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 第 1a 页 WYG0734-0168c.png

金匮要略论注卷二十 汉 张机 撰
嘉兴徐彬 注
妇人妊娠病脉證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
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下利)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證设有医
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注曰平脉者不见病脉一如平人也关前为阳关后
卷二十 第 1b 页 WYG0734-0168d.png

既平而独下焦阴脉微见不同是中上焦无病乃反
见渴不能食之證则渴非上焦之热不能食亦非胃
家之病矣少阳有嘿嘿不欲食之證今无寒热亦无
少阳表證可疑矣是渴乃阴火上壅不能食乃恶心
阻食阴脉小弱乃胎元蚀气故曰名妊娠孕也药用
桂枝汤者此汤表證得之为解肌和荣卫内證得之
为化气调阴阳今妊娠初得上下本无病因子室有
卷二十 第 2a 页 WYG0734-0169a.png

以桂甘姜枣扶上焦之阳而和其胃气但令上之阳
气充能禦相侵之阴气足矣未尝治病正所以治病
也否则以渴为邪热而解之以不能食为脾不健而
燥之岂不谬哉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證者谓胎已成
而气干上治之当以胎气为主也设有因医治逆逆
者误也却一月其期未满六十日则胎未成又加吐
利而因医治误则脾胃实有受伤处是但当以断绝
卷二十 第 2b 页 WYG0734-0169b.png

之
论曰内经谓手少阴脉动甚谓之有子言心脉主血
血聚则气盛也又谓阴抟阳别谓之有子言阴得胎
气而强脉则抟击而别于阳脉也今反以脉小弱为
妊娠可知孕只两月能蚀下焦之气而不能作盛势
也过此则不然可知故千金云初时寸脉微小呼吸
五至三月尺脉数也
卷二十 第 3a 页 WYG0734-0169c.png

脐上者此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缺/) 利时
胎也(该是/动字)下血者后断三月衃(缺/) 者其症
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注曰妇人行经时遇冷则馀血留而为症症者谓有
形可徵然症病女人恒有之或不在子宫则仍行经
而受孕经断即是孕矣未及三月将三月也既孕而
仍见血谓之漏下今未及三月而漏下不止则养胎
卷二十 第 3b 页 WYG0734-0169d.png

上是每月凑集之新血因症气相妨而为漏下实非
胎病故曰症痼害痼者宿疾难愈曰痼害者无端而
累之曰害至六月胎动此宜动之时矣但较前三月
经水利时胎动下血则已断血三月不行乃复血不
止是前之漏下新血去而症反坚牢不去故须下之
为安药用桂枝茯苓汤者桂枝芍药一阳一阴茯苓
丹皮一气一血调其寒温扶其正气桃仁以之破恶
卷二十 第 4a 页 WYG0734-0170a.png

且症之初必因寒桂能化气而消其本寒症之成必
挟湿热为窠囊苓渗湿气丹清血热芍药敛肝血而
扶脾使能统血则养正即所以去邪耳然消症方甚
多一举两得莫有若此方之巧矣每服甚少而频更
巧要知症不碍胎其结原微故以渐磨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 茯苓 牡丹皮 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卷二十 第 4b 页 WYG0734-0170b.png

知加至三丸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
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藏(方/未)
(见/)
注曰怀娠至六月七月此胃与肺养胎之时也脉弦
者卫气结则脉弦发热者内中寒亦能作热也寒固
主胀故弦脉使人胃胀六七月胃肺养胎而气为寒
卷二十 第 5a 页 WYG0734-0170c.png

恶寒然恶寒有属表者此连腹痛则知寒伤内矣少
腹如扇阵阵作冷若或扇之也此状其恶寒之特异
者且独在少腹盖因子藏受寒不能阖故少腹独甚
子藏者子宫也开者不敛也附子能入肾温下焦故
曰宜以附子汤温其藏原方失注想不过伤寒论中
附子合参苓术芍之附子汤耳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
卷二十 第 5b 页 WYG0734-0170d.png

注曰此段槩言妇人下血宜以胶艾汤温补其血而
妊娠亦其一但致病有不同无端漏下者此平日血
虚而加客邪半产后续下血不绝此因失血血虚而
正气难复若妊娠下血如前之因瘕者固有之而兼
腹中痛则是因胞阻阻者阻其欲行之血而气不相
顺非症痼害也故同以胶艾汤主之盖芎归地芍此
四物汤也养阴补血莫出其右血妄行必挟风而为
卷二十 第 6a 页 WYG0734-0171a.png

性温而善行能导血归经甘草以和之使四物不偏
于阴三味之力也而运用之巧实在胶艾
芎归胶艾汤方
芎藭 阿胶 甘草(各二/两)艾叶 当归(各三/两)
芍药(四/两)乾地黄(六/两)
右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
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卷二十 第 6b 页 WYG0734-0171b.png

注曰㽱痛者绵绵而痛不若寒疝之绞痛血气之刺
痛也乃正气不足使阴得乘阳而水气胜土脾郁不
仲郁而求伸土气不调则痛绵绵矣故以归芍养血
苓术扶脾泽泻泻其有馀之旧水芎藭畅其欲遂之
血气不用黄芩㽱痛因虚则稍挟寒也然不用热药
原非大寒正气统则微寒自去耳
当归芍药散方
卷二十 第 7a 页 WYG0734-0171c.png

泽泻(半觔/)芎藭(三两或/作半觔)
右六味杵为散取方寸七酒和日三服
妊娠呕吐不止乾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注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火此言胃气不清暂作呕吐
者也若妊娠呕吐不止则因寒而吐上出为呕不止
则虚矣故以半夏治呕乾姜治寒人参补虚而以生
姜汁协半夏以下其所逆之饮
卷二十 第 7b 页 WYG0734-0171d.png

乾姜(一两/)人参(一两/)半夏(二两/)
右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
日三服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注曰从来小便难伤寒热邪传里则有之必先见表
證或化原郁热者有之上必见渴中气不化者有之
饮食必不调中气下陷者有之必先见脾胃證下焦
卷二十 第 8a 页 WYG0734-0172a.png

小便难必因便溺时得风冷郁于下焦而为热致耗
膀胱之水故以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苦参能入阴
治大风开结气除伏热故以为君当归辛温能入阴
利气善治冲带之病故以为臣其證虽不由肺然膀
胱者气化之门下窍难则上必不利故以贝母开肺
气之郁为佐全不用利水药病不因水郁也
归母苦参丸方
卷二十 第 8b 页 WYG0734-0172b.png

右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浙恶寒起即头眩葵子
茯苓散主之
注曰有水气者虽未大肿胀经脉中之水道已不利
而卫气挟水不能调畅如平人也水道不利则周身
之气为水滞故重水以通调而顺行逆则小便不利
矣洒淅恶寒卫气不行也起即头眩内有水气不动
卷二十 第 9a 页 WYG0734-0172c.png

上蒙则所见皆玄故头眩药用葵子茯苓者葵滑其
窍而苓利其水也下窍利则上自不壅况葵子淡滑
属阳亦能通上之经络气脉乎然葵能滑胎而不忌
有病则病当之也又肝主疏泄葵子尤能通肝经之
滞使疏泄不失其职故便无不利而他如乳闭乳肿
奏功尤速也
葵子茯苓散方
卷二十 第 9b 页 WYG0734-0172d.png

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七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注曰宜常服者虽无病亦宜服之也盖生物者土也
而土之所以生物者湿也血为湿化胎尤赖之故以
当归养血芍药敛阴肝主血而以芎藭通肝气脾统
血而以白术健脾土其用黄芩者安胎之法唯以凉
血利气为主故凡砂仁枳壳苏梗皆为安胎善物不
卷二十 第 10a 页 WYG0734-0173a.png

则湿无热而不滞故白术佐黄苓有安胎之能是立
方之意以黄芩为主也胎产之难皆由热郁而燥机
关不利养血健脾君以黄芩自无燥热之患故曰常
服易产胎无疾苦并主产后百病也
当归散方
当归(一觔/)黄芩(一觔/)芍药(一觔/)芎藭(一觔/)
白术(半觔/)
卷二十 第 10b 页 WYG0734-0173b.png

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注曰胎之为物土以载之血以养之故以白术培土
芎藭利肝胎恶阴气上逆故取椒性纯阳以阴为归
者使其摄上焦气分之热而下达亦除腹中偶感之
寒而使平然入阴不能养阴故以牡蛎气化纯雄性
阴之物使散阴分凝结之热气而和其阴阳予治迪
卷二十 第 11a 页 WYG0734-0173c.png

方治之因其腹痛加芍药两大剂而痰少𠻳止人爽
胎安若心下毒痛则是肝气之郁未畅故倍芎藭至
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则不独肝郁是有客寒逆甚而
吐且痛火壅在上则为烦矣故加细辛去寒半夏止
逆用醋汤以和血而安其下也不愈用小麦汁养心
液而安其上也又不愈用大麦粥和其中也病虽愈
服之勿置药性和平不偏故曰养胎白术散不用血
卷二十 第 11b 页 WYG0734-0173d.png

白术散方
白术 芎藭 蜀椒(三分/去汁)牡蛎
右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缺/) 三服夜一服但苦(脱/一)
(腹/字)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缺/)芎藭心烦吐痛不能食
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缺/)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
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
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卷二十 第 12a 页 WYG0734-0174a.png

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
关元小便微利则愈
注曰伤胎者胎气失养实有所伤而病流下焦非偶
感之客邪在中上焦比矣怀身固宜腹大然大者自
大软者自软因伤而腹满则微有不同耳不得小便
心火不下降也因而从腰以下气滞则重也如有水
气状非水气也然腹满小便不利腰以下重皆水病
卷二十 第 12b 页 WYG0734-0174b.png

真水矣今皆不然乃七月手太阴当养胎因心气有
邪则火盛烁金金不得安其清肃而气不化则小便
不利上焦气馁则下焦气滞故重总由心火上烁而
不下降故刺劳宫心之穴也并刺关元利其所交之
肾则气不复再实矣小便微利则心火自降而肺得
其平胎不失养故愈论曰按仲景妊娠篇凡十方而
丸散居七汤居三盖汤者荡也妊娠当以安胎为主
卷二十 第 13a 页 WYG0734-0174c.png

亦不取泥膈之药盖安胎以养阴调气为急也
卷二十 第 13b 页 WYG0734-0174d.png

金匮要略论注卷二十