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自动笺注)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書
  
袁總統(世凱)
公元1852年
華國元年壬子四月日。
韓國遺民李承煕張錫英等。
謹齊沐拜書華國大總統袁公閣下
夫通乎天下之變然後
可以應時而建大業
明乎天下常然後。
可以立道而定大經
中華諸公
天地大轉之候。
億兆熱沸之血。
閣下雍容時月
宇宙刱有之礎。
萬瞻瞠目
羣評費舌
或謂中華民格未踏立憲脚板而躐共和之堂。
行見其倒塌矣。
或謂中華五族言文殊塗
倫理異門。
今欲摶沙而泥之。
共和之像難矣。
以爲此皆非達變之論也。
中華一區
困悴乎二千年覇權强制
寃憤乎三百載旗族之壓屈。
奄奄垂盡。
適會西歐膨脹
政術機巧日進
逞其强食之圖。
遂致睡睫眩花。
渴喉引酲。
寤寐强權
謳歌自由
萬矢所注。
只有共和一的。
區區保皇立憲
無足幷驅鹿原
於是乎大手神權
隨物低昂
而西政家循常階級之設。
不暇拘者。
世間含生
聲氣相應
情性相感
鳥見毛而相怒。
獸嗅臭而自笑。
何有言文
聖人建極
一視同仁
陶鎔羣產。
玉帛列邦
近者同文
遠者譯方。
惟恐四極不能大同
豈此同種同化五族不可共哉。
其與西國國家主義隣邦殊族者。
不可同日而語者。
凡此宇宙許大變爻。
閣下不動一毛
武漢之袖。
頤和之駕。
方且敷腎布肝。
撫蒙藏之背。
歐美之顔。
殆古所謂通其變以成天下之務者矣。
惟有天地一箇常事
反足爲閣下諸公憂。
大而爲中華憂。
遠而爲天下萬古憂。
曰仁之於父子之親。
義之於君臣之合。
禮之於長幼之序。
智之於夫婦之別。
信之於師友之傳也是五者。
天高地下
飽而衣暖。
欲變而不得
配之爲五倫
分之爲十義
上者爲綱。
下目而承之。
苟子矣必屬於父。
苟臣矣必屬於君。
苟婦矣必屬於夫。
所在而盡其
曰孝曰忠曰烈。
所謂三綱也。
人物之生。
不有常性
只爲其形氣各異。
或塞而不通
或偏而未中
中華黃種
正通中和
聖賢首出
發明
列爲五典
如日中天
此中華之所以名也。
時運平陂
隆替無常
而惟此天顯民彜。
浹于人心
磨涅不變
涵淹異類
相乳而化。
羌戎蠻越。
次第一家
雖以滿洲證之。
亦幾混然
秉彜所同。
無間中外
終非形氣之可二也。
頃者諸公言以倡曰滿之狄焉。
華其主乎。
綱常之尙未吾若也。
所宜由是昭揭大經
以詔五洲萬邦
與之同趨乎一軌矣。
今其自立以爲中華標幟者。
惟曰共和民國
民國西人所主無君之義也。
其說曰凡人生皆平等
民與統領一。
爭可相訟。
有罪可斷諸刑。
朝而統我。
夕焉路人
君於我何有
由是而曰父不可專制子。
不可姓於父。
子長異居
計功以傭。
違則以訟。
不以養。
不以祭。
男女平等
悅則相合
不必父母媒妁
睽則婦可去夫。
違則可訟。
去則計功分財。
十易夫而無傷
其論中華之敎則曰三綱暴虐
五倫狹窄
此其南北氷炭也明矣。
今也制中華之令曰西爾髮西爾服。
西爾政制度
君臣而西。
父子夫婦而西。
是西而滅中華也。
滿之滅華。
所滅者勢利也。
倫紀儀式尙有近者。
諸公痛哭流血而奪之。
西之滅華。
吾倫綱也。
歡笑雙擎而奉之。
抑何心哉。
不過西之威權可畏
功利可艶也。
威權功利
生人殺人
亦重矣。
然其爲中華之實者非彼也。
惟此倫綱滅則人民雖存。
中華已滅。
華之民非自滅。
又非西之滅之。
諸公滅之。
試思此四億萬父子君臣夫婦之道之行萬億世。
聖帝賢王祖師之心之跡
一手而滅之。
諸公幸耶。
使中華之人。
尙有中華之性。
能明諸公之爲中華公賊而聲討之。
尙足爲中華幸。
或復撓奪於威權
浸淫功利
沕然同歸中華全局
皆自滅也。
由是天下萬方
嗣後萬古
永無自而入中華之倫綱。
豈但今日中華之自滅而已耶。
天地
不可終滅。
萬方萬古不可終誣。
今日諸公不可終爲滅華之魁而止也。
抑甞思之。
共和本無定形
在中國則爲中國共和
吾倫是也
凡物相等則必爭。
有序則必和。
父慈以統。
子承以孝
君義以統。
臣承以忠。
夫正以統。
婦承以烈。
和之也。
在昔堯舜中華之祖。
其爲父也。
子雖不肖
處之必盡其慈。
乃至朱均讓德
爲子也父雖頑矇。
事之必盡其孝。
乃至瞽瞍底豫
其爲君也師錫則唯之。
僉曰則兪之
登賢天下
罪凶而天下
公擧天下第一人
官其位而禪之。
爲臣謳歌訟覲以定君位
吁咈都兪以盡臣分。
生而不二所事
沒而如喪考妣
其爲夫婦匹夫而舘帝室
帝女而降畎畝
各正其位。
內外以治。
是乃天地共和時分也。
由是禹湯文武
一道同揆
有時措之或異。
元無大綱之忒差。
使中華由是
何患威權之外移。
功利之內絀哉。
降及覇塗。
功利是競。
仁義爲假大倫微。
我孔夫子生於其時
不能行其政。
晩作春秋
亂臣賊子淫婦之罪而三綱之義始明。
繼而孟子覇功崇仁義而五倫之說大著
空言而止。
嬴秦專制
作威權。
爾來更歷幾代。
爲君父夫者。
抑壓爲虐其臣子妻。
弱者媚而姦。
强者悖而逆。
倫綱顚倒
人民不和
所謂威權功利
亦爲無皮之毛。
夷狄乘之。
相爭迭主。
天下中華
論者不究權利變亂綱常
實爲中華之巨賊。
反疑倫綱之朘削權利
馴致中華弱點
于焉古聖爲幼穉
禮義桎梏
膜拜西
人。
仰若天神
乃欲使臣君子離父婦抗夫。
自伸其權利
是爲天下亂臣賊子悍妻之前驅也。
尙可自命中華乎。
火鼠氷獸。
寒熱異情
蓼虫蜜蜂
苦甘殊味。
西之人於功利
旣成性。
其所趨而安之。
苟功且利矣。
無君而可和。
離父而可和。
抗夫而可和。
中華民族
有五千年倫綱之性。
雖或掀動一時風潮
不能深受久安無理反常之和。
往者南京洪氏之倡長髮主義也。
殆傾中國矣。
及聞其不服孔敎然后
相率而戈之。
卒至覆敗
非不遠之鑑耶。
不惟是也
副總統黎公之倡義旅也。
自命神明之胄衣帶之邦。
大總統公當凱旋之初。
登祭于皇明孝陵之下。
是皆自發天衷者。
明皇帝北征之詔。
若曰衣冠文物
皆復中華舊制
卽於干戈之初。
致隆孔子
其崇倫建紀。
不負爲中華義主
伊昔小東三百年風泉之感。
不忍變改典章
中華諸公若父若祖幾世榛苓之思。
豈容無復見漢儀之淚耶。
今天下貴自由
可以自主其政。
可以自主
何獨中華不能自主而反候人鼻息
匍匐邯鄲之街哉。
諸公建中華光復之旗。
人民自由之鍾矣。
與其中華之性。
牛後之羞。
獲罪萬古
曷若堯舜孔孟遺裔
堯舜孔孟
成立天下萬古共和
如火因風。
如水就濕。
名大而實宏。
事半而功倍。
內而爲中華萬古盟主
外而爲天下萬方之前導哉。
承煕等僻邦賤儒
亡國逋民
無與天下成敗之數。
惟有一分常性
顚沛不化
不忍一日苟安於倫綱之外。
自分隨此共滅。
以無負我天地賦與父母生育之恩。
更念今天綱所寄。
只有一區中華
中華則天地之性將息
碩果不食
天道好還
閣下諸公
旣能察天下之變而變之。
宜能明天下常之
且旣許人自由
必不護已而自小
宜望之以吾聖人察邇從人之美。
猥綴陳。
遠瀆崇明
閣下公收而深察之。
復公之于中華諸公
至于閭巷匹庶
使之各陳其衷。
則天彜眞面。
自當暴露於未波之水。
旋乾轉坤之力。
或生於回頭轉腦之間。
于以大誥天下
與之更始
必先公推耉德
愼選議員
第一人君主官而禪之。
次公卿牧伯長官。
亦皆公擧久任
凡係衣冠典章
必遵先聖之舊。
參之時宜
修立中華一制。
以爲萬邦標準
遠祖堯舜五倫之典。
引類彰明之。
近法文武六藝之制。
時而損益之。
孔子
條立規範
使之易知而實踐
自餘技藝器用之類。
博取萬國
通天下之務。
庶幾大業永鞏。
大經永定
中華萬歲
天下萬歲
袁總統
承煕一紙
仰凟崇嚴
今數月矣。
形聲寂然
遐陬路迂。
郵筒未的歟。
覊旅俚語
無足可否歟。
亡國逋民
無當天下得失之數。
然旣均奉上天生物之性。
當中共和之辰。
宜得與於自由言論
其所陳。
非爲箇人訴寃乞恩
乃爲中華億萬父子君臣夫婦之道之存亡
五帝三王五聖群賢之敎之興廢
使其言是卽民國可革。
君義可立
國敎可定
由是政令風化
皆可徵也。
使其非也。
必將曰反民政治道維新之國敎。
由是而可罪之戮之。
明辨其說。
昭示天下
使曉然三綱五常之爲大戾
堯舜孔孟之爲不足法
然後可以一代耳目驅驟之也。
今乃希夷聾聵
不色不聲。
只外而微之
鄙而斥之。
是乃共和之理耶。
在昔中華聖帝
協和萬邦
敢諫有鼓。
誹謗(저본에는'謗誹'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誹謗'으로수정하였다.)有木。
曰揚側陋
曰好察邇。
猶復采衢童聽壤叟。
專制如秦而范蔡李斯覊旅之言達。
何今共和反是
無乃閣下諸公所謂中華者旣非眞。
而其共和又假耶。
始諸
公建一旗四方動色
一皷萬邦側耳
何其壯也。
俄而風宿雲沈。
英華嚲垂。
政府建置
率多逡巡依違
議院組織
亦或觀望而應文。
宗社之黨。
伺釁而圖逞。
解散之隊。
據勢而鼓亂
五族之睽者漸形歧裂。
列强之梗者稍動手脚。
以至目下財政
借欵上下携貳
要義捐則左右顧瞻
皆莫之下手
今有病者於此
瘡癰癱瘓
瘋眩癥癖
有難下方
徐診其脉。
只是眞元先喪。
血氣潰亂
夫倫綱道德者。
人國眞元也。
人情趨舍向背
脈絡也。
諸公倡之以中華之名而驅之以西國之形。
宣之以共和之理而壓之以專制之手。
陰陽反戾
熱寒交戰
百脈皆病。
是將何藥以調之。
愚敢曰今宗社之黨不足憂。
解散之兵不足憂。
五族列强不足憂。
財欵燃眉不足憂。
綱常大經之爲急。
請復推本言之。
生有身。
受之父母
大焉
烏鳥猶知反哺以報其生。
可以人而不如乎。
人生有羣。
惟君治之。
義莫大焉
蜂蟻尙知有君。
以死衛之。
可以人而不如乎。
陽上而陰下。
一軆而成。
雄唱雌和
天之性也。
鳥獸猶然
况人乎。
仁者生之也。
生爲父子
善惡無殊
瞽鯀以父而不可不孝
朱均以子而不可不慈
父子主義
慮其或傷也。
况可計利以貳之乎。
義者成之也。
義合則君之臣之。
合之旣成
亦屈焉。
故與父子幷。
無或間焉。
可以利而去之乎。
夫婦義之終仁之始。
君臣而極焉。
本之以生。
父子之統。
是可敵而貳之乎。
西之人子祿萬鍾
父傭於廠曰各有分也。
不可以父故而享於子也。
統領老者
編伍而傭曰民也。
民亦曰民也。
吾何下焉。
婦能去夫。
夫不能姓其子曰男女等耳。
是可使中華而由之乎。
嗚呼
今天地其或飜乎。
陽陰或遂反乎。
閣下諸公當局却顧耶。
以爲中華者。
中華中華也。
可以滅。
不可化而西也。
中華之人。
焉者蹻蹻
上焉者拄頤
兒髡西裝
父立倚閭
婦講政權
夫歎于室。
可以共和之域哉。
人情鬱逆。
久而將潰。
天道好還
有大顱男子
起而聲之。
光復舊物
面前流風過影。
只屬傀儡一塲
無足道
如使諸公恰引西風勁力
吹掃東原之老葉。
必將屠盡一時正士
殘滅一世氓俗
于野血于川。
俄而瓜分幅裂
卞莊子之手矣。
中運告訖。
羲黃遺裔
匍匐於摩蘇鈴下
謳歌諸公之功而恬波晏如
宜若取快一時
中華滅矣。
堯舜孔孟之道斬矣。
自顧其影。
無所愧懼者乎。
今爲諸公謀。
與其尊貴而爲民國盟主
戮死而爲倫綱之鬼。
自立萬古
况復回首却步
自有方軌八達之路。
可以仁義之輿。
帝王之轍。
取魚而兼熊者乎。
及今改圖
大誥五帝三王五聖羣賢之裔。
共講五帝三王五聖羣賢
首將君臣大義一正之。
一世第一人而君之。
深究堯舜詢謀兪咈之制。
一一祖述之。
公擧其下第一人
試之宅之
君老則攝。
沒則嗣之。
更攷三代綱紀之實。
兼采西邦立憲之規。
明立章程
以詔萬世
由是父子兄弟夫婦師友一遵舊典而推擴之。
自餘六藝之術。
四民之業。
器械伎能之具。
率皆博取萬國而實興之。
于以申整約信
萬邦修睦
則將見金城湯池
先立於億兆之心。
毒鎗利鋩。
自消於大化之爐。
宗社之黨。
束手革面
解散之兵。
俯首而緣畝。
五族懷恩畏義
列强慕德輸誠
至如財政
乃人之用也。
人和則與在焉。
且先詳籌目下急欵。
昭布一國
自諸公先之。
內外官吏工商黎庶捐助者。
皆有成錄。
限年刷還。
其有特例者。
別施奬勵之方。
理應有濟。
設復有艱大於此者。
有司之能者自當辦之。
古今天下
未有大原正人情順而事不濟者也。
嗚呼
民之生久矣。
歷幾君后而有堯舜
能盡君道
旋復私傳之專
制之。
至今日而壞亂極矣。
而西邦共和之政張焉。
幾賢哲而至孔孟
克刱儒敎
旋復空言邪說之。
至今日而腐敗極矣。
西人技術巧發焉。
斯道存亡
一綫矣。
於此大中整理之。
墜緖光復之。
豈惟中華爲眞
抑亦共和大成
閣下將與堯舜孔孟幷爲中華綱常之主。
彼西邦哲學幾家。
亦將磨精硏微而知所歸矣。
承煕以爲天下卽吾一家也。
不敢以不自謀而遂已焉。
閣下以此羇旅一夫之言也。
中華億萬之口也。
抑五千年聖賢之心也。
韓民之受廛蜜府者尙少
相與鳩捐些貲。
以表思見中華之誠者。
抑亦此心也。
嗚呼
道本無二
不可再。
伏惟閣下鑑亮
袁總統
頃以中華大義
再瀆郵箋
皆無報。
中華之方滅。
萬邦之朋昏。
其長已矣
近聞諸議。
以爲中華國敎
當仍奉吾孔子
承煕拜上中華萬歲
仍念閣下諸公之心。
尙吾孔子也。
號令一切反之何也。
嗚呼
功利奪之矣。
其所由來
一日也。
孔子之世。
魯衛齊楚之君。
得之耳目而知其爲聖人也。
終不能用其道。
以自亂亡無救
爾時所謂賢智晏嬰,子西,武叔,諸梁之徒。
公排而顯防之。
自爲身計者皆功利也。
後二千餘年。
漢唐宋諸君
亦知慕孔子之聖。
歷代冞隆。
而又不能實踐其敎。
苟且一世
日趨汙下者。
亦皆功利也。
千古廢書之歎。
奚止太史公之讀孟子書哉。
閣下孔子書多且久。
想亦痛恨太息魯衛齊楚漢唐明之君。
西武梁之徒也。
居有爲之地
身蹈其所痛恨太息之事而不自覺耶。
盖吾孔子之敎。
根於天性
原於人義。
天高地近
冬寒夏熱
如耕而食織而衣。
凡有常性者。
可遵而信也。
惟其
功。
平常而無巧奇。
爲利久遠而不捷剩。
人情厭常而好奇
喜得無厭
每欲爲不耕之穫不織之衣。
彼巧奇之功捷(저본에는'捿'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捷'으로수정하였다.)剩之利。
鬼魅然。
低而地者忽山而高。
狐蠱然。
足而蹴者忽頭而罩。
眼眩心迷。
撥開不開。
抖擻神精
乍見其鬼而狐也。
不能自拔
有傍而呼從而之者
尙自喚鬼援狐而拒人也。
嗚呼
魯衛齊楚漢唐宋明之孔子
乃因其神精之乍復。
爾時孫吳韓白之功。
管商晏之利。
以至百家術藝之巧之不務民義而徒騖於得失之末者。
皆其鬼狐之尤者。
如今西方許多新巧宏大功利
又其夜叉九尾也。
閣下諸公英才弘識。
而尙不免喚鬼援狐之境。
其所云吾孔子敎者。
又將屬諸阿閃虛影
行且顚倒吾人類於黑山叢薄之間矣。
承煕雖至愚。
旣適于其傍。
然而疾聲者。
天情也。
閣下試更留神一省焉。
孟子曰言堯之言。
服堯之服。
行堯之行。
亦堯而已
其爲桀也亦然
試以今閣下之所行而稽諸孔子之敎。
其類可立見矣。
孔子君臣則建大一統之義。
父子則述五等之孝。
夫婦則發三從之道。
其作春秋
亂臣賊子逆婦之罪。
以明三綱之義。
孟子傳其道。
五倫之敎。
父子曰親。
君臣曰義。
夫婦曰別。
以墨之兼愛而尙曰無父
楊之爲我而尙曰無君。
如貊之無君。
直不例以人道
西之人。
三綱五倫
離其父去其君抗其夫。
以自入於亂賊之科。
氷炭如此
閣下經紀者。
果孔子耶
西之人耶。
孔子身軆髮膚
受之父母
不敢毁傷
其大管仲之功則美其免被髮左衽
冠章甫冕旒
其服深衣黼黻
遺像凜然也。
西之人。
髡其髮戎其裝。
天生人儀
孔子所謂先王法服者。
閣下諸公所以章其身者。
果孔子耶
西之人耶。
孔子春秋
尊華攘夷大義
非以其土地之異也。
公元1645年
種之別也。
非以器械利鈍
非以貨財之貧富也。
以此綱常典章之建天地亘古今而不可易者也。
爾時吳楚之於綱常典章
不至於滅絶也而其攘之如此其嚴。
使其在今日
目見西人之爲。
攘之乎。
抑尊之乎。
閣下諸公
屈抑中華一變之。
崇拜西人加諸首。
其所孔子敎。
是眞耶抑僞耶。
上帝臨止
萬古在後
不可欺也。
其將曰彼中華者。
欲假中華之名而排滿朝也。
孔子者。
欲假孔子之名而欺中華也。
終亦功利而已
未知閣下何以辭之。
承煕一言以解者。
是僞者非閣下諸公本心也。
使其眞不知中華之可尊。
孔子之可法。
何苦痛哭流涕
光復爲名。
何苦勉强黯昧
崇法宜乎
其中華而孔子本心也。
其僞者乃功利所奪也。
未知閣下首肯耶。
嗚呼
閣下諸公
能因本心之發。
奮然改圖
其爲萬古之眞中華孔子
乃在反手之間。
此又何苦不爲
苟且捿遑僞冒之境也。
區區愚計
以爲宜與首義諸公議院諸德。
密相講定
大誥天下
彙進一代名儒
洗心精硏
必究吾孔子眞理
無或前襲繆而承訛。
腐敗世敎
凡係綱常典章合於孔敎者。
皆實遵之。
無或如前彌文虛名
斲喪元眞
其有顯異孔子之所言所行者悉去之。
以爲天下一統之制。
中華之尊。
方得爲萬方之首。
閣下諸公盛德弘光
又將與中華萬古矣。
抑又有一焉。
孔子天無二日
民無二王
春秋所以明王統也。
今之所謂共和民國
孔子所謂亂賊也。
只爲中華之民。
積困於二千年暴君壓制
加以滿朝之抑屈華族
適値西飈東吹。
一時激盪之論。
槩以共和良法
閣下建立標幟
盖以順風之呼。
利於成功也。
然懲火而投水
實是自陷之盲情。
眞性之發也。
曷若萬古大中之制。
萬方先導哉。
子當家天下之世。
不敢顯言其非。
然慙湯武幽厲
其與子游私語
直言大道之隱而天下爲家。
君德則曰大哉堯之爲君。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君哉舜也。
巍巍乎有天下不與焉。
盖以天下之主。
當以天下第一人
聖聖授受
萬古大公也。
夏啓德衰
因以家之。
不數世而先受其禍。
爾來四千餘年。
亂日多而治日少
閣下諸公旣能順天下之心。
革去世君弊習
天下爲公器。
轉移之一大機也。
使孔子於此時。
必將祖述堯舜
建立萬古令典
今欲尊孔子
尤宜遵其意以達萬世也。
承煕頃日二書
皆論堯舜之事。
誠以天下公理不可泯。
萬古之大機不可失也。
今且凟陳而不止者。
又欲爲孔子闡發不言之意。
章之天下
此恐非承煕之愚之所及
殆吾孔子英靈有以默諭之也。
天理尙在
人類尙在
庶幾孔子之敎。
終晦
閣下諸公察焉。
袁總統
華國三年甲寅二月日。
韓國遺民李承煕
謹齊沐再拜
上書大總統閣下
閣下中華間世之英。
値否極重恢之運。
雍容頤指
旋乾轉坤之力。
神州鴻基
繼又奮發威神
驅使風雷
勘定鉅難。
讋伏羣枉
內撫五族
外揖列强
方萃合粹議。
講究弘典。
首崇孔子之敎。
明示萬世之宗。
是以往。
天下大道永定
中華大業永成
天下含生之倫。
疇不欲濯慮延頸
思見中華盛哉
承煕本僻邦陋儒
不能闡羣聖之傳。
不能宗國之淪。
老而不死
漂寓東省
適會中華士大夫提倡孔敎
忘恥狂喜
轉入京師朓朒矣。
竊見閭井人情
奄奄昏睡
各舘報筆。
刺刺多口
大非昇平曙光
徐考其由。
大端有四焉。
一則國用罄竭
今日乞外債。
明日民稅
東挪西兌
無計支配也。
一則國亂未靖。
叛黨愈誅而
愈煽。
匪醜愈勦而愈熾
窮兵疲。
無力鎭帖也。
一則國憲未立。
議會已散。
共和立憲
總統內閣之制。
築室道謀
無法畫一也。
一則國敎否决
士論鬱塞
廢經廢祀。
敎爭黨分之說。
會禮聚訟
無術統宗也。
外强環伺
邊服分裂
蛙吞瓜破。
迫于朝夕而不暇顧也。
噫以閣下神機雄畧
從之以大邦人豪
承五千年道德之世。
莅廿二省烟火之陸。
撫四億萬忠厚勤儉之民。
綢繆三年
至無國而莫之救耶。
此誠太息痛哭者也。
竊思之。
不在智巧焉。
不在威武焉。
人心無形與聲。
然其感通至神。
心一疑則雷霆不能破。
閣下宣之以共和之名而行之以專制之實。
內形日積囫圇
表症日趨乖裂
一般激烈之輩。
首先璺破。
其盲走世浪者。
從而徘徊
虎傳市上
蛇入盃中
憲法則曰是將專制也。
語國敎則曰將擁戴專制君主也。
國用則曰賠奉專制貪饕也。
國亂則曰芟除專制障碍也。
在在格格
無人不病。
平日密勿瀉膽慷慨仔肩者。
亦或俛首却步
將使閣下孤坐薰心
手足無措
必將一種貪戀面諛之人。
乘隙競進
直導之以專制暴威
是該撒拿破侖之覆轍也。
閣下之明。
寧不曉此。
轉輾至斯有由焉。
中華堯舜倫常之民。
孔孟道德之域也。
一時造世之雄。
不能倡之以中華固有之性。
而遽激之以不適度之外潮。
閣下大浪之頭。
默運心柁。
大衆狂熱
中華之永淪。
今天下。
非我無以救此難。
慨然出而膺之。
然顧此中華大義。
不能宣於激之上。
惟有一我在心中。
不得不旋斡之手。
人有異我。
不得不除。
事有礙我。
不得不變。
以遂我之我也。
不料天下之人。
自我其我。
與我爲敵。
我終無以自我也。
竊伏中華者。
閣下本心也。
我者其私心也。
今欲伸中華之心於天下
當先去心中之我。
我之我一去則人之我
亦去。
向之所大疑大難
忽若氷消雲捲。
乘快艇而御順風
於是乎中華可立之地矣。
嗚呼
此中華者。
非惟閣下之心。
天地之心也。
欲爲天地立此心。
法天地之心。
臨之以太陽
能開天地之昏。
融之以春風
始能暢羣物之萌。
此在閣下一心
國用者。
國家生命之所係也。
生命然後中華存。
竊聞中華稅欵
次第落着外欵之案。
而其乞借又日無已焉。
借而無還。
外人干涉內政區分之。
婦孺所知也。
一朝不虞
束手待縛。
前淸之鑒。
眼前矣。
縱有良法可以裕國足民
待其講求施設
已不知入誰家手中。
西江之波。
無及鮑魚矣。
閣下剴諭人民
責之以與國同患。
旣減政又減其薪。
旣增稅又附其稅。
彼愚無知
反生嗟怨
所增之筭。
未足一塵泰山
而怨飇(저본에는'風'으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飇'로수정하였다.)之猛。
已揚箕於失火
譬如飢者吞堇。
未果而身將斃矣。
閣下而僥倖於此者。
正以蔽於我而不能察於人也。
試思今國亡與亡者。
閣下卿大夫而後庶民也。
閣下當以責人民者。
先於我矣。
妄謂今不借欵必亡。
借外欵,終亦亡。
只宜借內欵
欲借內欵
必自閣下先。
通核國債歲用及時撥欵
國務員大下一籌
確定內借。
哀痛之訓。
大誥一國
將土稅作抵依外欵之息。
十年淸完。
對貨劃區。
分股立票。
先自閣下俸銀三之二。
內外官吏歲俸萬圓以上
一律取半。
千圓以上取三之一。
付欵股。
申戒大小務昭節儉
爲國家備急。
俯爲私計裕後。
以圖兩全
次及民庶
使自認其貲大數
計力出股。
閣下以下私產
皆從民例。
以爲國人率。
凡首納股萬圓以上
分等施褒。
大者賜章。
小者予鄕邑民權
貲萬圓以上認實不應股者。
隨現發施罰。
申令立期。
通集諸股。
合組銀行
以次借撥。
令明民籍
通量田頃
詳釐貨品
遠本周民井賦廛征之制。
近采
唐世租庸調之規。
參之列國貨稅。
定國入。
庶幾近紓目前之禍。
永定中華之基。
國亂者。
國家死命之所制也。
凡國之治亂存亡
而已
義死則國死。
義生則國生。
中華義國乎。
大義未彰。
國賊甲乙之訟。
人情於向背。
近閱新紙。
黨人織會外洋
無慮數百餘萬。
其煽動內地。
無處戒嚴
不速斬其心。
將淸之末矣。
周公誥多方
漢祖項羽,招田橫
所以斬其心也。
中華者。
倫常道德中華也。
黨人者。
堯舜之倫。
孔孟之敎。
今當仗大義以斬其心也。
且彼亂首者。
甞閱萬死鼓衆心。
一朝覩成。
南北而付閣下
宛然揖遜之風。
同功共福。
宜無彼我
只緣知見殊途
各有其我。
以至反戈相向
君子原心處物
宜居忠厚
竊謂閣下作一書於其人。
明辨中華道義
責之以棄功釀亂
開豁畛域
勸之以釋怨同寅
萬一回悟。
握手爲歡。
諒亦閣下深願
更足傳美百世
設使彼終不悟。
我之義聲旣彰。
仁恩亦洽。
可以有辭天下
通諭一國
曉之以大道
嚴之以常典
兼示懷綏之意。
俾開向善之路。
然後按跡懲判。
仁義兩盡
潛消亂萌
至如雈苻小醜
固難理諭。
然彼亦有心。
能知生死
今其失業莠民
解破遊兵
敢曰等死寧快一時
彼固凶頑
我當矜憫
亦宜開懷洞諭。
示以可生之路。
嚴軍器
必使良民保護之利。
匪類知必死之形。
然後大亂可靖。
國勢可安而天下中華矣。
國憲者。
國之所以爲軆也。
必上原天經
下順人情
今天積苦專制之虐。
務欲抑奪君權
西歐憲法肇焉。
君主立憲者。
尙緣名制限。
民主共和則欲幷名而去之。
天地大變之候也。
今考其成效
英德俄日君主之國
尙形蒸進。
美之政賂法之女亂。
中美
西之連歲兵爭
俱現險象
民主之國
群情無上
易與爲亂也。
中華者。
五千年綱常之國也。
共和初建。
倡狂和。
以爲君臣旣然
三綱可無。
下陵上子畔父婦乘夫。
爭奪鬪殺
奄成喜亂樂禍之俗。
閣下庸是爲憂。
思欲稍集强權
鎭伏不逞
名實盾矛
扞格不下
是其可長耶。
稽中華古聖。
有合君主共和而建大中之法者。
堯舜是也
百揆掌行政。
其命曰惠疇
言必順羣情也。
(猶今所云行政權
)四岳以咨僉謀
(猶今云上議院
)衢室以訪民議。
(猶今云下議院
)都兪吁咈以定政議
(猶今云立法權
)九官濟濟
各司其職。
(今人只以刑法司法權。
百司皆有自執職權
)堯舜恭己於上。
億兆戴而君之。
又與之公選賢能
歷試幾年。
使功德著於民然後薦于天而定之
(近世所云統領之選。
臨時取決一席之議。
所以致黨爭而恣賄弊。
)以聖繼聖。
百年或五十年。
(近世所云統領
只四年七年。
所以覬覦紛競
)實萬古之眞立憲大共和也
(若制度典章則至周尤備)如欲中華共和
必此制也。
閣下必不自居堯舜
其勢又不宜自據以堯舜之位。
尙可中華導也。
竊謂宜大誥一國
發明中華天綱人情之正。
博選名德
講究堯舜之意。
編成中華大典
推擧一世賢英
列職而明試之。
第一人
一國定之
閣下卸政之日。
正其元后之位。
閣下堯舜之前導而其心亦堯舜也。
嗚呼
今去堯舜五千年矣。
此說誠迂矣。
然苟深思之。
異事也。
今時則易然也。
閣下擧措光明
使一國曉然一出大公無我之心然後可矣。
閣下深思之。
國敎者。
國之所以心也。
孔敎中華之心也。
天下無心死而身不死者
此心不明
中華無可存之理。
此心明則中華之亂可無矣。
此心者。
中華延年良藥
定亂利兵也。
閣下洞見
萬國有識之所公認
今之否决國敎
未必道佛耶回各宗之人也。
一時潮流
有疑於閣下之心。
陰鼓顯排
牴牾其間
不可口舌
喩也。
孟子君子之道。
反經而已
今當反求諸我矣。
世之言孔敎者。
或徒事崇褒之典。
競騰贊頌之辭。
其言施諸敎法者。
不越乎學校之添入讀經
敎會講說經旨。
未可以盡孔敎之實也。
竊謂宜博集名儒
講究孔敎眞詮
達德達道六藝四科之類。
分門立科。
引類伸長
以括天下之理。
(達德如周官六德
可括誠敬之旨。
達道卽舜典五敎
可括三綱十義
六藝卽周官所敎而孔子因之。
其射可括今之鎗砲。
其御可括今電汽車船。
四科孔子所設。
政事可括今政治法律兵農百家
言語可括今列國文話
文學可括六經四子後賢諸作
)使天下曉然敎理無所不備
內自首府
外至省縣。
各因原立之聖廟
立師設敎
下逮坊曲
皆立孔敎庠塾
今人學校孔敎爲二。
此(저본에는없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보충하였다.)故意孔敎無實用。
學校可不孔子
最害學理
入學選升之法。
一如周制
人心不期正而自正。
國敎不待爭而自定
雖達之天下
將同此敎矣。
以上四端
只以緩急施措先後
且僅大綱耳。
此外外交邊憂足以存亡中華者尙多。
心腹苟完
肢軆斯張。
閣下英武
輔之大邦才俊
自恢有餘地矣。
嗚呼
二儀肇判
六洲分疆
爰有中華
人文
首開。
聖賢代作
倫常之敎。
天地以定
日月賴以明。
人物之殷。
又甲於天下
中華則天地其閉矣。
日月其昏矣。
今存中華閣下
中華閣下
念哉
顧此亡國逋民
無預大邦成敗之類。
然以甞蒙先王先師遺化
講服吾孔子之敎。
中華之心也。
當中存亡之際。
不敢懷抱泯默
倘蒙閣下恕其狂妄
察其一得之愚
猛省却顧
奮發英明
弘大仁。
明張國綱
中華萬生之命。
中華萬世之業。
天下幸甚
冒瀆崇嚴
惶恐俟罪
擬與袁總統
天地肇開
神州毓精
羲黃首出
天下之理。
萬彙之形。
紀以六義
排類立例。
爲文字。
以定天下之名。
天下之音。
達天下之言。
使人卽其形會其意諧其聲。
之而易通焉。
其爲名義
淵奧簡純。
足以道德之妙。
成文章之懿。
後代識淺。
謬爲方便
篆隷楷草。
紛然迭變
無以尋其類例
讀者逐字求文。
始眼澁而口棘。
重以天下事物複雜
方語日舛疊。
中流以下
殆似羅馬之以象形文字神聖
不服文敎者。
十居八九矣。
萬方交通
文字相涉
類皆草亂無紀。
不足載道成章
惟其偏用叶音
利於類推
爲下流速化之助。
竊意天地之化。
無無配而獨行者。
中華六義之文。
立言之主。
如夫之爲家主
列邦叶音之文。
只隨語分配
婦道從人
正宜相配成家務也。
仄聞維新諸公
方講立一般文字
用代反切之勞。
誠達變導世之大關也。
以之學校則爲初學導線
次之閭里則通下流之情路。
內而報舘新紙。
民事令勅。
外而列國咨移。
方郵傳
其爲用廣而捷。
因天自然之形。
順天地自然之音。
必使之明白易知。
風動黎庶
萬國之所準式
未可草草橫竪
取足音訓
大邦淵識林立
鉤深探賾
無所不臻其極。
然惟天下理象無窮
泥間鳥跡
亦有以發聖頡之神智
况今天下文潮日烝。
曲藝寸能。
咸思自效
竊有所因此願陳者。
韓邦盛際
叶音一文
推原五行
發揮五音
有法有例。
易知而難忘
足爲萬國音文之第一
苟能申整其規度
省簡點畫
極之於形聲自然
則不南車妙針。
直導大霧之迷程。
以新一代之眼。
抑亦足以闡發天地之文。
仰配六義之正。
以通諸萬方
垂諸萬世無愧也。
庶幾從一才賢之後
旬日之暇。
斲樸鍊精
繕寫一篇
聽取舍之命。
荒陬淺識
猥瀆崇嚴
無任死罪
黎副總統(元洪)
承煕有以閣下者三焉。
一在武昌起義之日。
一在南北交爭
會。
一在辭鄂晉京之辰。
知閣下爲現中華第一偉人也。
亡國逋踪。
趨觀孔敎會于京師
妄抱杞天之憂。
謹條時急四事
大總統府。
其一請抵土稅借內欵
以救中華之命。
二明大義黨人
消中華之亂。
其三講大共和制憲法
以立中華之典。
其四定孔敎科參新學之規。
以立中華之心。
書成無所階。
念今惟閣下可以達。
敢綴大意以先之。
使其言無足採。
一紙諭罷。
尙足光榮
苟其有一得
導而達之。
亟賜索覽。
庶幾一世之同幸。
冒瀆崇嚴
無任悚仄
孫逸仙()
承煕居東韓。
尙聞今世孫逸仙先生
中華大義
旣而海客滿洲
武昌一鼓
建中華光復之旗。
孫先生也。
有奉眞影而至者。
輒欲起拜之。
西之人也。
詢其號令憲章皆西也。
惘然數日。
知閣下中華。
或非承煕所云也。
氷炭異情
雲壤殊路
盖莫之謂矣。
今聞閣下勉臻北京
參聽機務
中華之事。
大定矣。
敢以中華之義一陳焉。
閣下痛心疾聲排滿朝者。
豈不中華神聖之種。
不堪抑壓殊族頑力之下哉。
方其灑淚執酌於明皇帝孝陵之下。
山河動色
風雷鼓響
不惟閣下光復自居
天下亦皆許之。
然獨承煕以爲閣下非復中華也。
乃滅之也。
中華者。
羲黃堯舜三代中華也。
當五覇之世。
功利肆行
蠻荊不王
孔子春秋
三綱之義。
五達之道。
覇功攘夷狄而中華大義始著。
王者不作
世道日汚。
胡元竊據
典章淪於腥穢
明皇恥之。
建義北征
其詔若曰衣冠文物
皆復中華舊章
光復大義也。
閣下綱紀中華
首去其君臣
髡其首戎其裝。
幷其父子夫婦西國之。
羲黃堯舜孔子明皇帝若有靈。
豈肯曰是中華乎。
今之人又何據而自居中華乎。
閣下亦恐不能不中華滅也。
旣然矣。
忍心
之者何也。
其必曰中華權利可復也。
土地可保也。
生命可全也。
承煕之愚。
竊恐亦未遽能也。
中行說單于
盡將中國錦羅。
荊棘而裂之何也。
使其民絶慕漢之心也。
閣下所居二廣
舊亦蠻也。
中國抗衡
後皆中華焉者何也。
通中華之俗而服其敎也。
西歐列强
人國人種何術也。
一曰宣其敎也。
二曰通其貿易也。
閣下使中華之人。
西之器械
習其伎藝
借其財欵。
尙懼民情之或遷。
乃爲之服其服飾其飾。
幷其全身西之
又使之崇奉西法如天神
上下男女心腹腎膓而皆西之
西之人眼光如電。
手法如油。
行見陸海膏血
盡輸於車烟颿風之腹。
才俊輕猾
幷化爲盧梭孟德之兒。
前去幾年。
別有紅毛都督
開府幾處。
中華全陸爲東印度矣。
于是時也。
閣下享有華之虛名
無地矣。
嗚呼
閣下高才英識。
豈不能料此。
只緣屈抑積鬱爲內祟。
適被西潮掀盪。
神精搖奪
鴉烟戰罷
敎堂爭訖。
汽船而渡溟海
火車而涉歐美
徘徊倫敦,紐育之街。
眼眩心醉
忽若倀化徒記虎威可畏忘己之人也。
甘心爲其前導不自覺也。
試於朗夜無寐
淸晨對鏡之際。
撫躬鑑形
反關一省
必有不安於心者。
嗚呼
綱常仁義
與生俱生。
乃人之所以別於禽獸自立天地間者
人生可滅而此不可一日息者。
西之人。
與父計利。
生不致養
死而不喪不祭
有子祿萬鍾而父傭於廠者。
女之驕貴者胎而不育矣。
男相悅。
與夫訟財。
目則之如遺矣。
人富而有權者。
買取統領
一朝去位
編伍而居。
進乎此者
將無政府矣。
其雄邦一歲斷死刑。
常以千計
凶歲者常以萬數
其所以爲富强者。
大抵出於彈烟矢雨肉泥血川之餘。
今其犬而四蹲者。
中華大骨也而未遽先也。
仁人義士掩泣扼腕者。
此可慕而師
公元559年
之耶。
惟其技藝精鍊
器械便捷
盖有巧力之獨詣
後出之愈新者。
齒角翼足。
各有其長。
物則然矣。
蠶絲蜂蜜
馬馳犬吠
不害爲人事之實用
垂匠歐冶
養射造御。
亦皆爲王政要務
如今汽輪電線鐵軌鋼鎗。
儘亦此類之臻巧者。
苟其有益無害
自當量宜而取用。
然其比綱常大經
毫芒嵩岱
豈足重輕於我中華哉。
在昔中華之隆。
主聖而臣賢。
父慈而子孝。
夫正而婦貞。
讓畔讓路
刑措不用
禮興而樂作。
相與揖遜仁壽之域。
之而民有恒產
比屋素封
加之以九潦七旱而無一凍餒之民。
之而誅暴恤弱。
繼絶持危
東征西怨
無恩不報
此誠泰平之世也。
自功利之說張而中華不見此化二千餘年矣。
如可復之。
何大於是
嗚呼
天道好還
否極將泰
中華之人。
皆思一奮
閣下適會其機。
能以公天下之心。
革去家傳積弊
雍容揖遜
使天下恍然復見唐虞之象。
或者中華萬古之一大機也。
苟欲光復中華
不外閣下此心。
堯舜禪授
萬古君臣中正也。
之而統領之則無君。
之而家天下無以擇賢
今誠因議院之會。
大集公議
中華第一人
立爲大君
詳考詢僉師錫之制。
永定中華之弘制
無二王。
沒則喪之三年
以盡君臣之義。
以次傳禪
謳歌朝覲定之
次而父子夫婦
一復五典之舊。
大講孔子之書。
修明四科六藝九經八條之規。
革去中古傅會腐敗之習。
振起中華之敎。
自餘儀文器數之類。
損益今古
參酌東西
亦皆確立中華一制。
內定中華之心。
外服萬國之觀。
於是乎閣下光復之功。
將與中華而共天壤矣。
承煕乃世所稱小中華一民
天地間人靈之一分子
不敢自盡其職。
以爲天理不可滅。
天下大機不可誤。
不避猥妄。
敢瀆崇嚴
上天昭臨
萬古在後
伏惟弘裁。
孔衍聖公(令貽)
公元1853年
大聖誕降二千四百六十四年癸丑十一月日。
韓國遺民李承煕
拜書華國衍聖公閣下
承煕生老僻邦。
賴先王先師遺化
吾夫子書。
想仰玄胄知今天下衍聖公
海嶽重重
克一顔色
遭時板板
春秋一部
流寓滿中
眼睹宇內風潮
深恐此書無地可讀。
近聞邦士大夫創立尊孔大會
所以修明聖敎者。
未知天意果有在耶。
承煕與同志一二。
發起一會
思欲追躡餘塵。
懇認支設。
幸有華宗周公首路
敢將所擬趣旨
崇明
庶俯憐微悃。
爲之蟠龍大會僉位。
掌書者錄會中規則。
列位崇啣。
惠郵寄。
遠地迷識
藉此光靈
達志願。
吾道幸甚
斯人幸甚
續當趨拜
恭俟回惠。
不宣
孔衍聖公
頃因華宗周行
付呈韓人孔敎會發趣旨書。
仍猥聞賤名執事
未知能達否。
承煕幸得奉身周旋總會末席
獲覩大邦風猷
得遂認設支會之微懇。
寒威稍解。
將躬進聖里。
以快平生之願。
適聞御者近臨京邸
旋輈甚迫。
未暇下塵而覩鳳芝也。
有所帶鄙先君子所著春秋集傳十册。
庸替雉羔之贄。
謹此專呈。
庶幾勿外
俾托聖林之餘陰。
以表後儒發揮遺經苦心
餘俟面陳
不宣
孔衍聖公
承煕妄以賤名隷人者再。
一則華宗周行
東省韓人發起孔敎會諸名。
開示會規者。
一則北京付鄙先人所著春秋集傳十册者。
尙未蒙一覆
未知二書皆達否。
固知閣下軆重
不可遐陋干。
然承尙讀吾夫子書。
欲拜夫子廟
不得不重干將命
進退之命。
惶恐不敢煩。
孔衍聖公
僻陬萍踪
屢干崇嚴
惶慄無措
不加譴責
辱賜手覆。
從以奬借
寔出望外
承煕萬里來此。
非敢覬一飯
祗欲一見大聖遺風
此生光榮
適會閣下不能行之祟。
盖亦分也。
曾寄春秋集傳十册。
乃係鄙先人衛道苦心
庶托聖府之靈。
博大邦之公眼。
閣下留心垂覽。
復與名德揚扢之。
此物受賜已大矣
孔敎之倡。
非敢能焉。
不敢外。
但恐今日孔敎
皆名而非實也。
閣下眞行之。
天下必信之矣。
此切深盻。
孔少師少霑(祥霖)
一拜林墓。
遂平生之願。
况復奉際龍門
浹旬廈簋。
誠感有施之禮。
歷月而腹果然矣。
比間台軆膺祺。
幷茂否。
承煕此來彷徨
龍陳二君
不遇而東。
流離韓民。
能不吾夫子耶。
得其地官吏鼻息
可以之而無路也。
總會事亦多關心
政府之意。
未可測。
而吾會又無實事大人心者。
龍陳貴中
必密箴之。
使之大合衆情
張膽力抗。
覓還京外聖廟學田
修理學堂
講立孔門敎科。
鄙說四者之科。
統括新舊之學。
立敎規。
使國敎不待爭而自定也。
貴府圖書舘一事
直在尊門議决
不必別討物力
須闢奎文閣
先將聖府所藏書籍。
儲之其中
嚴其讀覽之規。
輪告遠近
使有書籍者。
幷得附藏其中
則必有聞風自力以圖名山之藏。
如承所留三書
均可爲例。
此外鄙國諸書
亦可次第通知而得輸上矣。
如是幾年。
當作天下第一書舘矣。
幸爲留意
友人李炳憲迹我入北京
遂欲往拜孔林
亦有志於斯世者。
幸賜容接
指導周旋
其回付字。
庶足替面。
萬留不宣
惟冀鑑照
孔少師少霑
一出燕都
更無道山東事者。
李炳憲之回。
又未克承覆。
金火迭禪。
風雲交變
未惟尊候萬祺
堂廡均慶。
麟玉屆節。
牲醴秉虔
遙想衿紳蹌濟
苗裔蒙福。
攢禱何極
承煕作瀋上客朓朒矣。
所認孔敎支會
被奉帥不準
更無展布處。
幾箇同志
一區荒地
營農講業
流離啞聾。
面生手棘。
人情靡定。
亦且奈何
頃陳敎科書舘數事。
留意否。
尙有未灰餘念。
謹布羣公之前
未知閣下以爲如何
此去權生丙
代表鄙會觀禮
幸賜欵導。
兼示以前途之方也。
闕里文獻考。
今可付投一袠否。
聖眞固知僅七分
然揭虔寓慕。
亦足爲感發之資。
得一本。
幷付爲幸。
先君子三書
或因閒燕究玩否。
神州學禮敎之沉淪殆極矣。
春秋一書將無地可讀矣。
庶幾有補於萬一耶。
鄙邦先輩義理文字可觀
苟聞貴府書舘大開
將次樂輸矣。
幸詳示之。
餘萬祈仁安。
孔少師少霑
天地又一
顔髮何似
大會壬林有何宏言。
第切瞻仰
承煕敝國同志
種稻遼中
大霖所驅。
一區支設。
或冀總會有音又左矣。
瑣尾無所依。
楡景不堪虛徐
直欲往依聖里之傍。
佇見吾敎之成。
萬里挈口。
人情多恐
妄恃仁眷。
蒙庇導之恩。
此去趙貞奎,李光龍,丁敦燮,李鉉德。
僕素敬執友同此心者。
前赴敎會禀此事。
視之以承。
細下籌畫
拱手恭俟。
妄抵會中書
亦出愚衷不能自已
望賜鑑裁
爲致會中一議之。
妄謂吾道存亡
天下人獸之判。
今日閣下主人翁也。
功與責當首。
幸勿自菲。
吾夫子七十二歲尙沐浴而朝。
論天下事矣。
闕里述聞。
非惟瓊報爲感。
實有撥雲之惠。
承自幼讀家語通記世家
竊疑焉。
到老益耿然。
於是書頗有所
參之舊得。
妄輯一文字曰世紀
庶幾考求聖蹟之助。
然未敢自信
今將一本寫呈。
或因倚几之暇。
一施郢斤
且得大邦弘碩評敎之幸甚
康更生(有爲)
承煕窮伏僻壤
尙聞今世康南海先生中華宗師
國破民散。
流寓東省
中華士大夫孔敎會。
南海先生之旨也。
忻然太室之迹大人
力衰策劣。
大都總會
伏聞先太夫人壽考終堂。
先生抱痛含哀
恤恤若無生。
竊念純孝無疆
固靡所底極
而天之爲斯世大任
又將何哉。
尙有以抑情順變
勉副天下之望耶。
承煕寄世六十八年。
學不通經
不能死國
晩作漂梗
未知作何山烏蟻之肉。
今又自度不能匍匐專席之下。
登龍門
亦命也。
惟耿然一念
終無以已。
謹將目下急切數事請敎
孔敎一會
中華生命
諸公熱血仔肩
固已多少發明
觀會報諸篇。
或多鋪張外形
證引神天
贊揚符命
歷叙崇褒之典。
皆恐未足以當其實
闡述人道倫理爲最確。
亦未明張敎條
竊謂中華二千餘年尊孔子只如此。
馴致今日
果蓏腐敗虫蛆生焉。
孔子當日敎門人。
只以躬行
不能王者一代敎典時也。
在後人之服其敎者。
當參輯成說
定爲敎科。
使天下學校
由是而敎焉。
爲國敎。
不待爭辨定者
今妄有一說總會
未知其無大謬耶。
承煕久寓東省
目覩一事
關東省存亡
韓民之生死
謹錄有小本
踪跡踈迂。
空賦載馳之四章
妄意中華國論
在先生一語。
苟有所怵惕於中。
而若己納之溝中者。
足以政界觀聽歟。
謹將右二本。
古人書贄之義。
殊犯猥瀆。
拱手俟罪
萬祈仰遵不毁之戒。
俯鑑顒若之望。
康更生
正月間。
郵呈一䟽
想達于後。
龍君積之,陳君重遠。
復道此狀矣。
春景昭蘇
孝子感時興傷。
想益靡逮。
南極迢迢
瞻仰何極
承煕間走山東
聖林
重入北京
躊躇朓朒
待數公還亦不諧
漠然將歸東省
從此聲響將益遠矣。
噫承生幷一世
不能自擬以希有之於大鵬
區區素懷
亦或有爲吾道斯世
欲聽下風而丐餘瀝者矣。
參商旣分。
鴻鱗重隔。
是命耶。
惟此一段心。
尙未已也。
頃呈二文字。
一爲吾道實施
一爲韓民措置
未知有槩於高鑑否。
政府幸開韓民籍路。
政可因此而許立民團
設敎會。
使足以藉手矣。
而乃無以階焉。
未知或可有爲之謀於東督者耶。
友人李炳有志斯世
跡僕而至。
無所遇。
慨然欲踰黃河衡嵩
達于南海
盡子由之三觀
幸不以陋邦外之。
賜之顔。
誨之以大道之要。
其回幷垂覆。
以公無類之敎。
伏惟
  別紙
此間有孔敎會
有孔道孔社等諸會。
甚形分裂
今吾敎處衆敎大浪之中。
直如中國列强間。
兢兢然合專力支持
尙恐無力抵抗
自相分歧以自弱耶。
其中或有小小異點。
然其大旨水之於壑矣。
龍陳諸君或已道及此事。
卓立一極
廓示恢蕩之圖。
合衆金鑄一爐
鍊成一剛金。
吾敎有望
天下有幸
禮運大同說。
盖難領要
今聞盛解。
大意庶可見。
然終有些未瑩。
條陳于左。
盛說父不必自養其子。
不必自養其父。
並付公產養之
如是父子可永不相合
他人無別耶。
或仍有父子之恩。
喪之祭之耶。
盛說男守其分。
女有特權
只有和約
不必有家界。
如是則不各夫
其夫。
婦其婦而人盡夫耶。
抑有夫有婦。
有貞有烈耶。
盛說無所謂君。
無所謂臣。
不必爲國界。
講信修睦
如是則擧政府而廢之否。
只如共和國總統之制耶。
三節
皆難精析。
幸賜辨示。
鄙人萬國大同議院一說
郵寄海牙平和會。
一似上章太淸宮矣。
今寫呈。
願批數字回敎
王湘綺(闓運)
公元1618年
承煕竊聞中華談者。
一辭王壬秋先生今世文章司命
人物權衡
大總統禮意懇至
慨然一出
方總裁前淸史事
先生可謂不虛作此世人
亦可少展所學矣。
承煕韓國逋民耳。
老而不死
妄觀孔敎會于京師
今且向東省矣。
猶欲一接龍門
快子由於人之觀。
繼有所欲陳者。
鄙邦今亡矣。
尙有五百年禮道學歷史
又有特色焉。
盖自高麗以來
事大成習
不能自立
然至鄙朝李氏
特秉尊華大義
首先背元歸明
神宗之世。
日本秀吉所迫。
代明受兵。
幾濱於亡。
淸朝之興。
屢爲明受禍
神宗四十七年己未
明楊鎬滿洲兵敗。
元帥金應河獨擊殺數千人
矢盡死之。
憙宗七年丁卯。
滿洲鄙國
以事明也。
明朝遼東巡撫袁崇煥救之未及
朝王不得已與淸講和
廷臣尹煌,鄭蘊,尹集,洪翼漢吳達濟等皆上䟽斥和。
全國以爲大義
毅宗九年丙子
淸太宗又親帥大軍
猝入鄙國
圍王于南漢山城
丁丑糧盡援絶
痛哭出降
廷臣金尙憲鄭蘊力爭不得
尙憲自縊
自剚其腹。
竟皆不殊
隱山中。
淸太宗竟質王子而還
毅宗甲申
淸世宗燕京
放還
後嗣位。
慨然雪恥之意。
禮賢講武
水路南京弘光帝
淸運方隆。
不能伸恪致事大
之儀。
國人尊攘之義。
迄今炳然
歷史特色也。
今修淸史者。
能因事實
著其本色
則亦天下公理也。
不審盛見如何
蟲鵠殊路
無緣
臨紙於悒
或賜瓊琚之報。
以慰飢渴之懷。
徐東海(世昌)
中華
天下之巨屋也。
謀諸道三年不成
先生都料焉。
先生徘徊其傍。
撫引拂繩而不下手
談者疑焉。
承煕曰是能建屋者也。
大匠必先一屋心中
大而棟樑間架之。
小而扂(저본에는'店'으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扂'으로수정하였다.)楔以結搆之瞭如也。
繩墨而從焉。
斧彼鉅彼而卒如其心焉
尺寸差則屋仆矣。
惟小匠之下手輕。
故其屋陋而易壞
先生心中之屋。
其巨而完矣。
第未知其七廟三寢乎。
阿房建章乎耶。
華殿而玉淸觀乎。
有小匠師焉。
生老繩樞之中。
忽復風搖而雨漂。
露地而臥。
畫指于腹。
明堂衢室
無地起焉。
世亦無問其制者。
試圖地盤
獻于都料
執引一度之。
承將借宿東省橧巢
未死中州宇宙大屋焉。
大書樑顔曰某年月日。
東海徐某立足矣。
徐侍郞()
僻壤
琥磁之引。
數紙驚蛇之草。
已足弘璧。
一落滿中
夢想迢迢
金火迭禪矣。
伏惟震艮超燕。
淸文增彩否。
間接新報。
貴社講學興禮
日現烝進。
近日聖誕行祀。
儀文壬林。
風動全域。
貴大總(저본에는'副'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總'으로수정하였다.)統演說之詞。
原本究終。
迎節批窽。
發聖道之光靈
此政中華一治之會。
鄭重囑付
專委貴社諸公
諸公亦已慷慨擔肩
未知其對揚報答之道。
何以哉。
竊惟孔子之道。
卽在彝倫事物之中。
不比他敎求諸茫昧玄遠
頌禱紀念
只在修諸身心
諸事爲。
其始自學校之敎而基焉。
讀其書講其理。
習之爲動作應對之節。
禮樂射御書數之藝。
達之爲德行政事語文學
擧而措之家國天下
而已
所患者。
今學派新舊分歧。
舊者不以事物爲實用。
新者至以綱常贅旒
其勢將至於聖道爲瞽躄(저본에는'躠'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躄'으로수정하였다.)而世學化禽犢。
承煕北京
妄著孔敎科進行兩論。
付諸雜誌論此事。
近聞湯公化龍長敎育部。
經訓改編科書。
將達諸學校
可謂知所本矣。
貴社諸公擔荷全國孔敎之重。
可卽社內設一學校
一時名德師儒主敎事。
協助通練時務學者
妙選聰俊子弟
分大小學舍
上依三代德藝之制。
近取列邦名物之敎。
期以歲月
使之成德達材
則中華光復之功。
不讓別人
抑又有辭天下萬世矣。
敝邦今無國矣。
然尙有老宿英秀
呻囈巖竇
苟洪藪不拒涓流承煕招呼數輩。
糲而借傍舍
庶幾共沐嘉澤
未知閣下以爲如何
社會猥蒙收錄之許。
恭俟有事之辰。
旋復流落
未遑
更陳。
玆錄賤名
送從侄炳專進呈上。
付納若干會金。
萬祈鑑收。
與湯敎育部長(化龍)
公元1578年
敎育部長湯先生閣下
承煕韓國人
國亡無所歸。
入中七年
上冬孔敎會于京師
雜誌十二篇
篇奉大名
縱未克一龍門
未始追陪下塵者。
爾時妄作孔敎敎科論。
中華今日當依聖訓立敎科。
之國內學校。
載在雜誌十一號。
道會以此意呈大總統
已經批準
敎育置之不理
道會諸公有欲私辦此事。
至招承煕主筆
政竟未果
流落東省奉天
奄四五朓朒
先生膺敎部。
擬用經訓輯敎科。
以爲此乃中華第一籌也。
中華者。
綱常道德中華也。
今學派新舊割鴻溝
新者乃以孔敎芻狗
背棄綱常
子不父其父。
婦不夫其夫。
化人類爲禽獸
舊者例新學夷狄而不知射御書數政事言語
皆出於聖人大訓
將至聾盲跛躄無所用。
二者雖有本末重輕
其至殘滅
人類一也。
闡述經訓
由本該末。
根之綱常仁義之道而達之事物術藝之用。
復三庠序之粹。
外集萬國學校之長。
一道德齊風俗然後
人類爲人類。
中華中華矣。
竊意成周三物之敎。
件件有科書。
而今惟有內則一書
似爲女學科。
周禮大學政事科。
儀禮大學禮科。
至孔氏之徒輯曲禮
似爲小學通科。
餘皆無可考。
如愚說立孔敎五德五典六藝四科之科。
宜類聖訓中言知言仁言勇敬誠之簡而諒者。
小學五德科書。
其言孝悌忠貞信之常節
爲五典科
禮樂射御書數之類。
皆當證古參今。
槩擧其小者易者。
小學六藝科。
四科
如今大學科之爲成德達材者之敎其德行
五德五典大者
政事科則由禮射御書數
以至農工兵商百家大法
言語則由父子君臣應對
以及邦國交際
寰區音譯
文學則自詩書史傳
以至時用百軆
無不該備然後
可以盡古聖之範圍
下副萬務酬酢
一代大典
萬邦之表準。
自非通儒博識精考天下義理
或恐有未盡者。
然以閣下高明
中華多士
不患無成
閣下勿以易易而輕之。
又勿以艱大而少懈。
幸中萬世
遐陬下士
無預大邦盛典
惟有區區一念
妄宣一得之愚
今竊幸有實施之日也。
庶臻未冷之前
獲覩聖道重明
不勝歡慶
略陳衷臆
垂鑑憐。
俯惠一覆
順祈文安
王晉卿(樹)
王晉卿先生閣下
能記孔道一幅影中。
冠章甫深衣大帶韓國老遺民耶。
一落東省
雲風冥漠
惟有鳳光靈。
往來心目間。
未惟嗣後德符神腴
約會開籌。
大展雲雷之蘊否。
承煕頃在京師
四事總統
枉煩新紙。
或經覽耶。
其一。
言學政當用聖訓
五德五典六藝四科敎科書
通之學校
一新舊之學。
綱常而達事務
其一。
財政當募內債
總統先之
下及民庶
地稅作抵
隨區集股
隨股立票。
自縣而省而京。
通織銀行
公私兌交。
繼卽量人土以一稅法
錢貨以一幣制
竟無報。
繼拈出此二段。
推說條例
擬呈徐國卿亦未達
今聞湯化龍先生主敎育部。
方用經訓編敎科。
內債方張黎副總統劃月捧以先之。
始知世間所見無大異。
愚者亦有先獲也。
意中華大業。
從此益鞏。
聖人大道終不泯於天下也。
其中細目
不能異同
扂楔椳臬。
或有闕於阿房雲構
封條說二段。
猥此呈上
幸擇淸燕之暇。
留神一察
苟有九九可算。
或可公諸議席
聽於衆論
雖未能然。
猶可俯諒拙斲之苦心
評示巴音之謬節。
感恩愈深。
順祈仁軆玉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