發者。
氣反做主則亦可曰氣發。
亦不害分言之也。
圈上之曰合理氣者。
統指主宰資具而立說也。
如上圖之不說合理氣及中圖之雖書合理氣
就中只指理者。
其所指之心。
卽理而已
亦非相左也。
所以相發也。
退陶奇高峯書。
中節之情。
兼理氣者。
定之初說也。
圖說以爲不雜氣而只指理者。
最後高峯書之許之以通透洒落而喜其卒爛漫同歸者也。
逐節細商。
自可暸然矣。
後梁主瑱與宋帝昺之死社稷
俱是大義當然
而梁主瑱則可自裁矣。
乃委之皇甫鱗之手者。
已失其理。
麟之殺主。
雖非叛逆
而以臣殺君則乃弑也。
帝昺則幼不省事
其處義與否。
只在輔相
之而自處其身則是棄其君於不義也。
陸秀夫之負帝赴海。
乃身死而又不辱其主也。
着弑字不得
只可曰同死也。
史筆無誤也。
洪皓之奉降書女眞
以爲保社稷之道者
不識義理者。
其罪安可逃也。
李若水之勸欽宗靑城
亦此類也。
後來大節
可奬。
然以大義律之則其節之偉。
不足以償其罪也。
王倫附和秦檜
首作納降之使。
而後來却判死於金。
講義不精
類多如此
李洪則其節著而其罪隱。
王倫則其罪彰而其節微。
是亦有幸不幸者。
然李之罪由於見義不精
洪之罪在國事已誤之後
近於因仍致誤。
王倫則首畔大義
與逆同歸
則其情尤可惡
未可全諉於幸不幸也。
眞西山雖甞爲濟王竑敎官
濟王之死
濟王不幸
理宗後來雖有不善處變者。
然非濟王之讎也。
眞西山無不可事理宗之理。
後來又爲濟王訟其冤。
其事正矣。
若齊桓,唐太宗手刃同氣
管仲魏徵之讐也。
桓公兄也。
其討糾正也。
管仲之所可讐則悔其輔糾爭位之爲不義
而事桓以圖後功
亦一義也。
太宗弟也。
建成雖有不善
太宗之殺兄乃逆也。
魏徵之所當讐也。
忘讐而事讐。
烏可逃其罪哉。
西山恐非可擬於二子者也。
公元1893年
答文貫吾(錫一○癸巳)
手滋如面晤。
居然隔歲矣。
晨昏百福
舊知隨新否。
承得齒添感。
緣衰善病。
可憎也。
中疑義。
隨意稱塞
未中理者。
幸加反覆
  別紙(書傳疑義)
 丹朱開明之才。
至於嚚訟何也。
開明
正是嚚(저본에는'囂'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嚚'으로수정하였다.)訟底資具
若只昏迷不至於自暴則聖人必能化之矣。
 旣知鯀之不可而猶用。
旣知其不可矣。
然又因衆人之擧。
意其或可故用之。
此是聖人亦有所不能盡知處。
 秩宗共工虞官之下。
竊意舜之建官
禮樂大全
已統於司徒
秩宗宗廟郊社之禮。
典樂成均之樂。
則又就其大者而別立二官歟。
共工後世大司空工部尙書
自是大職
虞則想緣當時水土未平
其職甚重。
故二官在其次歟。
 典不記避堯之子
以舜典考之。
似是堯崩翼年。
舜格于文祖卽位
盖舜生三徵庸
歷試三年
攝位二十八載。
合三十年在位
中間避位之說。
恐或難據。
而旣載於孟子書。
此等處當闕疑
 違道百姓亦譽之歟。
陳乞之糴用小斗
唐宗之放還死囚是已。
 臯陶知人安民之謨而禹吁之何也。
知人安民
聖人亦病之。
而遽責於人。
所以吁也。
 
丹朱傲虐
未知奉堯祀否。
微子封宋。
奉商之祀。
修其禮物
作賓王家
丹朱恐亦如此
傲虐
非犯惡逆
無不奉祀之理。
况與群后德讓乎。
 治水之功。
自下流。
導水皆自源而始何也。
導水者。
從水立言
故自源而及委。
非導之之功。
於源也。
 封建天子之事而禹錫土姓何也。
禹之錫土姓。
恐如後世使者之得專封拜。
先行而後聞也。
 元祀十有二月
正朔而不改月數
孟子曰周之七八月。
夏之五六月何也。
在商則不改月。
在周則幷改時月
考諸經可見
 若太甲不克終厥德則如何
只如霍光之於昌邑
 
不可曠年無君。
三祀奉王
宅憂三年冢宰總百
禮也。
 以泰誓推之則箕子武王乃釋之。
箕子何故佯狂爲奴。
古者罪囚爲奴而役使之。
旣囚箕子而因奴使之。
箕子因佯托於狂而安然奴使之辱歟。
答文貫吾(戊戌)
心經能餘力肆意否。
老夫平生恨不熟讀此書。
得仁大家下工
得見渠成之利則幸矣。
恨無由對討也。
工夫間斷
誠可惜。
然供爲子職
非閒雜放意之比。
隨處盡力
合乎天理
則書中義理亦隨以澆灌
卽與日讀心經無異
惟看此心放不放如何耳。
前書理發氣發之辨。
說得不差
深喜近日讀書有得也。
朱子根本已然之訓。
指發處所主者
根本二字
大似直指本原
終有侵入界分底意。
此乃答蔡季通中語
其後書旋以此書爲未安。
想指此等處也。
退陶節要刪此一節
其意躍如矣。
人心而曰得其正則不妨指作道心
盖始雖人心之發而到得正時
有道心來節制
旣以道心得之
則其正者乃道心之正也。
非人心之自正也。
若曰人心之不害於理者。
畢竟是人心。
今有人欲一物
是人心也。
有心裁度當食與否。
知其當食而食則其得正者。
非道心乎。
又有一種食時便食其食。
非悖義者則是人自爾也。
如是分別去。
未知如何
答姜渭尙(載煕○乙巳)
千里命駕
垂槖而旋。
迢迢郵筒
又勤垂問
此意何厚。
歲月已多。
伏惟端居求志。
意味日向裡否。
見今吾道之憂。
甚於邦國之急。
非辦死力通身水中
不能自立
依違和戰。
一塲讚嘆
不濟事
有志
宜思所以及時下手
勿用虛徐爲也。
承煕正坐悠悠
到老無成
收拾自己身心
亦且昧方。
尙何及人之可望
眼見宗社顚覆
綱常夷滅
妄欲爲天下一明大義
士友之後
一走京師
萬事覆水矣。
草草一凾
不能涓滴東溟
歸臥窮山
百想氷冷
宇內茫茫
將無歇泊矣。
從前自家屋裡
朋友冷談。
豈能多得耶。
高捿踔遠。
無以相謀也。
惟願奮發志慮
不以世變而少懈。
常念天地立此心。
滲淡一紙
向空寄風。
祗可於悒
沈建七(斗煥○庚子)
吾輩一面一書
每覺有進。
未易得似吾子者。
客夏分袂
此心常俱往。
風一翰。
醒老胃。
審省養志
求古矻矻
復以坑塹之陷人爲兢兢
此誠十分好消息也。
更將此理。
一一軆察襯帖。
必求十分是當
絶去外來毁譽榮枯
通身入此理中
使理事相涵。
不向外走作。
至望至望
承煕近幸不病。
但苦酬應滾汩。
多失不貲時光也。
大學或問心之爲物。
實主於身之訓。
本從格物上說
這物字是指形氣說。
盖以形言五臟之心。
實當火軆
神氣所舍。
百軆要樞
亦可謂身之主。
玉溪形下爲釋。
亦自可通。
但此之主。
根基之爲屋之主。
下文所云仁義禮智之爲主者。
正是主人之爲一家主耳。
眞能主一身而宰萬化者。
正在此。
座右疑得甚精。
或恐不能通活看也。
其所謂初無仁義禮智之分者。
亦只言渾然一理
界限之可分。
非謂仁義禮智之分殊也。
形氣則各有區域
雖於合處
猶有界至可辨。
而理却渾然
萬合爲一。
冲漠無眹
初無界至可別。
惟於發處。
路脉若可指別耳。
以此商量
續賜覆敎。
座右於大本已分㫼。
又須於細處。
亦一一料理
千萬加意
今世有意學者不爲不多。
難得眞實向裏着己做工
夫。
座下終始此心。
以惠吾黨
沈建
昭穆先聖王所以曲盡人倫之叙。
以定神人之位者也。
漢氏貿貿
古禮掃地
程朱之所永嘆不已者。
如其當制作之位。
當首復此制矣。
豈可家禮從時制而遂爲鐵限也耶
穆子昭。
子之不可南面而對父。
誠亦天理之當。
所以有對空坐之規。
假如父在昭則子居穆位。
不嫌正對
若父在穆則子之在昭者。
却避正對之位。
之而不居
下處第二昭之位。
朱子禘祫議可考也。
大抵昭穆失序父子同列
廟中之禮。
更無着手處。
程子說有一堂昭穆之制。
我朝文昭殿之制。
正堂昭穆之位。
私家遵奉者亦多。
鄙家新改祠堂
亦因輯要之意。
定爲一堂昭穆之享。
未知不大謬耶。
誠願同志者之講究其制。
以爲通行之地。
足下亦惟垂意焉。
沈建七(壬寅)
所諭人物爲性異而有性則同。
爲道異而循性則同。
直是八字打開
無容更議者。
中庸云性道雖同之同。
或者看作人與人同物與物同者。
亦有意義
此段修道之敎上立說
道字說得人物之所各循。
可謂人與人同物與物同
不可混說人與物同
子思性道
更不分別人物
統說一下
而其同其異。
皆該(저본에는'諧'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該'로수정하였다.)在其中
來諭所謂同異只在一處者。
所謂性道之同。
只是統說人物之同。
夫人人之同物物之同而已
不必太開作兩片而偏主之也。
未知尊意如此否。
公元1845年
沈建七(乙巳)
上歲會晤
亦無從容講討之暇。
冉冉一年
始奉一紙
不能以時
復。
老去光陰
多感同志之地。
天中向熱。
凊省萬裕。
且能自力向上否。
爲學不怕僻陋
古人精義
每從靜中來。
蓄積得多
必有講磨之地。
知行矛盾
只是知得不眞。
須於讀書義理時。
常驗之於身心
參之於事務
久之當水船浮
目馴脚行矣。
其最可怕者。
爲利禍福所動。
古之學者爲己。
故自不關他。
今人動不動爲人
一言行一步。
已覺左顧右瞻
如何支得駐。
惟賢樸直少此病。
然亦恐氣不旺。
或於不覺裏。
被人拕倒。
念念奮發
常思不忘溝壑不忘喪元
富貴貧賤不能淫移等句。
參之眼前爲好耳。
公元1846年
沈建七別紙(丙午)
天子諸侯之喪。
五屬皆斬。
以絶屬也。
祖孫叔侄。
不可以屬服。
况嫂叔乎。
退溪之偶未照管
旋卽推服高峯
實出於大賢公心
無容更議
但此繼軆之服。
先儒皆以母子爲說。
區區妄意
每竊有疑。
君之於臣。
固有父母之道。
然其定名君臣而已
豈必父子母子然後爲可服耶。
東近日禮家。
因程朱二先生兄弟一世之說。
直以兄弟父子例。
則明廟乃仁廟之子中廟之孫。
父子君臣
俱係天倫之重。
豈可以此而亂彼哉。
况如衛之出公可反爲莊公之父。
魯之僖公乃爲閔公之子乎。
其以父爲子。
以弟爲父。
是豈天理哉。
竊謂繼軆之君。
皆當以臣服君。
雖以子繼父
國家傳統爲重。
父子惟是家私也。
雖在平日
曰君曰臣。
無以異於人也。
死而傳統
豈獨異。
朱子議寧宗服義
始以承重爲說。
及見鄭志。
見天諸侯皆斬之文。
始以國君斬爲斷。
孫承祖統。
亦只以國君斬。
則子承父統。
亦知其並該於皆斬之文。
子承父者。
恩義俱極。
無所碍。
而外如兄祖孫叔侄之相繼者。
皆當以君臣爲統。
然其兄弟祖孫叔侄之名稱
不當以此變亂
也。
若其分則君之有父道。
臣之有子道
不可兄弟祖孫叔侄而有異也。
如是然後父子君臣
名實各定。
恩義俱盡。
可以兩行不相紊也。
千古以來
此義不明
人各爲說。
紛綸汩陳
昭穆顚錯
名實相乖
莫適爲說。
愚嘗積費擬議
得一說。
因此而始發之。
未知不得罪於從古禮家耶。
道心對人心則有私正之別。
人心固亦不可直曰天理
然只將此理。
從頭說下
道心天理直遂者也。
人心天理之從形氣而發者也。
人欲天理之因形氣而變者也。
程子所謂惡亦不可不謂之性。
朱子所謂善惡天理是也
形氣者。
一物而已
謂有美惡粹駁則可。
至於爲善爲惡則非其所能也。
所謂惡者。
乃此理爲這濁駁之所拘蔽
緣這形氣所使
自入枉曲去。
非理正則可。
而亦不可不謂理也。
若將人欲天理所謂天理者。
指正理也。
人欲天理可也。
言各有當。
幸細察之。
忠爲一恕爲貫則恕之貫者。
卽忠之一底。
何常有不忠之恕。
不一之貫耶。
學者必盡己之忠而推之爲恕。
單擧一事
未必不爲一貫
一事只是一事
零零碎碎
不足作一貫。
聖人只是一箇誠。
不待推去。
自然泛應曲當
一以貫之
其軆之一乃忠也。
其用之貫乃恕也。
分而名之則亦可曰忠恕
而旣不費力盡之推之。
已不囿乎忠恕名目之中矣。
但謂一貫忠恕則又失於截作二段矣。
又謂謂忠恕軆用二字
未究於軆用之旨矣。
夫軆如手用如持。
天下豈有舍手而爲持者耶。
所謂忠恕軆用者。
言以忠而恕之也。
幸加熟思
徐庶任輕。
投曹活母可也。
聖嘆三國誌。
以爲徐母以來曹而死。
然則曹乃之讐也。
終身於魏。
悖義甚矣。
小說家做誕
矣。
吳三桂任天下之重。
興亡决於進退
父在鼎俎
未暇顧。
其自彎弓射父則恐非人理。
或可姑先止壁
騰書虜營。
以還其父寬渠罪之意。
庶幸其萬一耶。
兵事有難懸度者。
到不得已處。
是人不可盡言處。
禮傳所謂嫡妻所生第二子之同名庶子
乃釋庶子不爲長子斬之辭也。
四種說中軆而不正庶子則乃與正體之適子爲對。
而又謂適妻所生皆名適子則此庶子非妾子耶
眉叟之曰妾子故也。
所以解註䟽意也。
自下說也。
尤菴以賈䟽所謂第一子爲幼而未成者。
然未知何所證也。
喪服小記適婦不爲舅後註。
謂夫有廢疾他故者及死而無子不受重者。
三年
旣曰適婦則其夫曾爲長子矣。
旣不三年則不長子處之矣。
於此而又有適妻所生第二長者而立之。
則是不得視亦名長子之例耶。
此而不可長子是有適子者。
或曰無長子耶
今以註䟽推之。
仁祖之於昭顯
本無服三年之義。
而孝廟之於仁祖
乃是所謂立嫡以長。
所謂嫡妻所生第二亦名長子長子
有何疑眩
且傳所云婦人不貳斬註。
丈夫容有二斬。
長子皆斬。
設使仁廟斬於昭顯
當爲孝廟斬矣。
尤菴大君皆斬之說。
雖若可駭
然義苟當斬皆斬亦有證。
第一子有故無子。
已不三年矣。
安有八斬之理哉。
且置許多說話
所謂正軆於上者。
乃指嫡妻所生也。
有正傳重之服。
如何不服正嫡所生傳重者也。
惟是時制之長衆皆朞。
尙不害爲從周之義。
而其於中宮之服。
又却以古禮庶婦之服當之。
此又不可以爲據矣。
要之此案已决。
不當更論。
賢座又欲平反詳究之。
可謂公心求是矣。
當時信服尤菴如同春翁。
亦以許文正說爲正。
公義亦可見矣。
沈建
公元1848年
頓首
先府君奄棄孝養
攀號靡及
何以堪居。
竊聞筵几將掇。
冠裳漸復。
孝思罔涯。
想益難抑。
只願節情俯就
毋踰聖戒。
承天漂泊
已不可以人事爲也。
追念平昔
無以爲心。
且有戊申一䟽
亦出於寒泉宅制之辰。
此日入眼
不覺愴然
其中辦死向前
見得是處分明數語。
三復興歎
繼以起敬
未知滄桑大刦
能不動我心田
果成就得葱嶺眞佛種子否。
如承萬營皆左。
不免異域一鬼而已
所望後我者。
一箇天理底心也。
其諒之否。
公元1901年
李恕卿(忠鎬○辛丑)
天不佑斯文
乃有此不敢言之變。
至及我老先生之廟。
凡我冠儒服儒。
老先生後人者。
驚惶震越
痛心欲死。
無有遠邇之間。
况吾座下親承薪火之胄。
日侍宮墻之畔者。
何以爲情
初節次。
涉疑變。
或者新宮三日哭之例否。
亦有日奠以安神
大山所神主未造之禮否。
伏惟羣公所以致恪致禮者。
無所不用其極矣。
顧承煕亦隴雲遺澤中一物。
山川踔遠。
音聞每後。
區區賤筭。
準擬一趨於象設重新之辰。
以少伸微誠
忽因風遞
恭聞恩命臨宣。
板位將復。
爲日只隔晨矣。
瞻望東雲
不能奮飛
江湖一鳧
非足少多其間
滄海涓流
自阻於控渚之思。
悒悒欲無覺也。
竊惟大禮順成
廟儀如故
庶幾陟降有憑
瞻仰有歸。
於是乎慈孫罔極之懷。
亦可以少紓矣。
惟彼逞凶妖膂。
偃息天日之下。
思之肉顫。
守土之官
旣應窮詰情形
繼而按使馳赴
宜亦有大訊於遐邇
期使早正常憲。
以少洩神人之憤。
不能無望賢孫之爲之倡也。
抑又有大焉
天下之事。
有本有末。
善觀乎水者。
必于其源。
見今前修響歇。
世敎日下
道學不明
士類失紀。
敎化之地。
不復見詩書之筵。
揖讓之列。
漸化戈戟之塲。
和氣索盡。
闖作。
理勢必然者。
陶山一區
乃吾東士類之所宗。
一擧一措。
實關世道汚隆
挽近聽聞
亦或未克超然一轍之歸。
安知此變之作。
不眹於本源不端耶。
且今新經大震
人情疑懼
不可不大加警惕。
所以懲前毖後之圖。
以爲宜克恢弘規。
保合大和
極推域內賢德宿儒
俾長一院
專主儒敎
劃立養士之規。
峻選後進秀俊幾輩。
使之恒居肄業
講明老先生之學。
兼得朝夕瞻依
以衛堂廡
限三五年。
敦聚一路經行之士。
講學行禮
優游旬月
俾相觀善
聯復修立鄕約
朱子增損之制。
參之以老先生罰目。
善惡有所懲勸
庶幾老先生之學。
有以復明於斯世。
又於不知不覺之中。
有以漸摩善俗
消融禍萌。
人之談者。
或諉之事力做造之艱。
然苟能因思奮之機。
將之以實心實事
則爲吾南士類者。
孰不樂赴而效其力哉。
迂愚膚淺敢自有見
直以衷悃所激。
不敢自隱
未知識者見之。
有以收備蒭蕘之一耶。
迹涉僭猥。
不敢普瀆諸公
謹奉咫尺
私布于吾座下
尙冀尊門諸德。
有以並燭也。
主臣主臣
公元1833年
李宗武(萬成癸巳)
際晤無幾而猶不能舍于心者。
相愛有在也。
賢座亦同此懷否。
貶辱情牋
有似求益。
感愧來幷。
久而未化。
卽日侍軆玉毖。
攻藝日富可賀。
但在賢史不足以一藝爲名。
以此十日業。
暇以游泳古人之事。
究觀用力所在
則想更有一層意趣耳。
承煕久無依恃
日見敗闕
居然鼎器已虧。
無以藉手立脚之地。
如有相愛者。
勤攻其闕失
庶免郞當
所以求助朋友
日深一日矣。
强輔無多
歲月不與奈何
三少友。
枉來相尋
埋頭習蔡。
縱有寸長
畔道益深。
始知從前自誤誤人之爲罪也。
坐屈非敢多望。
而惟冀相期之意。
益勵於未見之時。
早晏刮目以對也。
發蒙惠後。
自有其人。
何可借聽於聾耶。
惟賢自力奮發
有以自立流俗之外。
則必有麗澤而受先路而導之者矣。
困暑涔涔
留俟後續
公元1840年
李宗武(庚子)
垂仁問。
深以進學不及時大憂
其憂之也切則必有所事之者矣。
試就來喩而考之。
所謂存養求放之切。
盖已自求眞方。
足以打疊百病
而其於端坐會之時。
尙苦此心之不活者。
無乃學問未博。
義理未精。
而遽下約之之工。
徒從白本心上硬定强索。
有偏枯之祟耶。
天下理義無窮
一人私智之所可窮。
所貴乎博學審問
盖欲使吾心所具之理。
開月朗。
有以了然天下事物
然後可以開拓基址
立定根脚
不可徒憑一心
强制而力縛之也。
所謂存養之方。
亦須一邊窮極將去。
實踐將去。
相配爲工。
一理一理一理
時又存一存
庶幾此心常存而不放耳。
今以義理之未精。
踐履之未盡。
前一病。
以此不存
爲後一病
各在而不相屬
則誠恐動隔絶
理事不涵。
無以汗馬之功也。
不躬之言。
不足以發仁明之意。
而亦不敢泯默於問寡之地。
幸賜恕察。
公元1841年
答朴孔玉(時瑗○辛丑)
再屈高屧。
屬意非輕。
而每恨不能從頌
甁甖小儲。
無足以潤大嚼之肚。
目送南雲
一念惄如。
非意遠惠華墨。
所以貶己求益之意。
懇懇焉。
誠惶無以塞其萬一也。
古人爲學方法
布在方册
夫人皆見之。
其卒無能之者
只患無實心。
畢竟只是說話
只是別人行蹟
不關身己一分
今足用實求實踐之境。
古人
所謂誠之之事。
由是天下之理。
皆可得以窮。
古人行可踐矣。
幸勿向外眞箇秘方
終始此心。
知得幾分
實踐幾分
直期以此生盡處如何
頃時面確。
已不記其說矣。
所謂四七一源者。
抑以萬般之情。
發於性歟。
四端發於性固易見。
七情之氣發者則疑若不出於性。
然情者性之發者也。
發於性。
不名爲情
是則四七之所同也。
云氣發者。
乃言此理之從形氣上發也。
豈非四七之一源耶。
禽獸能言
自是心竅之所通。
近於人者。
必欲別求其由則或易穿鑿
恐亦費心力於無益
反至害性也。
四端中節
朱先生固言之。
然亦大綱說其流有如此者
恐非正義也。
盜賊當死而偶然惻隱之則固可曰惻隱之不中節
然細思之則惻隱於當死。
豈不中節耶。
因此惻隱而遂傅其生則始不中節矣。
然是乃其流之過。
惻隱之過也。
餘端亦皆然。
至若七情只是飮食男女死亡貧苦等情
欲生惡死。
謂之常情則可。
何有節度於中耶。
必也當食而食當色而色。
然後可謂中節其當也。
道心之所節也。
七情之自能節也。
孟子四端
與子思言中節之情。
同一來歷
四端之云。
只是中節之情。
何可拖及於不中節者乎。
子思中節之情。
指達道之和者。
大舜所謂道心也。
今之所論七情氣發者。
乃禮運所謂食色死亡等之欲惡。
大舜所謂人心也。
却曰七情中節何以人道也。
於此却有抱疑而未解者。
以爲中節道心四端也。
其或不中節則乃其流之失其初也。
七情與人心。
初無節焉。
不可言中與不中
其能中節者。
道心之節焉。
不中節者。
情之蕩而道心不能節者也。
未知此說不大謬否。
人之不知五倫
氣拘而欲蔽也。
禽獸之或明一倫
氣之或粹而理能通也。
亦恐不必一一穿鑿以求之。
大分則人雖有不能五倫者。
然原其初則未有不知父子愛君臣之義者。
禽獸雖有能明於一倫者。
畢竟無曉其本而盡其全者。
是則不可易也。
如欲究詰細類則反成迷亂矣。
且道人之能知五倫禽獸之不知者何故也。
人之能言禽獸不能言。
何故也。
何由爲人形象性情
禽獸何由禽獸形象性情
如欲窮之。
先從其大分而求之。
其下可類推也。
愚陋亦甞妄入思想
然盖非所急也。
今願足下且置其難解處。
先從明白知者
窮其本末眞箇下手
自誠其身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