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a 页 WYG0734-005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论注卷六    汉 张机 撰
             嘉兴徐彬 注
  血痹虚劳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
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
微涩在寸口关上小𦂳宜针引阳气令脉和𦂳去则愈
 注曰特将血痹并虚劳论治见此證原由质虚劳倦
卷六 第 1b 页 WYG0734-0052d.png
 不得与他痹證同法也谓尊荣人素习安间膂力不
 出故骨弱膏梁故肌肤盛又疲劳汗出则气竭表虚
 因而卧则神气不敛或不时动摇而微风乘之此时
 夲气素弱疲劳耗气汗则阳气虚卧则阳气伏于是
 外之阳气不能闭固荣气而转侧动摇风虽微如入
 空谷乃风与血抟而得痹脉者荣气之所注也得风
 则夲气之缓者转而为微夲气之滑者变而为涩然
 风湿虽抟于中上二焦而邪之前锋已及下焦故尺
卷六 第 2a 页 WYG0734-0053a.png
 中小𦂳但邪虽及下而病原总由阳虚外不能固守
 不能充故曰宜针引阳气阳气至而脉和和则上下
 贯彻邪不能久留而𦂳去故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𦂳外證身体不仁
如风痹状黄菧桂枝五物汤主之
 注曰阴阳寸口人迎也总是大槩皆涩微此独去涩
 字以微脉为主耳尺中小𦂳谓细寻之有小𦂳者此
 病邪直入之形正如明堂篇测病法所谓下锐下向
卷六 第 2b 页 WYG0734-0053b.png
 也然此由全体风湿血相抟痹其阳气使之不仁故
 以桂枝壮气行阳芍药和阴姜枣以和上焦荣卫胁
 力驱风则病原拔而所入微邪亦为强弩之末矣此
 即桂枝汤去草加菧也立法之意重在引阳故嫌甘
 草之缓不若黄菧之强有力耳
黄菧桂枝五物汤方
 黄菧(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卷六 第 3a 页 WYG0734-0053c.png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面色薄者
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虚男子脉沈沉弦
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
满此为劳使之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
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男子脉浮弱而
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
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榖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
卷六 第 3b 页 WYG0734-0053d.png
 𦂳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注曰此槩言虚劳中虚阳盛真阴虚者故以脉之浮
 大边者为主而间有沉弦微𦂳者證仍露阴虚之象
 也谓男子平人无病可责而脉大或极虚皆是劳證
 常脉 若面色薄是阳精所降也阳精所降则虚燥
 随之故渴甚则阴虚火动而亡血加以元气不继而
 喘心气不足而悸脉反不沉而浮内经曰浮者血虚
 故曰里虚也 若脉虚沉弦似非浮大边之阴虚者
卷六 第 4a 页 WYG0734-0054a.png
 矣然使无寒热非风寒之骤感矣短气里急仍是元
 气内虚也小便不利肾不能主出也面色白血不能
 荣也时目瞑阴火不耐动也兼衄阴火迫清道之血
 也少腹满肾不治也非下元劳极何以使然 若脉
 大既为劳矣更加浮其證则手足烦盖阴既不足而
 虚阳复炽也于是春夏助其阳则剧秋冬助其阴则
 瘥阴既虚则阴寒无元阳以固之而精自出肾主下
 焦虚久则酸削不能行矣 若男子脉浮弱而涩浮
卷六 第 4b 页 WYG0734-0054b.png
 弱主虚阳用事涩则水亏可必其无子为精气清冷
 有浮上之阳无生阴之阳也 若惯于失精者则肾
 虚少腹为肾之府虚则亡阴而弦急阴头肝肾之标
 虚则无阳而寒目为肝木资于肾水肝肾同源虚则
 失养而眩发为肾之华虚则荣脱而落是使脉得极
 虚芤迟则挟虚挟寒不能固气而清榖不能固血而
 血亡不能固精而精失然失精之家脉复不一苟得
 诸芤动微𦂳是男子以虚阴而挟火则失精女子以
卷六 第 5a 页 WYG0734-0054c.png
 虚阴而挟火则梦交主以桂枝龙骨牡蛎汤者盖阴
 虚之人大槩当助肾故以桂枝芍药通阳固阴甘草
 姜枣和中上焦之荣卫使阳能生阴而以安肾宁心
 之龙骨牡蛎为补阴之主若天雄散恐失精家有中
 焦阳虚变上方而加天雄白术后世竟失此意而一
 味滋阴真仲景罪人乎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微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
 (龙骨/汤)
卷六 第 5b 页 WYG0734-0054d.png
 桂枝(二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龙骨(三两/)牡蛎(三两/)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天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
 右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人年五六十其
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卷六 第 6a 页 WYG0734-0055a.png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
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
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此名为革妇人则半
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曰此槩言虚劳中虚阴盛真阳衰者故以脉之沉
 小弦细者为主而间有芤大者證仍现阳衰之象也
 谓男子平人无病可责而脉虚弱微细此阴分虚热
 元阳弱也卧则外气入阴而表复虚故喜盗汗 若
卷六 第 6b 页 WYG0734-0055b.png
 人年五六十阳气衰脉来宜小弱而反大则似非细
 小边之阳虚者矣然而痹侠背行侠背是脊之两旁
 痹属太阳经阴不能后通若肠鸣刀瘿是上焦阳虚
 而厥阴之荣热随经上乘也则脉之大非阳有馀可
 知故曰皆为劳得之 若脉沉小迟其为阳衰无疑
 沉小迟三脉相并是阳气全亏故名脱气气脱则躯
 乃空壳疾行则气竭而喘喝四肢无阳而寒腹中无
 阳而满甚则胃虚极而溏泄脾虚极而食不化也
卷六 第 7a 页 WYG0734-0055c.png
 若脉轻按弦而重按大弦者减也寒也大者芤也虚
 也总是内虚外寒阳分气结故曰虚寒相抟此名为
 革革者如鼓之革状浮外之邪实也于是内气虚女
 不能安胎调经而半产漏下男不能藏精统血而亡
 血失精矣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
乾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注曰上章所论證槩属阳虚阳虚者气虚也气虚之
卷六 第 7b 页 WYG0734-0055d.png
 人大槩当助脾故以小建中汤主之谓虚劳者元阳
 之气不能内统精血则荣枯而虚里气乃急为悸为
 衄为腹中痛梦失精元阳之气不能外充四肢口咽
 则阳虚而燥为四肢酸疼为手足烦为咽乾口燥假
 令胸中之大气一转则燥热之病气自行故以桂芍
 甘姜枣大和其荣卫而加饴糖一味以建立中气此
 后世补中益气阳之祖也虽无升柴而升清降浊之
 理具于此方矣
卷六 第 8a 页 WYG0734-0056a.png
 论曰人身中不过阴阳气血四字气热则阳盛血热
 则阴盛然非真盛也真盛则为气血方刚而壮健无
 病矣乃阴不能与阳和而阳恃其燥鼓而上乘则亢
 为渴为喘为烦为亡血然而阴实虚寒故为小便不
 利少腹满急为阴寒精出酸削不能行为精冷无子
 为阴头寒为目眩发落阳不能与阴和而阴挟其火
 热气内乘则躁为盗汗为痹为刀瘿为喘喝为亡血
 失精然而阳实不足故为手足寒为腹满溏泄为不
卷六 第 8b 页 WYG0734-0056b.png
 能化食为腹痛为咽乾口燥其亡血失精阴虚阳虚
 皆有之者阴极能生热也故见脉在浮大边即当知
 阴不能维阳肾为阴之主务交其心肾而精血自足
 见脉在细小边即当知阳不能胜阴脾为阳之主即
 补其中气而三阳自泰故仲景特拈此二大扇以为
 后人治虚劳之准至阴热极而燥此虚劳之坏證也
 故朱奉议以滋阴一法补前人所不逮岂治虚劳之
 正法乎后人见滋阴亦有愈者乃用参不用参聚讼
卷六 第 9a 页 WYG0734-0056c.png
 不已岂知仲景以行阳固阴为主而补中安肾分别
 用之不专恃参不专滋阴为恢恢游刅也哉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
 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另录千金用小建中方引注證以见此方之妙
卷六 第 9b 页 WYG0734-0056d.png
 (千金疗男女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重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腹背强)
 (痛心中虚悸咽乾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
 (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可复常六脉俱不足虚寒乏人两/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菧建中汤又有人参二)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菧建中汤主之
 注曰小建中汤本取化脾中之气而肌肉乃脾之所
 生也黄菧能走肌肉而实胃气故加之以补不足则
 桂芍所以补一身之阴阳而黄芪饴糖又所以补脾
 中之阴阳也若气短胸满加生姜谓饮气滞阳故生
卷六 第 10a 页 WYG0734-0057a.png
 姜以宣之腹满去枣加茯苓蠲饮而正脾气也气不
 顺加半夏去逆即所以补正也
黄菧建中汤方
 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菧一两半 气短胸满者加生
 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
 气加半夏三两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见)
(妇人杂/病中)
卷六 第 10b 页 WYG0734-0057b.png
 注曰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皆肾家的證然非失
 精等现證比乃肾虚而痹故以六味丸补其阴仍须
 以桂附壮其元阳也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注曰此不专言里急是内升皆见不足證非独里急
 诸不足也然较黄菧建中證前但云里急故主建中
 而此多风气百疾即以薯蓣丸主之岂非此丸似专
 为风气乎不知虚劳證多有兼风气者正不可着意
卷六 第 11a 页 WYG0734-0057c.png
 治风气故仲景以四君四物养其气血麦冬阿胶乾
 姜大枣补其肺胃而以桔梗杏仁开提肺气桂枝行
 阳防风运脾神曲开郁黄卷宣肾柴胡升少阳之气
 白敛化入荣之风虽有风气未尝专治之谓正气运
 而风气自去也然薯蓣最多且以此为汤名者取其
 不寒不热不燥不滑脾肾兼宜故以为君则诸药皆
 相助为理耳
薯蓣丸方
卷六 第 11b 页 WYG0734-0057d.png
 薯蓣(三十/分)人参(七分/)白术(六分/)茯苓(五分/)
 甘草(二十/八分)当归(十分/)乾地黄(十/分)芍药(六分/)
 芎藭(六分/)麦冬(六分/)阿胶(七分/)乾姜(三分/)
 大枣(百枚/为膏)桔梗(五分/)杏仁(六分/)桂枝(十分/)
 防风(六分/)神曲(十分/)豆黄卷(十/分)柴胡(五分/)
 白敛(二分/)
 右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
 丸一百丸为剂
卷六 第 12a 页 WYG0734-0058a.png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注曰虚劳虚矣兼烦是挟火不得眠是因火而气亦
 不顺也其过当责心然心之火盛实由肝气郁而魂
 不安则未能生火故以酸枣仁之入肝安神最多为
 君川芎以通肝气之郁为臣知母凉肺胃之气甘草
 泻心气之实茯苓𨗳气归下焦为佐虽治虚烦实未
 尝补心也
酸枣汤方
卷六 第 12b 页 WYG0734-0058b.png
 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毋(二两/)茯苓(二两/)
 芎藭(一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
 升分温三服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
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乾血肌肤甲错两目黯
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
 注曰五劳者血气肉骨筋各有虚劳病也然必由脾
卷六 第 13a 页 WYG0734-0058c.png
 胃受伤而虚乃难复故虚极则羸瘦大肉欲脱也腹
 满脾气不行也不能饮食胃不运化也其受病之源
 则因食因忧因饮因房室因饥因劳因经络荣卫气
 伤不同皆可以渐而至极若其人内有血在伤时溢
 出于回薄之间乾而不去故使病留连其外證必肌
 肤甲错甲错者如鳞也肝主血主目乾血之气内乘
 于肝则上薰于目而黯黑是必拔其病根而外證乃
 退故以乾漆桃仁四虫破其血然瘀久必生热气滞
卷六 第 13b 页 WYG0734-0058d.png
 乃不行故以黄芩清热杏仁利气大黄以行之而以
 甘芍地黄救其元阴则中之因此而里急者可以渐
 缓虚之因此而劳极者可以渐补故曰缓中补虚大
 黄䗪虫丸
大黄䗪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芍药(四两/)乾地黄(十/两)乾漆(一两/)
  虫(一升/)水蛭(百枚/)蛴嘈(一升/)䗪虫(半升/)
卷六 第 14a 页 WYG0734-0059a.png
 右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汤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
 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注曰此虚劳中润燥复脉之神方也谓虚劳不足者
 使阴阳不至暌隔荣卫稍能顺序则元气或可渐复
 若汗出由荣强卫弱乃不因汗而爽反得闷是阴不
 与阳和也脉者所谓壅遏荣气令无所避是为脉言
卷六 第 14b 页 WYG0734-0059b.png
 其行之健也今脉结是荣气不行悸则血亏而心失
 所养荣气既滞而更外汗岂不立稿乎故虽内外之
 藏府未绝而行动如常断云不出百日知其阴亡而
 阳自绝也若危急则心先绝故十一日死谓心悬绝
 该九日死再加火之生数而水无可继无不死也故
 以桂甘行其身之阳姜枣宣其内之阳而类聚参胶
 麻麦生地润养之物以滋五脏之燥使阳得复行于
 荣中则脉自复名曰炙甘草汤者土为万物之母故
卷六 第 15a 页 WYG0734-0059c.png
 既以生地主心麦冬主肺阿胶主肝肾麻仁主脾人
 参主元气而复以炙草为和中之总司后人只喜用
 胶麦等而畏姜桂岂知阴凝燥气非阳不能化耶
 甘草(四两/炙)桂枝(三两/)生姜(三两/)麦冬(半升/)
 麻仁(一升/)人参(二两/)阿胶(二两/)大枣(三十/枚)
 生地黄(一觔/)
 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
 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卷六 第 15b 页 WYG0734-0059d.png
 肘后獭肝散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
 注曰劳无不热而犹言冷者阴寒之气与邪为类故
 邪挟寒入肝而抟其魂气使少阳无权生生气绝故
 无不死又邪气依正气而为病药力不易及故难愈
 獭者阴兽也其肝独应月而增减是得太阴之正肝
 与肝为类故以此治冷痨邪遇正而化也獭肉皆寒
 唯肝性独温故尤宜冷痨又主鬼疰一门相染总属
 阴邪须以正阴化之耳
卷六 第 16a 页 WYG0734-0060a.png
 獭肝一具炙乾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卷六 第 16b 页 WYG0734-0060b.png
 
 
 
 
 
 
 
 金匮要略论注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