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1a 页 WYG0734-008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论注卷十一   汉 张机 撰
             嘉兴徐彬 注
  五脏风寒积聚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肺中寒
吐浊涕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

 注曰大肠主津液肺与大肠为表里肺受邪则大肠
卷十一 第 1b 页 WYG0734-0083b.png
 之气不化故口燥肺为气主邪抟其呼吸故喘此实
 喘也肺主周身之气受邪则不能矫健如常度故运
 而重运者如在车船之上不能自主也重者肌中气
 滞不活动故重也邪气实则清气滞故清阳不升而
 冒内外皆藉气为流动肺夲受邪而内外皆壅壅则
 外肿内胀矣寒为阴邪阴主浊故吐浊或涕然吐浊
 则膈间亦变热其本则寒也肺脉夲浮涩虚则元气
 亏而弱葱体空软按之如葱叶则上之阳不下于阴
卷十一 第 2a 页 WYG0734-0083c.png
 矣甚至下无根则元气全脱故死
 论曰按已上證皆言肺本受病则所伤在气而凡身
 之藉气以为常者作诸变證如此乃详肺中风寒之
 内象也若内经所云肺风之状多汗恶风时欬昼瘥
 暮甚诊在眉上其色白此言肺感表邪之外象也
 按水气论云胃虚则肿胀此论肺中风亦言肿胀盖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邪重不受输而脾不得伸胃
 气亦滞故亦能为肿胀然肺之肿胀因于风则视胃
卷十一 第 2b 页 WYG0734-0083d.png
 虚之肿胀为虚中之实矣
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肝中寒
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
而汗出也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
行者死
 注曰高巅之上唯风可到风性上摇故头目瞤动肝
 脉上贯膈今胁中有邪故痛肝主筋风燥则筋急故
 伛犹树木受风而弯本弱邪强势不能禦之也后天
卷十一 第 3a 页 WYG0734-0084a.png
 以脾胃为本木邪盛而土负甘益脾嗜甘所以自救
 也内经曰肝苦急食甘以缓之乃缓木以济土也四
 肢虽属脾为诸阳之本然两臂如枝木之体也中寒
 则木气困故不举寒为阴邪则阴受之阴受邪而热
 肝气随经上注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舌本为气脉
 所过故舌本燥且脾之脉系舌本肝气盛则脾之脉
 亦热也胆主善太息肝胆为表里肝病则胆郁郁则
 太息也因而心胁痛不得转侧以胆之别脉贯心循
卷十一 第 3b 页 WYG0734-0084b.png
 胁也肝之脉上行者挟胃贯鬲病则呕逆故食则吐
 吐逆则热客之乃少阳之气郁而汗出矣肝居下浮
 之弱是木浮之象按之如索不来是有其象而不能
 成至矣更曲如蛇行内经所谓肝不弦无胃气也为
 夲脏脉见故死
 论曰巳上言风寒所感肝之阴受伤则木气不能敷
 荣而凡身之藉阴以为养者作诸变證如此乃详肝
 中风寒之内象也如内经所云肝中于风多汗恶风
卷十一 第 4a 页 WYG0734-0084c.png
 善悲色苍嗌乾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此
 言肝受表邪之外象也
肝着其人常欲蹈(恐是/搯字)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
覆花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旋覆花汤方皆同/)
 注曰肝着者如物之粘着而不流动比风寒骤感而
 随时现證者不同矣病气不移故常欲搯胸搯按摹
 也先未苦时但喜饮热者不动之邪伏于其中遇热
 略散气冷益凝故喜热饮溉之然至大苦则病气发
卷十一 第 4b 页 WYG0734-0084d.png
 而热又非热饮所能胜故曰先未苦时旋覆花汤即
 后旋覆花加葱及新绛少许也盖旋覆花咸温能软
 坚下水故胡洽以治痰饮在两胁胀满仲景以治寒
 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有七物旋覆代赭汤虽寇
 氏谓其冷利大肠涉虚不用然观仲景治半产漏下
 虚寒相抟其脉弦芤者则知旋覆之行水下气而通
 血脉虽不可过用然病在两胁心下坚凝不移虽虚
 非此不为功矣其方亿等不注故阙之
卷十一 第 5a 页 WYG0734-0085a.png
 论曰前风寒皆不出方此独立方盖肝着为风寒所
 渐独异之病非中风家正病故也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心中
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譬如虫注(恐是/蛀字)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心伤者其人劳
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
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心死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
益躁疾者死
卷十一 第 5b 页 WYG0734-0085b.png
 注曰心为君火为五脏之主夲无为而治风为阳邪
 并之则发热翕翕言骤起而均齐即论语所谓始作
 翕如也壮火食气故不能起饥者火嘈也食即呕吐
 邪热不容榖也内经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然此皆
 风邪勾引火邪为患以风属阳邪故也若寒则为阴
 邪外束之则火内聚故如啖蒜状言其似辣而非痛
 也剧则邪盛故外攻背痛内攻心痛彻者相应也邪
 据气道正气反作使故痛如相应然譬如虫蛀状其
卷十一 第 6a 页 WYG0734-0085c.png
 绵绵不息也若脉浮是邪未结故可吐而愈其心伤
 者客邪内伤神明或正气未复即使表邪已尽一有
 劳倦相火并之真阴不守而心火上炎头面发赤藏
 真既从火而上阴之在下者无阳以举之则下重其
 卫外之阳不得入通于心则发热人之气血交相养
 心虚不能运其热则痛而烦脏气不交郁而内鼓则
 当脐跳其脉弦弦者减也正气抟结而虚也故总结
 之曰心脏伤所致心脉本如琅玕实如麻豆则硬矣
卷十一 第 6b 页 WYG0734-0085d.png
 见之浮脉则焰高矣按之益躁疾势如方盛之火阴
 气已绝故死
 论曰生万物者火杀万物者亦火火之体在热而火
 之用在温故鼎烹则颐养燎原则焦枮已上證乃正
 为邪使而心火失阳和之用凡身之藉阳以煖者其
 变如此乃详心中风之内象也若内经云心中于风
 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
 色黑千金曰诊在唇其色赤此言心中风之外象也
卷十一 第 7a 页 WYG0734-0086a.png
邪哭(恐是/入字)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
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
魄妄行阴气衰者为颠阳气衰者为狂
 注曰前心伤一段言心因客邪而致伤伤则證脉不
 同于初中也此又就人之血气虚因心气不足而感
 邪者别言之谓邪入于身当形体为病何遂魂魄不
 安乃有邪一入即便魂魄不安此因血气少其少之
 故又属于心之虚欲人遇此證者当以安神补心为
卷十一 第 7b 页 WYG0734-0086b.png
 主也合目梦远魂魄妄行乃状其不安之象精神离
 散则又注妄行之夲也心为君主之官一失其统驭
 而阴虚者邪先乘阴则颠阳虚者邪先乘阳则狂颠
 狂虽不同心失主宰则一也然此皆为馀脏无病者
 言见感邪之人有互异不同如此而非中风寒家正
 病也故别言之
脾中风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
气 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卷十一 第 8a 页 WYG0734-0086c.png
(臣亿等校五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肾中寒中/风俱不载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文可以补缀也)
 注曰火之用一炤即遍故心火为风所扇即翕翕发
 热脾主周身之肌肉故风入亦即翕翕然热遍周身
 但肌肤之热发自本脏则上输之精郁故颓然如醉
 腹中脾所主也邪胜正正不用故烦重皮目瞤瞤风
 在中也短气者肺赖脾精以为气脾病则肺虚而气
 短矣脾属中州其象缓浮之大坚是土燥而翘反其
 安敦之性所谓如乌之喙也按如覆杯则如颓土矣
卷十一 第 8b 页 WYG0734-0086d.png
 至状如摇是不能成至而欲倾圯之象故其动非活
 动转非圆转非脏气垂绝而何故曰死
 论曰金匮缺脾中寒然不过如自利腹痛腹胀不食
 可类推也若已上脾中风诸證则凡形体之待中土
 以收冲和之益者其变證如此乃详脾中风之内象
 也若内经云脾中风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
 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此言脾中
 风之外象也
卷十一 第 9a 页 WYG0734-0087a.png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
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注曰趺阳脾胃脉也脾中素有燥热外邪入之益甚
 甚则增气故脉浮浮者阳气强也涩则阴气无馀故
 小便数大便坚而以麻仁润之内芍药养阴大黄下
 热枳实逐有形厚朴散结气杏仁利大肠加之以蜜
 则气凉血亦凉而燥热如失矣然用丸不作汤取缓
 以开结不欲骤伤其元气也要知人至脾约皆因元
卷十一 第 9b 页 WYG0734-0087b.png
 气不充所致耳但不用参菧恐气得补而增热也
 论曰按仲景论历节则曰趺阳脉浮而滑滑则榖气
 实浮则汗自出论消渴则曰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为
 气数即消榖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
 抟即为消渴论水肿则曰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
 数脉即止热止相抟名曰伏论榖疸则曰趺阳脉𦂳
 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榖𦂳则为寒食则为满论反
 胃则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
卷十一 第 10a 页 WYG0734-0087c.png
 暮吐暮食朝吐此论脾约则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
 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数相抟大便则坚其脾为约
 可知数證皆关脾胃皆是阳强阴弱弱则邪客之元
 气不能运而与阳热为比故挟风湿则历节痛而汗
 出痛与汗出风湿之体其原由于中土不调故气馁
 不足以胜肌肉之邪也挟气则脾阴畜热而为消渴
 热结如坚石虽水不足以济之也因于水气相阻则
 为水肿水为气使不能润下而为过颡也因于食积
卷十一 第 10b 页 WYG0734-0087d.png
 寒湿相蒸则为榖疸因于脾阴亏损则不能磨食而
 反胃也因于客风变易则为胃强而脾约但浮数皆
 气热也滑则为有馀涩则为阴耗故脾约丸以润燥
 为主而胃反即曰难治此则微有分耳至于论血分
 受邪寒水相抟则曰趺阳脉伏水榖不化脾气衰则
 鹜溏胃气衰则身肿论气分冷心下坚大如盘则曰
 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
 足逆冷逆冷则荣卫不利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
卷十一 第 11a 页 WYG0734-0088a.png
 转论腹满则曰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已上皆言脾
 胃虚寒则为肿为满为鹜溏为腹鸣其脉不外于弦
 伏迟微耳趺阳之辨證最明且切惜乎今人略此不
 讲宜仲景有按手不及足之诮乎
麻仁丸方
 麻仁(二升/)芍药(半觔/)大黄(一觔/去皮)枳实(一觔/炙)
 厚朴(一尺/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右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
卷十一 第 11b 页 WYG0734-0088b.png
 加以知为度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
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裹冷湿
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乾苓术汤
主之
 注曰肾着者言粘着不流动也但卫气出于下焦肾
 有着邪则湿滞卫气故身体重腰为肾之府真气不
 贯故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者盖肾有邪则腰间带
卷十一 第 12a 页 WYG0734-0088c.png
 脉常病故溶溶如坐水中其不用之状微胀如水也
 然反不渴则上焦不病小便自利饮食如故则中焦
 用命而气化故总曰病属下焦湿从下受之故知其
 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必曰因劳者肾非劳
 不虚邪非肾虚不能乘之耳然虽曰肾着湿为阴邪
 阴邪伤阴不独肾矣故槩曰腰以下冷痛腹重如𢃄
 五千钱谓统腰腹而为重也总之肾着乃湿邪伤阴
 肾亦在其中与冬寒之直中者不同故药以苓术甘
卷十一 第 12b 页 WYG0734-0088d.png
 扶土渗湿为主而以乾姜一味温中去冷谓肾之元
 不病其病止在肾之外府故治其外之寒湿而自愈
 也若用桂附则反伤肾之阴矣
 论曰肾脏风寒皆缺然观千金三黄汤用独活细辛
 治中风及肾者而叙病状曰烦热心乱恶寒终日不
 欲饮食又叙肾中风曰踞坐腰痛则知金匮所缺肾
 风内动之證相去不远至寒中肾即是直中当不越
 厥逆下利欲吐不吐诸条若内经云肾中风状多汗
卷十一 第 13a 页 WYG0734-0089a.png
 恶风面庞然如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隐曲不利
 诊在肌上其色黑盖言风自表入伤少阴经气乃肾
 中风之外象也
甘草乾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二两/)白术(二两/)乾姜(四两/)茯苓(四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者死
 注曰肾脉主石浮之坚则不沉而外鼓阳已离于阴
卷十一 第 13b 页 WYG0734-0089b.png
 位按之乱如转丸是变石之体而为躁动真阳抟激
 而出矣至于益下入尺乃按之尺后寸许尚有脉形
 可见也脉长似有馀不知肾脉夲沉平人尺下无脉
 形乃土能制水故坎流于地中今宜伏行者反上出
 是夲气不固而外脱肾欲绝矣故死论曰五脏风寒
 之辨欲人于治中风中寒时详察施治似补中风中
 寒论之未备故皆不出方唯肝着肾着脾约则有方
 乃病之逡巡而特异者也
卷十一 第 14a 页 WYG0734-0089c.png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
气未和不能消榖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
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注曰三焦者水榖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胃
 上口其治在膻中中焦在胃中脘其治在脐旁下焦
 当膀胱上口其治在脐下一寸内病必分三焦为治
 故有部名部名者司其事也竭者气竭也噫者如嗳
 而非馊酸微有声如意字也但噫乃脾家證今入上
卷十一 第 14b 页 WYG0734-0089d.png
 焦竭部故疑而问不知中气实统乎三焦故云上焦
 受气于中焦气未和不能消榖则胃病病则脾不能
 散精上输于肺而上焦所受之气竭病气乃上出而
 为噫矣此噫病所以入上焦竭部也因而论中焦不
 和亦有累及下焦者谓便溺虽下焦主之中气不和
 不能自禁制亦能使失其常度而遗溺失便然下焦
 实听命于中焦使中焦气和则元气渐复而二便调
 故曰不须治久则愈谓不须治下焦也若遗溺失便
卷十一 第 15a 页 WYG0734-0090a.png
 果属下焦肾虚者亟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何云不
 须治也
 论曰按仲景论肺痿一證吐涎沬而不欬其人不渴
 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
 为肺中冷云则知此论不能禁便亦上虚不能制下
 之意耳但中焦既能致病于上下焦矣上下之病不
 齐发或为噫或为遗溺失便何也岂非上焦果宗气
 强则中焦不和之气即不能侵上而单及于下下焦
卷十一 第 15b 页 WYG0734-0090b.png
 实则中焦不和之气即不能侵下而单及于上乎故
 曰上焦竭上亦先虚也曰下焦竭下亦先虚也但非
 上下焦本病故以中气不和两申言之以别于上下
 焦之自为病者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欬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
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闭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
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注曰肺痿因于汗多或消渴或呕吐或便闭皆从重
卷十一 第 16a 页 WYG0734-0090c.png
 亡津液得之然亡津液则无不热热则欬欬久则肺
 痿矣故曰上焦有热久欬成肺痿中焦者脾胃所主
 也气和则胃调脾健热则气结而为消渴虽水不能
 止血结而为便鞕虽攻不能下皆坚之属也下焦属
 阴荣所主也热则血不能归经因尿而血出气使之
 也然此但热耳若热而加以气燥小便滴沥而不利
 则为淋加以血枯大便坚闭而不通则为闭皆以热
 为主故曰亦主之鹜即鸭也鸭之为物一生无乾粪
卷十一 第 16b 页 WYG0734-0090d.png
 必水屑相杂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有寒则化
 气不煖而水榖不分故杂出滓水如鹜溏也肠垢者
 如猪肠中刮出之垢即俗所谓便脓也人之肠必有
 垢不热则元气为主故传𨗳如常垢随便减有热则
 元气消而滞故便肠垢言其色恶而垢秽也小肠受
 盛之官化物出焉与心火为表里所谓丙小肠也挟
 火以济阴而阴不滞挟气以化血而血归经有寒则
 气不上通而下重血无主气而妄行矣直肠者大肠
卷十一 第 17a 页 WYG0734-0091a.png
 之头也门为肛小肠有热则大肠传导其热而气结
 于肛门故痔痔者滞其丙小肠之热于此也
 论曰肺痿亦有吐涎沬而不欬且遗尿及眩者谓由
 肺中冷尿血有因心虚不足有因胃家湿热诸不同
 淋有五闭亦有寒闭而皆槩以热者要知数證由于
 热者其常也仲景独言其常谓知常则可以尽变耳
 至于鹜溏仲景言肺水时时鸭溏又言脾虚则鹜溏
 此独主大肠有寒可知手足太阴皆能移寒于大肠
卷十一 第 17b 页 WYG0734-0091b.png
 若仲景有云热利下重又云下重便脓血此言小肠
 有寒下重便血盖血因中焦之汁变化而赤运于周
 身小肠有火以蒸之故血不得下今有寒血不及四
 布而下坠矣然但言血则非有脓之比脓者热所酿
 也若痔多因大肠湿热而此独责小肠盖小肠为火
 脏主受盛大肠不过传导所受盛之物未有本热而
 末流不焦烂者矣故曰必痔谓即大肠有湿热亦从
 小肠来也
卷十一 第 18a 页 WYG0734-0091c.png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䅽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
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䅽气者
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䅽气
 注曰古人气名必有义同是三焦中之痛而或曰积
 或曰聚或曰䅽气盖积者迹也恶气之属阴者也脏
 属阴两阴相得故不移不移者有专痛之处而无迁
 改也聚则如市中之物偶聚而已病气之属阳者也
 府属阳故相比阳则非如阴之凝故寒气感则发否
卷十一 第 18b 页 WYG0734-0091d.png
 则已所谓有时也既无定着则痛无常处故曰展转
 痛移其根不深故比积为可治若䅽气䅽者谷也乃
 食之气也食伤太阴敦阜之气抑遏肝气故痛在胁
 下病不由脏腑故按之可愈然病气虽轻按之不能
 绝其病原故复发中气强不治自愈病最轻故并不
 曰可治
 论曰此积非癓瘕之类亦非必有形停积天下之物
 皆从无中生有乃气从阴结阴则粘著也观下文云
卷十一 第 19a 页 WYG0734-0092a.png
 积在喉中则结阴可知不然则喉中岂能容有形之
 物耶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
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中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
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
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注曰积病坚久难治故必详其脉与地以示人辨證
 法盖积属阴细小而沉阴象也故曰诸积大法脉来
卷十一 第 19b 页 WYG0734-0092b.png
 细者荣气结结则为积附骨者状其沉之甚非谓病
 在骨也寸口主上焦胸中为上焦故曰积在胸中微
 者稍也稍出寸口则胸之上为喉故曰积在喉中如
 喉痹之类也关主中焦中焦之治在脐旁故曰积在
 脐旁上关上为上焦之下中焦之上故曰积在心下
 微下关则为下焦少腹主之故曰积在少腹气冲近
 毛际在两股之阴其气与下焦通故曰尺中积在气
 冲脉出左积在左谓脉见左手则积在内之左也脉
卷十一 第 20a 页 WYG0734-0092c.png
 出右积在右谓脉见右手积在内之右也脉两出两
 手俱见积无两跨之理明是中央之气两两相应故
 曰积在中央既所在不一则处治不同故曰各以其
 部处之
 
 
 
 
卷十一 第 20b 页 WYG0734-0092d.png
 
 
 
 
 
 
 
 金匮要略论注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