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自动笺注)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書
  
公元1842年
答金仲衍(在植○壬寅)
得足下於世契之重。
而歷許多不克從容講信。
亦分薄而然。
迺蒙仁者不舍
十行蠅頭
遠破玄塵。
歷述平素
謙己以求益。
忻愧兩極
無以爲情。
卽日柔色承溫。
力攻勤。
敦篤倫彜之常。
優游道藝之府。
望風引領
不任拱禱。
承煕蒲柳先秋
本地荒蕪
惟墜家學是懼。
惟有耿然一念不能自已
欲與賢朋友討閒地講明斯理。
以俟皓天之復。
而是亦有命焉。
足下深憂進業不時
思以良金之資。
大爐以入之。
其意雖美。
然竊恐此世無歐冶手矣。
無已則從見在先達
博其耳目
準其規矩
不患無其地矣。
承學空踈
地武且遠。
何足足下輕重
惟時德音
叩發些理義之趣。
規警其黥刖之釁。
則承亦敢不依竭駑鈍
少效農馬之得。
以聽去就之命耶。
見今有志此事者。
不爲不多。
其能用眞實心地
直向一條路。
舍置世間利害榮辱毁譽死生
出死究竟一是字者。
盖難其人。
多少悠悠行脚
從風引去
龍道蛇。
恁地一生
此最可憂。
惟願足下早早奮發
以惠此學。
公元1848年
與金仲衍(戊申)
慟矣夫。
約泉翁將永閟於九地之下矣。
吾黨何以爲心。
尊門諸公密切從事之地。
尤當何以爲心也。
長逝者天也。
吾輩之地。
只當手引其紼而納諸土。
一爵大哭而止矣。
竊想羣公盡心矣。
未知赴哭果幾員。
又能以禮送之否。
承煕幽明一訣。
不可已。
不惟形衰神鑠。
奄有難强之勢。
從以禮書之印。
墓石之役。
所以牽絆不可抽拔者。
又非一端
南望痛泣而止矣。
漆燈相逢
計亦無
遠。
亦尙何說耶。
斥苦數闋。
遙相紼謳
且有荒詞菲奠。
寄此未泯之心。
幸命讀者
一聲諸筵下否。
此外寒暄
未暇提。
而此後事
零零矣。
未知羣公或從傍下籌耶。
平生精力遺文
能盡收拾無漏否。
此會或可有議處者。
如有之矣。
或可寄示梗槩。
得幸聞耶。
公元1846年
答宋順翼(鴻來丙午)
頃付小書高山達未。
一日二度珍緘。
幷得新年喜懼之情惜陰之意。
感喜沒量。
若夫傷時憂道之溢於言表者。
皆從赤腔中瀉來。
豈可易得於今世口塗轍之中者耶。
見今邦國之禍。
切於家身。
吾道之憂。
急於生命
而事到無如何界頭。
只得料理自家幾日計活。
一息尙存
惟當講明義理
庶幾使天下後世
知有周孔一脉
然亦有命焉。
近來吾鄕幾無此種子
正中流失一瓢千金之日。
得如座下者幾人密切商確
篤實興行
不能方之筏之。
歇泊穩港耶。
爲之引領無極
有志無成
奄見枯落
杜門吟病。
經雪猶蟄。
自餘無足道也。
所諭立志居敬之欠却本領
吾人通病
所謂志者。
指畧意思
必須食與俱啖。
寢與俱夢。
所謂敬者亦非指曲拳卑辭取容流俗而已
必須將心做主一無息
惕厲二字惟幾矣。
苟能惕厲
自然竪。
自然敬。
不任昏放慢散
其始雖若躁迫
久久理明氣莊。
發於氣象
自然舒緩
今也憂惕厲之入於躁迫
更欲舒緩以矯之。
是正大承氣證下四君子也。
况賢座德器完淳。
不患舒緩
惟患奮迅之或未及
幸試自診而自藥之
老夫庸醫無足劑也。
別紙疑義
可認用工煞深。
疑得其可疑
擾中不暇檢考
只控臆見
幸詳訂而覆之。
鄕間絶少此等說話
得之希世之寶。
如有所得
不憚相示。
  
別紙
 論語三月不違仁註。
當先辨仁與心名義
朱子仁者天地生物之心。
是仁則是心也。
又曰心之本軆無不仁。
心本仁也。
盖將仁之軆段則仁卽心也。
釋仁之旨義心本仁也。
仁與心只是一也。
所謂在內
卽仁在內也。
一事也。
所謂仁者
言心不能自主乎內。
逐物在外
自失本軆之仁。
始與仁爲二也。
所謂仁者安宅者。
亦只言人當居仁
非眞以爲屋者也。
勉齋乃以屋子而心爲主人曰心在云云則其二之大矣
竊恐與朱子本旨
毫釐而燕越
來諭疑得甚緊
說得甚好。
喜心眼之甚精。
然又恐須先知心與仁本二物然後曉然
 中庸戒懼謹獨動靜
此旣有退陶所辨黃錦溪分作三截之說者。
則當着眼看。
四截之誤。
得無甚於三截耶。
二節大分戒懼靜一邊。
謹獨是動一邊者固得之
朱子註中自戒懼而約之
以至於至靜之中。
無所偏倚云者
言從戒懼上約之。
工夫之極。
至於無所偏倚云爾
不是自戒懼而至於靜中也。
今以約之以至於至靜之中爲句則恐誤矣。
此旣致誤則下段應物之處。
亦例此矣。
所以四截之疑也。
退陶說已明。
無容更議
戒懼一節所謂戒懼恐懼乎者。
已帶得自睹聞至於睹聞之意。
朱子釋之以旣常戒懼。
盖專言此一節則當通動靜看
謹獨言則當屬靜時
此則恐不可不知也。
 東西銘爭端
程子旣言其恐有爭端
退陶以爲隱奧恐致辨詰
則必有其由。
只當深思之。
夫不仁固是頑。
不知固是愚。
西銘之旨。
在於一分殊。
何獨訂其不仁之病。
不仁之病。
何獨頑。
東銘之戱與過。
何獨砭其不知。
且訂與砭。
未可互換乎。
此等處。
所謂深奧
易致爭端者也。
未可頑愚二字
嫌其有圭角於時人也。
孔子言古之愚也直一節
直斥世俗之病。
亦何害耶。
且古之聖賢
法白直
是曰是非曰非。
惟恐辨之不明
以致爭端
今之君子
工於掩己而悅於徇人
混混不露圭角
爲息爭之方。
一時自己方便之道則得矣。
所以天下之大爭。
士子立心之大界頭。
熟思之。
公元1847年
李聖彥(志煥○丁未)
鬼門一面
一似前乘之緣。
厚意宜謝。
不能自振
瞥然三載矣。
猶蒙盛度不舍
垂手牋。
其所策勵以危義者。
又非闒茸可擔
直欲竄地而無由也。
然承亦甞聞君子大道矣。
夫天之降才於斯世。
乃反困橫之遺棄之。
不得措其手足者。
誠有所難測者。
然惟君子隨遇而盡其理。
不能進而明諸一世
尤當明目張膽
講明此道。
以開萬世耳目
不當徒事緘默
泯然無可而已
箕子當國破君亡之日。
身爲俘囚
反覆陳說洪範之道。
以幸我後人
陸秀夫崖山舟中
猶將大學勸講
吾輩噉飯在家裏。
如何不講此學哉。
或者以此時之故而沮人講理
不能道者也。
古人講道
實理也。
一理可見一事
滴水滴凍。
苟其施之眞。
足以挽回旣倒之勢。
振作已頹之綱。
一日不亡則不得不一日可存之實矣。
如吾東末弊則學者空談性命
曲辨義理
求其根脚
不至自免流俗之叢。
下焉者博取爲學美名
甚或逞其私意
以濟其私圖
使國勢至此而莫之救矣。
寧不痛心哉。
如承亦此輩人。
到今抱首汗背。
無能出口氣者固矣。
吾子慨然以明斯理
異說
今日合做底事
則尤將實心實理
必求古人所謂修齊治平之方。
衛正闢邪之要。
設使不能行諸今日
亦必有徵於來百矣。
勉哉勉哉。
  別紙
大極第二圖。
內白圈是太極
圓圈只是一陰一陽
一動一靜
互爲其根。
而陰根陽陽根陰。
圈之左半統之只爲陽動陽中又有陰。
圈之右半統之只爲陰靜陰中又有陽。
所以三重也。
旣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則理生氣矣。
理旣生氣其先於氣可知矣。
此固從原頭處立說。
然細推則無處不然
縱說流行與地頭。
未有無是理而氣自先之者
畢竟是理先於氣而已
今說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處。
恰似氣先於理。
然試思氣成形時。
先已有以之者
此亦理之先也。
動靜互根者。
理言也。
陰根陽陽根陰。
以氣言也。
惟其理互根。
故其氣亦互根耳。
安有無所管而陰陽自相根者耶。
各者萬殊之分。
性者一原之軆。
分看則縱云萬殊
又各就其分而專看之則亦莫非太極全軆
謂之各一而不害爲同。
謂之全軆而又不害爲各一。
理旣如此
氣乃隨之。
亦非此同而彼異也。
大抵理雖同一
亦自有燦然之異。
氣雖有萬。
又自有渾元之同。
未可別其區域也。
太極動靜
自有其機。
靜極者是動之機。
動極者是靜之機。
太極乘其自然之機而一動之又一靜。
一靜之又一動。
則陽自生焉。
靜則陰自生焉。
動靜者。
太極自動靜者也。
其動其靜。
太極自由之機也。
若曰太極不能自動靜。
而惟陰陽動之靜之則卽一死物而已
贅疣而已
此說一出
天下將爲無理世界矣。
朱夫子明明太極動靜
而今不能自動靜。
明明動靜陰陽
而今動之靜之是氣也。
卽是氷炭
豈可以此而解彼耶。
機與妙亦不相似
機者若有一物然者也。
妙字使用字。
有主宰之之意。
公元1848年
答李▣▣(愚烈○戊申)
承煕頓首
執事欒棘之躬。
重以嬴博之淚。
乃辱訪此老朽之物於絶域迷徑之濱。
令人悚然
顧荒鈍未克以一紙梁陰
又此十行手䟽
萬里而至。
施之固仁。
當之何心。
况審長途震撼
孝慈慟極。
多致柴損。
尤難定情。
大夫人幸康邵。
昆仲聯省。
想有仰軆慈念
相將寬譬者矣。
是庸慰祝。
承煕無足短長
又尙無定向。
孤負俯囑。
今詳盛意
誠有然者。
更有人謀參決者。
早晏有占。
當有所達矣。
餘祈節抑萬嗇。
公元1898年
與朴景受(奎福○戊戌)
頃歲泉齋之會。
客春峰社之飮。
俱屬叢裏人事
無由叩鳴大小
輸寫肝膈
祇以默中心會。
卜之眉睫而印着肚裏
歲暮窮廬
益覺黯然
未惟溫省奉歡。
仰思俯讀。
足目所到。
水到船浮之幾否。
世衰道微。
羣邪剝蝕
所以企望同志者。
大浪之覔一瓢
吾黨後進有志此事者。
罕見實心實踐挺身血戰者。
此非大可憂者耶。
但願賢者奮發迅猛
直擔百十斤。
期之于有爲之域也。
承煕蒲柳殘陰。
又從憂汩中滾過。
一年無所進步
眼前合做如綜要之繡。
尙未斷手
禮書則開校無期
庶幾來春
得朋相助
以成其志。
而此無障耶。
公元1902年
張大卿(志遠壬寅)
韓君便書想達矣。
夏盡秋生
旅遊何似
有甚事着念否。
日來
新聞數葉。
可令窮山木石下淚。
天下如此矣。
尙可苟且利祿計耶。
如康兆大防邊策,權章煥救荒書。
尙足爲有心者矣。
未知入眼否。
承無一事
只與翳桑交頭過朝夕。
畢竟成就得不二字
嶺中日間風色
有非山野人可知
其中數人者。
不足上吾口。
然其有切姻摯情處。
不能不爲之衋然也。
王家三尺至嚴
固難容私意窺覘
吾輩用心貴平正。
賢座適在其傍。
愼勿以彼人之無狀而有以上下心口也。
近日京中或有語及吾家集事者否。
頃者韓令東抵上舍從兄
略及發明調和之意。
未知緣何經一年而始發之也。
時從可語人說破義理
庶見公論張耳
張大卿(甲辰)
示喩縷縷
披露衷赤
足見毖前懲後之志。
臨事宜之義
夫士生世間。
惟仕與學爲大事
二者不可偏廢
然細究其實
只是一事而已
夫人有道
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
不有至理存焉。
不學無以究其至當而踐之。
所謂仕者。
所以際乎君臣之倫而藉之以行其所學於一世者也。
不可仕而不仕與當仕而仕。
莫非此學也。
今也一名爲學
便以仕進爲分外。
欲求仕進者。
便以學爲別事。
如來諭所言。
腹非心笑。
類非虛語也。
遂令仕學判爲二途。
其所學者
不過擎跽曲拳
談說文字句讀
依俙影子
古者修齊治平大綱細目
皆爲虛說
其所謂仕者。
苟且斗祿馳騁勢權。
卽與乞丐盜賊無以自別。
天下如何大亂
人生如何禽獸也。
今賢座十年求名
困而無成
徊徨中途
佩左右之釰。
竊恐其情甚蹙而其心尙未眞也。
如欲卽自今日。
以此學爲心。
卽須見一條義理眼前
世間許多富貴利害死生
都屬閒事。
今日負薪
梱屨賣藥。
亦是自家康莊
明日金魚丹轂
千駟萬鍾
自家分內
隨處優爲
心甘意肯。
更不關別人一毫
終身由之。
更無別徑可去。
下此則動不動
葛藤坑塹。
在內者輕。
在外者重。
反己者薄。
求人者厚。
而其仕其休。
兩皆無所據而爲安也
更何此學之可論哉。
是其關鍵之要。
只在一心
無容別人過行
今且就此行休之宜而言之。
其出而不能有爲者。
固無待乎蓍龜之决。
賢座亦已良遂矣。
但恐此切迫姑息之計。
只出於一時不得已
而非出於古人格致誠正眞箇法門
則安知將來困迫不可忍。
更有甚於昨日之出。
一種騫騰飛揚之志。
自有耐不住者耶。
頃書所貢量己量時。
無使有頻復之悔之云。
以此也。
賢座苟不以不可
直從此一箇義理着眼竪脚。
也雖鐵輪旋頂。
亦且坦然行之。
苟一非義也。
今夕塡溝壑
亦且關口却步
立定一箇程脉。
抵死以由之。
休也如是
仕也如是
直用一生性命而從之。
始可有安身立命之地矣。
外此世間君子自有許多所見
又非圭窬拙眼所可盡筭也。
熟計而從其長也。
張智卿(右遠○己丑)
東床之見雖久。
而貳舘之樂尤洽。
送君山西
我心俱往。
回寄片牋。
如將見君面也。
雨餘晴佳。
連日周旋
繞膝承歡
庭問學。
以我想君。
知得世間罕有之樂。
君亦自知如此否。
慈闈湯候未撤。
君腦瘇肆毒
和氣所萃。
自可漸坦。
而念來尙如任在一肩未釋也。
承如昨狀。
室人有感祟。
君家酬婦諸具。
頓開小眼孔。
一笑良已
甚對證方也。
五十人而有一女一子可貴
然女阿質弱失敎
殊不知爲愛也。
得君托之。
始或作笑容看。
人情由女愛婿。
而吾乃反是何也。
盖緣素性狷狹
不知私愛之爲愛。
只揀其可愛愛之而已
禀性淳雅
才調又可爲而又濡染於好家庭
宜爲
人所愛也。
愛之甚者
其慮之也亦切。
竊覸君做措云爲
不患不作法家佳子弟
少欠氣力
人於天地間。
擔負許多事。
大氣不能有爲
故易以剛陽爲君子之德。
朱夫子甞曰無氣人做僧不做。
今自人視君。
不大害事
以君自料地則豈不可惜哉。
人或言天禀可改
實無識之語。
夫氣之在人。
寒者可治之爲熱。
塞者可治之爲通。
剛柔緩急之變。
只在此心之要如此要如彼而已
豈有不能變者。
吾十五六時。
好戱笑少模稜
人多責之曰緩曰濁。
久之自念我得此二字題。
豈人也哉
决意改圖
凡有動作
率以强急斷裁爲務。
行之六七年。
人之規警我者。
乃曰太固執狷狹
自省察。
果與前日病症大異。
賦質偏駁而學不循方。
其所未必愈於所病。
不足效也。
然其爲能變天質之明證則不可誣也。
君如欲不作草草常人
須常自奮激昂
抖擻精神
讀書義理
遇事是非
必要明白剖破
片然。
辨別了然
又須决意行將去。
勿容一毫苟且含胡悠泛等待氣像
直以知得明白
行得盡明快
作一俯仰無怍底大丈夫爲期
久久自然覺得氣質亦大異於今日矣。
今年已及志學
於此時尋一路入眼
轉眄之頃。
遂作不治之症
雖欲有爲不可得矣。
幸須十分加之意。
勿以婦翁不逮
棄其言也。
相對不遠。
可以言矣。
而以言則如風雷之過耳。
不能常留在心目。
而此又是贈君一初說話
在君易爲銘記
不憚煩屑。
千萬諒其苦心也。
張智
有便無書。
或忘漏耶。
詢知堂闈康健
室家歡吉可慰。
聞君力於農畝
至於面貌瘦黑
此固職事也。
能勤己職。
亦自可喜
非可悶也。
然更有大職事
夫身爲士子
孝悌忠信修齊治平之責。
皆在己分
當爲
至理俱在聖賢書中。
不可不讀而講之。
又或著之辭命
不可一刻緩也。
君旣皆知之矣。
能復自力耶。
承昔治田事親
曉隨畚鍤
侵昏而入者屢矣。
或夜於桔槹之阡矣。
未甞一日廢書也。
夏課做。
未甞一日廢程也。
終日田事袖裡未嘗無書也。
始也頗覺兩妨。
漸次馴致
農於農書於書。
可以各專其妙也。
强壯時月
太半功令所誤。
晩更窒滯多故
不能有所成也。
聊爲君誦之。
君試擇其可而戒其否。
自奮發。
以至有立也。
公元1855年
張智卿(乙卯)
一生中人
今年又其一也。
家以累至。
君且有書。
作人世觀也。
尊府東行已稅。
秋事登塲
屋裏作歡耶。
此間一似小團圓。
然多小大愁悶
目下曲阜可謂决矣。
德堡水路亦通云。
兩邊俱屬春頭大算。
有成君所付或不至獨付死灰
而秋形太違。
前頭責應。
無力爲之擁悶。
癡坐付兒們耳。
來詩有南宮子尙德之意。
老夫不足當。
然嘉君意也。
更以拙語步寄。
可見意耶。
公元1900年
答都毅汝(弘模○庚子)
病裏一見
之如夢。
在心者却久。
深見書。
如復見也。
省溫萬謐可慰。
而美祟雖已後笑。
猶似傷虎者之深於懼也。
若夫農畝之役。
職也何言勞。
但於其中
亦截得天理人欲分明
方不負讀書之名。
如莫知其苗之碩。
卽是人欲
須痛除去
惟於本分上勤致其力。
看他天翁所付如何耳。
今人多言農務讀書
然此則懶漢推諉法文。
殊非情實
人生衣食之須者。
孰無此事。
能不農而食者。
必廣有田土
如此者其勞力雖少。
心繫累又倍焉。
所以古來聖賢文章
多從窮苦上來
今雖力於農務
苟牢着心
豈無讀書之暇。
苟有寸暇。
必喜若尺璧
讀書精專有力
勝似多暇者
易於放慢也。
幸細試之。
弘字易名
甚好顧省
表德以毅亦好。
然只將論語說話平生符已多。
何用膚言
漫寫數語在下
或可因此認取正義
以資檢己耶。
答都雷遠(基震)別紙
服中死者
襲用素服
李子固有是說。
然在古無證。
亦非人情之所安。
且以道理推之。
死子生。
固當凶服以表哀。
今旣九原
自當吉服
不惟沙翁以爲未妥。
愚伏先生亦言之。
今世遵行
不當疑。
若夫事死如生之義。
當於靈座
別設凶服
姑在則否。
本小記文爲嫡孫婦服而言者也。
今移之於孫婦之爲祖考禮意似異。
且小記又言屬從雖沒也服。
李子後來說亦因此爲斷。
沙翁從之是矣。
其夫雖未及承重
其爲屬從一也。
亦豈異哉。
中墨衰入廟。
朱子說也。
時宜各異。
今多以布深衣行祀。
亦恐得宜
孟子牛人之性。
當以集註說爲定。
盖其有偏有全者。
固因乎氣質通塞
人性本全。
物性本偏。
理則均是本然也。
天命之性。
墮在氣質中。
卽是本然性也。
豈可又名氣質性也
性之發。
氣質有善惡者。
氣質性也。
豈有兩樣性也。
中庸人物得五常之德者。
只言其所得之理也。
然旣曰各得則其偏全之可知也。
朱子旣曰人之性無不善而爲萬物之靈。
則靈是性之靈也。
但其氣正而通。
故其性爲最靈。
靈者性也。
助之使最靈者。
其氣也。
公元1854年
答朱▣▣(命坤○甲寅)
不識今何歲。
得朱命坤於紙上
吾尙陽界物也。
風木之慟。
鴒原
之悲。
理窮情極
追聞衋然
飫經滄桑
玉容亦非前日
猶能念到無狀老醜耶。
一浮梗。
今復坐隅
緬懷同志
謀欲携手未易得。
畢竟遼山一塵耳。
蚯竅微吟
不足風騷之耳。
遠垂大賡。
比擬不倫
感極慚極。
神思眢井矣。
無由報酬
寧不慊然
晤懷不能期矣。
惟當以此心相遇。
勵志自愛
公元1846年
▣▣(興夏○丙午)
一榻肝腑
匪以言語而通者。
別後三載。
亦非敢以面目而隔。
一書輸心
尤見其眞。
竊謂此世人獸之分。
當先從吾心上判去。
在人者尙可緩也。
未惟年間
見理日精微。
履道親切否。
師友講貫有方
不待拙工代斲
猶若慊然而自少者。
則其進步豈可量哉。
承平生口耳之得。
到今若存若亡
直以好彜之天。
粗效倒廩之忱。
然其驢技已窮矣。
達狴以來
又更不問門外事矣。
何足云。
勉菴翁求死得死
自家事畢矣。
曾吊其柩行。
崔上舍畧言士友送此老。
不能剖醜賊之心而祭之。
猶當以一紙討其罪。
以布諸天下。
上舍首肯之。
來示云云
果與此意相契矣。
向後一聲
上舍約以啓期相報
未知此亦爲川陸所阻耶。
可恨也。
見新紙。
載奇寢郞以義兵被拘
而還不以困阨而屈。
艾山翁近平安耶。
聞以國債義務事見邀。
方畧可說否。
鄙人亦見此迫而無能鼓動人情
可愧也。
公元1837年
答卞舜佐(永稷○丁酉)
此來經一春
每有玉容照心。
一書亞面抵千金
溫餘進業
探究易象。
可樂也。
此書固非初學容易下手者。
但通其大旨
軆得古聖賢隨時制義之方。
則亦自與論孟書無大異。
幸勿以高妙知者爲意
且看取平道理也。
人欲本分爲力
須先刪去許多
習宿倆。
旣知此般侵畔之爲害
則宜求所以斷除之。
今世士風鄙倍
有志絶少
其或有志者。
不免儕輩嘲罵
苟不剛立自定
鮮不隨風委靡
吾子有資有志
宜有進於此事者。
但恐氣弱不能振拔
如此是病。
不如此是藥。
念念自强
讀書處事
必求十分是處
苟覷得是底。
千萬人唾罵
吾自做吾事。
假使鐵輪旋頂。
令一髮不動然後
始覺有進步處矣。
初間柔緩不自勝
弱冠來。
發憤矯揉
每以一剛字在眼頭
久後少有變化處。
工夫不密。
到今無所成。
賢者視此爲戒則幸矣。
李子剛(泰植)
承諭以剛勇不足爲病。
當依古人本方而診之。
朱子宰予晝寢之病曰宰予不能以志帥氣。
居然而倦。
孟子公孫丑養勇之方曰志氣之帥也。
夫人患志不立。
所向無準程。
所以漫漫悠悠
不能趲趕。
假使今日必行得百里然後可以赴期
如何奮迅作勢以趨之。
如何得中路而逗遛乎。
人生百年
計合做事幾何
果能先立準程
趨限行將去。
志之所向
氣必從焉。
自然不容昏慢。
自然化柔爲剛化懦爲勇。
此承之所略干用力而收效者。
然亦不能十分用工
以至於悠悠者。
足下下手否。
公元1846年
李子剛(丙午)
川途稍間
風梯未及
暮春一書
遙穿午炎。
從審年間省晨盡歡
孶孶於向上之業。
心鑑妙詮。
入手秤。
可謂所用力矣。
振發精明
一擔得過也。
承遭天地翻覆之辰。
妄欲一脩職事。
所職不修而外辱迫之。
其迫也不足驚。
其脫也不足幸。
直是羞死無地耳。
何足上口
到今宗社生靈
更無餘幸。
秦坑宋禁。
剗盡綱常種子矣。
此豈今日殘廢幾人所能撑柱者耶。
使皓天未遽絶
也則有待後來諸公
喪心易舌。
甘爲戎虜倀導者。
不足論。
但得如吾足下幾公。
誓心自守
及時講貫許多義理
以自植其根脚
吾輩之幸也。
公所自靖
盖時然耳。
外至叫攘。
不必動吾懷。
而但其貞甚苦。
慮有傷生之弊耳。
自出彼中
卽思樹屋絶迹
先君禮書久營印刊。
事已始手。
姑坐三峯塾裏。
檢字數墨
然復恐眯眼多僨。
世事亦不寬借也。
公元1900年
答河聖權(經洛○庚子)
客秋數夜。
不足以發平生之蘊。
自念空谷殘藿。
不能皎皎之駒。
祗自黯然
忽自無何。
一封三度書。
次第開讀
益知吾子問寡之勤。
至於如此
惜乎。
足下不及先君之世。
以深發至理之奧也。
承煕才地膚淺
荒墜家學
到老無謂
足下過聽道塗
意其典型之或髣髴
所以尋求其緖餘則已失之矣。
且夫今世君子
主理大謬
方以異端邪說之目。
甘心吾輩
弩眼噴氣戈戟從事
平日幷肩輸心者。
亦或迴遑吐吞
佩左右之釰。
足下奮然不顧譏罵
思欲發明此理。
固知君子立心
不爲時世粧
然其自爲不亦拙乎。
庸是尤惕惕
俯詢名理諸說。
瞽見不足備采。
然亦不敢不罄。
逐項分錄在左。
反覆開敎。
  別紙
 谷書。
其他善情之爲四端
學者可反三隅知之云云
非特七情爲然
四端亦是氣發而理乘云云。
孟子四端
只言其大者
凡情之從理義而發者。
可謂仁義禮智之端。
谷此語。
未可非也。
其以四端爲氣發者。
乃非朱李之旨也。
盖其立見。
以爲凡發者氣也。
理只乘之而已。
不能有發也。
若愚所言。
作用言則四端七情皆可曰氣發者。
只就混說處說。
氣二者。
發則俱發。
以理看則爲理發。
以氣看則爲氣而已
何甞以對說之四端
作氣發。
 谷曰四端爲主理則可。
七情爲主則不云云
中庸喜怒哀樂之發皆中節者。
直是理發
奚啻不主氣而已乎。
谷說七情之不偏主氣則考諸好學論等書可知。
何可非也。
朱子所言七情氣之發。
乃指禮運所言飮食男女死亡貧苦欲惡之端也。
故與四端對說而不疑耳。
谷乃以中庸喜怒哀樂當之。
恐有所未考也。
 四端無不中節云云
此段所論惻隱道心處。
精到
其推到心能盡性處。
尤覺入妙
可喜
或者所言四端亦有不善者。
恐非孟子之意。
孟子言人皆有四端
何嘗聖人四端
異於衆人四端
孟子四端仁義禮智。
何甞言有不仁不義四端乎。
 軆用云云
從古聖賢
說軆一源而已
中和費隱性情發未發之說。
皆從理上說
朱子言以形而下者言之一條
從氣上說
然亦只言氣雖有形軆
不能自用
待此理而爲用也。
苦心覓出理軆氣用氣軆理用之說。
何補理義
何益於身心
正使髣髴處。
亦恐畵蛇之添足也。
况所排置爲說。
恐皆未精穩。
夫以陰陽對待爲軆。
流行爲用者。
固近之。
顧陰不能自流行。
一陰一陽流行不息者。
實此理然也。
此正朱子所云其理之發見者。
爲之用者也。
未可以爲氣之軆用也。
至若心之主宰爲軆。
手足動靜爲用。
則是心之爲物。
有軆無用
必借得有形一物然後方爲其用。
水母不能蠢動
必足鰕而可行
烏可哉。
手足自有其軆。
動作
乃用也。
今乃以心爲軆則手足只有用而無軆乎。
父母君臣物也。
孝悌信道也。
物自有物之軆用
道自有道之軆用
君父爲軆則發政施敎其用也。
臣子爲軆則趨職赴事其用也。
孝悌忠信爲用則仁禮義信其軆也。
今以道器分軆用。
亦恐與朱子之意有異也。
大抵凡物
皆有其軆。
靜時只是而已
動者卽其用也。
非更喚一物來爲用也。
幸更細思。
 太極圖說註。
動靜者所乘之機云云。
一句難看
如來諭。
從前許多商確
未見會一第
鄙意所定奉覆。
看書必須先定大意
周子旣曰太極而靜而則此動靜太極動靜也。
朱子釋此動靜字。
應亦形容太極動靜矣。
豈遽移下一層
攙說陰陽動靜乎。
竊意此機字。
只是有形之物。
無形之理。
如極字樣
機乃弩牙也。
機動則弦張。
機靜則弦弛。
大學傳所云發所由是也
今此太極纔動便生陽。
靜便生陰。
其動其靜。
陰陽之機乎。
其意若曰是動也卽太極所乘生陽之機也。
靜也太極所乘生陰之機也。
其所謂乘者。
只如乘時乘勢之乘。
非謂以此乘彼。
如人乘馬也。
古人乘機字處許多
只是其所由之義也。
如是看則其所謂機。
動靜也。
動靜者。
太極也。
非有二物也。
說者所云橫看是陰陽動靜者。
皆以機字作陰陽看。
不惟是也
世人看此乘字。
作人馬理乘氣之例。
遂作此見解
朱門諸公
亦已如此
故語類所錄。
已多以己意攙入者。
遂與朱先生平日泛說乘氣之類。
董作一欵而大義益晦。
黃勉齋太極不會動靜之說。
已作於其時
臨川吳氏遂以太極爲動靜
我東大儒亦或祖述傳受
使此作贅寄之一物
可勝歎哉。
孔子太極是生兩儀
周子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
子曰太極自會動靜
聖賢相傳的訣也。
今若以此動靜
陰陽動靜
太極安有動靜
且動而生陽。
陽動而生陽。
靜而生陰。
陰靜而生陰矣。
豈有如此文法乎。
以故斷之曰動靜者。
太極所因生陰陽之機也。
未知明者以爲如何
 五行天地間。
有則俱有云云
今直以五行推之則自可知。
如水只是水。
五行只居其一。
非偏乎。
然却就水上細看則亦俱有五行
其氣上蒸者火也。
其流條達者木也。
其渟寒凝者金也。
其滓汩溷者土也。
所謂有則俱有者也。
四行皆可類推矣。
其理亦可類推也。
只就仁上看則偏於仁矣。
然仁上亦俱有義禮智信。
所謂偏全與同得。
皆以理言也。
 動靜陰陽之本云云
動靜
太極動靜
故曰陰陽之本。
動靜虛字
太極則爲太極動靜
陰陽則爲陰陽動靜
豈可自爲一物
太極陰陽三層耶。
但以動靜爲道合縫處則可。
太極動靜動靜陰陽也。
言動靜則固可曰兼理氣。
而言太極動靜則何可兼氣說。
 水火木土五者。
爲有序不可
亦曰精神魂魄意五者。
爲有序不可云云
水爲精。
火爲神。
金爲魄。
木爲魂。
爲意思。
意者性之屬。
恐難與精神魂魄爲類。
程子云然者。
只爲土上專氣
只得意思當之。
醫書分配如此
公元1902年
答河聖權(壬寅)
經歲蒙寵寄
深道離懷
且報以親志之未承爲大懼。
篤志四子
古人焚舟之法。
於今諸公中所罕聞者。
殆喜不能寐也。
不理
口亦不害爲好消息
今之君子
習經史。
便作涉世想。
好說獐鹿之理。
馴成鄕愿之行。
黯淡媚俗
此最可怕
夫欲眞知者。
不可聽命俗見
行者不能並武於世趨。
此鄒聖所以無傷乎貉稽也。
惟視自己一個身與心如何
最是流注想。
爲當病源
昔吾先子甞說以思治思之妙。
時賢多疑之。
由於不肯實下手。
只揣模影象之致也。
竊謂此理已具在大學篇中。
夫此心逐物在外
只是誠實
苟能誠其意。
欲爲善如好色
欲去惡如惡臭
則才有不善意想
便痛去。
有好思想
便心心念念
紬繹將去。
奮迅勇猛去行。
更有何時刻可容虛閒沒緊要思量來。
須是力思其當思。
自可治外浮慮
幸加痛下一頭工夫也。
世之君子
力攻心卽理之說。
吾輩爲主理家
然未知從上聖賢有不主理者否。
吾輩得此題。
常恐太濫。
無以副其名。
然亦不敢辭
竊欲乞得此三字書於趯啄家。
揭楣間。
以自著其罪。
庶幾不負此目。
未知如何
退陶中圖固說合理氣
然言性則曰指言本軆
言情則曰指言一邊
圖說明明不雜氣只指理。
此乃就兼理氣處。
指言本軆者也。
故曰兼理氣者。
就普平處立說也。
本軆上說則當曰心卽理。
夫謂只指理者。
非卽理耶。
愚魯未敢知其非是也。
况中圖上面又有上圖。
不下合理氣字。
言性則曰仁義禮智信之理而心之軆也。
言靜則曰仁義禮智信之端而心之用也。
此處更不可謂心卽理耶。
愚魯所聞仁義禮智信卽理也。
然則性與情卽理也。
心之軆用卽理也。
何由不可曰心卽理也。
所大恨者。
今天無主宰矣。
萬國主宰不一夷狄帝位
萬敎之主宰不一而洋竺僭聖位。
百軆主宰不一氣機據心位。
區區一時之謗。
犯諸賢之怒而不知休罷者。
不敢一時便利之圖而欺負主宰眞軆
也。
政恐賢座以老朽故而枉觸世怒。
渾入收司之律也。
爲之太息
別紙謬詢
畧控謏見
天下義理
不講不明
幸及少壯
貫進許多去處
隨便示破。
  別紙
四端中節
未記頃日盛說如何
姑就今錄看。
檢察者固道心也。
四端道心也。
不可四端道心作兩項看。
見盜而惡之。
固義之端。
其臨殺而惻然者。
乃仁之端。
是各一情
不容不殺者。
又是這義之權度裁制處。
不必主一串情。
亦非是別喚他道心來也。
所云仁以惻然道心以殺之者
不成話法。
不敢强說
事物爲軆一段
果似難看
來諭輕輕看理字。
作事物之發用
朱子直說其理之發見
乃欲自入己意。
作事物之發用
更謂無此理字亦可。
豈得平妥
夫以形下者言則固有形軆之軆作用之用。
其軆不能自用
必待此理之主宰之而後。
始有其用。
手足是軆。
豈能自動作。
必待此理有所當持然後用此手以持。
有所當往然後用此足以行。
陰陽流行
一似其機自爾
然細察之則莫非理所使。
然則手足動作
卽是手足之理之發見
陰陽之流行。
陰陽之理之發見
少此一理字則更不成語脉耳。
心統性靜圖頭註。
固以見行本未定
而與金而精別紙爲定本
然此有未然
來書言見行本之與河洛太極圖相左者。
尤恐未考。
河洛太極圖
陽左陰右
北下南上
此圖禮上而南。
智下而北。
仁左而禮右。
節節皆合。
乃曰一切相反
無乃將南作北。
倒看位置耶。
今宜將禮字爲南。
智字爲北看
自然皆正矣。
若夫惻隱羞惡等字。
依次書之。
不必方位也。
原集三十卷答金而精別紙中四圖改作說。
前書之別紙而誤在後書之下。
遂使今見行本
未定本。
經三百年而無人覷破。
至吾先子始發。
而今寒洲十一卷李謹休書可見也。
幸就詳焉。
此圖而有舛誤
吾輩之責。
思之凜惕。
朱子蔡季通所謂根本而已然者。
大意則只指原性命生形氣之各有所從也。
直下根本字。
似指一原處。
却恐更有商量
且此書以人心爲人欲。
亦非定論
其後鄭子上書。
言昨答季通書。
多未瑩不足據。
退陶節要
刪去一句
得無可議者耶。
退陶互發云云
竊意盖謂有氣理處
有理發氣處云。
非只謂從義理從形氣而已
幸加精詳
公元1854年
答河聖權(甲寅)
七年道路
有吾聖權每往來心上
萬里一書
覺其有眞面也。
來諭若比此愚劣伯夷之倫。
而又恐不足以止此。
欲救其偏而納之中庸之至。
愛之之極。
然是非不知倫耶。
夫承偶發出狂
胡走東西
一毫近似古人
足下率爾發之。
適足增其愚妄之罪。
不敢重爲辭說
撝謙者。
但恐足下不但不識承。
亦復不察二夫立言之意。
不識伯夷爲何狀人也。
孔子伯夷降志辱身
而曰我則異於是者。
以不降志辱身爲偏也。
只以伯夷立志
從不不辱上爲的。
便倚於不可也。
孟子伯夷非其君不事之類。
亦言其倚於不可處。
至其成德全軆處則曰姑舍是云爾
其實孔子何甞降志辱身
孟子何甞事非其君。
惟不倚於不可
有時權以通之耳。
足下所擬而爲說者。
伯夷諫伐不食周粟之事耶。
是則孔子以爲餓于首陽之下。
民到今稱之。
何甞有貶意耶。
不惟是也
孔子文王泰伯則皆稱至德
武王之樂則曰未盡善。
不顯言武王之非。
然其微意未甞不與伯夷同也。
世之論伯夷
者。
以爲爲殷守節
以爲諫其伐君。
然愚以爲皆未也。
其意盖謂惡雖極。
先王遺愛尙在
周德雖至。
化之所及尙未溥。
當以文王之心爲心。
未可用兵力。
萬古簒奪者之口實云爾
今觀泰誓多方諸篇及朱子生拍破之論。
可見也。
伯夷之義所以高出於武王之上。
深感夫子之心者也。
若夫采薇之歌。
餓死之說。
近於好事傅會
(詩曰采薇采薇
首陽之巓。
此乃河東雷首
而非孤竹首陽也。
孤竹在今永平府地
首陽山
伯夷廟在焉。
說者因論語餓于首陽之語。
遂作餓死之說。
復作采薇之歌。
歌中以暴易暴之語。
恐非伯夷之意。
)盖伯夷諫伐而不得則不欲復安於周家養老之
(或以爲不食周祿。
伯夷未甞
豈有祿耶只是不食家養老之)仍歸隱孤竹首陽
甘心窮餓
以卒世而已
其處義雖極高。
未甞有背於中庸之道者也。
後人伯夷餓死爲高節
或復以猶食周家之爲疑。
皆未能詳考其實而究其理也。
伯夷所隱之首陽
孤竹也。
又非周家地也。
(孤竹在燕東北
齊桓公爲燕伐孤竹
迷失道。
盖其前孤竹
自守其國。
惟燕以西爲屬於周也。
)豈有餓死之理。
何甞食周家耶。
此雖一事
實係聖賢精微心法
天下萬古大義之所係。
平生略有所考到者。
今爲足下不得不詳說而聽可否也。
所論一事歸正然後天下事可次第安頓者。
眞本極至之論。
非吾聖權。
能說出如此直截耶。
今天下以主理大諱
而室而無夫
家而無父
國而無君。
盖其本原先倒。
其氣之徵於形者。
自然如此
嗚呼
豈可以忽之哉。
彼以主理爲䀋擔加鯗者。
當知主理之爲好題目矣。
視公主理
以爲主理亦偏。
氣亦主宰者。
尙有所畏愼者。
然其入見從心卽氣上作命脉
其於主宰之說推不去。
所以遷就造作
不知自倍於聖賢成說
天地自然
所謂遁辭其所窮者也。
其曰性父心子者。
依傍於理父氣子之意。
曰性爲心宰者。
依傍於理爲氣宰之意。
卽是性理心氣之換面。
其奈心之所以得名者。
主宰也。
從古聖賢
旣皆以主宰此身者名此心。
異端俚談
未甞異此。
朱子斷之曰心主宰之謂也。
又曰心者天理主宰也。
未知此老宿果何人。
得此說於何處也。
爲之歎息而不知禁也。
此等立見。
皆在自己
常思其未盡。
明者明辨篤守之。
不落迷塗而已
至於他人說話
辨之可也。
論之可也。
不必强爭力攻角勝負也。
老夫無所知識
只守前人成見
其於本邦知舊
亦且不能取信
中國之大而生踈已甚者乎。
中邦學者
或且拖泥帶水於耶佛之堂。
守舊者亦多陸王矣。
間有一二賢豪有相然可者。
講劘道理
亦且不能相熟矣。
欲得一區僻壤
聚合同志
講明此理而實踐之。
庶幾爲嗣留下一種
然此亦陳腐之見。
豈能有成耶。
先考原集鋟板之遲。
不肖之責也。
今託俛晦諸公校事
承若得住脚之地。
則亦擬竭其心目
然如足下落落不能相助
奈何
伯敬此來。
庸常可料
竊意吾輩有賴於此一行耶。
不敢多說。
其歸幸細詢之。
自餘瑣瑣可悉也。
承審篤老崇祺。
力本分。
所仰在此。
承不死到今。
不必煩問。
萬祈篤志善道
以幸吾黨
公元1847年
趙孝謹(顯珪○丁未)
相別一年餘。
邇來在膳彩履何似
究道理礪行檢何似
自覺一年進似一年否。
承煕年之進。
卽是業之退。
今春經舊甲。
尙可自支。
前月間走居列而還
風火衝打
耳官遂廢而神舍在霧中
數月不霽
幷其平昔伎倆者而益茫然矣。
所刊禮書
尙爲手力所限。
不能印一册。
世間日聞其所未聞矣。
爲之奈何
所謂國債義務
係是吾韓存亡之機。
猶可見人心之不忘奮發
吾輩士類不能盡其心。
可嘆吒。
一經閣記及賢季君字說
曾有托矣而未克副者。
今因河友道若便付上。
無足寓目之資焉。
季能篤業否。
天下不患無才資。
患無敎。
不患無敎。
不能自力
幸善諭之。
餘冀萬嗇。
公元1904年
答河汝海(泳台○甲辰)
上冬蒙辱惠。
罄竭平生之蘊。
山川悠遠
魚鴈無梯。
居然新歲
李有華。
未惟省溫奉歡。
退而詩禮益究向上之業否。
竊觀賢史省察之工盖密矣。
世之人終身抱病而全不識痛癢
惟能反己密察然後方知許多病也。
世間四百四病
皆別求藥料而治。
惟此學則旣知其爲病。
今日不如便是藥。
更無別討藥處。
今且因賢史所陳而審之。
天淵氷火交戰于中者。
血氣未定而心不能主一也。
義利公私淆亂前者
形氣外誘而知之未定也。
粤自堯舜傳心
下精一二字。
萬世柯則
乃醫病之第一丹頭也。
幸將此義。
參前倚衡
必先判乎義利公私之際。
得極精。
將義與公底。
一以守之。
盡力行去。
直以平生爲期
切切計較於功效之末。
待到水到船浮處看如何
感俯詢之勤。
敢控不逮之辭。
公元1963年
與李夢晦(愚元○癸卯)
自聞足下西爲。
念之懸懸
轉說甚乖。
足下今行。
失身破家
大爲尊公戚。
噫眞有是哉。
念尊家屢世積仁
累勤修儉。
履拙辛苦
成就門戶
儼然矣。
足下人器又不低。
足爲來日望。
一朝浮薄無狀人。
覆墜先業
使父母子弟無所依賴
中夜思惟
應亦痛心欲死。
未知足下此時作何般思量也。
夫人行己
如從獨木橋上過
一步用心着脚乃可濟。
纔放一心
便落脚水中
落矣
已無形狀可言。
惟當用力一上
立脚平地
以求其乾凈而已
世間破落子弟一敗塗地
更莫收拾者。
只緣此心一放
飜車風板。
動了又動。
更不可住耳。
苟能惕厲自奮
收回此心。
則亦豈無轉敗爲安之機耶。
世間田宅財業不足憑。
功名利祿不足倖。
只有一介心爲可憑以爲地。
足下計者。
宜截自今日。
自刻責。
上念祖先勤苦之業。
內思自己破敗之由。
警心悔改
盡將從前浮華搖蕩之想。
付諸先天夢界。
低頭着足。
目下當做職分
襤縷藜藿
看作己分。
除糞鋤草
視作當職
必以董生行一篇畢生究竟法。
如是矣。
卽此一心
乃尊重恢基址
足下下流賢英之關棙也。
使足下懲創於今日而能動得此心。
則是尊家今日之厄。
又足爲尊家百世之福矣。
但恐足下耻作拙法。
不安辛苦
乃欲因是而別作奇特之事。
以取武於人而僥倖於外。
動不動
轉入坑塹
更無嗣後之望矣。
痛之切故言不暇擇。
憂之深故無事不說。
惟垂恕而詳察焉。
公元2016年
答宋繼祚(鍾述○丙申)
尋常見面
固知有所得內者
無由實叩其蘊。
從君回。
奉讀手字
况憶兩家盛際相與之誼。
不覺下涕。
深喜賢座能克軆先志
留意此事也。
篤老之奉。
俯育之道。
擔在肩上。
冗幹之至。
不能免者。
人之爲學
將以明事物之理。
日用之則也。
讀書亦無益。
必以身軆得書中道理。
褙貼事物
處之得宜然後
乃是實學
幸復加意
人物同異
前輩說有多般
未可遽斷以不逮之見。
然今以鄙所聞者言之。
天命賦與之初。
人物禀受之地。
豈有時分可別。
且物之所禀受者。
卽天之所賦與者也。
豈有異同之別哉。
無論賦與禀受
以均有而純善者言則同也。
以偏全多寡而言則異也。
同異只在一時一處
截取時分地頭
彼同而此異也。
偏者爲偏主於一。
非謂只有一也。
全則無所偏主而只有多寡之分。
皆以性言。
非指氣也。
盖理固本同而因氣或異。
雖因于氣異者乃性也。
天下
之性。
仁義禮智信五者。
無義不得
無智不得
如氣之有五行
木無金不能成實。
火無水不能着燼。
不可相無也。
天下之物。
得五行之氣。
得五行之氣。
五行之理。
五性也。
中庸章句通人物而皆言健順五常之性者。
以其物皆有是性也。
木石雖頑。
五行之氣而成形矣。
豈無是性塵芥之微。
朱子所謂小底不須知者
畢竟有是氣則有是性耳。
章句之義。
至爲精微
熟察得之
  別紙
戒懼通動靜。
儘諦得其當。
然若愼獨則謂因其微隱而知其見顯者則可。
不可便作貫微顯。
戒懼是平立說
自帶得通動靜意思
愼獨單下獨字。
只得屬諸微隱
舜之知顔之仁路之勇。
大分各自一事
其中細分之則舜之擇之審。
知之知也。
行之至(저본에는'至之'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之至'로수정하였다.)。
知之仁也。
其能審能主。
又知之勇也。
顔之擇。
仁之知也。
守仁之仁也。
其能者。
又仁之勇也。
子路則雖若專言勇。
然其不爲南北之强而必察乎君子强者
勇之知也。
不流不倚不變
勇之仁也。
其强哉矯者。
勇之勇也。
如是如何
謂未發之中。
無極太極
以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太極無極者。
有意思
一向如是說。
或恐無極太極有可別。
要之太極無極
未發之中。
卽無聲臭
非惟未發之中爲太極
中卽太極之靜底。
其發而中節
太極之動底。
一靜一動
無非太極軆用也。
不可不圓轉看。
未知盛見如何
答宋繼祚
奉書已經朒朓
未惟重闈康健如昨。
幹務餘讀書有味否。
思欲脫
灑冗故。
恐亦爲病。
人生有形殼。
老少之養。
安得無事
事無大小
悉是吾天生帶來。
小者小應去。
大者大應去。
只得各當其理。
不可生厭避之心。
一生厭避之心。
轉致煩亂多頭
畢竟不得
苟或昧然遺落事務
則這讀書窮理
亦復何用
今世一種學問
不管眼前火急事。
不辨尋常菽麥
自諉吾且讀書爲學
人亦以君子目之。
令人發笑
但踏着實地。
使事與理相涵。
久久自有得力處矣。
太極圖定之中正仁義主靜
自註聖人之道。
仁義中正而已
此言人之於五性感動之際。
未免有善惡之雜。
聖人只一於中正仁義不他
以定善惡之不定者也。
曰無欲故靜。
此言其應雖不一一直澹然無欲。
無所於動也。
朱子解此。
乃就中正仁義動靜流行主靜之妙。
義主收斂
智主含藏
實有寂然無欲之意。
自是動中之靜。
非謂正義有靜無動。
聖人厭動而求靜。
盛說大槩得之
或恐中仁正義太開作二片。
反疑於中仁無靜而正義無動也。
一說則所論定字是動時事者。
固得矣。
主靜之爲四德俱靜。
復恐太偏於靜。
反疑於聖人之悅於靜也
聖人靜時
固已主靜
而於動處又主靜
正義之軆所以常立。
中仁之用。
所以有本而不錯也。
以此意入如何
公元2020年
答宋繼祚(庚子)
讀書應務相資互發之妙。
頃對畧綽說到。
未知漸見襯貼否。
見今禽獸逼人
綱常墜地
豈啻伊川被髮只見先兆而已
正吾所宜明目張膽
出死力距闢之。
然此亦有先後手。
夷狄禽獸極醜惡。
其由不過人欲而已
顧吾身上半邊人欲在則其半邊便是洋虜。
須先痛攻吾身上洋虜然後
在外之洋虜可闢也。
其推諸爲國天下
亦皆先去在內之洋虜然後
在外者亦可去。
至若
山城築堡
亦當講究其制。
然亦先除去城裏洋虜然後方可。
法制規模
次第事耳。
  別紙
 魂帛朝祖。
禮意云云
朝祖之不以柩。
非禮意。
此等只在自力行禮
 旣朝而遷。
若無廳事則殯室戶外設屛安柩云云
戶外設屛。
猶愈於返于故處
來諭得宜
 承重者妻。
或云姑在則不從服云云
承重者妻從服
已見家禮
不言姑在與否。
照例也。
旣定從服當依儀禮一等
家禮只例在三年可疑
或以舅姑服例之。
舅姑服。
後世之所加。
自與儀禮從服有異。
不可同也。
曰代服則非其服可知
其妻何從而服也。
無意義。
 
禫義之澹澹然平安。
神道歟。
喪人歟。
儀禮意指喪人而言。
然恐非禮意。
盖祭爲神道而設。
豈可喪人平安却去神乎
喪人方以夙興夜處
哀慕不寧祝辭
而復以澹澹平安
爲祭義乎。
盖旣祥入廟。
或恐神道之未安其處。
復祭而安之。
孝子無窮之思。
而尤不敢自安於心者也。
此等文義
不關大事
而直是天理人欲判處
不可不辨
幸致思焉。
 庶子之子與孫。
不得長子斬歟。
以小記疏之意則庶子之子
猶是不正
不得長子斬。
然以禮意庶子之子
已自有父重。
將傳之於子。
可不爲將傳重之服乎。
經只言庶子不爲長子斬矣。
傳云不繼祖者。
據其子言上不能繼祖重而已
何甞自言其父繼禰不繼祖者。
不可長子斬乎。
康成己身繼禰。
便得爲長子斬。
此說甚正。
答宋繼祚別紙(近思錄問目)
曰仁
猶言底是仁也。
博愛之謂仁。
乃是謂仁也。
所以異也。
朱子旣以妙用爲理
大山先生乃謂氣之極精妙底。
主見差別
然但朱子未必以爲太極本軆誠然
盖只言其不測妙用也。
同指一理而所指恐別。
葉氏所言本者禀受之初。
未發者未與物接之前者。
有意義。
未可混作一團
但其將靜字寂然不動。
却似未精。
愚意眞是不雜人僞。
靜是不受物擾。
盖言其本來軆段至眞至靜。
不雜僞不受擾也。
此則通動靜而然者也。
其云未發者。
乃是偏指寂然不動處。
未與物接之時也。
未知如何
明道云動亦定。
指發處之品節不差者。
來諭所云救橫渠只以在中定之失者。
果似得之
論學者爲己爲人之指。
亦似得之
盖如凡事雖做得是。
要人道好。
便是爲人
正其義不謀其利之利註。
作義之和之利。
果與朱子所云與何必曰利同。
義者不相背
雖義之和之利。
謀之則已不好。
所以不謀也。
公而以人軆之軆。
葉氏解作幹骨。
未必將仁作人骨子
盖言人從底裏面。
做成幹骨則爲仁。
公元1848年
答宋繼祚(戊申)
靜分合之說。
曲折反覆
極稱無滯礙。
可喜用工之周徧至此也。
大抵主靜之說。
有偏着之病。
居敬之工。
攧撲不破
千古
聖賢心訣皆在此。
只怕口頭說。
不若脚底踏。
惟願心心念念在此。
平生事耳。
知行先後說亦停當
各臻其理矣。
但行先知後。
只從尋常不察處說。
非可常也。
細察之則雖蒙穉灑掃之節。
未有全然未曉其理而能實行者。
要之先行後。
正話而已
博學審問愼思明辨
皆知工夫
行則只因其所知而篤着之耳。
後段所論有子貢方人之意。
恐非急事
不須言。
論及鄙人處。
恐太不稱停
眞是駭汗
至末段才知不逮之說。
略有朋友規警之意。
可感
然亦有所未察者。
鄙人才知鈍劣
學識粗陋
已萬萬不及常人
然每自點平常
悔尤多在於德薄而行虧。
往往想起。
如針着身。
無以爲心。
庶幾朋友之痛加規箴
指陳其病。
致大愆。
足下不此之爲。
過加假借
反似於所云德與行者。
猶有可取焉者。
豈不令人惶恐耶。
以此推之。
足下平日反己自省處。
亦應不免有䟽忽粗率之病。
潛藏於不知之中而不自覺也。
大抵不肯向裏深省
擡眼看過。
一似一病
有心內省
便見千般瘡癰在裏面。
隨症下藥
自不暇給。
聖賢所以終身戰兢
常若臨淵墜氷者也。
幸痛自繩治。
酷吏罪囚樣。
不許一毫放過
必有所警發處矣。
公元1854年
答余仲陽(象勳○甲寅)
四百里十年一書
得之七年萬里之外。
恍然如老曇子想起前來緣也。
未知寒潭月色無恙
奉晨承歡
讀書有味
茶山舊路。
亦時有還往否。
一行妄走。
自分已非斯世人。
中間漂梗浪踪。
無足道
得數同志
一區奉天西路而尙未定矣
故國萬緣已歇。
獨於左右一片不敢孤也。
臨風數字
尙冀轉達
幷祈篤志秉貞
以幸吾黨種子
公元1890年
答李▣▣(壽根○庚寅)
承煕拜復。
人之相知
以此心焉
苟得其心。
何有於面。
執事不以世俗貴之面。
貶辱長牋
以先於承煕。
其所稱道愚陋者。
反若資之於一時過情之口獨何歟。
承煕魯下。
無實得。
家庭指諭。
庶免大尤
倀倀失所
手脚無措
思得直諒勤攻其闕失而亦易易
竊料執事有好善之誠。
問寡之遜。
又明於世病之源。
其自藥而藥人
恐已得其方。
聲光密邇
庶幾於焉披露賤腹。
以謝翳鑑之微。
兼得挽河漢之論。
沃焦肺。
而覿德無緣可恨
今世敎下矣。
不有豪傑之資自植於名利之表者。
無以有立第一
要立眞箇志。
須得眞正路脉
過此則惟視其力與不力耳。
吾輩不恨遲相見
惟恨無以爲相見之資。
願各努力自彊。
餘祝爲學自愛
公元1892年
張睦卿(敦相○壬辰)
相對或無話可說
不見又似有癢不搔。
新年庶幾一面
竟替以書。
可悵可喜
日來尊府南旆言旋
兩庭歡愉無極
氣機東來
一似少日
新知生發
藹然不息
能軆之于心。
及時奮發之機否。
積學蓄德。
一蹴可到。
而其奮發志慮
必有邂逅之會。
幸時究其端之闖然自發者。
責勵充廣之如何。
公元1902年
答河毅卿(弘逵○壬寅)
一面一書
俱似分外
漫然無謝
非情之罪也。
想在良遂中矣。
非意荐蒙尊府手諭
仰審中省節度慶祉
其餘力之造。
又可推也。
薰襲仁孝家法
涵泳義理文字
此世此樂。
之者尙或未知其爲至難。
而惟自人觀始可見
幸益兢惕
以益趾其美而大其聲也。
承今未冷一尸耳。
兒子亦多失業
宇內朋舊
老者冉冉楡景矣。
之者零零
未知蘭陵之天。
可必於何日耶。
賢明能諒此苦心
奮發力進。
期不負此望耶。
氣質形質之說。
未記頃對作如何說。
然大
精神魂魄之類是氣也。
而其淸濁粹駁者質也。
耳目口鼻四肢之類是形也。
而其大小美惡者質也。
此其大分也。
單言氣質則又該形質在裏
却與此理之無形者爲對矣。
竊詳盛諭。
似以氣與質爲有有形有無形者然。
直從大界判處剖劈去。
則凡屬氣一邊者皆是有形而已
未可硬作無形底物也。
又就其中分䟽則自有許多般矣。
此等急切之辨。
幸從大處分別
餘却徐徐入量如何
答崔善若(性濬)別紙(禮記疑義)
 冠義奠贄於君云云
此士之冠禮也。
古者卿大夫之子
皆有世蔭
故冠用士禮
所以冠畢而贄見於君也。
凡民何敢然也。
儀禮卿大夫衆子
亦恐無是禮也。
 
昏義壻揖婦以入云云。
壻揖婦則婦似有答揖
然禮無其文。
此揖字與厭字通用
厭者擧手引之。
有若行者
非相與爲禮也。
故壻揖而婦則無揖歟。
 舅姑共享云云
古者饗用賓主之禮。
不嫌屈尊
如君之饗臣是也
舅姑爲主饗婦
恐亦此例。
 喪服小記。
喪者不祭云云
儀禮是月吉祭
當在禫後。
推此則禫前當不祭
今之忌祭畧設於喪中。
備禮則恐當在禫後。
 檀弓夜居於外吊之云云
古者內寢
外有燕寢
其外適寢
婦人內寢
男子居外寢。
所謂禮之常也。
男子晝則居適寢而夜則就燕寢
必有妻妾之御。
此云居內居外
燕寢適寢也。
有喪則不敢處燕寢
故作檀弓云然
檀弓之說多不雅
不足深究
 問喪哭踊無數云云
此言哭踊無數
只在動尸擧柩之時。
哀甚故無數
是在常節之外也。
檀弓所言弁人之哭。
非若動尸擧柩之異於常節
而每哭如此
故以爲難繼也。
 間傳中月而禫。
斬衰同月則可同日禫否。
斬衰同日同日祭。
退陶先生已許之。
虞祭而可同日
禫祭亦然
同日當先後行之。
斬衰旣各服其服。
則其易服亦當如是
 坊記禮以坊德云云。
此言坊。
猶言制其節也。
德指性之善也。
盖言性之本善而以禮節之也。
非欲防遏博施之德也。
然坊記非言之至者。
不必深究
 
表記君子不失足於人。
下文足言云云
失足
言不妄動也。
非專指足也。
全軆而言。
故更言貌足畏
雖變其言。
恐非變其意也。
 月令天之神祗云云
天之神祗
立言未精。
之字
是地字之誤歟。
或言天以統地。
中庸所謂郊社之禮。
所以事上帝者歟。
公元1961年
答崔善若(辛丑)
秋間失迎可悵。
書至奉保嗇報可慰。
儉年僑寓
費心力。
致妨讀書之業。
可歎
以此不能整頓此心。
至於志氣摧頹
將歸暴棄則有未然者。
古之聖賢
每從貧窮困厄上來
雖進乎此而處死危亡之際。
惟當不失此心。
之如常度
凡其磨勵精神
斟酌節度
學問之事。
何必對案咿唔然後
方名爲學
且苟篤志
無無
讀書者。
何嘗古人貧困廢學也。
幸益奮發自力
無負初心
  別紙
三年不窺園
只因劬經致然。
非可非之也。
至於不識漂麥則乃爲書所縛矣。
非餘力學文之意。
其闕於齊家之節也可知矣。
有兼書農之業而兩無失者。
只是心力
苟能實用心力
天下事皆可爲。
豈止書農二者。
今之書籍
古則多矣。
然其堪致力者則亦不至汗漫矣。
只當致力於急者。
自餘隨力次第去看。
何必以盡讀許多爲準耶。
聖賢敎人
多從下學處。
自大傳心
已說出人道心
所謂人道心者。
理氣界至心性原委也。
思孟以下
其說益長
盖亦有不得不辨處
不可忽於人事切近而徒騖於高妙之原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