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自动笺注)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序
  
來軒詩序(丁丑)
承煕曾王考贈侍郞府君書舍於靈畜山之陽。
扁之曰樂來軒
盖取魯論篇首語。
爲晩暮警省之地。
而亦有待來許也。
府君早歲伯氏憲公鄭立齋門。
爲學之方。
遊太學
聲譽大噪
以金昆玉季稱。
晩而絶意名途。
留意於學。
始闢室庤書籍
日處其中
究經討史。
玩圖考書以自樂。
常置一馬一走於前。
聞有佳山水好朋徵逐者輒往。
其交多一時名碩
遇便傾倒
樂以其所自樂者告人。
人亦樂以其樂相樂。
是時掌憲公康强
府君常共席坐。
王考上庠府君從王尙書府君侍前
從祖叔父郞公家大人丱而隅
李四甥俱英妙
儕流就業貳舘。
學士引轡而南者。
不造其室
始如波斯百玩。
驚心奪目
久而飫之。
乃咸心醉而誠飽。
於乎偉矣。
承煕生晩。
未能親陪盛際
而猶幸及先王晩年
尙書府君從之坐。
大人昆季趍而列。
世之以文學韻致名者日滿座。
常呼承煕拜之曰是吾文若也。
追想前事
依然如瓊府列仙
絶無烟火間氣味。
不可復見於叔世矣。
大人年躋六旬
抱書窮廬
長與世踈。
一承煕且無狀
不能趾休。
然嶠之士。
有忘勢而志學者。
多從大人遊。
庶幾相與淬礪
講而修之
上以考羣聖之指歸
下而詔後來之軌筏。
以嚮之所期於今者。
益肆而大之
未知皓天終復
永壽斯樂歟。
竊惟人家祖先
皆以其所自期者期之後
而竟亦往往相符
如王氏之槐陰
蘇家之木假則若執契而觀者。
祖先立基。
如稽田下種
而其意之所期
種子也。
種稻生稻
種豆生豆。
實有必然不可易者。
但培
壅灌鋤之功。
必待乎嗣成之人。
所以榮悴秀實不同也。
嗚呼
侍郞府君之所種者學也。
學而習之。
至於朋來之樂。
府君之意也。
府君之室。
府君之武者。
宜其肯播肯穫。
克成實之報。
顧承才識下。
無以其萬一也。
仍作詩而之。
且記其世。
以諗諸後。
而兼又奉告于諸同志
使之朝夕勖余曰無念爾祖。
聿修厥德。
正蒙類語序
公元504年
蒙幼字學
關啓發之機。
古人有敎以韻書爾雅等文者。
恐有汗漫不勝之患。
近世中國所謂三字經
我邦多用周興嗣千字文則簡矣。
引古綴辭
蒙幼所易領。
茶山丁公類輯三千餘字曰兒學。
頗易推通。
然尙恐汗漫
且全無句義。
啓發之用。
余爲兒子初受。
倣周編四字韻語
用丁篇類輯之法。
凡千八字。
分類立目。
又有大節五以分統之。
名曰正蒙類語。
讀者粗知天地之間。
有若物事
若干道理
庶有補於啓窽抽端之云爾
朝鮮開國四百九十三年甲申冬至
溪書
語類訓序
人生智愚正邪之分。
權輿蒙幼之養。
古者小學
敎之以內則,曲禮之書。
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甚正矣。
童幼習字之始。
尙難析句辨義。
臻於實用
宜有先此而導發者。
不可考矣。
世敎無方
使未辨東西之蒙。
驟受羣經列史。
然不其所指。
乃以讀書爲別事。
不知其爲己分之所當行也。
書書我我。
一生咿唔無所用。
又其辛苦棘澁
遂生厭怠
往往從而棄之矣。
近日西人敎之以俚談
使之樂習而易解。
捷於誘導之術。
然實潛滋其機巧輕肆之性。
甚或無分先後輕重之叙。
爲害心法
毒藥入髓
不可復醫矣。
余爲
公元508年
是懼。
常用名物事爲千餘字。
四言韻語
名曰正蒙類語。
又推其類而文之。
爲蒙語類一篇
始自天地人物之生。
以及人道人事王統聖學之顯而大者
以備常談俗語之資。
畧著其本末先後之次。
蒙幼易於覺悟
而能潛養其正性爾。
朝鮮開國四百九十七年戊子冬
溪書
李使君(周夏)鄕里
公元563年
歲癸未秋
州民吏大閙。
朝廷命使按其事。
廉平實心長於理民牧之
李侯寔膺是寄。
下車毋極其獄。
余惟民蠢蚩是矜。
旣而無所更革
吏因其職。
政循其貫。
只去其太曰斯已矣
上稅邊需曰趁月當矣。
簿書訟獄擧職事矣。
惟據盜御人于貨則曰殺無赦
數歲不赫赫以聲。
白徒稍稍南畝
州竟無事
村有狵長其氂。
識者始知侯賜也。
侯乃曰星大邑
名宦之所途。
吾不欲久處人爭地。
先人田宅關東
足以養老
何久苦簿墨爲。
三以狀抵按使趙公。
矢曰不得辭
必投印矣。
趙公不能留也。
侯始下車
甞造我大人居。
大人無公事。
不敢謝。
侯旣戒徒。
大人不敢不送也。
鄕人士請大人鄕約
侯聞之欣然
亟命以帖告鄕士勸其成。
大人曰吾縱不能與於事。
是亦首之也。
案成願以名付其中
且曰聞胤子將有四世緣於楓嶽山中。
自此之彼。
其路也。
必訪我田舍
當以大白濟勝也。
於乎
使侯久於州
庶乎文矣。
其所以正欹器而袽漏船。
集中澤之鴻。
北河之虎者。
特其小措置爾。
有是哉。
星人之無分於賢侯也。
侯之歸。
方且解簪峩幘。
投組倚
俗吏而對聖賢
白馬而友猿鶴
星民星士不幸而爲山春水之大幸
然其幸與不幸
俱於我侯何哉。
承煕敢再拜而祝曰侯歸康寧萬福
以福之吾民者自享。
侯歸有問之治者。
曰星之學校廢。
士民質而愚。
不可不敎也。
星之田制紊。
明者眯於簿。
一結納錢三千零。
不可不釐也。
星之吏將多於民。
爭其食犯其長。
不可不刊也。
再拜異日拜侯春山之下。
侯眡承煕之睫。
卜其讀書講理多少
可以看楓嶽未也。
族叔(彥相)晬日詩帖序(己丑)
人之壽美矣
而壽而可樂方爲美。
樂則盡美矣。
而樂而宜者爲眞美。
其所謂宜者。
無形跡之可名。
而實爲壽樂之本者也。
我族曾祖上舍公甞自號曰澗巖
淸愼自持
力於文行
澹泊而無悔也。
其曾孫奎煕以丙戌暮春
壽其大人公周甲
是日二老坐堂中。
三子三婦若孫。
以次獻巵。
童稚男女舞于前。
珍錯雜陳
歌呼迭發
族親賓友見者多歎息道其美。
旣又爲詩以歌其事。
遂成鉅軸。
而我先君之詩在焉。
其意以今日福履之完。
爲本於澗巖公之善業
繁枝茂榦。
花葉蔭巷。
而其本則孤根之自植也。
長川廣池。
浪濤作氣而其源則涓流之不淤也。
以澗巖公之拙於營生
無以爲子孫計。
惟其修之於身者。
足以爲本與源也。
至于今。
族叔世其謹拙。
孝友基址
誠勤田業
用以昌其世高其閭。
又克享遐年
以有今日
煕君又能繩其武而佐成之。
每喜從法賢士遊習
有以光其業。
於是乎有是帖而澗巖公之跡遂大著
所謂壽樂之宜者。
其來亦有漸矣。
煕君以其帖示承煕。
且曰是甞欲謁于先師
一語傳世
今已矣。
惟兄述其事也。
嗚呼
是帖也尙及吾先君也。
使承煕有言
豈有於是詩者哉。
遂綴其語而復之。
且曰夫旣有本之矣。
使君家嗣是而皆以澗巖公之心爲心。
謙謹淸約
敦篤內修不汲汲於近功
則是壽而樂之美者
亦將世而又世矣。
龜寶帖序
公元1581年
陵令金公六十一歲。
歲辛巳中秋五日晬日
仲子晟東聖必走漢師
壽于所舘。
賦詩志喜
鄕國人士多美其意而和之
寫爲一篇
大人性齋許公之作首之。
朱子壽母詩語題曰蓮龜寶帖。
夫人子之慶。
莫大乎親之壽。
初度又親之壽之所自也。
其容之爲彩舞。
聲之爲歌詩固宜矣。
於是帖。
別有取焉。
金氏文敬先生世篤幽懿而壽者盖多。
今其伯氏敦寧公尙冠帶見賓客
孝陵丈居之日。
楊氏椿津
子姓循循石氏之風。
宜壽也非幸也。
孝陵公方宦于京。
鉅公名士遊處
今考是帖。
鮮鮮金玉之矣。
聖必不以是足。
尤以得寂寥君子之言爲美而寶藏之。
君子孝陵君有子。
足以壽其親。
足以壽壽其親之帖也。
坊約序
公元1709年
周禮黨正掌其黨之政敎
四孟之吉。
屬民邦法以糾戒之。
正歲書其德行道藝以涖校比
聖王敎民
非家至而人曉也。
必也州而黨而閭而達之有序焉。
黨正上承州長
下統閭胥
臨民密而達上易
政敎所由隆也。
世衰敎弛。
此職遂廢。
使斯民不知王化之本。
惴惴令之末。
無以感發善心而俱入於堯舜之域矣。
逮之宋氏。
儒賢迭作。
藍田呂氏鄕約
勸懲之方。
崇安朱子社倉
斂散之規。
亦出於仁人君子憂時閔俗之心。
而有補於風化之原者。
惜乎不能著之爲一代之典也。
吾州之北。
有坊曰柳洞。
民力稼穡畏法令。
爲士者崇文行以各世其家。
有古俗焉。
歲己丑冬
合資一契
名之曰坊約。
約正正直月掌其政。
別差公員掌金穀
約曰明人倫勸民業。
嚴邦典正鄕俗立約法。
今之坊。
卽古之鄕若黨也。
是將因崇安之意。
藍田之規而寓周官之法也。
承煕參名直月
父老之命。
推演約意。
列爲約目。
以復于衆。
極知猥陋
不足以塞諸君子之旨。
斯民也。
三代所以直道而行者也。
斯約也又不外司徒六行八刑遺法
與夫朱呂諸賢敦本恤患本意
苟能終始不懈
守之以正。
庶幾涵濡漸摩
一德同俗
不失一方之善鄕。
至如周家黨正之職。
亦安知無因此而爲之兆。
以幸一世之民。
返之三代之舊者乎。
承煕固不能無望焉。
石柟二大字序
裵君▣▣甞造余言
家有石柟二大字。
申相公所書賜者。
願置一語發之。
余曰何石與也。
竦立若不語者。
噫余知之矣。
石質確音而辨。
材緻而理。
皆中於用者也。
邂逅良際。
形之爲螭龜
偃之爲虹蜺
韶頀其音。
靑黃其身。
置之於明堂太廟之間。
誠有所不能辭者。
是有命焉。
與其材與使左。
與地違。
宛轉小工之手。
屈辱於甃欄之下。
曷若自在山巓水涯
風雨不與猜。
冬夏不與爭。
任天之形以自全其性也哉
米芾癖於石。
杜少陵癖於
二者非能用二材者。
愛之不厭
發於歌詩
或至群笑而不恤者。
樂以天耳
非人也。
君負有用之氣。
處騖用之地。
乃反破邊幅洗粉蠟。
舍衆競之路。
自放天遊
其與三朋友。
一壺大白
逍遙於野山庵
自在之詩。
不覊之談。
視世之雕鐫肝腑
屈削稜角
苟趨於時用者。
可謂遊物之初矣。
余聞田翁楩柟之材。
金石之操。
世方倚之以爲邦家柱石
一朝携孫入山中。
讀書課田
以樂其天年
石柟之爲愛。
不在米杜後矣。
余未知君乃石而耶。
愛石者耶。
余眞木石矣。
未暇石柟
辨也。
送崔溪南元則
公元1711年
鰈域小矣。
無以當大遊之一逍遙
士生其間
尙或不能遍觀
甚矣其局促也。
丹邱有崔溪南元則
倜儻博學不苟
甞見奇蘆沙先生質性理之語。
亦甞得侍吾先君子與許后山,郭俛宇交。
講主理之旨。
辛卯春
一筇一簏
從子濟勖子濟立。
直往安陰之某里。
踰茂豊轉淸州華陽洞
歷俗離上漢陽
徘徊而西。
講業永抱之社。
松都竹橋
遂踰斷髮金剛
旣出。
遵海而東賞八景
太白而下
陶山廟。
歷洛之上下名勝所居
過余大溪之上。
揖而坐。
縱談名理如舊識
眂其意。
拘拘
無所滯於物。
宜是遊也。
亦是遊有助焉。
承煕束髮出門
卽思桴滄海崑崙
二儀之極。
千聖之躅。
白首牖下
聞溪南翁之遊。
爽然自失
世之厭小務大而卒於無成
非此類耶。
况承煕資地下。
學未通方。
使得遂其志。
適足以役其志。
匍匐而歸。
亦何補哉。
南翁之歸。
以嚮所得聞見者。
涵肆溫理
登山焉必求其巓而勿留一障之礙。
如尋水焉必求其源而勿容一泥之混。
心融而神會焉。
則將見靈源鉅嶽。
森羅眼前
鴻師良輔
左右几間。
之而沛然
之而確然
可與大化天遊矣。
如是
其直少補也哉
余方悼己之無成。
深爲溪南翁而誦之。
月田誌序
白馬山人
携書一簏
訪我心源山中
縱談經禮歡如也。
復出一册示之。
恍然導我入小有洞天。
琮琤巉巖
絢卉異喙遝雜隱現
俄見一對園亭
牕明几凈
圖書潔整
茶酒琴壺秩如
于焉有人
深衣緇冠
焚香澄坐
盖將羹墻武夷隴雲之間。
性命詩書
禮樂之府。
俛焉不知斯世爲下
此歲之將暮也。
山人作曰兩馬之交半月之內。
所謂都氏山庄
卽漢基小搆之所在
此其誌也。
右方有空葉。
願塡而還之。
今世士大夫幾不知有此事。
雖有志鮮有此樂也。
余竊有感於斯誌。
非以月田之爲美。
非以文辭韻響雅馴可尙
讀者自知之矣。
不能一辭
但曰山人無以此誌之爲盡。
所以無負此誌。
復續而廣之。
月田將不止一區矣。
送朴子善
黨之禍甚矣。
誤人之國
壞人之家。
猶有時而止。
至使道術分裂而莫之救焉。
何時而已哉。
今天獸蹄鳥跡矣。
簪裾于身而曰詩書禮樂焉者。
一鯷山爾。
鯷山之於天下
槲葉爾。
士生其間
守一株曰我我焉。
出門一步
東域西曰彼彼焉。
奈何乎哉
朴煕元子善
湖南長興人
從師于畿之永平
今年秋省先于嶺之洛左右
其居與往。
必得一時之賢者而交焉。
殆遍一國而十之八九焉。
視其志不局於跡而惟善之是從。
視其年又甚富。
異日所至
可易量哉。
然局者偏而窒。
泛者又蕩而無要領
旣博矣當擇其所守矣。
子善之師重菴公之所師李華西先生之學。
主理爲宗。
以尙名節遠勢利爲要。
黨伐之私無與焉。
子善所居湖南
有奇沙先生
於嶺則有吾先君子
生一世。
其旨訣有不約而相契者。
抑天有意於此學歟。
子善惟師訣之愼守
而又於其中參考有得焉。
則其庶乎勉之哉。
吾於子善而有是說也。
春秋義例類輯序
天下之理。
而已
四時以經之。
六氣以緯之而天之行可例也。
四方以綱之。
五行以紀之而地之勢可例也。
五倫以叙之。
八政以用
之而人之道可例也。
在昔帝王之治天下
禮樂敎化之。
刑賞勸懲之。
亦皆因其自然之例而修其當然之例。
周轍其東。
王綱不振
政失其例而天下亂。
夫子春秋
王者之事而寓之空言
尊華賤夷褒善貶惡。
亦豈無一定之例哉。
散見傳記者。
有曰天子不言出。
諸侯不生名。
諸侯失國名。
同姓名。
又曰中國而入於夷狄夷狄之。
夷狄而進於中國中國之。
是當筆削之際。
立定此等規例
通一經之義。
而硎灰一飛
書籍蕩殘。
元經徒在。
妙旨難尋。
若夫左氏之夸。
公穀之踈。
徒出於傳聞想像之餘。
百氏裂幅。
有得要領
惟有宋胡氏始能發其大義
然亦不能精究其例而類通之。
所以不能牽强穿鑿病者也。
程子春秋如法律之有斷例
朱子春秋須以類例相通
於是乎春秋之法。
躍如矣。
惜乎天不假年
未假盡勘全經
以斷百世公案也。
近故上國丹陽姜氏兆錫
胡傳參義。
能考立原例。
會通一經
其正例之變者。
又以變例通之。
繩貫珠聯
井井不紊。
吾友都君漢基讀貫百家書
晩學春秋
得此篇而喜之。
遂取其義例而類輯之。
爲目者凡十四。
又附以列國年代世系
使讀者不費繙索。
一證百。
盖與前所斷例類例者合焉。
承煕於此
有感焉。
先君子春秋
事實則且左氏
義理則多取胡氏。
總之折衷朱子
今觀姜氏所編。
大義往往不約而同
其行周正詐謀不以年月爵氏爲褒貶之類則如合契符。
使此篇得出當日采輯之傍。
有以證發大旨
參取緖論而今無及矣。
况今天下陸沉
左海波殘。
將無地讀春秋
誰知良工獨苦之心。
爲有補於世敎哉。
然道之顯晦人也。
時之否泰天也。
人苟能顯之
知無天之有必泰者乎。
余敢曰春秋之例。
天下萬古之例也。
使天下
公元1713年
而是例也則是書也有力焉。
朝鮮國五百二年癸巳夏四月甲子
星州李承煕序。
曲禮章句
曲禮者。
昔周盛時
所以小學之敎者也。
夫禮者。
天理本然之序。
而與物俱生。
不可須臾離也。
大經者。
所以天地之位。
通神人之情。
用之爲家國天下
而其節目錯綜其間者。
有以曲盡物情
周遍事宜
尤切於人倫日用之際。
實此學之所以體道而立德者也。
周室之隆。
學校大備
人生八歲
皆入小學
敎之以禮。
使之涵濡自然
輔翼乎未差。
以成其坏樸。
大學根基
當時學者所以易於爲敎。
而其爲學
又皆循循天理人事之則。
無有異端雜技之惑者也。
周政不綱
禮敎先壞。
天下大亂
然孔氏之徒。
尙能誦習辭義
序次成書
以詔後學
遂與大學之書。
幷錄而偕傳焉。
世級愈降。
聖學日晦
此書遂廢。
篇帙放逸
後儒又從而亂之。
或竊之而文其僞。
或勦之而傅其意。
或釐之而別其目。
檀弓少儀玉藻之類。
乖雜分裂
又有訓詁混錯者。
章句顚倒者。
不勝紊亂
使夫初學
無以尋其原委
以爲講究軆行之地。
有名儒博識。
留意句釋。
亦復鄭重因循
不成頭緖
逮夫有宋
聖學重明
程子主敬之訣。
張子敎禮之意。
盖已得其要領
朱夫子手編小學
采綴徽言
爲之綱紀
逮其晩歲
纂輯儀禮通解
特就原編。
分句剔。
去其訛舛
收其散佚
將次勘定日力有未給焉。
嗚呼惜哉。
承煕早歲小學
因得曲禮之文而竊喜之。
旣承先君子命。
讀戴氏禮記
輪流通習
積歲參究
凡此一句一節之佚出他編者後人文字之錯入於此書者。
皆若暸然於心目之間。
敢不僭妄
竊取朱子遺意
剔而別之。
采而蒐之。
章以類之。
公元1714年
句以正之。
參集諸家註解
亦或附以謏見
以著其義。
繼而游心用力有餘年。
因得與一二朋友
往復訂正
克成此編。
以俟後之君子
於此書之大全
有未敢遽信其必然
極知猥謬。
無所逃罪
然使後之人。
由是而讀之。
有以得見聖代敎人之意。
與夫小子入道之要。
所以致力焉。
則是傳也亦庶幾有補於初學之萬一云爾
甲午季冬乙丑
新安李承煕序。
內則章句
昔者聖王敎人
自家而國而天下
天下家其家而天下平。
王道之行。
莫盛於周。
而其家道之成。
又莫盛於文王姒氏。
以之敎立於上。
化行於下。
武王天下
周公位冢宰邦治
因其已成之則。
著爲一篇
使天下萬世之爲家者。
皆有以取則焉。
則此內則所以作也。
當是時。
士大夫旣明於化源
諸有家。
閨門婦孺
亦皆誦習其辭。
通曉其理。
父母有養
內外有別。
飮食有宜。
衣服有制
王者垂拱於上。
天下循循然不自知其入於至道之域。
於乎懿哉。
幽厲失德
家道先壞。
天下不王而此敎遂廢。
尙賴孔氏之徒誦而傳之。
以私範于家。
降自戰國
邪說朋興
天下穰穰
日騖于外。
學者不復知有此書。
以至編簡錯佚。
不成第次
漢世陋儒
加損益。
從王而來汩者。
有由玉藻而釐附者。
附會而贅之。
攬取而扐之。
不成面目
天下亦不復知有王道
間有英武雄畧之君。
能以天下爲家者。
率皆不越乎智力功利之末。
苟且劻勷
無有根址。
父不父子不子
夫不夫婦不婦
放口軆之欲而不知節焉。
天下家不家國不國矣。
宋氏之興。
儒賢迭作。
闡發微言
以次成緖
式至我朱夫子晩歲
手輯儀禮通解
取此書。
刊去剩誤。
釐其類例
庶幾本經之舊而天不假年
未克勘洗而一正之。
承煕奉先
君之命。
讀戴氏禮記
始得此篇。
從事焉。
沉潛究索有年而後
若有所得
敢據其大旨
尋其義類
竊因朱子所定而畧加采輯
次而補之
定爲四章
蒐集諸家註解
爲章一篇
復與一二同志
往復參訂
凡十有餘年。
始克成書
夫以承煕不才
聖人千載而遠。
乃欲追整亂緖。
反于其舊。
誠謬且妄矣。
然尙庶幾有藉乎朱子之意。
得以影響音旨之末。
使此書而不終泯者。
能爲之兆焉。
讀者姑循其句讀
求其意義
軆之于躬。
施之爲一家之則焉。
則是編者有幸焉。
天意有在。
有繼周而王者
有意齊家治國化民成俗之方。
庶幾有補於萬一云爾
甲午季冬乙丑
新安李承煕序。
退雲亭契案序
公元1716年
亭故參判玉山公退雲林之庄也。
公早擢明經
入而論思經幄
納允喉院。
出則膺州郡之寄。
翺翔周行
晩歲退處田廬
修道山水之勝。
邀鄕朋里老
逍遙遊
相與結契合財。
爲修誼同俗之資。
一屋於黃店溪西。
顔之曰退雲。
直其上。
有岡突兀如卸兜。
當鉅谷中
大松蔭其頂。
乃所名退雲臺也。
風和月朗
肩輿時往
巉巖淸漪
哦詩酌酒。
評雲品石。
樂而不知倦。
旣而遠近人士之獲瞻顔色者。
懿公之志而樂與胤子昆季遊。
附其名爲一錄。
承煕亦猥玷焉。
公歿之丙申冬
又拓其隙地而亭之。
所以川嶽之飾。
雲木之觀者略備。
而是案亦適成。
竊惟念世之士大夫遭逢休明
豊祿而馳譽者盖多矣。
鍾鳴漏盡
溺而不返。
其能騁情遊玩
寄懷亭榭者。
往往徒騖於花石外物而卒不能爲數世圖。
公能與時消息
駐足奔中。
得一退字以侈雲物
又克裕其後
長子學士繩武于朝。
文采一世
季子處士振儒
鐸。
士林望。
用能闡述餘休。
堂而搆之。
世其基業
斯亭之興。
其將有續而大之
以期無極者。
士之托名是案者。
亦將與雲臺山水。
永有光焉。
豈直大夫一時風流觀美而止哉。
姑書此弁諸首。
以諗來後。
李紫東聖養文集
學者所以學爲聖人也。
由是而學焉。
人盡聖矣。
然鮮有能至其域者何也。
吾友紫東先生李公聖養。
僅三十年於此世矣。
其生也人以爲聖可學也。
及其歿。
怳怳昧昧
以爲聖非學可至。
噫其可者理義也。
其或不可氣數也。
聖人有言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士患無所聞。
苟有聞。
死亦不足恨也。
公幼不嬉戲
成童
便以學聖人爲己事。
篤志力學死而後已八字而囊之。
一語一默一坐一行
必于繩尺之所中。
其孝于親友于弟。
刑于妻信于朋友
聖人所由而由之。
其所不爲者。
亦必以聖人所不爲也。
患世之講心學者。
不得其要。
博究潛思
求合聖賢之旨。
甞遍交名碩以證質之。
旣而謁吾先君子
主理之訣。
反覆難疑有年
恍然不逆。
盖將由是推原一本
貫之于萬殊
而天遽奪其年矣。
其弟衡模甫收其詩文僅數册。
寄其友郭鳴遠。
鳴遠與承煕甞校寫先君子輯理學綜要。
仍出是篇。
略加訂正
俾付活字
歎息而爲之語曰聖之爲虛器千載矣。
學者苟且支離
矻矻童習白紛
夷考其實能斷然學聖人者盖鮮矣。
俄而夷狄邪妄恠幻之說盈天下
遂以吾聖人不足學。
甚矣天下將無人類乎。
有人不可聖人
聖人不可不學
有學之者
無不可至者。
之無公。
數十年矣。
其誰與爲徵哉。
寂寥數篇矣。
而其論說大原
類皆未定之草。
未足以見吾紫東先生
然其詩淸而勁婉而諫。
駸駸風雅之遺。
其文根經據義。
溫然有則
無愧爲道德之言。
抑亦其學聖之跡也。
百世之後
因是而知世之有學聖人者。
而能奮力而從之也。
金畹山詩藁序
公元1719年
開山水之勝。
冠絶東南矣。
以其處象王之陰。
不與名都孔路交。
自混竅融結
榛狉百刦
幸遇我定憲公
始發其幽秘
圖誌題咏爛如也。
于後碩人達宦蹄轍相比
莫能飽飫而盡其蘊也。
廣陵香祖詩名域中
蚤甞折輩公卿無所遇。
晩喜天遊
域中名山水。
己亥夏
從吾敏窩叔父山房
數旬而歸。
過余溪上
出畹山小藁三册而發之。
乃洪開一大全也。
巉巖而釰立者山也。
噴薄雷轟者瀑也。
縹緲亭樓
蒼鬱卉木
雲烟合散
日夜晦明
與夫琴樽蕭散之適
矼遷窈窕之往
皆能神輸氣運
吐華揚芬。
各臻其妙。
間復圖以形之。
誌以譜之。
殆無餘蘊。
是亦洪開之一遇也。
惜乎不及吾定憲之世也。
藁有遠遊一篇
慷慨不豫者。
余爲畹山子悲之。
翁乃曰使我不能於人。
得天放。
逍遙阡陌
亦安知非福耶。
噫是乃所以爲洪開遇也。
鄭廣文以三絶天下
山翁實有之。
且洪開亦一絶也。
萃之爲是藁。
其將乎是而有所遇於嗣後矣。
以以契案序
天下之物。
必有所以然
爲事又必有以之者
以者卽此主宰之妙。
而在人則心之制也。
吾夫子論觀人之法曰視其所以。
視其心之所制而其人之善惡皆可類也。
遊其門者盖三千。
不以其所以以焉。
而惟子曾子得其宗焉。
其言曰以文會友
以友輔仁
夫文者心之著而跡焉者也。
仁者心之生而德焉者也。
君子之學。
其文以究天下所以著。
求其仁以全吾身之所以生。
而其道也必以友以之。
之而父子焉。
之而君臣焉。
之而夫婦長幼焉。
之而萬事焉。
友者又五倫所以叙。
萬事所以類。
而實此心之所寓焉。
是二以者。
天理之至妙而人道大關歟。
世衰道弊。
心學不講。
友道先壞。
或者年位相比爲友。
其所以會之者
不過杯酒遊談之間。
其所與以者。
不過伎藝華之末。
下者勢利以相倚。
財賄相求
則其相將以入乎夷狄禽獸之類者。
亦何恠焉。
是皆不知其所以而以之者也。
吾友裵文昶性和,安鍾彰致行
世家柒原。
井閈相接
上學以上
無所不同
乃心契也。
游學四方
所知益廣而所守益篤
以此心公諸世。
倡率同志
合成一契
名之曰以以。
以爲講學成仁之資。
夫契者合衆心而一之者也。
使吾黨君子同是契者。
果皆以此以爲心。
相會也必講究堯舜洙泗洛閩之文。
相輔也必助成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仁。
以窮其所以然而盡其所以德者。
是亦吾曾子之心而吾夫子所以也。
其推之之極。
可使天下萬古而同此以也。
奚啻一時一案有以哉。
君子不以不佞可以
與共此事。
不佞無以以於人。
不能無望於人之所以以於我也。
抑又有所感焉。
今天下心日晦
將並與天理之主宰而雜之以形氣之私焉。
未必不由乎以字之不明也。
諸君子以其所以。
無負此以以之義也。
五世遯齋府君致侑詩帖
詩歌之作亦天也。
可以其時焉。
天氣一嚴
霜雪下氷腹堅
于焉萬喙息鳴。
寂然若無有也。
一朝雷出雨下天。
勾萌挺然
天下之鳴。
各以聲聲之。
聲之在人。
詠歌焉。
之而詩焉。
其作亦猶
是也
國家壬午之禍慘矣。
二儀失色
三光晦景
當時秉忠諸臣。
大而死小而黜。
騈首禁口
至今百四十年。
語者必曰某年而不敢名其年。
承煕齔齒
侍吾定憲公及吾先君
賓客適空。
更深燭懸。
語及吾五世遯齋公事。
哽咽能聲
髮竪血沸而色火也。
退讀當世挽歌侑狀。
類皆於是年事吞而不宣
如懸千石之鍾而不以筳也。
盖其語之尙不敢
况文而詩乎。
聖上三十七年己亥。
追崇莊獻世子莊宗皇帝
十月祔于太室
庚子五月
抗義諸臣。
始命遣官致祭遯齋公之廟。
其後以寵之焉。
再從兄進士達煕置小觴而慶之。
諸公詩歌其事。
鄕人士和甚多
遂成鉅軸焉。
嗚乎
吾祖諫臣排天閶。
負睿孫叩文陛
地伏而抗天威也。
雷霆不于耳。
鼎鑊不于目矣。
及其掛冠而南。
撤扉而北。
淸夜仰天
血淚滿眶(저본에는'睚'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眶'으로수정하였다.)。
家人子弟。
亦有不及聞其詳者。
豈知有是日哉。
天衷一啓
大霈四注
羣生畢覩。
於是乎屈者伸幽者顯。
呻吟者嘻焉。
黃童白叟
相與大言于街。
而此詩作焉。
是人乎哉
抑天也。
今觀軸中諸作
未論志言淺深
聲格巧拙。
皆瀉出於忠義之腔。
宣揚寵德之光。
豈直一時風騷已哉。
謹綴寫一册。
俾爲傳世之藏。
至若蛙蚓小鳴
亦不害爲大化一響
並附其左焉。
旣又再拜稽首
願我國家大猷日升
萬億年迓天之休。
崇飾淸廟歌瑟之什。
爲我後者
亦皆課忠責孝。
遺韻沐餘芳。
以大其聲。
俾是詩永有辭焉。
辛丑三月八日
五代承煕盥手拜手謹叙。
李應三丙鱗(저본에는없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보충하였다.)序
承煕采輯古今淑媛懿行
以爲閨門之則。
名之曰閨儀。
附以家傳內範
自我九代月峯公端人始焉。
公以大受之器。
誠敬
公元1721年
學。
旣又爲世不舍
若將大其施爲
而竟不永于壽。
八世參議公纔三歲
端人親黨多勸携歸京第。
端人乃曰夫家墳墓在鄕。
托在未亡人
捨而西。
樵牧矣。
有孽屬頗頑獷
不利于宗。
屢形于迹。
端人近戚有按嶺臬者過候之。
問兒幼何以家。
端人言有支庶甚忠
足以爲地
按使內嘉之
召而奬謝之。
其人遂感恩革心
參議公稍長。
端人爲築亭水上
延師課學嚴父
卒成儒業
孫曾蕃昌
遂名巨族
世之推本而論月峯公之懿者。
必及端人焉。
牛峯氏世漢師有令德。
端人之考參奉公始卜居聞慶之鵲村。
月峯公委禽于是矣。
世代寢遠
承濶焉。
歲辛丑參奉十世孫丙鱗應三。
始克相訪于大浦之居。
遂會吾闔族而觴于月峯亭上
兩家先故
漠然邃古也。
噫人之生。
如以火傳薪。
雖十薪而傳。
一燧之發焉。
今未論世代久近。
吾之身卽端人遺軆也。
而應三之參奉亦然
是直中表而已
使世間久視者。
于其傞儺而鵲之上而而浦之陽者。
亦昨耳。
曾是以爲有古今之異哉。
且人之跡。
有存有亡
而其心則無有無無
苟以有矣
端人之心。
尙在矣。
苟吾李之爲端人後者
皆能孝于先仁于物慈于後。
是亦吾端人矣。
三甫之入其室
亦必慨然語于心曰端人尙在矣。
苟吾端人而在者。
亦豈於應三甫遠而乎。
李陶丘實記序
公元1510年
承煕丘先生李公實記。
誦詩讀書者。
不得不論其世也。
世之論公者。
能言泥滓富貴
放情山水
又有曰異人神人也。
如陳栢谷克敬之曰逍遙一世之上。
睥睨天地間者
傳者尤以爲名言
其然耶。
謹按誌乘
公生正德庚午
二十一遊太學
齒坐之禮。
時我仁廟在東宮聞公名。
使人存之。
至欲爲布衣交
乙巳
仁廟禮陟。
文定王后垂簾
元衡當國
嗛公甞在舘議己。
乃曰李濟臣者。
尹任,灌客也。
謗訕朝廷當拿鞫。
湖陰士龍公署淸河敎官
元衡而笑鄙之。
元衡遂置公度外。
公自此絶意世事
放情物外
水石淸處。
徜徉終日
彈琴歌舞
日飮淸水洗膓胃而歸。
惟遇仁廟諱日整衣冠。
終日獨坐
噓唏太息
默然不語
傍人莫知所以
其喪仁廟三年考妣
噫公之心。
河西金先生之心也。
地少異。
故其跡微不彰
其事則乃夫子所稱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者。
其中乎淸與權則又非世人之所知也。
夫以仁廟聖知屬意若是深至公所可知已。
權奸讎視正士
必欲斬伐之乃已。
自托淸狂
明哲保身者之權耶。
公師南冥曺先生
甞從入德山。
累月端坐
不妄言笑
先生彥遇詼諧曠蕩
收斂以禮何也。
公曰濟臣不能主一
他人曠蕩
先生自收斂。
所謂詼諧曠蕩者。
非眞陶丘子也。
乃時也。
豈惟陶丘子之時然哉。
承煕不敢知退陶翁終身斂退
南冥翁之赴召善謔
不亦所使耶。
一陶丘子也而遇仁廟冥翁則履禮而論正。
元衡則諧而放。
故曰求陶丘子之眞者。
當於仁廟之世冥翁之門。
未知後世尙論者。
首肯之耶。
九原可作
公其肯莞爾耶。
詩文膾炙人口
然初不致思
大抵出於淸狂之跡。
非其至者也。
而善讀者尙可卽此而見其心也。
藁散不收。
後孫又零替
今且三百年矣。
其族後孫泰裒集詩文若干首及附錄諸篇爲一册。
外裔田氏諸賢。
與之謀壽諸剞劂氏
嗚呼其仁也。
抑天所以丘先生之眞者耶。
儀禮傳序
儀禮
禮之祖也。
後世作者
百家分峙。
各有門戶
莫不譜承於是
公元35年
書焉。
在昔周氏之盛。
禮治天下
天下遵而踐之秩如也。
是書之出。
盖爲侯邦之禮而起焉。
要之聖代之作也。
文簡嚴微奧。
爾時已有傳記若義而旁通之。
嬴秦以降
禮敎大壞
影響遂寢。
後儒因文求形。
往往如土中古器。
甚或不可以名。
漢氏之末。
康成鄭氏註以通之。
至唐又有賈博士之䟽。
發明註義。
相承登高之有梯也。
然宜以世異。
見以人殊
不能無出入。
且其文字
簡者欠別白
蔓者傷煩複
讀者病焉。
有宋朱子
勘正羣經
晩作是書經傳通解。
將以會通情文
不幸不能卒其役。
頃吾先君子甞輯四禮之要。
以是書爲本領
深以註䟽之未經梳洗爲恨焉。
吾友張君舜華留心禮學
有成說。
又取是書諸說。
爬剔精醇
刊落枝疣。
節分句解
使讀者得以治辭逆意
然不眩焉。
間甞求訂於承煕
使置一言於其首。
承甞有意斯役
自知鈍魯
姑以勸君而樂享其成。
且曰是書之作。
將三千年。
經幾代幾氏而至吾子矣。
吾子而精之。
使天下後世
更無憾於是書耶。
噫今之言世敎者。
功利是崇。
刑法是齊。
弁髦乎此禮。
天下大亂矣。
苟天有意於斯世。
使天下之情。
反其本焉。
則必有能讀是書者。
於是乎是傳爲有光焉。
大韓光武十一年丁未十一月丁酉
星山李承煕序。
曺復文集
承煕平生知吾友復庵先生曺君特立獨行君子也。
其尤有感於心者二事焉。
南冥先生後也。
先生遺文梳櫛未精。
傳襲爲訛。
所以釐正之。
世之人譁而攻之曰大賢之文而三百年之久。
敢動一字耶
君不激不隨。
竭誠積慮
䟽剔圖記
懇訴名德
二十餘年屢更離合
抱志歾世而無所撓焉。
君甞謁吾先君子
得主理之訣。
服膺實踐之。
先君旣沒。
嶺之人羣而斥之。
主理二字
遂爲大諱
毅然若無聞。
講明微旨
昌言以詔後生曰此程朱陶冥之旨而洲上先生說也。
噫此二者。
卽人所病吾復庵大者
未知復庵之見有所偏歟。
晦庵夫子改編大學
刊誤孝經。
刪正通書
駁論知言
豈其少忽於尊信歟。
其志以爲如是
道不明。
明其道。
所以尊衛之也。
在學禁之日。
進講誠意正心之說。
其與時人太極西銘之旨。
擯斥而無悔也。
亦豈欲故觸世禍哉。
其意以爲毁譽禍福有命焉。
而此不可枉。
師傳心訣不可晦也。
復庵之爲。
未論其事得失
心法不亦正乎。
君於一切名利邁邁焉。
憂世也。
發於赤忱
形於言議
使其立朝事君。
必能以陳善閉邪爲恭。
守死秉節爲義矣。
其爲心旣然矣。
平生所行。
必求諸此理之所當然
不以時與物而有所遷焉。
尋常述作
不出乎孝親敬先衛道警學之間。
自然皆有文章
有裨於世敎
非世能言之比也。
然散而不收。
不爲後世跡也。
有子曰庸相能世其志業
輯其稿僅三册。
所以弁其首者。
謹受而卒業焉。
如其平生而又詳焉。
詩文之於吾復庵末也。
然卽是而觀之。
亦吾復庵子也。
無庸一辭
只書平日所感而歸之。
大浦義社契案序
古者國有常賦
民有常業
鄕遂閭比讀法以相詔。
水旱兵凶
倉廩發焉。
而民無私無私斂焉。
三代以降
暴君代作
賦稅無藝
敎化無方
不克胥匡以生。
自謀宜有其方矣。
隋氏義倉之制。
民財而聽官命
公義田之規。
終亦不越乎私施。
其意雖美而實無以當公平之理也。
朱夫子社倉崇安
公衆之力。
斂散之法。
上以補公賦
下以敦民誼。
推其餘爲不虞之備。
衰叔美俗也。
我李之奠于大浦且三百年矣。
宗族廊廡
炊爨寔繁。
貧富不均
甘苦殊情。
重以政綱日紊。
貪汚剝割
每値科外徵索
逐戶排配。
互相怨嫉
至於禍亂飢荒之迫則漸路人矣。
承煕家君之側。
粗聞昔賢之意。
間與再從君德煕謀。
白于父老
父老曰善。
合一里之辭。
大浦義社
代糓以泉。
以便集事
上戶百金
次各等差
下則以二百錢爲率
爰植厥本。
歲分四會
每會取子十之一。
其約曰民惟田賦是力。
外是而凡口雜色調徵
于是資。
以其餘養老年敎後生
賢賢貴貴
旌孝恤孤窮。
慶吊有助。
窶荒有恤。
取次立定節目
恪遵而行。
整案目而敦事焉。
承煕敢諗于座曰諸公知此社之爲義乎。
義者所以公於人也。
反之曰利。
利者所以私諸己也。
今我一里老少
以此社之利於己而樂其成則必將各私其私。
欲以是而私於己。
此社其廢矣。
必也義乎。
我欲其公於人。
人亦欲公於人。
此社其日趨張旺而其爲用又日光大矣。
不惟一里可以盡其義。
亦將以此義義一世矣。
大成廟拜經錄序
公元1721年
孔子降生二千三百九十八年丁未
承煕韓國六十七年癸丑臘。
中華北京
孔敎會于衍聖公府。
廣西龍積之澤厚君交。
君舘承煕大悲院之孔道會所
翼年甲寅寅月庚申
承煕大成廟。
廟在安定門內。
嚴宏敞。
黃瓦玉磚秩如也。
庭院外內老杉井如也。
歷代帝王碑刻林如也。
正門兩旁
周宣王石鼓十坐。
門外兩旁
安乾石皷亦如之。
于庭東行再拜
(華俗三拜九叩頭。
余只再拜
古也
)涉階升堂。
瞻謁至聖先師位下
仰慕俯愴。
歷代上帝王尊號。
非禮也。
今只書至聖先師固正。
然尙費辭
只依周世祀典稱先聖
配位先師恐宜。
位牌皆雙書漢滿文。
一主二文甚猥褺(一作褻)。
惜未能改正也。
兩旁復聖顔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
傍後孔門十一先賢及宋先賢朱子
儼如誾如也。
東西兩廡諸賢凡百六十二位。
堂舊養士數千人
中華革命散之
迤西辟雍四代(金元明淸)帝座仍焉。
撫古悲今
躕躇不忍舍也。
龍君命席大成門內。
卓陳五經四子
升香于爐。
諸生序立
肅念少頃
進升再拜
以次詣卓前。
讀經一兩節。
復肅念少頃而退。
于廳所。
揖而歸。
是日會員至者黃君啓瑞招待焉。
龍君承煕志之。
再拜復之曰中華者。
孔子中華也。
苟中華矣。
孔子矣。
拜廟拜其神也。
猶外也。
拜經拜其敎也。
近裡矣。
猶文也。
承煕復有拜焉。
天地立心
父母立身
吾生立道
斯民立極
萬世立範。
孔子之心也。
以是五者。
日拜之。
拜其心也。
拜之亦以心。
今敢爲諸君再拜
願中萬世孔子之心。
字說百選序
冠首服也。
其禮爲成人之首。
聖人重之。
四禮焉。
三加而彌尊之。
字而祝之。
後賢演而說之
又文矣。
中華先首薙辮二百六十餘年。
從而髡焉。
冠童混焉。
此禮遂廢。
昏喪三禮隨而泯泯焉。
廣西龍積之澤厚慨然禮敎自任
首倡冠禮
士大夫信從者。
每喜作字
手選近古名作
期滿百篇
鋟而廣之。
承煕箕子之邦。
孔子之冠五十二年。
而始到中華首都
猥與積之君交歡
君見吾先子所輯四禮輯要
詢及承煕之冠二子以斯禮也。
亟索兩世幾作以足之。
又命一語以冠其篇首
噫君其勤矣。
抑天也。
人者萬生之首也。
中華萬方之首也。
今天下盲平等
天澤汩焉。
道陵倫夷。
行將齊人獸無中華
其徵自廢冠禮始。
被髮伊川戎陰。
無上而王氏簒。
氣至而先形也。
龍君能爲中華能爲人憂。
睠睠于是禮。
使來者中華萬方之首。
斯人能不失其爲萬物之首。
則是禮當首復焉。
龍君於是乎首其功矣。
孔子二千四百六十
公元1854年
五年甲寅正月
韓溪李承煕六十八歲序
洗心文集
承煕讀放叟權公瑎洗心亭記。
喜其辭理俱到
眞見洗心翁在亭上
及讀洗心公所自爲記。
益信其治心之有所見也。
洗心之說。
肇於大易繫辭。
朱子成湯盤銘之語。
亦曰洗濯其心以去惡。
取譬也。
公以名其亭則直言水洗心之妙。
其指凡三變而其欲除去私意
一之天理正則未甞不同也。
夫心者天理主宰也。
本善而已
一爲形氣所拘。
遂至自失主宰
則亦私意物欲而已
公深以良心之汩於私慾爲懼。
處斯亭洗斯心。
使之不斲喪其本源
又甞自號悔翁
眷眷於復良心之意。
盖公先君子釣耕士登鄭寒岡先生之門。
發揮心經之旨。
家學有自來矣。
權公甞言此人眞欲洗心者。
篪叟鄭公葵陽誦其言而狀之曰公天資純篤
孝友翕於家。
睦婣達於鄕。
隨事接物
不周平實
一見可知偉人長德
有本者盖如是矣。
今觀其詩文
類皆平易白直
絶無纂組裁剪之痕。
盖其直從本心滾滾寫出。
是何拘乎聲格軆製之表於外者耶。
噫當公之世。
先生長者類能以治心爲事
士氣正俗風淳。
世級旣下。
高者訟性理
畀者騖事功
不問此心在何處
以至天下無此心。
天下所謂文者亦末矣。
承煕以爲世之學者
洗心如公之言。
天下理得文在玆矣。
甲寅六月丙午
中華客星李承煕謹序。
禮運集傳序
禮運者。
子游氏所述孔子極言禮化之運以詔後人者。
天生此人有性焉。
仁義禮智。
爲道
必本諸仁。
制之以義。
辨之以智。
行之以禮。
禮者天之叙而人之則也。
一人則其一動一靜一言一爲
當天則者皆禮也。
推之一家之齊一國之治一天下之平皆禮也。
粤自草昧始敎。
人文日闢
羲農黃帝堯舜
五典三禮
大道以行。
此禮之一運也。
降而三王世及一亂一治制作代備。
至于姬周
其文郁郁
又禮之一運也。
文極而弊。
王綱不振
東周遂微。
五覇功利主夏盟。
老氏之徒又欲滅絶禮敎
中華凜凜夷狄禽獸矣。
孔子生於其時
不能行其道。
晩正魯禮。
以詔萬世
此亦禮之一運也。
其與門人雅言執禮固多。
至如三代小康
魯祭非禮
其所不敢昌言者。
適因所感而發之。
其次天命神道人情聖化之類。
又多探原詣極
尋常答問所可旣者。
子游氏旣詳問心領焉。
追記而垂諸後。
用意亦至矣。
惜乎去聖日遠而其正義日晦也。
聖人之言天理也。
天之理隨時不同
聖人之言亦然
太上曰經。
言經聖人手筆
若易春秋是也
如日月如四時
無智愚知不可變也。
雅言
論語孝經所載。
習於日用
菽粟布帛可常也。
若禮運者微言也。
祥風膏露
烈日嚴霜
見於大化之運。
驟而迫之。
怳惚駭懼不能定。
其首節所發大同一說其最也。
循常者拘於現像。
以爲三代不可小。
此非孔子之言也。
騖奇以爲聖神不可測。
禮敎糟粕也。
等之以下
各因所見軒輊淺深焉。
終莫之一。
重經秦火之熸漢詁之詿。
簡編攙錯
字句傎缺。
學者往往不能讀。
至宋程朱氏作。
表章大義
勘解羣經
而此書有未遑焉(저본에는'爲'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焉'으로수정하였다.)。
承煕晩生褊邦。
甞奉先君子命。
小戴氏記。
妄註曲禮內則二編。
次及是書。
逡巡未竟也。
後値人國淪喪
逃遁異域
見天下言者。
道德則耶回道佛也。
政法立憲共和政府也。
孔子所言綱常禮義無與焉。
中邦儒者
欲存此一席者。
大抵曰吾師亦甞云爾則禮運其證也。
承煕恐懼無措
就此早夜
玩。
行坐與俱。
雅言以定其常。
質經言以原其本。
積以歲月
稍若會通微旨者。
肯綮紛錯之交。
或若有神會而心融者。
乃敢因訓詁之舊。
參覈近世學論。
附著謏見
定爲集傳。
思與宇內朋友訂之。
不失孔子禮治大意
以俟我後人
噫禮之興廢天也。
堯舜大同
經一千年而得姬周之英。
小康而止。
又五百年而得孔子
僅以微言發之。
不能公之天下
今又二千五百歷年
大運一變
羣敎並爭
天下無言禮者。
乃以眇然末學
欲追整殘篇
闡發微旨
不知量矣。
天理有終不能泯者。
斯人不終夷狄禽獸
則此禮必不可廢。
後之學者有意於斯禮也。
則是傳也亦或有補於萬一云爾
弟子集解
人於天地間有三事
曰父曰君曰師。
弟子爲職。
顧不重歟。
上古惟君是師。
三代敎法寢備。
上自司徒成均
下及閭塾。
師道日隆
弟子之職始備。
德衰
敎典先弛。
管仲相齊內政
使士之子爲士。
述舊訓作韻語
弟子歌誦之。
以警其職。
學則本原也。
受業本實也。
蚤作饌饋灑掃
執燭夜習。
常職也。
彜倫事爲之常。
服孝敬謹之行。
馴致大人君子之德。
有功於此學。
吾夫子作於魯邦
萬世師道之宗。
雅言散見論語曲禮等書。
合乎此篇之旨者。
至漢志特列之孝經。
康成鄭氏引以註禮。
更不別標管子
盖此書所載。
三代遺規
非創自管氏也。
惜乎。
世經秦火
簡編錯誤
大義多未明。
唐房氏玄齡
始爲註解
頗病簡略
宋朱文公小學
曲禮內則諸篇並采之。
編入儀禮經傳通解
又未克畢正焉。
淸光緖間
洪氏稚存箋釋
莊氏述祖增演之爲集解
黃氏彭年爲之補音。
辨其句讀
又爲考證一篇
刊焉。
意摯而事勤矣。
承煕甞註曲禮內則
略窺周孔憂世設敎之意。
客中華。
讀是解而竊喜之。
尙恐其正義之未盡昭晣也。
妄因究玩之餘。
重加櫽括
整其顚謬。
其章句。
因辭釋義
逐字解語
庶幾求見古人尊師正蒙之本意
噫今之言學校者。
率皆騖於事功之末。
而不復言孝悌灑掃之事矣。
天下之理。
窮則必返。
人道終晦
學可復明
則當知斯篇之爲聖功
而此謏說者亦或有補於童稚之習矣。
歲甲寅臘月下澣
書于奉天城旅舍
昌寧曺氏派譜序
公元1864年
昌寧之曺。
爲吾邦著姓
有若南冥文貞先生作。
自述先德
有曰我祖昌山
九世平章
後卓名儒顯官林如。
史有述焉。
輿有誦焉。
無待乎譜也。
然譜所以䟽其根。
孝慈之本。
詳其流。
友睦之路。
不得少也。
宣廟龍蛇倭大訌。
公私書籍蕩於燹。
後十年壬寅
養堂參判公倬收列派譜大同
去古無遠
風氣尙眞
文而無僞
有徵而可久者信矣。
後七十八年而爲肅廟癸酉譜。
又七十五年而爲英廟丁亥譜。
百六年我太皇甲戌而譜凡三矣。
晉之德山一派無與焉。
有由矣。
吾邦自檀箕而來
民族雜土華。
同姓而異貫者。
初非荀己鄒朱之同源分族
又非婁劉徐李之異族合姓
直如天潢地漢。
偶同其稱。
槩以異姓相與姻婚
嫌其混也。
加貫而別之。
南冥先生貞敬夫(저본에는'天'으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夫'로수정하였다.)人曺氏。
南平
先生之曺。
有莊胡公潤孫,子義山文簡公好益,侄▣▣參議繼孟女。
並聘若嫁南平氏
氏籍于國乘于家。
南平
南平無他
曺認自唐來。
貞敬沒百餘年而癸譜作。
則南平氏移貫昌寧
始秦晉者將吳孟矣。
德山之爲先生後者
爭之數百年
竟不能同于大同
後甲戌五十一年乙卯。
先生孫庸相謀宗派而譜。
不得已
而別其別同其同也。
分合一時之形也。
倫常萬世之經也。
之役也雖不能大同乎譜。
合於天常大同乎。
規例篇第應有養公之舊。
大同固在也。
夫德山明德之世也。
相君有家於先正始大節
知所謹焉。
必能盡其仁止於禮。
必能由是而追其孝修其睦。
能乎近則推之大且遠。
且有地矣。
音文類表序
天下之以然者皆理也。
流行交感之跡氣也。
大類曰臭色聲味形。
臭與味隱而藏。
凡物相感也。
彰于色確于形辨于聲。
古者中華聖人有作。
天下之理。
彙分其形。
聲以稱之。
色以畫之。
紀之以六義
象形(象其形軆
如日月字如日月之形。
)指事(各指其事。
如人在一上爲上。
人在一下爲下
)會意(會合人意
止戈爲武
人言爲信。
)轉注(左右轉變
老轉爲考。
)諧聲(只取其聲。
從可曰河。
從章曰漳。
)假借
(借彼名此。
如以道路之行。
名人道。
)立爲文字。
于以事物之名。
妙道理之形。
正言語之音。
慮深其用神。
無以尙矣。
世級漸降。
事形日狵雜。
方語複疊
文音漸訛舛
民智益蠢蚩。
學者往往棘澁之患。
重以近日萬方相通
雜沓無紀之語。
草亂逐聲之文。
未可中華見文。
活譯而泛酬。
其於導俗御世之方。
或有憾焉。
竊意天下之理。
皆有相配
文字深淺精粗
亦不害並行相輔也。
昔我世宗大王憂華文之難通用
爰命儒臣
叶音之例。
造國文。
以配其用。
制作有度
明白易曉。
殆爲萬國音文之最。
今天下手眼日趍簡徑
尙恐其有眩於位象之或難明而嫌其字畫之或繁剩者。
恭惟天下之物。
皆本於五行
木火水土
直勾方平圓其形也。
東南西北中其位也。
其音曰角徵商羽宮。
天下之聲。
皆由此而生。
及鍾爲人物。
機關不可易者。
排列爲口而聲音發。
牙舌齒唇喉其部也。
定其部審其發。
皆有自然之分。
聲有始終
音有淸濁
上下承沿。
左右轉移
言語妙焉。
因其形而形之。
因其位而位之。
因其承沿轉移分合之。
則凡言語之有音可耳者。
可象而目之。
此吾國文所由制也。
不揆猥妄。
按其成例推。
明其象類
省簡点畫
分章別例。
爲音文類表一篇
以備講究世用一方
苟得天下通識之士。
因樸成斲。
俾成完巧
復得如中華大邦講定頒行之。
先自學校
分配正文
用代反切之工。
使初學蒙士歲月之勞。
速臻眞理
次及閭巷
轉相口授
使村丁里婦。
得通情路講世務
內而便一時郵局報館之務。
外而達萬邦文通辭之用。
庶幾爲輔相天地。
作新人民一助
有以裨古聖六義之萬一云爾
家範
公元1852年
周公內則
頒之天下
使有家爲法
萬世通範也。
但其節文事物
不能古今異宜者。
世敎旣弛。
靡所折衷
後之君子自著家訓
一家世守者盖多。
然皆無以公諸萬方萬世
槩亦時也。
不德無以敎化一家
今又漂流四方
不知死所矣。
綴輯聖賢遺法
以時宜。
內則成例
作家二篇二兒
參酌去就之際。
不免有僭汰之罪。
然其心亦苦矣。
使吾家後生
能遵服而力行之。
庶幾保守門戶之資云爾
壬子冬
韓溪老夫題。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記
  
三守堂記
百城可以力守一口不暇力焉。
在內也。
萬衆可以法守一身不能法焉。
獨而私也。
天下國家可以智計守而一心不容計焉。
無形可施也。
人能守此三者。
天下之守何有哉。
眉叟許文正公進言于我元孝王守口無妄言。
守身無妄行。
守心無妄思。
文正先生黨伐之世。
大正以御羣枉
台鼎享期
頤。
卒爲完人
其所守之要也。
以是于時垂諸後。
所以公其守也。
吾友安華翼英濟世內守
尙德好義
晩喜讀眉翁書。
得是語顔其堂曰三守
昕夕焉。
承煕敬復之曰竊惟三者之守固難矣。
然亦在乎得其要。
夫子甞曰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矣。
不言非禮勿思者何也。
是勿之者乃心也。
然則言而守諸口。
動而守諸身已末矣。
能守諸心。
三者可一矣。
譬如百城萬衆
非逐雉乘障
計口畫迹
但視人君之守而守焉。
惟心者內而無外
獨而御衆
履虛而制實。
其守君也。
不假人守。
只要自作主宰
主宰維何。
而已矣。
夫敬者儼然若有思焉。
肅然若有畏焉。
斂然若有不足焉。
使心志自定
四軆自勅
辭氣自重
不巧而妙。
不法而齊。
不力而强。
吾友苟從事於斯
內篤乎淵冰之戒。
外審樞機之發。
造次顚沛
于是焉
則久而能誠。
无妄矣。
之而守于一。
之而守其三。
之而守夫萬。
守一也。
自守也。
是古聖賢之守也。
可以家國天下守也。
心源堂記
心源堂者。
三峯書堂正堂也。
先君晩歲
不肖承煕買成亭於山北
有古心字之形。
遂揭以斯扁。
先君沒。
不肖能有
今上三十三年乙未。
南州人士先君遺文
丁酉三峰朝陽而堂之。
先君之躅也。
移是扁扁之。
先君所及也。
吾州界山曰修道。
東馳百里紫陽山
二川而東。
二十里而三峰陡立
水合而彎焉。
談者點畫山水曰是於今文亦心字也。
是役也。
張隱舜華歌于樑。
郭徵君鳴遠記于楣。
稱物比事
庶有徵矣。
承煕竊伏惟念心者主宰之理而衆萬本源也。
天地所以天地
萬物所以萬物者。
皆此心也。
人又天地萬物之心。
主宰覆載
殊之間。
上古聖王代作
繼而洙泗洛閩曁我東諸君迭興
以之順仁義禮智之性。
詩書設禮刑政春秋
主宰天下萬世
世道寢降。
心學不明
乃至陰陽精神屈伸聚散之氣。
主宰本軆
先君爲是之憂。
闡發主宰之妙。
以明此心之本源
要使此心自作主宰
以之鑑衡萬彙
酬酢萬變
昭示來世
噫此學之不能終晦
天地之心也。
地形之偶符。
堂顔之適成。
亦或有不期然而然者。
庶幾是堂者。
亦能以此心爲心。
上究大源之有本。
俯盡妙用之無方。
使吾儒心學大明天地之間。
有以光是名也。
下柯齋記
下柯。
福州一山也。
或曰鶴駕
莊肅端正
大人之心。
望之可敬
環而居者多士大夫
往往高賢
以故名域中
山東林壑窈窕
鶴峯金文忠先生世宅在焉。
循溪以下牛鳴
有負巘面陽而屋者曰下柯齋。
先生裔孫瀅模範初養親讀書其中
承煕甞造焉。
庭柯翳然
几案明整。
範初冠帶周旋
知其典則有自也。
君送余于臨川之堂。
請余記其齋。
余問下柯何獨吾子山也。
良久曰願發其義也。
承煕竊惟天下有大柯焉。
豳詩伐柯伐柯
則不遠。
子思引之爲不遠人以爲道之證。
聖人者。
衆人所執之柯也。
其所伐者。
又人所固有之柯也。
其在吾東。
退陶老先生太上之柯也。
先生甞歷述堯舜以下主敬之旨。
書屛銘。
以付文忠
文忠公旣以是柯于身。
貽厥孫謨
世其柯。
徵士病翁先生世嫡也。
範初君又出其門。
其柯果不遠矣。
然上焉而柯者其則也。
下焉而柯者其材也。
孝友謹恪
篤志力學
此又非柯之材者乎。
天生萬物
各付其則。
父慈而子孝。
君義臣忠
目明耳聦
手恭而
足重。
規矩之於方圓
繩準之於直平。
一定不可易。
循而度之。
皆可聖賢也。
只爲形氣拘蔽
短長利害榮辱之途。
曲直是非毁譽之塲。
醉昏夢寐
忽焉爛柯之夫。
悲夫
承甞聞之。
此心者天理主宰也。
其能自主宰者敬也。
心一於敬直上直下
天理矩度自正。
人欲枝節自解
詩曰伐柯如何
匪斧不克
者其天下萬古大柯之利斧乎。
君苟能先立此主宰
磨礱德義
斬絶私吝。
以之事親爲家。
讀書應物
無所不用
卽此固有之柯而其長短大小
無失前柯之則。
方不負爲君家之柯矣。
抑亦有光於下柯之山矣。
三一齋記
三一齋者。
族侄博士君基容之居也。
君生十歲
奉尊公命
禀學于吾先子
尊公嚴且勤。
不以愛弛程。
先子每朝
冠帶諸生
口授經史。
日旰忘食
周旋其間
父師意。
吾先子奇愛之
旣長常昂昂俯首作田廬計。
國家月課太學
得試其藝數年。
屢冠諸儒。
上司朝廷需材。
當求諸名德之門。
基容出寒洲宜選。
遂奏博士
又數歲上親祀圜邱
命基容奉爐。
特近龍光
盖記其名也。
君乃曰吾一箇身與心。
父師賜也。
復獻于君。
人生於三。
之如一。
惟其所在
致死焉。
人之道也。
遂以名其齋。
謁余以記。
人生孰無此三者。
或有不能盡其事者。
或有能自力不及所事者。
求其能無於此三者。
殆千萬而一二。
是有道焉。
父天之屬也。
事之以仁曰孝。
君人之屬也。
事之以義曰忠。
師道所出也。
通乎天人之間。
其事之亦以道乎。
孝忠以事君父
是亦事師也。
先子之學。
主理爲宗。
手編理學綜要。
有明父子之親者。
有明君臣之義者。
以行必循理編目
君之心乃得之于吾先子
者。
苟能講明此理。
不懈其事。
事親也毋徒以榮祿肢軆
世俗之孝。
所以立身揚名
以顯其親者。
事君也毋徒以媚順要寵利
婦寺之忠。
所以匡主庇民
以尊其君者。
志達而業裕。
功成德光
世間盡忠盡孝之人。
使吾先子之道。
大明於斯世。
從以盡其誠。
念念發揮之。
則是三事大者
將於一之矣。
余與有光焉。
一窩
吾友黃在稷舜翼。
內修不外
讀書察理
其學以心者也。
世家尙州中山
其居曰一窩
承煕記之。
竊惟天下一者多矣。
原夫天地萬物太一則乃此理也。
此理在天而一。
在地而一。
萬物而一。
惟一故能主宰天地萬物不貳
天地萬物之心也。
其在人也。
主一身而宰萬化
其本亦一而已
惟其分之爲殊者。
有萬不一
天下之爲形氣從而萬焉。
人之一身
總萬用之會而應萬類之感。
酬酢綱常叙秩之大。
交錯聲色臭味之變者日萬焉。
萬萬相形
非復本然之一。
况復物與物交。
氣隨氣變。
乖錯顚倒
此理之用。
或失其主宰之常。
反之而邪者。
之而惡者。
又紛然萬萬。
君子之所貴乎心學者。
以能主一也。
大舜氏傳執中之訣。
必曰惟精惟一
朱子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
萬古心學之源也。
今舜翼君宅中而處一。
顧名思義
軆吾心本有之中。
精察人道之分。
知其爲人
斷然約而制之。
知其爲道
斷然推而擴之。
必使此理爲主
一夫萬殊之變。
則其全軆大用
亦與聖賢一矣。
今天萬邦主宰不一王業其中
萬敎之主宰不一道統其中
萬事主宰不一心軆其中
上二者吾無力以一。
一者孰遏而不一
吾於一有感焉。
舜翼其有意一之
乎。
玉溪亭記
伽倻之水。
豗石斬厓。
並山而南四十里。
而至高靈縣西界
始見野色
有負麓臨流而里者曰松林
慶州金氏世閈也。
光海之世。
玉溪公孝母夫人其間
上相鄭仁弘在伽倻山。
使客啗公以科第
公嘆曰余親老病
豈可身輕與人交乎。
廢擧業。
名其水曰玉溪
復以自號。
精舍其上。
扁曰松軒
左右圖書
探索性理
澹然終老
一時名賢崔公恒望,金公漢重皆出其門下
先生睟盎面背
令人胷衿灑然
又稱其閑中氣像
座上春風焉。
公沒墟其舍。
藏其衣履
世久而聲跡寢焉。
今上三十八年庚子。
八世孫聲夏始同于宗。
亭于其下。
盖將藏焉修焉以世其學也。
室于右曰蘋藻
以報魄也。
軒于左曰花樹
合族也。
總之玉溪亭。
著其號也。
竊惟公不于世且三百年。
而其心尙在。
夫大炎焚山
水遇而息。
金入而爍。
惟日于其中能不燼者。
良玉耶。
公旣矢志自珍
櫝而不沽。
仍復慨然自附於朱先生瑤琹獨夜之韵。
以明此心之非簣者所猜破
是其立心之苦。
所學之正又可見
按本縣誌
言其地有抱琹坊。
是非公所命耶。
最其托母拒客之語。
辭婉義直。
隱然有穎封錫類之意。
而彼頑不悟
後亦莫之究。
可嘆也。
李公石徑公行
又言其國有大故
扼腕垂泣
至於發憤成疾。
抑其在西斁倫之時。
南城和戎之日歟。
玉溪明月
宜有公幾行淚矣。
使登是亭者。
勿徒屑屑於壽公之躅。
而直求諸其心之所安。
居而孝于親。
出而忠于君。
重義遠利
守死善道焉則庶不負玉溪翁之所學矣。
愛敬室記
嘉之德村。
有許氏世閈。
后山翁之所居也。
吾友許君魯與其隱居養親
甞謀族人一齋
扁曰三德
鄕里而寓心訣也。
其室愛敬
又推齋扁之義。
其所行之要。
以警學者使知所本也。
下溪九曲
溪上有橋曰萬竹
許氏先祖溪翁之墟也。
下有釣臺
乃其傍祖滄洲翁棄官歸隱之地。
是又足以廣其愛敬也。
孩提之童。
無不愛其親。
及其長也。
無不敬其兄。
天之心也。
王者建學立敎
亦必本乎此。
由是老老長長賢尊尊。
身而家而國而天下
以其愛愛。
以其敬敬。
無他道焉。
知此之謂知。
此之謂仁。
强此之謂勇。
外此則亦無以爲德焉。
此周官六行
必居六德之次者也。
世風日下
天下騖於功利
心與物形
有不愛其親不敬其兄而愛敬他人者。
俄而夷狄滿區宇
愛金爲性命。
寇賊神明
遺親後長
視若筌蹄
爲吾學者
方且資耳騰口
以佐游談
不能眞究乎彜常之則。
分門立目。
以事攻伐
不能實踐洒掃之役。
以至本心都喪而愛敬之風遂掃地矣。
噫其不可反之古耶。
使許氏子弟肄業是室者。
能推擴其良知
敦篤良能
不爲世俗所變。
講服乎周家曲禮內則之緖。
膺受朱門明倫敬身之編。
不離溫凊唯諾之間。
自盡婉愉遜悌之道。
養成其所得之德則卽是可以達之天下矣。
一鄕一里而止哉。
知愛敬之實則后山先生在焉。
泉亭
嘉樹之鎭曰黃梅
一枝東低走十里
南橫而陡起。
新月之彎者曰箕山
東望三岡
點峙象形而文之。
得心字焉。
當彎之心。
有泉滃然
瀹茗氷齒
下有水田數頃。
栗林數弓。
水從山北抱而旋者九曲
第五者。
對箕爲彎。
白石潁水
山水之心。
有三
籬落隱暎林間曰栗里
舊有許氏茅亭
室可燠軒可凉。
曲房斜寢。
足備偃息
歲久頹圮
今嘉善大夫黃州節度韓公鎭行。
貨而葺之。
䟽治封植
倐若新焉。
顔之曰心泉亭
鑿檻東爲方塘
以種蓮曰凈友。
拓其南爲園。
名花植冬靑
編翠墻而圍之。
開虛扉以通人澆花門。
其通下者竹塢門。
其岡而臺者曰淸心凌雲舒嘯曰涵玉。
其巖曰可隱。
水而橋曰洗塵
傍有石可坐曰釣磯
對岡有亭晩對
足以幽玩而托玄趣也。
承煕甞辱與大夫遊。
亦甞登斯亭而飮其觴矣。
竊惟大夫世蔭才地
垂手戎閫
平步卿月
勤于上而不求名
惠于下而不近膩。
泊然若無心也。
顧於融結之狀。
生植之品。
貪奇鬪巧
玄發幽。
若癖於嗜慾者。
是誠何心哉。
大夫甞自記其楣曰心者人身主宰也。
能有心則終有所致
今天下學士大夫不識此心之爲主宰。
方且擬議形氣役使之物。
物與物化
逐逐所止
至於喪其心。
大夫以此心自作主宰
止乎其所止。
行乎其所行。
要之本心之眞。
發之爲仁智之正。
此亭者乃其心也。
或曰心之形以山而亭以泉名又何也。
曰心之名。
可以假諸形。
而其主宰則非形氣可名。
今夫山靜者也。
水動者也。
泉出於山。
動靜相涵。
所以形其主宰之妙也。
大夫之心。
不一靜也
以時出之則將有以澤於物矣。
山澤重建
星之爲郡。
右枕伽倻。
左帶洛江
固山澤之所也。
治西十里
龍巖里者。
山近野而低垂
山下有澤。
環數頃而陂焉。
獨以山澤著。
乃吾旁先祖慶基殿郞山澤堂先生居業之地也。
郞潛不位。
且經龍蛇平虜之燹。
草鞠其墟。
雲晜星零。
白茅芘山者裁十數
文蹟盡杞宋矣。
山澤之名。
襲于其地。
經屢百歲無與易焉。
至其花木
經手澤者。
依然指認
乙卯縛數椽而亭之。
我從祖大父凝窩先生實記之。
旣又圮矣。
今上四十一年甲辰。
後孫根煕,丙煕等博謀族姓
拓而堂之。
室于左右
可以絃誦
可以賓客
登而落之。
山若增高
澤若增深而公聲光若朝暮焉。
今古一山澤爾。
顯晦殊形
廢興異觀者人也。
先生所托山澤者。
不在是也
夫以我昭敬王之世而以遺逸擧。
金文貞鄭文穆先生而友其德。
捿雲之約。
追歌露之感。
存沒無替焉。
先生高行淵學。
必有大異於人者。
而其迹之杳冥湮晦如此
易山澤爲損。
意者公善於損者歟。
袞冕
人所崇焉。
公則損之。
沒身一命而足。
門閭臺榭人所廣焉。
公則損之。
斂膝環堵而安。
至若崇積文章
流播名實
儒者之所尙。
公並是而損之。
一於蓄蘊而不出。
其於山澤之娛。
亦何窮高極深而爲快哉
方先生之處是堂也。
敦艮于背。
商兌于口。
高其事洗其心。
俯仰仁智動靜之象。
斟酌乎忿慾懲窒之工。
其必有一副山澤胸中矣。
世之人旣莫窺其岸畔
而天又從之而損其位祿。
卒使玉輝珠媚
尋常隱現於巖雲汀月之間也。
天下之理。
未有損而不益者。
今此龍巖山澤。
足以千古矣。
遺孫之殫誠墍茨
又將有以闡述其幽懿者。
承煕謹記其事。
且復之曰無以山澤于外。
必求先生所以山澤于心者而念念紹述焉。
則將有崇山鉅澤。
蓄洩雲雨
涵育蛟驪。
足以是堂者矣。
荷亭
達城之隈。
有小屋蕭然
顔之曰荷亭
崔君斗潤之居也。
君少攻文辭
有聲儕流中。
家貧爲抱關之仕。
若有不豫焉者。
見余於警務囚中。
其容蹙然
然植幹而立亭亭然也。
出語不枝不蔓。
有志感之
作君輒和之
又馨艶可愛
觀其志。
淤泥而不汚。
芳烈而不妬。
淡泊待時
是荷所以自志也。
於是有感焉。
鰈海之於天地之間。
小池也。
半島之浮于其中
直一荷葉爾。
有幾個性浮遊於聲海慾浪之中者。
又未知幾萬敗葉焉。
方且浸淫歌酒。
蕩漾月露
不料完顔鉄馬
已占吳山之頂。
使人西湖荷花之恨。
所謂士大夫者。
名節累垂
根脚委地
一直經霜矣。
其或有玉井十丈
凈植不群者。
亦且淪沒於泥露之中。
雖欲製沅水之裳而行吟澤畔
不可得者矣。
噫君之所以于荷者。
不獨自况而已
余意秋士也。
得秋而發。
勿以汚池之小而自陋。
勿以群芳之光而自阻。
挺然特立
直而不倚。
淸水而養髓。
光風而舒軆。
虛心受滋
胎芳孕馥。
日長長而不已會見天淸露下
香遠聞。
世有無極翁。
必知其可愛也。
咸安趙公,星州李氏孝烈雙㫌閣記。
咸安治北三十里。
江洲洞。
洞口孝子趙君尙愚,烈婦星州李氏一閣二間雙旌者。
孝子本郡人。
大笑忠毅先生九世孫。
士人景毅子也。
李氏孝養父母
父已老病。
家貧常釣魚爲旨。
冬月而疾轉劇
孝子江上
剖氷求魚。
氷陷而死。
李氏忍泣慰舅姑
躬治斂衣庀終。
一夕父公夢尙愚至急告。
其婦方投江。
父公驚呼其室
只有孤兒在。
走至尙愚所溺江上
及之泣曰吾兒不在
其季與子皆幼。
以汝爲命
汝死吾將死。
汝以吾兒之心爲心。
烈婦乃不敢死
舅姑竟以天年終。
喪葬如禮。
李氏甞患水腫幾死。
醫言鯽魚可治。
李氏泣曰江魚我讐物。
何忍食。
家人紿而飮之。
一歃卽吐。
疾亦尋愈。
咸之人曰尙愚之死非孝也。
而其孝以死尤著。
李氏之生非烈也。
而其烈以生而愈的。
尙愚雖死猶生而孝也。
李氏
公元1905年
生。
乃死於烈者也。
相率籲掌禮院
乙巳七月
院卿南廷哲上奏奉旨
命該郡給復庀材如例。
丙午三月
綽楔之。
孝子從侄性文於警署囚外。
徵余以記。
屢辭之不已也。
竊惟此一孝一
只職耳。
神異動人耳目者。
而卒能上徹九重
垂光後世者天也。
欲求寂寥不文之言於人所不迹之中者亦天耶。
天有不可違者。
使今世之人。
能不諸人而求諸天
則子盡子職而自爲孝。
婦盡婦職自爲
臣盡臣職而自爲忠。
是閭也忠臣之緖也。
加之以一孝一三綱已全矣。
仰風而興者。
不獨趙氏之爲三綱之家矣。
一經閣記
公元1545年
古語遺子黃金滿籯
不如敎子一經
余甞以爲經者。
天下之道。
綱常道德之理。
達禮刑政之務。
以之爲心身家天下之敎者。
人類待之以爲人類
聖賢由之以爲聖賢
黃金無所實用一物
何足與之衡其重輕也哉
抑亦衰世之意也。
聖王不作
經行不興
天下穰穰
惟利是饕。
競以侈靡相尙
黃金天下之寶。
其能向寂寥之中。
枯淡於古聖遺經者盖鮮矣。
于是乎一語
不爲無助矣。
不惟是也
今天地將晦矣。
歐洲之敎盈天下
方且夷狄綱常
土苴禮樂
反欲異端聖人之經。
其所以爲身家天下者。
功利二字
天下之土皆礦矣。
欲以五車之經。
一粒之金。
不可得矣。
嗚呼
天下將無經乎。
晉陽邵南
有故寢郞趙公益濟。
大笑忠毅先生之後也。
治家頗殖田業
慨然有以敎子弟。
一屋所居芝山之麓而未克就。
子昌遹追其志。
歲乙巳旣成
閣于其東。
經籍千卷
扁之曰一經
盖將使爲子弟者。
知所寶之不在乎金而在乎經也。
余惟天下
公元1847年
之業。
常本乎一心之微。
是經也旣基于其心而築而齋之矣。
使居業於是者。
以是心爲心。
今年一經
明年一經
不徒誦其文。
必求其理而窮之。
不徒窮其理。
又必踐其事而實之
內而心與身皆是經也。
外而推之家而國而天下皆是經也。
則其爲趙氏之寶當何如哉。
天下之心。
本皆是經也。
安知此一經
足以萬國之經而爲萬世之寶也耶
姑記之以俟來者
志齋
子曰隱居以求其志。
夫志之於人。
猶射之有的
有是志然後有所守。
有所守然後道義有所立。
之者欲其有諸己也。
達之所行。
卽居之所守也。
居而不能求其志則其欲達而有所行者妄。
君子求其在我者已矣
金應輿寅吉。
童丱奮志文詞
問業于吾從大父凝窩先生
旣蒙奬愛。
有得守己時之大方
家貧無所聊。
甚至漂寓瑣尾而常激昂自勵
遍歷令望
中身遊太學
益與名卿達者交。
或被州縣所邀。
爲之商確治務
不干譽而售名。
害義以膩己也。
見世事日乖。
還吾州修道山中舊居
課農讀書
終老焉。
一日語余曰張先生四未翁甞命寅吉之居曰求志。
久而未知所用力。
願發之也。
余惟斯語也。
夫子甞難諸人
三古盛際
伊尹之流可以當之。
豈可易言哉。
抑有一焉。
夫士尙志
古人云乎
志伊之所
之。
若是矣。
且是也何也。
不過曰非其義不爲也。
躬耕而樂堯舜之道也。
嘐嘐古人也。
豈人之所不可求哉。
今天已矣
雖有其人。
其能行而達之則有命焉。
吾輩又老且死。
何暇求諸外哉。
只可自求其所可求而已
吾子一日而反求之則亦在己而已
承煕馬交也。
方問屋於玉流洞中
與求志齋牛鳴而近。
庶幾吾子之求而與有得焉。
是爲之記。
龍溪齋記
公元1846年
州治南三十里。
有山軒翥特立曰尼鳳。
一枝東迤北折十許里而復聳然爲鷹峯。
蜿蟺蟠屈
直其南而里曰龍溪
洞府環擁閎中
泉甘土肥
竹木桑柘
居人質淳無外慕。
在昔龍蛇之難。
金海金公仁始卜築其中
山樵水漁。
朝耕暮讀以自樂。
數世而不知名利爲何物。
有孫曰龍溪處士源。
自少擩染家庭
潛究經籍
事親盡子職。
往往非時之羞。
同堂合財置義田
嚴立宗法
使可遵守。
搆小塾。
扁其西曰謹獨
東曰牖蒙。
因作龍溪九曲歌。
以寓其求志之意。
子孫日誦箴儆焉。
雲仍服化
世其業。
今上十六年己卯。
孫鎭兌,奎拓之而齋之。
顔之以龍溪
五架四間
室于東西
堂于中。
可以凉燠
可以絃誦焉。
噫其肯堂矣。
余謂龍溪公之寓名盖幾矣。
龍之潛于谷也。
鱗甲未壯。
晦養待時
及乎乘雲窮玄水下土。
其變始靈矣。
君子甘分勤行
盛業廣。
與時偕昌。
猶是也。
易曰忠信所以進德
修辭立其誠。
所以居業
所謂龍德也。
使爲龍溪之裔者。
勿徒以是齋之爲美。
必思闡述志業
益讀其所習之書。
益循其所勤之行。
爲心則必忠必信
處事則必謹必誠。
不懈有成則龍之德其見矣。
溪村寓舍
吾友鄭兼受恩錫
過余大溪之村舍
袖出溪村二字
且曰恩錫世家柳村
村在溪上
或曰柳溪
有門戶。
弓箕文行相襲焉。
今余移寓州南之舜坪之村。
治田自資
暇則抱書孤坐。
更不向門外問世間事
然惟不能故里
此其志也。
子其發諸。
余惟君子隨遇而安
不懷居矣。
然鳥之戀枝。
狐之首邱情也。
濂溪建安所以名也。
吾子之溪村也宜矣。
於是有感焉。
君家文穆
先生毓靈之地也。
先生盛德大業
有以宗師百世
而其地大域中
有非一里之所可私者。
吾鄕尤先正遺化之所囿。
雖擧一州而溪村之可矣。
今舜亦吾州也。
吾子以先正之裔而居之。
是溪村而已
且余甞過子之寓矣。
尼鳳之山。
巃嵸南走
遇伽水而止。
其占地平衍。
禾麻竹樹之產。
居人勤儉無外慕。
吾子秉志幽貞
樂善稽古以俟天命
遇時而興者。
安知此之不溪村耶。
今之人或不務修己
而坐藉祖先盛際
自大於人。
則雖日彷徨鐵爐之舊步。
祇見其自愚而已
吾子切切門閭田園之跡。
花樹琹書之塵。
先正之心而心。
先正學而學。
心之有經。
所以發揮之。
禮之有說。
所以纂輯之。
夷狄辱國
所以膺之。
凶奸斁倫
所以討之。
念念乎其光大祖烈則溪村在是矣。
始祖星山遺墟碑閣記
此吾始祖星山伯李公遺墟碑閣也。
其事在石面者。
無庸贅焉。
近讀草澗權公文海所著大東韵玉叙。
高麗太祖神聖天授八年乙酉。
命公爲星山將軍
與崔彥等率兵六百人
太祖百濟王於曹物郡破之。
以其功合所居星山襦山等五縣京山府。
三重大匡司空
噫此公勳府一原案也。
嗣是而熊津之敗甄
馬城降神釰。
必有可徵於帶礪之券者。
且公旣以三之功。
至於賜名一則其於操鷄搏鴨之日。
必有可指之蹟。
文獻已無稽矣。
片簡之爲豹斑者。
未及乎顯刻之日。
况復歲享之儀齋壇之役。
俱未得克終始營。
只有一區茅茨
蔭暎於數畝菜果之中。
豈非後承之責耶。
抑事之有顯晦者時也。
以公之蹟而湮沒千載間者
非理之常也。
今此閣之肇於此墟者。
殆公不爽之靈。
有以默牖遺孫之衷者。
而此一段信史
又適現於不思議
餘。
乃其氣機之適會者。
但使吾數千薪火之遺者。
追感大祖之烈。
奮發忠義之性。
鼓作武勇之氣。
思欲爲國家大難樹大勳。
繩其武焉。
則亦能有盡心於尊衛遺躅之道而光大之矣。
於是乎吾祖之嵬勳偉蹟
庶幾乎畢彰。
而其備物盡禮於此地者。
不止一閣矣。
祖雲憲陶齋
齋而曰祖雲憲陶。
先君子寒洲先生所命也。
曰學當孔子也。
孔子爲學
祖述堯舜
遠宗其道也。
憲章文武
近守其法也。
孔子發明斯道。
雲谷爲宗。
雲谷謹守成法
近而易知者
有我陶山
今之學孔子者。
能先祖述雲谷而道其道。
憲章陶山而法其法。
庶有據而無差。
斷然以爲平生心法
其論道明一原主宰之理。
深辨主氣兩主之病。
以發二子之旨。
其發諸言與事者。
根據二子乃敢焉。
歷箚羣經諸子大義
至二子之書而極焉。
屢與學者類選其書。
爲雲陶正傳。
分門立目而授之。
得玉獅子印章外氏金公
篆刻祖雲憲陶四字寶藏之。
倩人寫齋扁而自標焉。
築山一區藏修之。
學者共之。
窮窶無以遂。
承煕甞與及門諸公
立契合資以謀之。
不肖遷稽而天不吊吾家
從以家國禍厄。
間旣占基于本第之傍。
劃立規矱
而忽復顚沛
將不知歇泊
長子基元庶及吾未瞑而成也。
嗚乎
朱李夫子道明法正矣。
爲後學者
孰不欲祖述憲章之哉。
是齋也雖公諸一國可也。
而公諸天下可也。
然惟吾先君發明此義而名言之。
之而平生
有以之後
所以齋也。
不肖寡學誠未知先君祖述憲章之妙蘊。
其與寤寐飮食
神融體貼實則有文與跡尙遺在矣。
嗣後者能以吾先君之心而齋而居之。
又能以其心而祖
述之憲章之。
講究大道
眞不背於雲谷定論
一言一行
溫然陶山後人也。
吾夫子之道之法。
庶乎可以祖之憲之矣。
是乃吾先君之齋也。
吾輩後人
能使天下後世
知大韓之陽星山之陰。
畜之大浦之頂。
一屋橫竪各三架爲丁字
方塘于後。
左傍多巖石磅礴
古者爲吾先君祖雲憲陶心法之所寓耶。
講學堂記
鴨水而東。
鷄林而北。
雪蒼而南。
良佐洞者。
驪江氏之世閭也。
龜伏于中曰勿峰。
敬菴先生李公之廬。
頂焉對峰聖主
直其下坐巽而堂。
學者慕公也。
公吾文元公晦齋先生之裔。
先大夫
蜚英王庭
早歲究經。
篤學勵行
林下而無悔。
其學訣得之大山李先生之傳爲多。
先君子深相講磨稱多合。
晩善病。
每溫山舍
東南學者坌集
甲戌築兄江之琴谷。
扁之曰講古
學規立案合資
列其節目
相揖白鹿洞規,藍田鄕約。
使肄業鄕道同志樂與焉。
己卯春
刻日鄕飮小學
公遽不起
于後其從侄能烈遵遺約
而講之。
增修舊案
世仍大亂堂撤。
甲辰劃現資刊遺集
收其贏。
托其從子能薰肯厥搆。
乙巳而落焉。
堂曰講學
本其事也。
室于左(저본에는'右'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左'로수정하였다.)曰明理
學案後識語也。
右(저본에는'左'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右'로수정하였다.)曰觀善
因琴之舊也。
復拓其北而堂之。
老少也。
庋而閣藏板也。
約曰弟子勉學。
皓天復也。
能烈誦公胄孫庠久之語。
萬里而告承煕
噫承今一不知吾邦何代吾人何境也。
尙記年十六聘仁隣。
先君子命。
日就公講中庸
閴如風蕭如矣。
膝地牢坐抄易說。
承入輒笑。
開卷奧旨
日昃無倦
竟學無成
老且死異域
想起當日汪然
不知所以爲說也。
且就堂室諸名而綜之。
夫人生須學。
學須講講須明。
斯理相觀而善也。
世之人或謎談性命不察足目之所履視。
有一
錙銖物質而認綱常弁髦
喜攻人惡而不知相取爲善
卒尸處盲走。
相驅而夷而獸而無捄焉。
悲夫
使處斯堂者。
勿外事物談虛理。
又勿厭常理騖新捷。
必求斯理之眞而明之。
何如爲善
何如而爲不善
何以修。
何以齊。
天下何以治平
一之于善。
在我必善。
在人必善。
相觀而交勖。
可以不負先生講學之心。
抑古聖賢所以爲學在是矣。
龜蓮亭記
公元1605年
吾友昌山成燦永武玉。
亭于蓮花山中。
顔以龜蓮
余甞叩其義。
君笑曰名賓也。
願子文以發其實
余曰諾。
且與子觴于亭。
卽目而文之。
旣余浮一葉滄海
龜縮北陸之野。
君命從子樂聖跡之申其意。
噫余知之矣。
昔我雲谷夫子養祝夫人
有生一詩曰願上龜蓮千歲壽。
今天下爲子者。
上春祝皆此詩也。
天性純乎孝。
其養以志不以貌名。
不幸二庭三親下世
所後大夫李氏大耋
及時愛日
有人不及知者
顧此世日亂。
凜若臨淵
盖將奉母斯亭。
引翼鮐耉樂以忘世
歲時生朝
奉觴稱壽
歌是詩以侑之。
所以志也。
又有一焉。
至靈也。
善藏其六。
不雄而雌。
文而不彩。
泥中永年
植有蓮焉。
根于水苗于淤。
及其莖也。
亭亭而不汙。
其葉又田田焉。
龜乃遊焉。
神與居俱樂以天焉。
君平含章自貞。
若不能躬。
若不能口。
方雄飛
我處以雌。
人方雲騫
我且泥混。
篤孝樂善慕道
靈于內而闇然其外
處淆世而無訿
以全其天。
其爲亭不于通都鉅巷名山之巓大江之上。
於深寂寞之濱。
經緯花藥
甲乙圖書
以頤吾靈娛吾生
以是龜于蓮也。
上焉者由天。
將以盡吾誠。
下焉者由人。
將以寓吾懷。
是宜名其亭也。
抑又有進於是者。
方龜之嚥息養精
若將納而不出。
及其
積而神也。
有以通天下之故。
是獻身于人。
至灼之而不辭
成天下之務。
其靈乃昭。
蓮之生。
已與君子同其心。
方其含芳晩榮
逡巡羣英之後
一朝敷華
香甚烈。
與天下共其芳。
天下一辭君子也。
是皆不私其藏。
諸天下者
君其有會於心者耶。
余又不能無望焉。
若其山水花石之美。
余固不能記。
意必有幾畝方塘
栽蓮幾本者。
夫物固有相感者。
安知無穹然而甲背九九之圖者來戱其上。
與人而龜者相主賓耶。
是將徵(저본에는'微'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徵'으로수정하였다.)于後。
鏡湖亭記
公元1854年
不見東之七年
至其山溪樓臺之勝。
直舊夢爾。
甲寅
客臥中華之丁威柱外。
故人城安達敏璋遠有書。
小亭於州東乘鶴山泗淵之上。
二間五架
室其北堂其南。
南有趵突隄而塘。
方可畝深可舟
扁曰鏡湖
望進舟山十里
先君子參奉公墓岡也。
題其軒曰陟望。
中塘築石爲臺。
屋其上。
中室而環之軒。
扁曰浮磬
隄枕孔路。
植柳遮之。
東距承宣伯兄淵之庄。
西而阿季寢郞之錦水無遠
天台武陵
隔水望也。
請記之。
噫承甞從達敏伯仲飮櫂亭。
拄杖泗上爽然
是然耶。
達敏甞佩郡紱騁世途
若將有爲
今休矣。
將托此以自晦也。
其處也內全孝友之天。
外斷蹄轍之塵。
俯仰圖書
玩弄流峙。
鑑活源之澄光。
慕古樂之正聲
足以無待於外者
今觀其所命榜。
摹擬中華
襲跡於吾東陋癖耶。
今天四達矣。
將駛颿稽山之湖。
住車泗水之濱。
眞求其鏡與磬者而快心焉。
以此志之歟。
竊惟華之爲華非是也。
綱常仁義焉。
孝于家忠于國。
文之爲禮樂典章
業之爲農兵工商。
生靈於旣溺。
夷狄於方猾也。
在吾韓盛際。
代頌祈姚。
戶講孔孟華也
降而寶鏡大磬啞。
山移谷遷。
封着兩膝爲華而
無地矣。
達敏有感於斯
寓名自悲
復以承方中華也
使之言寓言歟。
是在敏之心矣。
是鏡湖亭之記也。
噫承今不能一觴于斯亭。
而爲吾達敏記也。
退耕齋記
公元1855年
天下忠臣義士
澤火之交。
秉貞不二
今古一印心矣。
死生顯晦
萬殊者遇也。
我祖高麗左正言諱汝良
沒世五百餘年。
間經壬癸大燹。
公私文蹟蕩然
只有氏牒所記官位墓錄。
謠俗相傳開寧大鳥洞。
舊閭鐵爐步矣。
至十二代孫敏修
始因西之髯者。
發壙左誌面大刻。
於今山府南二十里坪城面資道洞坤原右大澤華盖之峯。
西距大鳥數十里。
芟棘而象設焉。
十五世而我先考震相讀麗史
得公諫廢王巡遊無度及王責公不從命事
鄭文翼公光弼所撰公五世貳相沆碑。
得公麗亡罔僕大節
更撰幽誌納左。
承煕旁采伯仲仁州汝忠
金山汝信譜錄
並綴公孝懿行狀之。
未軒張公福樞文之。
顯刻于墓道
公本末略具矣。
忽復滄海
今又公之日。
承煕漂流萬里
無地埋矣。
乙卯春
宗議峻發
發二千六百若干鏹。
敏修五世孫哲煕建齋岡東。
四間五架
其室堂于中。
馳書萬里
告以落。
承煕泣且拜。
念公旣諫王不用
宗國將淪。
退而靡安乎舊閭
遯耕大鳥之野。
與史所載王蠋事同
我鮮龍興
誓志不赴。
卽王氏不事二君之心也。
但王氏被樂毅之迫而死。
心與言俱顯。
公卒自晦而泯其迹。
是心亦隨身而埋。
天理不可埋。
文翼而發。
惜乎其發又旋晦而有待
以我聖朝之崇褒勝國名節
而竟使封墓之美。
專之望諸也。
謹命其楣曰退耕
明公之心不以顯晦殊也。
使爲吾祖後者
勿徒以霜露香火
儀設。
足以報本
皆能以其心爲心。
世亂則野而有守
世治則出而有爲
是齋也亦可與公之心而千古矣。
麗終五百二十四年乙卯重陽
十六代孫承煕謹書中華奉天城寓舍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