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1a 页 WYG0734-007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论注卷十    汉 张机 撰
             嘉兴徐彬 注
  腹满寒疝宿食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
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病者腹满按之不痛
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病者痿黄燥
卷十 第 1b 页 WYG0734-0075d.png
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寸口脉弦者即胁
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夫中寒家喜欠其
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中寒其人下利以里
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夫瘦人绕脐痛必
有风冷榖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
则痞
 注曰此言腹满寒疝皆由寒中于内然腹满间有实
 者寒疝则槩属于寒而于发有不同也谓腹满本脾
卷十 第 2a 页 WYG0734-0076a.png
 胃家病脉莫切于趺阳趺阳脉微弦微者阳虚弦者
 客寒虚而受寒腹者脾主之焉得不满内经曰脏寒
 生满疾设不满是脾胃素有热邪即避实而袭虚故
 寒束其热而便反难邪袭两胁而结于其下乃两胁
 胠痛微弦脉见于下之趺阳而痛发于胁胠自比风
 从上受者异故曰此虚寒从下上也内寒不可表散
 得温即去故曰当温药○若竟腹满虚则无形之寒
 不痛实则有形之邪而痛故可下因胃热而舌黄下
卷十 第 2b 页 WYG0734-0076b.png
 其热则黄随热去见非下不可也○腹满有增减则
 非脏真粘着之病所以得阳即减得阴加满故曰此
 为寒当温药○若下虚寒应腹痛而肾更虚极不能
 自固以致寒壅脾气而为痿黄痿者黄之黯淡者也
 以致肾寒上入不渴而燥(阙/)致胃中实有寒邪下焦
 自利不止此(阙/)加强而不满乃元气太泄欲满而不
 能故曰利不止者死○若寒疝则邪之所起不止于
 脾胃故脉专责之寸口脉既得弦则是卫气为寒邪
卷十 第 3a 页 WYG0734-0076c.png
 所结而不行风(阙/)与肝相得胁者肝之府故胁下拘
 急而痛邪从(阙/) 故啬啬恶寒○然中寒家每先自
 皮毛与阳明俱入故肺之合受邪而清涕出且发热
 邪侵胃而欠邪不行表而色和然不行表之经则走
 表之窍故善嚏○假令所中之寒不行于表而侵于
 里为下利此邪乘虚入故知里虚然其外邪牵制于
 内寒则大气不能全走于窍故欲嚏不能知其肚中
 寒○若绕脐痛风冷稽留之也瘦弱则更无痰之可
卷十 第 3b 页 WYG0734-0076d.png
 疑设或便难乃是胃寒榖气不行而反下之则下焦
 以夲虚而邪袭又误下以动肾气则必气冲设或不
 冲是肾中之阳尚足以禦之故脐中风冷并滞于心
 下而为痞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注曰此有表复有里但里挟燥邪故小承气为主而
 合桂甘姜枣以和其表盖腹之满初虽因微寒乃胃
 素强故表寒不入而饮食如故但腹满发热且脉浮
卷十 第 4a 页 WYG0734-0077a.png
 数相持十日此表里两病故两解之耳若寒多加生
 姜至半觔谓表寒多也若呕则停饮上逆矣故加半
 夏若下利则表里气夲虚寒去大黄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觔/)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
 半夏五合 下利去大黄 寒多者加生姜至半觔
卷十 第 4b 页 WYG0734-0077b.png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注曰此方妙在粳米鸣而且痛腹中有寒气也乃满
 不在腹而在胸胁是邪高痛下寒实从下上所谓肾
 虚则寒动于中也故兼呕逆而不发热以附子温肾
 散寒半夏去呕逆只用粳米合甘枣调胃建立中气
 不用术恐壅气也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
卷十 第 5a 页 WYG0734-0077c.png
 粳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注曰痛而闭则燥热之久阴气消亡故药不嫌峻而
 用小承气比大承气无芒硝非外邪内结之比也不
 即曰小承气而曰三物汤以别于七物之两解耳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卷十 第 5b 页 WYG0734-0077d.png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
 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注曰此亦两解之方但此为太阳已传少阳者设也
 谓按之心下痛此有形为病故曰实而当下用大柴
 胡者不离于小柴胡之和解而稍削其有形之邪耳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觔/)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
卷十 第 6a 页 WYG0734-0078a.png
 枳实(四枚/炙)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
 升日三服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痓/病中)
 注曰前有腹满时减当温之一条故此以减不足言
 者别之见稍减而实不减是当从实治而用大承气
 此比三物汤多芒硝热多故耳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
卷十 第 6b 页 WYG0734-0078b.png
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注曰此以下皆治寒痛之法也谓心胸中本阳气治
 事今有大寒与正气相阻则痛正气欲降而阴寒上
 逆则呕胃阳为寒所痹则不能饮食更腹中亦寒气
 浮于皮肤而现假热之色乃上下俱痛而手不可近
 此寒气挟虚满于上下内外然而过不在肾故以乾
 姜人参合饴糖以建立中气而以椒性下达者并温
 起下焦之阳为温中主方
卷十 第 7a 页 WYG0734-0078c.png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炒/去汗)乾姜(四两/)人参(一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
 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臾
 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𦂳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
附子汤
 注曰此较前条同是寒但偏痛为实邪况脉紧弦虽
卷十 第 7b 页 WYG0734-0078d.png
 发热其内则寒正内经所谓感于寒者皆为热病也
 但内寒多故以温药下之附子细辛与大黄合用并
 行而不倍此即伤寒论大黄附子泻心汤之法也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
 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卷十 第 8a 页 WYG0734-0079a.png
 注曰此即伤寒论直中之类也胸腹无所苦而止厥
 逆盖四枝乃阳气所起寒气格之故阳气不顺接而
 厥阴气冲满而逆故以乌头细辛伐内寒苓半以下
 其逆上之痰气真朱为色者寒则气浮故重以镇之
 且以护其心也真朱即朱砂也
赤丸方
 茯苓(四两/)半夏(四两/)乌头(二两/)细辛(一两/)
 右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
卷十 第 8b 页 WYG0734-0079b.png
 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腹满脉弦而𦂳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𦂳则不欲食邪
正相抟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一云/自汗)出手足厥
冷其脉沉𦂳者大乌头煎主之
 注曰此寒疝之总脉證也其初亦止腹满而脉独弦
 𦂳弦则表中之卫气不行而恶寒𦂳则寒气痹胃而
 不欲食因而风冷注脐邪正相抟而绕脐痛是卫外
 之阳胃中之阳下焦之阳皆为寒所痹因寒脐痛故
卷十 第 9a 页 WYG0734-0079c.png
 曰疝至发而白津出寒重故冷涎也手足厥冷厥逆
 也其脉沉𦂳是寒已直入于内也故以乌头一味合
 密顿服之此攻寒最专之剂即后人所谓霹雳散也
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必咀)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
 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
 可一日再服
卷十 第 9b 页 WYG0734-0079d.png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注曰寒疝至腹痛胁亦痛是腹胁皆寒气作主无复
 界限更加里急是内之荣血不足致阴气不能相荣
 而敛急不舒故以当归羊肉兼补兼温而以生姜宣
 散其寒然不用参而用羊肉所谓形不足者补之以
 味也痛多而呕加橘术胃虚多也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觔/)
卷十 第 10a 页 WYG0734-0080a.png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
 多者加生姜成一觔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
 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
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注曰起于寒疝腹痛而至逆冷手足不仁则阳气大
 痹加以身疼痛荣卫俱不和更灸刺诸药不能治是
 或攻其内或攻其外邪气牵制不服故以乌头攻寒
卷十 第 10b 页 WYG0734-0080b.png
 为主而合桂枝全汤以和荣卫所谓七分治里三分
 治表也如醉状则荣卫得温而气胜故曰知得吐则
 阴邪不为阳所容故上出而为中病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
 右一味以水二升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恐/是)
 (合/煎)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
 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卷十 第 11a 页 WYG0734-0080c.png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其脉数而𦂳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
其寒脉𦂳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𦂳者阳中有阴
可下之
 注曰此言弦𦂳为寒疝主脉然有数而𦂳与大而𦂳
卷十 第 11b 页 WYG0734-0080d.png
 俱是 中有阴皆当下其寒故以此总结寒疝之脉
 之变谓𦂳夲寒脉数而𦂳𦂳不离于弦但如弓弦按
 之不移因其𦂳而有绷急之状也如弓弦七字注𦂳
 脉甚切故下即言数弦不复言𦂳谓弦即𦂳也然虽
 数阴在阳中故曰当下其寒若𦂳大而迟大为阳脉
 挟𦂳且迟则中寒为甚而痞结故曰必心下坚即所
 谓心下坚大如盘之类若单大而𦂳此明系阳包阴
 故曰阳中有阴可下之即前大黄附子细辛汤下之
卷十 第 12a 页 WYG0734-0081a.png
 是也
 附方
 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
 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
 注曰此即前大乌头煎方也外台亦用之取其多验
 耳但治症相彷而注云贼风入攻五脏则知此为外
 邪内犯至急然未是邪藏肾中但刻欲犯肾故肾不
 为其所犯则不发稍一犯之即发发则阴缩寒气敛
卷十 第 12b 页 WYG0734-0081b.png
 切故也肾阳不发诸阳皆微故手足厥逆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注曰外邪内入与里之虚寒不同故桂枝柴胡汤合
 则表邪之内入者从内而渐驱之为便故曰治腹卒
 中痛者谓从表入者从半表治也
 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半夏(六枚/)
 大枣(六枚/)生姜(一两/半)甘草(一两/)桂枝(一两/半)
 芍药(一两/)
卷十 第 13a 页 WYG0734-0081c.png
 右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注曰中恶心痛此客忤也腹胀不大便是正气不复
 能运此时缓治皆不暇及故须以巴豆峻攻杏仁兼
 利肺与大肠之气一通则无不通故亦主飞尸鬼击
 总是阴邪不能留也
 巴豆(三枚去/皮心熬)杏仁(二枚/)
 右二味以绵缠槌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
卷十 第 13b 页 WYG0734-0081d.png
 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
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脉
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若下利
不欲食者此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痓病中)
 注曰凡人不问表病里病宿食之化不化因乎其人
 之胃气不必凡病尽有宿食然而有者须别而治之
 谓有形之邪不去则无形之邪不能化耳如寸口主
卷十 第 14a 页 WYG0734-0082a.png
 阳浮大阳脉也非必主宿食然榖气壅而盛亦能为
 浮大但饮食不节则阴受之阴受之则血先伤故按
 之反涩然涩脉不专主宿食知其宿食涩在浮大中
 也尺中尤阴之所主阴生于阳血中之阴既为食伤
 且中焦食阻气不宣通而下失化源之生故亦微而
 涩邪属有形故宜大承气峻逐之 若数滑为阳脉
 尤滑为内实此非榖气有馀而何 若下利胃不和
 也更不欲食岂非伤食恶食而何故不必察脉而知
卷十 第 14b 页 WYG0734-0082b.png
 宿食皆宜大承气总属有形不容缓治也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注曰宿食在胃中者多然有骤食太多而不能下或
 气壅在上则是食未下胃在上者越之故用瓜蒂少
 许所以涌之加赤小豆以去其阴之逆也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赤小豆(一撮/)
 右二味杵为散以水合煮汁温服之不吐者加之以
卷十 第 15a 页 WYG0734-0082c.png
 吐为度而止
 
 
 
 
 
 
 
卷十 第 15b 页 WYG0734-0082d.png
 
 
 
 
 
 
 
 金匮要略论注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